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1 10:24:32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1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危害;安全管理;措施

【分类号】:X937

前言: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以及废弃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容疏忽的安全隐患。这一现实情况,使得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既需要纵向的层层监管,又需要横向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广泛协作,既需要政府的重视与管理,也需要企业与大众的关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制定行业政策、加强技术支持等都是形成科学完善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害

(一)危险化学品的毒性

1.刺激:二氧化硫、氯、煤尘会引起气管炎,甚至严重损害气管和肺组织。

2.过敏:环氧树脂、胶类硬化剂、偶氮染料、煤焦油衍生物和铬酸可引起皮肤或呼吸系统过敏,出现皮疹或水疱等症状。呼吸系统过敏可引起职业性哮喘,这种症状的反应一般包括咳嗽,特别是在夜间,以及呼吸困难。引起这种反应的化学品有甲苯,聚氨酯单体,福尔马林等。

3.窒息:麻醉和昏迷:乙醇、丙醇、丙酮、丁酮、乙炔、烃类、乙醚、异丙醚地导致中枢神经抑制。这些化学品一次大量接触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4.中毒:致癌:砷、石棉、铬、镍等物质可能导致肺癌;铬、镍、木材、皮革粉尘等易引起膀胱癌;接触砷、煤焦油和石油产品等易引起皮肤癌;接触氯乙烯单体易引起肝癌;接触苯易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危险化学品的腐蚀性

腐蚀性物品接触人的皮肤、眼睛或肺部、食道等,会引起表皮细胞组织发生破坏作用而造成灼伤,而且被腐蚀性物品灼伤的伤口不易愈合。内部器官被灼伤时,严重的会引起炎症,如肺炎,甚至会造成死亡。特别是接触氢氟酸时,能发生剧痛,使组织坏死,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1.危险化学品的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危险化学品能从原子核内部,自行不断放出有穿透力、为人们肉眼不可见的射线,其放射性强度大,危险性就越大。人体组织在受到射线照射时,能发生电离,如果人体受到过量射线的照射,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在极高剂量的放射线作用下,能造成3种类型的放射伤害:对中枢神经和大脑系统的伤害;对肠胃的伤害;对造血系统伤害。

2.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性

压缩气体如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均可能发生燃烧而导致火灾事故。

3.危险化学品的爆炸危险

除了爆炸品之外,可燃性气体、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等有可能引发爆炸。如硝酸铀、硝酸钍、酸铀酰(固体)、硝酸铀酰六水合物溶液等都具有强氧化性,遇可燃物能引起着火或爆炸。

二.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有关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建议制定我国的《安全生产法》,该法是我国搞好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综合性大法,是各专项法律的依据。制定该法的目的是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保障非工作人员的健康或安全不受作业人员活动的影响;保证建立一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预防工作中出现的危害和事故。由于执行过程中将涉及到国家各个部门,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应对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明确的规定。这样可理顺各方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配合,可为保证职业安全卫生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机制。

(二)加强危险化学品从源头到废弃的全程监管。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建立后应保证积极贯彻落实,加强监管。

1.建立新化学品的申报登记制度,确定相关的职能部门。

我国对农药、药品及首次进口的化学品都已建立了申报登记制度。但实际生产中,有很多化学品不在国家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05版中),危险化学品登记中企业一般只登记在名录中的产品,所以迫切需要建立企业实际生产且不在名录中的这一大类化学品的登记申报制度,确定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技术上指导和行政上的管理。

2.做好新化学品的鉴别分类工作。

建立我国化学品鉴别分类的管理体系,建立不同类别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鉴别分类标准和实验方法;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各职能部门认定、公众知晓、数据准确可靠的权威的鉴别分类机构。

3.继续大力推行化学品登记制度,从法律形式上固定下来。

进行化学品登记管理是各国加强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通行作法。国外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都制定或实施了化学品登记制度或新化学品申报制度。

我国应将危险化学品登记证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凭证和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和储存条件的企业,将不能通过登记审核,也就不能领到证书。没有证书的企业,可以不予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和工商登记证等,可以取消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或储存等工作的资格。

(三)加强危险化学品废弃处置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处置安全是安全生产、经营、使用的延伸,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是固体废物产生大国,但危险化学品的废弃处置不易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应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管理的法规、标准、政策;建立危险废物贮存、运输、处理处置许可证制度。应针对中国主要的危险废物,确定和评价适合中国危险废物特点和条件的危险废物处置技术与装备,包括填埋、焚烧和能源回收利用,及危险废物专用运输设备,建立示范工程,为中国建设区域性集中处置场、焚烧厂提供可以直接应用的范例和信息库。要重视处置危险化学品的专门机构、设施的建设;严格控制源头,加强生产废弃危险化学品单位的安全管理;面向大众,进行危险化学品处置安全的宣传;规范废品收购市场秩序;加强综合监管,预防危险废弃物处置过程中的无序流动,杜绝事故的发生[4]。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我国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中小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部门都应根据企业特点、部门职能、产品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班组长、操作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都要接受定期的培训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对于安全管理人员,既要学习管理上的知识,更应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对实际操作人员,要安排上岗前的培训、在岗时的教育等。各职能监督管理部门也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技术知识等,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应作为监督监察的重要内容。

三.结语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2

简述了加强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的意义,对当前危化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进行了归纳,通过对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及其物化性质进行梳理归纳,并根据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的实际,从危化品的贮存、出入库、消防和废弃物处理以及人员培训方面提出了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危化品;纺织品检测;安全管理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事故常有发生,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给危化品的使用单位敲响了警钟。危险化学品(简称危化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等物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保护的物品。在纺织品检验实验室中,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甲醛、偶氮检测需要用诸如硫酸、乙醚、乙醇等易燃易爆或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学品。因此,了解当前危化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熟悉各危化品的物化性质,加强危化品的储存、化学危险品出入库管理、消防措施、废弃物处理以及人员培训十分必要。

1 我国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

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成为世界危化品生产和应用大国之一。我国在危化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也一直在不断推进,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 2011年12月1日起执行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5年2月更新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等,其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一部针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而颁布的专门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主要有GB 13690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GB 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6944《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16483《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条例和标准构成了当前我国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体系。

