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学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1:05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1

论文摘要: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要将管理和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国家多培养有用的人才;要不断完善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等院校都拥有一支教务管理队伍,他们担负着教学全过程的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信息反馈等重大任务;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设置,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严密的组织方法、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各高等院校都在执行(2005年9月1日起施行.)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赋予各高校相关权利的有关规定,结合各高校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便于高校自己施行的《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其中有关《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是被执行的最多的,也是执行起来上下幅度可以很大的,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条例。

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制定了不少维护学生利益的政策、法规和办法。比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汉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等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关心和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也使得我们这些做教务管理的人,更加懂得了要爱护好自己的学生,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切实送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在执行现有的规章制度中,对学生伸出友爱的双手。根据事实,合法合情地处理,为使我们国家得到更多的有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务管理人员,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一的一些情况和得到的一些来自其他高校同事们的相关信息,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进行探讨。

某高校有一位在籍学生(学分制.).提出要休学一年,并老,老实实地说出是为了出国深造做些语言准备。结果遭到有关部门的拒绝。理由是:学生只能办理出国退学手续,保留学籍一年。学生和家长当场拿出该校《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要求有关老师指出相关规定并进行解释时,有关老师只能用“你想出国就必须办理退学手续”来回答,结果当然是大家不欢而散了。

某高校有一位在籍学生(学分制)因在学校里打篮球不慎腿骨骨折,医生建议修养半年,学生因此休学半年。当该学生提出根据自己.学习计划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自学,然后参加正常考试时,遭到了有关方面的拒绝。该结果使学生大失所望。

.某高校有一些因成绩原因而退学的学生,按国家和政府的相关规定·,他们是可以提出退学试读的。然而,结果是有的学生被告知他有这个权利,有的则不被告知等等。

其实,我们高校在制定《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和《学生手册》时,不但要把国家的有关规定列人其中,而且要把具体实施的《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制定得更人性化、更规范化和便于操作,要不断完善,并及时将校长会议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意见公布于众。

我们试着分析《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和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节有关休学是这样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规定: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三条规定:学生申请休学或者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由学校批准,可以休学。休学次数和期限由学校规定。

第二十五条规定:休学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

国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节有关退学是这样规定的:

.第二十七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3.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6.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二十九条规定:退学的本专科学生,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再看《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有关休学是这样规定的:

第十九条规定: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经学院指定医院诊断且停课疗养时间占一学期总学时数三分之一以上以及因特殊困难等原因的学生,或学院认为必须休学的学生,应予休学。

休学按以下规定办理休学手续:(略)

第二十条规定:休学学生的有关问题,按下列规定办理:

1.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待遇。休学学.生患病,其医疗费按学院规定处理。

2.休学的学生,不得留住学院。

3.学生休学回家,往返路费自理。.

4.户.口已迁入学院的学生,休学期间户口不迁出学院。

再看《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有关退学是这样规定的:

第二十五条规定: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学:

1.人学后的前六个学期,一学年或.连续两个学期取得的学分不足20个学分者;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

3.经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6.学生修读时间超过最长修业年限的;

7.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二十七条规定:退学的有关事项

1.退学的学生,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2.因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退学者,由家长或抚养人负责领回。

3.退学学生必须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办完离校手续并离校,系(部)负责督促学生离校。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例子中的学生和家长的不满之处在哪里。我们找不到任何一条规定,要求在籍学生(学分制)为出国深造做语言准备而只能办理退学手续。况且,在该高校的学生手册上也没有“学生办理出国退学手续,可以保留学籍一年”的相关规定。

另外,学校如果对“那些在休学期阿仍有能力学习的学生”可以参加期末正常考试做出相关规定,那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将是广泛的、深远的。也能充分体现.’’学分制”教育人性化的本质。

.国家教委在1988年对要求“因私出国”的学生提出了“办理退学手续,可以保留一年学籍”的处理办法。

国家教委在1993年对“因成绩原因”达到退学的学生提出了“办理退学手续,可以提出跟班试读”的处理办法。

如果把这两个补充规定一并列人《学生手册》,不就可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这两个办法体现了“给出路,解后顾之忧”的主导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这个角度上说,在籍学生(学分制)为出国深造做语言准备而提出要求办理休学一年,以及那些在休学期间仍有能力学习的学生要求参加期末正常考试,是合乎情理的,在法理上也是能站得住脚的。然而,“你想出国就必须办理退学手续”的处理办法似乎是有点简单和粗暴吧。

