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4:07:26

情绪控制论文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情商”(EmotionalQuotient,简称EQ)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一般是指“个体情商”,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感知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人生所持有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将个体情商的概念拓展开来,既然有个体情商的存在,那么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团队或组织同样会有情感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是在本文中作者要探讨的问题——“企业情商”(CorporateEmotionalQuotient)。

二、企业情商的内涵

所谓企业情商,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所具有的认知、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并有效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以及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外部关系处理的能力。它综合反映了员工情商的高低、企业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和凝聚力、以及企业与其它组织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

“企业情商”是衡量企业灵活性、适应性以及预测其能否改善企业业绩从而有效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标准。“情商”高的企业一般表现为具有切实可行的组织战略,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不断反省,拥有顽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在变局中能够泰然处之;而情商低的企业则表现在行事急于求成,盲目扩张,过度的投机心理等等。

美国学者格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把个体的情绪智商概括为五种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依据格尔曼对个体情商的内容划分,作者认为企业情商也是多维度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包括企业内成员之间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冲突、竞争的情况。目前企业中常见的不良现象是:由于部门之间存在冲突例如生产和销售部门而导致得协调不利,或者因为过度竞争而关系紧张。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会破坏部门之间及员工间的合作进而导致企业整体情商的降低,最终使得企业经营业绩不佳。

2、企业员工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性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是否有员工一致认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企业理念,是否有统一的行为标准、规则。共同的价值观是员工行为保持统一的内在保证,规则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外在尺度,规则的确立减少交易成本,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它体现了企业员工在处理企业内外不同范围的事务时的情感能力,而这种多层次的情感交流所引发的复杂性是个体情商所无法比拟的。

3、企业内部管理中对员工情感的关怀和激励程度

包括管理风格是否符合大多数成员的情感特点和心理需求,绩效考核制度是否公平、合理,上下左右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否畅通无阻等等,这一切都是对企业情商的基本保证。必要的情感沟通和激励不仅可以避免员工不应有的情感挫折,还能激励他们以良好的情绪状态从事工作。

4、对外的情感协调性

即企业在处理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消费者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关系时所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情感的协调程度。具备高情商的的企业能够以冷静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处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避免或化解各种社会纠纷中表现出较高的情感协调水平,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有较好的企业形象。

三、提升企业情商的路径

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员工工作业绩的影响方面,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两倍,而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对于个人成败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由此情商对于个体的发展可见一斑。而作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企业,类推过来,企业情商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提升企业情商的路径。

提升企业情商的路径:

1、建立情绪输导机制,减轻员工情绪压力。2、采取措施提高企业成员个体的EQ水平。3、加强各层次间的交流和理解,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4、设法营造有助于增进员工之间感情的工作环境,构建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5、正确处理企业内的团队冲突。6、注重与外部系统的协调与沟通,在听取外界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企业自身的工作。

四、企业情商提升的原则:

1、整分合原则:

在提升企业情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必须从企业整体出发,把企业、团队、员工个体同步协调,对企业的领导层、一般管理层、普通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来达到提升企业整体情商的目的。

2、人本原则:

企业的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是关系到企业管理优劣的最关键的因素。人的情感问题是企业情商管理面对的基本问题,现代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是决定管理绩效及整个企业效益最根本的因素。

3、沟通原则:

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的纽带,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即是沟通。因此,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要加强组织与外部、组织内管理层、个体员工之间的交流,把沟通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五、总结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控制论反馈原理认为,反馈就是达到有目的活动的控制,是自控系统根据自身的行为结果获得的信息,调整校正自己的行为,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以趋向某种预定目标。课堂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在课堂知识信息转化过程中的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节奏如果密度太大,就容易使学生因长时间的紧张造成心理疲劳,产生精神抑制;如果过于松弛,学生又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降低科技型效率。课堂节奏要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高低错落……犹如洪流细水汇聚,动静谐和;崇山峻岭延绵,高低起伏。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是一门艺术,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同样也是一种艺术,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艺术。那么,怎样利用控制论原理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呢?

一、以精心的设计来调控

1.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形式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调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在有序、和谐、积极的氛围中流动,从而在动态中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1)运用多媒体、电视、录像、录音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影音情境。如讲“一国两制”,可放映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香港政权交接等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体味和感悟;讲“对立统一”,可让学生看电脑FLASH动画《他敢剪吗?》,使学生通过感知幽默的动漫情境悟出其中的哲理。(2)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求知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学生思维的闸门往往随教师的发问而启动。因此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非常重要。

2.精心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用活动来调控促进学生探究和创造能力的有序发展。(1)课前演讲。在教学高中“哲学”过程中,让学生收集身边的哲理故事,举行课前五分钟“一事一议”演讲,由此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2)课本剧表演。在教学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让学生模拟表演商场购物情景,通过表演学会如何科学消费。(3)模拟法庭辩论。在教学高一“维护消费者权益”时,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辩论,通过辩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4)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专题,在限定的时间内搜集、整理材料,或撰写时政小论文,或举行热点问题辩论,或开展时政知识竞赛,等等。(5)调查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选择社会热点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调查实践活动。

活动教学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激发兴趣、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实施德育等功能,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因而应该切实用好活动教学这一有力的调控工具。

二、以优化的课堂结构来调控

通过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创新,合理有序的结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努力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一种合理的节奏中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

1.优化目标结构。首先从学科系统目标出发,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知识点及相互关系;其次顾及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既要有知识方面的,又要有能力方面的;最后要从具体的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出发照顾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提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目标。

