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10-19 15:34:33

能源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能源经济学;战略性新兴产业;课程体系;内容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17-03

当前,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能源产业也在经历从传统垄断和计划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制放松和竞争进行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能源相关资源配置将更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这一进程中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回答和解决。

能源经济学就是以能源生产、分配和利用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阐释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相应经济规律,为实现能源及相关资源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配置和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撑的一门应用经济学,是能源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理论。2010年,教育部启动包括能源经济专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能源经济学”课程普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基于课程知识框架的角度

当前,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能源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系;能源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价格、能源市场和税收;节能与循环经济;能源替代;能源国际贸易和能源金融;能源政策等[1,2,4,5]。总体上,能源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理论来源,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学、金融学等理论,所采用理论分析工具主要是运筹学及数学规划、应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理论、系统科学及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等。

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可以从对能源经济的不同认识角度理解。

1.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面(图1)角度

宏观层面内容侧重总量分析,有关政策分析考虑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能源供需及平衡分析、能源市场、能源环境管制政策、能源安全等;中观层面内容主要是能源产业政策与管制;微观层面内容涉及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供需均衡与配置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的外部性等。相对而言,能源技术经济则强调围绕能源生产消费过程或项目,更具有与技术特征相结合的管理学特征,如投资决策分析、能源管理机制、生产消费过程(或设备)的能效分析等。现在部分开设的“能源经济学”课程,涵盖了能源技术经济学部分内容。

2.从产业链及其技术经济特性角度

考虑不同品种能源,结合从作为矿权的资源到勘探/开采/生产、输配和利用等环节(图2)的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区分,如煤炭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勘探开采、石油市场等)、天然气经济学(勘探开采、管道输配等)、电力经济学(发输配、电力市场)、新能源经济学等。现有能源经济学体系就是以以国际石油市场为背景的石油经济学为肇始,在原有各品种能源的专门经济学基础上拓展、融汇和深化形成的。

3.从研究方法论角度

以规范的定性和数理模型为方法的研究,为能源经济相关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如能源供需分析、能源环境税收、能源环境资源配置优化等;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内容,为能源经济分析提供实证方法和必要证据,如能源供需定量分析、CGE模型应用和能源市场建模等内容。

与资源环境经济学、能源技术经济等周边支撑理论相比,能源经济学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与经济学结合更为紧密:紧密围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利用过程,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侧重阐释能源在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能源与经济和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政策涵义。从宏中微观层面,为能源经济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当前主流能源经济研究中,实证分析占有主要地位,重视实际应用。相比而言,资源环境经济学更具基础性,而能源技术经济理论则侧重于更微观的工程经济实践。(2)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能源经济学为能源经济研究提供相对基础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但是,如能源平衡表、能源CGE模型、3E系统理论等有关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实证方法及其研究提供的实证证据,也能够直接用于能源经济管理决策和实践;(3)交叉融合性、动态发展性和创新性:能源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多样,现代能源经济学内容实际上结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和能源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断进行交叉、融合和发展,不断在深入和拓展研究领域,不断为回答和解决能源经济发展问题提供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支撑,逐步成长为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是,无论从研究还是从教学的角度,目前对能源经济学涵盖范围的认识尚不统一,理论体系本身远未成熟完善。

二、能源经济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能源经济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外高校设置能源经济相关专业,培养能源经济管理和研究人才,历史不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制、都仍处于起步阶段,各具特色。以前多作为研究生层次专业,设置于环境或能源相关系(学院),或能源环境相关跨学科专门研究中心,依托所在院系的专业及研究基础,教学内容的工程和管理学特征较强。依托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科开设能源经济专业的相对较少。考虑到学科交叉性,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理科和工科生源。

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环境政策中心,于1983年最早面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设置了能源经济及管理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能源经济及管理本科专业。近年来,由于能源经济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明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MIT、加大伯克利分校、南加大、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国内很多高校,如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江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也都相继招收能源经济方向研究生。2011年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重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东学院等高校陆续开设能源经济本科专业。

目前,国内已出版的教材[2-6]中,笔者认为魏一鸣主编的《能源经济学》(第2版,2011年)较为符合当前专业教学要求,其它教材多适合研究生层次。国外多数院校多采用讲义形式,也没有正式教材。知名教材中,《Energy Economics:Concepts, Issues, Markets and Governance》较适合本科教学,但内容程度偏浅;《International 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Energy》更适合研究生层次使用。

从多数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由于能源经济学覆盖面宽和研究视角多样,对能源经济学及其体系的认知差异较大,课程内容也因为衔接课程的差异和依托专业不同,差异较大,深浅不一。目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

(1)课程内容体系欠规范,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和冲突的情况突出:例如,资源环境经济学对可耗竭资源开采、环境经济的分析,在本课程中也会讲授。在“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方面,前者有关内容作为能源经济学理论来源之一,完全可以简化和有针对性地纳入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之中,作为基础理论模块的内容;还有,能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叠。(2)缺少一致认可的成熟教材,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教学多采用课堂讲义和教辅资料结合的方式。(3)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创新。对非工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可考虑选择多媒体课件、有关能源生产过程和技术的视频、现场参观及专业实习等多元化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反之,依托工科专业建设能源经济专业,需要增加开设经济和管理有关课程,加深学生从经济管理角度对能源经济的理解。(4)教学学时数偏少。在目前高校本科培养体系规范下,多数高校可分配给专业课程的学时仅约占总学时的10~15%,单科课程多不超过60学时,中国石油大学等在能源经济专业建设中具有较长办学时间的高校,专业培养环节约占总学时的20%。教学学时普遍偏少,多是32或48学时。既要符合现有本科培养规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受能源和经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传授和素养培养,以满足未来从事能源经济领域实践与科研工作的要求,需要把握教学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更为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

