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9 17:52:07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1

小说一开始就悬念四起,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相和的竟然是校长与有夫之妇的之景,《诗经》研究专家杨科虽然将二人在床,却卑躬屈膝,苦苦哀求。 杨科的言行举止表明他与萨义德所言的真理、正义守护者的无关,也与贾克比定义的“不对任何人负责的坚定独立的灵魂”无关,这是一位从耙耧山走出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位与乡土中国有着复杂联系的知识分子。关于农裔知识分子的书写本不是新鲜题材,路遥的《人生》、贾平凹的《高老庄》等均有所涉及,如果说转型初期的知识分子小说重在呈现知识分子的人格坚守与跻身世俗的两难之境,那么后转型期面对知识转型的加剧与科层化体制的挤压,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之死”却变得如此触目惊心。一方面这与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策略有关,反讽、喜剧化与戏谑化的叙事加剧了知识分子精神下滑的速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知识分子这个惯于坐而论道的阶层性格中存在的某种先天性的缺陷。《风雅颂》中杨科明知自己“被精神病”的过程,还是欣然前往;明知剽窃有违学术尊严,却通过此种方式帮助茹萍晋升,在向权力与世俗俯首的过程中,杨科性格的怯懦始终有助推之嫌。作为一名研究《诗经》的专家,知识的增加并没有构建起杨科强大的精神世界,相反呈现出某种退化的迹象,这与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有关,但更与知识分子内心坚守的退却与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迷失有关。

作为深谙乡土文化与国民性的作家,阎连科试图在乡土中国、知识分子与自我审视的书写中建构起三位一体的观照体系,探寻知识分子精神扭曲与畸变的根源,但由于作者深切的失望与愤懑催生的“回家”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小说叙述在戏谑的狂欢与无根的焦灼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叙述重心的平稳。杨科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不仅与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现实遭遇相关,而且也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有着深层的渊源。在西方坚船利炮裹挟下催生的现代性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与乡土社会隔绝,现代中国本质上依然还是乡土中国,背井离乡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虽然习惯以都市为背景来审度乡土的颓败,但当他们在城市遭遇失意时,故土又幻化为他们疗治创伤的理想之地。城乡对峙所产生的文化自卑感并没有随着知识分子的进城而消失,相反,进城者为了获取某种身份认同,这种文化自卑感又会导向病态的盲从与畸形的依附心理。从留校任教到成为导师的乘龙快婿,杨科接受了导师的安排;目睹了妻子赵茹萍与副校长李广智之后,他以此要挟校长出版他的专著;带领学生抗击沙尘暴一夜成名后,杨科谋划如何使自己名利双收,当听到可以因此晋升教授时,竟如沐春风;虽然茹萍提出离婚,他还在幻想茹萍往死里爱他……狡黠与拙劣、懦弱与退却、无知与盲从如影随形般充斥于杨科的精神世界。当事业与爱情无法为他的身份认同增加砝码时,杨科逃回了耙耧山。故乡的温情与京城的冷漠构成鲜明对比,但耙耧山并没有成为杨科自我疗治的精神之地,相反,他处处以欺瞒的方式维持内心的虚荣,动不动就拿出自己清燕大学的工作证给人看,冒充校长给村长打电话说自己是最有学问的教授。杨科的这种自我满足的虚妄在于耙耧山人对杨科的信任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敬仰,而是源自对“京城”这一城市空间的遐想。相比之下,杨科的“知识分子”身份却显得苍白、无力与矫情,特别是当他在小敏新婚之夜掐死她的丈夫李木匠后,杨科的身份更是变得混乱不清。如果追溯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杨科的举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哈姆莱特的疯狂是对存在的绝望的反抗,更是对如临深渊精神命运的体验。相比之下,杨科的“复仇”则不带有丝毫精神反抗的意义,更多地源自人性的自私与妒忌。初恋情人玲珍对杨科的痴情已经达到极致,她保留着杨科的物品,如儿媳般照料杨科的父母。当失去玲珍这棵救命的稻草后,杨科因小敏长得像她母亲,认为小敏应该嫁给自己,当小敏和别人结婚时,他为自己的尊严遭到践踏而杀死新郎,故乡女性的纯真并没有化解杨科的精神危机,相反,却更加凸显了他人性中的卑劣以及男权文化意识的余孽。

