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灾害防控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33

森林灾害防控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对措施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林业有害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衍生物,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病原微生物。包括害虫、病害、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这些有害生物是森林生长的大敌, 与森林火灾和乱砍滥伐并称为森林三大灾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及防治的必要性、紧迫性。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成为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汤原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防控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1.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

1.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1.1.1汤原地区常发性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

以松毛虫和鼠害为主的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发生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成为有害生物防治的重中之重。

1.1.2突发性有害生物日益突出

1996年落叶松叶蜂、2011年杨叶蜂、2012年柞褐叶螟在汤原地区大发生。虽末造成大的灾害,但这几种灾害在汤原有记录以来从末发生过危害,出现了危害,危害面积达千亩以上。

1.1.3偶发性有害生物在一些地方暴发成灾

舞毒蛾在汤原地区很少发生或造成危害,1996年突然暴发成灾,大面积次生林叶被吃光,面积达到几万亩以上。

1.1.4检疫性有害生物蔓延速度加快

上世纪末,杨干象在汤原地区还没有发现危害,近两年,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外地引进苗木数量品种不断增加,杨干象在本地危害程度和危害面积逐渐扩大。

1.2诱发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因素

1.2.1气象条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极端气象因子出现频率增加。汤原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年连续干旱、暖冬等异常天气,造成树势衰弱,害虫越冬死亡率低,病虫基数急剧增加,给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传播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

1.2.2森林自身御灾能力

森林结构类型能表现出抵御灾害的能力,大面积纯林抵御林业有害生物侵袭能力弱,混交复层林的森林群落在抗御灾害能力要强,也就是说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在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上要高于物种简单的森林群落。本县大面积人工纯林较多,特别是中龄林以上林分组成多数为纯林,森林群落构成简单,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抵御生物灾害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暴发成灾。

1.2.3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能提高森林自身御灾能力,在森林经营管理的理念上要树立正确导向,改变过去对林木经营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没有及时进行土壤和树体管理,致使部分林木处于亚健康甚至衰弱状态,诱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

1.3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机制有待完善

1.3.1防治投入机制

许多公益林,在生态防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森林经营者从中获益很少,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投入比例低,森林经营者难以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防治经费的短缺,降低了森林本身御灾抗灾减灾能力。

1.3.2防治渠道

现在的大部分森林经营者缺乏防治知识和技术,缺少防治设备,面对灾害发生时,没有能力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问题,人工防治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防治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1.3.3防治基础设施

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治设备和交通工具等,测报、检疫、防治等环节未达到最佳运作管理模式和协调均衡发展,森防体系建设急需加强。

1.3.4防治意识

森林经营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和防治检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足,国家防治方针和责任制度还没有完全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灾来救灾和从众意识,没有像森林防火那样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2.1加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森林资源培育的各环节中都有林业有害生物和参与。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应急反应机制,增强防治能力。全面强化宣传工作和法规教育,加快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全社会森防意识。根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形势需要,大力培植防治市场,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和队伍,促进森防社会化服务,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2提高森林自御能力

从森林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3防控机制转变

按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的思路,建立公益林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重大危险性病虫的治理,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商品林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经营者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补贴为辅的投入机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防灾减灾计划,对以天然林为代表的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有害生物,走政府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联防联治;对以落叶松林为代表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有害生物,走市场主导型防治之路,实行群防群治。

2.4引进现代化防控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防治手段也在不更新。就汤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上来看,改变了过去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广泛采用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的绿色农药。施药手段也得到了改进,大面积防治的地域,应用飞机和车载喷雾机等各种新型防治机械,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而且还降低了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治效果。按着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要加快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对常发生性林业有害生物以飞机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偶发性害虫以车载喷雾器防治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对珍稀经济林、园林、观赏林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同时,要加强对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研推广工作,走无公害的绿色防治之路,依靠科技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张星饶.森林病理学研究的生态数学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于宝生,田淑艳.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现代林业 可持续发展 效益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业植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虫、草、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和植物。而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一、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经历了不断提升、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前,采用“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彻底消灭病虫为目的,大量使用剧毒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70年代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并且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措施。1990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观念也有所改变,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我国林业开始大步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出现了新趋势。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我国病虫害中常年造成暴发危害的主要病虫有十几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因此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的气候条件及植物种类的变化等,造成暴发性病虫害的种类不同。应准确地掌握害虫生活史实防治的关键,只有掌握害虫种群的消长规律,才能准确进行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无论对常规性病虫害或暴发性病虫害都要以预测预报为主,它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捍卫绿化成果、提高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

1、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所造成的灾害,是我省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多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将会蔓延成灾,外来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省的机会不断增加。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重视,林业六大工程快速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化林业蓬勃发展,造林面积迅速扩大。但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森林质量和系统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曾享有“绿色长城”的美誉,但由于天牛的危害,致使防护林网带断网破。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山川将失去绿色。减轻有害生物损失,促进林业建设发展,是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使命。森林生物灾害不仅直接制约森林资源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建设

1、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全面加强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和无公害防治,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 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w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实现科技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要针对威胁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生产、科研和高等院校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要全面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信息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对局部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科学施药,避免环境污染。

