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22 11:54:30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1

李浪,广东省梅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广西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防治的核心专家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防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南方地区第一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第一位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委员和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和广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等重要国内外学术要职。担任美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大会、日本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大会、亚太心脏介入治疗大会等10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心脏病学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李浪先后荣获广西“五四”青年奖章、广西青年科技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荣誉。

李浪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其防治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12项。发表SCI论文35篇;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JACC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中国循环杂志》等部级杂志编委。创建“广西胸痛中心联盟”,建立首批23家医院参加的基于先进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之上的广西区域性“胸痛中心”规范化急救体系。创办部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及“广西血栓论坛”,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冠心病防治与介入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东盟国家研究生多名,极大地推动了广西地区冠心病防治与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健康、快速发展。

造影显示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处发现最致命的病变:动脉硬化破裂斑块导致左主干90%狭窄,并严重累及两支动脉开口,血流缓慢,病情危急,微创介入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建议外科开胸搭桥手术――8月26日,病人黄先生手拿血管造影片,听着广西一家大医院心血管科负责人述说病情,心弦绷紧。8月27日黄先生紧急转院至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气喘加剧,反复胸痛,无法下床,病情危重。主治医生告知家属,这样的主干破裂斑块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导致猝死。在多科会诊和充分沟通后,黄家母女流着泪找到一附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浪。凭着精湛的技艺,李浪运用先进的微创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地完成手术。

“如果没有李院长,我们家今年的中秋节就不会有团圆。”黄先生动情地回忆:“我们跟李院长素不相识,但他敢担当,顶着风险帮我做微创介入手术,术后第五天我就能出院回家,恢复很快。这样的医生真是难得的人才。”

为人类心脏供血的血管叫冠状动脉,当它发生严重的粥样硬化、狭窄或阻塞时,就会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缺氧等,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心脏病,这就是冠心病。狭窄严重的血管需要置入支架,才能恢复和维持血流通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攀升,并呈现日益年轻化趋势。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5%,被称作危及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血管这条关乎性命的“生死线”上、在广西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最高端,李浪站了15年――

两次人生转折关口,他毅然选择广西

选择从医,李浪的目标是成为无影灯下的好医生。1998年广西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毕业后,李浪选择了以心血管介入治疗闻名全国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主攻冠心病介入治疗。2001年毕业前夕,广东省人民医院向这位在手术台上表现出色的博士伸出橄榄枝,导师却嘱咐他:“在广东,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很好的心血管内科专家。但回到广西,相信凭借你的聪明才智可以带领一个落后地区、一批医生去提高广西落后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水平。广西更需要你!”

导师的殷殷期望和鼓励,促成李浪回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

基础薄弱、设备落后、医技水平低,这是2002年时李浪回到一附院所要面临的难题。李浪说:“先进技术、国际视野、管理理念,这三件事将决定一个医生、一个团队、一所医院的前途,我自己首先要做到。”

2002年,李浪经导师推荐来到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新加坡国立心脏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脏中心继续深造。留学期间,他通过严格考核,获得新加坡医学会冠心病介入治疗医师资格,获准上台做心脏手术,主攻冠心病介入治疗,同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了多个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其研究论文在2003年第26届美国造影与介入心脏病学会年会上代表新加坡国立心脏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报告和大会交流。因出色的工作成绩,2003年,李浪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荣誉证书。

一年学习,李浪的专业能力、国际视野得到很大提升,继续赴美学习工作还是回国创业?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抉择又摆在李浪面前,李浪仍旧选择回广西,他立志要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把广西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提升到新台阶,他说:“广西地处中国西部,我们要立足现实,不必与北上广比拼学科规模,我们要从一个领域、一个重点去寻求突破口、去努力创新,才能跟上全国乃至国际心血管治疗的先进步伐,才能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李浪把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从2003年起潜心钻研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段,并持续跟踪国际医学前沿,不断改良手术技术,对心血管领域棘手的手术并发症――微栓塞的病因、机制与防治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十年坚持俯身手术台、十年刻苦追索新技术。2012年,李浪在广西率先开展“精准冠心病介入治疗”,引领广西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一封封患者家属的感谢信,见证李浪走过的十年光阴。虽然记不清亲手救治过多少疑难复杂患者,但谈到每一个记忆犹新、术后患者家属喜极而泣的场景,李浪都动情地眼睛湿润――

“2009年国庆节后我先生因冠心病住院,是李浪主任帮做的手术。当时通过屏幕给我看了支架安放前后的对比,效果很好。这些年来我先生完全像以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我们内心对李主任充满感激,这样的好医生让我们对医科大也充满信任和信心。我们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好好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善待过我们的人。”

“2011年年底,李浪医生挽救我爸爸的生命!全家都十分感激他。他是个富有责任心、医学经验丰富、令人尊敬的好医生,真正的医者仁心!”

“我的血管堵塞10年了,辗转广西各大医院,尝试多次都未成功,最后找到李浪医生,手术做到晚上12点,三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帮我打通堵塞十年的血管,我们全家永远都感谢他!”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还是惦念着要给李浪医生写一封感谢信。正是您的敬业尽责才换回了我父亲的淳朴笑容。2013年12月12日夜,是您,让我们全家冻结成岩的心得以温暖,谢谢您。”

……

在“心尖行走”的李浪,成为广西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防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与防治的核心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35篇。

十年临床“刀光血影”,他突破冠心病新领域

在多年的临床手术中,李浪以医者之仁心、以精湛的“刀法”,挽救了无数疑难复杂、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他敏锐地发现,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介入手术血管路径――手上的桡动脉血管路径各有差异,一旦出现血管路径的迂曲、变异,经手上桡动脉路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下降、并发症增加。李浪说:“我一定要弄清楚这种特殊的血管迂曲、变异的规律及其解决方案,绝不能让它成为南方冠心病患者救命路上的拦路虎。”

