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范文

时间:2023-05-26 11:38:08

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实践;实践;马克思主义;生存

引言

科学实践是一种人类存在方式,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在长期生存实践当中分化而来的。科学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改进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关于生存实践活动的分析,是以“实践”为核心概念和理论线索,来探讨人(包括人类社会以及现实的个人)的生存问题的。在过去的语境中,实践缺失了它的生存论意蕴,缺失了实践作为个体的生命表现和体验生活的生存境域性与内在目的性。似乎“实践”可以在人的生存之外展开,似乎“实践”就是改造外部世界。

1. 人的发展与科学实践

科学是在物质生产中产生而来的。人类的发展史也是科学的发展史。在人类的原始制、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由于人对自然的认识表现为感性的经验知识并且直接统一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状态。首先,科学作为人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物质运动的源泉和自然界的本源等问题的主观猜测和想象。而建立在生产实践和实证材料基础上的真正的科学理论,如天文学、数学等,在这一时期还处在非常零散的萌芽状态。其次,技术则直接和物质生产活动混合在一起,这在主观上表现为生产者的经验、技能、技巧等知识,在客观上则表现为工具和产品等物质形态。真正具有科学性的技术知识还处于非理论化的零散的感性和经验阶段。可见,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物质生产活动还没有为科学技术为人自身的独立发展而创造出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相反,人自身受科学技术狭隘性的限制并直接统一在物质生产活动中。

另一方面,科技生产和物质生产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和手段,因此它们又要回归于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科技生产和物质生产。科技生产和物质生产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主观知识基础,而且为人的发展提供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人只能在既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生存、认识、创造和发展,而不能任意摆脱和超越这些外部基础和条件。所以,科技生产和物质生产也在决定和创造着人本身,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生产发展程度。

2. 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生存

科学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改进的。在时间的视野中历时地看,到目前为止,人类科学实践分别开创并建构了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科学实践自身的发展,不仅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梯,直接影响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科学实践的发展还直接表征和确证着人类自身的类本性的提升与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实践的发生、发展直接塑造着人本身,决定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从人类自身的视角看人是以科学实践的的方式去生存。当然,科学实践并不代表人的全部生存方式。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已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出物质生产对于人的生存的切近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是物质生产活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关键,“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①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关于生存实践活动的分析,是以“实践”为核心概念和理论线索,来探讨人(包括人类社会以及现实的个人)的生存问题的。在过去的语境中,实践缺失了它的生存论意蕴,缺失了实践作为个体的生命表现和体验生活的生存境域性与内在目的性。似乎“实践”可以在人的生存之外展开,似乎“实践”就是改造外部世界。马克思的的实践生存论认为,实践首先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它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它是人类的生命活动,人类要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就必须进行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活动,通过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在此意义上,所谓实践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方式,是人生存的特质所在。人的生存活动是通过实践方式展开并得到阐释的。因而人的生存是实践的,而实践是生存的。

3. 作为生存方式的科学实践

理解“科学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首先需要把握它的概念要旨。在这里,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哲学概念。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一旦停滞下来,它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张力甚至腐化。在这里,方式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而是一个表现事物属性的哲学范畴。方式并非简单地指“某种外在的形式或某种可供选择的手段”,而是指“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上去表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直接实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方式具有历史性,它表现的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本质特点。它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特殊的,对某一事物属性的模式化。因此,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的具体样式也是生存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科学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含有如下意蕴:科学实践,不是简单地为了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生成着的存在。科学实践,不是为了动物式的、占有式的片面的生存,而是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它强调的是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且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科学实践,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化的手段或者谋生工具,而是为人的内在需求的乐生的目的,为未来的新的可能的生活;科学实践,不能仅仅为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科学实践,不是一种僵化的、静止的表达,而是一种始终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追求。另一方面,人不是为了存在而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存在而存在。人总是不断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于动物的物质需求而属于人自己的内在精神。

结语

通过以上对科学实践的考察,对于什么是科学实践的问题,可以给出这样的解答:科学实践是人通过认识自然与改造世自然的实践活动而实现人(社会)与自然自为的、开放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生存方式。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M]. 人民出版社1997,第42页.

参考文献

[1] 艾伦·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 邱仁宗译.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黄顺基、刘大椿.科学的哲学反思[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 吴彤.关于“实践”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

[4] 李正风.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J].哲学研究,2006.1

作者简介:

科学实践范文第2篇

既然科学实践活动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呢?下面就自己的做法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放飞大自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农村小学与大自然的关系,远不如以前来得密切。让学生放飞大自然是我们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是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有利场所。让学生放飞大自然,走向田野,探索大科学中无限奥秘,在走向大自然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享受到大自然中无穷的乐趣,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组织学生野游是一种行知有效的最佳方式,如:踏青、春游。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鲜花竟放,正是观察植物,认识植物的最佳时节之一。

组织学生搞小秋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秋天到了,组织学生采集植物种子,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实地考察”是放飞大自然的又一种形式。对于环境污染,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通过实地考察,真正地让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才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放飞大自然方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笔者只提供几例,力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动手实践、亲历过程

听来的记不住,看来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这就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这里学生“做”“亲自实验”尤为重要。

种蓖麻如果不是学生动手实践,亲历过程,亲自种,就没有收获的喜悦。

养蝌蚪是一个比较长的实践过程,要每隔两三天换一次水,加一次水草,还要认真观察,做好饲养记录。通过养蝌蚪,学生亲历了蝌蚪的发育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在操作中学到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长期的实践的毅力。

三、大胆探究、勇于创新

新课程理论中提到:创造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玩电动小赛车时发现外表看起来形状一样的两个马达,转速怎么就不一样呢?为了揭开这个谜,他们拆开马达,仔细研究,结果发现里面铜丝的粗细不一样,从而导致马达转速不一样,铜丝的粗细决定马达的转速(功率),这实际就是他们以后要学的《电产生磁》《电产生动力》两课所涉及的知识。赵海峰同学利用赛车马达改装了一个缠线机,这是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成果。这无疑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们在再三感知弹簧、锯条等物体的弹性,同时感受弹力的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弹性”和“弹力”有区别这一独特的见解,在提到弹性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用途问题后,同学们讨论热烈,五花八门,由弹簧想到车减震、床垫、沙发,由弓箭想到各种枪的撞针;由足气的球想到各种车的轮胎,同时提出并回答充气的轮胎比木轮先进在哪里的问题。

四、学习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显然,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他们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并伴随着参观、调查、访问、宣传等一些活动,这些方法的教学主要渗透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倡导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的理念。在内容组织或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采取考察调查活动、观察活动、设计活动、实验活动,从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达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课程的根本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活动方式有:实地考察、实验观察、参观考察、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制定考察表、设计开题报告、分工合作、调查访问、采访、递交调查表、写反思、写总结、写信、写倡议书、设计制作、表现创作、辩论、答疑、宣传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依据其活动主题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

科学课程不仅为综合实践课程提供了更多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科学课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将科学课中的研究方法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整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践范文第3篇

一、利用农村动植物资源,开展生物标本活动

开展生物标本的采制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动植物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农村学校周围往往就是广阔的田野、大片的山林,农村学生的家庭也能为学生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提供有利的条件。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标本“采、制、种、养”科学实践活动。

1.分级分项组建活动小组。生物标本的采制活动可以作为全校性的大主题实践活动来开展。学校必须对活动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形成较完整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系,以切实提高活动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组建活动小组时,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动员每一名学生自主选择采集、制作、种植、养殖活动的某一单项,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灵活自由地安排活动时间;二是由学生自愿组合,组成生物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寒暑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2.因时制宜开展标本采制活动。生物标本的采制活动要结合动植物生长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讲,春季采集植物幼苗、枝芽、花叶和昆虫幼虫标本;夏、秋两季采集植物根、茎、叶、花、果,尽可能采集完整的植株、枝条和昆虫成虫标本;冬季采集植物根标和昆虫卵、蛹标本。采集前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培训卫生员,准备采集器械,购置应急药物,传授采集方法,强调安全事项等。采集回来的标本要指导学生鉴定和制作,鼓励学生在制作技术、标本、塑形上拓展思路,大胆创新。中草药标本通过鉴定、核对、压干后,再填写别称、性味与主治功能,登记造册后,置入塑料薄膜文件夹保存。动物标本的剥制通过解剖、去内脏、用药、堵塞、缝合、塑形、上义眼、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再分类妥善保管。