2.优化内容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师通过学科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各种信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优化内容结构,就是力求通过较短时间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3.优化训练结构。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讲的内容,还要考虑练习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优化时间结构。正确分配时间,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课成功的保证,我们应使“创设情境——质疑、探究、发现——总结训练”的教学思维在正确的时间安排的框架内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以创“新”来调控

1.教学手段出“新”。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激发兴趣、开拓思维、启发想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做到声画同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教学方法出“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经常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教师精心创设情境,除了选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多种教法外,还要不断尝试组织开展活动课。活动课是最具潜力的新课型,也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新课型,应该精心设计。

3.教学内容出“新”。一是不断引入时代活水,适当补充与大纲、教材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新事例,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性。二是讲解的切入点“新”,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产生“剩饭重炒”的感觉,“老故事,新形式”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学习思维出“新”。应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观,死记硬背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善于质疑、敢于探究、学会研究已成为思想政治学习的新思维。

创“新”,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为了保持课堂的新鲜感,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以学生的课堂反馈来调控

学生的课堂反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情绪反馈。一般来说,适度紧张的课堂节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它可以让学生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可以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情绪及时调节教学节奏。如果学生因过于紧张而显得疲惫,教师就要适当减慢节奏,并用适当方法调节气氛;如果学生表现出松懈情绪,教师就要设法绷紧学生思维的弦,振奋学生的精神。(2)问题反馈。一是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充分讨论,解疑排难;二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强化和巩固。

教学节奏的松紧缓急应根据学生、教材、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决定,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如果说标新立异的选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颖深刻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文章的血液,逻辑严密的布局是文章的脉络,练达晓畅的语言是文章的气质,那么得体有序的表达方式则是文章的外衣,是文章的外显形式。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胸怀诗书万卷远赴瑞典领奖,却一定要穿着代表严肃、认真、神圣之意的燕尾服,因为这是欧洲男士在正规的特定场合穿着的礼服。穿对文章的“衣服”,是时常被忽略,却很重要的一部分。读者必须且只能通过这些表达方式,才能看懂文章的核心,才能与作者的灵魂对话,与他的思想共舞。这种规范的表达方式是可以通过积累和学习习得的,本文拟从学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方面谈谈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一、标题

标题“居文之首,勾文之要”,学术论文的大标题是对论文内容进行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概括,是整篇文章的眼睛,会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能,它对作者研究成果的表述、传达和推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使读者通过标题决定是否阅读全文外,还能作为索引和检索的重要依据。从结构上来看,标题可以分为唯一标题和正副题结合标题。要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关键是要掌握它的三个特征:

1.专指性。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是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概括,标题必须与文章内容相符,使读者能够凭标题来快速判断是否需要阅读这篇文章。例如《关于价值哲学的自设性对话》是一篇哲学论文;《发达国家成人高教管理制度的特点与启示》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一篇教学设计,读者能够清晰地从标题中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阅读。

要提高论文标题的专指性,在拟定论文标题之前,必须要先确定整篇文章的主题,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哪些短语或词组能够概括主题,这些短语或词组不需要过多文学的加工,应是对文章主题的客观反映,是研究的基本成果。在研究的早期,它可能只是一种假设,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当研究完成之时,这个假设应当变成研究的成果,而文章的主体部分则是对研究成果的具体展开和分析。

要提高标题的专指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用或者少用与主题无关的修饰词。学术论文的标题措辞必须严谨、科学,必要时可用一些专业术语。例如《短时距知觉中的面积效应》,其标题中有两个专业术语“短时距知觉”和“面积效应”都可以作为关键词,没有多余的修饰,文章的内容和标题完全吻合,专指性很强。其次,语言不可笼统。学术论文的标题必须具体、明晰,不能引起歧义。例如《校长专业发展中的学习问题与自我应对》,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谈的是两个方面——校长专业发展中出现的具体的学习问题以及对策,这个标题很精确、简要,专指性也很强。

2.简洁性。对论文标题来说,简洁是文章题目的基本要求之一。论文的文体与散文小说不同,力求简洁明了,准确易懂,标题作为一文之眼尤应如此,标题用语要立片言而居要,一语中的,直截了当,要让读者通过浏览标题,就明白文章所要研究的领域、方向。国家标准要求“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有人根据人们对语言的一般记忆特点,提出标题最好控制在12字以内,否则记忆力就会降低50%。”[1]

为使文题简洁,应该尽量不使用完整的句子,并且能用一个词表达的就不用词组,能用简单词组表达的就不用复杂的词组。例如:《做教育本应该是“慢而不息”、“韧而不断”的》一文,对当前教育中争快、抢先、出风头的恶习提出了批评和思考,然而标题语言不够精炼,因此可将此题改为《慢而不息、韧而不断:教育应有的追求》。

当然,矫枉不能过正,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一味求“短”,甚至把单字或者一个过于简单的词组作为文章的标题,这也并不恰当。与文学作品不同,学术论文的标题要包含一定的信息量,使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在茫茫文海中找到他所关注的领域和关心的问题。

3.逻辑性。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概念清晰,定义准确,对所研究问题的阐述明确、恰当。而当前一些学术论文的标题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题旨表述不清。论文的标题表达的意思应该清晰明了,应该能够使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大致知道文章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例如有一篇文章题为《对一个教学片断的思考》,文章讲述的是在教学《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提出了质疑,从而促使作者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思考并对教学方式进行了反思。然而从文章的标题中,我们无法知晓文章想要论述的内容,也无从得知作者的观点,如果将文章标题改为《由“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引发的思考》则更为妥当。

