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培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14:05:32

师资培育论文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与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掌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与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认识,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我校教师教育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2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拨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3.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

4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教师基本技能归口人文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教学设计与操作、CIA课件制作等归口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归口艺术学院。提高教师授课的专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1.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02%左右。

2精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要合理规划,必须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协调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IA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1.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2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要建立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

(五)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

2.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培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3

一、教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学校,1906年9月开设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三科。《造林学》(森林培育学的前身)是林科的骨干课程。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学几十年来为山东林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做出了突出贡献。本学科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动手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培养,多年来已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教学体系。经过该课程建设,使《森林培育学》课程成为全国林学本科专业的示范性课程。

二、建设经验和成效

1.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是森林培育学的关键,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实施-学生反馈-修改方案-再实施新方案”反复的论证,最终形成了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综合实践(图1)。

2.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内容。

3.构建了较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森林培育实验课包括,森培1-2与育种实验、森培3与经理实验。专业实践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一(森培1-2和育种);专业综合实(森培3和经理)(图2)。综合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4.教学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通过人力资源整合、攻读学位、青年教师进修等手段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该教学队伍教授5人,占55.55%,其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人,占22.22%;讲师2人,占22.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51~55岁2人,占22.22%;45~50岁5人,占55.55%;40以下2人,占22.22%。年龄结构合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缘结构:1人从瑞典获得博士学位;3位从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人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森林培育博士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硕士各1名。2名为山东农业大学的学士。良好的学缘结构为吸取不同国家和学校的学术风格和交流奠定了基础。师资配置:该教学队伍中讲师2名,分管实验实习的教授、高级实验师共3名,每年林学专业2~3个班,60~85人,良好的师资配置为提高实验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5.构建了较完善的教学条件。①教材建设。在选用最新版教材基础上(沈国舫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森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自编《森林培育学(各论)》等补充教材,使用或新编《种苗学、造林学实践教学指导书》、《林学专业实验指导书》、《林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等3本,2005~2009年使用效果良好。扩充性英文教材有: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Silvicultu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Plantation Silviculture in Europe;Forest stand dynamics。②实验条件。眼下森林培育学实验室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实验室;林木生物学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综合开放实验室。树木标本室面积84.38,有鉴定标本27200余份,分属135科,为我国华北地区树木标本保存数量最多的标本室。种子标本室有林木种子标本五百余份。③校外基地建设。山东省药乡林场、山东林木种苗繁育中心等,共七处校外基地,是学生野外森林培育学实践活动的最佳场所。④网络环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森林培育模块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丰富,具有分级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手段先进,便于同学使用。

6.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成绩突出。①教学方法。采用了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型等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尝试“变教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网站上(http://jpkc.sdau.省略/senpei/)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学生也不觉得枯燥乏味,网络教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已为广大师生认同。③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本课程给学生布置了一些必要的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考核方式上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成绩占60~70%。考核办法:期中测试以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采用开卷形式,重在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评论能力。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对此考核方式非常认可。

7.网络教学资源丰富,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得到许多人重视,2005年3月森林培育学精品课程网站在林学院主页上开通,2008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农业大学校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10年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完善的网络资源为理论和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同时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8.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科研项目、导师制、SRT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及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导师制作用,使学生尽早接触教师科研课题,毕业论文大都与教师科研相联系。1997级~2006级,连续九届林学专业先后结合教师的科研及教学开展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有210名学生参加活动。这对于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跟踪森林培育国内外发展动态、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9.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森林培育学山东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邢世岩,2008);林学专业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等项目,森林培育学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并解决了许多教学上的实质问题。课题组发表教研论文9篇,在国内具有良好影响。

10.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的高水平带动教学与课程建设的高水平。①科学研究。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4人)、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财政部科技攻关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点课题等20余项,在国外及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45篇,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②学科建设。森林培育学科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的学位点,也是我校第一批招生的硕士点,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森林培育学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2006年2月,林学院获准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申报成功森林培育学博士后流动站。③技术培训。从2009~2010年课题组成员先后参加了为山东省林业检测规划院、山东黄河河务局、山东省林木种子检验等与森林培育学相关的技术培训5次,共计593人次,说明本课题组在省内外学术上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与培训学员信息交流,不仅扩大了影响,同时为林业院所、基层单位培养了技术骨干。④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交流。从2005年~2010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参加的与森林培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会20次,通过与国内外林学专家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视野,同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进而达到了通过学术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1.《森林培育学》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森林培育学》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施效果显著,经林学2002级~2006级500名本科生实践表明,运行效果良好;本科生就业就业率达90%以上,考研率达50.05%;课题组成员指导SRT项目5项(2005~2009),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引导计划2项(2006)。课程组成员从1999级~2006级共八届导师制指导本科生共计348名,均合格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连续九届210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课题组导师指导,有6名(6届)本科生获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学士毕业论文二等奖,另有6人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和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贾忠奎,马履一,林平.部级精品课程《森林培育学》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09,(36):180-181.

