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5:25:09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篇1

关键词:苏州传统美术;现代平面设计;美术元素

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都是苏州传统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形成了苏州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俗特征。这些传统美术形式来源于苏州人民的生活,是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体现。现代设计重在创新,而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又是创新的源泉,将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巧妙地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从而打造出全新的平面设计,使苏州的平面设计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一.苏州传统美术元素的内涵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苏州先民已经开始了艺术创造。至六朝时期,“六朝四大家”中陆探微、张僧繇等,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工艺师和手工业者,将苏州美术文化推上了第一个高峰。唐朝的苏州画家张璪、顾况以及画家兼雕塑家杨惠之、书法家张旭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工艺美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绘画中心逐渐南移至江南一带,至明朝中期,随着苏州城镇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美术文化不断壮大,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一举使苏州成为当时中国美术的高地,“明末,吴门画派的势力完全左右了整个绘画的风气……由此,明代绘画精神的显示自然地落在吴门画派的绘画之中。”[1] 苏州出现了艺术的大繁荣,同时,苏州园林的建造也进入了成熟期,甚至北京故宫也由苏州名匠蒯祥担任总设计师。大量园林的建造更促进了苏作家俱、木雕、苏绣等工艺美术的大发展,木刻年画也渐入佳境。清代苏州“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更是继续了苏州绘画的高潮,苏州工艺美术也继续领潮全国。民国时期,苏州美术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上海“海上画派”艺术的基地。伴随着中国文化史,苏州美术文化一直绵延不绝,繁荣发展,历代的绘画大师、工艺大师层出不穷,这在我国的城市中独树一帜。苏州美术文化是苏州“吴文化”中灿烂的一页,其深厚的传统美术元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主要由苏州传统绘画、传统书法、苏州园林、苏作家俱、木刻年画、苏绣、玉雕、核雕、剪纸、木雕、竹雕等构成,其工艺技术的精密细致堪称天下独绝,格调高雅,具有清新慧灵的江南气息。明朝以前的苏州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传世很少,从“明四家”开始才有大量的作品存世,在现代设计中被大量运用。苏州园林则集园林规划、建筑设计、绘画书法、工艺雕刻、堆山叠石、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俱陈设等艺术之大成,形成了特有的风貌。其中著名的苏作家俱,开创了中国家俱制作的一大流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由木刻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朝发展为民间艺术流派,至清雍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内容主要表现民俗生活、吉祥喜庆、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图案秀丽、针法丰富、绣工精细、色彩典雅闻名海内外,其题材有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等, 图案花纹含有吉祥喜庆、健康长寿之意,广受欢迎。苏州的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逐渐形成了“空灵、飘逸、细腻、精巧”的艺术特征。所谓“空灵”即虚实相称、疏密得当;“飘逸”即线条流畅、清新雅致;“细腻”即雕琢工细、八面玲珑;“精巧”即构思巧妙、意蕴无穷。苏州核雕被称为“苏派”核雕,起源于明代中叶,成熟于清乾隆时期,以“精、细、雅、巧”著称,光泽莹润,犹如琥珀。而苏州的木雕、竹雕、剪纸等民间工艺也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准,这些精巧的传统美术元素一起构成了苏州美术文化的丰富内涵,成就了辉煌的苏州传统艺术,为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二.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的宗旨是利用设计来表现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全面地展现设计对象,使设计的细节内容、色彩品位、图形创意和内含的文化都能打动人。用图案、文字、色彩和形式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要表达的思想,了解设计的主题内容。而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设计中进行有机的艺术化组合,则是苏州比较成功的现代平面设计的关键。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内容之广、内涵之丰富,其造型、图案、形式和色彩运用,都带有苏州地域特色和苏州原创特点,是平面设计师们汲取营养的沃土。这些元素最直接的表现是图案、文字、形式和色彩的运用,而在实际设计运用中又可分为直接的显性运用和间接的隐性运用两种。