第二,题旨表达错误。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真实、概括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能偏离或背离文章的内容,更加不能传达错误的信息。例如有一篇文章题为《消极情绪在于过犹不及》,文章的标题本身的意思就有错误,“过犹不及”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把“消极情绪”和“过犹不及”放在一起从逻辑层面上看是有矛盾的。而文章的内容是提倡学会掌控和调节情绪,克服消极的不良情绪,培养积极的良好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拥有快乐健康的人生。标题不仅没有真实地反映文章的内容,反而令人产生了歧义,如果将标题改为《如何有效控制消极情绪》,就可以使读者明白文章的大意。

第三,题旨范围不当。学术论文的标题应该如实地反映文章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程度等,不能夸大其辞或者以偏概全,题旨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题旨过宽是指标题大于文章论题的范围,由于标题过大过深,作者没有能力在文章中把论题分析清楚。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论文的标题《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试析中国基础教育》、《浅议有效课堂》,这些题目都过大、过宽,而文章短短几千字根本不可能把这个问题论述清楚,对于此类题旨过于宽泛的题目,应该细化和具体化,使其能够恰当地表述文章的内容。题旨过窄是指标题小于文章的内容,篇名表达的太小,而内容又拓展得太多,超出了篇名的范围。例如有一篇文章题为《学情是最权威的“教参”——苏教版一年级的〈认识图形〉教学建议》,文章除了开始用一小段论述原有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外,其余大部分篇幅都在表述如何使学生有效认识立体图形,标题没有表达出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因此将标题改为《认识立体图形的三条有效路径》更为妥帖。

二、摘要与关键词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必须要有摘要和关键词,它们是学术论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重视,做到字斟句酌、准确达意。摘要和关键词通常位于论文标题及作者名的下方,正文上方,且摘要在上,关键词在下。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概括和提炼,都可以作为文章检索的入口。

1.摘要的意义及要求

摘要也可称为提要,是“从论文内容中摘录出来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2]对于学术论文来说,它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摆设,首先,论文摘要可将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读者。如今,各种文献信息的数量非常庞杂,读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是否需要阅读全文的主要依据就是论文摘要。其次,论文摘要能够为现代化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基本的素材。

那么一篇规范的摘要应该具有哪些要求呢?

第一,摘要应包含大量的信息。摘要中应该包含论文的大部分信息,即使读者没有阅读全文,也能够从摘要中了解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但是不可重复文章标题中的信息,也不可简单罗列文章的各个小标题。

第二,摘要应有独立完整的内容。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其内容可分为目的(说明研究的目的,提出问题的缘由,研究的范围及重要性)、方法(简要说明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范围及精确程度)、结果(简要列出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数据)和结论(说明经过验证取得的正确观点,其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是否可推荐或推广等)四个部分。摘要长度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不可出现引文、图表和分段。

第三,摘要应有规范的语言。摘要语言要求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地表述文章的主要论点,不说空话套话,不用“本文”、“作者”、“文章”等作为主语,避免自评性语句,如“本文对某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之类的句子。可直接用“提出了……建议”、“对……进行了研究”等句型。

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分析摘要的内容结构:

例1: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儿童的自由与自主、儿童的权利与幸福等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课堂控制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对课堂控制进行再思考显得尤为必要。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课堂控制具有“以生为本”的控制区域、课堂信息的双向流通、难以预期的控制结果及自组织的隐等特点,课堂控制有助于维持教学系统的最佳状态,帮助其实现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并催化其自组织性。因此,课堂控制并非学生自主学习的阻碍因素,更不是造就教师权力主义及教学过程僵化的内因。[3]

这篇论文的题目是《为教师课堂控制辩护》,摘要共217字,基本包含了结构上的四项内容:(1)目的——思考课堂控制;(2)方法——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研究;(3)结果——课堂控制有助于维持教学系统的最佳状态,帮助其实现各要素的合理分配,并催化其自组织性;(4)结论——课堂控制并非学生自主学习的阻碍因素,更不是造就教师权力主义及教学过程僵化的内因。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摘要较好地完成了论文信息的传递,是一篇比较规范的摘要。

例2: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仅不为学生所接受,并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了伤害。本文对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并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英语教学中“非爱行为”的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的前两句话“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还较为普遍的存在着。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仅不为学生所接受,并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属于对相关背景的介绍,说的也是大家早已明白的道理,占了摘要内容的一大半篇幅,然而读到此处,读者还是不知道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三句话“本文对英语教学中的‘非爱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违反了摘要的文字规范,出现了“本文……”,且虽然提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但是在摘要中我们看不到文章的结果和结论。“并试着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句话出现了“试着”这样一种不肯定的词语,用在摘要中也是不规范的。摘要中应该主要论述的“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则被一语带过,不能准确地包含论文的主要信息。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将这个摘要修改为:

“非爱行为”在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具有疏远师生距离、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等危害,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发现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养的缺乏。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提高教师素养、正确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减少“非爱行为”的发生,在使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达到一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常言道:长文易为,短篇难写。写摘要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工作,其过程也有规律可循,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要认真推敲语言、句式及其逻辑关系,阅读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和摘要,仔细揣摩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摘要。

2.关键词的意义及要求

关键词是指那些出现在文献的标题乃至摘要、正文中重要的、带关键性的、可以作为检索入口的词语,是一种近于自由词的自然语言。[4]按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关键词以3—8个为宜。关键词也被称为索引词,期刊论文之所以标注关键词是为了使论文能够被迅速、准确地从相关数据库中检索到。因此,选择适当的关键词,能够提高论文的检索效率、提高成果的被利用率。一篇论文所列关键词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组合关系,通过这种逻辑组合,提示论文主题内容。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关键词之间用“,”号或“;”号隔开。

