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2 02:53:44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篇1

摘 要:针对五常大米种植上的优势我国省政府还在政策上的对五常大米进行种植上的扶持,期望通过政策上的扶持加快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转变,并将五常市的大米种植进行产业化的转变。文章中通过对五常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并对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五常市;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五常市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南部,这个地区因为是水稻的优势产区,所以地方上的经济一直是由本地的水稻种植来进行带动的,五常市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上的规划与区域上的布局等产业上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水稻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以来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hm2,单产一直稳定在8000kg/hm2左右,这一时期水稻面积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然而总产却占64%。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平均单产最高的稻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二、水稻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五常稻区水稻生产主要是散播、点播,依靠自然灌溉盲目发展;60~70年代采用湿润育秧、薄膜湿润育秧技术,但产量忽高忽低,面积上下波动,抗灾能力弱,发展缓慢;90年代结合推广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开展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超稀植和大中棚育苗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2004年全面推广大中棚育苗、稀植壮秧、大垄双行稀植栽培技术,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这些不同特色的技术模式和高产典型,都为五常稻区由中产向高产乃至超高产发展提供了经验,对整个黑龙江省170万hm2稻区具有很强的幅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黑龙江省稻区水稻由低产向中产进而向高产再高产发展的潜力。

三、水稻种植得到快速发展的几个原因

1.适宜的品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稻良种培育上的技术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水稻闻名的五常市为了水稻未来的发展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在选种的问题上一直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在研究的成果上先后推出了品质较好的“松梗”系列等品种。这些新近研究出的质量优良的品种为水稻的产量与稻米的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且通过大面积的种植实验证明这些品种的确实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熟期或是抵抗能力上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众多的品种中多种优势集一身的品种确是少见的,其中有一种品种引起了技术人员的关注,就是早熟品种,水稻的种植种类中在成熟期上共分为三个主要的品种,第一个是晚熟品种,这个品种在生长期间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对光温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生长期的天数就会因为光温的变化出现延长的情况,这也就使得在对晚熟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在培育上的成本输出,所以越是早熟的品种越是具有优势,针对这样的特点,五常市在稻米品种的选育上也已经确定了一些长势良好的品种。

3.培育壮秧技术明显提高

五常市在水稻的种植的地区主要推行种植方式是宽行稀植,这种种植方式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壮秧到位率较高,想要壮秧技术上的到位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就必须将秧田上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主要的措施是尽量推行大棚育苗的方式对水稻苗进行培育,这种培育上的方法具的优势是可以对水稻苗生长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此时生长过程中的水稻苗处于脆弱期,并且对于温度与湿度上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水稻苗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移出大棚进行水田上的种植时会因为稻苗自身上的问题而影响到后续生长过程中的包浆与抽穗的环节的质量,进而导致产量上的出现较大的变动。

4.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研究

综合高产的技术的运用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国外种植技术的优势,进行实验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在种植技术上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在生产的规模上进行革新,现如今五常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标准化生产,在品种的选择上主要以“早、稀、控、晒”的栽培模式进行栽植,对单产产量进行保障的同时也在新品种技术开发上加大资金与研究的力度,尽量利用多种渠道对水稻品种进行开发。

与此同时,政府在此时也应发挥政策上的调动优势,尽量将水稻上的科研到种植之间涉及的几个步骤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无缝的衔接,争取工作上的交换与合作质量达到最高。这些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相互的扶持与合作,不仅利于水稻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也利于科技推广上的通道得到进一步保障。五常稻区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选用优良品种为载体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栽培模式,在确保提高单产同时继续扩大优质品种的应用面积,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结语

我国优质稻米的故乡,五常市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为地域与气候上的综合条件造就了五常地区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上的领头羊。为了让五常市在产业升级方面的Ф作用得到发挥,应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上的试验步伐,不仅仅本地区应加紧建设的速度,政府也应积极的对地区的农业上的产业规划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尽量使得稻米产业的发展得到优良的规划。

参考文献

[1] 辛爱华,郑义芳,单莉莉,肖清玉,付永明,左远志. 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J]. 中国稻米,2005-06

水稻种植规划篇2

一、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全区10个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社会化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区、镇、村要三级联动,根据分年建设规划方案,尽快完成*年度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抓紧制定好2009年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要进一步搞好土地规划利用,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导地位;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管理主体和运作主体;要进一步制定落实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以市、区二级财政投入为主,整合其他相关渠道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市级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按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区财政按照1:1给予配套补助。区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继续实行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政策

