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范文

时间:2023-02-27 17:59:06

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范文第1篇

股市持续低迷;申购新股连连亏损;公、私募基金吸引力下降;楼市也“不给力”,限购政策几乎让它成了无流通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只能作为投资附属品的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却成了中国资本市场最火爆的投资品种。

一方面,保本投资和稳定收益让它成为无风险资金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当央行不间断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各大银行也在疯狂般发展理财产品,使其成为吸储工具。

上半年发行近万款同比翻番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22日,下同)已发银行理财产品9544款,同比已经翻倍。其发行则呈现委托期限短、预期收益率高的特点。

不过,在银行因“差钱”而不断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相关投资风险也“水涨船高”。

与去年全年发售11789款的规模相比,今年上半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去年全年的8成。

而与去年上半年发行4727款的规模相比,今年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经翻了一倍。

另外,从环比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去年三、四季度,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售数量分别达到3202款和3545款,而到今年一季度,这一数量猛增到4854款,至6月22日,今年二季度也已经发行了4609款。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多,产品募集资金额也迅猛增长。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而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为7.05万亿元。

显然,今年上半年的募资水平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按照这一发行规模测算,今年全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募资金额将超过16万亿元。

这一数字是个什么概念?根据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为32.67万亿元。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全年募资额达到当前居民储蓄存款的一半左右。

今年1至5月,新增贷款不过3.53万亿元;今年前6个月,新发公募基金的募集资金约1553亿元,不足银行理财产品的零头。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出现井喷,与银行流动资金日渐吃紧有关。

从去年1月18日算起,至今年6月,央行已经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粗略估算,其累计回收流动性超过4.5万亿元(按照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笼3800亿元资金计算)。

一边是央行不断调高存准率收缩流动性,另一边银监会对银行存贷比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银监会要求各银行自6月1日起执行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标准)。为了吸收存款解决资金面紧张的局面,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以解围。

尤其在月末,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而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可以为银行提供存款支持,主要因为在募集期内,这些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是以存款方式存在的。正是借助这一特点,银行使理财产品成为其揽储的一大方式。

事实上,考核压力只是其中一方面,在中间业务收入得到银行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另一大创收新项目时,理财产品销售火爆,对中间业务收入也贡献良多。

3个月以内短期产品占2/3

银行理财产品呈井喷式增长,与银行大量发行短期或者超短期理财产品有直接关系。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短,只有7天、6天,甚至有的产品只有2天委托期限。如6月17日农行发行的一款2011年“金钥匙?安心得利”第1318期个人专属人民币假日理财产品,就只有两天的委托期限。

由于委托期限短,这些理财产品的发行频率得到提高,在发行频率提高后,发行数量也随之迅猛增长。

从理财产品委托期限来看,今年以来委托期限在1个月以下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占比与去年相比明显上升。

根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委托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37.47%,委托期限为1~3个月的占29.58%,3~6个月的占19.04%,6~12个月的占11%,12个月以上的不足2%。

另外,与去年相比,短期理财产品占比也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根据Wind统计,去年发行的1万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委托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占30.92%,1~3个月的占29.97%,两者合计占60.89%。

今年与去年相比,委托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提升了约7个百分点。

针对短期化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与宏观调控下,金融市场短期资金需求紧张相关。

目前,短期甚至超短期理财产品由于在发行前后的数日内能锁定客户资金,从而有助于缓解银行存款压力。如在销售期(一般3天左右),理财产品是以存款的形式在银行账面上。在赎回期也是如此。

今年6月以来,随着银监会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考核指标开始实施,各家银行存款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超短期理财产品更加受到银行的青睐。

此前,银行只在季末、月末发行期限短、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而从6月以来的数据看,日均存贷比考核实施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节奏趋于均衡,每天都有十几款新发产品面世。

6成以上预期收益率达3%~5%

在各家银行暗中争抢之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被不断抬高。很多银行都打出跑赢CPI的宣传广告,以吸引投资者。

不过,在CPI如今达到5.5%甚至破6%的情形下,跑赢CPI确实有些困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大幅提高。

根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6.21%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0~2%之间、19.13%的预期收益率在2%~3%(含)之间、63.61%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含)之间,仅有39款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这些产品约占总数的0.41%。

由此可见,近9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之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还不能跑赢CPI。

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居然高达20%甚至50%。其中,今年上半年发行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高的是星展银行发行的一款外币理财产品。该产品今年4月12日发行,产品名称为2011年“股得利”系列1119期12个月国美电器股票挂钩澳元结构性投资产品,其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高达50%,主要投资标的为股票,委托期限为12个月。

同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明显提升。根据Wind统计,去年65%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0~3%(含)之间、23.56%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5%(含)之间,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的有53款,这些产品约占总数的0.45%。

两相对比可知,与去年预期收益率在3%以下的产品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今年这类产品占比大幅下降,其占比已经由去年的65%萎缩至今年的25%,而预期收益率在3%~5%的产品占比大幅提升,占比达到63.6%,占据主导地位。

警惕高风险高收益

但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整体提升的同时,其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加。

我们发现,随着预期收益率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那些收益率偏低的银保本固定型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偏高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

目前,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有保证,银行理财产品被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浮动收益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在今年上半年发行的9000多款理财产品中,58.64%的银行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型产品,22.68%为保本浮动型产品,仅有18.68%为保本固定型。

而在去年的产品中,非保本型浮动型产品占比48.48%,保本浮动型产品占24.97%,保本固定型产品占26.55%。

风险偏高的非保本型产品占比提升了10个多百分点,约有5726款。这一产品占比的提高,无形中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理财产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财产品;种类;传统新兴渠道;因素;购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理财产品,实质上指的是由商业类银行和法定金融类机构自我研发设计并推广的本币、外币、基金、保险、债券等一系列金融类产品。

随着外资银行在国内业务的展开,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因此各银行各出策略,开发各自的理财产品。

一、常见的理财产品类型

1.债券类型。在货币市场中投资,主要有央行类票据和企业短期资本融资债券。由于个体不能对央行类票据和短期的企业融资债券进行一手投资,从而为投资者共享收益供给了契机。