[2]孙广仁,张启昌,于福平.森林培育学网络课程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6):145.

[3]卫星,王政权.谈森林培育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林业教育,2007,(5):19-21.

[4]郭素娟,徐程扬,翟明普.“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优化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1):63-65.

[5]曹兵,赖声渭,宋丽华.“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3):54-56.

[6]李吉跃,贾黎明.从科技文献看中国森林培育学50年之发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5):63-78.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7-03

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其核心是学科建设。大学在国际及国内的排名主要取决于该校学科的发展水平。世界上一流的院校,首先是拥有一流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围绕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以学科评估为契机,在师资队伍、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国家对新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国际材料领域发展迅猛,学校对材料学科的总体发展寄予了更高的希望,学科建设工作仍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如:①学科尚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②学科尚无部级的科研平台;③学科在教学方面尚无部级的教学名师及教学成果。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的基础下,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持我校材料学科在市属高校现有的领先地位,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尽早步入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仍然是材料学科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师资队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师资队伍的现状。有了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学科骨干人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科水平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材料学科有教职员工84人,学历层次、职称层次较高,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已拥有国家百千万一层次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但部分学科人员分散在学校其他部门,总人数在相同学科中仍属于中等偏少的状态。部级人才较少,仍达不到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要求。

2.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未来发展。学科现有5个特色研究方向:高性能与功能纤维材料、膜材料与膜过程、新型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设计、结构与性能和无机功能材料。2012年学科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了7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优势科研方向建立了学术梯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提升了学科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我校材料学科积极贯彻落实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广开引进人才渠道,坚持培养本学科优秀学术人才与选拔、引进国内外材料学科优秀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相结合的方法。2010~2013年已引进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中科院山煤化所等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学者来校工作。2014~2015年材料学科将继续依据各方向的发展需要,适度引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金属材料方面的优秀科研、教学人才,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目前已意向引进美国宾州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十二五”末学科教职工总数预计达到100人左右,整合分布在院外的本学科骨干教师,总体形成专职教师95人左右的队伍。材料学科将继续对教师实行分类考核,加强完善教师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的能力和特点,强化教师自身的特长,确定以教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青年教师的专业和科研方向,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现有科研团队,促进他们专业专长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位人才的作用。近年来,学科通过实施国内外访问学者、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出国访学研修等项目,着力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有较大科研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学者,储备了学科拔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才后备力量。目前,材料学科已具备冲击部级人才称号的实力,将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教学名师、青年等方面有所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新增部级和省部级称号人才5人次,为材料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科平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学科平台的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建设学科,建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地不仅是凝聚人才、科研工作者展示智慧的舞台,更是学科创新和进入当代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基础平台。多年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科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已建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改性与功能纤维”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膜技术工程中心、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6000m2,设备总金额达9000万以上,万元以上设备400余台套。实验室管理体制健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管理制度,如《天津工业大学实验室工作规程》、《天津工业大学校级、学院(系)管实验室管理办法》等。

2.学科平台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材料学科既重视提高本学科的科研水平,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发现和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与“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交叉设置了“材料检测与系统”和“生物医学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结构,提高了学科整体水平,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材料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师承担着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部级、省部级课题,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相关研究已处在国内该领域的前沿,已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2014~2015年,材料学科拟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力量论证、筹建“能量存储材料”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加速材料学科建设的发展。材料学科及时跟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对比学科发展找差距,积极组织实施,确保全面完成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I类学科建设任务,争取市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更大成绩,早日具备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条件。此外,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和激励政策,争取尽快建成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市属高校部级科研平台的突破,通过协同创新,做大、做强学科科研平台。

三、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包括ESI情况、SCI影响因子、他引次数等几个方面。材料学科已出台激励政策加强引导、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在学科奖励政策的指导下,2011~2013年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被SCI、EI、ISTP检索的数量及JCR一、二区论文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科研论文的质量迅速提高,但高影响因子和高他引次数的论文数仍相对较少,国内学术刊物论文的他引次数也有待提高。2013年材料学科制定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资助计划”,并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给予支持。一年来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余人次,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同时,教师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巩固和提高学科整体科研水平。

2.科研获奖。近年来,学科在中空纤维膜材料、功能及智能纤维、相变材料微/纳胶囊、高性能纤维等领域形成了较大的优势和特色。过去5年中连续获得了3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012年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各1项,2013年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2012~2013年获得天津市滨海新区技术发明奖等省市级其他奖项9项。近几年科研获奖是材料学科的优势,但未来应注意培养新的增长点,继续引导教师培育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保持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

3.专利转化与签订技术合同情况。“专利转化”是我校的强项,材料学科2011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2项,2012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2013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取了迅猛发展的好形势。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加大对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的奖励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对转化前景好的专利,积极寻找转化对象,对于暂时难以转化的专利,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转让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转化水平积累经验。近年来材料学科引进青年教师人数较多,学科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下企业”、“青年教师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滨海新区科技特派员”等措施,加强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其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及时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成果转化。