1.对种粮大户(指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农户)以及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5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市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2.对种粮大户的良种补贴。根据浙农科发〔2009〕2号文件明确的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确定早稻:金早47,晚粳稻:嘉991、秀水09、秀水123,杂交粳稻:秀优5号、浙优12、甬优9号,作为我区2009年度水稻良种补贴对象。对于购买并种植上述水稻良种的种粮大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贴10元/亩。

3.继续实行油菜种植大户(指全年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直接补贴政策,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二)认真落实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政策

由区农业局负责对镇乡上报的分户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审查核实,由区财政根据审核后的数据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资金,以确保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国家油菜良种补贴资金等真正按实际种植面积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户手中。同时,对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同类补贴,也须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实现基础数据共享,资金一次性发放。

三、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

1.对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民购买和应用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鼓励粮食收购企业等提供场地,与种粮大户合作开展粮食烘干业务。

2.继续对本区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农民给予每亩次7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54元);继续对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农民给予每亩次4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接受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纳入病虫统防统治面积全季300亩及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按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服务粮食面积超过300亩(含)以上的植保合作社(或植保小分队),区财政给予10元/亩的良药推广补助。

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水稻强化栽培、水稻免耕直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增产节本技术,以粮食功能区为示范龙头,继续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抓好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五、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低产田改造,重点抓好7个低改示范工程,确保完成全区4200余亩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积极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户给予一定奖励。动员季节性抛荒农户流转土地,由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等粮食作物。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级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引导其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销售活动,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七、继续实行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种粮大户的保险金额为400元/亩,保费为20元/亩;对种粮散户的保险金额为200元/亩,保费为10元/亩,各级财政均给予90%的补助。

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服务

根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严格考核的意见》(浙委办[*]90号),未能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制定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必要的财政投入,积极发展粮食生产,致使在正常年景下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低于省政府下达的确保数的,年度考核不合格,并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

为此,我区将把今年省市下达的粮食计划任务进行任务分解落实,下达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各镇乡、街道要及早将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进行分解下达,并切实抓好落实。同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出现严重抛荒的镇乡、街道,将取消本年度涉农先进的评奖资格,并给予通报批评。

水稻种植规划篇3

为了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机械化种植水平,确保2013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现根据我镇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推广机插秧,全力控减直播稻,力促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二、工作目标

1、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75%。其中机插0.9万亩以上,机插率23%以上。

2、插秧机具推广目标。新增高性能插秧机40标准台(乘坐式插秧机1台折合标准台3台),新增水稻条播机15台。

3、示范区建设目标。村级建设千亩机插秧示范片5个以上,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速、231支线、建宝路、盐金线、镇村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直播稻,实现机械化种植全覆盖。(详见附件2)

三、工作安排

召开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按照目标任务,划定示范区和作业区域,并落实责任到人。按作业区域下达《水稻机插秧作业任务书》到有作业能力的作业组织。开展机插和育秧技术培训班,规范育秧操作流程和机插秧作业质量标准;机插期间,全力做好机插质量检查、机插实绩考核和插秧机技术服务工作;机插结束,做好大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四、扶持政策

1、作业补助。凡实施机插秧连片区域达200亩以上的作业组织(个人),且完成当年插秧机购置任务的,给予每亩30元的作业补助,直接补贴到作业组织(个人)。

2、商品化育秧基地补助。对商品化育秧基地建设连片规模达到10亩且新增播种流水线的,给予5000元的补助;购买育秧硬盘的,给予每张2元的补助(在部省高产创建项目中列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沿河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相关服务机构(详见附件1),具体负责全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确保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2、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培训等途径,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抗病抗倒的优势,切实改变人工直(撒)播传统落后和风险较大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机插秧技术,努力营造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3、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在机插秧整体推进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积极开展“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不断扩大作业面积和服务质量。

4、细化服务指导。农机、农技部门要通力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服务计划,及时开展宣传推介、技术培训、育秧指导、机具维修等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服务无失误、无脱节、无投诉。村(居)要在秧池育供秧、秸秆机械化还田、机具购置调度和作业质量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为机插秧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水稻种植规划篇4

