1.研究对象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取不同专业同年级两组成员,每组5人,作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比结果,选取视觉传达专业为实验组,动漫设计专业为对照组。
2.研究过程分配任务让两组学生都对xx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进行企业VI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计划每周辅导一次,实验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育教学,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教学。辅导四个月为一周期,再次以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为研究对象,再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企业VI设计并将两组设计成果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组员的变化状况。同时让实验组写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后的自我感受报告。
二、研究目标
考察实验组参加辅导训练前后企业形象设计成果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设计成果对比,分析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学生自然成长还是辅导的结果,哪些方面有所特长。如果有显著变化,则可以大规模展开此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归类与总结,本次研究以中国传统剪纸元素、汉字元素切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如何在课堂内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很自然的融入到企业VI设计当中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三、研究方案
本课题按照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汉字为切入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xx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以真实案例得出相关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收集归类:利用课堂教学、小组成员分工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收集归类。企业真实案例:根据学生现有设计水准,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得出相关成果:在完成的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基础上,经业主认可确定终稿,并印刷成册。以真实项目研究启动观念创新。在现代社会消费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个性的展示,体现出更多的可持续性。通过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渊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出最美的时代信息。本文的观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无缝的融合在企业VI设计中去,迎合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迎合了现代企业发展之路,迎合了学生原创设计的瓶颈之说,迎合了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说。在现有的艺术类教学体系中,困惑我们的是教技术还是理念,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们不自觉的会引导学生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是当代设计的营养源泉,在企业VI设计当中的运用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诠释,经济效益的体现。它们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随着对企业VI设计与传统艺术文化元素两方面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我们将深刻地体验着传统文化艺术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另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对学生设计发展之路将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集数代人的智慧于一身,充分体现了灵秀、简约等多样的艺术手法,这些都为现代企业VI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与企业VI设计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新的更有生命力的延续。该项目的研究对于项目组成员所教授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展示设计课程改革都有所启示,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能够提供原创设计思维的源泉,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形象设计中得到“民族个性”与“时代个性”相结合,真正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实时数据库;体系结构;实时数据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37-02
随着计算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越来越明显,建设以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益、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实时数据库成为近年来在数据库技术全新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的数据库领域的一个新分支,实时数据库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但目前在实时数据库的研究文献中还很少对数据建模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论文重点针对实时数据库系统在铁路信号监控中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实时数据库系统关键技术
实时数据库系统是在数据库技术和实时技术基础上产生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数据库系统有着本质差别,实时数据库系统主要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来解决实时系统中的数据管理问题,并不是在概念、结构和方法上的简单集成,设计实时数据库系统主要涉及如下关键技术:
1.1 实时数据模型
实时数据库领域首先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开发实时数据模型,设计允许用户说明实时数据模型中所含的语义知识的和使用户能以各种方式使用的实时数据定义和查询语言、说明“复杂事务”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实时事务执行说明语言。通常的层次、网状和关系模型都不能描述有关时间的信息,当前有两种修改关系模型以进行实时查询处理的方法:①使用“近似关系”集。为了查询的及时评价,需要为各种关系定义其近似关系,再反复地修改近似关系以获得更接近的结果和更好的查询响应。②使用关系的“片段网格”以改善查询处理。
1.2 实时事务模型
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由于实时事务结构更加复杂、事务之间有多种交互,实时事务模型主要为满足更加复杂的实时事务处理而设计,主要包括嵌套、分裂/合并、合作、通信等事务模型。在实时查询/事务的接纳管理方面,查询/事务的性能依赖于可以使用的内存量。当有足够的内存时,绝大多数查询/事务就可简单地一次性读取它们操作的数据,且直接产生所需结果。若给定较少的内存,只要给定的量超过查询/事务的最小内存需求,大多数事务可以通过一定的数据I/O仍然可以运行。为了帮助事务获得期望的性能级别与定时限制的满足,实时数据库系统需要通过接纳比其最少的内存容纳事务数更多的事务来提高并发度。
1.3 实时事务处理
主要是针对实时数据库系统中事务的定时限制,按照事务截止期控制实时数据库系统中事务的执行顺序,确定实时事务的优先级,并按照优先级实现实时事务调度。在实时数据库系统中,实时事务处理降低了传统可串行化并发控制的严格程度,更加关注数据的实时性,因此,实时事务处理在并发控制方面“放松的可串行化”或“暂缓的可串行化”。
2 面向铁路信号监控的实时数据库系统总体方案
本论文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提出面向铁路信号监控的实时数据库系统方案框架,它是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管理要求,设计实现集成、开放、模块化的人机界面,与其它商用实时数据库系统相比,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一些不常用的次要功能,注重各功能的模块化、标准化和开放性,突出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显示的直观性、增强了数据分析能力和事务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系统实现方案框架和实时数据模型总体设计思路。
2.1 实时数据库系统方案框架
面向铁路信号监控的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方案框架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具体如下:
1) 实时数据管理系统:运行于实时数据库服务器,主要功能是系统进程管理、数据存储和数据服务。这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要求它运行稳定、功能强大、可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点,并能对历史数据进行压缩进而长久保存。
2) 设备数据接口:用于实时数据库系统和指挥中心等数据源之间的数据交换。这个设备数据接口要求是多功能、多层次、多服务对象的标准设备数据接口。它不但能和实时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还要能给关系数据库提供数据。
3) 实时数据上层应用工具包用于实时数据及历史数据查询和分析应用程序。
2.2 实时数据模型总体设计框架
本论文的实时数据模型方案设计主要以刘云生等提出的实时数据模型方案为基础,结合本系统结构及其功能需求,在传统数据模型的基础之上,把时间概念扩展进去,以满足实时应用的定时限制的要求。本系统实时数据模型总体设计思路如下。
3 实时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方案
针对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采集、存贮、管理、查询、分析、处理等关键功能,系统对“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非常严格,为此实时数据模型的操作应该包括时间关系代数操作、数据的时间一致性限制、事件及事务的时间限制等关键因素。实时数据模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一组对象及其结构、一组操作和一组(关于对象与操作的)约束,其中的约束与传统数据模型相比更突出地包括时间限制,即:(1)定义实时数据对象及其结构集合(RTDO);(2)定义施加于RTDO的一般数据操作和时间关系代数操作(RTOP);(3)定义对于RTDO和RTOP的完整性与一致性限制及实时限制(RTC)。
3.1 RTDO实时数据对象
实时数据对象包含如下三种类型:映像对象(IMO)、导出对象(DEO)和常量对象(COO)。映像对象是被实时写入实时数据库的RWO(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值的数据对象,即一个IMO就是一个RWO在特定时刻的映像。导出对象(DEO)是经过事务的执行,通过一组IMO和/或其他数据对象计算得到。常量对象(COO)可以看作实时数据库的对象,也可以不是实时数据库对象。如果是实时数据库对象,COO可当作实时数据的特例,不随时间而改变,时标为系统初建时刻(设为t0),有效期的上限为“当前”(tc)。
基于以上分析,从实时数据对象的角度设计实时数据库Trss:设CYO(VO,ti)表示在时刻ti对现实世界中可变对象集合VO的采样操作;F(CO)表示对现实世界中常量对象CO的一次性取值,VO和CO都是RWO的子集。DO表示一个数据对象的集合,它是实时数据库Trss的子集;JSC(DO)表示对DO的计算操作;IMOn表示当前映像对象集,IMO1,IM02……IMOn-1表示数据库的存储映像对象集。
Trss={IMO, DEO, COO};
IMO={IMO1, IMO2,...IMOn};
IMOi=CYO(VO,ti), VO?哿RWO,(I=1,2,...n);
COO=F(CO),CO?哿RWO;
DEO=JSC(DO),DO?哿Trss
其中COO表示对时间不变的对象的集合,IMO表示映像对象的集合,DEO表示导出对象的集合。
3.2 RTOP时间关系代数操作
关系代数是关系数据操纵语言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它是由关系的运算来表达查询的。基于Trss系统的需求设定了选取、投影、差、并四种时间关系代数操作。
时间选取:为选取针对属性和/或有效期指定的满足条件F的数据对象。F可以是关于属性值的传统表达式,也可以是关于有效期VI的时间条件表达式,或两者都包括。被选取的数据对象的值和有效期均不变。
时间投影:为选取由A指定的属性值和/或有效期VI,构成一个新的关系。若A中未指定VI则其结果对象均为常量对象,否则结果对象中具有相同值的对象可进行时间归并。对有效期VI的投影等价于返回各对象O的有效期的函数VI(0)。
时间差:具有相同值但有效期不一定相同的对象。设R,S为两个数据对象集,其时间差P=R-S定义为:对于R中的任一Xi,仅当S中有Xj使得xi=xj,且VI(xi)属于VI(xj)时,xj不属于P;否则xj属于P,此时VI(xi)=VI(xi)-VI(xj)。
时间并:两个具有相同值和不同有效期的数据对,还需要维护有不同有效期而有同样值的IMO对象的完整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通过引入“时间归并”操作来实现。
3.3 RTC时间限制
数据的时间一致性:实时数据库Trss是相应现实世界的直接映像,Trss实时反映现实世界状态的任何变化,并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实时表示。数据对象的时标足够接近真实时间,使数据库的状态能反应现实世界的“当前”状态。如果数据对象的时间在当前时间的某个指定阈值范围内,实时数据库Trss中该对象与外部一致。
事件的时间限制:对于Trss系统中的各种实时应用活动总是由一事件来触发和标志,即每一活动有一与之相联的事件,因此,施加于活动(事务)的某些实时限制来自于事件的限制。实时事务由事件驱动,事务的定时限制有的则表现为相联事件的限制。
4 结束语
论文提出了铁路信号监控的实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基于实时数据库的功能需求提出了实时数据模型的设计思想,根据设计思想,对实时数据模型进行设计,体现出了实时数据模型不同于传统数据模型的突出特点,在模型上加上了时间概念,包括数据的时标、事件的时间限制。
参考文献:
[1] 刘云生,易岚,余利平.一个实时数据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0(5).
