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07 10:46:40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1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假如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经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服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重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熟悉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假如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治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反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治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当然,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够的,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发展时期。同时,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信息反馈面广,对社会上形形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耳濡目染,而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相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流传的一、两句消极的顺口溜就抵销了。为此,青少年的公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务界力量齐抓共管,从而提高青少年公德水平。如为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另外,为了取得社会支持,可实行警校挂钩,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熟悉,从而使青少年公德教育做到整体化、网络化,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2篇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四)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雷毅,男,陕西延安人,硕士毕业,渭南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油画教学与技法

青少年美术教育兴趣作为重要的美术教育领导者,其本质是传承丰富的青少年美术文化与教育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观念和知识以及思想不断的更新,同时,增强青少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青少年美术必须探究的主题。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青少年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传承文化的途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对待青少年美术教育的态度极为重视。青少年美术创新教育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发展我国的青少年美术教育。青少年美术教育更是在美术教育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十年来,青少年美术教育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尤其青少年美术教育成为我国文化方面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我们今天所说的青少年美术教育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展览,建造青少年美术馆等措施对人们进行熏陶,提高青少年美术素养。其次,青少年美术教育,是为培养青少年思维与认识。其中,青少年美术教育尤其重要,这就是当今青少年美术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美术教育是未来我国文化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之一。青少年美术教育者更在美术教育的长河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的开拓与发展,既是当前推行美术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传承青少年美术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当前青少年美术教育体系中对青少年美术的定位并不明确,还有存在某些缺陷与模糊。在青少年美术教育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要求,首先,青少年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以推进青少年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实现方式,总体来看青少年美术教育模式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利于美术文化的弘扬。青少年美术教育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越来越重要。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对思维的开拓与影响

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教师一般只注重传达给学生知识,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路方式。第一,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老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不能让学生形成依赖性。第二,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采用互动法进行美术教学;老师教学过程中,要想出适合学生实际教学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兴趣的提高。第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青少年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性思维方式,要允许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法,这样更能鼓舞他们积极性。青少年美术教育模式中,美术教育的方法多依书本以及教师出示范画为主,学生按照课本机械的学习方法,而独立思考的缺乏。当然,机械的教学虽然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非常牢固不易忘记,还能够积累很多青少年美术素材上的知识。但是长期以往这种美术教育模式会造成学生创造力的减退,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增强了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理解。也能使青少年美术融入生活,感悟生活,美化生活。

二、促进创新意识培养

作为青少年美术教育者应该在教学中扮演引路者的角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青少年美术教育者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使青少年美术教育有一条独创;创新道路。青少年美术教育就要适应教改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让他们才能有充分的发挥独立创新余地,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其次,在青少年美术教育教学的模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死板的美术教育模式,多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中去,切身实际的感悟青少年美术本身意义的内涵所在。总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所在。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美术教育当中,要感受青少年美术教育的表现方式,能从中发现更多新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同时,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青少年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承文化途径和美术教育基础,青少年美术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崭新的美术教育创新方法进行教学。要积极发现学生长处及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引,确定学生在美术教育中的主导与独创及创新地位。其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让学生进入自觉学习的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美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银.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2]邱荣军.美术教学的新观念[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47.

[3]尹少群.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4篇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所居住的社会环境,都期望所处的社会环境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获得对社区的进一步认识,加深认同感,并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影响。总体而言,青少年社区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归属感

青少年有青春期的躁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平台可以有效地使社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友谊得到深化,让青少年在对社区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心灵归属感。

(二)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随着青少年本身对社区认同感的加深,其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加深,从而社会责任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三)扩大青少年认知视域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将全社区青少年按一定的方式聚拢,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特色技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实现认知视域的扩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服务力度不足

当前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因此普遍存在政府干预过多,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为:1.政府部门以管理者身份推动青少年社区教育,过度强化政府角色,忽略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2.对社区教育的所谓指导,往往以文件形式转达,行政化色彩浓重,缺乏亲民感;3.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由政府一厢情愿地进行,缺乏充分调研,脱离现实,不符合青少年需求。

(二)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当前我国社区居民普遍公民意识不高,对社区认知不够,对社区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确实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此过程中,社区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较强的影响力,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左邻右舍的浅表层,缺乏公民意识支撑的社区意识,对社区总体上认同感低,对以社区为名义开展的活动存在距离感,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青少年,多数时间在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更少。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主动推进,才能使社区教育逐步深入人心而获得自主发展的可能。要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当前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往往都是不系统的、随机的一些小宣传,难以使广大民众受到切实的影响。因此,为了扩大社区教育影响,政府应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特别要在青少年中加强宣传,与各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在社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