总之,从国内外发展动态来看,本科层次“能源经济学”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本文主要对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探讨。

三、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建设思路

作为创新型专业核心课程,“能源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从教学体系建设角度,特别是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能源经济本身属于新兴领域,新的技术、理论方法和问题层出不穷。这要求能够把握能源经济理论及发展动态,在内容上采取教材(讲义)和科研文献相结合方式,不断充实、拓展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其结构、课件和实验环节等,反映该领域的新动态新发展。(2)特色定位:应充分结合原有教学和研究基础,在目前国内能源经济专业尚不多的情况下,各专业应找准自身定位,有的放矢,根据各品种能源及其子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有选择地突出某一两子产业或部分教学内容,单独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如石油大学单独开设了“国际能源市场分析方法及应用”、“国际石油经济学”,反映出了自身特色。(3)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源经济专业设置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面向能源经济实际,能够回答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紧迫能源经济问题的人才队伍。因此,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特别重视对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需特别指出的是,出于数量实证方法在能源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能源平衡表、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SAM及CGE模型编制的工作量大和比较复杂,有关教学内容最好安排独立实验课程。(4)区别不同能源品种及其产业链:在对能源经济总量概念及有关分析理论的把握之外,应在能源供给、能源市场与价格、能源产业管制等具有明显子产业特征差异的内容部分,根据不同能源品种的技术经济特性划分教学内容模块,如可大致分为煤炭、油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和能源市场、能源金融等细分内容模块。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特色定位进行适当侧重和取舍。(5)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调整:应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应用和政策应用的维度,对内容模块的设置仔细分析、灵活剪裁和设计,反映专业定位及特色,区分主干和拓展内容。(6)注意与其它课程的衔接承递:明确课程之间的序贯承递关系,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尽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冗余,提高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支撑度,最大限度节约教学资源。适当考虑与研究生阶段有关课程的衔接。

2.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从各高校课程开设的情况来看,“能源经济学”课程多设置于第4或5学期,课程学时多是32或48学时。课程预备知识,主要有:能源概论、宏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参考有关《能源经济学》教材内容,从便于学生消化吸收的教学需求出发,笔者认为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应适当增加学时至60学时,内容模块可大体划分如表1所示。

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基本思路和原则是:(1) 以“能源供需分析―能源市场与能源价格―能源产业管制―能源政策―能源与经济增长、环境的关系”的有关概念及其理论阐释为核心脉络,组织和展开教学主干内容。(2)在理论和分析方法论的教学中,注重与有关课程内容衔接:理论分析部份,应注重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讲授和深化,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能源经济问题的能力;注重讲授3E领域应用广泛的主要量化方法,包括指数理论与因素分解、DEA效率评价、投入产出分析、CGE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最好能够结合典型文献和课程实验环节,深化学生对有关方法及其在3E领域应用的理解。该部分内容有一定深度,可选择另外单独开设实验教学环节或课程,实验课时也可适当增加。(3)考虑内容深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安排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调学生对“能源-环境-经济”基本问题及知识的掌握和准确理解,突出特色定位,有所侧重,兼顾理论和方法论教学,进行内容取舍或单设课程。

3.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

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对于跨经济学和能源科学的课程内容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上,既要安排对能源学科特别是能源工程领域知识的预备课程,也要结合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可包括:(1)以专业研究报告和学术文献作为补充,较全面、细致和及时地反映能源经济实践和学术研究的进展,反映能源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结论。(2)能源经济与工程技术的教学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和感性认识。(3)能源经济模型及其分析工具,如CGE模型、3E系统模型,能够为学生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能源系统提供模拟或仿真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能源学科专业实验室,提供能源工程教学的辅助仿真实验。(4)安排课程认知实习环节。(5)有组织地开办课外能源经济专业讲座,增加学生课外的知识获取渠道等。

四、对重庆大学“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CEBA)于2011年获批在现有应用经济二级学科下筹建“能源经济”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上,CEBA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传承电力技术经济特色方向,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为西南地区及至国家相关行业部门输送急需的能源经济及管理专门人才,并为相关专业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研培养输送人才”的专业建设目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了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建设和能源经济研究急需的“懂能源,精经济,会管理”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上,课程教学学时规划设置为48学时。根据我院本科教学总体课程规划,梳理“能源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关系如表1。对有关教学内容作出了相应安排:(1)在课程内突出能源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内容,设置实验教学环节。(2)相对突出电力技术经济特色,单设“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学”课程,安排“电力工程概论”课程作为预备课程。(3)建立与能源企业的教学培养合作关系,安排能源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举办讲座,安排课程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现场实习等环节。

五、总结

能源经济专业的设置和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本身都是新兴事物,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国内“能源经济学”课程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有待规范化和经验积累。本文基于对能源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结合国内能经专业办学的实际,探讨提出了“能源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模块化设计及其原则与必要辅助教学手段,希望能够为能经专业的下一步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庞名立,崔傲蕾.能源百科简明辞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

[2]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魏一鸣,焦建玲,廖华.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6]魏一鸣,焦建玲.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7]Subhes C.Bhattacharyya.Energy Economics:Concepts,Issues,Markets and Governance.Springer-Verlag London Limited 2011.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数据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减排的测量、报告和核实会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深入而不断推广,能源经济学专业尚未开设有关温室气体核查的课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程的基本构架进行探讨。

