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0:17:32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

1.前言

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在教育学生工作中所遵守职业道德,也是体育教师执教的关键。体育课堂教学是既要学生锻炼身体,又要学生锻炼心理和意志品质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外,更要具备更高更强的师德意识和道德标准。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不仅能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一样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师德修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同时将提升师德意识寓于实践教学中,更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由于其工作时间短,思想不稳定,职称低、业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会影响其发展,不利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因此,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高质量人才和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且非常注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追求。特别是美国与英国,重视教师道德品质及养成是其一贯保持的传统。而在我国,从古至今也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师更也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当前,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都侧重于整体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作用、体育教师师德内涵、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及师德缺失的原因、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形成的途径、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等等,其中只有一篇文章针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3.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策略。

3.1高校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组织与环境保障

3.1.1 关注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问题

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其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在教学工作中易出现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文化底蕴有待加强、对自身师德要求不严格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要掌握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动向,认真分析、总结汇报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加强师德教育,首先在岗前培训中尽快帮助青年体育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加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特别是综合类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要求业务要一专多能;结合有关节日、纪念日开展“岗位学雷锋”、“三育人”等活动,进行师德教育;关心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青年体育教师面临成家立业、抚养幼子、赡养老人等问题,多为青年体育教师办实事,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其毫无顾虑的、大胆的开展工作。

3.1.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树立典型

建立健全青年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如对优秀体育教师给予激励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会激励青年体育教师“比、学、赶、帮、超”。相反对于某些体育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肃地批评和处理,会警示青年体育教师;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等方面取得成效,或获得成果的体育教师给予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使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动力、有目标。

3.1.3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

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是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与评价,是激励并督促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途径。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在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的基础上,要使考核与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在制定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时,要细化、量化、可操作。同时还要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平时的监督,及时发现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宣传,使青年体育教师健康发展。

3.2青年体育教师日常与实践都要注重个人修为

3.2.1内外兼修,内要加强文化底蕴、外要塑造形象

青年体育教师内要加强文化底蕴、外要塑造形象。加强文化底蕴,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质量服务;塑造良好形象,要求青年体育教师穿着要得体。上课时着运动服,且要整洁、舒展、大方,体态、语言、表达要稳重端庄。

3.2.2言行一致,严格要求自己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青年体育教师师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称得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3、提升能力,端正作风,品德高尚

青年体育教师提升能力主要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要结合实际教学,常思考、总结,不断了解时事,成为科研骨干。同时要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正直诚实、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同事,感染学生。

4.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师的师德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关键。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水平,才能使其在思想根源上有所转变,才能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有新的思考,才能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作者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浅谈体育教师师德修养[J].学校体育,2012.03

[2]廖蓉.浅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路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2篇

第一步:需求调研,把握方向

一次有效的培训应该立足于需求,它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运用模式策略、评价质量效果等提供了依据。

长期以来,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只关注“培训过程”,忽视“培训需求”,以至于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为此,首先要组建一支培训需求调研团队,深入中小学校,对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学段的一线体育教师采取听课、评课、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需求调研工作,从中了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培训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也有助于提高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同时,听取各中小学校级领导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要求,从需求调研中梳理出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及需求论证,以便设计和确立出适合需求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第二步:聚焦问题,合理设计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设计指南》强调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体现教师专业化、教师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三个维度提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构建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参考需求调研论证,整合出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大板块培训内容,在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中以培训菜单形式供参训教师选择。

1.体育理论培训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运用《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运动医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理论知识,熟悉《体育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法规和政策文件,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

2.运动技能培训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运用,与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有关。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动作要点与练习方法的讲解、观察分析技术与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因材施教与区别对待,特别是如何通过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增进学生的健康等,都是与体育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密切相关。如果体育教师不掌握教学所需要的运动技能,那么他的教学技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有选择性地抓好中小学体育教师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和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常用运动技能的培训学习,强化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和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真正达到为体育教学训练服务的目的。

3.裁判知识、技能培训

体育教师是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或比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得好坏更直接与体育教师的组织、编排和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为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组织、编排、管理及临场裁判等工作能力。教师培训机构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球类、田径等最新竞赛规则、临场执裁技能的培训学习和解读,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如竞赛规程、秩序册的编写,比赛场次的编排和运动会管理等方法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裁判知识、技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4.体育科研能力培训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此,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安排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重点进行科研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体育科研的主要形式、基本程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科研方法的培训,体育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方法,以及向体育类报刊杂志投稿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科研能力,能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5.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上网捕捉信息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动作,使学生较快掌握动作技术。运用计算机还可以制定教学文件、体现科研成果、规范管理工作、沟通联络等等。因此,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对每一名体育教师来讲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组织参训体育教师参加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应用等办公软件的培训学习,使其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培训机构应该重视的一项体育教师培训内容。

第三步:集中培训,交流学习

集中培训为教师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但是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师反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培训,看似容易模仿,但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听后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难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此,应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专业理念全新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环节主体化等方式,达到教师乐于参加培训的效果。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人们对体育思想不断地领悟,当前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大多存在低效甚至无效化的现象。如何培训才能让参训教师尝到“渴逢甘露”之甜美,感到“雪中送炭”之温暖?我认为,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实”,即“实际”“实用”“实效”。为搭建体育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互通的平台,让中小学体育教师既能感受体育教育理论思想的冲击力,形成自身的体育教育理念,又能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处理各种教育教学问题的技能和策略,实现学用结合,从而克服传统体育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五步培训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培训模式。

第一步:需求调研,把握方向

一次有效的培训应该立足于需求,它为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培训计划、运用模式策略、评价质量效果等提供了依据。

长期以来,很多培训机构往往只关注“培训过程”,忽视“培训需求”,以至于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为此,首先要组建一支培训需求调研团队,深入中小学校,对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学段的一线体育教师采取听课、评课、调查问卷、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开展需求调研工作,从中了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培训机构的建议和意见,也有助于提高参训教师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同时,听取各中小学校级领导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要求,从需求调研中梳理出重点、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及需求论证,以便设计和确立出适合需求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第二步:聚焦问题,合理设计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设计指南》强调教师培训项目以及培训内容和课程设计,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体现教师专业化、教师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三个维度提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构建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参考需求调研论证,整合出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大板块培训内容,在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中以培训菜单形式供参训教师选择。

