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13 17:14:32

水稻嫁接技术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1篇

1种植模式

早春3月中旬水稻播种,4月份移植大田,7月份收获;6月中旬番茄开始育苗,7月中旬嫁接,7月底8月初栽培嫁接番茄,10月份开始采收至翌年的1~3月份。

2模式的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是一种生态环保增效的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在:①水稻与番茄轮作为水旱轮作,减轻了连作障碍问题。②禾本科与双子叶植物轮作,吸收的营养不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种植番茄施放肥料较多,种植水稻可以减少基肥的用量。③番茄采用嫁接栽培,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④嫁接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保温保湿的材料要求不高,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

3效益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作物收成效益,每亩水稻产量500kg,按2.8元/kg计算,产值1400元;成本每亩870元,包括机械耕田、机械收割、种子、肥料、农药等,每亩纯收入约530元。嫁接番茄在每年国庆与中秋节前后,售价较高,每亩产量4000kg,按3.5元/kg计算,每亩产值14000元;成本每亩4000元,包括机械耕田、请人定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纯收入约1万元。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每亩总产值15400元,纯收入约1.053万元。

4早春水稻栽培技术

主要栽培潭两优83、陵两优268等杂交水稻品种。

4.1育秧

在3月中旬播种,采取塑料软盘半水育秧的方式育秧,首先选择土壤肥沃、肥力中上水分排灌方便的田块,按每亩大田需种子1.5kg、秧田30㎡计算。在播种前10d左右,灌水沤好田,犁耙田2~3次,然后将田水放浅做播种畦,畦宽120~140cm,沟宽40~50cm,沟深30cm,用木板拖平畦面,把秧盘整齐地排在做好的秧畦上,同时把泥浆装入秧盘至孔穴七、八成满,并使秧盘陷入泥土,盘与盘之间无缝隙,盘底与秧床面无空隙、无高低。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种子浸种前3~5d选晴天晒种3~4h,浸种时先用清水浸12~13h取出,用800倍多菌灵液浸种消毒12~13h,然后洗净药液再浸种12~14h即可播种。播种要撒播均匀,每穴1~3粒种子。播种后压种,再把孔穴边上的泥浆抹净。再采用小拱棚覆盖保温防雨,保持畦面湿润,雨后开沟排水;2~3叶期,施一次叶面肥,一般用150g/m2的2%的硫酸铵或尿素液;经常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早防治,预防为主。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可在2叶1心时用猝倒立枯灵或立枯灵等喷施预防。

4.2移植

用抛秧的方式在4月份移植至大田。整地前每亩施用50kg的猪鸡粪等作基肥,均匀撒到田里,整地要做到地平、泥烂,表层有泥浆,无杂草、杂物,随整随抛。抛秧前7~10d,逐渐揭去覆盖物炼苗;抛栽前3~5d施送嫁肥,同时喷施1.8%阿维菌素+20%三环唑750倍液,预防稻瘟病和害虫,做到带药带肥下田。待3.5~4.5叶时抛栽,秧龄20~25d。

4.3田间管理

抛栽时宜为薄皮水,抛后2~3d不进水,以利于扎根立苗,同时配套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由于是水旱轮作,病虫害较少。病虫害防治主要根据病虫预报及时使用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在有效分蘖终止期前3~5d,茎蘖数苗到达20万左右晒田,中后期保持土壤湿润。

4.4收获

适时采收。采收前晒田,采用人工收获。

5秋冬嫁接番茄栽培技术

主要采用砧木为宝山2号、改良砧、申砧,接穗品种为凯撒、磊石901(F1)、瑞德莱特等。

5.1育苗

6月中旬开始育苗。种子预先冷水浸种15~30min,然后恒温55℃热水浸15min,要不停地搅拌,待水温30℃左右后再浸种4h。之后用10%磷酸三钠或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捞出用清水洗净后,放入农用链霉素(1000mg/kg)溶液中浸30min,浸种结束后把种子搓洗干净直接播种。砧木、接穗分批播种,接穗与砧木数的比列为1∶1或1∶3~5,每培育一批嫁接苗,砧木需比接穗提前播种2~3d。为了保证砧木、接穗粗壮,需苗床撒播待第一张真叶长出后,砧木假植到穴盘上,放置于小拱棚里;接穗按20cm×20cm苗距假植到小拱棚里。按常规番茄苗的培育进行管理。

5.2嫁接

7月上中旬当接穗和砧木长到5~7叶时开始嫁接,采用多侧芽嫁接技术,改良斜切接法进行嫁接。嫁接时,在苗床上搭建简易遮阳网平棚,在遮阳网下,在苗床上搭建小拱棚,一般嫁接后盖遮阳网保湿即可。若中午湿度低于75%,可在小拱棚顶覆膜保湿。由于山区早晚凉,且遮阳网有适当的降温效果,气温适合嫁接愈合生长,薄膜覆盖不用太严实,早晚可适当放风。7~10d,伤口愈合,逐渐撤去覆盖物。

5.3定植

定植一般在7月底8月初最晚在8月20日左右开始栽培。定植前,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kg,采用畦宽100~120cm,沟宽30~40cm,株距45~55cm,亩定植2000~2500株,施用氮磷钾15∶15∶15的复合肥和等量的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共100kg到定植沟,与土壤拌匀后平整地膜覆盖栽培。

5.4田间管理

主要保持土壤湿润。结果前,适当控制水分促进花芽分化,防止徒长;结果盛期,需大水大肥,一般15d左右亩施氮磷钾15∶15∶15复合肥15~20kg;整个结果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采用单篱架和平顶架结合的方法稳固藤蔓。用双秆整枝,多余的侧芽及时抹除。采用嫁接栽培植株抗病性较强,病害较少;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和螨类,经常进行预防和药物防治。同时挂杀虫灯和黄板,进行物理防治。

5.5采收

当第一穗果实达到特有光泽、颜色开始转红时采收,以利于植株生长和后续果实的生长。另外根据销售的需要,也可以在果实绿熟期或食用成熟期即果实表现出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时采收。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2篇

为此,农业科学家们在绞尽脑汁 研究让水稻增产的方法。

提高水稻产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增施化肥,二是改良水稻品种。通过这两项措施,水稻的产量年年攀升,特别是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长年致力于水稻品种的 改良,靠推广良种而增收的产量给稳定世界粮食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袁隆平也因此成为受全世界尊敬的科学家。

但是,水稻产量却日益受到水量影响――水稻是水生农作 物,生长过程需要大量水资源。现在全世界的淡水资源越来越 少,淡水成了进一步提升水稻总产量的“瓶颈”。

如何把水稻改造成抗干旱的作物?

日本的水稻研究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新路径:能不能培育一种在旱地里生长的水稻品种呢?

传统的水稻根系呈须状,横向生长,所以都属于“根浅类”水稻。这类水稻一旦缺水,或稍有干旱时,就会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

那水稻怎样能抗干旱呢?当然要靠根深喽,只有根扎得深,水稻才能在干旱状态下,依旧能从深层土壤里获取水分,正常生长。

科学家们又是如何让“浅根类”水稻变成“深根类”水稻呢?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先寻到一种“深根基因”,然后把这种深根 基因嫁接给高产的“浅根类”水稻,“浅根”水稻就变成了“深根”水 稻,水稻就能在旱地里正常生长了。

墨西哥高地的神奇发现

为了寻找到水稻的“深根基因”,日本的水稻研究专家远赴墨西哥高地寻找。墨西哥高地是一个干旱地区,但在这里却生长着一种野生旱稻,纵然是烈日炎炎,降水稀少,土地干裂,这种野生旱稻仍旧能顽强生存,开花结籽。

科学家通过挖取样本,发现旱稻的根系向土壤深层扎入,甚至超过了40 米深!正是由于深根汲取到了地下40米的水分,所以旱稻才有了“笑傲干旱”的 本领。

科学家将墨西哥高地野生旱稻的“深根基因”提取出来,命名为“DPOI” 基因,然后把这种基因转移到“IR64”的高产“浅根水稻”,用基因技术创造出 了一种根深耐旱产量高的水稻新品种。

通过试种,这种嫁接后的转“深根基因”水稻具有了超 强的抗旱能力――在稍干旱的状态下,这种“深根水稻”不 会减产,在严重干旱的状态下,34%的减产幅度,这比普 通水稻稍有干旱就会绝产的情况可谓是“天壤之别”。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浙江绍兴;柯桥区

中图分类号 S630.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186-02

生产实践发现,在同一地块连续多年种植某一种作物,在气候和管理条件正常的情况下,依然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或病虫害加重的现象,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都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连作障碍。连作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严重、pH值过低,往往也伴随着硝态氮含量高、营养失衡、病虫害严重等问题[1-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不断扩大,成为了绍兴市柯桥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受设施条件和生产技术的限制,常常出现蔬菜连作的现象。尤其是在设施蔬菜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养分失衡、生理缺素及大棚瓜菜土传病虫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蔬菜的产量与品质,严重阻碍了蔬菜种植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当前实际生产中,农户对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技术要点、产生的效果不够了解,存在等待观望心理,故推广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如何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问题已成为实现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现将实际生产中降低蔬菜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蔬菜生产提供参考。

1 水旱轮作

随着设施蔬菜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连作障碍已成为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实行水旱轮作栽培模式,能够避免设施蔬菜生产中的连作障碍,使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修复。水作有利于厌气性微生物活动,旱作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水旱轮作既可以防治土壤病害和草害,也可以防治土壤酸化、盐碱化和自毒作用[3]。

水旱轮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种植制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生态、高效的栽培制度,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农作物高产、稳产,提高种植效益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4]。

1.1 大棚蔬菜―水稻模式

在大棚中推广蔬菜―水稻轮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是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与连作方式种植蔬菜相比,蔬菜―水稻的轮作方式蔬菜和水稻产量都较高、病虫害发生较轻、产品品质高、经济效益好。同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减少连作障碍及土壤盐渍化问题,提高了土壤肥力。

大棚蔬菜―水稻轮作模式下,芹菜育苗在9月底进行,定植时间为10月底,收获结束时间为翌年2月上旬;番茄播种育苗、定植、收获结束的时间分别为11月上中旬、2月底、6月上旬;水稻播种育秧、移栽、收获的时间分别为5月20日、6月10日、10月中旬。该种植模式下,蔬菜的收获清茬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等情况决定,水稻为自然老熟。

温度管理对大棚蔬菜的生产非常重要。芹菜在定植后外界气温略高,2~3 d应浇水1次。11月下旬,温度逐渐降低,应该及时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棚内的温度处于20~25 ℃。温度低时要闭棚增温,温度高时要及时采取通风等措施降低棚内温度;番茄播种后至出苗前,适宜温度为25~30 ℃。定植后,棚内温度、湿度的管理要坚持“适温、低湿、适度通风”的原则,采取昼夜变温管理措施。早期白天、夜间的温度分别保持在20~25 ℃及10 ℃以上。夜间棚内温度高于15 ℃,要根据实际情况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在生产过程中注意通风排湿,即使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要进行短期通风。水稻生长期间要科学运筹肥水。要注意选用优良品种、适时培育壮苗、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病虫防治等。

1.2 大棚西瓜―水稻模式

瓜稻轮作模式适宜于海涂种植,是一种高产的轮作模式,具有易学、易懂、易种、易销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户欢迎。水旱轮作可以控制瓜类连作病害的发生,可减少后作种植晚稻的用肥量,减轻病虫草害,使种植户增收增效。通过试种瓜稻轮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将在周边村及农户中推广应用这种种植模式。

