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9:53:36

设计课程总结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合作、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了课程设计前的准备工作(阅读课程设计相关文档)、小组讨论分工、完成系统开发的各个文档、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小组汇报PPT、个人日记,个人小结的任务。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我们便对这次任务进行了规划和分工。在以后的几天中,我们组的成员一起努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网站的开发设计,并最后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及个人总结。我的主要工作是完成课程设计总结和制作PPT,并上台汇报。面对这样的任务,我开始真的很担心,不是害怕要写那么多资料,而是怕站在讲台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怕讲不出话来。有过两次上台经验的潘同学就耐心的给我传授一下他的心得。而且这是我们必经的过程,以后走入社会肯定会有很多场合需要我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现在如果不去讲的话,那以后我们怎么办呢?还是硬着头皮上吧,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感动,经历了一起奋斗的酸甜苦辣。也一起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这次的课程设计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课程设计中文档的撰写我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就是网站的设计我真的很担心,平时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就不是很多,而且对于软件我就更抓狂了。这时候小组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发挥了集体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我受到了好多帮助,一句温暖的话语,一杯热热的咖啡,让人有无比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其实这次的课程设计我的最大的感受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人格的磨练和交际的能力。

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也会产生一些小矛盾,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在产生小矛盾的时候,我们没有逃避。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解决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以怎样的方式去解决它,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问题。我想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会学到很多,学会了怎样去和别人沟通,理解别人所做的事,别人也会宽容的对待我们,从而我们就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经验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人类这个群体之中的。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那么他不可能长久的生活下去的。

课程设计这样集体的任务光靠团队里的一个人或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好的,合作的原则就是要利益均沾,责任公担。如果让任务交给一个人,那样既增加了他的压力,也增大了完成任务的风险,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所以在集体工作中,团结是必备因素,要团结就是要让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真诚,自然,微笑;说礼貌用语;不斤斤计较;多讨论,少争论,会谅解对方;对他人主动打招呼;会征求同学的意见,会关心同学,会主动认错,找出共同点;会接受帮助,信守诺言,尊重别人,保持自己的特色。

课程设计结束了,但是我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与经历,我们会一直记着,这将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 课程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3-02

《设计素描》对于所有设计专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课程。目前该课程是广告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训练体系,它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重要性体现在各类设计课程的应用中。经过课题组多次课程会议研讨,决定将原来的传统素描课更改为设计素描课程,为此课题组调研了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和部分同类院校《设计素描》教材使用情况,根据我系学生专业基础素质水平并充分考虑到和后续课程衔接,制定了《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重新规划了教学资源,包括三间画室的布置及配套教具,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对该门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与调整。下面将针对设计素描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建设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1 教学改革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教学改革的目的与培养要求

本系广告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广告策划助理、平面设计师、多媒体设计助理,摄影摄像师、室内外效果图绘制员等,而过去开设的传统素描教学对这些工作岗位及要求掌握的设计技能无法建立具体的联系,不具有针对性,无法跟上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开拓创新。《设计素描》的课程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设计技巧的理解与认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对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作性表现意识和思维意识的理解。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设计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形式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使学生既获得实际设计知识与技能,又获得艺术设计思维的深化,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更好的为后续设计课程服务。

1.2 教学重点的调整

根据后续课程要求,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我们调整了教材选取,选取的教材主要参考了部分操作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如:辽宁美术出版社尹传荣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家阳主编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周至禹主编的“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设计素描》等。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接收能力,我们将课程设计五个部分,第一章的“认识设计素描”教学单元,阐明了设计素描与广告设计的专业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设计素描的目的与重要性。第二章的“设计素描明暗”教学单元则温习了传统的素描绘画技法与设计素描的基本元素。第三章的“设计素描的结构”教学单元中开始强调减法训练,注重物体形态的结构与体量。第四章的“设计素描的具象到抽象”教学单元学习运用抽离的表现手法,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物象,把物象特征符号化。最终在第五章的“设计素描的想象与意向”教学单元中,进行图形联想,以保持物象基本特征为基准,根据意象形态的表现法则进行简化意象训练。这五章节的教学内容遵循相交、递进原则,通过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经历理论学习、写生与重组、创意设计三个阶段,以达到其专业造型能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授课内容相对减少,指导工作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程度加深,主动性学习内容增加。课程改革前后实施了两个学年,在这期间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方法。经过教学实践不断的总结完善,对课时和教学内容分配进行了调整。首先是将总课时量64学时调整为96学时;其次将五个教学章节的课时分配进行了细节调整:第一章的4课时不变,第二章20课时改成16课时,第三章22课时改为20课时,第四章24课时改为26课时,第五章26课时改为30课时。课时的分配调整加大了课程教学中“具象到抽象…想象与意象”两个章节的课时比例和实践环节,目的是强化素描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之后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