一、国家、地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

通过温室气体清单可以识别出主要排放源,了解各部门排放现状,预测未来减缓潜力,清单编制和报告的学习主要涵盖五个领域:第一,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活动、生物质燃烧活动、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第二,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水泥生产过程、石灰生产过程、钢铁生产过程、电石生产和使用过程、乙二酸生产过程、硝酸生产过程、铝生产过程、镁生产过程、电力设备生产过程和使用、半导体制造过程、臭氧消耗物质(ODS)替代品生产和使用;第三,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稻田甲烷排放、动物消化道甲烷排放、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第四,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包括森林等木质生物碳储量的变化和转化两方面;第五,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其中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甲烷排放和废水处理甲烷排放。

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中数据的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还应考虑不确定因素,首先是由于过程未被识别或者测量方法不存在,无法获得测量结果或者其他数据;第二,计算模式的简化可能产生偏差和随机误差;第三,在一些情况下,无法获得说明某排放或清除特点必需的数据;第四,获取的数据缺乏代表性;第五,统计时随机取样误差、测量误差、错误报告以及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需要讲授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一是改进计算模式结构和参数,以更好地了解和描述系统性误差和随机误差;二是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如使用连续排放监测系统来监测排放活动数据,可得到不同燃烧阶段的数据,从而更准确地描述排放源的排放属性;三是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包括提高测量方法的准确度以及使用一些校准技术;四是大量收集测量数据,增加样本大小可降低与随机取样误差相关的不确定性;五是消除已知的偏差,确保仪器仪表准确地定位和校准,模型或其它估算过程准确且有代表性;六是提高清单编制人员能力。

三、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以《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为主要依据,与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存在几点差异,在课程中要进行阐明。第一,国家和省级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主要针对地理范围内的直接排放,只包括少量的间接排放,而城市的间接排放包括的范围更广,包括外调电力、跨边界交通、航空、边界外废弃物处理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了更全面地计算和评估城市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城市清单必须更全面地核算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涵盖的部门相对集中,为了更贴切地体现城市活动结构,通常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主要分类及主要排放源包括建筑、工业和交通三类。第三,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考虑的细致程度与国家和省级的不同,国家和省级清单的核算范围较广,统计数据来源更丰富,而城市层面的统计数据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开展大量的数据调研和原始数据采集工作,有些行业的排放因子甚至可以落实到企业层面。

四、企业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机制

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的工作流程要分五大步骤来讲授:第一,排放清单的边界包括组织边界和运营边界两个问题。组织边界是决定企业某个业务单元的排放量是否计入企业温室气体清单的边界,企业可以选着股权比例法或控制权法来界定组织边界,其中,股权比例法是企业根据其在业务中的股权比例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权法是指对于受其控制的业务。运营边界决定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是否纳入排放清单,由核算企业直接控制或拥有的排放源所产生的排放属于直接排放,企业自用的外购电力、蒸汽、供暖和供冷等产生的间接排放属于能源间接排放。第二,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对象包括固定燃烧、移动燃烧、过程排放和无组织排放。量化方法有计算法和测量法,其中计算法最常用的是排放因子估算法,即活动水平数据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法包括持续性测量和间歇性测量,即通过装置测量烟气测出排放量。第三,确定基准年和重算基准年排放。企业为了对不同时间的排放量进行有意义和一致的比较而设定一个排放基准点,据此比较当前的排放量。为了保证基准年与当前情况有可比性,当发生了对企业基准年排放量有重要影响的结构性变化时须要对基准年排放进行重算,例如企业合并、收购和资产剥离,或者产生排放的活动外包和内包。第四,参照《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准则》和《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相关工具进行不确定分析的讲授,工业企业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配备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企业还应设立一系列机制、流程和方法以保障数据的质量和系统性。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能源经济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传统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且陈旧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能源经济学时,仍然奉行传统的教学理念,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等,学生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调查发现,有46%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灵活多样,经常按照学生需要而定”来授课。82%的大学生表示“在学习时是被动接受教师讲给的知识而不是主动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被问及“你喜欢现在老师讲的方式吗”,仅有 4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 40%和20%的大学生分别选择了“一般”和“不喜欢”。

1.2 教学考核方式呆板且被动

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学习能源经济学学习效果的考查,是用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总评成绩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作业和考勤两个方面,占总评成绩的30%左右;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左右,大多采取试卷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成绩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平时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只要考试及格就万事大吉,教学效果不理想。

调查显示,问卷设计了“你学习能源经济学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调查结果是:60%左右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应付考试”,15%的大学生选择了提高自己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5%的大学生选择了“接受,获得,并积累知识”。这表明,能源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较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当问及“你觉得能源经济学平时的作业量多吗”,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是”,主要只采用书面形式,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特别是对作业考核方法还存在着内容或形式上的缺陷。

2 创新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对策思考

2.1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应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实行多媒体教学,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把理论演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信息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导入、课堂穿插与讨论、章节总结、组织专题讲座与报告等方式实施案例教学,多选择与国内外能源经济问题及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案例。通过开展能源经济调研、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讨论、课后网上答疑、将课件传送到校园教学网站等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计量知识在能源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能源经济学属概论性质,概念较多,系统性论述较多。而同学反映上课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对所感兴趣的内容则感觉“吃不饱”。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调研同学们对能源经济学课程别感兴趣的内容。其次,调研同学们接触较多、理解较为深刻的内容。最后,根据调研的结果,确定几个专题,让同学们准备“课堂演讲”。“课堂演讲”方法:根据确定的专题,同学准备相关内容,老师课前看同学们的小论文,PPT,并提出修改意见;课上,教师教授完相关内容后,让同学到讲台上演讲,演讲时间为 5~10分钟,其他同学提问5分钟。同学的论文须反映其对所确定内容强烈的兴趣,或者是贴近自己的生活,并让同学去查阅相关文献,撰写论文,同学的积极性较高;鼓励同学们结合当今世界能源经济发展新趋势,准备自己的小论文和演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传授知识,也引导同学积极探索能源经济的现实问题与前沿问题。采用新的“课堂演讲”的教学方法之后,同学们既可以接受老师教授的有关能源经济的内容,同时又能积极主动地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利用课余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制作PPT,在课堂短暂的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而在其他同学进行“演讲”时,同学们能够认真倾听,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的出勤率会相应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

