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26 11:38:08 版权声明

科技研究管理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1篇

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服务体系 张凤桐,李淑春,Zhang fengtong,Li Shuchun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探讨 李永德,Li yongde

纵向科研项目立项要素分析 王瑞文,Wang ruiwen

关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的约束机制构建问题 刘文达,李光泽,刘多,李学志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贾文远,Jia wenyuan

关于知识升值若干问题的思考 丁桂培,Ding guipei

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 冯晓青,FENG Xiaoqing

知识经济与信息咨询工作的观念和方式跟进 魏东原,Wei dongyuan

政府在金融方面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作用分析 陈萍,丘磐,Chen ping,Qiu pan

技术创新风险配置的主体与准则探讨 喻金田,谢科范,Yu jintian,Xie keyuan

试述科教企联姻开发农业高新技术的对策 齐鹤良,Qi heliang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马天云,Ma tianyun

关于开展科技统计信息咨询业务的思考 周虹,Zhou hong

技术商品计价原则探讨 陈晓光,银路,Chen xiaoguang,YIN Lu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科研院所 蒋伟民,Jiang Weimin

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 陈劲,耿雪松,李飞宇

强化科技成果鉴定中的行政行为 林吉,黄水清,赖小平,黎敬波,陈建南,刘泽银,刘晓军

加强基础研究突出高新技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开展 史红兵,夏文莉,Shi hongbing,XIA Wenli

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交互过程及模式研究 郭斌,Guo bin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分析 文罡,梅其君,曹志平

生产成本管理技术与模式创新 左小德,王文辉,袁洪章

关于广东企业创新的几点思考 杨亚平,李相银

阻碍科技创新互动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赵醒村,周增桓,王省良,李海燕

动态联盟: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贾平,沈国良

美国硅谷成功经验的分析和借鉴 李彦斌

科技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马明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与市场相整合的技术创新管理 张轲

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素及完善转化机制对策 戴秀云,李桂英

汕头市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及规划之管见 杜干庭

对当前形势下优化医学基础研究选题的几点思考 陈欣然

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成果转化 金林

关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几点思考 俞芬飞

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认识 陈翔,孙中建,王翠宝

浅谈纵向科研合同的法制化管理 郑世珠

科研活动的学术性评价 孔玉洁

科研绩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贺天伟,张景林

试论科技人力资源的意义、属性及配置开发管理 徐治立

新经济条件下海外科技人才资源配置的途径研究 陈昭锋

人才流动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颜冰

高科技时代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杨爱华,管锦绣

政府网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 杨莉

信息技术与服务管理 丁宁,张金成

NASDAQ指数与科技经济 彭琼

科技活动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杨起全

同行评议专家工作业绩测评及其指标初探 郑称德

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初探 周建军,王韬

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 王兵

《孙子兵法》在企业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王文博

跨国公司R&D国际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陈剑锋

关于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生长的探讨 徐小龙

中小企业与绿色营销战略 孟子飞

科研工作中的冲突分析及对策 赵醒村

实施创新工程促进科研发展--谈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一些做法 张喜爱

浅谈如何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建设 王晓丽,蔡旻君

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促进作用 黄文辉

关于科研团队组建的一些认识 方文东

加强年轻学科带头人培养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 韩邦荣,张小军

加入WTO后高校知识产权及其保护之探讨 徐平原,邵根富,王竹林

专科学校系部科技管理的探索 罗高作,晏克勤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和人才开发 颜冰

适应市场需求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 郑志宏

教学方式的创新--网络化现代远程教育探析 高翔

管理科学的变革--析《第五项修炼》的有机管理 张忠维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与合作 赵庆波,封展旗

论加入WTO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何德平,邵祖峰

转基因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 毛新志,殷正坤

新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新借鉴 孙福好

湖北省光电子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黄花叶,聂鸣

关于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战略思考 曹汝贤

搞好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企业势在必行 杜玉敏

试论我国中部科技发展现状及战略意义 胡树华,陈丽娜,欧光军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与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朱卫平,伦蕊

中外涉农供应链研究和发展的初步比较 张晟义

新时期我国技术引进政策的若干侧重点 王卉珏,魏双盈,汤萱

重构适合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江海,马强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盛辉,成良斌

加快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化 叶超贤

基于中国家电企业技术战略的分析 张平,代义华

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力 钟英姿

新技术商业化项目评价的过程控制分析 王强,仝允桓

核心能力障碍及基于动态知识的企业创新分析 祁红梅,孟华兴

延迟制造--戴尔即时顾客化定制的核心策略 王平该,陈荣秋

风险投资项目及其利益相关者研究 程静

企业科技进步系统评价研究 张凤武

Wintel联盟创造价值的正反馈效应分析 桂萍,彭华涛

网络组织竞争力分析 张好峰

电信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途径 叶生洪,谢军

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探讨 常华兵

我国企业组织适应力的动力学机制及提升对策 方文,刘伟,高锡荣

企业技术联盟的效益构成分析 范莉,钟书华

IT企业集群的共生性和稳定性研究 陶长琪

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机制研究 徐晔

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 刘娟,谢守祥

基于劳动价值论下的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建构 于冬,王元地

技术成果入股问题研究之二--确定技术提供方利润分成的一种方法 许平

6 Sigma 的统计含义与过程性能 胡志萍,王斌会

试论"峡光模式"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上的创新 张礼建,王晨旭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成功要素分析 廖建锋,李子和,夏亮辉

水产质检机构计量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浅析 汪三平,WANG Sanping

基于模式识别的商业银行贷款安全评判 姜灵敏,JIANG Lingmin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营销风险改进方案选择模型研究 苏钰,SU Yu

学术期刊对科研的评价作用 汪再非,杨国祥,WANG Zaifei,YANG Guoxiang

基于数据挖掘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钟英姿,ZHONG Yingzi

区域创新系统内部隐性知识分享的博弈及对策 刘义,聂鸣,LIU Yi,NIE Ming

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建设实证分析 詹延遵,凌文辁,郑奔

发展信息内容产业的意义与对策 徐拥军,李军波

中小城市信息化工程咨询监理现状对策研究 董德民,DONG Deming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组织机构类型分析 常金玲,CHANG Jinling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演化关系研究 汤磊

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平台显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张翼,但斌,李伟,张旭梅

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消防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吴立志,段耀勇,WU Lizhi,DUAN Yaoyong

专利技术的"可用性"缺陷探讨 王楚鸿,WANG Chuhong

基于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的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研究 邝国良,林晓湧,万莉

泛珠三角各省区科技实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朱顺泉,ZHU Shunquan

我国科技力量布局的学科分析 周照,王元地

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科技实力评价与分析 张静,白永青,ZHANG Jing,BAI Yongqing

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 徐小钦,黄蕾,XU Xiaoqin,HUANG Lei

