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范文

时间:2023-03-03 21:38:35

理财收益

理财收益范文第1篇

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经营

在余额宝规模不断扩大之后,许多互联网企业都看好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各个互联网企业都想涉足分享互联网金融这块诱人的蛋糕。

今后,投资者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理财产品,肯定不乏高收益产品。但是高收益背后能否实现低风险,这就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

如何挑选高收益产品

《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投资者,挑选高收益产品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1.产品是否保本。

目前,基金、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很多。对于基金产品而言,只有保本基金是可以保本的,其他基金都不会承诺保本,只是风险高低不同。

比如货币基金属于低风险产品,本金基本不会有损失,但是基金公司也不会承诺这是保本的。而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就更不可能保本了。

银行理财有保本和非保本产品,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保本或者非保本产品。

2.产品是否保证收益。

根据有关规定,理财产品是不允许保证收益的,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款产品保证收益达到多少,那你可要留个心眼了。

我们在很多产品说明中,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预期收益率”,或者“目标收益”,这些收益其实并不是你最终可以拿到的收益,所以不要看到高收益就盲目购买。

3.资金投向何方。

当你了解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之后,你还需要了解这个产品的基金投资方向是什么,这样才有助于你判断该产品的风险以及是否能实现预期收益率。

投资者最好选择投向较为明确的产品,同时需要对比同类产品的收益率。比如你打算购买的这款产品投资债券,那么你可以对比纯债基金的年化收益。

如果你购买的这款产品投资方向与货币基金类似,那你可以对比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通过对比,你可以对这款产品的收益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而非产品宣传的收益率。

理财收益范文第2篇

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只看标出来的收益率的投资者大概也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如果哪个公司在宣传自己公司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老是在强调它们的收益率有多高,那就是在推动大家变蠢。

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分成几类。其中有一部分是比较好的,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性。相对于那些“垃圾”理财产品,它们就像火车上提供的海鲜炒饭中的海鲜―很少,但是仔细翻找还是有 的。

这种理财产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很多超级投资机构的产品资产端和销售端的衔接存在问题―这些大机构的反应比较慢,资产端的内容已经变化了,但是这种变化没有完全传导到销售端去,销售端人员为了保持住原来的客户规模宁愿少赚一点。你知道吗,规模这个指标对于一个投资机构的管理者来说特别重要。规模标志着他们的工作是否成功,即使用钱来换规模他们也在所不惜。所以为了保证规模,他们有廉价销售自己的可能。

另外,一个很牛的销售平台对于理财产品来说也意义非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意义会大于理财产品本身。

按理说,理财产品是不是存在问题,最重要的应该看这个理财产品到底投资了什么。而它所具有的风险要由投资者承担。但是,在当下的中国市场里,大的理财产品销售平台―比如大型商业银行―对其贩卖的理财产品有连带的保护责任。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刚性兑付”。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些大平台卖的理财产品在支付时出现了问题,这些大型商业银行要包赔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这种刚性兑付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造成了风险和收益的不匹配,降低了市场效率,不是件好事。但是对当前的投资者来说却有便宜可赚。

在现有的收益较高的投资理财产品里,投资者最好选择那些大平台销售的―除了大型商业银行,还有那些现金流丰厚的大型公司。它们就像银行一样,受商业信誉之累,跑不了。

如果把范围再打开一点,有很好现金流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也是相对的收益高且风险不高的投资标的。至于其有没有担保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不过在高收益的投资品种里,有一类是个可恶的另类。它们被摆在销售平台上,但基本已经售罄。有的产品从开始销售到卖光也就个把小时。投资者想买到它们比双11秒杀还困难。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高收益产品严格来说并不是投资品,它们大多是投资销售平台贴钱做的广告,虽然既安全收益又高,但一般人是很难抢到的。所以,大家可以不用把它放入考虑范围。

更多的收益很高的理财产品,可以放在不靠谱之列。

最近我出差去了南方的一个三线城市。在那里,湿漉漉的石板路两旁的小卖部竖着牌子表明自己贩卖回收烟酒,小卖部旁边的财富公司可以提供无抵押贷款以及理财产品,收益都超过12%。这个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的长期国债。但它没有刚性兑付保护,投资者想知道那些投资品到底投了什么也基本不可能。

理财收益范文第3篇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已经成为理财师们传道理财理念的精髓。难道你理了财,财就一定会理你吗?未必。

在近两年股市“超级红牛”的刺激下,居民的理财欲望迅速膨胀,各家银行趁势推出各种理财产品,且一卖而空。眼瞅着年底了,投资者们开始盘算收益。谁承想,一年下来,理财却理出“零收益”甚至“负收益”。财越理越少,这让投资者难以接受,“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信任吗?”