2.2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考核中应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建立以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物的综合考评体系,可以采取笔试、口试、讨论、作业、考勤等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50%左右,主要以闭卷形式进行,其余的 50%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由命题,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笔试和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考勤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保证考核的科学性,系及教研室应该加强能源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建设,根据学生综合水平与日常课题表现,确定不同的主客观题比重,对口试、讨论、作业和考勤的评分标准要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课后小论文,在期末总评中给予适当的附加分。

3 结语

能源经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该课程信息量大,属于概论性质;二、与能源产业实践联系紧密。在能源经济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明显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出勤率。其二,学生课后积极、主动查阅能源经济相关文献。通过改进能源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水平提升,学生专业知识面拓宽了,兴趣也提高了。能源经济学的教学在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之后,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坚持不断教育创新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2] 曹执.教育服务意识与求学自主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15).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4篇

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编著《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等教科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刊物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经济研究》发表14篇。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及多个国际组织的咨询顾问等。获得国际能源大奖ENI奖2011年度提名。

1983年的夏秋时节,美国西部小城――圣巴巴拉市。金色的阳光、辽阔的大海、起伏的群山和美丽的葡萄园,给这个城市裹上了浓浓的自然风情。一位穿着土气的中国青年背着书包走进了这座小城。此时,中国大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20多年后,这位青年回到了中国,多了自信、健谈,但质朴厚重的乡土气息依旧。

他叫林伯强,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的能源问题,探寻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勤奋铸就“幸运儿”

1957年,林伯强出生在福建省南部龙海市--滨海农村。这里土地贫瘠,几百年来,沿海百姓只能出没波涛捕鱼为生。林伯强也继承了闽南人的拼劲,高中毕业后他没有放弃读书。白天干活回来,已经很累了,别人都出去纳凉了,他却挑起煤油灯,读书到很晚。20岁那年,林伯强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

1977年高考恢复了,就像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林伯强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而且进入了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著名经济学家、《资本论》的中文译者之一王亚南教授生前曾在此任教,后来任校长。

1982年,林伯强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而被保送本校读研,次年经教育部选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深造,又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早期公派留学生之一。

圣巴巴拉市位于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历史文化悠久,圣巴巴拉分校位于该市市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林伯强在该校主修能源经济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经济学。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使林伯强感到,中国的经济学离世界太远了,他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丰富的营养。这里多元文化及艺术气息的熏陶,养成了他勤奋、执著、冷静、拼搏的个性和国际视野。留学期间,他先后兼任该校经济学系教学与研究助理、经济学讲师。

1990年6月,林伯强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在美国田纳西州罗兹学院经济与商业管理系做了3年的经济学助理教授。那时,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是他的老师、同事。他从托宾那里受到了很多启发,他常以托宾所说“相信以我们在经济学上的素养,会有助于政策的改善,也会对吐界有所贡献”自勉。

海外归来:缘于赤子情和事业心

在林伯强心中始终有难以割舍的故乡情节,他期待有一天在有能力的时候为这片大地出一份力。1993年,林伯强进入亚洲开发银行工作,后升任该行东中亚部能源处主任能源经济学家,主管亚行在中国的能源项目,其中主要是能源领域的对华贷款和技术援助。

怀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他为推进亚行对中国的援助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组织和实施了包括电价改革、热价改革、农村供电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节能和资源管理等对华援助项目,先后为中国引入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资金达10亿美元以上,促进了中国的能源、环境与资源利用和保护。

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实践中,林伯强注意到,中国虽然是能源大国,但能源经济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人均能源储备相对低,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安全意识淡薄等等现状和问题,令他忧心忡忡。“在我们儿时用的邮票上,画着高耸入云、喷吐浓烟的烟囱,热气腾腾、铁流滚滚的熔炉,仿佛我们的国家就要建成这样子。然而,现在这些早已不是经济发达的象征了。”林伯强说。

在亚行工作之余,林伯强总结探索能源经济与政策问题。然而,繁忙的公务使他无暇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发展中国能源经济学的夙愿一直无法实现,令他难以释怀。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在国外的职位,回国专心于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

2006年5月31日,林伯强辞去亚行职位,受聘母校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在学校的支持下,林伯强创办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作为能源经济学的专门教学研究机构。虽然,在国内的薪水只及他在国外的十分之一,但是这种能够报效祖国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所激发的力量比高额的报酬更有意义。

为中国能源算好账

能源经济学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他学科,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空间并作出权衡取舍选择的一门科学。人们对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的担忧和恐惧正将能源经济学研究推到日益重要的位置。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使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林伯强看来,中国愈强大,对能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解释就愈紧要,在这个领域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更有可能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话题,需要中国能源经济学家作出贡献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迫切。因此,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为中国能源经济改革与决策提供有影响力和有建设性的建议。

2010年3月份的一天,林伯强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按到国家财政部打来的电话。