一、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战略问题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最敏感的国际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2006年9月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吨580美元猛涨至1000美元以上,国际稻米市场交易量锐减1/3,从而引发国际性的粮食恐慌。其他主要粮食价格也因此大幅上涨,涨幅达80%,尤其是最近菲律宾因大米价格上涨造成社会动荡,紧急从越南进口100万吨大米以缓解社会危机:印度、越南、泰国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则纷纷限制稻米出口,导致全球稻米价格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有包括埃及、喀麦隆、塞内加尔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因粮食价格大幅飙升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骚乱,且波及面还在扩大,世界性的粮食短缺给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战略。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5亿,如按人均消费400kg计算,到那时,我国需粮食6.4亿t,按现在的粮食产量计,缺口多达2亿t。未来10余年,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将会使粮食消费维持较高的水平,加之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使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品种、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总书记说:“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2009年4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国家粮食生产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

二、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始终是研究的热门领域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据2004年FAO统计,世界112个国家种植水稻,5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食,亚洲3/4的人口主食稻米。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世界排名第2,总产世界第1,是水稻生产大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也是稻米消费大国。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量的45%,列居第1,对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稻作为模式生物,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育种技术和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在1998年,日本、中国、南韩、台湾、英国和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启动了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SP),解读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基因密码,并于2002年完成了水稻的整个基因图谱,建立免费的基因图谱资料库,供各国的水稻研究人员使用。我国是水稻资源大国,入库的水稻资源有68000多份,建有20余万份的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了来自不同种间、亚种间和品种间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渗入系与DH系等株系上万份,并独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储基因数据最全的数据库,成为仅次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第二大基因数据库,这些都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虫的水稻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近我国科学家又率先提出“绿色超级稻”的设想和计划,旨在将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紧密结合,加强重要性状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发掘,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大批抗病、抗虫、抗逆、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力争水稻生产中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并能节水抗旱,为我国水稻事业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明天。

三、杂交水稻是国家民族产业,研究与实践持续国际领先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水稻研究使高杆变为矮杆,克服了高杆水稻易倒伏的“致命弱点”,提高了水稻的耐肥能力,实现了水稻矮化育种的重大突破,为以后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后期,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们打破了水稻是白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种优势的界定理论,世界首个培育出具有强大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和汕优2号,并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自南优2号、汕优2号大面积种植以来,我国水稻事业就翻开了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可分为三系、两系和超级杂交稻三个阶段,依照恢保关系和花粉败育特点,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分为野败型、红莲型和包台型三种细胞质类型,其中野败型属于孢子体杂交稻系列,通过全国上下协作攻关,该类型杂交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单产水平,30多年来在国内外累计推广种植近56亿亩,为我国及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因此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红莲型和包台型均属于配子体杂交稻系列,前者经过近40年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尤其是近10年来攻克了不育系育性波动等技术难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提纯繁殖技术体系,成为我国继野败型杂交水稻之后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又一大水稻新类型,表现出高产、优质等显著特点,在我国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南亚等国家受到普遍欢迎;1966年,日本专家育成包台型粳稻不育系台中65,我国从70年代起从日本引进该不育系,依托北方丰富的常规稻品种资源,用生产潜力大、株型好的主栽常规品种对该不育系大量改造和转育,先后转育成一批粳型不育系并应用于生产,但规模不大。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湖北率先发现并育成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80年代中后期全国掀起了两系杂交稻研究热潮,1989年长江流域稻区出现异常盛夏低温天气,绝大多数核不育系表现出明显的育性波动,使两系杂交稻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此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改进了不育系的选育方法,现在以光温敏核不育为基础的两系杂交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水稻产量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水稻产量潜力,实现水稻超高产,各国相继实施了水稻超高产战略计划。1981年日本启动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围绕水稻

产量进行重点攻关;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超级稻育种项目,进行水稻超高产研究,但进展不大;我国1996年先后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和“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项目启动虽晚却进展迅速,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生产示范亩产700kg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实现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稻亩产800kg的超级稻第二期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长江流域杂交中稻亩产900kg第三期目标。