3、正确选用无公害农药:推广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和植物杀虫剂,目前应用较多的是BT、灭幼脲、阿维菌素,应该作为无公害药剂之首选,但它们也存在效果显现慢的缺点,特别是BT的应用,施药3―4天后才得以显效,且对环境温度条件要求较高。各喷户对农药的速效性要求通常是1―2min内害虫落地,这也为单独应用上述药剂带来了一定困难。应用拟除虫菊酯、新型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种药效最高的一种,在多种混剂中占有一定比例。为了达到高效、速效、低毒、无公害等要求,推荐使用拟虫菊酯与仿生农药、植物源杀虫剂的混剂,效果很好。总之,结合不同的施药技术,选用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剂型,如粒剂、胶悬剂、乳油等,有针对性地防治森林病虫害。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市2012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培训班”。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农业大学束庆龙教授、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严巍副站长、郑州拜尔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王耀辉经理、市摄影家协会和理事来为大家授课。这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培训班较以往培训在范围上有所拓展,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包括园林有害生物病害、虫害防治知识,黄连木主要有害生物防治知识,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卫生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摄影基础知识(生物摄影)等相关内容。目的是提高我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广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培养技术骨干,奠定工作基础,提高为创建部级园林城市、国家能源林黄连木保护、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是基层林场、苗圃及县(市、区)森防站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人员,共70多人。林场、苗圃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单元,森防技术人员是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的第一线力量。这次培训对大家进一步提高认识,交流思想,掌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知识、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危险性有害生物具有潜伏性、传播性和周期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一旦蔓延,极易造成大面积灾害,严重威胁森林安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森林的战略性措施,是维系生态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事关国土生态安全、经济贸易安全、森林食品安全、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乱砍滥伐是威胁森林资源安全的三大灾害。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防控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总体形势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种类与林分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多数属于寄主主导型,加上气候异常,持续高温和干旱,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加之对外贸易频繁,种苗调运量大,进口木材增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防控减灾的形势严峻。我市属于江淮丘陵地带,森林生态环境脆弱,未来五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将呈持续高发趋势。随着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森林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大面积的单一树种,为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增加了机率。加上森林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当前,我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形势依然严峻,美国白蛾兵临城下,杨树食叶害虫、松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较往年日益加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任务非常艰巨。具体表现一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同时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杨树纯林的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加剧,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二是成灾有害生物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有害生物潜在威胁增大;四是治理难度大,暴发现象常有发生。例如,危害比较严重的杨树食叶害虫等,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

三、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要明确防治目标。我们要以落实防治责任为抓手,以防治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主线,建设与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高发态势。

二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林业事业。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联系最紧密的行业,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可替代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要通过加强监测预报、检疫检验、防治减灾等措施,更好地服务林业事业,这应成为各级森防部门的基本使命。二是服务林业“双增”目标。实现“双增”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中心工作。要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减少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保护森林资源,为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贡献力量。三是服务营林主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检验、技术指导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林业经营主体难以独立完成。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行业管理、监测预警、检疫检验、防治管理和技术指导,为各类营林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帮助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三要掌握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属地管理。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落到实处。只有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责任制,防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二是预防为主,标本兼治。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把有害生物预防措施落实到林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提高森林抵御生物灾害的能力,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实践证明,只要预防工作做好了,防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法防控,加强监管。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法制化进程,突出抓好检疫执法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治行为,明确政府、部门、经营者、公众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检疫执法、监管指导和公共服务上来,改进工作作风,才能有更大作为。四是科学防控,综合治理。科学地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实行综合治理。实行无公害防治和联防联治,将防控工作纳入营造林全过程,才能确保防治成效最大化。

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社会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做好新形势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需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开展多种形势的宣传活动,宣传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危害性,广泛普及防控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防控意识,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和工作氛围。

五要提高防控水平。机构队伍是防治工作组织体系中的硬件,人员素质是软件。机构队伍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除了取决于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对防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和全社会参与意识外,更多地取决于队伍人员的素质高低。人员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构成了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技术人员要不断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林业新形势的需要。具体对于基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人员来说,就是要在实际工作和生产中,进一步强化预防措施,将防控重心前移。要突出营林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地位,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纳入造林设计、森林抚育以及种苗生产中。如大力推广良种壮苗,禁止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优选乡土树种,积极营造混交林;强化森林经营,优化林分结构,及时伐除衰弱木、感病木;加强种苗质量管理,培育健康合格苗木用于造林绿化等等。

同志们,面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日趋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防治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森林健康理念,积极探索科学的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自我调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工作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物灾害造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损失,实现森林健康和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防治目标,完成“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绿色增长”的光荣使命。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原则;发展对策

1.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原则

汤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三江平原西部边缘,北依小兴安岭千里群山,南邻松花江、汤旺河两大水系。县域面积34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33%,全县活立木蓄积量375万立方米。主要有松、柞、桦、杨、椴等20余个树种。林区有占地7171公顷的大亮子河国家红松原始母树林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1.1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汤原县现有县级森防站1个,8个国营林场,1个国营苗圃,10个乡镇。近年来,国家在防控体系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提升了汤原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先进。

1.2防控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过去对有害生物防控主要以迅速压低灾害势头为目的,方法简单,见效快,从不以环保角度来对待防控,所以大量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给生态系统造成灾难。为了减少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环境造成的破坏,现在人们开始使用对环境安全效果明显的防控措施。

1.2.1植物检疫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申报制,结合产地检疫合格证和调运检疫证书,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林业生产和造林绿化的安全,确保造林成果和森林资源安全。

1.2.2营林措施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营造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条件的森林,合理利用树种之间、林龄之间的搭配,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自身抗御灾害能力,起到防控作用,维系森林生态平衡,减少有害生物发生。