无论是《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对耙耧山人生存状态的呈现,还是《风雅颂》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书写,阎连科一直致力于对人的“存在性不安”的书写。对于阎连科而言,这种“不安”源自个人与环境的对峙,源自个体与他者的疏离,更源自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舍此,我们将无法理解阎连科笔下为何会有如此种种匪夷所思、狂欢戏谑的场景。与之前的小说比,《风雅颂》又明显带有“向内转”的倾向。杨科的精神之困不仅属于创作主体,而且也与每一个个体有着内在的关联。耙耧山依然可见,它是杨科的出生地,也是阎连科创作中无法摆脱的“血地”。但透过天堂街肆意流淌的欲望,这片曾经贫瘠闭塞的乡土在现代化的裹挟下已经发生了变奏,它不再是维系主人公价值体系的终极归宿。虽然诗经古城的发现让杨科重返人类文明的源头,但是那些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诗歌依然不能涤除杨科精神深处的病垢。长期以来关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一直困扰着中国作家,这一方面与中国文学的传统有关,文以载道的传统使中国作家一直关注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国家的救亡图存有着内在的因由。尤其是面对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所遭遇巨大的精神危机,知识分子魂归何处更是成为作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学实践证明,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牧师不过是作家内心深处某种虚幻的泡影而已,文学最终还是要回归人的内心世界。当小说急于为笔下的知识分子寻找某种精神出路时,其实不过是作家意识中传统文学观念的幽灵在作祟而已。对于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而言,问题不在于路在何方,而是能否真正呈现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痛感,精神救赎既不是体现在回归自然的闲适,更不是对道德化生存状态的迷恋,而是灵魂撕裂后发生深层的对话与争辩。就《风雅颂》而言,它依然无法摆脱传统文学观念的幽灵,当小说叙事陷入为了“回家”而“回家”的迷途中时,真正意义上的返乡也就沦为重返心中的幻象。在论者看来,杨科返乡之旅乏力的深层原因在于,先验的道德归罪淹没了对知识者灵魂深层的追问与反思。杨科的原罪在于他的农村出身以及他对乡土的弃绝,他在京城与乡土经历的人情冷暖处处彰显出浓重的道德规训,由此,杨科的自私、堕落、懦弱似乎都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诚然,这与阎连科作为乡土作家的生命体验有关,但联系杨科的知识分子身份,这一预设的道德归罪不仅没有超越《人生》中高加林式的道德审判,而且消泯了杨科作为知识分子主体内在的紧张。作为一名研究《诗经》的人文知识分子,杨科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城乡对峙的叙述却将杨科如临深渊的命运稀释地如此稀松平常,他在城里遭遇的尴尬很快被故乡的温情抹平,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更是无从谈起。往返于京城与耙耧山之间的杨科,他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我们是无从知晓的。叙述人对主人公知识分子身份的刻意强调,不仅没有使小说向知识分子精神腹地的挺进,相反使叙述陷入高度自恋的怪圈。特别是杨科在天堂街与一帮吟诵诗经的描写,小说试图在传统文人记忆的复活中重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神话,半是展示半是欣赏的叙述态度最终隐瞒了另一个更加内在更加真切的自我。玲珍的去世对于杨科来说意味着某种精神维系的断裂,但在小说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杨科发自内心的忏悔,葬礼上那一幕“不真实的真实”也没有催生杨科精神的蜕变。自卑与自恋的奇特纠缠,使杨科性格近似于偏执狂。杨科虽未良心泯灭,但他的独白更多指向对现实的愤懑、怨恨,与杨科精神的一路下滑相对应,小说在浮躁、左冲右突的叙述丧失了勘探人物内心的时机,更无法从容、冷静地在自我忏悔的书写中展现知识者灵魂的对话。作为一部带有精神自传色彩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阎连科与杨科具有精神同构性,他们的矛盾、痛苦、迷惘指涉出转型期以来知识分子遭遇的精神危机。透过小说中湍急、愤懑甚至语无伦次的叙述,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作家直面灵魂的真诚与悲天悯人的情怀,但作为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小说,创作主体必须将乡土推至一定的审美距离,保持一种独立的主体间性,唯有如此,才能从容不迫地对抗生命中虚无,坦陈“恶心”的生命感觉,并以此审度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症候。从这一点上说,《风雅颂》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理解存在着简单化、概念化的问题。

与杨科漂浮的内心体验相对应,逃亡构成了他人生履历中最重要的行动指向。从清燕大学逃亡,从精神病院逃亡,杀人后逃亡等诸如此类的情节呈现了杨科精神大逃亡的图景。逃亡的不断上演证明了杨科为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所遭遇的尴尬处境,也折射出杨科内心的脆弱与担当意识的匮乏。如果说逃亡既是主体对既有生存空间的逃离,也必然伴随着对自我的精神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但小说中杨科的逃亡是如此的洒脱,我们看不到主人公内心深处丝毫的挣扎与困惑,因此,与心灵探索失去联系的逃亡除了带来空间的位移之外,注定是徒劳的,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使主体精神获得无限伸越的可能性。从前寺村到天堂街虽然近在咫尺,但杨科走向天堂街的过程却昭示另一种意义的逃亡,它之于杨科而言,意味着知识与精神的彻底剥离,也意味着主体由内而外的全面溃败。初到天堂街的杨科只是苦口婆心地规劝从良,但是年三十晚上杨科却在天堂街和一群相见。杨科的放荡无羁对他大讲特讲的精神性和家源性构成有力反讽,由此,知识不再关乎知识分子的理想与信仰,而是沦为自我表演的道具,成为欲望大行其道的绝好借口。因此杨科在天堂街的逃亡与沉溺除了在传统文人迷梦的重温中获取替代性的满足外,不带有丝毫精神拯救的冲动与企图。对于杨科而言, 真正具有超越意义的逃亡发生在诗经古城。在整理那些散发着原始生命活力的诗歌过程中,杨科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中实现了古与今、传统与现代、心与智的交融。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内心的和谐在现实功利性的羁绊下很快归于破灭。当杨科提着一包笔记信心百倍地回到清燕大学时,我们看到诗经古城不过是杨科谋求身份认同的工具而已,并没有真正成为杨科的精神栖息地。透过杨科不无荒诞的逃亡经历,小说折射出在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知识分子的回家之路是如此的漫长,也许只有“在路上”,知识分子才能获得生命的启示与内心的充盈。那个原生态色彩的性乌托邦虽然使杨科等一帮教授逃离了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规训与异化,但却无法填充知识分子内心的虚无。阎连科深谙此道,杨科孤身一人走向诗经古城的身影昭示出又一次流亡的开启,虽不无悲凉之意,但却显示出杨科精神深处某种执拗而决绝的姿态。至此,小说一改以往的焦灼与愤懑的宣泄之情,变得开阔而纯净,虽然小说戛然而止,但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在形式上,小说以风、雅、颂作为卷名,每三卷之间以风雅颂作为总括与过渡,在每一卷中,以《诗经》中的具体篇目来命名每卷里的故事,这样一来《诗经》不仅构成了小说的结构体式,还以潜文本的形式嵌入了小说,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高雅与粗鄙、经典与反经典由此获得互文性对比。通过对《诗经》中经典场景、人物形象等的戏仿,小说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顿与虚妄的自我救赎之途。“温柔敦厚,《诗》教也。”但小说的开篇《关雎》,《诗经》中那首脍炙人口的情歌却被置换成副校长李广智与茹萍的场景,如此开场既令人猝不及防,又预示着精神溃败的结局,接下来有关欲望、权力、交易、的书写有如潘多拉盒子里的群魔般充斥于文本间。《駉》中杨科与一帮狂欢,《诗经》中对人类美好爱情的诉求早已被无尽的欲望所淹没。《鸳鸯》作为祝贺新婚的诗歌在小说中被改写成了杨科的杀人狂想曲。以“思无邪”著称的《诗经》不仅没有实现杨科自我的精神救赎,相反却成为其自我伪装、自甘沉沦的面具。以《诗经》的篇目来架构小说的体式,显示出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也寄予着作者内心的某种愿望。在后记中,作者曾谈到小说原有的题目叫《回家》,这不仅意味着主人公回归故里,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发掘中寻找精神皈依。转型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赖以安身立命的启蒙话语、神圣使命与终极理想失去褪去了昔日的光环,大众更多的被市场经济所衍生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世俗主义所裹挟,现代化所蕴含的世俗化趋势导致了终极价值与精神关怀的失落,必将引发新的价值危机与精神饥渴,反映在文学上就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来寻求精神的救赎。但令人遗憾的是《诗经》并没有成为主人公精神深处的文化强力剂,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与缓释精神的贫瘠与道德的焦虑,这主要与作者对《诗经》的悬置化处理有关。以《诗经》中的篇目来命名小说的章节固然能起到如前所述的反讽、戏谑的效果,但在更多情况下,《诗经》是作为静态的参照物存在,它只反衬出了时代精神状况的溃败与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尴尬处境,而没有真正地融入小说的精神质地。小说中的杨科凭借《诗经》研究留任清燕大学,成为导师的乘龙快婿,并认定《诗经》可以“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重塑精神的家园与靠山”。沿此思路,小说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启示与追寻下,通过对世俗功利主义的反抗与超越来实现自我的拯救,从而形成一种内外平衡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成为一个节节退让、自我作贱又矛盾分裂的人。因此,杨科虽然研究《诗经》的学者,但这充其量只是专业的表征,如果换做研究其他经典子集的专家同样是适用的,不过是不如《诗经》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厚些而已。《诗经》的文化精神并没有走入杨科的精神深处,一部《风雅颂——关于精神的本源探究》虽然表达出主人公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体认,但并没有立体化地呈现在主人公关于生存境遇的反思中。虽然文本安排杨科在精神病院与天堂街大肆吟诵《诗经》的情形,除了增添几分狂欢化叙事的色彩,使情节变得荒诞不堪外,并没有取得深层的批判效果。倒是小说结尾杨科去寻找新的诗经古城与篇章带有了某种文化寻根的味道,也许只有那些散发着原始生命活力的未被意识形态规训的诗歌才能真正涤除杨科的精神病垢,为其指明“回家”的路。可惜小说并未打通这条精神的隧道。

