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5-17 11:04:25

能源技术创新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技术;现状;创新策略

1、导言

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同时,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技术创新。

2、能源技术创新现状

2.1能源创新技术还不完善,导致产生大量的污染与能耗

随着我国一直在强调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创新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我们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多晶硅为例,生产多晶硅提炼所排放的三氯氢硅等有害物质要远远高于电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点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电能,由此可见新能源产品的制造环节污染比较多。

2.2能源创新技术制度不完善,适应不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源创新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而且能源创新技术开发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在能源创新技术研发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不够。能源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我国能源创新技术的关键领域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于国外技术;三是我国与世界合作的机制也不顺畅。

2.3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高风险的特征导致能源企业融资困难,因为能源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了银行对能源企业的前景评估,给能源企业的信贷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能源技术与能源企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技术的不成熟、回报高、风险高、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3.2完善我国新能源创新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对能源技术的资金投入。由于能源技术研发周期比较长,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增强对能源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高职院校在能源技术创新、实践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术的社会应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源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以此保证资金的稳定性,我国要在政府投入、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民间资金研发能源技术;三是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指导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3明确能源技术项目创新原则

3.3.1合作原则

能源技术是一大重点工程,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差异性,能源技术合作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各个国家之间能源技术日趋增多,重视项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合作双方必须及时解决项目管理难题,共同构建更加持续、稳定、互利的项目管理模式。

3.3.2监督原则

能源技术的集中管理不够,技术合作项目进程和质量实施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能源技术实行承办单位内部监察、第三方机构专业监督和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确保项目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遵守、落实相关政策和规范,保证能源技术顺利实施。

3.3.3专业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术合作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对新能源技术质量和实施单位工作水平进行动态的科学、系统评估,以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单位资质、项目结算、资金拨付及新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世界经济正朝着统一化方向转变,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互利互助战略模式,通过各类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4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设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发队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提升我国能源技术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生产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积极创新的积极性,我国要改善能源技术专利审查与授权程序,加大对能源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术成果转让,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快我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品的创新速度。

结论

总之,我国正处于科技改革阶段,经济产业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资源战略的可持续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项目,应从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实施调整,构建符合新能源产业需求的新方向。同时,做好能源技术的调控与管理工作,解决早期能源规划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共同提高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郭丕斌.能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评述[J].科技和产业,2012,01:53-58+87.

[2]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14,08:53-55.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本书共有7个主要部分,第1部分 概述,包括第1-3章: 1.概述;2.能源技术创新系统;3. 能源技术创新案例分析。第2部分 能源技术创新系统的模式和联系,包括第4-7章:4. 历史模式和未来技术改革的场景;5.能源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6. 能源技术创新的评价标准与参数;7. 有关技术不确定性与创新风险性的建模分析。第3部分 能源技术创新系统的相关知识,包括第8-11章:8. 美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创新;9.瑞典与瑞士热泵技术创新和相关政策的对比;10.知识贬值的原因及其后果;11.法国压水反应堆计划。第4部分 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采纳和吸收,包括第12-15章:12.太阳能光热发电在美国的技术发展和公共政策的作用;13.汽车燃油效率标准;14.混合动力汽车在日本、美国和中国的发展以及各国部署情况;15.太阳能光伏产业:受多种因素驱动的技术进步。第5部分 能源技术系统的机构和参与者,包括第16-19章:16.风力发电的创新与促进政策评估;17.标准的作用:日本针对终端使用效率的领跑者计划;18.太阳能利用的创新和市场反馈:乡间太阳能光伏发电;19.美国合成燃料公司:政策一致性、灵活性与对待失败态度的长期影响。第6部分 能源技术创新系统的资源,包括第20-23章:20.巴西乙醇:一个成功能源技术创新案例的分析;21.能源技术创新的全球研发、市场和有力投资;22.主要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的能源创新投资;23.年度能源供应市场投资与终端技术的比较分析。第7部分 结论,包括第24-25章:24.对能源技术创新系统的总结;25.对能源技术创新政策的总结。

本书第1作者Arnulf Grübler 是专门研究能源系统历史和技术变革、创新政策的世界顶尖学者。他是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的教授,专门研究能源和技术领域,也是也是奥地利拉克森堡应用系统分析国际研究所(IIASA)的一员,是“当代技术演化历程项目”的负责人。他曾以主要作者和编辑身份编写了《1996年以来政府间互动与气候变化》一书,还撰写或编辑过多部专著,其中包括《技术与全球变化》和《技术变革与环境》等。