3.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养、种动植物是全校学生自由择项、全员参与的活动。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分学段要求如下:

种、养活动主要由学生在家进行,但教师要做好检查指导工作。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检查指导方法:一是培养骨干分子分片监查;二是教师下乡巡查,为有困难的同学排忧解难。

4.活用标本营建校园文化。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标本采制和种植、养殖活标本等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学校应该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大力开发生物标本的教育教学功能。我们在科学实验室开辟生物角,展览液制或干制的动物标本以及装订成册的中医药标本、种子标本以及一些木头标本。我们精心布置了一幅5.5㎡标本生态图,由学生自行布局,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为背景,又固定了上百种植物标本,还有陆生、水生和飞行动物100标本多只,并配有垂钓、划船、牧归、亭阁、雁群等叶画,显得栩栩如生,令学生百挑不厌,令参观者赞不绝口。学生采制的标本,还成为倍受师生欢迎的教具或学具,在科学、语文、品生(品社)、美术等学科教学中都能派上用场,成了十分有效的教学资源。我们还经常在节日或庆典时举行盆花和养殖物展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种养动植物的活动成果。生物标本“采、制、种、养”科学实践活动成了我们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的经典项目,形成了我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二、联系农村生产实际,开展农业科技探索活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病虫害防治的难题。如前几年,柑桔黄龙病像瘟神一样毁灭着成片成片的柑桔林。我们抓住这样的科技学习研究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开展了以《挑战柑桔“瘟神”黄龙病》为题的科学实践活动。

1.形成合力,搭建实践平台。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科技攻关指导小组。我们主动和县农业局联系,让他们提供最新的科研资料和相关的技术支持,还聘请了县退休农艺师作为校外辅导员参与指导。承包学校芦柑园的柑农为自由合作者,提供实施治疗试验的病树和实践活动场地。酷爱生物科技的学生自主报名参与科技攻关小组,利用每周的活动课和节假日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2.学用结合,亲历研究过程。科技攻关小组的同学借助资料了解了黄龙病的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利用每周的活动课听取专题讲座,学习柑桔病虫害的鉴别方法、病虫害的标本的采制方法、柑园考察技巧和安全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实地考察柑桔林,访问柑农,采、制病虫害标本,认识黄龙病的症状特征,诱发因素与分布情况,学习治病方案的设计,并对柑桔黄龙病进行尝试治疗实验,学习配药、输液等操作技巧,学习追踪观察、比对、鉴定等科学研究基本方法。这项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历时一年多,同学们亲历了黄龙病防治的科学研究过程,着实过了一把小科学家的瘾。

3.总结提升,形成研究论文。通过亲身的经历和实践,同学们对黄龙病的防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实践如果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的认识就会更加系统、科学。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并引导学生及时记下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当科学攻关小组的探究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时,学生们一篇篇科技小论文也新鲜出炉了。虽然他们的探究还很肤浅,有些认识还比较片面,但是,通过这样的理论提升,学生对自己的科学研究就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开展主题式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注意科学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科整合,开展主题式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1.拓展延伸形成主题。科学课的教学不是以课的结束为终结,而应当是引发一些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科学教材的拓展延伸,形成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三年级《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教材安排的是养蚕活动,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主题为《蚕丝与纺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养蚕,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了解蚕丝的应用价值,感知丝绸的生产过程,考察古老的纺织工具和纺织技艺,见证现代的纺织工业流程。在学习植物种植的有关内容时,我们开展了主题为《走近永春佛手茶》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永春佛手茶的种植历史、“佛手”名字的来历、佛手茶的习性特点、佛手茶的制作过程、中国的茶文化……

2.灵活自主组建小组。科学实践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组的组建非常灵活,都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自主调整。组建方式有三种:一是以问题为中心组建小组;二是以居住地为中心组建小组;三是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组建小组。

3.全面深入实施指导。活动的初期,教师就活动方案的撰写、研究方法的选择、调查对象的确定以及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辅导和讲座,让学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少走弯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以提高科学探究的深度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利用每周的活动时间,集中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和困难,指出活动中的缺点与不足,总结各组中好的做法及成功经验,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还及时帮助学生联系学生家长及有关社会人士,动员他们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科学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主义 双刃剑 科学实践哲学 负面效应 ,科学发展观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practice, sciences are not only theoretic tools with which one can transform the nature , but also practices that bring physical effects on researched objects. so even scientific practices in researching can produce real physical negative effects on researched objects, environment, research instruments and even researchers themselves, and can also consume very much social resourc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tific practices cannot be erased only though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tself, rather require various human cultural kinds to balance.

key words: scientism, double edged sword,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practice

一、科学本身也有负面效应吗?

提到科学技术有负面作用,中国流行的用语是“双刃剑”。据说,最早使用的是控制论之父维纳。他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一书中,提出警告:“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1]显然这是指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利弊两种可能性。目前媒体中流行的“科学技术是双刃剑”的说法通常都是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立言的。

技术是双刃剑,技术的实际发展和使用带给人们的并非一定是正面的价值,这一点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主义盛行的国度里,也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了。但是,与技术有别的科学本身也具有利弊双重性的观点,今天在中国学术界迄今仍然没有被普遍接受。流行的观点是讲科学与技术分开,坚持科学无,技术应慎重。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很多,不胜枚举。[2][3][4]。

有的学者虽然认为科学和技术都有“双刃剑”效应,但是强调两者的区别,“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说是‘胎里带’,而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因为,“科学的双刃剑是通过技术成果得到显示的。”[5]刘益东先生强调科技知识带来的风险与科技知识不可逆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致毁知识”这一很有启发性的概念[6],但同样也是认为科学只有在应用之后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否真的可分?在今天科学与技术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在科学与技术之间要想划分清楚是越来越难了。例如引发无穷伦理争论的克隆技术,难道本身不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吗?对于这种质疑,人们通常这样来辩护:即使某个具体成果,我们在实践上难以划分清楚明确的界限,但在理论上我们总是可以坚持具有这种区别。拿重组dna技术来说,就其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活动奥秘的认识而言,属于科学范畴,没有什么负面作用,即我们不会因为认识的发展与提高而损失任何东西;而就其作为对生命活动改造的技术,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种对科学理解的理论优位的态度,恰恰是科学实践哲学着力批判的传统[7],对此辩护策略,笔者将另文评论,在此不作讨论。

学术界大多认为作为与技术有别的科学没有负面作用,这是因为人们仅仅从结果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只把科学当作知识,当作观念形态的存在。这种将科学看成是世界表征的理论优位的科学观是偏颇的,它忘记了科学研究活动首先是科学家实际操作的实践活动,只有从实践优位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活动[8]。海德格尔说:“今日的科学属于近代技术的本质之域,而且只是在这一本质之中。”[9]科学是从对自然对象进行操纵控制的角度来开展认识的,“作为活动性地可操纵地研究一切存在者,科学确定一切存在者,并通过它的确定而制约着权利意志的持久保证。”[10]

要想获得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知识,首先就要从事复杂的科学实践活动,而这科学实践活动中,人们不得不要对研究对象、环境、乃至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者产生各种有意识的和意料不到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本无法彻底排除的。如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知识不能直接产生实际作用的话,那么作为至少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和干预以获取知识的科学实验活动本身,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一种技术活动,就在产生着实际的作用。而且,正是这种现实的物质作用才是科学试验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科学试验的现实的、物质性作用是本质性的,不可消除的。因此对技术活动适用的,在原则上也适用于科学活动。

甘绍平先生强调,今天科学对社会的“威胁则主要来自于经验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为其研究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实验,即科学成果的发现方式与途径对社会以及科研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人群有某种危害。”[11]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在改变人类的信念方面,虽然从总体上来说,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是同时不可否认的也相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对此笔者将另文专门讨论。