[2] 刘英,王志坚,尹燕敏.实时数据库的事务处理[J].科技与经济,2002(2).
[3] 陈祥.基于OPC技术的实时数据库研究与实现[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徐洁磐.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软件故障预测;贝叶斯信念网;软件度量
1引言
当前关于软件故障预测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软件工程领域的某个方面,毕业论文如面向对象系统中利用各种度量属性建立模型预测故障数和故障倾向,利用测试过程中用例的覆盖率预测模块故障,利用专家经验建立专家知识库预测故障等等.软件故障的原因贯穿于软件开发全过程,仅从一个方面来考察软件故障是不充分的.近十几年备受关注的贝叶斯网络(BBNs)对于解决复杂系统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故障具有很大的优势,被认为是目前不确定知识表达和推理领域最有效的理论模型.本文提出基于BBNs的故障预测方法,综合利用软件开发过程信息预测软件故障.
2软件故障预测的研究现状
预测故障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于数量的技术,关注预测软件系统中的故障数;硕士论文(2)基于分类的技术,关注于预测哪些子系统具有故障倾向.第一类已经有一些研究,但是开发一个有效的模型比较困难.第二类方法更成功一些.利用软件度量来预测故障倾向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和研究内容,当前的预测模型涉及软件设计度量,代码度量和测试度量.软件维护的历史数据,例如软件改变历史[1]和过程质量数据[2]也被用于软件故障预测.很多专家认为开发过程的质量是产品质量(这里默认是残留故障密度)最好的预测器.AhmedE.Hassan等人提出利用启发式规则预测软件子系统故障倾向[3].还有文献提出利用测试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测试覆盖率)来预测故障[2].
分析已有的故障预测模型,它们大多基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阶段的数据,或者基于一种或者几种度量,如软件复杂性度量和测试度量.但显而易见,影响软件质量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其几个度量.软件故障与软件开发全过程往往具有不确定的因果关联关系,导致软件故障的因素很多,单纯从软件开发过程的某个阶段或基于几种度量来预测软件故障是不充分的.BBNs本身是一种不确定性因果关联模型,具有强大的不确定性问题处理能力,能有效进行多源信息表达与融合.因此本文提出基于BBNs构建软件故障预测模型,综合利用软件开发过程信息预测软件故障.
3贝叶斯网络
一个BBNs是一个有向无环图,由代表变量的节点及连接这些节点的有向边构成.节点代表随机变量,可以是任何问题的抽象,医学论文如问题复杂度,观测现象,意见征询等.节点间的有向边代表了节点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有向图蕴涵了条件独立性假设,用A(vi)表示非vi后代节点构成的任何节点集合,用∏(vi)表示vi的直接双亲节点集合,则P(vi|(A(vi)∪∏(vi)))=P(vi|∏(vi)).用条件概率表(conditionalprobabilitiestable,CPT)来描述点与点之间关联,条件概率表可以用P(vi|∏(vi))来描述,它表达了节点同其父节点的相关关系———条件概率.没有任何父节点的节点概率为其先验概率.图1用BBNs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关于软件产品质量的例子[4],产品质量由管理能力和开发能力确定,表1为其CPT.BBNs对构造者的信念(专家知识和经验)建模,基于这个模型它能够提供精确的数学计算和预测.
4基于BBNs的软件故障预测方法
将BBNs应用于软件故障预测的步骤是:(1)确定变量及其顺序;(2)建立BBNs结构;(3)确定BBNs的参数(CPT).本文从软件开发过程来建立一个BBNs基本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扩展节点.
4·1一个BBNs故障预测的基本模型
影响软件项目风险的基本因素可分为两组,一是与组织相关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管理经验和能力以及过程成熟度.二是与项目相关的因素[4].影响软件故障的基本因素可以描述为图2的基本模型.方框是可以扩展的基点.“项目特征”和“验证和确认”影响到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过程,软件故障受开发过程的影响,这个模型涵盖了软件开发过程
4·2扩展的BBNs故障预测模型
我们用已探测的故障数,残留故障数,职称论文残留故障密度和测试中故障密度四个节点来描述软件故障,分别用“问题复杂度”,“设计功效”和“测试功效”节点描述需求分析,设计和测试过程.V&V[4]与问题复杂度,设计功效和测试功效三个变量关系紧密,因此本文去掉V&V节点,将这些描述V&V节点的变量(如测试覆盖率,员工能力等)用来确定问题复杂度,设计功效和测试功效的参数.
本文采用如图3所示的BBNs故障预测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覆盖了软件生命周期的规约,设计和编码;第二个阶段覆盖了测试.设计规模和缺陷数节点为整数或者一个限定的范围,故障密度为实数,其他节点有下面的状态:很高,高,中等,低,很低.问题复杂度表示待开发问题集中内在的复杂度,这些问题是规约中离散的功能需求,问题复杂度和设计功效之间的不匹配将导致引入故障数和设计规模增大.测试阶段在设计阶段之后,实践中实际分配的测试功效比所要求的少得多.测试功效和设计规模之间的不匹配将会影响已探测故障的数目,引入故障是其边界条件.已探测故障和引入故障之差是残留故障数.测试中故障密度是已探测故障和设计规模的函数(已探测故障/设计规模),同样,残留故障密度是残留故障数/设计规模.这里的问题复杂度,设计功效和测试功效的粒度仍然较大,不利于确定其状态,将其继续扩展,建立相应子网来描述这些节点:(1)问题复杂度子网(图4);(2)设计功效子网(图5);(3)测试功效子网(图6).
4·3确定BBNs参数
接下来的问题是确定变量状态的概率和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从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各种文档记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确定性知识.对于不确定性知识,传统的方法是根据专家经验主观确定.研究人员定义了大量软件度量描述软件质量[2,5,6],将这些研究与专家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确定BBNs参数.
4·4推理规则
采用应用最广的随机模拟采样法(PearlsandGibbs算法).首先,为网络上的节点做初始实例化,证据节点实例化为观察值,非证据节点实例化为随机值;然后,开始遍历图,对每一非证据节点Y,计算在其他节点给定值的情况下Y的后验概率分布:
P(Y|WY)=αP(Y|Pa(Y))∏iP(si|Pa(si))
式中,WY表示除Y的节点集合,Si表示Y的第i个子女,工作总结为正规化因子,其余乘积项为条件概率.公式表明了本节点的概率仅与其父母节点,子节点及其子节点的父母节点有关;Pearl使用上式结果对节点进行采样,结果作为Y的新实例化,反复进行,直到近似过程收敛(设进行了m次遍历),这时查询结果为:P(Y|e)=1m∑mi=1fi,fi为第i次遍历Y的条件概率,e为证据向量的观察值.
5仿真实验
本文在AgenaRisk[7]系统中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部分采用了AgenaRisk中关于软件故障预测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数据.由于具体的项目数据难以收集,我们根据图3所描述的简化模型来做仿真实验.在实验中我们用软件需求复杂性度量和软件需求变更度量来描述问题复杂度[6].利用各种度量来描述设计功效,包括对象(模块)之间的耦合数(耦合度量),不使用公共属性的方法的个数(内聚度量),继承树的深度和继承的平均深度(继承度量)[5].用代码覆盖度量来描述测试功效,定义一个相应策略的测试有效率(testeffective-nessratio,TER),TER1是语句覆盖的测试有效率,TER2是分支覆盖的测试有效率,TER3是线性代码顺序和跳转覆盖测试有效率.我们设定的是一个中等规模的系统,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过程开发,花费了大量资源在设计和测试上,尽量减少耦合,增加内聚,TER1,TER2达到100%,TER3达到90%,因此可以判定设计功效为很高(概率为100%),测试功效很高(概率为100%),如图7所示.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设计规模较小,引入故障数较少(期望值为17.8),已探测故障密度相对较高,剩余故障数较小(期望值为6.6),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当我们将设计功效设置为较低时(概率为100%),如图8所示,明显设计规模变大,引入故障数增加(期望值为43.1),相应的剩余故障数增加(期望值13.0),已探测故障密度减少.表2是两者的对比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分别对问题复杂度,测试功效和设计功效赋值,以检查模型对各种环境下的变化,其结果与实际较为符合,说明了模型的合理性.