2.信托型。信托型理财产品是用自己手中的货币把商业银行或者其他信誉度较好的其他银行单位的信托产品进行担保或购买下来。也可以把自己的款项用于商业银行受益权信托的产品。

3.挂钩型。产品最后的收益如何跟市场或产品走向挂钩,比如可以跟汇利率、债券、股票、期货、基金、沪深指数等市场价格参数挂钩。

4.QDII型--其实这个类型就是指那些已经合格的投资机构在境外理财,以及同类型的商业模式银行。

二、金融机构

银行以及保险、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是其理财产品的传统渠道。现代的新兴渠道则有第三方理财与综合理财的服务机构。

三、对投资者的建议

虽说各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使得投资者多了很多投资渠道,但由于品种繁多,优缺点不同,使得绝很多投资者不知如何购买,甚至有些银行的理财师也无法讲清楚这些理财产品的构成和收益。

现阶段,因为存在一些因为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和亏损以及运营管控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给理财产品带来负面影响。毋庸置疑的是,部分理财产品设计和运营出现了不足。但投资人仍然对多数理财产品十分满意。因为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都做了相关研究。

那么投资者在投资前应该如何准备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的标的。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风险是不同的,同样的股票,不同的公司的业绩不一样,这就要投资者自己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去选择。其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选择;

2.产品设计机制。对于结构性复杂的产品。投资者需要仔细认真分析,分析产品的结构,发展趋势,收益,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情况作出决定;

3.理清产品的问题条款。如果合同里的条款不清楚,应该在购买新产品前弄清楚,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咨询理财师。

投资者在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还需要注意的因素如下。

1.收益率。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高有低,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

2.投资方向。募集资金用于什么投资将决定产品风险的大小以及收益的高低。投资者若是自己不了解,应该请理财师解释清楚;

3.流动性。是否可以赎回,是否能够抵押,这都指的是产品的流动性。一些理财产品尽管回报较高,但是其流动性受到了限制,为此,投资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也应考虑流动性。

4.风险性。投资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购买,投资者根据个人喜恶、私人财务状况等等来确定自己是否购买理财产品;

5.信息披露。购买产品后要不断留意银行披露的产品的信息。

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收入状况,选择不同档次的理财产品。对于收入正常的理财者一般会关注产品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投资者把钱分成若干部分,有些用来购进收益多的产品,有些用来买进收益低的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都不具有流动性,如果投资者想要挪用这部分资金,则会被扣掉部分利息。有高退休金的老人也会选择一些保本的理财产品购买。学生多数会选择余额宝,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是淘宝深度用户,既有收益,还可以随时转帐。现在有些工薪族也会选择余额宝。

投资者面对各银行介绍的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应该如何选择呢?这个经常是投资者询问的问题。许多投资者哪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高就选哪家,其实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观察。一般来说,小银行的产品收益高一点,而且到帐比较快,例如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像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些国有银行收益会低一点,到帐也会慢,但是安全兑付性高。很多银行有些理财产品会有起点金额,例如10万元起,当然,起点金额高的理财产品收益也会高,例如300万元起,收益通常好高的。这个问题,许多投资者还会关注的。只是要研究明白,产品是浮动还是固定收益型的;是非保证还是保证收益型的。保证收益型产品不仅保本,还保证收益,但这种类型的产品不多,要等待时机购买的,一般初次购买产品的投资者和高收入的退休人员会购买此类产品。

怎样更好的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和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买卖交易过程好似简单,但也有许多学问,其中主要有四个步骤:(1)投资者和银行相互了解选对产品,现在很多银行都有理财师为投资者进行分析,他们会通过和投资者的接触,对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投资目的、风险、投资预期等情况进行了解;(2)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理财师对投资者准备要买的理财产品进行风险评估,让投资者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3)认真办理交易手续,办理银行交易手续并不是交钱给银行不算了,而是要跟银行认真办理好手续,理财师会跟投资者讲解合同和风险揭示书,如果你感到有风险也可以终止交易过程;(4)投资者应该在购买理财产品后经常通过银行的网站或报纸看看最新的消息,一般银行会在网站或纸每个理财产品的最新消息。;(5)学会计算年化收益率,“到期年化收益率是5%”,“最高预期收益率4%-5%......”投资者应该好好了解这些表述。

理财产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理财产品 理财规划 商业银行

一、理财产品在中国的现状

在中国,理财产品就是指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

2012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财经政策的逐步实施到位,为投资理财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人投资理财可谓热点众多,归纳起来主要以下方面:储蓄或者说存款,这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投资行为,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黄金,自古以来收到人们的追捧,自从中国银行在上海推出专门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黄金宝”业务之后,个人理财市场对炒金更加追捧,“中国大妈”也一度让世界刮目相看;基金,自1997年首批封闭式基金成功发行至今,基金一直备受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推崇,截至2012年,基金已经明显超过存款,成为投资理财众多看点中的重中之重;国债市场品种众多,广大投资者有很多的选择。对国债发行方式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水平,以尽量减少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另外,国债的二级市场也将成为2013年的发展重点;外汇,随着人民币升值,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个人外汇买卖,获得了不菲的收益;“P2P”即“个人对个人”,这是一种与互联网、小额信贷等创新技术、创新金融模式紧密相关的新生代民间借贷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最大限度地为熟悉或陌生的个人提供了透明、公开、直接、安全的小额信用交易的可能,它体现出“年轻、创新、谨慎、低调”的特点,它的普惠效应是它区别于其他理财产品的标志,它能够在在实现理财收益的同时,通过平台的搭建,快速直接地实现理财方对普通民众生活或工作的帮助,弥补了大型融资机构所不触及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的空白。

二、国内外理财产品现状的对比

在国外,个人理财称为财务策划,是指财务策划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数据,通过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在律师、会计师等专家的帮助下,为顾客制定储蓄计划、税金对策、继承等方案,并协助其实施。

目前,我国的理财还仅仅局限于“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和增值”。但是理财作为一种服务,在国外混业经营模式下,它指的是商业银行形成了集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从理财产品的种类来看,外资银行所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的产品面要普遍广于国内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品种,而且提供有关居家旅行、退休等多方面的便利。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同时金融业发展的环境不是很理想,“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的局面,银行只能代为销售产品,而不能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私人定制”,这极大地阻碍了了我国个人理财行业的发展,使得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难以深入发展业务。

