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8:25:33

食品营养学论文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食品营养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科建设、试题库建设等方面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重点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贮藏加工以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本学科点的教师通过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进修、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对食品营养学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主要介绍其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包括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并对近年来食品营养学中的热点问题作介绍和探讨。我们采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用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食品营养学》。由于食品营养学这门课程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学科点编写了《食品营养与健康》,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作为辅助参考教材使用。由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将一些章节省略不讲,让学生自己自学,如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食物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而增加了食谱的编制、科学烹调、洪绍光教授在中南海的健康讲座、大学生的合理膳食构成、亚健康状态以及健康心理等内容。同时面向上海市东北片高校跨校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营养与健康”的系列讲座课,力争做到浅显、易懂、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目的在灌输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做到对大学生健康、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有所帮助。

2教学手段建设

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制作成Powerpoint,同时让学生参与版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插放图片以及动画制作,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查阅大量资料,制作的Powerpoint非常精美。此外,购置了卫生部医学CAI课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婴幼儿营养与喂养”等,通过对不同播放形式的教材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大量信息简便、直观、生动、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深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多元化

除采用多媒体教学、部分内容学生自学以外,通过本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学习平台,将许多学习辅助资料挂在网上,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我们还尝试着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其他一些改革。

3.1改革考试方法,以综合练习代替传统的期中考试

如学生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营养学理论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由于食品营养学知识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密切相关,与食物生产有关,所涉及到的数据以及实用知识也相当多,因此期末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题型相当灵活,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生活实际常识,还有考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比如谈谈开发一种新型老年食品的设计思路等,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调动其积极思维的能力,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开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3.2改革“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设定专题讨论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与食品营养有关的专题Powerpoint,上台发言交流,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才能。通过学习交流,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加热爱本专业,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4学科建设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一名、副教授三名,具博士学位2人,一位博士在读,硕士学位2人,另有实验师1名。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新)食物资源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价值、生理活性物质及其生理功能;食品及其原料在贮藏、加工与流通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规律,为(新)生物资源中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物质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途径确定最适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本学科点隶属于本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在有充足经费的支持下,已开展和拟开展以下的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4.1规范教学管理文件

我们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教案,不定期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文件规范。

4.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本学科点目前承担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等以及一些横向课题,通过加强研究生教育、对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将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

4.3实验室建设

我们编写了《食品营养学实验讲义》,并到其他高校取经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经专家论证后,建设了“食品化学与营养综合研究室”,具有同时为本科生、研究生实验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多功能性,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

4.4开设研究生双语课程“高级食品营养学”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订等。通过开展食品营养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带动该课程的建设。并有本学科点的老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下,在美国进修、学习过一段时间,将美国大学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和营养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

4.5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上海市食品学会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接收新信息;增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络,引进食品营养方面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推动学科点建设和发展。

5试题库建设

在试题库建设方面,由于食品营养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以教授理论知识和拓展学生知识面为主,不像大学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容易编写试题库。因此我们制作了食品营养学成套的试卷4套,由于食品营养学题型比较灵活,因此我们只编写了参考答案,内容涵盖面非常广,这样便于考试时随机抽取,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有关的考题。

6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食品营养学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编制食谱时非常认真,有的将食谱一遍一遍地修改,认为真正学有所用。一般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