1.2.3生物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是一种或几种有害生物在短时间个体数量剧增,造成森林受到危害。为控制有害生物的增长速度和数量,人们利用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采用招引益鸟益兽,施放寄生蜂寄生蝇,扑食性天敌等方法,增加天敌数量,达到减少有害生物数量的目的。

1.3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原则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林业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必须根据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不同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对不健康生态系统或亚健康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调控,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2)系统性。林业有害生物不仅侵害生态系统,同时还危害人类社会系统。因此,要进行高效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

(3)社会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不仅是针对生态系统,还涉及到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

(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针对这一时间约束,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5)政策性。一方面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使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6)目标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实现生态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社会发展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

(7)计划性。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8)层次性。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社会个体,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1.4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部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预报准确率每年达90%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 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1.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1.6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汤原县森防站开展了“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活动,掌握了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全面提高汤原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此外,汤原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镇建立乡级森防点,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检疫执法工作,形成县、乡、村防治、测报、检疫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2.2加大防治力度,提高防治水平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森防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营林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防治。对重点区域加大防治力度,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达到减灾控灾目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秀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中国林业,2007,(8).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5篇

今天召开全县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四防”)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认真分析今年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形势,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四防”工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刚才,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县森林消防指挥部、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别对2011年我县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工作做了总结,并对2012年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我认为总结分析都很到位,工作部署也很具体,我都同意。县政府和各乡镇、相关部门都签订了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和防汛防旱工作责任状,希望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责任目标和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防灾减灾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工作,对于维护民生、保障民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各级党委、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重视,追责力度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大,自然防护能力越来越弱;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但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来抓,认真开展各种防灾工作,全县“四防”工作成效显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防灾减灾工作在各个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四防”工作。

首先,从政策落实层面上来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机遇难得。中央连续第9年出台一号文件关注“三农”,去年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今年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主题,出台了许多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资金将进一步增加,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基层防灾减灾安全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的防灾能力。同时,去年我县还成功争取到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用3年的时间,投入8630万元加快实施水源改造、灌溉渠系改造、高效节水三大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防灾减灾硬件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难得的特殊机遇。因此,从当前来说,做好“四防”工作,我们既有历史性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防灾减灾的基础性投入,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其次,从天气预测情况来看,做好防防汛防旱和森林防火工作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灾害天气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反常性,对防汛和防火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今年以来,我县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使我县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1月份降雨量160.0mm,比多年月平均过程降雨量65.7mm多了144%;2月份降雨量117.5mm,比多年月平均降雨量105.7mm多了11%;3月份仅仅上旬降雨量189.5mm,就已达到3月份往年的平均降雨量189.3mm。持续的降雨导致我县各山塘水库高水位运行,土壤含水量饱和,极易引发山洪灾害和地质灾害,也使我县部分乡镇和行业发生了灾情。据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受灾人口3950人,转移安置危险区群众590人,直接经济总损失0.3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2600万元,工业运输交通业450万元,水利设施洪涝灾害500万元,其它250万元。可以说我县已提前两个月进入防汛“临战”状态。此外,虽然前段时间的阴雨天气,使我县没有发生森林火灾,但是受去年底和今年初的几次低温雨雪冰冻影响,造成了全县森林内可燃物非常丰富,还有就是“久雨必旱”,未来时间的天气必将以高温干旱为主,森林火险等级高,加之清明节即将来临,森林防火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第三,从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情况看,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形势异常严峻。今年以来,日本、香港、利比亚、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南非等周边国家先后发生口蹄疫、禽流感疫情。去年年底广东深圳发生1例禽流感致人死亡,湖北发生O型口蹄疫疫情,部分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也有零星发生,禽流感病毒污染面广、变异加快,国内生猪疫情更趋复杂。鉴于国际、国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严峻形势,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散发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其他重大动物疫情的危险性在增加。

第四,从近年来我县的防灾减灾情况来看,做好“四防”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近几年我县不断推进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全县“四防”工作水平仍然较低,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群众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麻痹忪懈。自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后,我县境内多年来未发生大的灾害,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上产生了麻痹侥幸思想,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形势认识不清,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防灾救灾机制不够健全,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不足;三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以上这些都是“四防”工作的最大隐患,所有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

同志们,森林防火、水利防汛、疫病防控和气象防灾(四防)工作是春季农业工作的重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责任重大,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公益事业。各乡镇、部门务必要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起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切实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我们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高应对四防工作的综合能力

要做好“四防”(动物疫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工作,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以往做法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高防控综合能力。具体是要做到“七到位”:

一是宣传教育要到位。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开展防台防汛、森林防火、动物疫病和气象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宣传,切实增强公众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各防办要在每年进入动物疫病高发、汛期之际、森林防火险高等级和雷雨多发季节时段开展宣传周活动,进一步扩大“四防”值班电话的知晓面,提高全民防灾减灾能力。教育部门要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使中小学生从小树立防灾意知识,掌握台风、洪涝、森林防火、动物疫病和气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在发生灾害时能作出基本应急处理。农办、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将各种灾害防御知识作为农村干部培训和科技下乡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各乡镇也要结合阶段性工作,开展宣传。

二是工作责任要到位。“四防”工作要遵循的一个总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就县级而言,要把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县属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为各乡镇(街道)实施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动物疫病防治、气象防灾全面管理提供服务和报告有关情况。动物防疫办、森林防火办、防汛办、气象局是“四防”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代表政府在“四防”工作中行使组织指挥、统筹协调职能。政府其它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尊重和服从防办的统一组织指挥。

