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6:28:38

内容分析法论文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题】理论纵横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研究进展/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情报研究,在情报战中成效显著。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1]本文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国内有关内容分析法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番考察,进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2)和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1994-2002)。这两个网络数据库具有覆盖面广,收录期刊全,检索途径多等特点。此外,辅以《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进行手工检索,共收集到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80篇。

1我国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1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截至2002年6月,关于内容分析法的期刊论文按年代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时间分布

附图

从表1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内容分析的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近3年来,发文数量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内容分析法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

1.2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对某一领域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而且有助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发展趋势。在期刊分类中,笔者将各学院学报划为综合学报一类,将仅有一篇相关论文的学科划为其它类。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分布的期刊数量很多,约有60种,按期刊学科范围划分的论文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的期刊

附图

从表2看出,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分布的学科面非常广泛,这也是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社科研究方法的普适性所决定的。虽然综合学报和其它类期刊载文量较大,但鉴于其刊载文章涉及学科不固定,因此不能反映内容分析法的学科分布情况。相对而言,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和医学是研究内容分析法较多的学科。

1.3论文主题分析

从微观视角出发,就内容分析法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认清优势与不足,指导今后的研究发展。

系统分析是指该论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而理论研究论文主要是介绍内容分析法的由来、定义、作用、实施步骤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以“内容分析”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的过程中,搜集到大量文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所指的是“对某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并无关联,因此未统计入内。

表3的数据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情况:其一,系统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居多,证明研究人员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因为只有将数据统计与推导分析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说明实际问题。理论研究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少,反映出内容分析方法本身仍在不断完善和推广的过程中。其二,各学科对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也各有侧重。图情专业人员发挥信息优势,追踪研究动态,在引入、介绍内容分析方法方面的论述居多;新闻传播学既关注社会现实,又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各类主题均有涉及;而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虽然发文不多,但注重实用性,大多运用内容分析法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表3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

附图

2我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

对内容分析法进行理论研究的论文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且大多集中于图书情报学领域。一方面是由于内容分析方法本身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实用型方法,大多数学科将其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

工具;另一方面是内容分析法在我国的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需要理论指导的细节还未显现。而在图情领域的研究论文中,概述文章多,深入研究少。在10篇理论研究文章中,有5篇是从整体上介绍内容分析方法,包括其定义、基本特征和一般步骤,并就在图情领域引入内容分析方法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余几篇分别介绍了内容分析法在军事、传播、图书馆等领域的应用。数量与内容都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对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

2.2应用研究缺乏体系和标准

与理论研究比较起来,目前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比较多,但是仔细了解就会发现,真正领会了内容分析法的精髓,全面掌握其方法步骤的并不多。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它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通过对文献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方面又易于计数的特征,从而能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切性的缺陷,达到对文献“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2]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应用研究情况来看,很少有能真正符合内容分析方法客观、系统、量化三个要求的论文。如表3所示,占13.8%的定性分析类文章,只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在分析上强调逻辑理论,忽视数字依据;与之相反的是,占22.5%的定量分析类文章,比较全面的开展了统计工作,数据充分,但是在描述分析方面欠缺力度,变成简单的数字罗列;占多数的系统分析类文章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但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由研究者独立完成,这对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为了避免主观意识造成的误差,内容分析应由多人合作完成,而且还要经过信度和效度的验证,最终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由此可见,不仅理论研究要深入开展下去,应用研究也亟需建立起科学而完整的实施标准和方法体系,理论与实际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3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作为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的依赖性很大,不仅数量多,而且要求来源准确可靠,这就给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荷。从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绝大多数统计工作都是由研究人员手工操作完成,没有提及运用了何种辅助工具或技术。仅有2篇理论研究类文章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进展及在网络媒介上的运用。

实际上,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是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只是因为待分析文献量浩大,才使研究变得耗时费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统计部分的工作可以在计算机软件工具的辅助下变得轻松起来;但同时,伴随网络时代而来的“信息爆炸”又进一步加大了内容分析的难度。因此,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研究之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结论可信度。

3对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展望

3.1逐步完善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体系

在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首先需要对内容分析法究竟是一种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文献的内容分析一般有两个角度:概念分析和关系分析。概念分析通过发现文献内容中常用词最常表示的概念并统计其出现频率,从而对研究问题做出推断;关系分析更进一步的研究文献内容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上下文的关系、概念的组合及其涵义等。[3]可以看出,概念分析侧重于运用定量方法计算词频,关系分析则侧重于定性推导。二者能够独立成为研究手段吗?还是应该互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结论不失偏颇呢?

其次,需要明确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内容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图书情报部门已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方法论体系,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方法不断用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语义学、统计学成果充实自己,在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等领域业绩显赫。[4]但就我国开展的研究来看,内容分析方法尚未成为社科情报研究的核心方法,相关应用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的支持,因而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和重

视。为了促进内容分析法在我国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各领域尤其是图书情报人员应加紧对该方法的原理、机制、模式、规范和评价的综合研究。

另外,作为一种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料推断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实际情况的研究工具,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十分关键。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信度是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是指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以及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包括概念效度,即类目的定义是否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实验效度,即是否有更多的外部依据来证实内容分析的结论;以及现象效度,即研究人员是否真正理解了研究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及方式。[5]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广泛的认识。

3.2加强内容分析法的技术研究

在历史上,内容分析曾是一项极其耗时费力的工作,分析要靠手工完成,或者借助于当时速度还很慢的计算机来分析编码人员制作的数据卡片。通常一项研究就要使用成千上万张卡片。人为误差和时间限制使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大型文本内容。尽管操作有困难,但内容分析法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已成为一种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一开始局限于词频统计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考虑更成熟的分析方法,关注概念而不只是单词,关注语义关系而不只是词频。[6]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实现,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ContentAnalysis:CACA)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为分类做准备的工作程序中,计算机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优势。编码工作也可以在交互的、联机模式的计算机上进行,通过确定内容分析的目标并准确定义词序和词义来产生一部作为依据的电子词库,实现对电子文本的自动编码。CA-CA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表现在对分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先进的、快速的验证,计算机不仅能对相关的类目和变量做更深入的统计分析,而且更能保证编码的客观性。[7]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和发展十分有益。

3.3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前景

由于内容分析法能被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事件,目前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包括从市场和媒体研究,到文学修辞、人种和文化研究、年龄层次问题、社会学和政治学、心理认知科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各国传播、交流内容的差异;监测宣传机构的运行状况;识别个人、团体或机构的意识倾向、关注焦点和交流趋势;描述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对交流的反应;以及调查个人或团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另外,内容分析成果反映出的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人工智能开发中也发挥着整合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4范并思.论社科情报研究的方法体系突破口.情报资料工作,1995(2)

2马文峰.试析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学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

3,6,8Overview:ContentAnalysis.http://writing.colostate.edu/references/research/content

5Haggarty,Linda.Whatis...contentanalysis?.MedicalTeacher,1996(2)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内容分析法/研究进展/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情报研究,在情报战中成效显著。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1]本文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对国内有关内容分析法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番考察,进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本文选取的数据来源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研制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2)和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1994-2002)。这两个网络数据库具有覆盖面广,收录期刊全,检索途径多等特点。此外,辅以《全国报刊索引》(社科版)进行手工检索,共收集到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80篇。

1 我国内容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1 论文数量分布情况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状况。截至2002年6月,关于内容分析法的期刊论文按年代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时间分布

附图

从表1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内容分析的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近3年来,发文数量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内容分析法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

1.2 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对某一领域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仅可以确定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而且有助于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发展趋势。在期刊分类中,笔者将各学院学报划为综合学报一类,将仅有一篇相关论文的学科划为其它类。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分布的期刊数量很多,约有60种,按期刊学科范围划分的论文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的期刊

附图

从表2看出,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分布的学科面非常广泛,这也是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社科研究方法的普适性所决定的。虽然综合学报和其它类期刊载文量较大,但鉴于其刊载文章涉及学科不固定,因此不能反映内容分析法的学科分布情况。相对而言,图书情报学、新闻传播学和医学是研究内容分析法较多的学科。

1.3 论文主题分析

从微观视角出发,就内容分析法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认清优势与不足,指导今后的研究发展。

系统分析是指该论文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而理论研究论文主要是介绍内容分析法的由来、定义、作用、实施步骤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以“内容分析”为关键词搜索相关论文的过程中,搜集到大量文章,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所指的是“对某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与内容分析法并无关联,因此未统计入内。

表3的数据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情况:其一,系统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居多,证明研究人员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因为只有将数据统计与推导分析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说明实际问题。理论研究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少,反映出内容分析方法本身仍在不断完善和推广的过程中。其二,各学科对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也各有侧重。图情专业人员发挥信息优势,追踪研究动态,在引入、介绍内容分析方法方面的论述居多;新闻传播学既关注社会现实,又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各类主题均有涉及;而医学、社会学、心理学虽然发文不多,但注重实用性,大多运用内容分析法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表3 我国内容分析法研究论文的主题分布

附图

2 我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研究缺乏广度和深度

对内容分析法进行理论研究的论文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且大多集中于图书情报学领域。一方面是由于内容分析方法本身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实用型方法,大多数学科将其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内容分析法在我国的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需要理论指导的细节还未显现。而在图情领域的研究论文中,概述文章多,深入研究少。在10篇理论研究文章中,有5篇是从整体上介绍内容分析方法,包括其定义、基本特征和一般步骤,并就在图情领域引入内容分析方法的可能性、必要性及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余几篇分别介绍了内容分析法在军事、传播、图书馆等领域的应用。数量与内容都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对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

2.2 应用研究缺乏体系和标准

与理论研究比较起来,目前对内容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比较多,但是仔细了解就会发现,真正领会了内容分析法的精髓,全面掌握其方法步骤的并不多。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它将用语言表示而非数量表示的文献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并将分析的结果用统计数字描述。通过对文献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方面又易于计数的特征,从而能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切性的缺陷,达到对文献“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2]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应用研究情况来看,很少有能真正符合内容分析方法客观、系统、量化三个要求的论文。如表3所示,占13.8%的定性分析类文章,只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在分析上强调逻辑理论,忽视数字依据;与之相反的是,占22.5%的定量分析类文章,比较全面的开展了统计工作,数据充分,但是在描述分析方面欠缺力度,变成简单的数字罗列;占多数的系统分析类文章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步骤,但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由研究者独立完成,这对分析结果的客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为了避免主观意识造成的误差,内容分析应 由多人合作完成,而且还要经过信度和效度的验证,最终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由此可见,不仅理论研究要深入开展下去,应用研究也亟需建立起科学而完整的实施标准和方法体系,理论与实际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3 技术研究进展缓慢

作为一种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资料的依赖性很大,不仅数量多,而且要求来源准确可靠,这就给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荷。从笔者搜集的文章来看,绝大多数统计工作都是由研究人员手工操作完成,没有提及运用了何种辅助工具或技术。仅有2篇理论研究类文章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进展及在网络媒介上的运用。

实际上,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是较为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只是因为待分析文献量浩大,才使研究变得耗时费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献统计部分的工作可以在计算机软件工具的辅助下变得轻松起来;但同时,伴随网络时代而来的“信息爆炸”又进一步加大了内容分析的难度。因此,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研究之中,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分析结论可信度。

3 对内容分析法研究的展望

3.1 逐步完善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体系

在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首先需要对内容分析法究竟是一种定性的还是定量的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文献的内容分析一般有两个角度:概念分析和关系分析。概念分析通过发现文献内容中常用词最常表示的概念并统计其出现频率,从而对研究问题做出推断;关系分析更进一步的研究文献内容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上下文的关系、概念的组合及其涵义等。[3]可以看出,概念分析侧重于运用定量方法计算词频,关系分析则侧重于定性推导。二者能够独立成为研究手段吗?还是应该互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结论不失偏颇呢?