1.体育理论培训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运用《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运动医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理论知识,熟悉《体育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法规和政策文件,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增强体育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

2.运动技能培训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运用,与自身掌握的运动技能有关。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动作要点与练习方法的讲解、观察分析技术与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因材施教与区别对待,特别是如何通过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增进学生的健康等,都是与体育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密切相关。如果体育教师不掌握教学所需要的运动技能,那么他的教学技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有选择性地抓好中小学体育教师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和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常用运动技能的培训学习,强化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和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真正达到为体育教学训练服务的目的。

3.裁判知识、技能培训

体育教师是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或比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得好坏更直接与体育教师的组织、编排和管理能力息息相关。为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组织、编排、管理及临场裁判等工作能力。教师培训机构可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球类、田径等最新竞赛规则、临场执裁技能的培训学习和解读,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如竞赛规程、秩序册的编写,比赛场次的编排和运动会管理等方法的培训学习,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裁判知识、技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4.体育科研能力培训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此,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安排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重点进行科研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体育科研的主要形式、基本程序、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科研方法的培训,体育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方法,以及向体育类报刊杂志投稿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科研领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科研能力,能更好地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服务。

5.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上网捕捉信息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动作,使学生较快掌握动作技术。运用计算机还可以制定教学文件、体现科研成果、规范管理工作、沟通联络等等。因此,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对每一名体育教师来讲都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组织参训体育教师参加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应用等办公软件的培训学习,使其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教育培训机构应该重视的一项体育教师培训内容。

第三步:集中培训,交流学习

集中培训为教师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及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但是不少中小学体育教师反映,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培训,看似容易模仿,但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听后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难以激发教师的兴趣。为此,应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专业理念全新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环节主体化等方式,达到教师乐于参加培训的效果。

存入我的阅览室

1.专业理念全新化

专业引领培训是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有时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理论知识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应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业务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的辅导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邀请体育教研员进行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请教科所的领导作科研指导;请名优骨干教师作体育课堂教学点评;请少体校的教练作业余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辅导;请体育局的资深裁判讲授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知识。通过各类专家的引领,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专业发展。

2.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单一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突出问题。现在许多培训还采用“会议式”的培训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因此要采用集中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练、追踪指导观摩、经验互动PK、专题交流研讨、实践总结反思、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运用模块课程、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等方式,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学研结合,以研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实践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实践培训,让教师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还要实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制,这样既发挥了理论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又发挥了一线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训环节主体化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从组织学习活动到最后的考核和总结),培训师始终处于引导、辅助角色,而学员始终扮演主体的角色,即老师说得少、学员说得多、做得多。授课的专家、教授则由传统的施教者转变为学员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员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经验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员仅是听课、记笔记的培训模式。参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带着问题、困惑来学习,还为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带来了基础教育战线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鲜活材料,丰富了专家、教授们的教学、科研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因此,参训学员本身就是一笔丰富的培训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主体化培训使得参训教师在培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形式,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第四步:跟踪指导,理论提升

集中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们在短期内能接触到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技巧,但是回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又会陷入新的困惑中,使集中培训仍然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以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为了切实提高参训教师培训的实效,加强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尤为重要。

跟踪指导阶段由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中小学体育专家团队,对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以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途径有两种:

一是亲临学员所在的基层学校,走进学员课堂。由于学员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传授,指导学员掌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成体育课本内容;规范教学资料的整理和课堂常规;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进行教案、公开课、论文的评比等。为参训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素材。

二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研论坛、组建网络教研团队、班级QQ流等方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网上教研模式。要求学员在体育教研活动前事先将策划方案或公开课教案公布在论坛上,让全体学员参与讨论,为该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形成集体策划、集体备课的教研合作氛围。教研活动后由该教师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反思撰写主帖,各学员以跟帖的方式参与网络教研,做到参与必议,听课必评。再是要求各学员在教研论坛上转帖优秀的体育教学论文、案例和理论文章,但必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推荐理由。这么做既有利于自己深层次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网络业务学习。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学员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很高,借助这些平台,学员可以求解疑难问题的答案;阐释自己独到的观点;讲述生动鲜活的案例;畅谈实践中的体会;展示教学中的亮点。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交流指导,对其教学及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通过信息反馈保持交流与沟通。

在跟踪指导阶段,既注重了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了实践指导,真正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步:规范考核,实效反馈

为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学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培训考核全员、全程、全面的原则,把培训考核贯穿于培训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培训过程中,对每位学员的信息采取追踪记载,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袋。如集中培训阶段理论课程的考勤、考查考试成绩、研讨发言情况、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作业等,一并归档保存,装入学员的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在跟踪指导阶段,采取阶段性考核与评价,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员自己、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学生、专家对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赛事组织、网络交流情况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终端考核以理论考试结业论文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下面的内容进行考核:1.体育教学说课一节(15分钟左右)。2.自我或同伴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报告一篇。3.体育教学论文一篇。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教师培训机构发给教育局验印的培训合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实效,总结与回顾整个培训过程,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考核结束后,成立培训反馈评价小组,设计培训反馈评价表,又一次通过电话回访和深入学校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和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参训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归纳各校反馈的意见与需求,准确定位今后培训方向与目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有效、科学地设置今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全方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中小学体育教师“五步培训法”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互动性强。增加了互动环节和网络交流,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学用结合。注重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写反思报告、教学论文和说课为主要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五步培训法”正是体育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廖云法.区域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无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08(2).

[3]韩素兰.饱尝久渴逢甘露之甜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4]汪文华.“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8).