本书的主要对象是能源领域的工程人员,以及电气工程专业、工业工程、热能专业、自动化专业的老师和学生。

宁圃奇,博士,研究员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辉煌的经济奇迹背后却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主要以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当前中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确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题是提倡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低碳经济,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O2等)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是科学的经济增长观,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生存的空间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种变暖趋势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空间,这在相当多的经济实验和经验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经济哲学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与理论应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哲学,表明生态经济符合人类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质是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理性的增长,这种理性通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增长得到体现。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4能源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中国目前正处在重要经济与政治体制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资源禀赋、制度条件、能源利用技术水平也是极大不同。总体来看,中国能源利用总效率并不高,也就是能源技术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创新,如表1所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经整理得出)。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借鉴某些能源资源禀赋较好同时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区域的经验做法尤为重要,东部经济增长较快和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是可以优先作为经验研究的对象,利用区域能源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涓滴效应,完善相应的技术信息流渠道,以利于借鉴和模仿,拓展能源技术创新与新经济增长的研究领域,创新新经济增长的理念,丰富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理论,服务人类的整体财富的增长。生态经济是时展的主流,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同时必须立足具体国情,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改善与其他国家政府和组织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借鉴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能源利用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表明生态经济是必然趋势[6~7]。生态经济发展一方面受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政治制度、民主观念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发展需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和借鉴创新。中国能源消费水平高和能源效率水平低是两个主要制约经济理性增长的最大挑战。如图3所示[8],能源经济系统表现在能源经过非能源产业部门的转化成为家庭消费,产生的污染治理和废物回收和废弃物回收部门都产生5结语综合前面分析,理性经济增长系统需要兼顾能源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能源技术创新实质利于可持续增长系统,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表现为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及其产生的经济行为后果。

它们之间的良好协同机制是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必须综合研究。由于前面的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能源利用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差别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和政治体制改革比较好的区域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技术和经验的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区域的能源技术创新与筑物和构筑物的空间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分布特征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配置和过程,解决复杂的城市资源规划、配置、利用与保护,以及城市政府的资源决策和管理问题。从技术特征来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其操作对象是城市资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既包括城市物质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包括这些资源属性特征。从功能上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城市资源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

总之,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城市资源数据处理为内容,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为城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提供决策、咨询、管理服务的人机系统[12]。实现城市资源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城市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城市的物质、文化、人力资源数据存储于信息系统,并能在系统中实时上传或下载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实时传播城市管理的各类信息;使城市管理者及时了解舆情民意,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城市民众有畅通的反馈信息和表达心声的渠道,以便得到更有效的服务。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源; 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十大趋势

创新能力是能源行业发展的驱动力,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公共政策设计者和实践者的态度逐渐明朗,而消费者对创新的期望也逐渐凸显。

在技术变革的影响下,工业行业新的商业模式确保了自身的发展进程。正因为科技创新的驱动,这些商业模式逐步创建、运转并得以整合。

能源业务,特别是电力业务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可持续发展达到合理利用能源、开展良性竞争的目的。因此,在能源生产、运输、配送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必须保证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实现这一目标,电力公司需努力改进技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从而赢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下表列举的十大科技发展趋势对实现2013年全球能源行业,特别是对电力市场的主要发展目标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毫无疑问,为更好地加强能源生产商、运输商、配送商及消费者的互动管理,需要整合好各方数据。

当下,能源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进行旧网络改造,如有可能,应创建能量双向流动系统;其次是在传统能源基础上,满足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的整合需求(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

应对这些挑战需进行技术革新,但至今仍处于摸索阶段,建立智能电网的双向解决方案并非易事。

2013年,能源上游行业的水力压裂法和页岩气革命,在重塑能源格局中将大展拳脚。同时,能源下游行业也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管理及整合行业与消费者的数据信息,以提高电气能源产业的成本效率。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情况

2007年7月,以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顾为东院长为首的团队,申报我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领域“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立项(编号:2007CB210300),这是我国 “973”计划能源领域第一个风电项目。

项目主要研究风电不并网、经过改造,使之应用于能够适应风电波动的高耗能产业。这是首席科学家顾为东1980年开始研究,并建立模型,1984年连续,历经30多年不懈研究完善,上升为国家“973”计划重点研究项目。

项目组经过7年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基础理论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油田抽油、电解铝等生产过程运行规律,把握了内部机理以及新能源与高耗能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建立了示范工程。如在江苏大丰建成非并网风电日产百吨和万吨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在辽河油田、大庆油田建成非并网风电抽油示范项目;风电电解铝方面,通过实验室小试和中试,模拟新疆达坂城风电炼出第一块铝锭,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年产1000吨铝的风电电解铝示范工程,为年产40―60万吨/年风电铝一体化项目奠定基础;风电制氢方面,在江苏沿海成功以风电直接制氢,进行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汽车运行。

二、项目的战略意义

项目构建的非并网风电-高耗能产业集成系统,将风电与海水淡化、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相结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技术首创。如非并网风电应用于海水淡化,既能解决风电上网、脱网、弃风等难题,又能将绿色能源直接应用于电解铝、制氢、煤制天然气等高耗能产业,可以减少网电所用燃煤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社会和环境效益,特别适用于孤岛等缺水、缺电地区,可有效解决海岛、沙漠等偏远地区的能源和淡水供应问题,可以说在全球能源及淡水资源双紧缺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随着非并网风电技术不断升华,项目组认为,风电能够适应高耗能产业波动,就能适应电网波动。提出对电网调峰的新思路,即建立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转变功能,为我国大电网配套。

以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被国外称为智能发电系统。而我国受天然气缺乏、水源和选址困难制约,难以大规模发展燃气发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调峰。项目组将大规模高耗能产业功能转变,使之具有为我国大电网调峰功能,电网刚性转为柔性,利用率由30%提高到5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协调的更好,这个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煤电厂发电量可以增加30%以上,高耗能产业经济效益增加2―4倍,不仅将高耗能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载能产业,还将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做到高效、低成本全部上网。项目通过产业化可以为国家形成2―4个万亿(元)级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项目的核心技术

