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4 06:20:43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传统专业相比兼具技能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习实训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如何监控和强化实习实训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科学评价实习实训效果一直是高职院校和业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林航院”)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于强化和监控酒店管理实习实训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评价实习实训效果提供参考。 1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本着“以评促管、以管促改、以改促建、重在管理”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模块化项目训练为载体,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实习实训的目标、任务、项目、步骤及保障措施、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监控、评价、总结、反馈和改进等关键环节,紧紧围绕培养“成功应用型人才”总目标,合理选择管理评价指标要素和分值,科学确定权重系数,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实现对实习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组织、管理、监控和评价,保障实习实训教学有序进行和持续提高。 2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模式的基本内容 2.1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培养“成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始创于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专业管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的成功应用型人才(Successful&PracticalTalents,SPT)”;推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三个核心能力”(即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和“四类证书”(即学历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证书和公共技能证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占教学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产性实习实训占实践教学总学时的80%以上,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过渡”就业。 2.2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化教学”为基础 桂林航院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酒店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CompetenceBasedEducation,CBE)训练是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包括:(1)专业技能训练。重点训练学生在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和康乐等岗位的专业技能及常规操作;(2)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以酒店服务礼仪、语言沟通、酒店文化和团队精神、计算机操作训练为主;(3)英语技能实训。以酒店外语等级考证训练为主。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单列,实行单独教学,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前两年每学期实施“16+4”教学运行模式,即每学期理论教学及考核考试占用16周时间,剩余4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酒店见习、酒店礼仪、前厅与客房实训、餐饮服务实训、酒吧服务实训、酒店业务实训、酒店英语实训和普通话训练等实习实训课程。 2.3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以“深度校企合作2+1模式”为途径 桂林航院酒店管理专业聘请实习实训基地专家和领导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和研讨,推行“深度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酒店顶岗和毕业实习一年。第一、二、三、四学期各有四周的企业生产性实习,第五学期(含暑假)、六学期(含寒假)分别在酒店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由酒店管理人员或培训师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与学院指派的专业指导老师一道共同实施实习实训教学和指导,逐渐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换。为此,桂林航院与国内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和一线旅游城市具有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深度合作,构建了5个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网络。其中与上海兴荣温德姆酒店、上海静安商务酒店、上海龙之梦酒店、杭州千岛湖绿城度假酒店、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建立了长期实践教学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提供了优质的基地网络,为专业提供了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学生在酒店的实习实训经历增强了其社会就业竞争能力。 3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和考核 借鉴“ISO900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和“绩效管理”模式,构建以指挥决策、过程监管、总结评价、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为核心内容的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学校、系(部)和教研室三级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及时解决、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一级指标围绕“实习实训筹划与设计”、“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和“实习实训的考核、总结与反馈”3大项指标设定,各占分值30%、30%和40%;下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组织领导、巡查指导、实习生安全保障、实习实训成果和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6项二级指标,14项考评项目被分别委以不同的权重和评估标准,设A、B、C、D4个评估等级。评估等级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89~80分)、中(79~70分)、合格(69~60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附表已省略)。 3.1实习实训筹划与设计#p#分页标题#e# 下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组织领导两个二级指标,分实习实训基地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导师要求、组织机构落实、实习实训计划制订、实习实训酒店落实和实习生定员定岗、实习实训师生比和实习实训动员7个考评项目,重点考查实习实训前期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要求学校提前落实实习实训酒店,设置实习实训领导小组并进行责任分工,实习实训动员全覆盖和全员参与,实习实训计划规范完整、任务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指导老师和实习生实习实训小组合理分配,实习生和指导教师比例科学合理;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规定双方的合作年限、实习学生人数、“工”与“学”的时间、管理制度、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和岗位、轮岗安排、劳动条件、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相关费用支付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导师配置等。充分利用酒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培训资源,尽量安排诸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以及会议服务与管理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实训课程。 3.2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 实习实训全过程监管是整个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下设巡查指导、实习生安全保障和实习实训成果3个二级指标,分领导小组成员巡查、专业教师现场蹲点指导、实习生生产安全3个考评项目,强调学校实习实训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巡访实习实训基地,关心和检查实习学生工作和生活。作为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对整个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必须纳入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指导教师职责、规章制度、纪律执行情况及实习实训的过程指导;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实习实训对专业理论教学进行反思;要求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杜绝实习生违纪和安全事故发生。 3.3实习实训的考核、总结与反馈 下设实习实训成果和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2个二级指标;分专业实习报告、实习生自我鉴定、实习实训基地对实习生鉴定、实习实训经验总结和成绩评定、领导小组、指导老师总结、评议5个考评项目,主要考查实习生对于专业知识巩固、职业技能训练、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的收获、感悟和独到见解,考查学校对实习实训教学的总体评价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对实习生专业知识满意度、专业实践能力满意度和核心职业能力满意度评价。实习实训最容易忽略的是实习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对实习实训的总结和反馈,而这种总结和反馈能够为全面衡量学校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的管理、质量监控与效果,为确定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教改提供参考。 4结束语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兼顾学校、学生和酒店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校、学生和酒店三赢局面,形成学校与酒店深度合作、共同指导的运作机制,完善实习实训跟踪制度、酒店巡访制度和指导老师挂职锻炼和蹲点制度,形成动态反馈与保障机制。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训管理模式构建