[5]周玉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

[6]吴卫东.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7]刘再贵.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类培训.网易微博

1.专业理念全新化

专业引领培训是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有时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理论知识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应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业务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的辅导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邀请体育教研员进行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请教科所的领导作科研指导;请名优骨干教师作体育课堂教学点评;请少体校的教练作业余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辅导;请体育局的资深裁判讲授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知识。通过各类专家的引领,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专业发展。

2.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单一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突出问题。现在许多培训还采用“会议式”的培训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因此要采用集中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练、追踪指导观摩、经验互动PK、专题交流研讨、实践总结反思、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运用模块课程、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等方式,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学研结合,以研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实践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实践培训,让教师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还要实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制,这样既发挥了理论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又发挥了一线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训环节主体化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从组织学习活动到最后的考核和总结),培训师始终处于引导、辅助角色,而学员始终扮演主体的角色,即老师说得少、学员说得多、做得多。授课的专家、教授则由传统的施教者转变为学员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员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经验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员仅是听课、记笔记的培训模式。参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带着问题、困惑来学习,还为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带来了基础教育战线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鲜活材料,丰富了专家、教授们的教学、科研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因此,参训学员本身就是一笔丰富的培训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主体化培训使得参训教师在培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形式,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第四步:跟踪指导,理论提升

集中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们在短期内能接触到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技巧,但是回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又会陷入新的困惑中,使集中培训仍然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以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为了切实提高参训教师培训的实效,加强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尤为重要。

跟踪指导阶段由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中小学体育专家团队,对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以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途径有两种:

一是亲临学员所在的基层学校,走进学员课堂。由于学员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传授,指导学员掌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成体育课本内容;规范教学资料的整理和课堂常规;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进行教案、公开课、论文的评比等。为参训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素材。

二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研论坛、组建网络教研团队、班级QQ流等方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网上教研模式。要求学员在体育教研活动前事先将策划方案或公开课教案公布在论坛上,让全体学员参与讨论,为该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形成集体策划、集体备课的教研合作氛围。教研活动后由该教师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反思撰写主帖,各学员以跟帖的方式参与网络教研,做到参与必议,听课必评。再是要求各学员在教研论坛上转帖优秀的体育教学论文、案例和理论文章,但必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推荐理由。这么做既有利于自己深层次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网络业务学习。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学员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很高,借助这些平台,学员可以求解疑难问题的答案;阐释自己独到的观点;讲述生动鲜活的案例;畅谈实践中的体会;展示教学中的亮点。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交流指导,对其教学及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通过信息反馈保持交流与沟通。

在跟踪指导阶段,既注重了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了实践指导,真正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步:规范考核,实效反馈

为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学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培训考核全员、全程、全面的原则,把培训考核贯穿于培训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培训过程中,对每位学员的信息采取追踪记载,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袋。如集中培训阶段理论课程的考勤、考查考试成绩、研讨发言情况、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作业等,一并归档保存,装入学员的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在跟踪指导阶段,采取阶段性考核与评价,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员自己、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学生、专家对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赛事组织、网络交流情况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终端考核以理论考试结业论文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下面的内容进行考核:1.体育教学说课一节(15分钟左右)。2.自我或同伴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报告一篇。3.体育教学论文一篇。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教师培训机构发给教育局验印的培训合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实效,总结与回顾整个培训过程,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考核结束后,成立培训反馈评价小组,设计培训反馈评价表,又一次通过电话回访和深入学校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和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参训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归纳各校反馈的意见与需求,准确定位今后培训方向与目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有效、科学地设置今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全方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中小学体育教师“五步培训法”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互动性强。增加了互动环节和网络交流,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学用结合。注重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写反思报告、教学论文和说课为主要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五步培训法”正是体育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廖云法.区域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无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08(2).

[3]韩素兰.饱尝久渴逢甘露之甜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4]汪文华.“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8).

[5]周玉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

[6]吴卫东.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7]刘再贵.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类培训.网易微博

存入我的阅览室

1.专业理念全新化

专业引领培训是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有时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理论知识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应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业务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的辅导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邀请体育教研员进行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请教科所的领导作科研指导;请名优骨干教师作体育课堂教学点评;请少体校的教练作业余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辅导;请体育局的资深裁判讲授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知识。通过各类专家的引领,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专业发展。

2.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单一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突出问题。现在许多培训还采用“会议式”的培训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因此要采用集中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练、追踪指导观摩、经验互动PK、专题交流研讨、实践总结反思、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运用模块课程、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等方式,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学研结合,以研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实践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实践培训,让教师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还要实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制,这样既发挥了理论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又发挥了一线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训环节主体化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从组织学习活动到最后的考核和总结),培训师始终处于引导、辅助角色,而学员始终扮演主体的角色,即老师说得少、学员说得多、做得多。授课的专家、教授则由传统的施教者转变为学员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员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经验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员仅是听课、记笔记的培训模式。参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带着问题、困惑来学习,还为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带来了基础教育战线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鲜活材料,丰富了专家、教授们的教学、科研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因此,参训学员本身就是一笔丰富的培训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主体化培训使得参训教师在培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形式,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第四步:跟踪指导,理论提升

集中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们在短期内能接触到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技巧,但是回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又会陷入新的困惑中,使集中培训仍然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以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为了切实提高参训教师培训的实效,加强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尤为重要。

跟踪指导阶段由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中小学体育专家团队,对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以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途径有两种:

一是亲临学员所在的基层学校,走进学员课堂。由于学员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传授,指导学员掌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成体育课本内容;规范教学资料的整理和课堂常规;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进行教案、公开课、论文的评比等。为参训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素材。

二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研论坛、组建网络教研团队、班级QQ流等方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网上教研模式。要求学员在体育教研活动前事先将策划方案或公开课教案公布在论坛上,让全体学员参与讨论,为该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形成集体策划、集体备课的教研合作氛围。教研活动后由该教师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反思撰写主帖,各学员以跟帖的方式参与网络教研,做到参与必议,听课必评。再是要求各学员在教研论坛上转帖优秀的体育教学论文、案例和理论文章,但必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推荐理由。这么做既有利于自己深层次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网络业务学习。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学员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很高,借助这些平台,学员可以求解疑难问题的答案;阐释自己独到的观点;讲述生动鲜活的案例;畅谈实践中的体会;展示教学中的亮点。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交流指导,对其教学及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通过信息反馈保持交流与沟通。

在跟踪指导阶段,既注重了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了实践指导,真正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步:规范考核,实效反馈

为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学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培训考核全员、全程、全面的原则,把培训考核贯穿于培训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培训过程中,对每位学员的信息采取追踪记载,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袋。如集中培训阶段理论课程的考勤、考查考试成绩、研讨发言情况、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作业等,一并归档保存,装入学员的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在跟踪指导阶段,采取阶段性考核与评价,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员自己、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学生、专家对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赛事组织、网络交流情况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终端考核以理论考试结业论文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下面的内容进行考核:1.体育教学说课一节(15分钟左右)。2.自我或同伴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报告一篇。3.体育教学论文一篇。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教师培训机构发给教育局验印的培训合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实效,总结与回顾整个培训过程,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考核结束后,成立培训反馈评价小组,设计培训反馈评价表,又一次通过电话回访和深入学校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和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参训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归纳各校反馈的意见与需求,准确定位今后培训方向与目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有效、科学地设置今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全方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中小学体育教师“五步培训法”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互动性强。增加了互动环节和网络交流,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学用结合。注重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写反思报告、教学论文和说课为主要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五步培训法”正是体育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廖云法.区域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无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08(2).

