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15:01:46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1篇

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微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让人们的沟通快捷、方便。而在语文教学方面,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开拓了新视野。微课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为了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在国内有“微型课堂”、“微讲座”、“微课程”、“微学习”、“微课”等不同说法,对于什么是“微课”,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因此,对“微课”一词的界定是开展研究的开端和关键。在国外,“微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来的,他认为微课是以在线学习为目的,运用建构理论在短时间内进行实际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国内,对“微课”概念研究得较早、较深入的是胡铁生和李玉平。胡铁生指出,微课是基于新课标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有机组合;李玉平在开展微课程研究前,曾做过“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的研究(简称“三小”研究),后来他发现,通过制作研究小视频来展现“三小”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效果不错,并开始在教师群中试验、推广微课程。他所推广的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每个微视频时长约为5分钟,主题突出,一课一事,每个微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综合胡铁生、李玉平等人的观点,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展示及资源的有机整合。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是微教案等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是多种资源的有机组合,而其课程载体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其他各种资源并存。至于学习方式,微课既支持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也能够满足用户自主、多样化学习的要求。正因如此,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教学灵活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学。

2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具有在较短时间内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极大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单独列出制成微课件或微视频供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又可以给语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供两次甚至多次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语文教学打好基础。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说明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学案例一

《繁星》是一首极富诗意和诗情的现代诗歌,教师在讲授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蕴含于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中极富韵味的意象很多,学生要读懂这首诗歌,就要学会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赏析,在体会诗歌意象美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怀。教师如果以传统教学方法教授这些内容,很难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并将这些意象有机整合制成微课件,通过微课件中展示意象的能指和所指,引导学生解读意象中隐含的诗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意象美,如此便能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此外,音韵美也是这首诗歌的一大特色,教师也可整合微课中的多种资源,如音乐的播放、画面的呈现、诗歌的诵读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美与诗人的情。

2.2 教学案例二

完整的教案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但就目前教师的教案设计来看,很多教案设计都趋于形式化,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微教案,将教学过程细化、科学化,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这个知识点比较难掌握,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课本上也没有插图。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生动地向学生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学生一边听着详细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多彩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苏州园林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就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感,领会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技术高超。这样一来,既可避免了教学过程的冗长和形式化,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微课的传授既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也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学生在学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既可接受教师的传统式教学,又可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微课展示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为第一课堂的学习做个补充。如此,既能巩固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又能拓宽学生的第二课堂知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打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在语文教学内容理解、教学内涵拓展、意境营造理解和写作兴趣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教师应重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微课的灵活应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够成熟,仍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创新,使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2] 姚润梅.试论“微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3篇

一、巧妙导入,调动学习积极性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比较枯燥,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也不像散文那样有优美的意境,更不像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一个方法,适当运用图片、旁白、背景音乐等,可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对课文的学习热情。

如我在教《苏州园林》时,这样导入:“同学们记得赞美苏州杭州的一句话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的意思是说苏杭有天堂那样美,究竟有多美?美在什么地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看一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活跃起来了,很有兴趣地看起了课文并进行丰富的联想。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握事物特征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特征是个关键。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文章中的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找出其中的重点段。重点段中大多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者概括上文的说明内容,或者引出下文的说明要点,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便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的特点。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一句话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法,突出了石拱桥的坚固和形状惟妙惟肖的特点。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子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第三,教学过程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展开说明的。如在讲解“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时,先让学生找出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观察图片,直观感受与其众不同之处――“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从而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抓住说明对象,掌握说明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多种说明方法时,要着重使学生领会不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从而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的说明需要,学会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

如在《统筹方法》一文中,运用下定义的方法对统筹方法下了这样的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由此给读者以明确的概念。

《苏州园林》在介绍苏州园林布局的时候,则用了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它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更快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随着国家薄弱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了。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

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通过电子白板模拟游览苏州园林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游客,畅谈游览体会。再配以优美的江南曲调,以及“导游”的讲解,展现苏州园林的别致风光,让学生置身于“画中游”,全方位使学 生对苏州园林有图画美的直观感受,切身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并从心底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产生佩服之情。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先让学生畅言自己日常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了解,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针对课文提到八种云的变化状态制作了一组动画,要求学生根据动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口头描述各种云的种类、变化、位置和预示的天气现象。由此让学生发现云的特征以及与天气的联系,同时学习了说明方法。最后让学生当堂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为全班播报当天的天气信息,从而使学生了解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