2 纺织检测实验室危化品的种类及相关物化性质

根据GB 13690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8类: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放射性物品、腐蚀品[1]。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常用的危化品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主要有易燃液体、腐蚀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有等几类。虽然种类较少,但很多化学试剂都具有双重或多重危险特性。

3 纺织实验室危化品的管理[1-2]

3.1 危化品的贮存管理

危化品的贮存必须遵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的规定。主要依据国标 GB 15603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规定的要求实施,药品仓库总体要求阴凉通风、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要制度性地巡视监控药品仓库,检查贮存环境条件和药品存放状态,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化学试剂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危险性,化学试剂的管理应根据实际的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和潮解性等不同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妥善贮存。

如:(1)易燃液体类。易燃类液体易挥发成气体,遇明火燃烧,如乙醇、乙醚、丙酮、石油醚等。这类化学品应要求单独存放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电路,热源,不得与氧化剂混合贮存。(2)腐蚀品。把对人的皮肤、呼吸道、眼睛和物品等有强腐蚀性的液体和固体(包括气体)这类物质归类强腐蚀性物质。这些药品存放要求阴凉通风,保持容器密封,并与其他药品隔离放置,切忌混储。远离火种、热源。选用抗腐蚀性的材料(如聚丙烯材料)制成架子来放置这些药品。最好放在低处,以保证存放安全。(3)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如氮气,避免与热源接触,低温贮存,应与腐蚀性液体分开贮存,以防腐蚀钢瓶。(4)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这类物质有毒物品应贮存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场所,并与酸隔开,如氯化锌,有毒,且容易潮解变质失效。(5)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如保险粉,易吸潮,应密封,防止泄漏。且不得与氧化剂混合贮存。(6)强氧化剂类。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浓硫酸等,要与易燃药品、可燃药品或易被氧化物等隔离。

3.2 化学危险品出入库管理

纺织检测实验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化学品入库和领用登记管理制度,一般药品会统一购买,应根据仓库的环境情况,控制危化品购买的数量。入库时应点清药品数量,检查药品包装有无破损,有无泄漏,有无危险标志。检验员基本上每天都要从药品室领取药品,领取种类多,领用频繁。包括危化品的数量、种类,领用人,领用时间都要详细记录;搬运化学危险品时应选择恰当的转运器材,做到轻装轻卸,避免高举高抬,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操作人员应根据危险性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3.3 消防措施、废弃物处理

纺织实验室应建立相应的危化品消防应急管理预案,根据危险品特性和仓库条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设施和灭火药剂,避免发生“二次事故”,配备相应的喷淋装置及应急医用药品。该类实验室的化学品大多数作为化学溶剂使用,一般都是过量的,形成废液后不但具有原来的物化性质,还会产生一些衍生有害物质,因此使用后的试剂应按化学危险品特性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分类处理废弃物品,然后交由专业的化学废弃物处理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4 人员培训

化学品的采购、贮存、使用、消防、废弃物处理等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参与,人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纺织检测实验室部分人员不是化学相关专业,化学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加强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应定期对实验室危险品保管人员和试验人员进行培训,让其熟悉了解岗位职责、各危化品的物化性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场所危险因素、事故处理程序和方法,增强安全技能和意识。

4 总结

危险化学品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虽然纺织检测实验室涉及到的危化品较少,但危险等级较高,一旦掉以轻心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实验室应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危化品管理程序和制度,明确危化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进一步严格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操作程序,加强危化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全员参与,层层把关,做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GB 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通则[S].

[2] GB 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S].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3

关键词:检验科;感染;原因;措施

医院感染现象出现概率最高的地方,主要为检验科微生物室,这是因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每天均接触大量临床标本,并且其还会直接与患者接触。由于某些临床标本存在传染性很强的微生物,检验科工作人员承受的职业风险也很大。详细分析检验科医院感染现象出现的因素,并且进一步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对于医院来说非常重要。我院对近来3年检验科的医院感染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取得良好的结果,现对其开展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检验科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总共收集与检测医院每个科室标本1.3万份,患者年龄0―86岁,平均年龄为(40.5±2.5)岁,其中男女比例为1:1。1.3万份标本中,发生医院感染事件有20起。

1.2方法

使用描述方法对感染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相关文献对感染事件开展比较分析,最后实施归类总结。

2结果

经过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后,我院检验科20起医院感染事件中,由职业暴露致使的为8件,由利器或化学试剂损伤致使的为4件,由废液、废物、废气处理不当致使的为4件,由生活物品及污染物品交叉致使的为4件。

3讨论

3.1医院检验科感染事件出现的原因

3.1.1废弃物处理存在问题

检验科每天均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品,比如针头、吸管以及试管等,使用后工作人员应该将其装入相关废弃物包装袋中,并且统一由处理厂进行处理,液体废弃物则在完成消毒等处理后,再排入下水道。但是我国不少医院没有将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清楚,因此存在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装一起仍在地上的现象,严重污染医院的环境,从而致使医院感染出现率越来越高。

3.1.2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一般来说,检验科的工作人员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增加个人职业危险[2]。此外,科室还存在不少类似剪刀等物品,致使患者存在利器刺伤的可能性,污染区、半污染区以及清洁区物品随意摆放也会造成交叉感染现象,因此,致使医院感染事件出现几率被增加。

3.1.3生物安全存在极大的危险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出现几率最高的地方,工作人员主要与生物性危险标本接触,例如患者的分泌物和体液等,具备很多医源性原体,致病性很高。工作人员经常会接触标本,存在极大被感染因子污染的可能性,给工作人员埋下隐患。

3.2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对策

3.2.1加大医疗废弃物管理力度

检验科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医疗废弃物开展有效的处理,同时完善生物安全设备,把污染区、缓冲区以及清洁区三者具体划分出来,并且严格控制一次性检验用品质量,待其完成使用后再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开展高压灭菌,再按照物品种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内经相关负责人统一送到有关公司进行处理[3]。至于像针头等具有刺伤危害性的物品,则需要安放在防穿透利器盒中进行处理。完成垃圾回收工作后,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及交接工作,并且共同签字。