李浪组成攻坚团队,研究中国南方患者桡动脉路径迂曲、变异的规律,探寻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发生解剖变异、迂曲的临床预测因素和克服方案。由此,李浪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迂曲变异的特点、预测因素及其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的重要课题,填补了中国南方人群桡动脉路径血管迂曲、变异的研究空白,获得当年全国心血管病大会“最佳临床研究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李浪应邀在世界顶级的美国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上报告了主要研究结果,这是广西介入心脏病学原创研究第一次在世界顶级学术大会上报告。

自从1977年在苏黎世成功施行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全世界冠心病介入治疗开始了介入治疗、外科搭桥术和药物治疗的“三足鼎立”局面。

冠心病介入疗法(PCI)一般包括PTCA和支架植入术,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用带球囊的心导管经血管路径送到心脏冠状动脉,在导引钢丝的指引下进入狭窄部位,向球囊内加压使之扩张狭窄血管,必要时植入冠状动脉支架,使血流恢复正常。其效果可与外科手术媲美,微创且无需全麻开胸,与药物治疗相比,更直接有效,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及恢复血流的重要技术和主要治疗方法。但据统计约有10%左右的患者术后可能发生再狭窄。

“PCI术后再狭窄问题”(以下简称“再狭窄”)成为李浪执医生涯中的一个强硬“对手”。经深入研究,他发现,“再狭窄”由于影像学形式不同、机制不同,处理策略也不一样。临床上,李浪遇到更为棘手的问题:一些血管发生支架“再狭窄”,很难再次植入支架。例如分叉病变,置入双支架,作为分支的那个支架容易“再狭窄”。第二种情况是小血管长病变,“再狭窄”之后不可能再次置入支架。李浪研究发现,采用药物洗脱球囊扩张方法,结果与再次置入支架效果相当,避免了在难以植入支架的部位再次植入支架的困难。第三种情况是对于左主干的病变,当这些部位发生“再狭窄”,李浪建议患者施行心脏搭桥手术,以确保生命安全。

李浪凭着精妙的临床技术、出色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率先在广西开展的先进血管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技术指导下的“精准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以及针对国际上冠心病介入治疗棘手并发症――微栓塞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开展的系列研究,使之成为国内外该领域发表SCI论文最多的研究团队之一。

凭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李浪和他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尊重。李浪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介入心脏病学组委员,成为广西第一位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委员及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委员,成为中国南方地区和广西第一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广西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和广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等重要国内外学术要职。现任美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大会、日本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大会、亚太心脏介入治疗大会等10多个国内外著名心脏学大会主席团成员和学术委员等学术职务。李浪还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JACC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中国循环杂志》等部级杂志的编委和特邀审稿人,先后荣获广西“五四”青年奖章、广西青年科技奖和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荣誉。

创办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让广西在中国冠心病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3年,李浪回国第一年就创办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2010年创办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13年来,论坛见证了广西冠心病防治事业和广西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水平的健康快速发展。从创办初期以普及操作技术为目的逐步上升至以“规范、交流、合作、创新”为宗旨,发展带动广西与国内外最先进、最前沿冠心病防治领域“无缝对接”的高端继续教育平台,亦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合作、交流、创新的高端学术和合作平台,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医疗卫生合作与交流的典范,让广西在中国冠心病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2012年3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首次在广西南宁举行;2015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12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在南宁召开。作为两次重要会议的大会主席,李浪自豪地说,以往每逢双年举办一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暨中国―东盟高峰论坛,2015年会议主办方升格由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办。亚洲心脏病学会是由中国倡导发起,2015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它就像中国主导的“心血管亚投行”,中国在新学会里发挥更重要的引领、组织、协调、沟通作用。

2015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12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邀请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七国著名冠心病专家相晤,围绕新影像和生理学技术指导下的精准冠心病介入治疗(精准PCI)、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广西区域性“胸痛中心”急救体系规范化建设、“中国―东盟青年论坛”等多个重要分论坛展开研讨。

李浪说,国家在“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鼓励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各领域的交流,此次学术会议的召开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更具有深远意义,契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要求,会议未来每年都将举办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会址,此会议越来越凸显广西在国家战略部署及心血管领域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会议召开加强学术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为今后中国―东盟国家在制定冠心病防治技术与策略、流行病学研究、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更深层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优势,打造广西区域性一流胸痛中心

“疑难复杂的、求医无门的病人,无论相识与否,只要找到我,我定当尽全力帮助他们。”这是李浪从医的誓言。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影响,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大幅增加,我国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急剧攀升,广西冠心病防治形势也十分严峻。

在一附院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下,李浪倾尽心力筹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6年2月6日,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三批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以下简称“胸痛中心”)成为广西首家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省级冠心病诊疗救治中心,目的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和高危冠心病的死亡率,给急性胸痛病人提供最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的绿色通道服务,并对有心脏病隐患的病人进行干预和健康教育。李浪出任胸痛中心主任。

胸痛中心最大的特色首先是强强联合,胸痛中心的关键支撑学科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和呼吸内科分别为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临床重点建设学科,冠心病救治的关键技术又同时是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急诊医学科还是美国AHA初级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培训中心。这样雄厚的技术力量与强大学科群的支撑在全国也不多见。通过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呼吸内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等多学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密切合作,实现无缝对接,疑难胸痛团队快速联合诊疗。二是胸痛中心实现快速和优化的、先救治后交费的绿色诊治通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从到达胸痛中心就诊至急诊介入手术开通血管的时间指标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在构建打造广西区域性一流胸痛中心的过程中,一附院还充分考虑到遍布广西范围的68家技术协作医院,共同编织“拯救胸痛患者的生命之网”,利用先进互联网、物联网支撑平台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确保胸痛中心每天24小时医护人员精细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精确到1分钟。

胸痛中心还将以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重点项目――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落户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医院特有的、胸痛中心三大支撑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的人才与技术的突出优势,依靠先进的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支撑,不断持续改进与提高胸痛中心管理与质量水平,打造广西区域性一流胸痛中心,立足广西,辐射东盟,造福广大危急重症患者。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2