大棚西瓜的育苗、定植时间分别为1月中旬和2月下旬。大棚西瓜共采摘2批,第1批开始采摘的时间为4月中旬,采摘结束的时间为5月中旬。第2批瓜6月中、下旬清园;水稻播种育苗的时间为6月1―5日,大田上机插秧或手栽秧的时间为6月底,成熟收获的时间为10月下旬,耕翻熟化的时间为11月。

大棚西瓜品种为拿比特小西瓜,在大棚内播种育苗,移栽大田采用地膜加小拱棚种植。1月3日为播种期,四叶一心期开始移栽,1月30日为移栽期;3月10日开始双蔓整枝;3月28日开始人工授粉,每日在晴天上午进行点花授粉;4月9日后开始梳理无效蔓和畸形果;5月8日开始第1批成熟瓜果采摘,第2批采收时间在5月18日,第3批采收时间在5月29日左右。

该种植模式下要注意选用优良品种、适时培育壮苗、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

2 重茬剂应用

为达到科学防治的目的,明确重茬灵、益生菌+光合菌对设施茄果类作物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适宜用量及安全性,为农户防治设施茄果类作物提供应用依据,特将大棚番茄地作为试验田开展试验。

试验设3个,分别是用重茬灵(唐山市元龙科技有限公司)、益生菌+光合菌(浙江贝丽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番茄进行处理,以不施药(CK)的地块作对照,每处理面积80 m2。

试验共施药3次。4月24日第1次施药,在土壤翻耕前且番茄苗未种下时采用水壶装药剂直接灌根施药。施用益生菌+光合菌的试验田以药剂90倍液1 300 mL泼浇。施用重茬灵的试验田用510 g药剂拌细干土均匀撒播;5月5日第2次施药,在番茄种下后按照试验设计泼浇药剂200 mL/株;5月11日第3次施药,仍以各处理药剂200 mL/株泼浇。施药后6月3日、7月16日分别考查防治效果,分别记载枯萎病发病植株数量,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CK与防治区来比较防治效果。

试验表明,重茬剂对于大多数蔬菜种植能够起到改良土壤、减少枯萎病的连片暴发、克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作用,提高了蔬菜品质,保证了蔬菜的产量。且因重茬灵于土壤翻耕时施用,可对常年累积的土壤有害物质进行消毒,故成本较低,值得广泛推广。通过2年的示范、推广,重茬剂在设施蔬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5]。

3 嫁接技术

嫁接就是将植物的枝或芽连接到另一植物的适当部位,使二者结合成一个新的植物体的技术。随着嫁接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绍兴市柯桥区较多运用在瓠瓜上,是蔬菜抗病、早熟、丰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蔬菜生产中采用嫁接技术能够增强植株抗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4 结语

连作障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农户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技术,农技人员在下乡过程中多跟农户交流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方面的知识,只有大多数农户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栽培过程中有所改进。

5 参考文献

[1] 顾玉成,吴金平.设施栽培连作障碍克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3.

[2] 倪宏正,孙兴祥,尤春,等.设施栽培连作障碍成因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1(8):108-110.

[3] 江解增,缪F珉,曾晓萍,等.设施内蔬菜水旱轮作新模式[J].中国蔬菜,2011(9):46-49.

[4] 华琼.实行水旱轮作的四项基本原则[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9(5):44.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4篇

20*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98.8万亩。其中,水稻是我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种植业,也是我市第一大粮食作物,负有确保全市粮食供应安全的重任。蔬菜是我市农业产值最高的种植业,是发展最快,农民受益最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亮点。近年来,我市农作物育种技术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如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单产已突破834千克。目前,我市已选育出10个杂交粳稻品种,早籼稻及晚粳稻新品种2个;选育出瓜菜新品种15个;选育出杂交抗虫棉新品种1个。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任务。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竞争等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我市主要农作物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育成品种市场竞争力不高。生态适应区域范围太小,大量出口创汇蔬菜良种依赖进口,育种缺乏优质专用型种质资源;二是育种手段仍以常规为主,高技术育种技术急需建立,一些关键育种技术有待突破;三是种子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种业企业。因此,充分发挥我市主要农作物育种的优势,提升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水平,通过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有效地保持和发挥我市在水稻、瓜菜、棉花育种领域国内先进地位,对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效益、安全为中心,以实施本专项的重大攻关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抓手,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有机融合,选育优质高效品种,结合新品种繁育、中试(示范)、推广,进一步增强水稻、瓜菜等主要农作物产业的创新能力。为*乃至全国的粮食、瓜菜等农产品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全面提升我国水稻、瓜菜等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我市种植业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跨跃发展。

2、发展目标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水稻、瓜菜、棉花等品种培育持续创新能力。通过攻关,使我市的籼粳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常规水稻品种和瓜菜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获得1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和发明专利;培育优质、安全、广适应性新品种8-10个,其中具有重大推广前景的品种5个,获得新品种保护3个;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5个;建立一批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新品种累计推广500万亩以上。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水稻育种技术

籼稻、粳稻、糯稻种质资源收集,构建核心种质,有利功能基因的挖掘;理想株型及强光合生理功能晚稻、早稻、常规稻新品种定向培育技术;优质、安全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技术;水稻褐稻虱、条纹叶枯病抗性资源的创制及利用技术;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利用技术;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2、瓜菜育种技术

芥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草莓等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分子评价技术;核心种质资源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和定向杂交育种技术;功能型与加工专用型新品种选育技术;特异种质材料的创建与雄性不育系的开发利用技术;瓜菜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高亲和性瓜类嫁接砧木种质资源的创制技术;草莓杂交育种技术;优质鲜食、加工草莓品种选育。

3、棉花育种技术

棉花种质资源收集和鉴定评价与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技术;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技术、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抗黄萎病、抗棉铃虫筛选鉴定技术;抗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棉铃虫、棉蚜、抗干旱、盐碱及除草剂、提高棉纤维长度、强度及改善纤维柔性、细度等定向基因转化技术;三系杂交棉育种技术。

4、水稻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超级稻环保型栽培技术;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适宜机械化制种技术;确保种子纯度的繁种技术。

5、瓜菜高效安全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主要病害预防与控制技术;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利用雄性不育系高效杂交制种技术;创汇蔬菜良种配套栽培技术;瓜菜及砧木高效省本制繁种技术;草莓标准化栽培技术。

(二)中试、示范和成果转化

1、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推广与产业化。

重点推广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6号、甬优9号等;推广杂交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新育成品种生态适应性鉴定及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力争有一批新品种通过国家、省、市的审定;优质稻谷加工与大米配色技术。

2、高效、安全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重点推广早籼新品种甬籼69;推广优质、安全晚粳稻新品种宁03-88,宁04-81等品种;重点推广省本高效的单季直播、机械插秧等技术;育成新品系参加省、市各级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育成能作主栽的新品种。

3、优质瓜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芥菜类、瓠瓜、甜瓜、豆类、茄果类等功能型、加工型新品种;瓜菜产后加工、保鲜与贮运技术;新育成品种在省内外作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

4、棉花育种技术

重点推广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慈杂1号在浙江棉区及长江流域等适棉区种植;研究慈杂1号主要栽培因子肥料与密度构建的主要技术指标,完成高产优质低耗的配套栽培技术;选育的慈杂5号和慈杂6号参加浙江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力争育成我省主栽品种。

5、主要创汇蔬菜品种国产化及标准化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已育成的刀豆、榨菜、加工甘蓝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创汇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新型生物农药、性诱剂推广等。

6、优质鲜食草莓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安全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红颊”和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凤冠”;建立良种繁育资源圃;试验示范遮荫避雨育苗技术和示范推广专用育苗地育苗技术;示范推广土壤杀菌、草莓专用有机肥、微滴灌灌溉、蜜蜂放养、温湿度调控等多样化增效技术。

7、水稻高产稳产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水稻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性病虫预测与控制技术试验与示范;制定水稻节本增效轻简精准栽培技术规程;抗(耐)逆境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水稻持续高产、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模式试验与示范;水稻两熟或多熟制持续生产关键技术试验与示范。

8、瓜菜高效安全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瓜菜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精准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瓜菜专用育苗基质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试验与示范;主要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开发与示范;创汇蔬菜国产化良种高效制种技术。

三、重点项目

根据本专项目标,未来5年,应组织实施8个重大专项。

1、安全、优质、广适超级杂交水稻育种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创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选育广适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种子标准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稻种子生产技术标准;研究超级杂交水稻稻谷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制定超级杂交水稻稻谷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和建立超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经营体制。

预期目标:

育成适宜于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稻区不同栽培季节种植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3-5个,在省级以上区试中比对照增产15%以上,单季百亩方均产超800千克,连晚百亩方均产超700千克,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3级以上标准,抗1-2种主要病虫害,对穗期高温和低温的耐性达到常规稻水平,最适宜种植区域由目前的两个纬度带扩大到4个纬度带。育成组合的应用面积由目前的100万亩发展到200万亩;育成不同遗传组份、不同形态类型和不同生态类型的水稻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各3~4个;力争在不同遗传组份的早、中稻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选育上有重大突破。

2、安全、高效水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单季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双季晚粳稻新品种选育;特早熟晚粳稻新品种选育;早籼专用稻新品种选育;功能型晚粳(糯)稻新品种选育;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集成;各种特异性状种质资源创制。

预期目标:

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新品种2~3个,新品种要求比同类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或较抗稻瘟病(3~5级)、白叶枯病和褐稻虱(5级),稻米品质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3~4级;新品种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审定;总结制定一套与新品种相配套的安全、高效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早晚稻新品种百亩示范基地3-5个,年推广面积5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50万亩。

3、优质抗病瓜果类及瓜类砧木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甜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创新;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系列优质甜瓜新组合;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西瓜、甜瓜和黄瓜专用嫁接砧木品种;进行整枝、嫁接、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配套高效生态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研究甜瓜及砧木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草莓加工、鲜食专用品种杂交选育技术研究;对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选育的新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

收集甜瓜种质资源100份,并建立甜瓜种质资源圃1个;育成优质甜瓜新组合2-3个;网纹甜瓜品种要求座果容易,平均单果重1-1.5千克,网纹美观,中心糖度15%,较抗白粉病;洋香瓜选育生长前期较耐高温强光照后期耐低温的秋季专用品种;薄皮甜瓜较*海东青增产12%以上。

选育瓜类专用嫁接砧木品种1-2个;要求耐重茬,对枯萎病等主要土传病害的防效达到90%以上,嫁接后不影响品质;新品种申请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总结配套高效生态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制订一套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个,累计推广示范面积3000亩。

选育鲜食草莓新组合1-2个,要求育苗和大田栽培容易,果实圆锥形,色泽鲜红,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以上;果皮不易破损,较耐贮运;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5克以上,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丰香”高10%以上;在长期低温条件下连续结果性强,畸形果少;较抗(耐)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4、主要创汇蔬菜良种国产化与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收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其他叶用芥菜、刀豆等种质资源;利用航天育种、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系列适宜加工的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新品种;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分析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中主要营养成分,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其营养成分和商品性状的影响;探索降低腌制高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并制定加工操作规程和技术质量标准;研究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高效制种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及质量;建立技术示范基地,进行良种推广应用。

预期目标:

育成能替代进口品种的小松菜、高菜、刀豆等加工蔬菜品种3-4个;制定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规程;试验总结出小松菜、高菜和刀豆等蔬菜品种高效制种技术;建立良种生产基地1个,面积为200亩以上,年提供蔬菜良种1万千克以上;建立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良种与配套技术5000亩次。

5、加工型芥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从国内外引进鉴定、评价芥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毒病的田间自然鉴定,为培育优质、抗病、丰产的芥菜新品种筛选抗源;创建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变异材料,以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通过变种间杂交和回交的方法,转育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创造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航天育种、化学诱变等手段创造及筛选变异材料;采用杂交育种和优势育种手段,选育系列芥菜品种,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制繁种技术研究和繁种基地的建立,种子销售网络、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芥菜新品种(组合)无公害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

收集加工型芥菜(榨菜、雪菜)种质资源150份,建立芥菜种质资源圃1个;筛选获得抗病毒病的芥菜(榨菜、雪菜)材料2-3份;育成优质、高产、抗病、适宜加工的芥菜新组合3-4个;制定芥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综合防治病毒病措施及降低腌制芥菜亚硝酸盐含量的技术体系;建立新组合推广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个,累计推广面积3000亩次。

6、地方特色蔬菜品种资源搜集、保存、创新与利用

研究内容:

搜集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矮抗青、茄子、豇豆等地方种质资源,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特性,通过提纯复壮,保存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育种和回交转育等手段,创造特异种质材料,选育新品种;研究适合*地区高效、生态、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

预期目标:

搜集、鉴定与纯合脆瓜、菜瓜、葫芦、黑油茼、茄子、豇豆等地方品种20个;创制高抗白粉病种质脆瓜及耐高温茄子材料各1份;选育脆瓜、菜瓜、黑油茼青菜、茄子、豇豆等新品种6个;总结制订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和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累计推广地方特色蔬菜新品种1万亩次。

7、设施栽培蔬菜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

适宜我市设施栽培的专用甜瓜、黄瓜新品种选育;专用茄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新品种设施栽培专用育苗基质、栽培季节、肥水管理、温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措施;设施专用蔬菜新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

预期目标:

育成设施栽培专用甜瓜、黄瓜新组合各1个,要求甜瓜耐低温弱光性好,早春坐果率高,中心糖度达15%以上,较抗蔓枯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育成设施专用番茄、茄子、甜(辣)椒新品种各1个,要求番茄果实圆形,皮色鲜红,单果重15g左右,糖度8~9度,品质好,较耐贮运,甜(辣)椒果型大,单果重120g左右,果肉厚7~8mm,产量较当前主栽品种“中椒1号”提高8%以上。

8、高产、优质、低耗型棉花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

征集不同生态类型的棉花种质资源及亲本提纯;选育不同特色的杂交棉花新组合;创制大桃型及优质型棉花新种质;继续进行棉花抗虫育种;研究制定抗虫杂交棉花高产优质低耗的模式栽培技术;研究抗虫杂交棉人工制种技术标准。

预期目标:

通过抗虫转基因安全性评估1份;育成适宜于浙江棉区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棉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系1~2个,要求产量比对照杂交棉湘杂棉2号增产10~15%,棉花品质的主要性状比强度达到30cN/tex、纤维长度达到30mm,马克隆值达到国标;育成不同类型的棉花新品系2-3个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区域试验;力争杂交棉花品种在优质、大桃和高产类型上有所重大突破。

四、创新平台建设

为加速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创新体系建设,创建“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海南水稻、蔬菜育种基地等一批育种与良种繁育基地。

1、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建设*市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要开展水稻、蔬菜、瓜果等种质资源的调查、引进、搜集、鉴定、评价、长期保存及DNA指纹图谱研究。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为我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等服务。

2、*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蔬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地方瓜菜种质资源搜集、鉴定、利用等;选育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及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瓜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瓜菜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瓜菜产后商品处理及加工技术研究应用。

3、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整合我市在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优势资源,着力建设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开展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新材料的创制,研究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选育广适应性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农业局、市农科院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和相关种业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咨询委员会,负责专项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的制订,对专项实施的项目组织评审、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监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跟踪管理及绩效考核。项目采用课题负责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的方式,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多渠道多方位加大科技投入

水稻、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大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专项的资金投入。市科技经费以及其它各类支农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农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涉及本专项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成果转化资金、浙江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今后五年,在提高杂交水稻种子经营能力的同时,提取一定的经费反哺科研工作,同时,设立种业发展风险基金,每年从杂交水稻种子经营收入中每公斤提取0.2元,瓜菜种子销售利润中的10%作为风险基金,提高本专项实施的风险抵御能力。

3、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队伍的建设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5篇

在农机领域,智能化技术正在使农机从形态到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人机、自动插秧机、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等,既有单个的智能农机产品,也有农业智能化系统和平台。随着智能化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农机和农业,一场全新的“农业革命”正被掀起。

智能农机显身手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国产水稻直播机迈入智能化行列。据悉,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研究也是农业科技界重点关注的动态。而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种植机械化团队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沉淀,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33行大型智能化气力集排式水稻直播机,并在江苏省盐城市临海农场四机场进行试验。据悉,该项目是在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下完成的,该装备的成功研制填补国内大型气力式智能化水稻直播技术空白。资料显示,该装备采用折叠式机架,作业幅宽8米,作业速度可达10千米/小时,作业效率75亩/小时~100亩/小时,播种作业仅由机手一人即可完成,可适应大型农场及其他规模化种植主体作业要求。

不单单是水稻种植机械化,今年,农业生产大量使用的拖拉机也成为智能化载体。据悉,在山东等地,拖拉机安装上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拖拉机的自动调整和自动驾驶,把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在农业机械上,它的直线度误差在每百米±2.5厘米,比GPS更精准,北斗导航农机应用系统适用于整地、开沟、起垄、播种、插秧、施肥、收获等多环节。此外,智能化触角也已伸到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植物嫁接上。据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设施栽培国家,农业对机械化嫁接有迫切需求,特别是以日光温室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蔬菜栽培和塑料大棚的发展尤为迅速。现实需求刺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资料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在我国开展自动化嫁接技术研究工作的时间较早,先后研制成功自动插接法、自动旋切贴合法,填补我国自动化嫁接技术的空白,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嫁接技术。例如,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嫁接苗子叶方向的自动识别、判断。嫁接机器人能完成砧木和穗木的取苗、切苗、接合、固定、排苗等嫁接过程的自动化作业,操作者只需把砧木和穗木放到相应的供苗台上,其余嫁接作业均可由机器自动完成,从而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智能化农业创新无穷

除单个农机产品的智能化外,“智能+农业”正在形成农业智能化系统和生态。例如,在宁夏灵武,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目标要求,2016年,该市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在7个农机合作社装配北斗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资料显示,该系统主要功能有北斗定位、实时测亩、农机作业监控、面积统计分析、作业面积和质量核查、农机调度等。系统的应用能及时直观掌握示范区农机分布、有效监控农机作业质量和状态、农机手作业情况等信息,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关键农时或自然灾害天气前后实施精准调度、集中抢收抢种,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

其实,不论是智能农业还是农机智能化,背后都需要打造强大的支持系统。正是在系统和生态建设方面,已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参与。今年3月10日,在全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展览会上,“e田科技”首批200台AGlink智能设备交付国内农机巨头雷沃重工的收割机用户。据了解,该智能设备是“e田科技”公司为收获机械量身打造,通过在收割机上安装该设备,农机手不仅能实现农机故障的自动诊断、预警,实时监控作业面积及收获情况,还能通过智能手机APP应用程序,与农机厂家的服务指挥系统互联,便于售后服务系统实时查看作业农机位置,实现对服务车辆的调度和管理,保障服务的高效、精准。

农机和农艺相结合

农机的智能化进程持续加快,必将带来农业整体生态的大变革。据悉,“十三五”时期,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将“智能农机装备”列入优先启动的重点科研专项,涉及支持农机11个支持方向49个项目,预计支持资金将达到20亿元。2016年度首批启动包括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任务、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任务、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任务等4个支持方向19个项目。农机智能化高歌猛进。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6篇

辽宁省凌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辽宁 锦州 121200

【摘 要】水稻施肥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供肥性能、水稻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结合当地生产水平等因素综合分析,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调节和解决水稻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补充水稻所需的营养元素,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关键词】水稻;施肥;高产

1 水稻生育特点

我市属于东北早熟单季稻作带,生育期为110~160d,从形态和田间诊断角度可分四个时期:幼苗期(萌动、发芽、三叶期);分蘖期(始期、盛期、末期);穗分化期(长穗形:包括穗分化各期,拔节期,以及外观看到剑叶膨鼓时的孕穗期);结实期即成熟期(开花期、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2 需肥规律

2.1 吸收量

水稻正常生长必须吸收各种营养元素。氮、磷、钾是施肥的主要元素,每形成100k量吸氮2.1~2.4kg、磷0.9~1.3kg、钾2.1~3.3kg,氮、磷、钾比例为1:0.5:1~1.3;硅虽不是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强水稻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水稻对锌反应较敏感。此外,水稻吸肥量还与气候有关,营养生长于高温季节中进行的吸肥量常常大于低温季节生长的,其中以磷素最为明显,这是因为低温对植株吸磷的抑制效应最大,若以30℃时的吸收量为100%,16℃时磷的吸收量降至55.9%,而氮与钾分别降至68.3%与78.9%。

2.2 吸收率

在移栽到穗分化的营养生产中,钾的吸收量较大,占吸钾总量的31.0%~43.5%;氮次之,为26.9%~36.6%;磷较少,为15.8%~22.4%。幼穗分化到抽穗的生殖生长期,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加,氮为47.2%~53.6%,磷为44.4%~50.9%,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为56.6%~69%,这是水稻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时期。抽穗到成熟期,氮吸收显著减少,为16.2%~33.3%;磷的吸收比较平稳,为33.0%左右。生育后期,水稻吸收的氮、磷仍在16%~33%。故氮、钾肥要前中期施用,同时要施好穗粒肥以保证水稻后期对养分的需要。

3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

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一般是在前三年平均产量的基础上增产10%。

土壤施肥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目标产量×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水稻每1kg籽粒需N2.1~2.4kg、P2O50.9~1.3kg、K2O2.1~3.3kg)。

4 肥料施用技术

施肥是夺取水稻丰产栽培的主要环节之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为667㎡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它们均是在不同发育时期形成的,各期施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适时、适量分期施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肥经验是看天、看土、看苗分期施好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

4.1 基肥

多以肥效稳长且含元素齐全的有机肥料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肥料。

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满足水稻各生育期对各种肥料元素的基本需要,使稻苗扎根后能及时吸到肥料,促进早发。

用量: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于耕前施用,为使基肥及早发挥作用,逐步改为浅层施用,即在干耕上水后施用,靶田时将氮、钾肥施入。一般667㎡施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30~40kg、硫铵20~25kg、硫酸钾8~10kg、硫酸锌1kg。