三是预案要到位。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根据要求,结合实际,按照“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要求,不断编制和完善动物春防、森林防火、防汛防旱和气象防灾减灾等各项防控应急预案,重点在建立健全机动、灵活、快速的反应机制上下功夫,确保一旦出现情况能立即启动预案,及时处置,做到有备而战,万无一失。

四是基础保障要到位。在防火上,要加快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要加强扑火装备现代化建设,广泛推广运用先进的灭火技术、方法和装备,提高森林消防机械化水平,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推进森林火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在防汛上,要做好病险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提高案例系数,在防洪治理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保”的关系,将防洪与长期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动物疫病防治上,要加大畜禽免疫力度,改善养殖条件,加强疫病检查监测,及时清理。在气象防灾减灾上,要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提高社会对气象信息接收和应用能力,要加强防雷安全源头管理,严格实施建筑物防雷审批制度,要加快山洪非工程措施的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气象观测场迁建项目主体工程建设。

五是物资准备要到位。各乡镇、部门的常备物资要保管好、维护好,保障急需。数量不足的,要及时补充。各类防控物资,存放在哪里,数量够不够,一旦紧急调用,找谁联系,运输车辆怎么进出,各防办要认真做好检查和监管,确保在防灾救灾时能够调得出,用得上。

六是信息调度要到位。各乡镇、各单位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领导指示和动物疫情、森林火情动态、汛情以及其它气象灾害情况等重要信息的上传下达畅通无阻。要及时核查并如实反馈各项灾害发生情况,确保灾情能及时、快速、妥善地得到处置。各防办要对各乡镇值班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要在全县进行通报。

七是队伍建设要到位。各乡镇要成立“四防”的应急队伍,人员要登记造册,确保随叫随到,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训练演习,达到临战状态,确保应急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同时,要建立各乡镇间的横向互助机制,遇到大的森林火灾,各相邻乡镇必须做好沟通,积极配合,联手扑灭山火。

在做到“七到位”的同时,“四防”工作要做到重点突出:在森林防火上,重点要依靠人防,加强值班巡查,严禁野外用火;在水利防汛上,重点要做好水库调度和病险水库的加固、巡查;在动物春防上,重点要从源头控制,对发生疫病的畜禽要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气象防灾减灾上,要加强监测预警,及时信息。

三、加强领导,多方联动,确保四防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四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各乡镇、各部门要自觉承担起责任,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民重防、全社会齐抓、政府负全责的防控工作格局,保障防灾减灾工作顺利、高效、有序开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四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人。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好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分管领导要牢牢抓住,盯住不放,把“四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责任人要对“四防”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负责,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形成合力。县“四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深入分析研判,科学预测预报,及时信息。水利部门要组织指导好防汛防旱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对乡镇和部门防汛防旱工作的协调与督查;民政部门要做好各项灾情调查和救灾工作;发改、财政、供销等部门要保证防灾减灾资金和物资的调配供应;公安、交通、教育、卫生、旅游、电力、电信等部门要在做好本行业防灾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全县的“四防”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宣传部门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支持“四防”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严明纪律。县“四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严格执行“四防”工作纪律,自觉做到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四防”工作的各项调度命令、指令、预案、方案等要坚决执行,决不允许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推诿扯皮、贻误战机。一旦发生灾情,要在第一时间向县政府和各防指办报告。县“四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干部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坚决杜绝脱岗、漏岗、空岗现象发生。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6篇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品系)或生物型,包括害虫、病原体、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近年来济宁市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7%。然而,全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林业有害生物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常灾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济宁市现有林面积达270多万亩,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并且常灾性森林病虫害还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检疫性病虫害大面积暴发,以美国白蛾为例,2008年美国白蛾传入任城区李营镇,当年扩散到6个县(市、区),发生0.4万多亩,2009年扩散到10个县(市、区),发生面积5万多亩。病虫害给林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十一五”期间虫害总发生面积12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病害总发生面积8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整合防控资源,建立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适应“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和济宁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通过普查对济宁市有害生物的防治现状进行了数据调查,为建设防控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功能分析法建立了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本体系。并结合实践运用,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

二、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一)结构组成

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由森防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三大部分组成。森防指挥体系管理整个控灾体系,是控灾体系的中央指挥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是预警体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担当决策层的决策顾问;操作实施体系主要由检验检疫、早期监测、综合治理三部分组成,是控灾体系具体措施的主要应用和实施者,负责预警技术推广、检疫执行、监测、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图1)。[2]

(二)森防指挥体系

森防指挥体系以市森防指挥中心为核心,由各县、镇分别组建相应的森防指挥中心共同组成。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管辖区域的原则,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段,形成密切配合、联防联治的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控体系。市森防指挥中心由决策层和森保站组成。决策层由市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及林业局负责人组成,全权领导控灾体系,是整个控灾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控灾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济宁市林业局森保站是控灾体系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的工作关系,确保各运行机构有效合作和协调,管理控灾体系建设的具体事务等。

(三)检疫御灾体系

检疫御灾体系以县级森检机构为依托,以资源分布、林业区划、林种布局、灾情特点为依据,以调运检疫和复检为核心,合理布设检疫设施、设备,建立检疫封锁体系。

1.检疫环节。产地环节需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检查,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运输过程中需强化对调入森林植物及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调运检疫,要求出具检疫要求书,严格禁止不经检疫的调运现象发生;造林地方面要严格复检,杜绝有害生物的带入,实现生产、造林无检疫对象。