知识分子叙事作为作家镜像式的返观自身的行为,作家叙写怎样的知识分子以及如何叙写知识分子体现了创作主体特定的精神诉求。当下知识分子小说叙事与现实的过分粘着,以及对自我情绪的过分宣泄,使知识分子形象多沦为空洞的能指,而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建构,从这一点上说,《风雅颂》远未完美。但阎连科还是以直面现实的勇气触痛了我们精神的软肋,小说以乡土来反观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对人类精神文化源头的追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隐形书写,为我们审视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与心灵挣扎提供了某种参照。

*本文系济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策略研究”(项目编号:X1210)、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成果。(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学;教学方法

人体神经解剖学和人体神经生理学是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的两部分内容,而神经生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解剖学关注的是正常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学部分则侧重研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原理。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心理学专业缺乏医学背景,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专业的神经生理学教学内容,让这部分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怎么变革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神经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就这些内容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为本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与人体神经生理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神经解剖生理学,该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完成,无教材,安排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26学时。目前,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够。教师常常讲授比较难的结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感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很容易出现厌学,没有意愿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紧密相连,很难分割的。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与专业课没有太多联系,上课考试仅为拿学分,不够重视。(3)不同教研室分别教学。教学任务由解剖和生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承担,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4)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神经科学和“应用革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如何看待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2],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更多侧重于精神、情绪、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经结构本身。

2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做的一些实践

2.1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具有一般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毕业生将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就业前景[6]。目前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无法突出心理学专业特色,授课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结合心理学专业特色[7-8],适当压缩了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学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如增加了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性与脑、学习记忆、语言和注意等几大模块,既是神经系统研究比较热门的地方,也与心理学的专业特点紧密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医学背景,为后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调整授课方式

针对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授课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究竟学过哪些理论知识,以及由于解剖学知识较为直观,易于理解,而生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解剖学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将解剖学知识点及生理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先后顺序授课,先上解剖学,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后再上生理学,帮助学生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并且可适当压缩解剖学课时而延长生理学授课学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

2.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的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采取了课后谈话的方法,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针对性地实施了解决方案[9]。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教材,全部知识点由教师通过口述及PPT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又相对抽象复杂,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通过课前列举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子及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效果显著。如在讲视觉、听觉章节前,通过一段有趣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式提问[10]: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东西?从而引出视觉听觉的知识点。在讲授性与脑章节中,首先跟学生聊聊最近的明星恋爱、“出柜”等娱乐新闻,询问学生中有没有在谈恋爱的,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相同性别的人有的喜欢男生,有的却喜欢女生?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失恋又会让人无比悲伤?这些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怎样的机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大胆删减和心理学专业不太相关不必要的章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3小结

神经解剖生理学融合了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领域逐步增广[11],仅仅依靠教材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时要紧密结合其专业特点,讲授和心理学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上述拓展板块的内容,当然像精神疾病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及性的脑机制等内容均有待于花费更多时间,将这些内容讲授给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在此次教改过程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后期谈话了解中学生较为肯定的。此次教改亦有不足之处,即教学内容得到改进,但是考核方式没有同步跟进。以后将进一步探索更合理的考核方式,并添加相关的学生更感兴趣、更符合心理学学科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认知科学基础;脑机接口;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84-02