自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首现“零收益”,东亚银行、中国银行、深发展等多家中外资银行相继爆出理财产品“零收益”的消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甚至出现了“负收益”,比如渣打银行的“聚通天下”金猪宝贝产品,投资者对其年损失5%的理财结果更是怨声一片。

理财产品大忽悠:只讲“收益”,不说风险

谢先生去年购买了一款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却为购买的产品而苦恼。

谢先生原本对银行理财产品一窍不通,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被忽悠购买产品的典型之一。有一次,他去某银行存钱,银行的大堂经理向他推荐了一款3个月期外汇(美元)理财产品。在经理递过来的说明书上,他看到该产品此前的收益率都在10%以上。谢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类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很难高于5%,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面对高额的收益率,他心动了。“以前碰到过银行推荐保险产品,我一般都不理会,觉得那个不靠谱。”这一次,他觉得靠谱,因为周围很多朋友都买了银行理财产品,据说收益都不错,而且“朋友们都对我说,银行员工都很注意自己银行的形象,不会随便推荐理财产品,推荐的产品收益率一般都不错。所以,当银行员工向我推荐时,我也就没有抵触。”

购买产品没多久,谢先生就发现人民币兑美元节节攀升,突破一个又一个心理关口。他开始慌了。考虑再三,为了减少损失,他决定提前赎回。这时,银行告诉他,提前赎回,只能拿回95%的本金。对于这样的规定,谢先生此前毫不知情,购买产品时,银行销售人员也没有提醒。现在的他进退维谷:赎回要是损失,放着则心里更没底。

《新财经》记者来到谢先生购买理财产品的银行,以投资者身份咨询理财产品购买事宜。银行的一位销售人员给记者介绍了多种理财产品,特别强调了最高收益率,但都没有提及提前赎回的风险。当记者询问能否提前赎回时,销售人员只是建议尽量不要提前赎回,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记者又表示,自己对风险把握不好,想选择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销售人员有些不耐烦地对记者说:“那你还是买国债吧。”

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是诱因

像谢先生这样在是否提前赎回之间徘徊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还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所购理财产品已经到期,正当他们期待高额回报时,却被戏剧性地告知收益率为零,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在采访中,相关银行负责人及理财专家一致认为,出现零收益的理财产品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导致收益为零甚至为负的主要原因是,境内外资本市场近阶段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光大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陈玮从世界几大主要资本市场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道琼斯工业指数自去年四季度高点调整至今,跌幅超过15%,与境内理财产品关联度更高的香港恒生国企指数自去年11月升至2万点上方后,受全球经济放缓、港股直通车缓行和美股走势下滑等影响,当前指数已跌至12000点一线,跌幅超过了35%。因此,与海外股票关联产品在市场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局面下难有较佳表现。与此同时,境内资本市场关联产品也受A股市场下跌影响,部分基金组合投资产品和仿制基金产品净值出现下跌。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个金部产品经理林凯认为,结构性产品的基础首先在于对市场的研判,这些产品通常都是前期行情较好的时候发行的,市场倾向通常是看多。结构性产品一旦定下“结构”,在整个管理期就很难改变。当市场转势,收益率就会急剧下降。一旦挂钩部分没有收益,整个理财产品就会出现零收益。同样,QDII(合格境内投资者)基金也面临这个问题,市场下跌,基金却不能进行及时调整。

理财产品繁花迷眼

近两年股市持续上扬,强烈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同时也抬高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新加入的投资者大多没有经历过上一次熊市,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意识。因此,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眼光“高”得惊人。

据李芳介绍,以往客户对理财产品回报率的要求只要比存款利率高一点即可。而现在,不少客户觉得预期年收益20%的产品都不够诱人,部分人心理预期达到了40%,甚至更高。

投资者过高的心理预期与银行的片面引导不无关系。

银行在搭牛市快车上下足了功夫。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仅银行理财产品就推出2000多只,推出产品数量之大、速度之快、起点之高,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理财产品琳琅满目,产品设计过于复杂,不少投资者在没有充分了解产品组成结构的情况下盲目买入。而且银行在推荐产品时,只单方面强调最高收益率,而目的就是卖掉产品,忽视了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提醒。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投资,有风险

采访中,无论是银行人士还是理财专家都强调了理财产品的投资属性。与存款不同之处是,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投资就会有风险。“客户购买了产品,就意味着他认同了产品的投资模式。那么,出现风险,自然就得买者自己负责。”林凯认为投资者必须为自己的投资风险负责。

作为一名专业理财师,李芳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要有风险意识。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好风险控制。

其次,不轻信高收益,不被口头宣传误导,要仔细阅读产品设计条款,搞清产品本质,明确收益方式,冷静作出选择。注意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保本的还是非保本的,收益是固定的还是浮动的,本金是否可以提前赎回,费用怎样收取等。

