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范文

时间:2024-04-09 15:45:5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1

全市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以及在现居住地连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人等为重点服务人群,可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厂矿企业所属社区居民均纳入项目范围,由所在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2011年执行年度(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为主,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9项。具体目标为:

1、按照国家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

2、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疫苗针对性接种达到规定要求;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4、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率达95%、及时率达95%,准确率达95%;非住院结核病人100%、艾滋病人70%得到规范的随访和治疗管理。

5、对0—36个月婴幼儿进行保健管理,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70%。

6、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规范化管理率不低于75%。

7、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老年人健康登记管理率达25%。

8、加强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以上两类人群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25%、20%。

9、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对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15%。

三、项目补助标准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按服务人口每人1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其中:中央财政补助9元,省级财政补助5元;市财政补助1元。其中,培训、材料费用等按人均0.5元标准由市卫生局统筹安排使用。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项目为居民免费提供。单项项目补助标准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元/份;健康教育1元/人;预防接种3元/针;传染病防治1.5元/人;儿童保健105元/人;孕产妇保健92元/人;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87元/人;高血压病管理88元/人;糖尿病管理88元/人;重症精神疾病管理40元/人(详见附表1)。

四、项目补助支付方式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实行“当年全额预拨、次年考核结算,专款专用、多退少补”的管理原则,不得转作他用。即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年初按人口数和人均补助标准预拨当年补助资金,次年根据各地上报截至上年末实际补助金额,并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情况,结算上年度专项补助资金,多退少补。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打包服务,补助资金只能整体拨付给承担服务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机构要根据当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总额,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乡、村服务机构原则上以2:1比例对预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进行分配,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项目补助资金实行预拨、考核及次年结算制,即先按服务人口数拨付经费的50%,项目执行结束后按服务量根据考核结果综合拨付补助经费。

3、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弥补人工、耗材及公共卫生服务应分摊的必要公共经费等成本,人工成本包括工资及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不得将专项补助资金用于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支出。

五、项目组织实施

1、确定服务机构(2012年1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对于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优先考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对未设村卫生所或未组建一体化的行政村暂不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管理或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辖区内不留空白,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洎阳街道辖区内的适龄儿童的建档和预防接种服务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由各接生单位做好并移交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存档。重性精神病管理由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摸底、建档并实行双向转诊,市精神病医院负责技术指导、重性病症治疗管理。

2、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012年2月):市卫生局要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结合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组织开展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力争使每位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都得到培训和技术提高,从而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宣传动员(2012年2月):结合我市实际,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不同渠道,广泛宣传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为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组织实施(2012年3月—12月):要把建立健康档案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按照政策引导,居民自愿、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规范建档,有效使用、自愿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等建立健康档案。要对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具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服务质量。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重点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四项基本服务项目,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和协助下完成其他五项基本服务项目。

六、项目绩效考核

1、制定考核方案: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标准》制定市评估标准及绩效考核方案,在项目执行后实施考核。

2、组织实施考核:市政府成立绩效考核协调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市卫生局局长

成员:市卫生局副局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人民医院院长

市中医院负责人

市妇幼保健院院长

市疾控中心负责人

各乡(镇)、街道办分管领导

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放市卫生局办公,吴晓琴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工作。

3、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次,分值800分以上为优秀,799—600分为合格,600分以下或单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服务提供机构财政补助总额的依据。对不合格的按已完成服务量结算补助经费;对合格以上等次的,按照规定按服务全部兑付补助资金;优秀的,可给予适当奖励,奖励经费从当地完成服务量不合格扣减的经费中解决。市卫生行政部门对考核不合格的乡、村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项目提供服务资格。

七、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资金到位:市财政要按要求确保人均1元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到位,市卫生局应加强专项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确保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目标的如期实现。

2、转变服务模式: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逐步改变重医轻防的观念,从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转变到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负责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乡村卫生机构和农户,按责任分工具体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要全面掌握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在上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主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并逐步消除危险因素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威胁。

3、加强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市直医疗单位作为全市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达标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医配备上,要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村卫生所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及乡医配备标准,在充分考虑乡医个人基本素质、性别、年龄等因素,及保持村卫生所稳定的基础上,对各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医进行适当调整,形成较为合理的人员配备格局,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使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融为一体、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有效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农村地区的实施。