其次,需要明确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内容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图书情报部门已将内容分析法引入方法论体系,80年代以来,内容分析方法不断用系统论、信息论、符号学、语义学、统计学成果充实自己,在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等领域业绩显赫。[4]但就我国开展的研究来看,内容分析方法尚未成为社科情报研究的核心方法,相关应用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的支持,因而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和重视。为了促进内容分析法在我国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各领域尤其是图书情报人员应加紧对该方法的原理、机制、模式、规范和评价的综合研究。

另外,作为一种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资料推断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实际情况的研究工具,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十分关键。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信度和效度进行验证是必不可少的。信度是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是指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以及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包括概念效度,即类目的定义是否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实验效度,即是否有更多的外部依据来证实内容分析的结论;以及现象效度,即研究人员是否真正理解了研究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及方式。[5]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广泛的认识。

3.2 加强内容分析法的技术研究

在历史上,内容分析曾是一项极其耗时费力的工作,分析要靠手工完成,或者借助于当时速度还很慢的计算机来分析编码人员制作的数据卡片。通常一项研究就要使用成千上万张卡片。人为误差和时间限制使这种方法不能用于大型文本内容。尽管操作有困难,但内容分析法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已成为一种经常用到的研究方法。一开始局限于词频统计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考虑更成熟的分析方法,关注概念而不只是单词,关注语义关系而不只是词频。[6]这就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才能实现,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Computer-Aided Content Analysis:CACA)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数据管理工具。在数据的搜集、存储、编辑和整序等为分类做准备的工作程序中,计算机具有手工方法不可比拟的速度优势。编码工作也可以在交互的、联机模式的计算机上进行,通过确定内容分析的目标并准确定义词序和词义来产生一部作为依据的电子词库,实现对电子文本的自动编码。CA-CA还有一个显著的优势表现在对分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先进的、快速的验证,计算机不仅能对相关的类目和变量做更深入的统计分析,而且更能保证编码的客观性。[7]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和发展十分有益。

3.3 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前景

由于内容分析法能被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事件,目前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包括从市场和媒体研究,到文学修辞、人种和文化研究、年龄层次问题、社会学和政治学、心理认知科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在调查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各国传播、交流内容的差异;监测宣传机构的运行状况;识别个人、团体或机构的意识倾向、关注焦点和交流趋势;描述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对交流的反应;以及调查个人或团体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另外,内容分析成果反映出的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人工智能开发中也发挥着整合的作用。[8]

【参考文献】

1,4 范并思.论社科情报研究的方法体系突破口.情报资料工作,1995(2)

2 马文峰.试析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学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

3,6,8 Overview:Content Analysis.http://writing.colostate.edu/references/research/content

5 Haggarty,Linda.What is ...content analysis?.Medical Teacher,1996(2)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3篇

有关内容分析的定义很多,但其区别并不大。例如,布里森将内容分析定义为对显现的内容进行客观与系统描述。霍尔茨(Holsti)认为内容分析对内容的某些特定特征进行的客观系统的辨识,并以此作为论据进行分析推理。克林格(Kerlinger)认为内容分析的实质是以系统客观的方式度量被分析内容中所携带的某种变量。也有学者将内容分析简单地定义为一种研究手段,其目的是从一系列被研究的文本中获得可重复的且有效的推理。尽管在概念上获得了较大共识,学者们对内容分析法还是存在较多误区。本文一一列举这些误区,并从概念及应用上对这些误区进行厘清,从而进一步明确内容分析法的方法论特性。

(一)误区一: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需要使用数据,甚至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从而将之变成数值(nu-meric)。由此一些学者认为,内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的一种。甚至有关内容分析法的第一本教科书也将之定义为一种定量的方法。另一位社会学家在综合整理研究方法时也将内容分析法归入定量分析的范畴。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过于注重对分析内容的量化会导致对分析过程的强调,而忽视内容本身的特性。笔者认为内容分析应当实现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因为“定性的方法关注某种现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因果关系;而定量的方法关注该现象的持续时间与发生频次。”在实际的内容分析法中,需要对“内容”进行编码。而编码的结果既可以以定量的方式呈现,如频次、字数等,也可以以定性的方式呈现,如类别、褒贬含义等。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定性还是定量,内容分析法遵循的是科学的研究逻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误区二:内容分析法只是计算内容的频次从形式上看,内容分析法简便明了,确实包含了对某些关键内容的频次进行统计。但是,内容分析法的频次统计有着更为深厚的方法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对关键内容进行频次统计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在获得“内容+频次”的初步结果之后,这一结果可以成为新的变量,参与到新的定量或定性方法之中。例如,在政治心理学中较为流行的行为代码(operationalcodeanalysis)就是以决策者谈话中某些具有关键含义的词汇的出现频次为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二,内容分析具有结构性。“内容+频次”是看似简单的结果,但这一结果包含着一套方法论体系。如果只是把内容分析法简单地理解为对特定内容的频次统计,那么则忽略了内容分析法本身的结构与理性。事实上,内容分析法由“研究问题”、“内容”与“分析建构”三个要素组成,缺一不可。第一个要素是“研究问题”,即研究者通过内容分析要获知的结论。内容分析中的研究问题与一般定量研究中的研究假设类似;略有不同的是内容分析中的研究问题具有开放性,其答案来自于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理与分析。研究问题是内容分析的核心与起点。立足研究问题对内容进行分析,能够有的放矢,提高分析的效率。同时,通过内容获知对研究问题的解答,能够确保整个分析过程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内容分析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内容”。学者们运用内容分析法时所面对的对象或样本即为“内容”。作为此研究方法的数据,对内容唯一的要求是其具有涵义,即这些“内容”是包含有信息的,是需要被其受众所阅读、倾听、理解或阐释的。内容分析法的第三个要素是“分析建构(analyticalconstruct),即联系“内容”与“研究问题(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建构”一般采用“如果-则”的形式,即“如果内容怎样,则结论如何”。例如,何艳玲教授一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学研究现状的文章中,其分析建构基本为“如果样本中的文章研究方法缺失理论对话少,则我国的公共管理学存在方法不规范、知识增长缓慢的问题”。另一些分析建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依靠现有的理论文献加以支持。内容分析法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显示。图1内容分析法的要素关系诚然,从形式上看,将内容分析法高度凝练为“对特定内容频次的统计”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容分析中要明确对这一特定内容进行统计的目的。唯有此,才能有针对性的使用内容分析法,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三)误区三:内容分析法只对“文字”进行分析目前研究者所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内容”确实是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现的。但若由此认为内容分析法等同于“文本分析”,那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内容就是内容分析法的数据,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也可以表现为图片、网页、网站、符号、甚至手势姿态。例如,一位加拿大学者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其所刊登的新闻图片的分析,总结了几个不同西方国家的媒体对某一社会运动的不同态度。一位中国学者通过对我国各层级政府的政务网站所呈现的功能进行内容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电子政务,特别是政府网站的现状进行了综合描述与分析。内容分析法综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具有非常广大的研究空间。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多数内容都体现为“文字”,文学领域或后现代学者们经常使用的直接对文字进行研究的“叙事分析”、“文本分析”等(narra-tiveanalysis,discourseanalysis)却不属于科学研究方法的领域,也不是我们在此所谈论的内容分析。

(四)误区四:所有“文字”都可以使用内容分析法是否所有文字都可以使用内容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呢?这一理解仍然与内容分析法的科学性有直接关系。在辨读内容时,无论是内容的接受者还是分析者都希望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但在有些时候,文字表面所表达的意义(表面意义)与信息传递者的真实含义(潜在意义)并不一致;这时就必须通过对上下文的进一步梳理,甚至对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的明确,才能准确的判断内容所携带的含义。早期的学者曾经指出:为了保证内容分析的科学性,内容分析应当只针对那些明确传达的、表面的(manifest)意义。但也有学者指出,内容分析应该去分析真实的、潜在的(latent)意义,哪怕不是字面表达的。在内容分析法的早期,有关表面意义与潜在意义的理解并未形成真正的争论。因为无论是表面意义也好,潜在意义也罢,研究者需要获得的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当研究者所面临的数据(即内容)数量较少时,可以通过多人同时编码来保证内部信度,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但现今,两个原因使得内容分析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第一,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更多的内容不断涌现。此时对内容进行逐一辨读存在会占用极大的人力与时间成本。第二,研究者们所面对的“内容”风格各异、形式繁多,为分析造成了更多困难,最终可能难以保证内容分析法的内部信度。因此,在澄清“所有的文字都可以使用内容分析法”这一误区时,笔者提出两个建议:第一,尽管目前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开始开发各种中文的内容分析软件,社会科学学者必须对使用内容分析软件保持警觉的态度。毫无疑问,社会科学学者们也要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内容分析,比如SPSS、EXCEL等。但这些软件所进行的只是辅助分析。目前一些人工智能专家开始完全使用机器对内容进行识别,更高级的软件甚至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频数对情绪进行自动识别,进而推断舆情。这种应用,在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时候也许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结果;但这一结果的有效性很难保证。社会科学学者们还需要谨慎对待这些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本文不对任何中文内容分析软件进行推荐。第二,学者们需要思考何种“中文内容”更适合进行内容分析。网文微博等由于其内容生产过程的随意性太大,并不适合进行严谨规范系统的内容分析。对这些内容而言,无论是抽样还是编码都有较大困难。相比之下,已发表的学术文章,形式齐整内容规范,比较适合进行内容分析。同理,《人民日报》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政府工作报告等有严格统一的格式、语言风格稳定、意思表达明确,也是内容分析的较好数据来源。