大丰市日产万吨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示范项目的核心技术为自主研发并应用了世界首台套大规模风电直接提供负载的非并网风电运行控制系统,即在没有任何网电支撑的情况下,由1台2.5兆瓦的永磁直驱风电发电机组向海水淡化装置提供稳定的电能。海水淡化装置由3套系统并联组成,可根据风电机组的供电情况逐套切入或切除。

四、未来展望

项目按照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是按照公司化规范运作。请感兴趣的相关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公司负责项目的规范化运营。二是在后续项目建设中,将重点进行技术提升,设备完全国产化、集约化,形成集成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1

现代世界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基础上的,实质上是一种“高碳经济”。随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工业化,“高碳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由此诱发了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它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及其尝试正是国际社会反思“高碳经济”传统发展方式的必然产物,实质上是经济发展转向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全球气候变暖”困境,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为认识前提,深入分析中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围绕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中国低碳经济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

(一)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首次明确提出是在英国政府于2003年的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它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200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呼吁全球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以“限排和减排”为目标的“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中国领导人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就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2010年坎昆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岛路线图的共识,确定创建“绿色气候基金”,就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资金和能力建设等发展中国家关心问题的谈判取得了进展;2011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要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进一步减排”的决议,并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战略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反映了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预示着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

(二)技术创新是从高碳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

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要从现行的高碳工业文明向未来的新型低碳生态文明发展,涉及到技术、制度、产业结构、发展观念等多方面的全面变革,其中关键在于依靠技术创新,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途径。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一般来讲,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中,往往是原创性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的互相促进。技术革命带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导致产业革命。人类文明历史表明,历次产业革命都伴随着能源技术的重大变革和更替,人类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当今的高碳工业文明正是近代以来历次技术革命中蒸汽机、电机、内燃机和核电站等新的能源利用技术相继发明和推广应用的产物。当代人类社会要走出因高碳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困境,关键仍然要依靠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寻求高效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的新技术和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等新技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低碳能源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将成为推动人类迈向低碳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三)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核心问题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和构筑低碳产业经济体系,大力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推行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从目前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看,低碳技术创新在减碳、无碳和去碳领域都很有前景,减碳技术领域如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无碳技术领域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领域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等,低碳技术创新在上述领域都可以大有作为。至于将来哪一种能够成为主流技术,关键在于选准带动性强的,覆盖面广的领域,采取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力争率先取得突破,兴起一场低碳技术革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低碳技术将成为未来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四)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技术创新及其相应的科技政策法规的支持。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源于技术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两大动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构成创新体系。激励技术创新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则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技术的进展状况,只有以政府制度创新为后盾,技术创新行为才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通过政府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配置效率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因。

世界各国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围绕能源技术创新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对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英国政府在2008年-2009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8.08亿美元,用于未来三年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投资和企业发展,以开发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英国政府进而于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该战略是英国针对目前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着眼未来的重要措施和战略决策,是英国到2020年的低碳化行动路线图,计划投入巨额资金研发高效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封存、智能电网、低碳汽车等技术。德国政府于2009年6月文件,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应成为德国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先后推出多项能源研究计划,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资金支持,计划到2020年用于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至少要增加4 000亿欧元,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研发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于2008年7月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宣布今后5年将投入300亿美元来推进该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大力支持温室气体减排以及碳捕捉及封存的技术[1]。

二是运用财税政策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了“欧盟2020战略”,强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引导欧盟走出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大举措,提出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才能确保在2020实现能源效率提高20%的目标,而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融合的有效手段。欧盟将采取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税等经济工具来引导企业和居民主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利用结构基金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支持欧盟的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欧盟委员会2010年11月提出拍卖3亿份碳排放许可,以筹资45亿欧元支持欧盟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创新项目研发的计划[2]。美国通过税收补贴资助经过示范验证的先进能源技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商业化进程。欧盟运用财税政策重点支持研发和推广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法国政府计划自2012年开始向加入碳排放交易机制的企业征收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税。

三是构建碳金融服务体系,以支持能源技术创新。欧盟为促进能源技术创新,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及其市场化进程。

二、 中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碳模式”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而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任务极其繁重。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起步早,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 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全面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来说,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以高碳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对于目前尚处在大规模高速度工业化、城镇化历史进程中的我国来说,已经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高碳经济”模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十分巨大,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新农村建设正方兴未艾,然而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巨大和能源短缺严重等问题将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居住环境和加快生活节奏的需求日益增强,导致消费结构由“吃穿”转向“住行”,家居、汽车等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以致不断加剧了整个社会对重化产业的刚性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将伴随着高温、高压、高能耗的发展模式,能源约束、资源瓶颈、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中国能否维持高速发展绕不开的待解命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技术不利于走向低碳经济

我国能源资源有限,常规能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10.7%,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我国能源储备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我国既有的能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的全球主要煤炭数据,2009年全球煤炭产量为34.09亿吨油当量(折合原煤约为69.41亿吨),中国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产量的比重为45.6%,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比重为46.9%,均居世界首位[4]。虽然我国煤炭的储量比较大,但煤炭的能源禀赋远比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资源能源差,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至30%,煤炭不仅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大,而且控制难度高,再加上我国煤炭开采与利用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另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09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已经超过30亿吨。化石能源占到91%。其中,煤炭占68.7%,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状况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很难改变[5]。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国的主要原因,也增加了国外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带来全球环境恶化的担忧。

