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6:28:45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会议由长春公交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崔树森主持,柳州恒达巴士总经理狄俊煜、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客运分会理事长分别致欢迎词和贺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秘书长王丰余宣读了理事长人选调整名单。随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洪任初作了《第九届三次理事会工作报告暨2014年工作计划》的汇报。

洪任初表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了以环保交通、节能交通为重点的公交科技进步系列活动,包括2013年5月8日在深圳举办的“2013中国首届公共汽车节能大赛”,2013年9月14日联合《驾驶园》杂志社和中国公交信息网共同主办的2013“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主办“2013上海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博览会”。二是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比如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推进产业联盟大会,在线充电式新能源公交客车(国际)交流会,中国城市公交客车LNG学术交流会,商用车车载电子和信息系统应用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等。三是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也积极开展了一些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由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3新能源客车创新论坛,城市轮渡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客渡)》标准征求意见会,快速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召开的《CRTS CHINA 2013 国际轨道交通展暨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研讨会》等。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公交行业间的友好往来活动,学会组织代表前往西班牙、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进行城市交通考察,学习其公交优先、运营管理、交通设施建设、公共交通综合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还组织公交代表赴比利时参加世界客车博览会及一体化交通系统研讨会,考察了欧洲先进的综合交通系统。

在谈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2014年工作计划时,洪任初表示:一是继续推进中国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包括举办公交信息化研讨会、组织编制信息化标准、推进公交数据云平台建设等。二是继续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促进公交科技进步,继续举办中国城市公交高峰论坛和国际客车技术展览会。三是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为公交改革发展服务。四是打造学会节能比赛品牌、支持区域性的节能比赛,将在全国部分地区继续支持区域性的驾驶员节能大赛,为2015年的全国公交驾驶员大赛选拔优秀人才,持续推动公交节能减排活动的开展。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六是组织出版学术书刊和论文集。七是进一步提升学会会刊的品牌影响力。八是发挥学会信息中心的学术交流功能。最后,洪任初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明了方向,学会要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刻领会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行业’的理念,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到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围绕本行、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后,《驾驶园》杂志社主编路智军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2013‘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的举办情况。据他介绍,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驾驶园》杂志社、中国公交信息网联合主办,天津公交集团协办的“2013‘宇通杯’全国公交驾驶员节能技术大赛”于2013年9月16日圆满落下帷幕,大赛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指导与支持。本届大赛有六大亮点:一是参赛单位由原来的30个城市32家公交公司增至38个城市40家公交公司,使驾驶员节油大赛的影响力在全国进一步扩散。二是大赛共有78名驾驶员参加,与上届的63名驾驶员相比,增加了15名驾驶员。选手的整体节能水平也较2011年有显著提高。三是本届大赛组织比赛和裁判工作更加细致,裁判人员的整体素质、责任心更高。四是本届大赛的比赛用车由上届的3种车型增加至5种车型,进一步扩大了比赛范围,使更多的公交公司参与到比赛中。五是与2011年大赛相比,主机厂更加关注本届大赛,对大赛支持力度更大。2011年只有宇通客车厂参与,今年有四家客车品牌参与其中,包括宇通客车、海格客车、中通客车和安凯客车。六是宣传工作突出对节油经验推广的报道,本届大赛共有37家社会和专业媒体参与报道,《驾驶园》杂志安排合作媒体与参赛企业和参赛队员的一对一采访,报道侧重企业节能减排经验和驾驶员的节油体验,为进一步弘扬大赛精神,脚踏实地地传播节能减排精髓做了大量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在2013年9月18日13点52分对本届大赛进行了报道,新华社、中国交通报、中国汽车报、中国工业报等媒体也对大赛进行了专业报道。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文章在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强化常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构建了院校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管理模式,创建了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并取得了显著运行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实践基地;学生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27-03

随着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1-2],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但现阶段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学生创新想法多,动手实践少;活动简单重复多,创新创造少;临时组织多,长效运行少。2011年以

来,学院在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强化常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构建了院校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管理模式,创建了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并取得了显著运行效果。

一、创建了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学生参与科研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和土木工程学院达成合作共建的协议,建立了南京工业大学首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土木名校为标杆,经过5年建设,建成了设施精良、管理有序、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平台。

(一)院校支持设立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的协议,创建了学校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专门开辟了近300平米、相对固定的创新实践活动

基地。在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的支持下,投入近百万元对基地进行建设。基地设有机械加工室、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材料测试室、CAD工作室、加载试验区、作品展示区,并配有计算机、100 kN万能试验机、应变测试仪、数字信号采集系统等先进仪器和开发工具,以及自行研制的多套用于桥梁、体育场、高层建筑等模型的加载和测试装置。基地主要为学生自主创新和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CAD等多项赛事服务。目前创新基地拥有学生会员300多人,3年来共累计开放5 000多人次。基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热心创新引导的指导教师队伍。基地还专门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方便了会员与指导教师的交流。

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自建成3年以来,累计开放近800天,累计进入基地开展创新活动5 000多人次,举办了4届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大赛。

(二)构架学生亲手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途径

通过国家和学校的长期建设,学院已经拥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地震模拟振动台、大型三轴实验仪、拟动力实验系统等,10万元以上设备80多台套,价值接近4 000万元。长期以来,由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使用,学生接触和使用较少。针对此项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组织下,确定了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原则,积极向校内外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围绕学院现有高科技设备,设立专门的开放实验课题,使学生能亲手操作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批学生通过开放实验获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部分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的奖励。

二、构筑学生自主管理和发展的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针对师生实际,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形成了学校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基地形成了日常运行顺畅、师生参与积极、活动成果丰硕的局面。

(一)组织学生科协负责创新基地日常运转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由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兴趣和爱好,并热心参与其中的由学生组成的从事科技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学生团体。协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引导学生把勤奋学习、热爱真理、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作为在校期间主要兴趣和热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及自主创新实验,增强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浓厚学校科技氛围,营造一个从事科技活动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进科技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科协制定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规定了协会的性质、组成方法、组织机构及各部门权力和义务,并通过《会员管理制度》实施管理,采用入会时签订《会员安全协议》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创新基地日常运行和管理完全由学院大学生科协负责,制定了《值班制度》保障基地的规范顺畅运行。

科协根据学习课程进展制定本年度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各项活动预算,科协自行组织和开展了多届“禁断迷塔”“迷你屋”等比赛,全校学生参赛踊跃。基地坚持日常开放制度,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基地运行顺畅,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

(二)校、院多方积极支持创新基地发展

基地建立了由学院、教务处、资产处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谋划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聘请学科刘伟庆、孙伟民等教授担任专家评委,对创新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学院设立专项经费,由基地副主任教师负责提供创新用材料、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工作。校院为基地配置了50多万元的万能试验机等先进加载、量测设备,每年投入5~10万元用于基地材料和工具的购置;基地的经费来源除校院拨款外,还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等。

三、形成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结构设计竞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建立并完善了结构创新大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了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实践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通过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氛围以及在校外的影响力。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术底蕴,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土木工程事业的繁荣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加深对土木工程学科的了解,深化土木工程系列的教学改革,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