与国外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更多的是形似,还没有抓到精髓,只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此外,国内个人理财还缺乏关于个人资产管理、遗产规划等较为私人的理财服务。在国外,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细分时,非常注重避免内部机构与人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竞争,依据业务模式、长远规模效应和交叉营销等标准来细分市场和客户。而国内商业银行没有市场划分的意识,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同小异,而客户分层仅仅以单一业务量为划分标准,这样一来,导致了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在国外,商业银行有着完整的居民信用档案和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并且与其他银行共享目标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同时凭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具备一流的专业评估能力。而我国,由于个人征信系统的缺失、缺乏配套的专业评估能力、不能建立有效的个人风险评估系统,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带来了风险隐患。

三、中国理财产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对市场缺乏细分,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服务不到位。

理财产品范文第4篇

官方最近一次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报告是在2011年,当时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债务总额为10. 7万亿元。

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公共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保持GDP增速的最大引擎。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危机爆发时,为了对抗冲击,中国开始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地方政府也启动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设立政府融资平台来筹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影子银行。

而银行理财产品则是影子银行的重要财源。2013年7月31日召开的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透露,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达9. 08万亿元,其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2. 78万亿元。

实际上,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正在逐步浮出水面,并引发监管层的注意。2012年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接连因其理财产品亏损而与持有人之间产生纠纷,其中交通银行的“至尊18号”持有人的维权行动目前仍在进行。

“理财产品就是变相吸储,它不像存在银行的钱那样安全,具有一定风险,尤其操作方式并不很透明。”一位国有银行内部人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然而,对银行来说,在信贷整体收紧的情况下,再次发行理财产品以筹措资金似乎成为唯一的选择,理财产品就像无法戒除的“毒瘾”。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来,信托资产余额达9. 45万亿元。

影子银行的“血库”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界定,即“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在中国,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行等监管程度较低的金融机构,通常被认为是影子银行。在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直接贷款时,这些机构往往可以伸出援手,当然,利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要高出许多。

信托公司要提供贷款,就需要融资,渠道之一就是将部分信贷打包交给银行代售,这就成了银行的理财产品。

而在刚刚过去的“钱荒”中,银行对资金的渴求也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推升至高位。

据国泰君安统计,在6月17日的一周里,新发行的个人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平均收益率4. 58%,较之前一周上升19基点,较端午节前一周上升29基点。按收益区间看,5%至 8%高收益产品占比高达17. 51%,为2013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中国的利率并未真正市场化,存款利率偏低,难以抵御物价上涨的幅度,中国的银行储户很容易被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吸引。

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估测,在2010年至2012年中国正规银行缩减信贷期间,影子银行的贷款余额增加了一倍,达到人民币36万亿元(约合5. 8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69%左右。作为影子银行业重要支柱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也扩大近两倍,至人民币8. 7万亿元,信托业由此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中国第二大金融服务行业。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13年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达到9. 45万亿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指出,理财产品在某些情况下,短期融资被投入长期项目,一旦面临资金周转问题,一个简单方法就是通过新发产品来偿还到期产品。其危险性在于,一旦资金链断裂,这种击鼓传花的做法就难以为继。

许多人深信,巨大的储蓄余额使得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次级债那样的金融危机。但警报仍然存在。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越来越大,很容易形成黑洞,最坏的结果就是资金链断裂,比如银行可能会无力应付理财产品的集中兑付。目前中国银行的表内信贷有8万亿元,但实际上信贷规模有30万亿元,属于影子银行的贷款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又去发放的贷款。”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证券研究所所长吕随启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影子银行规模过大的风险对于个人来讲,可能是到期没办法兑付,对于国家来讲,则可能引起金融系统崩溃。”

一笔糊涂账

相对于银行,信托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并不需要详细披露自己的业务数据,因此,理财产品一旦进入信托这条管道,就似乎去向不明。实际上,信誉良好的大企业基本上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求助于信托公司的往往是风险较高的民营企业或项目。这正是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

多数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对投资方向的描述都非常模糊。

以招商银行2011年11月发售的“招银进宝系列之朝招金理财计划”为例,其投资方向这样表述:本理财计划资金由招商银行投资于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固定收益工具。

其投资比例区间如下: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固定收益工具为30%~95%;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0%~70%;投资于同业存款、交易所债券回购的信托计划0%~50%;投资于新股申购、可转换债券的信托计划0%~30%;现金0%~20%。其设定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此外,说明中还特别强调,“理财产品存续期内可能因市场的重大变化导致投资比例暂时超出上述区间,银行将尽合理努力,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尽快使投资比例恢复至上述规定区间”,以及“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在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前提下且根据约定提前公告的情况下,对本理财计划的投资范围、投资品种和投资比例进行调整”。

“这些钱进入同一个资金池中,然后进行统一的投资操作,别说是投资者,就连银行自己可能都不清楚谁的钱究竟投向了哪,而银行本来也没打算给投资者清楚的交代。这就像一笔糊涂账,银行和投资者都是糊里糊涂的。”吕随启告诉本刊记者。

“银行的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会夸大收益,同时绝口不提风险。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放在银行的钱不可能损失,因此习惯性地把理财产品与存款画等号。而销售人员也经常会这样误导我们。”交通银行“至尊18号”的持有人林小雅(化名)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林小雅承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她并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对此后交通银行一再延迟的季度报告也没有足够重视。

银监会念“紧箍咒”

由于出现了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亏损事件,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理财产品资金池的运作模式作出严苛规定。

首先,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这实际上是对以往资金池模式的否定,这压缩了银行“黑箱操作”的空间。

而对于投资方向,“8号文”指出,“一些银行在业务开展中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

“理财产品大多数投向了高风险的房地产、基建项目等等,尤其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城投债。这是个公开的秘密。”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也作了界定,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

在股份制银行当中,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12年非标准化债券资产占理财产品余额分别达到50%和64%。