(三)研发能力低下是中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

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这已成为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人才素养、技术水平、投入力度和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碳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由于我国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集低碳专业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于一身的高素质大师级人才。现有的科技人才习惯于面向“高碳经济”从事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知识更新和观念变革的问题。目前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发展“高碳经济”时代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从教育理念到课程设置乃至人才培养目标与“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面临全方位、多层次综合配套改革的繁重任务。

二是低碳技术创新起点偏低,整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我国在先进低碳技术开发能力,低碳基础设施建设,低碳运行制度及其实施手段等方面还很落后,低碳领域高端复杂的核心技术依赖于发达国家。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不统一,非标准化现象相当普遍。

三是低碳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效率不高。受益于经济多年来持续强劲增长,中国每年的研发开支几乎都按10%的速度递增,研发支出在2011年高达1 414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十一五期间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投资达到2.6万亿,相当于每年有五千多亿人民币,从全球投资看,中国确实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技术如要大规模发展,就意味着需要大量资金流入到低碳技术市场中,需要政策推动,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低碳技术创新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规模过于庞大,整个工业技术基础相当薄弱,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比较低下,资金管理体制弊端太多,致使低碳研发投入的效率大打折扣。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软肋,面临较大的技术和成本投入方面的压力。

(四)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

发达国家不断地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转移高碳经济产业减少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出口是中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出口产品中的能源消耗是算作中国的能源消耗的,所以称之为隐含能源出口或者叫内含能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在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凭藉超强的研发能力优势垄断了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额利润,而我国则因研发能力低下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不仅批量生产制造大宗商品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享用,而且被迫承受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因而中国每年的能源消耗量都在不断增加。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通过外贸净出口内涵能源2.4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16%;而2006年,内涵能源净出口高达6.3亿吨标煤,占当年一次能源消费的25.7%。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增长速度,内涵能源的净出口净值都是非常惊人的。”[7]这表明中国为全世界提供了产品,却消耗了自身的能源,排放也是在本国产生。如此国际分工十分不利于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的提升,造成许多低碳技术发展不成熟,应用瓶颈难以突破,给我国低碳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五)缺少应有的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根据《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帮助进行能力建设,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虽然由此我国可以从发达国家获得一些先进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更新,但是,到现在为止,多数作出了承诺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兑现承诺,在技术转移的问题上,它们借口有关技术都掌握在私营部门手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百般推卸政府责任,不愿无偿或低价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技术,以致在履行义务方面进展缓慢。我国不能指望发达国家无条件地转让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其实,即便是拿钱也未必能买到核心技术。

(六)政府科技政策及其措施的缺陷导致低碳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行动,在低碳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机构建设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过,政府已经颁布的科技措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第一,现有科技政策法规大多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颁布实施的,忽视了民间力量的参与,导致科技措施难以满足乃至偏离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技术创新要求;第二,科技政策与法令规章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为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而出台诸多科技政策,往往因与之配套的法令规章相对滞后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阻,难以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及时、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三,政府科技措施体系不完善,难以为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量大,风险性高,一旦失败可能给研发主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政府现有科技措施体系中对于如何规避技术创新投资风险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以致许多企业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研发低碳技术。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风险分担、承担等方面出台新的措施,帮助企业降低低碳技术研发的风险性。第四,科技措施的制定缺乏前瞻性,未能根据正在兴起的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出台专门的低碳技术创新保障措施[8]。

三、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中国低碳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依靠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

为了节能减排,我国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在三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要逐步降低高碳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在发展低碳经济道路上对传统能源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节能环保”的思路,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这些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低碳行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近年来,我国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迅速,但在整个电力结构中,燃煤火电机组的比重仍然高达75%以上,而且燃煤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也在70%以上。要围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解决创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可能途径,为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高技术和能源设备制造业提供理论依据。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产业化,构建低碳能源体系,逐步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

(三)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

企业是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我国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构筑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该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刺激和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即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攻克核心低碳技术,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建立起自己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高度重视先进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激励措施,努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四)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力争掌控低碳核心技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要立足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又要尽可能地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我国低碳技术水平及其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还由发达国家掌控。我国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努力争取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共同构筑低碳技术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此外,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科技水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高能耗、低附加值的项目,防止发达国家向我国的“碳排放”国际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心“中国制造”,更应关注“中国创造”,从产品的设计高端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五)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

为实现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政府必须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科技政策,在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制度环境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创新,构建综合配套的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构建政府低碳科技投入支持体制机制。从经济学角度看,低碳技术创新具有外溢性与公共产品属性,即自身盈利性小,而公共利益大,因而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为此,需要研究从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到技术投入和生产进行市场化的进程中政府科技投入支持体制机制以及科技管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国家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技术创新管理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与促动机制研究。适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以技术创新管理对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为出发点,研究政府科技政策引导与激励对低碳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科技政策选择与激励机制设计,科技政策与激励机制对促进低碳技术进步的机理与动因考察、政府增加对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的方向或领域,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科技管理职能变革的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

三是促进市场运用最新低碳技术的制度环境需求与政策框架设计。通过政府的管理制度创新,激发市场的活力和配置效率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从政策链的角度创新科技政策设计思路,研究制定保护与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能源法案和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制度。政府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拓宽低碳技术研发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等渠道筹措资,引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要制定民间资本投入的激励措施及风险防范规避的规定,促进低碳技术研发风险投资;要引导资本、人才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领域流动,为低碳技术的开发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保障的制度设计思路。根据当代技术创新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效益性、环保性等原则,设计中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构建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四是实施低碳经济人才战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低碳经济作为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型经济,各国围绕低碳经济在技术前沿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必须尽快制定和实施国家层面的低碳人才培养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树立“低碳经济”时代新型人才观,以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为依托,通过教育、培训、科普等多种途径,加快培养集低碳专业知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于一身的新型科技人才的步伐,不仅要培养能够胜任低碳研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要造就具备低碳经济系统设计、战略布局能力的综合性通才。

[参考文献]

[1] 黄 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8-39.