(四)青少年社区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区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尚无相关法规予以保障,相应立法工作明显滞后。在国家层面,暂时未见将社区教育纳入法治工作计划。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就无规可循,处于散乱发展状态。一旦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导致负面问题产生。

(五)青少年社区教育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所需的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财政划拨,而社会资金所占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比例明显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会导致社区教育活动对政府过度依赖,一旦地方财政吃紧,资金一时不能到位,就可能导致社区教育搁浅。

(六)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单一

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课程内容,而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实际却是东西南北各地人员的集中地,整个社区往往呈现多元文化交融模式。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实相对照,单一的社区教育内容明显不能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求。

三、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建议

分析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水平,建议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加强以下工作。

(一)强调政府作用,构建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资源还未自觉加入到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注意根据本地社区实际,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及时为社区教育注入必要的资金资源,使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能顺利开展。同时,要在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使社区教育活动能够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整合社区各路资源形成合力

青少年社区教育要整合各路资源,形成合力,开拓发展路径。在教育经费上,一方面要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开拓渠道,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在教育场地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建设专属的社区教育基地,确保活动有场地可开展;在教育资源上,要充分联系学校和家长,使学校师资参与社区教育,并获得家长广泛支持。

四、结语

综上,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可以丰富青少年校外生活内容,增强青少年社区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新时期要联系社区发展实际,针对既存问题,努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社区教育各路资源,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榜样 榜样教育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45-03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一直以来存在着些许差异。有些研究者把年龄为13岁到17岁、13岁到21岁、12岁到21岁的人规定为青少年,有些研究者则把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界定为青少年时期,或者把高中时期和大学时期定为青少年时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心理学发展中,青少年时期的起止年龄的界定一直存在着分歧。我国的发展心理学通常会把青少年年龄界定为12岁到18岁这一阶段,相对处于中学教育时期。本文的青少年指12~20岁阶段。

二、青少年的榜样及其榜样教育

(一)青少年榜样类型的历史变迁,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1.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以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开端,英雄模范大量的出现在青少年眼前。由于新中国是刚成立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社会的各项工作还处于混乱状态中,各种困难和挑战迫切要求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为此全国上下的各级人民积极响应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号召投身在建国事业中。在这一阶段的榜样人物都充分体现着为社会政治服务奉献的精神,强调着把集体利益置于优先地位。青年榜样代表人物如: 雷锋(1940-1962),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战士,却以服务于大众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实现了自我价值。

2.时期。这一时期以政治狂热为主,青少年大多会以政治典型作为榜样。尤其是对领袖的崇拜及个人的崇拜。在这一时期,既有上山下乡的知青楷模,如在当时共青团天津地委就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展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积极号召广大青少年向侯隽学习。也有“反潮流英雄”,如张铁生,他因在一次考试中交了一份“颇有见解、零人深省”的试卷而掀起一股“否定文化的歪风”。

3.改革开放前期。在这一期间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这次会议为起点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在人们经历了“”的动荡,深深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为此出现了类似陈景润的数学家,在这个时期有很多青少年把科学家当做人生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更是成为了80年代的学习楷模。她因病高位截瘫,却自学针灸医术服务大众。为此她被人们称为“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当代的保尔”。

4.21世纪至今。由于这一期间的社会观念的急剧变化,使得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每个人都想“当家作主”。在这阶段,人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偶像,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这种“实用型”偶像逐渐占主流。除此之外,各地的各级单位和机构也表现积极,纷纷开展青少年榜样教育活动。如“感动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的每个青少年,都是应学习的模范。

(二)榜样教育的定义

它是借助于电视银屏、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优秀品德形成。换言之,榜样教育法就是把别人的高尚情操、优秀事迹等更多的模范行为来作为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方法。榜样的一般做事行为及其内心的思想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及社会机构用来影响、感化他人,这样被接受者就会积极效仿或主动摒弃一些错误的思想作风及言行举止,这样就会使榜样的效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青少年榜样教育的作用

1.榜样教育在美好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会发挥重大作用,对于生活方向也有一定的指引,在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方面也会有重要影响,会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由于青少年处于由家庭走入社会的过渡期,他们总会找一个榜样向其学习,这些榜样总会与自己在兴趣、秉性、及气质等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特征。这样青少年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自我茁壮成长。

2.榜样教育会给予青少年奋进的力量让其不断自我成长。有句俗话说得好:“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就充分体现了榜样树立的重要性,充分的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参照。青少年会因榜样的成就而感受到成功者的满足和喜悦。通常他们把榜样的外在形象内化为主体的追求时,榜样力量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这属于心理上的激励影响,因此青少年对外在形象的不断追求日益显著。