4.科研项目。2012年材料学科新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前期预研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军工配套科研项目1项、参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4项。2012年材料学科新增科研项目数、纵向科研立项以及项目总经费均较201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体发展较为平稳,科研经费到位相对充裕,但至今无主持承担973重大科研项目。未来几年,材料学科将继续巩固和加强在科研立项方面的成绩,组织教师培训交流,稳步提高科研经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到“十二五”末达到年新增科研经费2000万元,五年累计科研经费6800万元。

四、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1.教学与教材质量。近年来,笼统的“学科专业建设”已被“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所取代,概念的分离反映出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材料学科教师出版专著和教材的积极性逐年增加,但缺少部级精品教材与部级教学成果,教学与教材建设亟待加强。学科拟尽快组织开展全国调研和学科内研讨会,认真探索、总结经验、迅速研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以减免工作量和学校实验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奖励教师出版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和实验教材,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的教材建设,使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

2.优秀学位论文及优秀学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综合指标。本学科近年来部分优秀硕士毕业生攻读了本校纺织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累计为纺织学科培养了4名博士生获得国家优博论文提名奖,材料学科目前只获得两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差距较大。2013年本学科分别出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和助学金管理办法”和“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交流资助计划”。学科对有潜力的研究生重点培育,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加快取得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的进度,鼓励研究生安心论文工作,早出成果。材料学科将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期待在“十二五”末在国家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方面取得突破。

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高水平学科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针对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以政策为导向,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也为其他地方院校材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焕福,陈秀丽,方亮,等.地方高校材料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今日南国,2010,(154):61-63.

[2]韦春,吴志强,张发爱,等.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7-39.

[3]李小雷,王海娟,曹新鑫,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材料学科跨越式可持续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09,(5):16-18.

[4]陈益芳.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91-93.

[5]王芬,沈可.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46-248.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天津工业大学2012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天津工业大学2013年研究生优秀课程(培育)、研究生课程优秀教材建设项目。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问题

反思 建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15-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巩固,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中暴露的问题很多,虽然都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但是任何教学都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对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选题不恰当。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狭窄,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自己没有扩充。开始毕业设计(论文)之后,又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学生在选题阶段就显得很艰难,状况百出。比如有的学生写《接触网的弓网故障》,题目范围明显过大;还有的明明是强电类专业却选择弱电领域的选题。这都与学生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2.信息素养差。信息素养是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才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信息素养差的普遍表现是对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利用等信息素养能力较弱,学生很难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对信息进行过滤,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越多,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全面,思考问题会更深入。因此收集大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少设置有文献检索类的课程,导致学生文献检索能力缺乏。很多学生不懂如何使用文献检索途径去寻找资料,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对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获取文献的服务更是不了解。学生文献检索和信息查询的手段缺乏,信息意识不足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一大障碍。

3.语文基础差。大多数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初始阶段都会就毕业设计(论文)的文体特点和文本规范要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标题不准确,摘要、关键词不正确,正文不完整,参考文献不规范等问题。而且很多学生写的文章重点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行文思路不清晰,论述层次不分明,缺乏条理性、逻辑性。还有的学生找到有关资料后没有透彻地理解,更没有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常断章取义地引用,造成无法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有时会产生歧义。至于文章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格式设置错误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从这些表象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学时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比较差,但又缺乏这方面的自我认识,在毕业设计(论文)之前没有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导致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层出不穷。

4.抄袭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而且是非判别能力差,缺乏诚信,急功近利,同时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网上搜索、复制,东拼西凑而成。更有甚者整篇抄袭应付。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来看,学生所写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网上或历届学生的文章,雷同率和重复率都比较高。

(二)老师方面的问题

1.指导老师短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在较短时期内快速扩大,导致老师人数不足,师生比例偏高,专业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老师,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极低,这直接导致了能够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老师非常缺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在分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任务时,常常一位专业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带几十个。然而,老师带的学生一多,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指导时间和指导机会就减少,这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非常不利。

2.指导老师能力有限。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多数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又正好遇上高职院校扩招,师资缺乏,他们一毕业就直接承担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缺乏现场经验,他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时,对选题的确定把握不准,多半将自己以前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拿来给学生做,或参考本科或硕士的毕业设计(论文)来定选题,显然这些选题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也有的使用历届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但可供选择的题目不但数量少,而且陈旧,很难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高职院校的扩招,师资补给的滞后,使大部分在职的老师(特别是专业老师)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这些老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不但要负责指导毕业班的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还要承担非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而一些骨干教师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因此,教师在指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很难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其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改变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设置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应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分层次采取不同的内容形式来等效毕业设计(论文)。

比如可以按下面的方式进行等效:尖子生,这类学生经常参加技能竞赛,可要求他们对技能竞赛作详细的分析,并写成有借鉴意义的竞赛总结;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着实习内容的深入,逐步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报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在顶岗实习回来后,将实习体会写下来,形成实习报告。针对上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提交的竞赛总结、调研报告或实习报告,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锻炼、提高和积累,效果与写毕业设计(论文)是等效的,且学生写起来体会更深刻。