五、读写结合,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注重在教学中将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读的环节,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体会课文,归纳和概括得出结论。这个教学环节,侧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得到了落实。

在写的环节,我选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有一定趣味的、难度适中的文章进行训练。如学习《故宫博物院》后,我让学生回到村里观察一幢古建筑(或旧时地主家的老屋),然后依照文中的写法,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古建筑的主要特点写下来。学生兴趣很高,也写得很有水平。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满足感、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读写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发了他们的智力,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努力追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力争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领悟新知识,创造新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晶.从意图出发――说明文阅读教学新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09(10).

[2]程少堂.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语文;优势

实践证明,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补充和提供海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够以其生动形象的演示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迅猛提升。只有充分认识多媒体手段并进行正确运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认识多媒体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首先,在新课导入时,多媒体手段有别于传统的口语导入,运用形象化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活动奠定扎实的情感基础。其次,多媒体可以补充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一般以挂图和投影仪为主,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活动中对信息量的要求,而多媒体手段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活动补充大量形象生动的教学信息,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此外,多媒体可以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阅读《背影》一文时,笔者用《时间都去哪了》做为音乐背景,对教学活动的氛围起到了烘托渲染的效果,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和感悟。

二、正视多媒体手段在实施过程的误区和不足

首先,滥用多媒体手段,会使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部分教师为了图省事,过度地依赖网络,忽视自己的实际教学状况,直接复制和使用别人的教学方案,因为针对性不足,教学目标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套用多媒体手段,导致教学思维得不到拓展和发挥。也有一部分教师一味地套用优秀的教学课件,虽然充分发挥了教学工作的现代化,但是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限制,教学活动也会显得单调无味,也难取得较大的发展。此外,频繁使用多媒体手段,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在部分教师的心目中,多媒体手段的优势被无限放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能见缝插针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反而让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思考和探究活动,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调整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运用的频率和契机

(1)提高教学针对性,理智借鉴教学信息。首先,教师应自行设计教案。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实际,学习和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案,并设计出最适合的教案,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其能够有效开展。其次,教师应拓展教学思维。现代化科学不断进步,也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展示,教师可以下载成功的教学课件,在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和整改,促进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深入地开展。第三,教师应加强对教学素材的筛选。教师从网络中搜集到较多的辅助资料,在科学地筛选后,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够提升教学素材的准确性,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的信息补充作用。

(2)提高教学辅,围绕教学组成部分。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应充分掌握学习主动权,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学方案及教学课件等都应该围绕这一学习主体来进行设计,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在开展《苏州园林》的教学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体会不到苏州园林的魅力,虽然课文很形象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色,但是学生的脑海中仍然缺乏直观感受。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空间的限制,将苏州园林的专题片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直观的感受,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更加深刻。多媒体手段的正确运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其次,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是教学的主导,多媒体手段只是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案和课件设计,通过补充和完善,为自己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坚持以需为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45分钟,不能一味地使用多媒体手段,过度地强调现代化教学,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探究行为,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只有按需使用,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促进作用。