技术变革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以RFID技术应用为例 王夏阳,陈功玉,WANG Xiayang,CHEN Gongyu

竞争与合作--粤港澳地缘经济关系发展趋势 周聿峨,曾路,ZHOU Lve,ZHENG Lu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 李孔岳,LI Kongyue

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文娱,钟书华,WEN Yu,ZHONG Shuhua

重庆市生物工程产业生态研究 徐小钦,王利,XU Xiaoqin,Wang Li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选择研究 徐小钦,石磊,XU Xiaoqin,SHI Lei

自主创新背景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SMEs发展战略 全继业,QUAN Jiye

第六代创新模型的启示 程新章,CHENG Xinzhang

基于知识的公司战略的结构化阐释 项国鹏,XIANG Guopeng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2篇

农村社会管理主要指的是农村相关政府和一些相关团体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运转,从而对农村社会相关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农村生活中的不同领域进行各方面组织、协调,起到一定的监督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农村社会管理在大的方向上,指的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进行的专门管理。

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政治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2.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在农村政治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做给别人看做给上级看”的思想,在当下,很多农村相关的政治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员都只是盲目注重外在的形式,忽视了农村精神建设中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比如在一个时间阶段,上级要对着一个区域进行精神文明方面的检查,这时候,农村建设专管人员可能就会“赶鸭子上架”,组织一些所谓的文化活动,比如组织一些农村老党员进行练字活动、读书活动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的团体活动也会为农村的社会管理贡献一定的舆论作用,也是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形式上的活动是最容易形成不好的形式主义之风气的。事实上,真正的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应该从根本上进行,具体来说应该包括全体农村人民的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积极向上的建设的纲要。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最容易落入俗套、走形式主义,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个问题,从根本出发,为农村的各项发展工作提供积极向上的、健康稳定的思想后盾。另外,有一些农村领导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教育工作,很多农村领导乐于利用村内的喇叭等进行演讲传播、教育等等。他们大多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就是思想教育和思想制约,管理者没有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而是以领导人的身份进行相关的硬性规定甚至命令。从这个角度来说讲,农村管理方面的基础就不稳固,管理者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很多村民对此有不满或者不同的意见也不敢说,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文明建设进度。

2.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政治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利用信息科技建立农村思想政治交流平台,进行实时的、可以互动的政治管理。信息科技化决定了信息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度,信息科技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渗透也是有目共睹的。农村精神建设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政治建设最新的消息收集,还可以将一些相关的音像制品进行统一播放,让人们在声画中切身感受精神文明建设,渐渐接受熏陶。另外,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家庭会议——即定期召开精神文明建设的小会议,让大家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科技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即时的交流环境,对精神政治建设的任何意见都可以通过这个科技平台进行探讨,最终各个村民能够在这个以科技为支撑的思想政治交流平台上紧跟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新形势,在大家互相探讨分析中,就会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统一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等,极大地为农村管理做出贡献。借助于网络科技平台,老干部的一些讲话可以随时进行调用,方便了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也增加了受众范围。老干部都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素养,利用信息科技平台,在老干部的感化带动下,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就会顺利进行。

3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3.1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新农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自然村合并为万人村等大村庄,原有的小村庄的文化活动室等建筑设施也就不复存在。在现有的文化管理方面,很多农村采取的依然是建设一个新的、专门的文化图书室进行文化传播。但是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农村人口覆盖面从幼儿到老人,所以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图书时是较为麻烦的,既要采购适宜成年人进行深度阅读的书籍报刊,还要兼顾未成年人的选择。相关的图书管理人员过一段时间就要走访图书市场,逐一对书籍报刊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采购,但是当下的书籍报刊通常具有快餐性质,不值得进行采购管理和长期阅读,季度缺少阅读价值。而且由于阅读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室内大小有限,很多民众都不选择走进阅读室内,这对阅读室是一种浪费。

3.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可以利用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方面的弥补。电子阅览室主要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的网络通信技术,电子阅览室最大的好处就是现代化。多功能、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进行随时阅读。电子阅览室可以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上网查阅等服务,具有数量庞大的网上图书管理库,民众使用方便,快捷。上文提到,现在很多农村也都通上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数据库的调用和阅读。而且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上网人员的身份核查,进行有选择性的开放数据库,这样就不用担心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阅读方面出现的不便。

4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4.1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是表现在城镇建设的速度飞快上,二是表现在经济引进项目增速上。在我国的城镇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时候,一个问题渐渐显露——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般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筑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以前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方式进行管理操作,难免会出现很多误差,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错误和误差等,这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另外,在引进项目日益增多的农村,关于经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在项目管理的档案管理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经济项目档案管理分类较混乱——具体来说,农村引入的经济建设项目是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这就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分析。但是事实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档案分类过于笼统,平常也没有专人对此进行专项管理,所以造成经济档案建设和管理粗暴简单的局面。目前,很多农村的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将经济方案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认真对待,对经济档案的管理明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甚至所有的经济项目都是一样对待,没有重点关注对象,没有对经济档案的进一步更新管理等工作。

4.2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

利用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加强对在城镇经济建设的管理。上文提到,在新的城镇建设方面,需要进行建设土地类型的统计整理。旧有的方式都是采用人工测量等,难免造成建筑建设方面的误差。这就需要利用信息科技进行建设方面的测量。城镇信息系统会建立统一完整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包含了众多的农村建筑建设中所需要的文档、建筑详细档案、农村城镇地籍信息等。利用这个信息技术建造出来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地籍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对于一些建设开工,可以利用数据库去勘察、统计,实现农村地籍信息统一查询和统计。另外,对农村经济管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统一整理。利用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进行相关经济建设数据的信息备份和及时的更新。在信息自动化系统的运转过程中,会将各种经济引进项目的来源、所用经济数目、利用本农村的资源等都存档在库,而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建设相关信息的更新和调整修改等等,使得这种经济建设的发展都明明白白,进而可以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

5结语

文中通过论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信息科技化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使用和渗透,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近些年来对信息科技化在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和发展应用效果的跟踪探查,完全可以将这个方法进行全国推广,所以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和农村管理者要加快信息科技化的深入,以促进农村社会管理的发展。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3篇