再者,要关注产品的投资方向。如果投资者看好某些投资领域,但是不懂操作技巧,又不愿冒太大的风险,或者无法直接进行投资,就可以选择挂钩这些领域的理财产品。

最后,要认清预期收益。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并没有保证支付的义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有偏差,即使是相对安全的固定收益理财品种,也会有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

理财小故事

不久前,看到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在纽约某银行,有位妇人要求贷款1美元。虽然从没有受理过这样小数额的贷款,银行经理还是答应了。按照规定,这位妇人需要提供担保。

只见妇人从皮包里拿出一大堆票据,说:“这些是担保,一共50万美元。”经理看着票据说:“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妇人说:“是的。但我希望允许提前还贷。”经理说:“没问题。这是1美元,年息6%,为期1年,可以提前归还。到时,我们将票据还给您。”

虽心存疑惑,经理还是按照规定为妇人办理了贷款手续。当妇人在贷款合同上签了字,接过1美元转身要走时,经理忍不住问:“您担保的票据值那么多钱,为什么只借1美元呢?即使您要借三四十万美元,我们也很乐意。”

妇人坦诚地说:“是这样,我必须找个保险的地方存放这些票据。但租个保险箱得花不少钱,放在您这儿既安全又能随时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划算得很。”

妇人的一番话让银行经理恍然大悟,也让我们茅塞顿开。这也是理财!

理财产品零收益银行一览

浦发理财首现零收益:按照合同约定,浦发汇理财F2产品金额10万元,期限一年,不能提前赎回,预计年收益为0%~16%,收益支付日为2007年12月28日。根据银行公示,该产品收益率为0.0396%。这意味着一年投资10万元只能获得39.6元的收益,遭到普遍质疑。

东亚理财产品滑铁卢:东亚银行发售的一款黄金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0.5%,而产品销售宣传时标注的预期收益为8%。同样是东亚银行,去年到期的一款挂钩美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

深发展跟风浦发零收益:深发展“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2008年2月1日到期,销售时宣称将有机会获得高达15%/年的超高回报。日前其公告的最终收益率为零。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零:今年1月到期的中国银行汇聚宝0703B理财产品,产品收益挂钩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由于原油收盘价超过产品收益设定的上限,该产品的最终收益也为零。

理财收益范文第4篇

95%的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7%

7月份,新浪网与票据宝两度联手,推出年化收益率为9.8%的票据理财产品,上线后很快就售罄。8月1日,新浪微财富平台又一次携手金银猫,推出7款口号为“为爱投资,为情增值”的七夕专场票据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为7.7%。7款产品中,理财期限最短的为57天,9月27日到期,申购总额为197807元,承兑银行是广发银行;理财期限最长的为159天,2015年1月7日到期,申购总额为557551元,承兑银行是浦发银行。7款票据理财产品在开售后,很快也被一抢而空,高达9.8%和7.7%的收益率,受到追捧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类似的产品还有不少。8月4日,《投资与理财》记者在登录票据宝网站后,在首页上也看到了两款收益率高达7%的产品,一款是票据宝理财项目第251期,承兑银行为建设银行,年化收益率为7.00%,1元起投,期限为38天,融资金额为755201元,属于认购期;另一款则为票据宝理财项目第250期,承兑银行为工商银行,年化收益率为7.05%,不过认购已于8月4日结束,融资金额为492653元,目前处于还款期,还款时间至2014年10月13日。

随后,《投资与理财》记者浏览了金银猫的网站,发现该网站和票据宝网站基本相似,95%的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7%,融资金额都是几万至几十万元这样比较小的规模,超过百万元的很少,投资单位都是1元/份。金银猫截至2014年8月6日,总共推出了2646期“银企众盈”融资项目,投标完成的项目已经超过了一半。

票据理财平台是P2B

年化收益率超过7%,相信每一个投资者都会为之心动。什么是票据理财?所谓票据理财,其实就是融资企业或者融资人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质押担保,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后收不到现金,而是收到由对方企业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定3个月,半年后兑付),企业将票据拿到银行贴现,银行按贴现利率,给企业现金。比如100万元的票据,银行支付现金94万元,余下6万元是到期利息。

据了解,银行票据贴现的利率一般在5.5%左右,远远低于互联网票据理财7%的年化收益率。那么,互联网票据理财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收益率呢?它又是一个怎样的运作模式?

