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13:04:51

肉牛养殖论文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1篇

1.1技术流程引进国内外先进优质肉牛标准化养殖技术,结合当地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制定适宜于当地的资源节约型肉牛高效养殖模式、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其技术流程为:确定养殖模式→选择本地优良能繁母牛→引进优良种牛冻精杂交改良→繁殖优质肉牛牛源→科学规划,划分养殖功能区,选址建场→优化养殖设施设备,组装配套→科学种养、规范管理→建立高产优质牧草料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四季牧草均衡供给→能繁母牛、架子牛季节性放牧与舍饲结合→标准规模养殖(全草型饲养与精料短期育肥)→规范管理→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适时出栏→粪污生物发酵无害处理→有机肥生产→农田消纳种养结合→循环开发利用。

1.1.1确定养殖模式:(1)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模式:适宜于山区和半山区。该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多数农户经济基础较薄弱,但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适宜采取半舍饲半放牧方式养殖(即季节性放牧与补饲相结合)。以饲养基础能繁母牛,推广人工授精冻配改良技术,培育杂交育肥牛源生产为主。养殖成本低,牛体格强壮,母牛繁殖高,发病死亡率低。饲养规模一般为能繁母牛3~10头/户,牛舍按3~5m2/头计。每年4—11月利用山区天然草山草坡,有计划轮牧,晚上补喂部分草料;12月至次年1—3月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副产品舍饲饲养。(2)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全草型饲喂与精料短期育肥):适宜于地势较平缓田坝地区。该地区交通方便,信息较灵通,经济较发达,农户经济基础也较好,土壤水肥条件适宜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建立饲草料生产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也丰富,适宜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根据养殖户经济条件、流转土地及技术水平,建立适度规模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以饲养优质杂交牛和育肥牛为主。一般分4种类型:家庭牧场式(年出栏30~50头)、小型牧场(年出栏50~100头)、中型牧场(年出栏100~500头)、大中型牧场(年出栏500~1000头)。既挖掘饲草料资源和肉生长性能,保证育肥效果,改善牛肉品质,又降低了饲养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促进产业转向生态效益型和质量效益型。

1.1.2繁殖与育肥分离,选好优质仔牛:繁殖与育肥分离,是提高肉牛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山区和半山区人口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水草茂盛,粗饲料丰富,农户负责母牛饲养、配种、犊牛饲养,以放牧为主,补饲精饲料,犊牛饲养成本较低,且母牛、犊牛经常活动,体质较好,母牛繁殖率高和犊牛长势好。肉牛育肥选择在农区,精料较充足,市场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养殖设施设备配套,饲养管理技术精湛,饲养精细化、规模化经营,可使生产规模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容易形成产业化。

1.1.3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虽然我州盘江黄牛肉质鲜美、味美醇香、营养价质高,但生长缓慢,产肉率低。需引进外地快大型优良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高其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推广应用西门达尔与本地牛二元杂交,西本杂与安格斯或利木赞三元杂交,二元轮回与“终端”杂交,三元轮回与“终端”杂交相结合,培育优质杂交牛源,提高生产水平。二元杂交一般可提高犊牛出生重15%,三元杂交可提高19%,二元轮回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可提高21%,三元轮回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可提高24%。

1.1.4种植高产优质牧草,保障四季牧草均衡供给:一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选择与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牧草种群,建立四季常青的高产优质牧草地。二是采取林草结合、果草结合、粮草结合、分带轮作(间作)等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高产牧草地。如多年生黑麦草与高羊茅、红白三叶草混播草场,玉米与紫花苜蓿套种,一年生黑麦草与水稻、玉米地轮作。三是选择养殖场四周土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如皇竹草、乐食高丹草等。根据牧草生理特点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牧草节茬,保障牧草四季不断青,营养平衡。

1.1.5充分利用青贮饲料、微贮饲料和农副产品养牛:喀斯特山区地多田少,有丰富的旱地资源,适宜种植青贮玉米和其它粗饲料,农作物副产品丰富,可以采用机械、生物发酵、氨化、碱化等加工处理技术,提高饲料转化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

1.1.6改造养殖设施设备,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降低疫病风险:改深坑湿圈为向阳干平圈,改单一放牧为季节性放牧与舍饲补饲相结合,改喂本地牛为杂交牛,改喂单一粗料为精粗混合全价料,改喂老牛育肥为喂杂交架子牛育肥,改商品牛散养为集中育肥。粪污集中无害生物有机发酵综合利用处理,建立规范的卫生防疫消毒制度和养殖生产档案,科学化饲养,降低疫病风险。在条件具备的养殖场,推广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舍,规范化饲养,制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从饲料生产、加工、饲喂、饮水、配种、产犊、育肥、卫生防疫消毒、粪污处理等生产环节全部实行制度化规范管理,把动物育种、营养、生产、机械、电子科学等最新成果集成有机地结合,创造出肉牛养殖最佳经济效益。

1.2技术措施做大牛群规模,培育优质育肥牛源。建立高产优质牧草基地和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改造养殖设施设备,规范卫生防疫措施,标准化饲养管理,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利用。

2推广应用

2007—2014年,安龙县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扶持,推广示范“喀斯特山区高效肉牛养殖技术”,发展肉牛养殖示范户34537户,户均养牛2.53头,建成年出栏100头以上规模肉牛场79个,扶持能繁母牛养殖示范村3个。建立牛品种改良点67个,年输配母牛7800头以上,产杂交牛6000余头。改造牛舍59500m2,种草980hm2,建干粪棚39个3120m2,中型沼气池3个,规范养殖场档案管理65个。全县肉牛存栏达10.53万头,出栏达1.89万头,创产值2.3亿元。农户繁殖杂交犊牛实现头均盈利3800元以上,规模养殖场育肥杂交牛出栏实现头均盈利1500元以上。

3取得的成效

3.1制定了符合县情的《喀斯特山区肉牛高效养殖技术技术规程(试行)》,产生了较好的养殖效益。

3.2牛人工授精杂交改良技术有新的提高。受胎率由75.6%提高到81.5%,提高5.9个百分点;受胎产犊率由83.2%提高到96%,提高12.8个百分点;育成率由89%提高到97.3%,提高8.3个百分点。

3.3杂交优势明显,示范作用强。用西门达尔和安格斯杂交改良本地黄牛表现出较好杂种优势,西本杂和安本杂交犊牛初生重比本地牛高15%以上。且个体大,生长速度快,6月龄体重可达110kg以上,比本地牛高40%以上。18月龄体重达350kg以上,日增重可达0.65kg以上,养殖效益较好。

3.4规范了卫生防疫和生产管理,确保全年无重大疫病发生。

3.5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逐年提高,80%的规模养殖场均建立了生产管理、卫生防疫消毒和养殖档案制度,能根据牛的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营养均衡饲养。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肉牛养殖业的设施条件比较落后且没有优质品种,肉质加工处理方面也比较落后,养殖场的卫生也不达标。总之,母牛养殖业发展较落后。肉牛养殖风险大,回收慢,贷款融资难。贷款融资难是因为当前信贷紧缩、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政府没有相关合理的政策和受信贷资金成本高。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走私牛肉问题和小型屠宰场不规范操作现象。