4.2 返青肥

插秧后3~7d,追尿素4~5kg。

4.3 分蘖肥

分蘖期是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决定期,也是扩大稻苗营养体为形成壮秆大穗奠定基础的时期,因此,分蘖肥要适时、适量,使之能在基肥释放的配合下尽早地促进分蘖,以达到预期的穗数。同时,分蘖肥还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穗分化或拔节之前氮素过剩。从栽插到分蘖停止一般有35~40d,但并不是在这个时期内出生的分蘖都有效。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的有效分期较短,从栽秧算起只有20d左右,在早春气温较低情况下可延长到25d左右,在高温和带土移栽情况下只有15d,且早出生的分蘖成穗率高、穗形大。早生分蘖从分蘖出生到主茎拔节的时期长,有较充裕的时间赶上主茎生长,因此,追肥一般在插秧后10~15d,追尿素10~12.5kg;插秧后25~30d,追尿素8~10kg。

4.4 穗肥

拔节长穗期是决定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的时期,对结实率与粒重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期施肥可形成足够的产量容器,即在已有穗数的基础上,使每穗颖花数与谷壳体积符合预期要求,形成理想的株型与强健的根系,使抽穗时的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良好的株间受光效率,为增加抽穗后的灌浆物质奠定基础。控制无效生长,减少稻株在氮素同化时消耗贮藏糖类的数量,增加抽穗前的灌浆物质贮备。

4.5 促花肥

为增加分化颖花数,有效施肥期一般在穗分化前的6d到分化后的4d,最有效是在分化前1d到分化后1d。

4.6 保花肥

为防止颖花退化,在穗分化10d左右,(有效施肥期在分化后的7~14d)一般是倒二叶抽出1/3、穗长2~3mm时施用,其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可667㎡施尿素5kg左右,以抽穗前叶色能略褪淡为宜。

4.7 粒肥

粒肥可延长抽穗后叶片功能,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般667m2追4~7.5kg硫铵。对于抽穗速率不快、叶色偏浅的地块,可提早于始穗期追肥,一般田块粒肥追施不宜迟于齐穗后10d。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及其注意事项

郑党军 左媛媛

陕西省乾县植保植检站 陕西 乾县 713300

【摘 要】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关键词】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注意事项

按照防治原理及技术应用的不同,苹果树病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植物检疫五种方法。化学防治因其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本文在接下来的内容,就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优点进行了介绍,在优点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化学防治苹果树病虫害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本地区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思路。

1 苹果树病虫害化学防治的优点

1.1杀灭速度快

化学防治病虫害可保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扑灭暴发性的病虫害。苹果的红蜘蛛、蚜虫等暴发性害虫,选择恰当的药剂可在几小时到数天内全部歼灭,并有效控制其危害,保证苹果树的正常生长与结实,这一点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所难以做到的。

1.2 杀灭彻底

化学防治对那些隐蔽性害虫(如卷叶虫、食心虫以及钻心虫等)都有着杀灭彻底的防治效果。用烟剂防治卷叶虫、用敌敌畏等有挥发性的药剂注入天牛的孔中就属于化学防治较为成功的事例。

1.3 防治范围广

任何一种害虫、病菌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育阶段都可用化学农药将其消灭。一般来说,虫卵是比较难杀死的,而现在研制的药剂不少已经具备了杀卵的功效,例如尼索朗专门杀死红蜘蛛的卵,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药物防治的范围。

1.4 可大面积机械化操作

可用各种现代化机械进行喷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防治时间。但农药也具有杀死天敌和益虫、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人畜中毒事故、污染环境、使害虫与病菌产生抗药性和造成药害等缺点。对农药使用中存在的—些问题,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加以克服或减轻。

2 苹果树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应该注意的问题

2.1 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

2.1.1 做好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在任何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中,抗药性的产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长时间地使用一种防治药物,或早或晚都可产生抗药性。由此,在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中,综合性的防治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消除抗药性的弊端,同时对于消灭抗体个体也大有裨益。

2.1.2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药剂

轮换或者是混合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药剂可有效延长抗菌性的发展速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混合或者是轮换使用三种不同的药剂,当一种药剂无法杀灭害虫的时候,其余两种很有可能就会将其杀死。而且三种药剂同时或者是轮换使用,病虫害对药剂的抗药性能也是顾此失彼,大大延缓了抗菌性的发展速度。

2.1.3 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

在化学防治中,一旦发现本地区的病虫害对于某种药剂产生了抗病性,就要及时更换使用另一种药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一般来说有着很明显的区域特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旦一个区域某地方的红蜘蛛对于内吸磷产生抗药性,那么这种抗药性会迅速得到蔓延。但是,另外很少使用这种药剂的区域却可以继续使用的。所以,在使用化学发展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此外,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及时、不断地更换药剂使用的类型也不是最根本的抗药性防治措施,因为在药物更换使用若干年之后,对药剂抗药性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我们要不断加大科研力度,研制出更新一代药剂进行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的时效性。

2.2 化学防治的药物使用要科学合理

2.2.1 严格选择施药时间,控制施药间隔期

施药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化学防治的质量,相关研究证明,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药物防治对于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有着良好的效果。以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一般在果树开花后一周时间内进行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防治的效果会越来越差。

施药间隔期的控制对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重要,在间隔期的具体选择中,要综合考虑药剂有效期、降水量等因素。以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为例,可使用多菌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等药物防治,在第一次防治之后,考虑到其药物防治有效期,可在20~30d的时间间隔之后进行二次防治,之后每月进行一次波尔多液喷洒,这样可取的较好的防治效果。除了药效期,还要考虑到降水的因素。在上述防治炭疽病、轮纹病及褐斑病的间隔期选择中,20~30d内降雨量在80mm,二次防治后降雨量在160mm,此时进行药物防治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在这期间降雨量有所增加,则应该适当的缩短二次施药间隔期。

2.2.2 科学合理混药,注意药物喷洒质量

在化学防治中,常常有把药物混合使用的情况。在混用期间,要做到科学合理,尽量保证药物混合之后不会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不会降低混合后药物的毒性,不会对苹果树产生药害。在药物喷洒中,要注意药物喷洒的质量,尤其是遇到多雨的时节就更要严格要求了。要保证药物喷洒均匀、周到,同时还要控制好用量。

3 结论

总之,化学防治具有杀灭快、消灭病虫害彻底、防治范围广、便于机械化等优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病虫害对防治药物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化学防治药物地使用要科学合理。如此,即可将这种病虫害防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希林.苹果树几种常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9):32.

[2]臧传军,王士龙.苹果树病虫害防治高毒农药替代技术推广[J].中国果菜,2011,(2):18-19.

[3]周吉生.2009年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北方果树, 2009,(5):33-34.

浅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使用农药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王 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蚕蜂技术管理站 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 要】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我市农贸市场与超市里的一大亮点,本文从如何对症下药、如何避免造成药害以及如何科学混用农药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时使用农药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农民的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使用农药;注意问题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目标产品质量等都符合国家或农业行业无公害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经产地和市场质量监管部门检验合格,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农产品。因此,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除了建立合理轮作、间作套种、配方施肥,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技术,从而使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内,达到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目的。然而,制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因素很多,致使无公害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所以说,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正确选择和施用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已经成为当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关键问题所在。

1 必须对症下药

施用化学药剂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防效高低主要取决于药剂选择是否对症。在生产上,首先要考虑防治主要病虫害,同时考虑充分发挥兼治作用,要针对主要病虫害选择有效药剂,在防治关键时期用药,尽量选用无公害化学药剂,最大限度地避免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有条件的地方最好使用引诱剂诱杀害虫。

2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抓住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用药是保证防治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配合措施得当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病虫害种类的发生规律不同,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也具有很大差异,必须做到对具体病虫害进行具体分析。如防治苹果霉心病,必须在花期用药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苹果轮纹烂果病,必须从苹果落花后10d左右开始连续喷药;防治桃树蚜虫,在桃树开花前后是最佳用药时期。

3 避免造成药害

药害是药剂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之一,主要表现有叶片、果实等产生各种枯斑、焦枯或畸形,落叶、落花、落果,形成果锈,植株死亡等。

药害是否发生及发生轻重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取决于药剂本身。一般无机农药最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药剂产生药害的可能性较小,生物源农药不易造成药害,同类农药中,乳油剂型产生药害的可能性较大。另外,水溶性越强的药剂越易造成药害;不溶于水的药剂在水中分散性越好,越不易产生药害。其次,与作物本身有关。有的作物抗药性较强,如枣、芹菜、甘蓝等;有的作物抗药性较弱,如黄瓜、葡萄、杏等。另外,作物的生育期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幼嫩组织对药剂较敏感,花期抗药性较差,果树休眠期耐药性较强。再次,受环境因素影响。有些药剂在高温条件下易产生药害,如硫制剂、有机磷杀虫剂等。第四,使用浓度越高或用药量越大的药剂,越易产生药害,喷药不均、药剂混用不当也易导致药害。

4 科学混用农药

农药混用是生产中最普遍的用药现象,现实使用中存在许多混用不当的情况,常见的有农药成分混用不合理、农药混配方法不当、混合用药后造成药害、混合用药药效降低等。因此,科学混用农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避免同类药剂混用,混用的几种药剂最好具有增效作用;第二,在配制混用农药药液时,必须在加入一种药剂搅拌均匀后再加入另一种药剂进行搅拌,照此类推,不应将几种药剂同时加入一起搅拌;第三,几种混用农药混配后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或变化,比如酸性农药就不能与碱性农药混配。

5 提高喷药质量

喷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剂防治效果,所以喷药必须及时、均匀、细致、周到,并避开作物表面有露水或有雨水阶段。保护地喷药时,应注意前端较矮区域必须喷到;果树喷药时,应特别注意树体内膛及上部要喷到,做到“下翻上扣,四面喷透”。

6 防止产生抗药性

在药剂防治病虫害中,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大都是多次、连续、单一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化学药剂所致,不断提高用药浓度还会加速病虫抗药性的产生。病虫产生抗药性后,不仅需要加大用药量、增加防治成本,还提高了农药残留、加剧了环境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同时还很有可能导致病虫害更猖獗发生。所以,在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时,首先要注意适量用药,避免随意加大用药量;其次,要合理混合用药,利用药剂间的协同作用,防止病虫产生抗性种群;第三,要适当交替用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药剂的作用机理,防止病虫抗性种群的不断扩大。

7 注意减轻农药残留与污染

农药残留是造成食用农产品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影响农药残留高低及污染轻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药剂本身。许多化学合成药剂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残留与污染严重;而生物农药、生物源农药、矿物质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合成农药对自然界影响很小或在自然界中降解较快,残留与污染很低、很轻,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倡使用这类农药。第二是安全间隔期,即最后一次用药到产品采收的最短时间,要求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再次使用该药剂。不同药剂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并不完全相同,应按说明严格遵守。第三是用药方法。用药方法不同,农药残留与污染程度也不相同,一般是枝干涂抹药剂的残留与污染最轻,喷雾次之,土壤用药、树体输液及产品浸泡造成的残留与污染最重。因此,在具体用药时,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充分考虑,尽量采用农药残留与污染低的用药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善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用农药应注意的事项[J].农村百事通,2012.9.

[2]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3]周德礼.浅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施肥用药技术[J].丽江农业信息网,2011.7.

[4]赵继文.对我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几点思考[J].农技服务,2004.6.