一、关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

认知科学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生物基础,是从“自然智能”到“机器智能”之间的桥梁。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学科,认知科学主要研究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类再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等教学领域的重要课程。[1,2]自我校2009年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来,认知科学基础一直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脑认知活动中的信息处理方法与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新知识、新技术有较敏锐的洞察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意识,在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3]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计算架构不能有效实现具有泛化能力的人类认知信息加工机制。借鉴人类脑认知机制,通过脑认知和神经科学与机器学习相融合的方式,构建一种类脑的“学习机器”,而不是简单的“机器学习”,已成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因此,学习并理解人类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智能信息和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对于以工程技术应用为背景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该学科涉及多学科内容,比如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科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太浓厚,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也颇为费心。此外,由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大部分学生在模式识别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上面的基础较薄弱,对于该门课程的脑功能信号分析与脑机接口技术部分的教学也存在较大的困难。

针对该课程理论和实时性较强、涉及教学内容多、交叉广泛等特点,笔者自承担本课程教学来,结合我校学生和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立足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摸索改进。本文将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方法融合进认知科学的神经机制探索与学习,从教学、实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

本课程将使学生学习到认知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脑与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基本研究手段,脑与学习、意识、行为的关系,深入了解感知、注意、记忆的生物和生理学本质,实现人工大脑、人工神经网络、听觉计算、视觉计算、脑机接口、认知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目前认知科学方面的教材大多为国外翻译教材,并且聚焦于其中的某个方面(比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同时该学科实时性较强,和当前脑与认知科学的前沿研究紧密相连,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同时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认知科学基础相融合。

认知神经科学旨在联合心理学、哲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心智的,并阐明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脑机制,即在分子、细胞、脑功能区到全脑等多个尺度上如何实现认知功能。脑机接口是近二十多年来兴起的涉及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控制及信息科学、医学等多领域的人机接口方式,是在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的神经信息交流与控制通路。

该课程在大三年级开设,且该专业的学生已在前面学习中学习人工智能原理、信号处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教材选择上,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并参考其他辅助教材,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脑机接口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认知神经科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基本概念,包括感觉与知觉、注意与意识、情绪、语言、记忆、学习等。

2.认知活动的生理基础,包括大脑结构、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等。

3.脑功能信号的采集与分析,包括大脑节律、脑功能信号(EEG、fMRI等)采集、常见脑功能障碍、脑信号分析基本方法(包括基于时域/频域分析的EEG分析方法、脑电源成像基础等)。

4.脑机接口技术,包括脑电信号预处理(零参考电位、拉普拉斯空间滤波、数据归一化、插值技术),脑功能信号特征提取方法、模式分类器(比如Fisher线性分类器、支持向量机)设计。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知科学基础课程交叉性强,尤其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非工科学科,对于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兴趣不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发挥自身乐观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择大家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在语言表达上尽量避免生硬,力求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解知识点。同时,善于利用网络视频,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通过播放网络公开视频《打开思想的大门》片段,激发学生学习脑认知功能的兴趣。

2.注重与智能科学与技术其他课程知识的衔接。在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教学部分,笔者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讲解了常见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并重点讲解了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基础——感知机。在脑机接口教学部分,安排了两个课时的信号处理和数据预处理的基础知识的回顾,重点复习信号滤波、主成分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等内容,再进入脑机接口系統的学习,教学效率得到了明细提升。

3.适当使用板书,细化推导过程。对于一些知识点,比如动作电位产生过程、部分公式的展示,仅依靠PPT教学过于单薄,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播放PPT时需要适时插入细致的板书。同时板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例如在学习神经细胞和感知机与人工神经网络时,教师从点到平面的距离入手,并引导学生回顾梯度下降法等相关数学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切实地把前面学习的信号处理和机器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本课程。

4.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在理论课程教学期间,“认知科学基础”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在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基于Matlab和Python等工具,以2005年国际BCI竞赛的P300数据为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设计常见的模式分类器(如Fisher线性分类器、支持向量机、深度神经网络等)分析脑电事件相关电位。同时,使用计算智能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NeuroScan和BrainProducts脑电采集放大设备,利用E-Prime设计脑电刺激程序,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采集并分析P300字符拼写脑电数据。

四、结论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38-02

21世纪,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来势凶猛的从哲学、社会、文化等方面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唤起了人们对科学局限性和技术负效应的关注。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和生态科学技术三大领域,提出了大量的人文社会问题:生命科学技术中的基因移植、试管婴儿、人体试验、生物克隆等直接涉及到人的尊严等一系列伦理问题;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提出了诸如个人隐私、自由权利、财产、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问题和生态伦理问题。这一切都向培养现代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设计合理的现代课程体系,使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有机结合,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为人类谋求生存发展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特点

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活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反映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主体性的社会意识。它以理性实践为基础,隐蔽于主体思想深处,其实质是对人生意义、人的文化价值属性的肯定。它一经形成,就成为对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定向作用的思维模式及知识背景。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每个主体通过自身的生活和文化实践,能够适应并认同所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各种特征,使自身和社会达到广泛深刻的联系,能够站在一定时代社会文化的起跑线上,在较高的起点获得发展。(2)每个主体在已习得的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时代的人类生活状况和历史命运的关注,合理地建构起自身的社会特色及文化视野,并从中和谐系统地发展自身的全部个性特征。(3)每个主体的一切身心特征能够使自身作为显著主体性特征的个体与他人相区别,能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和生活活动,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目的性。人文精神的要旨是在任何发展中都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基本动力只能是人本身,决不能以“物”的尺度取代“人”的尺度。(2)自律性。人文精神强调只有经过主体自我反思、自我抉择和自我负责的自觉行为才是理智的行为,而受到外力强制性影响的行为,或者由于缺乏自我意识而产生的行为,则是与人文精神相悖的。(3)自由创造性。不断创造、不断超越是主体性的基本特征。人文精神鼓励和保护主体的创造性、超越性,强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它不仅面向现实,也反思与检讨着现实,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目标。(4)全面发展。人文精神与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体现为在任何层次上,人文精神都可被理解为对人自身的深刻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永恒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变革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精神升华,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特殊社会存在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其要点可以概括为:客观、求实精神,这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不断求知、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继承的精神。此外团体精神、民主作风、百家争鸣也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植根于科学理念,关注的是客观自然现象,可以说是一种人对外在世界的超越,属于对象意识。从科学视觉出发,人也是一种存在,一种自然生物的存在客体。科学追求的是精确、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面貌,实事求是地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然后加以利用。所以科学精神最崇尚的是探索、求实的态度和创新的努力。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大领域。人类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然,从而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萌发出最初的科技文化。人类为了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认识和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人类在萌发出科技文化的同时也萌发了最初的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而产生的一对孪生兄弟,所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融汇在一起的。这种融汇的含义,不是两者合二为一,不是用一种精神去消解另一种精神,或用一种精神去统率另一种精神。这里的融汇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在探索处理人世的文化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科学技术工作者或者是人文社会工作者,都既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有良好的人文文化素质;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在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时,既遵循科学精神从事活动,又要顾及其人文社会后果,用人文精神的指引来处理科学技术发展本身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种种人文社会方面的问题。这种融汇,是在具体的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活动中的融汇,是在具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中的融汇。大量的科技史料证明,良好的人文修养,对培养想象力,培养直觉思维,培养非智力因素,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现代课程设计的追求方向

