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没有抛荒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我国南方有的地方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非常关注。通过田间现场调查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出现大家所担心的抛荒现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常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平均亩产820斤左右。从目前情况看,××市的粮食生产形势比较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介绍,极少数灌溉条件差的零星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情况偶有存在,但数量极少,还不到百分之一。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需引起重视。
两种人在种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种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容纳不了现有劳力,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补充。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情况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劳力已经离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种田大户即规模经营者在种田。按农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种田50亩以上为规模经营。照此标准,××市现有规模经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有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农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模经营,目前还不大现实。如果把规模经营的标准定为30亩以上,则××全市规模经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种田大户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百亩以上的种田大户,如秀市镇一种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种田大户种了500亩,目前这种大户的数量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种田大户,多为一对夫妇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种田大户主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术的中年农民和家庭情况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农民。
20__年种粮效益账
先看售粮收入和种田成本。
1、20__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双季为1394元,单季为810元。其中早稻产量820斤,百斤价80元,计656元;晚稻产量820斤,百斤价90元,计738元,双季合计1394元。种单季的产量900斤,百斤价90元,售粮收入为810元。另有国家政策性补贴每亩79元,不管转租与否,此款一般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2、20__年平均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水费三项支出:双季为440元,单季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农药40元,晚稻农药60元,早稻种子40元,晚稻种子40元,早稻水费20元,晚稻水费40元。
3、20__年平均每亩机耕、机播、机割三项支出:双季为280元,其中每季机耕费各50元、每季机割费各50元、每季机播(插)费各40元。种单季的一般不用机械作业。
4、20__年劳动力平均日工价为50元,妇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调计算。
那么种田效益如何呢?
1、20__年自耕自种散户每亩(双季)的效益情况:又分两种,即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和农忙时请人帮工且使用农机具的散户。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平均每亩效益为95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水费等项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平均每亩用工25个计算,这种散户种田没有利润,但每日赚到了约38元工资。请人帮工且使用农机具的散户效益为67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水费、机耕、机割、机插等6项成本720元,尚余674元。按平均每亩用工8个计算,除赚取300来元工资外,每亩利润350元左右。
2、20__年种田大户平均每亩可获利润404元。即每亩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以下成本:①农资、水费、种子等440元;②机耕、机播、机收等280元;③租田费120元;④雇工工资150元,尚有利润404元。
山区种田大户由于田块机耕程度低而增大雇工开支、自灌条件差而增加水费开支等原因,利润要低一些,有的甚本文来源:文秘站 http://至低至200来元;平原田块耕作条件好,每亩利润高的可达600来元。