3.2.2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感染学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并且知识更新换代强。所以,医院需要按时给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供业务培训机会,促使其掌握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从而使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医院特别需要加强对新人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防御意识,使其养成工作习惯,在工作过程中开展感染预防对策。检验科工作人员应该遵守有关的消毒隔离与无菌操作技术,其在操作前需要对双手消毒,用完的采血针、吸管以及注射器等均需要进行消毒,完成高温与高压消毒后,集中进行废弃物处理。

3.2.3提高医院监管力度

医院应该完善检验科的消毒管理、预防感染以及操作等制度,同时还应该组织经验丰富人员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检验科工作进行管理,并且检查预防对策的落实情况。另外,医院还需要给检验科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法律法规的机会,增加其对医感染事件的认识度。新人员需要开展岗前培训以及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给参与工作。

3.2.4增加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预防意识

医院需要多次强调生物危害的严重性,使工作人员能给自主遵循生物安全对策以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同时使用娴熟的处理技术,避免医院生物感染事件的出现。同时,医院还需要对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生物感染培训,使其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要点以及操作步骤,并且详细了解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方法,从而降低生物感染出现的几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检验科医院感染事件越来越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探讨相关的预防对策,是各大医院的重要工作。为此,医院需要提高对检验科的重视度,完善各种制度,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从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出现,为患者及检验科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洁,郑钧丰,宋云彩.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0(36):123-124.

[2]巢玲,万颖.检验科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13(04):78-79.

[3]谭旭明.检验科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28(03):256-257.

[4]黄燕,黄庆文,丘惠萍,等.消毒供应室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吉林医学,2012,33(2):440-441.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4

关键词: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防护;对策

随着口腔医学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口腔医疗行为日益增多,口腔医院(科)的感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应对随之而来日益增多的口腔医疗废弃物,引起了口腔医务人员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面对特殊的院感管理问题也提出了新课题[1,2]。

1口腔诊疗机构医疗废弃物种类[3]

感染性废物口腔诊疗机构诊疗工作与综合性医院门诊诊疗工作不尽相同,其疾病受口腔特殊的组织解剖生理特点的限制,分科细,治疗途径多,产生的医用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多,例如:污染的各种敷料,如:棉条、棉球、棉签、小纱布、小毛巾、牙胶、小纸捻等,数量众多的敷料均染有血液、唾液,成为医用废弃敷料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非感染性口腔医疗废弃物诊治牙病所使用的各种重金属类,如汞、砷、铅等特殊废弃物;病理科废弃的各种病理组织切片标本;检验科废弃的各种血液标本、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废血清、废标本、采血用品等;修复科、正畸科废弃的技工印模材料、石膏模型、石英砂等;药剂科废弃的挥发性、蒸发性化学药剂废气;各科室废弃的损伤性刀片、缝合针、扩大针、金属车针、拔髓针等,同样对医院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及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推广使用,对预防口腔疾病诊疗起到了预防作用,受到患者、医护人员的欢迎。但增多的医用废弃物如:一次性治疗盘、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手套、胸巾、印模、托盘、注射器、针头等的处置使医院难以承受。这些废物可成为最直接的污染源头,成为血液性疾病传播的传染源。这些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产生不仅对医院内医务人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也可能污染环境造成社会疾病的流行。

以上这些口腔诊疗活动产生的口腔医疗废弃物由于种类繁多,也给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增加了难度。

2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和处置方法

2.1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 加强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首要工作就是保障口腔医疗废弃物不发生随意丢弃,其处置的过程必须在可控的状态下。了解口腔医疗废弃物的流转和处置情况,便于掌握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中的关键控制因素,也为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城市的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口腔医院(科)中的流转一般经历下列过程:第一步,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口腔医院(科)的相关部门产生以后,现场被放置在专用的塑料包装袋或盒中;第二步,口腔医疗废弃物包装好以后,被运至口腔医疗废弃物在医院的临时贮存点;第三步,口腔医疗废弃物由专门的车辆运输到指定的单位,通常是有环保资质的废物处置单位[4]。

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流转过程也略有区别。大型医疗机构(通常指二、三级医疗机构)在病房或其他产生口腔医疗废弃物较多的地方设置了若干临时存放点,并在一个工作日内被运送到本院统一的医疗废弃物临时贮存点。小型医疗机构(一般是指门诊部、诊所等)产生的口腔医疗废弃物较少,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单位不愿上门收集,医疗机构只能自行将口腔医疗废弃物送至附近较大型医疗机构的临时存放点[5]。

一些调查研究中许多医护人员表示了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关键控制点应放在容易发生违规现象的环节,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则认为应特别注意造成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处置人员则向调查人员抱怨由于医护人员将针头等锐器放入塑料袋,而造成其在收集口腔医疗废弃物时造成的伤害[6]。

2.2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方法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就是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7]。现有小型口腔医疗废弃物焚烧设施及其操作都不符合GB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CJ/T3083-1999医疗废弃物焚烧设备技术要求等标准的要求[17]。我国县级和农村的口腔医疗废弃物集中焚烧率更低。

"非典"和"禽流感"出现后,政府对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加大了重视力度,但我国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在技术、设备上都比较薄弱[9]。

3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现状研究

口腔医疗废弃物是一类危险废物,因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空间感染、急性传染和潜伏传染的危险,如果在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有不当行为,就会对社会产生危害,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10]。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对医疗机构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现状开展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3.1口腔医疗废弃物"源头"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产生源是口腔医院(科)。从口腔医院(科)自身抓起是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口腔医疗废弃物种类较多,性质各异,因此在收集处理过程中做好分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要将带有传染性废物和非传染性废物严格分开,尽量减少有毒有害废物的数量;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废物要分类收集,以利于废物的运输、贮存和处置[11]。