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学科建设是我们近年的主要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光慈主编.食品营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其具备了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多项优点。首先对教师而言,可以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备课和书写板书,并可通过在课件上添加图片、动画等手段,将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来说,上课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的板书,可集中注意力听讲,课后通过拷贝课件,将上课内容完整保存下来,反复观看复习。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丰富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本身而言,食品营养学因结合了食品安全、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即使对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章节如食物的消化吸收,仅学习教材较难理解,但这些难点若通过动画或录像的方式体现出来,便很容易理解。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深刻理解教材,提炼知识点精华后详细准备板书内容。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在方便备课的同时,却也造成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目前忙碌的高校教师群体很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在一节课里将精华传递给学生,互联网的便捷能轻松下载到各种课件,有些只需稍加修改便能作为讲授内容,而有些甚至不加修改就一步到位。如此一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甚至于可能自己都没有完整熟悉过教材就给学生讲授,于己于人都不符合教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课件通常承载的信息量很大,学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重点和难点,而且不再需要记录大量笔记,课堂上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就相对有所下降,不利于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变差。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因此,可以适当将传统板书融入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用多媒体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将板书作为梳理教学内容的工具。通过板书将教学内容体系模块化,基础知识模块固定化,现有内容已经很完整,实例也很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多媒体动画设计,将其建设成为一个个固定化单元,供各位教师授课使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需要补充或不便于书写的内容如概念、图表、动画和数据等制作出来;利用板书将多媒体课件缺乏整体性的内容进行弥补,梳理出一堂课的主要脉络,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讲到“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时,若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课件上一一列举出来,既凸显不出主要的知识点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因此,用板书概括每类食物所要讲授的几块内容(优势营养素,缺乏营养素,与其他类互补,安全性),而多媒体在阐述这章内容时,可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各类食物及其对应的营养素,与板书进行互补,这样学生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幻灯片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可以使教学大纲条理清楚,内容生动形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以信息为主体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首先在主体课件内容的编排上,以教材为主,但不一定按照教材的顺序讲授,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大体理出所需讲授的主线。比如先概述食物的选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有个大概的认识,然后提出营养素摄入的一些标准,接着分章节讲述几大营养素。而在分别讲述各章节内容时,又可以先提出几个与之相关、且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内容,且对每一章节的学习可以提出几个需要掌握的目标。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典营养学教材的编排,如在提到食品的选择和人们的健康这一章,就每一块知识点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学习目标,如一顿合理膳食餐的五大特征,如何养成一个长期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学会辨析一些来源于不同信息渠道的错误营养信息等。不难发现,这些学习目标并非过分挖掘专业的深度,而是与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且易于理解与实用。除此之外,在讲授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有趣及实用的信息。比如讲授食品维生素章节时,可通过视频先介绍这些维生素被发现的过程,在了解过这些维生素被发现前引起的种种疾病后,学生便对其功能有个较深的印象。结合生活,可介绍VC和感冒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介绍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时,可将目前较为热门的相关的食品安全学内容融入其中。如介绍完各类蔬菜的营养价值后,可补充介绍蔬菜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及硝酸盐、亚硝酸盐等),由此便可以再介绍一些如何清洗果蔬,探讨下隔夜菜是否能吃等一些问题。再如还可以介绍一些前沿且实用的营养学知识,如食品营养计算器、食品营养标签与食品标签通则等话题。各类知识的引入,特别是和学生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一些问题探讨,可大大丰富原本枯燥的理论体系,生动活泼的内容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3篇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表明了几千年前,古代人已经形成比较科学的营养膳食方式。到今天为止,食品营养学仍然是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该如何科学的进行膳食,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吐尔逊江・买买提明教授就是以研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专业的卫生专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营养与健康,并着重研究特殊人群营养和健康问题(营养、膳食与母子健康),希望立足新疆地域和民族特色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新疆有着辽阔的地域,适宜的气候,复杂多样的地貌和土壤,因而不仅风光旖旎,而且特产资源十分丰裕。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数不尽的“粮仓”、“肉库”、“油盆”、“煤海”,因而,新疆成为了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1962年3月,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出生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的民丰县,1979年9月考入原新疆医学院,1985年7月预防医学专优异成绩业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见习助教、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法国留学资格并公派赴法国CNAM/ISTNA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5年他晋升为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教授。2008年1月在巴黎第六大学健康与生物医学信息博士学院INSERM/ISTNA/CNRS/CNAM获得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自工作以来,吐尔逊江・买买提明教授一直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上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独立指导本科生50余名、研究生20余名、青年教师和教辅多名,以主编、副主编、参编的身份参加《食品卫生学》《食源性疾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程》《妇幼营养学》《流行病学基础》《特殊人群营养学》《营养与癌》《临床营养基本理论与机能》《临床营养学》等教材及专业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主持或参加10余项国际、部级、省级及横向科研课题的实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综述8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45篇)。由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与学术水平、社会电视新闻媒体健康讲座与科技推广服务等方面业绩非常显著,前后获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工会工作者、教学成果奖、国际国内优秀论文奖等20多项的荣誉和称号、同时已被列为相关专业的部级专家库专家和自治区级学术、学科带头人行列。

另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教师,吐尔逊江・买买提明平易近人,非常乐意帮助学生,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知识面广泛,讲课充满激情,同时讲课和负责也很轻松而且很幽默,课堂效果极佳,学校的学生对他的好评如潮。鉴于他在营养科学与生命科学以及人类健康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和社会服务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优秀表现,在2002~2011年终考核中连续被评为优秀,并经单位推荐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文献研究院等部门编著的中英文优秀专家名人录《继往开来》、《中国科技之花》、《西部之光》、《科教兴国》、《世界名人录》、《神州英才》、《世界优秀名典》、《科教兴国之路》、《中华骄子》《科教兴国奔小康》、《国魂》、《从军旗下走来》和《中国创新档案》《军旅雄风状中华》《红旗飘飘》等大型画册被录用并国内外发行。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术部

1、在学会办公室的积极配合下,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次年会暨“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研讨会。参会人员136人来自全疆多系统21家单位,会议历时两天。会上,有10位专家围绕大会主题“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作学术报告,有来自不同系统的10位代表作了交流。会上对将要通过的营养条列作了解读,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大会征集论文58篇,将所有论文编印了《*营养学会第二届第三次年会论文汇编》,并在医科大学的大力帮助下,编印了《*医科大学学报增刊》,其中有11篇论文刊登在*医科大学学报正刊上。为督促营养、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注意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大会评出了*营养学会首届“盖瑞杯”优秀论文16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8篇,给与了奖励。

大会还对学会*年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予以了表彰。

在培训部的大力协助下举办了“营养、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参加学习人员达百人,均通过考核拿到了学分。

2、制订自治区驴乳粉和调味驴乳粉地方标准。

经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会批准,学术部与*自治区乳品质量检测中心、*达瓦昆畜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协作,制订自治区驴乳粉地方标准。在陆东林副理事长的领导、组织、协调下,通过制订计划、选择指标、指标检测、确定限值、标准草案的制订、标准评审等工作,终于于*年10月22日,自治区技术监督局批准了《驴乳粉和调味驴乳粉地方标准》。此项标准的制定也填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此项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万元。

二、研发部

研发部充分利用学会的专家资源,积极发展外联。根据*樵依水厂提出的相关产品推荐申请,于今年8月4日对*樵依水厂做了实地考察,并出具了考评报告,同意对樵依水厂的饮用矿化水进行产品推荐,推荐期为3年。

三、培训部

1、培训部初步完成了由中国营养学会的教学和考试大纲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学和考试大纲过度,今年共开办4期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培训人员达113人(包括*年底招收的24人)。有63人参加了中国营养学会的考核,44人通过了考核取得了营养师专业水平证书。7月82人参加了*劳动技能鉴定中心的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鉴定,有53人通过了理论考核,32人通过了实践技能的考核,有26人通过了两项考核取得了公共营养师职业等级证书。11月有47人参加了*劳动技能鉴定中心的公共营养师职业技能鉴定,正在等待通过。