有业内人士表示,票据的民间贴现早就存在,以前企业会拿未到期的承兑汇票去实体中介贴现,利率会比银行贴现高一些,但是企业也愿意接受,因为流程比银行简单。那些急于用钱的企业宁愿选择多支付利息来变现,所以出现了票据理财高收益现象。然而,我们看到的票据宝、金银猫推出的这类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实际上只是一种把民间或中介的业务搬上互联网的现象。这样的平台只是通过将企业、银行、投资者三者组成良性链条,为投资者提供理财途径。这是一种互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即P2B模式,个人对企业的一种贷款模式。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迄今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

《投资与理财》记者在咨询票据宝客服后,对方告诉记者,只要在其网站上注册,并在其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国付宝充值,即可选择其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了。产品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将会打入国付宝账户,投资者再通过国付宝提现。而金银宝客服则告诉记者,企业从兑付银行获取资金,需要3-6个月的时间,一般会把汇票抵押给第三方银行,互联网平台与银行会签订托管协议,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最终将由兑付银行到期后无条件兑付。

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

除了票据理财的高收益之外,票据理财的风险也是投资者关心的焦点。有银行专业人士称,票据理财到期后,由出票银行刚性兑付,风险性低于其他多数理财产品。

理财收益范文第5篇

承接着2015年银行理财的“跌势”,2016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但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年底以来,全球通胀预期提升,流动性边际趋紧。在此背景下,市场预估,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会渐渐提高。投资者们如果想在2017年“掘金”,不妨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缓慢上升的趋势下寻找机会。

非保本型产品持续走俏

“以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了稳健注重选择一些保本类的产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非保本型产品越来越多,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所以买了一些。”一位投资者向记者反映。伴随着“资产荒”的加剧,银行理财在2016年的收益率依旧以下跌为主,整体收益率维持在3.7%-4.5%之间,表现平稳。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类产品,其中约70%的比例为非保本。

华宝证券的分析师李真在相关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6年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大壁江山。根据choice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15日至2016年12月15日期间,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9193种,其中保本固定型的产品共计4891种,所占比重仅为12%,剩余的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类产品,这其中非保本型产品成为“主角”。收益率方面,从12月首周发行的银行理财情况上看,所有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93%,其中保本型产品的收益率为3.36%,非保本型为4.16%。

由此可见,虽然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在销售条款中对不保本做出了明文规定,但是投资者们在选择上会权衡得失,对非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有所青睐。相关专家表示,非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并没想象中那样大,此类产品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很少有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很少,因此吸引力比较强劲,这也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走俏的原因。

中小银行继续给力

不少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上往往都对大银行情有独钟,认为大银行更为靠谱,愿意牺牲收益率获取稳健和安全。事实上,银行规模大小不能成为判断理财产品风险高低的标准。其实中小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高,几乎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实现了到期兑付,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相比较大银行,中小银行的收益更高。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发行规模持续扩大,收益率方面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根据金融界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6月到12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由3.9%下跌至3.87%,最低达到3.72%。12月以来受“年末效应”的影响,收益率得到回升。12月首周发行的产品上,城市商业银行在8-14天期限、6-12月和12月以上的收益率排名中“拔得头筹”。由厦门银行发行的一款8-14天的产品以3.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排在首位,晋城商业银行发行的一款6-12月的产品以3.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胜出。期限在1年以上的产品收益率排行上,晋中银行发行的“晋商汇财季季升第一期”的预期年收益率达到10%,“秒杀”众多产品,中小银行在收益率比拼上“一骑绝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表现抢眼的产品均是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

流动性收紧或带来新的机会

2016年前8个月,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均值为2.03%,10月开始上升,隔夜回购利率升至2.4%,7天回购利率升至2.91%,两者均创下年内新高,货币利率的持续上升,释放出明显的资金趋紧的趋势。四季度以来,资金利率中枢出现了明显抬升,中长期资金利率大幅走高。10月以来,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月均值水平不断抬高。同期,3个月期回购利率月均值则从2.84%涨至4.79%,而这些变化显然不是季度性收紧的结果。

九州证券研报分析认为,货币市场超级宽松的时代已经结束,流动性收紧成定局。市场中的这些变化体现货币市场流动性收紧的趋势,中长期资金利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也在表明市场对未来流动性预期趋于谨慎。

理财收益范文第6篇

收益预期要理性

为了实现理财收益,理财者们最好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降低一下自己的收益预期。

理财≠投资

首先,要充分认识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财不等同于投资,更不是致富手段,理财是帮助人们做好财务管理,实现一生的收支平衡。其次,理财是有风险的,要想追求高收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产品,其风险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较好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不出来或者影响较小,而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这种风险就会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理财产品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收益,甚至出现本金亏损。

因此,应该充分理解“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道理,在将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和理财之前,就应该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投资理财行为是有风险的,如果发生一些风险事件,投资便有可能发生损失。

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对理财产品的收益一定要了解清楚,是保本保收益,还是保本浮动收益,或者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另外,大多数产品所介绍的收益率都是预期收益,并非到期的实际收益,而一些净值型产品会有一个业绩基准,可以被看成是产品的收益目标,这只可作为一个参考,而非确定的收益。

另外还有一种产品需要理财者注意,即挂钩型产品。这类产品一般与股票、黄金等产品挂钩,通常会有两个收益标准,即如果期限内产品走势符合预期,客户就会取得一个较高的收益,否则就只能取得较低的收益。虽然产品管理人在设计产品时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收益预测,在产品到期时出现较高收益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过往绝大多数类似的产品也都取得了高收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就不会有出现低收益的可能。对此,客户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并在小概率事件一旦出现时能够理智地承受风险。

