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3:21:19

苏州园林论文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1篇

1.在形式布局方面

作为文人、官吏修身养性的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布局体现在思想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全部思想。苏州园林在布局上的特点是依水造景,将小桥、楼阁、亭台轩榭、花草树木、假山等融为一体,相映成趣,美丽如画,从而使佳景层出不穷。游园者无论站在苏州园林的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画面。整体上主要可以总结为“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曲直相对”“旷奥相兼”,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美学家李泽厚所说过:“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因此苏州园林中的这些布局形式,强调的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即“天人合一”。这些“天人合一”的的艺术效果从心理学上来讲,是“和谐美”的宜人原则与生态原则的典型的体现。宜人的设计艺术成果满足人们被动性和主动性的双重需要,一方面给人提供充分的便利,另一方面尽量发挥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生态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建立良性和谐的关系,使设计体现环保思想,与环境相协调,与自然相融合,这些就要求我们从设计方法到材料的选择再到施工技术方面都要提前有一定的规划,在这些规划的过程我们就要把生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在和谐”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既是一种审美观念,又是造园者这发现、欣赏自然环境,并将其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方法。但苏州园林崇尚自然,本身也即使自然,但它又不是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因袭,它强调以自然为本体,通过设计达到改造自然,创造和谐的景观环境的目的。

2.建筑与自然景观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榭这些主体建筑都是虚实相生的典型表现。建筑的主题构成了能够给人存在感的实体,而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则构成了使人得以心旷神怡的虚体。比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中的这幅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说出了春夏秋冬四季,置身亭中,仿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忘记了肉体的疼痛与不适。除了大型建筑之外,苏州园林中的门窗、山石等建筑小品,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比如沧浪亭的108窗式,漏窗通阴阳之气,漏天地之秘。甚至是苏州园林中的石头也多用有“瘦漏透皱”之称的太湖石,这些看似坑洼的山石,追求的正是空灵通达之美。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它将建筑和山石、水融为一体,厅台、楼阁、轩榭、廊、旱船等与瘦透漏皱的太湖石和温和静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3.人文景观

用“文人写意山水图”来形容苏州园林,我认为是最恰当不过了。古代造园者都有极高的艺术修养,造园者通过理水叠山,加入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人文元素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景观。通过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作为点睛之笔,表达园林主人的理想与追求,使游园者既能舒展身心,又能受到文化熏陶。其中书法艺术是使苏州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和内涵得到升华的精彩之处,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

二、当代环境设计的现状及不足

今天的环境设计不单是满足功能、创造环境而且还需要表达文化,虽然现代的一些建筑及景观设计也都在强调“尊崇自然”,但很多设计仅仅限于对自然的拼凑与生硬的模仿。作者仅仅将自然中的山水花草树木机械的移植到设计中,没有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设计构思。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样的作品与人的心灵是不相符的。这也是很多建筑在当时看起来很流行,但随之就过时了,没有“看点”的原因。所以如何利用自然,结合地域特色,尊重人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苏州园林元素及设计方法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发

苏州园林中的古典元素及包含的传统观文化,对当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启发价值。当代环境设计要达到苏州园林中所体现的“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我认为应该严格遵循设计的各种审美法则。同时,强调和谐并不是一成不变,相反,正是无数的个性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和谐共处。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当代环境设计活动中考虑这些因素的针对性。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有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行为方式。我们在环境设计中需要挖掘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考虑我们特有的审美心理。从外来文化中的到启迪,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将这些传统元素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荣誉,自然和谐地融入作品中去。苏州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来说,是一门可以无穷尽地研究的艺术。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苏州园林》 说明文 说明方法 顺序 语言特点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教授知识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传授知识,阐明事理为主。它不同于其他文体: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说明文在于传授知识。在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属于事理说明文,文章从多角度阐明花儿这样“红”的原因;《苏州园林》属于事物说明文,主要通过介绍表现苏州园林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角度,眼前展现的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近年来徐州市及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看,首先徐州市每年都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说明文的题型,从分值上看有加大的趋势。其他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很少没有考察说明文这种文体的。针对不同的文体,当然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说明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要掌握哪些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如何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苏州园林》,谈谈如何开展说明文教学。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中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消极表现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其实与说明文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搞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掌握这些,学生在遇到说明文这种文体时就会知道从何处着手,在中考阅读中不会无从下手。