二、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在内容分析中,一个严谨的研究设计要有效的将其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即从研究问题出发,寻找可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建构获得结论。一般而言,内容分析的研究设计包含以下六个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2)选择样本;(3)确定分析单元;(4)根据研究问题确定数据的类别并进行编码;(5)对编码进行信度检验;(6)将通过编码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的流程,见图2。针对内容分析法,目前已有多本教科书对其操作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鉴于此,本文并不对这六个步骤进行逐一描述。但针对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内学者使用内容分析法的现状,本研究对选择样本和信度检验这两个步骤加以强调。“确定研究问题”是内容分析法的起始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将留待第四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详细探讨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样本选择即确定要进行分析的“内容”。具体讲:到底哪些内容最终能成为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时间段是什么。如果所涉及的内容数量庞大,那么就需要进行抽样。抽样开始之前要回答的问题是:抽样的单元是什么?从理论上说,抽样单元可以是词、短语、句子、段落、微博、章节、书等等。但一般而言,抽样的单元需要大于或等于分析单元,即分析单元大致上是被包含于抽样单元内的。分析单元永远不可能大于抽样单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之后在进行编码时,很多时候并不是仅关注这一分析单元,还需要对该分析单元的上下文(con-text)进行审读。在样例中,抽样单元是完整的文章。抽样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总体(population)中每个个体所携带的信息量差别不大。例如,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每个受访者虽然有特性上的差异,但他们都被要求回答同一问卷的问题。可能有的受访者会对某些问题拒绝回答,但大体而言,这些个体向研究者所能提供的信息差异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抽样的目的是希望在抽样的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到的概率是相同的,此时使用的方法是概率抽样的方法,具体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在内容分析中,若每一份“内容”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量是相等的时候,研究者可以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但在大多数时候,由于内容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繁多,“所有文本(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致相等”是一个难以符合的条件。因此,内容分析者就需要采取新的抽样方式来确定分析样本。克里彭多夫(Krippendorff)向研究者提供了四种可用的方式。第一种被叫做变化概率抽样,即选取那些对研究问题而言更重要、更具影响力、包含更多有效信息的内容。例如,何艳玲教授所撰写的一篇文章选取了1995-2005年间《政治学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报》中的“行政学专业”的所有论文为样本分析我国公共行政学科研究现状。此时作者并非对这三个杂志中的文章进行“一锅端”,而是有选择地进行了变化概率抽样。因为相比政治学专业论文与商业管理专业论文,这些行政学专业论文显然与她的研究问题相关度更高。第二种抽样方式叫做整群抽样(clustersampling),即在确定样本的过程中,内容分析人员可以将一系列分析单元作为一个群(cluster),不加遗漏地全部纳入样本。例如,在笔者完成的一篇对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现状进行反思的文章中,分析单元(unitofanalysis)为“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上发表的学术文章”;单位为“篇”。在抽样中使用了整群抽样的做法,将2000年至2011年《中国行政管理》中发表的所有学术文章全部纳入,作为样本。这种整群抽样没有遗漏,能进行更为全面与客观的分析。例如,利用整群抽样所获得的样本,笔者根据不同研究主题的文章在样本中的频次升降,确定了这些主题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兴起与衰落,从而获得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变迁的整体图景。[20]第三种叫做滚雪球方式(snowballsampling),这是一种叠加的抽样方式,即确定了最初的样本之后,再通过这一样本提供线索,寻找更多的样本。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通过学术文章的引文,对同类同主题的文章进行搜索确定。例如,杨立华和蓝志勇运用内容分析法讨论互联网对公众参与决策的影响,就是使用滚雪球方式进行样本确定。这三种抽样方式另研究人员无需预读“内容”,便可以对之进行抽样;第四种相关性抽样(relevancesam-pling)中,内容分析者至少要在分析之前对“内容”进行大致的浏览。事实上,在计算机搜索技术普及之后,相关性抽样在内容分析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有时我们会利用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采用关键词的方法搜索内容。这实际就是相关性抽样。这些搜索引擎帮助分析人员完成了预读这一程序。笔者在此文中使用的样例,其样本就是通过这种相关性抽样来进行的。在抽样的过程中,这四种方法也可以组合使用或者先后使用。其目的在于使研究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内容分析法并不强调“概率抽样”,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可以对样本进行随意的删减。相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析尽可能多的样本会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二)编码信度检验在科学研究中,信度检验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内容分析法尤其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内容分析仍然依靠人力进行编码。因此在编码正式开始前需要对编码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进行编码人员之间的信度检验。其目的在于:确保不同的编码人员对同一份内容给出相同的编码。不同编码人员之间编码的相似度越高,信度就越高。信度检验是内容分析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控制了编码过程的质量,进一步检验了编码表的清晰与明确程度,最终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但是,信度检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视,一份研究曾指出:在国际发表的使用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中,其中超过六成的学术文章都未曾进行任何有关信度的检验。事实上,与内容分析的其他环节如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编码表等相比,信度检验并不具有特别高的操作难度。但是,由于信度检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究之外的功夫,因此一直以来并不为研究者们所重视。本文之所以将编码信度检验作为独立的一部分进行陈述,也意在强调,并唤起内容分析法的使用者们对这一步骤的重视。一般而言,进行信度的检验与汇报大致通过以下六个步骤:(1)确定所使用的一个或几个信度指数;(2)获得计算被选定信度指数所需要的已知条件;(3)确定信度指数的大致标准值。信度指数越高,信度就越高;参加编码的人员越多,信度就越低;被编码的分析单元越多,信度就越低。不同的信度指数在计算方式上略有差别,但无论选择哪种信度指数,0.70以下的信度值是基本不可以被接受的;(4)在编码人员培训的时候开始对信度指数进行非正式估算;(5)组织编码人员进行预编码,即不同的编码人员对同一分析单元进行独立地编码,并正式计算预编码的信度指数。在这一解决,选取三十个分析单元即可。若信度指数符合预期设想,则可以开始正式编码;若信度检验未能通过,则需要对编码人员进行继续培训与训练;(6)在编码进行的过程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分析单元,进行正式的信度指数计算。此时的分析单元数量,依照样本数量的不同,大致在50-300之间浮动即可。测量信度的指标有很多。但是要注意谨慎使用一下几个:谨慎使用“相似度百分比”,尽管“相似度百分比”是一个简单也被广泛使用的信度指数,但学者们公认它并不适合在内容分析法中使用,尤其不适合衡量名义数据(nominaldata)的编码信度;以相关性为基础的一些指标如Cronbach’salpha和Pearson’sr也不适合使用,因为它们所衡量的是不同编码者之间编码的“共变性(covariation)”,而不是其之间的相似度。学者们为内容分析专门设计了多个信度指标,例如Holsti的方法,斯科特的指数p,科汉(Cohen)的Kappa,克里彭多夫的alpha等。同时,许多计算机软件也可以用于计算这些信度指标。例如,SPSS可以很方便的计算科汉的Kappa(Cohen’skappa);安装一个小插件之后也可以计算克里彭多夫的Alpha。在进行了信度检验之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者有责任将编码信度的结果进行汇报。例如,在前文提及的笔者的研究中,对文章主题进行编码的信度为0.84,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内容分析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内容分析法发展至今,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目前内容分析法在以下四个领域的应用比较突出。本文以下对内容分析法在如下领域的应用进行简单回顾,分析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同时也说明在这些领域中使用内容分析法时所呈现的问题。希望学者们运用好内容分析法这一工具,呈现出更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的研究。

(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进行总结与概括这类对学科的总体发展与走向进行描述与总结是内容分析法最为常见的应用。在这类应用中,分析单元大致为发表的学术文章、学术书籍、或相关领域的论文。学者们对文章的作者、基金资助情况、研究主题、关键词、研究方法等要素进行编码,试图描述在一定时期之内公共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概况。从目前我国学者的研究来看,这部分应用在内容分析法中所占的绝对数量最多。从方法论的特征来看,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综述是非常合理的选择。首先,样本数量丰富,无需进行严格的抽样。毫无疑问,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或高校的博士论文数量巨大,且天然地具有合法性,能够代表这一学科的发展情况。因此在进行此类研究时,抽样工作简单。其次,在进行学科综述时所选择的样本相对收敛。无论是发表的学术文章还是未发表的学科或会议论文,其风格相对统一、结构相对一致。内容在形式上的一致性保证了编码的准确性。第三,公共管理的学科框架已经有了很好的建构,使得编码表(codingsheet)的编写并非凭空而来,而有较强的学术认同。例如,针对研究方法,学术界对其分类已经形成了共识;同理,对资助基金的层次也有公认并清晰的划分。这种整齐的分类与框架使得编码既具可信度,也在多次学术研究的检验中保证了其准确度性。但是,这类研究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如何针对研究主题进行更为准确的编码。众所周知,公共管理属于交叉学科,其知识来源包括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从而一篇学术论文可能涉及多个主题。这一情况在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与问题中尤为凸显。例如,一篇探讨分析“公立医院改革”的文章,其主题即可以确定为“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公共卫生”,甚至“公共政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是在确定编码表时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二是随时观测编码的内部信度。第二,这类领域综述型的研究如何获得创新。事实上,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搜集了包括中英文在内的公开发表的十八篇类似主题的研究并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内容分析,发现其结论大体一致,主要认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存在着实证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单一滞后、缺乏问题意识等三大主要问题。对学科发展进行综述式与概览式的描述固然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体现方法论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的创新,是对学者们的挑战。

(二)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某一政策的变迁过程或整体情况进行探寻在这类研究中,样本为统一的政策文件(或类政策文件,如《人民日报》社论等);其编码单元可能为章节、段落、句子等。在多数时期,这类内容分析法使用关键词进行编码,即通过对某一关键词出现频率的统计与比较,获得结论;在某些对体例限制严格的文本文件中,如政府工作报告,也可分析某一特定内容篇幅的相对大小,从而获得结论。例如,两位学者利用我国各个省级政府的五年间的工作报告为样本,分析总结了省级政府绩效的自评估情况。笔者运用可检索获得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作为样本,分析了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模式。在这一领域在中运用内容分析法有两个注意事项。首先,样本的选取要高度一致,由此才能够实现有效“控制”(control),保证样本的内部效度。其次,此类研究应当注意理论建构问题,即样本的选择、编码内容的确定以及分析方式需要有严格的理论建构加以支撑。更明确的说:通过理论建构,研究者能够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使用何种内容为数据,就能够获得何种结论”。例如,在国际关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行为代码分析认为在样本数量足够大的前提下,决策者的信念与其行为是一致的;在操作层面,理论建构为“行为代码(讲话)能够反应战略信念”。而事实上,这一看似简约的相关性是在大量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以及政治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所建构的。若缺乏了这一具有思想深度的理论建构过程,所选取的内容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议程设置进行分析在公共政策过程中,议程设置是以大量公开的本文内容(言论、网络信息、媒体报道等)来加以呈现的,使用内容分析法对议程设置进行研究属于公共管理与传播学的交叉领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各种数据挖掘软件的使用,研究者们所面对的“文本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在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议程设置的研究时,学者们应当极为谨慎。在当前文本内容爆炸的背景之下,内容分析法只能分析媒体与公众“在想什么”(whattothink),而不能分析媒体与公众“怎么想”(whattothinkabout)。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正在于文本内容的丰富与各种行文风格的多样。尤其是当有关议程设置的文本来源于社交媒体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首先,社交媒体具有私媒体的性质,其内容的撰写毫无固定程式可依照,完全依赖内容生产者的个人创意,可能会产生表面意义与潜在意义相悖的情况;其次,(微博)有限的字数无法形成有效的上下文关系,从而对真实的意思表示更加难以判断。因此,尽管内容分析法能够根据各类媒体内容分析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在应用中应当极为谨慎,从内容样本的选择到编码表的编制都要充分考虑内部与外部信度的问题。最后需要指出,内容分析法具有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内容分析的对象仅限于那些已经被以某种形式记录下来了的东西。任何事物,只有当他们被以某种形式(如文字、录音、图片等)记录下来之后,才可能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而对未被记录下的事务,内容分析便无从谈起。这个局限要求研究者不要把内容分析当成唯一的工具来使用。很多时候,内容分析可以与访谈相结合,如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这种结合可以有效的弥补内容分析的这一局限。第二,它无法帮助我们厘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内容分析法更多的是一种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因此,学者们同样需要将内容分析法配合其他方法共同使用,推动科学实证研究的深化。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图情领域 应用现状

一、引言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可以应用于研究任何文献或有记录的交流传播事件,是社会传播学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Neuendof认为内容分析是指依据科学方法对信息所作的摘要式定量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局限于所测变量的类型或信息所代表的情景。本文以中国知网2000年至2016年关于内容分析法应用的文献为基础,在对文献的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层次、研究问题、研究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对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研究现状

(一)文献资料的获取的方式及结果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作为检索数据库,对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高级检索,勾选信息科技下面的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以主题=(“内容分析法”and“应用”)or (“内容分析法”and“使用”)为检索条件进行检索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出文献132篇,对其进行数据清洗,经过选择剔除得到有效文章102篇,其中选择标准为剔除期刊索引、会议通知、以及主要题录信息不全面的文章,再对其进行质量剔除,最终得到44篇有效文献。

(二)研究现状分析

(1)研究角度:从相关主题进行文献统计分析。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这部分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更倾向于定量分析,通过对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定量以及略少的定性分析,对于各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统计分析,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量分析的作用更加明确;从相关主题入手进行具体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除了应用于定量分析之外,对于文献或者其他信息资源进行定性分析,也属于内容分析法的范畴。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图情领域重点研究突破的一些具体实践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实践进行分析评价,使得内容分析法的定性分析的作用得以体现。