2对策

政府应完善母牛养殖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资源充沛适宜养殖母牛的地区,成立“母牛养殖基金”,实施母牛养殖补贴政策,一头犊牛获得补贴600元,优质母牛补贴800元,规模化母牛养殖场中10头的养殖户给予1~2万元的补贴,20头的养殖户给予3~4万元的补贴。政府帮助并鼓励有条件的边远山区和牧区发展母牛养殖。政府应该完善肉牛业市场监管机制,保护肉牛养殖厂的肉牛养殖发展应改变其发展规模。养殖场应该引进先进设备,学习实用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培育母牛优质品种,提高小规模屠宰场的技术水平和肉牛养殖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工艺及其产品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于养殖户进行慰问、鼓励以及补贴,支持培育优质母牛,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牛肉,支持牧区和大草原地区的大规模肉牛养殖业,使养殖业发展更有规模化,量产化,更便于管理。在路途运输过程中,伤亡残牛所造成的损失,政府全部承担,随车退款,对外调种牛办理通行证,保证调运车一路畅通。强化开发适合地区特点的肉牛专用饲料配方。免费传授科学养殖技术,提高饲养人员的饲养水平,培训技术人员和咨询服务,赠送饲养光盘资料,贷款手续从简,延长贷款期限,鼓励发展公司贷款。

3养殖业发展趋势

养殖户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利润的增多而增加,反而养殖户规模逐年下降。散养户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防风险能力差,缺乏信心,大幅下降已成定局。散养户抵不住市场的冲击、养殖成本的提高、防御能力差、价格机制的被动,使之呈下滑趋势,影响了生牛生产局面。养殖成本的提高、牛的生长周期长等因素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种天灾,使草原植被大幅度较少,从而养殖成本持续走高。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竖起,代表土地的减少,使租地费用快速增长。这两种原因使得养殖户逐年减少。政府逐渐重视牧区和大草原地区的肉牛养殖业,这些地区有着优厚的资源,将会供应我国很大的一部分牛肉。随着肉牛养殖业发展,我国的生产方式逐渐向质量和效益靠拢。内蒙古将建成优质牧草基地以供养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于牛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将导致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场将会培育出优质母牛品种,集中处理加工母牛,逐渐走上工业化。国家高度重视生牛生产和市场,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政策。如对养殖户进行补贴和保险,并成立专门畜牧兽医机构,加强对畜牧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督,国家严格实行统一品种生产和防疫等技术规范,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规模牛场 养牛业 疫病 防治 措施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221-01

近些年来,对我国养牛业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蛀牙包括牛流行热、结核病、口蹄疫、巴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恶性水肿、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等,传染性牛疾病具有传播广、流行快以及发病急等等特点,一般情况下,病区发病率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之间,牛犊的死亡率很高,危害十分严重。规模化养牛场的疫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不管是经营管理,还是疾病防治、饲养方式方法、饲养管理技术、人员配置、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布局、场址选定,都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收获到良好防治效果。下面,笔者就探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

一、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

规模化养牛场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原因就在于疫苗以及菌苗是防疫用生物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供应的渠道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由我国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实施统一的管理。疫苗以及菌苗属于防疫和免疫注射的种类,因此,必须要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山西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统一的部署,不能够擅自将其增加或者减少,尤其是重大的动物疫病防治所用的疫苗或者菌苗,必须要坚持免疫注射到位,除了要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措施之外,还必须要实施动物防疫驻场的监督制度,更加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的相关工作,从本质上增强动物群体的抗病能力。

规模化牛场对于一些类似于牛瘟以及口蹄疫等等十分重大的传染病必须要实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对于类似于牛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病、犊牛红痢、犊牛黄白痢、气喘病等疫病,必须要根据山西省自身规模牛场实际的情况以及山西省疫病流行的情况,将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规律以及种类明确,根据规模牛养殖场疫病流行特点以及疫病发生特点,结合牛疫病临床发病的情况,借助实验诊断室来对病源进行分离检测以及分离鉴定工作,对于发病畜禽以及感染畜禽必须要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明确牛场存在继发性感染疫病以及原发性感染疫病种类,具有重点地实施免疫接种,并且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免疫方式方法。

二、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

当前形势下,在新发生的牛传染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病毒所引起,针对这些病毒性的牛传染病,并没有特效治疗的药物,只有根据山西省养牛场牛群所处于的不同饲养的阶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病原菌敏感药物的选择,有效预防牛群内源性以及外源性细菌性的感染,将牛病死率以及牛发病率减少,有效提升牛的出栏率以及牛的成活率,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以及饲养效益。因此,不管是中成药制剂、化学药品制剂还是升生化制剂的保健药品,不管是抗生素类药品还是消毒类药品,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牛防病和治病起到保健的作用,但是,牛食用这些保健品以后都会在身体里面存在一定的残留,直接影响到了牛产品的质量以及牛防疫的效果。在规模化养牛场中应用保健药品,必须要按照休药期长短以及剂量来进行使用,那些不需要的药品、禁用的药品以及淘汰的药品坚决不能使用。

三、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

在山西省很多规模养牛场都对疫苗以及药物进行过分依赖,遵循重治疗轻预防的原则,对山西省规模牛场日常饲养管理进行轻视,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规模牛场环境控制以及饲养管理都成为了规模化牛场疫病控制十分关键的因素,生产上往往会因为卫生条件差以及饲养管理差导致发生很多疾病。免疫接种以及药物治疗都成为了对疫病进行控制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并不是万能的手段,再加上有些疫苗自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免疫保护率,而且大多数疫病都是病毒性疾病继发感染,并不存在特效药,辖区药物治疗的收效十分微小。想要从本质上防治规模牛场的疫病,必须要从饲养管理以及卫生消毒方面下功夫,坚持防重于治以及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防疫苗的使用、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规范使用保健品以及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要消除技术上的误区这三个方面对规模牛场疫病防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巫亮.李金博.李爱华.温万.Wu Liang.Li Jinbo.Li Aihua.Wen Wan 宁夏银川地区奶牛繁殖性能调查[期刊论文]-农业科学研究2009,30(4).

[2] 王振雄.陈少平.李岩.张鲁安.刘让.毋婷.乔德平.王宝文集约化牛场高产奶牛炎感染情况调查与免疫预防(初报)[会议论文]-2006.