化石燃料(又称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等)补贴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重视。在2009年匹兹堡G20(20国集团)峰会上,各国曾一致承诺逐步停止低效的、鼓励浪费的化石燃料补贴,要求各国制定落实措施和时间表,向2010年6月G20多伦多峰会报告。我国该如何应对?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向林伯强打来电话,要求技术支持和政策咨询。接到这个紧急任务后,林伯强在分析我国能源定价和补贴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的背景、无效补贴的规模以及能源补贴改革路线。报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分析透彻,方法科学,为我国政府厘清概念、计算补贴和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财政部国际司为此专函感谢林伯强“提供了质量较高、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妥善应对该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林伯强多次承担这样的应急课题,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政策的研究和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目前他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国家

社科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共16项,国际组织或能源企业横向课题15项。他眼下正在进行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牵头,与英国碳基金合作的“低碳城市发展试点研究”。

建立中国的能源经济学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了对能源经济的研究,但这门学科2010年10月林柏强在厦门大学授课。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能源经济学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能源环境教育薄弱,能源经济的研究对能源政策贡献甚微,而这些问题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极不相称。林伯强希望能依托厦门大学,把中国的能源经济学学科真正发展起来,名副其实地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能源问题。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不小:一是这个学科刚刚建立,是个全新的领域,无前例可以参照。以前中国能源经济问题通常是由工科背景的人在研究,而目前的中国能源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应由能源经济学家参与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二是能源经济学基本上是政策选择问题,厦大距离首都较远,这使得在厦门做政策研究时会受到地理上的局限。他在亚行原来的同事、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汤敏当初就曾担心他在厦门会被“埋没”。

困难虽然不小,但非不可行。林伯强分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是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主战场,能源与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能源经济学家大有用武之地,只要做得好,就不怕被“埋没”。

说干就干!回国当年,林伯强就整合厦门大学经济研究、能源研究等相关学科,建立起一支力量较为雄厚、梯队合理的能源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申请开设了大陆首个能源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开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建立了能源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伯强告诫学生,能源经济学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特别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人说:“要想毕业后领高工资,请不要读这个专业。”学生平时不仅要研读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到能源企业蹲点学习也是家常便饭。因此,学生对能源行业的生产过程和各种现象有深刻的了解,写出的论文质量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经济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了论文。第一届学生2009年毕业,在就业市场上很抢手,分别被国家统计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录用。

能源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人才缺,教材也缺。林伯强接连出版了《中国能源问题和能源政策选择》Ⅰ与Ⅱ、《林伯强:中国能源政策思考》等专著,其中的《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教材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能源经济学教科书。每两年Ⅰ本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界在能源方面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林伯强紧紧抓住当前能源与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心师生至今在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25篇论文。六成的教师已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至少篇论文。今年就已有4篇论文(sSCI)在国际能源经济学术刊物发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还与多家国际能源公司、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主办或参与举办的“中国能源发展形势预测分析年会”、“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会”、“中国石油商贸大会”等20余场与能源经济相关的高层国际论坛,为中国争取在国际能源经济界的话语权。

担起学者的责任

在风景秀丽的厦门五缘海湾,经常可以看见人们驾着帆船或游艇尽情游玩。厦门大学赠给林伯强的一艘私人游艇却总是停泊在那里,没见开动过,倒是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老开着,热线不断。对于公众能源意识的提高和知识普及,林伯强付出TAP和教学科研同样的热情和精力。

能源问题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都要向公众作出解释,这个解释的任务往往就落到专家身上。国家发改委主持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阶梯电价改革,林伯强都曾参与了解释。

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能源经济相关领域的培训服务,是林伯强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形式。几年来,林伯强每年主讲各种会议和讲座50来场。

近年来,他还注意通过媒体向公众推广能源经济。不论多忙,林伯强总是抽出时间来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或是撰写文章,就公众期待了解的某个能源政策问题发表看法。几年来,林伯强接受《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Times等中外媒体专访几十次,在《中国证券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China Daily等主流媒体上发表了200多篇能源经济方面的文章。林伯强的博客是一个能源经济讨论的沙龙,都是关于能源经济的博文和网友的评论,每隔几天他就会发表一篇关于能源经济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文章,相关报刊或网站纷纷转载。

林伯强坚守学者的良知底线,坚持为全体公民、长远利益发声。他主张能源与环境的公平,批判能源在国内、国际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低能源价格政策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富人和外国人,消费了子孙后代的资源,扔给后代的却是巨大的环境治理包袱。他撰文指出,我们的高能耗出口产品短期看赚了小便宜,长期却是吃大亏。现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格局造成高能耗产品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和污染,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实际上是高收入国家转移了排放。从传统的煤油(气)电,到新能源、清洁能源,从国内电价到国际油价,从居民用电消费到能源体制改革,从节能减排到低碳经济……在很多报纸、期刊、网站上,林伯强发出一个学者负责任的声音。

身为大学老9币,林伯强在课堂内外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播环保理念。他指导学生环保组织开展“减袋”行动和垃圾分类活动,并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的活动。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5篇

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埃德蒙・费尔普斯,北大教授何志毅,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等学者在福州就“我心目中的商学院”和通货膨胀等议题,与商学院学子、经济学界人士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1 您心目中的商学院是怎样的?

埃德蒙・费尔普斯:在我心中,商学院是一所能够让学生进入商场前学到相关技能、做好准备适应日益变化商业格局的院校。在这所学校里它会让你热爱学习,并确定你的研究方向,这非常重要。

何志毅:我心目中好的商学院标准有两点,一是能够培养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人才;二是,商学院培养的学生应该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际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是赚钱的机器,不是对赚钱之外无动于衷的人。商学院的伦理课教是一套价值观,而商学院的整个体系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学会的是另一套价值观――在伦理这件事情上,关键不是商学院怎么说,而是怎么做。因此,商学院自成体系的“市场化实践”,会比那些起点缀作用的伦理课更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林伯强:好的商学院让他们的学生在进入商场之前,具有相关技能,充分准备好,并在未来能拥有良好的职业,世界各国都有著名的商学院,所有这些商学院都不在不停地寻找最佳方法使得他们的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格局。

2 目前阶段,通货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比较棘手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政府该采用何种手段遏制通胀?