如此算来,在目前粮价稳定且略有上涨的前提下,规模经营的种田大户是能够实现预期效益的。一对夫妇只要租种30亩水田,一年就可获得1.2万元的收入,加上其他农业收入及农闲时的零工收入,共计可赚到1.6万元以上,与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差不多;一对夫妇如果租种50亩水田,总收入可达2-3万元,比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则要强一些;百亩以上规模的种田大户,种田利润就更为可观。20__年,××市荣塘镇种500亩田的种田大户获得利润达30.2万元。
目前农资和工价上涨对种田效益的影响
今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凶猛,目前反映在化肥上,每百斤尿素由去年的95元涨到120元,上涨26.3%;磷肥由20元涨到30元,上涨50%;复合肥(含量45%)由100元涨到160元,上涨60%;氯化钾由128元涨到230元,上涨79.7%。按每亩单季施用复合肥50斤、尿素32斤、氯化钾20斤计算,单季化肥成本增加43.6元;种子、薄膜价格也已上涨;农药目前尚未上市,但价格肯定将上涨。这些项目每亩将增加成本20元左右。预计今年单季将增加各项成本63.6元,双季将增加130元左右。
今年的人工工资也在继续上涨。人工工资上涨将主要反映在农机收费上,预计今年的农机收费每亩将增加成本60元。
这样算来,由于农资和工价上涨,今年的种粮成本双季每亩将增加180元左右。
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要消化农资、人工工资涨价的180元,保证种粮农民不减收并且有所增收,主要取决于今年的粮食价格。从目前国家公布的情况看,百斤早稻最低收购价提高了7元,若晚稻提价与早稻相同,则每亩产量1640斤的提价增收部分只有__.8元。照此算来,今年每亩将比去年减收65.2元。即使把今年国家粮食补贴标准提高部分的52元与之对冲,每亩仍然减收13.2元。
据有关人员分析,去年市场实际粮价在国家最低收购价上位运行,今年的实际粮价还将可能上位运行。从当前粮食行情看,今年市场实际粮价将达到百斤早谷90元、百斤晚谷100元的水平。故今年的种粮效益不但不会减少,预计每亩比去年还将增加150元左右。然而由于物价、工价上涨等原因,即使种粮的比较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受对比心理影响,还是会觉得种田效益不升反降。
种粮农民的“怕”与“盼”
种粮农民最怕农资价格上涨。目前粮价不高,种粮效益较低,特别是散户种田,只赚少量工资赚不到利润,如果农资再涨,效益就会更低。绝大部分种粮散户都是 留守老人,他们大多属于习惯性种田,对种田成本一般能省则省,农资涨价后他们舍不得投入,能少施肥就少施肥,这样势必影响粮食产量。
农民最盼粮价上涨。如果油价涨、肉价涨、食品涨,惟独粮价不涨,农民心里肯定有意见。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安全,农民售出的粮食价格也应该有个合理的价格。
农田没有抛荒
因为种粮比较效益低一级缘由,我国南边有的当地有的农田被抛荒,各界对此十分关注。经过田间现场查询并走访乡村干部和农户发现,市并没有呈现大家所担忧的抛荒景象。市有农田104万亩,其中一季农田10万亩,终年水稻播种面积200万亩。近年来全市稻谷年总产量不断不变在16—16.5亿斤之间,单季均匀亩产820斤左右。从当前状况看,市的粮食生产情势比较不变。在调研进程中,据山区乡镇的村组干部引见,很少数浇灌前提差的零散田块两季被改种一季的状况偶有存在,但数目很少,还不到百分之一。虽然如此这种状况仍需惹起注重。
两种人在耕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在耕田,这是当前水稻生产的主力。市与其他中西部县市一样,田少人多,土地远远包容不了现有劳力,乡村青丁壮多数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数中年以上妇女。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务工经商收入是其首要经济起原,种粮收入只是农家经济的增补。张巷镇何家村乌桕组共有32户农户,劳力58人,当前终年在外打工经商的有51人,占劳力总数的88%,其中有3户全家在外,春节都未回家。该组共有水田118.5亩,其中101亩由留守老人、妇女自耕自种,占农田总面积的85.2%。乌桕村的状况在市具有必然的遍及性,即80%以上的劳力曾经分开农田,近90%以上的农田仍为各家各户散耕散种。
二是耕田大户即规划运营者在耕田。按农业部分的计算口径,耕田50亩以上为规划运营。照此规范,市现有规划运营户650户。但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农田只要1亩左右,50亩相当于10个以上家庭的责任田总数,要求乡村非常之九的家庭退出农田让位于规划运营,当前还不大实际。假如把规划运营的规范定为30亩以上,则全市规划运营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亩,约占农田总面积的10%。耕田大户又分两种状况。一是百亩以上的耕田大户,如秀市镇一耕田大户种了1700亩,荣塘镇一耕田大户种了500亩,当前这种大户的数目还不多。二是百亩以下的耕田大户,多为一对伉俪耕种三五十亩,不另雇工。百亩以下耕田大户首要是一些村组干部、有种粮技能的中年农民和家庭状况非凡外出打工不方便的农民。
先看售粮收入和耕田成本。
1、2012年均匀每亩农田的售粮收入:双季为1394元,单季为810元。其中早稻产量820斤,百斤价80元,计656元;晚稻产量820斤,百斤价90元,计738元,双季算计1394元。种单季的产量900斤,百斤价90元,售粮收入为810元。尚有国家政策性补助每亩79元,不论转租与否,此款普通归责任田承包者领取,承租者无此项收入。
2、2012年均匀每亩农田的农资、种子、船脚三项支出:双季为440元,单季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农药40元,晚稻农药60元,早稻种子40元,晚稻种子40元,早稻船脚20元,晚稻船脚40元。
3、2012年均匀每亩机耕、机播、机割三项支出:双季为280元,其中每季机耕费各50元、每季机割费各50元、每季机播(插)费各40元。种单季的普通不()用机械功课。
4、2012年劳动力均匀日工价为50元,妇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调核算。
那么耕田效益如何呢?