切勿一意孤行

理财者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有充分了解。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投资者购买的理财产品要与自己的风险承受等级相匹配,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不得高于自己的风险承受等级。这就要求每个投资者在准备投资前,都应该先充分地了解自己,通过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忍受态度以及年龄、职业、资产、收入、资金闲置时间、资金用途等方面的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合的投资产品。如果测评结果显示,理财者不适合购买高风险产品,那么即使预期收益再高也该尽量避开高风险产品,决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一意孤行,否则将可能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比如,有一位客户曾经购买过一款净值型产品,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每周开放一次,流动性强,收益相对较高。这款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但客户购买后不久由于急用钱,就将产品赎了回来。由于持有时间较短,加上那段时间资本市场的因素,产品收益只有4%左右。对此,客户很不满意。对此,笔者认为,这位客户在投资前没有很好地了解资金的闲置时间,以致资金投资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理财操作要灵活

在产品持有期间要随机应变,随时准备好各种情况下的应对之策。比如,在持有的净值型产品收益偏高时,要沉着冷静,该赎回时要及时赎回,以便“落袋为安”。因为每款净值型产品都有其业绩比较基准,有时候由于受市场较好等因素影响,其实际业绩会超出基准较多,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其收益会重回基准附近,甚至有可能会发生亏损,特别是在持有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某银行有一款风险等级定位于成长级的理财产品,自成立以来,由于市场比较“配合”,产品管理人的判断也比较准确,因此收益一直较高,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年初资本市场比较好的那一段时间,净值增长比较快,收益非常高,许多客户都以大资金入市或者追加资金。

不幸的是,2013年2月初,资本市场经过几个月的连续上涨,受获利回吐等因素影响开始掉头向下。这款产品和其他与资本密切相关的银行理财产品一样,短时间内都出现了收益的较大幅度下降,一些客户的账面收益因市场的突然下跌而成为“过眼烟云”,甚至损失较大。但也有不少客户听从理财经理的建议,在产品收益较好的时候落袋为安,保住了胜利果实。

理财收益范文第7篇

本是表外资产的银行理财突遭监管约束,央行打算将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框架。一时间,不显山露水的银行理财直面市场的审视。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年末规模或突破30万亿元大关。目前,相对于100多万亿元贷款余额,理财占贷款的比重已达26%。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国资金来源端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存款利率的不断走低使得居民不再满足于较低的银行存款利率,转而依据自身风险偏好产生了个性化的投资诉求。为迎合资金来源端的需求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相比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要求更少资本消耗的银行理财业务。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在过去的几年中,理财规模经历了迅猛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从2010年年末的2.8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年中的26.28万亿元,2010-2015年的五年间同比增长率均在40%以上。截至2016年6月底,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较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长11.83%,年末规模突破30万亿元几无悬念。

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相较于存款规模不断上升,已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16家上市银行2015年年末理财余额总计17.8万亿元,占全国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年底23.5万元存续理财资金账面余额的75.7%。2016年半年报中有15家银行披露了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总计18.5万亿元,若将华夏银行(中报未披露理财余额)的理财资金规模按照年初值计算,则16家上市银行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理财账面余额的72.3%。

截至2016年6月,工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居同业第一。上半年理财业务规模绝对数额和相对增幅较大的分别是:建设银行理财余额增加3304亿元,增长20.4%;民生银行理财余额增加2761亿元,增长26.1%;平安银行理财余额增加2172亿元,增长29.3%。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4家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有所收缩。

在收入贡献方面,半数银行2015年理财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以上。大多数上市银行的理财资金余额占比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更是接近存款总额的一半。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已经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收益率普遍走低

2016年8月,新成立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接替中债登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对2016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新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

从规模上看,尽管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但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总量大幅放缓。在2010-2015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金额的增速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2016年上半年存续规模增速明显放缓,较2016年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幅为11.83%,若保持这一增速,全年增速将达到25.06%。

截至2016年6月底,封闭式理财(包括净值型和非净值型)产品占比57.15%,在按照运作模式划分的产品中占比最大,增幅为13.96%。而开放式净值产品增长最快,尤其是在2015年,开放式净值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年内增速高达144.64%;在2015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16年上半年仍增长16.06%。

从客户来源看,一般个人客户仍为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资金来源,机构客户占比近30%,上半年各类投资者理财产品占比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6月,一般个人客户理财产品余额12.71亿元,占比48.36%;机构客户为第二大资金来源,占比29.26%;银行同业占比15.30%;私人银行占比7.08%。各项占比与2015年相比变化不大,一般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微降,私人银行微升,银行同业理财产品余额占比上升2.53%。