埃德蒙・费尔普斯:中国的通货膨胀在普通居民消费品方面不是太严重,体现比较严重的在于居民住房以及办公楼价格的上涨。我认为,目前中国的租赁市场不是太发达,与此相关的是要看看利率与每个月的租金之间比例,我们就可以得到租房或者买房的偏好。如何防止城市房价的上涨呢?我认为可以提高买房人的首付比例,这样他们在获得贷款后首期的付款会更大,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的买房人都不需要贷款,他们有足够多的自由资金,一次性就可以买下物业,所以政府的这个措施对他们是无效的。第二线的防御措施,就是政府要将利率提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这样可以防止房价上涨到一个更高的地步。

何志毅:同样的通货膨胀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下,它的严重性是有很大差别的,意思是同样的通货膨胀率在美国和在中国,中国的看起来就不太严重,因为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是2%~3%,而中国的是8%~10%。

林伯强:我认为,如今大家对通货膨胀有些过分担忧了。其实一个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没有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是做不到的,或者说在大多数的时候是做不到的。要讨论的是,在这种经济增长的速度下,什么样的通货膨胀水平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我们可以接受的这个数值取决于很多因素,从宏观方面考虑,现在到2020年这一个时期,应该是通货膨胀持续比较高的阶段,前30年是资本积累型阶段,接下来的10年,将是中国从低收入往中等收入转换,即成本拉动型阶段。这是发展的过程。如果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加上原材料价格高涨,整体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今后,4~5%是一个常态。政府之所以紧张是因为通货膨胀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我想,如果能把百姓的实际收入上涨保持在与通货膨胀率相当的水平,这个通货膨胀率是可以接受的。

链接:新华都商学院“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院”日前成立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了能源消费大国。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能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能源经济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4月7日,“新华都商学院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院”正式在福州揭牌,由我国著名能源经济学家、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担任院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埃德蒙・费尔普斯、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据了解,该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能源与环境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致力于建设成为一个集政策咨询、项目研究、学术探索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能源与环境综合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能源与环境经济理论与战略问题。

目前该院已设立低碳经济研究所、能源金融研究所、能源与资源经济研究所、能源与环境经济模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节能减排服务中心等。

在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研究院以研究项目为核心,已经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团队,其中绝大多数人在国内外一流大学获得经济学或能源与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据介绍,院长林伯强多年来在国家能源战略及前沿政策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引人注目,如今致力于为中国培养年轻的能源经济学家。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6篇

厦门大学坚持将人才工作放在学校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建设工程,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启动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营造了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和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氛围,引进,汇聚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和一大批学科(学术)带头人。

探索、创新人才体制和机制

探索和试行新的人才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多形式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为引进的国际化人才创新能力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部分学院取消了教研室,代之于课题组、学术团队或研究所,实行由系组织教学活动,课题组、学术团队或研究所组织科研活动的新的教学科研运行管理体制。有的学院还进一步实行了人才动态配置的新机制,对科研工作缺少成效的课题组、学术团队,允许梯队成员重新选择课题组或学术团队,以盘活宝贵的人才资源,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同时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给他们搭建科研平台,让他们跨院系去组织学术团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或联合攻关;设立学术特区,实行宽松的管理方式及富有弹性的运作机制,从制度上为创新团队、优秀拔尖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与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环境。

探索和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

学校充分利用“985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按新的人才组织模式和以国际接轨的办学模式相继成立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能源研究院,积极支持和推动这些新的研究院及其他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试行新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采取院长(主任)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主任)负责制和赋予用人自等方式,推动这些机构和平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带动其他相关学院和学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全校各单位、各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导岗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往国际化、高水平的方向发展,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部分学院、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负责人,以优惠的政策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吸引平和聘用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流学术水平与管理才华的优秀人才担任教学科研重要领导岗位的负责人。受聘人员均纳入聘用制度,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聘期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等权利义务关系。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学校共公开招聘了十几位院长、研究中心主任、“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负责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些聘用制干部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近年来,学校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有关部处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秘书组,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千方百计引才,聚才

新的历史时期为留学人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海外留学人员产生了巨大的拉力作用,留学人员回归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学校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利用各种人才沟通渠道,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宣传和招聘工作,扩大留学人才引进规模。几年来,学校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各大型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有关部门组团的国外留学人员招聘会外,在各类报纸、学术刊物,网站等媒体上人才招聘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各院、系、所也都以求贤若渴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人才,把人才引进确实摆到了突出位置。经过努力,近几年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各类优秀留学人才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4年,在数量上有着较大增长,2005年,学校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各类优秀留学人才只有2l位,2009年,已经达到36位。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国家政策,与时俱进调整学校规定,创造政策优势

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国家不断出台与时相宜的政策,制定各种针对留学人员的项目、人才计划和优惠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国家先后推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等相关的人才计划和项目;教育部先后出台“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春晖计划”、“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相关计划和项目,这些政策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贯彻国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学校适时地出台了《厦门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厦门大学新进人才住房货币化分配暂行办法》、《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实施办法》和《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人才计划和相关规定,在研究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基础上,不断创造吸引人才的政策优势,力使大批留学人员来校工作或来校服务。在吸引人才政策中,不断解决海外人才回国来校工作的难点和顺虑,对于优秀留学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政策上的最大倾斜。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提高优秀留学人才回国来校工作的政策吸引力,进一步扩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规模,通过给予优厚薪酬、提供科研平台、特殊安排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强势科研团队、优先解决家属工作和住房问题等超常规的措施,重点引进了一批学术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开拓或领导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开展科研攻关的学术带头人,大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国际