1、2012年自耕自种散户每亩(双季)的效益状况:又分两种,即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和农忙时请人帮工且运用农机具的散户。完全自耕自种的散户均匀每亩效益为95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船脚等项成本440元,尚余954元。按均匀每亩用工25个核算,这种散户耕田没有利润,但每日赚到了约38元工资。请人帮工且运用农机具的散户效益为674元,即售粮收入1394元,扣除农资、种子、船脚、机耕、机割、机插等6项成本720元,尚余674元。按均匀每亩用工8个核算,除赚取300来元工资外,每亩利润350元左右。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水稻、一种玉米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虽然颁布安全证书并不等于商业化,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却早在湖北、湖南等地悄悄进行。“绿色和平”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湖北省的孝感、咸宁、江夏等地区已有大规模转基因水稻种植。
中国老百姓的主粮都是经由祖祖辈辈几千年检验过来的放心粮,而年仅二十岁的美国制造――“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失灵的转基因
在印度的新德里,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Jairam Ramesh)称,应该谨慎处理转基因作物技术。并宣布暂时冻结孟山都和Mayhco的BT brinjal茄子商业化种植,BT brinjal茄子是印度引入的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作物。
事情源于在印度的古吉拉特地区四个地区(安雷利Amreli,包纳加尔Bhavnagar,朱纳格尔Junagarh和拉杰科特Rajkot)的Bt棉品种被发现吸引红铃虫,这是一种袭击棉田的主要害虫。
孟山都最终承认,因为害虫已经对抗虫蛋白产生抗体,该公司的Bt棉品种未能抑制古吉拉特4个地区的害虫。
转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使得主要的害虫棉铃虫销声匿迹,但是结果却导致另一种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美国《科学》杂志5月13日也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吴孔明等人对中国北方作物的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研究发现Bt棉(即转Bt基因棉)种植地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取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
在《科学》杂志的最新论文中,杜文、王翔、吴孔明等人措辞谨慎地指出,盲蝽蟓的暴发与Bt棉的广泛种植存在“相关_生”。而研究涉及的北方六省中,不单是棉花,大豆、玉米、花生、小麦也都遭受棉铃虫的严重危害。
2008年中国棉花盲蝽发生面积390万公顷,产量损失S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3.9倍和6.2倍,两者均创20年来的新高。盲蝽虫害的加重,直接导致了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大幅度增加,2000年棉田防治盲蝽施药不足1次,而近年来上升到6~7次,严重地区达15~20次。
转基因或存利益链
2009年7月,投入资金约240亿元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该项目与大飞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项目一起,成为中国今后10~15年国家中长期重大科研项目。而在深圳电视台“22度观察”节目中,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熊蕾曾表示,国家对转基因的专项投入为240亿元,对非转基因项目的投入仅为19亿元。熊蕾教授的说法得到支持转基因水稻的农业部首席科学家黎志康的承认。
对于农业科学家们对转基因研究的特别热情,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当代科技与社会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教授曾提出如下质疑:
“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我们怎么能够相信,科学家不会被巨大的利益冲昏头脑,欺骗公众?大家不妨自问一下,如果你有可能从中获得几千万的经费,你是否会夸大自己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呢,是否会夸大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掩饰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而作为国家转基因管理“智囊团”的安委会,也充盈着转基因的“热情”。负责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承担着在中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重大职责。每一项转基因技术的农业推广,都必须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由安委会实行报告制管理,后三个阶段则必须报安委会审批,只有安委会一致通过,才能报农业部批复。
据“绿色和平”统计并被社会各界广泛引用的数据显示,在最初的安委会委员中,生物技术专家占61%,占据绝对多数。后来2006年的改选,大比例改变人员组成结构,增加了卫生与食品安全、宏观政策、经济贸易与科技管理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检测、标准化方面专家。但最新一次又恢复原有面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透露,在目前58名委员中,2/3是转基因科学家,里面涉及的多人是正在申请专利或申请通过者,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成员则非常少。
是教授,还是商人?