自2015年3月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首次超过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始终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截至2016年6月底,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10.89万亿元,国有大型银行9万亿元。在增速方面,国有大行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增幅为3.81%;股份制银行增幅为9.89%;城商行、农商行增速异军突起,分别为21.82%和58.24%。

从投资资产方向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是理财产品配置的主要资产,上半年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占比大幅提升,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回升。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三者加总分别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91.2%、89.1%和90.3%。

在债券结构上,利率债配置比例不断增加,信用债以高评级为主体。2016年年中,利率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6.92%,信用债占28.96%。截至2016年6月底,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规模增加,余额为16.03万亿元,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0.74%,与2015年年末相比,该占比继续下行。

上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走低。在兑付客户收益方面,近年来,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封闭式非净值型产品、开放式非净值型产品,而私人银行类产品高于一般个人类产品,银行同业类产品则高于机构专属类产品。而在2016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中,只有一般个人类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加权平均兑付客户的年化收益率比2015年提升,其余收益率均较2015年的水平走低。

收益率下行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中国整体的债务将逐步下降,从而需要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将逐步减少;其二,高收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相对缺乏,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资产荒将持续;此外,银行主动收缩理财发行规模、理财表外业务风险增加、对非标监管趋严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城商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就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封闭式非净值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商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大型银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行。

理财业务陷困境

无论从产品数量还是资产规模来看,近年来资管市场风起云涌,各机构的资产规模均大幅提升,给目前体量最大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去杠杆、去通道,监管引领机构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趋势下,面对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银行资管面临转型,需要开发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对于10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目前银行理财与贷款的比重为26%,银行主动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已十分巨大,而主动管理资金规模越高,则越不利于风险把控。

根据中信建投统计的2015年年末和2016年年中,16家上市银行的理财业务余额和贷款总额情况,若以截至2016年6月底,15家银行(华夏银行未公布)加总的理财业务余额和贷款总额计算,整体的“理财与贷款比率”为29.02%;若以各银行的理财业务余额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则理财-贷款比率的加权平均数为42.65%。纵向对比,这两个比率2015年年末分别为29.33%和42.60%,变化不大。国有大型银行“理财-贷款比率”较低,大多数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则有7家银行的理财规模达到了贷款总额的50%以上。

存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各银行在多年间经历了丰富的实践过程,形成了贷前、贷时和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具备完整的前中后台管理部门。信贷的经营管理往往要经过贷款受理与调查、授信审查与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监控和不良贷款管理等多个环节。相比于庞大的理财产品规模,理财业务事业部制创设不久,专业人员远少于信贷业务相关人员,主动管理资金规模已经非常高,这不利于银行对理财资金投向的风险把控。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收益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理财产品。在过去两年银行发售的各种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下降明显。就2016年6月份的数据来看,城商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农商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最低。

由于低迷的宏观经济状况、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加之信用风险频发,致使大量的资金面临优质资产难觅的资产荒现状。

而银行以往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对信贷资产的辨别能力上,对于其他投资方式投研和交易能力有限,在大量资金追逐少量优质资产时居于劣势。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价差收益在70个BP左右,2016年原本预计价差收益在50个BP;若监管新规正式出台,则预计价差收益降为40个BP左右,降低20%。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特征,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企业乃至社会的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在同等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条件下,以往的收益很难保持。因此,若要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需要放松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然而,最近几个月监管部门多项监管法规,推动理财产品去杠杆和去通道。

2016年7月,证监会并实施了被称为升级版资管“八条底线”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严格控制了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机关机构发行结构化产品的杠杆风险,要求股票类和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杠杆不得超过1倍;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2倍。尽管安排了新老划断的过渡期,但是未来银行以优先资金投放的委外投资必将受到冲击。

在银监会2016年3月公布的《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58号文)中,规定结构化股票信托产品的优先、劣后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对于固定收益类等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比例则未做明确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中的该部分需求将向对于结构化产品杠杆比例规定更为宽松的信托转移,这将导致信托通道费上涨,挤压盈利空间。

监管新规更严格

近期备受关注的是正处于内部论证和征求意见阶段的银行理财新规,其对银行理财产品做了进一步规范,监管重点在三个方面:分类管理、禁止发行理财产品、非标投资不得对接资管计划。新规若实施,则非标、权益资产的投资范围进一步受限。上述新规还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的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和综合类理财业务,划分门槛主要是50亿元的资本净额和3年的基础类理财业务开展经验,对于可以投资于非标和权益类资产的综合类理财业务进行了准入限制。

根据中信建投对Wind列示的98家银行的资本净额进行统计分析显示,16家上市银行和3家待上市的银行资本净额都远高于50亿元的分界线。在列示的20家农商行中,有5家的资本净额处于50亿元以下。监管新规对于理财业务的分类将对大部分农商行和少部分城商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较小。

