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范文

时间:2023-02-25 20:23:50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1篇

《当代教育科学》(CN:37-1408/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当代教育科学》致力于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系统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14-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07

[本刊网址]http://

一、教育研究概说

(一)人类探索教育的阶段

虽然五大洲的人类早在很早时候就开始对后辈及族人展开了教育活动,但是通过“研究”( research)来对教育对象、活动进行确证知识对于19世纪下半叶之前的人类来说仍是相当陌生的事情。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肇始于实验心理学影响与推动的“儿童研究运动”,人类探索教育的历程主要经过了依据经验、习俗与传统时期,遵循直觉、教条与权威时期,

借助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时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研究时期。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性质

借助于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可以系统地描述并测量实在。它比个人经验、信仰更能有效地作为知识的来源。针对教育研究的意义,决策者们更期望通过教育研究来让教育领域取得大幅度进步并及时扩散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教育研究为教育实践建立可靠的知识,通过教育研究的结论来为教育决策者制定政策以供参考。教育中的问题较为零散,个别研究只能孤立地收集、积累某些零散的资料,而不能整体上完整地建构教育图景。因此从性质上就注定了教育研究需要借助于多学科理论、概念与原理。

二、现代教育研究的基础

(一)教育研究“基础”的特性

教育研究的基础具有根本性,“基础”乃建构学问之本。但很少有人关注教育研究的“基础”问题:一方面由于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强调一切有价值的学问都是符合科学的,故教育的科学学问一开始就受制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至今仍处于混沌状态,并无统一的核心问题研究,理论的纷繁复杂及功利趋向导致不少研究者忙着开辟新领域。

(二)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二元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是教育研究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我们对于教育研究基础的探索,不应回避其交锋的问题及见解,而是更应该要去了解其争论的焦点。

在本体论意义上有两种相异的观点:人文主义者强调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且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应对教育科学持狭隘观点,教育过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与规律,

从认识论意义的角度,同样存在两种相反的说法:教育科学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判断的学科,因而具有“价值性”;教育科学是关于教育事实问题的科学,因此具有“价值中立”的判断。[2]教育研究界也存在着“价值”与“事实”之争,它们的争论焦点在于教育科学的独特认识逻辑。科学主义者赞成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中立性的,它排斥人们的主观态度。

(三)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虽然针对教育研究的基础论点不同,但它们都认可教育研究是有基础的。在界定教育研究基础前,有必要探讨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1.教育研究是否能构成独立、统一的基础

“独立”并不代表孤立,“统一”也非单一。教育世界探寻的共同对象基础是教育中的“事实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应该是相互存在,彼此交融的,其所构成的世界应该是可以描述教育事实并可阐发意义、价值的。“层次论”哲学观点,现代教育研究应该要摒弃“二元对立”的观点,视教育为多层面的、非均质的经验、概念与实践。

2.现代教育研究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长期以来,学者们惯于将“学科”作为教研的基础,但是这也导致了许多混乱的发生。本来人们想通过多学科的参与来对教育事实、现象做出深刻、明晰的理解,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间森严的壁垒导致人们无法针对同一话题做出集中性探讨。教育研究的第一基础是教育研究自身,研究问题应从实践中得,研究结果也终要回到实践中去。即研究的结晶通过思想来阐发,而思想又孕育于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第二基础是观念和方法,观念和方法一方面离不开每个学科,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跨学科性。以它们为教育研究的基础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现代教育研究的基础应该表述为“实践一观念一方法”。

3.教育研究在当代条件下形成独立基础的时代必然性因素

首先是学校教育实践新格局的产生,学校由社会的附庸转变为社会上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地和传播者;其次是非学校化教育力量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突破了学校樊篱,传统时间观的教育由阶段论变成了完整过程论;再次,现代教育实现了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机制。今天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教育研究不可能始终处于“边陲地位”,教育研是教育实践的准备。

三、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对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变革影响

(一)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指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及系统科学,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学科。人类的认识水平始终是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按组织性和复杂性的分类标准来看,人类科学要研究的主要是四类领域:系统科学、混沌科学、概论系统和自然科学。

(二)现代复杂性科学系统科学的方法论革命

现代复杂性系统可以从多层次上进行研究,这儿主要从系统论角度探讨科学方法论的革命。系统论主张打破人们普遍接受的框架,要求科学思维的转向。该革命的性质是用整体论的模式代替原子论的分析思维模式,但是这种代替非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发展和超越。