建立健全了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出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和形式,5年来涉及高层、大跨、桥梁等结构形式和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材料种类。2006年在国内首次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举办了结构设计竞赛,至今已举行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大赛3届,2 5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了各类结构设计竞赛,普遍感到受益匪浅。2010年第七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邀请赛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采用振动成了“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向学生开放先进设备——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加载试验,受到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积极参与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广泛动员,精心指导,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由学校主办、土木工程学院承办。为使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学院于2003年制定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章程,成立了大赛组委会,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及专家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各项评审和推优工作。在每次大赛前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竞赛内容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内容是学院组织专家精心设置的,几年来,大赛题目涉及了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桥梁结构等,采用的材料涉及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结构创新大赛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广泛性,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举各方之力,为结构设计创新竞赛提供保障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参加的学生越多越好。如果参加的学生数量众多,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能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组织保障成为重要的环节。笔者所在学院取的措施是:由学院领导和教务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大赛的组织和策划;聘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科的副校长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担任顾问,对大赛工作进行具体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各相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分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由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参赛的学生表示,在比赛中从理解规则、结构选型到计算、制作,以前学过的内力分析、刚度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综合运用和系统强化,培养了全局思考的意识,进一步拓展了创新能力,感到受益匪浅。学校为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到学校和教师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工作,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探索了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院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构筑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通过基地的开放开辟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base based on studentself-management

LU Wei-dong, SUN Wei-ming, DONG Jun, HAN Ai-ming, XU Xun, XIONG Zhong-hong, ZHU Ting-t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P. R. China)

Abstract:

To solve the “three more and three less” issue commonly existed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we explored 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itiative learn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great attention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routine practice. The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ve management mode constructed in the paper was a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guid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achieved a remarkable effect.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工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28-04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权。事实证明,创新人才已构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保驾护航;反过来,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数为10 4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53 000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8%、6.4% 和12.5%。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2008 年末,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35 6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4%,第二产业占50.3%,第三产业占4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有利政策引导以及先天地理优势下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国家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阳江;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2-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紧跟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专科生19 959人。目前拥有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约为88%、4%、3%、4%,与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近三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安全工程、商务英语、景观建筑设计、通信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0余个专业),把握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4]。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提升“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有效措施

“创新”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声,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办学定位和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等几个子系统(图2)。

建筑业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社会输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传统、发扬优势,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办学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5-6]。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步是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作较大的调整,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7]。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搭建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

考核与评估,对人才培养与选拔具有较大的制约与影响。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设定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相关考核与检测。

(六)搭建创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校园科技实践活动。学院定期主办一年一度的竞赛,“力学架构大赛”“环保建模设计制作”“工程测绘竞赛”“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竞赛、力学架构、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图与建模大赛,以及各类(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8-9],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广东区域

经济划分和发展特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对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关研究对目前高校推行的“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 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东,符志刚,刘琼辉,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骆洁嫦.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1.

[5]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韦爱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0(专刊):49-53.

[7] 傅学丽,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5-167.

[8] 刘建国,邓新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

(Faculty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our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ak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which relat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oped to give a reference to th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1“计划”立项现状

2007年,北京林业大学抓住教育部启动“计划”的重要契机,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4],迅速建立起“国家—北京市—学校”3个层面的“计划”训练体系,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开展立项.2007年至2014年,学校累计投入经费1241.62万元,共计资助6016名学生1871个项目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学生覆盖面由2007年的2.9%提升到2014年的17.7%,具体立项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看出,学校“计划”立项数、参与学生数、投入经费3项指标呈上升趋势,2014年3项指标分别是2007年的4.5倍、6.3倍、5.5倍,增幅较大.体现了学校对“计划”越来越重视,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受益学生越来越多.同时,从表1中也反映出项目管理难度会相应加大.面对每年大批量的立项计划,要保证“计划”项目实施质量,学校需要从全局重新考虑和布局,优化项目管理.

2“计划”项目管理路径

2.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支撑“计划”可持续开展

“计划”的全面实施,涉及项目过程管理、经费投入、学生宣传动员、教师投入、条件支持、成果孵化、创业引导等诸多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校一盘棋,汇聚全校之力推动该项工作.为此,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分工如图1所示.为确保“计划”顺利开展,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团委、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管理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学院层面,成立1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各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团总支书记及教师代表为小组成员.

2.2拓宽选题渠道,引导学生兴趣,提高项目选题质量

选题是否合适对开展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说选题是科研的战略起点[5G6].一般来说,项目申报人在选题时要从学术角度和个人角度2个方面去考虑.从学术角度来说,选题需要有现实意义、学术意义和创新性,选题的范围宜窄不宜宽;从个人角度来说,选题难度要适中、要考虑个人兴趣、能够发挥特长、要考虑外部条件[7].鉴于大多数本科生较少系统接触科学研究,选题随意、来源少、重复多、研究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8],申报项目选题存在困难,学校了立项选题指南,提供7条途径指导学生选题,项目选题质量不断提高.途径1:源于生活.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途径2:关注热点.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业领域相关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就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进行研究.途径3:企业合作[9].充分利用学校与自身优势以及已掌握的研究基础,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解决企业提出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难题.途径4:依托竞赛.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将竞赛与项目研究紧密结合.途径5:项目延续.对具有较好研究基础或具有较好研究前景的项目开展多期研究,培养研究团队,培育优质成果.

途径6:交叉学科.探索交叉学科新领域,提出研究新视野.途径7:导师推荐[10].寻求导师帮助,与导师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课题指南紧密结合.

2.3规范项目过程管理,强化项目过程监控

学校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使用指南”等文件并严格执行,规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11],强化项目过程监控.2.3.1立项与评审管理每年3月份,学校启动“计划”立项申报工作,组织召开项目申报说明会,规定每个学生同期只能参加1个项目(含在研项目),项目主持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无不及格课程;项目需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同一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数不得超过3项(含在研项目).4月份进行项目评审,包括学院初评遴选、学校专家组评审2个环节.2.3.2项目运行管理项目签订任务书后,学校对项目运行提出具体要求.(1)项目组内自我管理的“两个至少”,项目主持人每月至少组织2次项目组成员交流会,指导教师每月至少组织1次项目检查.(2)学校集中组织的“两大检查”,即阶段检查和中期检查,一般于每年3月份和9月份开展,检查未通过的项目,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前停止经费使用,情况严重的将终止项目执行.(3)项目变更必须备案,项目变更包括项目名称变更、项目主持人变更、指导教师变更、项目组成员变更、项目内容变更、经费变更、项目结题时间变更,严禁未经同意的任何自行变更.2.3.3结题与经费管理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需向管理办公室提交结题报告、论文或成果实物、工作手册、不少于5张项目实施过程电子照片等材料,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项目结题答辩,一般于每年3月份和9月份开展.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统一颁发结题证书.无客观原因未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学校将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追回项目组学生由此获得的一切加分、荣誉及不合理使用的经费,同时项目组学生记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参加项目申报,指导教师次年不得担任项目指导工作.项目经费建立专门账号,专款专用,由承担项目的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教师、学院、学校不得截留和挪用.经费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上级、学校有关文件执行,接受学校财务、审计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2.4多措并举,激发项目管理活力

2.4.1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将“计划”项目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计划”项目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拓展平台”,将其作为“基础、综合、创新”多层次、阶梯状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一些专业已将“计划”列入专业必修课,例如生物科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推动学生全员参与“计划”项目.将“计划”项目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参与“计划”项目且结题的学生,可获得科技创新学分.该学分可冲抵通识教育平台公共选修课学分,冲抵总分不超过3学分,同时也可计入学生个人成绩档案.将“计划”项目纳入学生评优体系.参与“计划”项目的学生在学校评优及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时可获得量化加分;项目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参加“推荐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将“计划”项目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项目达到毕业论文(设计)标准,经学生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和学院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可按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善后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向学院答辩委员会提交答辩,按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成绩评定计入学生个人成绩档案.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总结“计划”项目取得的成绩,分享经验与成果,表彰优秀,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2.4.2激发教师指导项目的积极性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评聘分离和聘期考核制度,各学院纷纷将指导“计划”项目纳入教师聘期考核体系,给予工作量认定,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款.2.4.3激发学院管理项目的积极性(1)财权下放.每年,学校将“计划”项目经费一次性下拨学院,由各学院教学副院长负责审核经费使用.同时,各学院根据项目实施优劣,有权二次调配项目经费使用,保证实施效果较好的项目得到更大的支持,实施效果较差的项目得到有效督促.)改善条件.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帮助学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丰富学院的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2012年以来,建设了生物类、林学类、工程训练类、经济管理类等一批创新实验室,大幅改善了学院实施“计划”的条件.