(2)研究层次:追溯近些年图情领域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与探究,对于上表中的42篇文献中的主题关键词进行重新归类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层次上。第一是用于图书馆具体研究领域的分析;第二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事业研究,第三是用于对网络行为及其社交网络领域研究的分析,第四是企业商业领域的企业情报领域的分析。

三、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一)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内容分析法从19世纪40年代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时代背景在变化,技术也在随之改变,但是内容分析法的步骤演变并没有随之发生太大的变化,并且其理论体系并没有随之完善,在计算机时代,内容分析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方法发展及应用上,应该注重其在计算机时论的发展及应用,并对实施步骤进行进一步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背景。

(2)实践应用内容不够宽泛。对于内容分析法中的内容的界定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文章,只要是具备内容特征的,例如音视频,网站,通知等都可以作为内容分析的对象。目前来说,图情领域使用内容分析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以及会议等正式的出版内容,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关注其他具有内容特征的信息。另外,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层面,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用户研究,社交网络平台等方面,还可以拓展到政策制度问题以及研究规范性的评价问题等方面。

(3)方法应用不规范。内容分析法由六个步骤组成,在其中从抽样设计、内容类别设置、信度分析等多方面,加强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研究实施的规范性,以及研究论文撰写的严谨性。例如,进行网络信息抽样时可以利用网络内容层级化特点,采用分层抽样获得样本。又如,进行人工编码时,注重对编码员的培训,并保证编码环境的一致性等等,应该把方法的使用标准化,使得在应用时有规范可循,更好的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准确性。

(二)热莘治龇ㄔ谕记榱煊蛴τ玫姆⒄骨熬

近年来从文献计量、可视化角度,结合知识图谱工具对于环境扫描分析的案例有很多。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说,不仅局限于对信息内容进行文字分析,利用文献计量法以及可视化工具可以更好地展现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尽管内容分析法分析的对象是自然状态下客观产生的信息,这也随之带来其相应的局限性,即研究者在分析、编码这些数据时往往难以追溯到这些数据生成时的状态。因此,在应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用户需求、动机、行为等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往往还需要与问卷调查、访谈等社会调查方法统一使用,从而体现内容分析法在图情领域应用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界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中, 可以避免两种分析方法难以消解的不足。就目前其在图情领域的应用来说,内容分析法的应用应注重与可视化工具、计量分析法、以及其他社会调查方法的联系,增强其内容信息的界定范围,充分考虑随着网络出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在不断适应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网络时代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范式。

参考文献:

[1]陈淑平.内容分析法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进展分析[J].晋图学刊,2010,(02).

[2]代金晶.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5,(10).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题】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学科信息门户/信息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服务

【正文】

1内容分析法概况

1.1发展历史

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是发源于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有效描述传播内容特征和检验传播研究假设。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着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获取重要的军政机密情报,取得重大成就。这项工作不仅显现出内容分析法的强大作用,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内容分析法的工作模式,战后,内容分析法在传播领域得到更多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发表着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奠定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其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也被广泛引用。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新闻传播、图书情报、政治军事决策、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开始成为网络信息组织、描述和利用的重要方法和研究热点。

1.2定义

按照贝雷尔森的经典定义,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1]。在运用到图书情报领域时,内容分析法依然遵循客观、系统和定量原则,通过对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数据计量、比较、分析和推理,描述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发现学科空白实现学术创新、实现信息的有效组织和利用以及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使用的方法模式不同,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1)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的意图;(2)实验室式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3)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数据搜集、编辑、整序和分析[2]。

1.3特点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定性、定量相结合。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提出研究意图和假设,对分析单元和程序进行质的规定。以定性为基础,再采用统计、计量等定量方法和数字、图表等描述方法对信息内容进行揭示,最终还将回归到内容的解释和深化的定性层面。(2)客观性。内容分析法得以实现的前提在于文献的内容特征可以通过符号群(包括语词、图像、音频、视频和多媒体元素等,其中语词是最常用的符号群)来体现,而且同一符号群在同一文献中具有相同的意义[3]。人们是通过对符号群出现的频次、位置等外在客观信息的计量来了解文献的信息内容特征的,这就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它不会因为实施者的不同而出现巨大差异。(3)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样本选择和分析框架建构上。内容分析法一般是对一段时间的(通常是5年-10年)、连续稳定的、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跨度、数量要求、稳定程度等多方面对研究样本进行了限定。在分析单元和框架体系上要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样本的所有信息特征,具有互斥、完备、可信的特征。(4)统一性。内容分析强调统一的标准和规则,选择样本上必须按照统一的程序,保证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相同,而且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全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保证长时期分析效果的一致性。

2学科信息门户概况

2.1定义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简称SBIGs)是用户访问某学科资源与服务的一个单一入口或通道。它是一种网络服务,用以完成本学科网络资源内容的高度组织集成和网络应用程序的聚集,并将这些资源与应用集成在一个可定制个性化的界面中来满足每个最终用户的需要。它还提供一个统一协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从用户角度来看,它是某学科用户访问该学科网络资源和服务的起始站点或称入口[4]。目前,国外都开展了各种学科信息门户项目,例如:欧洲的Desire项目、美国的Infomine项目、英国的RDN(ResourceDiscoverNetwork)项目、SOSIG(SocialScienceInformationGaterway)项目等等,国内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项目、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和生命科学、化学、数学物理、资源环境和图书情报5个学科信息门户、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信息门户”等。

2.2特点

学科信息门户主要针对特定学科领域,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专业研究人员。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学科信息门户建构的要求:(1)专业化,在资源选择上要选取学科研究中可靠的信息源,资源描述和组织上要依据专业词表和分类法,对门户要经常更新和专业测评;(2)集成化,将专业领域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集成到一个网络平台上提供服务;(3)知识化,信息资源强调专而精,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与服务;(4)智能化,要能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的检索浏览方式及资源导航模式,并能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帮助[5]。

2.3研究内容

目前学科信息门户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要求来开展,内容有:(1)信息资源的选择研究,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涵盖的资源广度和深度进行界定,制定选取标准、流程规范和搜寻控制策略;(2)信息资源的组织研究,包括资源的整合策略、资源的描述方式和深度、资源的组织方式、知识挖掘;(3)信息服务研究,包括异构数据库的统一平台检索研究、信息导航研究和个性化推送服务;(4)技术研究,对建构学科信息门户的各种智能技术研究。

3内容分析法在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中的应用

3.1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学科信息门户是一种在网上获取高质量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面向专业研究人员,因此在信息资源选择、组织和服务上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内容选择上不仅强调完备性,而且更强调一定的指导性,要能够反映学科热点和前沿,在信息服务上,要能够针对个人研究情况的转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前出现的各种资源选择和评价标准还主要停留在定性描述上,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因为缺少量的规定而在实际操作中难以避免人为差异,而且定性描述难以准确反映学科研究的中心内容,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与定量描述,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科核心资源、基本资源和边缘资源,还能够分析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所在,保证资源组织内容全面、重心突出。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性化服务方面,目前的发展还远未完善:信息导航还主要依据专家意见,不够客观;推送服务主要是依据用户提供的要求来进行自动检索和发送,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也无法跟上用户的动态研究状况。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就是从公开资料中提取秘密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对用户使用习惯、查询内容等的深度分析,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研究内容,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资料推送等个性化的服务。

(2)可行性。首先,内容分析法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和要求。学科信息门户要求信息资源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在选择范围和质量以及组织方面要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在信息服务方面也特别强调内容挖掘和知识内涵。而连续性、系统性、标准化也正是内容分析法的实施要求,并且内容分析法就是要从数据的分析中提炼内容主题,能够满足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知识要求,还能够弥补现存资源标准定性多、定量少的缺点,使学科门户资源提供更加科学合理。其次,目前已经有部分研究者将内容分析与信息建设和服务结合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可以作为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基础。如李敏等人研究了基于内容分析的信息导航建设框架和技术[6],朱少强等研究了内容分析运用于文献群隐含信息的挖掘的理论和方法[7],毕达天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数字信息分析中的应用[8],缪其浩利用内容分析考察了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9],张蕊、王曰芬等人研究了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10-11]等。这些研究表明内容分析法能够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选择、导航和知识挖掘,并且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3.2具体应用内容

(1)信息资源选择。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门户专业性、知识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内外对资源选择都制订了各种标准,例如SOSIG从内容、形式和选择过程确定筛选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有组织和时效性[12]。但这些标准还局限在质的规定上,结合内容分析法可以达到量的限定。在进行全方位信息选择之前可以先选取消范围的文献资源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制订可量化的信息选择标准。仅以确定信息选择的相关性标准为例,首先,选取某些体系完备、发展稳定、信息含量大的主要信息源,对其中的文章或网页里出现的专业词汇进行切分和索引,并依据专业词表进行规范和合并,然后对索引词汇进行词频统计、语义分析和特征提取,从而确定学科研究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反过来,这三种类型词汇在各个信息源中出现的频次可用于确定某一资源与门户建设目的的相关性。按照样本结果,可以订立便于计量和操作和全面资源搜寻标准和策略。

(2)信息资源描述和组织。

内容分析法在信息描述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分析与数据挖掘、语义结构和知识发现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大量不完全的、模糊的外显信息中发掘其隐含的有用知识信息,这种隐含信息可能信息创造者自身也未意识到,这就使信息描述更加完备、深入。第二,内容分析法在创建分析类目时,要将意义相同、相近和相关的分析单元进行归类整合,因而分析类目可用于描述资源之间的参照关系,并建立符合网络资源特点的动态词表。

目前主流的资源组织方式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这两种方式的缺点在于作为受控语言,需要依据分类法或主题词表,而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更新往往滞后于动态的学科发展形势。如前所述,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反映学科的核心词汇、基本词汇和边缘词汇,体现学科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再通过分析单元的归类整合,可以形成学科研究词库。而且词库产生的分析结果能进行迅速、有效的更新,更新一次内容分析只需下载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信息文本并用原来开发的编码程序执行分析,研究趋势、重点分析可以每年、每季甚至每周更新,即使发生突况,也能及时反映。每当加入一个新问题,内容分析也能延伸到之前研究开展的时期再次分析,不受时间限制[13]。可见,采用内容分析能够提供一种更加适应网络和学术研究特点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

(3)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学科信息门户价值实现的关键所在,是资源创建者和使用者之间沟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信息导航服务、检索服务和用户个性化服务等层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能够提高这三个层面服务的质量。

信息导航可以帮助用户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信息,但目前的导航系统还多是基于语词的静态物理链接,要达到用户满意就必须在用户导航路径的选择上给予内容提示与知识指导。通过信息的内容分析,抽取信息资源的核心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含量、质量及相似度,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聚类,根据查询目的不同从多角度切入导航路径,并且不断转入相关导航节点,优化导航过程[14]。在日常维护中,通过对用户查找和点击情况的内容分析加以不断调整导航项目和设计,满足用户要求。信息导航除了门户内信息的快速定位,还包括外部相关网站的合理链接。选择独立网站作为分析单元,对其规模、内容、访问人数、学科信息内容的和用户使用评价情况做内容分析,确立关联程度、内容质量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外部链接导航。

由于内容分析提供了信息的半受控的知识元组织方式,相应地,这种知识元索引库可以作为知识元检索方式的基础。运用一定的智能技术,在信息选择和组织过程中构建索引数据库,库中的内容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单元,是最小的知识组分。当用户查找某个关键词时,通过知识组分的逻辑组配合运算,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源将被作为知识元索引结果被检索出来提供给用户。还可将用户的检索要求和对检索结果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和积累,作为备用索引库,不断完善学科信息门户检索的专业化和知识化。