西南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曾韵佼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信贷资产在表内要受到很多监管,一旦出表,监管便没有那么严格,无法跟踪。如果风险较高的贷款没有放在表内,计提的拨备不是很高,一旦出现这类问题的银行较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而“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的界定,实际上将各种银行信贷资产出表的可能形式都包括了进去,无异于为银行套上了“紧箍咒”。

吕随启认为,“8号文”对中小银行的影响更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更强,在扩张信贷上更有话语权,因此理财产品比重较小。而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比重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增武对本刊记者说,在理财产品上中小银行的违规操作比较多,股份制银行非标资产占的比重较大。“现在一些银行为规避监管,令非标资产符合比例,便把理财产品发行量这个分母做大,这也会积聚非标准债券的风险。”

信托业受挫

由于银行都想在信贷规模的控制下尽量做大,只能通过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形成的影子银行业务,变相扩大信贷。

银信合作始于2005年,2009年银监会出台“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银行自身信贷,于是银行只好借助于信托公司这一通道,变相发放贷款。

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通道业务中赚取的通道费并不高,在千分之三到万分之五之间,但信托业的资金规模更容易做大,而且银行推荐的客户操作更快。“银行已经对融资主体把过关,而且银信合作业务是银行做的发行,由银行兜底,如果借款人还不了款,会由银行自己来解决。”上述信托业内部人士说。

简而言之,银信合作的通道类业务虽然报酬率低,但整体风险小,主要依赖规模做大来获取利润。

“信托公司在通道业务这种合作模式下,只是作为规避监管的一个外壳、一个手段而已。” 曾韵佼说。

“银行通道业务中,银行占主导,因为资金和客户都是它的,银行只是利用信托的通道做它的业务而已。”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说。

曾韵佼告诉记者,信托贷款、信托收益权是理财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债券资产中比例最高的。王增武也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托这样的通道业务“相当依赖”。

“8号文出台之后要求银行的理财资金对接非标准化资产要做比例的限制,这对新的银信合作业务肯定会有障碍,对信托业是个不小的影响。”前述信托业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理财产品范文第5篇

三年前开始出现的酒类理财产品已较为风行。这种由银行、信托公司、酒生产企业共同制造的理财模式吸引着一些特定的投资者。酒类理财产品成为另类投资品种的亮点。据统计,酒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一般在4%-10%,收益率随投资期限增加而增加。

工商银行表示,截至目前,该行共推出过三款与酒相关的理财产品,分别是:君顶东方干红葡萄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泸州老窖特曲38。(52°)绝版老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张裕红酒收益权投资产品。“已经到期的前两款产品都达到了承诺的收益率。如君顶东方干红葡萄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8%。”

工行有关负责人认为,酒类理财产品是结合金融投资、实物投资及消费三种功能的较为新颖的另类投资,适合对酒本身感兴趣的客户。购买酒类理财产品的客户应该是冲着酒去的,起码将来会部分提酒。酒类理财产品到期后,其收益实现形式一般包括提取产品所对应的酒实物和以现金形式实现理财本金和收益清算。

除了酒类理财产品之外,普洱陈茶收藏早已火爆,现在普洱茶投资已经扩展到银行理财产品。据统计,以普洱茶为对象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接近7%。目前市场上炒得最热的要数工行8月底专门向其私人银行客户推出的“专属普洱茶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年,该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物稀缺珍贵,仅限量发行500套。投资者认购理财产品后即成为普洱茶认藏人,产品到期前,投资者可选择以实物方式或现金方式支付理财本金及收益。若选择实物方式,理财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可获得其认藏的工银大益“黄金组合”普洱茶;若选择现金方式,可获得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7%的现金收益。

专家认为,普洱茶等属于高端享受品,它们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人们对它的追捧即欣赏,一面是人们对它的享用。这类产品与一般艺术品相比,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也在于此,即它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可以使人们满足的特性。因此当人们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对此类产品的需求会增加。

理财产品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在2009年之前主要以银信合作产品为主,之后由于受到法规管制,该类产品大量萎缩。可以看到,2009年之后的理财产品主要以债券和货币类产品为主。不过,在经济形势波动剧烈的环境下,各国的货币宽松政策使得全球的商品价格均大幅上扬,同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利率一降再降,如日本存款利率最近一直保持零利率水平。这些因素,使得投资者手中的资产大幅缩水。此时,硬通货诸如黄金白银应声而起成为投资避险的天堂,而普洱茶、红酒等产品由于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小,具有和艺术品相类似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投资避险的另类理财产品。

投资专家强调,另类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获得要视供给方和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因素对它的影响而定。对于涉及这部分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最好要关注宏观经济形势,虽然美债和欧债危机使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蒙上阴影,但由于各国目前正在积极应对,因此经济预期不一定就是负面。理性的投资应该在此类产品上持谨慎态度,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按适当的比例进行投资。

理财产品范文第6篇

以农业银行为例,仅在2012年,该行就在17家分行设立私人银行部,管理的资金达到3700多亿,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仅在2012年上半年,该行总共发行个人理财产品846款,发售量达到2.5195万亿元,这还不包括规模达9417亿的对公理财业务发行量。

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在银行存贷比的利润空间逐步收窄后,拥有众多理财产品的私人银行或将成为银行的未来。

然而,管理数万亿理财产品的私人银行,其背后是怎样的利益链?让我们揭开私人银行的神秘面纱。

热闹的理财产品

投资三个月,年化收益率5%,投资银行间货币、协议存款以及债券……中信银行某分行内,诱人的词汇让刚荣升某行VIP客户的王大宝有点眼花缭乱。

在王大宝家附近的每个银行,几乎都是而同样的情景。

丝毫没有受到华夏银行、建设银行等多起理财产品事件的影响,依然有投资者源源不断地将资金投向理财产品。

“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理财经理办公桌对面,都有很多人排队购买理财产品,据说是保本,风险较低,而且收益率比银行存款要高一些,感觉的确比较实惠。”王大宝告诉《融资中国》记者,转了一圈下来,他也感觉选择理财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与王大宝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些不定期的信托产品,起点金额300万,主要投向为一些商业地产等,年收益率达9%-10%”中信银行大堂经理的讲述以及在其行长推荐字样的诱惑下,也有投资人愿意“铤而走险”,选择了高回报的产品。

热闹的场面再次出现,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华夏银行“理财门”事件的爆发距今不过2个月。

2012年11月25日,由华夏银行销售人员代销的中鼎系列理财产品,无法按期兑付本金及收益,而当投资者前往华夏银行嘉定支行追索资金时,却被告知这些理财产品的主要销售人、华夏银行高级理财经理濮婷婷已被开除,而这些理财产品均为濮婷婷等人私自代销,并非是华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这一系列变故,使中鼎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情绪迅速激化,并最终导致了投资者“包围”华夏银行嘉定支行“讨说法”。

“不是说保证固定收益的吗,还有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为什么会突然连利息也不能偿付了?”王大宝有很多疑问。

然而,缘何依然有投资者不断进入呢?