2、10月份在克拉玛依市成功的开办一期40人的全日制班。为培训部外地办学开拓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四、科普部

1、组织和参加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和营养咨询活动

(1)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15日,选派专家参加在乌市人民广场举办的主题为“节约、环保、安康——和谐你我他”的*年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次活动中共散发营养科普宣传资料5种1000余份,宣传横幅2幅,展出营养科普宣传展板12块。参加咨询营养专家5名,咨询人数150人次,此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和好评。

(2)公益性科普活动。为充分发挥我会专家营养科普教育、示范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科普服务,在11名专家的积极配合下,共收集“营养与慢性病”、“营养健康新观念”等65个公益性科普专场报告内容,已将题目报送自治区科协科普部。其中付德润教授经自治区科协儿少部推荐,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邀请,所做的题为“合理营养,助高中学子一臂之力”的专题报告在一中反响很好,在校园网站专题报道。

2、利用大众媒体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和营养咨询活动

(1)电台:在*人民广播电台.乌鲁木齐广播电台等电台进行营养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146次。

(2)电视台:*电视台.乌鲁木齐电视台等,有关营养科普宣传的节目38次。

(3)报刊:在*日报.*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晨报等报刊上宣传介绍营养保健知识251次。

(4)讲座和咨询:营养学会的专家远赴南北疆,深入社区、部队、团场、农村、干休所、中小学、高等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营养科普知识。共举办科普讲座和咨询活动201场,25000余人聆听了专家讲座。其中,付德润教授今年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610办邀请和参加自治区科协少数民族农村科普队远赴*库尔勒.阿勒泰等的14个地区和30个县市,共主讲营养科普讲座106场,听课人数累计11817人次,并录制光盘3份。

3、积极对外联系架起与相关单位的相联系的平台,扩大学会的知名度

正副部长今年4次主动去自治区科协与科普部、少儿部和学会部有关领导沟通联系,介绍*营养学会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报送科普题目,联系科研立项和科普社会活动,以期架起与相关单位的相联系的平台,扩大学会的知名度。

4、科普获奖

积极总结*营养学会*年度科普工作各项活动材料和各位专家科普工作实绩,成功申报自治区“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年度优秀项目奖励,获5000元奖励资金。这是*营养学会成立以来首次获得的自治区科协科普奖项。

五、办公室

1、整理会员档案

(1)将会员资料中缺失的项目以信函形式通知会员并同时附上调查表,以了解会员对学会工作的认可度、意见及建议。及时收取会员费,增加学会收入。

(2)积极吸纳新会员,已有30名填表人员等待评审通过。

(3)及时将新的中国营养学会会员资料报送中国营养学会及时向中国营养学会缴纳会员费。

2、做好学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与外界的联络

及时将学会最新动态通报给理事长及理事会,及时将学会决议传达给各部门。加强与上级单位如: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协会的联系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营养学的新动态和新政策;也加强与同级单位的联系,及时将营养学的新动态和新政策传播出去,努力缩短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营养事业发展的差距。

3、及时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各项任务

如*民政厅、*劳动厅、*科学技术协会下发的各项统计报表;协助科普部上报各类申报项目。及时将学会最新动态上报上级单位,以便得到指导。

参加并通过了各上级部门的年检。提供完整材料通过了民政厅社团处的社会团体证书的年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年检、财政厅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款收据和发票的年检。

4、积极配合各部做好学会工作

积极配合学术部做好年会各项工作,如通知的发放、论文的征集整理、论文集的编印、增刊的编印、增刊广告的征集、年会协办单位的协调等等。配合研发部做好推荐产品的协议签订工作;配合科普部做好各项科普宣传活动、各项科普申报工作;配合培训部做好培训工作,如统筹安排好上课教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管理培训班学员的考勤、学习,组织学员实习、参加结业考试及鉴定考试;向劳动厅上报各项学员资料、办理培训结业证书;向劳动技能鉴定中心上报各项学员资料申请鉴定,办理公共营养师职业等级证书等等。

5、及时做好网站的维护和管理

按时缴纳网站域名注册费和服务器使用费以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保证网站的窗口作用。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5篇

王福,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1992年获河北医科大学学士, 1995年获上海同济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1998年获第二军医大学营养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工作4年,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2002-2004年在美国密苏理哥伦比亚大学营养系和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任讲师(研究员) 及佛罗里达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系(研究副教授)开展研究。2008年被中国科学院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并建立矿物质分子营养学实验室(Mineral Molecular Nutrition Laboratory)。先后在国际著名杂志包括《Nature》、《Nature Genetics》及《PNAS》等发表研究论文近70篇,5 年内论文他引超过430余次;国际和国内受邀大型学术报告30余次;微量元素营养代谢领域国际知名专家。

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矿物质分子营养学研究组组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客座正教授、国家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上海营养学会理事(副主任委员) 及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

生命科学新发现 微量元素引关注

青年时期的王福,在刻苦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迈向科学领域的求学经历,1992年获河北医科大学学士, 1995年获上海同济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1998年获第二军医大学营养学博士。之后,通过杰出人才引进方式任职于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工作期间他就开始不断钻研、探索着学科里的奥秘,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国人民总后卫生部科研基金的资助,作为项目负责人,王福开展了锌离子调控脑发育方面的系列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锌缺乏不可逆损伤胚胎神经元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的表达和调控。围绕该项研究,他先后发表了相关科研论文近40 篇。

在微量元素研究领域做出成效之后,王福又开始把研究的范围向更深、更远处拓展。2002年初,他应邀前往美国深造,先后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开展了微量元素代谢与人类疾病的系统研究。在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王福师从国际著名锌代谢专家David Eide教授。在Eide博士实验室系统地研究了锌离子转运蛋白ZIP家族调控机理,解读了困惑长达半个世纪的人类遗传病肠病性肢端皮炎的病因之谜,先后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杂志发表9篇研究论文。最重要的是,在此期间王福建立了研究金属离子稳态代谢的实验体系。2004年王福接到哈佛大学邀请并决定前往时, Eide教授这样真诚地挽留:“福,请告诉我什么优越的待遇可以留住你?