个性化信息服务离不开对用户个人使用情况的跟踪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对网络使用记录的挖掘。显在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注册信息、发表评论等,隐性的用户信息要通过Web服务器日志、Cookie记录、动态跟踪软件、网络调查等方式来获取[15]。分析显在和隐含的用户信息,可以提取有关的用户行为特征,对用户的资源使用行为、频度、关注内容、使用偏好进行了解,总结其信息利用特点和规律,从而提供个别化的使用帮助和个性化的推送服务。

3.3实施步骤

内容分析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独立的阶段执行: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要明确表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假设,并且依据研究主题划定研究范围,详细说明所分析内容的界限以便给出可操作的主题领域和时间段。

(2)抽取样本。样本选择的标准是符合研究目的、信息含量大、具有连续性、内容体例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能从样本的性质中推断与总体性质有关的结论[16]。

(3)选择分析单元。即寻找内容分析所需考察的各项因素,这些因素要符合研究目的,且便于抽取操作。分析单元可以是数据库或网页中的特定语词、符号、主题、人物或者句子、段落乃至全文或网站,也可以是声音、视频信息或用户行为。

(4)建立类目体系。即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有效的类目体系应保证所有的分析单元具有唯一的分类指归,各个类目界限明晰,并且分类标准一致,不同的编码者对分析单元的归属意见相同。

(5)内容编码和计量。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并对各个类目出现频次、空间数额等进行计量,这个过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来完成。

(6)解释与检验。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阐释,并与研究假设相互印证,发现研究目的与结论之间的异同,得出对某一现象或理论的科学认识。分析结果还要通过信度和效度的进一步检验,信度包括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效度包括结论与事实的相符程度、理论研究结果的适用性检验[17]。

3.4应用内容分析法的优势与不足

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势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种通过信息记录的数量分析来间接研究资源和用户行为的科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方法的运用者不与研究对象发生直接联系,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会对分析的数量结果造成影响,而且分析过程是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和选择评价规则来执行,分析结果表现为一系列的量化数据,这些都保证了内容分析的客观性和统一性,使分析者能够从模糊、虚假的显在信息中抽取真实信息和有用知识,并能较深刻、精确地反映资源的知识含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目前学科信息门户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标准定性化、主观化(依据专家意见)带来的不确定、易变的缺点。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学科信息门户构建也存在不足:一方面体现在内容分析法系统性要求与网络资源分散性特点的冲突。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比较稳定、连续、体例基本一致的大量信息作为样本,而学科信息门户作为对资源的二次整合,既包括数据库等比较稳定的资源,也包括互联网上比较零散的、形式多样的易逝信息,后者难以达到内容分析的要求,但对于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又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对暂时的、分散的用户使用情况的分析过程中,因而如何对这些即时性的、零碎的信息进行可靠的内容分析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内容分析法评价判断的不确定性。内容分析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建立在定性基础之上,这就使得任何信息在被统计分析处理之前,必定要划分到一定的类目体系中,而任何类目体系都是高度人工选择性的,不可避免的主观判断却成为客观定量分析的前提,这是内容分析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当然,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引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贝叶斯定理来尽量减少内容分析法的不确定性[18],达到最大化的科学性。

4结语

内容分析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统一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特点,在实际运作中具有灵活性、易操作性,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地运用到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领域中,为信息资源选择、描述、组织和服务提供量化数据和规范基础,优化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和服务质量。当然,内容分析法也还存在不足,需要结合其它方法和深入发展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国际新闻界,1997(4):55-68

[2]邱均平等.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55-64

[3]叶鹰.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及软件工具比较.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3-37

[4]孔敬,李广建.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结构与关键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0-53,90

[5]张晓林.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中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的规范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28-33,43

[6,14]李敏等.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情报科学,2005(6):928-931,954

[7]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7-84

[8,15]毕达天.基于数字信息的内容分析研究.现代情报,2005(7):62-67

[9]缪其浩.观察国际图书馆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内容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5-8

[10]张蕊等.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进展研究.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6

[11]王曰芬等.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综合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实验.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54

[12]常唯.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选择与组织.图书馆,2005(1):60-62,67

[13]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16,17]赵蓉英等.内容分析法的理论构建.见:邱均平主编.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18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关 键 词】内容分析法/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研究方法

【 正 文】

内容分析法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常用信息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在大众传播学与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里应用。对于内容分析应用到图书馆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一些论著多把内容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图情期刊中只出现为数不多的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论文,本文试图探讨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有关问题。

1 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2 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不仅是一种文献信息收集方法,更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而对文献收集与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加工,是图书馆学的传统特长。内容分析法可以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1 应用的依据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把事物的量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对质进行精确量化,不但可行而且也有利于对质的系统研究和了解。图书馆学同样也是如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不但要追求性质方面的考察,也需要对其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如果仅满足于定性分析上,就很难达到对研究目标的全面认识以及认识的深化,其结论有时多具有概貌性和差异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内容分析处理信息带来便利,全文数据库以及全文检索技术可方便地调阅全文和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还可借助关键词词频对某主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如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简称SPSS),或者也可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使统计分析工作不像手工操作那样枯燥乏味,而且节省时间。

2.2 内容分析法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笔者曾经对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图书馆学论文进行抽样,时间为1999年到2000年,每年第2、5、8、11期共计203篇,发现一般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占87.19%,远远多于定量分析研究。虽然科学界一直公认定量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图书馆学层次之低是似乎不争的事实。据哈佛大学多伊奇等人对1900-1965年世界社会科学的研究,“定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2/3,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5/6。完全非定量的文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从对比可以看出中外学术量化研究的差距。

图书馆学定量方法除了书目、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外,可实现量化研究的途径并不多,以至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越来越单调。内容分析是较成熟的方法,可以丰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运用内容分析可以深入到知识交流内容的内部,从事知识组织、分析与综合工作,从事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开展专题情报服务、情报研究、读者研究等工作,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层次,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网络导航员”。可以认为,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工作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应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方法。

2.3 应用的步骤 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实际上有的步骤可作调整与合并。但不管怎样界定,分析单元和内容分类都是两个关键的步骤。a.确定研究问题或假设。内容分析必须有严密周到的思索,反复阅读文献,增益思维,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这种假设也可以来自个人预感和常识,也可以从已有的理论、原先的类似研究结果或实际问题中得出。b.抽取样本。首先要选择信息源,应考虑对本课题关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统连续、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如果资料众多,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者要熟悉资料 结构及群体特征,决定适当的抽样方法。一般分层随机抽样与多阶段随机抽样的使用较为普遍。c.界定分析单元。分析单元是实际计算描述或解释的最小元素,是内容分析要具体统计的对象,其关系重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分析单位可以查找专业词表、主题字顺索引以及分类类目表或通过分析基本文献来确定,它可以是词语、句子、整篇文章等。注意的是分析单位应彼此独立和排斥,它们合在一起应能反映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内容。d.对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是内容分析的核心工作,常见的一些分类标准是题材(如图书馆学可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倾向性(如对某问题持赞成、中立、反对态度)、价值观、主题等等。分类类目要能回答研究的问题或验证假设,方便研究要分析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借鉴别的研究标准。e.建立量化系统,对内容评分。量化系统通常包括“定序尺度”和“比率尺率”等,采取何种量化方法也要依据具体的问题,有时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准,以便取长补短。评分时一般要制定表格,认真填好分析单位分布表,对表中所列内容不能主观臆断,特别是那些隐含的观察单位,一定要搞清含义再归类计数。f.分析资料,作出解释与推论。依照量化系统的特性,确定资料处理分析方法。一般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作出解释:结果具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其他不同解释?解释的理论与事实根据?等等。

2.4 应用的领域 内容分析法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研究变化,在图书馆学领域里适合内容分析法的课题较为广泛,比如用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描述图书馆学学术发展轨迹和学术现状,该方法对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工作者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很奏效;进行读者研究,运用于参考咨询服务中,用于情报研究,提供深层次的情报咨询服务;用于书目情报研究,用于文献内容及馆藏特征的检查,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用于图情刊物特色的研究,分析图书馆学研究者选择研究内容、研究万法及其论文写作特点等。

3 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评价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方法,介于定性与定量研究之间,具有定性与定量方法的优点,与图书馆学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能够找到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研究思路与效果。

3.1 内容分析法与引文分析法 二者都是运用统计方法以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特定主题的聚类为中心揭示深层的、非直观的信息。从性质上看,二者基本上是拟定量方法,属于文献计量学,而内容分析采用词频统计等反映内容的特征,引文分析法是形式化的分析,采用引用关系来反映内容相关性和研究微观科学结构。由于引用关系存在着引而不著等虚假现象,以及作者受文献可获得性的影响与外文水平的限制,引文不一定能充分反映文献的质量与文献利用程度,使引文分析法对内容相关关系的测度(引用关系)不如内容分析法直接,揭示文献内容上不如内容分析法深刻、客观。从适用范围上区分,引文分析法的对象是科学文献及与此相对应的著者、学科、学术团体、期刊等,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要大得多,它广泛用手任何有交流价值的信息。

3.2 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计量学 首先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中的确定分析单位实际上就是确定计量单位的过程,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量化的计算过程。在图情领域,一切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都属于文献计量学内容范畴。第二,内容分析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内容特征的“量”;文献计量学方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形式特征的“量”,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献规律,只是间接反映内容的相关关系。文献计量学以几个经验定律为核心,如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定律等,它们的计量单位是文献形成方面的某种特征,反映了科学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的规律等。同样有词频统计,齐夫定律研究词汇术语在科学文献中的分布规律,与内容分析截然不同。第三,内容分析法适应范围广,文献计量学仅适用于科学文献,而且每个经验定律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如齐夫定律对高频词与低频词不适用,洛特卡定律只是由物理化学两学科文献的统计结果导出的,对其它学科也有不适用情况。因此,文献计量学在从定量角度揭示文献内容的深度方面不及内容分析法。

3.3 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数学方法 内容分析法相对于图书馆数学法,只是半定量方法。图书馆数学法是高级理性思维,它根据有关理论对主要矛盾予以量化,确定一些基本的常量与变量,分析各种量的关系,并对常量给予数值估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图书馆学研究、评价、预测,而以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分析的定量方法只是建立较为简单的量化系统,比图书馆数学方法要简便得多,而且数学模型毕竟不是事物本身,它舍掉了一些影响事物发展的次要因素,它简化了客观现实,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也是必然的。所以数学模型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正误差,这样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和预测事物发展方面,内容分析法则更胜一筹。

3.4 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 内容分析法是非接触性研究,不象调查、实验、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态度、素质、主观意见等容易干扰研究对象,内容分析可以研究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如图书馆史等,调查实验观察已无能为力。内容分析法较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容易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者总可以在调查法、实验法行不通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另外内容分析法弥补过失比其它研究就容易得多,研究者只需要对资料进行重新编录,而无须一切从头开始,而假如调查结果不理想,重做一遍,无疑要耗双倍时间和经费;如果一项实验研究做坏了,要重做也许根本不可能,内容分析法可以适合作纵向趋势分析。由于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向研究与趋势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法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

3.5 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 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归纳、演绎、综合等,主要研究图书馆学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社会等,这是传统人文科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这类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推论严密,它根据事物间的相关性、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行推理。这些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不需、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事物,但是逻辑方法说理虽然很强但不具体,推理虽然严密但不够精确,其结论仅仅是一种定性化倾向而无定量说明。在这方面上,内容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途径,而且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达到对事物研究深刻全面的认识。