一、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采取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和作诠释等。在《苏州园林》中为了介绍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列举了假山池沼的配合,“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绝不雷同”。通过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它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作比较的运用及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作比较比比皆是。如在文章第一段,将苏州园林与其他各地的园林作比较,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概括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又如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因为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的是自然之趣;分类别及其作用,在《苏州园林》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四个讲究,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文章以下几段就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说明的。分类别就是让文章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就是作者要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就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组织文章内容的。这种时间顺序一般是为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观察的内容及说明事物的制作过程的内容而写的;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等进行说明。这种空间的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包括建筑物方面的比较多;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安排的。逻辑顺序细化为由总到分、(例如《苏州园林》就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开展的)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部(例如《苏州园林》,作者首先从苏州园林的整体着眼,介绍了它的地位和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从大的方面介绍,再到花墙和廊子,细化到苏州园林的门窗及图案设计,这种结构是作者有心安排的)。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近几年徐州中考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例如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黑匣子在,希望就在》,2013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此类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一般是运用逻辑顺序。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从两个角度谈,一是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二是生动形象性。说明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要求准确严密,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其中绝大部分语言运用准确、科学、严密,说明我国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一般住房,基本上对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对称,也有少部分不讲究对称,如果去掉,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用了“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但是,也有一些小品文,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其实为了改变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的特点,让说明文阅读起来兴趣盎然,作者往往在语言上用心表达,尽量让语言生动一些。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其引用《汉乐府 江南》中的诗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说明文的文艺性。

总之,在说明文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教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授之以渔,一方面学会阅读说明文,知道有关的说明文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说明文的过程中,结合中考的考点、热点,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参考文献:

[1]洪宗礼,程良方.说明文教学浅谈[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04).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4篇

2改换句子。有意改换句子,并与原文进行比较。议论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说明文中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叙述、抒情性文字的改换,可让学生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等等。如有一首写“蜜蜂”的诗:“纤腰一扭/甜歌一路/吻过笑靥万千/带回温馨两篓。”改成“到处飞翔/嗡嗡作响/采花千万朵/年产蜂蜜一两。”启发学生对两者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虽然前者写虚后者写实,但这样一改意境全无,语言的感染力度差多了,不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又如1995年11月4日,武汉六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组织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讲“语感教学演示课”《荷花淀》时,将文中“女人没有说话……我回来谢你”的人物对话作了如下改写:

①……“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那咋成呢?”“那咋不成?”“我也不是走亲戚。”“你也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这是何苦啊!”———这不是水生嫂,觉悟低。

②……“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我们去打鬼子,你一个娘们去干什么呀?不成。”“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们做饭、洗衣……”“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不答应。”“唔,不嘛!”———这也不是水生嫂,娇里娇气的,想软化水生。

这两种经过改写的对话,显现了水生嫂性格迥然不同的两种妇女形象。再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调”前加“慢”或“轻”,并且去掉两个“之”字行吗?学生读后明确,不行,这样就破坏了语言节奏在上下文中的和谐感。“孔子云:何陋之有?”改换成“故而吾以为,陋室不陋矣。”行吗?学生明确,不行,改后句式固然较整齐,但远没有原文干脆有力,且有拖泥带水之嫌。如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语言的运用要符合上下文的情境,要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样一比较,学生自然能更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内涵。以此引导学生推敲语句培养语感。

3改换标点。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也能为我们创设一种思维环境,通过其特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例如《刘胡兰慷慨就义》中有这样的对话:“阎军又问:‘你真的愿意死?’英勇坚强的刘胡兰,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17岁,也是这个样子。’”启发学生:将其中反问句末的“!”改换成“?”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强烈,这里用“!”,表明语气更强烈,有力地表现出刘胡兰回答的斩钉截铁,对死亡对敌人的藐视,比用“?”更能揭示人物性格。又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后一段“活该”后面的句号改换成“!”行吗?学生明确,不行,因为用句号显示出冷嘲热讽的轻蔑口吻,可以指导朗读,“!”则往往将朗读语气误导得过于强烈。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先生读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启发学生,将其中“”符号去掉好不好?学生比较后明确,这个符号不仅是拖音的描述,而且可以让读者联想到老先生读书入迷时的陶醉情境,去掉之后这种情境感全无。以此引导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培养语感。