(二)采用双导师制

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不仅应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需要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各高职院校多数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理论知识可以胜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但是部分老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刚上岗的新老师。鉴于此,建议采用主副双导师制。可以聘请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或学生的就业协议单位的技术人员或学生的实习师傅来担任主导师,副导师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担任。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指导,保持与校外指导老师及学生的联系与沟通,毕业设计(论文)中涉及的具体专业技术、技能指导由校外指导老师负责。双导师制可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生产实际近距离对接,更具有针对性。

(三)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学生信息素养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速度。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馆可利用网页或开办系列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字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及技巧。另外,还可以在毕业设计(论文)初期,安排一至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使用学到的检索技巧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扩展他们专业知识面,并使其了解论文的写作格式,有助于确定毕业设计(论文)的初步方案。

(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学院图书馆除了根据专业的发展动态对馆藏图书进行及时更新添补,同时应加大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收集。比如,建立校际间资源共享平台;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和文献尽快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将历届优秀的毕业论文刊登在校园网上;建立专业选题资源库,选题可以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提炼出的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的课题。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院应该在不断提高生师比的同时,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学院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畅通企业引进专业老师的途径,从企业吸引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吸引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学院可以外派在职老师进修和培训,帮助在职老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实践,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开拓老师的视野。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而且也提高老师的专业教学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赛.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2]曹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7)

[3]赵素娟.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信息服务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

[4]吕亚慈.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0(46)

[5]丁桂香.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25)

【作者简介】黄 绘(1973- ),女,广西容县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5篇

>> 推动生命教育:台湾在行动 感恩教育在行动 教育扶贫在行动 消费教育科普公益在行动 全台湾的妈妈在行动 推动深学实做安徽远教在行动 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我们在行动! 现代学校教育,我们在行动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行动 中小学教育科研重在行动研究 可持续发展教育:世界在行动 “一带一路”教育在行动 《一切为了生命,媒体人在行动》图片集锦 关爱生命 抵御H7N9雷米高在行动 “光盘”在行动 中考也在行动 在行动学习中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率 依法治教在行动:未来五年甘肃教育治理要做这些事 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 “光盘行动”,我在行动 “急难救援行动”在行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7-24.

[13]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奖励推动生命教育绩优人员计划[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2937&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4-03-20.

[14]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 奖助生命教育硕博士论文及期刊论文要点[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75&Page=26794&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 2015-03-25.

[15]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学校办理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实施计划[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6522& 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5-02-26.

[16]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生命教育里程碑――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生命教育中心揭牌[EB/OL].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6770&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2015-03-23.

[17][21]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17.

[18]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致特色发展计划作业要点[EB/OL].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4842&Key Word=%e7%b2%be%e7%b7%bb%e7%89%b9%e8%89%b2%e7%99%bc%e5%b1%95,2012-12-19.

[19]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网站.补助师资培育之大学精进师资素质计划作业要点[EB/OL].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952&Key Word=%e7%b2%be%e9%80%b2%e5%b8%ab%e8%b3%87,2011-12-16.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本专业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和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本专业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发展需求,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能独立承担本专业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有较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解决本专业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业绩较显著,并取得有一定价值的科技成果,或在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新技术,发展产业化经营,开发新产品中取得较好效益;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性文章、论文、著作;有指导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能力;能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及进行学术交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植物检疫、林政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园林绿化、资源监测、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果、林特产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以及相关专业的规划、设计、生产、加工、研究、推广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了解《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苏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种子法》以及《植物检疫条例》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发展需求。

第七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完成市(厅)级以上下达的项目;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县级以上下达的项目。

(二)参与市以上有关法规、条例的起草或参加撰写本专业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产品技术标准。

(三)参加制定本部门、本地区、本专业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技术规范(规程)3项以上。

(四)参加选育当地1种林木优良品种,或参加1个以上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转化与推广工作。

(五)参加县级以上营林、森林工业、林产化工生产性项目及技改项目的建设。

(六)参加县级以上森林保护责任区内森林保护项目的建设。

(七)参加县级以上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调查规划、林业专业调查。

(八)参与兴办实体工作,有效促进本部门林业产业化进程。

(九)从事林业服务体系建设、科技管理、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业务技术工作。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县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或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获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或主要参加者),产品经有关部门批准生产、使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三)作为主要参加者起草市级以上有关法规、条例1项以上;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撰写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产品技术标准1项以上,并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布。

(四)参加制定的生产、技术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年度计划、技术规范、规程,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并经市级以上同行专家论证通过,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林木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工作,推广造林面积1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10%以上或推广经济林面积0.5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增益15%以上。

(六)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造林工程1万亩以上(市、县、乡相应递减30%),造林成活率85%以上,作业质量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七)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营林工程2万亩以上,作业质量经市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且森林资源年增长率达国家或省制定的有关标准。

(八)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培育林木良种合格苗5万株以上,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九)在森林保护责任区内连续3年或累计5年达到森林灾害控制责任指标,或在扑灭森林灾害中应用新技术作出较大贡献。

