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7 05:58:23

授权管理制度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1.整体性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和执业医师的再授权管理制度,这三部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形成了对医生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以及实现了把不同能力的医生按照评级来分配到相应难度的手术中,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执业医师的手术能力评价是这三部分的基础,是进行另外两项授权的前提。这就保证了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得到重用,不会让医院出现好医生得不到重用而技术差的医生却进行高难度的手术的情况,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难以想象,不能胜任手术的医生给我们做手术的情况,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的。这样的能力评价作为基础,大大保证了医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也让医患纠纷控制在了最低的程度。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再授权制度,在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完整地保证了医生能力和工作的对等性,让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让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能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一个基础,两个分级授权,这样的有机整体,既稳固又灵活,既简单又全面,为医院的手术治疗高效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2.独立性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既是有机的整体,也是单独的个体,彼此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评价医生能力和安排医生手术工作的各个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受彼此的影响,做到公平和公正,达到最好的评级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不少的反例,一些医院因为医生的能力评价含糊不清,掺杂了各种医生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原因,导致了没有能力的医生反而在进行高级别的手术,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医院纠纷。在对患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的同时,也让医院的声誉大受影响。这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要尤其注意。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的独立性,保证了对医生能力评价的足够准确和客观,让有能力的医生的手术能力得到肯定,让能力稍差的医生能够在相应的低级别手术中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的独立性是非常有效而正确的,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认真坚持制度,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二、目前国内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制度的优劣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国家的正确政策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能力评价以及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在这其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承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要认清的是,在目前来看,我国的相关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还是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的。一种好的制度,总是能够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体系和手术分级授权体系,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和完善的,自然非常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大力推广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医患纠纷方面,让医院和患者双方都受益良多。相信我国目前的这套制度的优点已经不必多说,综合起来,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从程序到备案各方面制度都很完善。但是,一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进步的,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只能加速灭亡,这是千百年来的道理。在执业医师的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制度中,这样与时俱进、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善更是必须时刻进行的。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认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让我们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随时进行完善和补充。目前我过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生就反应这样的制度比较繁琐、往往审批流程非常复杂,庞大的审批程序和人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费用和开支,也拖慢了医生能力评价的效率,给医生带来了不少的时间损失。在这方面的呼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积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原则,就是“能者居之”!一定要用尽量简单的制度来选拔到更好的人才,这样才是这套制度的最终目的。在提出改善意见的时候,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联系实际来进行,在缩减医院经费的同时,努力把医生的能力能够检验出来,不可以让“南郭先生”这样的医师浑水摸鱼,给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总之,我国现在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制度,是优势大于劣势的,甚至可以说,优势很大。我们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只要认真执行,就可以把医患纠纷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让医院的手术能力保持稳步的提升。

三、总结

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医院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医院长远发展的一种保障。对于医生来说,是能力定胜负,对于医院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优势很大,需要的只是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严格贯彻和执行。当然,我国的这方面的制度也是有进步空间的,广大相关工作者可以在工作中积极观察,努力研究,提出更好的改进意见,来让我国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在这方面,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来寻找原因和突破口,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也要虚心向国外的一些先进成熟的体系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制度和方法还是有我们学习的价值的,当然也不能直接照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方面,有待相关人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摘 要]我国的财政国库支付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实施的,是以设立多重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支付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库管理制度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财政资金收支系统分散,控制流程不畅通;预算收入过渡户多,大量预算收入没有直接进入国库;大量预算单位账户管理混乱;国库资金信息不及时、不准确等。基于此,本文基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研究了授权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支付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82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1

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库管理制度的先M与落后,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因此,改革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经之路,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财政国库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资金支付信息不对称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的国库支付信息化系统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国库支付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滞后,造成无法及时准确的获得预算单位采购商品、服务的相关信息,同时也造成了相互联系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财政资金支付相关信息不充分,使财政部门和国库部门难以准确地对预算单位的付款申请,实施有效的事前监督和审核。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信息系统,保证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运作的高效性。财政资金致富信息的不对称性给财政国库支付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如果预算单位通过伪造虚假合同或提供虚假收款人账户进行财政资金的套取,财政管理部门无法在当时确认和审核出合同与账户的真实性,进而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损失。

1.2 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确认的。而人民代表大会一年召开一次,因此,财政部门要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向人大代表提交整个年度的预算规划和草案。从草案的提交到审批需要一定的时期,同时,由于人大的召开是在每年的3月份,因此,每年的前3个月的财务预算是没有经过人大审核的,由于缺乏审核,第一季度的预算并不完善,会产生预算不合理等问题。另外,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等还存在许多漏洞,容易产生资金的挪用和占用问题。目前,我国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采购预算方面,如,预算编制无法为政府采购提供指导性集中采购明细,有的预算单位为了规避政府集中采购,在预算编制时直接不编入预算,到实际需要时再自行购买,使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流于形式。预算编制的不合理,限制了国库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国库资金的管理。

1.3 财务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财务人员是编制财务预算的主体,因此,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国库财政支付管理的推行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财务人员的工作由手工记账等传统方式向利用计算机的相关财务软件系统办公转化。而目前我国预算部门财务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大,他们在长期使用手工做账的工作方式影响下,对财务办公的计算机化有较大的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年纪较大,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年轻人缓慢,因此,在对国库财务业务处理过程中,操作困难,效率较低。因此,加强财政人员专业素质,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也是实现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转型的基本前提。

2 解决财政国库支付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国库支付监督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经法规在逐步得到完善。但目前来看,尚未制定专门针对财政资金监督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法》《税法》和《预算法》等一系列的财经法规中都有涉及财政监督的规章和条例。但这些规章和条例的设置过于范化,没有对条款进行细化,导致财政监督条例形同虚设,没有足够的权威性。要完善国库的支付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要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监控体系,通过召集相关方面的专家开会研讨,建立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强化综合分析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预警和智能督办能力,并积极完善监控信息报告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加强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跟踪反馈,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控和规范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而有效防控财政资金风险。