(三)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思想融入教育科学方法论

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群,对教育科学方法论变革产生了促进性影响:

1.系统思维与教育科学思维的革命

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思维发展史。随着原子论分析思维模式在各科学领域的溃败,科学注意的中心开始转向严谨精细的整体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教育科学开始从针对个别对象性思维向对象系统思维转向;教育科学思维领域开始生成了系统整体思维、全方位立体思维、系统综合思维和开放式思维。

2.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

系统科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次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革命。贝塔朗菲及众多系统论学者均赞同系统功能原理:整体功能大于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教育研究及教育实践活动从内在本性上来说均是系统,故该系统完全可以根据系统方法原理的精髓,在其进行系统优化的时候呈现“整体大于部分”的状态。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的功能可分为“元功能”、“加功能”和“构功能”三个层次。其中“构功能”,即各部分按有序组合构成系统时所展示出的功能,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追求的是构功能,实现系统质。

四、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一)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与本质之争

形式与本质的矛盾乃是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挑起,它贯穿了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所有科学领域,故教育研究领域亦不能幸免。20世纪初以桑代克、博比特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教育问题,倡导用“精确的科学方法”来处理搜集到的教育研究问题,鼓励教育研究者养成归纳研究习惯和形成统计逻辑学的思维;然而,20世纪集大成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却是靠“流行的哲学方法”取得,如以进步主义、结构主义、要素主义等为例。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

教育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故教育研究方法论摆脱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两大传统:英美流行的“科学主义”和欧洲大陆盛行的“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极力反对神学和形而上学,倡导将经验自然科学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的方法;人文主义认为其与科学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试图说明而后者则是理解,它反对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一元论,主张社会历史科学更适宜于用“个别的方法”(理解、移情或直觉的概念与实践)来研究个别东西。

(三)人文性角度看待教育研究方法论

当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问题内在地与教育活动本体论及教育实践方法论放在一起时,强大的人文精神就会体现出把握与改造教育的能力。教育研究方法论非纯粹的、客观上求“是”的问题,同时它也强调“价值”。科学研究要从“二元对立”走向“融会贯通”,应从综合层面看待完整的教育图景。在思维方式层面,我们要用“双面神思维”取代“二元对立思维”。针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我们应趋向于“多元论”:科学必具有社会性,应用研究的结果评价标准不可能做到纯粹客观,其必然受到社会利益的左右;教育研究亦存在劳动分工的性质,理性的意蕴必然也是多元的;教育研究内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学家、科学家共同体动机的影响而处于竞争状态。

参考文献:

[1]满忠坤.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4).

[2]H.卡斯塔涅塔.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和作为一种世界观[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3(1).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3篇