一、科技处管理现状

科技处作为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直接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具有科研管理、监督指导、参谋咨询、科研协调等多项职能。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管理全所的科研事宜,兼具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近年来各项科研工作开展顺利。1.科技处任务职责。科技处的主要职责以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参与政务、管好事务、做好服务”[1]。“参与政务”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出合理的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来实现的。而“管好事务”和“做好服务”则是科技处当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管理、科技数据统计、科技档案管理、宣传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科技处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联系科技人员、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肩负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综合职能,而且还担负着为科技人员、科研工作第一线服务的重任[2]。2.科技处队伍现状。目前,科技处现有人员4名,具体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见表1:表1显示,热科院加工所2017年科技处的工作人员为3位女性,1位男性成员,25-35岁的工作人员为1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了25%,专业背景涉及多个方面,任职年限普通较短,一半人员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科技处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负责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近三年来,热科院加工所共计到帐科研经费4277.55万元,新增立项105项,合同新费3553万元。对于以上这些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这四个环节。组织申报环节主要由科技处及时、准确地传达各级的科研项目信息,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获悉相关科研项目的通知、指南,组织推荐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每位科研人员的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确保各项目申报书形式符合申报单位要求;立项管理主要包括评审项目建议书、签订项目合同或项目委托书环节;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管理重点,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跟踪管理、项目中期评估等环节,需要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验收管理,则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以及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科技处的制度管理主要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对外主要指与科技处工作职责范围内针对其他科研人员的管理办法,对内则指的是为使科技处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而进行的科室内部管理。对外管理主要是出台了若干规章制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奖励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外实验员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规范了我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使相关人员能够遵循制度办事。对内管理主要是规范了相关管理流程,如材料移交手续、通知发放手续、材料暂时存档手续、出差登记管理、资料借阅登记等。通过这些管理流程,较好地保证了科技处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科技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管理从总体上来说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增强,但主要还是停留在“领导交办,办就办好”的思维方式,缺乏“怎样去办、怎样办好”的思考,因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1.科技处任务职责分配上存在的问题。科技处的职责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一般认为,科技处的发展一般经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受人力、工作熟悉程序以及所在单位的发展水平限制,工作职责较为简单,只能对本所科研实力有初步了解,并对日常科研事务能正确、及时地上传下达,能根据领导意图制定出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发展阶段的科技处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本单位各方面的科研情况都有所了解,主动寻求科研合作并建立稳定关系,日常性工作流程清楚明确。成熟阶段的科技处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能提出热带农业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能够做好大中型项目的所内外协调组织,并有优秀的科研合作寻求能力,办公室内部工作人员职能明确定位清晰。根据以上判断,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因此,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其他临时性事务牵扯了科技处很大的精力,经常会身陷千头万绪的琐碎中,无法专注在自身科研管理能力的提高上[3]。2.科技处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目前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存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1)年龄结构老化科技处目前下设处长1名,工作人员3名。3名主要工作人员年龄皆在40岁以上,年龄偏大,不利于科技处的快速发展。(2)专业背景不合理从表1中可看出,科技处成员的都有特定专业,“专业型”的人员多,熟悉科研工作,但却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未系统地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不懂专业管理技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4]。(3)工作经验缺乏科技处一半工作人员的任现职年限都在3年以内,对本所科研现状了解不够全面,对本所未来科研走向不够明了,对科室管辖的事务范围不够清晰,办事流程不够熟悉,遇到突发事情的应急处理方面不够成熟,这都与经验不足有关。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与验收管理指标明确,都可通过具体数字或者要求进行衡量,显示度较高。便如项目的申报、立项都可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级、经费来定量衡量,项目验收后也可以通过专利、鉴定成果、奖励的等级、数量来显示,这些指标都比较直观,容易比较,也容易被大家认同,此往往作为衡量科研综合实力的象征而受到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管理上基本可以做到程序化。而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则相对弱化了,一方面是项目的时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多、显示度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管理过程艰苦、细致而复杂,也不易体现工作量,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虽然一直也在强调,但实际的管理还是集中的每年一次的中期项目检查和年终汇报。而这些检查也少有程序化、制度化的规定,即很少有对不同项目类型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处置意见和结论偏少,也少有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追踪责任,更没有与检查结论相一致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多半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结题质量[5]。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科技处更加高效有序运行,科技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对外管理方面,由于我所近年来大量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因此,以前的部分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进行修订或者重新制定。对内管理方面,虽然规范了一部分工作流程,但仍然没有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由于科技处的工作覆盖面广、头绪多、战线长,若无一整套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办事程序,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和混乱[6]。

三、改进科技处管理工作的对策

1.摸清规律,主动计划。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离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的距离。鉴于这种情况,科技处首先需要探索日常工作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实现;其次需要处理好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分清主次,保证科研工作全局性的效率与效果;然后在总结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制定全局性计划,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7]。2.加强培训,明确责任。针对目前科技处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在暂时无法增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进行改善。例如给科技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8],快速提高办事技巧和办事能力;同时按单位发展需要,科技处工作人员需加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全单位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科技处的职能及服务;另外,还需加强对科研政策、科研管理技术甚至是心理学的学习;最后还需要明确分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增强凝聚力,避免出现谁都是负责人,结果谁都没有负责到底的情况。3.关注过程管理,注重结果考核。热科院加工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总的来说较为规范,但对实施过程管理还有待提高。首先是全所都需重新认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与申请、立项、验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需制定并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考核制度和体系,使检查做到有制度可依;最后就是需要对考核的结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5]。4.规范制度,强化落实。针对科技处目前的状况,制度管理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该重新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订的制订,同时将所有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在对内管理上,可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形成相应的条例,并对全所进行培训和公开,形成规范的管理程序。

作者:方蕾 顾小玉 王海英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傅瑞春.新时期科研机构办公室的作用与能力建设[J].海峡科学,2011,56(9):81-82.

[2]汪国强.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效能管理的对策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22-223,235.

[3]张永锐,王立权,陈海龙,等.浅析研究型大学院(系)科技办公室的工作职能[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143.

[4]邹晓沨.高校科研管理重要作用及科研管理创新的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S1):59-61.

[5]鄢琦,鄢佳程.高校科研课题中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管理,2010,658(18):31-33.

[6]邵源梅.浅谈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的定位与转型[J].云南科技管理,2004,(5):54-56.

[7]杨谢秋对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50.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4篇

2.加强国防科技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白杨,张智勤,BAIYang,ZHANGZhi-qin

3.基于技术创新理论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的科技成果技术机会分析方法研究曹利娜,李辉,CAOLi-na,LIHui

4.论如何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牛瑞阳,王培璋,NiuRuiyang,WangPeizhang

5.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张翠萍,党晓峰,HAOXiao-yun,ZHANGCui-ping,DANGXiao-feng

6.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周坚,刘桂仁,张晓庆,ZHOUJian,LIUGui-ren,ZHANGXiao-qing

7.搜索引擎在企业竞争情报搜集中的应用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张莉,ZhangLi

8.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的探讨孙龙,成银丽,徐华,左小春,SUNLong,CHENGYin-li,XUHua,ZUOXiao-chun

9.试论膨胀加强带的施工技术王翰,黄松林,王萱,WANGHan,HUANGSong-lin,WANGXuan

10.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控制及调节李毅斌,LIYi-bin

11.中厚板JGC-T超声波在线探伤攻关沈士杰,靳钊,黄瑞贤,SHENShi-jie,JINZhao,HUANGRui-xian

12.浅谈在用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杨洪斌,YANGHong-bin

13.基于EXCEL的经销商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张建华,ZHANGJian-hua