三.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显性运用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显性运用即直接地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的一些图案、绘画图形、文字、色彩和工艺表现形式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比较典型的图案和绘画图形的运用有国画、年画、刺绣、瓷器图案、书法等。苏州传统绘画色彩淡雅明快、清新秀丽,雅俗共赏,主要以红色、黄色、浅蓝、浅赭色等色系构成,具有苏州的文化和地域特征,用于苏州平面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采芝斋”的“松仁粽子糖”包装采用了苏州传统绘画“设摊卖糖”的场景画面,充满浓郁的苏州传统市井文化气息;“稻香村”的“纯豆酥”包装背景图采用清朝苏州名画《姑苏繁华图》来表现苏州的水城特色,同时也突出了“稻香村”产品悠久的历史;而“猪油玫瑰年糕”包装则以年年有余的剪纸纹样,以红黄渐变色彩烘托出热烈的传统年味;“三万昌”的茶叶盒采用青花瓷器的色彩,表现出古朴典雅的效果;“采芝斋”的“秣底酥”包装则以水乡蓝印花布的图案作为底纹,表现出苏州江南水乡特色。在书法的运用上,“三万昌”的茶盒采用古装书匣形式,外表如一部古籍线装书,封面以陆羽的书法作品《茶经》为底纹,中间题以三万昌书法匾额,加上厚重质朴的暗色木纹,大气而含蓄,是一种浓重的书卷气息。“春蕾茶庄”的茶盒上“碧螺春”三字书法采用行草与茶园图片结合的方式,有极高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与苏州人文情调相一致,“这种平淡天真的落实是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画家开朗平易心境的完美融合。”[2] 场馆设计中如世博会苏州馆入口设计为一副苏州桃花坞经典年画“一团和气”,圆形构图中一个笑态可掬的人物形象笑迎八方宾客,表现了苏州人民和谐和气的民风。网页设计如苏州大学的网站就以一幅东吴大学(苏州大学的前身)的水墨画为网页。苏州的标志性画面如太湖胜景、古街小桥流水、苏州园林、花窗漏窗等则是大部分与苏州有关的网页的首选图片,更是苏州优秀广告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他广告还有以年画的样式,用象征吉祥的如意、花瓶和象征文化的茶具和书卷画册以及祥云、福寿花纹等传统美术元素组合在一起,极富民俗生活气息,形成了清新雅丽的效果,既突出了产品的地域特色,又包含了传统文化意蕴,使人倍感亲切。在色彩运用上,相对于其它地方浓烈而夸张的民俗色彩,苏州的民俗色彩少了一分火气而清新淡雅、含蓄秀丽,因而在苏州平面设计中很少有强烈对比色的运用,与苏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地方特色相吻合,色彩运用讲究统一,给人一种亲近感,但在平和的视觉表面下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品味高雅,广受好评。

四.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隐性运用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隐性运用即间接地把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的一些艺术追求、绘画意境、肌理构成、图形内涵、图案象征、文字寓意等文化表现形式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苏州传统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绘画艺术中“计白当黑”、“不似之似”、“脱形写神”和“虚实相生”等艺术表现手法作为艺术追求的高深境界,充满了灵慧的人文气息,并被巧妙地运用于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如在“苏州印象”系列招贴作品中,有一幅画面中只用水墨笔触扫出苏州传统美术元素中园林花窗的外形,中间隐约一幅枕河人家的图画,四周大片留白,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计白当黑”的典型手法,水墨笔触扫出的园林花窗外形更有“不似之似”的妙趣,“不仅有笔墨处有画,无笔墨处也有画,无画处皆成妙境”,[3] 充满了意蕴深远的含义,引起观者无限的遐想,其深远美妙的意境余味无穷,能充分调动心弦,使人过目难忘。苏州传统美术在绘画意境的运用上,对苏州当今的平面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因此情景交融、情景结合,而有意境。”[4] 苏州旅游资讯网的网页以苏州园林结合了隐隐约约的苏州太湖风景的画面,在亭廊逶迤和湖山旖旎的倒影中突出了苏州水的无穷意境,以典型的苏州意趣婉转地表现了苏州旅游的地域特色和品质,充满了情景交融的意蕴。苏州传统美术讲究构图均衡统一和内在的节律以及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这是一种肌理的构成,这种构成既契合了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也符合科学上的相对原理。“在明达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精美的园林建筑以及别致的室内陈设家俱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应用点、线、面的秩序错杂的变化组合,都给人以形式的美感。”[5] 这种统一而生动的、有节奏韵律的审美感,运用在当今的平面设计中,可以产生虚实相生、动静组合、疏密统一、主次呼应、块面对比、重叠交错等意蕴高深的绝妙设计。也是在“苏州印象”系列招贴作品中,一幅作品以苏州园林扇形花窗的外形加上以花窗木格形式组成的“苏州印象”四个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园林花窗的木格组合是苏州传统美术中线条肌理构成的绝妙运用,以园林花窗的木格组合成汉字的设计,堪称经典。这幅平面设计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笔墨表达了丰富深邃的苏州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在视觉语言中注入了苏州传统美术的隐性元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苏州传统美术元素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苏州现代平面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苏州平面广告设计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更加明显,从而使视觉传达要素在传递信息的意图上更加清晰。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浪潮中,在平面设计中巧妙地运用苏州传统美术元素,融入现代的设计表现形式,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使苏州传统美术元素的使用价值得到一个全新的升华,使平面广告设计具备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尽显苏州商品品牌的个性特征,对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继馨,戴云亮. 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3.

[2] 张继馨,戴云亮. 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4.

[3] 刘九洲. 艺术意境概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0.

[4] 伍蠡甫. 中国画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3.

[5] 张继馨,戴云亮. 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4.

