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4 18:03:24

理发师教案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1篇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二、开掘主旨

1.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探讨,互相置疑,交流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问题导引

①作者怎样结构全文?

②本文的主旨?

解析

①本文结构: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先从大处落墨,提出头发问题,小处着眼,提出理发师的社会地位问题,尽管在旧社会,“剃头的”在下九流,“连家谱都不能上”,但大人物(例如石达开)却并没有卑视理发师之意。“物与民胞”,对理发师够平等的了。

此段作者有待而提。先扬理发师。

第二段(第3~6自然段):陡起波澜,从正面扬了理发师,理发师却从反面出现(这当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有他的典型意义),以“剃头刀”这么一点不是权的权来对付“乡下佬”。

这一段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反面提出与第一段理发师相反的理发怪事:不给“乡下佬”“剃平头”,以“权”令人。

第二层,从历史上考证“剃光头”原是刑罚。

第三层,时至今日,剃不剃光头,应随“剃头客人”——也是“上帝”——之意,而且二位理发师竟认为“乡下佬”剪平头“模样”不够格,至此,作者愤怒起来了:理发师为什么这样为所欲为?他们有什么权力这样对待顾客?

第四层,点题:剃头刀在他手里。

这一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弄清本质,层层深入,环环扣紧,结构十分严密。

第三段(第7自然段):对“剃头刀在他手里”的社会思想的分析:弄权耍人。有一点蝇头小权的人,他也要耍弄一番,置人于“没门”境地。

这段是结论,也是中心。作者揭露得深刻,批评得尖锐,语言犀利。

第四段(第8自然段):劝告或警示有点权就弄的人别再胡来,否则就会下场不妙:“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②把握主旨:作者通过剃头事件,发微见著,分析其原因,就是“权”在作怪,从而指出要警觉和监督社会上“有权就耍”的现象。

3.学生试就“剃光头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认识。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同位竞争,看谁能尽可能多的发现并分析文中有讽刺幽默意味的句子。

2.师生共同品味语言。

四、总结本文写作技巧

1.选材虽小,立意深远。

2.过渡自然。作者由“剃头”一事论及社会“有权者耍权”之现象,其间衔接过渡十分自然。“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承上之句,启下之论,为下文阔开思路做下铺垫。“这就是权”,一句同样承上启下,引人论“权”之路。

3.语言技巧:本文语言似谈天说地,十分自然,但其中讽刺之意却丝毫不减,反而借助这种自然幽默的语言更加加强了语言的讽刺力度。

教案点评:

1.通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 课堂教学 即兴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8-01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牵涉到人的因素,包括学生和教师;也牵涉到物的因素,包括教室内的设施、媒体、时间、空间以及一定的自然环境;还牵涉到精神因素,包括课堂上的人际交往、心态、情感、评价、舆论、观念等。“课堂教学随机性”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凭依自身的素质,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境(或创设情境),把“教”与“学”中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教学因素有机地组合起来而生成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一直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认识过程,但并没有对教学活动获得一个透彻的认识。如对“学生因素”就缺乏深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认为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去获取知识的教学对象,而知识又“仅限于间接经验或书本知识”。这一认识过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接受、发现既有的知识,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在,这种“唯知识价值论”的教科书的知识逻辑体系,教师的灌输式,学生的唯书唯上的以机械的“现代主义”或“现代性”课堂教学,正日益受到批评。

与现代主义相比,在以人际沟通为主的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后现代主义看来,认知不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直观的、理性的反映过程,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过程。知识不是对客体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下而不断建构的结果。这样,“后现代知识观”使知识与客观实在不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表现出多元化、不确定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

“课堂教学随机性”就是以此为基础,研究课堂教学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求如何有机组合所有这些因素,从而把教学的重心由“事前的备课”转移到对教学现场的即兴运作,强调课堂的现实生成和直接生成。“课堂教学随机性”是对那种我们所熟知的“以备课(计划)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传统教学的一次质的革新。

二、“课堂教学随机性”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扩展性

随机教学的教学内容与该课题密切相关,但有扩展,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向相关学科延伸。它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跟随课堂的具体情势作出相应的变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又让学生来帮助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到充分的体现;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挖掘出学生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性。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常采用讲述法、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示范法、游戏法、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在随机教学中这些方法都是可能用到的,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对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习惯而定。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增强修养,得到美的熏陶。

如,我在执教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第二册第十一课《理发师》,按照我备课的设计,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学会歌曲《理发师》。难点是让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理发师》伴奏。

开始上课了,我设计的教学情景深深抓住了学生,通过出示剪刀、喷雾器和报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着各种与之相关的职业,随着歌曲节奏模仿着理发师的种种表情和动作,也模仿着去理发的顾客悠闲看报纸的样子,用表演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熟悉歌词,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熟悉旋律,其实这也是对于这首歌曲熟悉——学习——巩固的过程。

我暗自庆幸,没用机械刻板的教学手段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所写的教案,应根据课堂内情况的变化,认为对学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就应该给予肯定和指导。

3.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的教育观。因为随机教学依据的是课堂的突发事件,课堂情况发生了变化,老师利用的正是该事件(或此时的课堂情境)适合对学生进行成长或发展的教育,或与情感体验相关,或与审美情趣相关,或与道德渗透相关等等。

如正在微机室上音乐欣赏课时,有个学生把电源插座碰掉了。老师发现后,及时把电源插座插上。然后指导学生重新开启微机。非正常关闭的微机打开时程序复杂一些,这时可以说:“这位同学碰掉了插座,说明他比较粗心。不过,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在非正常关闭的情况下怎样打开微机。”教师的表现平静、自然,使突发事件的副作用在教学内容的小小调整中完全抵消。

这样处理,虽然稍稍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但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以使学生了解处理意外情况的一种技巧。

三、“课堂教学随机性”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有丰富的本学科知识

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唱歌、器乐、欣赏、唱游、识谱等。教师要有娴熟的音乐专业技能技巧,要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外音乐史上的大事,著名音乐家的事迹了如指掌,对各个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耳熟能详。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课堂即兴教学的基础。

(二)对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自如

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操作技能、结束技能等等。教学技能是随机教学的载体,因为在随机教学中,教师不能不用到一至数种教学技能。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的随机教学效果的好坏。

(三)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随机教学突破了某种教学模式的限制,但必须用新教学方法来代替那些旧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运用当然是得心应手,但要使即兴教学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老师必须富有创造性,已经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之更适合随机教学。

四、澄清几个问题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不等于随意性,也不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课堂教学随机性”抛弃了传统上课的“背课”式教学和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个体价值的做法,希望把握人与物质及精神的相互关系,透过对这些形形的因素和关系的把握,今儿从宏观上把握课堂。提出“课堂教学随机性”,其目的就是要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课堂规律上。但如何控制教学目标和进度,尚需认真思索。