4、加强督导,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标准:要充分发挥考核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杜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套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现象,考核结果要与经费及单位主要领导的年度考核和任免挂钩,作为人员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依据,要注重群众参与考核评价,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考核情况应向社会公示,将政府考核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2

[关键词] 支付方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一、公共卫生服务概述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改事业迎来了新一轮改革。自2006年医改启动以来,历经了将近3年的酝酿、反复研讨、调研和修改,于2009年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初步制定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卫生部等部委又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至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正式启动。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出,从政府角度出发,强化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强调了“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网络”。

所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个人,包括城市与农村,各个年龄阶层都应该享有的一种社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对公共卫生工作投入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收益人口最多的公共卫生项目。各级财政均投入了大量资金,从2012年按人均25元投入,2013年的30元,2014的35元,到2015年的40元。目前,各级地方财政按照人均服务标准(40元)乘以该管辖区常住人口数向社区服务中心和各级卫生院分配,拨付补助资金。如何把每人每年的40元钱花到位,花在刀刃上?实际上,现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付方式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挂钩;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无

二、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支付方式定位

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传统支付方式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财政部门无法准确考核安排到各部门的财政资金的使用与执行情况。从财政部门角度看,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算切块方式。

改革的基础定位:1.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不变;2.资金的总数量不变;3.各部门工作职责、分工不变;4.改变的是资金支付方式。不再按照传统切块支付方式,改革后的资金支付方式是依据信息化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建立有序竞争的分配机制,注重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程度、服务质量及数量,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及资金使用绩效进行支付。

三、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具体措施

(一)按项目类别管理,个体项目实行身份证管理,群体项目进行考核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划分为针对个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个体项目包括特殊疾病患者或特殊人群健康管理,比如儿童、老年人、孕产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个体项目采用服务卡管理,即根据居民刷卡(刷二代身份证)的方式确定财政补助。具体如下:城镇居民以二代身份证为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刷身份证享受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传刷卡的服务项目、数量和标准,财政部门再根据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结算财政补助资金。

群体项目采用考核管理,即依据已建立的项目绩效评价考核标准,由专家组成考核组对项目实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按季度、半年、年度考核,最终结合成本因素和考核结果确定财政补助资金。

(二)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机构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软件,依托财政信息中心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

该系统的建立同样采用身份证管理,既能调动社区(乡镇)医生的服务积极性,又能实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监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每开展一项免费服务,居民满意了,由居民持身份证在刷卡器上一刷,在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留下记录;不满意,就不刷。财政部门再根据刷卡情况给予经费补偿。卫生服务机构划拨经费,由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记录确定,这就意味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提高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必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医术水平等竞争手段获得公共卫生服务收入。不服务,没有经费;服务不满意,经费拿不全。

(三)居民自主选择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竞争机制

居民自主选择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竞争机制可以在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建立信息透明、高效运行、权利制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卫生机构服务意识,最终服务于群众,达到令群众满意的效果。

按照公共卫生身份证管理制度,居民可自主选择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保健人员,打破辖区限制。建立竞争机制,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凭借服务和医疗技术水平公平竞争,财政部门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反馈的服务数量、满意度等原始资料,结算服务费用。

(四)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依据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原则和“公正、公平、公开、择优”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标,履行招标程序,确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服务内容、保密要求、服务要求,确定相应的服务价格、资金支付方式,以及违约条款。该方式既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又可以有效约束服务行为,进而形成全面覆盖、布点均匀、结构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五)制定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预算管理机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预算要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根据实际需要测算人均项目资金标准,在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析测算至11大类43项。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成本核算品种法制定相应的人均费用,使人均标准更科学、更合理。从而确保每个项目的实施资金有保障,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严格绩效考核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绩效管理,将补助资金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考核成绩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区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负责,主要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日常管理进行监督、考核,考核结果占40%;第二部分由市财政局、卫生局、医改办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年终绩效考核,考核成绩占60%。

考核参照的依据如下:1.群体项目以预防保健信息管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等项目活动的影像资料为主,重点考核服务项目是否全面,是否有虚报行为;2.个体项目以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所记录的服务内容为依据,发放《公共卫生服务调查表》,认真记录居民反映的公共卫生服务情况,重点依据居民满意度、服务数量和质量,确定考评结果。最终将总体考核评价结果进行社会公示,并接受广大群众监督、举报。考核结果也是确定下一年度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七)市辖区统一管理,资金集中