苏州园林教案篇2

关键词: 国际理念; 科技领先; 世界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024-03

作为国内以古典园林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特色的城市,苏州市始终围绕“保护”这个核心,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原则,更新保护理念、创新监测手段、探索管理机制、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了苏州园林的品牌形象。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注重把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国际大体系中,运用国际理念,坚持科技领先,探索苏州古典园林保护新思路,以实现世界遗产保护在更高水平上发展。

借此机会,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下我们的一些体会:从教科文组织2008年最新版本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确定的5C战略目标谈苏州古典园林保护。

5C战略目标是:(1)增强《世界遗产名录》的可信性;(2)保证世界遗产的有效保护;(3)推进各缔约国有效的能力建设;(4)通过宣传增强大众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参与和支持;(5)加强社区在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职责。简称“5C战略”。

无疑,5C战略透露了教科文组织在进入21世纪之后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最新要求。5C战略把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放在第一位,把科技和教育培训作为遗产保护的优先方略。针对这一新趋势,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在理念和实践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注重理念提升,把握六个关系

我们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在当今社会中,世界遗产一直面临着各种威胁,而人为因素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损害更为主要和突出。所以,世界遗产保护的关键还取决于社会层面,理念提升非常重要。

对照国际、国家有关遗产保护规则,以及苏州的现状,苏州的遗产保护在体制机制和工作层面等若干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遗产所在地周边环境的控制还存在欠缺,一些古典园林的实际保护状态还不尽如人意,资金问题使某些重要园林的恢复保护难以尽快实施,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难以消除,等等。在整个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加速的背景下,要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最终目标,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构建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同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好六个关系。

1. 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践表明,世界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与文化层面,但与经济活动有直接关联,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应是相动互进、最终达成一致的关系。遗产保护得越好、精神文化价值越高,越于经济长远成长繁荣有利。经济发展的层次越高,就越是需要有包括世界遗产在内的高质量文化资源的辅助,进而获得持久而强盛的能量与动力。10年来,苏州的遗产保护实践表明,遗产保护是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的有利条件,保护世界遗产,实际上就是在培植、提升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在谋求科学发展、注重提升发展质量的环境下,保护遗产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更加突出。苏州的遗产园林已成为21世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不可替代的品牌。

在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我们认为,首先,旅游开发应合理有序。不能把世界遗产当作一般的旅游景点,避免因旅游业过度发展而对遗产造成破坏。其次,开辟多种利用方式。世界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发展旅游并不是唯一的利用形式,除了参观游览之外,还有多种利用途径,如科学研究、专业教学、产品出口、场所使用、图文出版等,通过社会与人文环境建设转化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再次,经济发展要容纳遗产保护。发展经济应充分考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给遗产保护足够的地位。最后,经济发展需反哺遗产保护。经济发展了,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向遗产保护工作,让遗产保护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获得更好的保护条件。

2. 典型例证与群体基础的关系

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反映了国际间有关遗产保护的通用理念和方法,即通过个别典型例证来反映某一类遗产的特色和全貌。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苏州古城风貌的浓缩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这一国际理念的体现。也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群体和苏州古城整体价值。

要把握好典型例证和群体基础的关系,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同时推进遗产园林、古典园林群体、苏州古城“三位一体”的保护。在继续加强对世界遗产园林保护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群体、古城的保护修复投入更多的关注和资金。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现有50余处古典园林中,尚有数十处园林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理,有待修复的尚有20余处。这些园林群体的一部分,不可忽视。另外,还要加紧落实苏州古城保护的长远计划。2004年,市政府向国家上报了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计划。古城保护的各项工作应与古典园林保护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以古典园林周边地区为古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保护范围,最终形成对古城的全面保护。

3. 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关系

古典园林虽然是作为物质遗产而受到保护,但园林建筑、山水、花木等要素中又蕴含着大量无形的文化要素,与造园技艺、建筑工艺、园艺和传统生活方式、人文精神等文化要素密切联系,两者缺一不可,而这些无形遗产早在《世界遗产公约》中就已经加以强调,我们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几年来我国公布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创造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在遗产保护中更趋向与国际理念,即把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紧密结合起来。正因为古典园林实际上是有形与无形遗产的集成者和承载者。在古典园林保护过程中,就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这一特性,兼顾有形的遗产构建与无形的文化精神,增加和提升遗产的价值含金量,依托有形遗产的保护,凝聚、传承和展示无形遗产,进而实现世界遗产的精神价值传播。

4. 是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的关系

遵循传统是实施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作为世界遗产,保护必须体现《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精神,在设计、材料、工艺及技术方面须符合真实的原则,尽可能保持遗产自身关键要素的完整、以及与所在环境的完整。作为文物建筑,其保护维修时又必须满足“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技艺和手法,完整保留传统文化元素和语言。基于此,我们一直坚持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大至全园布局,小至细微装修、一石一木,都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技艺手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遗产保护领域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在遵循传统实施遗产保护的同时,推陈出新、追求更为理想的保护效果,同样应是遗产保护所应努力思考的问题。

5. 是保护遗产与传承人才的关系

古典园林主要以古代造园技术和技艺为基础框架,以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其修复保护需要有掌握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的专门人才。从5C战略看,保护能力建设至关重要,遗产保护需要有具备现代遗产保护理论、保护方法及掌握相关技艺的人才。近年来,苏州传统型人才逐步老化减缩,传统技艺面临着断档失传的危机。同时,因教育培养机制缺乏和流动引进渠道的不畅,新型技术人才不足,难以满足遗产保护的需要。培养人才,传承技艺,事关遗产保护的大局。世界遗产的保护必须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管理者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保护水平。我们多方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古典园林的研究机构,开展教育与培训,与大专院校合作,外部引进等。