3.榜样教育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导航,会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青少年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期待及自己的特质,通过榜样教育和榜样学习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青少年。除此之外,榜样的选择也是青春期个体社会化的特征之一。例如日本爱知大学学者依田新就其归结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四大内容之一。依田新指出:“在儿童期向青春期的过渡中,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对榜样的选择,已由青少年自觉进行”。因此可见榜样就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就是青少年人生中的“导航”。

(四)青少年榜样教育状况

1.在我国社会、学校教育中,榜样教育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各地各级社会机构组织也在大力组织青少年向优秀榜样学习。青少年美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榜样的精神激励和行为鼓舞。例如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优良品德。

2.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榜样教育依然存在着的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为此在各行各业中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榜样模范。因此,偶像自发的产生出来。这些偶像因其产生的特点、自身的特征,分流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榜样对青少年的感染力。榜样不再局限于英雄革命人物,影视歌坛的明星及商场奇才则变为青少年争相崇拜的榜样。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榜样与偶像同时存在,但偶像崇拜超过了榜样学习;二是青少年对榜样的认同度降低。青少年未必认同英雄模范和优秀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但他们会选择流行人物如体育明星、歌坛影星等进行榜样学习。{1}因此,巨大的挑战呈现在榜样教育面前。

(五)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变化的原因分析

1.榜样教育环境的复杂化。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消减了榜样的权威。步入改革开放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变为多元化取向,这给青少年榜样教育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的难度系数。同时也因网络的良莠不齐特点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了双重变化,既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又制造出很多麻烦。

2.榜样选树机制不健全及宣传方式简单化、片面化。在过去的榜样教育中,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和树立式教育占主导地位,大多进行的是单向宣传,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单向的了解与学习是青少年对榜样的认知,与当代青少年追求自主选择的要求发生冲突。有的在进行榜样教育宣传时只会针对于其表面成绩及外在的言行举止,而忽视了榜样内在的艰苦奋斗的历程及其内在的品质。这对实施榜样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榜样教育的推广(下转第49页)(上接第46页)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对青少年心理特性的分析。由于青少年的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独立性、差异性也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而变得日益增强。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更加成熟,积极向上的渴望日益增强。{2}根据埃里克森的研究所述,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会因为身心的巨大变化而开始思考各种人生大问题。{3}榜样教育也因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而变得复杂。

(六)提高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对于榜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展偶像-榜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青少年往往从大众传媒里寻求自己的偶像。在某种意义上,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精神和情感,甚至是一颦一笑。因此,疏导性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偶像,周遭的环境要理性引导分析。这种教育法旨在提炼偶像的榜样功能,使青少年学会对偶像加以批判接受。

2.榜样应该具有人格魅力,众多的榜样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出较大贡献。对于有偶像潜质的榜样要进行重点培养,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以小见大,进而树立更多的偶像-榜样人物。

3.榜样宣传方式多样化及榜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用好网络这一大便利工具。要选取富有时代精神的鲜活榜样,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榜样教育的基础,其先进事迹一定要真实可信。其二是时代性。榜样要体现时代精神,榜样教育要跟随时展。

4.榜样教育方式要不断的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4}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时代,青少年普遍选择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书籍等了解信息、关心时事资讯。如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实物及图片展览、身边榜样的言行举止等都可作为素材进行对青少年的榜样教育。

5.在进行榜样教育时也要把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充分的考虑进去,同时也要契合青少年的个体自我价值的追求。因此对于青少年榜样教育的实施最终体现是要落实到青少年真真实实的行动上,建立双向互动体制,只有这样才会充分体现出对青少年的主体地位的重视,才会使青少年在榜样教育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释:

{1}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21-2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8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78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6-317,146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4000)