华中农业大学“孟山都奖学金评定委员会”主任、华中农业大学转基因水稻主要研究者张启发教授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他曾在中国科协年会的开幕式上大声叫喊:“转基因食品是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又在今年6月高调宣布“转基因水稻最迟S年上中国人的餐桌”。张教授是转基因安委会成员,是转基因水稻研发者。而令张启发深陷舆论漩涡的还是2005年的“转基因大米非法流出事件”,当时媒体披露,张教授在擅自扩大制种的植物基因公司任CEO。
“根据种子公司和农民所提供的数据,我们综合估计湖北2004年最少有950~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2005年,售出的种子达4.7万~5.8万斤,种植面积23500亩~29000亩,将产转基因大米11750吨~14500吨,这些转基因稻米已经从湖北流到广州、中山、顺德、珠海等城市。”
“绿色和平”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一石击起千层浪,对于13亿老百姓来说,焦点在于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目前还无法保证却已在市场上流通。
转基因种子是哪里来的呢?源头被指向了华中农大,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当时调查,张启发研发出“抗虫汕优63”(也就是“Bt汕优63”)种子,并出任了一家名叫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下称“科尼公司”)的CEO,科尼公司委托湖北松滋种子公司(下称“松滋种子”)来进行制种,而华中农大也有一个公司卖“抗虫汕优63”种子。
转基因水稻提前进入商业化种植,最终被湖北省政府证实,并彻底铲除上万亩转基因水稻。2005年8月,湖北省农业厅宣布对三家擅自扩大制种的公司开出罚单,其中包括科尼公司、武汉禾盛种衣剂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农大新技术研发公司。2006年1月,该厅又向全省通知,禁止销售未经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作物种子。
在2005年的转基因大米非法流出事件中,张教授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4年后,他成立了中国首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团队。
除了张启发教授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转基因水稻(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安全生产许可证书申请者贾世荣也兼有学者与商人的背景,贾教授是民营股份制企业深圳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和董事。
据《南方周末》“转基因水稻,13亿人安全与利益的博弈”一文披露,在转基因问题上,贾教授语出惊人:“我想请教那些反对者,他如何回答几十年以后的事情?科学在现有的水平上认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学是动态的,说不清几十年后的事情。但如果以后出现了问题,科学会解决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98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水稻种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水稻种植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虫害防治技术是指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水稻种植的病虫害,消灭病虫害,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因此,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水稻病虫害的特点,制定系统化的防治计划,科学合理地利用虫害防治技术,有效控制和消灭水稻虫害。相关部门必须对虫害防治技术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1 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存问题
1.1 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为主要的病害之一,出现此类状况的原因在于吉林地区温度过低、温差大,土壤偏碱性以及光照不足等。水稻田间症状主要为出苗后秧苗枯萎且易于折断,并且在其茎基部出现腐烂现象,还伴有烂梨味,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水稻甚至会出现整片死亡。
1.2 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体长约3mm,其体表为浅绿色至灰褐色的鳞片。成虫后便在水稻植株基部栖息,于黄昏时便会爬至叶片的尖端,孵育幼虫,取食叶肉,后蛀入水稻根内。成虫的稻水象甲主要食害水稻叶片,其幼虫主要破坏水稻根系,为害根部呈现孔洞状,最终使水稻黄化枯萎。
1.3 二化螟
二化螟是我国吉林第5水稻种植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主要蛀食水稻茎部,会造成水稻出现枯心苗以及枯鞘,处于抽穗期的水稻会导致其出现白穗及枯孕穗,处于乳熟期的水稻会导致其出现虫伤株以及半枯穗。为害株在水稻田间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状态,且中心较为明显。
2 如何防治水稻病虫害
水稻种植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水稻田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水稻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确保水稻的高产量就必须采取相关的防治技术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在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需要详细地了解相关防治措施。在确保不破坏林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从而确保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对水稻病虫害动态监测及控制
在对水稻种植田间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信息化控制系统进行定位,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对水稻种植病虫害的灾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例如U散的范围、病死的植株数目等,利用动态监测报告对病虫害进行动态监管,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方案。
2.2 强化病虫害管理