(二)“课堂教学随机性”并没有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和学问的根底以及相应的现代教育观念,就不能应对“课堂教学随机性”的挑战。

(三)“课堂教学随机性”并非不要备课。传统课堂教学多年来一直走着固定的模式:教师课前备课,上课则完全成了一种课前背课的重复。这种以知识性为主的备课,备多少,讲多少,并且太注重于教学的知识性目标,教师上课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忽视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多样性,从而使课堂单调乏味,不能体现出生命和灵魂的碰撞与升腾。课堂教学现代化当然需要备课,但与传统的那种目的性单一的为某堂课而备的备课方式相比,更强调教师平时的积累。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3篇

海拔1640米的太行山深处,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的西井山村与世隔绝般地隐藏在这里。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边,对面能说话,相逢得半天。”

就在这样一个穷困偏远的小山村里,54岁的河南籍教师原子朝,25年如一日守候在这里,执著地为孩子们铺就着求知之路。

“嵌在”峭壁上的学校

虹梯关乡地处高山之上,仰视山连山,俯瞰万丈渊,四周连崖壁立。西井山村共80户250口人,分布在12个自然村里,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近的隔2公里,远的隔5公里。

村民住在悬崖边上,常常门口一步之遥就是万丈深渊,他们以种花椒为生,淡淡花椒香是这里最美好的气息。

由于地处偏远,教育就成了这里的大问题,通常,山顶上的孩子上一次学至少要走3个小时山路。

“嵌在”峭壁上的西井山村西站小学共两层,第一层是教室、办公室和厨房,第二层是村委会。一个老师、一间教室和8个学生,这是许多人见到的“最小校园”。

“这里的水全靠‘天’;运送物品全靠‘背’;想吃一次肉,要走50里的崎岖山路;由于水资源缺乏,原子朝每天只洗一次脸,早就戒掉了洗澡的习惯。

9月初,在西站小学见到原子朝时,他正和学生一起进行开学典礼。破旧的白色衬衫衬托着他黑红消瘦的脸膛,他显得敦厚朴实。6个高矮不一的学生满脸稚气地站在原子朝面前,认真地向着鲜艳的国旗行礼。

“上课了,都去教室!”原子朝一边招呼孩子们上学,一边介绍着,“这里条件艰苦,村民一般吃山药蛋和小米饭。买菜要走50里路……”

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

34年前,高中毕业后的原子朝,选择了民办教师这一职业。

一开始,原子朝是在山下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离家较近的库村学校任教。而位于西井山上的西站学校条件差,好几任教师都因为忍受不了艰苦的生活而下了山。“1996年,中心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去。”原子朝说,“去就去呗,领导让去哪里咱就去哪里。”

就这样,原子朝走进了西井山,走进了西井村家长、学生的心里,在这里一呆就是15年。

“那个时候,孩子多,学校有30多个孩子。我把6个年级分成两拨,高年级学生面朝西,低年级学生面朝东。给一年级讲5分钟,布置作业,换一头讲三年级的课,然后再回来给二年级讲,然后轮到四年级……”原子朝介绍说,当时学校的条件很艰难,学校的大门是铁皮包着的,屋里的墙壁被柴火熏黑,一到冬天,孩子们只能围着木柴烧火看书。作为学校唯一的教师,原子朝不仅要带6个年级所有课程,而且还要负责孩子们的接送、看病,校工也由自己担任。

1998年以后,半山腰建了规模校――“不兰岩小学”,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便到那里上学,西站小学孩子渐渐减少。

2008年,平顺县修好了通往村里的路,粉刷了学校,将破旧的木桌椅换成了有塑面的课桌。村委会还保障他的学校能够烧上煤……“现在这个学校虽然只有两个年级有学生,但条件越来越好,我很知足。”

原子朝说,他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走出大山。他指了指山的那一边,“在那个庄,我有一个学生考上了重点职业学校,现在在上海上班。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要在这个山里生存,我在这里生活了13年,我不走,但是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

山里的寂寞

上午11点半,到了放学的时间,孩子们拿着家里缝制的“书包”跑出教室,他们的衣服都很破旧,稚嫩的脸蛋不像城市孩子一样干净洁白。看到陌生人,他们露出怯怯的表情。

“这里水太珍贵了,很多人洗脸都是一家人用一盆水,孩子们每天只洗一次脸,人们根本没有洗澡的习惯。”原子朝说。

每天中午,原子朝都要挑着两只桶到旱井里取水,做饭。

旱井,就是在低处打一个洞,下雨时,雨水就能流进来。这里的村民吃水都依靠旱井,如果旱井没水了,要到20里外背水。

原子朝的中午饭是土豆拌面条。他举着一只面碗蹲在校门口,津津有味地吃着:“这里的人可好,山药蛋都是村民们送给我的,有的时候还送我白菜,还送过我鸡哩。不过,我一般不吃肉了,买肉要走50多里路呢。”

一边吃饭,原子朝讲起了自己的家庭。

“老伴儿恨我上山,她说其他老师都上来两三年就又下去了,你咋一直不下山呢?”原子朝的家在太行山脚下,每当到山下开会时,他会回家看看,通常每两个月他才能回家一次。“家那边还不通车,只能走,一个来回要4个小时。”

对原子朝来说,生活的艰难并不可怕,最难忍受的是寂寞。前几年,学校没有电,一到天黑,整个大山就静下来了,除了批改作业和备课,原子朝只能独守着寂寞,一秒一秒地数着时间,盼望着天亮。

“自己一个人,说话的人都没有,太难过了。”直到2006年,山西省给贫困乡村学校配备了电视,原子朝的夜晚才有了亮光。

守在这里,直到退休

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到校需1小时,路远不说,还得爬坡越坎,尤其是雨雪天,大风呼啸,道路泥泞。看到孩子们跌跌撞撞地来到学校,原子朝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每次遇到恶劣天气,原子朝都要到半路上接学生,放学了,他就留下学生与他一起吃饭。乡亲们平日里送来的鸡蛋、土豆、豆角等好吃的他自己舍不得吃,总是在学生不走时和他们一同分享。有时候,孩子们实在不能到校,他就带着课本、教案、教具到学生家里讲课。

学生生病是原子朝最头疼的问题,离学校最近的卫生所也要跑几公里的山路。为了方便给学生治病,原子朝到离校几公里外的卫生所买来常用药,还向医生学会了打针、输液。“现在,孩子们一些头痛脑热的小病我都能治疗。”

西井山的老百姓不会理发,孩子们头发长了没人理,乱蓬蓬的,很不像样子,原子朝又自己掏腰包买了理发工具,学会了理发。西井山村的老百姓知道了,也常来学校请他理发,于是,他又成了西井山村的“理发师”。