一、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架构

我国各大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相关课程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大量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学生没有空余时间接受有针对性的实训,以至于“纸上谈兵”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实践技能的学习都要等到工作以后。目前各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课程中,前厅、客房、餐饮是其中基本组成部分,这些课程也有对应的实训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训内容能够完善学生们的知识架构,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养。[1]

2.有利于增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各大院校学生培养的数量很大,这也客观上增加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有全方位的武装自我,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一毕业就能在相关领域得心应手。从而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理想状态,节约了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势必增加学生们的就业机会。

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实训的管理模式构建

1.建立“校内观摩+校外考察”的认知实训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方面课程,应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校内观摩+校外考察”的认知实训体系即通过“校内观摩”与“校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酒店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状况,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酒店业的感性认知,这是酒店管理实训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校内观摩”可以与各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或单独设置相关课程,观摩的主要素材包括各类影音、图片资料等。“校外考察”就是深入到酒店中,实地考察酒店的总体运营情况。让学生与酒店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交流,听取酒店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介绍酒店运营流程。 [2]

2.规范实训教学流程,构建“实习=就业”的校外实训体系

合理分配实习岗位,进行岗位轮换。在充分发挥学生能力并结合学生意愿和兴趣的前提下,由实习酒店和实习生双向选择,最终确定至少1个服务岗位和1个管理岗位的定向顶岗实习,并由学校与酒店、学生及家长共同签订实习合同。

“实习=就业”校外实训体系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便于用人酒店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学生毕业后再与酒店签订就业合同,从而实现实习即可就业的目的,实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多方共赢。此体系构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平台,不仅能够使毕业生有稳定的就业去向,也能够使用人单位参与到“未来员工”的培养中。“实习=就业”校外实训体系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相关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及带队教师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关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从而保证旅游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实用型人才。

3.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体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完整的实训模式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持证上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文化素养,还要经常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应聘请知名酒店的优秀管理与服务人才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亲自向学生酒店运营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提高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心理辅导,构建定期检查管理体系

酒店要求员工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有耐心、有毅力。而当前我们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会对实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专业实习讲座或动员大会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清晰的认知,对本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尽可能详细、如实地介绍相关实习协议,使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所了解,树立学生信心,明确实习目的;另一方面,要安排当年实习完毕的学生回校与在校学生开展实习交流会,让在校学生更好地了解实习单位以及将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做好思想准备。[3]

在实习期间,随着实习新鲜感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对实习的高强度、简单重复劳动的厌烦和抵触,这个时期的指导和检查工作尤为重要。要适时召开实习单位负责人和学生座谈会,总结和反馈在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效果,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实习动机,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服务技能之后,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过程管理中,实习单位的实习生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走出波动期.另外,学校负责实习管理的老师要定期和每个实习小组组长联系,了解实习动态,委托小组组长及时召开小组座谈会,帮助学生走出不适期。[4]

三、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具有宽知识面、良好素质和较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与管理。特别是在专业实习管理上,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制订科学、规范的专业实习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如果说校内实训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调味剂,那么校外实训就是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一把钥匙,而贯穿于校内外实训过程中的教师指导就是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5]

参考文献:

[1] 邱亚利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考核体系的构建研究》 华章 2012(13)

[2] 张《“订单班”式酒店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2(2)

[3] 杨畴 《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 韦彩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 2OO9(4)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淡薄的表现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尤其是在酒店中短期实训或者顶岗实习中,主人翁意识不强,常常抱着“事不关己”、“局外人”的态度与想法,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工作凑合、敷衍。

(二)服务意识不强,很难胜任服务者的角色当前90后的高职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被服务的生活,在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后,很难适应服务者的角色,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能胜任或者经常感到委屈,甚至产生畏难退缩的想法。

(三)自我定位偏高,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作为高职学生,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的情况,大多数学生自我定位为酒店的管理者,他们刚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对被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强烈的不满,因而在工作中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不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学习,而是总想着尽快成为管理者或者草率跳槽。

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鉴于以上种种表现,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以及所在的梧州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基于饭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经验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

饭店服务技能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将本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来开设。在教学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梧州职院第一届(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率先提出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开创性地把教学设在酒店。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设计成“两段式”教学法。