14.技术创新人才的项目EVA分成率激励方法探讨和炳全,党莉莉,HEBing-quan,DANGLi-li

15.农网改造中架空绝缘电缆的设计及施工吕镇,许晓明,LVZhen,XUXiao-ming

16.舍饲养羊要正确使用秸秆饲料化技术常艳萍,CHANGYan-ping

17.柠条机械加工的效益分析胡乂心,HUYi-xin

18.张家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陈生萍,罗光强,CHENSheng-ping,LUOGuang-qiang

19.建筑基础底板温度裂缝的控制分析郑爱武,ZHENGAi-wu

20.郑州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银良,霍松淼,YANGYin-liang,HUOSong-miao

21.变压器出口短路后电气试验的探讨魏万杰,WEIWan-jie

22.基于WEB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贾文,JIAWen

23.我国土壤养分特征分析张书鹏,ZHANGShu-peng

24.FDI与苏州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孔进,KONGJin

25.河北省实施循环消费的必要性和对策李新慧,赵霞,谢佳伟,LIXin-hui,ZHAOXia,XIEJia-wei

26.浅谈县域电网规划策略赵晓,王瑜,ZHAOXiao,WANGYu

27.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周勤,ZHOUQin

28.英美模式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研究李瑞萍,LIRui-ping

29.六西格玛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刘磊,周菲,LIULei,ZHOUFei

30.浅析石油钻探施工企业基层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侯新军,HOUXin-jun

31.实现"点石成金"的梦想毕坤

1.论国防知识产权危机预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李泽红,张娅如,敬卿,LIZe-hong,ZHANGYa-ru,JINGQing

2.集成电路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探讨俞荣,赵襄元,YURong,ZHAOXiang-yuan

3.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高校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邱丽敏,QIULi-min

4.赵楼煤矿首采工作面热害预测及治理王伟,辛嵩,张明光,苗素军,张祥云,WANGWei,XINSong,ZHANGGuang-ming,MIAOSu-jun,ZHANGXiang-yun

5.利用AutoLisp实现导线图的自动绘制张红忠,段友莲,ZHANGHong-zhong,DUANYou-lian

6.机电设备安装试运行异常现象分析与对策罗江鹏,LUOJiang-peng

7.试论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方法的改进邵灵敏,李占琪,SHAOLing-min,LIZhan-qi

8.工业锅炉除渣机的改造安装与调试赵玉珍,李彩霞,周玉贵,ZHAOYu-zhen,LICai-xia,ZHOUYu-gui

9.矿用PHS型小灵通无线通讯在电机车调度运输中的应用贾相荣,李洪刚,JIAXiang-rong,LiHong-gang

10.新形势下石油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郝小云,梁铭,党晓峰,HAOXiao-yun,LIANGMing,DANGXiao-feng

11.以实验项目合理建设和科学管理为契机,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肖蓉,XIAORong

12.浅议新增硕士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王刚,WangGang

13.深化建材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刘灿红,LIUCan-hong

14.数字化校园网中的网络管理研究雷斌,LEIBin

15.对计算机职教师资本科教学法的研究曾广朴,ZENGGuang-pu

16.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李家阳,LIJia-yang

17.我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改进措施贾海波,耿春香,JIAHai-bo,GENGChun-xiang

18.石家庄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田东良,郭利朋,TIANDong-liang,GUOLi-peng

19.开展茶文化研究李冬,陈红伟,陈玫,李思颖,LIDong,CHENHong-wei,CHENMei,LISi-ying

20.热泵机组应用于华南地区的系统分析陈胜,陈姝,CHENSheng,CHENShu

21.一种改进的多关系半连接数据库查询算法研究梁克兵,颜妍,LIANGKe-bing,YANyan

22.茅庵河大桥不同混凝土强度的预应力空心板破坏性荷载试验研究温鸿盛,WENHong-sheng

23.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分析与绿色营销陈健生,CHENJian-sheng

24.浅谈电力工程建设的风险控制与索赔管理嵇成能,包国年,JICheng-neng,BAOGuo-nian

25.试探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杨冬梅,YANGDong-mei

26.面向流域水资源安全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探析李超,王烜,LIChao,WANGXuan

27.隧道施工方法分析李东平,LIDong-ping

28.低应变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局限性及误区分析陈花林,王年生,CHENHua-lin,WONGNian-sheng

29.软件老化现象研究王清,WANGQing

30.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探析刘平,吕红卓,LIUPing,LVHong-zhuo

31.宝兴大厦地震反应分析石立彬,陈清军,SHILi-bin,CHENQing-jun

32.连续箱梁预应力施工过程中疑难问题处理黄智军,HUANGZhi-jun

33.浅议污水处理厂的工艺优化钟度平,ZHONGDu-ping

3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产业化分析刘亚勇,LIUYa-yong

35.水中污染物处理的研究进展蒋日昆,蔡艳,JIANGYue-kun,CAIYan

1.谭浩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赵凡

2.闵恩泽院士: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赵凡

3.陆婉珍院士:石化精英巾帼楷模赵凡

4.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院士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李霞

5.稻田奥运三连冠中国"稻路"奏凯歌——记我国著名水稻专家刘文炳研究员赵凡

6.传播膜科学技术开拓膜工业产业——访浙江大学陈欢林教授杨爱军

7.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国际合作战略韩建国,HANJian-guo

8.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张华英,ZHANGHua-ying

9.国际科技合作项目HtTp://

10.对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李爱军,韩汝军,孙江文,LIAi-jun,HANRu-jun,SUNWen-jiang

11.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尝试、经验与探讨张雨浓,陈轲,过晓娇,ZHANGYu-nong,CHENKe,GUOXiao-jiao

12.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讨何金整,肖金恒,HEJin-zheng,XIAOJin-heng

13.科技馆(或科学宫)的教育定位与特性研究陈伯成,CHENBo-cheng

14.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运行机制研究曾蓉,ZENGRong

15.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思考林东,林秀琴,LINDong,LINXu-qing

16.论竞争情报的获取途径及方法高敏利,GAOMin-li

17.金融危机对黑龙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以绥化市为例孙滨,欧阳怀东,罗英辉,SUNBin,OUYANGHuai-dong,LUOYing-hui

18.套管和油管螺纹密封性在油田使用中的重要性雷齐松,李玉宁,韩晓文,徐晓伟,张艳玲,LEIQi-song,LIYu-ning,HanXiao-wen,XUxiao-wei,ZhangYan-ling

19.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李刚成,LIGang-cheng

20.超分辨率Root-Min-Norm井下定位算法陈惠宁,张明光,韦伟,CHENHui-ning,ZHANGMing-guang,WEIWei

21.基于嵌入式linux和GPRS的输油管道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戴琳峰,DAILin-Feng