2004年,王福在国际著名铁代谢专家Nancy Andrews博士的实验室从事铁代谢分子机理的研究,参与了发现多个铁代谢重要新基因的研究工作。其间,王福系统地掌握了铁代谢相关实验、小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许多生命科学的前沿实验技术。特别是遗传基因定位、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等重要实验技术的熟练掌握,为他后来建立和开展国内实验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年时间,在科学研究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然而,王福却在微量元素锌铁营养代谢系统历经了全方位的遨游探究,在这一领域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使他逐步成为该领域知名专家。他发现的新基因Mon1a调控巨噬细胞铁再循环机制的研究成果于2007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Genetics》上,引起该领域的极大重视,成为年度铁代谢最重大发现之一。研究结果被哈佛大学权威纸体印刷、ONLINE报纸FOCUS、哈佛大学权威新闻Webweekly专版报道、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和报道。

远涉重洋夯本领 服从召唤为强国

在美国深造期间,与世界大师比肩共事,为王福夯实了一个科学家的根基,系统的微量元素代谢相关实验、小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许多生命科学的前沿实验等,这些特色技术也成为后来他继续寻找微量元素代谢新基因,并与国际多个著名实验室合作寻找癌基因、肥胖基因及雄性不育基因等的利器。

2008年,中国营养学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饮食结构的合理性提出了具体指导。然而,我国在膳食营养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奇缺,在国际上微量元素营养代谢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王福受到了祖国的重视。同年,王福被中国科学院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合理膳食的构成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富含微量营养素的食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过少或过多都会引发相应的疾病,比如锌缺乏可引起小儿厌食、生长发育停滞以及免疫力降低等。人类血色病是一种以过多铁质沉着于脏器组织为主要症状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晚期患者多可出现肝硬化、糖尿病和心脏病变等。

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合理地摄入各种微量营养元素,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是王福博士多年来从事的科研重点课题之一,他希望能够建立微量元素添加的标准,且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个体区别对待(Personalized Nutrition)。

回国后,王福就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以国外所学技术为依托,迅速组建起了矿物质分子营养学实验室,回国的第一年,王福便与国际同行合作首次阐明了TRPML1蛋白是一种二价铁离子通道。研究成果以中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名义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该重要发现为完善细胞铁稳态代谢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为铁代谢疾病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防治提供了崭新思路,在国际上获得巨大反响。当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目前实验室已有研究人员20余名,其中包括博士后2名,10余名博士研究生。

微观探索无止境 锌铁世界任演绎

微量元素虽“微”,对人类的影响却十分重大。锌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缺乏是严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营养学和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有关锌营养代谢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开展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为此,王福计划开展锌离子稳态调控系列研究,为预防和治疗锌代谢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锌营养代谢研究领域,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哺乳动物锌离子转运蛋白家族ZI P1、ZIP2、ZIP3、ZIP4和ZIP5 基因吸收锌离子的功能及调控机制;明确ZIP4突变是人类遗传性肠病性肢端皮炎的病因;还发现果蝇和酵母锌离子转运新基因FOI和Msc2。这些研究成果对理解机体锌离子吸收、转运和代谢提供了珍贵的理论依据,研究论文被广泛引用。

王福解释说,“锌离子代谢稳态调控是非常精细、复杂、多步骤、顺序发生的过程。在原有多研究项目基础上,我们还计划设置多个新课题同时开展攻关,具体课题分别为ZIP10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构建及功能研究、ZIP11 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机理以及ZIP12离子转运特性鉴定。三个课题间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这项工作的前景,王福满怀信心, “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其成果对理解锌稳态调控分子机理起着关键作用,最终期望我们的系列研究成果为防治锌代谢失衡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现在,在锌铁营养代谢研究领域, 王福有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科研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锌和铁离子稳态调控的分子机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铁离子转运代谢的动态及分子调控机理研究”、“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转铁蛋白Fpn的功能”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铁离子参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分子细胞遗传机制”都已进入研究的关键阶段,其最新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表观遗传在铁稳态代谢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以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器官铁蓄积的表观遗传调控分子机理研究”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作为国内微量元素研究领域的专家,王福还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对威胁食品安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在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重金属是指密度在5.0克/立方厘米以上的金属元素,其中镉和铅等元素可纳入王福所研究的“微量元素”行列。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食物链中的水产品是人体摄入蓄积重金属的关键环节。针对这一特点,王福巧妙地建立了大规模的基因组斑马鱼突变筛选平台,目前已获得了20多个参与重金属蓄积的斑马鱼突变体株,这将为揭示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以及研发防治重金属人体蓄积新措施带来希望。

200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食品安全学术研讨会”上,王福指出,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为此他建议,我国应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重金属危害人体健康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应用。

2010年11月,王福受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中澳农业、粮食安全与健康研讨会暨第七届中澳科技研讨会”,在大会报告《中国的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中,王福重点介绍了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王福说:“加大科研投入,做好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推广,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的监管体系等一系列促进和保障措施,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长远之计。”

天道酬勤人为本 生命健康绽光彩

“铁过载和缺铁性贫血是威胁我们国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以往多被忽视,研究明确它们的发病规律,研发经济高效、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措施也是我们团队的重要使命,”王福这样介绍道。