巴彦淖尔市有机肥施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王 霞1 贾 茹2 郭海珍1

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2.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乌拉特前旗 0144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巴彦淖尔市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有机肥的大力应用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有机肥;施肥现状;存在问题

有机肥料不仅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养分,而且含有有机物质,对于保持、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生产实际中,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不能很好地作为肥料有效地归还到土壤中,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其地养分失衡,土壤板结,耕性差,耕地地力明显下降。所以,科学利用有机肥资源、合理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有机肥利用现状

我市有机肥源主要包括粪尿类、堆沤肥类、秸秆类、绿肥类、商品有机肥等,2012年全市牲畜饲养910万头(只),年可积粪肥约6825000t,作物秸秆9897600,生产商品有机肥10000t。

1.1 农家肥利用情况

农家肥的主要积肥方式为堆肥、沤肥、厩肥、土杂肥。农村农户对自产粪尿注意积存,作为肥源投入到农田;对于散养畜禽产生的粪便,一般情况下农户收集后制作土杂肥直接施入农田;堆沤肥作为传统有机肥,一直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首选。

1.2 作物秸秆利用情况

目前秸秆主要利用方式有直接还田、过腹还田,也有极少部分焚烧后还田和作为燃料等。小麦秸秆大部分留高茬直接粉碎还田,玉米秸秆除了实施有机质提升的项目县直接还田外,大部分经过青贮后过腹还田,向日葵秸秆作为燃料使用,豆类秸秆作为饲料过腹还田。目前全市推广秸秆还田技术26667hm2,秸秆直接还田量仅占秸秆资源总量的13.2%,部分地区焚烧秸秆和弃置乱堆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造成养分流失,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有机肥资源。

1.3 商品有机肥的利用情况

从2009年起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以来,各地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因地制宜地在玉米等一些特色经济作物上推广施用商品有机肥。全市共有有机肥企业三家,由于成本较高,农民自费购买的较少,只能依托项目补贴来提高商品有机肥的使用率。

1.4 有机肥施用情况

虽然有机肥料资源丰富,但施用水平不高,施有机肥农户数量较少。通过2005~2012年7年来对巴彦淖尔市耕地的调查,48483户调查农户中,有5159户农户施用有机肥,占调查农户数的10.6%,平均用量为2165kg/667㎡。

2 有机肥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缺乏对有机肥料重要性的认识

相当一部分农民重视化肥的施用,却忽视了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方面不可替代的的作用,我市虽然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施用量不集中,只有规模化养殖户有机肥施用量较多,大多数农民只是几年才施一次有机肥,而且平时不注重有机肥积造,致使秸秆焚烧和丢弃现象频现,导致土壤中一些作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病虫害严重,作物抗逆性降低。

2.2 秸秆还田的配套机械和技术滞后

我市从2009年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秸秆翻压还田技术以来,秸秆还田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秸秆还田后给农民的农事操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总觉得不如“一烧了之”来得省事;二是农民及部分基层干部对秸秆还田的长远效果认识不足,不知道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资源;三是秸秆还田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发展滞后,动力机械配套不合理,影响了还田作业效果;四是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必须与深耕、深翻、施用腐熟剂及农艺措施配套,而农民怕麻烦,且不愿付出相应的作业成本。

2.3 农民养地意识差

増施有机肥培肥地力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有机肥肥效缓慢,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有机肥施用量大,不宜操作,耗费人力物力。农民为了当季作物能快速增产,出现掠夺式生产,只用地不养地,这也是有机肥积造少、施用量少的主要原因。

2.4 缺乏必要的鼓励政策和引导措施

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措施的支持,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通过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实行种植绿肥还田和开展秸秆翻压还田,从而达到培肥地力、为耕地积蓄后劲的目的。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力度

要多渠道宣传秸秆等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领导和群众认识到用好有机肥资源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农民开展秸秆翻压还田、积造有机肥和增强农民用地养地意识的重要举措。

3.2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制订可操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府推动力度,切实引导农民推广应用有机肥料资源,将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要以项目为载体,强力推进对农民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商品有机肥应用、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机械购置、秸秆腐熟菌剂应用等财政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要制定鼓励政策,对商品有机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享受与化肥企业同等免税政策。

3.3 积极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研发

农业部门要主动牵头,与科技、环保、农机等部门通力合作,立项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和农村劳动力特点的操作性强的秸秆还田实用技术;采用休闲单种、麦后复种、间作套种等方式开展种植绿肥还田;大面积推广玉米、向日葵秸秆还田技术、小麦秸秆留高茬免耕还田技术和秸秆软化与快腐生物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光亚,张莹.江苏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9(7):141-143.

[2]孙红娇.有机肥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73.

[3]耿晨光.有机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3-95.

[4]汪丽红.有机肥的作用和利用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0(10):24.

[5]宋秀杰.我国有机肥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的技术措施[J].农村生态环境,1997,3(2):56-59.

桂花苗木繁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刘自芬 李龙豫 王世英

河南省舞钢市国有石漫滩林场 河南 舞钢 4625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桂花苗木芽接、扦插、压条的繁殖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为桂花苗木培育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技术。

【关键词】桂花;苗木繁殖;芽接;扦插;压条;病虫害防治

桂花是中国特有的树种,也是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桂花属木樨科木樨属,俗称木樨、七里香、九里香、岩桂等。自古就有“两桂对庭”的传统栽植方法,是园林绿化和庭院栽植的珍贵树种。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绿化对桂花苗木的不断需求,桂花苗木呈现出了俏销趋势,为了增加桂花苗木的市场供应量,笔者对桂花苗木芽接、扦插、压条繁殖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桂花苗木培育者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技术。

1 芽接繁殖

1.1 砧木选择

砧木选择会影响到桂花嫁接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情况,如选择不当则会直接导致嫁接苗木的死亡。在选择桂花嫁接砧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嫁接砧木要与桂花苗木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嫁接砧木要对桂花苗木无不良影响;嫁接砧木须是1~2年生苗木,具备抗病虫害、易成活、易繁殖等特点,如:女贞、白蜡等。

1.2 接穗采集

接穗的采集也非常重要。在选择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接穗应选自生长发育好、无病虫害、芽体饱满健康的2~3年生枝条;采集的接穗要注明品种、地块、日期等,以免造成品种混淆和因时间过久而影响接穗质量。[1]

1.3 芽接方法

桂花常用的芽接方法有“T”字形芽接法、块状芽接法和套芽接法等。

1.3.1 “T”字形芽接

“T”字形芽接法是生产中常用的嫁接方法之一,一般在5~7月份进行。嫁接方法:在砧木离地表6~8cm无分枝的向阳面,用嫁接刀横向切一长8~10cm的刀口,再从横切口中间向下垂直切一长12~14cm的纵行刀口,两个刀口的深度以刚及木质部为佳,使其形成一个“T”字形开口。在接芽上方0.6cm左右处横切一刀,深度切透皮层组织部,再从接芽下方8~10cm左右处入刀,向上方推嫁接刀深度达接穗粗度的1/3,直到接芽上方刀口为止,剥离嫁接芽,将芽片对齐植入“T”字形开口,用塑料带紧密绑好,只外露芽和叶柄即可。[1]

1.3.2 块状芽接

块状芽接法的操作较为复杂,工作效率较低,须在砧木离皮时进行嫁接,多在“T”字形芽接法无成活时使用。嫁接方法:从接穗上剥取长2~3cm、宽1~2cm的长方形芽片,再按芽片的大小在砧木上刻出与接芽片大小吻合的接口,一般成“工”字形,剥开砧木皮层将芽片植入,使芽片的两边与砧木的刀口相密接,用塑料带绑缚紧密,外漏芽体及叶柄即可。

1.3.3 套芽接

套芽接也叫管芽接,须在砧木离皮时进行嫁接。嫁接方法:从桂花接穗芽的上方1cm处剪断,在接穗芽的下方1cm处深刻一环形至木质部,抽出芽套,选择粗度与之相当的砧木,将上方剪断后把砧木上部分皮层向下成条状撕裂,露出与芽套相等的木质部,将芽套套入裹紧,将撕裂的砧木皮层向上包裹住芽套,绑缚严密即可。[1]

2 扦插繁殖

2.1 苗床准备

扦插苗床应选用土质疏松、通气性好、保水能力强的土壤,对苗床地进行反复深耕并晾晒,做成宽1m左右、高30cm左右、水沟宽25cm左右的插床,插床要求床面平整、土粒细碎、沟道畅通。插前可用1比100倍液的甲醛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插床进行浇灌消毒杀菌,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保存药效,过10d左右将塑料薄膜揭除,临扦插前2d再用清水浇透苗床,待插床干燥后整平床面,作为扦插苗床待用。

2.2 插条采集与处理

在每年的5~8月份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桂花品种作为采集母树,剪取树冠中上部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或木质化枝条做插条,也可以用一年生的桂花苗木茎干做插条。采集时应注意覆盖遮阴以防止水分蒸发,采集后对齐插条基部顶端剪成平整口,长度在8~10cm,尽量保留顶端两片叶子,将基部靠近腋芽处削成平滑的倾斜面,分级分品种按20~30株的标准捆扎成小把,将基部浸入配制好的100mg/L的萘乙酸溶液或ABT生根粉溶液中浸5~6h,取出用清水清洗插条基部后即可扦插。

2.3 扦插方法

扦插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扦插入土深度以插条的2/3为宜,一般株行距为5cm×10cm,以插穗叶片相连又不互相重叠为好,扦插完毕后压紧插条周边土壤,浇一次透水,搭盖距离床面高200cm通风透光好的遮阴棚,以减少太阳直晒造成的水分蒸发。

3 压条繁殖

3.1 低压育苗

选择健壮的桂花植株,将其基部接近地面的1~2年生枝条低压环割破坏其皮层组织部,并在环割处涂抹生根剂促其生根,将环割部位埋入土中10~20cm固定,待其生根后剪断母体连接即为桂花独立苗木。

3.2 高压育苗

高压育苗也称空中育苗,是在桂花树冠上进行操作的一种育苗方法,主要针对树体较大、树冠较高的桂花苗木。在9~10月份选择树冠上健壮的1~2年生枝条,在基部进行环剥后涂抹ABT生根剂,以便促其发育生根,再用湿润的锯末、苔藓、草炭、蛭石等基质包裹环剥处,外套塑料膜扎紧两端以保持其内部湿润,待生根后剪断母体连接即成一株独立的桂花苗木。

4 病虫害防治

4.1 常见病害防治

常见的桂花苗木病害主要有桂花枯斑病、桂花褐斑病和桂花炭疽病。

4.1.1 桂花枯斑病

桂花枯斑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7~11月份,主要为害桂花叶片,发病后病斑呈灰褐色,由叶缘向内扩散并出现大量黑色霉层,严重时引起桂花苗木早期叶片大量脱落,导致生长衰弱。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0d左右喷施一次70%代森锌500倍液或50%百菌清800~1000倍液,喷2~3次即可。

4.1.2 桂花褐斑病

桂花褐斑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4~10月份,发病后病斑呈黄色小斑点,由叶缘逐渐向内扩散并散生黑色霉状小点,严重时引起叶片干枯脱落和苗木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周左右喷施一次50%多菌灵500倍溶液或50%的代森铵600倍液,喷2~3次即可。

4.1.3 桂花炭疽病

桂花炭疽病的发病时间一般在7~9月份,发病后叶片出现不规则形状病斑,中间浅褐色边缘,红褐色并附着黑色小颗粒,严重时引起叶片脱落枝条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发病叶片,发病期间每隔10d左右喷施1次7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百菌清1000倍液,喷3~5次即可。

4.2 常见虫害防治

常见的桂花虫害主要有介壳虫、螨类、蛾类。

介壳类害虫有吹绵蚧、草履蚧、盾蚧等。防治方法:用50%菊酯100~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对水800~1000倍喷杀。

螨类害虫有红蜘蛛、芽螨、叶螨等。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4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喷杀。

蛾类害虫有丽绿刺蛾、袋蛾、黄刺蛾、扁刺蛾等。防治方法:用黑光灯诱杀,或用4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喷杀。

参考文献

[1]孙时轩,刘勇.林木育苗技术[M].金盾出版社,2002(3):118,121-125.