1.3 教学方法的丰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传承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外,还根据学生现有的专业能力,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程开设前为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我们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工程师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讲座,了解掌握设计素描在设计领域中的重要性。再如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经典案例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教师会给学生示范演示,直观的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在学生写生时间练习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第四章具象到抽象教学以及第五章的想象与意向教学的理论部分讲授过程中,不断引入易于学生接受的案例,激发学生对物象、自然等的无限想象,展开激烈头脑风暴,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广度和深度,通过加减法和相关符号的不断变化使具象形态抽象化,使抽象符号形象化。学生完成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作业后都要进行学生作业互评和教师点评,并把作业拍成照片传到课程网站供所有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2 教学环境的完善

2.1 硬件空间的氛围营造

过去的画室除了学生画架画板、几何静物及几幅传统素描、色彩作业外别无它有,建设后的画室墙壁装修了展壁,师生作品可以随时装裱悬挂,室内购买了装放静物和几何形体的家具和装放学生作业纸张的工具柜。天棚过梁安装了膨胀螺丝,悬挂了用于工业产品写生的自行车,静物台上摆放了用于写生的工业产品发动机,工业水管弯头等等。教师的苹果超薄手提电脑更是个性辅导学生的好帮手,大量设计素描范例随时找出来给学生看。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2 软件教学空间的启用

以往的素描教学纯粹在画室中进行,在闭塞的空间里,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局限。改革后的课程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形式传授,并制作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对每个项目的实施细节、通过图文并茂的案例图片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名家名校的大量经典作品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教师将实际绘画过程与多媒体课件的讲授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可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更是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对苹果的形象想象,纸面作业的构思,苹果实物的雕刻,手的联想等实际的案例教学,通过此物延伸彼物,建立学生的联想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另外,还建立了课程的网站交流平台――设计素描课程网站,网站中收纳了国内部分艺术院校师生作品和我系往届学生优秀作品,教师进行范画演示的过程视频,教师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说课视频以及大量的名家名画资源库,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扩大了课程的影响力度。

3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改革的成效

在课程改革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设计素描》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内容编写了一本《设计素描》自编教材初稿。教学中制作完善了多媒体课件,并大量的搜集整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启发学生思维的设计素描图片,供学生参考学习。还将教师的授课过程实录,形成配套的教师说课、示范的光盘。课后布置了一系列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练习,并最终将练习整理为一份配套的习题集。在授课过程中形成的一批教学范画,最终汇编成设计素描作品选编一本。通过对优秀学生作业的收集,形成了《设计素描》课程的优秀学生作业选编一本。以上的教学资料均上传至《设计素描》的课程网站,学生课后仍然可以上网学习。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账号登陆直接向教师提问,及时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研究设计素描教学活动,当前发表教学论文1篇,待发论文3篇,今年成功申报了无锡市级精品课程。

3.2 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设计素描教改时间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内容和专业课衔接还有不够贴切之处,教学研究论文以及教学范画的数量还不够厚重,教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完善。

4 结语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本期沙龙尝试性地借鉴了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励集体智慧,以创新快速的方式突破个人的思维瓶颈,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设计的沙龙子议题为1、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解、感悟与困惑2、课程选择的讨论3、作业难点交流。4、快速学习的讨论。

