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22 17:51:34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体系;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语言和行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是孩子人生最初始的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家庭里面,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对孩子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将严重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下面我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还是其重要的支柱。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之一,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每个人都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同时,家庭教育还可以补充和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道德品行,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很好地加强这方面的效果。教育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更是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权威过重

家长在家庭中起顶梁柱作用,拥有权威是正常的。同时,家长的权威也可以保障家庭教育执行下去。家长越有权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显著。但有些家长权威过重,跟孩子缺少沟通,不能正确把握孩子心理,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2.松严失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需要连贯和稳定,从而实现长期有序的教育。但部分家长过于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的个性逐渐消失,也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言多于行

教育不仅需要口头教育引导,更重要的是亲身行动示范给孩子。以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4.溺爱和盲目乐观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些溺爱,在鼓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表现出了盲目乐观。溺爱孩子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发展动力都减弱,盲目乐观会带来眼高手低的结果。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在孩子人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良好发展。家庭教育需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方法:

1.正确维护家庭与学校关系

孩子在学校接收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转移到了学校。而是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家长需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确定孩子的教育方向,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家长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家长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同时,孩子自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思想。正确的行为会树立正确的榜样,错误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

3.与孩子平等交流

尊重长辈是中华美德,但家长过于强调这点就会与孩子形成代沟,不利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孩子心理丰富,内心也没有成人坚强,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孩子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家长工作忙,可能会导致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但及时交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4.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学习型家庭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何构建学习型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的意见,但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1)需要固定的学习场所。没有书房的,哪怕是客厅或者卧室的一角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有固定的W习时间。在固定的学习时间内,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交流。这样给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时间和空间,让家长的影响力进一步得到发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习惯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教师角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发展,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欣荣.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都市家教月刊,2014(8):102.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4):24-27.

[3]郭华,徐东.论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错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1):149-153.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2

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途径已被广泛认同和接纳,其中,家庭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场所。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其成长过程无一例外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离家开始独立生活以后,由于对家庭的归属感仍然与父母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每个家庭搞好了家庭教育,我们的国民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等,尤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将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数又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许多家长根本不懂家庭教育,错误地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出了问题就找学校、找老师,还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子方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开展“当代家长”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使每个家长都懂得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国民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八年级198名学生家长。

2.调查方法

第一,开放式问卷调查。给家长下发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自测”的问卷,问卷共涉及家庭教育中14个教育特性(沟通性、自由性、和蔼性、独立性、放手性、平等性、爱护性、关怀性、鼓励性、亲密性、责任性、期待性、管理性、照顾性)共56个问题,请家长如实填写。

第二,家访访谈法。随机走访若干名学生家庭,请家长谈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举办三次家庭教育讲座,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三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

这一特性共涉及家庭教育中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7%的家长与孩子有较好的沟通。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和心里话。

2.家庭教育中缺乏民主气氛

从家庭教育中的平等性来看,调查显示这一方面做得好的家长只有20%,有28%的家长做得很差。

3.家长教育管理不严

调查涉及家庭教育中管理性方面的4个问题,调查显示,只有21%的家长对孩子管理较严,有14%的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

四 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观念和孩子生存观的矛盾

被调查家长多数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而他们的孩子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孩子的生活观与父母的教育观存在很大的代沟,父母这一代人吃过许多苦,对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而他们的子女一出生就生活在安逸幸福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养尊处优,没受过任何挫折。因此,对父母的以身说教置之不理,对父母的艰辛创业不感兴趣,因而许多父母对待家庭教育束手无策。这种情况在家长问卷调查中占多数,许多家长并不是自身素质差,而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不同,使家庭教育一波三折。再加上许多家长缺乏耐心,使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懂一些家庭教育的常识,但观念陈旧,不适应孩子这一代人的实际情况。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当要求不能达到时,家长便对孩子进行粗暴的教育,使孩子心灵受到扭曲。

3.家长缺乏表率作用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许多家长不从自身找原因,使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家长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可见,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的家长只知做统帅,不知做表率,他们的不良习惯被孩子从小模仿。孩子说谎、自私、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等不良习惯,大多是家长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欲明人者,先自明。”家长若想成为子女的表率,应不断提高自己,多学习、勤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4.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

每个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但是,许多家长关心的焦点通常集中在孩子的身体健康上,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如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心理现象,许多家长却很少关注。这些家长对健康的理解只是片面的,他们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不知心理健康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五 应对措施