[2] 陈俊荣.从“欧盟2020战略”看欧洲低碳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11(Z1):87-88.

[3] 周英峰,蒋旭峰.能源局表示:我国目前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EB/OL].(2009-02-26)[2011-05-20]http:∥www.省略/jrzg/2009-02/26/content_1244274.htm.

[4] 中国煤炭价格网.《BP世界能源统计2010》统计:我国煤炭占全球煤炭产量的45.6%[EB/OL].(2010-07-01)[2011-05-20]http:∥www.省略/html/2010-07-01.

[5] 肖 明,李论“十二五”煤炭需求或达年38亿吨[EB/OL].(2010-06-09)[2011-05-30]http"∥www.coal-link,com/coal/a9/70230.hml

[6] 赵 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44-48.

[7] 陈 迎,潘家华,谢来辉.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7):11.

[8] 沈木珠,李国良.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地方科技措施创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68-69.

Research on the Constraint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trategies within China's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XIA Ji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T,Wuhan 430063,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becomes a global consensus,the fundamental way to transform is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ich is from high-carb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low carbon eco civilization.The key to develop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pends on energy technology.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faces many unfavorable factors,such as high carbon model, the simplicity of energy structure,outdated energy technologies,lo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transfer emiss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countries, lack of funds to reduce emission,and defects in the governmen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order to develop China's low carbon economy, it's necessary to rely on the elevated energy structure, enhance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c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 the meanwhile,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external cooperation,strive to control the core technology of lowcarbon.Deepening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 reform can establish a sound security system to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 模式 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46—04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其内涵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王经北,2010)。发展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体现(冯之俊,2009),因此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煤炭主导型的能源结构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加之人口众多、能源技术落后,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有文献主要从节能减排(10hnston,2005;庄贵阳,2005)、实现途径(Stern,2006;付允等,2008)以及市场价值(IPCC,2001;Kawase,2006)三个方面探讨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发展思路,均认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而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逻辑过程和理论导向,能够有效地规避实施风险,保障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形成和稳定提高。因此,如何在明确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模式实施支持政策,就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意义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延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成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服务于工业文明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构建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势在必行。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必须满足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必须依据我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做到充分体现以企业为代表的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能动性,合理配置和使用低碳资源,正确处理低碳创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形成统筹发展的生态协调机制。

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合理制度安排。是低碳经济稳定发展的有效保障。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与此同时,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这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重重困境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挑战性。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硬”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也需要“软”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这种“软”保障就是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碳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导和规范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实施风险,确保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形成和稳定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存在的难题

首先,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不明、类型不清是在进行具体的模式选择时面临的首要难题。低碳技术创新与一般技术或制度创新在背景、内涵及方法上具有显著区别,这主要体现在低碳技术的特点上,正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创新收益未知性和溢出性使得低碳自主创新系统必然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和处于更加多变的环境条件之下,从这个意义而言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一般的技术创新模式必然具有较大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现阶段却仍然处于混沌状态。各执一词,没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国外的主流观点是进行“突破式创新”,认为传统能源技术具有严重缺陷,无助于稳定全球气候,因此要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对能源生产技术进行突破性的转变。虽然这一观点也能在国内找到立论依据,但官方却更加肯定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的“渐进式创新”模式。此外还有强度更为剧烈的“根本性创新”模式以及非常缓和的“自由式创新”模式。究竟如何划分,还需依据我国国情进一步探讨。

其次,我国显著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使得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更加困难和复杂。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还需要根据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加以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要与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相适应,表现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基于已有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能力的实际任意选择,这样不但不会进一步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阻碍效果。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显著的区域创新结构差异决定了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灵活选择,这必然加大模式选择的难度。

再次,如何科学评价我国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是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难题。从理论上而言,在评价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能力的强弱选取适宜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然而,难点恰恰在于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复杂性。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也是一种区域创新系统,按照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其系统构成包括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性要素、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性要素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性要素。低碳技术创新主体性要素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以及金融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性要素是创新活动的资源基础,包括从产生创新成果到将其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的过程所使用的一切资源;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性要素是创新活动产生的背景与保障,制度环境是其中的核心。因此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只要包括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低碳技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的选择关系到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是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难题。

三、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类型与选择方法

针对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存在的难题,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类型及选择方法。

1.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类型。由于研究背景和视角的不同,国外学者关于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大差异。主流观点是进行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的突破性创新,新的能源技术是对能源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而传统能源技术具有严重缺陷,无助于稳定全球气候