1900―1919中国教育科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界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大量翻译介绍日本及西方的教育学说,来不及也尚无力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吸收,研究范围很狭窄,一本教育学讲义即可窥视教育科学发展的全貌。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移植性,主要是通过日本传播德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教育学体系,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百年之后,我国早期教育学者缪文功1919年―1949年是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时期。从1919年起,中国教育科学由原来经由日本间接传播赫尔巴特教育学到直接接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界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已不满足于“拿来主义”,力图在借鉴和运用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注重形成自己的理论及特色。此期间除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外,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针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而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传统理论的弊端。更由于他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氛围合拍,因而在当时中国教育学术界起了支配作用。同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学也获得了独立的发展。这主要以杨贤江在1930年所编著的《新教育大纲》和1934年钱亦石编著的《现代教育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嗣后教育界还出现一种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学派别,1942年汪懋祖所编著的《教育学》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个学派力图以儒家思想为主旨来阐释教育问题,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至善”,提倡“礼仪廉耻、忠孝、信义、和平”的传统教育内容。另外,这一时期,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在中国也逐步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可以说,中国教育科学从移植走向了创建,西方教育理论和一本教育学讲义的僵死局面已被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学派和多学科取代,从而也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这一时期,中国改革教育的主张纷纷出台,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这是中国教育家解决中国教育具体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反映了中国教育家此时理论上一种极为可贵的独立自主、积极创新意识,是中国教育理论界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1949年至今60年,中国教育科学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社会全面地向苏联学习,教育理论界则以引进、传播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标志。1956年以后由于中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摩擦日益加剧,结合中国实际,对学习苏联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意见。在这种背景下,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的影响明显减退,中国教育科学也开始了中国化的探索。1963年,由刘佛年教授牵头主编了《教育学(讨论稿)》,在教育学中国化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66年至1976年关于教育的论述成为教育科学的主要内容,对教育科学的学术探索中断了十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学教材编写盛况空前,教育科学内部不断分化与综合,交叉学科层出不穷,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关于教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学术争鸣如火如荼,通过争鸣促进了各家学派的形成。尽管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不高,在政治与学术、移植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科学性与非科学性诸多关系的处理上,仍有许多历史和传统的遗痕,我们所期待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教育科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但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百年的教育科学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教育科学历程,为我们在21世纪初面向世界建立现代化的中国教育科学体系拉开了序幕,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该书绪论最后指出:“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遗产和教育经验,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科学的‘本土化’、‘世界化’和‘现化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将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术体系……没有一套自已的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术体系,没有本学科固有的概念、范畴、理论预设、研究方法和手段,中国教育科学将无法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立足,也无法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客观形势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都将使中国教育科学日趋‘系统化’”。该书从绪论到每章都以其详实的历史史料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反映出中国教育科学百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教育科学逐步移植和创新探寻中国教育科学体系的过程。同时,教育科学的每门学科亦然是在探寻自身科学体系的过程中成长成熟的。纵横于该书的字里行间,无不被它详实的史料、犀利的争鸣性、高度的概括性和前瞻的评价性所折服。该书虽然没有给中国教育科学勾划出合理的学术体系,亦没有展现出每门学科的学术体系,但能站在历史的、客观的立场,揭示中国教育科学及每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21世纪发展的趋势,对我们认识、学习、研究和发展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将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尽管该书编委会在前言中说:“要想全面把握和论述中国教育科学各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此自然不会不清楚”。但我还是想提出一点修改的建议,既然书名叫《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就必须对中国教育科学体系有个合理的交待,并在此科学体系“统帅”下叙述各学科的发展历程。哪怕这个体系只代表编委会甚至主编的观点也罢,这样就便于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中国教育科学的全貌及该书所选学科的理由。我们虽然不能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那样发现中国教育科学的合理体系,但我们起码可以提出一种分类意见统帅全书,为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争鸣和发展的基调。我认为这是该书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的一个地方。该书列出的21门学科与附录《我国教育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报告》所列的12门学科都有出入,肯定与万紫千红的实有的教育科学出入不小,让人说不清该书为何选择了这21门学科而不选择其它呢?!这个选择标准是应该说清楚的,否则,人们会误以为百年来中国教育科学就探讨(成熟)了这21门学科,这显然不是。我想在此提出教育科学的体系,供同行学者批评指正。

教育科学

教育理论:教育原理、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

教育哲学:元教育学、教育方法论、教育价值论……

类教育理论:学校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学、职技教育学……

交叉教育理论: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

社会教育理论:职工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

教育史论:类教育史(各类教育史)

教育史学

教育评论:类教育评论(对一切教育的评论)

教育评论学

从上述教育科学体系看,该书述及的教育科学的21门学科仅是以交叉教育理论的大部分为主,涉及到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和教育史学的一部分,离涵盖教育科学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修改的话,还需补充较多的学科内容。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科学化;重大关系

科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诉求和趋势,也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本文通过梳理总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其研究视角以及需要处理好哪些相关的重大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概述

1、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

科学的概念一开始就是以自然科学为模板规定其含义,这样一来,随着自然科学的磅礴兴起,人们开始尝试按照自然科学的模板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加上教育学科是由国外引进的,其学科地位不高,甚至有学者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在这种背景之下,教育学的研究者为了促进教育学术为独立的、专门的、严整的、充实的应用科学,不得不走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道路。

2、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问题,首先从其内涵的界定入手。中共中央党校思想研究室编著《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大纲》中最早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涵,即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指的是按照科学的理论原则、管理方式以及工作方法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使得这种工作符合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之后,学术界开始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的相关概念进行探讨,在保留其原有涵义的基础之上,使得其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高扬科学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规范去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规律,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容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不断向前推进,我们通过梳理总结以往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可以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点。

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科学化

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应该体现如下特征:其一,彻底性,即在马克思理论整体性的背景下,对于马克思理论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新成果进行吸收与总结,结合当代中国国情进行理论体系创新,从而可以对当代社会现象引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进行相应的解答,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揭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本理论。其二,层次性,层次性是系统性的特征之一,所以的系统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要想形成科学化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在凝练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工作上进行深入研究,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科学化