化程度和整体学术水平。

多方筹措资金,重金聘请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在“985工程”和“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专项资金外,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以人才科研启动费、住房货币化补贴、安家费和人才薪酬等方式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瞄准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不惜重金引进海外站在世界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等尖端人才,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除提供科研经费外,还提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待遇。

搭建平台招聘高端人才

近年来,学校瞄准国际热门学科和国际重点建设领域,建立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能胜任院长(主任)职位的国际高端人才。上岗任职的院长(主任)既有来自亚洲的,也有来自美洲的,目前,受聘院长(主任)职位的高端人才大部分已人选国家“”。学校还以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引进部级的高端人才,学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年来,学校意识到发展能源经济的战略意义,干2005年7月成立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学样招聘原亚洲开发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为该中心主任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7年,林教授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目前,该研究中心成为我国培养能源经济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国家能源局的高度关注。2006年以来,林伯强教授培养能源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45人,出版了7本专著、教材,其中《现代能源经济学》和《高级能源经济学》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教材的空白。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通报表扬。近年来。林伯强还在国际能源经济领域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通过留学回国人员联系人才

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经常会与国外高校的导师、同事、教师进行一定的联系,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留学人员,学校教师经常以各种方式与他们相互探讨学术问题,建立起一定的感情。有了这个前提,根据学科课程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校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他们通过对学校的不断深入了解,加上校领导和院领导的诚恳邀请以及教师的“怂恿”和感情“拉拢”,促使一部分已在国外工作的优秀留学人员加盟学校。

“人才高地”现状和规划

目前,学校“人才高地”初具规模,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长,高层次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能力不断加强,敢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不断涌现。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部级“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1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6人、讲座教授28人,校级特聘教授39人、讲座教授23人;有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福建省科技创新团队和22个校级创新团队,9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培养和汇聚一批帅才、将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学校“985工程”三期建设规划预研究方案中指出,“985工程”三期建设期间,重点引进15位左右尖端人才,30位左右骨干人才和45位左右青年人才。力求这些高端人才在相关平台、基地和学科领域中构建并形成若干支具有在国际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形成强有力核心凝聚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7篇

焦建玲,女,汉族,1966年8月生,安徽黄山市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理学学士,天津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学博士学位。兼任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曾获得教育部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合肥工业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合肥工业大学“十佳”巾帼人物等荣誉称号,曾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举办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学员。担任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Natural Hazards,中国管理科学等国际国内十几家知名期刊的审稿人。

二、研究领域

焦建玲教授自2002年起一直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三、研究成果

焦建玲教授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联合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专项1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发改委委托项目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S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9篇,以及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等论文多篇。

四、主要论著

1、基于VECM的汽柴油价格不对称性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第3期。

2、基于Zipf的汽油价格行为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3、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专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4、石油储备价值研究:基于供应链视角,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油价冲击 货币政策调整与产出波动——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6、中国石油依赖经济成本的Monte Carlo模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7、能源经济学(教材,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8、高级能源经济学(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9、石油价格风险管理(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印刷中)。

10、Analysis of the co-mov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7年第27期。EI收录。

11、Energy Structure,Marginal Efficiency and Substitution Rate: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Energy,2007年第32期。SCI收录。

12、Relationships between 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ina,Energy Policy,2008年第36期。SCI/SSCI收录。

13、The structural break and elasticity of coal demand in China:empirical findings from 1980—200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2009年第31期。EI收录。

14、Impact analysis of China’s coal-electricity price linkage mechanism:Results from a game model,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年第32期。SSCI收录。

15、Impact of oil price shocks on Chinese industries,Energy Sources,Part B:Economics,Planning,and Policy,2012年第4期。SCI收录。

16、Analyses of impacts of China's CO2 emissions factors based on STIRPAT model,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v 2012年。SCI/EI收录。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8篇

户口所在: 肇庆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0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44 kg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商务/电子商务-经理/主管/专员/助理, 行政总监/经理/主管, 会计

工作年限: 8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花都区,工作经历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批发/零售

担任职位: 会计/行政主管

工作描述: 全盘做公司财务内账。

广州市**工艺品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7-02 ~ 2009-10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影视/媒体/艺术

担任职位: 行政主管/财务助理

工作描述: 1、负责统计员工工资/奖金的核算,每月员工考勤统计表的整理及汇总;

2.负责使用用友软件操作仓库进出仓管理工作。

3、负责后勤的饭堂及生产材料的采购控制。

4.负责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5、负责厂区内卫生管理工作。

6、负责人事招聘工作,日常员工入职、离职手续办理及对各类资料进行签收,整理并分类归档。(厂内程序文件//会议资料/各类培训资料/考勤资料/奖惩资料/人事资料等分类整理)

7、其它办公室日常工作。

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广州市**服装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2-09 ~ 2007-01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 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位: 行政助理/财务助理

工作描述: 职责:

1、负责工厂员工月工资的核算和发放。

2、负责每月办公文具用品的采购、领用填单、盘存;监控各部门领用情况;统计月收发盘存报表。

3、负责每月员工考勤统计表的整理及汇总;

4、日常员工入职、离职手续办理及对各类资料进行签收,整理并分类归档。

5、公司文件及员工档案管理;每月公司通讯集群网员工入退登记办理;

6、负责公司出货数的月报表统计。

7、负责高层管理会议纪要的记录。

8、负责饭堂每日用餐菜肉订购及员工宿舍的管理工作。

9、其它办公室日常工作。

离职原因: 想换另一个发展空间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湖北省能源经济学校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2-07