[3] 张明峰.张喆.ZHANG Ming-feng.ZHANG Zhe 规模化养牛场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牛业科学2010,36(3).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4篇

2012年年初,吉林农业大学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年活动。自“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年”活动启动实施以来,全校各学院、科研平台、相关职能处室注重把握“坚持科学谋划、突出优势,坚持科教联动、整体推进,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兼顾,坚持形式多样、务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各单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以工程带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年”活动扎实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科技创新工程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在今年的职称评聘过程中,将开展农技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价体系标准中,逐步推进推广型教授、研究员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二是建立良好的校内外联合协作机制。在全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申报过程中,由该校牵头,联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大学农学部、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及产粮大县等共计20家单位申报了“国家商品粮基地可持续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被评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理清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长白山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六大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科研优势和科研团队。四是加强了农业科技攻关。五是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在人才培养工程方面,一是深化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具有该校特色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在201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新生中,全面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吉林农业大学延边肉牛牦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与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批准的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二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优博培育工程。该校共有14篇论文喜获2012年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填补该校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的空白。三是实施人才奠基工程,推进就业创业。首次实现部分专业一本招生,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医学两个专业首次升入吉林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实现了学校重点批次成规模招生零的突破,成功迈出学校招生层次提升的重要一步。四是加大倾斜政策力度,培养优秀涉农人才。五是依托国家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吉林省农村党员干部实践培训基地、吉林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基地等平台,提升了农村实用人才能力。

在社会服务工程方面,一是以中国农交会、长春农博会等为载体,大力推介学校科研成果。在长春农博会上,学校共组织11个院级单位展示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的种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新品种等120余个科研成果。在历时十天的展示中,到该校展位驻足参观的人达20余万人次,索要该校种养殖科普资料3万余份。借助农博会这一平台,连续参加了10届农博会的该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吉林农大品牌效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吉林省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二是创建“网络支农团校”,设立了专家门诊、短信平台,通过吉农青年人QQ群、手机群、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对农民种植、养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学校还根据今年春旱实际,制定了春耕生产指导方案,组建了15支科技小分队深入九台、榆树、松原等地农村指导农民春耕生产。学校团委组建了30支由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的科技兴农服务团队,与榆树、德惠、农安、九台、双阳等地区的三十余个村镇结成共建帮扶对子,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与基地直接进行对接帮扶,赢得了当地政府及企业的高度称赞。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该校校地对接科技兴农基地检查指导工作时对该校校地对接科技兴农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三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农技服务活动、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示范推广、决策咨询服务等手段,逐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吉林农业大学)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5篇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而且可以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蒸汽压片饲料加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提高谷物(玉米)消化利用率的加工技术,该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于美国问世以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推广应用,现已普及到欧美等众多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韩国和日本也开始大量使用谷物(玉米)蒸汽压片饲料饲喂牛羊。我国自2005年第一套谷物(玉米)蒸汽压片饲料生产线在河北凯特饲料集团有限公司投产运营以来,目前已有上百家大中型饲料厂、奶牛场、肉牛养殖场和养羊场应用了该技术。

一、加工机理

首先通过蒸汽热处理,使谷物(玉米)淀粉得到凝胶糊化,而后经机械压力,破坏细胞内淀粉结合的氢键,使淀粉从蛋白质的包被中释放出来,同时也使谷物(玉米)中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有利于动物机体对谷物(玉米)中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利用。[论文网]

二、加工流程

首先,将收购的谷物(玉米)用筛选和磁选设备清除杂物;其次,将清理干净的谷物(玉米)用提升机输送到蒸汽加热调质罐,通过蒸汽蒸煮,使谷物(玉米)淀粉得到充分糊化;再次,将糊化好的谷物(玉米)输送到预先加热的轧辊压片机,轧成需要密度的薄片;最后,将轧好的谷物(玉米)薄片输送到干燥冷却机,当温度降至常温、水分达到要求时,即可计量、包装。

加工流程图如下:

三、主要技术参数

1. 蒸汽温度:100~110℃。

2. 蒸汽调质时间:35~60分钟,以40分钟最佳。

3. 轧辊挤压压力:定压法3.5兆帕,定距法6兆帕。

4. 压片密度:320~360克/升。

5. 成品含水量:10%以下,以8%最佳。

四、技术的先进性

1.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中的淀粉糊化度提高30%,瘤胃淀粉消化率提高15%,小肠淀粉消化率提高25%,全消化道淀粉消化率提高7%。

2.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中的饲料蛋白质向微生物蛋白质的转化效率提高10%以上,小肠氮消化率提高10%,总肠道氮消化率提高8%。

3.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杀灭谷物(玉米)中的有害微生物、病原体、霉菌毒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杜绝了病原的传播,有利于提高动物产品质量。

4.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谷物(玉米)的消化利用率从70%提高到100%,由此可节约谷物(玉米)饲料40%以上。

5. 与干式压片饲料加工技术相比,该技术可使动物排粪量减少15%以上,粪便中氮排放量从145克/天下降到129克/天,从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6篇

指导思想: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委会议精神,按照服务大局、坚持创新、履行职能、有所作为,开创畜牧工作新局面,努力为“工贸重县、果牧大县、生态名县”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学习要有新境界

1、加强政治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加强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和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着重抓好知识更新,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的要求,适应现代工作的要求。学习讲求效果,要求新境界,要有启发,要有感悟,年轻的同志全年要写出5篇以上论文,并争取发表,这既能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同时也是对我单位的宣传。

二、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要有新突破

2、抓好动物防疫工作。年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是抓密度保质量和体制建设:加强防疫队伍的培训,制定完善的防疫方案,明确防疫程序;完善防疫档案,合理制定奖惩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争取各级各级行政业务部门支持;加强疫苗、消毒药等防疫物资发放管理和监督。以点带面,每乡镇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同时要抓出督导点,每乡镇不少于10个养殖场和5个重点村。局里将成立督导组,在抓好督导的同时,也是抓好养殖场的防疫。要发挥化验室的作用,将对各乡镇的防疫质量进行采样监测,特别是对养殖场户和重点村进行监测,全面完成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的采样监测任务。

3、加强产地和产品检疫,扎实做好检疫工作。加强检疫队伍建设,提高检疫员素质,加强检疫的程序化管理。全县各动物屠宰场和市场都要建立规范化的检疫制度,派驻检疫员,严格执行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的工作程序,合格的畜禽产品盖章出证后才能进入市场。严禁未经检验检疫的产品进入市场,一经发现按规定严格处理。在强化检疫环节中,主要是严格把住“五关”。一是严把产地检疫关;二是严把市场检疫关;三是严把运输检疫关;四是严把屠宰检疫关;五是严把免疫标识关。通过严格的检疫把关,全面建立起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对全县所有肉类交易市场和活畜交易市场进行监控,加强畜禽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了正常的经营流通秩序。

4、扎实做好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着力搞好养殖技术培训工作,推广普及养猪新技术;搞好畜禽良种引进繁育推广,着重抓好生猪、肉牛冷配站的建设,提高生猪、肉牛的良种率;推广循环生态养猪法和自然养猪法;总结推广生猪、奶牛、肉牛、肉鸭等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新方法,提高养殖效益;抓好畜牧项目的实施,依照项目的实施方案,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的申报、验收和资金扶持;继续引导扶持畜牧养殖协会和合作社的发展,总结推广典型做法。