(Tushmall &Aanderson,1986;Hoffert,2002),甚至更激进地将低碳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范式的转变,是要对传统能源技术以及建立在传统能源技术之上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一种根本性的改变(Berkhout,2006)。这种观点认为传统的碳基技术使得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形成了路径依赖,这种依赖一方面来自于建立在传统能源技术之上的技术锁定(Arthur,1989):采用老技术的递增收益导致了锁定,从而阻碍了新的能源技术替代优势的形成,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系统同样面临递增收益导致的技术系统锁定的问题。路径依赖的另一方面是制度锁定,制度可以理解为规范人类行为的所有约束变量,这包括正式的约束如法律、经济规则与合同,以及非正式约束如社会习俗与行为规范。相比而言,较为缓和的观点是进行渐进性创新,即对现有技术的非质变性的改革与改进,是基于现存市场上主流顾客的需要而进行的线性、连续的过程。这种观点认为现有技术经济系统中某些技术如节能技术就已经可以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了,“只要进一步拓展现有技术的应用,人类在21世纪上半叶将可以解决碳排放和气候问题”(Pacala &Socolow,2004)。

从学术逻辑上看,国内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具有相似之处,也提出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两种自主创新模式,其追随者(胡鞍钢,2008;王海芹等,2009)认为中国需要实现一个传统的发展路径向一个创新性的发展路径转变,他们的立论基础与国外突破性模式或技术范式转变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不谋而合的。与国外有所不同的是,除上述两种模式外,我国学者根据中国技术创新的特殊环境和实际水平,提出了第三种模式,即自主创新模式,包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从内容属性上来看,这种模式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综合。自主创新模式被国内多数学者所接受(党文娟等,2008;宋德勇,2009),他们认为中国的技术创新将经历对前沿技术的引进、模仿阶段及自主创新阶段,促进技术进步应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区域创新系统有很大的关联性(江蕾等,2010),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必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途径。低碳自主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必须依赖自主创新,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也是一种自主创新模式,也可分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三种类型,只不过在内容和性质上有所不同,这三种类型的作用对象是具体的低碳技术,而自主创新模式的对象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可以是能够提升竞争力的所有技术,可见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是自主创新模式的具体化表象。

2.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法。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包括低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和低碳技术原始创新三种模式,具体哪种模式最为适宜,还需要根据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特征加以选择。低碳技术创新模式要与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相适应,表现为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基于已有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能力的实际任意选择,这样不但不会进一步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阻碍效果。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是以增强低碳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低碳技术创新行为组织(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中介和政府)的自主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根据上文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特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低碳技术创新主体(agent)、低碳技术创新资源(source)和低碳技术创新环境(ci‘rcumstance)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指数LCI可以用以下模型求得:LCI=agent×source×circumstance,式中agent、source和circumstance分别代表低碳技术创新主体、资源和环境的实证评价得分。根据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区域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弱、中、强三类,不同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均有三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可以选择。于是不同类型的低碳自主创新模式与不同程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组合在一起,形成9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案(如图1所示)。

然而在实际选择中,并非所有的方案都是可取的,不可取的选择方案分为两类:一类是低能力高模式方案,这类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在较低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实下却选择了需要较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如方案B和方案C。根据自主创新的内涵,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是完全按照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低碳核心技术或核心概念的突破;低碳技术的集成创新是通过不同单项技术的要素、结构、功能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整合而生成的不同于原单项技术的新技术。可见,这两种低碳技术创新模式需要有中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和基础,方案B和方案c这种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跃进的方案对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而言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另一类是高能力低模式方案,这类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在较高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现实下却选择了只需较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实现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如方案D、方案G和方案H。低碳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通过模仿低碳技术首创者的实质性技术,或引进或破译首创者的低碳核心技术,通过吸收和改进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低碳核心技术。可见这种模式只需要较低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即可,因此方案D、方案G和方案H虽然是可以达成的,但是从最优化的角度而言,未充分展现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效能,造成了能量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根据上述分析,在选择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模式时,有效的选择方案只有三种:基于弱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A)、基于中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创新模式(E)和基于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原始创新模式(I),这也恰好符合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每年都会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东、中、西部自主创新能力以此递减(范柏乃,2004),因此本文初步判断东部地区适宜模式A,中部地区适宜模式E,而西部地区适宜模式I。

四、有效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功能上的有机互补,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机构、金融中介等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良好的作用机制,从而有效利用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资源,最终达到提升我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创新实施支持政策可包括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政府是低碳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与低碳技术创新有关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与行为引导。同时,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NGO、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并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来搭配政策工具,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工具的传递机制与实际绩效。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2.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低碳技术创新系统需要有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加快企业低碳技术中心的建设,实行以低碳创新为中心、以低碳市场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低碳创新能力为要求的组建方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低碳经济的技术推动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面。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保障低碳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力建设的内容很多,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能力建设要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部级的低碳产业研发中心等。

3.加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目前我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的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上。碳基金的目标应该除了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激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定期的激励机制,可刺激有能力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更加节能的新产品,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实现更大的节能减排目标,对超过能效标准的企业进行特别补贴,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要发挥产业低碳技术政策在市场激励中的作用,政府用政策激励和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适当增加环保投资,开展环境资源税和环境补偿税的收费,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4.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积极参与低碳国际技术合作。已有先进技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展低碳技术并最终向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之路。技术的国际间转让能够很好地解决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缺乏,促进关键低碳技术的不断突破,从而加快世界低碳经济建设的脚步。寻求与拥有先进能源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可以加快中国的能源技术进步,有利于实现减排目标。反过来,当前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高昂的减排成本,也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减排市场。CDM正是鼓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达到双方有效减排的目的。双方面的需求使得国际间低碳技术合作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能源;企业行为;绩效比较;冗余资源;探索/开发;粗放发展方式;化石能源;能源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68-07