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专用账户,市辖区实行统一管理,资金集中。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四、改变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支付方式的建议

(一)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具备一定条件

比如,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很多改革就不能进行,目前我们的财政管理在一些方面还处于一种比较粗放的状态,特别是信息技术支撑条件不成熟。当然,也有方方面面认识上的差距。由于惯性思维影响,存有怕改、不愿改的问题。支付方式的改变从深层实质上说是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这也是一种趋势。

(二)财政部门政策的制定与卫生部门的合作问题十分重要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应有财政和卫生两个部门共同发起,准确分工共同合作。从基层卫生部门的角度说,引入竞争机制和信息化后,谁该多拿,谁该少拿,就更明晰化了。

(三)定好绩效考核的方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人数多,范围广,情况复杂。从财政资金管理的角度来说,难度非常大,让考核方式更加精细和科学。绩效考核小组可由卫生、财政和基层医疗机构抽调人员组成,也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委托第三方(包括中介机构、社会组织)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考核原则进行考核。从而使绩效考核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发挥积极地推动促进作用,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发挥资金效益的目的。

(四)完善财政资金的监督机制

在考核真实有效的基础上,要继续强化方方面面的监督,让民生资金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需要的人得到实惠。

(五)完善资金拨付政策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先拨款后办事,改变这种方式后变成了先办事后付款,并按照实际工作量分配,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必须及时足额地拨付应付款项。

十之后,财政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和新定义,财政资金用的好不好,不能靠行政手段去评价,而是让老百姓去评价,要适应市场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卫生资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只是一个起点,逐渐推广这种支付模式,扩大适用范围,让民生财政真正服务于民生,让惠民资金真正惠及百姓。

[参 考 文 献]

[1]李俏.Y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罗艳秋.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多部门合作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3]孙欣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状调查及实施效果分析[D].青岛大学,2013

[4]杨柳.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

[5]马才辉.国家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村协作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6]金铭.宁夏三县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现状及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3

[7]周秀兰.湖南省6县市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评估[D].中南大学,2012

[8]谭旭欣.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11

[9]辛明.青岛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供给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3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职业卫生咨询指导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3、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2个项目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4、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卫生监督协管食品安全、公共场所等信息报告,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报告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5、市第四人民医院。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项目的业务培训,现场指导,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

6、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各县(市、区)卫生局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分工,确保项目任务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组织管理。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涉及面广,工作任务繁重,市局已经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抽调精干人员,充实项目办公室力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项目实施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科室设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要求规范建立计免门诊、妇保门诊、儿保门诊、疾病控制室、慢病门诊等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室,配备必要设施、设备,改善工作条件。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要按照《关于印发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配备人员,专业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90%,其中公共卫生人员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切实承担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任务,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培训,确保培训率达100%,合格率达100%。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卫人员管理,建立人员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调整申报制度,非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随意调整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市卫生局及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督导每年一次,专项督导每年不少于2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督导不少于4次。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每月1次督导,要实行分片包干,落实责任,跟踪督导村卫生室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推进。

(五)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各地要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信息业务系统建设,加快卫生信息资源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六)加强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各地要按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25元的标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311号)要求,实行当年预拨、次年结算,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筹集、使用、管理,确保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要认真落实村级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经费补助,补助金额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40%,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

(七)加强基本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公示。各地要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告,认真收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真实填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报表,严格审核,及时上报,确保信息报告真实、及时、准确。要主动公示免费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对象、提供主体,及时公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考核公平、公开、公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4

1. 多管齐下保障9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施

2009年9月24日,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2009、2010两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到2011年,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得到普及,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这9个项目涉及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工作主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第二是进行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第三是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各种疫苗;第四是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第五是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管理;第六是孕产妇保健;第七是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第八是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第九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相关负责人表示,这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辖区居民提供。经费标准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预算统筹安排。2009、2010两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其中中央、省、市、县(市、区)四级财政分别负担9元、3元、2元、1元(省直管县省辖市负担部分省财政负担),2011年不低于20元。公立医院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给予专项补助。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承担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

《方案》还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明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考核履行职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保证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和群众受益。