[3]韩素兰.饱尝久渴逢甘露之甜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4]汪文华.“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8).

[5]周玉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

[6]吴卫东.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7]刘再贵.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类培训.网易微博

1.专业理念全新化

专业引领培训是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有时一些教学现象就必须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加以解释,而基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要借助于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开谜团,理论知识水平才会逐渐提高,专业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应围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方向、业务知识的传授、教学技能的辅导等方面进行集中培训。有针对性地邀请体育教研员进行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请教科所的领导作科研指导;请名优骨干教师作体育课堂教学点评;请少体校的教练作业余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辅导;请体育局的资深裁判讲授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知识。通过各类专家的引领,充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专业发展。

2.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形式单一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质量的突出问题。现在许多培训还采用“会议式”的培训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因此要采用集中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练、追踪指导观摩、经验互动PK、专题交流研讨、实践总结反思、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运用模块课程、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答疑等方式,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研究、培训一体化;学研结合,以研为主;学用结合,以用为主;集中学习与分散研修、实践指导相结合,加强教育实践培训,让教师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实现体育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有效化。还要实行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制,这样既发挥了理论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又发挥了一线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训环节主体化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从组织学习活动到最后的考核和总结),培训师始终处于引导、辅助角色,而学员始终扮演主体的角色,即老师说得少、学员说得多、做得多。授课的专家、教授则由传统的施教者转变为学员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员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经验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改变过去教师讲,学员仅是听课、记笔记的培训模式。参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带着问题、困惑来学习,还为培训机构的专家、教授带来了基础教育战线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鲜活材料,丰富了专家、教授们的教学、科研内容,达到教学相长、优势互补的最佳效果。因此,参训学员本身就是一笔丰富的培训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主体化培训使得参训教师在培训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参与者、组织者、引领者。这种互学互促,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形式,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第四步:跟踪指导,理论提升

集中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们在短期内能接触到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技巧,但是回到工作岗位后很难将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因此又会陷入新的困惑中,使集中培训仍然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以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知识理论来自于经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以形成新的经验。为了切实提高参训教师培训的实效,加强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尤为重要。

跟踪指导阶段由教师培训机构组建中小学体育专家团队,对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以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途径有两种:

一是亲临学员所在的基层学校,走进学员课堂。由于学员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对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和传授,指导学员掌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成体育课本内容;规范教学资料的整理和课堂常规;正确规范的示范能力;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进行教案、公开课、论文的评比等。为参训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为教育科学研究积累素材。

二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研论坛、组建网络教研团队、班级QQ流等方式。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网上教研模式。要求学员在体育教研活动前事先将策划方案或公开课教案公布在论坛上,让全体学员参与讨论,为该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形成集体策划、集体备课的教研合作氛围。教研活动后由该教师将本次教研活动的收获、反思撰写主帖,各学员以跟帖的方式参与网络教研,做到参与必议,听课必评。再是要求各学员在教研论坛上转帖优秀的体育教学论文、案例和理论文章,但必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推荐理由。这么做既有利于自己深层次的学习,也有利于其他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网络业务学习。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学员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很高,借助这些平台,学员可以求解疑难问题的答案;阐释自己独到的观点;讲述生动鲜活的案例;畅谈实践中的体会;展示教学中的亮点。可以根据学员自身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交流指导,对其教学及课题研究进行跟踪指导,通过信息反馈保持交流与沟通。

在跟踪指导阶段,既注重了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了实践指导,真正使学员将学到的理论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五步:规范考核,实效反馈

为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学员的考核工作,体现培训考核全员、全程、全面的原则,把培训考核贯穿于培训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考核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培训过程中,对每位学员的信息采取追踪记载,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袋。如集中培训阶段理论课程的考勤、考查考试成绩、研讨发言情况、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作业等,一并归档保存,装入学员的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在跟踪指导阶段,采取阶段性考核与评价,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学员自己、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学生、专家对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赛事组织、网络交流情况等进行总体考核和评定。终端考核以理论考试结业论文为主,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对下面的内容进行考核:1.体育教学说课一节(15分钟左右)。2.自我或同伴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报告一篇。3.体育教学论文一篇。学员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教师培训机构发给教育局验印的培训合格证书。

为了进一步了解培训的实效,总结与回顾整个培训过程,为后续的培训活动提供建议,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考核结束后,成立培训反馈评价小组,设计培训反馈评价表,又一次通过电话回访和深入学校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反馈和评价。认真对待每一位参训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归纳各校反馈的意见与需求,准确定位今后培训方向与目标,为教师培训机构有效、科学地设置今后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全方位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中小学体育教师“五步培训法”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主题鲜明。根据新课程和教师实际需求,选择有价值的培训专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当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互动性强。增加了互动环节和网络交流,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三是学用结合。注重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并以撰写反思报告、教学论文和说课为主要考核方式,力图把培训学习内容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并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综上所述,“五步培训法”正是体育教师培训所追求的“实”。

参考文献:

[1]江良军,廖云法.区域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无忧.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08(2).

[3]韩素兰.饱尝久渴逢甘露之甜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4]汪文华.“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8).