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模式使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危机[1]。《巴黎气候协定》的达成,更强调了我国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进程中担负的艰巨任务。新能源的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而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市场不够成熟,实质性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王元地、史晓辉,2014)。国外成熟的新能源技术决定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解树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为把握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促进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认为,支持环保政策可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认为,自然资源基础和国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发展的必要因素;苏竣和张汉威(2012)[4]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认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包括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并论述了后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王群伟等(2013)[5]基于技术创新过程和生命周期视角,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技术创新产出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交互关系,认为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对新能源技术创新影响度最大。以上这些研究较少考虑创新主体的市场表现和约束,对决策者在技术创新投入的决策行为特征重视不够,这使得基于决策行为视角挖掘制约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开对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的研究尤为必要。

一、理论与假设

(一)绩效比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业行为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通过绩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标为决策导向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强调企业评价绩效好坏、问题探索及决策的过程。由于大多数人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面对损失时偏好风险(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当企业绩效高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感到满意并倾向于维持现状,甚至不再追加投资(Cyert和March,1963);而当绩效低于基准时,决策者将搜寻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寻找潜在解决方案,降低短期回报目标,寻求长远生存及发展[6] [7]。众多学者利用这一决策过程解释企业的创新行为或资源配置行为,如Gaba和Joseph(2013)[8]发现,当单个部门的绩效低于预期水平时,该部门对提升改良本部门绩效的动机增加,对新产品的开发行为也随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发现绩效反馈会影响资本在企业内各部门的分配行为,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低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过度,而当某个经济单元的绩效高于该单元的历史预期水平或同行业预期水平时,容易造成对该经济单元的投资不足。

技术创新活动成本高、风险大,尽管技术创新能提高本企业竞争力和其他企业的进入壁垒,但是会降低企业生存机遇[10]。Greve(2003)认为,企业行为理论能够解释企业在不同时期技术创新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即通过比较,决策者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好、优势能够保持的情况下规避风险,减少技术创新尝试;而在认为企业绩效较差的情况下倾向于实施潜在解决方案承担风险,提高后期研发投入或进入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有限理性假说,Greve(2003)认为决策者在制定绩效评价基准时参考企业的历史绩效和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相同时期绩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预期模型和信息处理能力设定下,决策者形成的预期不同,对解决方案的设计也不同(钟春平、田敏,2015),为使问题简化,笔者以同业企业同期绩效和企业历史绩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决策者评价绩效好坏的基准,企业绩效与同行业竞争企业同时期绩效和本企业历史绩效的差值分别为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和企业历史绩效比较[9],反映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趋势。

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H1):同业企业同期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假设2(H2):企业历史绩效比较对新能源企业后期技术创新投入有负向影响,即比较值大于0时抑制技术创新投入,比较值小于0时促进技术创新投入。

(二)探索式/开发式创新

March在1991年发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开发(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强调,开发是对当前已知事物的利用与发展,是依托现有知识基础进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对新知识的创造,如设计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拓展新渠道和服务新群体(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钟和平.基于企业冗余资源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9.

[13]张庆垒,施建军,刘春林.技术多元化、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16]陈守明,李汝.双元性技术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70-74.

[17]Greve H R.A Behavioral Theory of R&D Expenditures and Innovations:Evidence from Shipbuild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6):685-702.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能源开发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2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10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52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1 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其中低碳能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低碳能源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我们改变现在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是目前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能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当下,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道路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往低技术、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使其逐步成为高科技、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低碳经济也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对中西部地区的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的开采现状。同时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最新的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提高对于全球性经济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3 新能源技术的概念

新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包括核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地热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其中核能技术与太阳能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主要标志,通过对核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打破了以石油、煤炭为主体的传统能源观念,开创了能源的新

时代。

4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4.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4.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4.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5 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

5.1 风力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是运用风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风能是由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而产生的一种动能。全世界的风能储量非常巨大,我国的风能储量也非常丰富。风能资源一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我国的风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一带。风能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以发电为主,这种形式也是比较普遍的。在我国一些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山区,北方的草原牧区和边疆以及风能储备丰富的地区,有的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为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不仅能够节约家庭开支,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在风能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由于风速、风向不够稳定,变化比较频繁,容易产生电能幅值和相位不稳定的现象,如果接入到电网中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转。同时因为风力发电的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上还缺少一些技术支持,现有的一些风力发电设备风能转化效率过低,容易造成风能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使风能发电发展更加的稳定,就需要通过对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将不稳定的风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电网中所需要的电能,加快对风能新能源发电技术设备的研发,以便更好地提高风能的使用效率。

5.2 水力发电技术

水力发电技术是运用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成电能来发电的一种新能源技术。常说的水能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海流能等能源,现阶段利用最多的就是河流水能发电技术。由于水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水能资源对于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且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5.3 地热发电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是从地壳中抽取天然的热能,主要用来进行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由于我国的地形地貌丰富,地热能的储备量也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地热发电不需要消耗任何的燃料,主要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根据不同温度的地热流体可以分为直接发电、综合利用、制冷、工业干燥和供暖等多种用途。

6 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整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缓解了能源使用压力,降低了环境污染。但是在新能源应用过程中,由于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新能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国家要给新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和科研人员,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力度,提升新能源设备的研发技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有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我国的能源安全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加强与国外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合作,提高新能源技术的自出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

总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光华,邹骥.能源技术创新是解决我国长期能源问题的关键[J].理论月刊,2006,(8).