在审稿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关键词的提取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关键词外延太大,使得关键词不关键,甚至有人把一句话都当做关键词。(2)关键词太多或者太少,这对读者快速、方便地检索论文造成了影响。此外,冠词、介词、代词、连词、情态动词,以及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副词、形容词和名词都不能作为关键词。那么,我们该怎样提取关键词呢?可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从叙词表(主题词表)中查找切合主题的专指叙词或组代叙词标引,并且应该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中提供的规范词,如《教育均衡化背景下教师归属感问题及对策》可提取关键词为:“教育均衡化”、“教师归属感”。

第二,利用组配关系(即交叉组配和方面组配)进行标引,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可提取关键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开发”。

第三,利用叙词的层次关系,采用上位标引或相关叙词进行标引,如《小学高年级专业课程设置的困境与破解方略》可提取关键词“小学教育”。

第四,自由词标引,在文中使用价值和使用频率较高,而在叙词表外的、未经过规范化的名词,也可以作为关键词标出,应选择为大家所熟知的作为关键词,如“童本作文”、“问题导学”、“通识教育课程”等。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关键词,都应当是对论文主题内容信息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或者词组。要做到所列出的关键词与其他词汇不混淆、无歧义,确保关键词标引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使关键词成为该论文的一个检索入口。

三、注释与参考文献

1.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区别

注释也叫注解、注文,是对文章中有关词语、内容及引文出处等所作的说明。注释的方式分夹注、脚注、章节注、尾注等四种。除夹注要直接在所注词句或内容后加圆括号插入注文外,脚注、章节注、尾注,需在所注词或内容的右上方标示序号(加圆括号的序号),注文依序号或安排在当页地脚处(脚注),或安排在文章末尾(尾注),或安排在章节末尾(章节注)。注释按照所注内容的不同,也可分为题名注、作者注、文献注、术语注、论据注等。[5]

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文章时引用的有关书、报、刊等文献资料,为指明自己的论据和数据出处,或为提供读者参阅、查找和直接引用的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称”,由此可见参考文献是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的反映和研究工作的依据。此外,参考文献的标注还要遵守相应的规范,例如参考文献为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的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参考文献为期刊文章的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参考文献为报纸文章的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注释与参考文献有一些相似之处,许多作者也容易将二者混淆,但是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却很大,其区别见下表:

2.注释与参考文献的规范问题

注释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注释过多。过多的注释会淡化论文的主题,在审稿过程中会发现有的作者过于追求文字的出处,五句话中有三四句话都标有注释,非必要的注释会淡化了自己论文的主题,给人造成累赘的印象。

第二,标注不统一。有的文章中各处注释的标注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标在文末,有的标在文章中,有的标在当页页脚,这几种方式虽然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同一篇文章中要把标注方式统一起来。

第三,格式不规范。有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和格式一样,造成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混淆,更有甚者直接用参考文献来代替注释。

参考文献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内容缺失。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述:“前人研究表明,据有关资料记载,已有研究揭示了……”这种引用他人成果应该标明出处而未标明的做法反映了作者缺乏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实事求是的学风,不仅给读者的核查和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许多不便,也使得稿件缺乏说服力、科学性和学术质量大打折扣。[6]

第二,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需要遵守相应的格式,每一个要素都要完整。经常有作者在标注的时候没有标明参考文献的具体页数或者出版社等,这给读者后期核查和进一步翻阅资料带来了困难。

第三,引用非正式出版的资料。有的作者把一些备课资料、内部讲义、会议记录、单位的宣传材料等作为参考文献进行标注,这都是错误的。

标题、摘要、关键词、注释和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所占比重虽不大,但正是这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形式之美”,恰恰能反映出一篇论文的品质,体现出作者的风格及学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学报论文标题的“宜”、“忌”及其传播学依据[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3(1).

[2]胡友良.学术论文格式规范举要[J].中国内部审计,2011(3).

[3]钱丹洁,张伟平.为教师课堂控制辩护[J].江苏教育研究,2013(1A).

[4]张琪玉.情报语言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19-20.

[5]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6]马立富.关于参考文献标引质量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2(3):46.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动作技能学习;二胡教学与学习过程;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192-02

一、动作技能的研究与发展

1.什么是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它主要借助于骨骼肌的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部分的活动而实现的对器械的操作或外显的肌肉反应。动作技能是以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间的密切协调为必要条件的动作活动方式,因此人们常常把它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所有的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的先后动作顺序。因此运动技能学是研究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2.动作技能的分类。我们通常将动作技能划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两种形式。(1)封闭式动作技能。封闭式的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在一般情况下是保持一致的,因此动作表现也与之统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动作技能是靠人体内部的感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相应调节的。这种动作技能的学习主要在于通过的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标准的模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多次的反复练习从而达到动作技能的熟能生巧。(2)开放式动作技能。开放式动作技能在进行时,外部情境是时刻在变化的。完成开放式动作技能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认识外界变化的情境,例如,打羽毛球、足球、竞技比赛等均为开放式动作技能。

3.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二类,一种是本体的内部因素,主要为学员的个性、智力、运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成熟度与经验度;二为外部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技能的指导与示范,练习与反馈,在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选拔,其内部因素已基本稳定,并且难以改变,所以能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就只有外部因素。