当然,如果在《某某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条例》中,对此有相关的规定,那就既便于学生和家长知道,又便于高校教务人员具体操作。.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2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制度与理论基础。认为,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规范化是学校管理规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教务管理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学校教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民办院校;教务管理;法规制度;规范化

民办院校教务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的规范化是民办院校管理规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规范化有利于保障学校教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要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必须明确其法律法规、制度基础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一、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基础

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虽然没有以其为名的直接法律依据,但却有大量的间接法律依据,比如《教育法》等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则直接指导学校的教务管理,尤其是关于教育方针的规定直接指导和影响高校教务管理,是教务管理指针。教师法中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权,学生管理权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则直接与教师教学相关。《学位条例》则规定了学士、硕士、博士的培养和学位授予,确立了我国的学位制度。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都与教务管理相关,都构成了民办院校教务管理的宏观法律基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通知内容包括:总则、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这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直接依据。

二、民办院校教务管理的制度基础

法律法规及政策为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依据。要实施法律指导教务管理则必须通过制度化落实法制化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因此建立一套既符合法律、政策又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不断修订完善十分重要,可以f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制度基础。实际上各民办院校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教务管理规章制度,这里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以供借鉴。

1、西安外事学院规范专业与课程的制度规范

专业与课程设置是民办院校办学基础,也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首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系列制度规范。比较重要的有: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本科专业建设评估方案;产学研合作教育建设及管理办法;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意见;本科课程建设评估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推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管理办法;教材编写及出版管理办法;教材选用及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学科建设与质量工程建设扶持奖励实施办法;本科教学工程扶持奖励实施细则;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施办法;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课外教育学分考核认定办法等等。

2、西安外事学院教学运行的制度规范

规范教学运行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西安外事学院有一整套制度,重要的有:教学实施与学籍管理规定;普通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考试管理办法;招生考试命题、试卷批阅、成绩登录及试卷管理办法;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多媒体教学管理规定;规范在校生基本信息修改办理程序的通知;规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替换相关课程成绩的通知;教研室暂行规定等等。

3、西安外事学院实践教学的制度规范

实践教学规范化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整套制度。比较重要的有:实验室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条例;加强和规范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申购工作程序的规定;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运动场地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细则;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工作条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实施细则;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检查管理规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本科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验室化学试剂、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高职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等。

4、西安外事学院教学质量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规范

教学质量标准及其保障,国际合作办学是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套制度,比较重要的有: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一);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二)(实践教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量化考核体系;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管理办法;学生出国学习与实习暂行规定;学生出国学习与实习实施细则;统招生出国学习课程成绩与学分转换暂行管理办法等等。

5、西安外事学院教学督导的制度规范

教学督导是保障教学运行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督导管理规范化是确保教学督导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教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西安外事学院有一套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职责;教学督导与评价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教学督导与评价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听课与教育教学巡察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联系会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等。

三、民办院校教务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基础

民办院校是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多种职能。学校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处于重点地位。

教学管理的基础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

教学管理的支持保障系统包括图书情报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卫生保障系统等,要围绕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开展工作,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为实现教务管理规范化服务。

以上这些基本理论观点,应作为教务管理规范化的总体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 教育政策法规[M].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12.

[2]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通知.教高司[1998]33号文.1998.4.10.

[3] 西安外事学院规章制度汇编.2013.

【作者简介】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政府;独立学院;新公共管理

[作者简介]李波,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2013级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6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122-0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不足,社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民间资本丰富的经济强省,地方政府联合公立高校和企业,创造性地把新公共管理思想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率先走出了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独立学院。以市场方式来提供高等教育的新路子。

虽然现在独立学院的数量、规模都较为可观,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的贡献都还有限。由于照搬管理公办高校的办法,对独立学院事务管理过多、介入过深,限制了独立学院“独、优、民”的先天优势的发挥。独立学院既不是公办高校。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民办高校。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对独立学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依赖管理公立高校或民办高校的路径,必须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寻求新的思路。

一、政府管理独立学院不当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举办高校来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提供基本由政府垄断。政府集高等院校的举办者、实际管理者和办学者于一身。由于公办高校绝大部分的办学经费来自财政拨款,政府对公办高校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能通过计划和行政干预来控制公办高校,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人们一直认为只有政府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也只有政府管理才是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唯一有效途径。