除06期7位学员参加本期沙龙外,刘海纳老师和易炜老师也莅临指导,可谓“智囊后援”,同时来自上海来伊份公司的俞老师和沈老师也列席了沙龙,精彩的分享也让沙龙增色不少,轻松畅谈的形式以及集思广益的所获让每位参加者兴致倍增,原定21:00结束的沙龙,直到21:20分才在意犹未尽中音落最后一句总结呈辞。有关沙龙讨论内容分享如下:

一、议题讨论涉及

1、选课题最需考虑市场需要及讲师胜任力

2、关于培训细分――细分的必要性,细分后的市场

3、易老师分享考试面试环节的流程及技巧(三个模块①资质介绍与问答②5分钟案例分析(建议分理论,对题意理解,案例分析三方面回答,且建议多谈些内容,这样可以缩短被提问时间,规避被动)③课件分享15分钟(可能考官会仅要求对最精彩部分进行展示)

4、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找对短板,制定以解决问题或标准为目标)

5、讲师应避免以ppt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结构化管理,方法详见海纳课程开发设计工具)

6、逻辑思维的方法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二、对头脑风暴式沙龙基本程序的建议

作为合拓06期学员首次在沙龙中尝试的头脑风暴这样一个讨论形式,在此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题未细分、偏题、时间失控、准备不充分、未充分调动、制定的规则执行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最后的沙龙总结中,被大家所提及并共识,现进一步细化头脑风暴沙龙基本程序,期待增加下一次同形式沙龙有效性。

1、确定议题并对议题进行细分

2、前期准备:每位成员必须作好预习,带上问

3、明确分工:设定一名主持人,2名记录员。主持人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设立指定轮转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确保能充分听到每位参与者的意见。

4、纪律:要针对目标主题发言,不偏离,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私下议论,

5、时间把控:会议时间应按设计议程的基本框架由主持人掌握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书能够查到。

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还要兼顾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设计。根据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紧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机械设备》设计。这两次的教学实践紧密衔接,互相补充。《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侧重点为工艺流程及流程参数的确定、主要设备及管线的布线及选择,而《化工机械设备》设计侧重点为典型设备的选型、设备的结构、材质的选用及操作参数范围的确定等。所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时保证每个题目中包含2~3个典型设备,以备学生后续的《化工机械设备》课程设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进行积极指导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课程设计课题题目的时候,犹如身置茫茫大海中,不知该如何开始。此时,我们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拨开疑雾,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知道如何顺利完成接下来的课程设计。

1.积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指导教师首先讲解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涉及哪些参数计算及相关文献查阅,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从工艺和设备全方位考虑设计问题。“万事开头难”,学生克服了开始之初的茫然后在老师指引下很快进入角色。在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如今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和十几年前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应用计算机对操作参数的计算、设备的绘制、工艺流程的绘制。这就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应该熟悉部分专业软件的学习如Chemoffice,AutoCAD,Mat Lab,Aspen Plus。考虑到后续的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授课老师要求学生课余学习课程涉及的相关软件,部分课后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编程计算,比如精馏塔塔板的逐板计算法。经过一个学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相关计算机软件有了了解。进入课程设计阶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计算机软件辅助课程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每组4~5人,并任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方便工作的进行,组长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适当的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查阅资料,编辑文档,有的同学编程计算,有的同学负责绘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的,课程设计的工作一环扣一环,相互关联,需要全组同学发挥出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合作完成。设计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难免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产生分歧。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作为指导老师要求大家采取公开讨论的方法,相互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对比各种方法,最后选择最适合本设计的最佳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合作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另一宝贵收获。

4.撰写正规的课程设计说明书。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要求每组学生按着设计院或者设计公司的标准,编制一份正规的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设计的文字说明书、设计项目的流程图、2~3个关键设备的剖视图(A3图纸)。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一个小组课程设计说明书都要装订成册,之所以这样要求,其目的是锻炼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三、鼓励表现突出的团队参加设计比赛

结合现今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国内化工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的化工类的课程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化工专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指导老师从设计之初就鼓励学生争取把自己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化工领域的专家和同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指导的课程设计至少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过了部级的设计大赛,并获得了奖项。这说明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次综合训练。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思维”的重要性,也从中学习到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精髓。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兰义,张月明,李军,等.Aspen Plus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36(12):173-175.