2.2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

只有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才能保证其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实现科学规范的操作,对新升级的支付软件系统实现有效的维护与使用,保证所有项目都能得到及时的申请与支付,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财务部门要充分加强对财务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养成对企业会计信息实时监督的习惯。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从思想上贯彻国家的政策,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通过各类培训班或讲座,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使其端正思想,明确自己对国库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负责,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会计电算化成为了新时代财务人员工作的工具,改变了传统手工记账的习惯,而操作工具的改变在方便财务人员工作的同时,也对财务人员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财务软件的操作和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要求。财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预算单位要在管理中,不断加强对财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定时定期组织教育活动,开设财务专题业务培训班等,进一步敦促和鼓励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改进工作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风险技术操作;授权定期评价;再授权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04-0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增长,从而人们对服务医疗行业越来越重视。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当下日益增强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保障未来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加强对高风险医疗技术的管理,以及人员资质的正确应用,进一步提高医疗手术的安全系数,缩小高风险技术操作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通过对医院的高风险手术操作技术实施授权定期评价的管理制度,以及再授权管理体制的详细解说、分析,不仅为各医院带来了有效的发展运行管理制度,同时也给其他具有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行业,带来有效的管理制度参考价值。

1 针对医院中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建立实施相应的实行授权资格体系

1.1 医院选取相关资深的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专业人士,和相关医护管理部门人员组成一个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人员的,考察、分析、评价的专业团队组织。

1.2 对医院医疗管理相关部门,建立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医疗诊治操作项目的具体常规的操作流程以及考核评价的标准范围,同时对此开始实施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教育[1]。

1.3 通过医院专业考评团队,对其操作高风险技术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在具体诊疗项目中的操作常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严格的考察评价,参加考评的相关医护操作人员自身必须具备熟练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掌握。

1.4 医院内专业的考评团队,对具体操作人员资格考评的标准参考资料,必须是具有超强的可信度的,是以书面形式正确、详细记录保存下来的,是可以随时查阅证明的。

2 对医院操作、实行高风险的诊疗技术的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再授权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

医院为了强制规范相关医护人员在高风险手术临床操作过程中正确、合理的手术操作行为,针对高风险手术操作制定一定的授权许可范围,其内容是:医院所有具备进行本次诊疗操作技术有从业执照资格证明的医生以及医护人员。对高风险技术不具备操作权的个人,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允许其参加本诊疗操作,如果有紧急、特殊原因,在正当合理的原由下可对此进行酌情处理。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要对手术操作难度系数大,对患者生命威胁性高的高风险手术,应制定合理、明确的手术资格授权范围,对手术中每一个部分的具体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正确操作手法,提供具备精确价值的数据参考标准,医院的各科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其制度。

医院要对相关科室的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有效的追踪管理,对开展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相关科室从项目开始实施的那一日起,规定该科室每年都必须对其高风险诊疗技术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将总结的报告送到医务科进行备案[2]。同时医院必须要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的管理模式,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评,对达不到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须要的资格认定的符合标准的新人,和在高风险技术操作过程中多次明显故意违反操作规定的操作人员,以及对操作人员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过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了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标准规定范围的操作人员[3]。对出现以上这一不正当行为现象的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医护人员,医院将会立即取消或降低其操作人员对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资格[4]。在进行实际操作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人员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具备授权资格的医师完成的,除非是在有正当理由的危急情况下,一般人是不可以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的[5]。

3 结 语

通过高风险技术操作在各相关医疗机构的定期评价和具体授权范围的一系列管理体制,从而有效的证明了对高风险技术操作实行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有利于医院未来发展的。由此可见对高风险技术操作的社会各领域实行授权定期评价以及在授权管理的体制是一种非常合理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应在社会发展存在高风险技术操作领域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建芳.邮政企业应建立授权管理制度[J].中国邮政报践,2009(7).

[2] 张少士.法人授权管理制度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9).

[3] 卫莉,李光.论信任与公众对风险技术的认知与接纳[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10(5).

[4] 费多益.风险技术的社会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2011(3).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能有效地使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得到平衡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通过集中对著作权人的利益进行管理,使得这种代表性变得很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可能受到侵权的个体的著作权人,而同时在经过授权后的使用人则可以安全使用著作权,不用担心会侵犯权利人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充分考虑著作权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使得著作权成为具有独占性和垄断性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没有经过集体组织的授权同意或者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占有、使用和控制作品,否则就构成侵权。而这就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

(二)充分的维护著作权人的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通过对会员与非会员的著作权进行管理,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著作权人作品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通过来自于法律的授权,实现对会员作品的管理,保障会员的经济利益,并通过“延伸性”的规定实现对非会员著作权的管理,保障了非会员著作权的经济利益的实现。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体现的是一种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这种制度不仅以保护著作权人利益为前提,而且大范围的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使得著作权人能过获得更多的作品使用费,增加著作权人的收入,实现组织设立的目标,保障著作权人利益。

(三)使用者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使用,方便交易的进行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给予非会员作品保护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作品使用费,方便了交易的进行,同时使得获得使用权的使用人,一经授权使用,便可以使用该作品,并且对作品侵权免责,如果著作权人要对使用人进行追责,也只能以集体组织为对象,进行责任的追责。[5]在经过机体组织的授权,使用人可以放心进行使用,但如果这个作品并不是著作权人授权给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的,而是通过延伸性的方式实现管理,在这时,就应该考虑著作权人是否愿意接受机体组织的管理,如果著作权人选择接受,那么使用人便可以进行使用,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果使用者一经缴费,对作品在许可范围内的使用就可以免责。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交易程序,使得集体组织可以代表著作权人进行著作权管理,而且这种管理,也是行之有效的,代表性也更强,使用人在这种情况下,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侵权纠纷,他只需要向集体组织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实现对作品的使用,这样进行使用的成本也是最低的。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一)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不尽合理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授权,对某些特定的著作权范围内专有的著作权人的作品的权利进行管理,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但有权管理会员的作品,而且有权进行“延伸”管理非会员的作品,这种“延伸”对非会员的管理是未经授权的,在没有正当授权的前提下赋予使用人对著作权的处分权,会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自由市场的依赖性高。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源于对著作权的保护,为的是克服著作权人和使用人缺乏沟通的缺陷,使得著作权的管理变得更有效,但是该制度是对著作权的管理是来自著作权人的授权,来进行管理。从性质上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具有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质,对市场依赖性高,使用人对作品的使用可以有多重的选择,而且各集体组织之间存在不一的选择。

(三)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非会员与会员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待遇差别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存在“会员”与“非会员”的差别,对“会员”的管理是来自于法律的规定,也是“会员”的授权,而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源自于“延伸性”的规定,因此权利来源不同,将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会员”与“非会员”获得的报酬存在差别,而且“会员”还要交一定的会费,对“非会员”是从收取的著作权的费用用扣除。