2006年,平顺县为西井山小学配备了电脑,原子朝硬是通过自学,掌握了电脑使用知识,学会了电脑制作课件。小山村里的孩子也通过多媒体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村党支部书记谷怀文介绍,西站小学自建立以来,有十多位教师上山任教。但是,除了原子朝,没有人坚持过3年。“两三年就呆不住了,我们这个地方太偏僻了,下山开个会都得一天,实在留不住人。”谷书记说,原子朝来了以后,坚持了十几年,村民们都感觉到老原不容易,也感到这里不能没有老原。“他走了谁还能来?能呆下去吗?我们村需要他。”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4篇

一、加强教师特教培训,承担教育重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刚开始,我园74.2%的教师不欢迎特殊儿童入班,即使勉强入班后,54.7%的教师会让班级保育员进行看护和照顾;15.8%的教师放任他们的行为和活动,忽视这些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差异20.5%的教师会让他参与集体教学与游戏只有9%的教师会对特殊儿童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大多数往往把特殊儿童作为孤独体,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认为只要使其安全就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特殊儿童“与世隔绝”,孩子们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特殊儿童的现状,也就无法保证其接受适宜的教育,失去了随班就读本来的意义。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必须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必须齐心协力,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共同负责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探讨科学的教育法

(1)注意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也同样如此。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首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针对特殊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发展层次不同目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中班数学“点数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班上的正常儿童要求正确点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对特殊儿童,教师要求“数一数,这里有几个点”、“这个数字宝宝,你认识吗?是几呢”,引导他们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当然,教育目标还要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教师也很注重特殊儿童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关注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教师应掌握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对肢体障碍的孩子让他多参加美术教学活动,因为美术活动中的画线条、涂色彩、剪纸拼贴,对特殊儿童有心理治疗的功效。美术创作中团、捏、撕、剪、搓、拼等等过程让幼儿手、眼、脑能充分协调,锻炼了幼儿肢体协调发展,让身心充分合作,从而促进肢体的发展。对于不喜欢用语言表达感受的特殊儿童,教师们让他们多玩沙盘游戏,通过触摸天然的细沙和沙具,让孩子在游戏中缓解不良情绪,缓和内心冲突。用科学教育法进行干预指导,行为异常孩子的效果最明显,达到76.1%,肢体障碍和其他障碍效果为53%,智力障碍的效果为41%。

(3)注重教案设计的差异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也要注意与正常孩子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根据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只要他们能达到活动的最低要求,能基本学会或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如儿歌教学中,正常儿童要求熟练朗诵儿歌,特殊儿童能学会就已经很好了,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两句,有的孩子只能说出几个词,说的时候口语还含糊不清,但只要开口说,就是进步。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多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如“对吗?好吗”,对于难的问题,要求他们学说答案“老师说一遍,你来学一学”,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的兴趣。

(4)注意游戏角色的差异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形式,游戏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教师积极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扮演简单的角色,融入正常儿童。例如在“理发店”的游戏中,让特殊儿童做“顾客”,配合“理发师”的要求在游戏“娃娃家”中,让他们扮演宝宝角色,请正常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共同参与游戏。特殊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交往,发展语言,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教师努力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二、帮助孩子相互融合,克服自我中心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融合,能让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后,班上80%的孩子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例如小班部的智障儿童文文,孩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喜欢笑,喜欢吐舌头,不会自己吃饭,坐在那里很乖。但是从来没有孩子说他“笨”、“傻”,所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教师鼓励班上的孩子主动与特殊儿童结对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正常孩子喜欢成为特殊儿童的“小老师”。

三、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健康成长

当“特殊儿童”成为教育对象时,家长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家长是“特殊儿童”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幼儿园积极增强家园联系,取得特殊儿童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信任,使“特殊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园内欢迎特殊儿童家长随时随地来园探访建立了特殊儿童成长档案,教师用照片、文字的形式精心制作,向家长反映了孩子的活动和进步要求随班教师坚持每天用十分钟以上时间同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状况增加家访的次数,教师多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能掌握“特殊儿童”形成的原因和具体情况的变化发展通过幼儿园校讯通平台向特殊儿童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来观摩特殊儿童的半日活动,互相商量制定对策,有针对性地采取个别教育方式帮助“特殊儿童”进步。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5篇

(一)情境教学法的定义

情境主要是指进行言语交际的外部具体场合。在教学中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进入情境、运用情境、凭借情境。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将言、行、情境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上,主要是模拟创造出各种各类场景、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境,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语境不一样,相同的一种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不同的理解。如果遇到外面有人来敲门时,我们一般会问Whoisit?但在电话用语中就变成了Whoistha(tspeak⁃ing)?再如,在不友好的气氛中人们可能会说“Getout,man!”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说话要客气得多“Wouldyoumindgoingout?”由此可见,语境具有言语表达的“促动”性。它是人们使用语言时思维的背景依托,表达脱离了语境就失去意义。

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创设情景语境,创造有意义的语言行为。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言,在运用中掌握语言。设置语境,要最大限度构造有实质内容、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和幽默风趣的语境。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把语言知识逐渐转化为言语技能,从而强化现实生活中交流的本领。中职学生活泼、时尚,想象力丰富,排斥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教学手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一)利用实物展现情境

如果只让学生看书联想,就显得单调、乏味,形象直观的图片、实物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且理解得更深刻,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和思维的力量,能给人带来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和思维同时进行,学生形成了一种东西叫做情绪记忆。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忆不住的知识。”因此利用图片实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等职业学校第一年的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Chap⁃ter2Lesson1中,主要学习文具名词,如apple/notebook/pencil/eraser/pen/umbrella/book/map等。重点句型“What’sthis/that...?”“It’sa/an…”课前准备好课堂需要的学习用品,在新课呈现这个环节中边出示文具边教读单词,学生通过视觉强化影像,使他们对单词的掌握更加牢固,接着让学生来模拟老师参与活动,这样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参与,无形中很快的记住所操练的词汇、句子的意思和用法。

(二)利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让许多以前只能靠语言来陈述、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能利用计算机来使它清晰化、明朗化,使教学告别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盘磁带”的旧模式。在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中第一册有一章,主要是认识学习动物名词,教师可以在网上先下载课堂中将要学习的动物叫声和照片,课堂导入以播放鸟叫声引入,学生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时老师提出问题Whatisthis?学生齐回答Bird,接着呈现了如koala,elephant,monkey,tiger,lion,pan⁃da,penguin等动物图片,并进行带读、集体操练和个别操练,在巩固复习阶段,设置游戏“听声音,猜动物”游戏,在短暂的数秒钟之内,学生必须先辨别声音,而后迅速做出反应,举手说出动物的名称。初识新词之后,学生的自信心跟表现欲都迅速地提升,在玩游戏中,学生都踊跃地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加强。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中有一章主要是学习“doctor,reporter,policeman,waiter,bankclerk,shopassistant,dangerous”新词,重点句型“Whatdoeshedo?Heisa...”“Whatdoyouwanttobe?Iwanttobea...”在备课中,教师先在因特网上下载新词中涉及到的所有职业图片,在新词呈现之后,学生初识了单词的读音意义,巩固复习阶段以GuessGames的活动出现,运用简笔画,分解人体的各个部位,慢慢的以动画的方式进入屏幕,像猜测“doctor”一词,先进入的是头部,带着眼镜,再接着是白色的帽子,最后是穿着白衣大褂的躯体,学生要根据所看到的人体部分图片来猜测图片上人的身份,最后完整的呈现,核对答案。这个游戏离不开多媒体的制作,人物特别形象,学生情绪高昂,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竞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结合英语科目本身的特点,要多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当然,也可以播放一些比较简短的、通俗的、易懂的欧美电影,纯正的英语发音使学生感受视听觉冲击,接触到英美本土的发音,提高学生的听说技能。