二 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科学不仅是对世界的表征,而且更是介入和干预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科学作为活动,决非仅仅是观念的反映,而首先是物质性的作用。实际上,近代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受控实验来研究对象的规律,因此对物质对象施加物质性的作用是获取知识,形成观念形态的科学的前提条件。从某种角度上说,物质性改造成了理论认识的前提。实验并非是科学中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科学研究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所谓科学知识本质上就是对世界的实践性的操作性知识。科学并非是绝对普遍化的理论表征。理论不过是提供了一些帮助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模型而已,缺少了构成理论理解背景的科学实践活动,理论不过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而已,难以正确理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开头一句话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而在第十一条中,马克思强调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后来还做了马克思的墓志铭)。[12]这样的理解与科学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玻尔在解释量子力学中出现的新奇现象时,指出“任何观察都需要和现象的进程发生一种干扰;这种干扰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它会使我们失去因果描述方式所依据的基础。……物理学中的新形势,曾经如此有力地提醒我们想到一条古老的真理:在伟大的存在戏剧中,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13]海森堡指出:“自然科学不单是描述和解释自然;它也是自然和我们自身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部分;它描述那个为我们的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14]

近代实验科学家的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室是建构现象之微观世界的场所。对象系统在已知的情境中得以建构,并从其他影响中分离出来,以便进行操纵、追踪。科学家通过构建人工的简单化‘世界’来规避那种极度地限制了现象之自然显现的无序的复杂性。”([7],p106)在这个高度人工化的场景中,科学家对研究对象施加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隔离、介入与追踪三种。

通过将研究对象从其天然的环境中分离并隔离开,就切断了其与环境的许多千丝万缕的复杂的天然联系,从而可以使得对象的联系简单化,便于研究。如在抽真空的管子中测量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就能够排除掉非常复杂的空气阻力、风力的干扰因素。从此开始,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就已经不再是天然的自然了,不再是不受改变的自在之物了。例如,生物学家所研究的小白鼠,可能就是为特定的实验研究而在实验室环境中培养了许多代的种群,具有了野生的种群完全不同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再对已经隔离了的对象进行操纵。只有通过对已经从自然环境中隔离出来的对象进行强力的干预和控制,才能将所谓隐藏的因果关系揭示出来。例如,在实验室里我们对材料施加高温、高压、强电磁场等物质影响来检测材料在这种影响之下会发生什么变化,从而来建构相关的因果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科学研究与其说是作为观察者对辨别因果效力的关注,毋宁说是通过行动所预设的因果效力来进行的。” ([7],p107)这样一来,休谟原先理解的基于经验归纳无法确定的因果关系,就改变成预设而通过实验高度确定的因果作用了。而这种作用只有通过对事物的强力操纵才能确定。

通过隔离和操纵而获得的实验结果必须要受到严格地追踪。更进一步,“追踪实验涉及到从建构之初对整个实验进程的控制。追踪不仅仅是监视实验的结果,更主要的是监视事情的正常运作。” ([7],p107)通过对实验室中所建构的微观世界的所有成分进行全面地监控,即对每一部分进行分类、编码、归档、记录身份、定位和处理,就可以确保研究对象完全处于研究者的掌控之中,并且使之高度接近于理想模型所描述的状态或性质。

这种隔离、操纵、控制虽然是从实验室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却并不会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之中,实验室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常常会把实验室中对自然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室外的天然自然之中,从而实现对整个世界的操纵和改造。因为“实验室不是由四壁构成的物理空间,而是实验设备共同发挥作用的情境,它甚至把自然界都纳入到实验设备之中”。([7],p111) 例如,化学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留下的废物、污水, 最后肯定都要排放到环境中去。而另一方面,实验室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也必须取自环境。这样,作为物质相互作用过程的科学活动,必然要对实验室内外的自然事物产生或大或小性质各异的影响。

科学研究活动除了对研究对象产生直接的影响之外,还反过来对用于研究的设备产生了反作用。仪器设备的耗损,反过来又刺激了仪器设备的建构,这种建构绝不会仅限于实验室,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到实验室外的工业活动、商业活动等等。实验动物饲养、科学仪器制造等早已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设施,如庞大复杂的研究仪器设备体系,实际上已经成为今天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社会建构的先导和模板。例如,今天信息社会的基础计算机,本来就是科学共同体少数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后来才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用品。又如万维网(/work/">总结起来,科学活动作为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可能会对研究对象以及实验室外的自然环境、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室外的社会工商业活动、研究者自身健康等方面产生物质性影响。而所谓正面或负面效应,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既然对社会以及自然都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就是关涉价值的,按照具体影响的性质,自然就会产生正面和负面效应。

三 科学活动的负面效应

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比较小,研究对象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见的普通对象,科学研究活动很难对实验室之外的自然和社会产生值得关注的影响,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科学研究活动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是,如今科学发展已经彻底使得这种忽视变成不能原谅的错误了。我们认为,科学活动对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1,研究对象,2,环境,3,研究者自身的身体健康,4,社会以及生态资源。

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就是有关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对实验动物和人体所产生的危害。严格地说,纳粹医生和日本军国主义731部队的医生所进行的也是科学研究活动,其结果也是有科学价值的,甚至是很重要的。例如,731部队主持活人冷冻实验致人死亡的吉村寿人后来竟然当上了京都医学院的院长,被授予了日本最高的奖项质疑(三级新星勋章),后来还当上了神户女子大学的校长。[15]但是,他们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是违背人类伦理的行为,是不折不扣的犯罪行为,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为在这里,求知的欲望、甚至科学研究的热诚也是不能超越不伤害人类这一基本伦理规定的。

如果说,以上这样突破人类伦理底线的行为在科学研究中毕竟是罕见的罪恶的话,那么对动物构成伤害的科学试验就是司空见惯的普遍事实了。尽管许多动物实验对于人类医疗保健非常重要,但这些实验毕竟直接导致了大量动物的丧生和痛苦,何况其中有相当多的实验本来是不必要的,是可以用其他方法代替的。随着人们对于动物权利和福利观念的不断认同,动物实验的这些负面效应暴露得也越来越明显了。即使就最为保守的估计,仅美国一年用于实验的动物就超过1000万只。而其中大量的残酷实验其实并没有多少科学价值。[16]

更加危险的是科学实验对环境所构成的危险。如剑桥大学教授马丁•芮斯(martin j. rees)在《我们最后的时刻》(our final hour)中认为,现代科技使得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力量得到了高度放大,以至于实验室里的一次错误就可以产生一场大浩劫,带来只有上个世纪的核战争狂人才能想象得到的严重破坏。事实上他就曾以一千美元打赌,在2020年之前就会有一场生物恐怖攻击或者生物意外,会导致一百万人丧生。芮斯的估计未必很准确,但是科学实验以及相关的设施、材料可能是危险的来源,这应该是无疑的。

芮斯认为某些物理学实验的风险甚至更大,这些实验原则上可以扰动时空本身,引起物理学法则骤然转变成新的形式,就像水突然变成冰一样,摧毁我们的原子和此外的所有东西。因为在非常非常冷的温度下物质如何变化,我们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他说,当我们把一个检测引力波的仪器上的一个金属棒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使它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彼得•米切尔森所说的“宇宙里最冷的大型物体”时,感到担忧是有道理的。[17]

2004年春季sars病例在北京再次出现,原因居然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的病毒外泄,新加坡和台湾实验室2003年也都曾发生过sars病毒泄漏事故,类似的事情过去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也曾一再出现过[18]。又如,为了研究发射探测卫星,虽然不会直接导致对人的伤害,但是卫星是靠钚电池驱动的,如果发射失败,卫星所携带的剧毒的钚有可能从空中散落在广阔的地面上,这将产生灾难性后果。([11],p107)

科学考察作为科学实践的一种形态,同样也可能对所考查的环境产生破坏影响。更何况科学考察活动很少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是进一步开发的前奏和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常常伴随着电视等媒体的报道、资源的开发、旅游工业的宣传等等。对此,吴国盛教授提出了质疑、警告和建议,“今天的科考工作者应当如何规定自己的角色?今天的科考目标是否要无限地指向新的荒野地和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带?我不认为人们应该抑制自己的求知热情,但是,科学家应当更多的清楚自己的科学工作的社会后果和社会责任,以及为无告的大自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科考实际上导致或加速了某一个物种的灭绝,如果科考实际上帮助破坏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应该质疑我们的科考动机,应该考虑改变我们的科考方式。”[19]