(四)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非会员与集体组织的关系不明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是由于“延伸性”的规定,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而这种关系可以说是无权管理权利人的作品。未经授权对著作权人作品的处分,会给著作权人的利益带来很多损害,使得的著作权人的权利有被滥用的嫌疑。

三、在我国应当如何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首先,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进行作品的管理和延伸性的管理非会员著作权,但是“延伸”可能存在剥夺著作权人私权自由处分的可能性,容易挫伤著作权权利人的创作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建立该制度应充分明确著作权人对作品的管理情况,特别是非会员的情况,保障在符合私权自治的情况下,对非会员作品进行管理。同时,作为非会员有权自由选择是否“退出”或“接受”集体组织的管理,真正维护知识产权的著作权私权保护价值。其次,集体组织基于“延伸性”对未加入会员作品实现管理,笔者认为,组织应该采用相同的标准对待非会员与会员相同,如在管理费、获得救济费等方面的规定与会员权利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组织维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平衡的设立宗旨,同时,还应该充分了解非会员的作品使用情况,通过市场机制使得作品获得充分使用,扩大著作权人的经济回报。再次,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组织的发展最初是一个自治性组织,旨在保护联合起来的著作权人的利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组织具备很强市场主体性质。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该制度,应该尽量协调著作权人的自治性质的属性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保障著作权利人的自由处分权利的自由,维护著作权人的话语权,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不合理的制度组织建立标准,逐步承认组织的市场主体性质,更好的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第四,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对著作权的管理来源于法律法规的授权,并根据“延伸性”的规定实现管理范围的扩大,使得整个著作权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护。笔者认为,获得授权是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的前提,因此我国建立该制度应该完善法律的授权制度,使得集体组织能过获得明确的国家授权,从而实现不仅对会员的管理,而且对非会员的著作权也可以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仅限于获得法律的授权,如果未经法律法规的授权,擅自对权利人的作品进行管理,则是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著作权权利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著作权利益。第五,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是经过法律的授权,然后可以进行著作权的管理,但是对组织自身的管理监督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应该建立配套的制度加强对集体组织的管理,使得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不会被滥用,会员与非会员的权利不会被盲目代表,使得那些获得授权的使用著作权权的使用人不至于失去对组织的信任,从而影响交易的进行,伤害著作权人的利益。同时,严格集体组织设立的程序限制,避免集体组织管理由于资质不够导致著作权人利益受损,影响整个著作权保护领域的秩序。第六,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非会员作品的管理范围,既包括国内的作品,也包括国外的作品。但是这个作品的种类规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必须首先明确延伸性的管理非会员作品的范围,确定哪一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延伸性进行管理的作品,从而集体组织进行管理.第七,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要建立该制度,应该提前完善集体组织运行过程需要的法律建设,做到制度运行之时有法可依,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反过来说,也使得集体组织违法进行延伸性管理得到限制,有了法律的规定,集体组织自身的管理也将严格化,在延伸性的推展过程中,也可做到真正按照著作权人的利益来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实现维护著作权人利益的目的。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随着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有三种模式。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立法,作为三种模式之一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为此,本文通过介绍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含义,阐述了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优点,并在我国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延伸性集体管理

一、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含义

目前,对于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各个学者均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就这个概念,目前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界定为,享有著作权的权利人将其著作权授权给一个集体性组织,并由此这一组织代为行使著作权,监督他人对著作权的使用,并由其代为收取著作权的使用费。并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在约定的时间内,这一组织将其获得的著作权使用费按照比例支付给著作权人。这一制度的目的是更好的保护作者著作权的行使。这种说法是目前相对官方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被称为自愿式集体管理制度,第二种被称为强制性集体管理制度,第三种被称为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也就是本文所主要介绍的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是指法律在承认集体管理组织享有管理其会员作品的权利的基础之上,又在某些特定的著作权领域内将其权利“延伸”到对非会员的作品的管理上。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即便是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有权对其作品行使管理的权利,这是法律授予集体管理组织一项特殊的管理权。但是,需要对此进行说明的是,虽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权未经授权对非会员著作权人作品进行管理,但是,仍然要在保护非会员著作权的意思前提下才可以对其进行保护,如果非会员著作权人通过书面明确拒绝,那么则不可以再对其作品进行管理了。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优点

首先,促进网络作品的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著作权人通过网络来发表和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也让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创作和发表出现了新的特点,著作权人难以保障其著作权得到全面的实现,而作品的使用者也因为难以和著作权人直接取得联系而不能合法使用其作品。目前,一对一的授权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时,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便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是搭建在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在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之后,可以由其授权使用者对作品进行合法使用,从而促进了网络作品的传播。第二,有效的保护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同时降低了维权成本。使用者可以通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而很快的获得对作品的使用权,这就让侵犯著作权的程度有了很大的减少。同时,作为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的会员,其著作权受到侵犯的时候,著作权人只能以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作为诉讼对象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避免了著作权人为寻找侵犯其著作权的具体侵权人而浪费时间,而著作权人因为已经缴纳了使用费等不需要再承担其他法律责任。这样一来,降低了著作权人维权成本,也避免了滥诉情况的发生,节约司法资源。第三,能够平衡著作权人、作品使用者和社会公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优越性是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相一致的,即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法条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是既要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同时要保护社会的创作热情。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与这《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是相一致的,通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对著作权人的著作权进行管理规范和限制来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条件发展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例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目前,我国的已经成立的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大概有五个,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经历了风雨历程,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可以提供组织上的支持。其次,“一揽子许可”的出现更加证明了在我国及亟待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一揽子许可”是在中国上海世博会中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是音著协对组织者和参展者使用第三方的音乐作品进行统一的授权。这种许可方式的出现证明了在我国发展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已经具备条件,并且是市场业亟待这种制度的发展。

作者:谢锦子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志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的移植与创制[J].法学,2012(8).

[2]崔国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控制[J].清华法学,2005(6).

[3]吴汉东.<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背景、体例和重点[J].法商研究,2012(4).