(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学习任何语言的最佳途径是创设语言情境和生活情境相连的世界。中职英语教材《英语基础模块》中Chapter1,Lesson2中主要是学习:“nextto,near,between...and...,acrossfrom,infrontof,inthefrontof”等方位介词。针对这些内容来创设真实的情境,首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问:“IsthereaKFCnearhere?”通过从实际提问,学生很快领悟到并很有成就感地回答了提问。教师把一本书和一把尺子放在桌子上,复习句型“Istherea...onthedesk?”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Yes,thereis.”“No,thereisn’t.”再利用教室中的讲台进行提问:“Isthereateacher'sdeskinthefrontoftheclassroom?”教师顺势接着说:“Look!Itishere.Itisinthefrontoftheclassroom.”学生对“inthefrontof”这个词组一时还不能理解,教师紧接着指着黑板对全班同学说:“Itisinthefrontoftheclassroom.”然后以Where引导的问句向学生提问“Whereisthemonitor?”并帮助学生回答:“HeisinfrontofLiMing”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理解了这两个方位短语的区别,以相同的方法呈现本课的其他重点词汇:nextto,near,between...and...,acrossfrom,behind.经过一个课时的操练,学生已经能清楚地用英语介绍自己在班里的位置,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的左邻右舍。这样不仅使复习与新课呈现的内容之间的环节显得自然流畅,而且让学生感知到真实语言情境下的语言学习,从而理解了新知识,使语言有说服力,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四)结合表演体现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动力的组成部分,角色扮演已经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之一,它不但能够让学生把学习的语音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还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利用中职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大量表现自我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上讲台,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可以使动作、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展示自己的风采。通过表演,让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既满足表演欲望,又锻炼胆量,同时也强化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中职英语教材《英语基础模块》中Chapter5、Chapter6中主要是学习各种职业,并与职业发生的有关的新词和句型。英语学习当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点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其次还要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民情。在学习完Chapter5、Chaper6后,教师的教案设计是让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来进行表演,先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每组六个同学,各小组内成员自行分工合作,派代表到事前准备好的袋子里抽卡片,卡片上写着需要扮演的职业,例如:有修理工、收银员、售货员、图书管理员、牙科医生、理发师、女管家等。教师宣读游戏规则,学生拿到卡片后就得迅速准备,自己创设情景,有的负责配音,有的当演员,有的当导演,一人可扮演多个角色。各组同学不仅是演员参赛者,同时也是评委,各小组的分数就是八个小组给出的总分除以八,取平均分作为最终的分数,以分数排定名次。同学们踊跃参与,表演绘声绘色,谁都不想拖后腿,最后获得最高分的小组还得到表扬和一个小的奖励。通过这节课,让学生的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到了锻炼,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束语

情境教学的形式变化多样,情境教学可以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不抗拒英语,逐渐接受英语,进而不断浓厚对英语的兴趣,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效。在情境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论,学生参与比较多。但是不能忽略了教师的“导演”地位,从备课、选材、课题指导、课后评议等都要作详细的准备。运用情境教学法还需注意的问题:情境教学要有目的性,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紧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的内容设计要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情境教学的情境要有时代性,以学生关心的事或者感兴趣的事为主。否则,教者准备不足,听者兴趣不浓,课堂就会乱成一片,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6篇

一、从听觉入手,培养多声部概念

合唱是多声部、多层次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合唱意识的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多声部概念。

1.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听觉训练应从听辨音区开始。教师在高音区弹奏旋律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头,中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用手轻轻拍肚子,低音区弹奏时提示学生轻轻跺脚或走起来。当学生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后就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进行两个音区的听辨练习。如教师同时弹奏高、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头;教师同时弹奏中、低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边走边轻轻拍肚子;教师同时弹奏高、中两个音区,学生相应的反应是原地一只手轻轻拍头,一只手轻轻拍肚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听辨不同的音区及“双音区”了。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音区听辨可以是一个学生做,也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例如: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分别代表高、中、低三个音区,听到教师弹奏哪个音区,相应的组员做出反应;还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如用大象、小兔子、小鸟等形象来表示不同音区。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趣,同时帮助他们在不同音区中寻找自己所在的团队,培养分声部意识。

2.借助音响资料,培养多声部听觉合唱教学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多声部概念。我认为,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多声部听觉,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合唱学习。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音响资料作为补充教材供学生聆听,中外优秀合唱团的CD、重唱与重奏作品、巴赫的复调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对器乐类作品的欣赏最好是结合视频进行,例如聆听圣-桑的作品《天鹅》,学生通过画面可以看到竖琴和大提琴两种乐器,再配合聆听音乐,便能更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如果没有视频,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只能听到大提琴演奏的主旋律。当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种方法在低年级适用,但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听觉训练的进一步升华,就无须再配合视频欣赏了。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欣赏课教案,对于一些作品,可引导学生关注器乐曲中声部、乐器的配置,通过一些活动来帮助体验不同的声部旋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小象》和《调皮的小闹钟》这两首欣赏曲,其共同点是都用固定音型伴奏:《小象》是一首爵士风格的乐曲,一开始的前奏就由固定音型连续演奏四次之后由弦乐奏出小象蹒跚前行的主题;《调皮的小闹钟》也是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双响筒敲出切分音表现小闹钟。这两个一开始出现的节奏都贯穿乐曲始终。教学中教师可在聆听《小象》前先采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感受前奏的节奏以及音高;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前教师先用双响筒按照音乐中的节奏敲击,学生听节奏绕圈走,熟悉固定音型,在学生熟悉了固定音型之后再完整聆听全曲,这样,他们在听觉上就有了多声部的体验。

二、从节奏入手,建立多声部概念

节奏合奏是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概念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切忌枯燥的操练,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在情境中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由于儿童都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所以他们很喜欢角色扮演游戏,因此将节奏合奏合理地融入情境中,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理发师》一课中,我请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练习:训练时先分声部进行练习,然后采取从一个声部开始逐渐叠加声部的方式,直至学生能很好地进行节奏合奏。在聆听第二册器乐曲《铁匠波尔卡》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图形谱,分别扮演大师傅手里拿着大锤、小师傅手里拿着小锤打铁的情景:第一乐段第22小节开始(从前奏算起):上述两个例子,学生是在一个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节奏合奏训练的,角色之间相互聆听、配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便可较为轻松愉悦地逐步建立起多声部的听觉概念。