(二)具体实施做法

“两段式”教学法即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课时分为两段,在学期的1-12周学生在校学习本课程的理论部分,第13周开始,酒店管理专业全体大一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在此期间其他的校内课程暂停,等学生完成实训后再补上。

1.积极与酒店对接结合梧州市酒店业的实际,从切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作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由香港海派集团投资发展,是梧州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最齐全、接待能力最强的四星级涉外酒店。规范的管理最切合我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需求,对学生来讲,较高的起点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酒店宣讲进课堂在与江滨国际大酒店达成合作协议后,酒店派出人力资源总监和各部门总监到梧州职院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宣讲,全方位介绍酒店的管理、酒店发展的成绩以及员工的待遇等。酒店高管的现身说法,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环境以及酒店的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经过面试定岗位根据本课程“基础篇、房务篇、餐饮篇”的内容构成,并且结合江滨国际大酒店的实际,为学生设计了前厅部、管家部、餐饮部等多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并且由酒店各部门总监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意见来给每个学生定下岗位。

4.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为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中,与酒店的员工一起同吃同住。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每天到酒店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协调、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酒店参与学生实训成绩评定实训结束时,由酒店为每个学生出具实训成绩鉴定,作为本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三、取得的成效

自2008级酒店管理班开始,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上述方法开展饭店服务技能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尽早形成

梧州职院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就到酒店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尽早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酒店里,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酒店业的文化气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锻炼,逐渐接触、了解酒店运行、服务以及管理的规律与特点,促使他们的职业意识尽早形成。事实证明,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大一第二学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后,为今后二、三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在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对工作很快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

(二)促进了专业任课教师的锻炼与成长

学生到酒店实训的同时,任课教师必须到酒店带队、指导。这样做有益于帮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当前酒店管理服务实际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对教师来讲,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到目前为止,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全部做过实训带队老师工作,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促进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经过多年合作,江滨国际大酒店已经成为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实训、实习基地之一。每年接收梧州职院学生进行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在历届选择留在江滨国际酒店工作的毕业生中,经过锻炼、成长,有些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实践证明,饭店服务技能“两段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树立形成职业意识、锻炼掌握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正在做更多的尝试,探索走出一条既能最大程度地服务学生成长,又能符合酒店用人实际需求的道路。

四、总结与思考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需要学校、教师、酒店等多方面长期的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加大酒店参与课程建设的力度,如何构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学校与酒店如何达到合作共赢培养人才等等的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职业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淡薄的表现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欠缺,团队精神不强

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由90后组成,相较于80后的学生,90后的成长环境普遍更加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更加严重。合作精神欠缺,团队意识不强,在与同学相处以及与同事共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摩擦、矛盾,造成较坏影响。

(二)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尤其是在酒店中短期实训或者顶岗实习中,主人翁意识不强,常常抱着“事不关己”、“局外人”的态度与想法,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工作凑合、敷衍。

(三)服务意识不强,很难胜任服务者的角色

当前90后的高职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被服务的生活,在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后,很难适应服务者的角色,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不能胜任或者经常感到委屈,甚至产生畏难退缩的想法。

(四)自我定位偏高,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

作为高职学生,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准确的情况,大多数学生自我定位为酒店的管理者,他们刚到酒店实习或者工作,对被安排在一线服务岗位表现出不理解甚至强烈的不满,因而在工作中心浮气躁,工作作风不踏实,不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学习,而是总想着尽快成为管理者或者草率跳槽。

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鉴于以上种种表现,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以及所在的梧州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基于饭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以及取得的经验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

饭店服务技能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将本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来开设。在教学中,笔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梧州职院第一届(2008级)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率先提出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开创性地把教学设在酒店。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设计成“两段式”教学法。

(二)具体实施做法

“两段式”教学法即将饭店服务技能课程课时分为两段,在学期的1-12周学生在校学习本课程的理论部分,第13周开始,酒店管理专业全体大一学生到酒店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在此期间其他的校内课程暂停,等学生完成实训后再补上。

1.积极与酒店对接

结合梧州市酒店业的实际,从切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角度出发,我们选择了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作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梧州江滨国际大酒店由香港海派集团投资发展,是梧州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最齐全、接待能力最强的四星级涉外酒店。规范的管理最切合我们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需求,对学生来讲,较高的起点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酒店宣讲进课堂

在与江滨国际大酒店达成合作协议后,酒店派出人力资源总监和各部门总监到梧州职院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宣讲,全方位介绍酒店的管理、酒店发展的成绩以及员工的待遇等。酒店高管的现身说法,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环境以及酒店的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经过面试定岗位

根据本课程“基础篇、房务篇、餐饮篇”的内容构成,并且结合江滨国际大酒店的实际,为学生设计了前厅部、管家部、餐饮部等多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并且由酒店各部门总监亲自对学生进行面试,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课教师的意见来给每个学生定下岗位。