6. 调动民间资源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关系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对古典园林修复起,始终贯穿着一条民间各界参与的脉络,民间在古典园林保护方面拥有丰厚的资源。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世界遗产的关心越来越多,参与保护热情越来越高。我们认为,在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民间资源与政府主导的关系,通过政府的组织和调控,鼓励更多的民间力量投入遗产保护。一是政府组织领导要加强,法律法规要完善,相关政策要到位。二是管理体制要规范,实施统一的管理。三是资金投入要有保障,可通过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吸收社会和民间捐款、引导民间资本,争取国际支持、征收遗产周边商业经营保护税等多种渠道筹集经费,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或调整,通过产权交易、置换等形式,将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所拥有的古典园林转换为国有资产,扩大政府统一管理的覆盖范围。

二、注重文化背景,寻求特色之路

遗产保护应该体现世界遗产组织的统一要求,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但是,遗产类型的多样性、遗产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不同,决定了遗产保护既要符合国际规则,又要具有遗产个性。多年来,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框架下,围绕“文化苏州”品牌建设,展开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遗产保护之路。

1.专业保护之路

就是政府全面承担世界遗产的保护职责,由政府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具体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技术运用等方面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运作模式。

苏州园林保护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就设立了园林保护部门,此后,虽然机构名称与行政隶属关系有所变化,但政府设立专职机构对古典园林实施保护管理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苏州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苏州进一步健全与加强古典园林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暨古典园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几次机构改革,尤其是2009年的机构改革,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的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地位得到提高,管理权限更加明确,管理方式也愈趋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和力度得到强化。专业之路保证了遗产保护指导思想的统一贯彻和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实,强化了保护工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既有助于建立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遗产保护机制,也有利于协调各方力量、组织集中各种资源,汇集专业人才。

2. 依法保护之路

地方政府承担世界遗产保护责任。首先是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的行动。针对苏州遗产地特点,苏州先后出台《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规划》,划定古典园林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同时苏州各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风景名胜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苏州还有针对性地制定旅游规划与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针对古典园林这一品牌和占有绝对旅游市场的优势,有效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控制入园人次,提高游览品味,达到既保护好又利用好的目的。

3. 开放保护之路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处古典园林都是对外开放的景点,每年要接待近千万名来自国内外的旅游者,因此,将遗产保护工作置于开放状态之下,一方面注意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另一方面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对保护成果的评价与检验,以开放的心态和姿态,从而赋予了遗产保护工作的动态修正功能,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发现不足,调整方向,明确更高的目标。

我们通过这种开放型、学习型的建设,形成遗产保护的一种挑战,一种动力,并将挑战转化为动力,开辟国际国内多种渠道,借助外界的作用和影响促进遗产保护工作日臻完善。在开放和学习中了解国际国内最新趋势和情况,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并在比较中形成对自身的工作的客观评价,收获颇大。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多次承办遗产保护的国际会议、全国会议,比如,先后承办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讨论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主办的第一届“中国世界遗产工作会议”;2004年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2007年承办“世界遗产保护论坛”;2010年承办“国际风景园林师大会”(5月28日在苏州举办)。

4. 社会保护之路

在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组织协调各类政府资源、鼓励动员各种民间力量参与遗产保护工作,使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一致行动。

5C战略特别强调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实践证明,遗产保护并不局限于园林范围,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我们十分注意苏州全社会对遗产保护的广泛参与。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苏州形成了各个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文物、规划、建设、城管、旅游等相关部门以各种方式参与保护,对专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持与配合,政府资源的统筹协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形成了更大的合力。另一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及各项实践性活动,动员、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最大限度调动遗产保护资源。全民保护之路不仅聚集了更多力量投入遗产保护,而且还营造了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注重实践创新,坚持科技领先

面对国际标准和日趋严峻的保护压力,我们坚持科技领先方略,注重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和先进方法、先进设备的引进和运用,做到决策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确保遗产保护的质量和水平。

1. 实施遗产管理科学化

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制度化、系统化,逐步建立了多项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拙政园等一批园林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建立4A、5A旅游景点,各园林建立健全安全保卫监控系统,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2007年5月,对原来实施的《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系统单位管理工作》进行修订,考核体系指标达8大类54项,对各个园林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严格的打分考核,使保护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下发了《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试行)》,用严格而科学的方法全面监测9个遗产单位保护情况。

我们始终保持一支专家顾问队伍,成为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的高级咨询团。我们还注意发挥园林学术团体的作用,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在平时的遗产保护管理中,或实施重要工程时,通过专家或学术团体的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我们注重引进和发挥职能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目前全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00多名。

2. 建立科学的遗产监测体系

世界遗产监测是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末提出的一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在近几年提出的世界遗产保护新要求。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局于2005年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古典园林监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较科学的监测体系。

一是在体制上确保人财物落实到位。局有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有分管局长和专业部门负责,下有监管中心和园林监测站点,有专人从事监测工作;每年都有工作计划和专项经费安排。有正式编制和财政预算,有责任和工作目标,从而确保遗产监测的可持续性。

二是在长远规划上制定总体目标和阶段计划。开展世界遗产监测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世界遗产监测长期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

三是在监管工作上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经过几年摸索和创新,第二代软件已开发成功,今年开始在遗产园林中全面使用。根据近年来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我们还投入资金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遗产管理、维护、决策、执行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