2009年12月7日,河南省卫生厅出台《河南省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试行)》,加强对全省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指导和督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真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保障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效实施。该《方案》对9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标准进行了具体细化,并把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作为考核内容。考核将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查核实、问卷调查的形式,采用自查、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评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城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全面考核检查,各省辖市进行重点抽查复核。县(市、区)卫生局要在每年5月和10月中下旬对辖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两次全面考核,省辖市卫生局要在每年11月上旬组织对各县(市、区)重点抽查复核,并作出全市的总结评价,省卫生厅将定期对各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级卫生部门的考核结果将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考核主要领导年度工作绩效以及表彰的依据。

2. 凭合同服务按绩效付款――“河南模式”得到肯定

为使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国都在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可以免费享受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等,人均标准不低于15元。不过,很多老百姓都感觉没品尝到免费“蛋糕”。业内人士称,就是因为钱的标准有了硬杠杠,可怎么花国家没说。如何保证经费合理分配,有效使用,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地方,专款一直搁在财政上,就是等着一个科学合理的花钱办法。

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十一项目)是中国政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英国政府赠款,开展的农村卫生改革探索的国际合作项目。项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在建设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组织开展综合试点,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经验,以提高项目地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可持续性地改善居民健康水平。项目覆盖了陕西、重庆、青海、甘肃、山西、河南、黑龙江、江苏省的8省40个县,贫困县数占项目县总数的60%。

2009年,河南省在此项目推动下,在宜阳、武陟、息县、清丰、汝州5个地方试点,探索“花钱”的办法,实施“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他们以“购买服务”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建立“服务准入”、绩效考核、服务监管、绩效支付等运行机制,为“均等化”改革探路。截至2010年10月底,河南省购买服务的模式已覆盖5个项目县(市)的2030个行政村,覆盖服务对象269.6万人,占应覆盖的72.8%,除健康档案管理外,其他8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全部100%覆盖。政府投入用于购买服务的合同资金5694万元,占实际到位专项经费的66%。合同资金中用于乡级3359万元,占59%,村级2335万元,占41%。试点地区的做法是:地方政府以战略购买者的身份,投入并组织符合准入条件的服务机构和个人,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明确双方职责任务,以“契约方式”提供服务。初步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服务模式。

试点过程的关键节点主要有:在政策保障上,省里发文放宽对县级开展“购买服务”的政策限制,把资金分配权、服务资源配置权、价格监管权、绩效考核权、内部分配权等下放到县里,鼓励项目县大胆创新。在方案设计上,他们依靠项目组专家的智慧和经验,制定了《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操作指南》等技术性文件,确定了乡级总负责下的乡村合理分工协作提供服务模式。然后根据服务流程各个环节发生的实际费用,测算服务成本,再按照山区、丘陵、平原不同地区实行“差别化服务合同管理”。做完这些工作后,进入采购谈判程序,方式包括协议、竞争性谈判等。县卫生局先发出采购邀请书,有意向并符合要求的机构可提交应答书,经评选审核合格后签订服务合同:县卫生局和乡卫生院签订合同;卫生院再和村卫生室签订合同,责权利明明白白。

2010年12月8日,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验交流暨高层研讨会在郑州开幕。河南省结合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世界卫生组织Ⅺ项目)探索形成的“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做法,被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誉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河南模式”,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要求全国学习借鉴该省经验。

【图表说明】河南省采取的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以战略购买者的身份投入并组织符合准入条件的服务机构和个人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公民健康方面的主导作用。河南省卫生厅还统一制定《服务技术规范》,统一绩效考评标准,统一准入条件,确保每一名服务对象享受到公平

3. 河南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武陟样本”

2009年1月,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简称卫十一项目)在武陟县开始实施。这个项目的一大特点是没有既定的模式,鼓励项目地区大胆探索、创新。从2009年9月起,武陟县利用这一项目平台,将九大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为10个服务包,打包购买,先在圪店乡、乔庙乡等乡镇试点,2010年10月推向全县。该县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先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制定出每个服务项目的操作指南,明确服务的内容、流程、规范,让服务机构有据可依。然后,以项目流程测算法为主要方法,以整个服务流程发生的实际费用来测算服务包成本,以确定服务的价格。

2010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报告显示,10个服务包总成本是人均20.38元,其中服务成本人均18元,监督成本人均0.53元,管理成本人均1.85元。服务成本是指向乡村两级服务机构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资金;监督成本是指县级对乡镇卫生院(包括对抽取的村级)进行绩效评价和第三方监督,以及不定期督导发生的费用;管理成本包括县卫生局进行方案设计、培训、资料印刷等所需费用。