[2]张凌云,春,孙宏,等,应用型本科“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196-198.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总结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冷冲压模具课程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向实际产品的模具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模具设计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冷冲压模具的能力等。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实践表明,以上做法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分配不同的设计任务,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避免了以前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弊端。现在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完成设计任务,和其他学生一样得到了锻炼,看到了自己的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他们以后的进步大有益处。二是把课程设计贯穿到课程理论教学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三是把课程设计与绘图软件相结合,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

参考文献: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ERP原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23-02

《ERP原理与应用》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完全理解ERP的管理思想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上,掌握ERP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易飞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业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易飞ERP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及其相关业务处理方法;在能力上,通过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素质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需要。

1 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该课程是2006年秋季开放教育计算机专科(信息管理方向)新教学计划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标准,准确的考核结果,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开放教育的意义。从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担任课程的辅导教师几年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教材的分析及中央电大制定的考核方案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案。现就这门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思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课程考核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课程的考核和考试,我认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需求,通过正确的考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该课程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下,具体设计了多种考核方式和手段,考核方式具体可以分为选择性反映考核、操作性考核、交流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手段,如教学考核平台,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网上测评等,通过各种不同的考核作为前提,充分对学生理解知识的作出评价,并进行改正,以达到课程前期教学目的。

3) 在此要强调的是该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半,但应注意的是只有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才能参加终结性的卷面考核,且形考成绩和卷面成绩均及格才能合成该门课程的总成绩。这一点中央电大的考核方案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个人认为很符合这门课程的特点。

4) 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几个方面来考核:通过学生网上学习,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易飞ERP软件操作、课程实验报告等方式的考核,测评学生的ERP软件的操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部分最为形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地方电大的实际情况我将ERP软件的操作分为5个实验,每个实验先由教师操作,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直到熟练完成,最后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组织三次课堂的小组讨论考核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开放教育中“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考核学生对ERP中理论性内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5) 终结性考核采用卷面考核的方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卷面试题类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ERP应用题,通过这几种题型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

总的来说,该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依据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特点,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和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设计比较科学的、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电大教学的教学目标。

2 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模拟实验、易飞ERP系统仿真实训、易飞ERP系统企业实战综合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掌握现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以及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使用ERP系统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以及利用ERP系统处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实践教学层次

实践教学中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在“ERP系统网上模拟实验室”进行ERP模块模拟实验,(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财务等模块)熟悉并掌握ERP各功能模块以便形成知识点。

第二步是在“ERP系统仿真实训演示光盘”进行企业ERP仿真实训,熟练掌握ERP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以便形成知识线。

第三步是在“实训基地(企业资源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企业实战综合训练,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ERP知识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易飞ERP系统流程与操作方法,以便形成知识面。

通过点、线、面这三个阶段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获得必备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易飞ERP系统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掌握了企业实战运用的本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格认证体系,与用友公司合作对学生实行“用友ERP”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

4 实践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

5 实践教学媒体支持

在媒体的组合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段:

1) 直播课堂主要讲授《ERP原理与应用》章节学习,重点讲解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学习。

2) 网上实验实训课程提供了23讲IP课件,是全部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

3) 面授课则主要进行重难点解析,组织案例讨论等。

4) ERP的模拟实验系统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全面了解ERP软件一般结构和功能。

5) 网上论坛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开辟师生交流的途径。

6) 电子邮件主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学生对学习材料多样化的需求。

6 实践教学的执行环节

1) 具体实践:教师首先在软件记录的基础上示范12个实验的实验步骤,学生可以观看和下载演示实验步骤的视频。然后学生从网上下载“实验报告单”,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并用记录工具记录屏幕操作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记录结果完成详细规范、格式统一的“实验报告书”。

2) 小组讨论: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后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以达到加强学生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考核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7 课程考核