4.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

由于酒店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为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中,与酒店的员工一起同吃同住。任课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每天到酒店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协调、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酒店参与学生实训成绩评定

实训结束时,由酒店为每个学生出具实训成绩鉴定,作为本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三、取得的成效

自2008级酒店管理班开始,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上述方法开展饭店服务技能教学,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尽早形成

梧州职院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大一就到酒店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尽早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酒店里,不仅得到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感受现代酒店业的文化气息,受到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锻炼,逐渐接触、了解酒店运行、服务以及管理的规律与特点,促使他们的职业意识尽早形成。事实证明,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大一第二学期三个月的酒店实训后,为今后二、三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在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中对工作很快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与肯定。

(二)促进了专业任课教师的锻炼与成长

学生到酒店实训的同时,任课教师必须到酒店带队、指导。这样做有益于帮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当前酒店管理服务实际的最新动态,有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对教师来讲,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到目前为止,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任课教师全部做过实训带队老师工作,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促进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经过多年合作,江滨国际大酒店已经成为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实训、实习基地之一。每年接收梧州职院学生进行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在历届选择留在江滨国际酒店工作的毕业生中,经过锻炼、成长,有些毕业生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实践证明,饭店服务技能“两段式”教学法在帮助学生树立形成职业意识、锻炼掌握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梧州职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正在做更多的尝试,探索走出一条既能最大程度地服务学生成长,又能符合酒店用人实际需求的道路。

四、总结与思考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需要学校、教师、酒店等多方面长期的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加大酒店参与课程建设的力度,如何构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学校与酒店如何达到合作共赢培养人才等等的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教学计划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育相互配合

高校教学应在讲授理论知识前提下,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实践教学不是理论知识教学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教学体系。有些高校因为实践教学无需考试,所以根本不重视。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只在实训室上过一两次实际操作,多数学生根本不会铺床,甚至连中西铺床方法都分不清。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和修订时,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实训操作课程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二)能力培育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互配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是操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酒店行业国外客人比较多,所以要求一线岗位员工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在酒店实践教学中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上下级沟通协调能力、同客人交往能力、同事之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基础上,形成较强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和全面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要相互配合

高校酒店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注重考“双证”却忽视职业整体素质培养现象,而一些高校学生虽然考取了如《前厅服务员资格证书》《客房服务员资格证书》《餐饮服务员资格证书》等,但这些证书含金量并不高。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要符合酒店人才需要实用型人才标准。在选用和编写教材上,要经过广泛调查研究,选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教材,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选用案例要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理论。

二、三个“对应”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

(一)校内模拟室实训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应

目前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已基本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示范操作实训室,但和真实酒店环境仍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环境和氛围还不完全真实等。教师在实训室教学可更多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实训和真正演练的区别。《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要让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掌握铺床要领,了解中西铺床法和特点,多练习。前厅接待服务实训课上,学生可分别模拟客人、行李员和前厅接待,模拟一个完整服务过程,包括站立问候,介绍酒店特色,办理入住手续,填写各种单据,各种银行卡的使用,送客引路等。

(二)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训室教学对应

条件许可的学校应尽可能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实践课在实训实验室进行,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学生也会感觉比在传统教室上课更有兴趣。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根据教学需要,可分别建设酒店前台、酒店餐饮、酒店客房等模拟部门实训室。还可与一些知名品牌酒店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建设一批固定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还可为学生和酒店提供一个共赢的发展平台。

(三)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对应

实习是实训的重要环节,只有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操作实践能力。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把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一部分,纳入教育教学大纲中来。必修课应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把社会实践活动与酒店专业实践实习真正结合起来,把课堂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

三、三个“加强”促进教学实践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不仅是一线岗位实际操作优秀人才,更是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现代酒店从业人员只有规范的操作技能和热情的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加强学习社会所需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因此,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教育比加强实际操作技能教育更重要,要使职业认同教育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互促进,要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能满足旅游酒店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

(二)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从实践中产生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知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是为了改变从课堂理论知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其转变成从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再提高到理论知识的模式。高校实践教学主要方式是结合学生在课堂所学,按教学计划统一安排,让学生提前步入社会,进入酒店等相关企业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实现学校与社会对接。