服务成本测算表列出了每个服务项目的权重、乡村两级服务机构的成本及所占比重。例如,高血压健康管理项目,分项权重为14%,服务成本是人均2.5元,其中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分别占40%、60%,分别为1元、1.5元。10个服务包合计,乡村两级分配比例为6∶4。既然是购买,就要签合同。在试点阶段,县卫生局卫十一项目办与试点乡镇卫生院签服务合同,约定双方的职责与权利、服务包内容、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标准等;试点乡镇卫生院再与村级服务机构签服务合同。在全县推开后,改为由县卫生局直接与各乡镇卫生院签订服务合同。

据武陟县财政局相关人士介绍,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分三次支付,服务合同签订后,先向服务机构预付50%,供开展工作使用,其余资金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两次续付,比例分别为30%和20%。绩效评价分两级,县卫生局每半年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绩效评价,乡镇卫生院每季度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评价。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是绩效评价的三大要素。评价的内容包括宣传效果、责任落实、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监测指标,方法主要是查看相关服务记录、走访服务对象。

对乡村两级服务机构,在完成基本目标的前提下,绩效评价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上的,支付续付资金的100%;75~85分、65~75分的分别支付续付资金的85%、70%;65分以下的,续付资金不予支付,其中60分以下的还要处以占预付款总额30%的罚款。另外,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服务机构进行奖惩与问责。对综合考核为优秀的机构提供一笔奖励资金,对绩效评价得分在60分以下的机构,除经济处罚外,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分管领导及有关责任人相应的处分。

为保证绩效评价更加公正公平,武陟县卫生局已着手成立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专家库,针对不同的服务内容,组成单项或综合评价小组,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绩效评价。 同时,开展第三方监督,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及财政、审计等部门官员组成第三方监督评价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主要从需方的角度,对供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进行监督,还对绩效评价公平公正性、买方是否按合同约定向医疗卫生机构支付服务资金等进行监督,形成的监督报告提交政府部门。

武陟县这一探索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绩效明显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理念开始转变,变被动提供为主动参与;群众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变被动医疗为主动保健。

4.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明码标价

2011年4月25日,河南省财政厅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河南省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国家规定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九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婚前保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范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其中,婚前保健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和婚前卫生咨询。规定凡符合准入条件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可公平地参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并享受同等待遇。《意见》指出,在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平均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制定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权重和成本补偿参考标准。

《意见》要求,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合理制定项目的本地成本补偿执行标准。要优先保证乡村医生的合法利益,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按照农村常住人口年人均不低于5元的标准,对乡村医生独立承担或协助开展所在村村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补助。

《意见》指出,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原则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绩效考评、分工协作和重心下移。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流程、操作规程等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确保城乡不同人群都能平等地享受质量基本相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与符合准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服务合同,约束双方行为,明确各自职责、任务、规范、考核标准、支付条件等,确保服务数量、质量与群众满意度达到要求;要根据实际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评体系,原则上绩效考评工作不得少于每年两次,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重要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向乡村两级、街道(地段)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

近两年,河南省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全省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243.7万针次,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73%以下,全省每年减少乙肝阳性儿童15万人;完成乳腺癌筛查6.04万人,免费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37555例;为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86.3万人,宫颈癌检查20.1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93.9万人,完成农村改厕43.9万户,提前完成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改炉改灶任务。慢性病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癫痫病防治、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取得积极成效。

【图表说明】资料来自2011年6月3日的《河南日报》

5. 人均2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要确保专款专用、惠及民众

为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管理,与《意见》同时下发的《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不得将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

2011年,补助资金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河南省财政补助资金按照“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办法下达。县级财政年初预拨70%补助资金,年底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情况予以结算。河南省要求省辖市、县(市、区)卫生、财政部门合理确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各项服务数量和标准,进行测算并确定成本补偿执行标准。

《办法》指出,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政府统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内的各项服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补偿执行标准,主要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相关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凡是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补助资金的,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虚报、瞒报有关情况骗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要相应核减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并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办法》明确,按规定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城乡居民收费。河南省要求,县级财政、卫生部门在全面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具体补助金额;同时,利用相关媒体或公共场所,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安排等情况定期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对经考核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格。

6. 补助经费与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2011年4月25日,河南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河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要求,县(市、区)财政部门在审核安排和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时要与实际考核结果直接挂钩。