(十)参加职责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作,辖区内森林受害率明显下降,防治率、监测覆盖率、种苗产地检疫率不断提高,达部级标准或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十一)参加县以上森林调查或林业专业调查2次以上,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十二)参加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技术工作或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有显著成绩,受到县级以上主管部门表彰。

(十三)在勘测设计、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经济林等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或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效或增加经济效益达10%以上的1项,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发的新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名优产品或绿色食品。

(十四)参与林业综合服务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兴办服务实体、转化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档案、指导信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和农业教育与管理及农业执法等方面作出较大成绩或创新业绩,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或表彰。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编著者,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或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或专业文章1篇以上;或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作者之一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二)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三)在市级以上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作为第一作者宣读、交流论文或专业文章2篇以上。

(四)撰写有关本专业技术培训教材或手册、讲义1万字以上(公开发表或内部发行)。

(五)在市级专业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或专业文章1篇,以及为解决较难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报告1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已不作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所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市级以上表彰的学科带头人、先进工作者。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或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或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获奖项目2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四)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完成市级以上下达的科研或推广项目,成绩显著。

(五)在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为推动某一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有突出贡献者(产品开发研制者、工艺设计者、标准制定者),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优质产品,并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六)在新品种培育或在专业技术的发明开发、改造推广及牵头创办、经营林业产业化企业中取得重大突破及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申报工程师资格应提交第三、四(或十二、十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五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说明等见附录。

江苏省农业技术、林业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附录

一、申报人必须提交的材料

1.按有关要求填写“江苏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3份,并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备用相片1张(免冠大1寸)。

2.“江苏省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对照第二条,将申报的专业准确地填在“申报表”封面相应栏目处。

4.对照第三条,将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年度考核结果填入“申报表”内相应的空栏处。

5.对照第四条,提交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资格证书、任职的聘书复印件。

6.对照第五条,提交记载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完成继续教育情况、并经同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验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

7.对照第六条,提交反映本人专业理论水平的证明材料。

8.对照第七条,将本人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填入“申报表”相应栏目,并经单位核实确认。

9.对照第八条,提交反映本人主要业绩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1份、业绩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包括获奖证书、与成果相对应的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对科研立项课题,应提交课题立项申请表、阶段性进行情况报告书(含主管部门组织的三位以上同行专家的审查鉴定意见)。

10.对照第九条,提交规定数量的论文、著作或专业文章。论文、著作、专业文章或实例材料原则上要提交原件。

11.对照第十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职称外语考试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符合“资格条件”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

12.对照第十一条,提交符合省职称主管部门要求的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有效成绩证明原件(或符合“资格条件”规定免试条件的相关材料),或提交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原件。

13.对照第十二条,提交个人破格申请报告及单位的审核意见、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年度考核优秀和获单位表彰的有关证明材料。

14.对照第十三条,参照上述第9、10条要求提交规定的材料。

15.凡已实施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管理的专业,申报时须同时提交执业资格证书及注册登记证书。以上提交的材料若是复印件,须经单位核实、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核实的年月日,所有提交材料必须按高(中)评委会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整理、装订。

二、本条件有关的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重大:某一区域范围内规模大、影响深的。

2.疑难:暂不分明,难以确定。

3.主持:经某一级别部门认可或任命的,在工作中起支配、决定作用的。

4.精通:理解透彻,应用娴熟。

5.系统掌握:熟知并能应用自如。

6.掌握:充分理解,较好地应用。

7.熟悉:明其意,并能应用。

8.了解:知其大意。

9.专业技术工作报告:主要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以来专业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一般应包括: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毕业学校、现专业技术资格、简历等)、开展工作情况(如科研、带教、参与学术交流、新品种或新技术推广应用、继续教育等)、取得业绩(按工作内容分述)、专业特长(经验)、今后努力方向等项目。

10.实例材料:指将本人在任现职期间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文中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并附以任现职期间的具体实例处理分析。

11.著作: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专著或译著。著作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书字数一般要求在10万字以上。

12.论文: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其内容一般包括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六方面。论文必须具有“三性”(即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全文一般不少于2000字。期刊必须有ISSN(国际标准刊号)和(或)CN(国内统一刊号)刊号。

13.专业文章:指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专业经验总结、短篇报道或实例报道等文章。全文字数一般在800字以上。期刊必须有ISSN或CN刊号。

14.宣读论文:指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或在学科分组会议上宣读,并在相应论文汇编上全文(或摘要)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凡宣读或交流论文必须提交论文宣读证书、论文汇编、会议通知及日程安排等相关材料。摘要发表者需同时提交全文原稿。

15.部级期刊:指由国家各级专业学会、各部门主办并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以及各部所属院校主办的学报。期刊必须注有统一刊号。

16.省级期刊:指由省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刊物,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

17.市级期刊:指由市级学术机构主编或主办的刊物,并已取得ISSN或CN刊号。

18.国家(际)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学术组织委托我国相应的学术机构组织召集的会议。