5、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要与工商、技术监督、质检局等部门配合好;加大对经营假冒伪劣首要饲料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带着感情抓这项工作;要与各乡镇站配合,做到上下联动;要切实提高畜牧行政执法水平。

6、加快推进兽药GSP认证工作。根据省、市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对全县兽药经营企业分批实施GSP认证培训、申报及验收工作。首先对生物制品兽药经营企业申报材料已上报,并积极做好认证验收迎查工作。其次对相对条件比较好的兽药经营企业(40家)督促其整改,并做好申报材料、软件和硬件工作。最后对条件差和无意过GSP的兽药经营企业,到期收回经营许可证,坚决取缔,责令其关门。

7、加强检疫区域责任制。按照行政区域,明确每个动物检疫报检点和检疫人员的工作区域,落实检疫范围、项目、内容、目标、奖惩,严格考核标准,保证检疫到位。各动检所和检疫员要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检疫监管力度,任务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人,谁检疫、谁出证、谁负责。

8、强化检疫证照管理。完善检疫证照管理制度,健全证照管理台账,严格实行各种证、章、标志逐级定购、领用、登记、保管、回收、销毁等制度,实行专人、专账、专库管理,对领用、发放记录要齐全、完整。指定专人,负责领取和发放检疫证照、其他人一律不予领发。如有特殊情况,必须有指定人员书面证明,分管领导签字后方能领取。在领取新证时,必须及时把旧证上交注销。

三、围绕中心促发展要有新成果

9、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完成任务。近几年我们每年引进资金500万元以上,但招商工作做的不好,完成任务的50%,下一步我们重点加强畜牧项目的招商力度,争取超额完成任务。

10、围绕大项目发挥作用。江西正邦计划投资7.12亿元,在我县建设生猪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大型农牧企业,我们要全力靠上做好服务工作。

四、队伍建设要有新提高

11、实现“三个转变”达到“四项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观念,确立责任意识、作为意识、大局意识;二是转变工作作风,让“严、实、细”成为我们的工作主旋律;三是转变工作方法,杜绝“等、靠、要”。从而达到大公无私、任人唯贤、遵守纪律、团结实干的要求,形成了当前全局人员人心思上、人心思干的新局面。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追溯系统;畜产品

中图分类号:TS25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23(2013)05-0026-05

随着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的不断发生,畜产品的安全与可追溯已成为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安全做了明确的规定。农业部同时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牲畜耳标定购、生产、发放、使用规范》等相关规范确保畜产品追溯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完善的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对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畜产品的个体标识是建立追溯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环节。通常可用的标识手段有动物体标记、激光刺字、条形码耳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等,其中二维条形码耳标在抗磨损性和可识读性都较高,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1]。近年来,随着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RFID标签由于其扫描快速简单、穿透性强、可重复利用、具有数据记录功能、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农畜产品追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随着RFID技术与传感器、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结合,可追溯系统在我国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发展,但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信息的高效采集和系统自动化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1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1.1 RFID定义

RFID是一种基于无线通讯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与目标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从1948年第1篇相关论文的发表[2]、到沃尔玛超市的大规模商业应用至今,RFID技术已经具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3]。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RFID在仓库存储与物流、门票和运输、制造业、医疗、身份证和护照、追溯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4]。

一个完整的RFID应用系统主要由读写器、应答器(标签)及应用软件系统3部分组成。读写器由天线、耦合元件等组成,是用来读写标签信息并与后台服务器交互的设备,可以分为固定式读写器和移动式读写器,固定式读写器通常体积较大,信号强,读写距离远,而移动式读写器携带方便,易于在经常移动的环境中工作。后台系统主要是对RFID读写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

1.2 标签分类及相关标准

1.2.1 有源与无源标签

根据是否有电源供应标签可以被动式(无源)标签和主动式标签(有源)。主动式标签有内部电源,可以主动向读写器发送射频信号,存储能力及读写距离均强于被动标签[5]。被动式RFID标签(无电源供应)构造简单,成本低廉,易于生产。通过读写器产生的电磁场激发内部电流将标签中记录的信息反射给读写器[6]。大部分射频识别系统中使用的都是被动式标签。

1.2.2 低频、高频和超高频标签

频率是区分各类标签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频段的RFID产品会有不同的特性。目前所使用的标签主要分为低频(LF,125~134.2kHz)、高频(HF,13.56MHz)和超高频(UHF,860~960MHz)。RFID技术首先在低频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该频率主要是通过电感耦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通常能穿过各种材料而不降低读取距离,工作在低频的读写器不受任何特殊的许可限制,但是其读写距离较近,一般不超过20cm并且数据传输速率较慢,并且低频标签只能读标签数据,不可写入。

高频的感应器一般通过负载调制的方式进行工作。读写距离通常为10cm,不超过1.5m,具有防冲撞特性可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并且可以存储数据,数据传输速率较快,价格便宜。在该频段中主要使用ISO 14443 Proximity cards和ISO 15963两个标准。ISO 14443近耦合卡,依据载波的调制深度与位的编码方式可分为TYPE A和TYPE B两种,防冲撞原理分别为基于位冲撞检测协议和通信系统命令序列。ISO15693远耦合卡,识别效率高,通过较大功率的阅读器识别距离可达1m,采用轮询机制、分时查询的方式完成防冲突机制。

超高频系统通过电场来传输能量,读取距离较远,通常可达3~10m,主要通过电容耦合的方式实现,数据传输速率非常高。但是环境杂质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很大,易造成信息的快速衰减。超高频中使用最多的国际标准为ISO18000-6,标准规定了空中接口协议,但对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并无限制。

在RFID的系列应用标准中,ISO11784和ISO11785主要应用于动物的个体标识,ISO11784标准规定了动物识别的代码结构,其由8个字节64为组成,其中第27~64位的编码方式由使用国自行规定。ISO11785标准规定了动物识别的技术准则,包括数据传输方法和读写器规范。工作频率为低频,数据传输方式有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采用频移键控调制和反向不归零编码。标准没有对标签样品尺寸、封装模式加以规定,因此可以根据动物的实际情况设计成各种式样,比如耳标、项圈等。

1.3 标签设计

近年来,超高频RFID由于其良好的读写距离和传输速率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标签设计中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芯片灵敏度、天线增益,天线极化,阻抗匹配等[7]。芯片灵敏度主要由电压倍增器、功率匹配网络、反向散射调制器等因素影响[8]。影响天线设计的主要因素包括天线的频率范围,尺寸,标识物体的移动性、成本等因素[9]。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考虑传播途径中由于湿度、障碍物等因素引起的信号损失[10]。