6结语
本文从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来考察故障,给出了一个BBNs故障预测原型系统,并在AgenaRisk系统中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BBNs能够使用来自主观和客观的概率分布和不充分的数据预测软件故障数.仿真实验还只是基于一个简化的模型,将实际项目数据应用于模型,探讨建立完备网络结构和确定节点状态的方法,建立适应具体项目便于数据收集和确定节点状态的网络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oddLGraves,AlanFKarr,JSMarron,HarveySiy.Predict-ingfaultincidenceusingsoftwarechangehistory[J].IEEETransactionsonSoftwareEngineering,2000,26(7):653-661.
[2]Fenton,NE,NeilM.Acritiqueofsoftwaredefectpredictionmodels[J].IEEETransactionsonSoftwareEngineering,1999,25(5):675-689.
[3]AhmedEHassan,RichardCHolt.Thetoptenlist:dynamicfaultprediction[A].Proceedingsofthe21st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oftwareMaintenance(ICSM’2005)[C].Bu-dapest,Hungary:IEEE,2005.263-272.
[4]Chin-FengFan,Yuan-ChangYu.BBN-basedsoftwareprojectriskmanagement[J].JournalofSystemsandSoftware,2004,73(2):193-203.
[5]MunsonJC,NikoraAP.Towardaquantifiabledefinitionofsoftwarefaults[A].Proceedingsof13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SoftwareReliabilityEngineering(ISSRE2002)[C].Annapolis,MD,USA:IEEE,2002.388-395.
[6]王青,李明树.基于SPC的软件需求度量方法[J].计算机学报,2003,26(10):1312-1317.WangQing,LIMing-Shu.MeasurementofSoftwareRequire-mentBasedonSPC[J].ChineseJournalofComputers,2003,26(10):1312-1317.(inChinese)
关键词:品牌;专卖店;统一形象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的场所也发生了转移。专卖店的营销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专卖店也是企业在消费者面前展示品牌文化、企业理念,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品牌专卖店的设计也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透过专卖店室内设计解读其销售商品的品牌文化;对于品牌的所有者,则可以通过专卖店去诠释品牌文化,继而推广和建立企业品牌形象。
一、品牌专卖店的识别性问题
“专卖店”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连锁店、精品店、概念店、旗舰店。这些店因为经营和管理的理念有所不同而各自具有一些特质,但是还是都可以看作是专卖店概念的延伸之后所能囊括的。但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专卖店点的概念更加概括,其范畴更为广阔,甚至包括了专业店,很多的零售业都会被人们以“专卖店”涵而概之。但是实质上的专卖店是专门的经营或者是经授权经营品牌商品的零售业态,其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品牌的识别性。
品牌的概念更多的还是存在于消费者的认知之中,但它却为商品制造者所拥有。作为市场营销终端的专卖店,直接和消费者接触,既是产品销售的场所,还是创建品牌的有效途径。在专卖店簇拥成团的环境下,专卖店形象就成为了品牌进入社会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接触。现今各个品牌都拥有各自专卖店的形象设计体系,以便于做到区别于他的目的,继而才能与其他品牌竞争、抗衡。从品牌传播的角度上看,对形象个性的突出就更加强烈。在具体专卖店空间形象设计上更为注重造型、材料以及色彩的使用,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达到入店赏析的效果。同时现代的消费购物观念已经转变为休闲享乐式的购物需求。所以商业空间就要既能容纳展示商品,又要具备促销商品的作用。各个专卖店尽管在面积上、布置上、主题设置都存在的差异,但消费者在空间场所中的自身体验,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购物需求,其附加在购物之外的体验就成为其享受的增值服务,在娱乐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展现了品牌的价值。从而加深了品牌在消费中印象之中的印记,进而产生识别作用。而要识别就要有印象,要有印象就必须有独特的形象,且这一形象必须还是要统一的。这就是是专卖店统一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二、基于VI设计为基础的统一形象营造方式
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在做CI设计时都得到了提炼和归纳,所以在做品牌专卖店设计时,CI就成为了品牌专卖店设计的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专卖店统一形象营造的首要遵循的法则。
品牌专卖店的设计中要将CIS以物态的形式反映出来。以便于通过外在物态的表现,展现内在的文化特征。首先就是造型。通常标志图形应用于品牌专卖店中的视觉造型是较为普遍的,因为标志其本身就浓缩蕴含了企业的品牌信息,是一个可以表达出丰富含义,传达出明确品牌信息的视觉符号,且容易被人识别、记忆,并且符合美学原理。最为典型的就是形象墙设计中标志的应用。还有在标志图形中提取符号图形,进行分解重构,延伸出子图形,从平面到半立体、到立体空间。从而将标志图形创造性的应用于三维空间中。例如阿迪达斯专卖店中的三条胜利线就是通过对VI中标志形体的提炼而演化的来的,还有店中的依墙而建的楔形展架也有标志造型演化出来的。三条胜利线,简洁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是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够识别出来的形象。同时又会被鲜明、独特的造型所感染,更快、更高、更强、勇于攀登高峰的核心理念也深深的打动了人们的心。三条白色的灯带纵贯整个黑色顶棚,并且从顶棚一直延伸至墙面,再由地面的反射形成回环。并且在这里三条线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图形。而是一条充满力量的跑道。给人赛场上的信心和力量的感受。(图1)
再者就是VI中的颜色在品牌专卖店中是广泛被应用的。颜色在视觉传达中有先声夺人的功效。上面提及的黑白的阿迪达斯,红白的可口可乐等等,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品牌和颜色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品牌专卖店中的标准色应用也是要首先考虑的。例如李宁品牌专卖店,其从店面的招牌到空间的各个界面再到展台展具的色彩都采用了标志中的红色,并用白色的辅助色作为辅助,形成了统一的视觉感受。从而使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和记忆都得到了加强。而当标准色的背景颜色和产品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采用降低其明度后使用,或者运用无色彩颜色加以替换或者是辅助色的参与。
还有就是在空间中导入VI中的辅助图案图形来强化统一品牌的形象,采用隐喻等含蓄的符号化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品牌的核心理念以及企业的文化内涵。并不是简单的来源于VI中的图形形象元素,而是认真的解读分析研究品牌理念之后所得到的,能够体现品牌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的概念形象。无论是直观形象的表现还是抽象隐喻的传达,都应该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方法。同时每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也不是孤立的,要使其有机的相结合的同时还要考虑其他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完整、准确的传递品牌核心信息。
三、对区域性特征的融合与统一
品牌专卖店往往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销售终端体系,其遍布各地的个体都统一于统一的形象基础上的。而如何将各地适合的特色元素融合于整体的统一形象之中,成为了专卖店室内整体形象的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品牌推广者所一直关注的,也在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要做到这些特色的元素加入其中不仅不会与原有的统一形象的标准不相悖谬,相反还会丰富其原有形象中的元素,从而使当地消费者感到亲切,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客户,从而做到深入人心。这种情况要求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在以保持了统一形象的同时,还适应大环境特征,专卖店室内设计中品牌形象的统一性是基础,因为毕竟它是企业已有的宝贵资产,是不能被忽视的,更不能被破坏和遗弃。这一理念对品牌能够在形象统一的基础上再向更高的层次推进打下基础。
实际上,品牌的各个专卖店形象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品牌形象具体实施有差异。尽管所处同一时期,但是不同的专卖店有的店铺更新了形象,有的则还使用原有形象。例如刚刚更新了形象系统的李宁的专卖店。另一个原因就是地域的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特点融合在同一的形象中之后,使得其外在的表象产生了一些差异。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色的元素的融合,才是品牌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在对专卖店室内形象设计时要在统一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区的地域特点、环境特色进行设计(图2)。并在各个不同特色的店内使用有所区别的手法去设计才能创造出真正优良的品牌专卖店空间。
结语