4语调换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运用。我认为最好的语文作业就是朗读。朗读涉及到语调的处理,如轻重、缓急、节奏及停顿等问题。事实证明,朗读语调的处理影响到听者对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反映读者本人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语调朗读会使语言所蕴含的内容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换调朗读或让学生互相创设最佳语调,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掘句子所隐含的意义。如《苏州园林》中有句子“倘要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通过换调朗读启发学生:这里应强调“苏州园林”还是“各地园林”?学生明确,强调“苏州园林”表明是苏州园林而不是其他某个园林给各地园林以影响;强调“各地园林”,表明苏州园林是各地的而不只是某个地方园林的标本,给各地而不只是给某个地方园林以影响;根据上下文情境,这里应强调“苏州园林”才与全文相宜。又如《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分别用陈述和感叹两种语气来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这里用感叹语气读才符合文章整体情味。再如“他叫你明天去。”同样一句话,重音分别在“他”“叫”“你”“明天”“去”上,所强调的意思不同,只有符合文章的整体情境才能读出正确的语调。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朗读语调培养语感。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探究式;苏州园林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简单的口头传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越是形象的展示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各种书写笔、擦除、放大(缩小)、聚光、拉幕、媒体、导入、量角器、圆规、直尺等功能能够创设出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快乐,并主动地将自身的兴趣点融入到情境中,完成对问题的认知。

《苏州园林》中用了很多优美的话语描写苏州园林的样式,但是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去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是很有挑战性的。所以,在讲授这篇论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语言等途径,预设教学氛围来冲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前,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网上搜索功能找到其照片,再配合音乐营造的温馨气氛来进行展示。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语言引导学生发现苏州园林的特点。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舒缓的氛围中想象苏州园林的特别之处。

二、提供实时探究资源,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搜索课外资源的做法,打破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仅仅局限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这一现状。这些实时资源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思考火花瞬间得以验证,还开拓了学生的探索视野、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正是由于它的便捷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时间才能得以保证,思维拓展才能更加宽广,研究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探究遇到瓶颈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批注、导入、媒体等功能引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做出较合理的猜想、形成标准的结论。

学生熟读《苏州园林》课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归纳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手法。探究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亲自动脑完成思考过程、提高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建议学生使用电子书包解决问题。讨论时,有的小组很快归纳出结论,有的则在一些语句间琢磨不定。犹豫的小组利用电子书包检索引资料、举例子等说明手法的区别,并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正是这个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说明手法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筛选、建构的能力。

三、简化练习传递细节,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做练习时,习题可以在师生之间双向传递。教师将作业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上,做好的答案则传回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要仔细分析传回的答案,对于显露出的典型错误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才能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从根源处解决学生的困惑之处。当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软件随机或指定连接学生的电子书包,查看其思考的情况,以便了解学生的答题状态。这种数字化的课堂交流过程减少了纸张的使用,简化了师生交流的空间环节,避免了收集作业的耗时,让课堂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灵活。

讲解完《苏州园林》的基本知识点后,为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表1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上。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软件查看学生的电子书包,发现学生在回答第二大题的结合实例分析文中说明方法的作用时答案整理的不清楚。这时,教师就要想好如何讲解这里,才能让学生理解清楚。为了避免枯燥的传授,教师可以拓展课外的资源,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文章综合讲解,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这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后,再说明答案。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说明方法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

四、加强课堂总结反馈,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总结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随时调用以前讲课时保留的重点内容。这样做不仅节约了重复书写的时间,还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归纳。反馈分为即时反馈和集中反馈。即时反馈是教师通过判断学生的情绪、态度、认真度、反映度等方面形成的反馈。教师对探究过程的指导就是即时反馈。集中反馈表现在总结后,学生与教师交流情感上的得与失这一环节。当然,在总结、反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及时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及其他拓展资源安排练习,以满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在《苏州园林》中学习到的说明方法,教师可安排拓展性练习: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自然景观,利用《苏州园林》这篇文章中所涉及到的说明方法写出一篇说明文,并上传到班级博客中与大家分享。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率先写出一篇文章发表到班级博客中,让学生们模仿着写。学生上传自己的文章后,教师挑选出优美的话语,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标注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这个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感知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在不断完善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探究式课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满足了学生的课堂需求,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相信这种课堂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板书;说明文;教学重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32—02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教师逐渐用多媒体取代了板书,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形象性,教师授课时容易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干骨头,对内容相对枯燥的说明文板书方面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其实这些正是说明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学习说明文最难懂的地方,也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本文将以《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一下说明文板书的选择问题。学生在学习说明文篇目前,教师应当先将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介绍给学生,然后在讲解说明文时确定教学重点,就以这几块“干骨头”作为重点。