利益,显然是最好的解释。

“一些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可达10%,普通货币类产品为3%-4%。”浦发银行北京某分行大厅内,理财经理依旧在描述诱人的“投资回报”。

背后利益链

隐藏在理财产品背后的巨大财富利益链,使得银行无论如何不想放弃这块肥肉。

据记者了解,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除了银行自己设计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之外,还有一些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券商和公募基金等代销的产品,这都给银行带来了巨大收益。

“通过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不仅实现了揽存等目的,同时也赚取了不菲的收益,比如通过银行渠道发行公募基金,银行至少收入1.5%的收益,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员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而记者走访的公募基金、券商和PE机构等都纷纷表示,银行收取了不菲的通道费用。

以券商的资管产品为例。“资管产品通过银行发行,除了托管费,券商需支付给银行的费用有认购费、首发销售服务费、客户维护费等,统称渠道费用,如果产品不收客户的认购费、退出费,也没有管理费,那么这部分成本就要券商完全自己负担。”券商资管人士给《融资中国》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很多情况下,通过银行渠道发行产品,券商甚至要亏损。

比如,某券商与工商银行展开合作,需要给银行交纳一笔千分之八的首发渠道费用,一般来说,对于低风险产品的费用,这个比例更高,也就是说,券商要募集1亿的资管产品,需要向银行交纳80万的首发渠道费。

其次,如果计算认购费、首发销售服务费和客户维护费等,则其费率总共加起来则高达10%,也就是说,仅通道费用,就要高达千万。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第一创业证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净收入为1731.7万元,2010年净收入775万元。相比之下,银行渠道成本甚至高过其全年的资管业务净收入。

这也变相要求券商,在计算收益时,必须考虑渠道成本,券商管理的资产管理产品才能获得正收益,而这个数字必须超过5%。在这种情况下,券商才有可能收取超额90%的收益,如果要回本,其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达到5.5%-6%左右才能抵消银行的渠道成本。

公募基金也是“难兄难弟”。因银行的通道费用因占据了公募基金的相当一部分收入,同时,在与公募基金以及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当中,银行以90%的份额占据了公募基金的主要通道。换句话说,银行“掐”住了公募基金的“脖子”。

据某会计所负责基金审计业务的人士透露,“基金公司是有求于银行的渠道销售,一旦降低这笔费用,首发规模将很难上去,公司的规模、收入都会受到影响。一些新成立的尚没有品牌优势的新基金公司、次新基金公司以及小型基金公司所受的困扰明显很重。基金客户维护费率比甚至超过了30%。”

“在公募基金的代销渠道中,目前约90%集中在银行,其他渠道不足 3%-5%,正因为公募基金高度依赖银行渠道,因此,银行在与公募基金的合作中,渠道费用也相对昂贵,大概有管理费1.5%,代销申购费1.5%,此外,还有赎回费、托管费等等。”某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同样,以某公募基金发行一只10亿规模的基金来说,银行可以获得的保守收益管理费1500万、代销申购费1500万、赎回费500万、托管费250万,总共接近4000万,也就是说,基金规模的4%都要先贡献给银行。

理财产品范文第7篇

近日有消息称,银监会已经开始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准备叫停融资类资产,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等,进入银行的理财产品资金池。

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的热卖,事实上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尴尬”,直接解决这样的“尴尬”,而非“堵”住理财产品,才是正确的思路。

“曲线”信贷

需要注意的是,将理财资金投入项目或者企业,是一种变相信贷。但银行为企业和散户之间巧妙地搭了一座桥,将信贷资金从“表内”移出“表外”,而这部分收益,也以“中间业务收入”而非“净息差收入”,出现在银行的利润表上,这又符合了现代金融体系的特点。一举多得,银行当然愿意去做。

这样一套流程,的确存在风险。对于银行来说,理财资金的一部分成为了存款,而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大量短期的资金匹配较为长期的贷款资金,则使本身依靠“借短放长”的银行系统,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期限错配”。这意味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而对于监管者来说,更加让其担忧的,是大量资金通过理财产品借道信托基金等形式,进入了实体经济。

从中国信托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来看,到今年一季度末,信托存量资金达到了3.2万亿元,其中51%的使用方式为“贷款”,而如果按照投向来看,3.2万亿元信托资金中,分别有31.2%以及15.6%流向了基础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对于规模在50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贷款总量来说,3.2万亿元的信托资金占比很小,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较快,很快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由于从去年开始,银信业务受到了来自监管部门的重点“照顾”,通过信托方式变相发放贷款也开始受到限制,银行则动起了直接当“红娘”的脑筋,自己寻找需要钱的项目和有余钱的私人银行投资者。银行一方面避开了对银信合作的监管,另一方面则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这样一种“曲线救市”的途径,事实上在宏观紧缩周期中充当了“泄气阀门”的角色,自然成为监管的重点。“堵”,成了监管当局的现实选择。

“堵”得住吗?答案不容乐观。 银行理财产品可分为三块,第一块是银行补足存款缺口的资金,这部分资金进入银行体系,主要用于支持贷款、购买国债或者用于银行同业拆放;第二块是银信资产,这部分资金主要流入信托基金,用途主要是投入以房地产为主的项目;第三块则是银行直接牵线搭桥的私人银行资金,这部分资金的投资取向最为灵活,同时也难以统计。