1.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搞好学校德育,就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使德育不仅充满校园,而且延伸到家庭、社会,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社会功能。我校在重点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好家长评选、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周等形式培训家长,并邀请社区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与配合。还专门聘请了由教育部、团中央组织的心理健康巡回演讲团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主编范凌云老师,为家长做了“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的心理讲座,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成长均衡各种“营养”,关注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2.开好家长会

家长会是对家长进行集体工作的方式。我校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两次全体家长会议,家长会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家庭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在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如学生的在校表现,反映学校的主要教育活动,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等,给家长提出建议,帮助指导家长并和家长共同研究,统一要求,配合学校的教育。在家访中,教师虚心和家长共同商讨有关的教育问题,耐心地给家长讲道理,指导家长正确的处理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走访学生家庭50多人次,接待家长校访200多人次以上。

4.家长要勤于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怎样待人接物、与人交谈,甚至打电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以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家庭里就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用他们的言行来感染和教育孩子。

第二,要赏识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总是习惯批评孩子、指责孩子、抱怨孩子,不断找孩子的缺点,抓住缺点不放,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产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自信心越来越少。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取得成功的人自信心比较强,屡屡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容易产生自卑感,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孩子,有利于增强孩子自信心。懂得科学教育的家长,总是能根据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正确对待孩子的厌学。学生厌学既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爱之愈切、责之愈深。家庭环境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和教师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督促孩子苦学成才,他们把对孩子的爱表现为把读书当成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和评价孩子的唯一尺度。因此,过高的期望值,无休止的攀比、唠叨、批评、责罚,使孩子生活变得枯燥无味,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只追求“自古华山一条道”,应看到“条条大道通罗马”。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要改变对子女学习所持的态度,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认识,积极鼓励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做到正视现实、情绪乐观、心胸开阔、善于交际、自我调节,从而达到优化心理素质的目的,这对激发孩子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重大。在家庭教育中作为父母应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要养成自觉制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要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要养成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半途而废、不依赖家长的学习习惯;要养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按规范化要求行事的学习习惯等。孩子最善于模仿成年人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应首先在自己身上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六 “当代家长”实验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3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因此,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

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我认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重要的方面。

1.为了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收到显著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此外,通过多种调查,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和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等。

2.倡导学习与反思,学校根据家长个体户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倡导家长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学校一方面直接组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家庭教育讲座、举办咨询活动,举办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座谈会等,另一方面给家长赠送教子书籍,印发家庭教育有关资料,发动家长订阅家庭教育的有关报刊,让家长在自学中提高。在推动家长不断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推动家长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动家长写教子经验文章和读书笔记等,要求每位家长都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一点感想,一个做法,一条经验”,让家长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家庭教育各种问题的认识。家长反思总结出“感想、做法、经验”之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家长论坛,学校的宣传栏,社会有关报刊,学校结集出版的读物。学习—反思—发表,每一个环节既互为基础,又相互推动,共同激发着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推动家长持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3.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点面结合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既有面上的指导方式,如专家讲座、全校性的教子经验交流会等,又有点上的指导方式,如登门家访、电话家访等;(2)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既是面向全校各班学生家长,又确定重点年级,在各年级确定了重点班;(3)各班级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既面向全班学生家长,又确定一些重点跟踪指导的家长和学生。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学校、教师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从而保证指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总结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规律。尽管如今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性质各不一样,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非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何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个别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以小促大”(或说是“小手牵大手”),即让孩子推动家长。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4

【摘要】随着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家庭学习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依据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家庭学习场域这一概念。文章分析家庭学习场域创生必要性的原因,提出通过四个方面实现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一、树立家庭学习观;二、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三、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四、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http://

关键词 场域;家庭学习场域;必要性;创生

一、家庭学习场域的理解

1.家庭学习场域概念界定

场域(field)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他说:“我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network)或一个形构(configuration),这些位置经过客观限定的。”依据布迪厄的理论,首先,场域是一种客观相对自主的存在。其次,场域是一种客观的关系系统。再次,场域内部充满斗争性。与布迪厄的场域概念相联系的还有“资本”与“惯习”。资本是行动者行动的动力资源。惯习是从内部揭示行动者的“性情倾向”。笔者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家庭学习场域定义为,家庭成员通过争夺文化资本达到有效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体社会化而形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了解场域内部的运行机制是创生家庭场域的必要前提,笔者将场域内部运行机制建构为“冲突—博弈—平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之间从冲突开始,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客观关系。