[5]周玉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

[6]吴卫东.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

[7]刘再贵.体育教师最需要的五类培训.网易微博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8-0076-03

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衡量评价体育教师的程序、规范和方法。当前,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全员聘用制和改革分配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约管理、按劳取酬的原则,在推行全员聘用和分配改革的进程中,绩效考核尤显重要,它既是前提,也是结果;既是依据,也是基础,并起到很大的导向作用。然而,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还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凸现绩效考核导向、改进、激励功能。本研究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以及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以期客观、准确地评价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个体和整体的能力与水平,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提供借鉴。

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中有以下特点:(1)考核时间上,大多学校每年1次,一般在每学年第2学期末进行。f2)考核流程上,学校体育部成立专门的考核领导小组,按照学校人事部门的考核通知和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实施;被考核的体育教师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填写年度考核表,分小组进行个人述职,并相互评议;考核领导小组对所有被考核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评议,评定考核等级;汇总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校人事部门审核,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3)考核内容上,由于大多高校属事业单位性质,年度考核基本是借鉴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分德、能、勤、绩4个方面,其中以绩(工作实绩)为考核重点。(4)考核方式上,大多普通高校采用定性方法对被考核的体育教师进行评议。(5)考核结果及其应用上,考核结果计人教师本人的业务档案,作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和业绩奖金计发的重要依据。 对广东省10所普通高校200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其中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仍停留在为考核而考核的阶段,缺乏对绩效考核的科学理解,存在绩效考核意识淡薄,90%的不了解绩效考核的目的和意义;绩效考核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有没有工作目标和完全没有目标的占了52%;认为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指标内容笼统的占79%、认为指标针对性不强的占88%以及认为考核结果缺乏分析与反馈、应用不充分的占78%。

现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师的真实业绩,导致了体育教师工作缺乏动力,对个人和部门目标认识模糊,制约了体育教师个人和部门业绩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的目的

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绩效考核具体有以下目的:(1)给予体育部衡量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途径;(2)作为薪酬或奖金调整、分配的依据;(3)作为提升、调任和解聘等赏罚的依据;(4)提高体育教师竞争意识与危机意识的手段;(5)作为发掘、培训人才的依据;(6)作为协助体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依据。

2.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1)目标管理法(简称MBO)。

目标管理,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优秀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必须通过目标对下属进行管理。当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的目标之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解,转变成为部门及个人的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完成的情况对下属进行考核和奖惩。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目标管理具体设定程序可分为:制定学校的总目标;对下属单位体育部分配主要目标;体育部领导与学校分管领导一起议定体育部的具体目标;体育部所有成员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和标准;体育部领导和体育教师个人共同协商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组织实施行动方案;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和个人反馈;基于绩效的奖励将促进目标的成功。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目标管理可设定如下程序。

2)工作分解结构法(WBS)。

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按照项目发展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规定,进行系统化的、相互关联和协调的层次分解。结构层次越往下层则项目组成部分的定义越详细。WBS最后构成一份层次清晰、可以具体作为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依据。WBS在项目管理中常用于项目范围的界定,本研究运用其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岗位分析。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决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方法。它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模糊和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将各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逐层比较相关因素,检验比较结构的合理性,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

2.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确定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首先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工作分析方法,对体育教师工作重点和核心进行分析,奠定设计绩效指标的基础。然后通过对高校的体育目标提出体育教学工作目标,再分解出体育教师岗位工作关键绩效维度。接着按照组织结构分解的主线,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关键绩效维度和体育部目标管理的目标,运用关键路径法建立体育教学工作关键绩效要素和具体指标,再将体育部体育教学工作关键指标分解到体育教师个人,建立体育教师的关键绩效指标。最后,应考虑绩效考核系统是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能帮助实现绩效的提升。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确定。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确定应以体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目标管理中体育教学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体育教师岗位工作涵盖教学、科研和群体竞赛(运动训练)3方面的任务。这3方面的任务各自又包含丰富内容,为能更好地从中选择全面反映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指标,运用工作分析法和关键路径法确定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初步的绩效考核指标框架,并就指标体系征询了广东省9位体育教育专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框架进行了3轮调整,最终形成了

包含3个1级指标、9个2级指标、21个3级指标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确定。

首先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内容建立考核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每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由于涉及的指标较多,本研究特别设计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各指标之间的比较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收集专家们的意见,然后用各专家的意见构造评价矩阵,将各专家意见输入AHP软件系统,系统根据专家的意见自动显示两两相比的结果。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在计算得出各专家的指标权重的结果后,再将各专家的意见进行加权,最后得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设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给予了较大的权重,同时强调“学生参与运动、增进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心素质”的教学理念,更重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这样的权重分配,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目标和高校体育工作目标,也与方案最初的设计思想相吻合。通过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很好地消除由主观性所带来的失真,从而客观地、公正地、真实地评价体育教师个体和整体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管理目标,实现发展高校体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晖,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04-106

[2]李元元,王光彦,邱学青,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7):59-65

[3]Sotirion D,Wittmer D,Influence methods of project managers:perceptions team members and project man―agers[J],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01(3):12-20

[4]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M],修订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趋于雷同,普遍存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未能充分考虑各学科教师工作方式之间存在的群体性差异,而采取区别对待原则,致使绩效考核中关键绩效指标设置脱离实际,有失公平、公正,背离绩效考核的初衷,未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热情。本研究通过抽样分析苏州市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执行方案,以期从中探寻共性规律,结合工作实际,提炼关键指标,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出操作标准,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中职体育教师工作需求。也是体育教师进行“工作体检”的一次全面报告,即对比分析,找亮点,补短板,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1]。因此,构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1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面临的实然困境

1.1涉及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指标有待完善

通过对苏州部分中职体育教师的问卷与访谈得知,各校对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尚停留在体育课堂管理、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效果等三个传统考核指标方面,涉及课外、课余工作量的相关体育活动组织、训练、执裁等指标明显不足。其中对科研和社会服务相关指标虽有所涉及,但细分不够,不能全面反映中职体育教师的工作付出。这从侧面反映出绩效考核指标内容固定僵化、覆盖面较小,有待进一步扩容细化,动态调整,臻于完善。

1.2关键绩效指标的体育学科属性亟需加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校都在整体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构建体现教师劳动成果、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尽管在趋势的推动下中职体育教师绩效改革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键绩效指标仍过于笼统,不够精确,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特性。仅仅具备其他学科教师考核的普适性,落到体育工作中实际操作难以具体适用,面临诸多诟病。如一些涉及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观指标,缺乏科学可量化的核定标准,仅限于泛泛的指标赋值,其科学性和公信力受到质疑。造成实际考核中工作量有增无减,偏离了原有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并未达到绩效考核的预期效果和最终目的。