3“计划”项目实施成效

学校实施“计划”工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每年项目申报异常踊跃,立项后项目研究工作能很好地落实,很多师生已将“计划”视为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近年调查显示,师生高度认可“计划”的开展,满意度达98%以上,并希望能长期开展下去.“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丰硕.2012年以来,学生依托“计划”项目在国际会议、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等载体上公开501篇,其中发表SCI论文21篇、EI论文24篇、核心论文151篇;取得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46项;注册公司3家;撰写各类研究报告843份;设计制作各类实物、图纸、图册、模型、软件近234件;2014年,“老年人行走助力装置”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被评选为全国十大“最佳创意项目”之一.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12],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带动了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不畏艰难、大胆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丰富了校园学术氛围,加速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值得进一步推进.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的管理途径与方法,有效保证了“计划”的实施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重点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优质项目培育与孵化、项目推进与实验室开放联动、校企合作项目开发、项目推介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实施质量。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结构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控制工程造价指的是在批准的工程造价限额以内,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所涉及的建设费用的确定、控制、监督和管理,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最终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概算额内。目前,如何有效工程造价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投资现状来看,其关键就在于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是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因此,企业如果想要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那么必须要先从优化设计结构开始。

一、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设计对工程的造价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大大降低建筑工程的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性。从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来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

目前,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工程设计费用仅仅占全部费用的1%不到,但是工程设计对整个工程投资的影响却高达60%以上。在工程单项环节的设计中,所采取的结构方案以及建筑工程中材料的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投资。比如说,建筑结构设计中基础类型的选用,结构形式的选择以及对于结构做法的理解应用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问题。

1.2 设计方案经常性费用也存在一定影响

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费用除了一次性投资之外,还包括施工过程中的一些经常费用,比如说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保养以及维修费等。这些费用贯穿在工程施工施工的全过程当中,是不可避免的一项费用。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不仅会对工程一次性投资产生影响,而且对以上所提到的经常性费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工程中所涉及的一次性费用和经常性费用降到最低。

1.3 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

由于工程施工中所涉及的环节较多,个别环节中包含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如果在对工程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不能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那么势必会造成事故的发生。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诸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许多建筑产品由于设计不合理,从而影响了正常使用;还有些工程的设计图纸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从而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严重,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造成投资浪费,从而提高了工程造价。

二、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优化结构设计,主要是指工程结构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按照预定的目标求出最优方案的设计方法。优化结构设计不仅能够使施工技术更加可行,更加满足工程的要求,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节约施工材料,使工程造价明显降低。在工程建设中,往往同一个建设项目,同一单项、单位工程,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由于设计方案的不同,导致工程造价也不尽相同。因此,设计人员必须要结合工程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设计、最经济的投资,从而实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

在工程建设中,优化结构设计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是具体实现技术与经济平衡的复杂过程。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设计人员在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工程设计进行考虑。

2.1 确保设计最大程度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较为繁琐,因此,设计人员在对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全面考虑,确保设计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工程建设每一个环节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内部平面、空间高度、建筑立面等使用功能和外形感观,同时还应该满足结构体系的选择、传力的途径、构建的布置以及构建的选用等,只有将每一个环节的造价有效控制,才能够实现降低工程整体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2 确保设计规则化、简单化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体型呈现出复杂化和不规则化,这样不仅无法充分保证工程的质量,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造价。为了将此类问题避免,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做到使建筑体型产生规则的结构效应。设计中,应该尽量使传力中心和刚度中心接近或重合,这样就可以使结构基本具备了规则的条件。结构传力途径应力求简单、直接,否则空间关系复杂部位就会出现多次转换的结构构件,这样必然会导致工程造价提高,同时也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结构传力多种多样,支撑构件也可以根据传力途径是否合理进行变换,没有一成不变的结构布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传力途径。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最简单、直接的传力途径,从而省去中间传力的结构构件,减少结构的安全风险,使结构受力更加明确,造价也相对经济。

2.3 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规范条文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地下结构对整个建筑物的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其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更要讲究合理与经济,设计人员必须要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规范条文,对于处于不同抗震等级区域的建筑方案,设计人员应采用更合适的抗震等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建筑方案。此外,地面以上的结构形式对建筑物的造价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建筑的类型,功能用途,提出不同的结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选择较优的结构类型,既要保证结构安全,同时以工程造价为准则进行设计。

2.4 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加快推行设计监理工作

为了确保优化结构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开展,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大对其重视程度,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优化工作的实施,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设计市场。此外,还应该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基础上,加快推行设计监理工作。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现状来看,建立设计监理制度已是形势所迫,业主所需。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没有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来监理结构设计的进行,所以,通过设计监理的方式可以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然会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实现竣工决算控制在审定的概算额内,有效实现降低工程造价,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要综合建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诸多方案中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以此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永锋,吴蔚位.关于优化结构设计与降低工程造价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7)

[2]张健,胡春林.优化结构设计与降低工程造价[A].《第二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2009

[3]陈政.优化结构设计,控制工程造价[J].《工程经济》.2003(05)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一、着力年度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教务处围绕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等制约本科教学发展的诸多问题,对照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积极进取,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布局调整、教学运行管理等方面探索研究,从理论架构到实际工作均取得了一些成绩,为2016年度工作明晰了目标,同时也为学校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本科教学科学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一)探索理论支撑,在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上下功夫。

一是在推进专业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建言献策。草拟出台了《xx大学2015-2016年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依据《规划》,学校整合林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农业建筑与能源环境工程专业,新建城乡建设学院。将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专业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停止生物科学(动物方向)的招生。对部分专业的招生进行了调整,草业科学、森林保护、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隔年招生。新增1个本科专业,新增15项“第二批”专业提升计划项目。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对法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进行了评估,评估结论为良好。

二是在推进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寻求突破。按照《xx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的通知》(农大党字[2013]42号),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培养、尊重个性、强化实践、教研结合的顶层设计,完成2015版59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编印,该方案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多类型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在此基础上,正尝试制定《xx大学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图》,将在全校实行本科人才分类培养。

三是在推进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摸索经验。按照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为此,我们本年度紧紧抓住“实践教学”关键环节,积极思考,探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路径,启动了实践教学提升工作,要求每个专业制定规范的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调研,正着手制定《xx大学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以实现我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推进。

四是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顶层设计上整体规划。为了更好的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启动了加强和规范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明确“院(部)—系(教研室)—教研组”三级教学基层组织,要求教学单位将所属教师纳入的系(教研室),且任何教师不得同时归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层教学单位,以便于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并规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要求学院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正尝试研究制定《xx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框架图》,将从整体设计上规范基层教学组织。

(二)探索实践途径,寻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和路径。

一是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xx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寿光市创业实践基地”工作方案》,启动了校级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组织选拔三、四年级107名有志创业的学生,赴山东寿光开展创业学习实践。