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效选择和重组是课程设计的实质。从宏观角度看,有两个因素制约着课程设计:一是科学标准,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二是价值标准,课程设计必须与一定的时代精神、道德伦理规范、文化准则等相一致。这样认识课程设计是有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以两种方式把握世界的,即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前者是把握对象事实,寻求规律性,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涉及主体的评价活动,其结果是要制定出有关认识对象的逻辑系统;后者所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涉及主体的评价活动,其结果是要制定出一定的价值系统,用以表达主体的精神向往和规范主体的活动。上述两种认识方式是统一的。据此,课程设计也应以两种方式来选择和重组知识经验。一是根据知识经验自身固有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课程,力求使课程结构在两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二是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选择和重组知识经验,使之能够集中、准确地反映和表达课程设计者的价值意图。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形成居于人类知识体系中较高层次的部分――课程。需要说明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是,这两种方式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偏重任何一种都是不当的。因此,不能把课程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或一般认识过程的压缩形式,而应从文化的角度,把它看做是对浩瀚如海的人类的科学成果――科学知识的一种选择,这也是一种文化选择。要实现这一点,就应设法使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课程设计中,要以人类深厚的文化遗产为基础,体现出对现代社会生活现状和历史命运的最大程度的关注。课程设计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对人自身的关注,使之成为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方式。被编纂到课程中的知识经验必须合理有序,能将人类在创造知识经验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取向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受到一定理性训练的同时,也能感悟和体验到实践主体和课程设计者的价值观与思想感情。这也意味着课程不仅具有社会意义,也具有个体生存和发展价值。在这个视野下,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程应是包含意义和价值的文化。(2)课程应是需要“体察涵泳”的文化。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课程应由双层结构构成:一是表层结构,这层结构主要由一定的逻辑关系、字词符号等规范性的知识信息所构造,严谨、规范、系统是其基本特征,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理性能力才能理解和把握。二是深层结构,课程的逻辑关系和字词符号中,必然自觉不自觉地隐含着课程设计主体所赋予的特定价值取向,“非连续”性是其基本特点,需要学生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感悟。因此,好的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迅捷有效地“还原”人类的认识过程,从中体悟到科技发明过程中渗透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的,在课程设计中,既要顾及到学生的理性能力,也要顾及到建筑在理性能力基础上的非理性能力。

活动课程在塑造和培养人类精神中具有独特的功用,课程设计应努力构建完整的活动课程体系。作为与传统课程的重要分水岭,活动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多方面兴趣、活动能力和感性与知性统一原则为基础,以学生的活动作为圆心,以其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为半径,构成学生的认知域,也成为相应的课程范围。现代意义的活动课程一方面以传统认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贬低理性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也以非经典认识为支柱,把生活世界纳入到课程领域,强调这一领域的价值多元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现代课程设计应使学科课程合理有效地融入活动课程体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生活世界与学科知识相统一的知识经验,认识和掌握世界原初的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并使之得以升华到理性高度,成为与学生发展最为贴近的教育力量。

现代课程设计在指导思想上将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能力和关注学生非理性精神世界的完整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根据科学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使知识学习与校内各种活动密切相关,使学生综合运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力求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综合化,使两类课程在为人服务的基点上获得对话与交流的可能。

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沟通科学与人文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相关课程设计。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与发展,是人们倾注了无限精神企盼并为之奋斗不息的过程。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是恪守人伦纲常,知书达礼,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人文素养始于用诗来感性,用礼来节制言行,用音乐来调节身心,进而达到“仁”的境界。“仁”作为我们民族人生和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代表我们民族基本精神的重要范畴。加强以此为内核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设计相关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以群体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的人文传统,获得良好的人文陶冶,从而将个人生存发展与民族、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的基质。

在沟通科学和人文的过程中,还应有计划、有层次地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培养学生的内省反思能力的内容,使之拥有文化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标准,不同的文化属于不同的价值,它不仅超越个体,也超越个别时代和个别知识。通过设计一定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反思能力,这有助于其文化价值观、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要做到这点,现代课程设计一方面应充分顾及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设计综合课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加深体验,提高感受力。

诚然,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对塑造和培养人的精神有着自己特殊的功用,不能重此轻彼。但是,人文科学在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院校各个专业都有不同的课程,但是,不论是何种专业,都要培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人才,因此,就需要有一些共同的课程,这就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为了取得最佳功能,课程设计应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按一定比例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综合课程体系,根据专业的不同对不同学科适当侧重,不能偏废,也不能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创造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聂莉娜(1954-),女,河北石家庄人,教授,从事汉语语用学、人文文化与高等教育研究;周金声(1957-),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从事人文文化和高等教育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5