1.3绩效考核指标的导向性含混模糊

通过问卷与访谈得知,各校在对体育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均以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奖惩,考核结果是把双刃剑,用好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激励引导作用;反之,背离绩效考核初衷,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向而行,产生对立情绪。失去绩效考核的价值和意义,就会遭受质疑与挑战。因此,在对体育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关键绩效指标的导向性问题,如果指标导向模糊不清,无法准确把握分寸,尽量避免惩罚。在实际考核中做“加法”,不做“减法”,将“原地踏步就是倒退”的考核导向意识贯穿于绩效考核全过程,教师主动照镜子,找差距,促进专业成长。只有思想上达成一致,考核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不是流于形式。尤其是涉及科研、教学能力评比、公开课、课余训练等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一定要加大外部导向的激励作用[2]。

2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构方法探索

2.1构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流程

在构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前,首先收集相关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中职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等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接着进行理论梳理和可行性分析,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其次开展问卷调查,征询学校领导、人事部门、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初稿;进行第二轮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并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提请专家审查甄别,取其精要;最后再次对修正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最终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体系[3]。

2.2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提取方法

关键绩效指标的选取主要通过界值法来实现,各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以及满分比依据其所在位置的重要性计算得出。其中,我们使用公式“界值=均数-标准差”来计算均数和满分比的界值。经过计算,每项指标的得分高于界值的就能入选;而变异系数界值的计算方法则与均数和满分比相反即“界值=均数+标准差”,得分较低的界值指标才能入选[4]。所生成结果,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其中如有一两个指标不符要求,就要经专家讨论、斟酌之后才能进行取舍,如果三者都不符要求才能被完全剔除。之后所进行的第二轮、第三轮绩效考核指标选取结果均采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与取舍。例如本研究模拟使用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提取方法:三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且各项指标均分布在动态平衡范围之内,专家对此无修改意见,保持意见统一。如表1所示:

2.3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赋值

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直接反映出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与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信效度和实际应用反馈息息相关。因此,如何给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的权重赋值成为关键所在。通过查阅相关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研究的已有文献资料和学术成果发现,前人研究常用指标权重赋值方法有:德尔菲法、模糊数学法、自拟权重法等三种[5]。本研究尝试使用秩和运算法对(表1)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赋值,并进行权重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略)。

2.4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模拟)的实证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以上所建构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拟选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作为检验对象,按其职称分为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对来源于人事处和体育教研室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并运用本研究所建构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以下结果如(表3),可使体育教师们对自己的绩效考核指标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以上绩效指标考核结果反馈给各位专家和被试,一致认为绩效指标科学合理,贴近实际,便于“照镜子,找差距,补短板”,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6]。

3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应然出路

3.1完善凸显体育学科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

学校体育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师生双方的流动性,身体机能的活跃性,内外环境的交替性,这些体育学科特有的复杂环境决定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特殊性。针对体育教师工作特点和岗位要求,制定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方案,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师绩效考核工作量的核算机制,使工作量计算更加贴近教师工作实际,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考核初衷。如学生社团训练、运动竞赛组织、单项比赛执裁等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将体育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效对接,增强考核针对性,从而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3.2构建以激励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教师队伍绩效考核是为了激发教师工作活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摆脱“大锅饭”的平均分配造成的职业倦怠困境,有效刺激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人才制度保障。针对目前以奖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流弊,需要学校与教师共同参与绩效考核方案设计,制定以激励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充分挖掘绩效考核指标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在具体考核时注重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把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业务培训等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进一步拉开教师间的工作差距,加大绩效奖励力度,倒逼教师对标找差,求生存,谋发展,全面提升工作能力。

3.3建立分类分级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体育作为一门以人体运动改造为基础的应用型学科,其身体的参与性与空间的互动性特点决定了考核方式的复杂性,在实施绩效考核时理应区别对待,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性质进行分类分级考核,常见分类分级绩效考核形式分为三种种:一是总结性评价,以结果为导向,依据业绩清单实施奖惩。二是过程性评价,以过程为导向,依据过程管控促进能力提升。三是混合性评价,基于过程与结果优势的基础上,采用“混合>结果+过程”的综合评价。开展职业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可按职称、教龄、运动项目进行分级分类考核,如:同一职称归为一类,参照同一标准,进行分级考核,细化指标设置,规定指标权重赋值范围和参照系数。以此类推,重合部分进行系数加权,确保每个指标都能与工作要求对应,溯源体育教师工作量产出,从而增强指标的激励效应,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更具实操性。

4结语

中职学校推进教师队伍绩效考核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完善人事制度管理。因此,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绩效考核过程出现的偏向问题,应结合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技术及时扭转偏向,将代表体育教师工作实际的绩效考核指标引入考核范围,通过专家评估法、秩和运算法确定指标权重分配,并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产出进行客观评价和有效激励,从而构建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群群.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6,02.

[2]于小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6,52.

[3]刘昕,王许阳.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绩效管理实践及其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7,(3):90-93.

[4]下福兴.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理据与框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5.

[5]冯兴刚,李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述[J].体育科技,2014,(1):35.

[6]闫晓毓.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7.38.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5篇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目标、自己的追求,才能启发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奋发向上,管理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从体育教师中来,再到体育教师中去,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显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真正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实现时,他们就会对学校体育工作更加关注,会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

1.重视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

在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应是重中之重。对体育教师工作的目标要明确,期望值要高,激发的力量才会强,同时还要适时对体育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和指导。体育教师要完成目标,就必须要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必须要适应新课程,学习新理念,必须要加强科研,不断探究,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了解和接收新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信息。

2.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它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课程标准,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2.1备课效果好,质量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2.2精心上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科教学的中心环节。

2.3课后反思总结是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要靠体育教师去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去努力地实现目标。通过反思与总结使每位教师对待工作都能精益求精,增强工作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2.4搭建平台,鼓励和指导体育教师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

2.5体育工作的水平与品位提升。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水平和品位,扩大学校体育的知名度,体育教师要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体育教师要注重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制定发展目标,使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到实处,让全校学生的达标率稳中有升。学校要成立运动队,实行训练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训练工作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切实制定竞赛目标,不断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全面提升体育工作水平与品位,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创新意味着对自己的不满足,意味着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体育教师要勇于改革,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崭新课堂。