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杂交水稻已走出国门,为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已有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或引种杂交水稻,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杂交水稻由此被世界誉为“东方魔稻”、“中国第五大发明”。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掌握和应用杂交水稻技术,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杂交水稻能力,截至目前,中国政府为50多个国家举办了近30期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共培训2000多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在菲律宾、利比利亚、喀麦隆、多哥等国援建了以杂交水稻种植为内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其中在菲律宾已实现连片种植,比当地同类稻田的其他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3吨以上;同时还向上述国家以及尼日尔、几内亚、马里、安哥拉等国派出杂交水稻专家,指导水稻生产。从1996年至今,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已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家派出7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等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发展国家水稻事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种植规划篇5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水稻种植;影响;生产建议;河南范县

中图分类号 S511;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23-01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冲积平原,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稻是范县主要粮食作物,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范县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加强对范县水稻气象灾害分析探讨,找出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及水稻种植发展思路,对于推动范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

水稻喜温、喜湿,其产量及质量除了与自身品种和农艺措施相关,气候变化对水稻布局、生长发育及产量也可产生重要影响。水稻播种要求日平均温度>10 ℃。3―5月日均温度为12~14 ℃时水稻开始育苗,日均温为20~25 ℃时稻苗茁壮成长。6月上旬日均温>20 ℃时可进行移栽;7―9月水稻进入生殖生长期,水稻分蘖期要求气温24~28 ℃;幼穗分化期要求气温25~28 ℃;灌浆成熟期适温为15~35 ℃,乳熟期适宜温度为20~28 ℃,气温下降到15 ℃以下时,水稻停止生长,10月收获。水稻生长发育期内对水分要求较高,全生育期需要超过80%的水量。范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夏季水稻需水多时降水多,有利于水稻生长。范县水稻生长发育期要求日照时数6~7 h[1-2]。

2 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2.1 干旱

春旱和夏旱对范县水稻影响较大。每年3―5月持续无有效降雨,影响水稻播种、育秧以及打田。范县夏季降水充足,不会出现干旱情况,但个别年份6―8月降水不均匀,在高温的作用下蒸发量较大,引发伏旱。夏季是水稻返青、分蘖、孕穗、扬花至灌浆的关键生长期,若水分不足,会导致水稻植株发育不良,降低穗粒数及千粒重,增加空秕率,造成水稻严重减产[3-4]。

2.2 暴雨洪涝

范县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大面积稻田被淹,冲毁稻田,引发病虫害,致使水稻产量降低,甚至绝收。1998年7―8月范县普降大到暴雨,降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濮阳县、范县、台前县3个县农田受灾面积达82.85 hm2(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成灾面积66.71 hm2,绝收面积39.17 hm2。

2.3 倒春寒

范县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发生倒春寒天气几率较大,倒春寒往往伴随大风或降水天气,日照时数偏低。范县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严重影响水稻适时播种、出苗,造成水稻秧苗烂种、烂芽、死苗,推迟秧苗移栽期,影响水稻产量。

2.4 高温

范县夏季常出现高温天气,此时水稻正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孕穗期遇35 ℃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会影响水稻花器正常发育,导致花粉发育不良,造成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若遇持续高温,会对开花散粉及花粉管伸长不利,导致无法正常授粉,或花还未开放就枯萎而产生空壳粒,降低水稻产量。

3 生产建议

3.1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涵盖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以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尤其是水稻生产关键期,要提高对干旱、暴雨、低温冷害、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针对水稻种植关键季节以及具体安排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评估能力。

3.2 加强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大大增加,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积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组织编制水稻规模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大力推广干旱、涝渍、低温冷害以及高温热害等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精细化指导,推动范县水稻种植的大规模发展。

3.3 多措并举防御气象灾害

针对干旱天气,气象部门要重视以及加强人工增雨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强干旱防御的主动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要联合相关水利部门指导农户修筑水库、蓄水池、囤水田等,为水稻需水期提供有利灌溉条件,降低干旱造成的损失。针对暴雨洪涝灾害,要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修筑防洪堤,疏通河道,确保江河畅通,增强排泄洪水能力。在涝渍灾害过后,要在晴好天气及时喷施农药,防止水稻出现流行性病虫害;针对倒春寒等低温冷害,要大力推广地膜育秧、温室育秧、两段育秧以及旱育秧等新技术,保证秧苗不会受到低温冷害天气的影响。另外,要科学选育抗灾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加强稻田的肥水管理,增强水稻的抗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2] 江和文,李春,曹士民,等.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2008,34(5):38-43.

[3] 王雨,钚.黑龙江省水稻气象灾害损失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07(4):457-459.