3.2口腔医疗废弃物的运输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的运输是口腔医疗废弃物污染防治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运输过程中应当确保安全,不得丢弃、遗漏遗洒口腔医疗废弃物,如果管理不当或者未采取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措施,则极易造成污染[12]。口腔医疗废弃物应由具有许可证的单位运输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理和处置,采用全密封安全卫生的专用车辆运输,防止运输中撒漏,运输途中应选择好时间和路线,避开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交通高峰时运输。运输车辆要经常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消毒处理,装卸搬运时要稳妥,容器不能倒置,防止废物洒漏和包装破裂,装卸搬运人员要佩带好防护用具,防止传染疾病。

3.3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 口腔医疗废弃物可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13]。分类收集的废物有些可以分别进行处理,也可以集中处理;有的需要高压灭菌,有的可清洗和化学药剂浸泡消毒;需要进行焚烧处理的可以在医院内设置焚烧炉,也可以设立区域性的焚烧处理站,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医院的废物的集中焚烧处理。

3.4实施减量化与无公害化管理 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数量是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可以通过破碎、压缩、焚烧等手段大大减少废物的体积和数量,缩小运输、贮存和最终处置所用的空间。在处置过程中应遵守各项环保、卫生法规标准要求,杜绝产生二次污染,贮存、运输的废物必须密封,防止飞扬。口腔医疗废弃物存放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腐烂产生恶臭气体,未经过处理的不能直接填埋,以免污染地下水,废物焚烧必须使用专用焚烧炉,焚烧烟气应符合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对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口腔医疗废弃物实际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不规范,达不到环境和卫生标准的情况较普遍。对于这些问题及对策我会在下面的个案分析中详细阐述。

4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理个案分析及对策研究

4.1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现状 济宁市区域范围较大,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经过调查,济宁市现有医疗机构169家,其中医院116家,无床位的医疗机构53家,169家医疗机构均设有口腔职能科室,产生口腔医疗废弃物,日产量0.103吨,见表1,表2。

卫生监督在对医疗废物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安全管理上有着不少问题,下面对问题进行总结:

4.1.1组织管理及制度不健全表现在 小规模的口腔诊所无组织及制度,较大规模的口腔诊疗机构虽然有组织制度、但不健全。未建立主管和监管部门,或两者未能协调配合。对医疗废弃物的类别、规范、处置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组织管理制度落实和执行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各级部门重视。如:无专职管理部门;医疗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协调、检查、监督职责不到位。

4.1.2分类环节控制不严格 医院医疗废弃物的产生、分类、收集、回收、运输等环节应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程序,但我们在检查时发现:诊疗后废物混放、混装;如损伤性废物与医用其他废物混放、混装;医用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混送;医疗废物装袋过满、封口不严导致的医疗废物散落等现象依然存在,电梯旁、楼道内、甚至马路上都可见到医疗废弃物留下的痕迹。未建立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或记录不完整,这些为传播疾病埋下了严重隐患。

4.1.3规范操作不严格表现在 诊疗使用后注射器与针头不卸或不分类;一次性治疗配套盘器械用毕不分类混放一起;一次性手套、口杯、纸巾使用后丢弃在生活垃圾箱内等,缺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的意识,既没有保护患者,也未到达保护自身健康的目的。

4.1.4对相关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表现在 医务人员防护认识不到位,防护认识淡化,认为医疗废物怎么处置是保洁员、院务部门、感染管理部门的事,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缺乏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及安全防护专业技术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尤其是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从事医疗废物收集工作的一般是保洁员或物业公司,由于这项工作工作环境差,待遇低,人员更换频繁,导致了培训及防护工作跟不上,而针对这一人群的职业健康体检更是无从谈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工作人员未经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及防护知识的培训,素质较差,从而造成了医疗废弃物不规范收集处理。

4.1.5集中处置工作不能全面落实 济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仅3家,收费较高,赢利的目的性较强,与医疗废物处置的公益性及社会性不能较好的匹配,造成了参与集中处置的单位经济负担太重,影响了对医疗废物处理的投入,小的诊所因为费用太高,不愿加入集中处置;而集中处置单位为降低自身成本,经常不能及时清运医疗废物,对不好收费的小单位不予接受,这些都对医疗废物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4.1.6医疗废物包装物及容器不符合要求 部分小牙科诊所盛放医疗废物不使用黄色塑料袋,而是随意放在纸箱里或黑色垃圾袋里;部分医疗机构虽使用了黄色垃圾袋,但无警示标识及警示说明;盛放针头、安瓿等损伤性废物的锐器盒使用不普遍,部分单位将针头等损伤性废物直接混入感染性废物盛放在垃圾袋中,有些虽然分类放置,但盛放损伤性废物的容器多为纸箱子或各种小瓶子,都不符合规要求。

4.2城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对策分析 通过上述对济宁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研究和问题的提出,本人意识到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通盘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及社会监督部门要在明确划分责、权、利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合力;对口腔医疗废弃物产生、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对城市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提出的对策:

4.2.1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由后勤部门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组织,医教部门、护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协助监督检查。各科室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标准执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标准。对医用废物有分类收集、分类装置、分类标示。对生活垃圾在公共场所设置带盖垃圾箱,减少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直接接触污染。每日科室有保洁人员对医用废物收集、分类、运送至医院放置点进行交接记录,每月统计上报。改变目前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中存在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现状。

4.2.2加强医疗废弃物设施的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排放的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建立医用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定点、定车、定位、定装置、定专人的运输流程;防止医疗废弃物在收集、分类、运输过程中丢失、遗弃或混入生活垃圾,给社会、医院造成污染;开展对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技术研究,变废为用,变害为宝。

4.2.3加强环节控制与规范操作 医院从医疗器材敷料用品使用后产出源头抓起,实行严格的统一采购;科室从领取数量、种类进行把关;保洁员对使用后的敷料废物类规范收集,分类装袋贴标示,定时定点交接给医院负责废物存放处理专业人员;省内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定点医疗废物回收公司,定期规范密封运输焚烧点处理。从而杜绝医疗废物流入社会,达到防止污染源扩散污染环境及危害社会人群。