19.省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二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20.市级学术会议:指由国家三级专业学会召集的学术会议。

21.主要作者、主编或副主编:指本专业学术专著或译著的具体组织者,对该著作的学术、技术问题起把关作用。其个人承担的编著字数必须在3万字以上。

22.主要编(译)著者:指专业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以外的编者或一般作者,其参与编著的字数一般应在1万字以上。

23.科技进步奖(及相应奖项):特指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部丰收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等奖励项目。

24.科技进步奖主要完成人:指在该奖项等级额定获奖人数内取得个人奖励证书者。

25.项目(课题):包括国家、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科研或技术开发任务。有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开发及推广应用等类型,按来源可分为国家下达项目、国内外合作项目、合同项目及外商投资项目等。

26.主要完成(参加)人:指在项目中承担主要工作或关键性工作,或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人员。其确定程序为:项目负责人出具证明,然后由单位组织3名以上的专家评估,并逐一写出评估意见。

27.课题负责人:指课题第一申报者。

三、本条件若干问题的说明

1.本条件中凡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目)、等级等概念均含标识、年限、数量(目)、等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5年以上含5年,1项以上含1项,三等奖以上含三等奖。

2.本条件规定的著作、论著、专业性文章、宣读论文、技术分析报告、技术培训教材讲义等,不论出于何专业学术期刊、何出版社、何学术会议,其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均由评委会专家公正、公平、全面地评定。

3.本条件所提的推广面积、增产效益、土壤改良提高等级、预报准确率等均须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出具证明。

4.本条件所提“市”指副省级及地级市,不含县级市。

5.本专业工作年限:一般从毕业参加本专业工作后起计算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后续学历获得者,可从申报者人事档案记载开始的员级资格起计,但必须将全脱产学习时间减除。其员级资格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认可。

6.任职资历计算方法:从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之日(以批准公布时间为准)起计至申报前一年年底止。

7.凡提交的获奖成果均须同时附上相应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

8.本条件所指水平,一般由高评委专家评定。

9.本条件所指推广新技术、新项目,须经市(当地)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或通过的程序参照科技成果鉴定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申报人提出申请,填写“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水平考核鉴定表”(以下简称“鉴定表”)。

(2)所在单位审核推荐。

(3)由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5名以上同行专家进行评议,并将专家评议具体意见结果填入“鉴定表”。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学术交流;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特色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1],其建设对于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专业,其专业建设既要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体现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2]。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我校创建较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2008年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3],自获批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在学院领导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研优化培养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为2010年获得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打下坚实的基础[4]。下面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对其建设的具体思路及实践探索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其进一步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1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在学校“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专门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其建设目标为: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特征的创新型人才。总体建设思路为: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实施计划,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专业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专业建设的目标。具体建设思路如下几个方面。

1.1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实施“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宽高水平人才引进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师资人才引进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地引进和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对于新进教师,为使其尽快站稳讲台,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深造,包括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此外,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培训,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

3) 提高教师师德师风水平。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和开展各种教风建设活动,努力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倾心奉献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水平。学院每年度都举办“师德之星、科技之星、教学之星”评比活动,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了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带动我院师德师风水平的提高。

1.2重视教研优化培养体系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体现优化知识结构,突出专业特色,适应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培养原则。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体系优化、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为目标,努力汲取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将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

2)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坚持 “五个结合”,即坚持“加强基础与拓宽口径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结合”,“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3) 构建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和开放实验室等专项建设,依托电工电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国家LINUX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及现代教育中心,建成由专业研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和教学实验中心一体化的综合支撑多层次、跨平台、软硬件结合的教学实践环境。

1.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体现时代要求,及时修订、完善教学计划,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信息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充分吸收近几年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计划。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围绕“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教学指导方针,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由基础实验教学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2) 加强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学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题目要求来源于生产一线或教师实际工程项目,鼓励设计工作在企业完成,探索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新途径。鼓励学生积极电子设计大赛、ACM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活动。在进行科研、生产实践活动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1.4积极开展科研学术交流

1)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以科研促教学。结合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矿井安全生产监控技术、矿区生产安全信息的数字化及可视化技术、矿山三维可视化及虚拟现实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矿山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步步高”科技攀登计划、SRTP(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课外创新大赛,积极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

2) 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学术研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注重发挥团队作用,组成项目申请小组,并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预评审,进行指导把关。大力支持学术交流,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每年都制定相应得专题研讨计划,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系列座谈会、学术前沿动态报告会、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会、学术沙龙等学术研讨活动,多方位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使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开阔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1.5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

1) 积极购置科研设备,高度重视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单位和校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整合、优化、完善和提高,逐步构建学科研究平台;完善专业实验室、学科资料室及教授工作室的建设,形成开放有序、运转高效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2) 合理规划专业建设,逐步执行落实。专业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拥有专业档案,专业建设资料齐全,分类管理有序;专业建设拥有的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量能够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并逐步增加。