(三)实习结束后总结

组织学生认真写好毕业实习报告书,在实习结束后,及时总结个人在酒店操作技能应用和综合素质方面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对实习全面总结,可实现从校园学生心态向企业员工心态的转变,使每个毕业生对自己的管理水平、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有一个总体自我评价,及时总结和升华体验,为今后就业做好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并初步设计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是高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它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酒店管理服务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总结、提高实践教学成果。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校内实验室及校内实训基地成为了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完成。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已建设完成并全面启用,实验室按照酒店实际情况和岗位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和布置,配备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设备和专业设备,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能够模拟酒店企业主要岗位的操作和示范,还能真实地体验酒店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实验室建设,基本满足了餐饮实训、酒水实训、客房实训及前厅Opera操作等实训项目,使学生基本达到酒店服务操作技能训练的目的。2.酒店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全面启用。酒店管理专业充分利用校、院两级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直接嵌入到实习过程。酒店管理专业利用教工食堂一角成立了“伴咖啡•学院经典”咖啡厅校内实习基地。该基地从硬件装修、机器设备、服务流程及制作工艺完全呈现真实的咖啡厅场景,迄今为止,共安排了包括毕业年级在内的酒店管理学生100%进行有效实习实训,使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氛围。实习进行前,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培训咖啡、饮品制作的基本知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基本培训,严格按照酒店人的标准要求实习学生,转变角色,用心服务;加强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少说多做,善于学习;培养学生勤于做事、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不影响正常实训教学的情况下,面向全校师生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基地的滚动发展。

二、校外实训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2007年,沈阳工学院与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与名下的沈阳中山皇冠假日酒店、沈阳中山假日酒店等进行订单培养,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选拔、培养、评价。2009年,酒店开始接纳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2013年,双方在总结6年合作经验基础上,丰富了合作内涵,沈阳工学院——沈阳假日大厦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成功申请成为辽宁省大学生实践基地。基地认真践行我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岗位应用能力以及职业认知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酒店管理专业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酒店管理专业每个学期均有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等。大一期间,酒店管理层会与学生见面,鼓励学生立足专业,强化技能,人力资源部定期为学生安排与行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大二期间,为学生安排酒店认知实训专用周,深入基地内部,参观并了解酒店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同时,带领学生到员工餐厅就餐,参观员工宿舍及休闲娱乐室,体验员工生活;大三期间,专业实训课的部分内容需要在基地完成,并由基地的校外指导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完成实训内容。大四开始,学生在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学校老师和公司中高层管理者(校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酒店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为酒店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通过校外实训,践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了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酒店类人才的新机制。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训向校外的延伸,也是实现实习与就业无缝对接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酒店管理专业将学生分成A班和B班,学生可自由选择在第六学期(A班)和第七学期(B班)进行顶岗实习。在此期间,指导教师每月去酒店走访一次学生的工作岗位,了解学生的工作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与酒店管理层沟通,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专门拟定顶岗实习手册,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督导、监控。通过在酒店半年的实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仅得到了明显提高,而且第一批次实习(A班)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返校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带着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来学习,针对学生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更加符合企业实际。同时,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紧密结合酒店的实际情况完成毕业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酒店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解决问题。总之,培养适合酒店业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高校和酒店的共同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与酒店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今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及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5年)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建于1999年(1999-09~2005-07为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2005-07后改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招收该专业专科生,该专业自创建之日起,就面向基层,面向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教育厅遴选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内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全院率先推行“2+1”教学改革,先后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雅戈尔富宫大酒店、北京龙泉宾馆、北京海博大酒店、苏州山水度假村、宁波凯洲大酒店、余姚太平洋大酒店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自身要求及酒店行业特征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定为“2+1”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2+1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的过程,深受酒店欢迎,但也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太紧密,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够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欠缺等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对酒店企业和市场调研发现,酒店业有淡旺季的经营规律,旅游旺季酒店服务人员非常紧缺,甚至影响酒店正常经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对原有的2+1模式进行了调整。

(二)逐步完善阶段(2006~2009年)

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6年的教改总结,我们“2+1”内涵理解从时间发展到空间,即时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发展到了空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2种技能(服务技能和单项通用技能)1年在企业学习1种技能(社会能力或市场能力)”的“2+1”新内涵。为了更好地凸现高职的专业特色,我们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方略,加强与企业联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订单式教育,我们与全国饭店业集团20强的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共建“开元名都”班,共同培养该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系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签订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项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趋于成熟阶段(2010~2011年)

在不断总结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我们构建了“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

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以培养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

第二段“服务技能”,以培养学生的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为任务: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在市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