一、以说明对象为重点

这种教学重点选择板书是选择说明文板书中最简单的,所选择的板书与记叙文、议论文的区别不大,都是以文章内容为板书主体,周围点缀文章其他要点。以文本为主体是选择这种课堂的板书时最重要的问题,教师要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词语或者中心句子构成板书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逐级展开,将文章的要点依次板书在黑板上,最后通过勾画成型升华课堂主题。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叶圣陶先生抓住了“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分别从主要和次要两大方面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各种美,以“四个讲究”为主要美可以是红花,而“角落美,图案美,色彩美”就是绿叶了。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

这个板书学生可以很容易看出图画美是文章的中心,“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是苏州园林美感的主要方面,“角落美,图案美,色彩美”是苏州园林美的细节。这样的板书就达到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这种情况选择板书时要注意板书的美观性,尽量选用图画板书。以说明对象为重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是锻炼学生从文中寻找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内容相对枯燥,学生的注意力要不断的集中在课文上,容易疲倦。教师可以通过美观趣味的板书调节学生疲劳的神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说明顺序为重点

说明顺序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如果是时间顺序,教师可以通过一条线性板书让学生直观了解;如果是空间顺序,教师则可以通过几个圆圈标出说明对象或通过平面示意图画出说明对象位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则是逻辑顺序,初二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还不发达,多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在逻辑顺序的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将基础事实罗列在板书中,让学生慢慢观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同样再看《苏州园林》这篇课文,叶圣陶先生的逻辑顺序非常明显,先总后分、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驾轻就熟,让文章显得非常紧凑。但是学生对由主要到次要这个顺序的理解还是不好,我们就应该抓住文章的第2段与第3、4、5、6段和第2段与第7、8、9段之间关系的不同这一特征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分辨出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进而理解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让我们看看这个板书:

选择这类教学重点的板书,教师要注意的是如何在板书中体现说明顺序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文章,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从经验型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这样学生在理解其他类似文章或者其他逻辑顺序的文章时就会更有经验。

三、以说明方法为重点

在以说明方法为教学重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备课则要认真、繁琐,需要逐句地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要与学生学过的说明文进行对比,感悟两者的不同,还要体会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中则在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各种说明方法的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的美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作比较、摹状貌、举例子、分类别四种说明方法,教师可以从《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这两篇文章中迁移到本文,让学生先找前两篇文章的说明方法,然后在找本文的说明方法。这样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板书:

对这类教学重点的教学,教师可以从词句下手,理解文章,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理解文章的美。但是教师要注意去抓文章的中心“图画美”,不管什么重点都不能抛弃文本,毕竟说明文是要把说明对象说明白,读者读说明文最主要是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四、小结

有人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只要是学习一篇说明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弄清楚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和说明语言,这样一来,说明文的学习就没有美感可言。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初中生在学习一种文体的初期,应该学习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则,当掌握了这些规则之后,他才能灵活地甚至创新地使用各种方法,就像学开车一样,我们先学基础规则,然后在根据驾驶经验调整自己的驾驶方式。所以对说明方法这些文体知识的教学不是去语文化,而是学会方法,整体把握这种文体,是教师“授之以渔”的表现。总之,板书是教学的一种常规武器,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选择好“武器”,让学生学会理解说明文,进而学会去写说明文,将语文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李明哲.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02).

[2]李翠峰.浅议说明文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25).

[3]编写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9月第二版.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7篇

胡小凡同志从教十六年以来,一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语文教育岗位,热爱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拓展教学视野,密切联系生活,加强自身体悟,提升综合素养”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学校和周边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他笃信“以生活为课本,以社会为课堂”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开发和科学配置教学资源,带领学生深读文本的同时走向社会,学会读书,学会做人;他要求学生刻苦读书,夯实基础,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上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同行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他积极参与、组织并推进教研科研和电教工作。进入本世纪来,他已经领衔或参与了《中学生语文“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语文学科主题探究教学的研究》、《基于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程结构的改革》、《基于数字化资源共享系统的校本教研绩效的应用研究》等多个区、市、省以至部级课题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作为校教科室主任,他还组织协调全校各个学科的课题研究工作,负责的电教工作成绩优异,是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核心成员;作为市兼职科研员,他关心、参与、推动全市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得到广大老师和市教科研领域的同行的一致好评。

