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交流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0:10

农技交流材料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开展机制创新加快推广步伐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农技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农技中心和省、市业务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立足抗旱防灾,遵循两个规律,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特色农业服务为宗旨,以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马铃薯、中药材两大支柱产业及旱农技术推广为突破口,适时引进、试验和示范一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试行持证上岗、科技培训及旱农技术的整合配套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工作,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基本情况

定西市安定区地处甘肃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陇海铁路、312、310国道穿境而过,距省会兰州仅100公里,总土地面积3638.7平方公里,全区辖19个乡(镇),总人口47.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77万人。海拔在1750-258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420mm左右,蒸发量1536mm,降雨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无霜期141天,年均气温6.3℃,全区总耕地面积172.27万亩,其中梯田面积13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44亩。

定西市安定区的农技服务体系从1990年开始,按照"提高县级,强化乡级,发展社级,普及到户"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区25个乡镇农技站,但从1996-2000年,随着管理权限的下放和财政体制改革,全区乡镇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出现了管理失控、上下脱节、人员流失及经营亏损等问题,全区的农技服务网络较为混乱。

自然条件严酷、耕作条件较差、科技素质低、资源匮乏是我区的区情,干旱少雨、技术水平低、产业化水平低是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1年以来,在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以创建区域农技站、建设科技示范场、试行持证上岗、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旱农技术推广、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技术服务,全面促进了我区的农技推广事业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是抓体制创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近年来的农技推广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按照"建区站、抓乡站、促发展"的思路,首先是抓了中心区域站的建设工作。针对乡镇农技站存在的管理失控、上下脱节等体制不顺的问题,2001年在原县委、县政府和全国农技中心、省农技总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原巉口镇农技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巉口农技中心区域站,2004年又相继建成了内官和西巩区站,区站隶属于区农技中心,作为区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区站搞好本区域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示范点建设工作,做好了区农技中心的业务延伸和补充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区位优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步伐。一个方面是促进了职能的相互剥离。首先是将农技人员从原乡镇繁杂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其他事务中解脱出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其次是将经营服务部分离出来,通过招标竞争,确定专人承包经营,使其他技术人员从经营服务中抽出身来,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第三是区域站人员由区乡两级农技人员实行竟聘上岗组成,保证了人员质量。第四是将区站的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使广大技术人员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担忧,更加有利于基层农技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其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示范场的建立促进了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在组建区域农技站的同时,我们在巉口镇的康家庄村、内官镇的内官村和西巩镇的河畔村三个区位优势比较突出的地方建立了三个五十亩以上的农业科技示范场,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最新、最先进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现场示范,还发挥了其显著的培训作用,使其成为展示我区旱农技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培训基地。其次抓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2004年我区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主要从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这次体系改革的有关方案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区、乡镇级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对乡镇农技站的财产和职能进行界定,以保证这次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改革后各个机构的正常运转;第二是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学习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自觉性;第三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岗位职责,量化考核指标,把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村入户等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主要内容,把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评价纳入考核体系中,进行严格的综合考核。对区站站长、区站成员、乡镇农技站长的考核由区农业局牵头,区农技中心、有关乡镇负责人、驻村干部、农民代表参加评议,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体系中,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考核,乡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则从近年来充实到基层的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原有农技人员中选拔,保证了改革后队伍素质的提高;第四是开展竞聘上岗,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推行全员聘用制,对落聘待岗人员安排到临时岗位,进行培训提高。通过这次大换血式的体系改革,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我区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机制创新,建立起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技推广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求,我们在推广手段、推广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革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高效、经济、科学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首先是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的科技示范场,创新了推广手段。这样形成了以科技示范场为载体的一个集技术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技术展示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有利于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联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一般性技术推广职能的市场化改造。在对科技示范场的管理上,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个人入股、农户加盟示范的新型的示范场企业化管理模式,即在经营项目上由职工个人入股参与经营,在试验示范项目上采取区站给予物资补贴,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这样形成以农户管理,示范场以物资补贴、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年终按一定的百分比收取有偿服务费的示范场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场健康发展,为新形势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新途径;其次是推行持证竞争上岗,创新用人机制。从2001年开始在全区农技系统全面推行了农技推广资格认证工作,先后有101名技术人员经综合考核取得相应资格,今年对区、乡镇农技人员进行竞聘上岗,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组合,择优上岗,充分发挥了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到量才而用,才尽其能。三是农、科、教密切合作机制。既推广部门的农技人员带着生产中的问题到科研机构参与科技开发,到农业院校进行研修深造,而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则带着课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验证成果。近年来,我们同省农科院、甘农大、定西市旱农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四是活化农技推广机构内部管理机制。针对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和特点,制定机构管理制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人员录用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特点,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把单位民主评议与服务区域内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理论研究成果与一线实践活动成效密切联系起来,把为民服务意识强弱与实际工作能力高低合理统一起来,建立相应的奖励处罚机制。五是市场化运作和多种经济成份广泛参与机制。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大包大揽、行业垄断、不堪重负"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各种经济成份的社会力量,以各种合法方式加入农技推广活动中来,使农技推广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机构的特有活动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围绕满足最广大农民需要的广泛的社会行为。六是开展了区(县)乡连锁经营,创新了推广方法。以区级农技部门为主,乡镇农技站加盟实行农资连锁经营,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新产品的推广中实行统一供货,统一销售,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进货渠道不畅,经营成本较高的现状,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充斥市场,降低了经营成本和生产成本。

三是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对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全员竟聘上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乡镇区域站实行垂直管理,对乡镇站实行双向管理。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考核,淘汰不适合搞推广且顶编占岗的人员,同进强化对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素质。今年对所有农技人员都进行了继续教育,并聘请甘农大、省农科院及国外著名专家进行多次培训和讲座;其次调整了农技人员分布格局,通过建立人员跨级、跨区域流动机制,健全业务考核和工作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等措施,引导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目前我区三个区域站的站长均由区农技中心副主任兼任,其他职员由中心和乡镇农技站人员共同组成,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

四是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要积极引入人性化思维,体现农民至上,能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有利于及时深入细致了解农民的需求,达到农技人员与农民间双向互动,变过去"浮在面上"、"重在线上"为广泛深入点上,使农民"活脑子"、"有点子"、"得票子",大力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民看到样子,摸着路子。积极应用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处理、传播手段,实施远距离广域即时服务,建立农业和农村信息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提供各方面信息,并建立农技110服务网,逐步把广泛培训非常规作为农技推广的主要方式。

五是抓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的旱农技术推广中,我们在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对原有的一些常规技术进行了集成整合,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先后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双垄沟播技术、冬前覆膜技术、稀土材料应用、抗旱保水剂应用、网棚专用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科技新成果20项(次),应用面积达到280万亩(次),总增产粮食5000万公斤,总增产值6000多万元,使我区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4元,人均产粮458公斤。2004年,重点抓了以马铃薯产业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区农技中心和区站技术人员同时蹲点示范,对马铃薯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服务,其示范点规模大、水平高,在今年定西市第一届马铃薯产销衔接洽谈会上,得到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报道,由于农技人员不断技术创新,使安定区的马铃薯走向全国。