近20年来,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发展。相对来说,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效管理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怎么样才能管理好、服务好民办高等教育,政府并没有成熟的制度和经验,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形成管理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即在实际操作中以对公办高校的管理模式来管理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毕竟不同于公办高校。政府依照惯性思维来管理独立学院必然会出现角色缺位与越位。

(二)政府管理的原因。作为社会制度的供给者,政府还没有为独立学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独立学院适用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7)、《教育法》(1999)、《高等教育法》(1999)、《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8)等,有的颁布时间早,法律效力低,有的过于宏观。

独立学院属于何种法人?独立学院的产权如何界定?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是何种关系?独立学院投资方应如何提取“合理回报”?现有的法规政策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模糊的法律定位,导致独立学院在现行法律体系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模糊,在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的位置模糊。以至于在对独立学院产生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在法制社会中,这无疑给利益相关各方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益、逃避责任埋下了制度隐患。

(三)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与公办高校只有政府一个管理主体,只需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独立学院有政府、母体高校和投资方三个管理主体。要处理的关系除了政府还有母体高校和合作办学方。独立学院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协调与政府、母体高校、合办方的关系,为独立学院的发展争取到最有利的条件。显而易见,独立学院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权利关系当中。

独立学院产生的时间不长,上述几种权利关系还没有明确。独立学院自身在处理这几种权利关系的时候也没有达到左右逢源的熟练程度。独立学院的管理人员有的来自母体高校、有的来自合作方,当发展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来自母体高校的管理人员习惯于找母体高校、政府寻求帮助,来自合作方的管理人员则习惯于找合作方、市场寻求帮助。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管理独立学院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提升管理的经济性。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按市场机制举办的高校,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除少数有政府投资的独立学院外,政府既不是独立学院的举办者,也不是办学者。政府应引导市场的力量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服务,弱化自身充当独立学院管理者的角色,提升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做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政府应充分认识独立学院的积极作用,绝不能把独立学院看作是一个营利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社会效益。政府应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的心态,把自己从公共物品的生产中解放出来,提升管理的经济性。政府在处理与独立学院的关系时,应放低姿态,充分信任独立学院的能力,以协作者的身份参与独立学院事务,助力独立学院的发展。如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协作完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共同面向顾客而非的所谓政绩需要规划独立学院的发展纲要。共同引进社会资金;在独立学院成熟期协作完善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共同引人、育人、留人;通过舆论引导在社会树立独立学院的正面形象等。其次,做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从管理范围来说。政府应依照现有规章制度明确自身与独立学院权力的界限。抓大放小,充分保障独立学院的办学自。独立学院不像公立高校那样能享受国家财政经费。所以政府不能以管理公立高校的标准来处理与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政府对独立学院的管理必须止于公共事务。对于独立学院的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决算、后勤基建等内部事务,政府如果没有通过投资来拥有独立学院的产权,就不能对独立学院的内部事务加以干涉。对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科研等事务,只要独立学院的做法没有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政府也不应加以干涉。在管理方式方面。政府应通过立法、制订各项标准和规划等间接手段对独立学院进行宏观管理,调控独立学院的数量、发展速度、规模、教育质量,通过第三方对独立学院进行检查评估和宏观协调。那些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和社会自律解决的问题一律放权给独立学院。总之,就是要全面落实独立学院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

(二)加强制度供给。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效率。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按市场机制运作。普遍具有较高的效率。但目前独立学院法人性质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导致独立学院各个办学主体责、权、利模糊,制约了独立学院办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政府应加强制度供给,给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明确独立学院事业单位法人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根据法人设立的宗旨及其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将法人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法人。也就是从事生产、服务等经营性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第二类是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这一类法人因公共利益而存在,又被称为非企业法人。《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四条赋予了独立学院独立的法人资格。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明确独立学院的法人性质。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为了社会公益的目的。是从事教育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举办资金部分来源于国有资产。比照相关法律规章对各种法人性质的界定。独立学院不完全属于上述四种法人中的任何一种,已超出了现有法律的框架。但为了便于独立学院实现其职能和适用于相关法律规章,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明确其法人属性。相比之下,独立学院更符合事业单位法人的界定,以事业单位的标准来对待独立学院较为合适。一方面,这样既能体现独立学院社会公益的目的和部分产权属于国有的性质;另一方面,与公立高校的法人属性相同,还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其次,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关系。独立学院产权结构较为复杂,公私兼有。从办学主体角度看,独立学院可以分为政校型、政校企型、校企型等,理论上都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主体。在独立学院产权界定的过程中,作为社会生活权威的政府要起到协调人的作用,根据“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原则来明晰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如果政府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0条的相关要求,对新建、扩建的独立学院。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了优惠,那么通过各种优惠形成的产权应归属独立学院。政府无偿划拨给独立学院的资产形成的产权也应归属独立学院。如果政府作为投资方与母体高校合办独立学院,则政府应拥有其投资部分的产权。母体高校向独立学院投入的货币和资金由母体高校享有其产权。母体高校向独立学院投入的校名品牌,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合理地折算为相应金额的股权,并由母体高校享有其产权。合作者负责提供的独立学院办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合作者拥有其产权。