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为实现“世界级园林要有世界级保护管理水平”的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将过去经验型、被动式的保护管理模式引向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方向,也使世界遗产保护具备了科学性和预防性,从而使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体现。

3. 建立信息管理体系

从确保世界遗产永久保存、永世相传的目标出发,我们十分注重加强苏州园林基础信息的收集积累和分析整理,同时按照遗产保护标准对古典园林的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现遗产保护的长效管理和全景管理。

园林档案馆、园林博物馆、“数字园林”建设、园林普查、编制规划和建立遗产基础数据库和预警系统,是苏州对世界遗产实施信息化的主要举措。近年来,从遗产保护的高度出发,我们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加强了对全市所有现存古典园林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园林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市的历史园林、园林遗存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摸底,对园内的古建筑、家具、字画、碑刻、书条石、古树名木等建立了“四有”档案,从整体上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为保护和维修提供史料。

4. 深入开展科研工作

近几年来,我局积极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主题,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建筑、植物、山水以及遗产监测、遗产教育、遗产旅游等课题,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园林文化内涵,探讨遗产保护理念和保护方法,促进了遗产保护学术水平的提高。

(1)世界遗产管理研究。先后开展“水环境治理”、“古树名木复壮技术”、“家具陈设三定布置”、“世界遗产监测”、“生物技术保护古树名木”等专题研究。

(2)世界遗产保护与维修研究。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的科学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09年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的《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获得国家文物局的好评,认为此报告符合国际标准,在遗产监测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3)园林文化研究。注重挖掘园林文化的内涵,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编修园林志稿;召开各种类型的园林文化座谈会;编辑出版苏州园林杂志、园林文化系列丛书。

(4)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2007年与苏州大学合作开展苏州古典园林普查(第三次普查),进一步摸清了家底。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合作,研究现代化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古典园林修复的价值和对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江苏省社科联学术论文一等奖。

5. 广泛进行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是遗产保护科技领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加强职工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保护管理水平。2005年以来,我们不仅积极派员参加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研究所举办的业务培训班,还认真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如举办了苏州园林造园史、园林文化、古建筑、植物、陈设布置等方面内容的系列讲座。

二是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和5C战略,注重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保护,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局联合苏州市有关部门、街道开展共建活动,对苏州古典园林周边社区居民进行遗产保护知识宣讲,发放遗产保护宣传材料5万余份。组织“让新苏州人了解苏州园林,共享世界文化遗产”活动,宣传世界遗产保护知识。与苏州社会团体合作,举办万名中小学生绘画“我心中的世界遗产”画信活动,组织全国遗产地学校开展“我与世界遗产”作文比赛。遗产教育普及到一批大中小学校,与遗产园林结成对子,开展互动活动。

三是承担国际义务,开展国际活动。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相关要求,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苏州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旨在开展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培训、教育和研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国际机构,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不同的培训、教育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200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建立,确定了苏州分中心的主要任务为古建筑修复技术的培训与研究,以及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两个方面。

我们充分发挥苏州在古建筑和传统工艺保护研究方面的优势,2007年、2008年先后举办了两届世界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围绕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世界遗产教育开展学术交流,逐步打造成世界遗产专题学术交流的品牌论坛。

2009年11月与东南大学合作,举办“首届世界遗产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培训班”,邀请英国、韩国以及国内有关院校、研究机构、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授课,并组织国内外实地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11月我们将继续举办第二届培训班。

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我们延续了苏州多年的经验,支持教科文组织出版中文版的《中国遗产与年轻人》,连续举办了六届具有特色的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共有中外学生600余名获得由中国教科文联合会颁发的“世界遗产青少年保卫者证书”,为未来培养人才,受到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今年7月我们将结合上海世博会,举办第七届中国世界遗产国际青少年夏令营和第二届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联席会议。

苏州园林教案篇3

一.艺术导入,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不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导入,都不能游离于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外,语文课亦然,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懂得的最起码的教育教学规律。所以,语文教学时,我们必须选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元素或者艺术元素进行导入,从而快速地达到上述目的。比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我把课前从网络搜集到的与苏州园林相关的图片编成序号,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依次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幅自己认为最美的苏州园林的图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运用第一人称对这张图片进行叙述性或者说明性介绍。等同学们小组讨论活动结束后,我才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观赏了许多美丽的苏州园林图片,其中有些是摄影家的杰作,有些是画家的杰作,现在大家愿意与老师一道品鉴叶圣陶用文笔书写的苏州园林杰作《苏州园林》的美学特质吗?”不一会,同学们就轻松快乐地走进了《苏州园林》文本,美美地欣赏起文本中描绘的苏州园林的美学特质了。可见,选用这种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元素或者艺术作品元素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精力,极大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和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创设良好的情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提问,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提问是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艺术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巧妙的提问艺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师生之间不断处于和谐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之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学习内容的探究欲望,可以促进和谐快乐课堂的有效生成,从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时,上课伊始我就向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预设问题: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克隆”技术吗?请举一例进行说明。