会诊一:治疗性血管新生及冠心病二级预防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早期及长期的预防相当重要,尤其是已经得冠心病的患者的“二级预防”更为重要。目前针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对冠心病患者采取相关措施控制其发展和预防并发症,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通过药物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以期在细胞学角度达到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脂质浸润、抑制血管壁炎症的目的,在组织病理学上达到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肌血供的目的,而在临床上则希望可以稳定疾病进展、减少远期心血管事件。使患者更好地康复,降低复发事件危险和减少介入治疗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血管新生贯穿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慢性炎症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反应,是一种对缺氧缺 血损伤的代偿机制。虽然医学界对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中的作用看法不尽一致,但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应当更关注对于这一自然过程的调节,以达到对缺血心肌的稳定并修复的目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即“药物搭桥”,是通过促进新的小血管生长,建立有效供血的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有极大的应用空间。

中医药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疗效明显

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主要是通过干细胞移植、将外源性血管生长因子基因导入缺血心肌的蛋白治疗及通过将编码生长因子基因导入到人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内促进血管新生这三种方法实现的。虽然部分研究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以上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费用高、给药方式具有损伤性等问题,基因治疗中作为载体的转染病毒的安全性也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药研究受到关注并广泛开展,目前对于药物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麝香保心丸、红景天、当归、三七的提取物,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具有较明显的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从而能延缓冠心病进展,减少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几率。

会诊二: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介入治疗

中西医“双管齐下” 拯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一半以上是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急性期死亡率约为30%,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并闭塞血管,其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最大限度地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越长,坏死的心肌就越广泛。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时间通常在晚上和清晨,由于半夜人体血压较低,血液流动缓慢,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不及时抢救,患者日后即使康复,致残率也很高。针对此情况,广东省中医院从2003年起开展了心肌梗死抢救的绿色通道。通过医生个人的技术和团队的配合,致力于降低心肌梗死的病人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几率。

病人一来,医生首先对其采取包括急诊心脏介入和静脉溶栓方法在内的西医方面最好的办法进行急诊,以开通梗塞血管,但这仅能解决病人血管闭塞的问题。在后期治疗阶段,如果能发挥目前中医中药“简”、“验”、“便”、“廉”的优势,运用益气温阳、化痰活血的中药恢复受损心脏,能有效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促进心功能的恢复,从而收到更好的疗效。同时,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时间一般较长,而医院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和中医药综合干预治疗,能使平均住院天数下降1/3,降至10天,没有并发症的病人一般在7天就能出院,使住院费用较前降低15%,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医院开设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绿色通道,张敏州教授还着重指出,绿色通道需要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抢救技术,只要病人病情需要,就要及时地为病人行再灌注手术。同时,绿色通道也需要病人家属的配合,及时发现胸痛患者,让其在胸痛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医院诊治,这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和未来的健康。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可以在当地溶栓治疗,如没有条件或部分溶栓后血管未通的病人应尽快转送到有介入设备和技术的大医院抢救。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西医结合互增疗效

作为长期从事从事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的专家,张教授对在中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冠心病介入的开创者是西医,中医院对于介入技术的开展和发展相对滞后于西医,但有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是中医院最大的优势。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PCI术后的再狭窄、无再流现象、再灌注损伤仍是当今西医面临的难题,而且心脏病介入治疗专注于局部,对整体关注不足。而整体治疗恰恰是中医的特色之一,且中医药具有多靶点等优势,利用中医治疗来弥补心脏介入治疗的不足,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更多的为患者解除身体上与心理上的痛苦,不失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治疗过程,不仅要活血,还要注重益气,如以此理论为基础而研制的通冠胶囊,就有活血祛瘀之效,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发现,其具有防止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改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心功能,改善术后高凝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多方面的作用。所以,中西医结合能否发挥较好的效果关键要看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合。

会诊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措施

再灌注治疗

王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已经30多年了。他认为中医发源于我国,中西医结合进行科研是我国的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如何促进科研工作者自发地经由不同的切入点进行科研立项,并对其进行有机的整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科研最为迫切的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突然出现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血管性闭塞,相应血管所支配心肌继而出现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常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等.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MI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当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措施都较20世纪七八十年生了巨大变化。再灌注治疗成为AMI的重要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也有了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3

通常所说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医学专业上称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下简称冠脉介入治疗。这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型术等技术。

国际上于1977年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应用于临床。我国在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例PTCA。20余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由于简便、安全、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

PTCA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这是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穿刺大腿窝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桡动脉部位),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PTCA术后有少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血管弹性回缩、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使被扩张的冠脉血管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从而导致胸痛和/或胸闷症状可以再出现。为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及一些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在狭窄血管被扩张后,于被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stent)。支架多是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细的呈网状管柱样形状。支架大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狭窄病变血管段的直径及其狭窄病变的长度而决定的。这些年来,由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设备条件日趋改善,性能良好的新器材(如支架)等大量问世及医生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些冠脉狭窄病变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不预先扩张狭窄病变段血管,而直接把支架放置到狭窄血管部位,即所谓的“直接支架”置入技术。需指出的是,支架植入术后,仍有少数患者在支架植入部位发生再狭窄(支架内狭窄)。为此,近些年来研制出一种减少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所谓“药物涂层支架”。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涂层支架”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由于临床上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且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患者也乐于接受。

哪些患者适宜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往往涉及到“急性冠脉综合征”(简称ACS)这一概念。临床上把不稳定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和有Q波心肌梗死合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这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且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简单的说,“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但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还要有所区分和选择。现就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作简要介绍:

1.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该类患者临床上有中度或重度心绞痛发作,工作及生活受限制,特别是安静状态下或夜间也常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而且需要及时、正确处理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是否需要作介入治疗,除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以外,还要根据发病的时间、就诊医院的设备条件和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水平情况而决定。下面几种情况可供作介入治疗参考。