六是抓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快捷畅通的优势。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搞好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在全国农技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通了宽带网,给巉口区站、内官区站、西巩区站也配备了电脑,更快捷、更迅速地从互联网上捕捉有益信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筹措资金建设了"安定农技信息网",通过对外农产品供求信息,展示旱农技术,为全面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运行机制打好了基础。

七是抓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从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素质入手,狠抓了技术培训工作。首先是开展资格认证,从2001年开始,对全区农技系统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经考试考核有101名技术人员取得农技推广资格证;其次是开展了学历教育,先后有5名大专学历人员取得了本科学历,有30余名中专学历人员取得了大专学历;三是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每个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集中综合培训12天以上;四是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通过聘请上级业务部门专家讲课,区上培训区域站,区域站培训乡镇农技站等形式开展培训。

八是抓技术整合,形成了一整套技术规范。通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和示范,以及对常规技术的组装集成,形成了"定西市安定区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专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栽培技术规程","定西市安定区优质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技术规程,为我区的农技推广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和技术保障。

九是抓支柱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在近年来的技术推广工作中,我们遵循"两个规律",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我区的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技术保障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由于资金紧缺,许多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特别是信息服务等工作需要较为先进的设备,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是科技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由于技术人员一直处在生产第一线,接触新技术机会少,知识面窄,需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要紧紧围绕马铃薯等支柱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探索农技部门如何将产前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中的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后参与流通领域的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好同农户的对接工作。

二是要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效益,以增加经济收入,减轻负担。要进行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经营形式的偿试。

三是要进一步探索农技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及服务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要在设备和技术人员的配备上再开绿灯,将信息资源利用好、服务好。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1全面落实部、省要求

为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落实好农业部和省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的要求,吉安市统筹协调全市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时,把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紧围绕《省农业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农字[2014]80号)精神,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等信息化手段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提高科技到位率。《江西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工作的通知》(赣农办字[2014]108号)“,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掌握新材料,充分利用网络书屋这个载体加速江西省农业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的要求,及时督促各项目县落实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解决好书屋建设基础设施问题。吉安市多次与中国知网江西区业务负责同志及项目县沟通。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实现了网络书屋全覆盖。

2重视建设使用管理

吉安市在网络书屋建设上,根据各地的情况,实施逐步推开并在建设好的基础上,重视已建书屋的使用管理。2014年全市开始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较好的新干县、泰和县、吉水县、吉州区、青原区5个县、区进行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创建,共创建书屋1350个;2015年吉安市实现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3个县(市、区)全覆盖,共创建书屋4948个。在网络书屋建好的基础上,针对网络书屋用户可能出现不会操作使用,使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全市及时加强了培训工作,采取了书屋管理员和个人用户,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同时每个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通过网络书屋学习使用操作方法,与书屋管理员交流,逐步积累经验。吉安市书屋管理员还加入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江西群,随时与知网片区经理及全省其它县市书屋管理员交流学习。同时,吉安市还定期邀请知网江西办谢超经理上门指导,截至2015年10月,江西省已在井冈山市、新干县、吉安县、安福县、永丰县、吉水县、遂川县、吉州区、青原区9个县(市、区)开展网络书屋操作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及时引导全市农技人员参与网络书屋开展的各项活动,形成了县县有网络书屋,人人都能用网络书屋的学习局面。

3积极发挥书屋作用

一是发挥书屋学习作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权威可靠、时效性强,吉安市各级把网络书屋学习纳入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使农技人员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买书难、看书难、用书难”的问题。如有农技人员搜索一个不常用的土壤元素分布情况,“百度”不到,但通过网络书屋查找到了专业人员撰写的相关论文,及时获得了权威性的资料,具备了参考价值。二是发挥书屋展示作用。全市农业农技人员将网络书屋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素质和当地特色的舞台。2015年,吉安市基层农技人员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和产业,积极向书屋投稿,全市发表各类文章50篇,其中被录用15篇,录用率为30%;同时在2015年“微视频”展播评比活动中,吉安市上传微视频24个,安福县、万安县分别获得微视频制作一、二等奖,既宣传了当地的农业特色,又获得了荣誉。三是发挥书屋交流作用。网络书屋专家在线是一个非常好的栏目,它让农技员与全国专家互动,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帮助及解答。吉安市曾敬富、廖学林等农技专家已成为网络书屋的注册专家。2015年全市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通过书屋解决问题1400余个。通过与中国同方知网公司的合作,网络书屋已成为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加油站”和替广大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的“全科医生”。网络书屋在全市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可以归纳为“三个得益于”:一是得益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顺利完成。吉安市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现全面完成,管理体制已理顺,财政保障措施到位,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的学习热情。二是得益于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和农技人员的积极参与。吉安市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技人员服务能力的提升,全力推动书屋建设,领导带头学习、率先示范,从市局到县局每个领导都建立了个人网络书屋,坚持学习使用;全市农技人员都能积极投身其中,新干邓香籽、黄云根等个人网络书屋使用积分一直都排在全省前列;三是得益于同方知网的悉心指导,通过电话、电邮、QQ等方式及时提供实时在线指导和上门服务,上门商讨、交流书屋建设情况。13个县、区科教负责人都积极加入书屋交流群,在书屋使用遇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使用给全市广大农技人员带来了新的学习机会和全新的知识理念;给农业科技示范户带来了更多的致富信息。网络书屋拥有每日更新的2600多种核心期刊。例如《基层农技推广》、《意林》、《家庭教育》、《果农之友》等,既丰富了农技人员的知识,又开拓人们的视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有10000多种适合基层农技工作人员所需的图书,基本涵盖了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网络书屋还收录了CCTV农业频道的所有视频栏目,将近2000个视频,时长8000个小时,为农业致富点亮了一盏明灯。下一步,吉安市将继续加大网络书屋推广力度,全市引导有条件的科技示范户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使用书屋,充分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资源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平台,探索利用网络、手机等信息化服务新手段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引导当地农技员、种养大户、合作社借助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实现“互联网+农业”发财致富。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一是充分发挥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中国农技推广的根本出路。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购买服务,只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国家推广机构的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多元化的推广方式,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服务企业化是行不通的,一是企业服务往往受利益驱动,容易偏离主航道,企业介绍产品信息不对称,给农民造成损失。二是服务和被服务者对接难,企业需要完成自身的经济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农民需要最适合本地的农资,结果造成双方没有重合点;三是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打球,造成坑农现象频发。

二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事业一类性质,改革再也不能拿农技推广部门开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纯公益的事业单位,承担着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及推广,农业科技培训,重大农业项目的确定及落实,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预报,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等一系列公益性职能和部分行政职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这支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的现状,离开这支队伍,很难想象拥有8亿农民13亿人口的中国农业生产向何处去!建国60多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那种历来机构改革都先拿农技推广部门“开刀”,造成“网破、线断、人散”的悲剧再也不要重演。