科学实验可能对作为试验者的科学家的健康产生危害。例如长期在实验室工作,就有可能被迫呼吸实验室中受到污染的空气、接受辐射、感染病菌、病毒等等。而作为实践的物质性作用因果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甚至要被迫“主动”地受到试验规范的影响。如有些实验持续时间很长,试验者要检测,就必须长时间泡在实验室中,可能要熬夜乃至许多天不可以离开实验室。像居里夫人在炼制镭元素时,作为炼废矿渣的动力提供者,就首先充当了重体力劳动的角色。长期低头观察显微镜的试验者,则易患颈椎病、视力疲劳等等。例如,居里夫人就是在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实验中饱受辐射,最后罹患癌症不治身亡的。[20]

在现代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天文数字。例如,超级超导对撞机项目预计要耗费100到150亿美元,由于费用过于巨大,所以虽然已经耗用了20亿美元,1993年最后还是被美国国会断然下马。卡尔•萨根认为这一计划失败的关键因素是,资金管理不善,财政有限和政治上不称职。科学家们没有能向公众和政治家们说清楚,耗费如此多的金钱建造这一设施的意义。[21]

科学研究活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投入,如果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不顾轻重缓急,一味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的力度,就可能影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资源投入,可能会有失社会公平,从而影响到社会长期、全面、均衡发展。

四、科学活动应该受到控制

科学研究活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存在和内在的。以冠状病毒的研究为例,它意味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必须要长期保存、繁殖冠状病毒,研究人员要经常接触冠状病毒,要拿它来做实验,所有这些过程都有出错的可能,都可能带来我们不想要的消极后果。而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除非我们放弃相关研究。

否认科学活动存在的负面影响的学者,担心承认科学研究存在负面影响就会得出禁止科学发展的结论。这是不必要的担心,科学活动存在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禁止科学的发展,但是的确要对科学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甚至在必要时对某些科学研究活动要划定。

韩跃红以日本731部队和纳粹德国法西斯医生的残暴科学研究为例,指出科学研究也应该有。“当科学实验所选取的对象、材料、方法、过程、规则等方面有违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等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时,这一项科学研究的正当性、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当这种不正当性、不合法性大于其研究意义时,就应当禁止该项科学研究。”

她明确指出,科学研究的与技术的不同,前者可能是目的违规,也可能是手段违规,而科学主要是手段违规。科学不能被理解成禁止对某些自然奥秘的揭示,以防止这种知识被用于邪恶目的,而应被理解为科学研究行为同样要遵循人类基本的道德法律规范。她主张,科技伦理应当鲜明地主张:人的生命健康价值高于学术价值,科学研究中的人本精神应当高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中受试者的生命健康利益应始终优先于发展科学的利益及其它利益(如政治、军事利益)。[22]

针对学者以思想自由,对科学活动设限的说法。卢风坚持科学研究有,并非是对科学家思想自由的限制。“思想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任何力量都无权剥夺人的此项权利,但现代科研不是纯粹思想,纯粹思想可以是纯粹个人性的,但现代科研一来需要大量经费,二来与技术密不可分。”所以科学研究活动应该向社会负责,受到社会的监督管理。

卢风认为,“如果社会各界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后果不仅会严重破坏社会的伦理规范、侵犯人的尊严,而且会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那便应该通过行政或立法程序加以禁止,这与尊重科学家的思想自由没有矛盾。科学家可以有关于克隆人的科学思想,可以就此著书立说,但如果国家已明令禁止克隆人,那么若有科学家团体暗中筹集经费进行试验研究,那便是违法的。”[23]

我们认为,对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正视,充分认识,以科学的精神,并按照尊重人的尊严和福利,保护环境、敬畏生命、珍惜资源等现代伦理原则进行全面评估和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微生物学实验、涉及到有毒化学物质的实验、乃至现在争议很大的野外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实验等等。科学共同体早就从经验中认识到了这种可能的危险,往往也会制定严格的规定以防范危险。例如,在著名的阿西洛马国际会议上,一些有良知的科学家们对刚开始兴起的基因工程实验可能的带来的危险事先发出了预警信号,对相关研究进行自律[24]。

在进行人体实验时,应尽可能避免对人体的伤害,尽量选用替代方法,在无法替代,且实验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的前提下,受试者应该是知情自愿的。动物实验应遵循3r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数量(reduce),优化实验和生存条件(refine)减少痛苦,使用替代手段(replace)[25]。在野外科考时,要严格保护环境。放射性、有毒物质、恶性传染细菌和病毒等研究,应该高度注意防止对周围环境以及居民的影响。耗用大量社会以及生态资源的科学研究活动,则应该量力而行,设法与公众做到充分的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对于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活动,要制定严格的条例、规定甚至制定法律,违背规定者视情节严重程度,据相关规定予以惩处。在相关风险评估、条例制定、以及违规者进行处罚等一系列活动中,除了有科学家与科研机构、相关基金代表之外,还应该有相关伦理学家、利益相关人士等公众代表参加,依据事先制订的相关程序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公平合理,不会成为走过场的黑箱操作。

总之,基本的原则和精神应该是:科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造福人类,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的,决不能借口科学探索无,而放任科学的负面影响不管,那样最终会损害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也违背了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又必须是尊重科学共同体的相对独立性,避免政府或者其他外在力量对于科学内部事务的粗涉。)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劳斯认为,“我们不能把科学事业与我们赖以把自己定义为人类存在者的其他实践割裂开来”,所以我们“应该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7],p264)

参考文献

[1]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2.

[2] 李醒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光明日报,2003年4 月29日,b4版。

[3]金吾伦,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j],哲学动态,2000 年(10),4。

[4]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34-36

[5] 刘怡翔,科学和技术何以会是双刃剑,科学时报,2003-03-20

[6]刘益东,试论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失控(上)、(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39-42,48、2002(5),32-36

[7]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 邱慧 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4-77

[8] 吴彤,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j],哲学研究,2005(5),86-93

[9]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216

[10]岗特•绍伊博尔德. 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宋祖良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4

[11]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第16,19页。

[13]n. 玻尔著,戈革译,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92-95页。

[14]w•海森堡著,范岱年译,物理学和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1-42

[15] 聂精保 土屋贵志 李伦,侵华日军的人体实验及其对当代医学伦理的挑战[j],医学与哲学,2005(6),36。

[16] 彼德•辛格著,祖述宪译,动物解放[m],青岛出版社,2004年,34。

[17] 丹尼斯•奥弗比,全球警告:《我们最后的时刻》, 岁月如诗译,/whxxk/detail.asp?contentscode=735&newsclassid=0403000000 (2006年3月10日)

[18] 赵小剑 朱晓超,sars病毒泄漏调查[j],财经, 2004-5-20, 第10期 (总108期)。

[19] 吴国盛,科考的疑虑[j],中国国家地理,2003(10)。

[20] 纪荷著,尹萍译,居里夫人: 寂寞而骄傲的一生[m],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4,250。

[21] 卡尔•萨根,李大光译,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447-448

[22] 韩跃红,科学真的无?[j]北京: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5(2),59-62

[23] 卢风,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87。

[24] 张树人,重组dna争论对美国生物技术政策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1),44-50

科学实践范文第5篇

过失出现,涉及眼科诊疗的各个环节如眼科疾病的误诊、漏诊,未彻底实施告知义务,手术麻醉问题,手术中的

过失等,都可以引起医疗诉讼。眼科医生应重视诊疗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以防范医疗过失的发生。

【关键词】医疗过失;医疗纠纷;眼科

【中圈分类号】13919.4;r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2—0068—03

传统的观念认为眼科是一低风险的科室。在美国医疗

保险公司的风险等级(risk classification)分类中(风险等级

最低是0级,最高是ⅶ级),非手术眼科医生的风险等级为0

级,外眼手术医生为ⅱ级,内眼手术医生是ⅲ级。从风险等

级分类显示,多数眼科医疗诉讼(malpractice claims)与眼科

手术有关。[门

1985年jaconbson[2 j和kraushar等【3 j认为眼科医疗过

失须具备下列要素:首先医方必须经过眼科专业培训,取得

眼科医师行医执照,登记并注册后开业行医;其次,存在医

患关系(physidan—patient relationship);最后,医方有医疗

过失、患方有损害结果,且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proximate cause)。[ · 】