[作者简介:王国贤(1991―),女,山西省太原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研究。]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6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缉毒查毒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昔日在公众面前树立示范榜样的明星被曝为名副其实的“瘾君子”。如2014年李代沫、张元、宁财神、张耀扬、何盛东、张默、高虎、柯震东、房祖名、尹相杰等人因吸毒涉毒被抓。2015年年初警方再次发现王学兵、高虎等演员涉毒。盘点这些吸毒艺人,他们的身份涉及著名影星之子,成功的导演编剧,红遍一时的专业歌手,光鲜亮丽的小鲜肉等等,他们曾经头上顶着父母营造的明星光环,闪烁着草根选秀脱颖而出的不凡天资,拥有炙手可热的成名作……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承载着广大群众的厚爱,特别是青少年喜爱追捧的对象。人们困惑,这些明星艺人生活殷实,社会地位不俗,为何要走上吸毒之路,成为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中的“劣迹艺人”,明星吸毒为何如此任性?明星吸毒事件频繁曝光的原因有多重。首先,已查处的明星吸毒案件中,部分涉案人员供述,接触吸食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需要寻找创造灵感,甚至有减肥、保持身材之说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明星个人在具有一定经济财力的基础上,将吸毒作为一项寻找新鲜、刺激,摆脱公众视野,克服心理焦虑的发泄方式。其次,多起明星吸毒案件显示,明星吸毒与演艺圈的不良风气有关。近来有人把演艺圈称为“贵圈”,把明星在演艺圈的社会交往称为“混圈”,明星吸毒事件折射出又一娱乐圈“潜规则”,不吸毒就插不上话,不吸毒就交不到朋友,不吸毒就难以混成人上人。部分艺人间出现了传毒、带毒的情况,如房祖名、柯震东案等。加之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往往难以自拔,即使明星有戒毒悔改之意,也易造成半途而废、重吸复吸。因而,在已查处的吸毒案件中,多位艺人都有“吸毒史”,有的毒龄长达十几年。再次,明星吸毒具有侥幸心理,这些明星由于在广大观众心中有较高的认可度,有的甚至担任过“禁毒大使”,自身具有高傲自大倾向,往往无视政策法规,存在“查也查不到我头上”的侥幸心理,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错误心态,防毒意识差,对吸食对自身与社会的巨大危害认识不足。最后,在客观环境下,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的打击力度,如持续开展的“百城禁毒会战”等行动,彻底树立了对明星吸毒的“零容忍”态度,对于涉毒人员不管身份如何,都予以坚决打击。加之“全民禁毒”理念深入人心,明星被接受更多的社会监督,扫毒无死角,群众举报途径多元化为截获明星缉毒案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然,媒体对于明星吸毒事件的集中关注与报道,增强了公众对于此类舆情的敏感度,加之吸毒案发后一连串的明星家庭反映,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等等,长期充斥着各大媒体平台,这些因素都使明星吸毒案件呈现一种井喷式爆发的现象。

二、明星吸毒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教育冲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明星吸毒事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小的教育冲击。青少年活泼好动,探索意识强,当前00后学生在思想上更为新潮多样,惊险刺激、不循规蹈矩成为部分青少年行动的座右铭。一些明星则以其光鲜靓丽的形象、卓绝细腻的表演、富有个性的谈吐、别具一格的技能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追星”已经演变为大多数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积极追踪自己所喜爱明星的最新动态,效仿明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不遗余力购买明星代言产品,在思想上膜拜明星,在行动上追随明星,明星吸毒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冲击更大。第一,明星吸毒事件增添了开展青少年禁毒教育的鲜活案例。明星应是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珍惜拥有的社会关注力量,以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行动,使自己成为健康、向上的形象代言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由于明星人物的公众影响力,在他们身上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力往往具有1+1>2的效果,明星人物既能依靠其影响力带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凝聚爱心力量,也会因为其吸毒的犯罪行为引发粉丝对明星涉案的惋惜和不解。当前青少年禁毒教育多以认清危害为主,案例多为增强主动防御、远离等等,甚至邀请明星作为禁毒大使,宣传禁毒教育。然而,明星吸毒事件的发生给青少年敲响警钟,明星是人不是神,缺失了道德素养,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同样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二,明星吸毒事件凸显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引导功能。明星,在青少年眼中都是高大上的形象,对于他们的发迹过程,多数学生理解为是“星二代”的天然演艺资本,或是平民草根的超级选秀。因而,很多青少年对于学校正统价值观教育嗤之以鼻,在他们抱怨没有星一代的爸妈时,更多寄希望于通过唱歌、表演等选秀形式一夜成名,由此摆脱素质教育的漫长周期。他们以诸如李代沫等歌手形象为激励,寻求平凡历练中的不平凡表现,期待被发掘的闪光时刻,然而,明星吸毒事件的出现,打乱了他们原本平静的追星梦。

原本喜爱崇拜的那个“他”竟然知法犯法,以生命的代价玩火,明星形象的轰然坍塌,也留给青少年一个个价值选择困惑。明星吸毒事件告诉我们,违法者必须付出代价,在法律的框架内,脚踏实地地奋斗,是每个追梦者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无视法规,轻视人民,以拥有金钱数量决定人品高低,以名气大小看待社会价值的明星做法注定是行不通的。第三,明星吸毒事件呼唤提升青少年社会教育正能量。明星艺人吸毒,众多粉丝为之扼腕的同时,也在反思明星吸毒事件频发的原因,部分青少年由此对社会发展缺乏信心,因而提升青少年社会教育正能量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的多数时间用于课本教育和实践教育,社会教育时间用量少,但效果尤为重要。部分青少年质疑“连明星都吸毒了,可见禁毒知识白学了”,这是以偏概全的说法。正是因为部分明星接受过系统的禁毒教育宣传,仍然没能抵制住诱惑,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防线上失守,更显现出社会实践大熔炉的重要作用。我国反腐败工作力度加大,打下一批批“老虎”、“苍蝇”,这一方面暴露出我国部分为权者乱作为、不作为的事实,更说明我党塑造清廉的政治环境,切实为民利民的政治决心与果敢行动。青少年涉世不深,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遭遇社会大染缸时,是“近朱者赤”还是“近墨者黑”,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弃恶扬善、从善如流。在演艺界,我们更多地看到了李雪健、濮存昕、宋祖英等优秀的文艺主流,看到在《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下文艺工作者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不懈探索,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提高学养、涵养、修养,讲品位,重艺德的不断努力。这些社会教育的正能量是中国发展的动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则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底气,明星吸毒事件敲响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警钟。