加强病虫害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病死植株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有效避免感染病虫害的植株对健康的植株造成感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和传染。但是,病死植株和水稻所有者密切相关,为了减少经济损失,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和传播,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补偿。因此,在对病死植株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对水稻病植株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在对病死植株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应该由专人严格按照之前所规划的路线及时间进行运输并负责,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于指定处进行统一处理。还应该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对病死植株进行核销,对权益所有者应该根据核销单据进行补贴。
2.3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不适用任何化学农药,属于生态防治措施,主要方式是利用害虫天敌对害虫进行消灭,因此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还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及化学的手段来对病虫害的发育特点产生影响,从而实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比如对于二化螟的防治可以采用杀虫双、三唑磷以及杀虫单等药剂,但目前许多水稻区对此类药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因而可以采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2.4 化学防治措施
利用人工手段扩散化学药品的范围,主要包括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对水稻虫害进行防治及消灭。
2.5 物理防治措施
对水稻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各种简单的机械物理技术,或者通过灯火来诱杀水稻田害虫,从而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以此来增强水稻自身的防御能力。通过高温物理手段,能够有效地消灭水稻害虫病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随着我国科学的进步,对水稻种植病虫害可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还能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杀灭,这对于水稻种植具有关键的意义。能够加快实施水稻种植生态工程步伐,最终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业地质条件究竟如何?所产粮食品质到底怎样?农民又该如何按照土壤环境的“脾气秉性”耕种、施肥?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一份刚刚出炉的《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我省总体土壤环境质量优良、安全,研究区生产的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为绿色食品。这是我省历史上首份《农业地质调查报告》。
《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是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通过测定土壤及浅层水中的元素分布,研究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评价。从2003年起历时7年,共完成9.5万平方公里调查工作,完成了城市系统、农田系统、草原湿地系统、河流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专题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西部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级,其中96.97%的地区环境质量属一级,总体环境质量优良、安全,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土壤环境优势。从土壤肥力来看,属于一等的土壤分布在榆树、舒兰、吉林、永吉、辽源一带,以及公主岭、长春、德惠附近地区,占总面积的36.37%;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三等的区域分布在洮南、通榆、长岭、双辽、前郭等地,占总面积比例的30.23%;二等土壤区域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评估区的西北部和中部。我省土地肥力的总体特点是富氮缺磷,局部缺钾。土地质量中东部地区较好,以优良级为主,黑土带及其以东地区土地质量优于西部地区,西部沙土地质量最差。全省中西部绿色有机食品适宜区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占工作区农田面积的99.12%,其中水田和旱田有机食品适宜区面积占农田面积的37.42%。
在调查中,地质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下水质量堪忧。超过58%的地区地下水质较差或劣质,中西部浅层地下水质量较差。二是中西部差级和劣级地表水占68%,富营养化比较严重。三是黑土资源退化现象突出,已有4.76%成为肥力较差和贫瘠土地。四是土壤表层有机碳下降趋势明显,平均每平方公里年流失量达到82吨。
调查报告还首次准确确定了我省高氟区范围,并建议西部在进行打井改水时,警惕高氟水下渗造成深水层污染的问题。(张学周 陆德琮 潘锐)
转基因水稻早已在湖北规模种植,当地农民种植却拒吃;专家争议“是否安全”时,我们或许已经吃下不少转基因大米,一场没有硝烟的变革正在13亿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进行。
2009年8月1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水稻、一种玉米的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虽然颁布安全证书并不等于商业化,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却实质上在湖北等地已经悄悄进行并形成一定规模。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应用以来,一直存在着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等诸多争论。而在这场争论中,作为主角的农业生产者和食物消费者,却一直没有发言的机会。
如果我们陷在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的争议里,争论就永远没有完结。在这个纠结中真正重要的是,以水稻为主粮的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否得到了尊重。
6年前就有人种植转基因水稻了
3月下旬的武汉,正是春种的好时候。要下秧的农民们都急着买稻种。江夏区土地堂镇建楼董村的村民董克江站在老水牛拉的犁耙上,在刚刚翻过的土地上打碎大的土坷垃。董克江在琢磨着,自己是去买抗虫的转基因稻种呢,还是去买普通稻种?