评价内容分析法不应回避它的缺点。第一,图书馆学文献只是图书馆现实和人的思想的概括反映,终究不是复杂生动的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状态本身,现有的文献资料是否客观也是难以预测的,所以通过文献来研究课题也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第二,由于选择分析单位还要进行一些主观推断,这有时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分析单位并不能完全概括文献的全部内容,这种不全面容易产生结论上的偏差。同时分析单元数量、分类方法、类目定义以及研究课题设计中研究人员也会有主观的选择和诠释。第三,运用内容分析研究图书馆学,有时统计量还是很大的,所需投入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特别在一些长期跟踪或大范围的内容分析工作中,对人力和时间的要求更加突出,因而需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

【参考文献】

1 唐盛明.实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 卢泰宏.信息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 赵云龙.图书馆学研究与方法.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5 马文峰.试论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

6 布沙·哈特著,吴彭鹏译.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 俞培果.图书馆学中的定量方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4)

8 王崇德. 国书馆情报论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9 滕毅.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的误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3)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题】理论纵横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图书馆学/图书馆学研究方法

【正文】

内容分析法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常用信息分析方法,目前主要在大众传播学与政治、军事、商业等领域里应用。对于内容分析应用到图书馆学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一些论著多把内容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图情期刊中只出现为数不多的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论文,本文试图探讨内容分析法研究图书馆学的有关问题。

1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它实际上是一种半定量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b.结构化研究。内容分析法目标明确,对分析过程高度控制,所有的参与者按照事先安排的方法程序操作执行,结构化的最大优点是结果便于量化与统计分析,便于用计算机模拟与处理相关数据。c.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d.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e.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2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分析法不仅是一种文献信息收集方法,更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而对文献收集与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加工,是图书馆学的传统特长。内容分析法可以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2.1应用的依据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把事物的量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对质进行精确量化,不但可行而且也有利于对质的系统研究和了解。图书馆学同样也是如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不但要追求性质方面的考察,也需要对其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如果仅满足于定性分析上,就很难达到对研究目标的全面认识以及认识的深化,其结论有时多具有概貌性和差异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内容分析处理信息带来便利,全文数据库以及全文检索技术可方便地调阅全文和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还可借助关键词词频对某主题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可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如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简称SPSS),或者也可运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使统计分析工作不像手工操作那样枯燥乏味,而且节省时间。

2.2内容分析法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笔者曾经对中国人民大学编辑的《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图书馆学论文进行抽样,时间为1999年到2000年,每年第2、5、8、11期共计203篇,发现一般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占87.19%,远远多于定量分析研究。虽然科学界一直公认定量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但图书馆学层次之低是似乎不争的事实。据哈佛大学多伊奇等人对1900-1965年世界社会科学的研究,“定量的问题或发现(或者兼有)占全部重大进展的2/3,占1930年以来重大进展的5/6。完全非定量的文献——认识新的模式但没有任何明显的定量问题的含义——在整个时期中是稀少的,而自1930年以来特别稀少”。从对比可以看出中外学术量化研究的差距。

图书馆学定量方法除了书目、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方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外,可实现量化研究的途径并不多,以至近年来量化研究方法越来越单调。内容分析是较成熟的方法,可以丰富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促进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运用内容分析可以深入到知识交流内容的内部,从事知识组织、分析与综合工作,从事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开展专题情报服务、情报研究、读者研究等工作,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层次,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网络导航员”。可以认为,内容分析法在图书馆工作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应该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方法。

2.3应用的步骤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图书馆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六个步骤,实际上有的步骤可作调整与合并。但不管怎样界定,分析单元和内容分类都是两个关键的步骤。a.确定研究问题或假设。内容分析必须有严密周到的思索,反复阅读文献,增益思维,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这种假设也可以来自个人预感和常识,也可以从已有的理论、原先的类似研究结果或实际问题中得出。b.抽取样本。首先要选择信息源,应考虑对本课题关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统连续、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如果资料众多,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者要熟悉资料结构及群体特征,决定适当的抽样方法。一般分层随机抽样与多阶段随机抽样的使用较为普遍。c.界定分析单元。分析单元是实际计算描述或解释的最小元素,是内容分析要具体统计的对象,其关系重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分析单位可以查找专业词表、主题字顺索引以及分类类目表或通过分析基本文献来确定,它可以是词语、句子、整篇文章等。注意的是分析单位应彼此独立和排斥,它们合在一起应能反映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内容。d.对要分析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是内容分析的核心工作,常见的一些分类标准是题材(如图书馆学可分为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倾向性(如对某问题持赞成、中立、反对态度)、价值观、主题等等。分类类目要能回答研究的问题或验证假设,方便研究要分析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借鉴别的研究标准。e.建立量化系统,对内容评分。量化系统通常包括“定序尺度”和“比率尺率”等,采取何种量化方法也要依据具体的问题,有时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标准,以便取长补短。评分时一般要制定表格,认真填好分析单位分布表,对表中所列内容不能主观臆断,特别是那些隐含的观察单位,一定要搞清含义再归类计数。f.分析资料,作出解释与推论。依照量化系统的特性,确定资料处理分析方法。一般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作出解释:结果具有什么意义?有没有其他不同解释?解释的理论与事实根据?等等。

2.4应用的领域内容分析法特别适合于比较研究和研究变化,在图书馆学领域里适合内容分析法的课题较为广泛,比如用于图书馆学发展趋势研究,描述图书馆学学术发展轨迹和学术现状,该方法对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工作及图书馆工作者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的研究都很奏效;进行读者研究,运用于参考咨询服务中,用于情报研究,提供深层次的情报咨询服务;用于书目情报研究,用于文献内容及馆藏特征的检查,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用于图情刊物特色的研究,分析图书馆学研究者选择研究内容、研究万法及其论文写作特点等。

3内容分析法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评价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方法,介于定性与定量研究之间,具有定性与定量方法的优点,与图书馆学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能够找到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研究思路与效果。

3.1内容分析法与引文分析法二者都是运用统计方法以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特定主题的聚类为中心揭示深层的、非直观的信息。从性质上看,二者基本上是拟定量方法,属于文献计量学,而内容分析采用词频统计等反映内容的特征,引文分析法是形式化的分析,采用引用关系来反映内容相关性和研究微观科学结构。由于引用关系存在着引而不著等虚假现象,以及作者受文献可获得性的影响与外文水平的限制,引文不一定能充分反映文献的质量与文献利用程度,使引文分析法对内容相关关系的测度(引用关系)不如内容分析法直接,揭示文献内容上不如内容分析法深刻、客观。从适用范围上区分,引文分析法的对象是科学文献及与此相对应的著者、学科、学术团体、期刊等,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要大得多,它广泛用手任何有交流价值的信息。

3.2内容分析法与文献计量学首先内容分析法本质上是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中的确定分析单位实际上就是确定计量单位的过程,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量化的计算过程。在图情领域,一切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都属于文献计量学内容范畴。第二,内容分析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内容特征的“量”;文献计量学方法侧重于分析文献形式特征的“量”,它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献规律,只是间接反映内容的相关关系。文献计量学以几个经验定律为核心,如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普赖斯定律等,它们的计量单位是文献形成方面的某种特征,反映了科学文献的生产、流通利用的规律等。同样有词频统计,齐夫定律研究词汇术语在科学文献中的分布规律,与内容分析截然不同。第三,内容分析法适应范围广,文献计量学仅适用于科学文献,而且每个经验定律都有特定适用范围,如齐夫定律对高频词与低频词不适用,洛特卡定律只是由物理化学两学科文献的统计结果导出的,对其它学科也有不适用情况。因此,文献计量学在从定量角度揭示文献内容的深度方面不及内容分析法。

3.3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数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相对于图书馆数学法,只是半定量方法。图书馆数学法是高级理性思维,它根据有关理论对主要矛盾予以量化,确定一些基本的常量与变量,分析各种量的关系,并对常量给予数值估计,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图书馆学研究、评价、预测,而以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容分析的定量方法只是建立较为简单的量化系统,比图书馆数学方法要简便得多,而且数学模型毕竟不是事物本身,它舍掉了一些影响事物发展的次要因素,它简化了客观现实,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与客观现实不一致也是必然的。所以数学模型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正误差,这样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和预测事物发展方面,内容分析法则更胜一筹。

3.4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内容分析法是非接触性研究,不象调查、实验、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态度、素质、主观意见等容易干扰研究对象,内容分析可以研究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如图书馆史等,调查实验观察已无能为力。内容分析法较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容易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者总可以在调查法、实验法行不通时采用内容分析法。另外内容分析法弥补过失比其它研究就容易得多,研究者只需要对资料进行重新编录,而无须一切从头开始,而假如调查结果不理想,重做一遍,无疑要耗双倍时间和经费;如果一项实验研究做坏了,要重做也许根本不可能,内容分析法可以适合作纵向趋势分析。由于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向研究与趋势分析研究,内容分析法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

3.5内容分析法与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图书馆学逻辑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归纳、演绎、综合等,主要研究图书馆学结构、功能、性质,以及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社会等,这是传统人文科学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这类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推论严密,它根据事物间的相关性、条件的必要性和充分性进行推理。这些方法主要用于那些不需、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的事物,但是逻辑方法说理虽然很强但不具体,推理虽然严密但不够精确,其结论仅仅是一种定性化倾向而无定量说明。在这方面上,内容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研究提供定量研究的途径,而且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达到对事物研究深刻全面的认识。

评价内容分析法不应回避它的缺点。第一,图书馆学文献只是图书馆现实和人的思想的概括反映,终究不是复杂生动的现实世界和人的内心状态本身,现有的文献资料是否客观也是难以预测的,所以通过文献来研究课题也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第二,由于选择分析单位还要进行一些主观推断,这有时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分析单位并不能完全概括文献的全部内容,这种不全面容易产生结论上的偏差。同时分析单元数量、分类方法、类目定义以及研究课题设计中研究人员也会有主观的选择和诠释。第三,运用内容分析研究图书馆学,有时统计量还是很大的,所需投入的时间往往也比较长,特别在一些长期跟踪或大范围的内容分析工作中,对人力和时间的要求更加突出,因而需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

【参考文献】

1唐盛明.实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2卢泰宏.信息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3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赵云龙.图书馆学研究与方法.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5马文峰.试论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0;(4)

6布沙·哈特著,吴彭鹏译.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俞培果.图书馆学中的定量方法.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4)

8王崇德.国书馆情报论方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9滕毅.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上的误区.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3)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8篇

笔者以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包括研究课题的选取、目的、综述、方法)进行系统化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该论文采用的方法,以此为起点,浅析新闻传播学领域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此提出自己的体会。