近年来,王福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尝试将其多年来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性研究。例如,针对中国人群膳食结构与疾病谱开展了“中国人群血色病的流行病学及基础研究”专项研究。原发性血色病是一种遍及全球的人类遗传病,患者因组织器官中铁离子过度沉积而导致肝脏、胰腺、心脏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肝硬化、肝癌及糖尿病等并发症。血色病在欧美白人中发病率高达二百分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第一大肝脏遗传病,然而有关中国人群血色病的研究目前却非常少。不断求索的王福也在不断创新理念,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疾病离子组学”的全新理念,即通过大规模的人体组织样品中微量元素谱测定,揭示微量元素平衡与人体疾病关联。通过大样本人群研究,王福发现了可用于预测人体肥胖及糖尿病危险性的微量元素平衡模式,为防治这些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多年来,王福在锌铁领域既坚持术业有专攻,又注重统筹兼顾、研发并举。他已在营养科学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主持并完成多项功能食品的研究开发。其中,降脂保健果茶、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系列新型微量元素有机化合物工艺已经转让上市;新型保肝解酒植物复方功能食品、新型复合浓缩鱼油降血脂功能食品、维生素D强化功能食品、男性抗疲劳植物复方功能食品等多项功能食品申报了国家专利。“功能食品对防治疾病维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功能食品在我国是朝阳产业,研发和引导健康的功能食品是我们营养科研人员的职责。”王福对我国的保健食品产业充满了期望。

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王福坚持自己的见解,优秀的科学家不只是,其科研成果能造福于民才是金标准。王福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在不断尝试着。最近在他的倡导下,由数名哈佛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在上海浦东张江药谷创业成立中哈福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哈福的英文是Charvard,是CH(中国)和Harvard(哈佛大学)两个词的组合。中哈福将在新药筛选、功能食品及现代农业等三个方面开展研发,突出高科技优势,主要针对影响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肝病等。当谈及“中哈福”时,王福满怀憧憬:“这群热血的哈佛中国人,要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和科技造福国民健康”。在谈到科技与社会公益话题时,王福还激动地提及自己的又一个目标,努力促成“中国营养与健康基金会”的成立,“这个基金会的使命是依托现代高新科技、促进保障合理膳食、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公益活动与科学研究有着不同,基金会任重道远,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6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如约来到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家里。这次采访的对象并不是秦老,而是他的夫人索颖。今年86岁的索教授不但每天为饮食起居而忙碌,还时常随百岁高龄的秦老东奔西走,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她充当着老伴儿的秘书、翻译兼营养师。作为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索颖最津津乐道的并不是她在营养学界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她的老伴儿秦含章。

他是她最大的骄傲

秦含章视索颖为他的保护神,他坦言,没有老伴儿索颖的照顾,就没有他现在的健康长寿,更不用说他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对酿酒的研究。虽已百岁高龄,但秦含章依然勤于工作,不出门时,每天还有五六个小时在写作。外出参加社会活动时,则由索教授在旁边高声“翻译”。 虽然很辛苦,但索教授很自豪:秦老除了视力和听觉不如意,血压、血脂,心脏等其他器官机能一切正常。对于百岁老人而言,这真的是个奇迹!

当然,这个奇迹与索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息息相关。作为营养学家,索颖有着长年的实践经验,她每天都为老伴儿安排近乎完美的膳食,水果、牛奶、肉汤、蔬菜泥等,菜谱的搭配不仅专业,更透露出她对爱人特有的细心。

让我们来听听索教授为老伴儿执行的进餐准则和一日三餐:秦老的三餐要求是软饭、烂菜、热汤。每天早上喝牛奶、吃带草莓酱的面包,同时加上全营养素的新施尔康;中午吃蔬菜、喝高汤、吃米饭,蔬菜主要有菠菜泥或油菜等,汤是鸡汤、排骨汤或牛肉汤;晚上有时候是馄饨、有时候是鸡汤面加油菜。每天的饮食中基本都要加入鸡蛋。每天两餐间隔的时间喝鲜果汁、牛奶或咖啡。

索颖每天承担着秦老的翻译、家庭营养师等多重“任务”,劳累度可想而知。但索教授并不服老,她很骄傲地告诉我,直到现在,她出门还经常坐公共汽车。倒不是为了节约打出租车的钱,而是不愿放弃坐公共汽车的权利。她说:“我能坐公共汽车证明我还年轻!”

是啊,索教授的确还年轻,和百岁高龄而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伴儿秦含章相比,她的确还是小妹妹。已经走过32年共同岁月的两位老人,不论在公共场合还是生活中,总是相携相依着,十分恩爱。

研究营养没有退休之说

索颖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早年攻读于辅仁大学,后来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专攻营养学。自1950年回国后,她长期从事临床营养工作,先后创办了北大结核病院、平安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营养科,是新中国营养保健界的权威人士。上世纪80年代初,心血管病在我国发病率不断上升,身为营养师的索颖决心研究防治心血管病的保健食品。她以自己的身体反复做试验,吃了某种自己研制的保健食品后就随时给自己抽血化验,以便观察血液各项指标的升降程度。经过5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研究出防治冠心病的饮料“心血宝”。1986年10月,她携带这项科研成果样品参加了巴黎第12届国际食品博览会的展览,受到海外人士的好评,这项科研成果亦获国家科委“六五”科研攻关猕猴桃科技开发先进个人奖。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索颖又与神经内科研究室合作,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做了临床试验,研制出能有效防治脑动脉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饮料―“健脑饮”。这项科研成果获1991年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其论文亦在第二届国际自然医学会暨第七届国际营养学会上发表。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亲笔题字“开发特殊营养饮料,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并派秘书亲自送到她的办公室,表彰她为开发营养饮品所做出的贡献。