22.比重瓶法测定PBT树脂密度邵宇政,SHAOYu-zheng

23.谈单相电能测量的特殊用法吴文芳,WUWen-fang

24.天津地方铁路数字专用调度通信系统王福和,WANGFu-he

25.湿式多盘制动器制动间隙的自调装置的结构与原理陈玲丽,苏志成,CHENLing-li,SUZhi-cheng

26.矿井瓦斯监测和防治技术措施初探杨希瑞,YANGXi-rui

27.软件实现单片机串行通讯波特率的自动解调夏志军,XIAZhi-jun

28.探析企业供电的安全与成本管理李珍珠,LIZhen-zhu

29.公关咨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应用策略戎霞,RONGXia

30.基于视觉导航的智能车辆方向控制系统研究雷帅,LEIShuai

31.基于网络环境下我国汽车网络媒体的竞争情报探析刘岚,LIULan

32.论别墅区环境景观建设和规划党志宏,DANGZhi-Hong

33.大规模网络拓扑可视化工具的研究综述赵龙厚,ZHAOLong-hou

34.建筑地基施工方法新探邹新峰,ZOUXin-feng

35.汽车电气系统过电压的产生及其抑制分析蔡瑞琳,孙志成,叶勇,王琪,张建宏,CAIRui-lin,SUNZhi-cheng,YEYong,WANGQi,ZHANGJian-hong

36.宝钢1450连铸结晶器铜板镀层裂纹分析及改进王庆新,张跃钢,黄丽,瞿勇,WANGQing-xin,ZHANGYue-gang,HUANGLi,QUYong

37.某公路隧道地应力测试及岩爆预测分析周秋梅,ZHOUQiu-mei

1.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研究钟荣丙,ZhongRong-bing

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企业创新从认识创新开始肖刚

3.突破观念创新体制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基地——纵论珠海市产学研合作经验罗山

4.国防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若干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白杨,BaiYang

5.浅谈农业高校科教兴农工作李澎,吕杰,王世富,李东,LiPeng,LvJie,WangShi-fu,LiDong

6.高校企业改制富余人员管理及分流安置问题的探讨张睿,叶深溪,苏志宏,ZhangRui,YeShen-xi,SuZhi-hong

7.微利业务: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李宝斌,姚春梅,LiBao-bin,YaoChun-mei

8.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几点认识张经强,ZhangJing-qiang

9.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张亚光,韩瑞宏,田华,ZhangYa-guang,HanRui-hong,TianHua

10.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原改良中的应用官涛,周存芳,汪晓爱

11.利用金矿尾矿制作加气混凝土的试验研究朱敏聪,朱申红,夏荣华,ZhuMin-cong,ZhuShen-hong,XiaRong-hua

12.计算机无纸化考试中PowerPoint自动评分的实现蒋少华,JiangShao-hua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经费;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F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1-0083-04

为发挥区域财政科技经费的引导带动效果和提高区域创新产出效率,应从其源头出发,通过科学预算管理来实现。科技经费预算是保障科技经费有效使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关于科技经费预算的研究多从科研单位视角分析其预算机制、预算组织权限、预算存在问题等,而对政府部门科技经费预算方法研究较少,各区域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缺乏决策依据、预算不尽合理、科技经费利用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也一直存在。为了提升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在总结与提炼相关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方法基础上,明晰科技经费预算应当遵循的原则、依据、方法和经费预算中如何保障意见征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等。只有明晰上述内容,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优化工作。

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就是指区域政府部门(重点指中国省级行政区,其他县级行政区可做参考)用以支持科技活动的相关资金,财政科技经费通常也被称为财政科技拨款,区域财政科技经费基本与国家一致,主要包含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以及科技专项费用等,对其预算进行管理就是使经费投入更加科学、产出效果更加优化。

一、先进国家与地区的经费预算管理

(一)美国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美国主要的科技经费有三种形式,不同形式的科技经费分配方法下具有不同的科技预算方法。

1.竞争性优势经费预算是根据政府部门提供提出的各种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和重点资助项目情况,政府部门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所需资源的情况,为规划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经费支持。这种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根据提出战略目标的情况提供的对应匹配的经费。不同的科研单位在国家提出具体战略目标要求的背景下,提出有效的、具体的、自主的、能够完成战略目标任务的有关项目设计方法,科研单位则根据内部各个项目的可行性、预期完成情况以及科研单位与项目以及政府战略目标的匹配性、设计方案的先进性与完整性等进行综合的项目评判,在众多项目中进行优先性排序并确定评估项目结果。政府部门并不参与项目的评价,科研单位自身组织评价活动,选择出自身认为最为有效的项目,因为科研院所在该方面具有长期研究优势,能够把握领域发展前沿与动态,能够掌握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选择合适并与国家战略规划匹配的项目。政府部门则对科研院所自身选择的最优项目进行经费资助,提供相关资源,这种资助反映了科研机构必须对达成政府所设定的目标负责,同时科研工作的完成是基于契约而不是拨款。

2同行评议的经费预算是政府部门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的内容、科学性、重要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项目对国家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贡献与功能,据此作为其分配经费的依据。项目申请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容、所需的材料、仪器设备以及劳务等情况进行综合的财务预算。评审人员需要对内容与经费的匹配性和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判定,通过引入专家评议提升了项目申请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与科学程度,避免经费直接拨付科研院所产生内部预算失真与低效利用现象的出现。

3.经济一财务模型的预算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的经济收益情况、成本情况或者基于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等进行了系列评估与分析得出项目预算额度。这种方法受到项目不确定性的影响,难以对项目未来的经济预期产生精确的判断,因此,应用受到限制,但是作为一种预算方法,可以综合其他预算方法共同使用,提供辅参考。

(二)日本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1.运营费交付金的经费预算。该类经费拨付通常是对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质的部门开展的。政府部门要向法人机构提出3-5年内达到的中期目标,包含经费申请额度、支出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独立行政法人代表将根据政府提出的目标以及具体要求,拟定3-5年的中期计划并编制业务经费预算,政府部门根据法人机构提供的经费预算编制报告以及具体的规划内容等进行评估,通过评审后将拨付经费给予支持。

2.竞争性经费的分配方式(类似项目类的经费分配)。对于竞争性研发项目经费的分配,除大规模项目和特殊重点项目由综合科学技术会议的评价专门调查会进行评审外,日本各主管省厅对本部门的经费分配都建立了制度化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将科技经费委托给专门的独立行政法人单位管理。行政法人单位根据自身的职责与任务,组织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专家,主动设计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项目申报指南,并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申报项目的集中评选。项目的评选与论证结果需要向外界公布,在接受公众与国民监督与检查的同时,需要将项目评审立项清单与结果提交政府负责与管理部门以及资源调配部门,在提交的项目结论中需要将公示后大众意见纳入进去,以便在评价时充分反映社会意见。