[2]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312-313.

榆树嫁接硬枝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米新兵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林站 陕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榆树是重要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在生产上一般采用嫁接繁殖,本文从嫁接前准备、嫁接操作和嫁接后的管理3个方面详述了榆树嫁接繁殖技术。

【关键词】榆树;嫁接;嫁接繁殖;硬枝嫁接

榆树是陕西榆林的主要乡土树种之一, 因其是阳性树种,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根系发达,抗风力、保土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具抗污染性,叶面滞尘能力强等优点,因此成为良好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实践证明,种植绿化榆树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生产上一般采用嫁接繁殖,当年嫁接,第二年即可出售。以下将榆树嫁接硬枝繁殖技术进行介绍。

1 嫁接前准备

1.1 砧木选择

一般选择白榆作为嫁接砧木,首先白榆适应性强,抗寒性强,可耐绝对低温-40℃,且对土壤要求不严,不过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长势更佳。其次,白榆还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0.3%或pH9值为时也能生长,其生长速度也快,寿命比较长。

1.2 砧木的培育

因为白榆树干通直、光滑,枝条较家榆柔软,主根侧根均发达,幼苗生长快,因此培育砧木年限较家榆时间短,且嫁接和移栽成活率均高。白榆一般用移植培育大苗,选用二年生一级苗,按株行距0.5m×0.75m移植后,培育2~3年,再从中选出树干通直、光滑、无病害、胸径3cm以上的苗木,按株行距1m×1m定植后,可当年嫁接,也可再培育1年嫁接。在培育大苗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水肥管理外,还应注意加强整形修剪,保持其顶端生长的优势,及时除去竞争枝、枯枝、杂乱枝条。

1.3 接穗的采集

在采条时,应选择树冠发育充实、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粗细均匀的一年生发育枝作接穗。枝条粗度在0.4~1.0cm之间,最好是0.5~0.7cm之间。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都可剪取接穗,采后简单修剪捆成捆,喷上少量水,用塑料布包好入窖待用,或入窖以湿沙埋,窖温保持在0℃以下。当大量剪取倒榆枝条做接穗时,可以建立采穗圃,加强水肥管理,或将倒榆枝条事先嫁接在十几年的大榆树上,作为每年剪取枝条的母树,这样既能保证接穗数量和质量,又能避免破坏观赏树。例如,金叶榆要将适于嫁接的当年生金叶榆枝条剪下,并剪成10cm长的段,两端剪口蘸蜡密封避免失水,但最好随剪随接,也可以提前1d剪取,放在5℃左右的环境下让其活化,剪取的接穗长度6~8cm,带有2~3个芽。

2 嫁接操作

2.1 嫁接时间

金叶榆、倒榆、大叶榆一般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芽体萌动前进行嫁接,在榆林地区最佳时间是4月20日左右。此时砧木树液开始流动,气温也适合愈合组织形成,嫁接成活率最高,可达98%。新移栽的砧木,如果当年嫁接,最好在砧木发芽后进行。

2.2 嫁接方法

苗木的嫁接方法和方式很多,主要分为芽接法、枝接法、茎尖嫁接法和根接法,根据苗木的习性选择适当的嫁接方法是提高嫁接苗成活率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华金叶榆、倒榆和大叶榆的嫁接方法很多,主要以硬枝嫁接效果最好。

2.2.1 几种不同硬枝嫁接法对比

(1)劈接:接穗长10cm,粗0.7~0.8cm,将接穗下端削成楔形,削面长1.5~1.8cm,砧木粗度略粗于接穗,在距地表5cm处平断,在断面正中下劈,砧木接口长度与削面相同,插入接穗时形成层对齐且漏白0.5cm,再用1.5cm宽塑料条绑扎接口。

(2)腹接:穗长、穗粗、砧粗、砧木处理方法与劈接相同。在砧木断面处下端呈35°~45°角开切接口,接口长度为2cm左右,下端不超过砧木髓心,接穗削成扁楔形,削面的长切面长度2.0cm,短切面长度1.5~1.8cm,将接穗的长切面朝里插入接口后严密绑扎。

(3)舌接:在砧木距地表5cm处由一侧向上向另一侧削一长为3cm的马耳形削面,在削面前方1/3处顺木质向内切1个2.5cm长的切口,使之呈舌状,接穗削面长度也为3cm ,也向木质内削一切口,使之呈舌状,将砧、穗的舌片相互插入对方的切口,严密绑扎接口,砧、穗要求等粗或粗度相差很小。

(4)插皮接:将接穗下端削成3.5~4.0cm的斜面,厚0.3~0.5cm,斜面的对侧削成小斜面,在砧木距地面5~8cm处截断,切面要求光滑,选砧木光滑且背阳的一侧面,从砧木切面皮层部垂直切一小口,长度比接穗长斜面略短,将接穗大削面朝里插入砧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严密绑扎接口。

实验证明,在4种硬枝嫁接方法中,按穗成活率和株嫁接成活率均以插皮接最高,劈接略低,但都能达到生产嫁接成活要求;腹接最低,其原因与砧木较粗、砧木切口时操作较难且切面过大有直接关系。这里株嫁接成活率高于接穗嫁接成活率的原因是,每砧木接穗数为1~2个,其中有1穗活,即为株嫁接成活。中华金叶榆、倒榆和大叶榆一般采用插皮接,此嫁接方法嫁接成活率高,可达98%,且简便易行,常用砧木较粗,并在易离皮的情况下采用。具体操作为:将砧木在离地面2~2.5m处锯断,削平断面,用刀在断面相对两侧(光滑面)边缘下1cm处斜切各1刀,深达木质部。

2.3 接穗的削制

3种榆树接穗的削制基本相同,接穗最好是一年生枝条,接穗粗度为0.5~1.0cm,穗长10cm,接穗顶部用蜡封好。一般把接穗下端削成长斜面2~3cm长、短斜面0.5~1cm的楔形,厚度0.3~0.5cm,要求每个削面一刀削成,接穗留2~3个芽,随接随削,以防风干。

以金叶榆为例:将储存完好的接穗,用劈接刀将穗下端削成3~4cm斜面,将斜面两侧用刀轻刮露绿皮,再将削面尖端背侧削一三角尖,一次削够1h用量即可。垂榆: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木质部和皮层之间,长斜面紧贴砧木木质部,要求斜面露白0.2cm左右,根据粗度不同,每棵砧木嫁接3~5个接穗,再用塑料膜将接口及砧木横断面包严系紧,防止接穗脱落或松动,防止雨水渗入。春穗需套袋,以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2.4 嫁接技术

嫁接时,先将砧木切开的皮层轻轻拨开,再将两个接穗的小削面向着砧木木质部方向插入皮层之间,插入深度以接穗削面被皮层覆盖住为宜。根据砧木的粗度不同,可嫁接1~3个穗,然后用宽2cm、长50cm的聚氯乙烯塑料条绑扎,最后用16cm×22cm或18cm×25cm的塑料袋套住扎紧,以保温保湿。接穗10d左右开始发芽,15~20d接穗大部分发芽。此方法适用于砧木较粗或嫁接熟练操作人员使用。

2.5 嫁接注意事项

在嫁接操作过程中,要掌握“优、准、齐、紧、快”的五字要点。优:砧木和接穗要健壮、优质、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粗细合适。准:下刀要准确无误,深浅到位,力争“一刀成”,使刀口平滑;齐:砧穗的形成层要对齐,如遇有砧穗比例不合适要一侧对齐,不能两面将就;紧:在绑扎时,要绑紧,在上部的转折点处不能使绑带拧劲,以防止出现细脖现象。快: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整个操作过程要快、干净,尽量减少伤口暴露的时间,防止失水和污染而影响成活。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在下雨天作业,防止伤口污染。

3 嫁接后的管理

3.1 抹芽

对嫁接成活苗,要及时抹去砧木上发出的白榆萌芽,促进接穗成活和接穗枝条的生长。接后7d就可以观察其成活状况,接穗青绿、芽苞鼓胀则是成活的。

3.2 通风、解袋、解条

结合抹芽工作,要随时注意接穗上芽的生长发育状况。当嫁接较早、气温又不太高时,如成活可观察到有新芽发出,并且有少许展叶,这时要解去塑料袋,一般在下午接近傍晚时解袋,以避免强光灼伤嫩芽。20d后可解去接口绑绳,剪去竞争枝,保持树冠圆润,砧木要及时抹芽,保持接芽正常发育。

3.3 修剪

逐步修剪砧木侧枝,减少植株的养分消耗,增加营养积累,以保证接穗始终处于顶端优势。但是,对侧枝的修剪不能从主干基部把侧枝全部剪掉,这样会使得光合面积减少过大,造成饿死接穗的现象。

3.4 土肥水管理

对嫁接成活苗要加强土肥水管理,适时浇水施肥。6~8月份苗木速长期,追施尿素2次,每次每667㎡施20kg,并视墒情浇水4~6次,促进苗木生长;同时定期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3.5 中耕除草

倒榆嫁接成活后,应根据土壤、气候、杂草蔓延程度,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通常般在倒榆生长期人工除草4~5遍、中耕3~4遍。在生长前期多除草,此时生长旺盛,效果明显;后期可少除草,促使枝条木质化。

3.6 病虫害防治

倒榆的病害有腐烂病和炭疽病。腐烂病用石油乳剂、石硫合剂涂抹,或用波尔多液喷干,也可于早春涂白防止感染;炭疽病,则应清除病株并将其烧毁,或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等喷洒。倒榆叶部虫害较严重,可用敌杀死、敌敌畏和氧化乐果喷洒防治。常有榆紫金花虫为害,主要在早春发芽时或于8~10月份为害中部。防治方法:早春成虫上树时振落捕杀;喷洒800~1000倍的敌杀死、敌敌畏,毒杀幼虫和成虫。

4 结语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水稻 高产 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41-02

1 华坪县水稻生产及农业科技工作开展情况

1.1 水稻生产概述

华坪县幅员面积2156.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3198.3米,最低海拔1015米,是丽江市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县。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28万亩,其生产直接影响到全县人民的口粮供应,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在水稻生产上,采取了品种更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联防联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来提高单产,2016年全县水稻平均单产505.5公斤,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总产量26664吨,占大春粮食总产量的39.5%。种植区域分布于海拔1015-2000米的范围,其中海拔1600米以下地区为杂交籼稻区,总面积4.86万亩,占总面积的92%,平均单产650公斤,是我县的水稻主产区,90%的种植面积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河谷。是我省水稻高产地区。主推水稻品种有Q优2号、内香8156、宜香4106、Y两优1号和Y两优8818。海拔1600米以上地区主要是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其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粳稻品种,主要种植品种有楚粳28号、云粳优17粳、鄂粳杂1号等。

1.2 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及应用情况

1.2.1 水稻良种推广

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主的两杂新品种推广,对华坪县粮食增产发辉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1.5%,其中河谷区籼稻以全部种植杂交品种,山区也逐步推广粳型杂交稻。杂交玉米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88%,两杂种子已成为我县农作物主要推广种植品种。