2.运用联觉效应,有助于学生节奏合奏的准确性在节奏合奏中经常会出现互相影响而产生错误的情况,使节奏合奏到最后变成了读着不一样的象声词,而节奏却是一样的“齐奏”了。运用联觉效应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练扫除节奏的场景中,我设计了两种节奏:训练时,我给两种节奏分别加入两种动作配合练习,教师夸张地拿着扫把大幅度地从左扫到右,嘴巴发出“唰、唰”的声音,请学生模仿。而擦桌子的节奏则指导学生边在桌子上擦,边从嘴巴发出“嚓、嚓、嚓、嚓”的声音。由于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由动觉影响声觉,发出的声音长短自然也不一样,凭借联觉效应就可准确地完成节奏合奏。

3.进行节奏卡农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声部的独立性在学生学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卡农训练。节奏卡农训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声部间的独立性,不被互相干扰。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卡农训练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排列应疏密结合,也就是说一小节密集,一小节宽松。如:XXXX│XX│XXXX│X-这样的排列可降低卡农的难度,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反应,提高准确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而且应在学生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比如让学生先拍,教师错后一小节进入,让学生体验什么是卡农。在学生明白这一形式后,教师与学生互换,教师先拍,学生后拍,最后将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节奏卡农练习。

三、遵循学生学习规律,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按照教材中的安排,从三年级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合唱教学。教材中对于合唱的编排十分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二声部轮唱开始到伴唱式、复调式最后到柱式,逐渐加大合唱的难度。我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这个规律,活用教材,在低年级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在学生有了分声部意识和多声部听觉之后,尤其是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节奏卡农这一技巧时,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训练了。

1.轮唱,打开合唱的大门与节奏卡农一样,轮唱训练要在学生十分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进行,并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情景。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两只小象》,在学生能很好地唱熟歌曲后,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两只小象,教师手上拿着两只小象,一只在前面走,另一只在一小节后跟进来。这样学生只要跟着他们扮演的那只小象唱,按照歌谱来唱,第一只小象在倒数第二小节反复一次,就能顺利地完成轮唱。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拍皮球》,教师为学生创设体育课拍皮球比赛的场景,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两个圆圈,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轮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本组的声音抱团,降低其他声部的干扰。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歌曲都可以进行轮唱,教师选择歌曲时要注意第一和第二声部的和声配置是否合适,如果一首歌曲进行轮唱时有太多不和谐音程,就不适合进行轮唱练习。

2.为歌曲旋律编配二声部伴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中的歌曲,为其编配固定音型的二声部进行合唱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歌曲《小雨沙沙》:歌曲唱熟后,进行分角色表演:从第九小节开始,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种子和小雨,配合律动表演进行教学,二声部效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再如一年级下册歌曲《火车开啦》。在学生演唱准确、熟练之后,我加入了汽笛的声音。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数与形的关系。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其相关领域提出了许多有关离散量的问题,需要某些数学工具作出描述和深化[1]。离散数学把计算机科学中所涉及到研究离散量的数学知识综合在一起,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影响、推动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2]。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格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处理计算机科学离散结构研究所必须的描述工具和方法。但离散数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解题方法灵活、解题思路严谨、应用广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改革离散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以提高离散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1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1) 离散数学内容丰富,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组合数学等多个彼此独立的数学分支,离散数学将这些知识有机组合成为合理、完善的体系。这些知识具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致使学生感觉各部分内容联系不大,对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甚至觉得这门课程和计算机科学联系不起来,从而缺乏学习兴趣。

(2) 由于离散数学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其定义和定理特别多,又抽象难懂,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定义和定理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

(3) 离散数学授课主要以定理证明和逻辑推理为主,方法性强,但由于内容多、定理多,学生常常对很多解题方法混淆不清。

(4) 离散数学内容多,课时少,一般高校将课时由144学时减少到90或72或64学时。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大多点到为止,学生的思路追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只记住结论或结果,掌握不了方法和思路,这样的离散数学教学是失败的[3]。

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2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离散数学内容多,教材各异,但一般都至少包含4个主要部分的内容: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结构和图论。按“以够用为尺度,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以数理逻辑、代数结构和图论为重点,以图论为核心,在保证基本理论完整的基础上,降低抽象推理的难度,本着“精、广、实用”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1) 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系统性。整合那些最能体现离散数学基础知识、联系实际应用、能培养学生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那些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逐步渗透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列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理发师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等来说明离散数学的用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注重教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离散数学的主要内容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数理逻辑是研究推理的学科,在人工智能、程序理论、数字电路等研究中有重要应用;集合与关系的内容与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代数结构是研究关于运算及其规则的学科,代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可计算性与计算复杂性、密码学、网络与通信理论等;图论为数据结构和数据表示理论等奠定了数学基础和描述方法。教师在授课中应帮助学生认知所学知识与后继课程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作用,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4) 离散数学内容多、课时少,因此内容设计应以“够用”为原则,不仅要涵盖离散数学所有知识要点,还要确保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有的数学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教学课时,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

(5) 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实验。例如,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求出主析(合)取范式、实现Warshall算法求出传递闭包、判断一简单图是否为二分图或欧拉图、实现Dijkstra算法等。当然,针对教学时数较少的情况,这些实验可以在课后完成,不占用上课学时。学生通过对指定实验题目上机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离散数学相关知识,并能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

3.1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各有优势和不足,应互补而非对立,我们应避开其缺点,发扬其优点,采用二者灵活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如离散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由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势必占用大量宝贵的授课时间,若借用多媒体显示出来,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将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各领域中的应用做成专题片给学生演示,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理逻辑中的推理理论、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等不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些知识的讲解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清楚证明的思路和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2建设网络课程,利用网络辅助教学

在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为突破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提供了契机,基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网站作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必要补充,其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知识结构、难点、重点以及典型例题的思路、解法和电子教案、考试要求、考试范围等所有学生关注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都以电子文稿的方式到教学网站上,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还可以将涉及离散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和离散数学方面的著名科学家介绍放在教学网站上,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当然,在教学网站上还可以增加一些网站链接,让学生了解有关离散数学更多的网站,拓宽知识面。利用网络学习离散数学网络精品课程,可以极大地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辅助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化,将多种教学手段引进离散数学课堂进行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4教学方法的改革