从银行的账目来看,第一块资金进入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对容易监管,而第二块和第三块资金主要留在“表外”,相对而言,较难监管,即使叫停了这两块业务,也难保金融机构不会创造出新的金融工具,来躲过监管。

政策尴尬

这样的一种困境,其实是中国流动性泛滥与货币政策紧缩之间的尴尬。

由于通胀高企,中国的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了审慎,需要回收市场流动性,在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银行体系的资金面开始出现一定的紧张。

同时,银行监管部门开始念起“紧箍咒”,一方面要求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存贷比达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开始限制银行发放贷款。

然而,由于中国的储蓄率较高,流动性存在着天然宽裕。与此同时,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以及巨额贸易顺差,也推升了市场的流动性。而在货币政策极度宽松时期发放的大量货币,也仍然留存在经济体中。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M2大约为GDP的180%,而在2008年底,这个数字还仅为150%。

而由于忌惮资本流入以及确保经济增长,基准利率却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导致了实际负利率盛行。

按照刚刚公布的数据,中国6月份的同比通胀率达到了6.4%,而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只有3.5%,实际负利率也因此攀上约300个基点的高位。

存钱在银行吃利息,意味着购买力的损失,这导致了资金愿意寻找高收益渠道。与此同时,由于存在着明确的加息预期,即使选择留在银行,大量储蓄资金也开始变得短期化,以免过早锁定收益率。

面临着存款的压力,银行需要吸收更多的客户存款,并锁定更长的时间;面临着贷款受限带来的赢利降低的压力,银行也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银行理财产品,也就应运而生。通过发放理财产品,银行为客户提供了高于基准利率的收益率。与此同时,通过与信托基金的合作,银行也可以将这部分资金投入无法正常授信的项目或者企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堵不如疏

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加宏观一点,从去年开始,大规模的“查缺补漏”已经开始。限购、限贷、限涨价就是典型的案例。

而到处“补漏”,结果可能是漏水的地方更多。笔者在此前提到的香港人民币市场的“泄漏效应”就是一例,而理财产品则是另一个现实案例。

英国央行前首席顾问Charles Goodhart也曾经指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政策难题:当央行选择一个可观察的统计指标作为政策工具时,那么,这样一个指标将很快失去其真正的涵义。

举例来说,在货币政策中,如果央行选择将M2作为政策控制目标,那么结果可能是M2增速被控制住,然而M3等指标却可能飙升。这是因为,流动性像水一样,会流向受到监管较少、同时收益较高的领域,而金融创新则创造了这样的可能。M3骤升,同样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因为如果选择M3作为监管目标,则其他的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

理财产品的热销,同样制造了这样的监管困境。面临这样的困境,简单的选择是利率市场化,相对僵硬的利率政策和繁琐的监管政策,在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只能变得越来越迟滞和缺乏效率。

而如果利率市场化不是朝夕之功,那么就必须选择其他的路径。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考虑,提高基准利率,使其接近市场利率的水平,并逐步解决实际负利率,将更多的资金回收至信用度更高以及使用更加规范的银行体系,是短期之内的次优选择。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也能够减轻银行体系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财产品与企业发行债券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堵不如疏,与其让理财产品神秘地发售,不如让企业直接进入债券市场融资,并配套以相应的监管条例、评级步骤以及发行纪律,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个人投资进入规范市场,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与此同时,如果更多的大企业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中小企业也相对更容易获得银行的关注。这也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理财产品范文第8篇

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条件下,不同金融机构按照不同的监管规则开展理财业务,法律和监管成为推动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发行金融机构类型看,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信托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战略重点。

各类理财产品的盈利模式比较

信托公司的理财产品

信托报酬。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应该为受益人的最大利益处理信托事务,不得利用信托财产为自己谋取利益。信托公司经营信托业务,应当依照信托文件约定以手续费或者佣金的方式收取报酬,并应向受益人公开,说明收费的具体标准。目前信托公司在设定信托报酬时,有固定信托报酬和浮动信托报酬的不同设计。浮动信托报酬将信托报酬与信托收益率联系起来,通过设立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临界值,如果到期实际收益率低于临界预期收益率,受托人不收取信托报酬;高于临界预期收益率,受托人采用收益分成或其他交易结构方式提取浮动信托报酬。

一般而言,单一信托信托报酬较低,为0.3%左右,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信托报酬较高,为1%~3%居多(个别产品例外)。

投资者收益率。《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有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认购风险申明书至少应当包含“信托计划不承诺保本和最低收益,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适合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的内容。

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一般都有预期收益率。从产品预期收益率设计看,有固定收益和浮动的区间收益率。相当多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都根据客户资金规模和期限进行差异化处理,设计了有浮动的区间收益率。越来越多的信托产品采取资金或期限阶梯型浮动区间收益率设计,预期收益率通常与投资资金规模挂钩,一般资金规模越大,预期收益率越高;产品期限越长,由于流动性溢价的作用,预期收益率越高。

从整体来看,由于受到发行信托公司的市场形象、发行地区、发行规模、存续期限、资金投向、风控方式的影响,不同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高低存在较大差别(见表1、图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商业银行个人银行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主要针对零售客户的中间业务。理财产品的管理费是银行理财业务最主要的收入,一般收取的方式是按照理财产品的规模收费,或者按照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的一定比例收费,或者将两者结合收费。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收益率的设计非常丰富,有固定收益率和浮动收益率、不区分投资额度的单一收益率和根据投资额大小划分的资金递进收益率,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设计则根据挂钩对象的表现来选择。

从2010年1~10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结构看,超过92%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在5%以内(见图2)。

私人银行业务。全球私人银行盈利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手续费型模式,即以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鼓励客户经理多销售产品,着眼于销售业绩提升,这种模式盛行于北美;另一种为管理费型模式,以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全面的理财规划,致力于建立并维护长期客户关系,较多存在于西欧。

中资私人银行盈利模式单一,普遍不对客户收取管理费,手续费成为私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点。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应在准确区分不同资产规模、不同财富管理需求的客户和定位的基础上,推进业务模式转型,实现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的优化。