专卖店室内设计的基础是品牌,品牌形象理念在专卖店中是通过空间的表达,营造出具有品牌氛围的具体建筑空间,使得消费者能够在其中读取到品牌信息,获得对品牌的印象。在这一基础上再具体分析专卖店室内设计中影响设计的因素,这些具体因素包括理念中的要素和实际的构成专卖店室内设计的物质要素,并加以研究分析之后提出具体品牌专卖店设计的方案。所以专卖店统一形象的营造必须是建立在统一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之上并融合具体的实际的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地域特色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而又有共同基础(统一的品牌形象)的优秀作品来。
参考学术著作:
[1]英格丽德•文茨―加勒.精品店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奥托•瑞伍德特.商店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埃莉诺•柯蒂斯,霍华德•沃森著.专卖店新锐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学位论文:
[1]梁晶.大众文化下的专卖店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廖逸群.休闲服装品牌专卖店的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
[3]韩放.商业购物空间环境室内设计与规划[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2
[4]邱艳飞.基于构成学理论的家具专卖店展示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林业大学2010
[5]巫鳎品牌专卖店及其设计研究―消费、展示与体验[D].[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04参考学术期刊:
[1]温少安.专卖店设计感想[J].ID+C室内设计与装修,2006,1:91―100
[2]黄滨.VI设计在企业销售终端中的应用及拓展[J].装饰,2005,10:78―79
[3]马仿明.物质丰裕时代的专卖店设计[J].装饰,2006,2:94
作者简介:
李长福,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关键词:Petri网;工作流;电子合同;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TP31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经意间已经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生活。为此,国家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修改,在2005年4月1日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其中第十四条明确指出“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签章已然成为是我国印章史上的一场革命。电子签章系统将数字认证技术应用于印章管理中,强化对电子签章的制作和应用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电子签章持有者身份真实、可靠、安全。现有的电子合同平台如[1]中所提到的,并未使用Petri网对工作流建模来保证电子合同平台系统代码本身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本文提出使用Petri网对工作流建模,从而保证系统流程的安全、可靠。
1 关键技术
1.1 工作流技术
1.1.1 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根据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的定义,工作流的定义是:一类能够完全或部分自动执行的业务过程,在此过程中,文档(Paper)、信息(Information)或其它任务按照事先预定的规则进行流转。业务、工作、办事等人员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的协调工作,从而来实现业务流程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工作流就是一些能够自动运行的业务活动,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相互衔接的。
1.1.2 基于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
这类方法适用于流程的可视化建模。网中的结点用来表示流程中的活动,网中的边用来表示控制流。使用这类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模型的描述是否有形式化的语义。大多数工作流产品的可视化建模方法都缺乏形式化语义。具有形式化语义的基于网的方法可以转换成其它建模方法,如基于规则的、时序逻辑的和脚本语言的方法等。在基于网的工作流建模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Petri网和状态图(state charts), Petri网被广泛用于建立工作流模型,Ellis和Nutt在Petit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流CN模型,它实际上是高级Petri网的一个扩展,在其描述中用库所表示活动,用变迁表示活动间状态的转移。Vander Aalst则在Petri网的基础上定义了WF-Net即工作流网。在工作流网中,变迁被用来表示活动而库所则表示活动的可实施条件。Vander Aalst七还把工作流管理联盟在规范中提出的几种基本的工作流原语映射成相应的Petri模型,由此建立了工作流网的基本组件与触发机制。
因此Petri网作为一种从过程的角度出发描述和分析复杂系统的模型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工作流的系统建模中,用Petri网工作流建模方法研究,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1.2 Petri网综述
Petri网理论[2][3]首先是在1961年在Carl Adam Petri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他在他的博士论文《用自动机通信》中首先提出将用一种网状结构来模拟了通信系统。
1.2.1 Petri网的引入原因
在分析工作流系统时,我们需要应用数学的分析方法[4]。而Petri网理论正好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在Petri网理论体系中主要有基于状态方程和代数的分析技术和基于可达树(图)的分析技术的两种建模方法。
1.2.2 Petri网的数学描述
Petri网是一种数学和图形的描述与分析工具,适合于描述并发、异步、分布、并行、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信息处理系统,进行系统模型的构造、分析及评价。下面简单介绍本文将使用的与Petri 网有关的基本概念、定义、术语和性质[5]:
定义1(Petri网)
(1)基本Petri网是一个三元组N=(P,T,F),其中,P和T分别为有限非空的库所和变迁集合,P∩T= ;F P×T∪T×P是一个有向弧的集合。
(2)令Σ= (P,T,F)是一个网,对所有x∈P∪T: x ={y∈P∪T|〈y,x〉∈F}是x的前集;x = {y∈P∪T|〈x,y〉∈F}是x的后集。结点集x的前集(或后集)定义为:
。
网中任一库所结点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含有0个或多个托肯,称为库所的标记。托肯在网中的分布反映了网的状态,称为网的标识,记为M。标识M实际上反映了网中库所结点向一个整数集合的映射。在M下库所p的标记记为M(p),表示p中含托肯的数量。事实上,M是一个多重集。给定了初始标识M0的网Σ称为Petri网,记为PN =(Σ,M0)。
1.2.3 Petri网的性质
(1)可达性。可达性是任何系统动态特性的基本性质。按照Petri网的转移方法,有效转移的启动将改变标记的分配情况(产生新的状态)。如果存在一个从M0状态到Mn状态的运行序列,那么我们就认为状态M0是可以到达状态Mn的,启动运行顺序表示为:=M0t1M1t2M2…tnMn或简化表示为=t1t2…tn。可用M0 [>Mn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从M0标识表示经过启动序列到达标识Mn。在网(N,M0)中所有从标识M0可达的标识集合,可表示为S(N,M0)或简化为S(M0),从M0触发的所有可能启动运行顺序的集合可表示为F(N,M0)或简化为F(M0)。这样,Petri网的可达性问题就转化为对于网(N,M0)和给定状态Mn,寻找是否存在Mn∈S(M0)。
(2)有界性。对Petri网(N,M0)若存在一个整数,我们把M0的到任一个可达状态的数设为k,若k申购始终不超过K,即对于每个状态标识M∈S(M0)和每个状态,M(i)≤K均成立,则称Petri网(N,M0)为是以K为界或简称Petri网(N,M0)有界。若Petri网(N,M0)为1有界,即每个系统的状态只有一种时,则称此Petri网是安全的或则说是稳定的。这种网的每一个位置要么只存在一个标记状态,要么没有一个标记状态。
(3)活性。一个Petri网(N,M0)被称为活的,当且仅当从M0可达的任一标识状态出发,都可以通过按照某一种变迁执行的顺序序列而最终启动其它任何一个变迁。这就说明,无论网的开始状态如何,一个活的Petri网都可以保证无死锁发生。
(4)可逆性。一个Petri网(N,M0)被称为可逆的,仅当对S(M0)中的每个状态标识Mi,M0都是可以从Mi达到的。也就是说,一个可逆网是这样一个网,它可以使得状态返回到初始标识或初始状态。在很多应用中,比如在合同流转系统中,当我们要求哪一步合同需要重新审核时,我们只要求合同流转系统回到某个特定状态就可以了,而不必要返回到初始状态。那么我们称这个特定状态当前所返回的状态就为主要状态M′。即对于S(M0)的每个状态标识Mi,主要状态M′都是可达的。
1.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
应用Petri网对工作流进行建模,利用线性结构来研究工作流的流转方式和运行效率。主要方法是先将语义上的工作流进行转换成简单的活动图G=(V,E),再通过活动图进行转换成相应的Petri网模型。采用算法如图1所示[6],对活动图进行转化,首先对该活动图G=(V,E)进行深度优先遍,将每个节点,分成顺序,与分支,与合并,或分支,或合并五类,然后按照不同的策略进行转化。对于结v∈V,分别定义 v和v 为v的前置结点集和后置结点集,图1算法将合同在线签订流程活动图G转化为对应的Petri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
Input:活动图G=(V,E),其中V为节点的集合,E为有向弧的集合,其中|V|=n。
Output:Petri网N=(P,T,F)
Initialize:P= ,T= ,F=
begin
广度优先方式遍历G,并且从1开始编号。
将图G复制到G’,把图G’中的结点vi转化为ti,那么就形成了工作流网的变迁集合T。
for(i=0 to n) //循环添加
{
if(ti∈T∧(.ti= )) //添加开始库所
{
P=P∪{pk};
F=F∪{pk,ti};
for each (tj∈ti.)