二是积极探索农林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为适应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农业企业对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我们在对同类学校调研的基础上,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探索设立了“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首批选拔30人。该班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培养+农林企业管理实践”模式,二年级组班,小班教学,小学期制。

(三)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为培养各类人才营造和谐的氛围。

一是制定《xx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指导性规范和体系》。在专业申报、课程建设、教改项目申报、教学名师评选、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有了可操作的规范,便于各教学单位和教师掌握各类项目评审验收的标准,做到项目申报有的放矢。

二是启动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试点改革。实行“体育运动选项课”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网上“三自主”选课方式,拓展了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实现了重修网上选课。避免了重修学生漏报、错报、重报。

四是积极推进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在学校支持下,购置了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丰富了课程资源,推进MOOCS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是首次采用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位审核的一个标准。

(四)探索教学质量监控的新常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实施“督导导航”。对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新入职的77名教师开展了随堂听课检查,并采取课后交流和座谈的形式,引导、指导、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二是实施“督导推荐”。经过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多次随堂听课、学生评教、学生座谈、职能处室初审、校领导审核等五个环节,工学院杨作梅、马克思主义学院宏蕊、软件学院山瑞平、工学院李晓斌、文理学院刘燕霞等五位青年教师荣获首届“xx大学教学新秀”荣誉称号,并在全校范围进行了教学技能展示。

三是实施“晋升职称教师”专项教学评价活动。针对长期以来我校教师职称评定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规范了对晋升职称教师的评定方法,实施“督导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价+学生评教”综合评价。

四是制度规范院部听课。规定学院领导、系(教研室)负责人、教学秘书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6次,教师间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一年来,院部行政干部听课883门次,教师互相听课1102门次。

五是实施各类教学专项检查。抽查学院26门课程的实验(实习、实训),重点检查了各门课程对照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及效果;抽查2015届的56篇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网上检测,端正了学术风气;抽查了13个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128门及面向全校开设的通用基础课程11门,重点检查试卷的命题、制卷、阅卷及评分等情况。

(五)全面推动“本科教学工程”在建项目的建设工作。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项目获批来之不易,但要建设好更难,压力更大,因为项目的完成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成果,需要接受省教育厅的检查和验收,如何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已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邀请校内专家对2011以来在建的省级特色专业、省级教改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总结了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接受了省教育厅的专项检查,在专家组的反馈意见中,专家组认为教务处工作思路清晰,各项管理规范。另外,组织校内专家对8项省级教改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工作,检查结论5项A,2项B,1项C,其中部分教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果,还将举办教改项目结题验收专题研讨会,以促进项目间的交流,让成果好的项目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积极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各项项目评审均取得了好成绩。新增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位省级教学名师,23项省级教改项目(其中重点项目5项),2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4种教材获2015年度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资助。

二、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班子更好履职尽责

面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处领导班子坚持把加强班子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全处工作落实的关键,班子谋划发展推进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学习,不断提升班子的履职能力。我们十分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相关资料,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加强了高等教育理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慕课等方面的学习,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高等农林(涉农)院校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研讨会等会议,对农科教人才培养、同类院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改革和趋势有了了解,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班子的履职能力。

团结协作,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政纪律,顾全大局,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班子成员集体议事制度。一年来,班子成员对本科教学的重点工作,做到有分工、有统一、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决策前,先广泛征求建议和意见;决策后,则督促落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

强化廉政建设,不断改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纪委“五不准”、十以来的廉政新规定和学校《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的若干规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xx省女子监狱的警示教育活动,接受廉洁从政教育,增强了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及廉洁自律的意识,从思想和法制上构筑起牢固防线。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贯彻各项制度规定。过去一年,教务处领导班子无一使用公车办任何私人的事,无一使用公款接待、公款吃喝、旅游、消费等,无一使用公款搞相互走访、送礼、宴请等,无其它违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

此外,班子成员积极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积极查找班子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整改,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学院,认真听取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xx大学本科教育专题研讨活动总结报告》。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以合并的会议合并召开,科室以工作计划形式代替会议。精简办事流程,减少课程考核命题审核程序,由以往的签批多张申请表精简为《xx大学命题审核表》一份,避免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倡导经济节约,各类项目的申报只需交1份材料,减少了纸张的浪费。

三、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努力方向

对照年初目标任务,班子未完成或不太满意的工作有:辅修(双学位)招生专业的比例扩大还没落实;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没有形成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审核评估工作还未启动;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意见以及标准还未研究制定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缓慢。

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班子成员集体学习的少,运用集体智慧提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举措的研讨活动较少,面对困难闯劲不够,深入院部、师生调查研究还不够,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变化研究不足,工作视野不够开阔,工作思路常常受到传统固有模式的困扰和束缚等。对此,我们要加强高等农林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开阔视野,创新工作,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定人才分类培养的路径图,实践能力培养的路线图,基层教学组织体系建设的框架图,继续规范教学管理,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斗。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2004年出版的约60部著作中,约17.9%为研究专著,约l6.1%为论文集(包括个人论文集、学术会议论文集和以书代刊者),约33.9%为考古文物类著作,约12.5%为整理的历史文献,约19.6%为人物传记。

三联书店推出的钱穆作品系列之《秦汉史》,虽为钱氏旧作,但其对秦汉史的总体把握及对众多问题的独到见解,迄今仍不失其学术指导意义。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修订本)》(中华书局)、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两部贯通秦汉魏晋的专题研究论著,凝聚着两位前辈学者的真知灼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刘乐贤《马王堆天文书考释》(中山大学出版社)、吉仕梅《秦汉简帛语言研究》(巴蜀书社)是两部学术特色突出的简帛研究专著。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广西师大出版社)、张从军《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齐鲁书社)、黄雅峰《南阳汉画像砖石的视觉造型》(河南美术出版社),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汉画、总结汉画,颇具参考价值。黄怀信主编的《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汇集有关《大戴礼记》的校、注于一册,并参以己见,多便读者。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集成》丛书,推出有关《史记》与司马迁的专书多种,对推动和深化《史记》、司马迁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的《秦汉史论丛》第九辑(三秦出版社),收录秦汉史论文42篇,集中反映了参加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中外学者所提交的研究成果。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的《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三秦出版社),收录有关秦史、秦文化和以秦陵、秦兵马俑为主的秦文物考古及评述论文40篇,集中反映了近期秦历史文化与秦考古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众多的以书代刊的书籍型刊物中,以下的几种是发表秦汉史文章较为集中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二集(商务印书馆),刊发秦汉史的论文4篇;黄留珠、魏全瑞主编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三辑(三秦出版社),刊载秦汉史论文5篇;《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一辑(三秦出版社),刊出秦汉历史考古论文7篇。

本年度出版的著作中,张金光的《秦制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值得特别介绍一下。该著91万字,共计12章,系作者20余年来研究秦制度文化的结晶,分别对秦的土地制度、为田制度、阡陌封疆制度、租赋徭役制度、官社经济体制、家庭制度、刑徒制度、居赀赎债制度、乡官制度、学吏制度、爵制、户籍制度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全书的核心观点认为,秦社会经济制度的支配形态,是在土地国有制基础上通过国家份地授田制,建立起强制性的份地农分耕定产承包制——一种政社合一的官社或公社经济体制;其政治经济关系是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之间发生的统治、剥削关系,所谓阶级关系也都表现在官民对立之中。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秦制所做的分析,自成一家之言。其见解精辟,认识深刻,是本年度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2004年发表的约600篇左右的论文中,社会政治及综合类文章约占34.3%,经济类文章约占8.4%,文化类文章约占13.5%,简牍类文章约占9.2%,而文物考古类文章约占34.6%,是文章数量最多的一类。如果把简牍也并入此类,其比例则高达43%以上,这突出反映了秦汉史研究越来越倚重考古新资料的发展趋势。