他关心和爱护青年教师,经他结对培养的多名教师分别成为市、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或在市、区评优课中取得佳绩。

他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崇尚激励教育,主张家校合力,把“决心、静心、耐心、用心、细心”作为开展班级工作的座右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他带的多个班级获取了多种奖励。

五年来,他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发展主体思维 促进和谐发展》、《体验过程,成功作文》等共七篇,他参与编写的书籍、专著达十多万字,他先后获得的荣誉有“武进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常州市优秀团员”“武进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武进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湖塘镇先进教育工作者”“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区十佳优秀辅导员”“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个人”“华英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受武进区政府嘉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地位一栏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在“精”字上下足功夫,统筹兼顾,就能打造精彩的的语文课堂。

一、 目标确立要精当

钱梦龙认为语文课要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华师大倪文锦教授在《语文教育展望》中提出策略教学的思想,他们都要求语文学习目标的确立要精当。精,指精要,数量少,目标预设一至三点,不宜多;当,指恰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班级教学,适合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学情,能教学,且可达成。精当的目标是底线目标,而不是提高性的目标,它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实现的学习要求,而不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的第五单元第一课《苏州园林》中,预设了两个目标:

1. 能理解本文多角度表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2. 能从文中悟出:人只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谐调发展。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苏州园林》单元要求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学会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同时教师随文教学品味文章的语言,掌握相关的文体、写法知识,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恰当融合。苏州园林是“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苏州园林的评价)的经典建筑,作者叶圣陶在文中也处处紧扣苏州园林体现的图画美、自然美来介绍,现实了设计者的自然理念。整篇文章符合课程标准提出文质兼美的选材要求,能够给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述目标的预设正是从课程标准出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文本的主要特点设计了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是全班经过学习能够达成的。

又如在上一节《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动听》的命题作文评点课时预设目标为:

1. 通过评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2. 能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审清题意。

第一个目标是人文性的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工具性目标,教者的教学思路和目的十分明确,通过教学能激发全班学生的写作情趣,使每个学生会找关键词来分析题目,知晓题目含义。

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得,需要长时间的体验、积累、熏陶、感悟,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就得集中优势兵力,换而言之,就是用足课堂教学时间,集中解决精当的学习目标,强化目标达成,做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而不是眼比天高,心比海宽,什么都想达成,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二、 整体预设要精致

学习目标预设精当,教学过程就不宜浮躁,环节不宜过多,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要能巧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天地,真正将课堂变成生活,将文字转化成形象。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设计如下四个环节:

1. 我是作者,我引导。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体会文章的思路,思路与中心的关系。

2. 我是读者,我感受。感受文中每一个部分的美景和工匠们独特的艺术创造,领悟苏州园林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旨趣。

3. 我是游着,我品赏。让学生找出文中以游者身份的赏析性的语言,领悟苏州园林着眼于画意的设计匠心。

4. 我是评者,我颁奖。作为作业,让学生再跳出文本深读文本,根据文本给苏州园林写颁奖词。

这样四个环节多角度切入文本,感受苏州园林的优化生存环境的设计,体会作者文本构思,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同时欣赏苏州园林如诗如画的景致,从而也潜移默化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价值观。

整体预设需要若干个教学情境来支撑,这些教学情境之间应该是互为依托,循序渐进,就像一篇上有铺垫后有照应的精美散文,支离破碎的教学情境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系统,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思路的散乱,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无序和混乱。

整体预设的精致来源于教师对文本多角度深度,对文本资源的广泛挖掘和适度筛选,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情趣的准确把握,当教师胸中有资源,心中有学生,能精思揣摩,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整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的园林中徜徉,升华。

三、 学习点拨要精巧

仅有巧妙的整体设计、布局还不够,学习点拨才见真章。具体的情境设计,教师的语言和体态,激励性的评价,学习活动的组织无一不显示教师的点拨智慧,可以说课堂中的学习点拨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例如,在《苏州园林》“我是作者,我引导”环节中,教师给出一个填空:

我叫叶圣陶,生于苏州,熟谙苏州各大园林的妙处,风景如画的园林风光让我流连忘返,于是我就想把它介绍给大家。苏州园林设计独具匠心,在文中,我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同时我精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七个方面的景物。这几方面的顺序我可是作了精心安排的,它们不可随意调换位置,原因是 。