{
P=P∪{pj},F=F∪{(ti,pj),(pj,tj)}
}
}
if(ti∈T∧(ti.= )) //添加结束库所
{
for each (tj∈.ti)
{
if (Pj tj)
{
P=P∪{pj},F=F∪{(ti,pj)}
}
F=F∪{(pj,ti)}
}
if (tj T){T=T∪{tj}}
F=F∪{(ti,pk)}
}
if (ti∈T∧|.ti|=1∧|ti.|=1) //处理顺序结构
{
if (tj∈.ti∧pk )
{
P=P∪{pk},F=F∪{(tj,pk) }
}
F=F∪{( pk ,ti) }
if(!(vj∈vi. ∧pk=∈.tj))
{
P=P∪{pk},F=F∪{( pk ,tj) }
}
F=F∪{(tj,pk) }
}
if (.vi|=1∧(|vi.|>1∧(vi==1)) //处理与分支结点,“1”代表与分支//
{
if (vj∈.vi∧pk∈tj.) { F=F∪{( pk ,ti) }
for each (vj∈vi){ P=P∪{pj},F=F∪{( ti ,pj) }}
}
if (.vi|=1∧(|vi.|>1∧(vi==2)) //处理或分支结点,“2”代表或分支//
{
if (vj∈.vi∧pk∈tj.) { F=F∪{( pk ,ti) }
}
if (.vi|=1∧(|vi.|=1∧(vi==3)) //处理与合并结点,“3”代表与合并//
{
for each (vj∈vi){ if(pj∈tj.){ F=F∪{(pk,ti)}}
P=P∪{pk},F=F∪{(ti,pk)}
}
if (.vi|=1∧(|vi.|=1∧(vi==4)) //处理或合并结点,“4”代表或合并//
{
if (vj∈.vi∧pk∈tj.) { F=F∪{(pk ,ti)}
P=P∪{pk},F=F∪{(ti,pk)}
}
}
}
end
图1 活动图到Petri网的转化算法
2 电子合同系统应用流程
平台采用J2EE架构进行开发,实现登录平台用户的合同洽谈、合同签订、合同查询等功能,应用流程如图2。
图2 电子合同系统流程图
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实现了网上可信电子合同的洽谈、签订等功能,为有协议签订需求的用户提供安全合作的办公平台,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对用户登录系统后的操作进行处处留证的监控,为有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等意外事故提供权威的责任认定功能。
3 基于Petri网电子合同系统建模
从整体上讲,电子合同系统可以分为电子合同在线签订和在线合同洽谈两个部分。这两个流程是整个电子合同系统的核心。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下面对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进行Petri网建模以及模型分析。
3.1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Petri网模型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的第一步骤,一般是由秘书或办公室主任进行拟稿。这一步是这一流程最主要的部分。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主要包括:合同拟稿,合同核对,合同相关领导会签、不合格合同回退,合同催办,合格合同归档。
(1)合同拟稿:即审批文档的起草过程。在其中要确定合同名称,拟稿的部门,拟稿人员,主送部门或人员,合同的种类,合同的密级,合同打印限制,以及合同的内容,合同所带的附件等。
(2)合同核对:将拟写好的合同进行核对以后送给领导审核。核对内容包括文字的准确性,合同的合理性,以及其他一些合同的必要属性。
(3)合同领导会签:合同会签是指在同一个步骤上允许一个合同可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公司领导同时进行签章,并进行在线签章验证。
(4)不合格合同回退:在合同核对和会签的过程中,若合同有错误,就要立即进行合同的回退,以重新拟稿。
(5)合同催办:在合同在某一步骤停留时间超过某一时间时应该生成催办信息,通过邮件系统进行提醒。
(6)合格合同归档:合同审批通过以后及时进行合同归档,以便于可以进行合同的在线洽谈和在线签订。相应的合同在线签订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活动图
将以上活动图通过图1的算法进行建模,得到图4的Petri网顺序模型:
图4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Petri网顺序模型
图4的各个变迁以及状态含义如下:
P0:合同未拟稿状态。
T0:主办人员或者单位合同拟稿。
P1:合同拟稿完成,等待审批。
T1:主送单位进行合同核稿。
P2:合同核稿无误,准备进入下一步。
T2:各个单位进行合同会签并进行验证。
P3:合同会签完成状态。
T3:进行合格合同归档。
T4:合同催办,提醒优先处理该合同,以提高流转效率。
P4:合格合同归档;
T5:不合格合同回退到第一步重新开始拟稿。
3.2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并发Petri网模型
并发模型主要是指合同在线签订过程中,一个合同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代表在同一步骤上进行会签,如此一来,在同一步骤上的会签人员可以同时打开该公文,相对于只能等待前一个单位代表操作完成才能开始审阅、签订的过程来说,大大增加了工作的效率。会签的同时不受到任何约束。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在流程的控制上也可以更方便,更简单。一个最常见的并发模型如图5所示,其中虚线框里的是会签时的一种典型的并发模型。
图5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Petri网并发模型
图5的各变迁以及状态含意如下。
P0:合同未拟稿状态。
T0:主办人员或者单位合同拟稿。
P1:合同拟稿完成,等待审批。
T1:主送单位进行合同核稿。
P2:合同核稿无误,准备进入下一步。
T2:各个单位进行合同会签并进行验证。
P3:合同会签完成状态。
T3:进行合格合同归档。
T4:合同催办,提醒优先处理该合同,以提高流转效率。
P4:合格合同归档;
T5:不合格合同回退到第一步重新开始拟稿。
虚线框里的含义:
T21:合同进入会签流程。
P21:合同处于会签状态。
T22:会签人员1签订。
T23:会签人员2签订。
P31:会签完成,进入合同自动检验状态。
T24:检验合同是否合格。
3.3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Petri网模型分析
Petri网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可达树分析、可达图分析和矩阵方程来分析,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可达树和可达图来分析在线签订流程模型。根据可达树生成算法,我们可以得到图6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Petri网顺序模型相应的可达树模型。
图6 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的可达树模型
我们可以从图6可以得到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Petri网的特性:
(1)该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Petri网是有界的,因为可达树中没有出现 。(2)该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Petri网是安全的,因为只有“0”,“1”出现在可达树标识中。(3)因图6中所有该发生的变迁都出现在该可达树中,说明了该电子合同在线签订流程Petri网是“活的”,也就是说没有多余变迁。
4 结束语
随着电子合同法律地位的确定、数字签名法律效力的认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合同。本平台设计集成了PKI/CA技术、电子签章技术和数字水印技术等,采用J2EE架构建立起一套具有适用性、安全性的电子合同平台,有效的弥补书面合同的缺陷,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编写代码之前,对系统流程进行Petri网并发模型建模,保证了系统可以支持两个或者以上的合同涉及方进行同时的合同会签。但同时,因为普通Petri网的一些缺陷,比如会产生空间爆炸等,运用普通Petri网对系统流程建模并不是最好的建模方法,运用高级Petri网进行建模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目标。
参考文献:
[1]罗清彩.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11).
[2]Sylvie Troncale,Jean-PaulComet,GillesBernot.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with timed hybrid Petri nets.Pattern Recognition,2009(42):562-566.
[3]H.Ehrig,K.Hoffmann, J.Padberg. Transformations of Petri nets[J].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6:151-172.
[4]C.Mohan.Tutorial.State of the Art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DASFAA'97].Australia.1997:544-553.
[5]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姜浩.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模型分析与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7]W.M.P.van der Aalst.Verification of Workflow Nets[C]. Springer-Verlag, Berlin,LNCS 1238.1997:407-426.
[8]W.M.P.van der Aalst. Workflow verification: Finding control-fowl errors using Petri net based techniques[C].Springer-Verlag, Berlin, LNCS 1806,2000:161-183.
[9]E.Badouel,J.Oliver. Reconfigurable nets a class of high level Petri Net Suppotring dynamic Changes within Workflow Systems[EB]. Publication Internet Number 1163,IRISA,France,1998.
[10]D.Moldt, R.volk. Object Oriented Petri nets in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C]. Springer,Berlin,LNCS 1806,2000:254-273.