水稻种植规划篇6

京西稻即“京西贡米”,是北京地区具有丰厚文化、历史特色的农作物,主要种植于海淀区的玉泉山、万寿山附近,该区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米质??良,在康熙年间定为贡米。20世纪80年代,京西稻种植面积曾达到0.67万hm2,随后,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以及水资源紧缺等多种原因,京西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1],到2014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13.33hm2。虽然京西稻种植面积小,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处市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京西稻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农作物。目前,围绕京西稻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衍生产业,包括京西稻主题博物馆展览、田间婚纱摄影、稻田垂钓、亲子乐园,以及插秧节、收割节等节庆活动。2015年,京西稻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特色。

随着京西稻产业的不断发展,植保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农药使用问题以及防治技术问题,直接关系到农田生态环境和稻米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及时摸清京西稻产区植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求十分必要。为此,2015年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海淀区植物保护站通过病虫害监测、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法开展了调查和调研工作。

1 植保现状

1.1 种植情况

1.1.1 种植区域和品种 目前,京西稻主要种植于海淀的上庄镇、西北旺镇,种植面积约100~113.33hm2,其中,西马坊村、东马坊村、常乐村、上庄村、永丰屯村是主要种植区。种植的品种主要为越富、津稻305、津稻28等,另外,在部分地块还种植了紫叶黑米等品种。

1.1.2 种植模式 海淀区农业部门在产区重点推广应用了两种种植模式:(1)稻田油菜花种植(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即在春天种植油菜花,在水稻种植前充分利用土壤,打造大面积“醉美”油菜花海,油菜后期作为绿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随后种植水稻。(2)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稻养鸭、养蟹、养鱼。养鸭可清除杂草,杜绝除草剂使用;养鱼养蟹可监测水质,提高稻米品质。

1.2 防治现状

1.2.1 防治对象 2014―2015年,北京市植物保护站、海淀区植物保护站利用杀虫灯、粘虫板、性诱捕器、TBS等监测方法开展了调查工作。结果表明,京西稻产区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赤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稻水象甲、稻毛眼水蝇、二化螟、稻蓟马等;杂草主要有要有莎草(聚穗莎草、异型莎草、头状穗莎草等)、稗草、鬼针草、鳢肠、四叶萍、野慈姑等。鼠种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等。其中,一病(纹枯病)一虫(稻水象甲)一草(莎草)对水稻为害严重,是种植户主要的防治对象。

1.2.2 防治措施 京西稻产区种植户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1)种子处理阶段。在4月份育苗前,通常采用杀菌剂对种子处理1次,主要选用多菌灵、甲霜灵锰锌或甲霜灵锰锌+百菌清等。(2)育苗阶段。通常采用土壤封闭除草剂对育苗地除草1次,防止育苗土夹带的草籽出苗形成为害,采用的除草剂主要为丁草胺、丙草胺,部分育苗地也使用二氯喹啉酸开展茎叶除草。(3)插秧至收获阶段。此阶段防治的病害主要为纹枯病,虫害主要为稻水象甲虫,杂草主要为莎草,根据防治对象种类和发生程度不同,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次数也有差异,通常防治1~3次。目前,种植户选用的杀菌剂通常为井冈霉素;选用杀虫剂为吡虫啉、斑潜净;除草通常采用人工拔草或稻鸭种养方式。

1.2.3 防治设备 目前,由于种植面积小等原因,京西稻产区防治设备较为落后,背负式喷雾器是种植户施药的主要设备,喷杆喷雾机等施药设备严重缺乏,同时,种植区也没有形成可以开展大规模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的服务组织。

1.2.4 绿防技术应用情况 近年来,在市、区农业部门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下,部分种植面积较大的企业、种植户已经开始尝试应用多种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油菜水稻轮作、稻鸭稻蟹种养、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器等,但是,小面积种植化采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依然较少。

1.3 农药购买和选用情况 据调查,种植户主要通过农药店购买农药,购买渠道较为规范。另外,由于产区位于北京市区,种植户对于低毒低残留农药有较好的认识,通常能够有针对性的选购。在农药效果不好时,受访种植户普遍选择“改换其他药剂”,没有种植户选择“加大使用剂量”“增加使用次数”等方式,说明产区的农药购买和选用情况较好。