社会政治及综合类文章之中,职官、爵制的研究,虽然是老课题,但在精细化方面却有新进步。如沈刚《汉代廷尉考》(《史学集刊》第1期)厘析汉代掌管刑狱的最高职官廷尉的主要职掌,分为三类:1.“决狱,包括行政和军政系统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宗室犯罪,及谋反等重罪”;2.“部分法令的制定”;3.“决天下疑狱”。他指出,“在皇权至上的政治格局下,廷尉的权力受虱其他职官的制衡。作为司法官吏,廷尉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法律素质,西汉武帝之后,这一职官也要有相应的经学修养,这同汉代政治文化背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另外,对廷尉的众多僚属,文中也做了相当细致的考证。孟宪实《西汉戊己校尉新论》(《广东社会科学》1期)利用新出的汉简资料,对原先争议颇多的戊己校尉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论点。指出“戊己校尉是西汉在车师王国设置的屯田军队,它的存在是汉朝经营西域政策的一部分,并为汉朝在西域的威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认为“戊、己校尉在西汉以分置为主,戊己校尉的屯驻地主要是车师,己校尉只有过短期调离;戊己校尉的隶属关系是中央北军而不是敦煌郡”。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零陵学院学报》5期)十分细致地论证了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与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的五点不同:“一、一级以下还有三级;二、二级以上至大良造只有十六级;三、有爵者有乞庶子的权利;四、不受限制的逐级晋升爵位和受赐田宅;五、低级爵位有树墓权”。指出秦国早期军功爵制“比较重视低级爵位的利益,高爵与低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低爵也享有很多权利,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高爵与低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低爵仅成为荣誉头衔,权利大大缩小”。

关于典制的研究,也出现了某些新变化。如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河北学刊》4期)从变革的角度把制度与汉武盛世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汉初制度多疏阔,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吁虽殷,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董平均《西汉诸侯“惟得衣食租税”考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4期)则对学术界颇多争议的汉代景、武以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所食究竟是“全租”还是“半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诸侯的衣食租税应为‘全租’,而非‘半税’。田租、算赋为诸侯之公用,山川园池市井之税作为诸侯的‘私奉养’并未完全取消。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困难,推行盐铁专卖政策,逐步取消了诸侯经营盐铁、铸币、酤酒的权利”。

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胡守为《“举谣言”与东汉吏政》(《中山大学学报》6期)堪称一篇代表作。该文对东汉一代国君“仿效古代听百姓的歌谣而知施政及地方官吏得失”的意图与实践,进行了极有见地的分析。以东汉的事例为证,阐明“此举要收正面效果,必须使民能自由发表意见,以及君主不受干扰,确以民意为鉴,舍此徒具虚名而已”。

有关军事思想的研究,黄今言《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期),对两汉边防战略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做了详细的探讨,认为“西汉前期,奉行‘黄老学说’,采用南抚北守、以防为主的战略思想;自汉武帝起,‘尊儒’‘重法’,实行主力伐胡、开拓边疆的战略;东汉前期,在‘柔道’治国方针指导下,实行保境安民、俱存不扰的战略思想,废除更戍役制度,大力调整边防力量;东汉中后期,公卿大臣‘多近儒’,实行‘恩信招降’、‘以夷制夷’的战略思想,着力于组建与增设营兵,大量使用属国兵等”。指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形势不同,边防战略思想有别,战略思想的文化特征和所产生的效果、影响也各有不同”。

有关民族问题的研究,葛亮《谁说王昭君嫁匈奴单于是“和亲”?》(《河北学刊》5期)对长期流传的王昭君嫁匈奴是“和亲”说做了辨析。认为“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弥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王昭君奉命出嫁匈奴单于并非“和亲”,而在汉代的史籍中亦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只是随着“和亲”词义在北朝隋唐之际的衍增,民族“和亲”与跨民族的“政治联姻”混为一体,于是昭君出嫁就被唐代学者引申联想为一次民族“和亲”,从而世代流传,遂成定论。作者指出,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邪韩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研究汉代历史,应该摒弃‘昭君和亲说”’。贾丛江《关于西汉时期西域汉人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4期)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论述了西汉时期汉人进入西域的不同方式,并对西汉屯戍士卒的构成,吏卒更代制度,汉人留居情况,以及西域汉人的郡望诸多问题,做了全面的探讨。

经济类文章之中,关于土地、徭役制度的探讨仍占较为重要的位置。朱绍侯《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河南大学学报》1期)指出,“名田制是商鞅变法时建立的土地制度,并为汉代所继承,但在史书和秦汉简牍中,从未见过名田(受田)制的具体内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保存有吕后二年颁布的以军功高低及其他身份为依据的受田受宅的律文,才第一次知道高爵获得者所得到的惊人受田数字,证实了汉初确实培植了一大批军功地主。该律令还证实了名田制是一种有受无还的土地长期占有制。但汉政府为了确保税收,对授出的土地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能干预和调整土地的再分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长期占有逐渐转化为私有,并导致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汉代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名田制遭到彻底破坏,到东汉建国,名田制再也没有恢复。历史进入了豪强地主掌权时期。”张金光《论秦徭役制中的几个法定概念》(《山东大学学报》3期)一文认为,“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需为‘更’,又需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生态史的研究,是近若干年来新兴起的,发展势头很猛。陈业新《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4期)对秦汉政府行为对生态的影响做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中央及地方诸生态保护和管理职官的设置,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政府保障;刺激人口增长的政策虽使经济发展有了基本的人口数,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发展了边疆,另一方面却严重地破坏了北方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地带的生态,导致生态性灾害的频发;统治者兴动土木工程之行为客观上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作用”。王子今的系列论文——《南都赋自然生态史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期),《两汉“五陵原”的植被》(《咸阳师范学院学报》5期),《汉代河西的“茭”——汉代植被史考察札记》(《甘肃社会科学》5期),《汉代驿道虎灾——兼质疑几种旧题“田猎”图像的命名》(《中国历史文物》6期)等,从史料学、植被史、动物史多种角度,深化了秦汉生态史研究。

文化类文章之中,有关礼制建筑和宗庙礼制的探讨较引人注目。徐卫民《秦都城中礼制建筑研究》(《人文杂志》1期)认为秦都城中的礼制建筑,既有对周文化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指出“秦国早期的礼制建筑在其都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到后期特别是建都咸阳后,作为供帝王居住的宫殿的地位高于礼制建筑,礼制建筑营建于宫殿周围。这种宫殿与宗庙的结构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郭善兵《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期)认为,“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到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有关民俗问题的探讨,王大建《两汉民俗区研究》(《山东大学学报》3期)认为“民俗的重要特征是地域性,民俗区研究对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指出自司马迁起,就开始将西汉民俗区划分为9个,后又有刘向、朱赣把全国划为13个民俗区,17个民俗亚区。当今研究者有人重新组合《汉书·地理志》的资料,把两汉民俗区划为三大民俗区域,16个民俗区,15个民俗亚区。“以上划分法都有一定的缺憾,应划分为四大民俗带:长城民俗带、黄河民俗带、长江民俗带、珠江民俗带。民俗区的形成有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相对南方而言,北方地区民俗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李禹阶《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关于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冲突与演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6期)认为,“秦王朝统一初期,对占据全国文化与学术优势的齐、鲁文化采取了文化怀柔与融合的政策、措施,这既本于秦武强文弱,需以齐、鲁儒学‘兴太平’以文治国的需要,又本之于始皇对滨海神仙文化的希冀。但关东、关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秦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力’治世的政治文化心理,使这种文化政策在两大文化系统价值观的冲突中迅速转向,演变为‘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取向,开启其后封建专制主义的先河”。