(1)发病(发生胸痛后)6~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个“时间窗口”很重要,一般认为这个“时间窗口”内作所谓的“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可直接作PCI),可把已闭塞的冠状动脉“打通”,恢复其缺血、损伤心肌的血液供应,抢救濒临坏死的缺血损伤心肌,限制梗死面积,从而对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研究报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PCI治疗,其疗效显著好于通常所用的“静脉溶栓疗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些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在具备各种条件的情况下,也是进行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失败的患者。该类患者由于“溶栓疗法”失败(或者说不成功),因此仍有明显胸痛或有反复的心肌缺血表现(如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无显著回落,心功状态不好甚至有心源性休克等),提示闭塞的血管未通或者有再梗死发生。对此类患者可进行所谓的“补救性PCI”治疗(溶栓失败后48~72小时可常规进行)。

(3)急性期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类患者多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周~1个月甚至是3个月之内的患者。如果在这一时期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区相关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特别是有心肌缺血相关征像者,进行PCI治疗对于预防梗死区扩张与膨胀、心室重塑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都是有益的,这也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

(4)作过PCI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如果出现再狭窄病变,临床上就会有相应的表现,对此类患者也可进行PCI治疗。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1.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必须先做冠状动脉造影。所谓“冠状动脉造影”是指应用心导管技术,把造影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开口部位,再把造影剂直接注入到冠状动脉内,从而非常清楚地显示(通过电影技术)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再选择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或是外科冠脉搭桥治疗)。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以往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均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服一些必要的药物。如抗小板药物(常用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等)、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其目的是稳定病情,减少或避免术中和/或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特别是植入冠脉支架的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此外,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是否服用或怎样服用抗心绞痛之类的药物。

4.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加强术后的随访工作,也十分重要。

(1)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戒烟、规律锻炼、体重不要超重,特别要注意合理使用调整血脂药物,严格控制血脂水平。除非患者不能耐受,阿斯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及ACEI类药物应长期服用。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突飞猛进,其设备及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数字平板X光血管造影机、多导心电生理记录仪、心内膜三维标测系统(Carto)、心脏核素诊断系统等设备是目前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必备的硬件,该领域变化最为显著的应当是心脏介入技术,如冠状动脉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各种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速、房扑、房颤、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各种起搏器及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多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对狭窄或闭塞的下肢、颈部和肾动脉的支架治疗等,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

本期由254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和医师们为大家介绍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治疗等方面的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的突破

――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治疗

254心血管病医院二科主任 郭 峰

1977年,Gruentzig 研制成功了能在冠状动脉内扩张的球囊导管并在临床上应用,成功地扩张了狭窄的病变,解除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这种方法被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简称PTCA。30年来,随着导管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提高,PTCA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冠心病血流重建的主要手段。近20年来,在PTCA 基础上又相继开展了冠状动脉支架术、斑块旋磨术等新的介入技术,其中,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效果较好的一种。

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并不少见且预后不良,有关研究显示,依狭窄程度从重到轻,服药患者5年生存率仅40%~70%,而冠脉搭桥术者可高达84%~89%,因此,长期以来对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一直以外科手术为标准。当然,冠状动脉左主干搭桥属于高危手术,有其自身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一项综合荟萃全球报告研究显示,1万余例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0天平均死亡率为4.4%。

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围手术期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和术中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应用,以及双联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应用,使许多既往被认为高难度病变甚至介入治疗的“”,也已成为介入心脏病专家涉足的领域,它不但使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还能让在临床实践中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逐渐增多。

相关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对有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病人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该看到,即使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至今仍然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介入可以完全取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成为冠心病左主干病变的首选策略。因此,对左主干的介入应谨慎从事,应充分考虑到术中、围手术期和术后长期的安全性。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5

介入一词来自英文“Intetventional”,原意含“插入、干涉、调停、斡旋”等表述。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透视、CT、超声波、核磁共振)引导下,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精密器材进行治疗和获取病理材料的过程,其核心是以微小的创伤获得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或更好的治疗效果。它的特点是损伤小;绝大多数无须全身麻醉,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快。

具体到心血管的介入治疗,主要是采取局部麻醉(极少数需要全身麻醉),在先进的数字化X线影像引导下,从外周血管(通常为大腿根部)插入直径1.5-2.5毫米左右的细导管至心脏、大血管,首先通过注射不透X射线的显影剂精确定位病变部位,然后进行治疗,具体技术有血栓清除;球囊扩张、缺损修补、血管增厚内膜/斑块的机械旋磨、金属支架植入、畸形或异常血管的堵塞、心肌消融等。局部麻醉患者术中保持清醒,治疗时间通常约40分钟至2小时,治疗后10-24小时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3天左右,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应由既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经验、又有娴熟的导管治疗技术的专科医师承担,在无介入医学科的医院,患者可到心脏科或心血管科咨询、就诊。

在介入治疗前,首先应该明确诊断,作好各种术前检查。另外,术前尚需要做碘剂过敏试验,术前6小时禁食、停止使用可能影响术中治疗的药物。

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使用血管鞘小于7F(直径2.3毫米)者需保持6~8小时,8F(2.7毫米)以上者需保持12-24小时。同时注意穿刺处有无渗血和下肢麻木、疼痛、发凉等异常现象,如有则随时告知经治医师。多数心脏、大动脉疾病治疗后,患者应在心脏重症疾病监护室(CCU)或重症疾病监护室(1CU)观察12-24小时。注意有无突然发作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情况。术后多数需要抗凝治疗,应遵医嘱,并定期复查。