二、参与———激励的感召力

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是因为对教师来说,主管学校体育的领导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有象征意义的主导者。作为领导要让教师参与管理,并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体育教师参与管理,这是一种调动教师积极性直接有效的方法。让教师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他们,又能为学校体育的管理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宿感、认同感,并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心;通过参与,还可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与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常规管理的组成部分。这三项活动的常规管理可由体育教师全权负责管理,制订评比标准,并根据各班级的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并于当天公布结果。期中、期末总评结果与成绩和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挂钩,成为评价与考核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总结

任何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以人为本”是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人本原理要求一切管理都应该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人是管理的核心,只有管理好人才能管理好学校体育。激励机制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合理运用,正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举措,能够充分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使学校体育健康、有序、和谐、持续地向前发展。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6篇

一、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1.高校体育教师业务能力考核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有100%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业务能力考核形式只有年度考核这一种形式,没有平时考核、聘期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只考核教师一年来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2.高校体育教师对年度业务能力考核的认同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每年一度的业务能力考核形式单一,有94%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每年一度的业务能力考核的内容、标准不明确,有76%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每年一度业务能力考核程序执行不规范,导致了有81%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每年一度的业务能力考核结果失真,同时有65%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每年一度的业务能力考核结果运用程度低,只是一种形式。容易导致考核工作者凭印象、靠记忆确定考核结果。这种单一的年度考核,往往通过被考核者的个人述职得出结果,这样对于一些干实事、多做少说或是干了不说的被考核者有失公正;而对一些能说会道、精于辞令、少做多说的被考核者则有利。单一的年度考核形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容易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一些高校在考核制度中对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个人述职内容多样化、考核小组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同时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这样考核没有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容易造成被考核者消极应付和考核流于形式。

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存在着对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审核不严的现象;群众对被考核人了解不够占51.0%,民主测评时印象分、人情分占69.0%,轮流坐庄占78.0%,照顾职称评审同事的占58.0%等因素起相当的作用;加上平时考核不到位,如果考核组织审核工作再流于形式,很容易导致考核结果失真,考核也就失去应有的作用。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但一些高校往往是为考核而考核,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教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改进工作,考核结果未真正发挥作用,有65.0%体育教师表示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二、结果与建议

1.结果

(1)高校体育教师多数认为每年一度的业务能力考核形式单一,考核的内容,标准不明确,年度业务能力考核结果失真及考核结果运用程度低。

(2)一些高校在考核制度中对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个人述职内容多样化、考核小组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很多学校都没有根据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考核标准,而是和普通教师合用一个评价标准。

(3)现行的考核办法基本上依照“德、能、勤、绩”四个指标来考核,但在具体实施考核时,一些高校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或者分解得不具体、不全面,考核标准往往偏重于定性,而缺少量化标准。

2.建议

(1)科学设岗,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实施聘任制的过程中,高校应深入细致地把握学科特点,在聘任条件、考核标准等方面注意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明确的现代高校体育教师评价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现代高校体育教师评价的内容。

(3)把握评价考核工作的基本原则,力求考核公平合理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考核原则和要求是做好考核工作的关键。

(4)根据实际科学构建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定量考核,根据教师选择的岗位,以教师为主导型还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型,如何科学设计定量考核指标是定量考核的难点,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本校的考核内容和方式。

(5)重视考核结果反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必须重视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使教师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更好地改进工作,让考核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7篇

一、加强继续教育培训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在职教育中总体设计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合理重组,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取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培训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定向,提高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促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

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技能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结合校本教研,促使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学校要制定体育教师发展规划,体育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中的各项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公开课,说课,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等,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构建校本,共同研究体育,把教研组建设为学习型、科研型、互动提高型的教学核心。

三、实施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实施奖励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学校要对体育教师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设置相应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科职责,完成任务进行相应的奖惩和评优选先,这样就会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体育教师转业化发展。

四、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疏导

随着课程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体育新课程改革,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因此,学校领导要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工作中给予正确的评价。可以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所以在新课改下也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总之,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不断探索与总结,促使自身在专业化领域的实践中不断成长。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8篇

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在教育学生工作中所遵守职业道德。体育课堂教学是既要学生锻炼身体,又要学生锻炼心理和意志品质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外,更要具备更高更强的师德意识和道德标准。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不仅能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威信,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青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与其它学科的教师一样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师德修养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同时将提升师德意识寓于实践教学中,更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由于其工作时间短,思想不稳定,职称低、业务能力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会影响其发展,不利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因此,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对于青年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高校高质量人才和科学研究队伍的培养、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且非常注重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追求。特别是美国与英国,重视教师道德品质及养成是其一贯保持的传统。而在我国,从古至今也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体育教师更也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当前,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方面的研究很多,但都侧重于整体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作用、体育教师师德内涵、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及师德缺失的原因、体育教师师德修养形成的途径、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等等,其中只有一篇文章针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3.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策略

3.1高校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组织与环境保障

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其思想觉悟水平和意识形态都有参差,在教学工作中易出现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忽视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文化底蕴有待加强、对自身师德要求不严格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思想出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作用,要掌握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动向,认真分析、总结汇报青年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素养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加强师德教育,首先在岗前培训中尽快帮助青年体育教师实现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加强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特别是综合类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要求业务要一专多能;结合有关节日、纪念日开展“岗位学雷锋”、“三育人”等活动,进行师德教育;关心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青年体育教师面临成家立业、抚养幼子、赡养老人等问题,多为青年体育教师办实事,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其毫无顾虑的、大胆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青年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激励机制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如对优秀体育教师给予激励可实行有效奖励政策,会激励青年体育教师“比、学、赶、帮、超”。相反对于某些体育教师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给予严肃地批评和处理,会警示青年体育教师;对于在教学、科研、学生社团活动指导等方面取得成效,或获得成果的体育教师给予科研经费或现金奖励,使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动力、有目标。完善考核与评价制度,是对青年体育教师师德表现和工作实绩的综合检查与评价,是激励并督促青年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自身职责的有效途径。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实行定期考核,在客观公正和民主公开的基础上,要使考核与评价工作充分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学校在制定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的测评标准时,要细化、量化、可操作。同时还要对青年体育教师进行平时的监督,及时发现青年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闪光点,及时树立典型并加以宣传,使青年体育教师健康发展。