三是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人心稳定。随着国家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落实了“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这支队伍的状况有所好转,但个别地区政策落实的还不到位,甚至上级来检查时临时凑材料,有提供的信息还不对称现象,实际状况根本没有得到改善。此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政治待遇、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境况堪忧,晋升职称和获得农业科技奖励比较困难,“跳农门”现象仍然存在。

四是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文化知识,是保持队伍水平有效措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年来没有学习交流的机会,只有县级推广中心主要领导每年参加几次总结会议,其他人员连外出的机会都没有,就更别提学习交流了。知识来源主要是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在学校的学习储备,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应创造条件,组织农技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达到每3-5年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技术交流的全覆盖。

五是完善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体系永续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农技推广部门的难题。省推广站要求在各个行政村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本身倒是技术不错,但示范和辐射作用效果甚微。个别地方还仅限于登个记、挂个牌子的而已,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有的地方采取了设立致富带头人的方式,来带动一方科技种田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受带头人文化水平等因素限制,自己干还可以,传授技术力不从心,效果不好;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村里设立农民技术员的方式。但目前我市运行的不好,主要是农民技术员的待遇问题没有解决好。由于多数村屯没有机动地了,靠土地补偿行不通了。以工代赈的取消使农民技术员获得资金补贴的途径在村级无法实现。只有靠各级政府拿出资金,给农民技术员发工资,农民技术员的报酬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2011年,桦川县政府发文,明确规定有县级财政出资,每年给每名农民技术员2000元的补助,全县111个行政村每个村都设立了一名农民技术员,农民技术员的瓶颈问题似乎从此得到解决,但年底由于政府没有兑现文件内容,不愿拿出该项资金而使此项内容夭折。

六是改善农技推广手段,是发挥效果提高效率的关键。目前,农技推广的手段相对落后。虽然一些乡镇农技推广站配备了电脑和简单的仪器,但也是设备不配套,难以发挥作用。基本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腿”来工作,工作效率和效果十分低下。各级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对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设备投入力度,使农技推广人员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 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 to use ,free to develop,freedom for 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 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 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 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 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 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 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 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3] 丁晋.从Sakai项目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J].中国电化教育,2008,(1):98-101.

[4] Sakai基金会. Sakai官方网站关于Sakai的介绍[EB/OL].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我工作近30年来,参加过许多次党代会、政协会议、科技大会、科协代表大会等,每参加一次会议,尽管增长了见识,收获了许多,但很多会议也不过是举举手、拍拍手、即兴发发言而已,像过眼烟云。我等着市党代会召开时间的到来,心想,按时参加会议,轻轻松松几天就是了。

可事情偏没那么轻松。市党代会定于9月16~19日在常德市召开,9月9日上午,县委办公室通知我,说9月10日(这天是星期六,过2天就是中秋节)下午市委书记卿渐伟要来安乡召开基层党代表座谈会,要我参加座谈,并作好准备,座谈发言的核心是“你这个战线、单位的党员在想什么、干什么”,并要求在笔记本上拟好发言提纲。为了体现这次座谈会的重要性、严肃眭,县委办先后3次打来电话,强调要作好准备。

尽管自己过去出席过不少会议,见过不少领导,但这样近距离与市委书记座谈还是第一次。这是政治任务,怠慢不得,于是我利用9月9日下午适当的进行了一下梳理,并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拟了一个发言提纲。

9月10日下午,秋高气爽,座谈会在安丰乡政府院内的葡萄架下举行,市里来的领导有市委书记卿渐伟、副书记宋冬春、组织部长、市委秘书长等一行,县里参加座谈会的领导有县委书记王先蒙、县长石玉林、县委副书记罗先东,工业、农业、医卫、教育、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代表各1人,我是作为农业方面的代表参加的,市里的领导坐成一排,我们坐成一排,相距不到2m。

卿书记像拉家常一样,说明了召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希望大家不要拘谨,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完之后可补充,就这样,大伙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发言。

我发言的题目是“怎样做一个受农民欢迎的农技人员”,前面有—个“帽子”,即农业局有多少工作人员,有多少农技人员,有多少党员农技人员,在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党员农技人员就是冲在最前面。

紧接着分五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分是“受农民欢迎的5种农技推广方式”,即一张报、一堂课、一喇叭、一短信、一丘田。

第二部分是“受农民欢迎的五类农技人员”,即“肚子里最有货的”,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沉得下去的,有亲和力的,能“干”能“说”还能“写”的农技人员。

第三部分是受农民欢迎的集“五员”于一身的农技人员,即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市场信息员,农资导购员,矛盾调解员。

第四部分是受农民欢迎的五种农技推广精神,即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

第五部分是当前农技人员想得最多的五个问题,即最大的心愿是农民增产增收,最大的理想是当好“演员”,最大的喜悦是受到农民的喜爱和尊重,最大的期盼是自己能够充电学习,最大的遗憾是工作再出色受身份限制也难进公务员队伍。

在我发言的过程中,卿书记听得仔细、记得认真,还不时插话交流讨论,如科技报办报情况,农村有线广播建设情况,农技人员年龄、专业结构情况,等等。对于他不太熟悉的,他还询问了在场的县级领导。对于我提出的一些建议,尤其是农技人员受事业编制身份限制难以提拔的问题,他还要市委组织部部长亲自解答。

大家发言结束后,卿书记进行了总结,对我讲的“几个五”都能一一说得上来,对我的提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的某些说法进行了风趣的修改,如我讲到一个称职的农技人员应该是“走乡间小道,住农户家里,泡田间地头”,卿书记说:“我帮你修改、浓缩一下,就叫‘泡田间、走田埂、住农家’,这样更简洁,更好记。”这说明市委书记听得多认真记得多细致啊。

座谈会上,县委书记王先蒙就我发言中提到的许多问题进一步征求我的意见,并说他很久没有听到有关对农技推广工作这样精辟的论述了。

座谈会结束时,县长石玉林要我把发言的内容整理好后,送他办公室,供今后研究“三农”工作时参考。县委副书记罗先东也索要我的发言提纲。

没想到自己的发言会引起市县领导的重视与共鸣,趁着还有激情,加上2天之后就是中秋节了,6天之后就要参加党代会了,我便在第二天就将自己的座谈发言进行了整理,之后征求了几位同志的意见,修改定稿后,趁市党代会召开之际,将这篇近4000字的文稿当面呈送给了县里的几位领导,就这样收获了第一篇文章。

过完中秋假去上班,我想,市党代会上又会有许多讨论,又要发言,与其临场发挥,不如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发言也会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些。

准备什么呢?联系工作实际呗。我思忖着,常德是个农业大市,发展现代农业应该是下届市委的工作重点之一,于是着手准备安乡发展现代农业应解决的一些问题的发言材料。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安乡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应着重解决好以下10个问题:即重视发展粮食生产,立足发展优势产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立足保护消费者健康,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大力发展避灾、抗灾、减灾农业。