[4]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J].中国法学,2007(6).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著作权人授权有关组织代为集中管理著作权、邻接权的制度①。从法律地位上看,集体管理组织有两种类型:一是民间性的私人团体,一是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从各国集体管理机构的布局来看,一些国家按作品的类别分别成立协会,另一些国家则以包罗万象的统一协会来管理各种创作领域。对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国际上有三种做法,一种是设立综合性的统一机构,将各类作品著作权都包括在内;另一种是按作品的类别分别设立不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三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的集体管理机构。

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一般在两种情况下采用:其一是版权人行使其权利变得不切实际或得不偿失时;其二是需要使用的版权作品数量巨大,其使用者难以逐一取得使用授权。这也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基本原则。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接受著作权人的授权。

2.代表著作权人同作品使用者谈判并发放使用许可证。

3.监督、检查作品被使用情况。

4.收取作品使用费并按约定分配给相关著作权人。

5.在必要时代表著作权人行使诉权。

二、在网络时代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进入网络时代之初,不少网络服务商直接担任起载于管理本网站作品的管理工作,虽然有高效便捷的优势,但网络服务商作为利益分享者理应与著作权利人处于平等地位,如果同时赋予其对作品的管理权则很有可能发生侵犯作者权利的情况。另外,考虑到著作权的私权性质,对其进行行政管理也是不可取的。比较之下,集体管理制度更加适于在作品创作者和使用者利益之间创造平衡机制,在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更有效地行使了法律赋予著作权人的各项权利,是一种解决网络信息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1.降低交易成本,搭建沟通著作权人和利用人的桥梁

设立并完善网络环境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实现法律的效益价值,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基本原因是在民间的、市场的和法制的轨道上,解决分散的个人所不可能决的版权使用付费问题。

2.有利于国际间的著作权保护和文化交流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著作权作品可以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这对著作权地域性原则提出新的挑战。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以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间的相互代表协议为基础,以国际作者作曲者协会联合会(简称CISAC)的章程和规定为游戏规则的全球性的国际著作权集体管理网络系统。即参加了CISAC,签定了协会间相互代表协议后,某一协会会员的音乐作品即可按国际规则受到其他协会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保护。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已于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作者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通过各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协作,可以使得著作权超越国界,不仅能够有效保护本国作品在国外受到保护,而且可以促进本国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提升国家文化地位,从而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网络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面临的新问题

在数字环境下权利人个人无法有效行使的权利越来越多,集体管理在数字环境下应该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网络时代,著作权集体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作品类型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作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程序(软件)等都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权利人比较复杂,往往涉及文字、音乐、美术、摄影等不同类型的权利人。对于一些分类建立集体管理组织的国家而言,由于权利人分属不同的集体管理组织,这些新形式的作品无法确定应该属于哪个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范围,需要对现有的集体管理组织进行调整。

2.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权利主体

数字环境下版权及相关权利人的种类会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相关权的权利人除了现有的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外,新的利益集团开始争取他们的权利,例如:网络内容服务商、多媒体制作者、数据库制作者等。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同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一样,是一种传播作品的行为。作为作品的传播者,法律应该赋予他们同先前出现的传播者一样的权利。虽然目前国际上对这部分团体的保护并没达成统一的意见,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分歧②,但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对这部分团体的利益进行保护。例如:欧盟在1996年就颁布了《关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的指令》,指令中的特殊权保护实质上就是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利益。

3.集体管理可能涉及到新的权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唱片条约》(WPPT)③是为了解决版权保护在数字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而制定的国际公约。这两项公约增加了一些伯尔尼公约中未明文规定的权利:发行权、出租权(出租权仅适用于计算机程序、电影作品、录音制品)。同时,针对数字环境下的网络传输,专门增加了一项向公众传输的权利。另外,基于数字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利用,新增了技术措施权与权利管理信息权。这些新权利中有些应该考虑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管理。在数字环境下,权利人往往需要授予集体管理组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集体管理。

四.在网络时代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

(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沿革及现状

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建立较晚,始建于1992年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长期以来作为唯一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音乐著作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2001年,在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第一次把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写进法律,初步确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诉讼主体地位和性质,使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05年正式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则是我国专门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定的行政法规。2008年5月28日中国音像著作权协会正式成立,2008年11月5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也宣告正式成立,这两个新成立的协会和中国音乐协会一起,标志着我国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又迈进了一步。但是相较于前述几个国家,我国目前的集体管理制度还存在着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二)在网络时代完善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若干设想

1.网络环境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界定和模式选择

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学界一直存有争议,通常认为,著作权集体管理在性质上属于具有公益性的信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地位上则是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在自愿许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间机构或者半官方机构。随着我国我国2001年著作权法和2005年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的出台,这一性质的认定得到法律和法规的认可。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但是从我国著作权发展的情况出发,更适宜建立半官方或官方性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网络版权集体制度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同时,可以逐步过渡为还原为民间性的社团法人,这样可以避免强势垄断地位的形成,使得政府可以充分实行监督权。

在著作权人与集体管理组织的关系方面,信托授权管理方式是著作权人向集体管理组织授权的最佳选择模式。这样,集体管理组织就能采用一揽子授权的方式将其所管理的所有作品的所有使用权一次性授予作品使用者。这不仅能提高集体管理组织的工作效率,节省费用成本。

2.网络环境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范围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了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包括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出租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人自己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权利人个人更加难以控制对自己作品的使用,逐步扩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应限定在必要的范围内,即那些由著作权人单独行使存在困难的权利,不应盲目扩大集体管理的权利范围,避免造成对著作权人的侵害。因此还应建立起完善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监督制度。

3.网络环境中集体管理的具体程序

(1)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授权的方式和传统的获得授权方式不同,传统的方式主要包括签订会员协议和与国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相互代表协议,而在网络环境下,很难通过上述方式有效的获得授权,而只有代表的权利人数量越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品授权系统程序和著作权网上登记系统程序等相关技术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获得授权的效率。

(2)向使用人颁发许可证。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向使用人授予使用权时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揽子许可,即集体管理机构将其管理的全部财产权授权使用人在一定期限内不限次数地使用,使用人支付使用费的契约;另一种是"个别授权契约",指集体管理机构将其管理的特定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授予使用人使用。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使用作品的方式和主体过于复杂,所要使用作品的种类与数量也过多,所以,个别授权契约几乎无法可行。从方便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应当同网络服务商在谈判的基础上发放一揽子许可协议。