《办法》指出,考核项目主要为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规定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和婚前保健服务等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补助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时,考核内容将据实予以相应调整。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将中医药应用情况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内容。“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随访4次;每年至少提供6次健康咨询服务;为适龄人群按照规定的项目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对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河南均已经出台了绩效考核基本标准。

河南要求以县(市、区)为考核主体,分级考核,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机构考核与服务考核相结合。省级和省辖市级卫生、财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的抽查考核和专项督导检查,并作为省级、省辖市级财政部门安排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绩效考核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参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或协助进行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系统在绩效考核中的作用,提高考核工作效率。河南省还要求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本机构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范围;鼓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村(居)委会参与考核,充分听取社会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预防主的原则,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至“十二五”末,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普及,城乡和区域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为每人38元,并全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水平。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逐步提高目标要求。2011年,城市居民建档率达80%以上,电子档案建档率达70%以上;农村居民建档率达60%以上,电子档案建档率达55%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城市建档率达90%以上,农村建档率达65%以上。

2、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水平。2011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街道宣传普及率达60%以上,农村宣传普及率达50%以上;街道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达60%以上。至“十二五”末,逐步提高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

3、广泛开展为适龄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活动。2011年,6岁以下儿童建卡率达100%;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加强免疫单苗接种率达85%以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5%以上,含麻疹成份疫苗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

4、提升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水平。开展国家二轮艾滋病示范区项目和全球基金第一轮结核病项目;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与及时率达100%。

5、提升儿童保健服务水平。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2011年开展大型新生儿访视活动至少2次,1岁以儿童保健活动至少4次,2012年至2013年每年开展1岁以儿童保健活动至少2次。2011年,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到95%。

6、提升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每年至少集中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2011年,孕产妇系统管理95%以上。全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巩固在98%以上。

7、提升老年人保健服务水平。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根据上级目标要求和实际,每年逐步提高目标要求。2011年,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街道部分达80%以上,农村地区达60%以上。

8、提升慢性病管理水平。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干预。2011年,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每季度至少随访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率达100%。

9、提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水平。对辖区所有的重性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登记管理。从2011年起,每季度至少随访一次,每年至少入户随访一次。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定期健康体检。

(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至2012年末顺利完成“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任务。“十二五”末,叶酸投服率达到90%以上,随访率达到90%以上;婚检率达95%以上;超额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降消项目、艾滋病全国示范项目、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示范项目、结核病防治项目、布鲁氏菌病防治项目、鼠疫防治项目、死因检测项目等各项项目任务。

四、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

1.行政部门职责

卫生局是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考核管理和监督指导。爱卫办、各镇政府负责协调开展各项工作。

2.技术支持机构职责

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健康教育所、计生指导站及医院根据各自职责和业务范围负责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定期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防治结合。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

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负责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将所需配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各相关单位要坚持“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狠抓任务落实,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6

第一条为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管理,完善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依据《芙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芙政发〔〕02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主要考核对象为经区卫生局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进行考核。

第三条考核原则

(一)科学、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规范绩效考核工作的流程与方法,有序开展考核工作。

(二)公平、公开、公正。考核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考核标准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简便、适宜、高效。简化考核程序,突出重点内容,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考核结果客观、真实、准确。

(四)激励、促进、有效。充分发挥考核作用,根据结果,奖励先进,调动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促进机构持续改进,提高质量与效果,保证群众受益。

第四条区卫生局要加强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完善和落实基层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为绩效考核提供条件。

第二章考核内容与方法

第五条考核内容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的考核内容

(1)机构管理。包括机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财物管理、文化建设和信息管理等。

(2)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

(3)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中医药服务、医疗费用负担以及基本药物制度等。

(4)服务模式。包括社区参与、协同服务、责任制服务、主动服务等。

(5)满意度。包括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卫技人员满意度、社会满意度。

2、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的考核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机构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等。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行政管理。服务数量主要考核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指标;服务质量主要考核医德医风、业务水平、工作纪律和服务态度;群众满意度考核是要定期听取街道(乡、局)和群众的意见,实施群众满意度测评;行政管理考核是对职工的出勤、岗位技术规范落实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和各项报表数据的准确率等进行考核。

第六条考核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制定《芙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工作考核细则》及《芙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工作考核细则》。考核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明确考核指标的内容、标准、权重以及考核与评分办法。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七条考核主体