简牍类文章之中,有关张家山汉简的研究仍占重要方面。张颉慧《张家山汉简中“隶臣妾”身份探讨》(《中原文物》1期)对汉文帝刑法改革前“隶臣妾”的身份进行了研究,认为“‘隶臣妾’是一种刑徒,刑期有限,同时具有官奴隶身份,但又不同于奴隶社会的奴隶”。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6期)说明“西汉立国伊始即重视养马业及其管理”。指出汉初“以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发展、规范养马业。在详细规定养马程序的同时,突出国家对马匹的控制。马匹的名称、身高、年齿、颜色等均登记于官府,以传而行;无论因公、因私,买卖马匹均要办理相应的更籍手续,并经批准;严禁中央所辖郡县马匹流往诸侯王国。马政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西汉王朝强干弱枝的政治方针。”

沈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汉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学术月刊》10期)认为《二年律令》反映了汉初国家对基层社会进行控制方面的内容,多为传世文献所失载。指出“从政权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范围看,主要有人口、商业秩序和公共事务等几个方面。从控制的手段看,利用以户籍为核心的簿籍制度对人口和财产的管理,使用爵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以及运用乡里和亲族连坐等法律条文是其主要方式。此外,对基层官吏的保护和整饬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高叶青《汉代的罚金和赎刑——<二年律令>研读札记》(《南都学坛》6期)认为“罚金和赎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要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经济制裁,属财产刑。由于史料缺乏,这一问题在张家山汉墓竹简等资料出土以前一直未得到系统研究”。指出“汉代的罚金分为七个等级:半两、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二斤;它既适用于一般百姓,也针对官吏的罪行进行处罚,不限定一定的身份和阶层,所不同的是汉代罚金所涉及的官吏名称较秦律为多,但大都是较低级的官吏。汉代罚金的适用罪名很多,有以下犯上、任人不廉、盗窃、学业不精、打架斗殴等罪行,涉及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各方面,森严的等级性是其本质特征。汉代的赎刑小到赎耐、赎迁,大到赎死,几乎全部刑罚都可以赎。赎宫、赎死已不象秦代时只有特权阶级才可以赎,汉代法律原则上规定平民百姓也可以赎死、赎宫。汉代赎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以黄金为主,铜钱为辅,兼及爵位、竹、谷、缣、粟、马、军功等形式。汉代赎刑适用对象很广,各类赎刑从法律表面规定的情况来看没有等级及特权的限制,即官民通用”。

此外,高荣、张荣芳《汉简所见的“候史”》(《中国史研究》2期)对汉代边塞防御组织的基层官吏“候史”作了有益的探讨,指出“候史与候长之间不是一般的主官与属吏的关系,候史常以候长副贰的身份处理内部各项事务;候长总揽所部各燧,候史则主理一燧或数燧,故候史不一定与候长同驻一处;候长空缺或休假、取宁不在署时,由候史其职”。张俊民《龙山里耶秦简二题》(《考古与文物》4期)运用已公布的里耶简资料对秦时移民方式和徭役方式进行了初步梳理,指出里耶简“为我们认识移民过程提供了一些比较清晰的细节资料”,“告诉了我们秦律徭役征派的程序与方式,以及事后的监察措施”。王庆宪《从两汉简牍看匈奴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3期)指出“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入关塞,驱赶着牛羊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胡商贩客H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认为“匈汉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依赖,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强劲纽带”。

考古类文章之中,靳生禾、谢鸿喜《东汉白波垒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大学学报》1期),对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以郭太为首的黄巾余部复起之地“西河白波谷”,以及所构筑的垒壁——白波垒,运用文献考订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新见解。认为“西河”是指古冀州西界南北走向的一段黄河,但“西河白波谷”及其白波垒,却与汉西河郡无涉,应“集中于今襄汾西南的永固”来探寻。张鸣华《东汉南宫考》(《中国史研究》2期)对学界通常的看法——认为东汉洛阳的宫城由北宫及南宫组成,整个宫城几乎从洛阳的北城墙延伸到南城墙。北魏时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其宫城只包括东汉北宫,东汉南宫所在地已被改建为铜驼街及其两侧的中央官署——提出异议,认为“东汉与北魏的都城布局基本是一样的,东汉的南宫实际上位于洛阳城北部,而且北魏也有南、北宫。所以北魏洛阳并不是一种新的都城布局”。周?《从考古资料论秦汉时期江南手工业与中原的关系》(《四川文物》2期)论述了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江南地区手工业在冶铁、炼铜、青铜器、舟船、釉陶、青瓷、漆器、纺织等方面取得的较大成就,以及所形成的地域特色。其强调指出,“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手工业的影响”。

本年度的众多论文,不乏富于创见的佳作。其中阎步克《文穷图见:王莽保灾令所见十二卿及州、部辨疑》(《中国史研究》4期)、《诗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中国社会科学》6期)两文,无疑最具代表性。前者通过校正天凤三年所颁“保灾令”的错误,修订了关于新莽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旧认识;后者则对以往有关新莽牧、监性质和相互关系的混乱错讹解释,做了颇有见地的厘清。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手中虽没有掌握什么稀罕史料,所见都是前人征引过的东西”,但却从平常资料之中,做出大学问来。这不仅对深化、细化新莽制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推进整个古史研究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总观2004年的秦汉史研究,尽管成绩使我们感到高兴,然而存在的问题也颇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秦汉史研究成果在一些影响较大的杂志和著名高校学报所刊载的比例很小。例如《历史研究》本年度所刊“专题研究”52篇中,秦汉研究论文仅1篇;其他“读史札记”、“学术述评”等16篇文章中,均无秦汉方面的内容。再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本年度共144篇,秦汉史文章竟为零。《北京大学学报》全年刊文112篇,秦汉史论文仅1篇,等等。而本年度数以百计的秦汉史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地区一级刊物以及地方性师院、师专或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报上。这表明秦汉史研究成果发表阵地的下移,反映了秦汉史研究在文章数量大幅增加背后的实质性衰退。

其次,文章选题的重复现象相当严重。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一是同一作者将同一文章,题目稍作变化,发表在不同刊物所造成的重复。二是把某些老生常谈的题目,或常识性题目,或研究成果相当多的题目,重新推出所造成的重复。三是为追求学术对现实的关怀,选题撞车所造成的重复。诚然,正如研究者曾经指出过的那样:(历史研究)“是永远聚讼的难题,由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史实必然呈现不同的面貌。于是,即使已经整理相当清楚的某一事实,又必须由另一史学工作者加以新的解释”(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这就是说,史学研究中,选题重复有其存在的某种必然性。不过这必须具备前提条件:“讨论角度已改变”,“加以新的解释”。最可怕的是那种既无新观点、新视角,又无新材料、新解释的炒剩饭式的重复。可惜,我们所出现的重复,多属此类。

第三,缺少学术争鸣。本年度发表的数百篇论文,除了少数几例学术商榷文章外,绝大多数都是各自为战,各说各的,很少观点交锋。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始自今日。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在一篇评述文章中便曾提到这个问题(黄留珠:《近十多年大陆秦汉史研究述评》,[日]《中国史学》第四卷,1994年)。然而十多年后,改进并不显著,以致又得旧话重提。

土木工程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杂耍蒙太奇理论是基于爱森斯坦的话剧《聪明人》产生的;它的理论内涵是:将两个脱离时空的镜头依导演的意愿组接在一起,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 “1+1〉2”新意;它的一个重要预设是:导演与观众意愿实现了某种结合或共鸣;《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是该理论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 爱森斯坦 杂耍蒙太奇 罢工 战舰波将金号

The Attraction Montage Theory Of S. Eisenstein And Its Practice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the attraction montage theory of S. Eisenstein generation, connotation and prejudication,as well as its practice in strike andThe Battleship Potemkin.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generation of attraction montage was based upon drama acumen and it cut two lens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director will and bring exceeding meaning. An important assuming of attraction montage is that link or sympathize between director and audience,which exerted to cinema strike andThe Battleship Potemkin.