产权关系明晰后,政府要保证申办、合办方投入独立学院的财产与它们的其他财产相分离,投入独立学院的财产其所有权与使用权、管理权分离。政府应杜绝当前独立学院运行中仍然存在的投资方直接使用、管理独立学院财产的状况,确保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独立学院能用这些财产来生产高等教育公共物品。同时,政府或政府委托的中介组织应作为第三方主持对独立学院资产的评估。明确合作各方投入资产的额度及在独立学院资产总额中的比率。社会投资者按出资额在独立学院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率。母体高校按无形资产折算额在独立学院资产总额中的比率,按合作协议从扣除发展预留金后的办学节余中获得相应比率的合理回报。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设;对策

一、独立学院转设的标准

(一)总体建设要求: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号) 要求: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 60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 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除此之外,与此相关的监测办学条件合格指标还有: 生均宿舍面积不低于8 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应不低于3平方米。

(二)师资要求: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教发[2006](18)号规定:专任教师总数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 1/4; 称为学院的在建校初期专任教师总数不少于280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一般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人; 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

二、独立学院转设面临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不足。独立学院在学院总体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完全依赖主办高校,或是让学生与主办高校的学生同学习、同生活,只是在管理时多了一套人马。

(二)师资严重不足。根据笔者的调查,现实中,若是不算与主办高校共享的师资社会上招聘的临时代课人员,独立学院自有专任教师总量偏少; 而独立学院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特点,则在管理队伍方面加强了建设,比如班主任辅导员等人手够用,一般的管理人员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实际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动力不强。随着生源减少高校债务化解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独立学院也面临着发展后劲与发展方向的问题。尤其是办在地方的规模大的情况下,大多数呈现出被动发展的态势。独立学院考虑的仅仅是学生人数学费收入学校稳定,缺少凝练特色及进行改革的勇气与胆识,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规律;没有认识到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时代要求,模仿有余而创新不够;没有形成稳固的校园文化,不能很好地吸纳人才吸收建议,进而积极改变现实。

三、独立学院积极面对挑战的主要措施

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其发展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应科学量力定位发展模式,坚持以本科教学为办学核心目标;以培塑品质带动向内涵式建设转型,坚持“两个取胜”的办学方向;凸显办学公益性,坚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借力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为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严格遵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综观当前形势,现在正是独立学院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主办高校不希望自己举办的独立学院转设,因为害怕失去这一“钱袋子”。当初一些公办高校积极举办独立学院,也仅仅是希望借此缓解自身办学经费的不足。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利益总量也随着扩大,主办高校会因为经济利益而更加舍不得其转设独立。目前,主办高校投资方或独立学院本身应该切实加大办学投入,对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即校园占地面积要达标,校园规划要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建筑物应富有现代大学的气息,既要考虑到目前达标,又要预计到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及早做好人才储备,加强独立学院自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中的主要"瓶颈问题,也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人才储备刻不容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23 条规定: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1/3。因此,独立学院要想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必须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其发展与壮大首先得是师资队伍的壮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第36条也提到: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依法落实和保障教师的相关待遇!独立学院本身要有效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权益,让他们共享独立学院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切实体现发展惠及于民。另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主办高校应该从法规和政策层面给予独立学院自聘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地位,确保他们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住房户口医疗等待遇的落实。