1.4 RFID安全问题

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RFID安全问题主要包括隐私和认证。隐私问题包括标签跟踪和信息泄露,认证问题包括标签克隆、置换等影响对标签合法性判断的问题[11]。由于RFID使用的是低成本芯片,构造简单,无法实现复杂的安全协议,这是导致RFID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的解决办法分为物理安全机制和安全协议[12]。前者包含Kill命令、阻塞标签和夹子标签等,后者包括Hash-Lock协议、Hash链协议、分布式RFID询问-应答认证协议等。

2 RFID在畜牧业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无线射频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中的动物个体识别与跟踪、牲畜管理、精细农业、冷藏链管理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13]。近些年来,随着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成本的不断下降,RFID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2.1 国外畜产品追溯系统的发展现状

目前可追溯系统已在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2年,欧盟启动了食品追溯项目,主要应用在牛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在生产环节建立牛的验证和注册体系,采用统一的中央数据库对所有生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14]。以实现牛肉从牧场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使牛肉从农场的养殖到运输、屠宰、分割、贮存、加工和市场销售的生产链中生产监管透明,个体信息记录详尽,相关检测报告及证书保存完整,可供消费者查询,并且在意外情况下可以顺利召回。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动物监测系统(national animal identification system,NAIS),用于监测家禽家畜及其他饲养类动物,以预防死亡性疾病的传播[15]。NAIS主要包括养殖场注册、动物标识和信息跟踪等环节。同时,在一些食品工业中制定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安全标准来指导生产,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先进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包括食源疾病实时监测网络、分子分型监测网等。

澳大利亚强制采用可追溯系统,建立了国家牲畜标识系统(national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scheme,NLIS),主要用于牛和羊的质量追溯。该系统中的牛即使用了电子耳标作为牲畜的永久身份标识,对动物个体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过程进行跟踪。

在亚洲地区,2002年7月日本为应对疯牛病而制定法律对牛肉生产强制实行可追溯系统,规定牛饲养场必须每头牛佩戴具有个体识别号的耳标,以记录每头牛的基本信息,包括标识号、品种、性别和饲养历史等信息。同期,将可追溯系统推广到猪肉和肉鸡等肉食行业。韩国政府已颁布农畜产品追溯制度的相关法律,并且强制执行生产必须安装RFID自动追溯系统[16]。

与此同时,国外许多企业也以RFID技术为基础研制了许多家畜精细饲养技术[17]。例如,荷兰Nedap公司的Velos系统打破了定位栏养猪模式,美国奥斯本工业公司生产了全自动母猪饲喂站,利用电子控制的饲喂站管理群体饲养母猪中的人工采食并可以对母猪个体进行探测。

利用电子标签对动物个体进行标识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动物个体信息在国家领导建立的中央数据库保存。同时,RFID技术也已被广泛应用到动物个体的精确饲喂以及动物产品的销售供应链中。RFID的应用进一步保证了畜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2.2 国内畜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

构建畜产品可追溯系统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内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18]。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RFID在我国追溯系统的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目前在我国使用较广泛的是养牛及养猪行业。

施亮等[19]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体系,基于RFID技术构建了肉牛养殖可追溯系统,实现了对每头肉牛的养殖信息的自动采集,为每头肉牛建立了详细的追溯档案,可在Internet上进行快速查询。系统解决了肉牛养殖环节中对肉牛个体的质量监控及追溯,使用RFID标签可快速获取牛身份编号,但是操作记录在手持机中,需要与计算机通过串口通信将数据导入数据库中。

吴沧海等[20]也将RFID与Zigbee技术进行了结合,提出了一种牛场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方便进行牛只管理、产奶管理等。该系统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实时动态的牛群管理,其包括的硬件设备及功能模块过多,实现困难。

耿丽微等[21]通过采用瘤胃式动物超高频电子标识为每头奶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数据档案,实行一畜一标,通过RFID技术及单片机与PC通信技术对远处的电子标签进行识别与读写。系统实现了对每头奶牛电子标识的远距离识读,可以高效的对奶牛进行监控与管理,为精细养牛的重要依据,但系统中对牛的养殖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记录与管理。

马红[22]根据我国养牛业现代化管理程度不高,缺乏可追溯管理等发展现状建立了以RFID为基础的奶牛电子标识管理系统、奶牛肉牛精密喂养数据库并优化了牛场日常管理系统。通过精确饲喂提高奶料比,提高牧场经济效益,保证乳肉制品的安全性。

周仲芳等[23]建立了基于无线射频技术的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系统,系统使用了低频耳标,实现了对活猪饲养、出栏检疫、运输及屠宰加工等全过程溯源追溯管理。该系统对养殖场、屠宰场通道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对耳标回收利用情况进行了测试,为活猪检验检疫监督提供了参考。

马从国等[24]为了控制养殖环境和提高养殖效益,提出了基于现场总线的生猪生长环境的小气候监控系统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实现对影响肉猪生长的温度、温度进行有效控制。该环境监控系统为精细饲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系统还需要对影响生长环境的其他因素例如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进行综合控制,系统对不良环境的实时调节能力也亟待提高。

胡圣杰[25]使用高频RFID技术实现母猪的标识与自动识别,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母猪自动饲喂控制系统。系统通过采集耳标编号、体质量、进食时间、进食量及接触公猪频次等数据,结合单片机控制饲喂装置,实现母猪的自动化饲喂、进食情况统计及生长管理。系统目前属于模拟阶段,其实现还需要良好的硬件支持与现场环境测试。

罗清尧等[26]采用超高频RFID技术,设计了适合生猪胴体的RFID标签,开发了标签在线读写系统,实现了生猪屠宰流水线上猪只胴体的RFID标识和远距离自动识读。系统实现了生猪屠宰过程中溯源关键点的生猪屠宰标识信息的可靠采集、传输与处理等,同时解决了进入超市的胴体RFID标签与终端零售产品分割标签的标识转换问题。

白红武等[27]结合软件构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物流管理和软构件技术引入农产品追溯领域,研究了设施定位、车辆路线、空间追溯、产品查询与召回等功能,提出了基于GIS的生猪及产品的可视化追溯框架结构。任守纲等[28]结合物联网及电子产品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等技术,提出了基于RFID的肉品企业资源平台架构,设计了肉品销售跟踪及追溯体系。追溯系统通过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e service,ONS)服务器获得肉品的流通信息,将这些信息与节点的地理信息相结合,通过GIS进行直观展示。通过引入GIS使肉品在流通销售领域的追溯更加直观与快捷,同时追溯功能的实现对RFID信息的采集、数据安全及可视化追溯平台的建立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RFID技术在国内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人员结合计算机、网络、GIS及物联网等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实现对动物个体的有效标识并重点关注了动物的精确饲喂及可追溯系统的自动化及智能化,建立的可追溯系统也在不同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3 RFID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及标准化问题

RFID应用中的法律法规标准建设尚不完备,我国食品安全法规的覆盖面、危害分析原则的应用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29]。相关食品安全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信用和道德规范有待提高。农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和标准等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异较大。