2.家庭学习场域构成要素

(1)行动者。家庭是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构成。在家庭学习场域中,笔者将行动者分为家长与子女。(2)学习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作了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家庭学习场域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化。学习内容包括:①社会知识与生活技能的掌握。②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行为规范是指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具有普遍性的规矩和方式。③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3)学习媒体。学习媒体是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家长和孩子间传递信息的工具。(4)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家庭学习场域创生的必要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现代社会全面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给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出原有家庭教育的误区,实现家庭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学习场域中教师与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场域,教师需要在不同场域中不断变换角色。但由于“惯习”的影响,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公正的教育。而且学校教育虽具有系统性、有效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美国教育家伯顿?怀特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几年质量不高的学校教育大概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严重妨碍”。科尔曼与詹克斯的研究发现,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成绩变化与诸如社会经济层次等家庭变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学习场域理应成为学校学习场域的必要补充。

三、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

1.行动者之间权力的平衡

在布迪厄看来,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在家庭学,家长占据更多的资本,而孩子仅占据极少的文习场域中化资本,这就决定家长在场域中的权力。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认同与对抗中不断博弈、整合、重组而成的。家长在场域中往往通过权力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以期达到预期的威慑作用而使场域正常运行。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如我们预期。家庭学习场域的创生要求家长必须弱化自己相应的权力,赋权于孩子,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适当平衡。特别是现代网络时代,父母已失去了知识权威的优势,孩子也有参与家庭重要决定的权利。家庭学习场域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父母的权威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家庭场域也处于相对稳定、和谐状态。

2.隐性教育策略的选用

理论界对隐性教育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中隐性教育是指家长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在隐性教育过程中,家庭场域中的父母有明显的教育意图,但孩子无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了道理。因此,在家庭学习场域中,首先家长要创设情境,使孩子自己去领悟某种道理,有时也需要父母的引导,通过此方式使孩子在无意识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家长要树立榜样。孩子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大多数受到父母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润物细无声”。总之,隐性教育避免了空洞、灌输的说教,启发了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孩子亲身体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悦的事情,并使促进场域中的行动者相互发展。

3.外来者的有效介入

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不同的文化资本。在文化资本较弱的家庭中,其家庭学习也相对较弱。因此,必须有外来者有效介入家庭场域从而打破现有稳定的场域以达到新的平衡。(1)教师的有效介入。教师通过家庭联系,传授给家庭场域中的家长与孩子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等,同时通过传递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如学习作品)等来增加场域中的文化资本。这样,家庭成员通过增加文化资本实现社会化,从而在社会中实现最大的价值。(2)社区的有效介入。这主要是指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家庭学习场域中的行动者处于主体地位,要自觉加入到社区的学习场域中。充分利用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文化资源,与社区其他家庭互动学习,以达到增加自身场域文化资本的目的。

http://

参考文献

[1]L.D.Wacquant,TowardsaReflexiveSociology:AWorkshopwithPierreBourdieu[J].SociologicalTheory,Vol.7,1989.

[2]闫旭蕾.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5版.朱志勇等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5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仅是符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需求。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家长教育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担当孩子启蒙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要帮助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 重视学习,轻视个性发展

时下,家长们一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的排名如何,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等。把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学习表现的唯一标准。而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发展等关注得很少,使得孩子心理调适能力不强,遇到矛盾、苦恼及困惑的情感,常常压抑在心里,不能很好地调整,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 重视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归咎于孩子努力不够,贪玩。为促使孩子能提高成绩,就不断施加压力,使其更加努力,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孩子提高成绩,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在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以成绩优差,或喜或悲,要帮助孩子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通过不断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3. 重视自身保护,忽视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行为要大胆,不要被欺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忠孝、诚信、友爱、尊重、容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三、家庭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 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及同步的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教育者的学生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才”,由“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变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家长要配合学校合力教学,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演奏好素质教育的交响乐章。

2. 尊重、民主、友爱的原则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享的权利,孩子也可以影响教育家长。家长应当允许儿童对所受教育、影响做出自己的选择,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看待。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发扬民主,向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和益友。

3. 一切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制力,宽容、谦虚、善良、正直的品质等。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其次,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多观察、多思想,开阔视野。既要帮助孩子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孩子掌握实际生活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增强生存的本领。