人们通常认为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就是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科学化,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成效如何,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成果体现出来。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活动,指的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实际地去从事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即在理念上,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格局中的战略位置,在目标上,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在内容上,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吸收最新地科学成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科学。在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和条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体制机制上,需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运转良好的体制机制。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科学化

目前,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存在着质疑,这是因为科学化的主要标志是在理论形态上要求有一个各个范畴和原理之间具有必然内在联系的极其严密的科学体系,所以我们要尤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的科学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以及实践中贯彻和体现真理性、规律性,这样一来,才算具有了现代科学的完备形态,才算实现了科学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中需要处理的关系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这门学科,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现其时代性、创造性,实现其科学化,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对重大关系,即科学化与经验化的关系,科学化与政治化的关系,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下面将重点阐释这三对重大关系。

1、科学化与经验化的关系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主要表现为思想教育工作从“经验型”上升为“科学型”。而科学化与经验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是依据过去积累的工作经验来做工作,而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来进行,从而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不需要经验,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导向的基础上,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以一定的位置,并且充分发挥实际经验的宝贵价值。

2、科学化与政治化的关系

所谓的政治性和政治化,集中体现着意识形态性和意识形态化,我们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就不能一味地强化意识形态性,否定客观性,但是也不能要那种脱离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人民群众立场的所谓纯客观、中性化和去政治化,而是要把科学性与政治性结合起来,即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但是,在面对具有不同态度和立场的对象时,不能仅仅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去看问题,用强势的政治语气来教训人,而是要善于客观地观察问题,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并且把自身的价值立场体现在一种客观公正的语言和语气中,并且能够与受教者实现换位思考,真正实现科学化与政治化的统一。

3、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往往与规范化、程式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等相关联,体现着一种物性特征和数量特征,当然这种定量化的东西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动,人不是自然生物,人具有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恰好是最不易确定和测量的东西。因此,要想使科学化与人性化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必须寻求一种结合点。

结语:

本文通过简要地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内容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大众的教育作用,以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报,2011(03)

[2]吴凯,杜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科学报,2012(12)

[3]张子麟,孙拥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11(01)

[4]王刚,邓卓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报,2012(10)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独创性和实用性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新时代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新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已势在必行。为此,中小学应把教育科学研究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列,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科学研究兴校、兴教之路。中小学如何有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

教师不仅要成为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教育者,还要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所以,“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就理所当然。每位教师对此都要有清晰认识,必须克服传统的教师职能观,将从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努力成为开拓教育工作新局面的研究者。

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先了解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属大众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人称其为田园式的研究或草根式的研究。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各类问题,直接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它与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的学术性教育科学研究相比,有诸多不同的特点。

1.就指导思想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紧密、直接地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促进其发展,提高其水平。这就是说,它必须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研究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将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达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的。

2.就研究内容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微观研究和引入研究为主,即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就是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作为其研究课题进行探索研究。

3.就研究过程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将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融为一体,即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它一般可分为选题、做题和结题三个环节。研究中,它要求重研究过程,以做题为主,力求做到“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行为—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水平”,从而达到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一体化。

4.就研究方法而言,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教育咨询诊断法及其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待目标确定后,要沿着“研究—行动—监察—反馈—思考—调整”的过程反复进行。它要着重解决研究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改善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科学研究与改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一体,将教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总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教育实践,采取“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三、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独创性和实用性是衡量教育科学研究价值的最本质特征,如果离开了二者,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但我个人认为对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来讲,一般不要提原创性,而以提创新性为宜。这样不仅可以使中小学教师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而且也会使之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并不断在“新”字上下功夫,以取得新颖而又有使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1.通过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可使教师在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它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的新认识和教育教学行为的新感悟等,达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

2.通过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可更新教育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模式、方法和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新的局面。

3.将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办学实践中,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

四、中小学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依据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现状,要想尽快开展好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我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有力措施:

1.抓指导,提高认识,使教师懂得如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是完全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弄清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律、特点、程序和方法,把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克服对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肤浅认识,以利教师扎实开展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水平和哲学思想水平,为正确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保证教育科学研究思想观点正确、知识根基深厚、运作方法得当、实际效果明显。