2、请查阅相关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说说“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上述两个问题在多媒体白板上刚刚展示出来,同学们就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地阅读、探求《奇妙的克隆》一文所介绍的克隆科普知识了,鉴于我展示的第二个预设题同学们不可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很多同学便利用自备的教辅资料查阅“克隆”技术有利有弊的相关资料。不一会儿,随着同学们对这两道问题的精彩解答,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可见,采用这种带有探索性的巧妙的提问方法,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很快地引导学生进入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之中,可以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切中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继而正确思考问题的答案,还可以为普遍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创设良好的机会,从而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三.美丽语言,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话精妙之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注重自己的语言艺术,该叙述的时候叙述,该讲解的时候讲解,该启发的时候启发,该运用比喻的时候运用比喻,该运用夸张的时候运用夸张,如此才能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比如,在教学《诗经・蒹葭》时,我采用的开场白就是富有浓浓诗意的语言:“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唐代孟浩然在《春晓》中对春景的描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是宋代李清照在《如梦令》对发生在夏天的人事的描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边塞秋天奇异雪景的描述,那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是对哪个季节发生的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的歌咏呢?”在这样一番富于诗意般语言的导引下,同学们很快就自觉地、津津有味地陶醉在了那个发生在远古时候北方深秋的朦胧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中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性的导入、艺术性的提问和富有浓浓的抒情意味的诗意般的文学语言做开场白,可以在学生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苏州园林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92―01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将听说读写训练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心灵的深处,充分体现了“文道统一”的育人原则,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

总结前人经验、践行当代教学模式,笔者逐渐探索出既适合本校学生,也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即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讨论,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进一步落实到位,具体策略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浅入深出,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1.预习检测。考查学生对于汉字的正确书写;对于作者的认知;对于“标本”、“败笔”、“丘壑”三个词语的比喻义在句子中的理解。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苏州园林》)

2.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感受到语言美,而且对于苏州园林有了具体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了充分的认知。

3.探究分析。在预习检测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我设计的几个问题。这个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对说明的结构、说明的顺序要进行整体掌握。

4.学后检测。在这一环节里,我提出一个问题:“请你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谈谈苏州园林哪一点美?请用‘我看苏州园林的美,美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学生既可以对课文内容有所回顾,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整节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训练。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化、具体化

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设置,当然还要考虑课时任务的完成。比如《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笔者最初设定了三条:(一)掌握重点字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特征;(三)了解我国园林建筑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其中,前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具有针对性,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概括提炼信息能力得到了训练和落实。第三个目标的设置就显得大而空,有运用这些词语的模糊性和万能性来搪塞之嫌。如果语文教学目标过空过大,也就等于这个教学目标什么效果都没有。还有一种现象是教学目标设置过多,就《苏州园林》这一课,有一位老师在第一课时设置了四个目标,涵盖了字词、朗读、说明文的顺序、结构、说明方法、欣赏园林的美,三个课时的内容放在一节课解决,势必造成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根本无暇深入钻研、理解文本内容。

三、导入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导入语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的文体不同,风格也各异,课堂导入的手段也应不同,教师如果紧扣教学内容,因材施导,就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诱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境界,就会使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比如笔者给《苏州园林》设置了这样的导入语“城市是生长的童话,园林建筑就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如果把江南比做一位秀美的女子,苏州园林就是她裙裾上最美的图画。”这样时尚靓丽、文质兼美的导语就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州园林教案篇5

一、利用多媒体,引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的美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得靠学生细心的品读,入情的揣摩,这样也未必达到预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激发学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学生展开丰富联想才能加速阅读的内化。相比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在意境的营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七律・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千古绝唱。把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用短短的56个字概括浓缩了。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让课堂教学突破时空界限,化苍白为绚烂,变直白为生动,给学生以身临其境般的真实体验。使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段诗意的文字,珠联璧合相互辉映。用动听的恰如其分的音乐给学生营造美好的品味感悟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使学生想象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迹,从而使学生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感悟

语文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可感。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有层次螺旋上升的阅读,使学生一步步的对文章的中心趋于明了,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想象,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但有时光靠学生想象是想不出来的,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因此选取图形图像制作课件,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只靠课文中的文字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教师在开始阶段展示了几幅景泰蓝的成品图:在黑色的背景上,景泰蓝制品闪着柔和华贵的光泽,缓缓隐现,这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髓,受到美的强烈震撼。紧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在学生对景泰蓝制作过程处于朦胧状态时,适时的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课件,就会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学生清晰透明地看到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先用紫铜制胎,而后用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掰成各种花型图案,先掐、后焊,让其牢固地贴在紫铜胎体上,再加上各色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最终完成。感受到景泰蓝具有浑厚凝重、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高贵华美、富丽典雅的制作艺术特色。感悟它像蓝宝石般浓郁的鲜明的民族特色,欣赏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的又一枝奇葩。

三、利用多媒体,提升审美能力

苏州园林教案篇6

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而它对现代环境设计在空间布局,家具陈设和文化特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启迪,无论室内室外环境的装饰设计中,都有对苏州园林设计的借鉴和升华。

一.空间布局上的微妙运用。

苏州园林在空间布局上的微妙运用更是让人称绝。

在古典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最为多,特别是大小空间相连,通过大小空间的对比,给人一种大空间更大的错觉。