这个填空其实就是一次巧妙的点拨,作者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思维进入文本,斟酌写作的构思,如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如何紧扣特征选材,完成填空的过程也是领会写作意图的过程。

再如,《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动听》的命题作文评点课,将学生的错别字和病句整理出来,让学生改错,就是点拨学生重视推敲词句,落笔细心,将学生的精美的语言选出来,并把学生的姓名写在旁边,让学生大声朗读句子的同时,让写该句的学生站立来亮相,就是充满激励性的点拨,学生的大声朗读也是巧妙的评价,对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是难以估计的。

其实学生阅读文本过程中的生成时十分复杂的,我们控制不了风的方向,但可以控制帆的方向,点拨其实就是引路,点拨也是对话和悟道,点拨更是教师与学生同行的帆与浆。

四、 品质渗透要精深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语文学科是育人教化的重要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文以载道”是语文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在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的第五单元时,我们就得问自己一个问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然的毁灭者?教授《苏州园林》我们就得给学生时间体会古代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极尽人的创造能力,寻求尘世间的自然美,这不仅是古代人也应该是现代地球人的生存观。

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工具性,传授知识,探究规律的同时,必须思索如何整合人文性的思想渗透。着眼于品质的提高,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是打造语文精彩课堂永恒的主题。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在其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消费,而更多的转向发展和享受的消费。于是,旅游便成为大众普遍的一种消费方式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们去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融入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感受异域文化。我们所深入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在旅游景观的设计及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适当的人文关怀,让大众“游有所乐”,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宣布正式实施,其中对旅游的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它以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为主线,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关键词:

人文关怀;旅游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世界,为此,旅游业也成功实现了转型,由最初的纯粹观光旅游向个性体验观光旅游转变,游客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拍照留念、购买旅游纪念品,而渴望进行全方位的参与,即通过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种种感觉投入其中,这种体验是相当奇特的。当然,这都得益于旅游景观的巧妙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观中不断的渗透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旅游景观的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服务,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西方世界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还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概念的发展

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来看,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包括: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质、精神生活中均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的目标;注重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注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仅要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层面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的内涵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观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关怀,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关怀。物质方面的关怀是最基础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存;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更高层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实好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重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对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构建美好的、和谐的相处环境。

三、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休息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观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间数量比较少、座椅和座凳设计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比较缺乏;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详尽,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草坪上的警示语比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由于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览观光累了的时候,很需要一些专门的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场所及设施,比如停车场、凉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应尽可能人性化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壁画、雕塑品,通过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区文化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指的是在旅游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物和危险物。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的旅游景观设计更要有所体现。然而在许多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设有台阶,而没有残疾人通行道,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无法参观相应的景观,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设计就缺乏无障碍的理念,相反却给他们造成了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全面考虑,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参与的环境。

(三)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应加强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旅游景观。

四、人文关怀在的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关怀是园林设计的灵魂,也就是说,园林是为人而设计的,为人而服务的,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和空间,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要使园林在历史上长存,它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说明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中应用的成功典范----苏州园林,它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旅游景观的设计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这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观点都是重视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矛盾,人们只想着征服自然,却不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发展会引起反面影响,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这个因素,采取了独特的造园手法。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的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皆临水而建,突出水资源丰富的特性,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把水作为园林的灵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平桥、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画面。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水资源的优势,实现自然与人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二)突出浓郁的家园情怀

浓郁的家园情怀也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苏州园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的结果,家园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栖息地、住宅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因而,苏州园林也一向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许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园、改园,他们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苏州园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得园林呈现出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种各样的点缀艺术品,比如匾额、楹联、书画、雕刻、家具陈设、摆件等等,这些都为园林的美贡献了一线生机与活力,使得苏州园林更具家园气息,为文人提供了抒感的理想家园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五、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叙述,我们得出文人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把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为人们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作者:程巍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蒋聚波.浅议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2]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06).