(3)制定公平、合理的收费和报酬分配标准。使用费的收取和分配对于著作权人来说,事关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对使用人来说这一问题也至关重要。最主要的焦点在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制定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分配标准。在网络环境下制定收费和分配标准应该和现实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定的标准应当保持大致相同。在充分参考现有付酬和收费标准的同时,结合网络环境中作品使用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费用收取和分配制度。

结 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历史进步,也奠定了人类知识发展及法律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当在在充分认识和尊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法律和法规,使之起到既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和繁荣,又有效和合法地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应有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作用。面临网络世界对著作权制度带来的的巨大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完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并不能解决所有新产生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对著作权的保护还有赖于加大立法、司法建设,以及在普及法律、培养公民遵法守法意识方面、在加强国际间和政府间的合作等方面加大力度,既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达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平衡,共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3版.113

②薛虹.因特网上的版权及有关权保护.知识产权文丛(第一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53・54

③我国目前尚未加入这两项条约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汤宗舜.著作权法原理.第1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 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 吴永福.浅析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法制与社会,2010年9月(中).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延伸管理 集体管理 著作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2

一、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北欧国家修订著作权法时,第一次出现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冰岛等国一起共同参与了这项法案的修订。该修订委员会建议,在特定类别作品的广播领域首先实施延伸性管理,最先实施延伸性管理的是音乐作品。

2006年12月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四部分“第七编智力活动成果与个性化手段权”(简称“知识产权编”),该法自2008年1月1日起生效。民法典的编纂耗时13年,这部法典标志着知识产权立法的法典化。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1242条至第1244条具体规定了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并在其中规定了延伸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由国家委托授权,对所有的权利人的权利进行管理,面向的是相应类型的所有权利人的利益,对外独立于与权利人之间存在的合同而为所有的权利人实施费用收取的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管理非会员作品的权利来源于法律的规定;(二)使用者在获得许可后可以合法地使用非会员的作品;(三)非会员著作权人享有与会员相同的权利;(四)非会员著作权人有权拒绝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

二、我国著作权延伸性管理制度的规定

著作权集体管理(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是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版权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通行做法。该制度自诞生之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起步较晚。从制度建设上来看,我国1990年《著作权法》对此没有涉及,仅在199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规定国家版权局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批准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中对此制度进行了专门规定,2005年3月出台《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对该制度的运作机理进行了详细介绍。

我国于2012年3月31日,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一稿。其中分专节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六十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第七十条规定,使用者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或法律规定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报酬的,对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支付报酬。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人担心“被代表”,希望条文被删除。

我国于2012年7月6日,公布了《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二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所在的章节位置没变。希望删除的60和70条没被删除,仍然出现在了第二稿的草案中。第六十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就下列使用方式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一)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二)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第七十条规定使用者使用权利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向其支付报酬后,非会员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的,使用者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下列情形不适用前款规定:(一)使用者知道非会员权利人作出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声明,仍然使用其作品的;(二)非会员权利人通知使用者不得使用其作品,使用者仍然使用的;(三)使用者履行非会员诉讼裁决停止使用后,再次使用的。第二稿明确了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将其限制为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发表的文字、音乐、美术或者摄影作品;自助点歌经营者通过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同时,保留了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延伸性集体管理的规定。

虽然目前《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第三稿没有公布,但就内部存在的版本来说,有一些改动。第六十三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权利人授权并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权利人利益的,可以就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权利人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的除外。第七十四条规定使用者使用权利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向其支付会员的报酬后,非会员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讼的,使用者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著作权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赔偿损失。下列情形不适用前款规定:(一)使用者知道非会员权利人作出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声明,仍然使用其作品的;(二)非会员权利人通知使用者不得使用其作品,使用者仍然使用的;(三)使用者履行非会员诉讼裁决停止使用后,再次使用的。还未公布的第三稿,再次明确了集体管理组织延伸性集体管理的适用范围,将其限制为自助点歌系统向公众传播已经发表的音乐或者视听作品以及其他方式使用作品。在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前提下,设计了“以会员制为主、非会员制为辅”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数量最多但自身却又无维权意识、无立法话语权、无维权能力的广大著作权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给那些愿意遵守法律,愿意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作品授权、愿意支付合理报酬,但又不可能从分布广、数量多的权利人手中获得使用海量作品授权的使用者面临的困境找到了出路。

我国目前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因为受到互联网应用的挑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时下作者身份难确认、但使用者却继续要使用的需求等。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以自愿为原则,集体管理组织必须要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下才可以对作品实施集体管理。这不利于提高管理组织的效率要求。首先集体管理组织无法向使用者发放所有作品的许可,如果使用者需要使用非会员作品时很难联系作者取得授权,对非会员的作者而言,想要维权也是相当困难。“孤儿作品”权利人的权利就更加得不到保护。因此有必要建立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三、著作权集体管理延伸制度的立法完善建议

目前关于中国是否可以建立著作权延伸管理制度的争论是很激烈的,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中国不具备建立建立延伸管理制度的条件。但我想说,如果等到条件都适合建立延伸管理制度,那那些“孤儿作品”如何保护,非会员的作品使用者在联系不到著作权人时用了作品,是否要承担起侵权的责任?如果要承担是否对使用者来说太“冤枉”;如果不承担,著作权人又将如何保护自己的作品。我的建议是,先借鉴北欧国家和俄罗斯等国在延伸管理制度方面的经验,已解决问题为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完善延伸管理制度的规定,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建立延伸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立法上需要明确如下几点:

1.延伸管理的范围必须严格限制。法律必须明确规定延伸的范围,以限制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力滥用。立法者应充分了解目前中国各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状况和实际运行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被侵权的作品类型情况来决定延伸管理的范围。

2.延伸管理的组织必须国家确定。有资格进行延伸管理组织的组织必须经过国家相关政府机关的批准。没有经过批准的集体管理组织,一律没有资格延伸管理非会员的作品。一是为了加强政府对组织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威性、提高其公信力。

3.延伸管理的权利义务明确。集体管理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和著作权人签订的授权协议进行管理著作权人的作品。著作权人可以随时通知集体管理组织申明其不同意使用其作品,但如果权利人已经收取了集体管理组织转付的使用费的应推定著作权人同意已付费的使用者使用其作品。集体管理组织有义务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撤销该作品的许可使用,并公告及通知使用者停止使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义务向没有与其签订授权协议的著作权人转付使用者缴纳的使用许可费,并负有通知义务。