2 存在的问题

2.1 植保科技需求迫切,技术服务力量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京西稻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调研中,受访种植户和有关企业肯定了植保工作对于京西稻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新型植保技术的培训和服务需求十分迫切。目前市、区植保站在京西稻产区开展了一些工作,例如日常监测、关键时期的防治技术指导等,但是,与蔬菜等作物相比,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市出现了长时间的大幅度萎缩,导致市、区相关技术专家十分缺乏,尤其是承担一线具体工作的区级植保站还面临着人员少、项目经费不足、监测和执法任务重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技术服务。另外,京西稻不仅是一种粮食作物,同时也是一种景观作物,与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技术需求存在一定差异,适用的各类新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探索。

2.2 常用农药药械老旧,急需开展新产品的选型推荐 调研反映出,使用化学农药依然是京西稻产区的主要防治措施,生物农药、天敌、理化诱控技术也有一定的应用面积,但是没有大面积覆盖。在常用施药设备方面,产区仍然以手动或电动背负式喷雾器为主,与本市规模化种植的蔬菜、大田基地和国内水稻主产区相比严重落后。目前普遍的研究认为,背负式喷雾器与喷杆喷雾机等设备相比,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较低,药液跑冒滴漏的问题较为严重。考虑到京西稻地处北京市区,在农药和药械选用上,应该更加重视土壤和地下水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因此,尽快开展化学农药替代技术和高效施药设备的引进、筛选、推荐等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3 主要防治方式落后,社会化服务方式亟待创新 目前,京西稻产区还没有能够开展统防统治服务的组织,防治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使用背负式喷雾器防治,农药的选用和施药方法完全依靠种植户经验,容易出现农药错用乱用,施药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或发生药害。统防统治能够利用大中型设备为散户开展防治服务,并依靠专业的防治技术知识,解决防治效果和农药使用等问题,因此,通过创新形成有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既能够提升京西稻产区的管理和运行水平,同时也符合海淀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

3 发展对策

3.1 尽快制订京西稻产业生态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产业区 京西稻景观农业是北京保留的特色农业,不仅是历史的传承,也体现了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丰富内涵,对于拓展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丰富市民休闲活动、增加市民活动场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京西稻产区位于北京城市发展区域,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要注重产业的生态效益和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工作。建议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有必要尽快配套形成京西稻产业生态发展规划,明确工作措施和产业发展要求,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经费支持。针对农药使用和防治问题,全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有计划的利用生物农药、天敌、理化诱控技术等非化学农药防治措施替代化学农药,通过一段时期的工作,打造形成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产业区,使京西稻产区成为北京城市的生态涵养区,并在全国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都市农业典范。

3.2 加大扶持植保科技服务体系力度,深入调研解决植保需求关键问题 针对植保科技服务力量不足,技术创新性不够,产业发展对植保技术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建议各级部门加大对水稻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保证试验示范经费,培养相关技术人员,同时稳定区级植保技术人员队伍,大力发掘具有丰富经验的全科农技员,建立市、区、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有序开展病虫害监测、防治技术服务和新技术研究工作。

水稻种植规划篇7

关键词:粳稻;发展;现状;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733-03

Potential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YIN Ye-hua

(Rural Labor Transfer Training Sunshine Project Office of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status of Japonica rice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otential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Japonica rice;development;status;recommendation;Hubei province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和口感均优于籼稻的粳稻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我国粳稻生产发展较快,其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比例从1981年的11%增长到目前的30%以上,种植区域已从传统的东北地区向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延伸。华东地区的江苏、安徽等省已成为南方地区粳稻种植强省,江苏省粳稻面积已占全省水稻面积的90%、全国粳稻面积的20%。安徽省近年来粳稻种植面积达到33万hm2;江西省也在进一步调整水稻产业结构,明确提出了江西省发展粳稻生产的规划;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也争相在做发展粳稻的前期工作,为可能到来的机遇打基础。湖北省属于南北过渡区,是南方稻区少有的几个粳稻种植适宜区之一,发展粳稻生产优势明显。因此,在总结江苏省粳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及优势,并提出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1 江苏粳稻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是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推行“籼改粳”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省份。该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行“籼改粳”以来,全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00万hm2,粳稻种植面积达180万hm2,占90%。推广优质粳稻是江苏省粳稻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主栽稻米品种的品质均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以上。粳稻种植经济效益也很明显,常年粳稻市场均价比籼稻高出15%,种植粳稻比种植籼稻增收超过2 250元/hm2。目前,江苏粳稻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占全国粳稻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0%和30%,单产也居全国首位[1]。在粳稻消费方面,江苏省消费粳米(折原粮,下同)1 450万t,向周边省份销售200万t,出口国外50万t。