4.2.4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环保职能部门的协调 统一省内建立医用废物焚烧处理点。解决目前各医院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中小医院各自为政,购置焚烧炉焚烧医用废弃物,即达不到完全焚烧毁废物,又造成空气质量环境严重污染;解决目前存在的另一现象大医院负担高额回收医用废物费用,中小医院无力交费、无力投资,无处设点,加之经费受限而出现的医用废弃物混杂于生活垃圾中运出医院外丢弃或填埋;医院则应解决好医疗废弃物暂时贮存场所,对贮存时限等规定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判定[15]。反馈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2.5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宣传教育 在国家危险废弃物的名录中,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弃物排在第一位。尤其是口腔诊疗后的医疗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易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形成交叉感染或二次污染。因此,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弃物相关的宣传普及教育至关重要。开展书面宣传与授课培训相结合;科室检查与纠正不合理的分类、处理方法相结合;强化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的重视。使每个医护人员都意识到医疗废弃物的危害性,做好个人防护,并积极参与。从而减少和避免因医疗废弃物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4.2.6加强院务后勤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疗废弃物从初始产生、回收、分类、装袋、运输、焚烧,做到交接手续等全过程进行重点关注,做到万无一失。并有定时巡查督促管理分工职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解决、关注、汇报,防止对医院内外环境造成污染。这样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医疗废弃物流失,还可明确废弃物管理各环节责任,起到一定约束和监督作用。

4.2.7加强专业培训与监督治理 对医疗废弃物处置操作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乳胶手套、专用工作服、防水围裙、胶鞋等,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必要时免疫接种,防止其操作中健康受到损害。提高他们对医院医疗废弃物危害的思想认识,提高在岗责任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

4.2.8加强医疗废物包装,贮存管理 科室按要求分类、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3/4时进行封口或密闭容器,有明显的标识,送至医院固定放置点;医院按要求有医疗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贮存不超过两天时间,并设有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防蚊绳、防盗、防儿童接触安全措施等,专车、专用、专路线运输,并做好记录,如产生单位、类别、送交科室、日期等。

5结论

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诊疗后的医疗废弃物产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医疗诊疗结束后带来的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离国家对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新法规条例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认知过程。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必须意识到医疗废物正确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在为数不少的医院,医疗部门还未从旧的医疗废弃管理模式中走出来,缺乏正规的实行办法和运行机制。且经济政策、处理废弃物、废水的技术水平滞后于社会经济与医疗技术发展。出现政策管理办法与现实操作脱节,有漏洞、有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应在确保诊疗疾病安全的前提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金属类医疗器械,重复消毒灭菌使用,以减少医疗废弃物产量,塑料垃圾产量;减少使用器械中诸多中间环节的污染;改变过去管理、处理模式,向综合治理方面发展去研究和探讨。将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重点放在具有传染性危害的关键医疗废弃物品上。狠抓严格回收--严格分类--严格包装--严格运输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各部门相互协作与沟通,发挥各部门监督管理职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医院医疗废弃物造成的医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切断交叉感染途径。减少医疗废弃物给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医院成本的投入,为患者、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使医院医疗废弃物处置更趋合理化,并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使口腔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真正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

[2]刘振声,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19.

[3]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弃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25-1026.

[4]杨彩莲.口腔医疗废弃物的处理[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7,14(1):11.

[5]肖西平,张健莉,黄利虹,等.加强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14-915.

[6]张宝莲,牛淑芳.基层医院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62.

[7]龚光明,周红芳.医院口腔医疗废弃物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4,15(6):48-51.

[8]王志华.关于医疗废弃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8):54-55.

[9]吴舜泽,孙宁,周丰,等.中国医疗废弃物管理处置现状与对策[J].环境保护,2005,25(1):36-38.

[10]韦爱荣,罗建设,陈风婵.关于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管理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27(3):418-419.

[11]魏玉英.口腔医疗废弃物处置的管理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6,6(20):1748-1749.

[12]姚林燕.依法管理口腔医疗废弃物[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912-913.

[13]贺瑞军.口腔医疗废弃物的种类和处置方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6,8(4):42-43.

[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1-5.

[15]陈静,裴红生,凌汉栋,等.医疗废弃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9):1025-1026.

[16]刘泊猛,蒋欣,刘姐平,等.东莞市医疗废弃物和污水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8)::27-30.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5

绿色海关计划的目的在于,针对那些与环境相关的商品,为打击此方面非法贸易的海关官员提供信息和培训资料,帮助各国海关官员提高能力,以应对危害环境的非法贸易,阻止臭氧耗损物质、有毒化学品、有害废弃物和濒危物种等非法贸易货物、动植物进出境。

起因

绿色海关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根据美国政府2000年12月的报告,通过倾销有害废弃物、走私禁止交易的有害物质以及开发、非法买卖受保护的自然资源等活动,世界各地的犯罪财团和跨国联合企业每年可赚取220亿-31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认为,象牙、虎骨和珍稀兰花走私直接威胁着这些物种的生存。非法买卖有毒废弃物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以及数以千计的人员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犯罪团伙还走私危害环境的产品,如耗损臭氧的氟氯化碳,而在国际上,即便是此类产品的合法贸易也会受到严格限制。而且,臭氧耗损物质、有毒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都会严重破坏多边环境协议(MEAs)的效力。

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委员会“关于遵守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的21/27决议表示,委员会已经意识到非法贸易所引起的环境破坏正在持续增长,相关机构应继续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关于遵守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的第VII/4号决议则要求执行委员会采取措施,通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计划,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为实施相应指南提供方便,同时依据指南采取措施,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能力建设水平。委员会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的决议还鼓励发起者就共同关心的非法贸易等问题加强合作。

海关公约是由海关官员确保实施和统一应用的,因此,提高各国一线海关官员应对非法贸易的能力至关重要,世界海关为此组织、提供了广泛的培训。尽管培训是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但其耗时较多且支出昂贵。一体化培训则以提高海关官员同时执行多项多边环境协议的能力为目的,与按照单独协议进行的分开培训相比,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一些包含贸易条款的多边环境协议,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其秘书处已与世界海关组织合作,在国家、地区两个层面上为海关官员制定了培训计划。而且,《国际贸易中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一经生效,对海关关员的培训也有望成为推动二者在各国实施的重要因素。