三、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来源与发展瓶颈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内容。家庭教育持续时间最长,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社会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性。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从狭义上,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所有社会资源对青少年开展主体道德、法律素质培养及良好社会习惯养成的行为总和[1]。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是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思潮多元化、个体行为取向差异化的今天,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首先,社区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子单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社区网格化管理日益规范,居民街道社区已经成为除承担本辖区居民便利生活与管理以外,普及科普知识,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教育载体。如近两年来,针对“我们的节日”等国家宣传主题,部分社区积极开展端午包粽、中秋团圆、元宵花灯等活动,既加深了社会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底蕴的认知,也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加深了邻里之情。同时,部分社区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主题月活动,其中关于食品卫生、公共安全、法律宣讲、政策解读等内容,成为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以外良好的社会教育补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和谐的人际观和交往观。其次,政府投资的公益性文化场馆和爱国教育基地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主阵地。由国家、各级政府投资发起建设的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设施,可以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文化、政治、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多重需求,由此开展的定期活动为青少年打开了认知社会、培养才能的重要窗口,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为青少年发展兴趣爱好,获得正确认知提供了重要途径。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历史实物、场景模拟、事件再现等形式,使广大青少年对停留在课本上的书面文字产生立体印象,以鲜明的视觉冲击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感。多数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突出为青少年服务,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特色。再次,各市、区广播电台、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等单位,应学校邀请开展的校外联动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有效补充。部分广播电台成为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定点基地,一些优秀青少年事迹搬上广播电台、电视荧屏,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爱心接力等活动也由此在广大青少年中展开。对于青少年具有教育警示作用,又适宜公开审判的案件,法院、检察院允许青少年旁听,加深了青少年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培养“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塑造明辨是非、灵活机智与违法行为做斗争的法治思维。目前开展十分成熟的消防大队、交通大队进校园活动也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成功尝试,是不可或缺的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应急能力,安全求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最后,新媒体信息的拓展丰富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新兴途径和管控重点。随着互联网、手机使用的应用普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带给青少年空前的信息量,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最新的社会资讯。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易受干扰,形成沉溺网络、迷恋游戏、盲目崇拜、虚假言论等不良习惯。因而,必须净化网络,塑造绿色环境。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家庭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规范管理,社会提供专供未成年使用的绿色网站,打造“青少年网络家园”等都是有益尝试,如上海地区已经开展的青少年网络爱国教育基地建设、爱心驿站、上海共青团12355微博,通过微信、微心理、微生活等栏目设置[2],帮助青少年答疑解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途径日益多样,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如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开展形式上,多数青少年反映,现有的教育形式多是活动策划者的主观意愿,缺乏与参与主体的沟通,他们更愿意参加体验性强、具有娱乐性的社会教育,通过竞争协作等形式获得知识[3]。在教育内容上,青少年表示多希望获得社会适应知识,对于创新合作的内容需求高于文艺才能类内容,现有的社会教育内容多数停留在图片展示、人工模拟等层面,实况模拟更多用于天文现象与交通运输领域。对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利益诱惑、虚假信息缺乏辨别引导。在社会教育的时间上,尽管社会教育开展的多种途径就涵盖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但由于繁重的学业压力,往往使青少年真正用于参与社会教育的活动减少,让位给名目繁多的课程辅导班。在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教育的主体广泛,极易形成开展社会教育的主体不明确,分工不清,责任推诿现象,造成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沟通不足的矛盾。学校教育往往以在学校已开展过素质教育为由,主张推进以分数为主的应试教育,缺乏配合开展社会教育的积极主动性。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个体差异,存在社会教育认识误区,部分家长认为参加所谓的社会活动与考学相比,不具有回馈意义。部分机构看准青少年好玩爱动的特性,名义上以增长学识为主题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进行体验教育,通过获得参与者个人信息或在具体活动中营销产品或服务,实际上以攫取商业酬劳为根本目的,没有促进青少年真正接受社会教育,反而对真实有效的社会教育开展带来负面影响和不良冲击。由于我国青少年人数众多,分布区域广泛,地域差别大等现实因素,也为进一步开展社会教育带来了困难。