(3)优化教学合理性,遵循适度适量原则。首先,以辅助为原则。教师应在学生思维升华或是难点突破时,应用多媒体手段,才能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如果频繁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就会反客为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教学信息的普及上。其次,以精要为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方式,但是不能依赖于这一手段,应在使用频率上进行合理地限制,一般在一节课中使用次数不能超过2次为宜。如果频繁使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第三,以适宜为原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需要讲究一个适宜度,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就只能在最适宜的环境下使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以相应的影视内容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更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搜集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学生在声形并茂中情绪激昂,不但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思想上也受到了震撼和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正视多媒体的使用,加强对多媒体的认识,遵循多媒体的使用原则,就能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一名优秀教师的心愿。为了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创建高效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究W习与尝试,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使初中的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信息技术在创建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语文课堂整体把握,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获得更多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制作课件和电子教案,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运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有助于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习,实现心、脑、手并用的局面,从而增强了讲课的综合效果,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如《斑羚飞渡》一课,在伤心崖老斑羚和小斑羚飞渡接力的动画演示中,直观、形象,扣人心弦的动画效果再配上《十面埋伏》的音乐,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悲壮和感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智取生辰纲》和《香菱学诗》中,利用影片片段的播放,把文学和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学生印象深刻,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有利于解决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如影片、音乐、朗读录音、动画演示、图片场景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七年级上册的《看云识天气》中描述的各种形态的云,课本描摹的虽形象生动,但不直观,特别是每两种相近的云,界限较为模糊,学生极易弄混。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各种姿态的云、晕、华、虹、霞的形象和特征一目了然,强化了识别。再如八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学生往往难以想象,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选取若干代表苏州园林特征的摄影图片和录像,通过对比分析,那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生动鲜明,学生也“如在图画中”。

(三)有利于学案导学的推进与完善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在这里具有双重的理念和作用: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二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教师会把学案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检查、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课件起到了引领学案导学的推进,适当进行点拨、补充、启发、引导和突破重难点的作用。课件的拓展思维又留给优秀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依照学案提示,自主地预习和学习,如了解作者,查找背景,搜寻有关的图片、音像及资料,并能有效地与相关知识链接,如吴刚的《罗布泊,消逝了的仙湖》,搜寻古今面貌的图景以及月牙泉的现状资料。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是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从而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实现了大语文课堂的理念。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多周知,广大青少年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表现在初中学生,信息技术可以将视觉听觉集于一体,把课本中抽象模糊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应挖掘出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根据课本的内容和特点创设极具个性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资料,现状以及图片或录像,将其呈现到课堂上看来。下载一些具有江南特色的民族音乐,使学生融入到苏州园林的美景之中,将苏州园林的美展现在学生脑海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本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精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扩大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教学时间扩大语文知识的容量,教师又要讲课,又要写好板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知识的信息量越大,越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初中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增强语文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节省板书时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难以提起学生们的兴趣,有时候尽管教师滔滔不绝,还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调动学生的感官,突出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中,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教师再运用演多媒体总结出来,再让学生总结中年闰土的形象,教师再演示出来,最后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比较,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却别闰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生活、动作、语言以及外貌。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的运用,帮助教师解决了语文信息量大,教学结构复杂的难题,方便教师利用网络等方法来梳理教学资料,便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比如,在讲到文学常识,教师在互联网上搜集到某一位作家的详细资料,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理解坐着的用意和思想。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师明晰教学思路,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用意,掌握知识要点,营造良好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6篇

做初中教师得具备初中教师资格证,教初中语文须具备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这是当前教师招聘的必备条件。然而,有了初中教师资格证,仅能证明你可以做初中教师,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会教书;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文凭,仅能证明你可以做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了,但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教好语文。《师说》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古训也早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假如一味严守古训,只是照本宣科,机械教学,就必然遭到唾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苛求具有书法家和演讲家的水准,但板书精美、书写漂亮、普通话流利这些最起码的功夫还是要具备的;虽然不能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理贯通,但基本上也要能做到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知识渊博;虽然不能苛求掌握所有的教学技巧,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精通一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就来自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只有不断地捕捉时代前沿的新鲜信息,才能在教学中不被时代的浪潮吞噬。“打铁先得自身硬”,所以,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积累、再积累,要在学习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只有通晓了渊博的知识,练就了过人的技能,才能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表演家的挥洒自如,演绎出一幕幕充满灵气和活性的课堂经典之作。果真如此,语文课堂之教学效率还何愁不高?