第四段“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构想

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我们深入探索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企业成建制实习生需求量少,岗位实习定制化要求高的特点。酒店一般很难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也很难在学校进行订单班培养。同时,酒店业有着淡旺季的经营规律,忙时嫌人缺,闲时嫌人多,难以形成长期、固定的工学结合。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不断加大实习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出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先以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学期到酒店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经过半年实习之后,再将学生进行回炉教育,进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而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学院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与酒店尝试合作的初级阶段,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在选择考察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这样学生实习期间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也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再次,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教学方法要革新,要能为把学生培养成高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及高级技能型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5+1+0.5形形式把三年学制分为四段,有两学年在校系统学习,学生在这四个学期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文章可作。到底开设那些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酒店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加大开设形体训练、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口语、酒店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督导管理、主题宴会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为了防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欠缺,在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增加实训课时,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使学生上岗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岗位要求。每个实习小组奔赴实习地点,安排老师护送。每隔两月,委派老师到各实习点进行教学巡回检查,现场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构建及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1999~2005年)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建于1999年(1999—09~2005—07为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2005—07后改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同年招收该专业专科生,该专业自创建之日起,就面向基层,面向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标,培养酒店企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经过近六年的努力,我们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酒店管理专业被教育厅遴选为“省级教育教改示范专业”,在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内同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全院率先推行“2+1”教学改革.先后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雅戈尔富宫大酒店、北京龙泉宾馆、北京海博大酒店、苏州山水度假村、宁波凯洲大酒店、余姚太平洋大酒店等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合作关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自身要求及酒店行业特征需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定为“2+1”模式,即两年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顶岗实习的2+1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的过程,深受酒店欢迎,但也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结合不太紧密,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够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欠缺等问题。同时,我们通过对酒店企业和市场调研发现,酒店业有淡旺季的经营规律,旅游旺季酒店服务人员非常紧缺,甚至影响酒店正常经营,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对原有的2+1模式进行了调整。

(二)逐步完善阶段(2006~2009年)

在参考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们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以院“三个结合”为特色的“1234”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职业素质和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企业参与了育人的全过程: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训练的同步性: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基础,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酒店管理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经过6年的教改总结。我们“2+1”内涵理解从时间发展到空间,即时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实习”的模式,发展到了空间上的“2年在校学习2种技能(服务技能和单项通用技能)1年在企业学习1种技能(社会能力或市场能力)”的“2+1”新内涵。为了更好地凸现高职的专业特色,我们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办学方略,加强与企业联姻,共建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校外合作范围,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订单式教育,我们与全国饭店业集团2O强的浙江开元旅业集团共建“开元名都”班。共同培养该专业的学生。2007年我系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签订共同合作的“产学合作”项目,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趋于成熟阶段(2010~2011年)

在不断总结酒店管理专业“2+1”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我们构建了“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分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第一段“单项通用技能”,以培养酒店企业的服务意识为任务:第1、2学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企业课程,在校内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酒店应知应会、社交礼仪和参观认知实习。培养学生的单项通用能力:第二段“服务技能”,以培养学生的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为任务:第3学期和第4学期的前15周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掌握专业必须理论知识;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市内实训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实训。按酒店岗位群进行服务技能、标准和流程实训,增强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第三段“经营管理能力”,以培养学生各岗位经营管理能力为任务:第4学期的后5周和第5学期的前5周,学习企业课程,在市内实训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第四段“综合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及职业能力为任务:第5学期和第6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的企业课程,由企业评定课程成绩,按酒店岗位群的需要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工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岗位能力锻炼,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与提升。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构想

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我们深入探索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企业成建制实习生需求量少,岗位实习定制化要求高的特点。酒店一般很难同时接受大量实习学生.也很难在学校进行订单班培养。同时,酒店业有着淡旺季的经营规律,忙时嫌人缺,闲时嫌人多,难以形成长期、固定的工学结合。这就需要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根据这些行业特点来寻求建立自己的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

针对高职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特点,总结以往经验.我们在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中,不断加大实习模式的创新力度,提出1+0.5+1+0.5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先以一年的时间学习必修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这段时间以校方为主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学期到酒店进行专业课程的实习,这段时间以酒店为主进行顶岗实训和现场管理;经过半年实习之后,再将学生进行回炉教育,进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从而完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通过在学校和酒店之间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的交叉进行,将强化专业教学方案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1.学院应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新型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在与酒店尝试合作的初级阶段,主动出击联系实习单位,在选择考察中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安全程度高:二是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文化氛围好,三是育人环境良好。这样学生实习期间既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技能,也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要认真考察和选择酒店,选择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与日常管理体系的高星级酒店来保证学生在酒店的培训与顶岗实习的质量;再次,与酒店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依法加强对学生参加酒店培训与顶岗实习的保护工作。

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科学,教学方法要革新,要能为把学生培养成高星级酒店中基层管理及高级技能型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0.5+1+0.5形形式把三年学制分为四段.有两学年在校系统学习,学生在这四个学期学什么.怎么学大有文章可作。到底开设那些课程,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酒店对服务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加大开设形体训练、酒店服务礼仪、酒店口语、酒店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力度;强化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职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开设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督导管理、主题宴会设计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向实际,讲究实效;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广泛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

3.强化顶岗实习管理

为了防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欠缺。在实习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习,增加实训课时,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技能训练,使学生上岗能尽快适应酒店的岗位要求。每个实习小组奔赴实习地点。安排老师护送。每隔两月,委派老师到各实习点进行教学巡回检查,现场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监督实习进展,并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总结,并由实习单位有关部门做出鉴定。在实习结束之后都要根据个人实习情况递交实结.根据学生实结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酒店规模的扩张,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培养一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现状,进而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策略,希望能够缓解当前的人才紧缺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院校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乃至整个高职大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进而推动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现状