四、实现社会教育的有效尝试

在媒体的闪光灯下,明星吸毒事件频频曝光,那些曾经为青少年追捧,以豪言壮语激励青少年奋进的明星艺人,沦为带着冰冷手铐,向公众道歉,忏悔吸毒罪过的反面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社会教育对于他们教育的失败值得人们反思,同时,明星吸毒事件也给予了在青少年崇拜偶像形象坍塌,价值选择面临困惑的真空期,完善社会教育,实现梦想坚守的可能。

第一,社会教育要形成育人育才的社会氛围。相比之前出现的学校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不配合,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不支持现象,背后潜在的是教育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因素干扰。部分教师、家长认为分数、前程对于青少年才是第一位的,在当前考核制度的大背景下,注重学生成绩的进步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应试而忽视了德育的发展,是偏颇的做法。明星吸毒事件说明,在充裕的物质条件、前程坦途的光环下,道德、法律的失守更为可怕。对于这些明星而言,多数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严格的文艺技能磨炼,人生经历的一度压抑使得他们在取得公誉度后,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约束,酿成了吸毒入狱的苦果。各级学校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重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等途径,以社会热点事件为抓手,深刻剖析潜在的青少年价值取向问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鉴别真伪信息问题等等,主动联系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配合开展教育活动,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既在课外开阔青少年眼界,又在校园让青少年体验现身说法的经历,让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家长应从明星吸毒事件中反思到,卓越的家庭在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重视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整日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有如温室里的花朵,只是埋头于课本知识的教育更像学习的机器,社会教育是孩子体验文化多元性、接受社会挑战的平台,是家庭直接经验、课本间接经验在社会付诸实验的场所,也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家长要认清社会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理解这种影响的形成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第二,社会教育的开展要倾听青少年心声,实现引导结合。社会教育是一项耗资大、历时长的系统工程,在青少年空间、先锋队、共青团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否受到青少年欢迎,取得教育效果,与是否吻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符合青少年发展需要密切相关。因而,社会教育开展活动在开展前要善于倾听青少年的呼声,了解他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教育,避免“一言堂”。在活动内容安排上,对于他们喜爱的竞争型互动项目、体验类项目可以加大开展力度,侧重社会适应类、科技人文类知识普及。增强体验性活动教育,模拟场景,如当前的最新形式、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时的注意事项。在教育时间上,多数社会教育场馆长期对青少年免费开放,结合热点焦点问题,公益机构可以在节假日、周末等青少年参观人数激增的时段,开展专题教育,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在教育成本上,当前青少年社会教育多为政府出资,主办方需向相关财政部门明确汇报款项用途,实现教育开支透明化。部分青少年社会教育可以采用赞助商协作开展,但必须在协作开展前,明确双方分工,避免教育活动沦为商业炒作,挫伤青少年参与积极性。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必须坚持疏导原则,不能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负面事件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视为洪水猛兽,完全阻挡排斥。而应在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疏导、政策阐发,从青少年角度开展教育。以明星吸毒事件为例,部分青少年平时爱追星,看到喜爱的明星锒铛入狱,满心悲伤,无心学习。此时,社区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可以联合起来,做禁毒知识宣讲,参观法治展览活动,使青少年了解明星吸毒的真正原因,明白违法终究要付出的代价,成功唯有依靠辛勤劳动获得,不可对青少年采取严加斥责,故意激怒的态度进而适得其反。通过正反案例分析,帮助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在社会提供的冗杂信息中辨别真伪,不以讹传讹,摆脱颜值评价,追求健康、向上的道德明星、知识明星,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稳定能力与状态调整能力。

第三,社会教育应凝聚网络媒介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网络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青少年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近年来网络持续关注的女孩失联和明星吸毒事件,一方面表明了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迅捷;另一方面,不乏某些新闻记者为吸引眼球、获得点击率,在缺乏调查的基础上故意强调事态,扩大影响的炒作。作为网络受众的部分青少年不断浏览此类资讯,对于参与社会活动会产生恐惧,甚至失去对于社会的信任,国家的信心。因而,社会教育呼吁广大青少年选择健康网站,获取绿色信息,也希望新闻媒体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真实真诚地评判事件,避免长尾效应。不猎奇争艳,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平凡人物的优秀事迹,使青少年突破仅以歌星、影星为崇拜对象,希冀一夜成名的明星路线。一方面从明星吸毒事件中强调明星兼具形象示范和道德示范的双重作用,道德责任的失范对于公众的负面影响更大,明星实际在享有社会关注度的同时,更应化厚爱为责任,以良好的道德言行回馈社会。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弘扬社会正气,使青少年在了解一定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看到中国在改革行进过程中必然遭遇的矛盾和风险。加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依法治国等重大国家战略决策的宣传介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帮助青少年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青年梦的远大理想抱负,在平凡中创造伟大,以客观理性、平等冷静的态度看待网络事件,把握积极向上的舆论主旋律。