基金公司理财产品

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费用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金设立、销售、买卖发生的费用,该部分费用由投资者直接承担,即持有人费用,如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基金转换费等;一类是基金在运用过程中的管理费用,包括基金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

我国股票基金的认购费率大多在1%~1.5%左右,债券基金的认购费率通常在1%以下,货币市场基金一般不收取认购费。开放式基金现行申购费率水平在0.3%~2%之间,大部分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费率都是资金阶梯递减型,开放式基金赎回费率在0~1%之间,部分基金的赎回费率随持有期的增加而递减。

开放式基金按照固定的比例从基金资产中按日计提、按月收取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目前,我国股票基金大部分按照1.5%的比例计提基金管理费,债券基金的管理费率一般低于1%,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33%。基金托管费收取的比例与基金规模、基金类型有一定关系,开放式基金托管费通常低于0.25%。

管理费收益是基金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基金提取的管理费主要取决于资金资产的规模,而不是基金的业绩。我国不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投资业绩和服务水平大相径庭,而基金管理公司无论业绩好坏都“旱涝保收”地提取固定费率(表2,见下页)。

专户理财产品。专户理财的管理费和托管费最低可相当于同类公募基金费用的60%,和公募基金相比有一定的费率优势。

业绩报酬是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独有的费率结构,它允许当基金赎回时的收益高于一定基准时,产品管理人可以提取一部分业绩报酬。按照相关规定,在一个委托投资期间内,业绩报酬的提取比例不得高于所管理资产在该期间净收益的20%。固定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可以并行收取。

在公布了业绩基准的一对多产品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绝对收益基准,只有极少数产品沿袭了公募基金的风格,采用股票和债券的混合指数作为衡量业绩的准绳。具体来说,一对多产品绝对收益基准的设定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在产品存续期内设置一个确定的年化目标收益率,二是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或在此利率基础上加上一个百分比,以此作为产品目标收益率。

证券公司理财产品: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集合资产管理。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费用一般包括参与费、退出费、托管费、管理费、业绩报酬。不同产品的各项费率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一般而言,申购、管理、托管、手续和销售服务费是以固定费率为主,但产品的认购费、业绩报酬和赎回(或退出费)则以阶梯型费率为主,固定费率为辅。

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产品实行与客户风险共担制度。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产品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自购资金有限补偿法。证券公司通过投入部分自有资金,承担起一定的风险责任,并分享相应的产品收益。这类产品中,当投资收益出现损失时,证券公司将用自购资金对投资者的亏损进行有限补偿。二是收益锁定保障法。此条款类似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的“保息条款”,即在保本的基础上锁定投资者的部分收益。

定向理财。定向理财收取的费用包括管理费、托管费、业绩报酬和其他税费,管理费和托管费分别为证券公司和托管银行收取,一般按日从委托资产中计提、按月或按季提取。业绩报酬是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每年末和合同终止时一次性从委托资产中提取。

保险理财产品

保险理财产品费用。万能险收取初始费用、死亡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手续费(部分领取费用)、退保费用。各项费用的比例在《万能保险精算规定》中予以上限规定。

投资连结保险收取的费用包括初始费用、买入卖出差价、死亡风险保险费、保单管理费、资产管理费、手续费(账户转换费、部分领取费用)、退保费用。各项费用的比例在《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中予以上限规定。

按监管部门规定,分红险在保险期间,保险公司不再另外收取费用。

保险理财产品收益。保险公司在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中演示保单利益时,用于利益演示的分红保险的高、中、低三档假设投资回报率分别不得高于6%、4.5%和3%,现金红利累积年利率不得高于3%;用于利益演示的投资连结保险的高、中、低三档假设投资回报率分别不得高于7%、4.5%、1%;用于利益演示的万能保险高、中、低三档假设结算利率分别不得高于6%、4.5%和最低保证利率。其中,用于利益演示的分红保险的假设投资回报率是指用于计算分红保险红利分配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假设,用于利益演示的投资连结保险的假设投资回报率是指投资连结保险对应资产扣除资产管理费后的净投资回报率。

万能险的投资账户一般有2.5%保底收益,此外还可分享投资回报。根据监管层要求,保险公司每月需公布万能险的结算利率。2010年以来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如中国平安个人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已由1月的4.5%调整至7月的4%。

投资连结险没有保底收益,设有多个投资账户,分别投向股票、债市、货币市场等,投资连结险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据《华夏时报》相关统计,从2009年12月31日至2010年11月15日,纳入观测的30多家寿险公司240个投资连结险账户收益中,只有9个账户的收益率超过10%,75个投投资连结险账户的投资收益为负,占比达到31%,有38个投资连结险账户的投资收入不到1%,45个投资连结险账户的投资收益没有达到一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2.25%~2.5%。65%的投资连结险收益抵不上一年期存款利息。

分红险预定利率通常设计为1.5%~2.5%,分红率则根据当年公司可分配盈余的70%来分配。2009年,国内分红险的年度综合收益率在3%~5%之间。预计,中国人寿2010年分红险的综合回报率为4.8%,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等公司的分红险综合利率也会在4.5%左右甚至更高。分红险安全性好,具有保险功能,还能分享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但收益具有不确定性(“收益=保底收益+不固定分红”)。所以一家保险公司的总体投资收益对其分红产品的分红状况至关重要。

因此,通过比较各种理财产品的特征可发现(表3),买卖费用、投资收益率是影响理财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从表3也可以看到投资者购买费用低、收益高、稳定性好是信托理财产品的主要卖点,也是信托产品重要的比较优势。

结语

分析比较其他理财产品的特征,总结其发展路径,对于正确认识信托产品的定位,促进信托市场的理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信托延绵数百年在世界各国经过普通法系和民法法系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结构变迁,其最大的功能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巨大弹性空间的财产管理制度,已发展成为一项世界性的财产制度安排。

“十二五”时期,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财产品与优质服务将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理财业务将是中国金融业最具成长性的业务,市场需求旺盛,中国的理财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信托理财市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产权的明晰化,财富的分散化和管理的社会化,信托财产和信托资源进一步丰富与拓宽,受托管理、运用信托理财方式的需求不断扩大。通过弘扬信托制度,将为促进财产的有效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广阔的空间。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信托业的繁荣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信托公司应在竞争、融合、创新、发展的理财市场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以信托的制度优势促进中国理财市场发展,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跨行业合作,在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理财产品中显示旺盛的生命力。