离散数学不同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该课程定义多、定理多、理论性强、抽象性强;也不同于数学课程的教学,该课程不能只是片面强调数学演绎推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是计算机领域的一门课程。因此,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4.1应用示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离散数学知识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或“分散”或“隐含”,可以说是无处不在[4],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浓。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前几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说明离散数学的用处,如“一笔画问题”、“四色问题”、“Hamilton回路与旅行商问题”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穿插一些适当的问题,以便建立理论和实际工作的联系。如等价关系和划分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是用模n同余关系[5]作为示例,理论上较严谨。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考虑生活中的例子,如:定义“人”集合上的关系 有相同的性别。显然, 是等价关系,于是具有相同性别的人是等价的,据此可以将人划分为两类,性别为男性的人构成的集合和性别为女性的人构成的集合。如果要研究人的性别特点,可以从这两个集合中各选一人(元素)作为代表,这个人所产生的等价类就是他所在的集合,即与他有相同性别的所有人的集合。这样的示例不仅易懂,而且也能说明对集合进行划分的目的,体现出对目标进行归类研究的方法。

4.2使用类比方法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离散数学内容庞杂,但有些看起来不相干的东西,实际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揭示出它们相同的内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

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类比。如命题定律与集合运算律可类比记忆,命题中有析取 、合取 、否定 ,命题逻辑中其他运算可转化为这三种运算。集合运算有并运算 、交运算 、求补运算~,集合中其他运算也可转化为这三种运算。我们将 与 、 与 、 与~、全集E与真值T、空集 与真值F类比,发现命题定律与集合运算律除了含义不同外,形式上完全一样。离散数学中可联系、能比较的内容较多,有些类比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类比。例如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两部分的内容几乎是平行的,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可类比的方法,如两者合式公式的定义形式非常相似,通过类比,两个概念的异同就显而易见了,教师只要对量词加以强调,学生就能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后一个概念。在离散数学中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是可以类比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分析比较,以学生易于接受的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4.3推行研究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和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学者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讲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将学科的基本方法、计算机问题求解应考虑的问题要点、研究方法和思路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是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问题的选择和编排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难度适中、具备足够的挑战性、还应该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命题逻辑中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判断,如主析(合)取范式、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等多种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利弊,从而思考哪种推理结构采用哪种方法来解。

4.4注重归纳小结,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离散数学的内容看似多而散,实际上,每一章均有一条主线,因此,归纳小结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教师课堂上或学生课后对所学内容的归纳小结,理清其内在联系,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归纳小结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5结语

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计算机应用的许多领域,所以如何提高离散数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如何为计算机专业后续课程打好基础,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质,是值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的课题。教学改革和探索是没有止境的,今后,我们还需要在离散数学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集思广益,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离散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许蔓苓. 离散数学的方法和挑战[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12):1771-1772.

[2] 孔凡清.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离散数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电力教育,2009(3):119-120.

[3] 王俊. 试谈离散数学多媒体教学[J]. 信息与教学,2008(6):217.

[4] 王强. “离散数学”的教学体会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5):66-67.

[5] 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 离散数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WEN Hai-ying1, LIAO Rui-hua2,WEI Da-kuan1

(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tific Department,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Yongzhou 425000, China; 2.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Discrete Mathematics is the co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The course will not only offer basic mathematical theory for students to learn follow-up courses, but also help develop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 of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existing problems in Discrete Mathematics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in three aspects: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approach and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and strives to make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to a new level.

理发师教案范文第8篇

望穿秋水,新课程终于实施了!

多少品德教师带着几许的激情和憧憬,高举着生活化的旗帜置身教学,渴望用自己蓄积已久的新理念去小试牛刀,编织理想的梦。然而一年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走向生活的学习和实践中,虽然明显地感触到了那份新生的气象,但同时也采撷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片段。

片段一:在组织《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一教学活动中

老师:“请大家来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职业。”

学生:“有医生、护士、理发师……”

老师:“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职业。”

学生:“还有做道士的……”

老师:“道士也是职业吗?那些是搞封建迷信的人。”

(学生黯然)…………

片段二:在组织学习《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老师让大部分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之后,进行小结:“从大家的展示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每个人都是有用之材。”

学生:“老师,××同学他什么特长都没有,他都没东西可以展示呢?”

老师连忙示意:“不可以说这样不礼貌的话,他以后会有特长的。”

??……

片段三: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我们祖国行政区域的内容。

老师:“谁能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我搜集到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

老师:“对,我们拥有一个幅员辽阔的祖国。”

学生:“我们的祖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老师:“你真会查资料,了解了那么多知识。“

……

面对此景,我们质疑:

1、遭遇了,我们还要避讳吗?

“道士是职业吗?”“每个人真的都有那么明显的特长吗?”面对学生这些真实的生活感念、认识和疑问,教师是不是依然要避讳下去呢?这样做,是不是仍然在为“教科”而努力?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走向生活,要真实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么在遭遇活生生的生活问题后,我们就不可以隐讳其词,不可以让学生的疑团再留存下去,不可以让学生的认知在教师的简单判断下成为更大的疑团,累积着愈来愈迷惘。

2、知识化,这是生活全部吗?

搜集有关祖国行政区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中丰富知识,提高信息积累的能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了解祖国的区域众多,用搜集就可以达到目的吗?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34个一级行政区等等的知识和概念能代表学生对祖国的感受吗?认识祖国,其实他们就在南北温差上,从东西时差里,从寻常的生活里就已经感受到了。然而摒弃了学生固有的这些直接经验,而舍近取远,我们就不免要质疑:品德教学,还要苟且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生活存在吗?

直面问题,重新认识:

1、重读人文属性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化属性而设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不可忽略的是它的生活味和它的人文属性。虽然,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品德与社会》融合了心理、地理、思想、品德等等许多领域的内容,呈现综合化的特色,但是品德学科不可变更的是它的感性色彩,必要克服单纯知识、理科化的倾向,把握品德的生活外延和情感内核。

2、感悟平民意识

“自我-家庭―学校-社区-祖国-世界”构成了品德学习的完整体例,这是基于儿童最普通的生活而进行的,涉及的是学生最平常的生活。新课程也正期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让教学面向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和对话学会生活,适应生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教学活动就不能再定位在优秀学生的身上,需要的是直面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现实,从平常的生活视角给学生切实可用的帮助和指导,提高生活能力。

3、立足真实体验

儿童社会化道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发现,只有扎根在儿童真实体验基础上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共鸣和冲突,激发思考和感悟。而一旦脱离现实的体验,那么生活的本色就会消弭殆尽,《品德与社会》也只能是重蹈覆辙,让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做着毫无意义的理想之梦。

跌宕沉浮,完善策略:

源于对品德生活化回归的无限期望,基于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不断实践、反思和调整,通过一年,在沉浮跌宕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

一、闻香识茶,寻找生活的对接点

新课程下的品德教材突破原先教材的严格体系,它只设定教学主题,并不提供确定的教学内容。因而给品德教师们带来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也使课堂教学拥有了更大的机动性,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也因此成为可能。