4.集体管理组织的责任必须明确。使用者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作品许可使用合同后使用作品的,不论该作品是否经著作权人授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均不承担侵权责任,但在接到集体管理组织停止使用的通知后仍然使用的除外。著作权人可以要求集体管理组织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可以是赔礼道歉,一定数额的罚款等。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字:网络环境 著作权 集体管理制度

网络出现之前,使用者如需利用版权人的作品,都会直接通过版权人的授权从而获得相应的使用资格和权利。但是随着网络在当前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的迅捷性、匿名性,传统的那种一对一的版权使用授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网络版权侵权案件日益增多,版权人在寻找侵权对象并对其进行追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也为试图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版权使用权的使用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亟需一个代表所有版权人的中间机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概述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代表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使用者使用作品并收取报酬并发给著作权人的行为。①

著作权集体管理在18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欧洲大陆,1777年7月,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创立了戏剧立法局,也就是今天的法国戏剧作者和作曲者协会(SACD),这也被认为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最早的组织。

中国在1992年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这是第一家以保护音乐著作权的组织。2005年实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次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专门法律。之后成立了中国音响著作权协会和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在音乐和文字版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在保护版权上给各版权人制造了更大的困难和麻烦,一方面,匿名与传播迅速的网络环境极大地损害了版权人权利,版权人除了寄希望于相关立法执法部门和部分技术措施外,没有更好的保护其版权作品的办法,另一方面,使用者企图通过联系版权人,获得使用许可,支付使用费这一系列程序获得版权的合法使用,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繁琐与不现实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设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有其必要性与优越性的。

第一,保护了版权人与使用者正当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能统一的代表所有版权人的利益,它可以以版权人的名义参与诉讼,受理版权申请,收取版权使用费用,以版权人的整体名义对外参与管理,同时由于集体管理组织成员的专业性,极大的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维护了版权人的合法权益。而针对使用者的授权申请,能统一及时的进行处理,保障使用者能在短时间内合法合理的接触到版权作品。

第二,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版权作品的传播。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缩减了版权人与使用者之间原本需要经过多次谈判、订立合约、契约执行等程序的费用,使用者在享用版权作品的同时,促进了版权作品的传播与交流。同时,为版权人能继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第三,有利于国际间版权作品的交流与合作。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冲破了原本的对版权作品进行保护的地域性原则,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借助各国各自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达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作品的传播与分享,这对国际间版权作品的交流与文化的传播与进步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三.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新发展以及模式选择

中国在1992年成立了第一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即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要管理的关于音乐作品的公开表演权、广播权和录音发行权。②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专门针对涉及网络版权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但由于网络可以仅仅被看作是网络版权作品传播的一种形式,所以相应的那种针对保护传统形式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理所当然的应该能适用于网络环境。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与版权人签订相应的合同,从而确定两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容和责任划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网络的一些特殊性质,如匿名性、传播的快捷性等,使得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又有其独特性。所以建立一套适应网络环境中的集体管理规则,在维护版权人正当权利的同时,也能让使用者更加方便快捷合法的对网络作品实现合法的利用。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模式选择,国际的通用做法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设立综合性的统一机构,也就是该机构所含盖的范围为所有类型的著作权;第二种是分别按照不同类型类别对著作权进行分类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第三种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的集体管理机构。③

四.我国建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若干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在综合性基础上的分门别类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目前在集体管理组织的具体组织形式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类,有的成立了一个综合性质的协会组织,各种类型的版权都被涵盖在内,有的则按照版权的具体类型成立多个协会组织,每一具体协会组织负责相对应的集体版权问题。我国目前建立多个松散的著作权管理组织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管理组织,统一管理版权事宜,而为了便于对不同类别版权的管理,可在其内部按版权类别设立多个小部门,对版权问题予以对口处理与解决,这不仅有利于版权问题的集中管理,而且更加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第二,建立一个以会员制为基础的政府有效监督为主要途径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虽然国际上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性质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它是民间组织,有的则把它界定为官方机构,我国当下不宜建立一个官方性质的组织,而是应成立一个版权人自愿加入的会员制组织。以版权人授权的方式,充分考虑网络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著作权集体管理作品授权系统程序和著作权网上登记系统程序等相关技术措施和手段来提高获得授权的效率。④在费用方面,把传统形式下的付费与酬金标准与具体的网络环境相结合,科学合理的制定与网络相配套的分配与收费标准与制度。

第三,加快著作权集体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在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度建立的同时,应加强著作权管理的技术建设,配套相应设施,如网络的查询、登记、申请授权程序等,从而为使用者、版权人提供便利条件,更好的促进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快捷顺利的进行。

总之,网络的迅速兴起,为版权作品创作、传播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版权的使用和许可,都需要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参与与协调。统一的、会员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为网络环境下版权的保护与使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注释:

①韩松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②陈敏。刍议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11月

③沈亚萍。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下)

④沈亚萍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下)

参考文献:

[1]韩松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萍。试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集体管理[J]生产力研究No.2.2010

[3]沈亚萍。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年1月(下)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化;出版企业;内控制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61- 02

内部控制是为了维护企业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与其他信息准确及时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避免各种经营风险,确保员工正确履行职责,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针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经营要素和各项活动,由企业统一构筑、全体或部分员工实施的组织结构、程序、标准、方法等形成的控制系统。从内部控制概念和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并与管理信息化过程相一致。管理信息化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从内部牵制到管理控制,再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不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集成化管理后,庞大的信息资源系统迫切需要内部控制管理,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

1 信息化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特别是财务业务实现了集成化管理,增加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管控难度。主要表现在:

(1)信息化优化了业务流程,对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管理,优化了出版企业业务流程,改变了出版企业原来部门职能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实现了从采购到付款、从销售到收款等各个业务环节流程化作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管理。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业务经营过程,内部控制对系统程序的依赖性增加,流程管理日显重要。这种业务流程的转变使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及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公司内部管理和财务监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2)要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实现关键环节的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减少了重复的不增值的环节,许多要凭经验判断的手工控制环节消失了,而系统的职业判断力和自纠功能相对较弱,从而导致信息差错的可能性增加,对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出版企业在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降低系统风险。

(3)要通过制度建设,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建立严格的授权责任体系。根据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责任,设置每位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及信息的查询权限。对用户权限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业务信息的安全、准确、及时、可靠。通过对不同层次操作员工及管理人员的权限划分,保证出版企业的各项业务均是由被批准或被授权的员工执行。如业务数据是一次输人,多次、多方位利用,所以对业务数据的修改与删除就要制定出严格的控制制度,数据修改或删除的信息也必须及时。