《ERP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因为强调过程化、个性化、能力化、考核主体的多样化,所以管理难度增强,因此,为了搞好该门课程的考核工作,要求管理教师在全过程参与并配合教师做好调查报告原始材料的收集;调查过程的组织、考核;小组讨论的安排;学生网上学习的行为统计等考核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省校课程责任教师负责形考方案的制定,专业指导委员审定,最后由考试中心负责形考方案的。 (下转第5228页)

(上接第5224页)

2) 各电大分校班级开设《ERP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辅导员配合该课程的责任教师完成该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的认定。

3) 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各部分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最后的形考成绩由该课程的责任教师按各部分所占比例核算,填写形成性考核表一式三份,并经课程责任教师审核后上报分校,再由分校上报省校考试中心。

4)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部分形成性考核的学习任务。

5) 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终结性考试。

6) 管理教师或辅导员要定期询问学生的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为构建并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第一手资料。

终结性考核实行全国统一考核,根据本课程考试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8 教学效果评价及存在问题

经实施此教学设计后,学生的到课率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提高。本课程方案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学生时空分离、个体差异、工学矛盾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成人,学生层次不同,基础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按预期计划兼顾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和能力的差异。虽然已经进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并采取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方式,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电大的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往往工作和学习两者难以兼顾,工学矛盾突出。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取得文凭,而并不是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自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除此之外,由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郭宏勤.远程开放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 王丽静,董雅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电大理工,2005(3).

[3] 刘俊杰.转变观念探索开放教育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4] 朱宗祥,鲁晓春.面向教学的ERP模拟系统的研究与探讨[J].价值工程,2004(5).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一、实习目的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针对于此, 在经过相应的课程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可以说对计算机网络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设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一门实践课程,在课程设计期间我努力将自己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计期间能够遵守纪律规章,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一共完成了11个实验,分别是1.制作直通电缆和交叉utp、2.交换机console口和telnet配置、3.交换机端口和常规配置、4.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5.路由器console口 telnet配置方法和接口配置、6.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7单臂路由配置、8.动态路由协议配置、9.ppp协议配置、10路由器访问控制表(acl)、11.网络地址转换(nat)。

在制作直通电缆和交换utp的实验中,我起初不能完全按照要求来剪切电缆,导致连接不通,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将实验完成。

在做到单臂路由配置和动态路由协议配置的实验,由于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忘掉了一些理论知识,在重新翻阅课本和老师的指导之下,也成功的完成了试验。

从抽象的理论回到了丰富的实践创造,细致的了解了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的全过程,认真学习了各种配置方法,并掌握了利用虚拟环境配置的方法,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完成实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学习网络电缆的制作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践技能。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摘要】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为提高居住空间设计n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居住空间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为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打造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居住空间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此同时,也是居住空间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提高。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系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居住空间的设计能力,能熟悉居住空间设计的工作流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和施工能力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在国内,以目前的就业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只会说而不会做,眼高手低,在学校所做的实践的知识很多都只是凭空想象做出来的,设计出来的东西很多也是纸上谈兵,所以导致刚踏入设计公司的学生因实战能力的欠缺而无法上手,达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要花费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公司重新学习,就业单位对此很无奈,学生也很辛苦。所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可行性改革研究,从分析现行市场需求出发,对《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相关建议,使得学生们学有所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课程目标突出实践教学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上,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基本是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来传授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因此,作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讲,不仅要让学生能熟练掌握居住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方法和理念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加深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因此,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在课程目标中,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安排上,要体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做到了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更要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可将理论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教学内容, 尽可能达到针对性、实用性,并分析和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以及设计技能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个设计团队完成项目的设计,要求学生以设计小组的工作模式进行学习和设计,分工合作、团结协调。让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学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而教学方法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即使教学改革设想再完美,它都必须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上,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

(1)运用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库的建设,强调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同时,让学生分组对进行案例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自己整理分析整个案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学主体,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索性的学习。

(2)项目教学法。教师可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进行项目分析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根据各组完成的项目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项目案例,设计好任务书,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收集好案例中各项目材料。如: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并结合项目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对案例进行设计构思、讨论并绘制设计草图等。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法。目前,很多院校都采用“假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它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设计项目中掌握设计的操作流程。但与此同时,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实际工程结构的做法。所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则是必要的措施。