2.抓队伍,形成力量,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能力。

教师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必须抓好以教师为主力的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具体来说应做到:(1)树立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乐”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2)增强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心,“敢”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3)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善”于从事教育科学研究。

3.抓阵地,建全制度,确保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有序推进。

中小学应根据各自实际需要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直属校长领导。教育科学研究室要配备专兼职的科研人员,负责对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实施全程、全方位管理,并承担学校主课题的研究;还要制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监督,保证其认真落实。同时,学校各年级组、教学研究组应顺应科研兴校的趋势,积极调整职能,除了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外,还要强化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工作,力求形成一个“校长—教育科学研究室—年级组、教研组—广大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系统性体系。

4.抓课题,明确方向,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效性。

课题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其任务是探讨教育实践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升华,指导新的教育实践,为培养新人服务。因此,要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实践来选择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积极发挥先导作用,直接为学校教育改革服务。学校应明确方向,确立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题,组织精兵强将深入研究,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学校知名度。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推动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顾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7篇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本质上是要求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活动符合政党活动规律和人民群众的认识规律。规律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核心。这个规律既包括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特殊规律,也包括作为教育科学和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教育心理规律,还包括一般政党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普遍规律。第三,思想理论教育体现的人民性。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性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内在要求。途径:思想理论教育之方法科学化科学方法是指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经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归纳、锤炼、检验而证明有效管用的工具、手段、方式与运行机制的总和。增强方法的科学性,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摆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首位,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坚持重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通过思想理论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自觉地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而努力。推进思想理论教育,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将党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先进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此凝聚人民意志,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一方面体现在要能够把握社会思潮,整合社会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要能够结合社会心理和人民的发展需要,化育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教育“包括但绝不止于学习班和研习营,尽管后者也很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中国,因为传统上大家都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3]因此,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或效率化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第一,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要实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实效性与高效率,要针对人的自主性特点,增强思想理论教育的“个性”;要针对人的独立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动性;要针对人的选择性特点,增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选择性。第二,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效率发挥的状况与其教育的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升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感染力,思想理论教育必须具有务实性、先进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第三,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的作用,把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

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实践路径

正确处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关系实际是指在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第一,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是以人性化为基础的。从一定意义上,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就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标准化和精确化,它体现的是一种物性特征和数量特征。科学化往往是与规范化、程式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等相关的,要求形成尽可能规范的思想理论教育实际操作体系和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学术规范体系。第二,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化与人性化突出地体现在清晰和模糊的关系上。首先,清晰和模糊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清晰和准确。这表现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上,清晰指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和不含糊的,而以什么样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理论是可以是模糊的,只要方法正确,目的明确,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办法都是可以采取的。其次,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难以完全数量化和精确化的。最后,要给人性留出空间和余地,保留某种隐秘性,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动留出可能性。因此,科学与人文角度不同,致使方向也不同,但它们应该相互配合,在某一点上达到平衡。[4]第三,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达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人性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思想理论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李长春指出,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升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科学”这一概念,既指反映事物本质或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也指建构反映事物本质和事实真相的理论和学说的方法。因此,科学化应当是科学理论和学说及其建构方法的有机统一体,也是实现思想理论教育规范化的过程。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过程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一,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反映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化”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的,理解和把握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本质及其内涵,需要反对“一般化”的思维倾向。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代新人,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这就决定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体现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特点。第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客观要求。中国化,就是合乎中国国情尤其是现时代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时代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必须是现时代的,能够正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遇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突出矛盾和严重问题以及所面对的经济全球化的时情和世情,把思想理论教育的科学性与其意识形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大众化,指的是思想理论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与途径上,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愿望和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普及和推广的认知意义与实践价值。第三,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统一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时情与世情,而其内涵和核心应是贯通“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三个关键词的“中国化”。也就是说,推进思想理论教育科学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凸显“中国特色”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在方法创新上,体现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应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样式,凸显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志,即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作者:周耀宏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8篇

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做出判断。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所反映的是评价对象的若干属性及其对人的需要的意义。它不同于科学认识,没有科学的严谨,但以科学认识为基础和前提。评价的基本特征有:①评价对象是可能产生价值效果的人或事物;②评价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社会性;③评价对象的属性具有系统性;④评价是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的统一;⑤评价既要用实验、调查、观察的方法获取客观资料,又要用推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判断。评价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1.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一群极为特殊的群体。根据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和本文研究的应用,本文所称中小学教师仅代表普通中小学教师。