专 业 一: 商务英语 专 业 二: 会计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9-09 2002-07 湖北省能源经济学校 商务英语 - -

2009-02 2009-06 中华会计网花都分校 会计 会计从业资格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粤语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9篇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规划,正逐步重点体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2010年,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为加大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兴专业。并且随着国家各项低碳政策的落实,国内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类专业。然而,我国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起步还是相对较晚,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国内率先申报低碳经济专业的本科独立院校,其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然而,仍需借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进一步改进。下面将根据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分析该校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方法。

2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低碳经济专业的特点。

根据前文所述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应当包括:掌握经济学、金融、统计学、会计学等的分析方法,了解国内外低碳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贸易政策,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该学科的知识高度交叉性,很有必要对该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做到深浅得当。

2.2低碳经济相关专业开设院校。

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目录中,针对"低碳经济"这一领域,有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比如能源经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然而,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开设仍然较少。另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经济学系,一直开设有能源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低碳经济类课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则于2011年在其下属的“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低碳经济方向(以下简称低碳经济专业);并且有报道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划在2014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增的金融工程专业(碳金融方向)。

2.3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本文将以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专业为例,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能源经济专业,为该校经济学院下属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国内第一个设立的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国际能源政策与战略平台,为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能源经济理论方法、追踪国际能源价格趋势、熟悉各国能源政策与战略的高级能源经济战略性人才。其中,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能源金融方面入手,教授学生能源经济、投资、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人大经济学院还定期推出能源经济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资源、环境、气候等众多相关领域。而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方向,主要为在各级政府从事能源经济管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能源板块从事投资、行业分析,以及在国有大型企事业进行能源管理等。

3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上述论述,可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学(低碳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另外,考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本科独立院校,其对学生的要求定位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所差别。在此,考虑上述因素,论述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3.1培养目标的适当定位。

作为本科独立院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直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此,结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低碳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熟悉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政策、制度和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宜从事公司、行业协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工作。

3.2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

专业课程方面,目前新华学院的低碳经济专业的课程类别分类较杂,虽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课程有涉及,但是无法很好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建议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将其他修习的课程分门别类列出,如理论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和经济学方法类;如此更能体现每门课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同时也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前沿性讲座,内容涉及最新的低碳经济资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低碳经济工作进展、低碳经济的应用等,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3.3产学研的联合培养。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光是课程的专业学习和讲座课程,是不足以培养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在此,就要求注重专业产学研的合作。可以通过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使得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市场接轨,也为学生提供接触低碳市场的平台。

3.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新华学院作为依托中山大学而成立的一个独立院校,可通过与母校的合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中,中山大学成立了低碳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可以以此为平台,让低碳经济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中心的项目当中,通过项目学习成长。q另外,低碳经济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为此可以依托新华学院对外交流办学平台———博学书院,加强低碳经济专业学生与国外低碳领域专业的高校及研究所的交流合作,以使学生能够学习更为先进的低碳理念。在对低碳经济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低碳经济专业仍然有需要进行探索实践的地方,结合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以及学院本身特点,还应当关注如下几点:1)培养目标的适当定位;2)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3)产学研的联合培养;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将可为低碳经济类人才培养做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能源经济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区域;能源经济;战略;分析;对策

一、区域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现状

(1)能源生产和消费增长过快。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越来越快,和其他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能源消费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消费已经出现了连续13年的持续性增长。虽然当前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基本上能够维持能源消耗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能源需求结构以及生产结构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而且二者之间的需求增长也是越来越明显的。煤炭作为能源消费当中总量所占比例最大的能源,其所占的比例是全世界各国能源消费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石油是在所有消费总量当中所占比重比较大,而且远远大于其自身生产总量的,每年的自给率都呈现下降趋势。

(2)资源不足,矛盾愈发凸显。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变,我国对于石油等能源方面的需求也是不断提升,而且对于能源需求方面的结构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以及建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资源总量有限,单单依靠资源开采不能够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需求不足以支撑我国快速增长的石油供给,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3)能源消费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能耗行业转变。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所需要的能源总量过大,随着我国高耗能行业表现出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其数额远远高于我国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我国高耗能产品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上升。所以,充分提升我国能源利用率这是维持我国工业以及高耗能行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4)能源固定资产投资过大。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市场需求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我国能源供给出现断裂现象。另外,我国在能源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过大,导致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无法维持正常的运作,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二、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的建议

(1)加大能源投资力度。国家应该加快建设能源基地,全面推动我国火电机组实现规模性建设以及热电联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全国各级政府以及各个金融机构应该重点扶持地方能源企业,帮助以及培育地方能源企业,并且还应该鼓励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方向,尤其提倡企业应该以参股或者是控股的方式全面参与到能源行业建设当中来,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国家能源发展,实现企业能源产业重组以及兼并,并且有效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做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快速实现企业资源生产能力以及产业升级。

(2)发展多元化能源。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最为重要的和关心的问题就是能源安全。因此,发展多元化能源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能源供给途径单一的问题。还应该根据区域特点以及优势,尤其可以鼓励区域企业去开发可供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其他能源,比例可以大力发展太阳能以及光能,还有风能以及生物能等等,还可以创建核能以及水能,还有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不断扩大我国区域能源使用范围,弥补当前我国能源供求缺口问题,全面保障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能源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应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并且解决好各类能源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当前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因此,我国必须把区域能源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做好统一结合,为创建一个稳定的、经济的以及清洁的,还有可靠的以及安全的生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利用达到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一鸣,焦建玲,廖华.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能源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城市园林管理范文 下一篇:营销的理念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