(三) 完善内部机制,落实法人治理,高起点地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主办高校或投资方要自觉实践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相应的职责权利,而不能照搬公办学校的模式,造成独立学院的院长仅仅是被动地执行上级指令或意图。按照现代管理的理念,扁平化的管理是首选。独立学院的机构与职务设置要克服公办高校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按大部制来科学设置一些部门,竞选或是公开招聘一些中层管理者,逐渐控制主办高校派遣的干部人数。人员要精进理念要先进制度要跟进,独立学院内部管理要坚决杜绝人治化行政化官僚化,培植自身的组织文化,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独立学院,进而形成自己学校管理的特色。管理者要树立服务至上的思想,以服务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以发展促转设。管理者要有民主开放的心态,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要问计于广大师生,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 对内尽量少用或不用行政的权利,要尊重学者弘扬学术,领导力争做一个有学识有涵养懂教育懂管理的现代教育家型的管理者。

2008年3月5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联合下发的全国独立学院工作会议参阅材料《关于的工作说明 》强调: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复杂性和实际情况,国家对已设独立学院给予了五年的过渡期,并明确了相关政策: (1) 基本符合《办法》要求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向教育部提出考察验收申请,教育部组织考察验收,并对考察验收合格的独立学院核发办学许可证。(2) 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3)既不申请考察验收,也不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的,可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但必须按照办法’的要求,规范体制机制,充实办学条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做好报请验收或申请转设工作,过渡期结束后,严格按照《办法》的要求办理。这里把考察验收转成民办维持现状三种情况并列,通俗地讲,就是要么回归母体,要么转成民办,要么自生自灭。在今后的过渡期内,只要独立学院迎难而上把握机会,加上举办高校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独立学院一定会出色地完成转设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许茂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22-24.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 服务能力 探索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08

1 引言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改革高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是大势所趋,建立校、院两级办学的体制势在必行。同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依据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和国家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教人字[1999]16号),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59号)等文件精神的要求,为学校两级办学体制、教学科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学校的快速发展,为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高校的二级学院是指一所大学下面的所有学院,分为校属二级学院以及独立二级学院(简称“独立学院”)。公办大学的校属二级学院是公办性质,学校对其掌握有绝对的办学权和控制权,特征是大学自身的二级学院只负责教学管理,但不负责招生。而独立学院则是以公办学校的名义,由公办学校提供一定资源,社会团体或者民营经济主办的,具有独立法人、独立办学、独立财务、独立校园的二级学院,拥有独立招生权,是民办学院。

对于高校的公办二级学院近些年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一些方法和途径。二级学院普遍采用“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辅工作、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

学院综合服务是对学院综合管理和办事能力的体现,是对学院领导决策、科学科研流程、协调工作、内外沟通的有力保障。所以通过对学院综合服务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执行领导决策,落实学院工作,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等。

所以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使学院的规划、计划、决策顺畅得以实施,提高工作效率,既减轻学校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学院的办事积极性。

2 二级学院现存问题分析

国内高校的二级学院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二级学院的发展。总结原因,主要是综合办公服务意识不足,能力又待提升。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工作任务重,机构分工不明确

二级学院的行政组织机构的编制与政府机构的编制非常类似,机构编排过细,机构设置过多,导致人员众多,分工不明确,则出现了责任不明确。建议划分大块的工作覆盖区域,找专门的负责人员主管,明晰工作职责。

2.2 服务规章制度不健全

综合服务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设立的体系没有及时修订,已经不能适应二级学院的发展,导致综合服务不能保证办公室工作顺利进行,上下级沟通、内外交流等无法顺畅执行,有损二级学院的办公效率,丧失了二级学院的独立办公的优越性,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3 人员培养有待加强

综合服务人员整体多为聘用制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二级学院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所以要有侧重地提高综合服务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

3 探索思路

3.1 重视制度建设

综合服务的办公一定要注重配备健全的规章制度,将具体的岗位职责、合理的办事流程、健全的人员配备用具体的条文、规章记录下来,有法可查,有法必依。一定要跟分管的二级学院领导多请示,多沟通,实现整体上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等职能。

做好统筹规划,制订和实施《二级学院人事定编方案》、《二级学院办学经费拨款方案》、《二级学院资产管理办法》、《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二级学科发展方案》、《二级学院综合考核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二级学院各项工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

3.2 加强业务学习

综合服务也需要业务学习。特别是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更要注重业务的理论学习。既要学习行政管理知识,熟练掌握办公室设施和软件,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还要有新的工作理论和思想,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 强化服务意识

二级学院的综合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服务思想,以岗为荣,以院为家。服务于广大的师生员工,以服务为核心、遵循规章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模式,激发工作活力。