2特色专业的实践探索

2.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院积极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等多种渠道不断优化队伍结构。2010年度学院引进博士3人,博士后1人;4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1名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出国进修,在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全部按期毕业回校服务;新增高级职称6人,其中新评教授1人、副教授5人。目前,特色专业建设骨干成员30人。职称情况:教授7人,占23%;副教授12人,占40%;讲师11人,占37%。学历情况:博士(后)18人,占60%;硕士8人,占27%;学士4人,占13%。年龄结构:45周岁以上7人,占23%;45周岁至35周岁11人,占37%;35周岁以下12人,占40%。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以教授为核心,博士、副教授为骨干的职称、学历组合、并且年龄结构也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趋于优化。此外,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励17项,其中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河南省教育系统2010年度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2项。

2.2培养体系优化情况

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我院配合《计算机教育》杂志社,在教育部教指委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李未院士、谭浩强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985”高校、“211” 高校的170多位领导、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先后邀请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秘书长蒋宗礼等8位教授来校进行了教学研讨交流。此外,高度重视教研教改,从政策上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改工作,2010年度共有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5项校级教改项目结题验收;发表教研论文27篇,其中国际会议11篇、一般CN期刊16篇;积极编写出版教材5部。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学院重新修订了2010级本科生培养计划。而且,学科完全具备培育研究生的条件和能力。2010年度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工程硕士点,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增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两个方向,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新增计算机网络方向。加上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完全具有培育研究生的条件和能力。

2.3创新人才培养情况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育数量、培育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度共毕业本科生441人,其中,有16名同学获得2010届省级优秀毕业本科生、31名同学获得2010届校级优秀毕业本科生,占全校的9.4%(共17个院系);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获得竞赛奖励5项,其中部级学生竞赛三等奖1项;省部级学生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毕业硕士研究生3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68人。其中,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EI收录5篇,CSCD期刊19篇;获得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9级硕士研究生中有3名同学获得第四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助,占全校的7%(含博士);2008级毕业硕士研究生中1名同学的学位论文获得校级硕士优秀论文,占全校的20%;2007级毕业硕士研究生中有2名同学获得2010届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4名同学获得2010届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占全校的10%(共13个院系)。

2.4科研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加大科研项目申报力度,2010年度新增部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课题7项;现承担国家基金、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10余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项目10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地厅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231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76篇。出版专著3部,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学科成员参加国际会议53次,国内会议6次。此外,召开19次学术研讨活动,共邀请校外专家4人,校内专家4人汇报。

2.5学科基础条件情况

积极购置科研设备,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积极组织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科研设备招标工作,通过学校专家的会议招标,成功购置3套价值100万元的科研设备;精心组织了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申报材料内容丰富详实,并于2010年11月获准立项,实现了我院省级科研平台历史性突破;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切入点,加强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积极开展电子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网络教学、多媒体及视频技术等现代化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科专用实验室数、用房面积、固定资产总值、仪器设备、图书册书及学术期刊种类都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

3建设不足与发展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

1) 师资队伍建设中缺乏学术带头人与顶尖级人才,目前本专业仅拥有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1人。此外,学术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有待进一步提升,反映当今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学术论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偏少。

2) 在教研教改方面,2010年度获批的课程建设项目只有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没有校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获批立项;只有5项校级教材项目结题验收,没有进行市厅级及以上的教学成果鉴定。

3) 尽管学生培育数量、培育质量稳步提高,但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还未达到国家对计算机本科专业认证的要求;而且硕士生招生规模还不理想。

4) 科研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经费不很充足,需要多方开拓渠道;承担部级课题数目有限、成果转化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5) 尽管目前在建科研平台包括2009年获批的矿山信息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010年获批的矿山信息化技术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但是科研平台的整体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特色专业的网站建设实现总体界面设计及基本功能构架,但是,网站辅导答疑还在进一步建设中,而且,网站更新也要加大力度。

对于以上存在的不足,为了切实有效地实现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下一年度的建设目标,我们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发展力度,改进措施包括:

1)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在职师资的培养力度;立足现有方向,培育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并聘请3~4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

2)构建起与建设目标一致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本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1~2门,新增双语教学课程1门,主编和参编规划教材1~2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新上教研课题2~4项,取得一批对专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成果,逐步形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规范,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

3) 按照“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要求,使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整合内部学术资源,进一步优化研究团队,提高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实力,尤其是申请承接各类项目的能力;多方开拓渠道研究经费,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密切与各相关企业集团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理论水平来推动争取各级政府纵向课题。

5) 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建立起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条件;新增实践、实训基地1~2个;新增图书资料1000~2000册。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和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S].

[2] 蒋宗礼. 认识计算学科提高专业办学水平[R].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教学研讨会,焦作,2009.