索颖工作到72岁时才离开了岗位,但老伴儿对酿酒事业的痴迷和执著无疑又深深地影响了她晚年时的研究方向。在不知不觉中,索颖对酒也有了深厚感情,并且逐渐关注和研究起酒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她与老伴儿一起参加各种业内活动,悉心研究各种酒的营养成分,陆续在各种酿酒刊物上发表与酒相关的学术论文,并积极参与一些重要理论著作的创作与编纂。1992年5月,索颖参加了法国可涅克市首届国际蒸馏酒学术会议,并发表题为《中国白酒的营养与卫生》的论文,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她在烟台国际葡萄酒学术研讨会上宣讲的研究成果,受到法国葡萄酒局局长的高度评价。

索教授教您“健康饮酒”

守着秦老这样一位酒业大师,索颖的品酒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如今的索颖和她的老伴儿一样,提起酒来,总有说不完的话――各种酒里都含有相当丰富的营养成分,属于高热能、高营养物质,适量饮酒能充分利用酒中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

葡萄酒含有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及多酚类物质,能保护心脏。法国等嗜饮葡萄酒的国家,其心肌梗死的死亡率远比其他国家要低。不过好东西也不能多喝,每次不应超过200毫升。

黄酒被索颖称为“液体蛋糕”。她解释说,因为黄酒中含有17种氨基酸、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各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加之黄酒的热量很高,在冬季,喝几口可御寒。不过索颖也提醒喜爱黄酒的朋友:黄酒也要限量,每顿不超过4两,否则就可能会危害健康。

白酒更是索教授研究的重点,她说,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白酒里已经化验出来的营养成分有300多种。对于高度酒,索教授建议大家每顿饮用量不要超过2两;而对于低度酒,饮用量可以提高到4两左右,但也不应过量。

索教授特意关照喜好喝清爽啤酒的人们:啤酒的酒精度数虽然不高,但它的别称却是“液体面包”,所含的热量很高,是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叶酸的混合体。啤酒好喝而不易醉人,但喝多了容易发胖,甚至长出难看的“啤酒肚”,对健康也有影响。所以,啤酒饮用量每顿不应超过750毫升。

作为著名营养学家,索教授提醒那些喜欢“杯中物”的中老年朋友:喝酒也是大有学问,无论什么样的好酒,过度饮用都会伤身,而适量饮酒有益健康。适量,不仅每次不过量,还要考虑每周的总量。又如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等则不宜饮酒。每个人对各类酒的耐受界限是不一样的,唯有会饮者才能喝出健康,饮出品位。

索颖简介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7篇

1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

分子营养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科学家联合会第59届年会在亚特兰大举行了“营养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专题讨论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营养协调委员会主席ArtemisPSimopoulos博士认为,这是营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1985年,ArtemisPSimopoulos博士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会议上,首次使用了“MolecularNutrition”,即分子营养学这个名词;1988年该领域研究的论文与综述骤然增多,文章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结合的必要性、基因转录的代谢调节、基因表达的营养(或营养素)调节、营养与变异、基因多态性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相关疾病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等7个部分[2],已经囊括分子营养学的所有研究内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相继提出了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而食物基因组计划主要研究与食品中营养素和非营养素显著相关的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尤其是研究与营养素代谢显著相关的突变基因[3]。接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临床研究中心DrYong教授指出:营养学家应该考虑基因组序列对他们的研究意味什么,如果不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营养学将面临死亡[4]。在这种背景下,分子营养学应运而生。人类对癌症研究快速推动了营养学与基因表达的联姻,直接导致了分子营养学的诞生。

随后,科学家们考虑到人们年龄、性别的差异,尤其是考虑到了个体在营养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据对特异营养素影响基因表达及特异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量和营养素利用程度影响不同等方面的研究,营养学研究者制订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NI)。这些研究推动了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对人类健康有利的基因进行表达,抑制或沉默与营养代谢疾病有关的基因进行表达。随着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以及学生渴求知识的范围更广泛,自主学习的氛围更浓,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等同类院系为本科或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课程,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最新兴的专业学科,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分子营养学与食品营养学的关系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侧重点是从农产品原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含量、膳食结构与营养素的合理搭配、食品贮藏加工中营养素的变化等角度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广义上还包括食品营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可以说,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食品科学专业的院系设置为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并重的院系,从这些举动中,看到了食品营养学的发展重要性及前景。分子营养学当前最公认的概念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高级层面,也是营养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也就是从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质水平研究营养学。研究内容遍及营养科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营养与遗传变异、营养与基因组的稳定性、营养与个体基因多态性对相关疾病的影响等。因此,在开设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同时,需要紧随学科发展形势和科学研究前沿,拓展营养科学研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分子营养学知识,并进行该领域的试验,以便迎接食品营养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3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的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作为必修课开设,而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与食品营养学息息相关。在学生已经掌握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基础上,为其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更深层地了解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分子作用。另外,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层次地了解分子营养机理就更为必要了。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食品中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别介绍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VA,VD,VE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主要介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叶酸代谢的影响、V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钙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铁代谢的影响和基因多态性与食品中乳糖不耐征;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订及其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食品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个体化营养相关疾病的一般作用和生命早期食品对成年后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的营养及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了整个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知识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意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系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考虑到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因为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要涉及到这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所以在本课程的前面进行介绍有助于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其次,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这是分子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介绍,而且本科生可以相对简单地进行讲述,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次,因为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虽然有一些共同点,同时它们又各具特色,以各种营养素为例,详细地介绍每一种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最后,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同难易程度来讲述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定及其对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详细阐述不同个体营养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及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此这样,学生结合自学,可以全面学习和理解分子营养学的知识内容。