二、研究对象的梳理

笔者将洪慧如《儿歌内容分析——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研究目的、对象、综述、方法、结论与建议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一)研究目的。作者选取儿歌这一意象,一方面是深感旧时儿歌带来的快乐,苦于今日社会儿歌教育意识的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文件,积极参与儿歌教育。政策的倾斜与社会的现实,促使儿歌这一领域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课题。儿歌于幼儿究竟有无益处?有哪些益处?哪种类型的儿歌起到教育引导的意义?这些问题成了学者关注的话题。一个课题的选取,必须结合当下社会的现实。学者应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研究的目的决定了课题的走势。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儿歌有何意义?儿歌类型有哪些?何种类型居多?根据作者的调研,幼儿每日接触的儿歌多样,数量不少,既有官方出品,又有坊间制作。作者根据调研条件,在数量庞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即以台湾省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内之儿歌为例。这样选取的研究对象,不仅避免了冗长、大量的研究个体,还能就某一角度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可见,选取对象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研究的价值性。(二)研究对象。课题选好、目的确立后,研究对象的选择被提上日程。儿歌的出版刊物为数不少,坊间与官方并存,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坊间读物类型多样,结构多元,更易吸引幼儿,但存在鱼龙混杂的问题;官方读物数量规模小,但作为引领社会儿歌读物的导向,必然经过专家会审,层层把关,优中择优,数量虽少却具代表性。因此,官方发行的儿歌读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过,冰山一角的研究,总归是该研究的局限点。(三)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整篇论文写作中的意义不容小觑。通过它,可清晰地了解到该类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文献研究不是随意粘贴,滥竽充数,而是在仔细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的基础上,做出的定量筛选。文献综述必须与本论题密切相关,具有引导或启发的功能。好比建造房屋,论文的地基便是这些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献。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品才能达到更高的价值,才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垫脚石的作用。在该篇论文的文献综述中,作者以“儿歌”为起点,结合不同学者的定义与看法,将“儿歌”定义为:童谣,且儿歌是符合儿童身心需要的语句。文献综述的意义到此可见一斑。研究前人的结论,今人才能客观地进行大浪淘沙,成为集大成者。这是学术之间一脉相承、不断前进的保障。作者经过分析与研究,选取陈正治的儿歌价值观,并对儿歌类别进行了研究。名家学者对儿歌类别的基础分类大致相同。但因其分类的立场、角度、对象、方式的不同,在细微处,分类结果不尽相同。作者在掌握前人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的需要,制作出适应本研究的儿歌类目表。该类目表,结合了前人儿歌类目表的丰富形态,更加实用于自己研究。作者在文献综述中对“儿歌赏析的方向”的研究,采用了陈正治的观点:儿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是儿歌赏析的两个方向。儿歌赏析的方法有很多,对前人文献的了解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研究的一种。该论文的赏析方向采用陈正治的部分观点,即儿歌内容的赏析。(四)研究方法。该论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即分析儿歌的内容。内容分析法要求选取样本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作者以教育厅发行之大单元活动设计(二套四册)内附之儿歌为分析样本,共有158首儿歌。鉴于儿歌的篇幅,作者选用了普查法,建立了系统的分析单元与类目,根据所属类目的出现频次多寡进行次数及百分比统计;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可见,整个研究方法分为两部分:一为定量分析,制定表格,进行数据汇总,采用定量分析,主要针对儿歌的数量特征、关系与变化;二为定性分析,对儿歌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本质上的认识。在定量分析中,作者结合众多学者的分类,形成更为丰富化的分类表,分析单位以“每首”为主,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根据结合样本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儿歌分布方面,描述儿童的生活情形居多,动物歌次之,器物歌再次之,自然歌居后。综观研究,动物歌、器物歌、自然歌同属知识型,旨在启发幼儿的知识结构。样本中的儿歌类型以知识歌为主,生活歌次之。其次在儿歌采用方面,大班编排的儿歌更加配合单元主题的。可见,定量分析法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有种宏观的把控。在定性分析中,作者对儿歌的内容意义进行分析。根据儿歌出处,可见儿歌采用的多元化。在对具体内容分析后,作者认为儿歌的创作有不妥之处,如名称与内容不符;为配合单元主题而影响本身的创作价值。(五)研究结论与建议。选用适宜的方法,可使结果更客观,进而引导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该论文以定量分析法为主,定性分析法为辅,通过数据的直观呈现、相关对比,作者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针对教育应用;二是针对未来研究者。第一,儿歌选取要适宜幼儿;儿歌创作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其次,作者对未来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该论文的研究对象仅集中在官方儿歌读物间,并未对坊间读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因而结论仅适宜官方儿歌读物,后人万不可以本文为准。第二,该论文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儿歌类别进行分析,类别的判断标准流于主观,后人对相关研究课题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法,使结论更加客观化。第三,该论文采用的“儿歌类别分类表”参考了前人经验,可能存在经验主义的问题,不够严谨。该论文的“结论与建议”,客观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剖析

内容分析法,即对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描述的方法,具有客观、系统、定量、显性内容等特点。可采取如下步骤: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其次,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界定分类标准;再次,将内容按分类表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比例、频数;最后,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其科学性。四、其他研究法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容分析法操作难度小,适于个人研究,结论相对客观,因此多数学者选用此法。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洪惠如所说,其分类标准往往暗含主观色彩,须辅以其他方法,才可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其他类型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相关信息,加以分析研究。他人收集的调查数据,即所谓的二手资料,也可加以利用。调查研究法的主要步骤有:(1)确定调查范围与样本个数;(2)制定抽样方案;(3)实地访问,包括结构性访问(设计调查问卷)和主题性访问(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4)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此法基本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客观、准确,但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控制实验法,即根据一定目的,人为设计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需要遵循的步骤有:(1)提出实验课题;(2)选定实验对象;(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4)测试实验;(5)得出实验报告。此法优势在于可控性,但因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自然实验法虽相对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仅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实验法一般在室内进行,人为控制对某些实验因素;自然实验法则将实验放置于社会环境中,自然进行的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源自心理学,研究特(下转第10页)展快速,即将实现100%。但是,众所周知大多数存在难题的工作,必然是越到后来难度越大,那么80%的数字恰恰进一步说明了真正的难题在剩下的20%,而笔墨仅着落在80%,只会让人奇怪为何不把20%的情况完整说明,20%未签约居民的诉求、分布、态度、政府处理意见、不能处理的预案等。不能把受众当无知,不要制造消息不对称,要么不说,要说就说清楚。就这一事件来说,大多数居民肯定是希望搬迁,欢迎政策落地,政府部门也一定做了两手准备,即使有不愿意参加腾退的人群,也有应对机制,而这些现象恰恰反过来印证了“小规模、渐进式”的名城保护思路。作为新闻记者,更应该了解这些内容,把握政策基调,合情合理的进行全面完整报道。2.善于汇集众家所长,习惯跳出事件看事件的思维体系,同时也必须有独家观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参与者范围涉及举国上下、海内海外,众多有识之士主动建言献策,踊跃参与其中,其中不乏行业泰斗,甚至是先知先觉的理论践行者,他们就像耀眼的珍珠,散落在四面八方。新闻报道,要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善于将智者巨匠们的思想精华收集起来,做一条“串起珍珠”的“思想线索”,准确记录事实的同时,编织起这些思想精华,带给大众更加饱满透彻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全盘照搬,要有属于自己的原创板块。如果都是先贤巨匠们的思想组合,就会流于罗列凡俗,成为简单的“1+1=2”,要富于创新勇于思考,在分辨新闻事实、挖掘政策根源、解读百姓呼声等环节都可以凝练出原创观点。也可以通过汇总专家建议,结合个体实践,总结出原创判断,使“引用”升级成1+1>2的实践应用。笔者在报道大栅栏领航计划《让每户四合院都有个性:“老瓶装新酒”让老房焕发青春》时,杨梅竹斜街首个对老房住宅改造的领航计划,它用技术手段完成了老房保持外观、内盒功能更新的设想。制度设计的创新,实现了技术手段的多元,因此开创政策框架是这项尝试的基础。笔者采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时,作为文物保护和名城保护的国宝级大师,他说:“历史城区,它和其他行政区,比如丰台区、海淀区、朝阳区,它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它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建议这样一个城区,完整地给它能够定位,使它能更好地发挥职能。”单院长的理念是要形成老城区行政建制的合并统一,从而统一定位、统筹保护,更好地发挥名城保护的能力。单院长的观点是鲜为人知的建议,笔者走访的范例是鲜为人知的“实验田”,报道中有笔者的独家观点,更有专家的新鲜思路,再经过信息整合,形成的新闻看起来更“解渴”,力度更“透彻”。

综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闻报道,因事实复杂、框架久远、诉求多元,容易造成报道偏颇或事实混淆逻辑不清,媒体受其“诱拐”经常在常规流程中“跑偏”。立足人文关怀运用解构主义,把握政策参照尊重历史渊源,将如海上灯塔,照亮报道中“迷航”的人群,指点他们不受环境干扰和人为左右,在合理范畴内寻找到智慧因子,成为新闻“智族”。然后担负起深远的历史使命,用准确客观科学的传播舆论,激发执政者、设计者、参与者、获益者、原住民等相关群体,保持连续不断的热情;激活古老历史文化名城的勃勃生机;激励城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荣,以新旧交融为傲,实现城市建设规划领域中古老与创新的和谐共鸣。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家形象;内容分析法;营销视角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2-0120-04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无形资产和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关乎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是其参与国际交往、谋求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外,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就受到重视。20世纪60年代,有关原产国效应(country-of-origin effects)研究就证实,国家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及企业市场营销绩效。一个消费者选择某国产品,可能仅仅因为该产品来自某国。[1]20世纪90年代,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1990年,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认为“城市、国家和区域集团在竞争力提升中的角色与作用”是战略管理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和主题;[2] 2003年,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问世,提出“国家可以像企业那样来经营,可以运用战略营销管理的理论指导国家创造经济财富”。 [3]2006年,“地点,包括城市、州、地区和国家”被纳入他的新版教科书《营销管理》中,成为和产品、服务并列的现代营销内容之一。[4][JP]

[JP+1]在国内,“国家形象”研究首先源起于国际关系领域和传媒领域学者的学术敏感,然后进入中国政治家的思维,随后又推动了学界相关的专题研究。[5]目前,国家形象的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领域,涉及政治学、外交学、传播学(包括国际传播理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现状与对策、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从公共关系和品牌营销的角度研究国家形象的建构方式等方面 [6]。随着国内研究的视角和内容的细化和丰富,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新闻传播;研究成果多散见于现有文献的个别片段中,对其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的综述性文献还很少;尤其是在营销领域,国家形象研究大都集中在国家形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品牌营销理论如何应用于国家层面等方面,无论发文数量还是研究的角度都非常有限。[JP]

正是根据上述现状和问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近十余年来发表的三百余篇国家形象研究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来源期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和梳理,以求从总体上把握当前我国国家形象研究的概貌和发展态势,并在此基础上,对营销视角展开的国家形象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JP]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分析文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通过设置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营销”、“国家品牌”和“中国形象”,分别在时间段2001―2011年进行搜索和筛选,得到此期间关于国家形象研究的学术论文所得样本已删除书评、会议简报、新闻等非学术论文以及其他不是以国家形象为核心研究主题的论文。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质化研究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6]。

[ZW)]对上述国家形象研究的相关文献样本,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并根据这些样本文献中显而易见的内容表述,探索潜藏的深层次的信息和结论。

.(二)内容分析类目与单元

为了充分反映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在最近十一年的发展动向,本研究的分析类目确定为文献发表时间、来源期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其中,文献发表时间分析不同年份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来源期刊则着眼于研究样本的期刊分布情况,探析国家形象研究的学科特点。通过与相关专家的访谈,确定研究内容类目进一步细分为国家形象基本概念、国家形象构筑、国家形象解析和其他四个子类目。关于研究方法,本文按照学术界常用的分类标准,结合国家形象研究的特点,将研究分成理论探索、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三大类。

本研究的关键信息可能分布在来源文献的全文中,因此选择一个样本文献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分析单元。

.(三)结果信度分析

首先确定编码规则,并依据该规则反复阅读样本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乃至全文,分别进行评价和编码。为了检验主评判员(作者)评判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结果进行信度分析。[7]通过计算,本文两位评判员的编码一致性比率达到90.3%,超过了80%的基础标准[8],这表明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是可信的。

[BT1]三、数据分析

.(一)文献发表时间分析

统计分析显示,本文305篇样本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布如图1所示。2001―2005年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相对稳定,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都在10篇以下,增长比较平缓。2006年之后进入该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除了2009年和2011年的数量较上年有小幅度回落,其他四年都比上年增长超过50%,尤其是2008年和2010年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骤增,2010年数量达到79篇。其中,基于营销视角的研究有16篇,均发表于2006年之后,且每年的发文数量没有显著变化,基本保持在3篇左右。