[2] 李世江.新能源健康发展必须重视全方位创[J].河南化工,2012,(11).

[3] 丛少兰.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促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6).

[4] 任东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制度创新[J].中外能源,2011,(1).

[5] 谢言许.中国新能源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能源技术创新范文第10篇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结构优化举措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优化能源结构需从能源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优化 优化方法

低碳经济概述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2003年在该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内涵为: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环境代价,转化为较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创新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提出后,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研究学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 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温升高和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是对目前全球高碳经济发展下对气候严重破坏的情形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完成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经济,是指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产出最大化,保持稳定的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它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三)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要求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大新能源的研发,增强洁净能源的消耗比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尽可能限制高碳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新能源体”,建立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产业”。具体的实质内涵包括: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直接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能源结构又受到资源禀赋和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整。所以必须处理好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洁净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在保证主体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加大对主体能源的技术含量,降低主体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煤炭储存丰富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就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和碳减排项目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低碳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高碳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可持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将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洁净能源。

发展洁净能源集约型经济。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即是发展洁净能源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是建设“低碳经济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就是发展以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消耗能源,在零污染或较低污染物排放情况绿色健康发展的一种可持续经济。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去碳化”,它也是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但能源“去碳化”的过程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践和验证,它必将经过高碳、低碳、零碳化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利益冲突,在高碳的低碳化过程中已经困难重重,那么达到零碳化更是难上加难,但该趋势不会变,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 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煤炭储量大,占世界探明的13%。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总体消耗能源的70%,原油占21%,天然气占3%,上述数据表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十余年来煤炭在我国总体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煤炭作为我国最安全、最可靠的能源,随着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煤炭相关消耗器具的推广使用,煤炭的洁净化和低碳化在逐渐增长,至少在未来50年内煤炭占消耗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二) 技术总体水平落后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技术研发投资解决能源成本高、转化率低的难题,却导致能源设备的附属成本越来越大,反而降低了效益。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期望充分利用劣质煤,提高能源利用度,减少资源运用中的浪费;虽然工业生产技术等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价值,但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等为核心的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三) 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率低下

我国对洁净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洁净能源开发力度,政府加强对洁净能源理念的推广和引导,但洁净能源开发技术导致洁净能源开发率较低。另外,由于洁净能源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导致洁净能源转化技术水平不高,实际转化产品和产品种类少,顾客关注度高却实际购买少,市场占有率低,造成洁净能源实际利用率低下。

(四)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产业的投资乘数效应很明显,对带动对口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保障我国能源中长期供应出发,现阶段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砝码。由此,实施积极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刻不容缓。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致使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性,具有带动效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缓慢,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缺少战略性,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性。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一) 优化能源结构战略

我国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战略已经不能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和国际环境公约对我国应尽义务的要求了,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减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替代率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机构战略的主导战略。但在目前和今后几十年中,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格局不会变,而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降低,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随着风能、太阳能、新型核能、氢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比例的提高,促进能源供应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双赢。

(二) 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归根结底要靠能源技术创新。我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建立能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目前,突破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公关的第一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直接减轻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压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集聚效应。在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由于我国能源技术开发起点低,我国可以通过和某些技术研发和实践运用良好的国家或企业联合开发,采用能源技术“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

(三) 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情下,能源消费呈现出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煤炭等化石能源为消耗主体等特点。在这种情形下,首先要有步骤地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少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逐渐增加洁净能源的消耗比例;其次,通过价格、公益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和意识,促进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再次,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以能源消耗效果为导向,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能源消费单位或个人的能源结构和比例。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费的不合理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能源产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造成的能源供需紧张状况的缓解为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根据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实际,要逐渐降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常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新型核能为代表的替代能源,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第三,在开源同时要加强节流。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基于普通消费者和工厂生产员工能源节约意识薄弱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导,提升社会成员的能源节约意识;在企业生产中,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创新工作,提高能源运行效率,推广应用能源产品。

(五) 转变能源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要求,从能源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缓能源高消耗的压力。首先,目前应该坚持以化石能源为主,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我国的能源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污染控制成本高和不可再生性等缺点,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并扩大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向需求管理优化和能源供应过程转变。传统观点一直把能源供给作为能源管理过程的重点,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能源需求管理和供应过程也是提高能源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需求管理是能源管理的第一环节,需求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能源管理利用效率和成本;而供应过程中供应渠道、供应管理方式、供应商的选取等都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因此,我国要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优化能源供应过程。最后,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众所周知,人类对地球非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量探明度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依靠非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生存下去,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势在必行,而科学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工具,我国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我国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的新能源。

(六)创新能源体制激活机制

在目前政府体制中,各部门或政府单位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割政府权力,增加了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建立健全能源市场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能源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放弃对能源的控制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保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质和量的优势下,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放宽市场运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其次,要构筑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的联营体制。一直以来,我国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分属两个不同行业,能源器具制造业的研发严重滞后,推迟了新能源的投入市场时间。上述二者的联营可以尽快新能源进入市场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通过市场检验后的新能源的附加值,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规范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国家已经组建能源局,但各省市县的能源行政体制需要加快组建,整合现有行政部门的职责,及时解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顺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4.严绪朝.中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天然气的战略地位与作用[J].国际石油经济,2010.3

上一篇:社会经济管理范文 下一篇:债券投资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