RFID技术的应用虽然开始将畜产品追溯带入便捷安全的物联网时代,但是目前,我国该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各个国家之间所用标准也不同,完善相关标准并与国际接轨对RFID技术在追溯系统中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3.2 RFID技术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RFID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高,在我国畜产品追溯的应用仍属于起步阶段。除了部分发达城市外使用较少,并且绝大多数应用均处于示范阶段。在标签的选择上要考虑多种问题。当前,标签经过封装制成动物耳标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高,标签的读写距离受封装材料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大幅度的下降,在一些动物(例如猪)的使用中容易被动物之间相互破坏,耳标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和坚固性都亟需提高,尽快找到更好的封装材料对耳标的推广有重要作用。部分学者正在研究有机RFID标签在动物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前景[30]。有机RFID标签的使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在养殖环境中,通过手持读写器记录信息,然而用来读写标签的读写器普遍成本很高,需要使用多个,并且读写器通常搭载WinCE系统,设备性能较差,难以开发复杂的应用。读写器一般工作于多标签的环境下,当同时读到多个标签时难以将标签编号与个体进行对应。

3.3 信息采集复杂,可靠性低

在我国畜产品的养殖方式受地区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全国推广。大部分养殖场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硬件设施落后,使用的软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需要饲养的配合,给饲养员增加了部分工作负担。农业部在生猪饲养中开发了二维码耳标并配戴在猪身上,进行免疫操作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时,饲养员需要扫描每头猪所配带的耳标,但是由于猪活动性较强、扫描时需要对准耳标、需要扫描的耳标数量巨大,很大地增加了饲养员的工作负担。当前,饲养员在牲畜的饲养中仍占有极大的作用,然而饲养员招聘困难,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对于部分比较先进的饲喂管理系统的推广有较大的阻力。同时,由于需要人工参与数据记录,实现信息在传递和流通过程中不被篡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1]。

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涉及到养殖、屠宰、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目前的研究多针对其中某个方面,系统缺少有效的集成。研发的系统主要用于动物生产信息、流通信息等的收集与保存,未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处理。系统机械化程度不高,尤其在生产领域,实现系统自动控制难度较大。

4 结 语

本文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回顾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追溯制度建设和可追溯系统的实施情况,归纳了RFID技术与计算机、网络通信、自动化等技术在国内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并结合我国追溯系统发展面临的RFID技术不成熟、制度不完善等现状提出了RFID技术在可追溯系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受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建设全国性的畜产品追溯系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FID技术由于其众多的优点在追溯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传感器、测控、通信、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RFID作为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将在畜牧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有效推动与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增收及农村繁荣提供强大的信息手段。

参考文献:

[1] 孟鹤, 刘娟, 张立伟, 等. 动物标识发展趋势及其应用于畜禽管理的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4): 6-10.

[2] STOCKMAN H. Communication by means of reflected power[J]. Proceedings of the IRE, 1948, 36(10): 1196-1204.

[3] LANDT J. The history of RFID[J]. IEEE Potentials, 2005, 24(4): 8-11.

[4] FENNANI B, HAMAM H, DAHMANE A O. RFID overview[C]//2011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electronics. Piscatawa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2011.

[5] ADAMCOVA P, TOBES Z. UHF RFI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C]//2007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adioelektronika. Piscatawa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Computer Society, 2007.

[6] CHAWLA V, DONG S H. An overview of passive RFID[J].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2007, 45(9): 11-17.

[7] NIKITIN P V, RAO K V S. Performance limitations of passive UHF RFID systems[C]//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socie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PS 2006. Piscataway: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2006: 1011-1014.

[8] DE V G, IANNACCONE G.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RF section of UHF and microwave passive RFID transponders[C]//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 2005: 2978-2990.

[9] RAO K V S, NIKITIN P V, LAM S F. Antenna design for UHF RFID tags: a review an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5, 53(12): 3870-3876.

[10] KIM D, INGRAM M A, SMITH J WW. Measurements of small-scale fading and path loss for long range RF tag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2003, 51(8): 1740-1749.

[11] JUELS A. RFID security and privacy: a research survey[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6, 24(2): 381-394.

[12] 李莉, 刘建伟. RFID安全保密技术研究进展[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7(8): 165-167.

[13] RUIZ-GARCIA L, LUNADEI L. The role of RFID in agriculture: ap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1, 79(1): 42-50.

[14] 邹晓文. 法国的牛肉全程跟踪管理[J]. 当代畜牧, 2003(1): 45-45.

[15] 邢文英. 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J]. 世界农业, 2006(4): 39-41.

[16] 臧明伍, 张迎阳, 韩凯, 等. RFID技术在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 肉类研究, 2007, 21(9): 32-35.

[17] 熊本海, 罗清尧, 杨亮. 家畜精细饲养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5): 19-25.

[18] 王立方, 陆昌华, 谢菊芳, 等. 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7): 168-174.

[19] 施亮, 傅泽田, 张领先. 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1): 40-43.

[20] 吴沧海, 何火娇, 熊焕亮, 等. 基于RFID与Zigbee的牛场远程监测系统设计[J]. 农机化研究, 2013(2): 163-166.

[21] 耿丽微, 钱东平, 赵春辉. 基于射频技术的奶牛身份识别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5): 137-141.

[22] 马红. RFID技术在现代养牛及乳肉产品管理中的建立与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1): 113-114.

[23] 周仲芳, 游洪, 王彭军, 等. RFID技术在活猪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 241-245.

[24] 马从国, 赵德安, 刘叶飞, 等. 猪肉工厂化生产的全程监控与可溯源系统研制[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9): 121-125.

[25] 胡圣杰. 基于RFID的母猪自动饲喂控制系统的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26] 罗清尧, 熊本海, 杨亮, 等. 基于超高频RFID的生猪屠宰数据采集方案[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2): 370-375.

[27] 白红武, 胡肄农, 王立方, 等. 基于GIS的生猪及产品物流与追溯平台构件化设计[J]. 江苏农业学报, 2008(5): 711-715.

[28] 任守纲, 徐焕良, 黎安, 等. 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10): 229-235.