眼科医疗诉讼中,一般包括疾病的误诊、漏诊或疾病的

分期诊断不明。手术后随访或护理的过失,眼科手术技术方

面的过失。

、眼科疾病的误诊、漏诊(failure of diagnose}产生医疗

诉讼。

因眼科医生自身缺乏敬业精神,问诊和体格检查草率,

疏忽大意,特别是在病人初诊时对病史或外伤史等询问不

详细,仅满足于病人的某些表面现象,检查不全面,而出现

漏诊。常见的眼科误诊、漏诊有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

异物等。bettman[4 3统计的700例眼科医疗诉讼中有77例

与视网膜脱离的漏诊有关,其原因是检查时未行散大瞳孔,

检查不充分,未使用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或者在一眼发现

有视网膜脱离的情况下没有仔细检查对侧视网膜状况,结

果漏诊另眼视网膜脱离。

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革新。为眼科医生提供了很多先

进的辅助诊断仪器,使得部分眼科医生过分依赖于仪器,若

遇到儿童,特别是幼儿眼内非金属异物等眼外伤时,由于患

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自制力差,眼外伤发生后虽有眼部疼

痛或不适,但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觉症状或表达不清楚,

在就医检查时往往合作较差、哭闹,诊治医生无法充分散瞳

· 四川省科技厅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o1 o40—112

检查,仅凭b超、x光、ct等检查结果l4 j,而不从外伤史、创

口等综合考虑,就得出结论,出现错误诊断,导致治疗上的

延误或错误,最终病人视功能下降甚至眼球摘除,引发医疗

诉讼。

邻近器官疾病或全身疾病可以出现眼部的症状和体

征。如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和眼内肿瘤(intraocular

tumor)易产生视神经水肿(papilledema)、视神经萎缩

(optic atrophy)、视力减退(decreased visual acuity)、头痛

(headache)、视野丧失(1oss of visual field)、非共同性斜视急

性发作(acute onset incomirant strabismus)等症状【5.6 j。在多

发性疾病时眼科医生的临床思维狭窄,陷于一元论,思路仅

仅局限于眼科,只把注意力集中于明显发现的眼疾上,对病

情缺乏综合分析,满足一种诊断,对于一些不能解释的现象

放弃进一步的检查,造成某些疾病的误诊、漏诊。

二、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问题

鉴于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得医患

关系中知情同意问题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建

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患方尊重医方的诊治权。

医方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诊疗才能获得双方都满意结

果。当与病人进行有关病情的交流时,主管病人的眼科医

生应亲自去做,而不是委托护士或其他人去做,并且在履行

告之义务过程中眼科医生尽可能使用非专业的、通俗易懂

的语言,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情况或手术的方式、

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疗效等全面真实地告知病人、家属,

病人不明白之处应详加解释;忌讳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或

故意将病情恶化、夸大风险 j对一些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功

能检查、视野检查、立体视觉检查、视觉电生理检查等病人、

家属表示理解,口头表示同意则视为知情同意已落实。而对

于一些重大或可能有危险的诊疗如rk、prk、lasik、荧光

血管造影术、眼球摘除等,则需病人、家属在手术同意书等

文书上签字后,才视为知情同意已实现。1986 年

13ettmant8]评价的12例做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 鲞f箜 塑!

totomy)引起的医疗赔偿案例,发现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病人

受媒体的影响,仅知道此项手术的优点,未充分了解手术可

能的不利因素,如术后近视未能矫正,出现散光又不能戴角

膜接触镜等并发症,在未充分了解情况下签字。在国内一

些眼科医生在进行ok镜、prk、lasik等治疗前随意向病

人承诺“术后视力能达1.0以上”或者“手术100%成功”,一

旦病人预期效果不好 ,则可能发生医疗诉讼。kraushart9j认

为在他的眼科医生阅历中,因病人的知情同意权部分履行

或没有履行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在医疗诉讼中可能占第二

位。

三、术前准备(preoperative problem)问题

术前全面的全身和眼科检查是决不可少的。全面的检

查有助于了解病人全身的机能状态及对不同手术承受力的

正确估计。术前病史询问应包括是否有各系统的疾病和既

往手术史。是否有服药及药物过敏史,是否有家族疾病史

等。眼部辅助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底镜检查、裂隙灯检

查、眼压及前房角检查,角膜内皮检查、a超、b超等。眼部

检查有助于排除手术禁忌证,如患有慢性泪囊炎、急性结膜

炎等眼科疾病的患者;有助于了解原始的屈光状态,测量角

膜曲率、眼轴长度决定植入人工晶体的度数;有助于白内障

手术人工晶体的度数和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程度的估计。如

果眼科医生对病人术前检查不重视、不认真。检查草草了

事。会使手术结果不理想。从而产生医疗诉讼。1990年in—

sl 10]曾报道过一例眼科诉讼案例: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一位眼外科医生在给一白内障病

人作术前检查时,未取去其所带的接触镜(常规应在接触镜

摘去后2小时至2周,当眼球恢复自然状态后,方可测量眼

球轴长),导致眼球轴长测量不准确,在使用角膜曲面计

(ketaometry)时读数又不准,以致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不

当,病人出现视力损害而将医生告上法庭。还有就是术前

会诊问题(preoperative problem with consultation)。眼科病

人特别是老年病人常伴发其他系统的疾病,术前需要同专

科医生一起了解病人的身体对手术的耐受情况。因此一些

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等都必不可少。

眼外科医生如果术前通过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发现病人患有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未请会诊医生或请了会诊

而会诊医生出现差错,都容易使病人在手术中发生意外,引

发医疗纠纷。kraushar等¨1 j对40例白内障手术引发的医

疗诉讼分析研究,发现3例与术前会诊有关,3例病人均有

心血管疾病。第一例手术前请了会诊医生,但没有会诊记

录,病人在做白内障摘除术时,心脏病发作死于手术台上。

第二例病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术前没有会诊。也

未做心电图等检查,普通麻醉时病人出现昏迷,10天后死

亡。第三例病人电解质紊乱,术前没有彻底矫正,请了会诊

但会诊医生忘了提醒在手术前使用甘露醇调整电解质;手

术开始时病人出现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这3例均是医

生手术前对病人情况不了解所导致的医疗过失。

四、手术麻醉问题(anesthesia problem )

眼科手术精细,要求手术中病人绝对安静,保证眼球绝

对不动和稳定的眼压。因此手术成功与否,除了与手术者

· 69 ·

的技巧熟练程度、病人的合作直接有关外,还与手术麻醉有

密切联系。bettman[ j的统计中因麻醉问题产生的医疗诉

讼有32例。占了全部的4.5% ,其中造成眼球穿孔有12例。

术前眼科麻醉师应对手术病人进行检查,了解病人药

物过敏史,准确把握病人的体质和全身状况,以防麻醉时出

现病人对过敏的情况或其他意外。

以白内障手术为例,白内障手术成人一般采用局部麻

醉,常用的麻醉方式有眼轮匝肌麻醉和球后麻醉。因眼所

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常见并发症有球后出血和眼球(后巩

膜)穿孔。文献报导的因穿刺麻醉致眼球穿孔(perforation

of globe)的发生率约为0.1% ,实际可能还要高。麻醉时发

生眼球穿孔的两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眼球的因素¨ 。技

术性因素,主要与麻醉师的技术水平、所选穿刺针的钝锐及

病人的配合程度有关。若麻醉师不是眼科专门的麻醉师,

技术不熟练,以及所用麻醉注射针过细过软、针尖过于锐

利,进针方向位置不正确,进针摇摆,病人不合作,麻醉时选

用传统的眼球鼻上注视位置,重复多次注射,都会增大眼球

穿孔的风险。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轴向近视(axial myop1.