董克江犹豫的原因,是因为目前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并不合法。但董克江和他的邻居们,对这种“能抗虫的种子”或“不用打药的种子”,却一点也不陌生。
“村里种了好几年了,总有人能买到这种种子。”董克江说。五里界镇唐涂村村头的胡姓村民也说:“2004年,五里界就开始种植(这种不用打药的种子)了。”
今年3月2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就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答记者问时表示,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首先要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也就是说,目前在市场上任何出售、种植转基因大米和种子的行为,并不合法。
曾流到珠三角多个城市
2005年前后,一种可以不用打药又高产的转基因稻种在湖北江夏、孝感、咸宁等地区出现,让当地的农民很兴奋。董克江说:“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那就是转基因的水稻种子。”
“种子公司的人说这种子可以抗虫、增产,很多人就拿来试种了一下。”董克江说。这种Bt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一种特殊基因后,会产生Bt蛋白,这种蛋白会让食用了这种水稻的螟虫引起肠麻痹而死亡。正是这样特殊的抗虫功能,可以使水稻的农药使用量减少,进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开始是几家种,后来逐渐扩散,大家开始抢着种。”董克江所在的土地堂镇很多村民都种上了这种抗虫水稻。
种了转基因大米的农民,对吃这种大米都抱有很谨慎的态度。唐涂村的胡姓农民告诉记者,当时他家种的3亩稻谷,全部卖给了私人米厂,或卖给粮所,邻居家的这种大米卖剩下的,都拿来喂鸡了。而胡姓农民自己吃的,都是自家种的两亩早稻,是自己留种的传统大米。
“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显示,“湖北省的孝感、咸宁、江夏等地区都有大规模转基因水稻种植,湖北2004年最少有950~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这些转基因稻米已流到广州、中山、顺德、珠海等城市。”2004、2005年湖北种植转基因水稻的种子流出源头,证据都指向了华中农业大学。江夏区五里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魏武就向记者证实:“刚开始种子是华农发的,今年华农没货,我们就没货。”
转基因稻种涉及多家种业公司
2004年,绿色和平组织曾在湖北展开了对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四次调查,并于2005年4月13日了调查报告。湖北省农业厅随即对已种植的上万亩转基因水稻进行铲除。
但是,一直以来,因为抗虫的转基因水稻种子具有省事(少打农药)、增产等功能,私底下一直在售卖并进行种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转基因专家还告诉笔者:“不只是湖北,在福建和江西都有转基因水稻的规模种植。”
作为唯一一家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也被认为是转基因水稻种子流出的源头。但是据笔者进一步调查,市场上有更多不同品种名称和包装的转基因水稻种子在销售,而且涉及多家种业公司,显示可能有更多的公司参与到转基因水稻种子的生产和销售之中。
转基因稻种其实并不难买到。今年3月中旬,笔者在江夏区的纸坊镇古驿道种子一条街的种子店,就买到了46元一包的、被店主称做“抗虫汕优63”的稻种。检测结果表明,这种稻种是Bt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粮食背后的巨大利益
转基因水稻在湖北等地的规模种植,诱因是多方面的。其中,240多亿的转基因研究专项资金和巨大的转基因种子市场价值,无疑搅动了各方的利益神经。
“200多亿的资金,搁在哪个部门,就至少解决了未来十年的吃饭问题。而且转基因是‘金种子’,一旦市场化落地生根,对生物公司来说,简直就是滚滚财源。”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首席研究员薛达元直言。
“中国搞转基因是匆忙上马的,现在与转基因沾点边的就能拿到项目,连市一级的农科所和种子公司都能拿到项目,全国的专家都被刺激起来搞转基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说。
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有100多种转基因稻种在各大实验室待命,等待批准。
数据显示,中国的种子市场价值已经从2001年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作为全球第一大水稻生产和消费国、第二大玉米消费国,中国转基因作物市场犹如一座等待开掘的金矿,各个研究机构和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跑马圈地”。
转基因的审批过程不明不白
2009年11月27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峰发现了一份清单。这份清单表明,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
无数的中国消费者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每天吃的主粮将要被改变。
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也是当前这届安委会成员之一,他对媒体公开表示,从1997年开始,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认定,一直遵循行政审批惯例,但确实从未对外公开。“我们承认在这类事情上,精英的知识和能力比公众要强,但我们第一,没把握他们是否足够强,强到肯定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不清楚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为公众谋利益,多大程度上在为自己谋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如此表示,公众必须对转基因水稻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起决定作用的“安委会”成员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也不知道
按照农业部的上述说明,“安全证书的颁发是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价结果”作出的决定。那么,作为转基因作物生产安全证书发放前的最终环节,安委会的作用不容小视。但是,安委会的名单却一直没有公开。
“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以便让公众判断,这些专家与该项目有无利益相关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对笔者说,消费者有权知道,是谁在自己的主粮问题上做了决定。
7年来,从她手上收割下的“高科技”稻谷总重量已接近20吨。这些稻谷周而复始地被送进一墙之隔的仓库,最终烂掉。
“老师们不允许我们吃。”谭芳说。在福州市盖山镇吴凤村的农舍外,40多亩稻田里刚插的秧苗正暗藏玄机,“他们说这是转基因水稻,还在试验,不是很安全。”
为了免于置身未知的恐惧,谭芳不得不选择从基地外购买大米。但她不知道的是,基地之外,亦早非净土。
尽管中国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主食的商业化种植,然而,来自欧盟的预警通报却不乐观。201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通报”共通报了28批次的来自中国(包括中国香港)的违禁转基因食品,其中24批次是大米制品。