[29] 郑火国.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30] 赵秋艳, , 乔明武, 等. 有机RFID标签在动物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前景[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8): 154-158.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8篇

这种牛太大了,比人们常识中的足足大了一圈,站起时的气势像一座山在隆起,硕大的牛头伸过来近在咫尺,两眼雪亮,一副精力弥漫、跃跃欲试的架势。

记者身边的张丽君却向前走了一步,伸出手,温和地摸着牛头。那牛顺势摆了摆头,似乎很舒服,噗一声又喷了一下气,算是和张丽君打招呼。“没有事,它们都很温和的。”张丽君笑着对记者说。这位留着波浪长发、穿着雪白隔离服的科研女性已经和牛打了20多年交道,看见它们如同朋友会面一般自然。

眼前这个牛舍虽然宽敞干净,但10多头牛共处一舍,仍有一股刺鼻的味道。张丽君丝毫不以为意,挨个看每头牛耳朵上的耳标,向记者介绍每头牛的情况。

“这头就是辽育白牛的种牛,你看它的头型方正、体形壮硕……”张丽君兴致勃勃地讲着。作为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现代育种与畜牧科技管理科科长、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畜牧师,张丽君是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编写人、“辽育白牛育种”项目主要完成人,和她的团队成员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三个自主肉牛新品种,取得了辽宁省,乃至国家牛育种史的重大成果。

“在畜牧业、尤其是大牲畜的现场科研领域,像张丽君这样吃苦耐劳的女性科研工作者非常难能可贵,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多同行业的男性深感钦佩。”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和很多科研领域主要在实验室完成工作不同,大型牲畜的育种科研工作多数是在牲畜的养殖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因此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脏、累、苦,甚至带有一定危险(例如被牛顶伤踢伤、人畜患病感染)。2002年,张丽君由沈阳市畜牧科学研究所调入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时,整个管理站的一线科研团队里,只有她一位女性。

刚刚调过来,张丽君就和她的同事承接了“辽育白牛育种”的项目。

这项目听起来不好理解,实际上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国原本只有役用牛(用来耕地),没有专门的肉用牛品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肉种牛,人工采精后为养殖户的母牛人工授精,改良我们的本地牛种,这样才让市场上牛肉供应量增长起来。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量,我们国家必须培育属于自己的肉牛品种,否则一切都受制于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项目,辽宁畜牧业经济管理站从2000年开始研究通过杂交牛来培育新的肉牛品种。张丽君到管理站时,选育新品种牛的工作落在了她和她的同事们身上。

“简单说,就是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我们设计条件的牛,然后进行选配,经过四代繁衍之后,培育出最优良的种牛。”张丽君说。

事情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例如去各地养殖场找符合条件的牛,说起来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就是千万里的路程和数不尽的艰辛。当时,辽宁省内符合条件的优秀母牛主要集中在昌图、黑山、喀左等一带的养牛户中。从2002年开始,张丽君和她的同事长期深入这些地方的村户,通过当地的畜牧科技推广站,拿着配种员近些年的配种记录,带着一个五六百斤重的地秤(带护栏、用来给牛称重),挨家去敲门,向牛主人讲明来意,得到对方同意后,再进院到牛棚里,从众多牛里寻找配种记录上的那一头。然后核对这头牛的族谱,确定品种,测量体重,分析体型、外貌,诊断健康情况……折腾一大圈,一头牛的测量和登记工作才算完成。然后拖着地秤,在乡村的土道上磕磕绊绊地走到下一家,再敲门……就这样日复一日,一年当中大半年要在外出差,去的时候农村地里的苞米才一[[乍

扎] [乍

扎]]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冬天,积雪覆盖了割倒在地里的玉米秆。休整一阵,刚一开春又出发了。

当时项目经费不足,吃穿住行都要尽可能将就,农村、县城里的生活条件艰苦,很多在省城里司空见惯的公共设施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张丽君过去虽是个学生出身,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城市女性,但也是毫不介意地入乡随俗。

“其实当时没觉得苦,因为这样的肉牛育种项目在我省没做过,现实与书本和国外情况差距很大,几乎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技术和作法都要靠查资料和自身研究。所以在选育阶段,真恨不得每一家农户都走到,根本没时间想别的。”张丽君笑着说,别人说她干工作比老爷们都强,她也是哈哈一笑。只是有一次在外出差,恰逢女儿升中学,自己又赶不回去,只好通电话鼓励孩子――这些年的频繁出差已经让她亏欠女儿太多,母女俩长时间不见面产生不少隔阂。其实当天女儿在电话里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是你亲生的吗?”电话这端,平日里精明强干的张丽君听了哑然无语,随后就流下了泪。

两年时间的奔波,第一轮登记共统计了1万多头牛的族谱、体型等信息。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从近万头牛中进行筛选,选择符合条件的牛进行横向,随后又进入二代繁衍,数据采集等一系列工作,在总结分析性能测定结果时,由于没有先例可借鉴,张丽君通过查询资料、自己研究,找出一套数据统计方法……苦和累伴随着年复一年的科研工作从未消褪,张丽君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做好每个环节,对任何瑕疵都不惜推倒重来。

直到2009年,第四代N牛终于育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现场审定,“辽育白牛种牛”正式宣告成功。

张丽君一战成名,她并没有利用这次机会脱离艰苦的现场科研,反而更加关注一线的工作。

“我愿意去现场,自己亲手做的事托底。常和牛打交道不觉得苦,脏也不算什么,习惯了。”张丽君说话总让人觉得既温和又开朗,“不过有一回也给我弄够戗。2013年冬天有一回,我们去养牛场测牛的背膘,那时候大冬天,牛棚里为保持温度挺长时间没开门,我们一进去,那氨气的味儿那个浓……这么说吧,这么多年我都挺不住,辣得眼睛都睁不开。那也得测啊,我们在牛群里挤来挤去,拿着设备挨个牛测量,又要保护仪器不被牛撞坏。结果刚做到一半,牛棚的棚顶还漏了,连冰带雪全都掼到我们身上了,从头到脚,那些牛一乱在你身边蹭来蹭去,你就想吧,那什么感受。说起来,我们这个团队,也确实挺能战斗。”张丽君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成绩是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她只是其中一员。

科研工作者是值得尊敬的,长期在一线做现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尤其值得敬佩。15年来,张丽君经历了无数田间地头的严寒酷暑;无数次连续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或牛舍里进行胚胎移植操作;去屠宰车间测定牛内脏、肉质、肉重,加班到深夜赶写项目材料;坚持定期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养牛户授课……仅从2011年以来,张丽君承担了国家或省级科技项目(课题)8项,研制地方标准5项,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7篇,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项,省畜牧行业奖项4项,被辽宁省科技厅评聘为辽宁省牛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除了科研之外,张丽君还参加辽育白牛产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新的产业经济发展理念,创建适应辽育白牛品种资源特点和辽宁省产业实际的辽育白牛全产业链开发模式的新成绩。另外在“沿江牛保种”、 辽宁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等工作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申请实施了多项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和推广项目,推动了辽宁省牛业科技进步。

2015年,张丽君所在的科室接到编写辽宁省“十三五”畜牧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编制5年行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而“十三五”科技规划又是在国家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提出的,闹醒氲降胤降闹厥映潭瓤涨埃在编制上对规划的可操作性、准确性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丽君与领导和同事凭借多年科研积累,以及对国际、国内及辽宁畜牧业科技的了解,通过调研、查阅大量资料、讨论分析、征求意见、起草、修改等工作环节,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写任务,上报材料字数3.4万字。编制工作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和大农业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辽宁畜牧兽医局和科技厅采用。