1、找自己的“影子”。

我们相信品德来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小学生虽然初入人伦,涉世未深,但几年的生活体历,耳染目濡,就算再平凡也会有认知积累。品德与社会要从社会生活中寻求载体,最有价值的就是学生曾经经历的真实生活,因此,需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与教学要求的品德内容互相链接起来。

比如“竞争与合作”,从日常的相互游戏,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到处充满着竞争,到处反映着合作,每个学生都曾经在这具体的生活中品尝了失败与成功,经历了快乐和悲哀。说竞争也好,说合作也好,教师都要求学生从自己真实经历的生活中去寻找曾经,寻找过去留下的那份印记,去品茗, 去感悟,去发现。

再如有关社区、家乡的主题,学校、家庭的主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接触着,熟知着的生活,而每个学生的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又表现出个性的色彩。把教学与这些学生现实存在的生活内容对接起来,寻找在这些环境中生活、学习的经历,重温所留下的那份酸甜苦辣。只有那样,品德教学才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么教学活动也就不会再成为空对空的场景虚拟,真正体现出教育的生活需要。

2、寻生活的“就近”。

品德是生活现象的综合,是生活规律的体现。新课程下的品德教学主题在生活中建构,就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内容。就让教学投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寻找品德的痕迹,套取最接近的生活信息。

例如在《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去寻找学习成功的例子,探询学习的道理。学生从自己班里的同学,自己的朋友、邻居和亲戚当中去观察、去发现,他不仅能对号那些学习成功的人,同时也能他们学习的过程当中感悟学习成功的道理。

再如对《我们这样生活》的学习,这不是学生自我个体能经历得充分的,也不是凭他的经验可以诠释的,这需要学生走进现实去了解这个缤纷的世界,去感受它多彩的生活。从人们衣、食、住、行的观察中,从人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追求中,感受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感受人类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3、掀情感的“波澜”。

情感是固有的,也是可以催化的。小学生幼小的生命却包容着无限的情感,他们不屑小,也不专一,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改变情感的方式和内容。没有情感的品德教学是苍白的,不关注人情感受的品德教育也是无聊的,用生活掀起学生的情感,用点拨开启情感的智慧之光就是我们品德教师不可不为的教学准则。

例如《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的学习中,课前就让学生去寻找在自己成长的每一阶段中,父母曾经的付出,曾经的所为。在与父母的对话和了解中,感受着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重温着家人温情的关爱,他们的情感自然生而涌之,再掀波澜。

要实现用这样的方式与生活对接,实现让生活走入品德课堂,我们的策略是:

曲径通幽要寻找生活的曾经,要发现现实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笼统可为的事情。小学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心里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直接发现问题的中心。对他们的观察和搜集的指导,需要落实到很小的范畴,重在找到印记,找到生活的切入点。以获得切实可用的信息和资料。

例如在学习《问号之歌》之前,请学生寻找古人勤学的故事时,就要求学生不仅有古人如何勤奋的了解,还必要让学生同时获取有关人物学习和工作的相关图片和创作成绩,以细化学习内容。再如《家人关怀我成长》则让学生通过寻找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印记,比如自己生命各阶段的照片,家人留给自己的礼物等等,通过这些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感受家人留给自己的关怀和爱护。

焦点访谈学生的经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许多又不是他们用眼睛可以发现和获得的,需要他们通过采访和对话,去探明生活的原委,了解详实的内容。但学生的信息专注程度决定了他们只会处理浅白的问题,他们的出发点常常只是为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然而细化的问题,“焦点访谈”式的内容构建足以使学生的了解过程成为一次有意义的生活感受和教育过程。

比如要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学习情况,学生的问题是:“爷爷奶奶,你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然而,这样的问题构建首先并不能使老人们明白问题的中心,而老人们给予孩子的信息也并不完全能构成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时,必要确立“焦点”,用焦点来引导问题。因此建立这样的采访记录:

采访的问题

爷爷奶奶学习的情况

爷爷奶奶说明的原因

他们读过几年的书

在怎样的学校读书

他们用怎样的文具

他们看自己的学习

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通过这样的焦点引领,激起老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回味和感慨,在不自觉的讲述中引发对比,引发对孩子的主动教育和影响。而小学生也就在对老人过去学生生活的了解和交流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获取知识和情感上的共同反映。这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对接,实现在自我的生活中获得学习。

小马过河对生活,学生能知道多少;对品德,学生又能感悟多少。对小学生而言,未知的世界还太宽广,何况即使经历了,他们的无意识状态下的生活又怎能给他们以启迪和发现呢?新课标下的品德教学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让学生真正入足生活,在实践中感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小马过河,以身使之。

例如《我们家乡在哪里》,学习有关认识家乡的主题,就需要让学生走近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土,甚至在家乡最高旷的地方俯瞰家乡,认识家乡地形地貌,了解家乡建设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家乡的壮美和繁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再如《走进市场》,就需要让学生真正走进市场里面,进行日常的市场贸易活动,在真实的交易中经历该经历的问题,在过程中思考和克服问题,吸取教训,从而也可以获得针对性的指导,得到最实用、最真实的生活教育。

二、慧眼识金,寻找课堂的生成点

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有限的,教师的预设也永远都不可能涵盖生活的全部。学生生活经验的贫乏也同样可能使课堂活动游离于生活之外。品德新课程关注课堂教学的即时资源,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本位生成。慧眼识金,才能突破教学“走教案”的瓶颈,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舞。

1、直面生活误区

生活是复杂的,开放化的课堂教学生成几乎是不可预料的。在老师的固有意识里,预设外的问题形成常常会让自己手足无措,例如前面片段一中,学生提到“XX同学没有特长,是没用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似乎成为课堂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老师的教学预案,让老师痛之、恨之。

生活是多变的,课堂是随机的,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可生活的本位存在,就不应该拒绝问题的出现,更不应该避开问题的解决。出现预设之外的问题,更意味着学生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老师立足为生活服务,珍视这些真实的问题情结,让这一石头激起课堂的千番重浪。老师就请学生来讨论:“没有上台表演是否表示他没有特长,是否表示他没有用呢?”在具体的对话中学生形成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请没有表演特长的学生上台,请他们做一做自己会做的事情,比如写些文字,画个简单的图案,唱一首学过的歌。然后问大家:“难道他们没用吗?”在学生回答“有用”之后小结:“其实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做许多的事情,即使没有做得特别好,也并不影响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天生我材必有用,绝大多数的人就是靠着普通的本领,做着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应该更自信、自尊,何况他们还可能在许多我们没有发掘的领域里表现着自己的特长。”

用平民基点开启学生的认识,用真实生活直面学生的认识需要,用生活说话,教育的信度当然无可质疑,教育的价值也就昭然若是。

2、捕捉认识冲突

开放的品德学科教学使课堂呈现多极化的色彩,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理解都得以在课堂中呈现。