1.1 发挥优势,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江苏省位于长三角地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水稻生育期间平均每天日照时数12.8~13.8 h,平均气温21.5~23.5 ℃,≥10 ℃积温为3 770~4 780 ℃,而水稻中晚季栽培所需积温为3 100~4 000 ℃,降水丰沛,自然光照、温度、水资源条件非常适合粳稻正常发育,引种成功率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育成这一气候条件下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中熟晚粳等一季稻生长发育的新品种,有利于不同熟制类型和茬口粳稻优良品质的形成。

1.2 选育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武进水稻研究所、镇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淮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及许多水稻原种场等育种单位都能够源源不断地选育出有较大影响的新品种。近年来,江苏省先后育成和推广了武育粳、武运粳、宁粳、扬粳、南粳、淮稻、镇稻、徐稻等系列品种,特别是武运粳23、24等高产粳稻品种的育成,为发展超级粳稻提供了品种保证。同时,全省各地采用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保证了种子质量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1.3 应用良法,研究推广配套栽培技术

江苏省粳稻栽培技术历经“三黄三黑” (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三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模式栽培、叶龄模式栽培、群体质量栽培、精确定量栽培等几个阶段,基本形成了配套完善、系统科学的粳稻栽培技术体系。1994年,粳稻单产首次跨越7 500 kg/hm2后稳步提高,即使在水稻生育期间发生洪涝、异常高低温、病虫害、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年份(2003年、2005年)粳稻也未减产。目前,在大力发展优质稻,提高种植效益、推行无公害生产的新形势下,江苏省已初步研究集成了精确定量栽培、无公害栽培、机插秧等主体技术,配套了直播、抛秧、盘育摆栽、稻鸭共育等辅助技术,促进了粳稻生产由产量型向产量、品质、安全、生态兼顾型转变,为粳稻生产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4 政策扶持,助推“籼改粳”稳步发展

江苏省“籼改粳”工作起步早、起点高、效果好,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2]。省、市、县甚至乡镇都拿出配套资金对粳稻科研项目(除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外)进行支持。除国家发放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外,各地还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如江苏省财政每年对育秧面积超过1.33 hm2的机插秧合作社补贴资金6万元;镇江市所属的丹阳市,也对育秧面积超过1.33 hm2的机插秧合作社补助15 000元/hm2。此外,丹阳市为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给与补贴150元/hm2;还为丹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从事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政府鼓励粳稻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协助稻米加工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证书,并在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协调。

1.5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粳米产业化

自“十五”规划以来,江苏省稻米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培育壮大了一批粳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高邮双兔、淮安神龙、六合远望富硒等知名企业,通过生产线改造和加工技术改造,稻米加工能力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并以粳米为主体,打造了双兔、淮上株、凌桥等一批知名稻米品牌,在淮安市举办的连续三届中国稻米博览会上,江苏省稻米屡拔头筹[3]。另外,兴化粮食交易市场、阜宁古河粮油市场、无锡粮油批发市场等已成为江苏省区域化、规模化的粳米交易基地,推动了稻米产业由服务加工型向产业流通型转化,对促进优质粳稻生产发展,提高粳稻的种植效益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2 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2.1 粳稻发展基础良好

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水稻占湖北省粮食生产的比重一直处于第一位。2012年,湖北省现代粮棉油发展专项水稻“籼改粳”工程正式启动,湖北省财政每年拿出1 400万元支持粳稻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粳稻的发展。2013年,全省粳稻发展势头迅猛,种植面积较2012年扩大了1.6万hm2,一季中粳平均每公顷产较2012年提高375 kg以上,中粳区试工作也已启动。通过产销对接,项目区种植粳稻农户总增收0.54亿元,企业参与粳稻生产、良种繁育和大米加工总增收0.96亿元。

2.2 发展粳稻潜力巨大

2.2.1 产量潜力 通过近几年外省品种的引进和试种,单产达到11 250 kg/hm2的粳稻品种区域较多,超过了一些杂交籼稻品种。同时,随着粳稻育种水平的提高和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逐渐改变了粳稻产量较低的传统观念,发展潜力很大。