4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方法

#p#分页标题#e# 分子营养学涉及到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抽象的概念,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难以让学生融会贯通的,需要在课程中间设置部分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了解一些食品科学专业中分子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如PCR技术的操作、动植物食品中基因组DNA的提取、DNA的纯化及质量测定、食品中RNA的提取及测定、粮油食品个体化营养素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制定等最基础的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网络进行部分生物信息学的讲述,如介绍一些生物基因组序列的组成与比对、NCBI数据库、多态位点数据库等最基础的生物信息学工具;针对多媒体实例介绍,以及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和讲述。

5分子营养学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分子营养学课程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专业尚未见开设,主要在医学类专业开设的比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研究上,而是深层次地意识到了食品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的重要性。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经过形势分析,在李建科教授策划及带领下,率先组建食品营养与分子营养学实验室,已在该学院食品化学博士学位点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分子营养学课程,并着手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配合食品营养学必修课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为学生深入了解各种食品营养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深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子营养学课程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子营养学涉及前沿学科较多,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人类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传统营养学对动物或人机体营养代谢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入的阐述,但是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在机体水平上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并向整个生物领域快速渗透,营养学自身发展需要从细胞水平阐明营养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机体营养分配与代谢的途径及机理。分子营养学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和营养科学的前沿。营养科学研究乃至生命及医学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群、动物个体、细胞和分子4个层面上展开的。人群层面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个体、细胞、分子层面多采用实验研究。4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营养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营养代谢疾病研究观察到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实验研究通过个体、细胞、分子水平逐步认识现象的本质。分子水平是实验不断发展的产物,更有助于探索现象的本质。分子营养学不仅可以证实营养现象,更重要的是探索营养现象的内在机制。目前,对于处在生物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有利于他们紧跟科学研究步伐,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分子营养学可与食品营养学互为补充,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全面了解。分子营养学技术在食品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促进了食品营养科学的发展,但就食品营养科学研究本身而言,仍要宏观与微观并举,既要不断将营养科学提高到分子水平,又要充分发挥宏观研究的优势,不断将营养科学研究引向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运用微观知识来理解宏观问题,又减少了微观知识的抽象性,更加容易理解两门课程,提高学习积极性。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8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部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先后获2004年度日本外科代谢和营养学会青年研究奖、2003年度中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研究成果奖、1997年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1997年度和2004年度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科研论文奖等。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 考试 改革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食品营养学是辽宁医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考试课。食品营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边缘科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课程介绍重点介绍食品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的实用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提高人提高人民营养水平的途径、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考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课程考试应当是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丰富考试内容,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传统模式《食品营养学》考核由期末卷面考核、实验考核、考勤组成。其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就是课程总成绩占100%;实验考核不及格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但实验成绩不占总成绩比例;考勤也不占总成绩比例之中,只是对课堂出勤人数的考核。这种考核模式,考勤不占考试成绩比例,部分学生经常出现旷课、请假现象;实验考核也不占考试成绩比例,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能力差,不善于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出勤率低;期末成绩决定课程成绩,学生形成了只要卷面及格就可以的观念,上课出勤率低,课堂学习气氛差,玩手机、看杂志等不良现象,平时没有学习氛围,只有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时,才会看书、笔记,这很大程度上考核了学生的短时期记忆力并非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考后全忘记”的学习方法。

二、改革后的考试模式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考核转变,从记忆模仿能力向全面考核转变,变单一闭卷考核向开放型多样化模式转变。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营养学》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学习投入力度,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减少期末考试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们对考试模式采取全程评价,课堂出勤占考核成绩的5%、阶段性学习测验占考核成绩的20%、实验教学占考核成绩的10%、其他形式(PBL教学中表现)占总成绩5%、终结性考核占考核成绩的60%。1.期末考试比例下调改革后,将期末考试比例由100%降为60%,改变一卷决定一课程考核方式,题型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型占70%:简答、论述题,主观题型则重点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总体认知和应用,课本中则无现成答案可寻,需临场总结、归纳。客观题占30%:选择题、名词解释。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允许考生携带相关书籍和纸质资料,但不得使用电子设备、不得与其他同学协商。2.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打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成绩的习惯,增加了阶段性学习测验,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考核学生对阶段所学内容中应知应会的食品营养学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情况。题型只设客观题型:不定项选择题、填空、名词解释等。3.实验教学考核细化实验课成绩由原来的实验考勤和实验报告成绩,改为实验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按照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考核、提高学生亲自动手机会,故在成绩评定上更应体现实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4.其他形式考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其他形式考核是采用PBL教学法,将同学分成小组,每组推举1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分工。课前做好宣传和动员,让同学们了解PBL的概念和实施过程,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结合教学大纲设计问题,提前1周分配到各个小组。由组长分工,课下通过教材、文献和互联网等媒介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相互交流。讨论如何运用所获知识回答问题,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在讨论中的错误和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指导教师负责纠正或答疑。最后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撰写成讲稿。将制作的课件和讲稿在课前2天提交给教师批阅,根据学生表现给予成绩。此环节一方面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三、考试改革效果1.学生课堂情况好转通过考试的改革,学生到课率有明显提高,请假、旷课现象几乎没有;课堂上表现明显改善,看杂志、玩手机、趴着睡觉等不良现象减少;学生回答问题、询问问题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得到加强。2.学习习惯的改变课程考试改革前学生92%以上对课本外的知识获取非常少,到期末为了考试能通过,才拿起教材、笔记开始看看书。课程考试改革后增加了PBL教学、阶段性考试后,68.7%的学时开始对课本外的知识感兴趣,主要途径是从网络、图书馆获得。21.5%学生认为这样考核方式占用太多的个人业余时间,认为传统考核方式较好。3.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认可通过对8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30.4%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15.4%的学生认可从多方面评价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有36.1%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灵活,认为此种方式需要看书、复习的占27.6%,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持赞同的占到94.1%。通过对《食品营养学》考试改革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创新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并没有感到学习负担的明显增加,而是感到学习更加有乐趣,学生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晓波,梁小红,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734-736.