“走出去”模式则是教师可以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和施工工艺,学会处理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习工地施工管理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相比课堂理论的讲解更加轻松和深刻。而且通过学生实地参观和老师现场讲解,以及工地的亲密接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引进来”的模式则是指在教学内容的授课上,除本学院专业教师讲课以外,可以邀请同等其他院校的教师来为学生进行讲课。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引进相关专业的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讲课,并不定期的举行专业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可以随时了解行业动态。

3、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居住空间设计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根据专业特点,一般以单元作业加考试大作业共同构成课程考核。作业制作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内完成。课程考核作业基本是根据给定的项目图纸,绘制全套的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成绩评定方式的主要构成及比例: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需要进行,着重要体现实践能力考核和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考核的可以多元化,也是势在必行。可以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多方位、全面地进行考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式:

(1)设计理念的表达;全面全新的设计理念;团队的协作能力。

(2)设计作品项目化的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设计项目的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

(3)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

(4)多样化考核办法,可以通过考证或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来认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设想

1、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专业教师不定期去企业学习锻炼,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实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选派优秀教师区参加省市各类培训。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以此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个人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2、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

要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必需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上实践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学习解决生产实践以及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自身的沟通技巧、团队协作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并提升自己的设计施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

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在一些设计院校逐渐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教与学相互补充。在工作室里,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对学生的辅导。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装饰设计公司的操作流程,对设计过程和设计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学生之间可以采取“传、帮、带”的方式,起到榜样的作用,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的学生的带动下进行设计创作。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形成你追我赶的效应,以此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鼓励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在所学的设计课程中发挥更多的自身能力和价值。

居住空间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总结,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做到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跃辏吴能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J]. 襄樊学院学报,2009(11):81-83.

[2]张锐,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8):194-198.

[3]范贵德. “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N)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

[4]钱抒.“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N) 正德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 2012 年12月.

[5]唐锡海.职业教育“工教结合”探析[J]职教论坛2002-6-25(18).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3] 晏燕,董志胜.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创客教育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34(5):84-87.

设计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1.课程定位及历史沿革

程序设计基础是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与重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继大学计算机基础之后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属于校级平台的必修课程。

我校的程序设计课程由一系列课程组成,包含了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算法与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高级程序设计等五门课程。其中,前两种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面向我校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后三种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虽然高级语言种类不同,但程序的基本思想都是相同的。并且,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思想不仅仅在计算机科学各领域使用,在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也大量运用。它所讨论的知识内容和提倡的技术方法,不仅为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对从事软件开发与设计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广大非计算机学生,诸如电子控制类、机电类、信息管理类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

1997年以前,该课程只是小规模在学校部分专业开设,内容以Basic为主。1997年成立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负责面向全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时该课程授课语言改为Pascal。从2001年后,我们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选择不同的高级语言,以便为后续相关课程服务。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C语言,文科类学生学习Visual Basic,计算机相关专业采用能支持面向过程方式和面向对象方式的C++语言,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Java语言。至此,按照不同专业需求及不同学生层次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系列课程体系。丰富的程序设计语言及分专业、按层次教学,使得程序设计课程能够适应当前市场实际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深得后续课程教师的肯定。

2001年程序设计课程被计算机学院列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成为我校重点建设课程,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贯彻教学+应用型教学模式,抓好各个教学环节

(1)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从1999年开始,我们对教学内容适时做了根本性调整,具体来说有四次较大规模的调整:1999年以前讲授语言以Basic为主;1999年-2001年转换成Pascal语言;2001年-2004年为C语言,2004年至今,按不同专业及学生层次不同,在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语言,大致可分为文科类、理工类、计算机专业高年级三大类,分别讲授Visual Basic、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及Java。

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也尝试进行改革。从2001年起开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基础好的学生能更上新台阶,而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要求。为了适应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教学全部在多媒体教室通过大屏幕结合黑板在计算机上边讲边演示。2003年开始实行双语教学,针对数学和英语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开设纯英文环境的计算机教学。2004年建立了课程网站,将有关课件、教案、习题及答案等放在校园网上,并实现局域网内的在线考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2)构建完整的实验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