第四,社会教育要注重资源均衡,回归教育本色。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也具有地域差别。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社会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设施完善,青少年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众多,在扩大信息接纳的同时,也易受到思想问题困扰。在一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孩子们还不知影视明星是谁的时候,当他们已错过社会舆论对于明星吸毒事件种种解读的时候,他们已将讲台上辛勤工作的老师、田间地头专注耕种的劳动者视为明星,通过自己踏实努力的学习来回报父老乡亲。社会教育在这里演变为朴实的乡土教育。社会教育的政策如何向欠发达地区适度倾斜,是政策层面和教育层面的双重问题。定期开展不同区域间青少年的思想文化交流,远比单方面对农村希望小学捐赠物品更有意义,拥有富足物质资源的城市青少年更要锤炼珍惜、互爱的品质。让教育资源分配趋于合理,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应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到道德锤炼、素养提高。社会教育更要摆脱花架子,放下作秀心态,真正为青少年服务,使广大青少年在成才之际回忆的最具教育意义的课堂来自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并非固定于工作在此类教育机构的专职人员,任何为教育做贡献,为青少年成长助力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分子。社会教育需要众多志愿者的加入,最为平凡的社会教育示范者其实就是你、我、他。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7篇

一、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更要使他们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决定我们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青少年普法教育是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十五大以来,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青少年普法教育更是刻不容缓。

二、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征

1.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府普法机构、学校、社会等都负有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2.青少年普法教育的客体具有特定性,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3.青少年普法的内容具有确定性。《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青少年普法的重要内容。4.青少年普法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学校是进行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是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子和教学大纲缺编,虽有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二是形式简单,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教育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直观的教育,法制教育取不到好的效果。

三是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没有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基本流于形式。

四是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其他教师兼任,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仅靠课本照本宣科,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聘请的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又因受课程安排和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五是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学校的法制教育没有硬任务、硬指标,没有明确的责职和目标,在教育管理中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特别是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社会环境来约束,法制教育严重脱节。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根据近几年来在青少年普法方面取得的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部门重视。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其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机构,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

二要丰富内容。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三要规范教学。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升学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四要提高质量。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8篇

摘 要 户外教育指在户外开放式环境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利用户外丰富教学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学,通过户外教育特有的教学特点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

关键词 户外 青少年 教学

户外教育是在户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相对于传统室内教育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青少年在户外真实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进行学习,过实际操作使青少年真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感觉得到的外界环境刺激,青少年亲身体验这些刺激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使青少年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特定环境中,户外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对青少年的束缚,使素质教育得到充分满足,有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提高。

青少年成长受到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共同影响。在户外教育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训练等多样教学手段,让青少年亲身体验、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他们更清楚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一个健康得认知过程,对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和促进全面协调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青少年户外教育的优势

(一)开拓了青少年的学习空间

户外教育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为基础,构成了一个现实的学习环境,在认知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增加了青少年认知事物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是亲身体验式

户外教育是青少年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通过亲身感知和实际操作,这种直接获得的知识技能保存时间更长久。在户外教育过程中,青少年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不断探索,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直接获得方式,让教学过程充满乐趣,使青少年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可以更真实地培养青少年品质

户外教育有着丰富的教育环境,这些教育环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些教育环境是要与他人共同协作,可以真实地直接感受到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在团队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可以培养青少年责任感。有些教育环境需要青少年独自参与,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一定目标,通过这一过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的途径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有些教学环境中出现了是非善恶的判断,通过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在道德上有一个正确判断能力,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青少年户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户外教育随着教育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的认可,特别是现今社会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注不但提升,促进户外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户外教育的场地问题

由于户外教育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安全问题,使户外教育场地受到限制,只能在特定环境进行,不能真正让青少年进入真实客观的环境当中。目前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投入,户外教育场所不段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青少年群体,户外教育场所还是不能真正的满足需要。

(二)户外教育的时间问题

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特别是升学压力,使青少年课余时间被极度占用,青少年没有多余时间参加户外教育。到大学或工作以后,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但由于长期受到束缚,很多青年对参加户外教育缺乏了热情,导致投入到户外教育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