1.1高职高专院校更偏重酒店理论知识教育

众所周知,酒店行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行业,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特别注重的特征,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就成为了检验学生能力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由于高职高专办学者长期受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在酒店管理教学中还是原来的理论教学方式,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下,加上高职教育对学生认识的不够,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影响酒店管理人才的质量。

1.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导

现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过高的专业培养目标给予了学生错误的理解,最终造成多数高职酒店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表现出了“眼高手低”这种不良的心态。更是有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是管理专业,只有酒店管理的工作,并不用从基层做起,多数毕业生是从服务员做起的,这使内心产生了较大的落差,造成多数毕业生放弃了酒店管理这项工作。

1.3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

酒店管理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也不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就造成多数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照搬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在教材的选取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甚至有些教师自编教材,开设课程,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最终造成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1.4未兼顾到专业技能学习与综合素质同时培养

酒店管理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这也是酒店在进行管理人员选聘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我国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时更多是注重酒店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对学生个性素养、语言能力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学生情商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缺乏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导致学生不能进行角色的及时转换,加上与客人沟通能力的欠缺,不能更好地处理与同事和主管的人际关系,职业意识的提升和职业忠诚度不高。

2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策略

2.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准确

现阶段酒店业中最为缺乏的既不是基层的服务人员,也不是理论较强、知识渊博的学术人员,而是那些既懂得酒店管理运营和相关法律法规,又极具战略目标和经验丰富的高级酒店管理人才。为了让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近这一需求,需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以及法律法规的培养,使其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服务操作能力,又懂得组织策划和现场指挥,同时也能够懂得如何进行市场调查和数字统计,只有培养出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满足今后酒店的需求和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2.2加强专业实训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设专业实训室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训室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地方,是模拟酒店实际的主要阵地,对于连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高校与市场经济的接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实训室建设,先后建成了3D虚拟酒店实践系统、酒店前沿案例实验室等实训室,为广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模拟场所,既锻炼了技能,又增长了见识。除了实训室的建设外,院校还建设了虚拟酒店体验及创新实训室、酒店服务管理实训室、酒店运营管理实训室、基于国际化教学的酒店互动实训室、智慧酒店实训室等虚拟实验室,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学习平台。在校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方面,院校建成了万豪酒店集团和洲际酒店集团人才培训基地,聘请专业人士为大学生讲解专业知识,提升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水平。

2.3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促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必须要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创建情境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及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将酒店的营销、运行、财务管理等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掌握各模块中的核心环节。创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做起: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作用建设真实的实训室,让学生进入酒店场景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其次,可以增加学生真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到酒店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再次,教师要本着

3总结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理论和实践知识结合能力的培养。最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做好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尽量让学生在情境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学习,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酒店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CIPP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 实训课程评价

引 言

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实训教学是推动学生在课堂习得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并形成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1]。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是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之前的准备阶段,实训室的模拟工作环境及场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酒店环境。目前对实训教学的评价领域,仅有从评价指标体系出发来评价实训课程效果[2-3],但是此种方法在本质上属于事后评价,对实训方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调整予以规避,欠缺从实践教学的整体性、过程性来评判,局限性明显。鉴于此,本文依托CIPP模式进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探索。

CIPP模式及其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适用性

1.CIPP模式理论基础

CIPP模式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Stufflebeam通过对泰勒目标行为模式的反思和改良提出的评估模型[4],它对泰勒模式的内核合理继承,摒弃局限,解决了泰勒模式的部分疑难问题[5]。CIPP模式由构成的四项评估分别是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及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价是对目标实现的环境、资源、问题进行分析;输入评价是对方案达成目标所需的条件、方法、程序以及费用预算等计划进行评价,即考证所选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了解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结果评价是对方案达成的程度、实现的情况进行评价,不仅如此,更要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实现教学活动的可持续性进展。笔者认为,CIPP评价模式可以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

2.CIPP模式对于酒店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适用性

酒店管理专业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皆有很大比例的教学实训环节,通过学校的综合实训室,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养成基础的职业素养。CIPP模式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适用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对应性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与CIPP模式的环节基本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即确定实训目标、制定实训方案、实施实训方案、实训效果检测。CIPP评价模式与这四个阶段具有对应性,符合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评价的展开思路。

(2)全面性

目前的酒店实训课程的评价考核办法,仍采用传统的技能练习为主,考核为辅,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评价,也缺少对实训目标的考量,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CIPP模式则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方面评价,能够做到实训前及时预料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发现问题立即调整、实训后总结问题反馈修正方案,评价内容全面,注重过程评价,提倡评价促进教学的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实训状况[6]。