Keywords: S. Eisenstein,The Attraction Montage, cinema strike ,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的专有名词,本义是装配、结构和综合画,后来成为电影艺术的专有名词与核心概念,一般解释为组合、构成、剪辑等意。[1] ( P138)虽然蒙太奇成为电影的代名词,是电影美学的一大竞技场,但它并不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的,因为早期的电影还只是活动照相机式的机械纪录工具——要么固定机位,要么单镜头拍摄,电影摄制没有镜头的分解与组合,也就没有对蒙太奇的自觉需要。美国的格里菲斯和前苏联的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人,摆脱单一固定视点和舞台式时空的制约,进行了大量的蒙太奇实验,使蒙太奇逐渐进入电影领域并日臻成熟,从而“使电影从一种影像纪录技术走向一种影像创造艺术” [1]( P139),开启了电影的蒙太奇时代。

作为电影艺术大师,“爱森斯坦在影片的立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的研究,直到现在,世界上任何一部重要的电影理论着作没有不论及爱森斯坦的。” [2](P26)鉴于爱森斯坦丰富的电影理论和大师级的地位,本文只撷取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略论它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爱森斯坦早期代表影片《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的运用,以折射爱森斯坦丰富的蒙太奇理论之宝库。

一、爱森斯坦与杂耍蒙太奇[1]

1898年,爱森斯坦出生于俄属拉脱维亚的里加城,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时期,爱森斯坦酷爱马戏,常把丑角模仿得惟妙惟肖。中学毕业后,他按父亲的意愿考入彼得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但终因志趣不在此而改学艺术。他转入美术学校,下功夫钻研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日本的歌舞伎、精神分析学、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等等看去似乎没有什么关联的东西。十月革命后,爱森斯坦加入了苏联红军,立即用上了自己在两个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他充任军事工程师,指导部队构筑各种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他参与指战员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在军人俱乐部里当导演和布景师。1920年,爱森斯坦因迷恋戏剧而退役,进入莫斯科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工人剧院当布景师。他一边为剧院排演的话剧搞舞台美术设计,一边在梅耶荷德执掌他的国立高等导演学院学习。[2]而梅耶荷德重视流传于民间的草台戏,在舞台剧中运用大量的马戏杂技表演的作法也令爱森斯坦深受启发。再加上爱森斯坦童年时期对马戏的酷爱[3]( P124),激发了爱森斯坦的创作热情。

1923年导演了第一部话剧《聪明人》,这出话剧改编自俄国大戏剧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爱森斯坦对这出上演了数十年之久、模式化了的话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设计了演员与观众共处同一空间的舞台,而且几幕戏分别在几个表演区进行,观众可以与演员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爱森斯坦还为这场演出设计了一个类似马戏场的圆形表演空间,完全摆脱了传统拱形舞台的限制;舞台上的道具也几乎全是表演马戏与杂技的用具;剧中的人物不是被他设计成小丑就是地道的杂技演员;原先的三幕剧情被分成几大块,由几十个杂技马戏表演段落构成,其间还加以讽刺歌舞和俚曲小调,甚至还将一部表现主人公回忆场景的电影短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一系列将内心情绪外化的极端的表现方式:表现愤怒到极点就让演员翻起令人眩目的筋斗;表现欢悦则用空翻的方式展现,表现人物内心的犹豫便让他在钢丝上摇晃不己。 [4]( P48)

爱森斯坦的这一大胆创新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表演场与观众席的物理距离,俨然展现了一幅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图景。而且,舞台大胆采用马戏和杂技式的道具、布景。不仅如此,爱森斯坦还将人物的内心通过马戏和杂技表演的形式予以流露,从而让观众不用记忆复杂的台词(事实上经他改编后台词已所剩无几[3])就能理解人物的心理。这样的新奇与创造确实让观众和戏剧评论家震撼不已,将《聪明人》称为“杂技剧”或者说是一个“扎实的杂耍马戏节目”也许并不为过。

《聪明人》上演不久,爱森斯坦应邀在马雅可夫斯主编的《左翼文化战线》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爱森斯坦结合对《聪明人》舞台处理的分析全面阐述了他的戏剧理论—杂耍蒙太奇,主张应以精彩的、难忘的、出人意料的表演片断作为戏剧的基础,把会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加以合成,贯串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之下。杂耍蒙太奇实际上是“把两个取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的镜头与原来的时一空连续性相剥离,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对列组接,就会产生出作为新质的表象,便可创造出未经剪辑的影片的镜头中非固有的概念。它们虽然互不相关,但依剪辑者的意志被对列在一起时,却往往违反本意而产生出‘某个第三种东两’,并变为互有关联。” [5](P77)换言之,爱森斯坦通过两个不同镜头的有意组接,试图形成超越两个镜头的第三重含义,两个镜头的特意组接产生的是“1+1>

2”的新意。

根据爱森斯坦的说法,“杂耍”是指马戏团或卖艺人表演的拿手绝技,它的技巧完善程度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种绝技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1](P145) “精彩的、难忘的、出人意料的表演片断”正是杂耍的要义,而“合成引起某种感情震动的特别刺激人的瞬间”表明爱森斯坦提倡的是一种高剪辑率的镜头剪辑。通过这种高剪辑率的镜头来呈现一种急促的节奏,表达一种情绪的宣泄,从而实现蒙太奇的艺术创造功能。

在爱森斯坦眼中,杂耍镜头是“靠自身完成的一种绝对的东西,而不是靠观众的反应来完成。”由此不难得出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隐含的一个重要的预设:那就是观众能够正确理解导演的意愿,与导演产生某种共鸣或者导演过分自信观众能够接受自己的思想。爱森斯坦确实在电影导演中实践着这种自信的思想,以致于他把观众看成了被动的接收对象,接受着导演思想的某种灌输。“爱森斯坦有些彻底贯彻杂耍蒙太奇观念的电影作品不是试图在交流、循环中让观众认同而是耳提面命,把作者的思想像楔子一样敲进我们脑中。” [6](P93)这种思想在爱森斯坦的早期电影《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二、杂耍蒙太奇理论在爱森斯坦早期电影中的运用

尽管爱森斯坦在戏剧导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戏剧的舞台毕竟是狭小的,难以施展他的才华。为此,爱森斯坦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继续发展和实践他的杂耍蒙太奇理论。