下面介绍一下目前在我国心血管方面比较成熟的介入治疗方法。

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溶栓:适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以胸痛发作小于6小时者效果较好。治疗时将导管插入有新鲜血栓形成的冠状动脉内、注入血栓溶解剂,迅速清除血栓、开通阻塞、使心肌恢复血流灌注,目前一些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和,b脏科开展了这一技术,并有专门协作团队(包括心脏介入医师、急诊科、导管室等),24小时全天候对患者开放,有人称其为“冠心病绿色通道”。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金属内支架置入: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又称球囊血管成形(简称PTCA),是以气囊膨胀的形式扩张局部血管、解除狭窄,主要适用于局限性狭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宜。当单纯球囊扩张不能解除狭窄时,如扩张后发生“回弹”(管腔狭窄率仍然大于50%)、扩张后发生血管内膜撕裂(夹层形成)等,则需要置入金属内支架,后者的功能类似于开凿隧道时的支撑物。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是治疗单纯性二尖瓣狭窄(瓣膜无变形、钙化、粘连等)的优良方法,可替代开胸外科治疗。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无其他重要心血管畸形者可用球囊扩张。

还有心内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胸主动脉和腹动脉瘤的治疗,外周动脉和大静脉阻塞的疏通等。

虽然介入微创伤治疗已成为一门临床治疗学科,但有些技术还有待改进,如金属支架置入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再狭窄,而且处理较困难;有些方法的近期(1年内)和中期(2年内)疗效良好,但远期疗效积累的资料有限,还需要观察;治疗费用较高,有些家庭难以承担等。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6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专业,积极开展了冠心病防治研究,在临床上率先开展了心电图运动试验及运动试验,联合潘生丁试验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价值及其疗效评价的探讨,目前已应用4000余例,使大量的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使总医院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处于本地区领先水平,该项研究成果荣获中原石油勘探局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成功实施了本地区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疗法,随后他带头组织心内科广泛开展了中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配合转换酶抑制剂等综合疗法的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00余例,使住院病死率由原来的15%降至7%左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写出临床研究报告参加了河南省第三届心血管学术会议进行大会交流,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在临床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很快成为心内科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总医院心血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熟练地处理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而且能牢牢把握本专业理论、技术发展的前沿,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积极学习、探索新疗法、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和开展临床科研工作,为总医院心血管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是心血管专业电治疗学的重要技术之一,基层医院由于受技术和条件限制而很难开展此项工作,司定然主动向院领导建议,积极创造条件,查阅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读研究生期间积累的经验,带领科内同志克服重重困难,于1994年开展了本地区第一例临时心脏起搏术,术中由于血管鞘管与导管型号不匹配(因条件所限),造成局部出血不止,他在手术台上积极开动脑筋,果断采用输液器接头代套管封堵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终于将起搏电极导管置入心脏,起搏成功,使这位生命垂危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转危为安;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领大家完成了更高难度的床旁经气囊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术的技术攻关。同年,经过充分的技术准备,他组织开展了技术条件要求更高、更复杂的永久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更加拓宽了这种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

目前,他已为126例各种危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起搏治疗,成功率达100%,不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地区的空白,而且在适应症、起搏方式选择及生理性起搏方面居河南省领先水平。为了促进心血管专业技术的更大发展,为医院创名牌、争效益,为职工家属解除疾苦,司定然向院领导提出了在总医院开展心血管疾病最尖端诊疗技术之一——心脏病介入治疗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在得到医院领导的同意与支持以后,他亲自带人于1995年8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研修介入心脏病学,半年后归院,即投入了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为了尽早开展工作而不额外增加医院负担,他提出立足于医院现有条件,不等不靠,将胃肠透视室作为导管室,利用现有的旧x线透视机替代大型c型臂血管造影机,自行制造器械消毒槽,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准备工作。于1996年5月1日开展了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两项新技术,从此结束了以往这类疾病手术创伤大、药物疗效差而依赖外转求医的局面,此疗法既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或显著好转,又为勘探局和职工家属节约了大量费用,目前治疗患者96例,成功率97.7%,直接经济效益176万元。上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使总医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跨入了省内同级医院先进行列,为创建“三甲”医院产生了积极作用,使当时在本地区独家掌握这些新技术的油田总医院的声誉和影响得到了大大提高,已经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冠心病介入治疗是当今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最复杂、难度最大、危险最高而效果最好的尖端技术之一。总医院大型血管造影机的引进为心内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司定然不失时机地积极组织科室人员学习相关技术,使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顺利在我院推广开展。2001年,他主持开展了*市首例经皮插管冠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在他的带领下,目前已为成功完成近千例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上述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使总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跨入了国内同级医院先进行列。

司定然同志不仅有孜孜不倦地学习运用新技术的精神,更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常对同志们说,既然我们做了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就是我们的天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到中原油田的第一天起,他就以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治病救人的事业之中。他所在的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也是全院最大、最忙,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的科室之一。作为科室负责人,他总是第一个到工作岗位,并常因为病人诊治而耽误了休息时间,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出诊会诊,总是随叫随到。刚端起饭碗、刚躺下睡觉就被邀会诊的情况不可胜数。从事心脏介入治疗需要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电极的位置,医生要暴露x线直接照射下工作,会受到数倍于患者照射剂量射线的损害。由于长期的射线照射,他的白细胞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右手也发生了放射性皮炎,每次手术前后,科室的同志们无不为他担心,捏着一把汗,都劝他在台下或室外指导,可他总是上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即使被别人替下也不离开导管室,观察病人、指导下级医师工作。每次手术结束后,他总是回病房逐个诊察术后病人,确认无并发症后才放心地最后一个离开病房。有一次,手术一直从早上7点进行到晚上9点,结束时发现机器出了故障,其他同志都回家休息了,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手术,他亲自陪同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修理机器,直到深夜12点将送工程师回住处他才回家,第二天同志们上班时,发现他已经又做好了当天手术的准备工作。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带出了一只作风过硬的队伍。不论工作多忙多累,心内科的同志们从无怨言,尤其是介入治疗小组的医护人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使科室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医院的前列。在他领导下该科多年被评为院先进单位、院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中原石油勘探局模范集体、文明单位。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司定然在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注意不断地总结经验,近年来先后编著了《现代实用心脏病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在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29篇,其中《转换酶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保护作用》一文参加了第四届国际转换酶抑制剂研讨会大会交流,《生理性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分析》等三篇论文参加了第三届长城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交流并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录用;《永久人工心脏起搏术》、《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研究》、《血浆内皮素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其影响的临床研究》、《联合药物干预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及24小时动态血压负荷影响的临床研究》、《不稳定冠状动脉疾病ptca+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等五项成果先后获得中原油田及*市科技进步奖;1998年应邀出席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第七届亚太地区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