按照公开的统计数据,2015年年末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资金余额分别占存续的全部理财资金的15.73%和7.84%;2015年年末,城商行和农商行占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比例分别是13.06%和1.23%。因此,我们可以通过2015年年末的数据来测算监管新规一旦实施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该测算主要依据以下逻辑进行推断:1.假定绝大多数农商行不能同时满足资本净额50亿元以及从事3年理财业务的条件。2.假定有三分之一的城商行无法满足前述条件。3.假定城商行、农商行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与银行业整体比例相同(实际上可能更为激进),据此计算,受到影响的非标投资和权益类投资分别在3000亿元和1500亿元左右。

此次理财新规中使用了“特定目的载体”的概念,并规定非标理财只能对接信托。信托在银监会一系列监管的限制下,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进行风险隔离。在2013年银监会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中,规定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亦不得超过银行总资产的4%。此次理财新规第三十八条非标债券投资要求中延续了此项要求。银监会此举意在降低监管难度,防范金融风险。对非标理财通道的限制,将使非标投资改道信托计划,信托通道费将上升,使得对应业务成本增加。

近期,银监会正在研究对表外业务计提风险资本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悉,银行表外理财投资于非标资产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将分别按照20%和50%的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的信用风险,然后以100%的风险权重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此举与正在征求意见的理财新规相配合,旨在以对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的方式进一步限制非标和权益类投资。银监会希望通过对表外业务风险资本的计提引导资产回表,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准确性。

2014年、2015年,权益类投资分别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24%和7.84%,2016年6月底的理财市场报告中虽然没有具体给出权益类投资的占比,但是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产业投资基金、另类资产等加总占比为9.68%。由于在存续规模上合计占比始终保持在62%以上的一般个人客户和银行同业客户理财产品不允许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据此估计在现实情况下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资金占理财投资余额的比例近似于零。为了保证表外业务计提风险资本对资本充足率影响测算的稳健性,中信建投还计算了在极端情况下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占比达到5%的情境下资本充足率降低的情况,以得到影响的极大值情况。

理财收益范文第8篇

值得关注的是,该类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均为中资银行,主要有中国银行汇聚宝系列理财产品(124款),中国光大银行“阳光理财”系列理财产品(77款),上海银行“慧财”金鑫系列个人外汇理财产品(57款),招商银行“金葵花”――安心回报系列理财产品(47款)。而外资银行的外币理财主要是以浮动型理财产品,和优惠利率存款的形式出现。

从投资期限来看,3个月和1年期的产品发行量不相伯仲,共占比33.53%, 6个月期的产品发行量最多,占比54.48%,中短期投资仍是市场的主要趋势。

外币理财看澳元

保证收益型美元产品平均年收益率从1月份的4.98%上升至目前的5.60%水平。投资者在购买该类产品时,应多做比较或咨询专业的理财机构,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样是本月发行的保证收益型6个月期美元理财产品,光大银行发行的“阳光理财普通客户‘A计划’2008年第15期产品1”,到期年化收益5.70%;中国银行发行的“汇聚宝0808A――美元期限可变产品”,到期年化收益4.80%。

保证收益型港币产品月平均发行量15款,平均年收益率从1月份3.74%上升至目前的4.65%水平。由于港币兑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促使部分香港投资者也将港币转换成人民币进行理财,首先可以规避货币贬值,其次换汇后的人民币进行再投资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收益,所谓一举两得。

保证收益型欧元产品月平均发行量11款,平均年收益率从1月份4.28%上升到目前的6.20%水平。 8月7日欧央行会议决定将利率维持在4.25%不变,高利率也是欧元产品收益上升的主要原因。从银行的发行量看,该类型理财产品市场需求较为平缓。

保证收益型澳元产品在1月至4月相对发行量较少,月平均发行量9款,5月其平均年化收益率首次达到8.2%水平,并逞逐月递增趋势,平均年化收益率一路从6月8.30%,上升至7月8.40%,月平均发行量也猛增至15款。面对如此诱人的高收益,没有澳元本币的投资者, 如果用人民币兑换成澳元进行投资,再把澳元的本金和收益兑换成人民币的曲线投资方式进行理财,收益又是怎么一番情况呢?