1924年,爱森斯坦成功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导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罢工》。这部影片表现了1902-1907年的俄国工人运动,许多情节以真实事件基础。[7](P79)可以说,《罢工》是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理论付诸电影艺术实践的最直观呈现,也是肇始于戏剧的杂耍蒙太奇理论在电影上的首次运用。在影片《罢工》中,他用特技制作了不少杂耍镜头。如多次曝光、迭化、配景缩小等,他用这些特技创造了水龙头冲击罢工者、婴儿在镇压者的铁蹄下被疯狂践踏、火烧酒精店等惊人的景象。[6](P93) 爱森斯坦觉得这些惊人的景象还不足以表现警察对工人的残暴。他在影片中甚至将警察镇压工人的镜头与屠宰场里宰牛的镜头交替出现。镇压与屠宰的冲撞,再也没有比这更能渲染这种残暴的镇压。而整个剧情发生在工厂和街道,与屠宰场不在同一时空领域内。

《罢工》的成功,迎来了爱森斯坦的另一个辉煌时刻。1925年,爱森斯坦执导拍摄的《战舰波将金号》作为纪念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影片在莫斯科大剧院放映。《战舰波将金号》通过表现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概括地反映了1905年革命。爱森斯坦自认为该片是“引人入胜的蒙太奇”的胜利。影片分为五个部分:人和蛆;甲板冲突;死者控诉;奥德萨阶梯和舰队会合。其中,“奥德萨阶梯”的后半段“沙俄军队射杀民众”,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在这个段落中,有个由9个镜头构成的蒙太奇句子“母亲与婴儿车”, 9个镜头中,由4个全景镜头和5个特写镜头组成。全景镜头表现的是沙俄士兵持枪射杀;特写镜头表现的则是母亲和熟睡的婴儿。在这里,爱森斯坦通过杂耍蒙太奇表现的是人性(母亲及其婴儿)与兽性(杀人机器)的冲撞,两极景别(全景与特写)的悬殊对比,尤其是母亲中弹倒下后失控婴儿车下滑的镜头,造成扣人心弦的紧张效果,堪称默片时代的经典范例。[1](P142-143)

“奥德萨阶梯”整个段落长达7分钟,镜头数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1](P143)爱森斯坦之所以要将现实中存在的不过三至四组梯级的奥德萨阶梯进行大幅度的时空延展,实际上是通过高剪辑的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来达到情绪的一种延伸性渲染。

起义水兵对沙俄军队总部开炮时,爱森斯坦又再次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切入了三个石狮的镜头:沉睡的石狮;苏醒的石狮;跃起的石狮,其隐喻、象征之意不言自明——沙俄暴行,天理难容。

这些镜头和段落间杂耍蒙太奇的运用,或表现影片的节奏或体现影片的隐喻或呈现影片的象征。其目的是融造镜头之间的冲突,以产生新的意义—— 一种“1+1>2”的意义。

此外,爱森斯坦还在单镜头画面内部运用杂耍蒙太奇理论。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在士兵起义之前,有一个甲板上枪毙违反纪律的士兵的段落,这一段落中军官命令把要被枪杀的士兵用一整块帆布蒙起来。根据爱森斯坦的学生、前苏联导演米?罗姆说,在生活中是没有这个情况的,军队没有这个习惯,而且这样做对现实的加工也非常大。这样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首先是无法保证蒙在帆布下的人都能被打死。这乃是一个杂耍式的手段,目的是要造成观赏上的效果,是要用这不断拂动的帆布使观众吃惊,通过这块帆布,爱森斯坦仿佛把“一队水兵变成了一堆尸体”。[6](P92-93)爱森斯坦还用了许多特技和人为加工的方法来造成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这方面一个最大胆的举动就是:在《战舰波将金号》中,他用手绘的红旗来渲染情绪,这在当时的默片黑白画面中确实造成了极为鲜艳夺目的视觉效果。

《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两部早期影片,不仅运用了诸多的杂耍镜头,而且杂耍镜头的组接大多以冲突呈现,相比话剧《聪明人》而言,其基调是灰色悲壮的。但是源于戏剧产生的杂耍蒙太奇还是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诚如批评家所言,杂耍镜头的有意组接有时显得故弄玄虚,有过于追求形式主义之嫌,爱森斯坦试图通过镜头直观的形式表现来灌输导演的某种意图,从而将观众观看电影理解为接受导演的某种教育。但至少在《罢工》和《战舰波将金号》两部影片里,爱森斯坦运用杂耍蒙太奇征服观众的雄心还是实现了。毕竟,跨越时空的杂耍镜头组接切合影片所表现的主题,且镜头间具有冲突的相关性,观众的理解也变得不太困难;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处理在视觉上至少给默片时代的观众一种新奇和冲击。

三、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发展

1948年,爱森斯坦在他的书房里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他留给世人的是多部堪称经典的影片和丰富的理论着作。除上文提到的这两部影片外,还有《十月》(1927年)、《旧与新》(1929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年)及《伊万雷帝》(1945年);他的代表性着作主要有:《爱森斯坦论文选集》、《电影艺术四讲》、《电影杂耍蒙太奇》以及《并不冷漠的大自然》等。[8](P69)这位蒙太奇巨匠“在今天的影响很大,主要还是通过他作品的丰富性和强劲的感染力,更多的人主要是通过反复观摩他的作品来汲取营养。” [6](P94)

如今,杂耍蒙太奇被广泛用于科普片、广告片、武打片,它把科学知识阐发得生动形象,把购买欲望劝诱到掏出金币,把刀光剑影张扬得眩人耳目。[5](P78)这 一方面在于现代视听技术的进步使得杂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另一方面也在于杂耍蒙太奇确实也符合现代人视听的某些要求。只是有些商业影片运用杂耍蒙太奇已经到了观众无法理解的地步,抛弃了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所隐含的预设——导演与观众意愿的结合,这恰恰是杂耍蒙太奇的特质和生命力所在。爱森斯坦的这一预设是理解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关键所在,犹如打开杂耍蒙太奇理论宝库的钥匙。抛弃杂耍蒙太奇的理论预设,就等于只拾起了杂耍蒙太奇的形式外壳,呈现了一种空壳的杂耍式镜头,带给观众的是“恶搞”的无限空间。

[注释]

[1]杂耍蒙太奇(英文译作: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国际上通译为吸引力蒙太奇。但在我国长期译为杂耍蒙太奇,口语中也常用此名,本文从旧译。笔者认同云南大学张宇丹教授对杂耍蒙太奇的理解。“我更愿意称作‘杂耍蒙太奇’,这已不是狭义的杂耍绝技,而是引申意义上的‘杂耍形态’,是一种华彩性,意味着从对眼球到心理的吸引和感染,意味着由于营造精彩而引人入胜,意味着艺术的本性之一是游戏性。‘杂耍’是对这种有意味的形态的一种形象表述。”参见: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146。

[2]关于爱森斯坦的生平主要是参考以下两篇文章:张时民.爱森斯坦与戏剧.戏剧文学.2005年第12期:第47-52页;王晓建.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第79-80页。

[3]“奥氏剧本经过爱森斯坦的改编之后只剩下很少的一点对白,只有十分熟悉原作的人才能在这些掺杂着爱森斯坦式的双关语的调侃对白中找到属于原作者的东西。”详见:张时民.论作为一种戏剧理论的吸引力蒙太奇[J].艺术百家.2005,(6):125。

[参考文献]

[1]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立军.爱森斯坦的创作命运[J].俄罗斯文艺,2001,( 1) :26-29.

[3]张时民.论作为一种戏剧理论的吸引力蒙太奇[J].艺术百家,2005,(6):122~126.

[4]张时民.爱森斯坦与戏剧[J].戏剧文学.2005,(12):48~52.

[5]田兆耀.管窥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J].艺术晨家,2004,(1):77~80.

[6]郝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5):90~95.

[7]王晓建.爱森斯坦与战舰波将金号[J],电影创作, 1999,(02): 79~80.

上一篇:土木工程中级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土建工程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