4. 家长以身示范的原则

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三要认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四、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建议

1. 家长要不断学习,家长应具备家庭素质教育的系统知识

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经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有不懂的领域,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要研究寻求帮助的渠道和人员,借助书本,借助电脑,参加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学生家长会等,相互交流经验,更多地了解孩子。

2.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大声称赞,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对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永不气馁,要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 家长应与学校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

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是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也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家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传统,形成“学习型家庭”,那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培根早就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握在父母手里。”父母爱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学习型家庭”中的父母素质会不断提高的。家长果真意识到这样,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也会更富有情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信息社会里,必须确立“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教育观念,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全面深刻的彰显。

总之,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人父母一定要摒弃那种“吃穿靠家长,教育、学习靠老师”的陈腐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自觉地担负起对孩子从小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而且还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沟通交流,化解矛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家庭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庭体育教育氛围 中学生 体育活动 积极性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快速发展,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开始,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未来国家栋梁之材,青少年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能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家庭体育教育中一个新型、时尚的教育内容,在随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幸福生活一辈子”等这些有着对当今社会对“体育与健康”更丰富、全面理解之后的口号的提出,也越来受到现代家庭的欢迎和积极响应。

1、当代家庭体育教育现状

家庭体育教育指的是家庭体育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体育教育影响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体育教育影响,主要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体育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袁伟民在《体育科学辞典》中写到: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特点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参与者,以一种群体集合形式,具有极强的情感的感染性,在长期的坚持下具有固有的家庭继承性。

2、“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相互关系

终身体育思想是新时期现代体育领域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等现实性的重要体育理论。终身思想意在使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中通过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长期进行主动、自主锻炼的一种意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输和推广需要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共同合作、和谐发展的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相关体育领域中针对三者关系的文章中提出的“三位一体”和谐发展模式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意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和延续,对学校体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不难看出在新时期终身体育思想中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3.1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的第一环境,很多思想行为意识主要都是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从早期的幼儿体育意识和对待体育的态度都是受到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期孩子接受的体育活动大都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是一些简单的智力类、趣味性等玩具游戏或是体育小活动,一般是由家庭父母或是其他成员引导下完成的。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其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青春期的孩子思想比较单纯,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对待体育的态度也有些许偏差。此阶段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对待体育的态度看法等思想,都能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容易对孩子的体育观念和兴趣动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能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中国体育界很多运动员,大多数最初都是受到家庭中父母等成员的影响和教育接触体育,以致发现其运动天赋和后天的刻苦训练,日后成为体育职业运动员。很多调查显示:父母年轻时的体育经历愈丰富,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体育行为就愈多;小时候与父母或兄弟姐妹共同参与的体育行为愈多,其高中时期的体育参与行为也越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初期受到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中体育意识的积极形成。

3.2家庭成员体育锻炼习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是影响其后代子女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很多关于体育兴趣缺失或是参与体育活动消极、怠慢原因调查中显示: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缺失和怠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家庭体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阶段以家庭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成为普遍。以家庭形式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不仅能增加家庭的和谐情感,更是带动和影响着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让他们能融入家庭体育锻炼中来,从体育锻炼中体会家庭的温暖,通过体育锻炼来追求精神快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作为重要家庭成员,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父母可能由于受到工作繁忙、家庭经济压力过大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体育锻炼的闲暇时间相当有限。闲暇时间的限制将影响父母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导致一部分家庭没有养成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影响了中学生的家庭体育生活,以及将来的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家庭居住环境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居住地周围体育设施场馆的建设情况对家庭成员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着一定的影响。通常中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之后,周末回到家中大部分都是以睡觉、游戏等活动来消磨时间。父母可组织家庭集体出行进行体育锻炼,利用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来感染和鼓励中学生走出户外,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在一般家庭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中,以大部分家庭首选的跑步为例,倘若居民的居住周围位于闹市之中,居住环境周围适合跑步健身的公园缺少,附近的地形和建筑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成员的的运动机会或是运动频率。同样如果家庭居住地周围的体育设施场馆建设稀缺,或是场馆离居住地较远,造成家庭成员出行的很多不便利,在家庭成员业余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阻碍家庭参加体育活动出行的频率。类似的家庭周围居住环境的限制会减少家庭成员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家庭成员中自主能力较弱的中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不利于其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培养。