在采访中,张丽君和记者聊了一些家庭的琐事,说起某一项工作时话题就不知不觉绕到她的女儿和丈夫身上。张丽君总是说自己亏欠家里人太多,好在丈夫和她是大学同学,了解她的工作性质,始终支持她,女儿长大后也愈发懂事,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女儿已经长大,工作时似乎遗传了她“女汉子”的工作作风,让她不免有些心疼。

“女孩子还是不要那么累。”张丽君说,有时看女儿把她们公司的工作拿回家干,非常辛苦,丈夫说孩子像她……

至于她自己,则依然奋战在养牛技术科研工作的第一线,用她的话说,手头还有很多科研项目悬着,需要尽快去做。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牛支原体 牛肺炎诊断 疫苗 毒力因子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31-01

牛支原体是一种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病原,会导致牛牛肺炎、乳腺炎、关节炎,耳炎和生殖道炎症的发生,严重的会使牛流产与不孕。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牛支原体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广泛存在,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牛支原体病在国内外的病例。

2.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归纳牛支原体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诊断、毒力因子、免疫与疫苗、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以便为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二、牛支原体病相关概述

1.病原学

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以通过滤菌器,常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污染的麻烦。菌落小(直径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支原体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存在的,它没有细胞壁,支原体结构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因此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细胞膜含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只要是能够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都可以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并且使支原体死亡。

2.流行病学

人对牛支原体不敏感,此病对人危害并不大。牛支原体,导致牛支原体肺炎,二者属于支原体属不同种。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为牛肺疫,以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牛业危害极为严重。目前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我国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牛肺疫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部分地区广泛流行过较长一段时间[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疫苗免疫、隔离、扑杀等综合性牛肺疫防控措施,最终使得牛肺疫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1996年,我国政府宣布要彻底消灭牛肺疫。2011年5月24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79届年会通过决议,会议认可中国已经成为了无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国家,中国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瑞士、葡萄牙、博茨瓦纳和印度等后的第7个获得OIE认证无该病的国家

三、牛支原体病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患病的牛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2。C左右,病牛精神沉郁,有清亮或者有脓性鼻汁流出,患病严重的患牛缺乏食欲,患病时间比较长的牛,形体显得很消瘦,并且被背的毛又粗又乱毫无光泽;有的患牛继发腹泻,粪便呈水样有带有血迹;有的患牛会发生继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跛行,也有病牛继发结膜炎,眼结膜潮红,眼部会有大量浆液性或者脓性分泌物。剖检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胸腔与肺部,表现为肺和胸膜发生不同程度的粘连并有少量积液。

四、牛支原体病的诊断方法

1.病原体分离鉴定

1.1支原体固体培养基接种法转动拭子将标本液体尽量挤出,用无菌滴管吸1~2滴接种在平皿上盖好,用L棒涂抹或倾斜转动平皿使标本均匀分布,置37℃孵育。

1.2支原体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法混种法:在制备半固体培养基时,培养基加热溶化,温度降至50℃时,添加动物血清、酵母浸液及青霉素后混匀,待冷却至37~40℃时,用无菌滴管吸取标本 0.5~1ml加入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凝固后置37℃孵育。

1.3穿刺接种法:方法同细菌接种法。

2.血清学诊断

牛支原体感染牛后,其脂质及蛋白抗原能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血清中抗牛支原体抗体可以持续存在几个月,故血清学检测被认为是诊断牛支原体病的手段之一,尤其对慢性感染或应用过抗生素的病例更加适合。血清学的诊断方法应用广泛,但是血清中牛支原体的浓度高低限制了该方法,支原体的血清浓度与牛支原体患病率并无直接关系的特点也限制了诊断的范围。

五、结论

目前来说,牛的支原体病对于牛的养殖户来说是一种危害较重的疾病,目前世界上对牛支原体的研究并不深刻,所以急迫的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填补防控措施上的空白,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牛支原体的病理病程,有效预防和控制牛支原体病,减轻对养牛业特别是肉牛养殖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冀贞阳;治疗牛支原体病药物的选择[J];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10期

[2]彦芹;牛支原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胡长敏;郭爱珍 ;牛支原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1年第11期

肉牛养殖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 综述了青海省化隆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同时介绍了配套的调整措施,包括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等,旨在明确调整目标,指导下一步的调整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化隆县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实现温饱的需要;另一方面,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创造并增强了消费优质产品和追求生活质量的能力,引起了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根据这两种特征表现,我县按照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围绕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在畜牧业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尚未制定比较系统的结构调整规划,所以其目标与措施尚需进一步明确,便于指导今后工作。

1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适应市场规律变化,就必须在结构上突出质量,把提高畜产品质量作为生产的结构灵魂,增加高品质畜产品的生产,增加能够满足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的畜产品供给能力。因此,要在产品层次、上市层次、贸易层次上进行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动物产品安全,提高动物检疫标准,逐步建立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运行机制。根据农业部、省农牧厅关于加快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意见,我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目标是“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总体上要抓好奶牛、肉牛羊、细毛羊、绒山羊、生猪和肉鸡等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要大力发展肉牛生产,积极发展奶牛业,加快发展乳品加工;保持羊的适度发展规模,加快肉用羊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优质细毛羊生产,稳定山羊数量,改进羊绒品质;加强生猪品种改良,发展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良品种;加快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同时,本地区优质牦牛、肉兔以及特种养殖也是今后市场消费的增长点,要加以扶持培育和开发,形成地方特色经济。

2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目标的措施

2.1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安全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2.1.1良种繁育体系。加大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要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逐步形成一套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稳定合理的投资机制。鼓励、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兴办畜禽繁育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种畜禽管理,强化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经营行为,加快推行种畜禽品种标准和质量标准,开展种畜禽测定工作,提高种畜禽质量。

2.1.2动物安全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物疫情测报、诊断监测和兽药残留监测系统,继续组织实施好动物保护工程。增加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专项经费,落实防治预案,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建立完善的动物卫生质量体系,开展畜禽产品安全监督和检测,将畜禽产品安全纳入法制化、标准化管理轨道,确保畜禽产品卫生安全。

2.1.3饲料生产体系。在继续抓好农副产品利用的同时,促进专用饲料生产,培育和发展饲料工业,填补我县无饲料加工企业的空白,提高饲料加工的整体效益,确保饲料质量与安全。

2.1.4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实行畜牧业信息制度。尽快实现省地县畜牧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加工、传播系统,加强对畜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监测和掌握,引导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对接精准化,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

2.2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畜牧业结构调整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充分利用科技增收计划等,推广一批重大先进实用技术。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普及。加强对畜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绿色证书达标培训相结合,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养殖技术知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2.3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快草地生态建设步伐,有利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要把草地建设作为治理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要坚持草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大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和围栏封育的力度,科学管理,合理利用,进一步防止草地生态恶化,全面提高草地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流通

继续坚持放开市场、多渠道搞活畜产品流通的政策,鼓励产销直挂,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鼓励各类生产合作组织、经纪人、技术服务组织参与畜产品流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和规范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强管理,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2.5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上一篇:三角函数范文 下一篇:图形创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