面对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司定然并没有故步自封,而又把眼光集中到了更重要的课题,2002年他承担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实施的协作研究项目——《中国第二项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研究》及由加拿大、印度和中国共同发起的国际性协作研究《评价低分子肝素和代谢调节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为两项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了一定的循证学依据,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2000-2002的三年里,他带领的心内科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医疗质量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双先单位,他也连续三年被评为院“优秀管理工作者”,“局劳动模范”,“局十佳青年”,2003年初被提拔为中原油田总医院业务副院长。

2003年的春天,非典型性肺炎肆虐中国大地,一场抗击非典的战争在全国打响,当和政府高度重视防治非典的这场战争。刚刚上任业务副院长的司定然同志在这危难之际自告奋勇地担起组织指挥抗击非典一线工作的重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连续七天吃住在工作现场,协调相关科室和部门,组织行政、后勤和医务人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成功创建了发热门诊、非典病房,购置了防护服装和消杀物品,做好了防止非典的一切准备工作。在抗击非典最艰难、最危险的日子里,为了明确诊断几名非典疑似病例,司定然同志常常连续几天忙得回不了家,他不顾个人安危,一天奔波于非典病房和发热门诊之间数十趟,亲自给病人查体和询问病史,亲自为病人盛饭送水,亲自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疑似病例均痊愈出院,整个油区没有一例非典感染病人,圆满完成了抗击非典的光荣任务,受到中原石油勘探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表彰。

作为业务副院长,他主管全院医疗和护理这两个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部门,他深知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和责任,更加忘我地工作;他站在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对内基于医院工作的实际,对人员和岗位进行合理的分配,充分发挥全院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狠抓医护质量和服务水平,对外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医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职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提高。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7

通常所说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医学专业上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下简称冠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技术。

国际上于1977年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我国在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例PT-CA。20余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其简便、安全、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

PTCA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是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穿刺大腿窝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桡动脉部位),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PTCA术后,少部分患者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因各种原因(血管弹性回缩、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致血管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从而导致胸痛和/或胸闷症状再出现。为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及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在狭窄血管被扩张后,于被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支架多是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细的呈网状管柱样的形状。支架大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狭窄病变血管段的直径及其狭窄病变的长度而决定的(如选择一个直径为3毫米,长度为20毫米的支架等)。近些年来,由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设备条件日趋改善,性能良好的新器材(如支架)等大量问世及医生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些冠脉狭窄病变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不预先扩张狭窄病变段血管,而直接把支架放置到狭窄血管部位,即所谓的“直接支架”置入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支架植入术后,仍有少数患者在支架植入部位发生再狭窄(支架内狭窄)。为此,近些年来研制出“药物涂层支架”(或称“药物洗脱支架”,DES)。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目前,临床研究认为,药物涂层支架对于多支冠脉血管病变,其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的金属支架(即“裸支架”)。由于药物涂层支架价格较为昂贵,因此,对于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病变,且病变数目在3-4个以上,究竟采用“冠脉支架植入术”或选择“冠脉搭桥术”(CABG),要认真权衡费用/效益比后再作决定较为合适。

哪些冠心病患者适宜于介入治疗?哪些不适宜于介入治疗?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往往涉及到“急性冠脉综合征”(简称ACS)这一概念。临床上把不稳定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合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且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简单的说,“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但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还要有所区分和选择。

1.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该类患者临床上有中度或重度心绞痛发作,工作及生活受限制,特别是安静状态下或夜间也常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而且需及时、正确处理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是否需要作介入治疗,除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以外,还要根据发病时间、就诊医院设备条件和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情况而决定。

(1)发病(发生胸痛后)6~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认为在这个“时间窗口”内作所谓的“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可直接作PCI),可把已闭塞的冠状动脉“打通”,恢复其缺血、损伤的心肌的血液供应,抢救濒临坏死的缺血损伤心肌,对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研究报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PCI治疗,疗效显著好于通常所用的“静脉溶栓疗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些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在具备各种条件时,也是进行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失败的患者。该类患者由于“溶栓疗法”失败(或者说不成功),因此仍有明显胸痛或有反复的心肌缺血表现(如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无显著回落,心功能状态不好甚至有心源性休克等),提示闭塞的血管未通或者有再梗死发生。对此类患者可进行所谓的“补救性PCI”治疗(溶栓失败后48-72小时可常规进行)。

(3)急性期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类患者多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周~1个月甚至是3个月之内的患者。如果在这一时期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区相关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特别有心肌缺血相关征象者,进行PCI治疗对于预防梗死区扩张与膨胀、心室重塑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

(4)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提出“易化PCI”的概念。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溶栓疗法”和“PCI治疗”。该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静脉溶栓疗法”即时、易行的优点和克服血管开通不充分、不能完全达到梗死血管再通的缺点。同时,也有助于发挥PCI治疗“机械血管开通”、进行有效再灌注的优势,克服其有可能发生的梗死血管“无复流现象”的局限性。目前,有关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

(5)作过PCI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如果出现再狭窄病变,临床上就会有相应的表现,对这类患者也可进行PCI治疗。

冠心病的类型较多,其临床表现形式也各式各样。因此,不是所有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都适宜作介入治疗。例如,有些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其冠脉造影显示的冠脉病变也不甚严重(狭窄小于70%);还有些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很差(有明显心衰症状)或者合并有较复杂的心律失常,或者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有复杂、严重甚至是多血管弥漫性病变。这些患者需权衡介入治疗的利弊,不一定都适宜于作介入治疗。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外科搭桥,均需深思熟虑,慎重处理。

介入治疗是否为冠心病的病因性根本治疗?其治疗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风险性?