(三)上海市科技经费预算管理

上海市的科技经费预算通过“科研计划项目预算评估子系统”开展项目经费预算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并进一步结合会议评议,确定经费分配情况。项目申请单位在开展项目预算计划前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培训,提高项目预算经费填写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在此基础上,评估机构对各个项目的经费预算情况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将进入专家评审环节,有财务专家、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共同开展论证与评估,最终确定项目经费分配情况。上海的经费预算重点在提高预算申笥肷蠛吮憬菪浴⑾钅可瓯ㄕ咴に憧蒲性与正确定以及专家组构成合理性、评审过程公正性与全面性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提升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有效性。

整体而言,应当根据国家、区域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经费预算,并引入同行评议等方式保证预算的科学性,但是对于如何确定预算额度以及具体预算方法等,还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一)预算编制原则

1.系统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为了提升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与引导效果,设计应按照系统工程开发思想,全面考虑配置系统目标、功能、结构和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以及系统外部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环境。

2.集成性原则。由于科技经费预算体系构建不仅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科技计划、战略管理、综合评价等相关的理论思想和方法,而且需要掌握科技经费配置有关规律、管理知识和经验等,因此,理论设计必须有效集成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筛选、提炼、加工、整合和再创新,赋予理论新的思想与内涵。

3.动态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与发展之中,设计的理论不仅要适应配置系统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且应根据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与丰富理论的思想c内涵。

4.指导性原则。科技经费预算体系理论思想设计应结合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其理论思想和方法应具有切实操作性,符合配置系统结构与功演化规律,可为区域科技计划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预算编制依据

为了保障预算的科学性,应当首先明晰预算依据。偏离目标,在科学的预算方法也是徒劳。因此,为选择客观、准确的依据,需首先确定科技经费预算的服务对象与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科技经费通过直接支持、间接引导,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纳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活动主体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愿投入研发资金、时间精力以及研发力量等,以实现政府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科技经费预算最终还是服务于政府科技部门的,是为实现政府科技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因此,科技经费预算的首要依据就是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战略目标,通常体现为区域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年度科技计划与指南等。通过对各种规划与战略的研究,明确科技重点发展领域及当前尚未完成的战略任务,在预算中对其进行重点支持。区域科技发展现状与区域科技发展的历史资料作为反映科技创新基础与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科技经费预算时应当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需将区域科技发展的过去――当前一未来三个维度情况,作为科技经费预算方案的编制依据,即不仅考虑战略目标,还需要考虑过去的基础,当前的研究状态等,综合未来目标进行经费预算。

(三)科技经费预算的方法

1.增量法就是根据历年获得科技经费数量的增长率预测下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变故情况下的经费预算额度,可采用的计算方法有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法等,计算过程相对简单。

2.百分比法就是根据各个地区历年获得科技经费预算额度占科技经费预算总额的比例,预测下一年度科技经费分配比例。当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管理部门获得下一年度科技经费总额时,只需根据预测得到的各地区经费分配比例进行配置即可,省去了再次调整的麻烦。该计算方法仅是以各地区所占百分比为依据,其他预测过程与增量法相似。采用百分比法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仍然存在问题,这种分配方式容易打破地区经费调整规律,如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研发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与进行中,经费应当逐年递增,按照增量法,下一年度的经费仍需增加,以通过追加经费实现该地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与深入发展。然而,按照百分法,当下年度的经费预算总量减少或者增幅较小时,该地区分配到的经费百分比虽然适度,但获得的经费数量可能减少或改变原有增长势态、变得异常缓慢,这样不仅会延误地区技术创新与发展时机,影响快速成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导致经费的低效率使用。

3.多因素法就是在综合考虑影响政府科技经费投入额度因及确定其对科技经费分配额度产生影响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显著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变动情况,预测下一年度各地区应当分得的科技经费数量。影响因素通常包含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创新水平提升情况以及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三个维度。一般通过科技投入与产出反映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如投入的科技活动人员、R&D经费支出以及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值、拥有发明专利数与发表科技论文数等。同时,采用这些指标的增长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情况,采用投入与产出效率反映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重要性可通过主成分分析中方差贡献率等定量方法确定,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等定性方法确定。通过多因素法确定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思路,对于指标体系设计方法(鱼骨图、价值树、关键绩效指标等)、权重确定方法以及综合得分评价方法等的选择与设计不再开展系统研究。各区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政府科技经费的地区配置结构。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的范围更加宽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客观性,更加符合地区科技创新的实际要求。

总结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政府科技经费预算的具体参照标准、优点与缺点,如表1所示。

因为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可结合百分比法、多因素法与增量法,确定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应当分配的预算额度,进而编制政府科技经费预算方案,如确定不同地区的不同产业分配额度以及承担单位的性质等。

(四)预算方案意见征集

依据过去历年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主体与部门等获得的科技经费分配额度等历史资料,当前各部门提供的经费预算方案以及规划、计划、指南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引导,采用科学的预测方法组合,由科技经费预算编制部门对下一年度的科技经费内部分配开展预算,经过多轮调整编制初步的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后,组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相关处室的业务专家与行政管理人员,政府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高校、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有关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开展全面的意见征集活动,提升科技经费预算合理性。征集对象选择情况如下。

1.科技管理部门内部各业务处室。第一,各业务处室对本领域科技发展与未来规划情况掌握比较全面,可为预算提供更为客观与详尽的意见。第二,在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各业务处室参与预算征集也可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各业务处室的满意度与工作积极性。第三,各个业务处室之间也可借此机会更加深人了解其他处室的科技工作与战略任务,促进各处室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升经费使用效率。

2.财务、审计部门以及投融资机构。在论证实现项目任务目标所需经费合理性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参与意见征集,了解财政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产业技术领域,掌握项目的动态前沿,为后续投资、担保等业务在科技创新活动领域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3.其他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科技经费预算中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提出是否存在重复支持、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等。这样不仅利于避免科技经费重复使用的问题,也可为各部门之间的后续有效协作提供保障。

4.非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参与意见征集的对象主要有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其提供建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自身领域内技术研发项目所需经费额度以及经费购买技术资料与设备等是否能够满足项目要求、完成项目任务等提出建议,保证领域技术研发经费预算可以满足项目要求。管理人员主要针对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编制思路以及预算战略性与分配比例均衡性等提供有效意见,提升预算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经过上述科学论证可以得到科学的、符合各方目标要求的,满足不同结构均衡发展的经费预算结果。

三、结论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6篇

一、加强科技创新

1.要坚持同志提出的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点、有体系;人才上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原则;选题上把市场需求同档案部门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重点在档案保护、缩微、裱糊、消毒杀虫、馆库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创新力量上,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科研结合,强化对档案价值鉴定、新型载体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许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录入与检索,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档案教育,以适应社会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1.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肩负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任。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把档案教育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档案教育工作运作机制,努力推进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认真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要进一步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档案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档案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拓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内容的设置和选课工作,同时创新档案继续教育的手段与形式。3.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和师资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科技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人才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企业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科技人才管理的对象及其特征