二、动作技能的获得

1.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在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存在着两种理论,一种是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另外一种是巩固的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1)认知派的整体结构理论。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看作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理解性地、有目地地对各种知觉的信息进行筛选,或者检索,有意识地把所摄信息通过有机体的外导系统和内导系统输入到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编码、校正,以及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反馈)、整合之后,贮存这个完整信息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派将动作技能的获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作的认知阶段,第二阶段为动作的联结阶段,第三阶段是动作的自动化阶段。从认知派的这三个阶段看二胡演奏教学,动作的认知阶段就是老师对演奏的姿势进行辅导。正确的学习演奏姿势动作,和大量的练习练习曲,这是对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的联结阶段,在二胡学习中就是老师把动作技能跟乐曲进行联系。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的理解是颇为重要的。当学生有了较好的基本技能后,就是常说的基本功,再学习乐曲就会事半功倍。在动作的自动化阶段,学生需要自己对音乐演奏有一定的理解。这样三个完整的阶段的全面学习,会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乐器。(2)巩固的建立动力定型的纯生理学的联结理论。掌握局部动作的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的阶段和动作协调、完善的阶段。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更加符合二胡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二胡这门弓弦乐器,需要左右手的完美配合。在初步的学习中,一般是先让学生联系右手的持弓和运弓。当右手运弓掌握得比较好了,再学习左右按弦。作为没有音品的乐器,左手的按弦是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当左右手的学习都基本完善后,老师就会把左右手联合起来,进行协调学习,这就是最后的完善阶段。

2.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教学条件。练习和反馈是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两个重要的教学条件,练习的表现形式有:练习过程中的进步先快后慢,进步先慢后快,进步先后比较一致和高原曲线练习成绩的等起伏现象。(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是原因:在早期练习时教师往往把复杂的任务分解为一些简单的任务进行练习,加上学生的练习兴趣较浓,情绪饱满,学习认真;后期可以利用的已有经验相对逐步减少,学习任务越来越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降低。(2)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里,常常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当练习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但当过了高原期之后,可以明显看到练习曲线的上升。在这新旧交替过程中,成绩进步往往不大显著。从主观方面看:可能或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下降,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在二胡学习中高原曲线这种现象体现得很明显。通常在二胡学习者在学习到个新曲子的时候,进步会是飞速的,但是过了这个新曲子熟悉的过程,学习者会突然发现自己进步到一定程度上就没有进步了。可以说每个学习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上就会觉得自己有长期一段时间没有进步。这个时候老师就会告诉我们这种现象是常见的。学习者自认为自己没有进步,但是要是按照老师给出的意见和新的方向练习,在一段时间内会缓慢地进步。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本身是个很大的进步。(3)练习曲线的起伏现象。主要原因:学习的环境、教师指导方法等客观因素,以及学生对学习所产生的兴趣、注意力、情绪,自身的学习方法、意志力和身体状况的变化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练习者,其练习进步的速度和质量也各不相同。

3.影响动作技能获得的练习条件。有分配练习和集中练习、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跟二胡学习结合来看,分配练习就是在技术上面进行不同方面练习。比如长弓、短弓、快速运弓。集中练习就是专门对学习者的某项弱点进行集中训练。整体联系可以练习综合性的练习曲或者乐曲,这样一首完整的乐曲中会包含多种技能联系,可以达到整体练习的效果。部分练习就是分左右手部分进行专门训练。

归纳起来,对于复杂的或连贯的动作技能来说,分配练习方法一般比集中练习效果更为适合学生学习;如果是简单的或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又或者是早已学会了的动作技能,则采用集中训练法可能比分配训练法效果好。

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采用部分练习更有效,取决于任务的复杂程度,即取决于学习的难度。一般地说,体制化程度高,复杂性小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整体练习法;体制化程度低,复杂性大的动作技能,适合于采用部分练习法。从二胡演奏上看,练习一首简单的作品可采用整体练习法;而当一首作品难度很大,演奏者没有办法完整演奏时,则需要进行分段的逐句练习。

体制化程度是指动作技能的各部分动作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得越紧密,体制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体制化程度越低。动作技能的复杂性程度,是指学习该动作技能所需要具备的心理协调性和方向判断等能力的高低程度。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理论

1.反馈理论基础。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控制论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维纳的《控制论》发表以后心理学家、神经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生命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问题,促进了对生命有机体的了解。控制理论家用控制论方法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的调节和控制问题。控制论是通过对其系统的基本流程来进行研究问题并建立流程认知过程的基本模型。

2.二胡演奏的形成与控制。二胡演奏是一种以个人本体感觉或动觉为基础的艺术,两个手部的运动都是二胡演奏的基本载体。二胡演奏动作技能如按照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人类一切学习行为的机制都是条件反射”,那么二胡的学习也与之不谋而同。当一段旋律在反复练习时在听觉分析器和双手运动分析器之间所建立起的临时神经联系就是条件反射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与表现在心理生理上得到强固的现象在运动心理学上称为技能形成的“动力定型”。此现象常称为听觉和手指产生的“惯性”。

一首乐曲在反复练习时,在技能的分类上前者是属于如上所述的封闭的动作技能而后者却是属于开放式的动作技能。演奏是一种既封闭又开放的复杂动作技能。既需要演奏者在封闭的琴房反复地练习,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又需要在开放式的舞台进行展示。二胡演奏中技能的动力定型为在多次反复练习后的结果,在完成的过程中,演奏者部分信息是通过本体的内部感受器官所形成的动态控制过程。只有当人的动静平衡,本体感觉及外部感觉的内导作用和监控作用都达到了最高水平,而个人意识的控制作用却降低到了最低水平才能在艺术上产生想象和所相对应的艺术意境,这才是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动作技能学习对于二胡演奏这门学科是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掌握好最基础的动作技能,对日后在音乐意境上的进一步处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提高二胡学习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学生的动作技能,把学生的基本功打扎实是提高二胡演奏技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舞蹈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3).

[2]杨锡让.运动技能学学科现状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

[3]王晰野.论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心智技能培养[D].硕士毕业论文.