介入治疗不属于冠心病的病因性根本治疗,仅属于冠心病整体治疗环节(或综合性治疗)中的一部分,其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例如,对于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确实可消除或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

治疗也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但是,如果忽视或不加强调脂、抗凝、抗血小板及保护心肌等治疗措施,有可能在其它未作介入治疗的血管部位,甚至在已作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的血管部位发生新的血管病变,仍然可以导致心绞痛复发或/和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因此说,冠脉介入治疗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冠心病介入治疗,总的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绝不等于没有风险。介入治疗过程及其术后会发生诸如:血管内膜撕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造影剂过敏、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会发生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尽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1.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必须先做冠状动脉造影,即应用心导管技术,把造影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开口部位,再把造影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内,从而非常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再选择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或者是外科冠脉搭桥治疗)。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以往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均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服一些必要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等)、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其目的是稳定病情,减少或避免术中和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特别是植入冠脉支架的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此外,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决定是否服用或怎样服用抗心绞痛之类的药物。

4.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加强术后的随访工作也十分重要。

(1)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戒烟、规律锻炼、体重不要超重,特别要注意合理使用调整血脂药物,严格控制血脂水平。除非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物及A-CEI类药物应长期服用。

心血管病治疗新技术篇8

另据记者了解,吴书林教授自1990年开展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来,至今已治愈一万多例各种心动过速病人。在此领域,他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多项前瞻性研究。1999年,吴书林教授率先在国内应用心电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开展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速、房扑、房颤和室速等的电生理标测定位和指导射频消融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该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从本届“南方会”他所做的各场学术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吴书林教授今年的学术视点,一直与“房颤”这种疾病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会后,本刊记者围绕这方面的各种话题,对吴书林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坚持学术,注重临床应用与开放协作

作为“南方会”的联合主席之一及多场分论坛的会议主席,在采访开始后,吴书林教授首先对第15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作了简要介绍。他说:“长期以来,‘南方会’一直致力于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拉近与国际间的距离,传播新概念、新技术,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这次学术盛会中,60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参会代表,共同交流了2012年至2013年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学术新成果,全面展现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新进展和新趋势。”

吴书林教授继续介绍说:“本届‘南方会’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莅临讲学,交流了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介绍了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心血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的发展。本着坚持学术、强调应用和开放协作的办会精神,本届‘南方会’设立了几十个专题论坛,交流方式包括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辩论赛、专家见面会、论文宣读、壁报交流和卫星会等,是一场丰富多彩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特别值得介绍的是”,吴书林教授加重语气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名誉主席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医学技术不能遏制慢病流行’的新观点。他认为,现阶段单纯以生物技术很难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的迅猛态势。大会主席林曙光教授从‘传播与转化’的角度强调,当前医学以加速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传播和转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医学和健康领域,无论是医生还是公众,所知和所做存在巨大鸿沟。本届大会一方面以“从指南到实践”为主题,强调医学的培训和知识的转化;另一方面也通过媒体的宣传,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公众。大会主席黄从新教授从‘人文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关怀的社会氛围。科学不是万能的,中国在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已经显现了文化的苍白和迷茫,迫切需要推进法治与文明的进程。大会主席黄德嘉教授则从‘预防与整合’的角度指出,预防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本届大会提倡预防,符合国际潮流。现代医学发展的问题是,分科越来越细,需要学科间的整合。整合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联动,这是医疗资源的整合。黄教授还认为,林曙光教授提出的整合概念值得进一步推广。来自台湾地区的大会主席常敏之教授则从‘交流与分享’的角度介绍说,台湾总共有心脏专科医生1500余人,其中300余人为介入医生。‘南方会’规模大、内容丰富,两地应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台湾介入每年是1.5万例至两万例,内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每年已经达到30余万例,病种丰富且病例复杂。香港心脏专科学院主席、大会主席王国耀教授则从‘互补与提高’的角度表示,近些年,香港和内地的学术交流活跃,两地的医疗存在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与内地医生的全方位交流,希望能够共同提高临床水平……”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地位不断升级

在采访中吴书林教授说:“‘南方会’秉承规范、推广、指导的原则,在注重理念传播的同时,更强调实用性。”随后,他的话题触及了“房颤治疗”这一专业领域。他首先开门见山地说:“目前,国内外的房颤治疗领域已经打响了一场‘翻身战役’,其具体表现在,近两年,国外房颤相关指南陆续更新,如ESC房颤指南和ACCF/AHA/HRS房颤指南等,那么,这些新指南都有哪些亮点呢?”

提出这个话题后,吴书林教授自问自答说:“这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欧美新指南均显著提升了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不伴显著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症状性房颤导管消融指征显著提高――由‘Ⅱa,C类’提升至‘Ⅰ,A类’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适应证――对于持续性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是合理的治疗措施;对于阵发性症状性房颤伴左房显著扩大或者伴左室功能显著下降者,导管消融也是合理的治疗选择……”

吴书林教授认为,之所以说国内外房颤治疗要打一场“翻身战役”,是因为在近两年,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在发展并稳定在相对成熟的治疗阶段后,处于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期”。

对此,吴书林教授详细解释说:“近10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器械大大提高了标测的准确性。冷冻球囊导管、高频聚焦超声球囊和直视化激光消融导管、多极环形消融导管和高密度网状消融导管等新型消融导管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房颤的消融治疗。此外,远程导航系统显著减少射线曝光的时间,旋转式血管造影、局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实时三维影像技术使心脏三维结构显示得更为清晰,这些新技术将电解剖标测系统与CT、磁共振及心腔内超声联合应用,显著提高标测的准确性和消融的成功率。最后,内外科杂交式导管消融将进一步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这些动态说明,未来的新技术、新器械必将助力导管消融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