理财产品范文第9篇

收益率已破6%

每年年终都是银行冲存款的重要时刻,今年也不例外,银行纷纷以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截至12月5日,全国接近40款产品收益已经破6%。

在银行本年度最后一轮揽储大战中,中小银行依然是揽储大军的主力。数据显示,平安银行、温州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当下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均高于6%。如平安银行在售的23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均高于6%,有4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达6.4%。宁波银行在售的“汇通理财”系列的6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都高于6%。预期收益率最高6.4%,其它收益率在6%至6.2%之间,收益类型也均为非保本浮动收益。

工行、建行等几家国有大型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多取胜,在工行,12月在售的理财产品就有四十多款,预期收益率多是“5”字头,起售门槛也比较大众化,5万、10万元起就可以买。

银率网数据库统计,全国商业银行11月最后一周(11月24日至11月30日)非结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达5.37%,创年内新高,超过6月末“钱荒”期间的收益率。截至12月5日,全国在售的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共321款,其中278款产品预期收益率超5%,占在售产品的比例为87%。而预期收益率超6%的理财产品也多达39款,最高预期收益率达到6.8%。

年末出手最划算

预计到12月中下旬,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会更多,投资者将能买到更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虽然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超5.5%,但投资者还是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底行情抱很高期待,期许年底能买到更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银行理财市场量价齐升由多因素造成。首先,银行缺钱。岁末临近,部分存款流失严重的银行面临较严峻的月末、年末考核压力而提前揽储,因此对跨月和跨年资金需求旺盛,将调高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作为重要的揽储手段。其次,理财资金投资标的收益上涨是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涨的客观原因,像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月中升至9年来最高点。此外,理财市场竞争加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面对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银行也在被迫调高理财产品收益。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普遍较高,购买预期收益率在5.5%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也相对容易。预计到12月中下旬,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会进一步上调,7%高收益或将在圣诞或元旦左右出现。专家建议投资者,最近不要把资金全投入理财产品,也不要买期限太长的,最好能在元旦之前到期,布局年底理财高点,趁着好时机捞个好收益。

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安排选择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可以分期限分银行分批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样可以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并且可以获得较高的理财收益

高收益下藏风险

投资者在选购高收益率理财产品的同时要注意产品的风险,没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尽量回避结构性理财产品。

年底临近,大量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出现,哪款产品收益高就投哪款,这是很多投资者习惯的选择。实际上,我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不仅需要关注产品本身的特征和收益,还要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资产配置要求。如果你风险偏好较高,那么可以选择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如果你是稳健型的投资者,组合投资类和债券型产品则比较适合。

在每年的理财收益榜中,结构性产品通常都是收益冠军,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可事实上,其实际收益很难达预期。对此,业内人士提示,普通投资者应该尽量避免选择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因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如外汇、指数、黄金等。如看涨黄金的理财产品,只有当金价涨幅最接近产品规定的涨幅,投资者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收益率。若达不到或超过这一涨幅,投资者的收益就要打折扣。

目前,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也还未达7%或8%,因此,投资者如若碰到预期收益率为8%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一定要关注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是否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等问题。

如果你是一名稳健型的投资者,组合投资类和债券型产品则是比较适合的选择。这两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拔尖,基本就在4%―6%,期限也是多种多样,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甚至几年的都有,基本可以满足各种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在安全性方面,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通常投资于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同业存款、货币市场等领域,风险较小。债券型产品的安全性也比较有保障。

别忽视了募集期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除了需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外,还需关注募集期的长短,防止理财产品募集期过长摊薄收益。

理财产品的募集期是指理财产品从发售到发售结束的这段时间。发售结束后如果募集的金额达到了理财产品的最低要求,这款产品就开始运作了,募集期间本金有活期利息。

募集期对理财产品的收益有较大影响,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除了应参考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应将募集期的时间成本算进去,这样得到的产品的实际预期收益率才比较客观。

如一家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88天,预期年化收益率6%,该产品的销售起始日期为11月20日,销售截止日期为12月1日,募集期长达12天。如果按照较为极端的情况计算,投资者在募集首日即11月20日购买此款理财产品,不算产品到期银行转账周期,仅算募集期加投资期的时间,该款产品由88天就变成了100天,投资者最终获得的收益等于募集期的活期利率收益加理财期间以6%计息的收益之和。以投资5万元计算:投资者的收益=50000×0.385%×12天/365+50000×6%×88天/365=729.61(元),这其中有12天投资者的5万元是没有享受到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投资者投资该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5.33%,该产品收益率已经打了折扣。

理财师提醒,投资者还应搞清楚理财产品的到期日和到账日,切勿在急需用钱时因这个时间差而造成不便。“到期日不等于到账日”,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会迟于到期日2―7个工作日。这是因为理财产品到期后,银行需要对产品进行清算,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投资者可用好募集期。一时冲动购买的投资者若反悔,可在此期间取消购买收回资金,其损失的只是少量的活期利息。

产品期限要注意

通常,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越短,流动性风险越小,收益率也低;反之,则流动性风险越大,收益率也高。总之,只买适合自己的最重要。

银行理财产品按投资期限的长短分为4种:1个月以内为超短期、1至3个月为短期、3至6个月为中期、6至12个月为中长期理财产品、1年期以上期为长期限产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因投资期限不同,收益率也略有差异。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11月23日至11月29日,北京地区共发行423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大幅上涨0.13个百分点,至5.3%,平均投资期限为124天。

从投资期限来看,各期限类型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涨跌互现。其中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回落1.1个百分点,至4.01%;1至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升0.17个百分点,至5.18%;3至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5.40%;6至12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回落0.07个百分点,至5.4%;1年期以上期限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上升1.54个百分点,至5.84%。

专家建议,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也要了解不同期限的产品收益率的不同,根据自己流动性的需求选择出收益率既高又适合自己的产品。

上一篇:投资与理财范文 下一篇:银行理财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