[4]王晓林.论个体归因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5]朱晓峰.舞蹈动作技能学习的反馈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9).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二、控制论及其核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人们要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就得有意识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生的,并进而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定)。通过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转换,形成“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三、高考语文复习中的控制思想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高考语文复习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如图一:

定向讲知识(师)做练习(生)讲评(师)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如图二:

(附图{图})

四、教学实践

根据反馈原理,要实现语文复习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复习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势、定序和定度。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探索。

(一)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来说“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二)定量控制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我设计了一个表,如下所示:

(附图{图})

每次考试后,我都用它来统计测验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三)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高考语文复习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语文差生,必须加强课外辅导,每次考试后,我都对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出其试卷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以及解题的方法,并激励他们拼搏的信心,在高考中收效颇大。

在复习期间,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量力性原则,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四)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我在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是这样安排的: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单元,把语文复习分为四部分进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4课时,文言阅读2课时,现代文阅读3课时,作文3课时。这四部分交叉进行,而都以“考试说明”为根据。为了巩固分项复习的成果,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合检测成绩,每月还安排了一次综合考试,并做好讲评工作。到了后期,综合检测和专项练习(难点疑点训练)交叉进行。

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同时,对书写训练,要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规范化作文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进行卡片作文教学,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

在进行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高考前的压力很大,有的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到处猜题押题,有的变得焦躁、失眠,不思茶饭,有的则破罐子破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体现,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因而平时必须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从总体上加强班集体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每个学生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分析其答题时的心理障碍,提出下次测试时的要求。

五、教学效果

笔者用控制论思想来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已初见成效。我所教的高九四届一班(文科应届)、高九五届四班(文科往届)、高九五届五班(理科往届),高考成绩都分别夺得全县第一,超过我县的省、市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九五届四班,46人参考,高考上100分的就达25人;初习一年,高考语文成绩增加30分的就有5人之多。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二、控制论及其核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人们要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就得有意识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生的,并进而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定)。通过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转换,形成“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三、高考语文复习中的控制思想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高考语文复习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如图一:

定向讲知识(师)做练习(生)讲评(师)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如图二:

(附图{图})

四、教学实践

根据反馈原理,要实现语文复习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复习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势、定序和定度。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探索。

(一)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来说“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二)定量控制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我设计了一个表,如下所示:

(附图{图})

每次考试后,我都用它来统计测验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三)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高考语文复习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语文差生,必须加强课外辅导,每次考试后,我都对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出其试卷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以及解题的方法,并激励他们拼搏的信心,在高考中收效颇大。

在复习期间,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量力性原则,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四)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我在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是这样安排的: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单元,把语文复习分为四部分进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4课时,文言阅读2课时,现代文阅读3课时,作文3课时。这四部分交叉进行,而都以“考试说明”为根据。为了巩固分项复习的成果,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合检测成绩,每月还安排了一次综合考试,并做好讲评工作。到了后期,综合检测和专项练习(难点疑点训练)交叉进行。

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同时,对书写训练,要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规范化作文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进行卡片作文教学,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

在进行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高考前的压力很大,有的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到处猜题押题,有的变得焦躁、失眠,不思茶饭,有的则破罐子破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体现,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因而平时必须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从总体上加强班集体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每个学生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分析其答题时的心理障碍,提出下次测试时的要求。

五、教学效果

笔者用控制论思想来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已初见成效。我所教的高九四届一班(文科应届)、高九五届四班(文科往届)、高九五届五班(理科往届),高考成绩都分别夺得全县第一,超过我县的省、市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九五届四班,46人参考,高考上100分的就达25人;初习一年,高考语文成绩增加30分的就有5人之多。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内容]

(四川 吴启勇)

一、高考语文复习中的问题

如何进行语文复习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有利于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是能妥当地安排好语文复习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认为复习不复习一个样,随意复习,连考试范围,有多少个知识点都不闻不问。

方法:为了赶进度,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堂堂填,天天灌,学生无暇动脑与动手;复习无计划,见到什么复习什么;只练不讲评,公布答案就完事。

资料:滥发资料,整天做练习,消化不良。

时间:为赶进度“开快车”,煮“夹生饭”;“老牛拖破车”,考试日期到了还未复习完一个循环;无计划无目的,听其自然,复习到哪里算哪里。

二、控制论及其核心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人们要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就得有意识地对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反馈信息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生的,并进而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学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更为全面的评定)。通过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转换,形成“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三、高考语文复习中的控制思想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高考语文复习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为此,在复习过程中,应经常搜集学生对复习内容、方法的看法,可采用个别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便及时调整复习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复习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觉得语文复习不复习一个样。如图一:

定向讲知识(师)做练习(生)讲评(师)

而采用反馈式复习,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形成能力,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如图二:

(附图 {图})

四、教学实践

根据反馈原理,要实现语文复习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对复习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势、定序和定度。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笔者在高考复习中的一些探索。

(一)定向控制

所谓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来说“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教学目标。我们在复习中常常会发问,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耕耘,却收获不多?为什么有些人没我投入多,而收获却大于我?实际上,这是在复习中做了不少无用功的缘故。

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我们的复习与训练,是大面积提高高考质量的有效途径。要知道,高考命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考试说明”的30条要求。它是命题的指挥棒,代表了社会,也代表了高等院校在具体学科上对考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质量要求。我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说明”。在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时,明确“考试说明”中有何规定,从而懂得考什么和不考什么,知道哪些内容在历次高考中已经出现过,哪些还没有露过面。比如不少的高考复习资料中都设计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专项训练,实际上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说明”明文规定“不考名词术语”。高考也多年未考单纯词和合成词了。又比如1995年“考试说明”删去了“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字典词典”一项,于是我们复习字典词典的时间就可大大减少。总之,只要按照“考试说明”来复习和训练,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率。