芙蓉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区卫生局与监察、绩效办、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组成绩效考核工作组对本辖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第八条考核程序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绩效考核工作组根据《芙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工作考核细则》通过现场查看、资料查阅、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于每年10月上旬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进行集中考核,并结合日常考核情况出具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根据《芙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村卫生室工作考核细则》对其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进行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卫生院将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成立由领导班子及职工代表组成的绩效考核领导机构,在区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及其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工作人员按每月和年度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行政负责人年度考核结果由三部分组成:机构绩效考核分占70%;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的评价占10%;机构职工民主测评占20%。

(三)结果公示。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将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公示公布。

(四)沟通反馈。领导小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改进建议。

第九条考核要求

各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绩效考核作为落实改革方案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绩效考核责任制,明确考核相关人员职责与纪律要求,考核过程中尽可能不影响被考核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严肃考核纪律,严禁编造、篡改考核资料,严禁利用考核谋取个人利益,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第四章结果应用

第十条考核结果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次:合格(考核成绩≥80分),基本合格(60分≤考核成绩<80分),不合格(考核成绩<60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结果分为四个等次:优秀(考核成绩≥90分),合格(70分≤考核成绩<90分),基本合格(考核成绩分60分≤考核成绩<70分),不合格(考核成绩<60分)。

第十一条考核结果运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

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服务站、村卫生室考核结果基本合格以上的按相关规定全额拨付补助资金,对考核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负责人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扣减20%补助资金(用来奖励考核合格的机构),并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免去其负责人职务。村卫生室、服务站考核不合格的,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退出机制进行管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运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7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以区委、区政府全面改善民生的要求为指导,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街道为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街道主要负责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负指导、监督之责,确保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要求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生指导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坚持布局设置合理、设施设备完善、人员符合要求、组织管理有序、服务技术规范的工作格局,形成街道(社区)、医生和居民的良性互动。

(三)工作目标

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和“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成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切实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抓细抓实抓出实效。

(二)落实制度,强化职能

根据*街道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方案,出台实施细则。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列席社会事务科会议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加强街道(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简报、通报会、网络等各种方式及时反馈、通报工作情况及进展。

(三)三级管理,提高效率

街道聘专人担任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同时组建有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及时传达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四)广泛宣传,合理引导

搭建有效的群众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宣传工作的载体和平台,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使新老宁波人得到相同的市民待遇。

(五)加强考核,促进激励

根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绩效管理,每年定期对社区责任医师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团队、个人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考核结果上报区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委员会,通报卫生局,考核结果计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年终属地化管理领导小组将根据考核结果,评出10名优秀社区责任医生,由街道设立专项经费予以奖励。

三、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完善网络(2009.2—2009.3)

街道在第一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讨,并根据街道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将社区卫生工作纳入街道的年度工作计划,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网络,街道聘专人担任公共卫生助理员,并在街道办事处设立公共卫生服务窗口,由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组建有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根据所辖社区范围,每个责任医生结对2个社工,共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

(二)建立制度(2009.3—2009.4)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参加街道工作例会制度、团队长列席社区例会制度、社区责任医生与社工结对工作制度、信息报告制度、社区责任医生下社区等各项工作制度。在街道的统一领导下,社区和中心共同开展各项工作。

(三)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室(2009.4—2009.6)

在郎官、尹江岸、朝阳、马园社区建立卫生服务工作室,其余几个社区根据实际与或其他社区工作室兼用或设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台,使社区全科责任医生团队有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工作室基本设备(空调、电脑、档案柜、工作桌椅等)由街道统一配置。

(四)属地化管理全面实施(2009.6—)

进一步强化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职能,属地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绩效管理,由社区对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通过民主管理,表达社区居民对服务的要求,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改进服务。从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组织领导

成立以街道主任为组长的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公共卫生助理员处理日常常规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联络员、楼道组长的三级服务为网络,通过社工(非公共卫生联络员)与社区责任医师结对的形式,共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具体组织结构图如下:

五、资金保障

(一)培训费用:15000元。对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二)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工作室费用:约50000元。

(三)宣传资料:10000元。发放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宣传资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小结篇8

为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二)科学谋划,分步实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础和基层起步,科学谋划、整体设计、重点突破、分步实施。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做好配套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

上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范文 下一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