作者简介:谢汉天(1990.07-),男,浙江省金华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关键词】企业形象;视觉设计;情感化
1.引言
企业视觉形象关系到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目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而更加注重精神内涵。在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关怀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可以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与亲和力,让消费者对企业产生情感依赖。论文从情感关怀的角度,思考现代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应用,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情感化设计导入企业视觉形象的应用。
2.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的概念
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个体的特征向社会公众展示与传播,在市场环境中形成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就是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CIS。CIS作为一个整体机制,由三部分构成: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其中,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是CIS的视觉传递形式,也是最外在、最有效、最直接、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论文所探讨的问题正是透过视觉符号的情感化设计来传达企业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打造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
情感化理念源于认知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化设计是指设计需要符合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尊重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保持设计科学合理的同时,注入情感化的因素。
企业视觉识别(VI)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础识别部分(BE)和应用识别部分(AE)。
其中,基础识别部分主要包括标志图形、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象征图形、标准组合,是整个VI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应用识别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识别部分在办公用品、环境识别、交通工具、大众传播、商品包装、职业服装、出版印刷、专卖及商场等中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企业视觉形象关系到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目标。假如消费者走进超市,需要购买一瓶饮料,发现产品上没有品牌,没有标志,标准字及标准色,那还有什么心情去购买呢?这就体现出企业视觉形象的重要性了:
独特的企业视觉形象,能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有了自己的标志、企业色以及标准字就不会淹没于商海之中。
企业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可以更好的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使之产生依赖性,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牌忠诚度。
良好的企业视觉形象,可以提高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的士气,形成更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3.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及重要价值
(1)情感化设计的溯源及发展
随着消费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设计的需求不仅停留在物质功能层面,而更强调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时,情感化设计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唐纳德・A・诺曼最早在《情感化设计》中,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他站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探索设计与情感的关系,运用设计心理学分析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解释了人的情感与产品、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代情感化设计更注重情感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再以使用功能为唯一的目的,注重在思想层面所承载的含义以及对人心理的影响,这正符合了现代人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对高品质精神生活的诉求。
情感化的应用在当今设计界中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在家具设计、环境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中多有体现。例如国外剥玉米粒的器具,造型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拿在手里非常的舒适;细磨砂的材质增加摩擦力使之不易滑落;半透明的颜色可以让消费者清晰的看到剥落的玉米粒,不仅使用方便,又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需求。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情感化设计理念必会继人机设计、后现代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之后掀起一次设计的新浪潮。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快节奏的数字信息时代。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推陈出新,将呈现具有数字化特质的情感体验,造成情感化设计的新拓展。
(2)情感化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这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否符合自己的理念、品位和喜好。将情感因素融入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中,借助标志、标准色、象征图形及其的应用,唤起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这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者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企业视觉形象蓬勃发展的源泉。
4.情感化设计在企业视觉形象中的导入
有证据表明,令消费者感到快乐的物品能够使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这就说明,能够通过设计传达情感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能系统的表达它的媒介,也就是情感对象。VI设计的情感对象直接就是企业视觉形象,但有时也可能是这种形象所描述的问题和情景,或者人们通过形象所联想到的事物和意境。
(1)情感化设计在VI基础识别部分的体现
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象征图形、标准组合等基础设计项目,是企业形象的核心部分。下面通过案例来分析情感化设计在其中的体现。
1)企业标志
企业标志是企业的象征与识别符号,是VI的核心基础。企业标志与情感化设计的结合,可以通过简练的造型,生动的形象传达出企业的信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
麦当劳作为世界快餐连锁巨头,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独特的企业视觉形象战略。标志采用金黄色的“金弓”(M),像两扇打开的黄金拱门,弧线的造型让人感觉浑圆温暖,同时渐变的颜色带给人柔和的氛围,象征着欢乐和美味,使消费者从心理上感觉到食用这种快餐会带来情感的愉悦。
2)标准字体
企业的标准字体包括中文、英文或其他文字字体,是根据企业名称、企业品牌和企业地址来进行设计的。加入情感化设计的标准字体更有明确的说明性和品牌祈求力。
如海尔集团的标志。新标志的设计核心是速度。风格是:简约和充满活力。在字母中“a”中减少了一个弯,“r”中减少了一个分支,以简约的结构表现企业应对全球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3)企业标准色
企业的标准色彩是用来象征企业理念,并应用在视觉识别设计各媒介的指定色彩。情感化的企业标准色设计,可体现出企业的属性与抽象情感。
不同的色彩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性情和行为。比如,信息工业类企业标志多采用蓝色,表现理性和智慧;饮食行业的标准色多为暖色,可以刺激消费者的味觉,诱导消费者购买;服务娱乐行业多为黄色,可以使人感到欢快和光明。
(2)情感化设计在VI应用识别部分的体现
企业视觉的应用识别部分是直接与受众接触的视觉要素,是基础系统的延续,通过这些要素的视觉塑造,能够有力的保证企业视觉印象的传达。
1)广告媒介应用
广告形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广泛的范围将企业信息传达出去,不仅可以树立企业形象,而且能有效地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
网络广告媒介主要是指网站而言,网络标识、文字、色彩、动画、排版中都渗透着情感交流,是VI基础识别部分的具体应用。
如Google搜索引擎的标志。最初的设计应用了三原色的概念,锁在一起的圆圈代表了多文化和多国家的概念。Google的搜索主页上,每逢节庆日,标识会进行变形以及更变颜色,塑造出符合节日气氛的新应用。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Google根据中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创作出的网络标识应用。紫色和白色闪亮的星星渲染出一种宇宙神秘的气氛,姿态优美的嫦娥以及背景那淡淡黄色的月亮,烘托出节日的幸福与温馨。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当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打开Google的网页时,看到这样的一副画面,肯定会感到心情上的愉悦,对Google产生好感与信任。
2)办公用品应用
企业视觉形象在办公用品中的设计制作,应充分体现出强烈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并表现出企业的独特风格。
如“DEMANET”的标志,首字母“D”的设计复古、唯美。将其中的基本元素进行提取,重新组合,构造成新的图案,应用在办公信纸信封上。这样的应用既不失原本标志的特征,又能更加丰富多变的体现出企业视觉形象的特色。
3)服装服饰应用体现
企业视觉形象在服装服饰中的应用,既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又具有宣传其文化、精神与理念的重要作用。
如路易・威登标志,最先是以灰色帆布作为其服饰布料的,后来用名字的简写L及V配合花朵图案,设计出至今蜚声国际的交织字母粗帆布样式。近年来四瓣花形和正负钻石组合图案遇上变化多端的奇幻色彩,更是扭转了人们对LV只讲经典不谈潮流的视觉印象,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关系。
5.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视觉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企业特色的重要载体。当代消费社会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实用功能的层面,而更加注重精神内涵。本文探讨消费者的情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将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与情感化设计相结合,能增强企业对消费者的亲和力,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进企业形象的树立和深化。这是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者的动力和目标,也是企业视觉形象蓬勃发展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美]诺曼著.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黄静.新基于信息设计主导的视觉识别设计与基因识别概念的置入[J].装饰.214期
关键词:城市隧道,照明控制策略,照度,城市隧道照明
Abstract: To road tunnel lighting standards ba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data, studies of the city tunnel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designed urban structure of the tunnel lighting control systems, and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in on the various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r the Xuan type, proposed use of the configuration functions provided by the king 6.52 corresponding test on the equipment, the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to ensure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ity tunnel, illumination control stategy, illuminance, City tunnel illumination
中图分类号: U49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由于地面空间有限,城市交通向立体方向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向上发展的高架路、立交桥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而且把汽车尾气、噪声扩散到整个空间,而向下发展的城市隧道避免了上述确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隧道建立起来,由于隧道为地下建筑物,在隧道照明工程设计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在白天汽车从外部进入隧道的时候,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存在差别,如果隧道内部照明不够充分,车辆从外部进入时会产生“黑洞”和“黑框”现象,车辆进入隧道后,司机从一个明亮的环境进入到相对黑暗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就给司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隧道照明设计不恰当容易发生交通事故。(2)、在夜晚的情况与白天恰恰相反,司机从一个相对黑暗的环境进入到一个相对明亮的环境,如果亮度差别太大,也会给司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如果隧道内部出现事故就相对难处理一点,由于隧道空间有限,这无疑就给本来压力重重的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不便,所以如何合理的控制城市隧道的灯光就显得尤其重要。