[3]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 [2010]15号)[S].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 Jinxia, JIA Zongpu, SUN Jund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Abstract: Particular special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reform project for high educ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its construction idea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ideas include how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search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o study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 and to intensify the discipline foundation condition. Then, it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Moreover, it discussed the current existing deficiency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articular specialty.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台湾 师范生 班级经营 班级管理。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④王根顺、王梅: 《台湾地区师资培育机制及其启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 期。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师资培养;三地;硕士班

一、师资培养的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能力,使汉语走向世界,需要加快建设一支“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校、富有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大陆的师资培养

(一)大陆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

中国大陆在1956年开始创办并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但长久以来并未在大学学科中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名的独立学科。2007年根据国务院指示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高校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安排硕士、博士导师来进行对学生的培养。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全日制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专业硕士为两年、学术硕士为三年。本地生修学时间为三年且必须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跟从导师观摩课堂等。学生可以选择报名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也可以申请国家汉办或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志愿者教师,以及到各大高校实习听课与教课。在完成修满规定学分和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可以授予其学位。

三、中国香港的师资培养

(一)香港师资培养的现状

香港的大学院校正式开办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机构不多,大多是与中国大陆大学合作开办。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开办了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课程。在香港城市大学中设置了与语言相关系所的课程。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香港高校中的必修课程大多包括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交际理论及中文语文测试等五门课程。选修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与非对外汉语教学两种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三方面的专业认识及能力。毕业前所有学生都必须实习,学生需到国外实习10周或15周,指导老师需要教导学生有关备课、上课教学及自我学习等各项教学活动。实习结束后学生将总结经验,完成教W实习报告,报告需要写出对实习的反思和自己亲身体验的教学实际情况总结。香港的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普遍缺乏语言教学实习的环境,因此学生大多到国外进行实习。

四、中国台湾的师资培养

(一)台湾的师资现状

1995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华语文教学研究所;2002年起在教育部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成立了华语文教学学科。对外华语文政策委员会成立后,各大学纷纷响应设立华语文系所、应用华语文学系及华语文教育硕士学分班。据教育部最新统计,至2009年3月31日,台湾高校共设立28个华语文教学中心。

(二)对学生的修课规定

硕士班必须修满30学分并且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才能得以毕业。毕业学分中的21学分必须是修习学位学科的核心课程,其余分为个人的专业科目,经专业老师或导师核查后认证。必修课有汉语语言学和教学实习,选修课包括汉语语言学类、华语文教学类和华人社会与文化类。台湾华语文教学专业的硕士班目的都是在于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能够承担起跨文化交流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因此台湾华语文教学重视语言学能力、华人社会文化、华语文教学与教学实习和外语能力并重。

五、三地高校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为了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是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从师资培养结构来看,台湾是最早设立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的地区,并且学位的培养比较独立。相对于大陆和台湾来说,香港的师资培养大部分还是与大陆学校来合作发展的。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取长补短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因此,需要校与校之间真正实现合作化,创立大陆、香港、台湾高校之间硕士培训集中营等,来积极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从课程内容来看,香港增加了中文语文测试和外语学习为必修课,目的是在于考察学生自身的语文专业能力,审视自己是否具备基础能力去对留学生进行教学。另外,香港的环境独特,大部分人从小受到双语教育,因此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不仅要考察教师的汉语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可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台湾则是要求学生学习好必修课的同时学好选修课,使其术业有专攻,可以针对留学生课堂的某一科目来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02.

[2]王子华.建构师资培育大学学生资讯素养指标之研究[J].师资培育与教师专业发展期刊,2005,05(01)1-22.

师资培育论文范文第10篇

3.队伍建设是基础

要调动全校教职工队伍的积极性。要明确责任,不做虚功,以求实的态度抓好建设,以平常的心态迎接评估,以进取的精神对待整改。尤其

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要把评估的要求变为广大教师学习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素质的自觉行为,展现教师的潜力和智慧,在创新教育教学上下功夫。还要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具有凝聚力,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所以要通过评估形成合力,合心,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认同,真正在全校形成斗志昂扬的气氛,各尽其责的状态,团结奋斗的精神。

4.制度建设是保证

制度带有规则性。它告诉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人的行为规定了边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利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等都需要制度来保证。评估重在建设,制度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制度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学校战略发展方向,符合师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评估指标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制定新的制度,从而为建立长效机制,使教学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5.突出重点是关键

44个观察点需要全面建设,但由于各校实际情况不同,特别像我们这样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全部要达到高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关注薄弱点,培育增长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抓好核心指标建设;关注薄弱点就是对薄弱环节花力气进行整改;培育增长点就是在特色项目上下功夫,在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创新人才上下功夫。

三、抓好五个重要因素

1.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是关键。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育人,育人主要靠教师。不仅在师资队伍结构上达标,关键是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2.学生能力。主要是看实践动手能力,要进行基础性实验能力的测试。

3.毕业生质量。通过查阅毕业设计(论文),这是学校培养学生质量的一个综合反映。

4.文档报告。要各有特色,又注意协调。《自评报告》要按指标体系写、要有完备的支撑材料。院(系)部自评报告、材料和学校《自评报告》还要吻合,规划、计划既要吻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也有自己的个性。

上一篇:识别技术范文 下一篇:审美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