1.管理对象的界定

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科技人才及其科技劳动。1987年出版的《人才学辞典》曾对“科技人才”做出界定:“科技人才是科学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略语。是在社会科学技术劳动中,以自己较高的创造力、科学的探索精神,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科技人才的概念应包含四个要点:一是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从事科学或技术工作;三是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四是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根据以上定义,笔者将企业科技人才界定为:企业中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科技工作,具有优秀的科技素质、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组织管理能力,对企业做出一定贡献的科技人员。

2.管理对象的特征

一方面,科技人才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在专业特长、心理需求、个性特征、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包括: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二是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三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高度重视成就;四是在心理需求方面,需要自主的工作环境;五是工作方式多采用团队形式;六是劳动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七是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八是性格特征较多内向。企业科技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更应趋于宽松和人性化,强调科技人才的自主管理,同时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科技人才的特点,以更好地激励他们,从而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企业科技人才的劳动较之一般企业成员的劳动又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劳动的创造性;二是科技知识的继承性;三是科技劳动成果的知识性;四是科技工作时间的连续性;五是科技人才劳动的个体性。

二、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人本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学者将人本管理概括为“3P”管理。在具体的企业科技人才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尊重科技人才的主体地位,通过参与式管理和监督等方式增加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关注,增加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企业愿景与个人愿景的和谐统一,以科技人才的发展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方式来指导和激励科技人才,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

2.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理念

薪酬分配和职业发展是企业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科技人才心理平衡的最重要体现。所以,企业在对科技人才进行管理上,应着重体现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在薪酬分配方面,科技人才的薪酬要与其岗位职务相结合,以其绩效为依据,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公正客观地评价科技人才的绩效,确定他们的薪资水平,在重视效率的同时应兼顾公平。在职业发展方面,应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晋升和调动管理制度,让科技人才相信在企业中能够得到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还应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价值,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3.系统管理、效能最优的理念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科技人才创造了成长空间和发展机会,而科技人才的成长又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和坚实保障。现代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基本上都是由一个科研群体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在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把一定范围内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管理,使其实现整体功能最佳。二是坚持在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科技人才的个体差异,因才施策、科学配置、知人善任、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增大集体效能,产生最大效益。

4.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理念

激励与约束是协调企业各相关利益关系的手段,能够将科技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来吸引、激励科技人才自愿留在企业,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约束机制,避免和防止科技人才流失。激励与约束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规避风险、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

三、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设

企业科技人才的管理,包含对人才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激励和约束等一系列环节,因此要不断加强企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人才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1.培养培训机制

企业人才培养培训是一项基础工作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决定着企业能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资源。有效的科技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应从宏观上着眼于企业的核心需求,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建立起企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储备、教育和培训、跟踪和考评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时还应结合科技人才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技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匹配。具体方案的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明确培养责任,按照工作岗位、专业情况,逐人确定培养方向,实施定向培养培训。对于核心岗位,要建立相应的“传、帮、带”制度,以保证企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上,还要注重岗位锻炼,坚持备用结合,统筹考量,加强跟踪考核,实施动态管理。

2.考核评价机制

科技人才及其科技劳动具有不同于一般劳动的特殊性,因此在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科技人才、企业绩效指标内部计量与外部计量、绩效考核成绩与科技人才薪酬激励以及绩效考核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之间的关系。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考评工作是一个包含组织情境、情感和认知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应包括对科技人才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等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更加注重技术型、定量化方法在考评机制中的应用以及与前后工作的衔接,促使考评机制更加科学和完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激励约束机制

国内学者调查显示,企业科技人才激励因素的排序分别为个体成长、薪酬福利、业务成就、工作自主和人际关系等。科技人才在个人成长方面有着强烈的渴望,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畅通的晋级机制、荣誉激励和赋予权利等方式,不断增强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归属感和个人荣誉感。在科技人才的薪资分配上,可以通过灵活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兑现奖励,使科技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必要的保密制度,明确企业关键岗位核心秘密的范围和内容,具体工作内容和核心机密的保密期限,在合理的期限内要求科技人才具有保密义务,并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定等硬性约束形式确定下来,保障企业和科技人才个体的健康发展。

4.竞争合作机制

竞争机制的实质是优胜劣汰,可以帮助科技人才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寻找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位置,发挥其最大潜力,因此竞争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团队合作与个体竞争同时存在。美国《财富》杂志统计资料显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都在倡导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因此,企业可以从影响团队创造性的远景目标、参与的安全感、任务导向以及支持和互动频率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团队合作机制,推动企业科技人才竞争与合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樊贵香.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8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切离不开科技与人才。因此要切实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将科技与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一、加强科技创新

1.要坚持同志提出的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点、有体系;人才上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原则;选题上把市场需求同档案部门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重点在档案保护、缩微、裱糊、消毒杀虫、馆库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创新力量上,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科研结合,强化对档案价值鉴定、新型载体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许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录入与检索,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档案教育,以适应社会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1.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肩负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任。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把档案教育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档案教育工作运作机制,努力推进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认真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要进一步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档案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档案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拓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内容的设置和选课工作,同时创新档案继续教育的手段与形式。3.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和师资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计划管理;短期行为;经营性计划;计划目标

Research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ent由于现阶段企业管理的一项关键内容为计划管理,在当前高速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一些企业理解计划管理粗浅,甚至将其当成市场经济对立面。这也就使得企业计划管理不善,各项经营活动管理缺乏方向感与预测性,势必会对经营战略决策正确性造成影响,提升企业效益特别难。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企业计划管理面临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1现阶段企业计划管理面临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关注度较低。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政府出于计划经济阶段企业下达的各项命令性计划属于企业计划。要想达到政府计划目标,做好管控计划,层级分解计划目标,严格管控,以便可以实现命令性计划。可是实施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并不下发命令性计划,绝对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需求产品。另外还在变化的市场背景下,在变化的形势下,计划根本跟不上,那么计划制订意义比较小,受到这样含糊理念,使得关注计划管理程度较低,计划管理相对松散。二是忽视长远计划,关注短期行为。一些企业往往关注眼前利益,往往关注短期行为。这主要是长远市场环境具备的不可预测性与变化项,部分企业关注长远计划比较低,即便部分企业确立长远计划目标,然而根本没有明确的手段确保实时长远计划,更多流于形式,使得短期行为脱离或者偏离长远计划,无谓消耗企业战略资源,威胁企业发展甚至生存。三是忽视经营性计划,关注生产性计划。由于相对容易管控生产性计划,部分企业可以轻松管控生产性计划。可是经营性计划存在着外部特别难预测的市场环境与特别高的运营资本要求,还有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延续的思维定位,特别多的企业忽视经营性计划,关注生产性计划,阻碍企业效益的稳定与提高。四是忽视管控计划,重视编制计划。一些企业特别关注计划编制,然而一些企业监督、管控、检查执行计划不到位。尤其是受到时间跨度大的影响,长远计划存在特别多的不可预知元素,部分企业初期计划效果比较差就失去自信,尚未积极调控,使得长远计划没有很好执行,使得短期行为引导功能丧失。企业编制特别关注短期行为,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应该周详,编制通常耗费几个月时间。另外管控考评方式联系不密切,使得考评指标偏差计划指标特别大,计划管控缺乏相应措施。五是计划系统不全面。基于时间不符企业长远计划延续性比较差,远景目标模糊。基于计划部分企业总体计划系统不全面,脱离企业总体计划,还有企业设计产品、开发新产品计划与技术革新计划作为相关专业部门计划执行,阻碍优化整合企业总体资源。六是计划脱离实际,计划目标指导功能尚未充分体现。根据不确定市场环境,各种资讯有复杂来源,可靠性比较差,导致比较容易在计划遇见与决策环节出现偏离,一些企业不关注调控计划,使得实际与计划存在更大偏差。还有一些企业计划编制太保守,这也就导致计划脱离实际,尚未将计划目标指导功能充分体现,严重阻碍企业员工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