二、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做好课前的反思

课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以后,必须对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反复的思考,具体来说,包括两点:其一,对自己上课中即将使用的教案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吸取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经验与教训,弥补了以往同类教案中的哪些缺陷与不足。其二,对自己上课中即将面对的教学对象进行反思,思考一下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优的学生、良的学生、差的学生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每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收获与新的发现。当前,我们有好多年轻的语文教师,在课前对教案也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但是,一经拿到课堂进行“实战”时,常常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课前预设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学生的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所以,我们在课前反思时,除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更多地要考虑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与课本有无相关联的知识储备;②本课所采用的教学流程学生是否曾经尝试过;③哪些学生可以在生与生、生与师的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④哪些学生需要积极的帮助和鼓励;⑤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⑥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⑦教师上节课布置的预习情况完成得怎么样等等。如若我们在课前把这些全面地反思一遍,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调整,就能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三、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快课堂的节奏

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它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不要做那些无谓的劳动,能用一节课讲完的,坚决不用两节课,能用两节课讲完的就不用三节或更多的时间,当堂的教学任务必须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完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讲授”“训练”“巩固”“提高”“扩展”有机地统一并各有侧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否定一个旧我,塑造一个新我。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向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益。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确保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既要丰富,又要多层,还要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该精讲的,话语上决不多说一句,该精练的时间上决不多超一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加快教学节奏,严格时间观念,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形成严谨、有效、高效的氛围,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时刻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

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创设教学的高潮

教学高潮具有情感性、凝聚力和愉悦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着意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在恰当的时机,不断涌起学习的高潮,使学生感到学习津津有味,能积极、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认知。这样,使他们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善学”,努力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比如,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分别绘出“春”“夏”“秋”“冬”“朝”“暮”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写的优美的文字解说。这样,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经过集体的构思,发挥各自特长,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有人聚精会神地画,有人神采飞扬地写,整个课堂无不浸入艺术的创作之中。为后面即将涌现的高潮――作品的展示、作品的欣赏、画面的解说蓄势。这样当教学高潮到来时,学生大多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一派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刘和刚的《父亲》,歌声中那饱含浓浓的父子之情的句句字字,叩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弦,撩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绪,此时此刻,再顺势将学生的情绪诱入新课中,“父亲胖胖的身躯,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越铁道买橘子……”这特写镜头,这款款的深情,无一不重重地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将这些镜头再现,就定能涌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五、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7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学生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才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这些活动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兴趣越高,学习的效率就越高。从教师的角度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很多,如运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能激起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适时地点拨诱导,插入适当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的形式等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2.教师要有改革创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自觉放下师道尊严的师者风范,在课堂上真正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下做学生真正的朋友、知心人。

3.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其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时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就初中阶段来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励和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5.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1.创设问题空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比如在教《松树金龟子》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①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②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③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为学生主动地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这样的自主学习,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引入生动课堂

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启发学生也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如果用精练、准确、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作为开场白,一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教师后面的讲课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春》时就设计的导语:我们提到春天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觉得眼前出现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有无限的生机,无穷大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接下来,又引导学生背了两首描写春光美好、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们早已带到浓浓春意中了,去享受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3.提供不同学习方法,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在《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请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的;有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的;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的。教师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把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例如,我们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切入点的研究,难免会课堂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师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用幻灯片来展示诠释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况,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在比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们遨游在苏州园林的美景图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美如西子的气息,真不愧为苏州园林的一次旅行。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9篇

一、处理好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还是基本手段,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是辅助手段,在教学中两者是互相配合、有机结合的关系。作为教者,首先要认识两种教学手段各自的优点及其局限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是:能给学生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能以活动的图像,逼真地、系统地呈现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过程;能重新构成现实,去掉非本质因素,将事物的本质性,用明白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大量的相关知识利用有限的时间呈现给学生,具有速效性、同时性、广泛性的特点;但它又有其局限性,在教学中不能随时运用,运用时既需要对其技术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因而可控程度低。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在于随时运用,教师人到哪儿就到哪儿运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可控程度高,但其局限性是不能将形式准确、真实地呈现给学生,不能将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道理具体化,不能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等。只有教师明确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取用二者的优点,去除短处,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如人教版初中语文《苏州园林》一课的教案,教师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演示苏州园林的构造、布局,和它作为园林艺术代表的艺术特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具体认识,同时又通过传统手段及教师的语言、板书介绍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这样两种教学手段互相配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要设计好两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自身的素质和学生的特点确定诸如“设疑—演示—讨论—概括—演示—总结—练习、演示—讲解—演习—概括”等种种方式。总之,要发挥好传统手段的基本作用和现代化手段的辅作用。