“但是,当前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仍亟待加强。”吴书林教授继续说,“因为我国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较低,远低于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极少数房颤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治疗,部分患者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而在房颤住院患者中,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比例也较低。其次,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容易受到药物和食物的影响,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国内极少数患者监测INR。最后,对卒中危险分级认识和使用不足,低、中和高危患者药物的使用比例相似。所以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房颤卒中预防的观念亟待加强,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认知度;优化华法林的使用,开发更方便、快速、经济的INR监测方法,根据基因型选择初始剂量,找出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选择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药物在临床使用中,无需调整剂量,无需监测INR,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其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卒中事件方面不劣于甚至优于华法林,可以作为华法林的理想替代药物应用于临床,在提供确切疗效的同时,还可方便患者使用。”

顺着这个话题,吴书林教授还谈及了房颤药物治疗方面的目前进展状况:“在口服抗凝药物方面,相比于华法林,新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具有更好的效果,且安全和方便。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决奈达隆、伊布利特、塞利瓦隆、阿齐利特、多非利特、维纳卡兰。决奈达隆是对房颤节律控制有效的药物,其疗效略弱于胺碘酮,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确定,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副作用的发生。塞利瓦隆转复房颤、房扑效果差,替地沙米、阿齐利特、多非利特、伊布利特能够有效转复新发房颤且维持窦律,但需关注不良事件的发生。与胺碘酮相比,维纳卡兰在转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安全性和可耐受性良好,但不能有效地转复新发房扑……”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三大问题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出了房颤治疗领域要打“翻身战役”的问题,那就说明目前在该领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就此话题,吴书林教授进一步提出,目前,我国房颤导管消融还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房颤导管消融一次需要约7万元人民币,而且有少部分患者还需要重复消融,如此昂贵的费用,限制了大部分患者接受这一治疗。而且同样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滞后。二是普遍存在的医患观念问题。房颤导管消融是近15年左右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早年的局灶性消融和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复发率还很高,所以还有很多医生和患者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导管消融在近期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否能降低房颤患者远期死亡率、中风率等,目前还有待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三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数量还非常有限,该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因为房颤导管消融操作复杂,相对其他如室上速患者的导管消融而言,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做好房颤导管消融往往不只是需要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更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这些都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然吴书林教授提到了“掌握房颤导管消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尚有待加强”的问题,那么,他作为广东省电生理界的优秀前辈,会通过一些什么方式来提高广东区域电生理医生的技能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首先谦虚地说:“谢谢你的高度评价。”之后他详细介绍说:“广东省在2011年通过卫生部心血管介入直报网络上报的导管消融4886例,起搏器植入3057例,相对2010年增长分别为18.3%、14.1%,这与我们这几年在全省组织心电生理介入培训、提高部分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是分不开的。我们广东省人民医院在2011年开展的导管消融数量为1800多例,起搏器植入500多例,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介入病例,达到了40%,为在我们中心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还利用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平台,通过心律失常学组活动,组织全省热爱心律失常专业的医生,共同学习和交流,同时我们鼓励年轻医生拿出他们的疑难病例或成功病例来交流和深入讨论,使从事这一专业的每一位医生都主动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此外,考虑到房颤导管消融的复杂性和医生的学习曲线问题,我们的培训从心房解剖等基础理论开始,组织医生观摩手术过程,边做病例边解释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到达部位的解剖关系、可能出现的风险等;在后续的培训课程中反复播放病例、拿出一些成功或失败的病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学。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深受省内心律失常专业医生的欢迎。”

在采访中,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主任的吴书林教授还谈到,面对“遍地开花”的介入治疗开展情况该中心对各机构进行的质量控制问题。他认为:“目前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医疗技术让广大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这是件好事情。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对医疗机构和个人都有一定要求,原国家卫生部都有明文规定。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质控中心比较特殊,冠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和先心病介入质控统一挂靠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我们肩负重任。本所作为广东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同时作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先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三个专业培训基地,把培训基地的工作纳入到整个质控工作中去执行,两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质控形式包括定期现场调研、不定期飞行检查、上报并讨论所有死亡病例及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旨在督促各位医生按照规范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活动,不断提高技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用好‘介入’这把剑,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位一体”,长期走在国内领先行列

记者注意到,吴书林教授的现任职务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而且也了解到,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既然以“研究所”冠名,“科研”工作势必要成为该机构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那么,平时他们是如何把“临床”和“科研”工作给予定位,又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呢?

对此问题,吴书林教授坦言:“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机构,即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我们研究所的临床医疗水平之所以能在国内领先,其动力的源泉在于强大的科研工作。从1978年至2011年的30多年间,共有141项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包括获国家科技进步、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攻关重大成果奖等部级奖励21项,部省级奖励68项,省厅级奖励52项。在获奖的科研成果中,有126项推广应用于临床。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大规模多中心循证医学课题共50多项。‘十一五’期间,在先心病外科和心脏介入治疗领域又承担了3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2011年,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教授申报的《广东华南药物临床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获得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医学研究中心余细勇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国际合作重大项目《Niche在干细胞心肌分化与心脏异常发育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这是研究所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庄建院长申报的 《复杂先心病防治网络建设和优化治疗策略研究》入选国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谈到这里,吴书林教授感慨地说:“早在20世纪70年代,广东风湿心、风湿热是高发病,研究所的前辈湘耀教授就组织全所的力量投入到该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研究所在此领域依旧世界领先。介入技术在30多年前在国内还处于空白,我们研究所的专家率先从美国、日本将这项技术引进中国,开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先河。如何使心脏病治疗中的器械国产化,从而降低病人费用,是近年来研究所努力的方向。我们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射频消融导管研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都是围绕心脏病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临床运用都将降低病人的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为千万患者谋福利……”

采访到最后,吴书林教授说:“凭借我们研究所丰厚的学术积淀,在国内、国际已经打响的这场房颤治疗的‘翻身战役’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为本领域的学科发展做出更优异的贡献!”

专家简介

上一篇:学校商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出纳收支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