2.检疫点建设。完善了全市13处检疫站、7处木材检查站、1处检疫检查站,配置检疫必需设备;在地理位置重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中区、任城区、汶上县、梁山县建设市级检疫检验除害基地4处,以便及时对检疫检验和复检中发现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现场除害处理;在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等苗木重点培育县建3处无检疫对象苗圃。

3.检疫队伍。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从12个县(市、区)各村护林员及林业专业户和防治专业队人员中选调符合条件人员6192名,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轮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村级森防员培训工作。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1名森防员受到培训,普及和发展壮大村级森防员队伍,逐步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的分级管理目标。

4.检疫技术。加强了检疫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其次,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初步构建了包括基础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性检疫标准化体系。此外,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利用林业局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四)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以科学合理的布点为先导,以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依托,以县级预警站为枢纽,以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站监测点为基础,以遥感和其它信息源为补充,利用设立固定标准地、临时标准地和补充调查等多渠道信息源,对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信息处理,实时了解掌握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预报,为灾害科学除治和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监控网络建设。首先,依据济宁市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规律的特点,在原有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测报站点布局,围绕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等“三区”和主要口岸、重点交通枢纽,建设完善13个市级监测站、18个国有苗圃、9个国有林场和80个乡镇监测点。其次,加强各监测点测报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监测、信息采集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再次,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村级森防员负责观察、调查,镇林业站负责防治,市县级森保站负责预测和预报,各级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畅通。

2.监测数据中心。监测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库专家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数据库专家系统主要依据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及长期监控数据,建立各有害生物的灾害模型,并科学设立预警警度,为预警判别提供依据。有害生物预警指标体系从害虫与天敌、寄主情况、气候、防治水平等方面设置预警警源、警兆、警情3个指标层的多个指标。监测技术支持系统是由市、县各级林业局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等进行决策,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3.监测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为使监测预报行为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有序,济宁市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济宁市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同时,制定了《济宁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和暴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五)防治减灾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病虫统防”的理念,建立防治减灾体系,包括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控队伍和布局合理的药剂药械库。实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群防群治、整体推进的防控减灾目标。

1.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先后成立50人的县级专业防控队伍14个、30人的乡级防控队伍140个,每个行政村建立10人的村级防控专业队。同时,针对专业防控队伍坚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对防控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小灾由村负责组织防治,大灾由乡负责组织联治,逐步建成懂防治、熟设备、善操作的专业防控队伍。

2.防治减灾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兼顾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饵木诱杀、灯光诱杀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2010年繁殖周氏啮小蜂10亿余头,防治面积10万余亩。通过建立济宁市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繁育场与规模化繁育周氏啮小蜂等林业有害生物天敌,大大提高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比例,使全市生物天敌防治服务面积达防治面积的6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在防治器械和技术上,力求多样、高效和安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器械,如树干注药技术、飞防技术等,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用水。

3.保障支持系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储备物资。2011年全市共投入防控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飞防资金2200多万元,购置药剂130多吨、防治器械-500多台、高枝剪1000多把,建设完善13个药剂药械储备库,确保了防控工作需要。同时,与市内高校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相协作,建立了防控专家组,为防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济宁市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防控行为的有机协调,有效抑制了各类病虫害高发的趋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每亩平均节省防治费用3元,按2009-2011年防治面积40万亩计算,可节省直接防治费用120万元;每年每亩损失材积生长量0.094-m3,每立方米材积按800元价格计算,挽回因虫害发生的直接经济损失3008万元,两项指标每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28余万元。初步保守推算,“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受病虫害影响,每亩成林将平均减少0.3立方米的材积,每立方米按800元计算,5年损失8亿元,以每年投入防治资金2000万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7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危害,提高了公民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巩固和发展了造林绿化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对于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保护外经贸往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旅游开发、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分析

以2010年为例,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共发生15种,发生面积34.89万亩,较2009年下降21.5%;其中病害13.55万亩,下降6.1%;虫害21.34万亩,下降28.9%。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林业安全生产、巩固绿化成果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7篇

【关键词】:营林技术 森林灾害 应用分析

森林灾害主要包括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和其他自然灾害,是林业行业的重点与难点工作。森林灾害具有对森林的破坏力大、可控性差、突发性强和难以处置等特点。森林灾害的预防工作关系着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事关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安全,关首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后代的生存环境。在森林灾害预防工作中,除在灾害溯源、灾害监测、处置队伍建设、意识提高、设施配置等措施外,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上有着紧密的关系,营林技术上的措施是森林灾害绿色防控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营林技术与森林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森林灾害发生的条件及主要制约因素着手,从林内和林外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营林调控技术在预防森林灾害上的应用。

1森林灾害与营林技术的关系分析

森林灾害,是指在人为不可控制的情况下,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灾害行为。森林灾害的主要成因与产生要依赖相应的环境,在特定的发生因素具备前提下才会发生。以森林火灾为例,产生森林火灾需要林内可燃物、林火垢火源和助燃物(如氧气),需要在具有林外火源(含人为火源或自然火源)的情况下进行持续预热,当火源温度达到林内可燃物燃点温度时才会引燃林内的可燃物,随着林内可燃物的大面积燃烧曼延,从而造成成森林火灾。另以森林病虫害发生进行举例,只有当林分密度达到比较密集的情况下,由于林内通风不良,使森林病虫害有着合适的发生环境。在林分林木生长不良时,由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林木对病虫害的自我防控能力弱,在小部分发生的基础上,进而大面积爆发。在森林灾害与林内环境分析上来看,以森林火灾为例,树种结构是否为易燃树种(如松树、杉树),林内是否有大量的可燃物,林分是否稠密,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着森林火灾是否发生。如果通过营林技术措施,将树种结构改造为不易燃的阔叶树种,将林内的可燃易燃物的累积和林分密度尽可能减少,营造一个具有难燃性和抗火性强的林分结构,营造一个林内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林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营林技术上的关系也很紧密,通过营林技术将林分改造为树种结构合理、林内通风良好、病虫害不易滋生、生长健康、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林内环境。从林外环境而言,在林分或小范围区域营造生物阻隔带,如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病虫害生物隔离网络等,从而营造一个相对封闭、有效阻隔的网络。