2 信息化提升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管理信息化是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企业规范、信息技术、实施方案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1)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方面。信息化改善了出版企业内部环境:第一,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科学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在信息系统运营过程中,首先解决组织结构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再解决业务流程的顺畅与规范问题,最后潜移默化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化。第二,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出版企业建立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信息系统根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对企业管理中各个角色进行定义和设置,在授权审批、业务经办、业务记录、资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各个环节实现职责分离和相互牵制。第三,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套勾稽关系严密、各职能之间紧密集成、信息共享的系统,加大了舞弊的难度。

(2)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有各种分析手段,来分析日常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如,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成本变动分析、资金分析等,可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识别财务风险;通过库存分析、应收账款分析、偿债能力、预算执行对比分析等,对潜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结构性分析、趋势性分析等得出参考值,供企业管理层决策参考。

(3)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更好地实施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为确保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授权批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预算控制、业绩评价、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信息系统有一套清晰的职责划分与授权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授权批准控制和职责分离控制。除了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控制手段外,还可以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整合流程控制。流程控制通常同业务流程相吻合,主要由控制点组成。根据各控制点,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特别是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对于保证整个业务活动的控制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信息化有助于出版企业加强信息的收集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系统能对企业已收集到的内外部信息加以更高效的处理。对内部信息,企业可以合理地使用系统拟定相关制度,规范其执行。信息系统通过其授权体系使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通过参与业务流程、完成单据与报告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各种业务在一个统一平台上实现操作和协调,通过在系统内设置内部控制点,能够实现各项控制的程序化、规范化,使信息流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得到有效的控制与传递,有效地减少了业务部门分割运行时出现的执行偏差现象,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5)信息化加强了出版企业的监控力度。监督检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信息系统可以为出版企业建立持续监控提供客观科学的标准。持续监控建立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循环中,包括日常的管理监控活动。信息系统对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能够进行内外部核对,实时判断是否符合既定的逻辑关系,并随时把异常情况提交给监控部门。业务系统中的生产计划衔接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物料需求计划衔接生产部门与采购仓储部门,资金计划衔接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之间的监控以翔实的记录为依据,以科学制订的计划为准绳,可以保证持续有效监控,大大减少部门间监控脱节和某些控制点成为“盲区”的现象。同时管理信息化强化了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数据整合处理功能,对企业业务运营进行风险评估,对财务系统工作质量进行独立公正的监督评价,促进企业提高运作效率和提升组织价值。

3 信息化推动了出版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为切实保证管理信息系统顺利运行,出版企业需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只有从操作规范、岗位职责、问题管理、系统变更、运行考核等方面不断细化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层层传递,逐级管理,全员遵守,才能实现信息系统运行的上下一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充实和更新企业传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3.1 财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②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会计核算管理办法、会计报表编制说明。③财产管理制度:支票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长期投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担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④报告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统计分析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3.2 业务管理制度

①岗位职责:岗位责任制度、业务凭据流转规程。②选题编务管理:选题申报认证制度、图书编校质量审读制度、稿费支付制度、样书管理制度。③出版管理:成本控制制度、图书印制管理制度、图书分类管理制度、书号管理制度、图书再版和修订管理制度。④发行管理:图书定价制度、图书提印制度、信用政策、退回图书管理制度。⑤质量管理:印刷质量管理制度、出版损失追究制度。⑥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⑦行政管理:合同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薪酬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假日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

3.3 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

①全面预算管理制度。②绩效考核:岗位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3.4 决策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制度、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决策制度、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定期会议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樊海云.信息化规划与实践:信息化价值创造从无序到有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授权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作品保护;集体管理制度;否定;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313-03

一、提出的问题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著作权管理模式,其通过集体组织的设立、权利人的授权等程序来实现对著作权的保护,尤其在著作权的批量化许可行为、报酬的支付等方面因其便捷性而受到青睐。目前,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作品的大量涌现对其著作权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保护网络作品成为热议的话题,而采用集体管理制度实现对网络作品的保护成为了现今学界较为主流的观点。

但是,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缺陷。“2014年1月16日,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汤兆志在出席由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CISAC)召开的‘版权和集体管理研讨会’时表示,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还存在四大缺陷:‘法律法规设计有缺陷、集体组织公信力不够、集体组织自身管理存在问题、人们的版权意识还不强。’”①面对现状,集体管理制度是否能真正解决网络作品的保护问题?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排除网络作品的集体管理,而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实现对网络作品的保护呢?值得深思。

二、中国现行集体管理制度及其缺陷

(一)中国现行集体管理制度

在中国,著作权主要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行政管理,一是集体管理。行政管理模式即是国家公权力为更好地实施《著作权法》、保护相关合法权益而设置专门的政府机构予以监管,与之相对,集体管理组织则多为民间组织。根据中国《著作权法》第8条第2款规定,中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非官方的非营利性组织。

中国的集体管理组织出现较晚,从1992年底成立第一个集体管理组织音著协开始,至2010年,中国集体管理组织体系才得以基本建立。中国现行《著作权法》对于集体管理组织并无详细的规定,仅在第8条作原则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难以适用。直至2004年12月,国务院制定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才对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立、机构、活动、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使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有法可依。但不可否认,在立法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仅有管理条例的规制是远远不够的。

(二)现行集体管理制度难以保护网络作品

1.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国《著作权法》自2001年第一次修改时才将集体管理制度引入现行法律中,但仅在第8条以一款原则性的规定一语带过,并未对其相关制度予以具体规定,显然在司法实践中不会起到太多实际的效果,2010年的修正仅对部分条文予以调整,并未触及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此后,虽然制定了《条例》予以弥补,但仍然存在立法缺陷。如邻接权是否使用集体管理、美术作品的追续权等方面。

2.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问题

能够行使集体管理的前提不仅是法律的保障,同时也要得到权利人的信任。现今,中国民众对于集体管理制度所知甚少,并且普遍对其持怀疑态度,纠其原因,其实是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问题。其一,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虽然中国的集体管理组织属于民间组织,但其行政属性浓郁,监督机制不足,导致其在管理活动中形成超然的垄断地位,难以得到权利人的信任。其二,日常管理存在不足。例如信息公开渠道的建立就难以使人满意。虽然《条例》规定集体组织必须向权利人公布完备的权利使用信息,但是现实中却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使得权利人宁愿自我保护,也不愿将权利交由集体组织管理。