(三)户外教育的师资问题

户外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师或指导者。在教师或指导者的引导下青少年才能真正融入到户外教育,真切体会到户外教育带来的快乐。这就要求参与户外教育的教师或指导者必须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现阶段我国对户外教育的教师或指导者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户外教育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户外环境,给安全带来隐患,很多教师或指导者担心出现意外,甚至还会引起法律纠纷,国家的法律系统在发生这种情况下的责任认定还没有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使很大一部分教师或指导者把户外教育限定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减少了户外教育的意义,有些人甚至不愿意采取户外教育这种方式。

三、结论与建议

户外教育作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越来越被国家、社会、学校、家长认同,正在逐渐的广泛开展。但是户外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呈现,这就需要积极地宣传和开发更多的户外教育场地,增加户外教育时间,培养更多户外教育师资,制定和完善户外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家长对户外教育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户外教育的优势,更好的为青少年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红伟,付钢强.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3年8月刊.

[2] 应俊,张贝贝,张艳杰.初探敉獾慕逃功能[J].运动.2013年5月总第66期.

[3] 周红伟.我国户外运动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6期.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青少年 校外 教育

校外教育是校外教学机构在学校教育以外,利用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了,它扩展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学校以外的社会各个领域,教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全时空的复杂的社会子系统。教育的纵坐标是指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时时受教育;横坐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处处受教育。校外教育已被纳入了整体教育体系的发展之中,成为国民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校外教育的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由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校外教育构成的。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本质,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与学校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校外教育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青少年校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外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青少年校外教育在我国已历经近60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少年宫到现在的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科技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校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总体来讲,全社会对校外教育的意义认识还不够准确,大多数人仍停留在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补充,是少年儿童课余假日娱乐的场所。基于这种认识,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校内教育。因此,在经费投入,政策制定等方面,长期处于边缘地带。

(二)校外教育内容单一

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活动内容单一,教学范围狭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为了应对市场,大量的开展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特长班,而锻炼少年儿童心态、胆量、体能或科技创新等科目却很少涉猎,这对拓展孩子的视野、健全心智,或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或欠缺。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创收,针对应试教育开设数学、英语等文化课辅导班,这已经完全背离了校外教育的意义,与校外教育的宗旨南辕北辙。种种错误认识导致长期以来我们青少年校外教育单打一,少创新。这种狭窄的专业设置,既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也不能适应知识积累的需求。

(三)青少年校外教育设施薄弱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馆在建设初期,大都是依赖地方财政投入建设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的青少年活动场馆,建设初期配套的各类设施日益陈旧老化,基础设施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改造,对新的活动项目因资金制约也不能及时开展,无法承担目前日益增长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绝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属于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也有一部分是完全的自收自支性质。因此受经费来源制约,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得搞创收,与市场化接轨。这在某种意义来讲,背离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公益性的原则。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各“中心”不得不开办各类迎合市场的培训班,出租教学场地,招商,招租,使得青少年活动中心内部鱼龙混杂,失去了原有的为青少年服务的单纯性质。一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项目因受经费制约和不挣钱也被忍痛割爱。

二、强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化夏令营活动

夏令营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各种文化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通过愉快的亲身体验学习中国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接受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北京快乐游”夏令营,通过游览参观长城、故宫、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地,使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以开展国学夏令营,让青少年参加国学故事会、国学诵读、国学小游戏、国学影视观摩等活动,学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传统美德,养成健康的人格与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开展游戏类文化体验活动

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简单易学,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通过参与游戏提高各种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以我们磐安青少年宫为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和社区,以体验、实践和竞技为主要途径,开展消防体验、安全闯关、环保闯关、跳羊角球、欢乐袋鼠跳、贴鼻子、夹乒乓球、无敌风火轮、灌篮高手、电子百拼等多种游戏式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寓教于乐的游戏项目,让青少年在享受丰富的公益性文化大餐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良好的道德素质。

(三)开展艺术类文化体验活动

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品种多样,内涵丰富,通过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青少年各项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让青少年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学习历史人物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勤学苦练的品质,进一步陶冶青少年情操,净化青少年心灵。

三、总结

总而言之,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对校内教育的弥补,也是促进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开展丰富多采的公益性校外文化体验活动,则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仅有利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还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将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的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晓明.让学生喜欢成为校外教育的重要指标[J].上海教育,2011,(06).

[2]张青菊.激活校外教育机制 共同培养合格人才[J].青海教育,2007,(06).

青少年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1靖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像文成前几年也有结帮搞派团伙作案的,如“青龙帮”等。

2.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_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广泛开展以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同志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也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El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2.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和基地的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3.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

各级党委、政府要尽最大努力,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娱乐的场所,并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助学活动,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离校不离教”。同时,加强联系,明确责任,切实落实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在校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和有劣迹的社会人员的帮教、监管工作。

三、结语

上一篇:合法劳动教育范文 下一篇:重点工程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