9月17日上午,卿渐伟书记代表第五届常德市委作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市,不断开创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新局面”的报告,用“六个大力一个提高”提出了今后5年的战略重点和工作举措,其中第二个“大力”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样我准备的讨论发言材料与书记的报告十分吻合。

在分组讨论开始时,安乡代表团团长、县委书记王先蒙再三强调,希望安乡的代表要精心准备,认真发言,还特意提到市委卿书记前几天在安乡召开座谈会时我的精彩发言,并把我这次的座次特意安排在市里几位领导的正对面,且示意要我带头发言。

由于有备而来,我照着发言稿毫无拘谨的作了《安乡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发言,得到了市县领导及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在党代会召开期间,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当他们采访我时,我则将带来的这2份材料交给他们,主要观点都写进了他们的报道,还有专访,他们都说采访我这样的党代表最简单、最轻松。

党代会结束后,我将《安乡县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发言材料进行了整理,近3000字,投寄给《湖南农业科学》,该刊在2011年12月份刊发了。这样我收获了第二篇文章。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4-01

一、存在问题

1.农技人员流失、离岗严重,非专业人员涌入现象普遍存在

一方面,由于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环境差,晋升空间小,部分农技干部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农弃农人员增多,而同时非专业人员不断调入。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底,全县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有21人,离开队伍有37人。另外大量农技人员被抽调到非农岗位,从事行政事务,离岗、“占编不在岗”现象普通存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部分都被乡镇政府或县级部门抽调,仅乡镇农技站技术员长期被抽到非农部门上班的就有40人,占在职人员的28.2%。同时,农技岗位很难引进和留住专业人才,不断有如“教师”、退伍军人、部队家属等非专业人员涌入,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特别“人权、物权、财权”归乡镇管理后,此现象更为严重。目前,全县农业系统有专技人员159人,占在职人员的67.4%;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77人,占在职人员的32.6%。

2.队伍“断层”情况日益严重,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不断弱化

一是“知识断层”。由于科技人员获得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陈旧,缺乏创新,知识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乡镇农技员极少参加县级以上业务培训,县级大部分农技人员也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和正规的培训,知识储备、更新远远跟不上发展需求。

二是“技能断层”。年轻农技人员有较新的农业理论知识,但安排到乡镇农技部门就业后,长期被抽调从事非农业工作,脱离农业实践,脱离推广队伍。随着老一代技术员退休,新老接力将中断。

三是“服务断层”。表现在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目前,实施高端技术研究的都是大学科研院校,其与基层推广、与农户相脱节,很好的研究成果因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断层”,在“最后一公里”断了线。

3.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被“弱化”,逐步“边缘化”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大部份是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扶持上,对农技队伍建设的投入却很少。农技人员工资收入长期增幅小,办公条件差,大部分乡镇农技站的办公用房已成危房,交通工具为个人购买的摩托车。另一方面,农业部门无资金,责任大,权利小,工作被动,缺少办法,难以取得显著成果,领导逐步忽视,农业逐步变成“弱势”部门,基层农技人员变成弱势群体,农技推广队伍不断“边缘化”。

二、成因分析

1.对基层农技推广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1.1长期忽视农业。对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供应的重要性,各级政府都十分清楚。但在市场产品供应短期内相对充裕的今天,政府领导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大型项目建设上,放在抓财政收入上,放在容易出政绩的工作上。有的领导从内心里就认为,农业生产是其它地方的事情,本地只要埋头发展经济就行,重视农业也仅成口头重视、会议重视。

1.2认为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农技推广行业的特殊性,农业技术与其它行业技术相比,在普及对象与传播方式上有很大差异。首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因此推广农业技术必须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尽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听得懂、做得到;其次,农业生产最终效益高低,不单取决于技术,还要受当年年景(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农户自身栽培水平、市场价格等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这就使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搞农业“普通农民都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进而认为农业有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并不重要。

2.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严重不足

富宁县是个部级贫困县,县级财政困难,很难安排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谈不上安排专项资金考虑农技队伍建设。现行的制度是,一切工作经费从项目中来,没有项目就没有经费。尽管农业部门也争取了不少项目,但项目资金大头都是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放在企业发展上,真正投入到“种养殖业”上的数量十分有限,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项目资金农业部门无支配权、无监管权,也就没有“话语权”,资金使用处处受制于人,有时甚至强制受制,致使农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乏必要的“手段”。 这是导致“农业弱”、“农业部门弱”、“基层农业部门更弱”的又一重要原因。

3.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严重滞后

3.1推广体系尚未健全。我县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但随着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与农产品供应状况的逐步好转,在后来的基层改革中,农技推广人员逐渐被视为地方财政的“包袱”,乡镇农技中心管理主体随意变更、管理权时收时放,推广经费一再削减,工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村级机构被撤销,原有的推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虽经努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村级机构恢复,乡镇农技站元气大伤,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保障不力、基层队伍不稳等问题依然根本性转变。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而给正常的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3.2基层农技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技能弱化、整体素质下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与农民群众新的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非常突出。其主要原因与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有关,同时也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成长机制,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因素有关。

3.3乡镇站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县13个乡镇农技站,除了剥隘、者桑抓住移民搬迁工程新建外,其他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目前已是严重危旧房,部分推广站至今没有办公用房。同时,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更没有公用交通工具,进村入户服务全靠个人购置摩托或步行,办公条件差,效率低。

3.4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动力不足

一是缺乏成长激励机制。过去,乡镇农技人员属“农技干部”,有“身份”,有机构与编制,在编在岗,可以交流、提拔、任用。但现在乡镇农技人员人定在乡镇,进城必考,交流、提拔、任用路子基本被堵死,致使很多乡镇农技站,无论是普通技术人员还是负责人,都觉得心里不“踏实”,感到做事再多,在社会上仍然低人一等、前途无望,因此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在自身建设、公益推广上,都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与打算。二是县级单位编制限制过死,使用不灵活,长期空编。全县核定编制252人,其中县级100人,乡级152人,现实有人数236人,其中:县级站106人,超编6人;乡级站130人,空编22人。三是中高级职称岗位应用不活,高评低聘普遍。乡镇年龄结构较小,中高职称人员少,中高级岗位闲置造成浪费。县级人员年龄偏大,评得中高级职称人员多,但岗位紧缺,高评低聘,全县高级职称岗位聘用率67%、中级职称岗位聘用率42.5%,岗位闲置浪费严重。而评而聘不上又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

四、建议

1.切实提高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稳天下平,农业是一项基础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缺乏并非一、两年形成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确保必要的经费通过3至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各级政府要确实转变作风,在思想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切实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2.切实提高对农业科技工作经费的投入

借国家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新建、改建农技站,完善设施。目前,富宁县农业部门没有试验示范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工作的多个环节,都需要政府工作经费的支持。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从想干到有条件干和要干好。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立项、评审和评奖,提高农业科技奖项的比例,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农技中的才能作用。

3.完善县乡专业技术评聘制度

应结合实际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最大限度通过职称评聘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和推广体系的建设

农业生产在加快发展,农民的需求也日趋提高,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以前学的都是大宗粮油作物的知识,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是农业科技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此,应加强对科技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科技人员适应新形势下工作技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连文.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农技推广,2014(4):11-12.