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是理论和实践要求都相当高的课程,而我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科学、技术和应用各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在程序设计系列课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实际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全面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全程指导,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1]。

加强上机实验环节是该系列课程主要的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对计算机语言的实践,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2]。实验教学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上机操作,保证一人一机。每位教师指导一个自然班,要求学生每个实验项目都要按规范格式填写实验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理论教学与上机学时的学时分配,例如,C语言的实验学时从原来20学时增加为30学时。

在实验内容方面,课程的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和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主要是一些预先设计好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加深对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在系列课程中,根据不同语言课程的特点,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基础性实验,以全面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这种实验只能称之为验证性实验,而要想让学生把本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还需要通过综合性实验的锻炼。不同程序设计语言都根据各自特点,设计出有一定难度又与科学研究相关的综合性实验。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动态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加入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除了不定期更新实验内容,修订实验大纲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指导书。现在,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所涉及的每门课程都有规范、翔实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有课程设计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组教师组织有专题学生选题讨论会,要求教师开题必须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既有难度较大的题,又有较容易的题,供其自由选择以利于独立完成,同时改变以往的成绩评定方式,采用课程设计答辩方式,每位学生在设计完成后必须参加并通过答辩,才能拿到学分。

(3)精讲多练,改进考核方式。[3]

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改革了考试方式。由于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习题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所以在考核上,我们从以往偏重于期末考试成绩改变为注重阶段性考试,在学期中间增加了两次平时上机考核。这一措施使学生在平时就注重每一部分的知识学习,增强了对学生程序设计基本素质的培养力度。

(4)加强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基于课程目标不断更新的要求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不断改进使用教材的质量。在使用国内外先进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教学急需的内容新、覆盖面宽且简明扼要的优秀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以满足不同课程类型教学的需要。到目前为止,课程组已经正式出版教材4部。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原版教材,采用由Brian W.Kernighan和Dennis M.Ritchie编写并由Prentice Hall出版的影印版教材。此外,我们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修订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每年更新电子教案,使得教学内容能反映实际需求和技术最新发展。

(5)加快现代化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不断加快CAI辅助教学课件、网络课件和录像教材等的配置和研制,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2002年开始,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套,全面实行了CAI教学。2004年开通了课程网站,将教学课件、实验安排、教学文件、教学辅助资料等静态资料和辅导、答疑、课程通知等与学生动态交流的诸多工作放置到校园网上,从而为教师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教师通过课程网站论坛,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意见,动态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现在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网上论坛已经成为我校学生与教师学习、讨论的热点论坛之一,以此为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我校“一校两区”进行教学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在课程网站开通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自主开发的网上通用考试系统,使之具有强大的题库管理功能,能实现自动组卷、审卷与发卷、答题与交卷、试卷评阅和成绩管理与统计分析,且对个人课后练习将提供全面支持。学生通过网上练习系统和考试模拟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和评价。

3.教学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4]。经过多年建设,现在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教授、副教授、讲师俱全的教学梯队。现有专职教师17名,平均年龄37岁,其士3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90%。教学团队制定了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先后送出5人攻读博士学位,5人攻读硕士学位。

经过有计划、系统的培养,这些青年教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校、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有2人次获得学校二等奖,2人次获得学院一等奖,3人次获得学院二等奖。同时,这些青年教师还参加了不同的科研项目组,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课程任课教师年终考核都在良好以上,并有6人次年终考核为优秀。

小结

经过多年积累,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在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网络化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了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采用课堂授课、计算机演示、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课程达到新层次。但与国内重点院校相比,本课程的教学尚有许多不足,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授课教师的职称结构与重点院校尚有距离,课程教学的研究立项还不够,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低于预期结果,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另外,课程网站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充实,因此要达到全方位的网络化教学还有待加强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尚利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8):7-9.

[2]殷人昆,邓俊辉.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8):20-22.

[3]朱莉,顾保磊.当前高校计算机系列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2,(3):70-71.

[4]杨宪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015-1017.

该文为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教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模式探讨

项目审批机关: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

上一篇:实验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二期末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