(二)定量控制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有的教师常常说要“精讲多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练(读写)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的理解是,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为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我设计了一个表,如下所示:

(附图 {图})

每次考试后,我都用它来统计测验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三)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量力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处在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身心发展既有共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因此高考语文复习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语文差生,必须加强课外辅导,每次考试后,我都对差生进行单独辅导,指出其试卷中存在的知识和能力问题,提高语文成绩的途径,以及解题的方法,并激励他们拼搏的信心,在高考中收效颇大。

在复习期间,我通过个别谈话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量力性原则,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我开辟了一个小栏目——“时文美文欣赏”。那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引人入胜的散文、出人意

料的微型小说、幽默风趣的笑话、贴切生动的广告,博得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激发了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 (四)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动过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重要手段。

我在高考复习和训练中是这样安排的: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单元,把语文复习分为四部分进行:语言知识及其运用4课时,文言阅读2课时,现代文阅读3课时,作文3课时。这四部分交叉进行,而都以“考试说明”为根据。为了巩固分项复习的成果,强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综合检测成绩,每月还安排了一次综合考试,并做好讲评工作。到了后期,综合检测和专项练习(难点疑点训练)交叉进行。

高考复习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比如作文的复习和训练,就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要用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审题训练,并努力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质量。同时,对书写训练,要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控制好学生的规范化作文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进行卡片作文教学,如下图所示:

(附图 {图})

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定势控制

所谓定势控制,就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过程中的思维趋势、思想感情的控制。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不协调时,教师要加以诱导,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协调;当学生思维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教师应通过口头语言、态势语言以及所创设的情景使之兴奋。

在进行复习和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高考前的压力很大,有的急得坐卧不安,有的到处猜题押题,有的变得焦躁、失眠,不思茶饭,有的则破罐子破摔。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好的体现,会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发挥。因而平时必须注意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我的做法是:从总体上加强班集体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要求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每个学生分别进行单独谈话,分析其答题时的心理障碍,提出下次测试时的要求。

五、教学效果

笔者用控制论思想来指导高考语文复习,已初见成效。我所教的高九四届一班(文科应届)、高九五届四班(文科往届)、高九五届五班(理科往届),高考成绩都分别夺得全县第一,超过我县的省、市重点中学。特别是高九五届四班,46人参考,高考上100分的就达25人;初习一年,高考语文成绩增加30分的就有5人之多。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最新文献信息吸取能力方面,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培养学生具备了三方面的能力:

(1)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内容和研究的课题需要去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利用计算机,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处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3)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包括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能够结合本专业教学,传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比较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一门专业课,既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有与相似学科研究和学习方法的触类旁通。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文献信息检索课,其优点在于:

一、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灵感

同一堂课、同样的教材和教师,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一样,关键在于对教学信息的捕捉、吸收不同。着名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子,他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扑捉,在冰川学研究、地质力学理论、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说李四光每步跨度是0.85米远,就是受大学课堂上一老师的无意的讲说启发的,从而能在荒郊野岭迅速判断距离与方向。

二、随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讲解、传授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时,在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计划之后,重点讲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讲授、实习和自学,并指出自学的方法,即sq3r方法,survey(观察研究)、question(提出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revise(复习),从复习及考试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学生记住了这种自学方法。

又如,在讲解资料搜集方法时。着重阐明文科和理科对资料占有的区别,这样讲,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收集资料阶段,能注意充分地占有分析资料,毕业论得较顺利。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或为古人、前人、伟人、名人所创,或教师自身总结,对于前者,也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如,在讲读书的方法时,提到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陆世仪主张的“三读”,精度、细读、孰读,翦伯赞的“三法”,通读、重点读、做笔记,董遇善利用“三余”等,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时代北京与贡献成就,学生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俗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授人以渔”。因为,得方法者,事半功倍;得方法者,终身收益。要为学生传授研究和学习方法,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对说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氛围等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多年的教学体会是:要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课,必须做到四个“精心”:

1、精心备课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备文理兼容的特点,文理课的基本研究方法贯穿本课程的始终。因此,教材中可以挖掘、引伸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多,只有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恰如其分、融会贯通地传授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在讲到“信息”概念的多定义时,给学生讲明白文科的研究方法,即“当一个概念不确定时,可以从其特性上来定义其概念”。

对于信息的概念,定义非常多,如,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着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有人则认为“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运用文科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从诸多的概念中抽象出信息的特点,这样当我们判断“信息”的概念时,就可以说:凡是具备“客观性、传递性、附着载体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

2、精心设计

一堂课上方法不能讲得太多,讲得太多,学生会把握不住要点,觉得此门课程太复杂;也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会摸不清方向,学无定向就会感觉吃力。

有时我们也可将“方法”变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如,讲到学习的三境界时,可以用一句“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就有学生会有感情地合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台上台下的互动,使得教师、学生情绪热情高涨。针对当前网络技术发达、数字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文献检索课在课堂设计上,更应有所偏向,使学生不仅了解网络检索知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更应从网络万能的概念中回到现实的有限利用网络,避免“宅学生”的出现,使他们健康生活。

3、精心交流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国家教委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目前高校中学生的层次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各种困难,不交流就无法进行方法指导。

如在大专班授课时,学生谈到好多同学数学不及格的问题,我们就给他们讲理工科的学习方法,即“逆向思维法”,遵循“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的顺序,并且,就物理应用题的求解做了说明,学生收获较大。再如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就不能再讲一般的概念和方法,应提前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检索知识和方法,在学习上重点研究方向是什么,针对研究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他们学科专题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4、精心学习