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协议部为多边环境协议秘书处、海关当局、非政府组织和专家成立了“规则、非法贸易和合作:同海关当局共同合作来实施环境协议”工作组。其工作意向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承担国家和地区一体化培训,在适当的情况下准备一体化培训的材料,与多边环境协议秘书处网站加强联系。

同年10月绿色海关计划正式提出,接受了此前的一体化培训理念,同意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工业经济部的臭氧层计划来筹备联合实施海关培训,同时成立国际秘书处任务工作组,以监督所有活动。

2003年6月2日,绿色海关计划正式启动。

动力

除牵头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外,绿色海关计划的联合发起方还包括: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巴塞尔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护臭氧层计划、臭氧层计划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律和公约司(UNEP DELC)、鹿特丹公约(PIC)以及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

所有参与方都会在绿色海关计划中受益,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

世界海关组织是海关事务方面唯一的专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提供技术支持、海关授权联系、海关编码协调制度改进、信息交换、对环境犯罪跟踪调查等便利,同时还成立了关于保护野生物种、打击有组织跨国犯罪的工作组。

国际刑警组织的任务是协调、促进各国执法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该组织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在打击环境犯罪方面推进执法联系、开展调查,例如,着力阻止非法危险废物的跨境运输、非法倾倒,阻止臭氧耗损物质的非法运输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非法贸易。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确立了阻止濒危物种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该公约秘书处帮助成员方实施培训,并负责协调筹款事宜。

《巴塞尔公约》的目的是,确保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的管理、处置能以有效的环保方式进行,以此来降低、控制废物的越境行为,使之与环保管理方向一致,实现废物生成最小化。基于书面通知等程序,该公约已就此类越境行为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体系。巴塞尔协议秘书处可与其他地区中心展开合作,针对侦查、预防、控制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的非法运输,为受援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培训。在绿色海关计划框架下,它可以授权其他组织开展此类活动,以加强合作。

《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减少臭氧耗损物质的消耗,通过与臭氧层保护计划秘书处适当合作,海关培训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在该议定书中的承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协议部的任务是就相关环境协议加强各方联系和合作,以此推动各国政府部门实现其在协议中的承诺,并增强其实施公约的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政策执行司(UNEP DEPI)负责制定战略措施来改进环境协议的执行和实施,制定关于预防、打击国际环境犯罪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提供建议,支持各国政府在国家层面改进执行状况,并承担相关的能力建设活动。

作为一项多边环境协议,《鹿特丹公约》旨在促进参与方在某些危险化学品国际贸易中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合作,尤其是在农药、工业化学品等方面。该公约通过加强有关化学品特性的信息交换,致力于使用具备环保特性的化学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联合执行《鹿特丹公约》的秘书处职能。

培训和援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行动计划秘书处与世界海关组织共同发起了海关官员培训计划,其目标是使海关官员更好地控制和监管进出口含氯氟烃制冷剂以及其他臭氧耗损物质,并帮助各国遵守《蒙特利尔公约》项下关于逐步消除、淘汰臭氧耗损物质的时间表。其中包括培训者培训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东欧、非洲、拉美和其他地区设有地区工作办公室,主要针对臭氧耗损物质的监管、许可证制度、协调编码制度展开工作。

世界海关组织的培训和技术援助活动还包括:确保海关公约的实施,如货物分类协调制度、对外贸易统计编制方法、GATT/WTO估价制度、原产地规则以及其他管理标准程序;提高海关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的效率;尽最大努力实现通关过程透明化;提高管理能力。

国际刑警组织也推出了培训计划,主要识别与水域及空气污染、危险废物、野生物种相关的环境犯罪调查技术。1999-2002年,该组织已在东欧、中欧和南非开展了培训。

巴塞尔协议秘书处及其地区培训和技术转让中心,也凭借助志愿者为海关和公安人员、环境工作官员、港口代表提供培训,主要针对非法运输的预防和侦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为管理、科技、海关、执法等部门组织了相关培训,通常有多国人士参与,主要关注该公约的遵守和实施情况。公约秘书处还与加拿大海关和税务局等部门合作,为海关开发了一套可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计算机辅助培训项目,已于2003年底投入使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政策执行司则在地区实施协议(针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进行执法合作的卢萨卡协议)框架下,为实施国内法的官员(包括海关官员)提供培训和预警项目支持。

合作

绿色海关计划的许多参与方已在培训和信息交换方面进行了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或类似协议。其中一部分是:

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其他组织联合举办研讨会。

2002年4月,巴塞尔公约执行秘书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臭氧层秘书处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联合采取措施来应对非法贸易。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关于野生动植物犯罪的工作组也参与了此项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工业经济司同世界海关组织合作开展培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政策执行司与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在《卢萨卡协议》框架下,就野生动植物种非法贸易相关问题进行合作。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世界海关组织加强交流,应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运输。

臭氧层秘书处、世界海关组织针对臭氧耗损物质非法贸易举行培训。

世界海关组织和国际刑警组织加强联系,以应对环境犯罪为国际执法、海关当局带来的挑战。

未来的计划

一体化培训力图让所有受训者接受相同的培训。该计划将遴选资深培训者负责执行培训任务,同时,通过参与世界海关组织的伙伴培训计划,他们的技能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海关官员也将汇编各种手册,包括《绿色海关手册》、公约秘书处合作计划,以及《关于遵守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指南》。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6