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阶段性增长的特点。这一文献数量增长规律反映了国家形象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2006年之后迅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具体到营销视角,则仍然处于研究的导入阶段,与国家形象总体研究的发展态势不一致,表明运用营销理论进行国家形象研究的尝试刚刚开始,还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具有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的空间。

.(二)来源期刊分析

为了解国家形象研究的学科视角,本文根据CSSCI论文来源期刊所属学科,对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所有来源期刊共涉及其中的16个学科类别,刊载论文数量前三位的期刊类别分别是:新闻学与传播学(76篇)、综合性社会科学(55篇)和政治学(53篇)。

从来源期刊学科分布结构上看,国家形象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现有研究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第二,目前国家形象研究正受到多个学科研究者的关注,除了综合性社会科学和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期刊属于综合性期刊,国家形象研究文献来源期刊的分布还涉及14个专业学科。这些不同学科研究者开展的研究,进一步开阔和丰富了国家形象研究的视野和角度。第三,许多门类期刊的国家形象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多是从2010年才开始刊发;数量也非常有限。如2001―2011年法学类期刊发表的国家形象研究论文只有3篇,刊发时间分别为2010年和2011年。发文数量相同或更少的历史学、教育学、统计学、人文、经济地理类期刊也是这种情况。同样,经济类和管理类期刊十余年的总发文数量也只有14篇,不足样本数量的5%。其中,营销类论文9篇,主要是从区域品牌、广告等角度研究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国家形象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分析

样本文献的统计分析显示:国家形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国家形象构筑(46%),其次是国家形象解析(33%)、国家形象基本概念(14%)和其他子类目(7%)。

1.国家形象构筑

国家形象构筑研究是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解决构建或塑造国家形象的措施和对策问题。这一研究内容的论文占总样本量的46%,涉及不同领域学者的多个视角。作者通过研读相关论文的关键词及全文,发现以下几个研究集中度比较高的主题,它们分别是大众传媒、公共外交、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定位。此外,还有学者从国际旅游、国家品牌、留学生、政府公关、奥运会和世博会、企业社会责任、知识产权等多个角度展开国家形象构筑的研究。

目前基于营销视角的国家形象构筑研究主要从品牌、广告、消费者感知等方面对国家形象的构建提出建议和对策。例如,《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品牌形象构建》(阎志军,2010)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品牌形象的构建如何为我国本土产品以及品牌的国际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BT3]2.国家形象解析

国家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是国家形象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占样本总数的33%。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文学艺术类作品和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所勾勒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分析和解读,反映一定研究情境下的中国形象实况,进而探寻该形象形成的内在机理和深层次动因。国家形象解析的载体众多,包括诗歌、小说、影视作品、戏剧、主流报纸、杂志等。例如,《映像中国:美国主流报纸上的中国形象》(周勇、郑敏,2010)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1999―2008年的涉华社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总结了美国主流媒体塑造的多元的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解析的研究涵盖多个地区和国家,其中较多的研究关注了西方媒体的视角,也有具体到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某个国家视角的分析,如《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基于焦点集团访谈的研究结果》(王晓玲、董向荣,2010)。

[BT3]3.国家形象基本概念

国家形象基本概念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家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战略、功能等内容的界定与理论探源。如《国家形象刍议》(张毓强,2007)尝试界定了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从国家形象与相关概念关系探讨和辨析的角度展开。具体到营销领域,代表性的论文有:《国家营销、国家形象与国家软实力》(汪涛、邓劲,2010)。

[BT3]4.其他

不能归入以上三个子类目的国家形象研究文献均归入此类, 共计11篇。由于数量较少,其中6篇从营销角度进行国家形象效应研究的论文也包含在这个类目中。这类营销视角的研究既有定性的分析也包括通过实证方法探寻国家形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从而为国家形象的经济效应提供数据支持的论文。例如,李东进等(2008)将国家形象作为新的变量引入Fishbein 模型,研究发现国家形象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一个间接因素,其影响系数的大小与产品类别的不同有关。

在梳理论文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国家形象的研究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和一些重大事件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在全球化、软实力、奥运会等视阈下进行国家形象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引发世界对中国的广泛关注,也为国内学者研究国家形象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本文样本中有18篇论文是从奥运会的角度探讨国家形象的构筑和认知,主要集中发表于2008年及随后的两年间。

.(四)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对样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国家形象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4%,其次是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分别占到21%和15%。

前述分析显示,2001―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视角展开,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基本采用人文主义的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实证研究较少。以新闻传播学为例,2000年之后,运用实证研究的学术论文增多,主要方法是内容分析和社会调查[9],但是,定性的研究方法处于绝对主导地位[10]。本文样本研究方法的分布情况也呈现这样的特点,实证研究只占论文总量的15%,共计45篇。进一步细分,其中质化实证研究为42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还包括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焦点小组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量化实证研究为3篇,均为营销类论文。

[BT1]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近十余年来,国家形象已经成为新世纪备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在国家形象的内涵、构筑和解析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在学科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重和缺失。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融合运用营销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进行国家形象的后续研究,则对扩展国家形象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突破现有研究思路的局限以及更加有效地进行国家形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Kotler, P. and Gertner, D. “Country as brand,product,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49-26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张法. 国家形象概论[J]. 文艺争鸣, 2008,(7).

[6]刘继南,何辉. 当前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国际观察,2008,(1).

[7]秦石磊,杨倩.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发达国家大学研发支持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管理,2009,(5).

[8]夏清华,宋慧.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外学者创业动机研究[J].管理学报,2011,(8).

[9]张振亭. 试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ZK)]

[10][ZK(#]董天策,昌道励. 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00―200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Literature Review on National Image and Outlooking from A Marketing

Perspective:A Research Based on CSSCI(2001~2011)

LIU Liying1,2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Liaoning ,China

2.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we select 305 papers from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database,using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publishing time、source、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papers and to study the marketing perspective in them.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national image researche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shows that national image has become a popular issue that has drawn wide academic attention. Relevant studies are accumulating. But there are deficiencies regarding the diversity of disciplinary angles、the positioning of national image and the study on its core discourse、its communication (or popularization), etc. Besides, it is hard to find any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imag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future researches on national image from a marketing perspective in terms of branding、discourse constructing、 embeddedness and culture marketing.

内容分析法论文范文第10篇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学科建立的重要基础,它不仅是学科建立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学派产生的内在依据,更是衡量一门科学是否堪称“科学”的主要标准。随着我国新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闻学研究方法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获得我国新闻学研究方法使用的最新情况,本文选取2007年和2008年两年问在知识资源总库中全文发表的新闻学博士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同样,由于美国新闻学在国际新闻学中的领先地位,本文选取2007年和2008年间在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检索的美国新闻学博士论文与中国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异同。

内容分析中美博士论文中所用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共选取78篇博士论文,其中中国博士论文44篇,美国博士论文34篇。其中所分析的34篇美国博士论文全部来自PQDD(Pro Quest Digital Disser-rations)数据库,该数据库隶属美国UMI公司,已收录了200多万篇国外高校博硕士论文的文摘索引。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广泛使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另外44篇中国博士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研究方法。为了更为直观地研究中美博士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将分别对中国和美国的博士论文使用的方法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一篇博士论文可能会使用多种方法,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每种方法的使用所占的比例,本文将按照每种方法使用的次数测量,而不局限于论文的篇数。

对中国44篇博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根据陈阳所著《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可以将研究方法初步分类为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定性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本文以两国博士论文在摘要和正文中自述的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分类编码,分析如下:

中国新闻学博士论文中,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有4篇,占总数的9%:使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有24篇,占54%;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有16篇,占36%。

其中,具体方法的使用情况如下:

调查法10篇,占22%;实验研究法4篇,占9%;内容分析法9篇,占20%。

深人访谈法17篇,占38%;参与观察法7篇,占16%;文本分析法4篇,占9%;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以及批判性话语分析分别有一篇。占2%。

个案研究法12篇,占27%;比较分析7篇,占16%;文献资料研究19篇。占43%:历史研究法7篇,占16%;法律分析和分类法分别为1篇,占2%。

可以看出,定量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调查法,其次是内容分析法;定性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深入访谈法,其次是参与观察法;其他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以及比较法。

从整体来分析,文献资料研究法使用频率最高,43%的博士论文都使用这一方法。其次为深度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也占相当比例。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者采用了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以及批判性的话语分析和法律分析以及理想类别分类法等多种来自不同的方法论和传播学派的方法。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说明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对美国34篇博士论文的内容分析。同样依照上述分类方法,以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作为指标对美国新闻学博士论文进行分析如下:

主要使用定量研究的有7篇,占20%:主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有11篇,占33%。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有16篇,占47%。

其中,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如下:在定量研究中,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有5篇,占14%;采用内容分析的有9篇,占26%;实验研究法3篇,占9%。

在定性研究中,采用深入访谈法的有7篇,占21%;采用焦点小组座谈的有3篇,占9%;采用参与观察4篇,占12%:采用文本分析、话语分析和框架分析各有3篇。占9%;修辞分析l篇。

在其他研究方法中,8篇采用个案研究,占23%;7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占20%;5篇采用历史研究,占14%;比较研究和法律研究各有1篇,占2%。

由此可以发现,在所选取的美国博士论文中,定量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是内容分析法和调查法;定性研究中最常使用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法;其他方法中个案研究使用最多,其次为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

从整体看,美国博士论文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内容分析,然后是个案研究法和深入访谈法。修辞分析、比较研究和法律研究比例较小,占2%。

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博士论文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混合的方法为辅,定量研究较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使用比例相差悬殊;美国博士论文研究方法以定性和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为辅,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使用比例相差较小。

从具体的研究方法来看,中国博士论文最常用方法依次为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个案研究,而美国博士论文常用方法依次为内容分析、个案研究和深入访谈法。

在使用定量研究时,中国博士论文最常使用调查法,其次是内容分析;美国则首选内容分析,其次是调查法。

在进行定性研究时,中国博士多使用深入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这与美国博士不谋而合。

在其他研究中,中国最常用文献资料分析、个案研究法、历史研究和比较法:而美国则是个案研究法最多。其次是文献分析和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在美国新闻学博士论文中所用较少。然而,在我国使用很少的话语分析、框架分析以及焦点小组座谈的方法在美国博士论文中较多使用。

研究结论

本文对2007年-2008年两年间,44篇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论文以及34篇美国新闻博士论文进行内容分析以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从分析的数据看:

第一,从整体上看,美国新闻学研究以质化和量化混合的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方法较多,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使用频率基本平衡;中国新闻学研究以质化研究为主,其次是混合的研究方法。而质化与量化的研究方法相差很大,量化研究比较匮乏,仅占9%,由此看出。我国的媒介研究中仍以思辨的方法、定性的研究为主,对于量化的方法使用不足,以后的研究方向应该向量化方法有所倾斜。

第二,在进行定性研究时。中美博士论文最经常使用的具体方法中都有深入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在进行定量研究时,中美博士论文研究方法在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上也有重合。这说明。两国研究者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有共同点,我国的新闻学研究方法已经逐渐与外界接轨。

第三,我国超过50%的博士论文都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有少数论文采用话语分析、框架研究等方法。这显示了我国新闻学研究方法中集中性与多样性的并存。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仍然较少,研究方法更为集中。本文建议,我国的新闻学研究可以更加开阔研究方法的思路,多从其他的社会学科中学习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新闻学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研究方法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接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哲学思辨的定性方法使用太多,具体测量的量化方法应用太少:研究方法较为集中,创新的方法较少。本文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多从量化人手,多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增加方法的多样化。

研究的不足

上一篇:跨国并购论文范文 下一篇:外贸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