2隧道照明的基础计算及控制方法
2.1基础计算
隧道照明分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和出口段四部分,其中入口段计算最为代表性,本节以入口段为例。关于隧道的照明标准,现行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提供了一个的城市隧道照度的依据,本论文以该规范为依据,计算如下:
首先计算入口段的亮度:
Lth=k·L20(s)——①
式中Lth:入口段亮度(cd/m2);k:入口段亮度折减函数(与设计时速和交通量有关,查表);L20(s):洞外亮度(cd/m2 );
将亮度转换为照度(按沥青路面,发光强度1cd的光源可放射出15~22Lx/cd·m2的光通量),可得如下公式:
Eth=(18~22)·Lth(s)——②
式中Eth:入口段照度(Lx);
入口段长度:——③
Dth=1.154Ds-[(h-15)/tan10°]
式中Dth:入口段长度(m);Ds: 照明停车视距(m)(与纵坡、设计时速有关);h:洞内净空高度(m)。
2.2控制方法
通过上述计算,在明确隧道入口段的照度和长度后,查阅隧道灯具的产品样本,设计出灯具的布置方式,灯具按线路配电,分为基本照明和加强照明,在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加强照明的回路分的越细越好。
隧道基本照明灯具为全天24小时常开,加强照明灯具则根据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开启或关闭;本文提出的时间控制策略和照度控制策略,实现隧道照明的只能控制。
3城市隧道照明控制策略
3.1工程概况
广州市金穗路隧道位置广州市天河区,金穗路与猎德大道的交叉处,隧道东西方向下穿猎德大道,其中隧道东西方向敞开段长度分别为200米、210米,暗埋段230米,隧道内限制行车速度在60km/h以下;双车道单向交通,为城市次干道;
通过与运营管理部门的沟通和现场调查,制定了在隧道照明系统中制定智能控制策略,使照明控制子系统可以在制定的策略下智能的控制隧道内部的灯组,保证隧道内外的照度差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1)、时间模式控制策略
广州市金穗路隧道入口段灯组分布为:入口段左右各3组一共6组;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在每天不同时段开启不同组数的灯组保证内外照度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表1所述的控制模式,通过PLC自动控制配电出线回路的开启,PLC从控制策略库中搜索时间控制策略表,开启相应的灯具组。
上表所述的各种模式可以在通过设定相应的预案来实现,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预案的内容。
2)照度控制策略
区别与上述时间控制模式,照度控制模式的核心是:根据安装在隧道入口处一内一外两个照度仪采集到的照度值,通过PLC计算,比较两个数据的差,动态的调整灯组的开和关。
广州市金穗路隧道,隧道入口处左右两边各有3组灯组。设定4个照度差阈值, YZ1. 1, YZ1.2和YZ2. 1, YZ2. 2(其中YZ1.1
这里各阈值应该根据当地相应的情况进行设定。为了防止照度差在阈值临界点抖动所造成的灯组频繁的开关,这里将阈值分为.1和.2两个值作为控制区间,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照度差抖动所带来的影响。以市某路隧道为例,三个阈值区间可以分别取为[50, 80), [200, 1000], [1200, 3000]。
4照明控制智能模型
建立一个隧道那照明控制的智能控制模型,不仅仅需要考虑隧道内外照度的情况,还应当考虑隧道内部交通流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拥挤交通现象的客观存在,在确定路段i的动态流量qi (t)时,应同时考虑到该路段交通密度pi (t)和下游相邻路段内交通密度,隧道内流量模型与城市公路一般路段相同,即:
qi (t)=a pi (t) vi (t) + (1- a)[p i+1 (t) vi+1 (t) ]
其中加权系数a的取值与p i+1 (t)有关,当p i+1 (t) < p m正常交通状态下),取a =1,即qi (t)主要决定于本路段状态;若pi+1 (t) > p m(处于拥挤状态时),取a =0,即qi (t)主要决定于路段i+1状态。其qi (t)由上式可映射为:
qi (t)=h[p i (t),vi (t),pi+1 (t),vi+1 (t) ]
式中:qi (t),p i (t) , vi (t)分别为路段i在t时刻的交通流量,交通密度,车流空间平均速度。
把公路隧道化分为N段,每段内各交通变量认为是均一的.守恒方程揭示了如下非线性映射:
p i (t)=f [ p i (t-1) ,qi-1(t-1) ,qi (t-1) ]
动态平均速度v (x, t)不可能瞬时地跟随p (x, t)的变化,一旦路段划分确定后,下面的离散方程可表示其动态关系:
vi (t)=g[vi (t-1),vi-1(t-1),P i+1 (t-1),p i (t-1)]
4结束语
在城市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模型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车流量、车速、隧道内照度、隧道外照度。上文主要阐述了交通流车流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为照明智能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采用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模型对城市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进行控制。选用“结构等价型”方式,将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融合,即根据模糊系统的结构,决定等价结构的神经网络,使其每个节点对应模糊系统的一部分,模糊化或模糊推理等过程;综上所述,建立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智能控制模型,该模型以内外照度、车流量和车速为输入,以灯组的控制模式为输出。这样才能使隧道的照明功能更好地为城市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整合
传播没计
品牌
论文摘要:从卜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这十几年是
在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对消费者认知研究不断重视,对于营销传播设计的研究在企业里不断细化和深入,已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实体来开展工作。品牌的成功,离不开研发、营销,而这一切以 现代 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思想来看,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来调整品牌形象,以整体的产品形象来强化人们的认知,甚至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必须及时调整,在产品的规划和前期设计时就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用户环境的角度来琢磨产品的特性,达到营销传播设计的最优化,使产品中更多地体现出用户的情感和使用习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对于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认知
整合营销传播 英文 为:(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ns),简称:imc o imc的核心思想是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imc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即营销传播的一元化策略。
二、营梢传播设计中企业的产品形象设计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围绕着人对产品的需求,更大限度地适合人的个体与社会的需求而获得普遍的认同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对产品形象的设计和评价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系统复杂而变化多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的感官因素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形象的统一识别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人与产品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对产品形象设计及评价系统作有意义的探索。因此,企业以及产品的形象设计都是营销传播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产品形象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的关系。对形象的研究大都基于企业形象统一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s>,所谓企业形象,就是企业通过传达系统如各种标志、标识、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运用视觉设计和行为展现,将企业的理念及特性视觉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来塑造具体的公众认可、接受的评价形象,从而创造最佳的生产、经营、销售环境,促进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通过经营理念、行为方式,以及统一的视觉识别而建立起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它是一种复合的指标体系,可以把它区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内部形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自身的评价和印象,外部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印象和评价;内部形象是外部形象的基础,外部形象是内部形象的目标。
产品的形象设计是为实现企业的总体形象目标的细化。它是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对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的观念、原理、功能、结构、构造、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生产设备、包装、装磺、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等进行一系列统一的策划、统一设计,形成统一的感官形象和统一的社会形象,能够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使企业在经营信誉、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显示企业的个性,强化企业的整体素质,造就品牌效应,赢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三、企业形象设计的组成
企业形象设计由基本要素与应用要素两大部分组成。企业形象设计中vi是指视觉认知,即企业的视觉识别(形象识别)。vi是以企业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
vi是cis的静态部分,通过统一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视觉识别设计。
基本要素系统一—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准字体、企业标准色、企业标语、企业象征图形、宣传语言、市场行销报告书以及各部分的组合规范设计等。
应用要素系统—将基本要素系统中的设计运用到与企业相关联的各个领域。如:办公事物用品、生产设备、建筑环境、产品包装、广告媒体、 交通 运输工具、衣着服装、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
视觉识别vi在cis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受众所认可,并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视觉识别系统是 企业 形象的直接传达系统,故被称为“企业的脸”。
四、曹销传播设计的经典案例
一个完美的企业形象传播设计就是一次与消费者心灵的沟通,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这就是营销传播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ibm充分发挥整合营销传播设计的优势,因此铸就了辉煌。ibm公司是美国最早导人cis战略的企业之一。时任ibm公司总裁的thomas " watson认为,为了使公司成为享誉世界的大企业,就非常有必要改变企业的陈旧形象,在 电子 计算 机行业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个形象不仅能体现出企业的理念,而且还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志。于是,在设计大师保罗·兰德的建议下,把公司全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缩写成“ibm’’三个字母,形成统一的、易于识别的标志,为“ibm’’的 发展 制定出一整套的cis战略;还以此设计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蓝色字体和富有灵感的造型,且选用明快的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从此,ibm公司通过cis战略的导人塑造了企业形象,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大增,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蓝色巨人”的形象在公众中树立了起来。
然而,促使ibm公司成为计算机行业中首屈一指的霸主,却不仅是有一个良好的企业视觉识别vi,而且由于ibm公司树立了以“ibm就是服务”为宗旨的企业理念识别mi,并自始至终为之奋斗不息。
"ibm就是服务”—这句话清楚而又准确的阐明了企业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ibm公司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机器,而且还有使人信赖、热情周到的服务—公司在创办之初就要求对于任何一位用户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在24小时内给予解决;公司免费为用户提供维修、咨询和培训的服务;甚至对ibm公司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还可以退回机器·ibm公司用这样的理念作为指导,使得公司在服务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正因为ibm公司能为顾客提供如此周到的服务,这就使消费者确信公司在关心着每一位用户。所以,才能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留下如此美好的印象,才能使ibm公司在强手如林的计算机市场中一枝独秀、勇往直前。
至今,ibm公司给人的印象始终是“充满自信,永攀科技高峰的国际性大公司”,这都应归功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开发,特别是企业理念识别的成功策划,ibm公司已成为企业导人cis的典范!