[2]黄仁跃,晏丕振.对云南革命老区县(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及建议.农业教育研究,2010(3):1-4.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7篇

一、主要做法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一年来,农技中心党支部及班子成员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技推广工作全局,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职能,积极推进农技推广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广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农技推广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主要是:

(一)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品种,示范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和氮肥后移,玉米覆膜和增密高产栽培等增产增效技术;展示、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良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优质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展示区;示范推广秸秆还田、缓控释肥施用等技术;积极探索提高耕地质量和培训地力的技术途径,切实加强耕地肥力状况评价工作,为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加强农技推广能力建设,改善技术推广手段。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快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逐步建立起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制度,培养各类农技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创新责任管理机制,明确公益性职能,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细化岗位职责,健全内部组织,确定岗位目标。实行每个技术人员联系示范村3个,推广实用技术2项,建立示范点1个;二是创新推广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新机制。主要建立了“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农技人员+基地+农户”的推广方式;三是创新需求反馈机制,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每个农技人员联系10个示范户或种粮大户,通过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了解农民所需所求。

(三)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统筹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县内科技人才资源,拓宽培训的针对性。一是在培训内容上求“全”,既涉及粮食作物,又涉及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二是在培训方式上求“活”,既采取针对性培训,又可采取巡回式培训、提高式培训,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在培训效果上求“实”,培训到乡、到村、到户、到人,真正使农民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四)创新考核考评机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农技推广科技入户工作日志制度、述职制度、激励机制等,调动农技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实现农技服务全覆盖,促进了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加深了与农民的深厚感情,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主要成效

(一)项目工作及成效

1、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顺利实施。为进一步提高我县食用油料作物生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全县落实花生油料倍增计划项目面积2.25万亩,完成项目总投资644万元。其中,建立万亩花生高产示范片1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1个,百亩攻关田15个,项目涉及13个乡镇(办事处)30个村委。通过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完善制度、实行合同化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经验交流及验收制度、严格资金管理等保障措施落实的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化学调控等高产栽培技术,花生百亩攻关田实现平均单产445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159公斤,增56%;花生千亩示范方实现平均单产 370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84公斤,增29 %;花生万亩示范片实现平均单产308公斤,较全县平均单产286公斤,亩增产22公斤,增7.7%。

2、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得到落实。几个月来,为组织实施好农开办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唐河县农技推广中心通过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实行连片种植,示范带动;公开招投标;技术培训;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等措施,共落实小麦、玉米面积各11100亩,完成玉米季项目资金88万元。其中,建立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各1个,小麦、玉米千亩示范方各1个,小麦、玉米百亩攻关田各1个,项目涉及大河屯镇4个村委1882户农户,辐射区涉及桐寨铺、张店、郭滩、源潭、大河屯、苍台、上屯、黑龙镇等乡镇。共完成采购除草剂(乙草胺)14000ml、辛硫磷100公斤、硫酸锌200公斤;54%、50%配方肥8吨;登海662、浚单20、郑单958玉米杂交一代种分别为200公斤、4200公斤、6500公斤。共举办培训会12场,培训技术骨干126人,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XX份。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百亩攻关田玉米实现平均单产722.2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8.12%;千亩示范方玉米实现平均单产641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3.55%;万亩示范片玉米实现平均单产595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02.16%;40万亩辐射区玉米实现平均单产478.6公斤,完成目标任务的113.27%;全县项目区、辐射区总计平均单产511.3公斤,较项目区、辐射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增107.9公斤,增幅26.75%。

3、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巩固提高,覆盖面加大。2011年共完成项目资金50万元。其中,完成土样采集700个,测定土样有机质、水份、大微量元素、中微量元素、ph值等13项,分析化验9100项次;采集化验植物样品75个;完成田间试验10个,校正试验20个,归档总结材料30份;完成对100个农户施肥信息反馈,并对5个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60万亩,配方肥应用面积70万亩,推广配方肥1.5万吨。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共建百亩示范方10个、千亩示范方5个、万亩示范方2个,示范面积2.55万亩。通过示范带动,涌现出示范村300个,示范户2500户。共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62期,电视讲座15期,墙体标语200条,发放技术资料175000份,累计培训农民25500人次,培训技术骨干350人次,培训配方肥营销人员400人次,召开现场会15次,科技赶集75次。测土配方项目区小麦实现平均单产429.4公斤,比习惯施肥区小麦单产396公斤增产33.4公斤,增产8.4%,总增产4175万公斤,亩增产增收60元(小麦按1.8元/公斤);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玉米实现平均单产561.9公斤比习惯施肥区玉米单产502公斤增产59.9公斤,增产11.9%。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实,减少了氮肥的施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且减轻了病虫危害,减少了农药用量,提高了作物品质,保证了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业务工作及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了农技服务,恪尽参谋服务职能。共开展苗情、墒情、虫情、病情调研活动54次,发播技术信息24期,撰写调研报告10多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3000余人次;共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项,辐射全县20个乡镇(办事处)510个村、245万亩耕地,累计社会效益300万元;联系科技帮扶户645户,示范带动XX余户。二是规范、完善了肥料监测工作,加大了执法力度。主要是规范了肥料监测范围和手段,完善了监测制度、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等,细化了岗位职责,确定了岗位目标,明确了目标任务,纳入了竞争机制。一年来,共组织市场检查24次,抽检肥料样品245个,查处伪劣化肥6起40余吨,挽回农民经济损失8.5万元,切实保护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三)机关事务工作及成效

一是党建工作得到加强。农技中心党支部在局党委的领导下,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创先争优活动,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业务素质、政治修养、能力水平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每月20日党员学习活动,坚持“”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定期进行思想交流,有效地使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二是计生工作长抓不懈。单位已婚育龄妇女按时参加康检,生育、节育措施严格执行,无偷生、遗漏等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健全了门卫、值班、巡逻、安检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犯罪的发生,切实增强了单位干部职工的安全感。

三、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农技推广手段亟待改善。要从“讲给农民听”,转变为“做给农民看”、从“只讲不做”转变为“边讲边做”,采取“四个一”模式(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光盘,一本技术手册),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二)农技推广条件有待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由于交通不便、待遇低、吃苦受累等,往往限制了农技人员的个性发挥,因此在政策、资金方面建议有所倾斜。

(三)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在实际操作中,突显出农技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不专,与新阶段农业发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时缺乏深入的学习和培训,主动更新意识不强。中心技术人员力量不够,比例仅为37.1%。

(四)推广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拨付经费不能维持单位的正常开支,更无法满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因此,建议从政策层面给予扶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项目工作,从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完善制度、资金保障、加大技术推广等方面着手,确保项目规范有序运作,发挥好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发展。

(二)加大农技服务力度,强化“服务为本,强农富民”的理念,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三)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是强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标准粮田建设,建立健全展示、示范网络,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扩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多元化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37-04