[关键词] 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b)-065-02

神经病学是为临床医学生提供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神经病学概念多、结构复杂,具有更加专业和更加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及记忆,这就给临床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在教学手段仍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制约。如何提高现行的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因而,我们应该寻找多种教学方法以改进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1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教师首先要对本专业充满热情,同时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涉猎较广等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①充分举例,增强感性认识。病例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趣味性的或学生耳熟能详的人或事。例如,在讲帕金森病之前,先播放拳王阿里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点火时手明显震颤的情景,在讲授肌萎缩侧索硬化时选取霍金的例子作为引言等。②以疑激思,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③学习应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问题中发现,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才能展开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③互动讨论,学生主观感受和自己观点的表达能使个人思维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和智慧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强化学生的间接体验、理解课堂教授的知识,并转化为临床和科研思维的智慧,最终教师把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④语言生动、幽默,这样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当然,激发学习兴趣方法的选择,还要因人而异,如对护理和大专的学生可偏重于举例和提问的方法,而对本科以上的学生多偏重于互动讨论和拓宽视野的方法。

2 教师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中知识及信息的传递,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锤炼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尽量讲标准的普通话,语言要确切、清楚,要能尽量表达所讲的内容,做到准确精炼,还要做到优美动听,结合所讲内容做到音调抑扬顿挫,速度快慢适中,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要培养非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恰当地把脸部表情,形体手势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在教师讲解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堂吸收率会大大提高。

3 教师应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系统及神经病牵涉内科、外科、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知识,还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作为神经病学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不能满足于一本教科书,即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之一,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很多病种自己都诊治过,这样在讲课中就能联系临床病例,联系实际。只有老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医学基础,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讲得透彻,通俗易懂;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和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神经病学教师多到临床实践,多接触病例,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当今,医学科学发展很快,作为教师要多看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发展新动态,能在课堂中介绍给学生,并要深入浅出,使学生听得懂,这样,使学生的知识不只限于教科书,而对此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

4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

神经病学与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密切关联,由于实践性和技术性强,内容繁杂和凌乱,使得学生学习越来较困难。很多神经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大多学生感觉陌生,单靠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其复合性和具体形象是多媒体教学优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特点[1]。首先,针对学生感觉相关神经解剖基础复杂、抽象、难记的特点,我们借助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尽可能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并将静态的过程动态化,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形态思维的需要。例如在帕金森病教学过程中,很多描述如慌张步态、静止性震颤、面具脸等讲起来比较抽象,我们就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注意搜集患者的照相和摄影资料进行演示,或教师在讲台上“表演”,让学生真正“看到”症状表现,而非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去想象;又如,运用录象表现癫痫常见发作形式的临床表现如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等,相应的脑电图特征以及神经影像学特征,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这样,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5优化并熟练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应体现启发式教育,以问题引导讨论式的课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因神经病学属临床医学,可以以疾病为中心,综合病例开展多学科的病例讨论,融合临床医学于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之中,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医学问题,从而对本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使所学到的知识更扎实、丰富及广博。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对学习医学知识非常重要,只有将医学知识记牢,才能运用所记的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并解决问题[3]。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内容及特点,将几种常见的科学记忆法灵活地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科学地记忆知识,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如桥脑侧视中枢病变可致同侧凝视麻痹(双眼凝视瘫肢);皮质侧视中枢病变可致凝视麻痹,但常表现为双眼凝视病灶而非凝视瘫肢(破坏性病灶),我们将其各自特征记忆为“脑干病变看瘫肢,半球病变看病灶”。至于为什么中枢性眼肌麻痹双眼凝视病灶而非凝视瘫肢,则较难理解。我们应用联想思维法作如下思维:大脑皮质为人体最高中枢,其较脑干发达,故当其相应部位病变时,它要告知人们其病变的部位,而不象脑干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瘫看哪),这也是人类进化的表现。科学记忆法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更应将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将其掌握和应用于学习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周竹娟,郑健,赵士福.多媒体技术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2005,26(3):82.

[2]肖波,杨晓苏,杨期东,等. 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多媒体优化组合[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558-2559.

[3]刘竞丽,李劲频.浅谈如何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1(2):172.

[4]严晓萍.关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6):48-49.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6

【关键字】神经内科;优秀护士;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92-02

神经内科在医院内相对于其它科室,是较为特殊的科室,原因是患者多为年龄较大,病情复杂,合并症多,且可能存在意识障碍、瘫痪、大小便失禁、共济失调、言语障碍、周围神经病及肌肉疾病的病人还可能存在肢体麻木及剧烈的疼痛,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疾病遗留残疾的几率大,再加上住院时间长,致使病人经常存在明显的焦虑、烦躁、抑郁及恐惧等精神症状,增加了护理难度,临床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样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应提高,那作为护理任务完成的主要执行者护士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与能力才能适应这种需要呢?本文浅析如下。

1 高尚的道德品质

护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影响着其行为、态度、护理质量,只有思想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做好护理工作;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护士必备的素质,高尚的医德医风、热情细致的服务,文明礼貌的用语能够送给病人一丝温暖;积极、乐观、开朗自信的精神面貌能够给病人传递正能量,同情心与责任感能给病人带来安全感,高尚的医德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也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所希望护士具有的[1]!

2 精湛广泛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传统的专业能力指熟练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知晓本学科的技术操作标准等,作者认为作为一名神经内科的优秀护士还应具备营养学、中医、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

2.1 营养学知识

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石,营养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很大影响。多项调查发现营养是人们达到良好健康状况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一些疾病对食物是有选择性的,有利于身体恢复的要多吃,不利的要少吃或不吃,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等疾病能否康复与饮食调控合适与否关系密切,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但目前护士整体营养学知识欠佳,需要加强学习与教育[2,3]。

2.2 中医调护知识

中医调护在我国历史悠久,中医护理观比较独特,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对生活起居要求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生活起居有常;情志护理要求调和情志,平静心境;目前医院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或护校,对中医护理理论不了解,中医护理操作不会,对中药知识的了解更是凤毛麟角,而神经内科病人多患有慢性病,西医治疗效果有时欠佳,故而护士有时应采取中西两种护理方式来加快病人的康复,自身应加强中医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储备,科室内应张贴中医穴位挂图,针灸、火罐等器具做到常规备用,并让护士掌握其使用方法。