五、结语
关键词:LabVIEW;数据采集;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9802
1 可视化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实现
本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是一个虚拟仪器系统,它的任务是实现在激光多光路混频实验中对多路光强度、波长、相位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由于处理三种信号来自不同的传感器或设备反馈,不仅需要进行多种设备的控制,而且要对三种信号之间的时序进行协调,使其实现同步显示。本系统的光源选用美国continuum公司生产的ND6000可调谐染料激光器,光的相位移动采用自制拥有专利技术的微位移爬行器实现,数据采集卡选择北京阿尔泰科技发展公司USB2815,软件开发平台用LabVIEW。
1.1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LabVIEW是一种实现虚拟仪器技术的图形化语言,具有系统实现简单、构建灵活、层次体系明晰等特点。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建立自己的虚拟仪器,其图形化的界面使得编程及使用过程都生动有趣。使用图形化语言编程时,不用写程序代码,取而代之的是流程图。采用LabVIEW进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开发,可产生独立运行的可执行文件,具有编程快速、可读性强,修改方便等功能,而且该软件通过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外部程序调用。用“代码接口节点”功能实现对LabVIEW程序的调用;用“调用库函数节点”节点功能,实现对动态链接库函数“.DLL”后缀文件的调用。使用LabVIEW进行原理研究、设计、测试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数据采集卡USB2815简介
本文中应用的数据采集卡为北京阿尔泰科技发展公司的USB2815。本卡基于USB总线,其主要性能参数如下:
250KS/s 16位16路 模拟量输入;
带DA、DIO等功能;
16位AD精度 250KS/s采样频率;
AD缓存:8K字FIFO存储器;
数字量输入/输出各8路;
该数据采集卡提供了采用C、C++、LabVIEW等多种编程语言编写的库函数,方便使用者编程时调用。
1.3 染料激光器和微位移爬行器简介
1.3.1 染料激光器
ND6000染料激光器用来产生实验需要的波长连续可调的激光。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对激光器进行控制,激光器反馈给计算机波长数据。染料激光器硬件部分主要分三部分:光学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
光学系统主要由步进电机及其驱动系统、保护开关、正弦驱动丝杆及回位飞轮三部分组成。其中步进电机负责精确改变光学腔的长度来改变激光器的波长,保护开关负责保证步进电机不要移动超出界限,当其超出时会触动保护开关切断步进电机的电源,正弦驱动丝杆及回位飞轮负责配合步进电机的移动并保证精确性。
在激光器中有自带的控制模块并支持串口通信,因此可以实现可编程操作,不仅可以用自带的控制软件控制激光器工作,也可自编程序实现相应的控制。
输入输出系统是指电脑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染料激光器上的工作触发口。
1.3.2 微位移爬行器
微位移器的运动是由三个PZT模块一系列顺序的动作生成。如图1所示为微位移爬行器移动一步的过程。最外面的两个PZT模块(图1中1和3)扮演着夹具的角色。中间的PZT模块(图1中2)在电压的作用下沿着电机的轴做伸缩运动。尽管三个PZT模块是独立工作的,但是却是连为一体的整体。
当对PZT模块1加电压,它夹紧轴。然后对PZT模块2加一变化速率一定的阶梯状电压,引起其产生不连续的纳米量级形变。模块2完成形变后,对PZT模块3加一电压,使其夹紧轴。然后去掉PZT模块1上的电压,使其释放轴。梯状电压开始向下直到达到它的最低值,使模块2恢复形变前状态,完成一个循环,即一步,如图1显示过程。
1.4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Labview可以将大程序分解为多个子程序,称为子VI。每个子VI实现一个小功能,最后用一个主程序实现对每个子VI的调用,形成最后的控制程序。
各控制部分如图2所示,单独进行自控制程序编写,通过主控制程序进行调用,实现整个系统的控制。
1.4.1 激光器控制和反馈信号采集
激光器采用固定格式的命令进行控制和参数设定,并对扫描开始和结束动作进行反馈。对激光器写入字母和数字混合的字符串,激光器的扫描开始和结束动作以脉冲的形式进行反馈。为了实现对激光器的控制,我们采用了软件自带Basic Serial Write and read.VI子程序并对其进行简单修改,就可实现对激光器命令的写入。
1.4.2 微位移爬行器控制的实现
我们通过在常温(25°)下反复测量爬行器一万步前进和后退位移距离,精确计算出爬行器前进和后退的步进距离。通过将图1所以得循环过程程序化,编写微位移爬行器控制子VI,实现对微位移爬行器的控制。
1.4.3 数据采集实现
我们通过Labview的调用动态链接库方式(DLF),调用数据采集卡的动态链接库,编写数据采集卡初始化子VI,实现对数据采集卡采样频率、增益等参数的设置;编写数据采集卡写入命令子VI,实现对数据采集卡连接的激光器和信号采集传感控制命令写入和参数设定;编写数据采集卡读取数据子VI,实现对激光器和传感器反馈信号的实时读取和判断。
利用激光器产生波长连续可调的特点,用波长信号作为参照,将通过数据采集卡得到的波长、相位和光强三者信号进行同步,得到波长―光强图,或者相位―光强图,方便实验分析。也可以建立矩阵数组,显示为三维曲面图。
2 结论
通过对Labview软件在激光器控制、数据采集和数据显示方面的应用研究可见, Labview是一款非常好的图形编程软件和虚拟实验平台软件,能够快速实现可视化数据采集系统的创建,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白炜.基于LabVIEW的激光器实验控制系统开发以及实时显示与3D显示[D].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009.
[2]杨乐平,李海涛,杨磊. Labview程序设计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546.
关键词: 自学考试 艺术设计 毕业设计报告书 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综合训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专业知识,按照规范化的设计程序与方法进行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有关设计应用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是学生专业技能、艺术才华与综合应用能力的集中展示。
艺术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毕业论文是与专业相关的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已有理论的介绍和自己对该方面内容的理解。并按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文本的制作。毕业设计是与专业相关的某一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问题分析、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具体设计、修改、定稿、实物或模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
以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1.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理论无法联系实际;2.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以往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分离的两个部分,毕业论文并不围绕毕业设计展开。现在,我们提出以“毕业设计报告书”代替毕业论文的形式。“毕业设计报告书”是以毕业设计的过程为依据,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字数要求,完成一篇有一定理论基础并结合实践经验的文本。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艺术设计专业经过三届毕业设计报告书的教学,综合以往经验和不足,围绕毕业设计报告书的顶层设计、过程管理和质控体系,落实毕业设计报告书的三要素(形式要素、内涵要素和评价要素),总结出毕业设计报告书的教学改革实施规范。
一、准备工作(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学期末)
(一)下达毕业设计教学任务。
管理部门根据专业方向、人数,给教学单位下达毕业设计教学任务,毕业设计课程占12-16学分,安排时间12-16周、192-256课时,建议一学期完成。
(二)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教学单位专业负责人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相当职称以上且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原则上由专业负责人在校内教师中安排,校外兼职教师也可担任指导教师,但必须经管理部门同意方可担任。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5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每人每周不得少于2次。
(三)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学习毕业设计实施规范。
毕业设计开始前,必须进行有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指导教师及学生参加的毕业设计动员,组织学习毕业设计实施规范,明确职责及要求。
二、前期工作
(一)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课题。
1.选题、审题的工作程序及要求
毕业设计课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并填写《毕业设计选题表》,陈述课题简介、课题应完成的任务和对学生的要求等,经所在教学单位审题后,报管理部门。毕业设计所选题目中,如果同一项课题需由2名及2名以上同学完成,则应在申报课题的名称上加以区别(加副标题),并且在“设计要求”中加以区分。
选题工作应于进行毕业设计开始的第一周完成并落实到学生,学生初步选题后由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协调确定各学生的选题,填写《毕业设计选题汇总表》,交管理部门,以便学生及早准备。
2.选题原则
(1)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得到综合系统的训练。
(2)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工作量充实,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3)课题应尽可能结合实际生产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4)课题的选择应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有较大提高,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5)对学生个人提出的选题,若符合教学要求,且有特色,如果条件允许,经所在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则可积极支持并给予安排。
(二)任务书与过程跟踪表的填写与下达。
根据学生的选题,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包括:课题应达到的目的、课题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课题成果的要求、工作进度计划。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记录每次毕业设计修改的过程、产生的问题及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
(三)毕业设计开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老师给出的《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目的和意义、毕业设计报告书的思路、参考书目、指导老师意见、是否通过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判定能否通过开题,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如果开题不通过,则学生需要重新选题和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四)毕业设计调研。
通过开题的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市场调研。学生需确定自己毕业设计的特定对象,根据这一对象,拟定调查问卷,发放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并收回,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出特定对象的需求,并撰写《毕业设计调研报告》。
(五)文献摘录。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摘抄、实地考察等形式,学习国内外已有的典型、独特、代表性案例,总结以往优秀经验或失败教训,作为自己设计的基础和铺垫。
三、中期工作
(一)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
这是毕业设计过程的核心阶段。学生通过前期开题、调研、文献摘录,得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完成设计初稿、修改过程、设计定稿的过程。
(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汇报毕业设计进度和阶段成果,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表》,教学单位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检查应有书面记录,并将检查情况及处理意见汇总报管理部门。
四、后期工作
(一)毕业设计报告书制作、毕业设计制作、实物、模型制作。
毕业设计后期阶段,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报告书的格式,将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按照要求整理到毕业设计报告书中。毕业设计制作: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要求,毕业设计的作品也有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主要是设计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通过展板打印的形式展现,并制作相应的建筑模型。平面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主要包括:书籍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网站设计等,通过制作系列实物展现。
(二)毕业设计报告书答辩。
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由一名专科学校专业负责人及两名本科学校专业负责人组成。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人数以三五名为宜,成员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教师。答辩时间控制在每人15分钟左右,其中,学生讲解5分钟,教师提问及学生答辩10分钟左右。
(三)毕业设计展示。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要求,毕业设计的展示也有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毕业设计展板和建筑模型展现,平面设计方向的毕业设计作品主要是书籍、包装、VI、海报、网站等通过系列实物展现。
参考文献:
[1]陈珊,马啸林.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控制法初探.教育与职业,2010(18).
[2]姚婷.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艺海,2011(8).
[3]周静.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探索与研究.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