一、引言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连接着研发与生产,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技术新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有60%~70%的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更低,仅有40%左右,与我国平均48%和发达国家平均60%~80%的水平相差甚远。本文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研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新型模式。

二、农业技术扩散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能力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被人们普遍采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采用新技术决定的结果,是指在较大区域中群体农民对技术应用的行为总和。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包括了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其中,创新扩散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核心。农业技术由产生到接受,经历了一个由众多主体参与、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认识一感兴趣一评价一试验一采用”等阶段。根据扩散的先后以及人数多少,可以将扩散分为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随大流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的参与。随着扩散阶段的推移,接受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新技术也就开始普及。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推广机构或人员组成的辅导亚系统与农民构成的目标亚系统所进行的沟通活动,是一种系统间知识、信息、科技等要素的双向交流。这种双向沟通,既包括科技人员的宣传、培训和示范等教育活动,也需要农民的各种参与。GerdFleiseher等认为:为了提高技术扩散的相关性与农民的接收效果,推广的方法必须从指导性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成更利于交流与互换知识的参与式。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及农业形态,农民处于分散的、独立的、精耕细作的状态。我国的一个乡平均人口约为20268人,大约有4960户(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计算得来)。技术人员面向众多的分散农户,技术指导的成本非常高,这就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以降低成本。同时,农民的参与,也需要一个组织载体。因此,教育、参与和农民的组织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要素。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有特殊的意义。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能力不足,而教育、参与、组织化,是提高农民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是农民的教育、参与及组织化的过程,也恰恰是提高农民能力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既能够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产出,也通过引导农民的参与激发了农民的自主、自力与自助;通过信息的传播与教育,使农民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效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农业推广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估,能提高农民的组织与决策能力。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贫困,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标。

三、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贡献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发展中国家,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农民参与不足,推广人员缺乏符合当地实际的指南和推广材料,一些推广的技术不符合农民的真正需求。政府相关的公共预算下降,以及实施中的低效率,则是政府单一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困境。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有:

(一)农户居住分散,农业技术的宣传成本高

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处于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农户居住极为分散,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差。比如,新疆若羌县,人口只有28636人,但面积为20.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99个浙江省的面积,也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县。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就使得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非常困难,农业技术主要必须通过人际间交流和沟通进行。因此,这种主要依靠县乡技术人员上门,到田间地头,到牧区和林区,一家一户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咨询的成本极高。同时,贫困地区环境闭塞,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较差。近年来,更由于青壮年和有知识的农民出外打工,乡村精英外流,留在乡村的以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较差,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财政状况较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目前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农技人员下乡进行农技推广缺乏基本的条件。有的县乡因为经费极度短缺,甚至需要农技员自己出钱下乡。这些因素造成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进一步增加了农技推广的困难。

(二)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进行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农民参与度低

我国的农村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时代的旧模式,仍然是依据行政区划实行向内化的行政管理,没有建立向农民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旧体制的痕迹更重。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由“科技供给推动型”转化为“科技需求拉动型”。但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单个农民购买新技术的成本太高,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农业技术。这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政府不仅是推动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践者,农民只是被动的接受者…J。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根据国家的行政命令组织和发动,由农业基层单位实施,其行为具有行政强制性,而缺乏农民的参与,从而缺乏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双向沟通与互动,因而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较差。比如,农技部门向基层送科学、技术、知识,送方法、经验和建议,由于缺乏农民的参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农民的实际需要,只是单方面地做出判断,政府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民的需求不匹配。农技员在上级的考核压力下,往往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数字,甚至强迫农民采用政府推广的技术,种植政府规划的作

物。由于许多农户不是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其中,当然也就体会不到这些技术和建议的价值与优点,所以常常不愿配合政府的工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破坏现象,结果造成推广计划收效甚微。

(三)缺乏载体,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成本高和农民参与度低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包括新品种的引人,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我国贫困地区地域广大,一县一乡之中既有川区也有山区,既有水地也有旱地、草地,降水量、无霜期、土壤成分等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作物种植千差万别。同时,许多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种植的作物中粮食、蔬菜、林果一应俱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单一品种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较低,采用新技术的效益难以提高,吸纳新技术需求的惰性很大。

面对这样的特殊状况,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建立一个农民需求的顺畅的表达渠道,将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多元化需求进行整合,县乡农业技术部门才有可能透过这个组织载体进行专业化的农业技术的培训、示范、咨询,既能够使政府的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需求匹配,也能够节省面对分散的单个农户的技术推广成本。同时,白发组织起来的农民,通过参与县乡政府的农业技术规划和农业政策制定,既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资源分配,改善政府的服务效能,也能够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的能力。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村级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村支部和村委会承担了计划生育、乡村环境、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贫困救济等方面的众多职责,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背景下,时代作为生产组织者的职能已经大为弱化。村组织作为全村所有居民社会服务的主体,主要满足中位需求,对于村内部分村民的专业化的、多元化的生产技术服务已经没有能力承担。第二,现实中的村组织更多保留了县乡政府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在整合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还与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村组织实现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教育和参与效率不高。

从以上分析可得知,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农民的自发组织作为载体,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技术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农业技术教育的成本高,农民的参与度低,政府的供给与农户的需求是“两张皮”。

四、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本着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农民服务,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社区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任务,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重要作用。

(一)农民合作社能够整合与表达农民的科技需求,使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技术需求的联合体,既可以将分散农户的科技需求反馈到农业推广机构,又可以将科技成果信息迅速传播到农村并在广大农民中进行扩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了完整的受体。这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可以使技术供给方根据需求进行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避免了科技成果的“滞销”,还可以减少假冒伪劣的农用生产资料进入农户。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技术推广,可以避免政府不了解农民需要的技术而强制性提供的被动局面。

(二)农民合作社能够延伸农业推广体系,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由于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成员主要种植同一类农产品,所以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差异较小,农技人员能够面向需求一致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咨询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成本较低。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还可以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合作社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让他们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再让这些社员去影响带动其他社员。这样,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会迅速有效地传播,大大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同时也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能力

在农技推广中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技术的供求双方最终也会由于风险和竞争的压力彼此都有沟通和相互学习的愿望。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理性判断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实际生产经营中他们往往有较强烈的参与和了解技术的愿望,以便降低采纳新技术的风险。当技术应用成本高或有复杂时,群体中有限理性采纳者之间的技术采纳协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和策略调整,成员最终都会表现出合作的愿望,并理智地做出正确选择。参与式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引导和支持采纳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增进彼此间的协调性,加快新技术的采纳和普及。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政府+合作社”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由单轨制向多元化转变。事实上,世界各国农业技术的资金与推广服务的传送通常是公共部门与私人的组合,两者的协同比单干或竞争能更广范围内提供服务。我国的贫困地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农技推广,建立“政府+合作社”的多元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将政府投入的农村科技扶贫和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供需不匹配,宣传和教育成本高,农民参与度低等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结合,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以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够重塑贫困地区的农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可以改变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县乡政府与合作社共同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协同工作,合作社可利用其优势形成强影响力,通过区域内外农业技术的交流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等,向不同的技术用户实施技术劝服,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农民合作社,在合作中进行竞争,合作社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特性,克服政府失败,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