1.2.2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华坪县2008年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项目实施主要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环节,开展野外调查、采样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果评价、技术研发等十一项工作。2012-2015年已完成大田土样采集2500个,同时完成了样品的检测分析,获得化验检测数据8000多个,实施田间肥料效应正规实验20组,制定配方10个,发放施肥建议卡30000份,培训农户5000人次,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建立24了个农户施肥情况观测点,同时对芒果、茶叶的配方施肥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3 农机技术推广

多年来华坪县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争取农机补贴资金,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以累计推广联合收割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具60多台,微耕机等小型农机具400余台,基本实现了稻田耕整和稻谷收获机械化。使用新型农机具进行水稻生产,每亩可节约耕整、收获费用130元,同时加快了水稻移栽M度,缩短了移栽时间,保证了大面积水稻能够在最佳节令种植、收获。

1.2.4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开展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通过培训农民已较好地掌握了西瓜嫁接、芒果嫁接等农业先进技术,提高了农民科学水平、用科学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1.2.5 农作物病虫害联防联治

华坪县农业局动员全体农业科技人员,积极行动,组织农户按照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配药、统一喷药、统一检查的五统一方法,组织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在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组织联防队,调配喷药机械,开展统防统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在搞好喷药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方法,降低虫口密度,减轻病虫危害。

2 总体布局、实施内容及进度安排

2.1 总体布局。鲤鱼河流域片实施8500亩示范片,包括拉毕、梭罗、楠木、德茂等四个村委会实施。新庄河流域片实施7060亩示范片,包括新庄、天星、和爱、折里、荣将等五个村委会实施。在两个示范片建立两个百亩核心区两个千亩展示区。

2.2 实施内容

2.2.1 主导品种。根据高产创建的总体要求,结合华坪县万亩水稻示范区生产、生态特点与优势,确定鲤鱼河片区以“Q优2号、丰优香占、宜香4106”等为主导品种;新庄河流域片区以“Q优2号、内香8518、德优4727” 等为主导品种。通过统一供种方式,万亩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2.2 主推技术。

(1)培育适龄壮秧

可采用薄膜育秧或湿润稀植薄膜育秧:采取160cm开厢,厢宽130cm,厢沟深25cm、宽30cm,平整厢面后将消毒浸种后的种子撒于厢面,每亩移栽田用种1.0kg,将其种子播于30m2的厢面上,然后覆盖细粪或草木灰,浇水浸透厢面后拱架覆膜,保持厢面潮湿。二叶一心时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称“断奶肥”,同时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800倍液喷雾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四叶时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同时采用旱育旱管和及早防治病虫害;移栽前3-4天,每30m2育秧田施尿素1.0kg,称“送嫁肥”,要求每苗带3.0个以上分蘖。

(2)定量基本苗

①百亩核心区产量设计:期纳镇计划亩产80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60-18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②千亩展示区产量设计:计划亩产75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50-170粒以上,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③万亩示范区产量设计:计划亩产700K,亩有效穗达18-20万穗,穗总粒140-160粒以上,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9克,最高茎蘖数30-35万苗,成穗率65%以上。

(3)实施精确定量栽培施肥技术

①百亩核心区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在亩施足1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化肥(N:P:K=1:0.5:0.8),鲤鱼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9.7kg(折N13.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新庄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7.6kg(折N12.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硫酸锌肥2kg,促穗、增粒、增产。②千亩展示区和万亩示范片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在亩施足1000kg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化肥(NsPsK=1s0.5s0.8),鲤鱼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7.6kg(折N12.7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新庄河片区:每亩施用化肥尿素24.5kg(折N11.3kg),普通过磷酸钙50kg(折P2O5 8kg),硫酸钾肥20kg(折K2O 10kg)硫酸锌肥2kg,促穗、增粒、增产。

(4)实施精确定量灌溉技术。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清水浅插、薄水分蘖、苗够搁田、追肥浅灌、寸水孕穗、湿润壮籽、干湿交替”的管理技术。我县各稻区从移栽后至茎蘖数达到预期有效穗数的80%前,浅水(2-3cm水层)管理,干湿交替,做到以水护苗,促进秧苗早发新根和早长有效分蘖,提高有效穗数。茎蘖数达预期有效穗数的80%时撤水分次晒田,达到田面不陷脚程度,控制无效分蘖,直到茎蘖数开始下降、水稻叶片退绿、叶挺秆壮、基部变圆变硬、主茎开始拨节时灌浅水结合施肥,后期浅水管理,干湿交替,收割前10天撒水晾田。

(5)加强病虫害防控

主要病害有白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螟虫、飞虱、叶蝉、粘虫。①防治白叶枯病可采用72%农用链霉素20-3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②防治稻瘟病可采用4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2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③防治稻曲病可采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40g兑水60kg喷雾防治,水稻小苞期和大苞期各施药一次,同时可防治水稻纹枯病。④防治条纹叶枯病可采取拔除病株后用药防治飞虱。⑤飞虱、叶蝉、粘虫可采用80%敌敌喂乳油6-8ml或10%蚍虫啉20-30g兑水60kg喷雾防治。⑥防治螟虫采用20%杀虫双0.25-0.35kg拌细土30kg撒施,还可兼治叶蝉。要求以村为单位组织联防,秧田期联防2-3次,大田联防2-3次,确保样板达到高产优质目标。

2.2.3 技术培训

⑴县、乡技术干部培训。培训四次120人次:3月份综合技术培训,6月份中期管理技术培训,7月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8月份各类试验示范样板良种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观摩及培训。

⑵村、组干部及农户培训200场次,19000人次。其中3月份会议培训100场次5000人次;4月移栽技术现场技术培训指导100场次5000人次;6-7月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施肥技术现场培训100场次5000人次;8月各类试验示范样板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观摩及培训40场次4000人次。

3 项目实施及验收结果

3.1 示范片概况

华坪县水稻高产创建分两片实施,面积为22540亩,涉及2乡3镇、19个村委会、123个村民小组、5586户农户。第①片在石龙坝乡德茂坝子6组种植面积186.5亩,涉及农户95户;千亩展示区在石龙坝乡德茂村1-9组,面积1015.5亩,涉及农户 704 户,万亩示范片辐射区辐射带动中心镇、石龙坝乡和兴泉镇的13个村。面积为12529.5亩。主推水稻品种Q优2号,第②片在荣将镇膏泽村2组和荣将镇哲理大桥机耕路两种植面积275.5亩,涉及农户163户,千亩展示区在荣将镇膏泽村1-5组,面积1014亩,涉及农户 648 户,万亩示范片辐射区包括荣将镇和新庄乡的6个村,面积为10010.5亩。主推主导水稻品种内香8156、Q优2号等品种。项目区水稻全部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种植。

3.2 测产验收结果

8月11日-13日,县农业局组织县级相关技术人员对两个示范片按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片、万亩示范区三层次进行了理论自测,其中,第1片在石龙坝乡鲤鱼河流域,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871.9千克,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791.2千克,f亩辐射区平均亩产692.1千克;第2片在荣将镇新庄河流域,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829.6千克,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771.4千克,万亩辐射区平均亩产669.2千克。两片百亩核心区加权平均亩产850.75千克,两片千亩展示区加权平均亩产781.3千克,两片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95.65千克。市级专家组根据县自测情况及操作实际,对第1片石龙坝乡鲤鱼河流域示范片进行了全田机收实测,对第2片荣将镇新庄河流域进行了理论复测。

根据复测结果及自测情况综合分析并进行调整,专家组认为,华坪县2016年水稻高产创建理论测产、实测与自测结果基本吻合,完成了省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任务。

4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水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850.75公斤,千亩展示区平均亩产达到781.3公斤,示范区22540亩,平均产量695.65公斤,比项目区前三年平均产量586.5公斤增产109.15公斤。可增加稻谷246.0万公斤,增幅18.6%,按2.00元/公斤计,直接增加产值492万元,加上节约增效138.8万元,最终该项目活动可增加经济效益630.8万元1.9万农户人均增收332元,带动全县12.56万农民人均增收50.2元。

4.2 社会效益分析

一是增加稻米172.2万公斤,同时增加饲料原料155.7万公斤;二是有利于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业产业粮经结构比例调整,促进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农民收入;三是有利于土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利于扩大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利于提高种植规模效益。

4.3 生态效益分析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8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意识也越来越高,因而“菜篮子工程”不仅体现在供应充足数量的蔬菜,更要体现在供应足够安全的蔬菜上,加之发展绿色农业的提出,这些都要求一线农业生产者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有新的认识,需要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防治的观点融入到生产中。针对南方早春大田生产的实际情况,笔者对一些易于操作的蔬菜病害生态防治措施简单说明如下。

1 水稻轮作后休耕

为了实现较高的经济收益,一线的农业工作者往往采用“早春大棚蔬菜―水稻―秋(秋冬)季蔬菜”的生产模式。这种“旱地”与“水田”的交替的栽培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土壤中微生态,但土壤长期高强度的承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所以适当的休耕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恢复与土壤微生态的平衡,有利于降低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初侵染水平。

2 土壤pH值的调节

施用石灰粉或者硫磺粉等来调节土壤pH值,使土壤pH值不利于某一病害的发生,而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在这种此消彼长的综合作用下提高蔬菜的抗病性。

3 整理田间卫生与深耕

寒冷的冬季是防治病虫害的一个有效的天然措施,所以在结束秋(秋冬)季蔬菜生产后要认真整理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与杂草,防止病虫害在残留的有机体上过冬;对土壤进行深翻有利于土壤熟化,从而使寄生性的病虫害失去载体而死亡,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数量。

4 有机残体集中处理

对于秋冬季生产中产生的有机残体集中进行处理。如一些病枝可以进行焚烧,一些容易降解的有机体可以投入沼气池或者化粪池中进行处理。病枝的焚烧可以避免其再次传染或者作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5 品种的轮换与选择抗性品种

单一品种的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病害产生选择性,从而可能使某些病害集中暴发;选择对一些常发病害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对这些病害防治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在选种时选用那些具有较好商品性的抗性品种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风险。

6 炼苗增强蔬菜幼苗的表观抗性

在大棚育苗阶段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情况适时进行炼苗,增强蔬菜幼苗的表观抗性。炼苗的具体措施有增强通风、增加光照、肥水控制蹲苗等。通风也有利于降低温棚中的空气湿度,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7 嫁接苗的使用

黄瓜、茄子等在大田生产中常常会发生枯萎病、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土传病害往往很难防治且防治成本也较高。近年来,生产中常采用嫁接换根的方法来进行土传病害的防治。单户的农业生产往往考虑到成本问题不愿使用嫁接苗,但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与涉农企业挂钩的农户需要考虑嫁接苗的优势,并积极推广与应用嫁接技术。

8 有机堆肥与生物肥料的使用

有机堆肥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调节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恢复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达到土壤中微生态的平衡,有利于促进蔬菜的生长与提高作物的自身抗性等。微生物肥料是根据“以菌治菌,以肥抗病”的生防原理研制出来的肥药多效的肥料。微生物肥料具有改善土壤、修复土壤微生态、增产、抗病等优点。有机堆肥与微生物肥料使用是无公害蔬菜与有机蔬菜生产的好帮手。但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注意有机堆肥的腐熟度,即有机堆肥需要充分腐熟才能使用,避免病虫害的引入;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效果不如化肥那么直接与明显,但需充分考虑其生态的综合效益和其在无公害蔬菜与有机蔬菜生产中的作用,应积极推广。