2现阶段企业计划管理水平提升的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确立计划管理理念,市场经济阶段计划管控着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在当前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当企业没有生产经营计划,根本就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氛围下处于有利位置,全部企业发展甚至生存的必须条件就是强化计划管理。二是构建完备计划管理体系,确立全面计划管理组织架构。各个企业必须确立全面系统企业计划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完备计划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企业计划管理的实施。三是做好企业计划管理,将依据提供给计划制定,还发挥计划的落实、组织、管控、协调、监督等正面作用,基本上计划管理根本工作有计量、定额管理、统计数据、原始材料等。四是树立大局观念,为计划的严谨性提供保证。计划管理工作应该牢固树立个人服务集体、小局服务大局。企业内部的所有单位目标服务企业大目标,这也就是各个分厂、部门目标服务全厂目标,各个车间目标服务分厂目标,各个班组目标服务车间目标,各个专业目标服务总体目标。与全局观相互关联,应该严谨计划,企业内部的各个单位、部门应该对待整个企业计划目标。更改目标应该让之前编制单位根据规定管理制度办理,根本不会出现越权更改、执行。五是计划管理必须效益优先。企业计划管理必须按照效益优先要求,计划决策错误肯定会出现严重损失,再好执行也会发挥不了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计划管理应该根据效益优先。另外计划管理存在着资本运营理念,应该在计划管理范畴内纳入企业的流动资本、货币资本、商业资本、固定资本、别的非物力资本,统一的安排与运行,以便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只有做到这点,才能够最好提心出企业经营效益。六是运用好计划综合平衡。计划管理人员必须实施细致详尽调查研究工作,凭借着调查工作来做好大量一手数据的掌握,基于此研究分析所掌握的技术以及经济学理论,对比若干个方案。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应该广泛的征求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便让职工讨论制定计划与现实施行环节当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使得制定出来的方案可操作性更强。除此之外,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完成计划,计划指标必须积极可靠与合理科学,如果太保守的计划比较难将职工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出来。计划的制定过程当中还必须预留一定空间,使得可以将存在的意外情况考虑进来,安排计划进度与部门任务应该做到全盘性考量。七是有效的将企业计划决策与预测能力提升。计划管理人员在计划制定之前必须对企业现阶段所处的外部环境全面评估判断,比如市场实际需求、同行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必须将企业内在的优势与劣势考虑,基于此基础所完成计划方案才可以将能够依赖依据提供给决策。

参考文献

[1]梁昌娟.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生产运营中实施计划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05):40-42.

[2]左敏.浅谈EPC项目的计划管理与进度控制[J].钻采工艺,2011,(06):105-108.

[3]上海市审计局课题组,宋依佳,林忠华.审计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创新研究——基于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J].审计研究,2011,(05):35-39+34.

[4]周文略,马毅敏.基于矿业集团化经营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1,(06):32-36.

[5]陈锦洪.浅谈发电企业集团管控下的全面计划管理[J].经济师,2011,(01):267+269.

[6]许端阳,徐峰.产业共性技术的界定及选择方法研究——基于科技计划管理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04):73-79.

科技研究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知识管理 管理层 影响因素

自我国于2007年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后,国内的科技型企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而作为科技型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层,他们的知识管理能力关系到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所以说,对此展开分析与研究是较为紧迫与重要的。

一、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企业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由企业部门设置、权责分配、工作调度与安排、信息沟通渠道建设以及管理结构框架等要素共同组成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企业工作规范开展、信息良好沟通、权利与责任的优化配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说组织结构建立以后能够使科技企业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企业也会因为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从而影响部门的运行与沟通,进而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知识交与沟通,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的成本。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与信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用来培养员工归属感、认同感的又一重要举措。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员工积极的去创造企业知识,同时企业文化价值观衍生出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知识沟通环境也能推进知识管理价值观的科学形成,从而更好的鼓励员工积极投身到企业各项管理事务中来。

(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随着人本理念对现代化管理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呈现出日益重要的趋势。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知识与技能,而人才是知识与技能的重要载体,由此不难想象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型企业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说,科技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与技能的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在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培养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的。

二、加强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

在科技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以此形成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并让这种氛围在员工的相互影响下不断扩展,进而使企业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更好的进行知识沟通、交流及共享,从而让知识在彼此交融、碰撞中产生新的知识,并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宽度,以此来不断推动科技型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也更加有利于员工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并且还能进一步提高合作的亲密程度和团队工作效率,以此提高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文化可以更好的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同时也可以使管理层更加有效的管理好企业的知识。所以说营造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引导管理行为和具体工作的实施,以此来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效率。营造良好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首先,从精神层面构建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知识的重要性,不仅是对企业的重要性,更有对员工个人的重要性。让全体工作人员意识到知识才是企业与个人创新发展、在竞争中生存的关键所在。其次,从物质方面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文化。比如说,建立知识创新比赛,设立科技创新成果奖项制度,建立员工知识培训机制,建设图书观、电子阅览中心等等。最后,建立企业文化实施的评价机制,定期对企业文化实施的成果进行考评,并以此不断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施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以人力资源为重的科技型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要。企业拥有一支高效、先进并且爱岗敬业的工作团队,也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发展,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结构以及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越来越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所接受。因此,在科技型企业内部革新管理组织,逐步渗透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能动性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以取得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是有非常必要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的管理体系,期间所涉及到的管理知识也较为新颖与深奥,尤其是企业文化方面的,甚至有不少观念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向员工慢慢的渗透才能确保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在此,也希望更多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管理研究人士投身到这项课题的研究与探讨中来,为保障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不断进步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磊,康晓然.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1,(05).

[2]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科学实践范文 下一篇:工业技术创新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