(二)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这样合作社要给予优先扶持。政府的扶持既包括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也需要县乡政府进行耐心、细致、扎实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基层政府可以结合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将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创办、管理的培训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合作社、科技推广带动建立合作社、“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带动建立合作社等具体方式,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合作社分工合作的局面

政府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性质的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应承担不同的职责,形成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县乡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一部分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转移到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减轻工作负担,缓解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合作社获得了更多的服务职能、资金和项目,可以为社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促进合作社的发展。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管理以政府为主,从项目的立项、实施及验收,都以政府为主体,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群众的民主监督不够,存在着暗箱操作,容易产生截留、挪用、、弄虚作假等问题。通过建立以农民合作社为平台的项目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竞争申请或公开招标,合作社将成为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主体,成为农民参与的载体,强化竞争与监督,可以使有限的技术推广经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六、结论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农业技术 推广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08-01

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为社会提供了最基础的生产资料。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尤其是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随着工业发展,耕地在不断减少,这一对矛盾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单位土地上的生产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越来越重要。如何结合我们农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搞好农业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我们农技人主要工作。笔者作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的一员,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如下七方面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劳动力结构的变更要求提供的技术简单易行

随着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成为光荣的“农民工”,我们田间劳作的劳动力主体就成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他们劳动能力差,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和理解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足,使得我们提供的农业新技术要劳动强度小、简单易行,以至于直接给他们提供“种植菜单”,让他们按单购肥购种、按单买药治虫,不用告诉他们这个菜单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选用这样的种子、肥料和农药。

二、我们所有的技术都要以便于机械化操作为前提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普及到我们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也正因为农业机械的普及才把男性劳动力从农田中释放了出来。当前我们所提供的栽培模式或操作规程都要以便于机械化操作为前提,旋耕造畦时就要考虑选用多大的畦面宽度既能满足机械要求,又不浪费土地;选用多大的种植带,既能满足播种机的要求,又能满足田间管理所用的耘地机、喷药机,以及收割机、采摘机等机械的要求。

三、农业节水技术将成为我们技术推广的主体

华北地区由于连续多年超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的“地下大漏斗”,已经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农业本是用水大户,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可以大幅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随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提上日程,我们农业节水技术将成为将来一段时间所推广的主要技术。小麦耐旱品种的推广、谷子等耐旱作物的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深松耕、免耕等农艺措施应该是我们培训内容的重点。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模式,以及利用这些灌溉模式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操作技术将成为我们推广的重点。

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提供技术的途径也要多元化

当前电脑已走入农户,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我们原来的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正失去其信息主渠道的地位。由于信息传播渠道的变更,我们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也应随之多元化,除了原来的电视讲座、大喇叭广播、发放明白纸等途径外,现在我们的农技人员也可以考虑建QQ群、开微博或通过微信平台面对面与农民进行交流,这些途径比传统的传播途径更直接、更有效、更便捷,其成本也更低。

五、技术培训要充分运用幻灯片、视频等现代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农技人员的办公条件也逐步改善,电脑成为我们的主要办公工具,照相机、摄像机也成为我们的辅助工具。将我们日常拍摄的工作、培训和田间指导的影视资料加上文字描述就可以做成幻灯片,再配上语音就可以做成视频材料。通过幻灯片或视频材料来对农民进行培训,尤其是对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措施的讲解由于有图片、影像的帮助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有效。

六、土地流转使得我们点对点的农技服务成为可能

我们农业行政部门服务的是整个辖区内所有的农户,是一个点对全面。我们的农技培训一般是以村为单位,甚至以乡或县为单位进行培训,通过参加培训的农户将接受的农业技术进一步传播、扩散,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通过土地流转,当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种植大户手中时,我们就可以考虑直接对种植大户进行培训。同时,因为大部分种植大户文化水平较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强,除了常规技术培训外,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深层次理论知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选用这样的种子、肥料和农药。

七、重视农技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农技交流材料范文第10篇

——在全县农技协工作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县委副书记20__年*月__日同志们:

在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技协工作暨表彰大会。这次会议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的要求,促进全县农技协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将回顾多年来我县农技协工作的实践,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努力开创全县农技协工作新局面。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予以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张玲出席会议将作重要讲话,并将为全县示范农技协授牌,为受表彰的全县农技协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农技协、优秀农技协理事长(会长)颁奖。这次会议得到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技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这次会议命名的全县示范农技协和受到表彰的单位表示祝贺!

一、全县农技协发展的现状

1__*年我县创建了第一个科学致富协会,我县农技协的发展已有__年的历史。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县、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自1999年下半年,我县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抓好农技协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县农村专业协会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县农村专业协会共有__个,会员*万多人,各类农村致富带头人____名,他们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服务、科技咨询等多个专业类别。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近期全县自发筹建中的专业协会还有__多个,全县专业协会会员已达*万多人,会员分布全国各地,会员的收入成倍增长。专业协会不仅把临泉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而且带动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了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劳力的合理流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__年以来,省、市科协领导多次到我县视察调研、指导工作,我县农村专业协会建设也多次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表扬和肯定。从我县农技协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1、农技协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技协的活动促进了农村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号文件、省委*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有关会议,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加大对农技协发展的推动力度,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决定》,建立了县级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联系协会的工作制度。县委领导亲自参加农技协的活动,到基层农技协召开座谈会,进行调研。县委、县政府今年又组织开展农技协工作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农技协和农技协先进带头人,将进一步促进了全县农技协的发展。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个专业协会都把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都有自己的开展科普宣传和咨询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既宣传科学思想,又普及科学技术。如单桥科学致富协会,既有科普学校,又有科普图书室,还有一个科普文艺宣传队和__个科技咨询站。谭棚镇党委政府不仅为农技协工作提供了硬件平台,而且为农技协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先后建立了“科技会员活动室”、“科技图书阅览室”,成立了“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站”,配备了一名专职副镇长具体指导抓农技协工作。

2、县科协指导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技协作为科协的基层组织,是科协履行职能、发展农村科普的重要载体。为促进农技协的发展,县科协在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做好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县科协一直在加强对农技协的扶持和指导,从指导思想、运行机制、发展目标、组建的基本条件等方面作出规定,通过以点带面,在全县树立一批示范农技协。同时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下乡进行指导,赠发技术材料;开展挂牌服务,技术承包,解决农民产前、产中、销售存在的难题。

3、农技协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大。规模大小是事物发展的要素之一,规模能形成产业,形成市场,产生效益。各地农技协工作注重其发展规模。瓦店镇无公害山羊协会,有会员____多家,分布*个省市,通过网站和外省会卑巡废骄⒔颉⒒Α⒍酢⑺铡⒄恪⒚觥⒃サ鹊兀杲灰锥?.*亿元,有__多个“四海牌”羊肉系列产品获国家“食品行业优秀产品”称号,并扶持和带动__*多家会员和农户脱贫致富。牛庄中药材协会 现有会员____人,培育出____多个中药材示范大户,带动*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年销中药材*.*万吨,所属穿心莲基地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穿心莲基地”。