当今社会,学科体系庞大,文献检索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学、信息学科,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打造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互通有联的,必须有一桶水,才有底气上好一堂课,才能剖析、提炼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正如钱伟长教授所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我们要抢先于时代,就要靠学习”。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最新文献信息吸取能力方面,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不仅培养学生具备了三方面的能力:

(1)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内容和研究的课题需要去搜索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会利用计算机,按照自己所学专业的需要,处理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3)使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

包括选择知识、储存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能够结合本专业教学,传授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比较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也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一门专业课,既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也有与相似学科研究和学习方法的触类旁通。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文献信息检索课,其优点在于:

一、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灵感

同一堂课、同样的教材和教师,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一样,关键在于对教学信息的捕捉、吸收不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故事就是鲜活的例子,他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扑捉,在冰川学研究、地质力学理论、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说李四光每步跨度是0.85米远,就是受大学课堂上一老师的无意的讲说启发的,从而能在荒郊野岭迅速判断距离与方向。

二、随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讲解、传授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如,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时,在明确教学目的、要求、计划之后,重点讲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讲授、实习和自学,并指出自学的方法,即sq3r方法,survey(观察研究)、question(提出问题)、reading(阅读)、recite(背诵)、revise(复习),从复习及考试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学生记住了这种自学方法。

又如,在讲解资料搜集方法时。着重阐明文科和理科对资料占有的区别,这样讲,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收集资料阶段,能注意充分地占有分析资料,毕业论得较顺利。

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或为古人、前人、伟人、名人所创,或教师自身总结,对于前者,也是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如,在讲读书的方法时,提到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陆世仪主张的“三读”,精度、细读、孰读,翦伯赞的“三法”,通读、重点读、做笔记,董遇善利用“三余”等,分别介绍这些名人的时代北京与贡献成就,学生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俗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授人以渔”。因为,得方法者,事半功倍;得方法者,终身收益。要为学生传授研究和学习方法,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对说授课程的专业知识、专业氛围等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我们讲授“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多年的教学体会是:要寓研究方法、学习方法于每一堂课,必须做到四个“精心”:

1、精心备课

文献信息检索课具备文理兼容的特点,文理课的基本研究方法贯穿本课程的始终。因此,教材中可以挖掘、引伸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比较多,只有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恰如其分、融会贯通地传授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在讲到“信息”概念的多定义时,给学生讲明白文科的研究方法,即“当一个概念不确定时,可以从其特性上来定义其概念”。

对于信息的概念,定义非常多,如,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也有人则认为“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运用文科的研究方法,就可以从诸多的概念中抽象出信息的特点,这样当我们判断“信息”的概念时,就可以说:凡是具备“客观性、传递性、附着载体的知识或消息就是信息”。

2、精心设计

一堂课上方法不能讲得太多,讲得太多,学生会把握不住要点,觉得此门课程太复杂;也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会摸不清方向,学无定向就会感觉吃力。

有时我们也可将“方法”变为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如,讲到学习的三境界时,可以用一句“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接着就有学生会有感情地合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台上台下的互动,使得教师、学生情绪热情高涨。针对当前网络技术发达、数字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文献检索课在课堂设计上,更应有所偏向,使学生不仅了解网络检索知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更应从网络万能的概念中回到现实的有限利用网络,避免“宅学生”的出现,使他们健康生活。

3、精心交流

文献信息检索课是国家教委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目前高校中学生的层次多,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各种困难,不交流就无法进行方法指导。

如在大专班授课时,学生谈到好多同学数学不及格的问题,我们就给他们讲理工科的学习方法,即“逆向思维法”,遵循“结论-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的顺序,并且,就物理应用题的求解做了说明,学生收获较大。再如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就不能再讲一般的概念和方法,应提前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检索知识和方法,在学习上重点研究方向是什么,针对研究生的特殊需求,提供他们学科专题资料的收集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4、精心学习

当今社会,学科体系庞大,文献检索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学、信息学科,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结构,必须打造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因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互通有联的,必须有一桶水,才有底气上好一堂课,才能剖析、提炼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正如钱伟长教授所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我们要抢先于时代,就要靠学习”。

情绪控制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打破习惯思维,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真理性是相对的,而知识的发展是无限的,无论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来的事物,原有的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习惯思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惯性,致使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大大阻碍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批判意识,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法国作家莫伯桑说:“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

例如,在世界科学史上具有非凡影响和重大意义的控制论的诞生,就体现了美国科学家维纳的思维的批判性。古典概念认为世界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维纳则提出新观点、新理论,认为世界是由能量、物质和信息这三部分组成。尽管一开始他的理论收到了保守者的反对,但他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最终创立了具有非凡生命力的“控制论”新学科。

二、点燃学生的创新欲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可笑,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故此,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教学的活和课堂的活,是要使课堂上呈现出教师、教材、教法、教境(教学氛围)四位一体,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者和谐发展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兴趣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欲罢不能;情感的活跃——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思维的活跃——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以此循环往复,不断向更深更广的知识层次开拓;自主意识的活跃——把学生的学习劲头鼓动起来,变“要我学”“教我会”为“我要学”“我会学”。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史思维的特点是辩证思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相互联系,是有系统有规律的,即辩证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兴趣和能力。当代中学生的特点是信息灵通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是可以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的。为此要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难,发表见解。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辩论赛”“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秦亡汉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秦始皇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汉初之所以会出现“文景之治”是与汉文帝、汉景帝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秦灭汉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范文 下一篇:情绪心理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