[关键词]药学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学专业不断扩招,高校药学实验室规模也在大幅增多,高校药学实验室是医药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药学实验室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及精密仪器,使用及管理不当可能造成化学品伤害、实验动物咬伤等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药类高校持续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现状和建设意义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占事故比例98%,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致使个人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导致事故发生[1-2]。现阶段高校药学实验室主要依靠检查整改的手段来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而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薄弱。另外,高校药学实验室还存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兼多职、安全教育频率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欠缺应急预案等问题,使得高校药学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5]。高校安全文化是指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6]。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起着引领作用,后者的完善提升对精神文化也起着积极反作用。安全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和谐稳定,将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2.1高校药学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室健全的责任体系、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实力。合理而科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将先进的设备与便捷的使用途径相结合,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第一时间控制事故扩大保证人员安全[7-8]。(1)责任体系方面,药学实验室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深入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指示精神,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9]。结合学校实际,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对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保障责任体系有效运行。例如:学校分管领导作为第一级,落实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第二级,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协调、制度制定、安全培训等职责;学院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人员及专职安全员作为第三级,负有第一管理和安全工作落实职责。(2)消防设施方面,药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例如:每间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面积和实验项目危险性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洗眼器、灭火毯等;每层实验楼公共区域配置灭火沙、医药箱、应急喷淋器,并且定期检查维护。(3)基础设施方面,实验室划分区域管理,大型仪器专人使用管理,超过使用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配备足够数量的试剂柜,试剂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尽量安装门禁卡和摄像头,对出入人员进行监管;实验室内粘贴相应的安全标识;化学品采购、贮存、使用、废液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分类收集,定期回收处理;动物实验室设温湿度控制、压差控制系统,清洗、灭菌设备,挡鼠板防止野生动物进入。(4)防护设施方面,每间实验室应有危险源说明及防护措施、危化品试剂MSDS安全技术说明、个人防护用品等;实验室通风系统应安全有效;特种设备如高温高压高速设备配置防护装置;废液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

2.2高校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种强制的行为约束,是对安全文化的具体描述,让师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各项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制定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法律法规,根据各个实验室承担课程和危险源区别制定不同的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成为行动指南。药学实验室制度文件主要包括:安全准入、安全检查、仪器管理、化学品管理、废弃物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新制定的制度文件需下发至各带教老师并集中组织师生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性操作流程等重要制度需粘贴上墙。以化学品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为例说明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药学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对化学品购买、储存、使用及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各个环节均明确规定,特别针对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购置阶段对危化品供应商资质审核,保障化学品质量;入库阶段通过系统将化学品基本信息录入;储存阶段将危化品放入学校危险品仓库,建立出入库台账;出库阶段,领用人填写申请单,经审核通过后预约管理员领用;使用阶段将危化品放入暂存柜中,双人双锁管理,填写危化品使用数量用途和去向;废液回收阶段,废液中和后分类回收到废液桶,空试剂瓶回收处理,达到一定数量后通知回收公司处理[10]。仪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需制定相应的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教师按要求培训后方可操作仪器,使用过程中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部分仪器如高压灭菌锅等应由具有上岗证的人员操作,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定期维护保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科研用大型仪器,带教老师或者实验室管理员在学生使用前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通过预约平台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了他们的实验兴趣[11-12]。

2.3高校药学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的思想引导、意志磨炼、情感熏陶、价值取向、思想高度。首先,建设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包括一流的实验队伍[13],根据安全责任体系人员等级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例如:第一级管理人员每学期1-2次参加法律法规培训,第二级管理人员每学期2~3次参加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培训,第三级管理人员每学期4-5次参加药学实验室化学品安全、药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药学实验室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二是药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及考核,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导致学生在实验安全教育中获得的收效要低于预期[14]。高校安全准入教育需要全面培训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准入考试也可以参照必修考试计算学分,让所有师生都重视实验室安全知识。学校可以开发手机软件包含安全知识视频和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三是高校需要多开展实验室安全进课堂、安全演练、实验室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比如主题为“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素质。加大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在实验楼中设置安全知识的宣传栏,粘贴安全知识的安全工作简报、经典语录、宣传材料等,同时借助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微电影拍摄等形式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15]。

2.4高校药学实验室行为文化建设

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在时间积累中逐渐形成的,优良的行为文化往往决定实验的成败,一个小的细节有可能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带教老师在讲课中必须将实验中的风险、注意事项讲给学生,并将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给学生演示,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进入实验室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实验操作过程中将物品合理摆放,配制试剂粘贴试剂标签,领取试剂填写出入库记录,实验结束后将试剂放回原位,废液中和后倒入相应的废液桶,实验结束后关闭水电门窗等。实验室管理人员每日检查实验室使用、记录填写、卫生及安全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行为及时纠正并整改。药学实验室营造的安全文化氛围,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间接评价。行为文化一方面需要老师自身规范操作正确引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操作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考核,两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建设优良的实验室行为文化。

3结语

高校药学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于药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障药学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深入的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为建设安全有序的高校药学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雪洁,刘晓茵,纪耀华.引入EHS模式的药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7):21-23.

[2]俞佳,陈嘉雄.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及其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14-215,225.

[3]肖红艳,任二辉,宋庆双,等.高校实验室EHS文化建设[J].实验室科学,2020,23(1):154-156.

[4]华子春,魏永春.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6.

[5]杨志杰,吕海霞.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435):248-249,255.

[6]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7]于子钧.关于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J].天津化工,2019,33(6):61-62.

[8]王雅士,兰文波,李倩如.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435),189-190.

[9]崔锦峰,郝大鹏,刘镇岐,等.高校实验室“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286-289.

[10]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255-257,261.

[11]腾鑫,杨晓玲,庄启昕,等.化学类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38-241.

[12]孟国忠,农春仕.基于PDCA循环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9-302,316.

[13]柯红岩,张婕,金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27-229.

[14]李海平.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93-94.