a)。正常人的眼轴长度大约为24 mm。当轴向近视眼的轴

长大于26 rnm时,球后注射麻醉的风险约为0.1% ,当轴长

小于26mm时,风险增至0.7%l12,13】还有眼球结构异常如

眼球内陷、葡萄肿致巩膜变形等均有可能使麻醉穿刺时伤

及眼球或视神经。boniuk等¨ j报导了4例白内障手术球

后麻醉致眼球穿孔的医疗诉讼。这4例眼球穿孔主要是技

术性因素造成的。其中1例给病人麻醉的是非眼科专门的

麻醉师,另3例则是麻醉师疏忽大意,在穿刺时没有意识到

已将巩膜刺穿,重复注射。另外这4例麻醉师选用的麻醉

注射针均不合眼科麻醉标准。除1例手术医生发现有微弱

红光反射,意识到有穿孔,及时做补救手术外,其余3例病

人未做补救手术,手术后均出现视敏度降低,玻璃体出血。

视网膜脱离。

另外有一种少见的情况,眼科用麻醉剂调配的过失.导

致病人受到伤害。日本东京高等法院于昭和四十一年三月

二十五日判决的一案中,实习护士调剂眼科所用与

蒸馏水的混合误认为与稀硫酸的混合,麻醉医生未

注意而给患者注射,患者产生并发白内障等损害。法庭判

定认为医生存在有过失。l j

五、手术问题(operation problem )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趋向,白内障摘除手术(cataract

extraction)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眼科手术[16,"】,由白内障

摘除术引发的医疗诉讼也在眼科医疗诉讼中占了第一

位hl9.1‘·i7j。但国外有学者认为因手术中技术方面的过失

如手术动作不规范、方法不当引起的医疗诉讼相对较少。

而大部分诉讼与植入的人工晶体、术后并发症有关。在

battlnan{-4 j统计的154例白内障手术诉讼中49例与植入的

人工晶体的质量关系密切。如人工晶体质量不合格,设计

不合格,过于锐利或粗糙,重量不对;人工晶体被细菌感染

等;植入晶体后出现偏心现象;前房人工晶体插入位置不当

导致持续性疼痛,或玻璃体流出;或发生人工晶体脱位,玻

璃体通过瞳孔流入前房,造成玻璃体丢失、视网膜脱离,病

· 70 ·

人不得不再次手术[ol0 】

一些白内障病人在视力仍好的情况下进行白内障摘除

术,这并非一个好现象。有研究表明手术前有视力差(≤0.

1)的病人手术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而手术前视力好(≥0.

5)的病人往往手术后自觉效果不明显。手术前后视力的对

比,使得后者比前者更容易提起医疗诉讼[ ·“.17】。

眼科医疗过失对于眼科医生和医疗保险公司来说都是

一个避讳的问题,目前缺乏有关医疗过失的真实而详尽的

统计学数据。因此每位眼科 医生都应从已发生的医疗诉讼

中汲取教训和经验,防范更多的医疗过失发生。

参考文献

[1]i--layab jd.the plaintiff’s attorney’s point of view.arch ophthalmol,

1985,103:1791~ 1793

[2]jacobson iil,tucker re).how to depend yourself in ophthalmic

malpractice suit[editoria1].arch ophthalmol,1985;103(12):

1793~ 1794

[3]kmushar mf.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in the~ o’nent of

vitreoretinal diseases.arch ophthalmol,1987,105:187~ 190

[4]betteman jw.seven hundred medicolegal cases in ophthalmogy,

ophthahnok~y,1990。97:1379~ 1383

[5]ck~e jg,rutstein rp.binocular vision~ ies:an emerging

causeofmalpractice clainl8.j am optom assoc,1995,66(5):

305-309(abstract)

[6]classe jg.brain tumors,malpractice,and optometry.ootom

clin,1993,3(3):127~134(abstract)

[7]krat~mrmf,steinberg ja.hfomaed consent:surrender or salration

?arch ophthalmol,1986,104:352- 355

[8]betteman jw .radical keratotomy:factors inmedicolegal claims.

surv ophthakno1.1986,30:267-269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0卷(第2期)

[9]kraushar mf,turner mf.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in ophth~

lmology:thenew jerseyexperience.ophthalmicsurg,1986;

17:671—4

[10]lnsler ms.liabilty for intraocular lens calculations[1etter].am j

ophthalmol,1990,110(5):578-579

[11]kraushar mf,turner mf.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 in

cataract surgery.arch ophthalmol。1987,105:1339~ 1343

[12]hay a,flyrm fiw,hoffman ji,rivers ah.needle poretration

of the globe during retrobulbar and peribulbar injections.ophth~.

mology,1991,98:1017~ 1024

[13]ramsayrc,knoblochwh.ocular perforationfollowing retrob.

ulbar anesthesia fo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am j ophtha1.

mol。1978。86:61~ 64

[14]boniuk v,noekowitz r.perforation of the globe during retrobu1.

barinjection:medicolegal aspectsoffour causes.survophthalmol,

1994.39(2):141~145

[15 3龚赛红.医疗损害赔偿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__.212~

215

[16]snellingen t,skrestha jk,huq f。et a1. e south asian

cataractmanago’nent study:complications,visionoutcomes,and

co meal endothelial eell in s randomized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intrae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with andwi thout an.

terior chamber intraoetdar lens implantation. ophthalmology,

20__。107:231~ 240

[17]kraushar mf,robb jh.ophthalmic malpractice lawsuits wi也

largemonetary awards.archophthalmol,1996,__:333~337

科学实践范文第6篇

李喆从2002年先后担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面对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他冷静分析,果断处置,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坚持从严治企,灵活应用多种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老企业焕发了青春。

针对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他带领业务销售部门的员工主动出击,日夜兼程奔波在全国各地用户厂商之间,以真诚感动客户,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各地用户的信赖。使公司生产经营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针对老企业转制后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李喆多次召开了公司股东会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增股、配股,推行董事会成员控股,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充分调动了全体股东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李喆十分注重提高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亲自主抓技术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优化设计工作,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采用岗位绩效工资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制订以业绩和成果决定经济收入的科学管理机制。他十分注重改善工程技术人员的生产工作环境,为技术研发中心购置和更新了十多台性能先进的专用设备,使科技人员如虎添翼,以饱满的热情和奋发的精神投身科技研发。他十分注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多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走访各地用户厂家,实地察看自己的产品在用户生产现场的使用状况,虚心听取意见,拓宽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视野,使公司各种成套设备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公司研制开发的几款筐兰成绳机、管式成绳机、串联机、管式捻股机等成为国内金属制品行业最大、最新的钢丝绳成套设备,替代了进口设备,扩大了金属制品领域的国产化率,为国家和各地用户厂商节约了大量外汇和资金,使包头矿机公司成为全国钢丝绳成套设备的龙头企业。为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公司连续荣获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荣誉称号。被自治区科技厅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分别授予“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称号。

李喆高度重视党建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涵,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骨干和先锋作用,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氛围、陶冶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建设了党员活动中心和职工之家,购置各种健身器材。大力开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歌咏比赛和优秀员工外出参观学习。多次组织员工进行街头文艺和体操表演,长跑,进行拔河、各种球类、棋类的比赛,每年为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了矿机公司在社会的知名度,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

在企业管理中,李喆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建设和谐企业,他十分关心广大员工和离退休职工、特困员工的生活,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每逢重大节假日都要去职工家中慰问,遇有员工和离退休职工生病、住院等特殊情况,他都及时前往慰问。多次组织员工为困难职工捐款,为公司全体员工办理各种保险,为生产一线员工调整了工时值,使广大员工的收入逐年增加。

扶贫帮困、承担社会责任是李喆的一贯主张,他经常教育和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组织员工为东河区旧城改造捐款;带头并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全市义务献血活动;多次组织公司党员和员工为贫困学生和贫困母亲义捐;为土右旗将军尧子乡一把树村出资铺设砂石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为东河区“扶困基金会”和革命老区土右旗板申图村等多次捐款资助。在一次东河区矿难抢险救援中,他组织党员和员工,仅用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个特大水箱的紧急制做任务。他荣获包头市“劳动模范”的表彰奖励,领回的5000元奖金,全部资助了困难员工和考上大专院校的员工子女。2008年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他都多次组织员工为救灾捐款。

公司建立健全了党委工作、学习制度。在所属7个党支部中,大力开展以“建设新矿机,党员争先锋”为主题的建章立制工作,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每年“七一”,都要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党支部、先锋模范示范岗进行表彰奖励,并组织先进员工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

公司组织所属各党支部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广大党员和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发动全体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大局,团结奋进,连创佳绩,不断取得两个文明创建的新业绩。

公司连续多年荣获包头市委市政府的各种表彰奖励,并荣获自治区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的表彰奖励,荣获了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

科学实践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实践活动;科学;探究

开展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是全面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是每一位孩子都具有好奇、好动的共性和发挥特长的潜能。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去观察、实验、思考、制作、研究和创造。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精神风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和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等,找到了一条适合我校特色的科学实践教育之路。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都是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明白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他们才最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探究。我校不远处有一条跳石河,十年前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一到夏天便成了人们游泳纳凉的好去处,正因为其水质上乘,成了小湾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在进行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的教学时,住在跳石河边的一名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河里的水为什么变绿了?河里的鱼虾为什么看不见了?”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马上开展了一次关于跳石河水质变化的科学实践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十年前河的上游全是原生态的山林和农村;五年前,有一老板看中了跳石河两边的秀丽景色,便在河的两边搞开发。修了一个海子湖宾馆,建了一些农家乐。从此跳石河的水慢慢的变绿了,鱼虾越来越少。同学们一下明白了跳石河水质变坏的原因。像这样的问题学生经常都能发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学会捕捉和引导。这样就能经常开展科学实践调查活动。