2.2.2 市场优势 近年来受粳稻产量偏紧的影响,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定价比籼稻高出15%~20%。2012年和2013年,粳稻最低收购价每50 kg高出中晚籼稻15元,2014年两者差价则达到17元/(50 kg)。即使在产量不增的情况下, 粳稻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 250~2 550元/hm2。同时,湖北省距离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地区较近,且可通过船运,大大降低营运成本,使得湖北省粳稻的市场优势更为明显[4]。

2.2.3 技术需求 粳稻的感光特性能有效解决鄂中及鄂北地区中籼稻播期早、秧龄长及不利于机械插秧问题,且粳稻抗倒伏能力较籼稻好,不易落粒,从而降低机收损失,更适合于机收。通过调整粳稻的播期,错开高温抽穗,能有效降低高温热害。同时,粳稻耐低温的能力更强,可减小寒露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5]。粳稻收获期可推迟到10月中、下旬,可有效利用小麦播种前近1个月的光温资源,提高水稻产量。

3 湖北粳稻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快粳稻品种的选育和审定

目前,湖北省缺少适宜推广的中粳品种和粳稻品种。要大面积发展粳稻,首先需要进行品种审定。同时,育种单位也需加快粳稻品种的选育,选育符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需要的粳稻新品种,使优质种源在湖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3.2 加强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要加强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特别是加强稻-麦周年机械化高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切实解决湖北省稻麦两熟地区季节矛盾和减轻劳动强度。

3.3 突出规模化生产和优化布局

湖北省粳稻生产显现出区域优势更集中、重点更突出、工作力度更大等特点,但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生产与收购、加工与销售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延缓发展。应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与经营。同时,进一步优化湖北省粳稻布局,重点发展优质中粳,适当兼顾晚粳。

3.4 实行产销对接合作

一是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加强与华东地区市场的对接,争取上海市的支持,吸引上海企业到湖北省建基地和开展订单,拓展湖北省粳稻外销渠道,通过市场带动湖北省粳稻的发展。二是加大对本省大米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企业参与粳稻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生产环节,解决农民的种植粳稻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民能有订单、销得出去。三是建议将粳稻纳入储备粮收购。

3.5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粳稻发展

湖北省政府已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粳稻发展,各市(州)、区(县)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匹配和倾斜,以推进湖北省粳稻产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2] 张培江,吴 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稻米,2006,12(6):52-54.

[3] 王一凡,隋国民,王友芬,等.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9,38(6):8-10.

[4] 张似松,汤颢军,柴婷婷,等. 加快粳稻发展,进一步做强湖北省水稻产业[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450-453.

水稻种植规划篇8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增加投入、提高收益,创新机制、增强活力,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年双塔街道粮食播种面积亩,其中早稻面积亩,粮食总产确保吨,各村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计划见附表。

二、认真落实粮食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为稳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要突出以早稻生产为重点,确保早稻面积的落实,以保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种好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蚕豌豆、糯高梁等粮、饲、经、菜兼用的旱粮作物,努力增加旱粮面积。要坚决制止耕地全年性抛荒,尽最大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努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根据省、市有关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今年粮食生产实行以下扶持措施:

1.继续对粮油种植大户实行补贴。对全年稻麦种植面积亩及以上的种植大户和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元的直接补贴。对油菜种植面积亩及以上的农户,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每亩元的直接补贴。

2.实行订单早稻谷奖励。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每交售公斤早稻谷奖励元,最高每亩不超过元;一般农户按订单每交售公斤早稻谷奖励元,最高每亩不超过元。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公斤元、元、元。

3.继续实行水稻良种补贴。继续执行中央对水稻良种的补贴政策,对种植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的农户,给予每亩元的补贴。

4.对列入农业(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户和省级万村水稻高产示范的示范户,安排技术指导员挂联指导,优先供应良种,提供入户技术指导。

5.中央、省、市对农机作业、大中型农机具购置、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将继续执行。

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实现粮食增产增效。

要以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活动为载体,大力支持栽培技术的创新与集成,使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要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扎实抓好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继续做好试验示范和无公害稻米基地建设及各项配套技术的落实,促进水稻单产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农民增收。街道将对此项工作列入行政村年度工作考核范围,对实施该项目的村年终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四、加强领导,确保粮食生产各项计划指标的落实。

上一篇:高效阅读策略范文 下一篇:民事诉讼程序的内在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