[15]苏红,刘辰琛,杜忠文,等.基于EHS模式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J].山东化工,2020,49(15):221-222.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46-01

医院感染工作中,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医疗废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各种锐利器具。如处理不当,将导致疾病的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1]。作为专职从事医疗废物收集人员成为了医院工勤人员中感染机率较高的人群。因此,通过强化培训,提高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对潜在危险因素的认知度,才能保证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自身安全。

1 潜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感染性、病理性废物: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在回收、运送过程中都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及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等。如防护不当,就可能受到病毒或细菌的感染。

1.2 损伤性、药物性废物:各种污染的针头、缝合针、手术刀、玻璃安瓿等锐器,在分类过程中均应放置在一次性锐性盒中,但在临床工作中,因锐器盒关闭不严、或发生误放等情况时,会直接导致医疗废物收集人员的扎伤;还有各种过期、变质、被污染的废弃药品,都可增加感染机会。

1.3 消毒药械: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在工作中要经常使用、接触各种含氯消毒剂、戍二醛等具有挥发性的消毒剂,这些消毒药械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都有一定的损害。

1.4 自我防护意识:因医疗废物收集涉及科室多,工作量大,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工作图快、图方便,忽视了自我防护,如工作中不戴手套、针刺伤后未采取处理措施等,这样就对自身健康造成了损害,也成为医院感染的一条传播途径。

2 对策

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将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处理流程等相关资料制成小册子发放到消毒药械手中,便于进行学习。利用保洁公司召开例会的时间,重点培训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常用消毒药械的正确配制方法。

2.2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工作中要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及防护胶靴,如手套发生破损时,一定及时更换。发生扎伤时,要及时正确处理,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化验,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免疫接种,并追踪随访。在回收后及与医废处置中心交接完毕后,正确配制消毒药剂,进行车辆、暂存点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在各项工作前后均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改变工作时戴手套就不用洗手的错误观念。这也是降低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措施之一。

2.3 建立健康档案: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组织医疗废物收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医疗废物收集人员健康档案。

参考文献

危险废弃物管理培训篇8

【关键词】:检验科;职业危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10-01

1 前言

检验科中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是当今医院中职业因素存在最多的科室,其危险主要来自于检验科医护人员对血液和一些病原菌检验的过程中,在不注意的情况下给自身带来的危险和伤害。具体的来说,医护人员每天需要检测的内容和项目较多,而且很多标本都来源于病人,其中有可能还存在着某些传染疾病的标本等,因此,在医护人员检查的过程中接触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很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出现医护人员医源性感染。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不仅仅有利于提高患者就诊环境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检验水平和能力。本文通过在2013年我院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将人员平均分为两组,对其职业病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职业病的分析给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在我院检验科的医护工作人员一共有40名,将我院的40名检验科医护人员进行随机的分类,分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人。其中观察组的30名人员中,全部都是妇产科的助产人员,有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的为38岁,最小的20岁。对照组的30名医护人员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的为42岁,最小的24岁。

1.2 方法

对于本次的研究方法,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主体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专职人员。为了获取得到更多的问卷调查的数据,首先要求要对医院感染控制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职业中存在的危险点;医护人员血源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和锐利器具损伤产生的因素等。最后总结和归纳总结检验科医护人员中存在职业危险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对策,对实施防护对策的人员进行相关性指标的研究分析。

1.3 统计学数据处理

对于本次的数据进行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主要通过两组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和对两组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X2进行检验,最后做出两组数据的差异分析,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P

1.4 健康宣传教育的内容

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和其他的科室不相同,科室的人员必须要懂得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感染和其他危险情况的发生。检验科的医护人员是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检验品的直接人员,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保证病人的身体,同时还应该做好自我保护能力。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手和各种卫生器具的消毒处理。在患病期或者受到外伤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该避免直接接触检验品,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医院控制感染的意识,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圣体。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注意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相互协调。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佩戴口罩,减少因为口腔的传播流入到气道中。医院应该严格执行卫生部门的相关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医院需要制定消毒隔离制度,并且有效的执行并且进行监督。对消毒隔离的制度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2.结果

结果如下表。

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显示和对比可以看出,分析保护措施前后的指标,表明实施保护措施之后的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率相对于较低,锐器损伤率及损伤后正确处理的指标比率均比实施前好,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引起感染科职业危险的因素

3.1 管理机制和力度还不够

虽然卫生部门现在已经对检验科实验室的操作进行了规范,但是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还没能认识到其危险的重要性,也没有充分了解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进行了简单的操作,而管理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3.2 缺少自我保护意识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只注重工作的质量,忽略了工作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检查和检查之后没有进行自我保护,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佩戴口罩手套等安全措施,在实验室内要禁止饮食进水,穿实验室的工作服在其他科室游荡等,都有可能会带来感染。

3.3 实验室的环境

检验科的环境必须要干净整洁,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实验室的环境氛围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实验室的空气不流通、实验室的操作台没有进行消毒等都会增加实验室的感染几率。

3.4 废弃物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废弃物要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分类处理,严禁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相互混在一起。医院中如果将废弃的标本未经过处理就放入到下水道中,不仅仅会引起医院内部的感染,一旦流出医院还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感染。在未经过消毒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实验器械也会带来感染源。

4.应对措施

4.1 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个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同时还应该建立监督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检验科室和实验室进行检查,督促检验科的人员认真负责的完成工作。对新入职的员工统一进行培训,在培训之后进行相应的考核,待考核过关之后才能正式入职。

4.2 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室进行检查的时候应该穿好实验服,并且戴好手套和口罩,离开实验室之前要将衣服和手套口罩脱下来,然后洗清双手之后在离开实验室。在实验室须知和相关管理中,必须明确在实验室中禁止饮食喝水。检验科的人员还应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且要有明确的身体状况记录报告。

4.3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清洁

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还应该每天对实验室的空气和实验器材和操作台进行消毒,明确的标注实验室相关区域的清洁消毒情况,特别是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划分,坚决杜绝污染清洁台。实验报告单必须要经过紫外线消毒照射之后才能取出来。

4.4 完善废物处理方案

医疗废弃物是造成医疗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制订乡音的废物处理方案,全面控制污染源的扩散。在进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的时候,还应该根据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安排,明确不同的医疗废弃物的放置。对于废弃的标本应该统一放到一个袋子中,先进行消毒之后在进行处理。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的谈论结果可以看出,检验科的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专业的技能和岗前培训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并制定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相关的措施,确保减少检验科中存在的危险,全面保证检验科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医师和患者。

参考文献

[1]许杰.浅析医院检验科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其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498-499.

[2]蒋香梅.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67-168.

上一篇: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