3.2青年体育教师日常与实践都要注重个人修为

青年体育教师内要加强文化底蕴、外要塑造形象。加强文化底蕴,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等知识,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质量服务;塑造良好形象,要求青年体育教师穿着要得体。上课时着运动服,且要整洁、舒展、大方,体态、语言、表达要稳重端庄。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青年体育教师师德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是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青年体育教师师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称得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3、提升能力,端正作风,品德高尚

青年体育教师提升能力主要是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要结合实际教学,常思考、总结,不断了解时事,成为科研骨干。同时要不断的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正直诚实、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同事,感染学生。

4.结论与建议

体育教师的师德是体育教师从教的关键。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只有提高他们的师德修养水平,才能使其在思想根源上有所转变,才能对体育教师的工作岗位有新的思考,才能发自内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9篇

丰台区现有体育教师310人,每年都有一批新毕业生加入到体育教师行列之中。2010年7月统计我区30岁及以下青年体育教师144人,占全区体育教师总数的46.5 %,其中女教师57人,占青年体育教师总数的39.6%。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已成为我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生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区小学体育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职后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我区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培训对策干预。

三、结果与分析

按照《丰台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方案》的进度安排,我们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进行了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和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培训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1.制定出丰台区小学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口令与队列队形”考核评价量表。对于口令与队列的考核评价,各类教材中都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要素规定。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动作要领的理解,将口令的评价按照声音洪亮、音调变化、节奏准确三个要素进行评价,将队列的评价按照身体姿态、规范准确、队列动作讲解三个要素进行评价,以上两项内容根据评价要素均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按照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进行考核评价。因评价要素和标准是结合动作技术要领和总结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的,因此既便于体育教师结合评价要素和标准掌握教材,又便于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

2.提高了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的基本技能。通过“口令与队列队形”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我区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口令,队列动作规范,讲解准确,培训实效性强。

从对青年体育教师不记名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在培训前后的技能有一定提高”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8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8.9%;认为“已经掌握本次培训的基本功动作”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2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84.7%。以上数据说明,本次培训对青年体育教师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的掌握帮助很大,认可度较高,培训实效性强。

本项教材培训前后,我们分别下发了两张 “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自我反思记录表”,由体育教师自己对培训前后口令与队列队形基本技能进行自我评价。从评价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培训后有64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口令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0人,所有参加培训的青年体育教师达到了一般水平;有69位青年体育教师认为自己队列队形技能掌握很好,比培训前增加了54人,143人达到了一般水平。

3.注重发挥青年体育教师的才能,参与兴趣高,态度认真。本轮青年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注重发挥参加培训教师的能力。培训中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每位参训教师都进行示范演练,学员之间相互观察、相互指导,活跃了培训氛围,体现了学员培训的主动性,调动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使老师们能够按时、乐于参加培训活动。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口令与队列队形教材的培训,认为“对本轮培训很有兴趣”很符合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3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2.4%;认为“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39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96.5%;认为“本次培训发挥了自己才能”的青年体育教师有126人,占参加培训教师总数的老师的87.5%。由此可见,本轮培训青年体育教师培训态度积极,能够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训练,他们的才能在培训中得以发挥和展示。

4.提高了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反思对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外,还特别注重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并提出可结合以下几个反面来撰写反思:

①培训的内容是什么?②我对培训教材的理解?③我在培训中的表现?④培训的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应用的?⑤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改进?⑥我的课堂教学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⑦参加培训的感受或对我的影响?通过对青年体育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培训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年体育教师们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项教材培训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都认真撰写培训反思,并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好方法进行梳理总结。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利用分班培训方式开展小学30岁以下青年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培训,符合我区区域特点,可以合理利用我区体育教学资源,发挥市区级骨干体育教师和区级体育兼职教研员作用,有效的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和反思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培训方式,可以发挥青年体育教师的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

体育教师考核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教学环境

高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在学校体育教育课程中开展田径教学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发育,还能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田径内容的开展并不如意,仍需要对田径教学做进一步的推广。

一、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田径教学是高中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多种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目前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高中由于场地限制或者是教师观念的原因,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为短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开展经常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加之教师在课堂的组织形式方面比较单调,更加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田径的学习兴趣。②高中体育田径课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中没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年的教学计划,使得全年的教学联系性比较差。③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考核方式不科学,在高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更多的是看重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体育田径教学也是如此,在最后的考核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看重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样对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但是热爱体育的学生就会造成心理方面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田径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有效措施

针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教学大纲深入分析,及时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提高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质量。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是开展田径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体育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师的学习提供机会,比如:定期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参与培训更新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带动学校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对体育教师思想的教育,通过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激励在学校内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其次学校还应该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在体育教师的岗位中不断进步,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二)丰富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组织形式

通常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主要是跑步、跳远、铅球等,这些内容的学习比较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进行改进。首先在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拓展,比如:针对短跑的教学可以在原来蹲踞式起跑的基础上,增加卧撑式起跑方式和站立侧向起跑;或者是在跳远教学中教师可以加上助跳板跳跃,使传统的教学更丰富多彩,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学习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组教学或者是学生体质分组、随机分组以及自由组合分组的形式,在确定分组的类别时教师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以便于提升田径教学质量。

(三)完善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考核方式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考核方式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学生技能提高的需要,又要保证考核方式的公平化。比如,高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在某学期内对短跑掌握程度进行考核,首先应该对学生在本学期内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但这并不是学生的最终成绩,学生的成绩还要包括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度、学生在整段田径教学中所取得的进步等,要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但是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就会比较公平,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田径的学习兴趣[3]。

(四)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设施的完善,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一些体育设施并不完善,更多的还是一些基础性的体育设施,包括铅球、沙坑等,这些设施并不能满足体育课堂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学习娱乐的需要,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建设,当地政府或社会人士也应该重视对高中体育田径设施的完善,尽可能的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援助,满足高中体育田径的顺利教学;并且学校还应该针对田径特长生的招生和学习方面采取一些优惠政策,更好的带动学校体育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应该不断的进行改进,实现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的学习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体育田径教学,完善相关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田径的学习兴趣;学习方面也应该注重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福麟.新课标下的高中田径教学模式构建――以我的成长经历为背景[J].考试周刊,2010,05(34):56-57

[2] 程岩梅.对当前学校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引进运动教育模式的设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S2):48-49

[3] 朱俊波、杨伯亚、张彬彬、田森桩.对重庆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3(S1):87-89

上一篇:大学体育课总结范文 下一篇:体育部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