二、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因素之一,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教材从内容方面决定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对教材特点要有透彻的了解,根据教材特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沁园春·雪》一文以“品读诗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为主要教学目标”据此,教师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时既要选择语音范读,这样既能让全体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再加上适当的背景设置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来。其次,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要将其作用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为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服务。再次,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要明确二者的关系,教材是教学中的根本,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

三、处理好与教师自身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离不开教师,更不能代替教师。教学中是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选择哪种现代化媒体,怎样运用这种手段都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条件决定和完成的,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另外,现代化教学媒体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能发挥其优于教师的作用,但它无法代替教师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知识和有修养的活生生的人对学生的影响示范作用,如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反映事实、显示过程、提供练习等;要把握好运用的时机;要熟悉操作的程序技术;要做好示范性和表率性,通过示范,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四、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苏州园林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经常听很多语文同行们说:“多媒体与我们语文教学没有关系,我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足矣”。听到这儿,我都会哑然失笑,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真的是画蛇添足吗?它对我们语文教学就没有促进作用吗?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但不是画蛇添足,它还会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语文课堂鲜活生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捷径。

一、?在教师备课上,能拓展备课资源,更新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效率

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条件相对较差,老师们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观念相对较慢,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左手教师教学用书,右手教材。教师的自主空间再大也无法施展。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备课资源,更新了备课方式。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上网查阅与所授内容相关的材料,比如,在学白的诗时,我们可以从网上查阅他同年代的和不同年代的诗来比较阅读,查阅他相关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讲授起来便可以游刃有余;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亲情单元的内容时,我们便可以从网上查阅相关的体现母爱、父爱以及动物之间亲情的文章,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备课资源,还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们还可以参阅他人的教案、课件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我们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

同时本校以及本县的同年组的语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实现网上集体备课,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纷纷展示,建立自己的备课资源库和试题库,达到资源共享。

二、在课堂上,多媒体以他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多媒体它具有丰富的展示能力,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直观的形象,真实的色彩,烘托气氛的音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传统教学只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师讲的枯燥乏味,学生学的索然无味,效率极其低下。如今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们便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诵读,自由自在“畅游”了一番苏州园林,再看课文一目了然。当学生美美的畅游苏州园林、观赏故宫博物院、欣赏赵州桥的美妙绝伦时,枯燥的说明文也变得灵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在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方面所占比重很大,听是获得信息、摄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说是输出信息,用口语表达形式表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由此看来,听说是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多媒体运用于语文教学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首先,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语文老师受自身能力和素质的约束,朗读水平很不过关,如果给学生范读,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还会误导学生,老师可搜集运用名家的朗读视频,择优而用,名家特别是一些央视播音员的朗诵在字的音质、音准、音色、普通话的标准、断句、语气、语调等方面能给老师和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但是,如果有了说话内容,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因年龄、时间、地域约束,所见有限,多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学生平时不易观察到的,不曾注意过的或没有机会见到的事物展示出来,大大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表达内容,使学生在说话训练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愉悦并存的境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提高学生品味鉴赏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内与外、主体与客体有机结合的过程,学生良好的阅读精神状态和阅读环境,能产生出最好的阅读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通过音乐、图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走向,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深入阅读。例如春天风和日丽,秀丽明媚的自然景象在许多篇目中都有精彩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播放现实生活中柔嫩的柳条、新发的乔木、青翠的竹叶、清澈的溪流、自在的白云等平和自然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并配以《二泉映月》、《高山流水》等民间民族音乐,在轻快舒缓的音乐中,在鲜活的亮丽的春天画面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无穷魅力,使阅读升华为一种情感享受,成为自己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

(三)增大课堂密度,拓展课堂容量

传统的授课一节课紧紧巴巴,一篇课文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多媒体在此则显现其优越性,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须写或者是少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呈现在大屏幕上了,需要记下来的知识点或补充的材料也不用抄在黑板上了,鼠标轻轻一点,内容全部呈现,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成为可能。这样节省下宝贵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随意书写,达到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我的校园生活范文 下一篇:动物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