举例比较一下,如交通银行7月份到期保证收益产品“得利宝”个人外汇理财产品澳元6个月款,年化收益率为6.85%,投资起点5000澳元。首先以中国银行1月30日澳元卖出价买入5000澳元共计32123元人民币, 产品到期后获得澳元本金和收益共5171.25, 7月30日中国银行的现钞买入价兑换成人民币共计32930元, 投资收益所得807元人民币。6个月期保证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67%,用相同的本金投资,收益为750元人民币,用澳元投资收益小胜。

两大风险应警惕

以澳元产品为例,投资者应注意两方面的风险,其一,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目前外汇市场风高浪急,国际间对美元升值声音越发强烈,近期澳元兑美元也大幅下挫,汇率市场不可确定性较高,也较难预测,投资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购买该类产品后,客户是不能提前赎回的。其二,国家对购汇额度每人每年5万美金或等值外币的相关规定,以及换汇时产生较高的买卖价差,现钞买入价与银行的卖出价差距较大,投资者对其应充分了解。如7月30日中国银行澳元兑人民币卖出价为6.4246,现钞买入价为6.3677,投资者在换汇结汇时,可以多咨询银行工作人员。

理财收益范文第9篇

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的范围仍在扩大,与国有银行的产品相比,股份制银行产品收益率更具竞争力。不少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最高收益率可以达到7%。如光大银行推出的1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起步金额100万元;民生银行一款30天的理财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也是7%,5万元起点的预期收益率也有6.2%;宁波银行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5万元起点的产品,61天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1%。

理财品收益上涨真像

但习惯了在缺钱时像央行求助的商业银行们,今年却似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中国央行两次抛出央票发行之后还明确表示“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条信息马上在英国BBC上成了头条新闻。就在世界各国争相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央行却出乎意料地表示将继续收紧信贷市场。央行如此坚决的态度显然让银行在此次钱荒中成了最大受害者。银行利益受损的最直接表现其实就是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经济缓慢又眼中拖拽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步伐。

自从银行面临钱荒的压力后,紧随揽储而来的就是理财产品收益率水涨船高。近期发行的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更有甚者出现了预期收益率达7%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除了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飙升推高理财产品货币市场投资部分的收益外,更为重要的则是银行在年中关口有必要让渡收益给投资者以吸引存款。

“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流动性的突然紧张,引发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涨。”银行业人士表示,急于筹集资金的银行,只有用较高的收益才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对调节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资产负债表有重要影响,此时临近半年末考核时点,银行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能够起到‘抢钱’目的。”普益财富研究员表示。

投资风险不可忽视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好时机。每到季末年末,市场资金面都会紧张,但今年6月情况好像比以往都严重。“资金面压力已经传导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开始止跌反弹。”另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这个时候购买理财产品获得比较高回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一状况不会持续太久。“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在短期内对于部分有资金的居民和企业来说是好事。”“预计6月底、7月初理财产品收益率高的现场仍将持续,但在下半年市场平稳之后,利率水平将恢复正常。”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认为,“近期银行间资金短缺拆借利率大涨,充分说明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资金在银行间‘空转’并未进入实体经济的问题严重,金融风险的防范不能掉以轻心。”尽管理财品受益看似一片大好的,但投资风险还是不可忽视。

货币市场利率猛升、流动性短缺,央行是否应该通过降息、降准等方式“放水”,以缓解银行压力的信息不绝于耳。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1个月以内超短期产品以及3至6个月期限的品种在最高预期收益率上,银行均给出收益率溢价,高于往月水平,投资者可以适当参与。然而,1至3个月期限以及6个月以上品种在收益率方面均较前几个月没有明显优势,不推荐投资者购买。”

理财收益范文第10篇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偏多

受股市一路上扬、央行接连降息降准等影响,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盈利空间被迫缩小,顶住投资端收益不降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下降了一段时间之后,最近出现了反弹回升。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5年6月6日至2015年6月12日,共有767款人民币非结构性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3%,较前一周的5.06%上涨了0.07个百分点,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环比小幅攀升。其中,有21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包含),占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总量的2.73%。

在浏览银率官网时,《投资与理财》记者发现,从产品的收益类型来看,在6月17日当天,保证收益产品有19款,预期收益率最高的为4.7%,最低的3.79%,投资期限在36天至360天;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有27款,其中有2款挂钩股票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高达13%,最低收益率可低至0,其余的25款产品中,预期收益最高的为5.3%,最低的3.9%,投资期限在33天至360天;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高达84款,预期收益最高的为6.8%,最低的4.7%,投资期限在33天至360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上,主要布局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且投资期限多数在一年之内,预期收益率多在5%至6%之间,相较于之前降息时的不到5%,均有所提升。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市场资金面仍处于较宽松状态,预计到二季度末,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将会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但长期看来,理财收益率仍呈下降趋势。

保守者可抓住年中揽储节点

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15年6月6日至2015年6月12日发售的767款银行理财产品中,平均投资期限为134天。短期1个月和6个月以上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有所下滑,期限在1个月到6个月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较上周小幅增长,占到总发行量的81.36%,这也使得该时段理财产品的总体预期收益率小幅增长。

中短期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提高和国有商业银行平均预期收益提高是重要拉动因素。银率网分析师认为,从商业银行稳定存款的角度讲,选择在6月份提高中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不但可以稳定年中存款,而且有利于银行下半年的理财转化存款,尤其是90天左右和18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能够很好地为三季度和年底储备资金。

上一篇:理财平台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理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