例如苏州园林的网师园,作为私家园林依附在住宅的西侧,它在园子和住宅之间了一条很小又比较封闭的过渡空间,每当人们穿过它的时候,便可借其起到一种烘托、对比的作用,从而给人一种主空间无限扩大的感受。

再如苏州园林的留园,它由四部分组成。中部是明代寒碧山庄的原有基础,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园是光绪年间康盛所增辟,园林设计在组织空间上以小见大,园子虽小但却被人叫做:“大观园”。它在处理入口空间时也用到类似的手法,当游人走进入口时,会感到异常的曲折、狭长、封闭,视线也被大大的压缩,甚至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当走进了主空间的时候,便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手法在现代的环境设计中也受到了借鉴,如城市住宅里出现的门厅设计也起到如此的效果,刚进到房间感觉门厅很狭小,压缩了人们的视线,给人一种压抑感,但当你进入客厅或主空间时,便会感觉视线豁然开朗,空间感也感觉被放大了。还有的住宅里并没有门厅,但通常在设计人口时会有一个玄关。这其实也是园林艺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又一影响。玄关一词原是指佛教入道之门,后来主要指厅堂的外门,现在一般指房门入口的区域,现代室内玄关空间的设计原因有三:一、是方便客人脱衣换鞋。二、是起到装饰的效果。三、是和园林空间设计的道理有所类似,同时和园林设计手法中“藏与露”的原理大相径庭,有一个玄关,不但起到空间对比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客人一进房间就对整个房间一览无余。总而言之,藏,不是让人一点也看不到,是不能让人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说,藏是为了更好的露。

二.建筑特色与室内设计的协调性

苏州园林建筑的美是周所周知的,它不仅表现于它优美的外表,丰富的内部空间同时还表现在它的内部有着一套与建筑整体十分和谐的家具与陈设。家具与陈设在丰富内部空间基础上,也能有增强室内装饰的效果,在苏州园林的多处厅堂等处空间要摆上家具来烘托其主次关系。园林里的家具一般都是用硬木制作而成,如:红木、紫檀、花梨木等,表面很光滑,线脚细巧,局部有雕刻图案,有的甚至是用象牙,金银丝镶嵌而成的。它们室内家具的陈设一般的原则是:第一,从适用和建筑的性质出发,从而选用不同的家具。第二,是讲究家具的成套配置,不但注意规格和造型的统一,而且还要与室内的整体色调相统一。园林做为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它与室内设计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这点从园林内外檐的装修可以看出来。由于园林建筑的装修与主人的日常生活很接近,甚至可以直接去触摸,所以它的雕花,图案制作都十分的精细,从总体造型到细部,粗细相宜、点缀衬托,构成了中国园林的巧、雅、精、宜的艺术风格。 园林建筑中用于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构件不仅丰富,而且非常的灵活。与家具,陈设互相配合,形成很舒适的环境。常见的碧纱橱,博古架和书架都能使室内空间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富有变化。

这种手法在现代的环境设计里也受到了借鉴,例如著名设计师梁志天最新设计的喇沙利道1号作品中,设计师以破格现代的设计思维,配合充满中式意韵的楼盘建筑特色,以白色作主调,建构出素净惬意的家居,尽显崭新的现代中式华庭气派。踏着柚木地板进入客听,平和的白砂石主题墙为空间奠下充满R意的基调;席毡上,天窗下,素白的家具带着浓浓的中国味道而不失现代感。一对古色古香的明式太师椅隐隐地流露一派贵气,其白色高光漆面则散发出典雅时尚的气息。白色中式通花窗棂装饰,偌大的玻璃窗,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厅堂,光影舞动、意趣盎然。通花窗棂化为一对屏风,伴衬着气势磅R的山水画,组成饭厅的特色背景墙,和线条利落的现代餐桌椅相辉映,高雅大器。

这些元素的运用和传统的园林设计元素进行了很好的整合,使建筑特色与室内设计的协调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设计中对文化的传承

我们在看待中国园林和现代的环境设计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形式,更要看到创造这种形式的思想、精神、和哲理,任何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民俗息息相关。我国园林与室内外设计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种反映,同时又与文学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诗歌等交融在一起,所以是文化艺术的凝聚体。正如建筑大师赖特所说: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的必要领域。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在中国这块沃土上土生土长并开花结果的。从《诗经》上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时就有营建宫苑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造园艺术也越来越成熟。到了隋唐时期,文人和画家的直接参与造林,其中最为杰出的是明代的计成,他不仅有丰富的造园经验,而且还有很高的文化,绘画修养,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便是我国古代唯一的造园著作。并对我国的造园艺术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现存在全国各地的古典园林不仅映证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过去,而且在今天仍对我们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古典苏州园林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完美的作品。“中而新,苏而新”是为苏州博物馆确定的设计理念。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下面的荷花池。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先生还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他就是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苏州(下转第242页)(上接第241页)博物馆的建筑群采用的依然是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与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相得益彰。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这些无不是设计中对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创新与升华。

苏州园林集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为一体。其庭院式的空间布局,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融为一体的环境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最好素材。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覆盖面极宽的综合叉学科,只有准确掌握传统人文特征,理解经典设计的内涵,才能从传统的延续中创作出符合现代人文环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宁 著《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 2007-4-1