2.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从教育实践中探索教育问题,探求教育真理,以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面。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两大领域:一是教育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具有以下新的特点:第一,重视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经历了思辨阶段、经验总结阶段和科学实验阶段。对教育科学研究来说,这三个阶段都是不可少的、互相补充的。然而,开展教育实验研究,则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当代世界各国重大教育改革,大多以实验研究为先导,如重庆推行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项目。第二,教育科学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同其他学科发展一样,教育科学也走着一条即分化又综合的路子。教育科学在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中,研究范围不断扩大,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门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第三,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基本上是运用定性分析,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广泛地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用教育统计和心理统计等工具,逐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第四,整个教育科学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状态,落后于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教育科学研究,主要解决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目前教育理论相对贫乏,与实际有某种程度的脱节。在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是科学研究工作中较薄弱的一环,还远远赶不上客观发展的需要,要努力、深入地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主要为了认识客观世界,生产新的理论知识;后者则主要面向改造世界,生产新的应用知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应以应用研究为主,根据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特点,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课程改革把教育科学研究提到了显著的位置,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加快和推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维度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为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是揭示教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实践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用的方法还有:教育观察法、教育统计法、教育实验法以及调查法、历史法。科学实验和辩证思维是研究中的两大武器,使教育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它在分析和论述教育问题时,根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规律,以教育实践为基础,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并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所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是以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主。为更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我们将其评价维度划分为以下两大方面。

1.过程性评价。

过程评价是指以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从教育活动中发现新真理,解决新问题或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识过程。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预先确定目的、规划好活动步骤、内容和方法的认识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一般由几个阶段构成:①准备阶段。这是教育科学研究正式展开前的一个阶段,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准备阶段的重要性随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增加。准备包括理论准备、物质准备和工作计划准备。首先,规定研究项目;其次,进行研究设计。②实施阶段。把研究计划变为实际活动,中心任务的保证质量。这一阶段包括收集、获取资料,形成科学事实;分析科学事实或已有理论,形成新的科学事实;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③总结、评定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未来。研究阶段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在实际研究中,每一阶段之间未必有明确的分界线,有些阶段可能相互交叉,有些阶段也可能被省略或合并,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模式,需要根据实际的研究而定。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我们将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指标拟定为:①提出问题,即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科学的假设。研究目标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在众多待选问题中提炼出来的、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有目标研究就有了方向。科学假设是我们对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种推理性设计,科学的假设能增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问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炼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重。②有详尽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我们研究实施的保证,是研究实施的规划设计蓝图,只有通过详尽的方案设计,我们才能明确研究对象、范围、内容,明确研究重点和取样范围,才能保障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研究本身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对研究常识的了解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③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实践、通过实验来完成的。一个好的实验,需要控制好实验条件,明确哪些因素是自变量,哪些因素是因变量,同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消除偶然因子的影响,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对教育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应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应用。④事实和数据真实可靠。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作为结论的依据,经过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总结出来,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为此,搜集数据和事实一定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系统的而不是偶然的,因此要对事实和数据进行核实,慎重做结论。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的是研究者的数理统计知识的应用。⑤把科研成果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任何一个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最新结论不是终结,必须通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其普遍意义。由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粗放性,更应通过实践来多次检验,否则不能推广。这项指标主要考察研究者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指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通常是程序性的、非物质性的,具体表现为学术著作、教育科学研究论文、录音录像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价值评价指标包括:①创新性。包括:创建新理论、新学说、新方法,对已有理论、学说方法做出新的发展、新的解释、新的修正、补充,以及拓宽应用领域等。②科学性。包括:数据资料的可靠性、推理的逻辑性、结构的严谨性、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等。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包括:①影响的广泛性。包括:发表报刊的级别,出版专著的数量,交流的学术会议级别,人数以及被引用的次数和文字数量等。②推广应用的范围包括:在全国、全省、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一个学校范围和实际推广作用的人数。实际效果包括: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理论、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作用、明显作用、作用一般等。此外,成果的语言准确、文字规范、表述确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合乎逻辑也应是评价科研成果的指标。虽然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迟迟不见起色,即使少部分勇往直前,也是举步维艰。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注重过程评价,以结果评价为辅,采用过程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思路和策略。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9篇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当代教育科学范文第10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4、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意见。

上一篇:水稻种植范文 下一篇:电化教育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