[2]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112-114.

[3]高斌,黄爱祥,陈韬.《食品营养学》课程考试改革探析[J].陕西教学高教,2012,(4):93.

食品营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际;烹饪营养学;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246-02

烹饪营养学课程是运用现代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来研究饮食品的营养价值、选料搭配及烹饪加工工艺过程中营养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知识课,它是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营养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今后解决烹饪工作中实际的营养问题、更科学地进行合理膳食奠定良好的基础。而目前普遍存在着该课程开设课时紧张,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环节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

1 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1.1 调整顺序,从食物入手过渡到营养基础内容的学习

一直以来,烹饪营养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知识(营养素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合理烹饪及烹饪营养与健康等知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虽然对烹饪教育是必需的,但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这些内容与食品化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食品分析及其他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之前,并没有相关学科知识做基础,因此一开始进行营养素知识的学习,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不少学生反映接受起来有点难度,由此会使学习兴趣大受影响。如果说营养素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较少,那么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并且深有体会的,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度到营养素等知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今后或许可以尝试先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食物选择的倾向来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同时出现营养素概念,能为营养素知识的全面掌握打下基础。当这两部分内容学完,学生对食物、营养素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再介绍不同人群对食物和营养素的需求有所不同,由此引入不同人群营养学的知识就很容易为学生接受了。

1.2 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

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及合理烹饪等营养知识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也是本课程的主要难点所在,其内容涉及到很多食品化学知识,目前选用的高职高专教材也是建立在已学《烹饪基础化学》的基础上编写的,这无疑给毫无化学基础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谈到六大营养素发生的各种变化名称时,学生经常云里雾里无从理解,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本人认为在无法增设《烹饪化学》课程的情况下,今后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循序渐进、适当补充相关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并补充分析饮食业由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素不良变化的种种情况,不仅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营养知识并能指导应用于烹饪实践。

1.3 结合新形势,进行营养学知识更新与重组

进入21世纪,营养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膳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因而出现了许多营养健康的新问题,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病率迅速上升,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此外,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国人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是超重等营养过剩情况日益严重,而另一方面贫血、钙摄入量不足等营养不良及缺乏病依然存在,针对新形势出现的新营养问题,除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外,还可尝试将各类人群的营养知识与营养性疾病知识结合在一起对照介绍,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学生饮食保健意识和能力。

2 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教授与引导相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好烹饪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教师可逐渐放弃教学中主角的位置,避免满堂灌、过分细致详尽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应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经常设问激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回答,或者鼓励学生自问自答,也可只提问题不作回答,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培养学生逐步依靠自己积极思考和汲取书本知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取知识,进而勇于创新。例如:在学习了食物营养价值和营养素知识后过渡到不同人群营养的学习,教师可通过提问,围绕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及各种疾病状态下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把学生的发言要点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对照书中理论进行学习巩固,也可以组织专题辩论,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论述自己的观点,限时互相争辩,如对“每天应该喝八杯水”的看法,正方阐述这么做的合理性,而反方阐述这么做对身体的诸多不利因素,最后由教师综合讲评,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3 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养学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描述性为主,读起来比较抽象,如果老师只是写板书、说概念,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在课堂上仍然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而很难理解所学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烹饪营养学教学过程已连续数年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它具有真实的情景呈现、生动的动画演示及逼真的音响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效利用形象思维,更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展现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问题,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学科的个性,很多情况下更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尤其是无法随堂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体系,因此,如能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再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利用板书教学以加深记忆,可以更好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重视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烹饪营养学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而它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开设实验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食物所含营养素的知识时,让学生去记忆不同食物所含蛋白质的含量是非常枯燥而有难度的事,很多学生在课程学完后依然不了解常用原料的蛋白质含量情况,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检测一下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那么他对于实验的结果一定记忆深刻,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食物的分析技能,而这也应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我院目前虽然已着手筹建营养分析室,但就各方面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实验室面积太小难以承担学生分组实验的任务;其次,投入资金有限,将要采购的仪器设备数量基本只能供教师演示实验用,不具备学生同时使用的条件;第三,烹饪营养学实验不同于其他烹饪工艺实践,它是建立在食品化学操作技能之上的对食品进一步分析,而我们的学生缺乏基础实验技能,因此要直接进行营养分析是不现实的,必须让学生从认识仪器设备开始先训练基础实验技能。第四,进行营养分析的仪器设备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实验的前期准备及实验结束的清理工作不但工作量大而且也相当复杂,实验室应该有精通此行(食品科学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管理人员(实验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及教学辅助工作。第五,目前实验内容尚不明确,应该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通过一定调研学习,编写课堂实验实习指导。

5 改革考试方法,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应该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在烹饪营养学的教学中做了诸多的尝试,分别采用过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其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要参加公共营养师或职业经理人社会考试(闭卷)的同学来说更是感觉课程学习中收获不大,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不尽人意,也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阶段性考核,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变换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平时增加口试、做课程论文或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考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将更客观地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此上仅就烹饪营养学课程的教学优化提出一些浅见,针对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知识面宽、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等特点,有条件时烹饪营养学还应与相近学科如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饮食保健学、营养配餐等配合开设模块式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范钦珊.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学,2004,(1):35.

上一篇:半导体论文范文 下一篇:舞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