[2]居阅时 著《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1

[3]邵忠 著《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9-1

苏州园林教案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

一、抓好课前预习导读环节

这就要求教师将提前编制好的学案,提前发给每位学生,由学生提前预习,了解下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设置恰当的问题,学习要点,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探究,寻找资料,自学的习惯和态度。通过这样的预习,引导学生对将要学校的知识和教材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自发的提出疑问,等待解答。在进行预习活动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引导,就会恰到好处的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预习方法对教材进行预习,先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完成学案中所设计的问题,再进行细读,边读边标记出文章中的不理解的地方,对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或者内容进行赏析和添加自己的感想。认真阅读教师设计好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再进行最终的课堂教学学习,这样有针对,有意识的学习就能更加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学策略

学生带着预习时产生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就能更好的自主学习,配合老师的教学,此时,教师能够恰当的进行点拨,引导,及时的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组织出一张知识和能力互相交织的网络图。教师通过拟定合适的讨论话题,要求学生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充分思考,互相探讨,分析研究,深入讨论,大胆设想,展开丰富的联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由小组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们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释放学生们的心理自由。

三、课后活动的拓展导学探索

这个阶段,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这个阶段需要教师设定恰当的问题和疑惑,提供学生自行探索,寻找答案,这种题目的设计是引导学生从学习到应用的过程。课内外共同学习的衔接和拓展,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也可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成功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转换成了个人能力,增强自主的思想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协作团结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案设计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因此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信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不同层次和梯度的学习任务,适应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设计,比如课外阅读,名作欣赏,与课文有关的影视作品赏析,自主创作剧本,自导自演,等等,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对学生自我整理导学探索

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堂知识,利于提高学生消化知识,抓住重点,概括内容和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例中,通过分析,比较,观察,解析,讨论等各种方式来把握学习和应用的本领。因此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设计留有足够学习空间和探讨空间的疑问,题目交给学生完成和思考。如在讲解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时课,结合讨论法与点拨法,根据课文的整体思路及主要内容,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写实视频,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等美丽风光,使苏州园林形象的画面与具体介绍融为一体,然后设置了耐人寻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讨论,如文章提到苏州园林是全国园林的标本,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文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美,请圈点出来,并加以说明。这样学生会用心去阅读课文,相互间进行交流,在感受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掌握好作者说明的方法,如“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园林之美,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园林设计的准确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分类别的方式将园林的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最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对自己家中的室内布置情况进行介绍,完成写作练习。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的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体,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总结。以课堂学习为重点,课外预习,复习为辅助,通过大量资料对比,综合运用比较,归纳,等各种学习方法,将语文知识延伸至生活当中,从生活当中熏陶个人情感,体验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苏州园林教案篇8

一、设计趣味性语文作业

传统的语文作业给人的影响就是量大加枯燥,语文作业差不多是众多学科中作业量最大的。在现代的教学中,不能再以量取胜,量不能代表质,要想通过作业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水平,理应改变作业设计的形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录音新闻》这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选一则最新的新闻内容,在课后分角色:播音员、记者、现场人物进行播音模拟,要注意广播语言的特点:口语化、简洁化、生动性,作业以录音的形式上交,由教师评选出一些较好的和较差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录音新闻。

再比如在学习《郑人买履》一课时,主人公由于思想过于固执、腐朽而买不到鞋,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剧本“如何说服郑人成功买到鞋”,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将剧本拍成视频,以视频的形式上交,通过微信或微博,看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以这种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的作业形式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在设计作业时,要做到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现代化资源,现代化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设计开放性语文作业

其实初中语文设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不应用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维发展。抄写再多的内容,也是他人的思想成果,不是自己的,倒不如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语文作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创造,收获属于自我的智慧成果。比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苏州园林由于复杂而巧妙的布局,在园林艺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苏州园林的建设物太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很好地感受到它的美。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苏州园林理解的程度,可以布置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将脑海中的苏州园林某处建设物画出来,在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自己的画进行讲解,说明画的是文章中哪个段落的景物。这样的作业设计绘画有天分的同学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加深他们对文章所描述的建筑物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再比如在学习《黄鹤楼》一文时,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导游,思考如何给游客介绍黄鹤楼的特点?并学习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歌曲进行表演。

开放性的语文作业设计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自由发挥,自己去研究课文的内容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来完成作业,打造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设计辩论型语文作业

每个人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尤其在学习语文时,教师对课文的分析只是老师的个人见解,学生不应该完全听取,也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对于文章人物或事件的批判也应有自己明确的立场。辩论型作业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事物错对的能力。而学生在辩论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和深化。比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凡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感到可惜,引人深思。那么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最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有的学生认为是当时的科举制度毒害了孔乙己,有的学生却认为孔乙己自身的因素占主要原因,孔乙己本身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教师可以让这两方观点的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做好辩论的准备,看看谁的说辞最有说服力。比赛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自然会特别积极去做准备,完全不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一项作业,没有重大的作业压力,反而耐心慢慢的期待。

综上所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丰富多样的,优秀的语文设计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不能过于随意,要结合学生的实H情况设计合适的作业,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有所获,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爱上做语文作业。

上一篇:升旗仪式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年会主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