[3]丁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李丽娟.融入人文历史的地域性生态景观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8,(04).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说明文;多媒体;阅读教学

说明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是说明文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所以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这一现象大大改观。笔者结合具体的说明文阅读,谈谈多媒体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多媒体教学满足了这个要求。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如讲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如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做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些资料,事先搜集整理好,利用多媒体展示,方便快捷高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8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笔者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的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2 利用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感受美,鉴赏美

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4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共鸣。

又如教学《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利用多媒体展示死海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未来海底世界》,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加强课内外联系,提供阅读练习,强化知识

如教学《故宫博物院》,需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形成技能。笔者采用学校电教室的一个课件“闯迷宫”,在一曲带有京味的古典音乐中,展现故宫,并将故宫各处的情形设计成一个迷宫,学习者只有找出与课文中说明相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才能顺利过关,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使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

又如教学《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展示《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将搜集整理的材料做成课件,课上展示,效果很好。

同时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强化了课堂主题。

在进行说明文基础知识强化训练中,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的运用、说明方法的判断、说明语言的准确等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经典例段,进行大容量强化训练。

4 利用多媒体展示,清晰地理清课文思路,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放映录像的同时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在欣赏录像、聆听课文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什么?设计者是如何实现这个特征的?课文第2至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欣赏完录像之后,检查提问,然后由教师分析、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本文总分的结构方式及语言的多样性。借助录像,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苏州园林的美好画面,进而用较快的时间清理本文的脉络之所在。

从以上4个方面,多媒体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教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利用多媒体辅助说明文阅读,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实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进行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多媒体辅助说明文阅读教学,将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让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苏州园林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建筑赏析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艺术讲求审美和精神,技术针对实用和物质。但是无论如何,艺术和技术都要结合才起作用。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其中艺术欣赏类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如:艺术概论、中外设计欣赏、建筑赏析等课程。老师上课的形式以讲授为主,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简单地被告知上。却忘记上这门课程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把知识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大多数课堂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些,迷失了教学的方向。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目的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懂艺术设计观念的操作能手。但很学生在非常熟练地使用一些软件操作上做出来的作业总不尽如人意,其实就是忽略了基本美术知识的加强。以中外建筑赏析这门课程为例子,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学习此课程的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中外建筑赏析,了解国内外著名建筑,从这些建筑中让学生体会到各种建筑之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对建筑审美有所感悟,课外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更多的建筑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为后续将要开设的关于设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准备。比如:在欣赏作品的时候,需要从不同方面去考虑:材质、结构、构架、环境、技巧等,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课堂中应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不应简单的满足于对表象的了解,学生只有对一个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知识才能升华成灵感,才更容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学生了解了课程的目的,学习起来将更有动力,有方向。

2 课程的教学结构应辟新路

这里所说的教学结构应辟新路,并不是舍弃传统,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讲授的建筑欣赏给人的感觉是老师知识丰富而学生孤陋寡闻,课程上完后写一篇论文草草了课。传统的建筑欣赏课,大多老师都是按照历史的发展去计划上课的内容。上完课程之后留下在学生的脑海里的却是很多历史标志性的时间,建筑大师的名字,忽略了艺术设计学生真正要走的方向。那么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重点应该是在短短的课程中如何得到“启发”,如何去挖掘建筑中的精髓。所以作为建筑欣赏的教学不能再用老模式去讲授课程。以下是我对该门课程的结构的理解。整个课程结构分两部分:认识建筑艺术和体验建筑艺术。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可以选择性学习。如室内设计方向学生,根据课时我们可以只学习体验建筑艺术这部分,这部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宫殿建筑、宗教建筑。着重点可以放在各种建筑的特色上,这主要是为了能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增加设计灵感。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结构图

3 教学中应该要教学互相促进

时代在发展,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1]学习艺术也是一种提高个人精神情操的行为,它可以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后放下疲惫的身躯,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但在艺术作品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去思考艺术的内涵,领略作品的精髓,并探索新的艺术之路呢?我们以苏州园林和苏州新博物馆为例。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苏州新博物馆设计者设计大师贝聿铭的祖籍是苏州,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贝聿铭设计博物馆新馆,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在学生学习《园林建筑》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把园林建筑与苏州新博物馆联系起来分析,分析他们的传承与发展。如果去枯燥的讲解苏州园林,学生可能很难领会园林的巧夺天工。但把当今的新博物馆和苏州园林联系起来去思考,这也许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如图2所示。

图2苏州园林与苏州新博物馆

综上所述,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需要理论去左右设计,太注重理论,将把我们的设计限定在一个框框之内。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首先要告知学生的是课程的学习意义,让学生知道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其次,旧的教学结构需要更新,用更好的方式去启迪学生发现美。最后,教学中应该要教学互相促进,知识不是孤立存在,传承与发展也是我们在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在课堂的内容的编排上要多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引领他们去发现美、实现美,这才是课程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美)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9

上一篇:园艺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园林树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