2森林灾害预防上的主要营林技术

2.1林内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林内状况中,林内的通风状况、林内可燃物和林分密度情况等是森林灾害发生的的物质基础和助长因素。以森林火灾发生为例,林内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林内的树的抗火性和林分密度是森林火姆⑸的中林火传播的主要因素。林内的可燃物包括容易燃烧的枯枝落叶和生长的地被物、较易烧烧的枯死木和林内的腐殖质、不易燃烧的生长期中的草灌。林内的可燃物较多,森林火灾的隐患越大。而林内的可燃物,也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寄树树种、滋生环境和传播环境相关。林内可燃物多,林内通风不畅,林分中有特定的寄主树种,林分中林木抗病能力弱,这也导致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从林内环境上分析,主要采取的林内营林技术就是对林内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有针对性的各种营林技术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增加林内通风、将树种改造为防火抗病树种、降低林分密度、实行有针对性的营林抚育措施等。一是可以通过林分改造对易燃、易发生病虫害的树种如松树改造为难燃、不易发生病虫害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二是通过卫生伐改善林内的环境,减少非目的树种以外的杂草杂灌,减少可燃物,改善病虫害易滋生的环境,增加林内通风能力。通过修树抚育增加林木的活枝高,加大林冠与林地的间隔性。在幼林的抚育中,通过全铲、带铲、穴铲和劈草等措施,增强幼林长势,减少林地内地表可燃物,减少可燃物的载量,提高林木自身的防病防火能力,从而起到防病防火作用。对于未成林,进行除草及松土等抚育措施,减少地表易燃的杂草。对于荒山,在造林前进行全面清理后进行打穴,可控制杂草的滋生,有利于防病和防火。

2.2林外环境的主要营林技术

在森林灾害的防治中,林缘和局部区划分块的营建设生物隔离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东江林场为例,由于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的有效营建,使林场在近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与之对比鲜明的是,许多林场外的林地由于没有防火林带,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灾害隔离法就是通过营林措施,采取有效的阻隔手段,使火与可燃物分离、病虫害与寄主树种隔离、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使发生病虫害的林木与未发生的林木形成隔断。因此,在造林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对造林的面积合理区划,对各区划的面积依据周边环境、地形、立地等条件设施并建设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森林灾害的绿色防控。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合理规划、科学设置。在造林设计规划中,要根据树种、地形、立地、主要风向、河流、山脊线、道路、灾害发生隐患和人为活动等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因害设防。根据森林灾害发生的潜在可能,分片分区,按区建设隔离网络。以森林防火为例,在对主要山脊线、行政区界线和城镇周边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外,要特别对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如可能烧田基处、沿路线、林缘周边等)及火灾隐患大(如松树纯林、杂草多的幼林等)的地方进行主动设防。其次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的建设上,要适地适树基础上选好生物阻隔带的树种;在生物阻隔林带网络区划上,分片分区营造闭合的绿色林带圈。在大面积造林时,在整地同时建设阻隔生物林带。以树种选择来举例,要选择抗病抗火性强的本地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以防火树种举例,东江林场及周边可选用荷木、杨梅、红花油茶和红荷等。在生物阻隔林带的宽度上,考虑高火险季节秋冬的风向及相关地形因素,一般要在30米以上。再次要对生物阻隔林带进行良好的抚育和维修,以保证生物林带生长良好,带内林下地被物基本得到有效清除。

2.3林内外综合调控的营林技术

林内外通过营林技术措施综合调控林分的光照、温度、湿度和森林自我健康调节能力,调整树种和林分结构,促使林分健康生长。通过营林技术减少抗火力和抗病能力弱的树种,减少针叶树种比例,减少单一树种的纯林,营建多树种的阔叶混交林,营造多树种的复合阔叶林结构,提高森林稳定性及健康情况,使森林生态系统形成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此外,可以应用间伐手段,对针阔混交林选择性疏伐树脂含量高的针叶树,伐除小径级林木、枯立木,保留大径级的抗病抗火阔叶树。三是实施林分改造工程,对松林、桉树林等进行改造,建设阔叶混交林。

3 相关建议

3.1加强森林灾害预防营林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协同防控研究

针对森林灾害发生的环境和主要因素,在营林技术上进行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如化学除草、测土配方施肥、林内腐殖质的分解处理、保水剂应用等。加强对主要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研究,提高主要树种特别是常见纯林营建的用材树种的抗火防病虫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将非营林技术措施与营林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3.2 重视综合营林技术措施的协同和累加效应

在营林技术的实际应用上,要从造林、幼林管理、中林抚育等方面各环节有序有效利用营林技术,采取全面的“造、抚、封、管”的综合营林措施,促进森林植被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森林健康生长,使森林系统形成稳定的自我健康调节能力。

3.3 强制将生物阻隔带等营林措施纳入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

在造林规划和林分改造时,要科学规划设计,将生物阻隔网络带的建设强制纳入到营林工程和森林灾害预防的工程建设中,打造完善的生物阻隔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梁军,张星耀.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J].林业科学,2005,41(4):168-176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林权制度改革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28-01