9 转基因作物与脱毒苗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抗病品种,但由于对其安全性的褒贬不一,所以在此不进行推荐说明;通过组织培养生产出来的脱毒苗对于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是有效的,其对马铃薯等的脱毒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0 无公害生产保障设备的使用

很多无公害生产保障设备已经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比如,温室病害臭氧防治器、土壤灭菌消毒器等,这些设备主要在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和有机蔬菜生产中使用,在大田中使用常需要考虑成本与可行性。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9篇

培育优良品种是农业生产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例如利用盐碱地种植水稻,必须对盐碱地预先进行改良,工作量很大,重盐碱地就更困难,如果能有抗盐碱的品种就省事了。笔者从互联网上得知:广东湛江有一位毕业于湛江农校的知识农民陈日胜,1986年他在海滩的芦苇荡中发现1株野生水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经过不断地选育获得成功,定名为“海稻86”,现在已在湛江海滩盐碱地上种植了两千多亩,该品种能在pH值达9.3的重盐碱地种植,并在全国很多盐碱地上都试种成功。这个水稻品种的选育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件事同时证明了农民也可以搞育种,而且能搞出大名堂。

作物育种的方法很多,主要方法有生物技术育种、人工杂交育种、自然杂交选优育种和突变体育种。前面两种方法需要具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地等较好的条件,目前主要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进行,而后两种育种方法可让广大农民成为科研的主力军。陈日胜培育的抗盐碱水稻品种就属于突变体育种。下面笔者根据经验谈一谈关于园林树木和果树良种的选育工作,希望能鼓励广大农民在育种工作中大显身手,多做贡献。

一、园林苗圃中优良品种的选育

园林树木有一部分是采用分株、压条、插条或嫁接繁殖的,如杨、柳、月季、牡丹等,这些植物一般为表现一致的纯种。但大部分的园林树木是用种子繁殖。种子并不是纯种,而是具有双亲遗传性状的杂交种,因此后代会产生分离,广大农民只有精心选优,才能逐渐发展为良种。下面以桧柏、紫薇、黄栌、元宝枫为例谈一下具体方法。

1. 桧柏(圆柏) 桧柏在北方是极为重要的园林绿化、美化树种。苗圃地都用播种育苗,用种子繁殖后其后代表现很不一致:有的为细圆柱形,分枝密集,生长细高,树姿优美;有的呈尖塔形,基部粗,上部细,顶端尖,分枝密集;有的树形矮胖且分枝松散,不美观;还出现了很多中间类型,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有很大差别。

在苗圃中,桧柏种子发芽生长2~3年后就能看出苗木生长的特征和姿态,而且生长速度有明显区别,应该进行选优,把树形为圆柱形、尖塔形,树冠内分枝紧凑,生长速度快的树苗留下,把树形、树姿差,生长慢,抗逆性差的苗清除淘汰掉。

一般桧柏作为风景林木,多适宜用五年生左右的大苗,出圃时不必统一挖出,而采用相间出苗,把最好的苗留下,以后用来做母树扦插繁殖,形成生长整齐一致的无性系,不断纯化后就可选出优良的品系,通过进一步发展、鉴定后即可成为新的桧柏品种。

2. 紫薇 紫薇是我国主要的美化树种,但多采用种子繁殖,还没有品种化。生产上通常把开白花的叫银薇,开紫花的叫紫薇,开红花的叫红薇,这些实际上还不能算是品种。紫薇在苗圃中生长时表现差别很大,有的开花早,苗期就开花,有的生长3~4年才开花;花期长短也不同,有的只开一茬花,有的能连续开花3~4个月;花穗的大小和形态差异都很大,特别是花的颜色变化更大,除了白、紫、红、粉色外,还有一些深浅不一的过渡色,如玫瑰红色、紫蓝色等。这些特性在苗圃内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此时应该开始选优。每年对其主要性状花期、花色、花穗大小、生长和抗病虫害情况进行考种。以此为依据把生长旺盛、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开花早、花量大、花穗大而美、花期长、花色艳丽的树苗留下,重点培育,把表现相对较差的苗清除淘汰掉。

淘汰劣种时,可把它作为砧木进行嫁接,一般适宜在春季根据所需的树形(灌木状或小乔木形)进行修剪和嫁接,变成最好的优良单株,通过嫁接就能迅速发展成很多优良品系。性状稳定后,通过鉴定可成为新品种。

3. 黄栌和元宝枫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秋季观赏红叶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栌和元宝枫适宜在山区生长,对荒山绿化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到了秋季,叶色由绿转红,色彩斑斓,把锦绣河山点缀得更加美丽。黄栌和元宝枫都用种子繁殖,后代产生明显的分离。从秋季叶色来看,有的由绿转黄后呈褐色,不美观;有的呈黄色或浅红色,表现一般;也有的呈深红色、鲜红色,或红中透黄、黄中透红,非常艳丽。在同样的环境下表现出叶色的明显差别,这也是后代遗传性状的分离。我们要在苗圃中选择那些到秋季叶色鲜艳的苗木,同时要选留那些红叶生长时间长、不易落叶、抗病、抗旱、生长快的苗木,淘汰秋季叶色差、落叶早、抗性差的苗木。不过表现差的树苗也可以作为砧木,在其上嫁接色彩斑斓的优种黄栌和元宝枫。

以上叙述了苗圃地中优种的选育,苗圃地外界条件比较一致,最能反映出苗木遗传特性的差异。苗圃地也是一个杂种和选种圃。自然杂交的种子,在童期可分离出优劣,是进行选优去劣的重要有利时期。

二、经济林木实生树种的选优育种

在经济林木中,核桃、板栗、文冠果、香榧子等,我国多数地区历史上多采用种子实生繁殖,后代良莠不齐。通过近几十年的选优工作,已经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特别是重要的木本粮油植物,例如新疆核桃、燕山板栗,都在原产地通过发动群众选出了一批优种,并通过嫁接繁殖逐步实现了品种化。但笔者认为,在核桃、板栗的品种上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在原产地继续发动群众来选种,提高优种的品质。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红枣矮化;超高密度;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1 种植方法

传统的红枣种植技术,种植规格:株行距3m×3m,74株/667m2,种植时间在12月。而柯坪县枣农采用宽窄双行模式直播酸枣、套种棉花,在3月25日~4月20日播种,第2年的同一时间段进行红枣嫁接。播种规格是宽行240cm+窄行60cm。其中宽行中要套种4行棉花,667m2保留8500株棉花;窄行中种2行酸枣,22cm的株距,定苗大约在酸枣幼苗长到5cm时进行,最终保留约1200~1600株。由于有酸枣成本低、嫁接后植株生长快、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快速建园最好播种酸枣。

2 嫁接技术

嫁接需要对品种选择、接穗准备和嫁接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需要掌握嫁接技术。

首先选用大果型品种骏枣为主栽品种,并尽量采取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来保证红枣的统一性。并且需要保留一些酸枣或嫁接一些其他品种的枣类,增加授粉结果的机会。

嫁接准备需要在入冬前就开始准备。选取枝条成熟度高、品种纯的采穗圃采穗,用石蜡油封闭,放入冷库保存新鲜活性,需注意选穗的要求是必须带1个主芽。一般不选用二次枝作为接穗,因为二次枝会形成木质化的枣吊,影响枣苗成活。

嫁接时间一般选在种植后的第2年,和播种的季节一样,在3月25日~4月20日进行,就经验而言嫁接的时间宜早不宜晚,以免影响成活率和产量。

嫁接方法同其他枣类品种的嫁接一样,采用根部劈接。接穗后将接口绑缚严实。

3 接后管理

3.1 树体的管理

包括抹芽和摘心。抹芽在嫁接后15d左右,这样做可以节约养分,供给证接芽营养,全年需要进行3~4次的处理。摘心大约在5月底6月初,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是总体来讲越早,产量和质量会比较高。在接口完全愈合后,取消对嫁接接口的绑缚。但如果在风比较大的田地中应适当延迟,以免折断。

3.2 水肥的及时供给

首先生长期的地面施肥。在嫁接前在苗木旁开条状沟并进行第1次施肥,此次施肥要足量,并且要包含多种营养素,以农家肥主,1m2约需4.5kg的农家肥,同时需要补充尿素和重过磷酸钙。第2次在嫁接后4月20日~5月10日之间,以尿素和重过磷酸钙为主。在5月20日叶片淡绿色之后进行第3次的补肥。接着从展叶开始进行叶面喷肥,约20d1次,1年喷5次即可。主要用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浇水大概需要3~4次,大多集中在开花时期。8月15日以后要停止浇水,直到9月20日以后进行最后1次浇水,而且水要足,避免落果。

3.3 幼株安全过冬

红枣树在幼株时期为安全过冬,一般在6月底不再施肥,9月底不再浇水。同时最好用至少30cm的干土保护红枣树的基部,并且在冰冻前完成这项工作。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再撤除。同时,还可以在枣树周围铺设地膜,以减轻红枣树的冻害。除此之外,有稻草的地方可以在秋季过后,用稻草将主干的树体包裹起来,这样有利于树体保暖。尽量在大雪过后及时摇掉树上的积雪,防止在树枝上冻结。

4 培育树形

5年以下树龄的枣树可以只摘心不动剪由于是双行种植,因枣树喜光,可让其形成一高一低,有利于吸收阳光。矮行为阳光直射行,树高大约1m左右,高行可为其2倍。树形可以依据红枣特性修剪成圆柱形主干。它的要求是骨架要牢固健壮,主枝粗壮,尽量保证每个主枝上都有一定数量的健壮侧枝,主、侧枝保留40~60°的角度为好。当树体长大后可能会互相遮挡,影响吸光,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间伐或其他方式逐渐减少枣树数量,以667㎡为例可以将株数调至300株左右,来保持高产量。

5 枣树防病

6月下旬~7月上旬为枣树防病的关键时期。枣树一般容易患枣锈病、炭疽病和烂果病等。枣锈病一般的化学防治方法为6月底~7月初树上喷1:2:200波尔多液。炭疽病的防治,可于6月下旬,先用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源,再于7月中下旬喷一次1:2:200波尔多液或可杀得;8月中旬,选用农用链霉素混入代森锰锌中或采用其他方法。其他枣树病害也要及时防治,保证果子的产量和质量。

6 注意事项

播种时土不能覆盖太厚,以免影响种子的萌出率。红枣树在幼株期特别不能缺水缺肥,否则影响成活率。生长期内也要保证水肥的充足,这样才能保证有好的产量,同时保证红枣果实的质量。红枣树不适合种植在过分盐碱的土壤中,同时也尽量避免种在粘性土壤。应种在偏沙的土壤里,并且先浇水后施肥,施肥量要适宜,以免过多刺激枣树萌发新枣头。由于枣树间还有棉花,应注意对棉铃虫的防治。品种尽量统一,这样可以简化种植技术。在果实变为红色,自然成熟落果达到20%以上时再进行采摘。

7 总结

红枣矮化超高密度栽培使柯坪县的广大枣农受益,这种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项栽培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在掌握这项技术的同时,还希望枣农朋友能够因地制宜,视情况而综合分析,切勿盲目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邢燕,江于瑞波.铁干里克地区发展红枣种植业的气候条件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0(6).

[2] 邵艳英,李忠新,杨莉玲.红枣直播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J].新疆农机化,2011(3).

上一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下一篇:城市智能化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