二、科学实践在生活中进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丰富多彩的生活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迫切得到答案,又可使学生深入进行科学探究。而真正的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不能局限在课堂、学校,而是要进入广袤的生活空间,教师更不能一手包办探究过程,要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自尝试科学活动。爱迪生发明灯泡,阿基米德研究沉浮定律等,都是在生活中反复探索、实践和验证的。

我校附近有一座山,由于近几年禁止人们砍柴、伐木,人迹渐少,因此成了一些鸟的乐园。小学生对其中的一些鸟知之甚少,便非常想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学校以科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名义开展了“识鸟儿”的活动,学生纷纷献计献策。完了之后,学生并没有停止探究,他们非常积极地在清早和傍晚观察它们出林入林的时间,食物主要是什么,何时产蛋,何时孵小鸟等生活习性。学生们亲身经历,亲自记录,也许他们根本不觉得这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探究活动,而是其乐无穷的课余生活。

三、建立校内外科学实践活动基地

(一)充分利用我校闲置的土地资源,建立蔬菜种植实践基地

我校有一块多年闲置未用的土地,我建议将其建设成我校的科技实践基地,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我利用劳技课、科学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带领学生们铲除杂草,平整土地,很快建设成了我校的蔬菜种植基地。

每周的科学课外活动课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时大家可以到菜园子给自己小组的蔬菜除草、浇水和施肥。整个菜园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哇!第一小组的菜绿油油的,长得真好。”“第三小组的菜有点泛黄,可能是缺水,也可能是该施肥了。”“我们小组的菜叶上有小洞了,说明有虫子了,该给蔬菜捉虫了。”同学们观察着,讨论着,记录着。然后各施其职,浇水的浇水,捉虫的捉虫,除草的除草,忙得不亦乐乎。

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学会了蔬菜种植的一些基本技术。体会到了农民伯伯蔬菜种植的艰辛,培养了同学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同学们学以致用,用知识指导了实践,又用实践验证了知识,学到了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知识。

(二)寻找和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建立校外科学活动实践基地

我校处在场镇和农村的结合部,周边既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有养殖场和大片的果园。这为我校的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场地。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去豆制品加工厂、养殖场和果园参观学习。同学们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前提;在生活中进行科学实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是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关键;寻找和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建立校内外科学活动实践基地,是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必备补充条件。我想,随着学校周边环境的变化和学校自身条件的改善,我们将开展更多适合我校特色的科学实践活动。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们只要不断探索,一定能开创出一片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胡海志. 浅谈科学实践活动[J]. 教育界,2014(7).

[2] 黎睿滨. 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4).

科学实践范文第8篇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环境科学实践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态度。以中国同济大学为例,实践课程独立于理论课之外的课程体系,时间和距离的跨度比较大,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反观欧洲的实践教育,以与同济大学有交流合作关系的国王大学为例,更注重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态度方面,欧洲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高于国内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复合型创新性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环境科学领域的人才发挥作用。

科学实践范文第9篇

(一)传统复习课的模式和弊端

传统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为:

传统复写课注重对学生理想模型习题的教学和练习,使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得心应手,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难看出传统复习课存在着以下弊端:①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②忽视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③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和体验性。

(二)当前中考命题改革的趋势

1.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初中科学涉及的问题多为理想模型问题,理想模型有利于揭示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统一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概括化,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但是中考命题中已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复习课应该逐渐走向实际问题的开展。

2.从重视知识积累走向重视科学探究。近几年的中考中,以信息题、实验题为载体的注重考学生分析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的考题不断涌现。为适应这种命题改革,科学教学必须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开阔知识视野,不断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3.从单一学科知识运用走向跨学科综合知识运用。以往的中考题只注重单一学科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把自然学科分割成化学、物理、生物等几门学科,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只片面顾及某一方面的知识运用,而忽视其它方面知识的应用,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忽视其它条件的制约,使实际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

(三)构建科学实践研究型复习课模型

1.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

2.实践研究型复习课的基本设想:以具体的、代表性的实物、模型或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学习材料,通过对学习材料充分的观察,反复的探究、不断的讨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温故、创新、运用和迁移之目的。改变传统复习课堂以讲、练为主,以解决理想模型习题为主的现象,使课堂变得轻松而又有活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实践研究型复习课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激发动机:复习课要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激发不同程度学生的兴趣,创设具有兴趣的学习情景,选择典型的学习材料就显得格外重要。这里的创设情景是教师精选某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实物、模型或真实事件为教学材料,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埋下伏笔。学习材料必须是: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或原理;具有实用性;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观察对象、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所研究对象的仔细观察和不断剖析,找到其所蕴涵的最大量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很多实际问题都蕴涵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对其的探究,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需要,符合建构注意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加强了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突出了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的构建,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其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不一,所以提出的问题不一,探究的内容不一,学到的知识不一,得到的收获也不一。为了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量的最大化,培养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必须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知识活化,迁移创新:由于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的内容是各个方面的,既有物理学的,也有化学的,还有可能是生物学的,而这些知识都围绕着同一个研究对象发生的,从而达到了知识活化和最大程度的综合,这对今后解决类似问题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研究型复习课改变了以往复习课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面貌,顺应了现在考试改革的方向和新课程的理念,使知识更生活化,生活更知识化,使学生更关心社会,更关心生活,使复习课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但如何解决某些知识点的弱化现象,如何找到更多的、更典型的实物或事例来达到复习效果的最大化,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教学模式[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2).

科学实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科学主义 双刃剑 负面效应 科学实践哲学

一、科学本身也是“双刃剑”吗?

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提出警告:“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仅当人类生存的时间足够长时,我们才有可能进入这个为人类造福的时期。”[1]显然这是指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利弊两种可能性。目前“科学是双刃剑”的流行说法通常都是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立言的。

就与技术有别的科学而言,“科学是双刃剑”的说法近来在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金吾伦认为,“科学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 没有好坏之别。人们通常所说的‘负面效应’ 是应用造成的, 而不是科学造成的。……因而把‘ 双刃剑’的帽子加给“ 科学研究” 似乎是有失公道的。”[2]类似的说法很多,兹不多举。[3][4]

有学者认为“技术的双刃剑功能是先天的或者可以说是‘胎里带’,而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尤其是科学的负作用则是后天的,是科学从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产物。”因为,“科学的双刃剑是通过技术成果得到显示的。”[5]刘益东强调科技知识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并提出“致毁知识”这一很有启发性的概念[6],其立论是侧重将科学作为技术发展的准备,也是认为科学只有在应用之后才会产生负面作用。

“科学本身没有负面效应”,细究起来其实至少预设了3个假定:1,科学与技术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区分。2,作为特定实践形式的科学活动本身不会产生负面影响。3,作为特定观念形态的科学知识在没有转化为技术应用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这三个假定同时成立,“科学本身没有负面效应”才能成立。可是,这三个假定其实都是可以质疑的。

首先,在今天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形势下,在科学与技术之间要想划分清楚是越来越难了。有人这样来辩护:即使某个具体成果,我们在实践上难以划分清楚明确的界限,但在理论上我们总是可以坚持具有这种区别。[7]如重组dna技术,就其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活动奥秘的认识而言,属于科学范畴,没有负面作用;而就其作为对生命活动改造的技术,就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然而,这正是科学实践哲学着力批判的理论优位的态度[8],对此笔者将另文讨论。

其次,近代科学活动具有突出的实验特征,我们总是在与自然对象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认识的,对自然对象的改造总是我们进行认识的前提,而这种作用是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笔者在一篇尚未发表的论文中已经详尽地证明了,科学研究作为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实践活动其实也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兹不赘述。

第三,虽然国内学界承认科学理论和知识并非价值中立者不乏其人,但是明确地主张科学知识和理论也有负面作用者却并不多见,而前者其实逻辑上就蕴涵着后者。本文想要证明:作为研究结果的科学知识,虽然总体上说来可以认为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但是它对人类信念的改变也是具有负面作用的。