3.4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生源地处于相对于较落后的农村中学生,其不管是体育意识,对待体育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等情况都远不及生源地为城镇中学生。城镇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等客观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其内涵的不同社会层次中家庭成员的所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也将会影响其家庭体育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由于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不高,可能对体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有待提高。家庭成员认知上的缺失,不利于其中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形成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家庭成员职业特点不同也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农村家庭父母务农在家,其劳作时间无规律。他们通常将体育活动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更多的是鼓励其子女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认为与参与体育活动的效果等同。而往往父母工作职业相对于偏技术类,工作时间比较规律,对体育认知较好,其大部分在闲暇时间会有意识、有目的组织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创造浓厚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毋庸置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教育是一切文明的开始。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新型家庭教育也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家庭成员体育意识,家庭居住周围体育活动环境,家庭成员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等因素都将影响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的形成。创建浓厚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4.2建议

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使中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加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家庭中的父母起到关键作用。父母本身应该具备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创造便利的运动环境和闲暇时间,创建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氛围,引导子女从小参与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新世纪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教育“三位一体”新型教育模式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初少玲 家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D] 2007

[2]宋亚军 李向东 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7

幼儿家庭教育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渗透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既创造了有利条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之产生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与时俱进,努力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方能争取主动,使家庭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一、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

家庭生育抚育功能层次的提高,出现了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导致不少孩子个性极强,自私,孤僻、任性、生活能力下降等畸形发展趋势。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在城里,基本实现了,一对夫妇一个孩。年轻的育龄夫妇,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拿到重要日程。使早期教育得到普遍发展,有的从胎教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优育是现代家庭父母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少父母,鉴于他们曾经失去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为了避免子女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就抱有一种补偿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都强加给孩子身上,来实现,以求得心理平衡;有的父母还持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恐怕培养教育不好。这样就使家庭教育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出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非常注意孩子的智力开发,给孩子制订了不切和实际的智商开发计划和方案。扼杀孩子的童心。这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计算机的储存器,输入了他们给设计的各种程序。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来摆布。不仅大大地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使孩子大脑常处在超负荷运转状态。造成了孩子负担过重,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是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使得幼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表现迥异。我们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成为幼儿不良习惯滋生的温床。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关键

一是赏识教育是帮助孩子在困境之中树立信心,让他们记住“我能行”、“我会成功”,帮助他们树立成功意识,激励孩子进步,使孩子在认识自己,解放自己,走向成功的潜意识中觉醒。家长要做一个合格的园丁,对孩子的教育要不失时机地把握好各个环节。因此,要求我们作家长的对孩子要学会理解、学会暗示、学会引导、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提醒、学会激励、学会督促,使幼儿在一个比较好的空间里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二是合理的智商开发,是培养孩子成材的重要举措。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好切入点对孩子进行智商开发至关重要。首先要及时开发。切勿错过最佳契机。一旦错过教育的良好时机,效益递减。其次要合理开发。不要违背教育规律。要做到循序渐进,从低级东西开始学起。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三是选择开发。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不要脱离孩子的自身素质的客观基础,不要教儿童智力难以接受的知识。要选择对孩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内容。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要求刚解决温饱家庭,购买昂贵的钢琴对子女进行智力开发。因为,社会是一部大机器,人才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孩子的培养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有从众心理。

四是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认知、个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关于三大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机构幼儿认知成绩的独自贡献量一般占总贡献量的比例比较高。三大因素对幼儿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家庭对幼儿园幼儿个性发展的独自贡献量占总贡献量的比例高于幼教机构。

四、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个避风港,这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必要的。没有家庭的温暖,一下子把他推到社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庭温度太高,只能养成孩子懒惰思想,并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进取心,使孩子永远都不能单独地迎接社会严峻的挑战。只看重学习成绩,弄得孩子头昏脑胀,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容易使孩子长时间过度紧张,产生心累和厌恶学习的情绪,以及造成孩子内向、压抑、情绪焦躁。

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平时对孩子思想状态和学习状况的了解,不要只关心的物质方面的嘘寒问暖,经常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获知孩子的最新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的做出反映,避免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

同时,家长还应该成为孩子独立意识的拥护者和保护者,应该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环境,让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我们再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方面,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是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替代的。

参考文献:

[1]姜开颜.试论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战线,2012(3);112.

家庭教育学习的重要性篇8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上一篇:废物利用方案范文 下一篇:乡村医生培训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