3.网络环境的特殊性

网络环境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其一,运营商往往有自己的运作模式,在中国,其目前并没有和集体管理组织建立起成熟的合作机制,例如如何建立商业运行模式、合理收取使用费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其二,用户长期以来已经形成“拿来主义”的习惯,集体管理组织又没有形成较高的公信力,无法取得用户的信任,难以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三》的修改及其评价

(一)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法律的及时更新已经呼之欲出。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且被看作是首次主动修改。2012年10月,国家版权局内部讨论了第三次修改草案,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该草案对现行法律的体系、具体条款均有重大变动,其中针对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原则性、难以实施的规定予以细化,增强了可操作性。但是,修改草案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主要表现在61条、72条①确立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指集体管理组织,在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授权后,可以代表全体权利人行使著作权或者相关权,除非权利人书面声明排除集体管理。这就将集体管理组织规制的对象从会员扩展至全体权利人,大大增加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范围。

该管理模式并非中国首创,而是在国际社会中早有先例。例如北欧,在长期的集体管理实践中,逐渐确立延伸性集体管理模式,并广泛运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转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俄罗斯也设立了相关制度,在音乐、音像作品等领域确立了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这些成功的经验是中国在本次修改草案中决定引入该制度的理论基础,也为中国立法提供了借鉴的余地。

该制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法定性、授权性、广泛性。该项制度触及到全体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严格贯彻其法定性,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得到行政部门的授权、本身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集体管理组织才可以行使。其二,非自愿性、特殊性。该特点主要针对非会员。该制度是对民法上私权自治制度的突破,首先确定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权,非会员只能通过书面否定的方式才能予以放弃,具有非自愿性。同时,非会员也有依法单独获取报酬或者禁止非法使用的特殊权利。

(二)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中国立法引入该制度的初衷是好的,其旨在通过集体组织的集中管理,批量化解决例如授权困难、权利人维权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著作权的保护成本降低,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目前拟确立的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却存在很多缺陷,与立法初衷难以统一,不符合权利人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体组织的权力在法理上无来源依据。集体组织作为一种非官方非营利性组织,其所拥有的权力必须严格依靠法定,遵循“法无明文规定皆禁止”的法理思想。代表权作为一项私权,必须来源于当事人的授予,否则将造成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本次修改草案中的规定,将集体组织的代表权无限地扩大,推定其自始即具有代表权,当事人只有作出否定的权利,否则皆视为代表权存在。这种做法将导致当事人“被代表”,剥夺了当事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和私权的意思自治原则具有强烈的冲突。况且集体组织作为强势的一方,这种范围过大的保护将为其滥用权利提供便利,当事人往往因种种原因不敢与其对抗、公开声明否定,这在无形中逼迫当事人必须承认该代表行为,是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人权要求的。

其次,进一步导致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上文已经提到,集体管理组织因其行政色彩、转悠性质而存在垄断的现象,这一直遭到权利人和部分学者的诟病,本次修改稿的内容更是将这种垄断推向一个高峰。不必经过授权的代表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地位,使权利人的弱势更加明显。

最后,没有意识到集体管理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自身问题导致的民众信任度低。若不解决授权问题,管理活动难以开展的现状是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信息公开渠道的不健全、垄断地位与市场规律的矛盾等等,这些现存的问题尚且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又通过设立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剧权利人对“被代表”的担心,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这只会导致集体组织的信任度继续下降,而且可能滋生滥用权利、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等违法行为,权利人的弱势地位不仅没有得到扭转,甚至于是否授权的自由都是限制重重,这无疑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背道而驰。

四、网络作品可否定集体管理

通过上述阐述可知,中国的集体管理制度还不成熟且面临多重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再行介入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不仅会使得集体组织的运作更加力不从心,而且难以有效达到保护网络作品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网络作品排除在集体管理的范围之外,转而采用自我管理的模式保护网络作品。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如下意见: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弥补集体管理制度的相关立法的同时,明确集体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将网络作品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从管理范围中删去。此外,针对网络作品的保护专门立法,例如,管辖权如何确定、法律术语的完善、合理使用范围的适当扩大、支付补偿金等问题,均应设定详细的规则,使网络作品的保护有法可依。

其次,加强技术监控手段。网络作品侵权行为往往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因此加强技术手段可以从侵权条件上遏制此类行为。目前已经广泛运用的手段有:小说阅读网站常用的防拷贝技术,应对传统的非法复制行为;德国开发的数字水印技术,应对音乐作品的非法下载行为等。此外,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等等技术手段也都渐趋成熟。这些新兴技术手段是短期内应对网络作品侵权行为的一条捷径。

最后,加快树立版权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树立用户的版权意识,从根本上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网络的便捷和廉价,已经使用户形成了免费使用的习惯,如不及时扭转,那么保护措施的推行将受到很大的阻力。例如,曾经尝试推行的音乐付费下载、KTV收取版权费等,都因为负面反映太大而难以进行。因此,版权意识的树立是根本做法,但是需要长期的过程,只能循序渐进。

五、结语

网络作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导致著作权保护存在诸多困难。集体管理制度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在网络作品的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虽然中国希望在《著作权法》的修改中,引入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但是在平衡各方利益时过于偏重对集体管理组织的期待,忽视了对其权利的限制,反而导致集体管理组织垄断性增强等负面影响。在网络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大胆将网络作品排除在集体管理的范围之外,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新思路。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保护网络作品,或许会在现阶段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于玉.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应对数字网络环境挑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 罗向京.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与变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 杨东锴,朱严政.著作权集体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梅术文.著作权法上的传播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5] 杜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若干问题探析――基于著作权法的立法考量[J].知识产权,2013,(1).

[6] 卢海君,洪毓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质疑[J].知识产权,2013,(2).

[7] 高恩胜.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若干规定的否定性创见[J].求索,2012,(11).

[8] 倪静.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反垄断规制的新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6).

[9] 梁志文.著作权延伸性集体许可制度的移植与创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8).

[10] 熊琦.论著作权集体管理中的私人自治――兼评中国集体管理制度立法的谬误[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1).

上一篇:商品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公司福利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