二、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

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科学观念并非是对客观独立的外在世界的表象,而是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世界的改造了的把握,这种改造不仅发生在物质层面,而且也发生在观念层面。这种新的把握反过来又会改造世界。”[9]科学发展不是一个简单地在头脑中积累更多知识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真理代替谬误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信念之网重新编织的过程,是一个改变语言游戏规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改变科学思维的范式、基本假定、判断标准,还要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生态平衡的改变。[10]这些改变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一样,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无知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骄傲和偏见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接下来说,“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1]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也同样适用于科学发展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恩格斯指出,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方面,在一般地自然观上却是这样地低于希腊古代。……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它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从斯宾诺莎一直到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细节方面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 [11],p9-10)恩格斯明确指出:科学在知识进步的同时,对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可能退步,在科学与神学关系可能退步,科学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可能不如同时代的哲学。

即使在现代科学传统内部,范式的更迭也并非只带来进步,同样也会有所谓的“库恩损失”。[12]例如,恩格斯说,“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的合作,……在达尔文的学说刚刚被承认之后,这些人便立刻到处都只看到斗争。……这两种见解在某种狭窄的范围内是有道理的,然而两者都同样是片面的和褊狭的。”([11],p291)所以,科学在带来认识进步的同时,常常也伴随着新的偏见,伴随着曾经获得的正确认识的丧失。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13]站在无神论立场上,这也是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思想、方法、乃至科学精神在人们观念意识中的接受,也有可能与人类其他方面的精神活动抢夺思想资源。科学知识占据了主导地位后,原先的叙事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传统的智慧遭到了蔑视,这些知识的传承和学习往往被中断,这也是令人惋惜的文化损失。[14]例如,西医传入中国,固然在医疗保健上对中国人民助益颇多,但不可避免地也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明确指出,中国古代有机论在对自然整体性的把握上,比牛顿机械宇宙观要更为深入。他说,“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朱熹十二世纪曾建立起一个比欧洲任何思想都较接近于有机哲学的哲学体系。” “我们这时代正在进行的一个大运动,意图用对自然的组织之较深理解,来修改牛顿的机械宇宙观。” [15]然而,近代科学的传播和发展却反而使得中国近代对于自然的理解在某些方面有所退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霍布斯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16]显然,他们认为唯物主义从培根到霍布斯的发展,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有退步的,而这种退步显然是与科学越来越抽象化的趋势密切相关的。

达尔文曾抱怨,他在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之后,对于文学和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所下降。[17]费耶阿本德指出,牛顿力学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为对自然解释的主导理论后,丧失了亚里士多德理论所具有的诸多功能,如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说明等等[18]。正因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无法像传统社会的主流理论那样充当意识形态的根基,现代人对新知识无法充分消化和适应,所以现代人往往普遍有某种失落、迷惘的感觉。[19]霍金也曾指出,现代科学的高速发展,使得即使是知识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无法全面了知和掌握人类的知识,从而造成不同学科知识分子的隔膜与分裂。[20]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哥白尼、达尔文和他自己的科学成就给人类的自尊心带来了三次沉重打击,因为哥白尼让大家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达尔文的研究使人类沦为动物界的物种之一,而最沉重的打击来自现代心理学研究,它“向我们每人的‘自我’证明,就连在自己的屋里也不能自为主宰。”[21]敢于向人类自尊心挑战的科学勇气固然值得敬佩;可是从另一角度看,这些伟大的科学成就撇开其科学知识方面的是非不谈,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当一部分人的自尊心确实构成了伤害,这也是一种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科学观念可能产生这些负面影响:1,科学观念在取得某一方面进步的同时,可能在其它方面产生退步。2,科学观念的传播可能抑制其他非近代科学形态的知识的保存和发展。 3,科学进步在促进认识发展的同时,可能导致非认知的精神状态方面的损失。

三、负面影响的控制和平衡

作为思想观念的科学知识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应该全面禁止科学的发展,因为科学知识的正面价值同样不可否认。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护思想意识中各种知识和文化传统的生态平衡。一方面,不可因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就以科学技术作为衡量其他文化的唯一标准,要承认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防止科学技术的越界滥用。[22]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文化居于垄断地位的现代社会,在必要时应采取措施限制科学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垄断作用,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传统,以保护对人类文化发展至关重要的文化多样性。这就意味着,非但不应给科学以特权地位,反而应给予在强势的科学文化冲击下不绝如缕的弱势文化以特殊的优待地位。[23]

在对待传统与当代科学观念的冲突时,应该摒弃直线进化的浅薄进步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优良作风,对科学演进过程中伴随着知识进步而出现的退步保持清醒和批判的头脑,对科学活动中已被取代或者否定的科学观念应该有韧性的坚持和宽容[24]。必须认识到,即使在科学观念上,旧的理念有可能在本质上是正确的,而新的理念反而是错误。这样,才不会对新潮的科学观念不加分析地一味接受,才不会变成观念时尚的追星族,才有可能对流行的错误思想进行抵制和批评。

应树立知识的多元评价标准。正如普特南所说,得到了严格证明的科学命题,并非就不可能有缺陷,并非在科学上就不能得到改进。[25]后现代科学认为,科学知识是真理,但不是全部真理,往往是受到特定意识形态遮蔽的真理[26]。因此,即使对于科学知识的内容本身,仍然可以进行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不同视角的批判。只有通过批判才能得到全面的真理。

劳斯认为,科学实践活动不能自外于政治、伦理的批判。科学哲学应该是对科学事业进行介入和参与的文化研究。[27]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自尊、情感、天人合一的体验等,都可以作为内在要素参与科学实践,以重构科学,建立新的知识和权力联盟。这当然不是说可以用科学实践之外的欲望和价值来代替科学证据,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而是说不能先验地将这些价值当作科学认识论之外的因素排除掉,而是设法通过建立这种价值与已有科学证据之间的紧张关系,来作为我们发现主流科学隐含偏见或不足的线索,或者通过文化其他领域的相应建设以弥补科学知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种多元化精神,要求摒弃真理一元论的观点,容许科学实践中不同立场和观点并存,容忍乃至鼓励另类科学的发展。抛弃了表象主义的知识观,把科学当作与世界打交道的参与和介入性实践活动,认识到科学实践和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就再也没有理由要求科学实践必须是单一性的,完全可以建立起多元的、反思的科学文化。即使我们仍然坚持现代性的基本原则,这对于我们批判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论思想,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建设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现代化也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28]

[参考文献]

[1] n.维纳著,陈步译,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32.

[2] 金吾伦,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j],哲学动态,2000 (10 ),4.

[3] 林德宏,“双刃剑”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0),34-36.

[4] 李醒民,在科学和技术之间, 光明日报, 2003年4 月29日,b4版.

[5] 刘怡翔,科学和技术何以会是双刃剑[n],科学时报,2003-03-20

[6] 刘益东,试论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失控(上)、(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39-42,48、2002(5),32-36

[7] 李醒民,就科学主义及反科学主义答客问[j],科学文化评论,第1卷,2004(4),94~106

[8]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 邱慧 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4-77

[9] joseph rouse, knowledge and power: towar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science[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211

[10] richard rorty, objectivity , relativism, and trut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93

[11] 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编.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12] 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 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8-99

[13] 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9

[14]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 后现代状况[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94

[15] 李约瑟著,陈立夫等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364-365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3

[17] 达尔文著.毕黎 译注 达尔文回忆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2-93

[18] 保罗•法伊阿本德著. 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248

[19] 莫诺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偶然性与必然性: 略论现代生物学的自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8-129

[20] 霍金著.许明贤 吴忠超译, 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1992,151-152

[21]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25

[22] 蒋劲松,理智的魔鬼抑或狂妄的天使:科学是否需要监督和制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1),1-3

[23]张祥龙,给中国古代濒危文化一个避难所——成立儒家文化保护区的建议[n],中华读书报,2001.8.15

[24] 保罗•法伊尔阿本德著,周昌忠译,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2

[ 25] 希拉里•普特南著,应奇译,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37-39

[26] 大卫•格里芬著,王治河译,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5,12

[27] joseph rouse, engaging science: how to understand its practices philosophically[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249-250

上一篇:银行股票投资范文 下一篇:科技研究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