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仍在持续,但中国人的饭碗里,已潜伏着转基因的魅影。
风声紧 暗流仍涌动
“湖北是转基因水稻种植的重灾区。”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2004年—2006年间,该组织《非法转基因水稻污染中国大米》的调查报告估计,湖北2004年“最少有950吨—1200吨转基因大米已经流入市场。今年(指2005年)的种植面积至少为20000亩—25000亩,如果不加阻止的话,可产转基因大米10000吨—12500吨。”
这份报告最早揭开了中国转基因水稻扩散的秘密,并曾引起轩然大波,此后媒体对转基因水稻的指摘大都基于此报告。
扩散源头一度指向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部目前只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其中“Bt籼优63”研发者——中科院院士、华中农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被上述报告批露出任武汉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而科尼公司委托湖北松滋种子公司来进行制种。而这些种子中的部分,最终流播至湖北、湖南多地。
转基因水稻研究学者、种业公司、基层种站、农民……中国的转基因水稻,被疑正依着这一路径流近餐桌。
实际上,中国研究转基因水稻的科研机构远非一家。除了Bt抗虫性,还包括抗病、抗逆转基因、抗除草剂、高产转基因、高品质转基因和综合性转基因等七个方面,研究机构则遍布广东、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辽宁、江苏、上海、山东等地。
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转基因植物品种在培育出来后,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价阶段,才能获得安全证书。而安全性评价阶段,则包括实验室、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四个阶段。获得安全证书,意味着已完成商业化种植前的所有安全认定工作。
后两个阶段需与农民合作,到不同的水稻产区检验植物是否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生态条件,收获的水稻应该统一回收处理。但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舒庆尧承认,一旦农民看上了田间的稻种,对农民的制约就比较难以保障。
记者通过调查70多家种子公司和种站发现,仅以抗虫转基因水稻为例,它们曾经的试验地几乎覆盖了中国南方所有水稻种植地区。
以欧盟通报中披露的“科丰6号”为例,当时研发机构福建农科院的合作对象包括了四川农业大学和湖北、广东、江西、黑龙江等地的农科院多家单位,主栽品种覆盖长江流域、华南多个稻区。
在福州,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福建确曾存在相当规模的转基因水稻种子销售市场。包括福建农科院与上市公司丰乐种业合资的闽丰种业、中国种子集团福建农嘉公司等,都曾在业内被传有染。
令人稍微欣慰的调查结果是,大部分种子公司、种站都表明目前已无此类种子销售。一名业内人士称,上述福建企业“因为这两年风声紧,大家才不做”。
“现在制种都要检测转基因,万一在种子里查到转基因成分,我们就惨了。”福建建阳市一名种业公司负责人解释说。在福建省农科院曾试验性种植过“科丰6号”的沙县良种场,一位工作人员同样承认,在几年前确实有人销售过转基因抗虫稻。“现在不能搞,都销毁掉了。”
不过,暗流依然涌动。四川、湖南、广东等地的一些公司在接受记者咨询时表示,他们虽然现在不卖“抗虫稻”,但依然有渠道可以获得。“现在大量买是肯定买不到的,少量的话,可以去一些科研单位。”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员说。
而在湖北,天门市迪龙种业有限公司则显得张扬。在其公司官网和阿里巴巴网站上,他们依然在公开销售一种难以识别的“全能抗虫水稻——SCK4259”。
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该公司一名业务员承认,被称为“超级克螟籼稻”的SCK4259正是转基因育种技术所得。“没有转基因怎么抗虫?我们做了十几年了,每年会卖几万斤出去。现在已经卖没了,每年2月份是旺季。”
尽管目前国家严控转基因主粮种子的扩散,但趋势依然令人担忧。
挡不住的扩散
实际上,只要研究转基因水稻,扩散的可能性几乎不可避免。“理论上,如果一粒种子流出,种植一万亩、十万亩都有可能。”舒庆尧说。
舒庆尧是浙江大学教授高明尉的学生,他们组成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克螟稻,针对的正是水稻最大的天敌。“二化螟、三化螟、卷叶螟……经常会弄得农民颗粒无收。”高明尉说。在科学家们的眼里,抗虫转基因水稻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统计数字显示,螟蛾危害着中国75%的水稻,每年导致的损失高达十亿美元。
在“卷叶螟”肆虐的浙江上虞,克螟稻无疑是农民的福音。知情者回忆,该品种刚培育出,当时的上虞市种子公司就曾多次出面联系洽谈,最后将该品种“引进”到上虞进行试验示范。
74岁的小越镇原植保员孔庆水回忆,这种不用施农药的克螟稻在示范田里表现非常优异。“别的地方稻子被吃光了,这里的还是好好的。附近几个村的农民都很喜欢。”
关键词:遥感;监测;信息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1 监测系统的意义
应用资源卫星数据,许多国家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面积监测和产量预报等。农情信息是指导农业生产、制定粮食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信息。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多国就合作开展了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遥感估产计,充分利用了农业、气象、数学、计算机、GPS地面调查及遥感技术。近20a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小麦、大豆、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估产,以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作物的种植或确定粮食政策。
遥感技术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经过20a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发展到实用化水平。我国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取得了很大发展,从冬小麦单一作物发展到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从小区域发展到大区域,从单一信息源发展到多种遥感信息源的综合应用,监测精度不断提高。