新疆博湖县自2011年12月开始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县共有五个乡镇24个村纳入集体林改范围,截止到2015年,全县纳入集体林改面积15406.21亩,其中退耕还林10564亩,三北防护林4842.21亩,已发放林权证面积14319亩,发证率达到93%。集体林权改革成效初步显现,调动了社会造林积极性,提升了林农的责任意识。但林权改革后,个体林农经营风险大、抗灾力量弱、缺乏防治器械和技术、防治成本高和检疫不力等,大大增加了生物人侵的机率,林业重大病虫害周期性暴发频繁,林业传统害虫上升为重大害虫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1]。

1 林权制度改革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产生的影响

1.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逐年增加

林业制度改革之后,将林业管理权给予林农,让其进行单独管理,这样转变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林农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感。但单个林农的管理水平有限,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很难建立有效的生物防控体系,致使林业制度改革之后新疆博湖县出现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逐年增加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生物灾害的蔓延进行控制,林业制度的改革的作用将无法的得到发挥,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1.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观念发生转变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阶段,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开展也需要使用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林业改革之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已经逐渐从化学防治转向生物防治,这一转变对于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但林业制度改革之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全依赖于林户自身,化学防治对于林户而言,防治成本较低,灾害防治见效较快,因此很多林户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中普遍采用化学防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从暂时缓解生物灾害,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品,会造成林业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给林户造成了经济损失,也会极大的阻碍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林业制度改革之后,林业有害生态防治工作以化学防治方法为主的防治措施需要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林户的有害生物防治的宣传教育,让林户认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理念。

1.3 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开展难度增大

林业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对于促进我国林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来讲是大有裨益的。但林改之后,林权结构分散化以及经营形式多样化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难度增大。具体表现在:一、单个林农防治力量薄弱,林权制度改革之前,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工作开展的主体林业集体工作人员,这样的防治模式下,集体的力量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林业制度改革之后,林业经营权出现变化,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需要依靠单个林农进行,而单个林农的防治力量有限,给生物灾害防控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二、有害生物防治观念不同意,林业生物灾害一旦发生就会迅速产生蔓延,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全体林农的协同努力,但在实际生物灾害防治中经常出现林户互相观望的现象,导致林业生物防治错过最佳的时期,给林农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2]。三、林分结构不合理,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提升森林的健康程度,增强森林抵抗生物灾害的能力,但林业制度改革之后,不用林农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交流,出现树木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降低了森林的灾害抵抗能力。四、树苗检疫工作开展困难,做好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需要从树苗检疫着手,但林业制度改革之后,林农拥有种植树木选择的自,树苗采购的种类和渠道多种多样,进行统一的树苗检疫工作难度很大。

2 林改背景下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措施

林改是一项复杂的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新疆博湖县林业管理工作站始终把林改工作作为全县上下践行科学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但在林业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还应当给予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充分的重视,采取提升有害生物检疫和防治能力、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投入、推进防治手段现代化等举措,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加强林业生物防治工作,寻求改革创新和稳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改革破坏稳定问题的出现。

2.1 提升有害生物检疫和防治能力

从林业经营理念出发,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发展生态林业,提高林分健康水平。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各个环节都要增加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3]。

2.2 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投入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开展中,林农普遍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防治成本较低,能够为林户带来短时间的利益,而生物防治成本较高,见效较慢很难获得林户的青睐。针对这一问题,林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强林业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力求降低生物防治的成本,提升生物防治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给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的林户一定的补助,提升林户使用生物防治方法的积极性。

2.3 推进防治手段现代化

单个林户的林业生物防治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推进防治手段现代化的方法来解决。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林业生物防治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生物防治工作开展效率,让林业生物防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林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组织林户进行生物防治交流,统一生物防治理念,让林户之间相互配合,实现林业生物防治统一化。

参考文献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森林火灾 防火技术 监测手段

森林资源是保障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由于雷击、自燃或者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森林火灾,仍然是影响森林资源常态化发展的主要灾害形式,森林火灾作为破坏森林生态的灾害现象,往往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面积烧毁破坏,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当前,针对森林火灾频发的现状,科学的探究森林火灾的高效监测防控技术,是保障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一森林火灾与森林防火分析

森林火灾,作为严重侵害和破坏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的,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造成一定危害的火灾现象。相对来说,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较强、破坏性严重、扑灭救护困难的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强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需要具备相关可燃物、火源以及氧气助燃物等条件。通常分为地表火灾、林冠火灾和地下火灾等三种存在形式。森林火灾的发生往往与当地的高温天气、干燥气候、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空间地理特征、植被因子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

森林防火是运用科学的防控技术和设备,对森林火灾进行适时性全方位的预防和救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的行为措施。森林防火,需要采取行政干预、法制保障以及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二森林防火监测技术分析

当前,我国森林防火的形势较为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发生的多起特大型森林火灾,敲响了综合防治森林火灾的警钟。当前,面对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的现状,依据高新科技研发构建林火监测防护技术,成为防控森林火灾的重要有效措施。

(一)当前国内常用的森林防火监测技术

1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是通过卫星实时监测,借助遥感技术探测林火火场热点位置及火势蔓延信息,制作森林火险预报,通过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实施林火防护。目前,卫星遥感林火监测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反馈时效快、遥感影像真实、动态连续性高等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及时的监测到人烟稀少边远地区的早期林火迹象,还能进行连续性全方位跟踪监测,辅助相关部门及时决策救护措施。卫星遥感监测,属于当前林业防火技术含量最高的森林火灾监测手段。