二、农技协在我县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技协是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涌现出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也是农村经济运行的机制创新。农技协以其独特的形式,灵活的机制,广泛的适应性,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农技协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农技协是以农民对先进适用的致富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的,推广的技术都是以产品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农技协与农业推广部门和相关学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会员引进、示范新技术、新品种。联通了科研到生产的传播渠道,使新技术、新品种能快速的、便捷的、低成本、高效的普及到农民手中。长官黄牛协会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创立了“林—草—牧—沼—菌”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建立示范,把这项技术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会员群众中去。几年来,黄牛养殖,林草和食用菌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__年,长官黄牛协会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省优秀农技协”。

2、农技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技协以专业技术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把同类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服务,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在区域内有效地实现“聚集小规模个体,形成大规模群体”的现代农业的生产格局,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黄牛协会创建的“林—草—牧—沼—菌”生产模式在全省的推广,同时也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3、农技协的发展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技协紧紧围绕市场和会员的需求,在生产、供应、销售各个环节开展服务。协会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规范,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借贷资金,统一按质收购代销等,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克服的困难,满足了小规模经营和市场的需求,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岭无公害生猪协会20__年3月成立以来,致力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了生猪产业化经营,培养了一批农民经纪人,为广大会员提供养殖指导、饲料供应、生猪销售、组织生产等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好办、农户一家办不了的事。协会作为联系政府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宣传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反映农户的意愿,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秩序,拓宽销售渠道,促进无公害生猪产业的发展。截止到目前,帮助会员销售二元母猪____多头,育肥猪____多头,销售产值__*万元。

4、农技协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农技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技协的技术活动,激发了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大批农民不但学会了实用技术,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了发家致富的本领,还树立了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新风,成就了一代新型农民;农技协的商贸活动,增强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的协会还成立了党支部,按照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的开展结合起来,把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村党组织和农技协的活力,为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牛庄中药材协会已建立了党支部,黄岭生猪协会、单桥致富协会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这将很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巩固了基层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

三、开展农技协工作的基本经验

农技协的发展为我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全县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县农技协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好的典型,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是农技协发展的根本宗旨。“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长期以来,农技协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始终着眼于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实现小康目标。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各级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是农技协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技协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政策上做到适度的倾斜和有效的保护,资源配置上做到合理优化,使得农技协得以健康的发展。

3、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方针是农技协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技协是农民自愿创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从成立就制定有各项规章制度,确立民主办会和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入会热情,鼓励他们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使农技协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4、科技能人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是农技协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中的科技能人和示范大户,在农技协发展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往往能够敏锐的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态势,较好的运用农业科技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实现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农村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示范者、传播者。

5、以技术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是农技协发展的必要条件。联系始终是农技协组织的生存方式,农技协是先进实用技术传播的载体。以技术培训、指导生产和服务联系广大农户,形成经济共同体,共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

总体看来,我县农技协经历了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大潮,正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并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经营领域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由于宣传的力度还小,广大干部群众对专业协会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大宣传。二是全县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大部分乡镇都有了不同的专业协会,但有的专业协会发挥作用差,也有的协会因种种的因成立不久就夭折了,需要乡镇党委、政府对现有专业协会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三是适应能力较弱。缺乏对外交流,信息不灵通,市场竞争力不够。四是技术层次较低。大部分农技协缺乏核心技术,还处在较低的发展层面等等。五是机制不完善。有的体制不清,产权不明,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散。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技协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于今后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农技协是当前农村工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农技协经过__年的发展,协会规模由小变大,组织形式多样化,经济实力由弱变强,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刻认识农技协,如何把握农技协的发展方向、发展规律,如何促进农技协的健康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农民、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认真研究解决阻碍影响农技协发展的诸多问题,制定可行的措施,积极推进农技协的发展。

(一)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技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0 __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号文件把“三农”问题上升到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强调“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临泉是一个农业大县,如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临泉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不可能有临泉的繁荣稳定。我县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迫切需要深化农村生产方式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推进农业现代化,走规模化、专业化的合作之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既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农村生产关系改革调整的必然要求。

1、农技协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农技协是由农村科技致富能人和示范户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带领和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实用技术,推进了结构的调整,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研,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农民的收入。

2、农技协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或载体,农技协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培育、网络龙头企业的组织形式,能够组织引导农户的生产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

3、农技协是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农技协是宣传党的政策、普及法律知识、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目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动农技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推进农技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升农技协的层次和水平。农技协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素质。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要进入市场,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整体水平。只有这样,农技协的发展才有光明的前景。

2、因地制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不断创新农技协的模式和机制。农技协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发展农技协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什么形式适应市场的要求,就发展什么样的协会。在组建形式上,可以是农民自办,可以是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联办,也可以是技术部门、社会团体与农民联办;在服务形式上,可以是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可以是加工、营销服务,也可以是集培训、咨询、加工、营销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在利益的联结上,可以是松散的会员制,可以是紧密的合作制,也可以是股份制。各地要根据本地农技协现状,抓好示范、推广工作。

3、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为农技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农技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技协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现开展的金桥工程要在以往开展厂会协作、村会协作的基础上,组织力量,拨出经费,选择一批农技协与相关学会建立协作关系,开展会会协作,推进农技协的发展,为农技协提供技术支撑。20__年各级党委、政府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全县农技协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服务,全面提升我县农技协的发展水平。

二、大力推进农技协发展是科协肩负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农技协工作一直是科协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科协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农技协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做了大量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党都在关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下,科协更要认真履行科协职责,发挥科技群团的独特优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要在坚持党对农技协工作的领导、坚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积极为农技协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信息支持,进一步推动农技协健康地发展。

1、创造条件,为农技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农技协的发展要求。积极与民政、农业、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加强协作,解决农技协的实际困难,拓展农技协获取资金、信息等各类发展资源的有效渠道,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技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加强指导,引导农技协的健康发展。县科协要抓好规范运作,帮助农技协制定章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建立组织、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制度,提高农技协的经营素质。农技协工作是县科协的工作重点,要指导农技协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经济,保护生态,鼓励、支持农技协创建自己的品牌,有条件的可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源产地认证等。采用激励机制,对先进农技协,优秀农技协带头人,适时进行表彰,并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3、强化措施,加快农技协的发展步伐。科协要在强化技术支撑、人才支持、信息支持的基础上,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对农技协的资金扶持。创造条件,发挥农技协在小额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领域的作用。

4、广泛宣传,营造农技协发展的舆论氛围。及时组织农技协开展总结、交流、推广先进农技协的办会经验,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发展农技协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农技协的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技协,理解、关心农技协发展的舆论环境。

上一篇:网课交流材料范文 下一篇:汇报交流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