例如前面提到的“道士是否一个职业”的问题上,引发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形成认识的冲突,有的认为“是”有的则觉得“不是”。这就生成了一个教学的即时问题,需要教师把握并引导学习。老师请不同认识的两股学生分别站到教师的两边进行同组讨论,交流理由,然后再举行小小的辩论赛,激励学生在思维的对碰中调整自己的认识,在老师的介入讨论中改变倾向,形成认知的理性接受。

3、扩展生活例证

在开放的课堂中,随时都可能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需要教师尊重的同时,扩展生活事例,为其佐证,以开拓课堂教学的可利用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

例如,在进行《做学习的有心人》的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学习不仅要有耐心和专心,还需要积极思考,要有钻研精神。虽然深入钻研与学习的耐心和专注本不分家,但在学生的认识世界里,细弱彼分,因而老师认可了他的观点,让学生来找到相关的实例进行证明。

通过与生活的对接和对话,扩展主题生活内容,寻找了许多可以佐证的事实,这既激发了学生问题 意识的产生和主体认识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主题内容的分化,加深活动体验。

生成源于开放,只有铺设学生主体活动的广阔空间,才能让学生在主题化内容的学习中闪现智慧之光,提高对生活的认识,促进生活品质的提高。

三、逾梁越柱,寻找生活的提升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为学生更快地获得生活理解,提高道德修养的一门学科,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靠生活的简单对话是永远不够的。正如卢梭说的:“生活本身只是一种表象,关键的是他总是在表象背后藏着很大很大的一个哲理。”虽然这个“哲理”远比我们品德的要求深奥得多,但可以说明的是,道德品质的学习不是从生活表面捡拾的到的,我们有必要从中寻找可以提升的教学点。

1、在探微中提升“情”的层次

情感是品德教学永远不舍的追求,因为它是品德形成中一个重要的媒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情感形成的规律,逐步把处于自我中心的情感内容,提升到以社会和生活为中心的理性情感层次。

比如学习《农产品的家园》一课,学生认识一些农产品,并且有一定的情感基础,或喜欢、或讨厌,也或是无所谓乎。情感产生的缘由也并不令人费解,常常是很直接的从原始需要出发而形成的。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农产品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农产品是怎样改良和发展的”,“农业生产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促使学生认识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对辛勤工作的农民的敬意,激发学生对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欣喜以及对农产品不断开发、不断丰富的无比喜悦之情等等。他们的情感有了明显的转移,层次也有的加深。同时也丰富情感,提升其理性价值。

再如,在《家人关怀我成长》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关心爸爸妈妈的实践中,在为爸爸妈妈洗脚、梳头的实践中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之情,其情怀也会在自然中提升。

2、在实践中挖深“感”的境界

走向生活,企望从生活中得到理解和感受,这是品德教学走向生活的一个重要策略,缺乏感受的教学是不真实的,藐视感受的教学是机械的。课堂教学要在“感”字上作文章,加深感受,加深认识,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内涵。

例如在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时,往往发现老师把它定位在学生特长上,让学生通过特长认识自己,提审自我意识。然而这样的理解会使教学指向片面化。在具体组织中,我们从学生作为平凡的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画一个自己”,把自己大大地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在画中“我”的双手、眼睛、嘴巴、双手、头脑等等许多器官的边上,写上曾经做过的事,比如“我用这双手帮助妈妈做了许多家务,学会了写漂亮的钢笔字,还用这个手为小朋友做了许多纸工作品”;“我用这个头脑思考了许许多多问题,学会了做奥林匹克数学题目”;“我用这双眼睛认识了许许多多东西,看过了许许多多书,增长了知识,学会了本领”等等。以这样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通过器官工作的回顾,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改变对自己价值的认识。

3、在纵深中保障“悟”的力度

冰心老人说过:“我们的生活不是不够丰富,而是缺少发现。”虽然她只是针对写文章而言的,然而对学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发现。

生活内容像麻团一般交织着,联系着,怎样让学生在纷繁中有所发现呢?我们强调了学生的纵深感悟。比如在组织《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自我的学习着力点常常在于家乡有哪些特长,而这个似乎并不复杂。老师继而会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上作功夫。但是,我们在这个基础了让学生作了这样的探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们这里会形成这样的特产?”

以问题引导深入研究,学生通过合作、对话,结合各地特长的形成,逐步发现特产的形成总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或者经济方式紧密联系着,并且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懂得要对家乡自然环境进行保护,要加强对特产的保护和宣传,促使学生获得了新的发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更强的家乡观念和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生活入课堂,似乎很寻常,但它决不只是泛泛的生活交流,品德的学习应该突破生活原貌,揭开本质,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激发对生活的明确爱憎。那么课堂教学才真正成为生活修炼的场所。

四、余音绕耳,寻找生活的延伸点

生活就像是过眼云烟,即使在这里他们体验了,感悟了,但是换一个环境,他们还会觉得生活是那么陌生。因为生活是变化,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过去所迷困。《苏伯海日记》当中有句话说:“人总是觉得生活该是那个样子的,可转个头就变了,就得重新开始去认识它。”这似乎在告诉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过去,也同样不能拘囿于现在。所以对生活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1、补充品德是以生活为基础逐步建构的,它品德意识的高低反映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品德课堂势必要树立长期的目标,拉长教育的过程,实现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品德认识,因此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必要的补充实践。

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亲亲热热一家人》之后,去了解父母亲的工作,去实践为家人服务;在学习《合作与竞争》之后,建立合作组,推行合作,改造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合作习惯;在学习《生活中的你我他》之后,继续搜集职业资料,建立“新兴职业信息卡”等等。

2、改造品德教学要从生活中找到起点,并用自己的行动去改造正在进行的生活,学生应当从生活中吸收新的教益,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生活。

例如,学习了《寸金难买寸光阴》之后,建立自己的“课外作息时间表”以改造自己的作息习惯;再如,在学习《家人关怀我成长》体悟家人对自己的真切关怀之后,能真情寄予,用自己的行动关爱家人,体恤家人等等。

3、构想有追求的人才能上进。心理学家指出:追求理想,是人的本能,而树立了理想,才会使人找到努力的方向。小学生心思纯净,想象丰富,好于向往未来,向往未知的生活世界。我们投其所好,让他们展开遐想,用自己的头脑描绘未来的美好。

例如在《做个小导游》之后,请学生描绘家乡的未来,在笔墨之间展示憧憬,培养对家乡的爱;在《认识地球》之后,书写地球的未来,在对未来世界的构想中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世界和平与美好的向往;在学习《生活中的你我他》之后,为自己制作未来工作的名片,以激发自我发展的责任,找到学习的动力,等等等等。

在积极的生活构想中,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无限动力,这也成为学生品德学习的源头。

生活,是那样的纷繁而肥沃,它孕育着品德,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发现,造就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化人。爱生活吧,它会成为我们教学不竭的源泉;爱生活吧,它会让品德在真实的世界里绽开生命的花。

参考书目:

《小学德育》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新年好教案范文 下一篇:小麻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