2森林航空巡护技术

航空巡护,是利用飞机针对森林状态进行适时林火探测和巡航防护的先进手段。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具有巡护视野宽远、巡护速度快捷、灵活机动性强的优势,能够对火场周围及火势蔓延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观测与监控,森林航空消防作为林火监测扑救的重要手段,能够高空适时监测,能针对重特大森林火灾火场实施空中撒水灭火救护措施。森林航空巡护技术受气候和天气变化程度影响较大,林场巡视过程受航线和时间制约,监测观察的范围相对较小,运行成本较高。

3地面防火巡护技术

关于森林防火的地面巡护,主要任务是根据地面火场的发生特点,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或徒步实现森林火灾的实地巡逻监测。针对森林资源场地的来往人员及车辆,野外生产和生活的人为火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森林火灾。地面防火巡护技术的巡护面积相对较小、视野狭窄、对于火源位置的确定往往受地形地势的复杂性影响而出现较大误差,另外在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无法进行地面巡护,只能用视频监测方法来弥补。

4高台望监测技术

高台望监测,通常是借助周围视野开阔的较高山体,人工搭建望台进行林火监测,并及时定位火场位置进行火情预警。高台望监测的技术优势体现在监测效果较好。望技术是依靠经验来观测的方法,由于视野覆盖面小,存在死角空白区域,导致观察监测不全,准确率低,误差较大。高台望监测的弊端是望台的设置以及检测效果受地理、天气等客观条件制约,对烟雾浓重的大面积森林火场、其余火及地下火无法进行全面性观察。

5电子监控防火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被逐步应用到林火监测及信息传输中。森林火灾的电子监控技术,就是利用摄像仪器、雷电探测仪、红外探测仪等现代电子科技设备,从高空或地表对森林火灾实施探测和监控,再利用微波光纤通信、卫星网络等各种通信手段进行图像和视频的远程传输,从而实现一定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控。电子监控与3S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林火的智能监控和智能管理,成为目前林火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 国际森林防火技术

由于森林火灾的危害性极大,国外很多国家研发了更为高效的防火检测技术。美国利用卫星从705公里以外能够探测到地面森林的高温浓烟地带以及火灾遗迹,并建立了红外遥感火灾预警系统。德国投入使用的FIRE-WATCH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统,正常监测半径达到10公里。加拿大采用卫星电磁射线检测林区温度,实现森林火灾的防控。

三目前森林防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森林火灾的危害极大,救护困难,很多林火往往发生于深山老林中,不易被发现,故而及早发现并救护火灾意义深远。

目前森林防火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在建立和发展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智能型监测预警系统,这是未来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以便实现森林防火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充分利用无缝融合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大型网络监控技术、以及3D GIS技术等高尖科技,结合林业管理及林业防火的知识经验,建立林业防火智能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系统,从而实现林区视频的自动监控,达到林区火场的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分析与救护决策、灾后评估等多元化功能,建立森林防火的完整业务链,并针对性地解决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结束语:

森林灾害防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林业 生物灾害 综合治理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现代林业建设和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1、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有效遏制我国林业生物灾害严重趋势的迫切需要。林业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给广大林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迫切需要科技“服务三农”走进千家万户。因此要从根本上落实防控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态支撑。有效防范、及时控制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造林成果,保障国土与生态安全。

(2)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全面顺利开展,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杨树天牛、林业鼠害等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必将挫伤林农营造林的积极性,影响退耕还林等“民心工程”、“致富工程”的顺利实施,进而危及到林农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要从根本上落实防控责任,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态支撑。

(3)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维护公共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公共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领域。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森林以其特殊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生物灾害的加剧,将直接影响“森林方案”的实施效果,削减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效。林业生物灾害防治不仅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这一全球应对战略的重要领域,必将在未来的实施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5)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是保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贸易的战略措施。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并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又是外来有害生物危害最严重的领域,全国排名前10位的重要林业有害生物中有7种是外来有害生物,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有其危害。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出口欧美的货物因木质包装材料的光肩星天牛等问题受到限制,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我国是《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缔约国,承担着防止有害生物人为扩散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国际贸易,也关系到国家形象。

2、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措施

(1)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发展林业的永恒主题。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强调加快森林资源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

(2)坚持推进森林健康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森林健康的核心是培育健康森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林业生物灾害究其根源是生态问题。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推进健康森林理念,以培育健康森林为目标,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培植最优的林分、最佳的林相和最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生物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3)坚持预防为主,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实践证明,事后除治不如事中救治,事中救治不如事前控制。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必须走出“重除治,轻预防”、“灾后救灾,被动救灾”的怪圈,把预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宣传普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知识,提高群众森防意识,形成专群结合、联防联治的整体合力,把危险性有害生物控制在萌芽状态,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传播蔓延。

(4)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林业生物灾害属自然灾害,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必须在不断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科学的方针,研究科学的对策,采取科学的措施,遵循经济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好预防与除治、治标与治本、内部与外部、生态与经济、重点与一般的关系,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5)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落实在日常生产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激发全社会的干劲和热情,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强大合力。

3、结语

总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遏制林业生物灾害严重发生的局面,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监测预警和防治减灾能力,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升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控制能力,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我区林业和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成达,李生彪,白雪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

[2]张晓.生物综合防治法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业务应用管理范文 下一篇:项目一体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