农作物遥感估产包括长势与趋势监测和产量早期预报等两个方面。在充分利用多年来遥感估产成果的基础上,建成了NOAA AVHRR数据实时预处理系统,并利用AVHRR最大NDVI图像与上年同期数据对比实现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在高精度耕地数据库的支持下,解决和研发了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综合方法、区域作物生长过程遥感提取方法。从实时作物长势监测、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农业气象分析、物候和土地利用等辅助信息的运用等角度,构建了综合分析作物长势的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进行监测具有效率高、费用低、灵活性强、简单易用和多用途的特点,精度基本可达95%以上。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后,建立现代化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基地,对决策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运用原有的信息渠道很难保证所需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遥感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定时、定量和定位,将使农业的科学决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先进国家应用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本项目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它的实施也将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保护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 监测系统的目标
监测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增减变化及原因;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地面样方布局设立;玉米、水稻单产估算模型设计;玉米、水稻长势监测。
3 技术路线
3.1 信息获得
通过SPOT、TM、CBCS图像获取农作物种类、面积和分布状况;通过MODIS图像进行农作物长势及洪涝、干旱灾害的监测;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监测并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和补充;利用GPS技术设立固定监测点,结合遥感图像监测对区域内的土地沙地、碱化及洪涝进行监测;通过调查获取有关图件、数据及其他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
3.2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用GIS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格式化与规范化处理、储存。
3.3 信息分析
运用GIS监测空间分析功能和有关专业模型,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解译、分析、摸拟、监测。
3.4 决策支持
在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与技术集成形成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咨询服务,并可具体回答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各作物的面积、产量、长势、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农业环境发展趋势、资源利用形状、沙化、碱化、洪涝的范围、程度、分布等。
技术流程图见图1。
图1 技术流程图
4 监测系统的内容
4.1 划分不同的区域
根据东北地区不同的生态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确定玉米、水稻生态区区划指标,划分出若干个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在生态适宜区的基础上划分遥感监测区,然后进行监测样点的配置。每个生态适宜区作为一个估产单元。
4.2 收集玉米、水稻生育期数据资料,建立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生育期基础资料数据库
按玉米生长的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籽粒灌浆(腊熟)期和水稻生长的拔节期、花期、灌浆期收集日照、温度(≥10℃积温)、水分(降水量、蒸发量)、养分、旱灾、风灾数据资料;收集各个不同生态适宜区的种植制度、农业措施、播种方法的资料;把所收集的数据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
4.3 选择最佳卫星监测时相
玉米面积提取:穗期阶段至花粉期阶段(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玉米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的NDVI进行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计算出玉米单产。
水稻面积提取:利用资源卫星TM或CBCS选择水稻的花期影像,提取水稻面积。
水稻产量预测:以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EOS卫星的MODIS资料数据,对水稻各个生育期进行NDVI监测。通过长势监测对比,结合其他资料,计算出水稻单产。
4.4 监测样方的地面资料调查与获取
以划定的生态适宜区为基础,平均每个生态适宜区布设5个样方,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及玉米、水稻主产区的不同,有侧重的布设样方,地面样方的尺寸应为500m×500m或1000m×1000m大小。
地面样方调查方法是首先在每个生态适宜区内确定1个代表本区最基本的土、肥、水、气等因素的样方,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统一调查项目,统一调查标准、统一调查时间,在各样方上展开工作。地面样方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小地类调查,每种作物完成一次即可。二是地面抽样样方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样方内的各种地类面积(GIS管理),每种作物完成一次;长势和旱情(含其他可调查的重大自然灾害类型、程度等);单产调查;访问农民。
调查所获取的各种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样方调查报告由项目组人员分别数字化录入、建档并存入数据库中。
4.5 面积监测中的小地类系数获取
以玉米水稻生态适宜区为基础,从每个生态适宜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小地类系数,每种作物抽样应不少于10个样方,样方尺寸不小于1000m×1000m×1000m。
4.6 种植面积图解译、编制与成果汇算
采用RS软件对玉米、水稻面积进行解译、面积量算、汇总。采用GIS应用软件对解译面积进行编制绘图。
5 监测系统的建设前景
目前,遥感技术的快速、实时、客观等特性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因此,东北玉米、水稻遥感监测系统的成功建立及广泛应用必将为农业生产提供详实的数据和科学决策的依据,监测系统的扩大应用也可为今后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它的进一步推广将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