(3)持续性

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每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构成了最佳教学方案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组成部分。CIPP模式强调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评价为教学服务,对实训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发现不足,持续改进,最终形成最佳教学方案。

酒店专业实训教学运用CIPP模式的实际操作

以CIPP模式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质量评价分四个阶段,分别是评价实训课程教学目标、评价实训课程教学方案、评价实训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实训课程教学成果。

1.评价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这一阶段是针对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诊断性评价。传统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以强化技能实训为主要任务,对学生主体的创新性、独立性缺乏关注。由此,目前主要的实训课程方式是教师安排实训任务,学生反复练习来完成。而在发展性的实训课程教学理念下,评价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将重心放在是否能够反映学生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把握下设定目标的层次性,使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即目标的主体性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进行把握。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符合主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目标评价的主体一般是学院(系)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评价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专业在总体目标设计和具体项目目标设计。评价手段主要通过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综合实训设计资料、校企合作调研资料、征询企业专家意见、教研室论证等,针对实训目标与企业职业岗位目标的贴合度、目标设计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设计的系统性、实训具体项目目标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评价实训课程教学方案

实训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目标能否落实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体现。这一阶段在对实训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和现有的实训条件、教学资源考量的基础上,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设计、预算等安排。

教学方案评价的主体一般是专业教师、学生、实训室管理人员,同时,还需要校企合作专家进一步考证,考量指导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能否体现实训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考评细则上,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第一,方案是否可行,包括方案实施的技术路线是否可行,是否对应实训学生群体的能力,以及是否符合现有的实训条件;第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具有科学性;第三,预算是否合理。

3.评价实训课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对实训方案的实施情况予以检查、评估和反馈,目的在于为实训指导教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控制方案的实施进度,并且通过评价反馈信息对方案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一个最佳方案,是整个模式当中最为关键的模块。

实训过程评价主体一般是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督导)人员。评价方面主要有实训方案进展、学生参与情况及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内容在于实训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实训教学的特点,观察是否有计划之外重要因素,实施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教师指导情况的评价内容主要有教学指导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观测全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如在酒店餐饮综合实训课程的餐巾折花环节,要观测学生上课的状态,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环节的兴趣程度,以及是否对餐巾折花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创新想法等。学生参与情况的评价包括是否愿意主动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互动,是否在课程活动中体会到了成就感和乐趣等。

4.评价实训课堂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的评价是对课程质量结果的最终验收,具体可从两方面检验:第一,实训课的最终目标是否与预定目标一致,若不一致,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例如中餐摆台实训,通过检验,发现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掌握摆台标准规范的实训目标,表现在有些学生只是部分掌握,有些学生只是理论掌握,操作有待提高,还有的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不规范不卫生等行为,评价中需要对各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予以弥补并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二,是否产生非预期的效果,由于实训课程教学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会产生教学成果非预期效果,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面效果需对方案改进进一步加强,负面效果则需分析原因并体现在方案修改中予以避免。对非预期效果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掌握课堂和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堂,有助于教师对实训教学进度的把控及对课堂组织的合理安排。

成果的评价主体一般是学生、酒店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针对主体的不同,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组织学生评教,通过发放问卷或私人访谈,收集授课对象对课程的意见,了解实训课程的实施成果。(二)由专业带头人组成评估小组,对实训课程的成果进行检验,通过查看相关课程资料,如教程教案、课程资源库、课程阶段考核资料、课程总结等资料,进行量化考评。(三)听取酒店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成果的有效性,以及教学成果与行业发展状况下对应职位技能需求的匹配程度,考察实训成果达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结 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酒店管理专业核心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对达到实训课程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CIPP模式引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中,能够增强学生在校实训环节的学习效果,更深层次地达到酒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酒店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最终为社会培养竞争性强的高质量人才作好铺垫。但运用CIPP评价模式开展实训教学也需要注意几点事项:(一)转变思路教学,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关注学生实训课程的全过程。(二)学生的参与性,CIPP评价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训课程,鼓励教师通过课堂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创新,实现教学目标。(三)评价主体是关键,务必选择令人信服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校外专业、校企合作教师作为评价者不能忽视,其意见是连接模拟环境与真实岗位的必经桥梁。

参考文献:

[1]吴浩、李向东:《实训教学发展现状动因及趋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8期,第22-24页。

[2]汤恩斌:《高职院校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国西部科技》2013年第1期,第111-112页。

[3]蒋乐松、莫燕凤:《高职酒店管理实习实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桂林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2期,第198-199页。

[4]Stufflebeam D L.“Institutionalizing evaluation in school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3.

[5]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教育科学》2003年第3期,第42-45页。

[6]李景奇、韩锡斌、杨娟、刘英群:《基于CIPP模式的网络学习跟踪与评价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第53-57页。

上一篇:电子产品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