2.3 预防医学知识

神经内科病人以年老者为主,且并发症多,慢性病多,此疾病非一朝一夕造成,可能与长期的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有关,故而治疗也非短期能够完全治愈,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引起疾病的相关因素护士应了解,并告知病人,通过改变病人的生活习惯来改善病情。

3 情绪控制能力

护士在病房经常碰到悲伤,病痛,生死或一些可怕情景,引起自身恐惧与不安;经常遇到病人的责怪与漫骂,导致自身不愉快;病人家属的不理解与找事,感觉恼火;经常遭到领导的批评与同事的指责,感到委屈,这些事情的发生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护士自己的情绪,但不能把这种情绪向其它地方传递或发泄,以防造成不良后果,要具有较好情绪控制能力,自己消化或找合适途径解决,家里面发生的不愉快也不能带到单位,带给病人,这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4 风险控制能力

优秀护士需具备防止院内感染的技术与能力,具有生物安全意识,重视无菌操作,预防交叉感染与自身感染;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故优秀护士应具有处理冲突与阻止冲突的能力;遇到老年重症病人,护士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及时密切观察病情,与家属沟通,以有效控制意外与医患纠纷发生[4]。

5 良好的沟通能力

神经内科的许多病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优秀护士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与观察能力,用语言沟通,表情沟通,手语沟通来了解病情,了解病人需求;病人无法沟通的情况下,病人家属就是主要的沟通对象,需要跟病人家属说明情况,讲明病情,让家属心里有底,需要把相关的营养学知识与中医饮食调护知识传输给家属来实施;护士与医生的沟通也很重要,医生把护士当作助手[5],那护士就要把助手当好,及时跟医生沟通,把病人的情况随时告知医生。

6 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患者的康复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与合作,这个团队包括护士、医生、家属、病人,每个角色的作用都很重要,所以要求优秀护士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交接班时要做好记录,口头传递准确信息,工作都多做一些,产生交集,不遗留漏洞,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时刻有人护理!

7 管理能力

这里主要指时间管理与精力管理,美国Barbara cherry说过“时间管理”是成为一个优秀护士的必由之路[6],对于神经内科护士来说也是适用的。在目前国内医院普遍实行成本核算的情况下,每个科室的护士数量配备不足,再加上三班倒及家庭责任,工作量与身体劳累程度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有时护士甚至连喝水时间都没有,这样连自身的身体都保障不了,何谈护理病人?所以想成为一名优秀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时间管理能力,学习一些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好护理的时间,维持个人身体健康的时间,工作与家庭达到平衡的时间,自身学习充电提高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俊红,白颖,陈娜。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目中优秀护士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09,16(8B);1-3

[2] 徐宁,王庆华,刘骥骥,等。某三甲医院护士营养学知识、态度和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 6):47-48

[3] 胡敏予,朱明元,周光宇,等。护士营养知识水平与整体护理[J].中国热带医学,2001,1(1);78-79

[4] 谢铁梅。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潜在护理风险探讨及防范对策[J],现代护理《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75-76

[5] 安丽萍 宋莅萍 彭云虹。医生、护士、患者评价优秀护士的差异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54-256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7

神经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除了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讲授外,联席授课过程中还注重病例的讨论。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病例为主线,贯穿3门学科的内容,既可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让学生们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神经肌接头时讨论了重症肌无力的案例。从形态上讲,神经肌接头是运动终板,有突触前膜、后膜、突触小泡;从功能上讲,它以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为递质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定向转换。如果机体出现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体,便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眼睑下垂,朝轻暮重。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出很多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也会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些治疗方案的假设。现阶段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含量,设想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自身抗体活性减少对AchR的攻击,或是调控AchR表达的关键步骤使AchR表达上调。使无论这些问题在实验中能否实现,无论这些方案是否可行,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假设的精神是最可贵的,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随即应用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转化式的思维方式。当代医学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将基础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结果的价值。

在课上的互动和课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与学习记忆这一知识内化程序相延续,是转化的起点。病例讨论则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学生们运用知识合理解释各种症状发生的机制、解释各种疗法发挥作用的途径和靶点;随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更多的治疗设想,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通过病例讨论,学生们的思维向转化式学习转变,将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闪现与众不同的思路,成为未来转化医学的主力军。

2激发学生对神经科学的兴趣,关注科研新动向

通过课堂上自由活跃的病例讨论和老师们提纲挈领的讲解,神经科学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展现给学生一个个有趣的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也更加愿意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生们在准备讨论时,经常会查阅一些相关的最新科研动向;课堂上也经常与大家分享一些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经过主动的知识拓展学习,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眼光也紧随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保持了学生的先进思维。

3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及时引导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

病例的讨论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功课,除仔细学习教材的相关内容外,还要查阅大量拓展资料,以便对病例情景进行透彻的理解。如果病例讨论安排过密,课前准备工作不足,可能会导致理解不深入、讨论不清晰,导致讨论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设定课堂讨论频率,以每星期1~2次讨论为宜,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每一个案例,提高讨论的效率。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会经常提出一些比较新奇的问题,可能与课内知识点相关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现在机理尚不明确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教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引导,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课下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现更广阔的联席

在神经系统跨学科联席授课的同时,其他系统仍然以传统模式开展教学:先学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一个学期以后再学习生理功能;而临床应用则会陆续渗透在此后长达几个学期的课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周期较长,相关知识前学后忘,很难搭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更无法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学科间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知识转化也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期待着能够开展更多系统的跨学科联席授课,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实现全方位的学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研究范围的问题,需要用到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更多课程的相关知识,因此,有一些案例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完全解决。而其他课程的老师又因对案例涉及的非本学科知识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请教他们时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够开展更多学科间的“联席授课”,将一个知识点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阐述,一次性讲清讲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学科间交叉部分覆盖不全的问题,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述,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更多学科交叉设计的联席教学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联席授课将基础知识、临床实践、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授课模式要求教员不仅对知识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应用实践,能将基础与临床生动的结合;不仅局限于本学科的钻研,更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能无死角的覆盖整个知识体系;知识储备要广,能满足学员对超出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转化学习能力,教员还要在某个知识点上发挥科研方面的特长,为学员介绍科研前沿动向,引导学员对某些重要知识的深入探索。教学团队的每一名教师虽然以某一方面为侧重,但均要具备涉及形态、功能、病理、药理、基础和临床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进一步践行转化式学习,将设想落实

在活跃的案例讨论中,学生们经常会进行更高层次的方法创新,提出许多相关的治疗设想、机理假设等。然而在现有条件下,这些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口头阶段。真正实现转化式学习,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实践当中。如果能够将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实验思路,设计实验验证其可行性、探明其具体机制,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机理、方法,将基础研究和药物开发及医学实践三者有机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转化的过程。也希望学校和老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及时指出学员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让学生少走错路、走弯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转化式学习的全过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多学科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研究操作技 能的临床研究型医生。

6小结

尽管联席授课课程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从这一个学期的整体学习效果来看,课程的改革还是非常成功的。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了拓展,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相信通过不断的完善,联席授课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法;实习医师;神经内科;血管超声;多媒体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常用的检查方法很多,血管超声检查因其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常常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查手段[1],所以掌握一定的血管超声知识,是在神经内科轮转的实习医师全面理解、诊治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且随着血管超声在影像领域的地位逐渐提高,有关血管超声的知识成为在神经内科实习同学的必要学习内容之一[2]。然而,就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培训体制下,进入神经内科轮转的实习医师通常是临床专业,并未接受超声相关知识的学习,对血管超声的认识不足,且传统本科教学中对血管超声部分内容局限,要在短期内较好的理解及掌握血管超声,对尚且从事超声专业的医师都颇具难度,对血管超声知识基础欠缺的实习医师更是极大的挑战[3-5]。笔者在数年对本院神经内科实习同学进行血管超声教学的过程中,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探索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期提高神经内科实习医师的教学质量。

1神经内科实习医师血管超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血管超声学是现代医学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其诊断水平、理念及模式都已历经几代变革,在诊断、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等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实习中,实习医师看见的往往是带教老师对血管超声检查的实际临床应用,对该项检查的适应证的选择、禁忌证及检查意义、报告解读等缺乏了解,以致于不能将该项检查技术灵活应用,只能机械地照搬照做。究其根源,是实习医师的血管超声基础知识薄弱所致。其原因有二:(1)传统本科教学中,对血管超声这部分内容的篇幅较少,内容局限,课时短,其课时数远远低于放射、CT、磁共振等其他影像教学。这必然导致授课老师在理论授课时知识讲解不充分,也无更多的时间去扩展或深入知识点,以致学习效果差;(2)课本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于临床发展及最新的研究,教学课本未能概括引用一些新技术、新应用,不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目前临床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1.2实践操作的缺乏

血管超声是声学、医学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血管超声图像抽象、管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也是多样,要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需要学生掌握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对操作手法、仪器调试和图像存储等方面均要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进入神经内科实习之前,鲜有实习医师针对血管超声进行过专门的培训及操作练习,对超声仪器的按键及作用均陌生,故在其进入神经内科实习时就进行血管超声操作是不合适的。

1.3教学方式的单一

进入本院神经内科的实习医师通常在神经内科的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在这个有限的时间内,实习医师跟随带教医师在临床一线工作,其工作内容繁琐、工作强度大,能够通过重复劳动锻炼出熟练的临床基本技能,但神经内科的实习目的既需要掌握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等临床知识,还需要学习血管超声知识,所以传统的“带教老师讲,实习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实习医师的积极互动和参与,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的探索

2.1血管超声基础知识薄弱改进方法

针对神经内科实习医师血管超声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必须的。解剖是血管超声的基础,所以让实习医师了解血管走形、分布及比邻结构,是血管超声学习的第一步。在带教时,应将与目标血管相关的解剖图谱、解剖模型、甚至是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制成的模型介绍给实习医师,让其能有更直观的认识,能在脑中绘制出立体的解剖位置重现,这对于实习医师理解超声图像的切面至关重要。血流动力学的特征也是血管超声的基础知识,同时是辨别血管、推断血管病变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其较为抽象,涉及到较多物理学的知识,如层流、湍流、剪切力等,是超声教学中的基础,也是难点。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应加强物理知识的普及,使实习医师对血流速度、方向、血流阻力、剪切力等概念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血流动力学进行深入学习。

2.2实践操作的缺乏改进方法

血管超声检查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缺乏实践操作,该学科的学习必然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神经内科实习的医师时间有限,长期的实践操作训练不现实,大多数医院也不具备足够多的仪器设备及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指导。可将实习医师进行适当分组,每组实习医师不宜太多,不超过4人,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在血管超声检查室进行实践观摩学习,于课后,小组内实习医师互为模特,互相上机操作实践,带教老师在旁进行现场指导及问题解答,这样既能在互相操作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又能在操作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教学方式单一改进方法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必然不能引起现代临床实习医师的兴趣,应当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教学,培养实习医师对血管超声的兴趣。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communicationsystems,PACS)的广泛应用,使得优质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影像图片能够下载拷贝,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也为多媒体教学素材的制作提供了可能[6-7]。目前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的多媒体种类繁多,各教学医院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8-12]。微课,即带教老师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小视频,在视频中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在进行正式授课前发给实习医师进行预习,并要求实习医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及书籍,解答问题。这种全新的多媒体具有诸多优势。微课小视频,可以在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上播放,对学习时间及场地要求低,便于实习医师利用平时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且该视频可重复播放,使得学习具有可重复性。通过这种灵活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实习医师的自学能力,更极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13]。还可以将病例讨论引入到血管超声的教学中[14]。可定期回顾临床的真实病例,结合病变影像学特点、病理基础、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症状等特点,进行详尽分析,弥补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脱节的不足,加深对血管超声检查的认识。

3讨论

上一篇:工程竣工审计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初中所有科学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