明确学院的职能、机构、决策机制,明确院长的职责、职权,明确学院教授委员会的职责、职权,明确学院教代表会、学代会的职责、职权,确立学院管理的总体框架;制订和实施教学、科研、人事、学生、财务、设备等方面的学院管理实施细则;在本科生、研究生各专业招生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更多的自,逐步实行人事引进和调配的自,逐步实行职称评定的自,在各项经费使用上增大透明度。

3.4 优化结构设置

以服务意识为前提,重新设置服务办公机构,精简办公人员,使工作任务明晰、分工明确、框架鲜明。突出二级学院机构设置灵活和管理权自主的特点,用尽量少的人员做更多更重要的工作,激发二级学院的活力,提高学院组织的整体功能、管理效益。

4 具体实践

2012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新成立了电气与信息学院。该学院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尝试校院两级办学体制改革,围绕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扩大学院的自,逐步实施目标管理,加强学院的职能,明确学院的责任,使学院统筹本单位的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管理本院的人、财、物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拥有一定自、相对独立运行的二级办学实体。将形成一套适合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并可带动和辐射学校其他二级学院管理改革的实施。

电气与信息学院在《高校二级学院改革试点试验》的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研究中,积极探索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坚持“特色立院、创新强院、和谐兴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

电气与信息学院进行了组织机构设置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的指导思想,设立了教学实验中心、学科建设与科研中心、学生综合培养服务中心。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电气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培养)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省级重点学科(涵盖)。

该机构设置实行校、院两级办学体制,逐步实施目标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模式逐步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有利于学院整体规划和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有利于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加强质量监控和开展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

5 结束语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之一是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它是一种不同于过去二级行政机构的新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确立、调整学校与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使高校能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二级学院能够通过相对的自主办学,更好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活自身办学活力,增强服务意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琳.基于服务导向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26):21-22.

[2]杜晶晶.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文学教育,2013,(9):62.

[3]刘楠.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信息服务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管理.

[4]李容荣.探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服务意识[J].学理论,2010,(36):349-350.

[5]蒲龙云.提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水运,2006,6(4):223-224.

作者简介:郑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苏中滨,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学发展;问题;对策

一、独立学院的发展态势

独立学院起源于 20世纪90年代江浙一带产生的一些公立高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 1999年起的高校持续扩招,2003年教育部颁文统一称之为独立学院。它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在独立学院试办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2003年4月,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对独立学院的合作者、学院产权责任、办学条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和申报程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独立学院的合作者负责提供办学所需的各项条件和设施,一律采用民办机制,要求独立学院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要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等,必须确保办学条件和质量。教育部希望通过依法引导、监管和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杜绝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出现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等问题。在《意见》颁发以后,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意见》规定的办学行为和办学机构也进行了清理整顿。2004年初正式确认了148所独立学院名单。据2007年教育事业统计,全国已有独立学院 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

2008年2月,教育部了《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要求和国务院把高等教育发展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的决策部署,依法明确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切实规范独立学院办学活动,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引导和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到目前为止,规模的发展已经大体完成,发展的重心将转到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凸显特色的新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高的宏观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独立学院发展与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和谐,将“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坚持独立学院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强化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真正确立独立学院发展在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一)发展缺乏规范性

在教育部制定《意见》之前,短短的五六年时间,

独立学院在全国25个省市遍地开花,共有300多个。《意见》的颁发引起了社会各方面较为广泛的反响。

一所学院的开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管理,一步到位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理顺管理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规范的举办独立学院的新机制和模式是将成熟的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套用在具有不同发展程度、不同规模和质量、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全国的独立学院身上,难免让诸多独立学院削足适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举办独立学院的高校,为了使独立学院的办学状况符合《意见》规定的内容,以应对教育部组织的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的检查,各显神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意见》建议成立校董会进行管理,有一些独立学院由于投资主体是母体高校,往往由母体对其实行统一的管理,至今尚未建立董事会;建立董事会的学院,也只是虚设机构,并未履行责任,只是为了应对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应检查。有的母体高校在短期和眼前利益的驱使下,在办学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拼命降低独立学院必需的办学成本,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在统一的独立学院的名义下,存在这些不够规范的办学状况,必然会影响独立学院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办学缺乏规划性

有些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多为低成本的所谓“热门”或“短线”专业,专业设置不仅依托于母体,同时还要考虑专业建设的成本,因此独立学院与母体之间,与兄弟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大多雷同,有些独立学院甚至不顾师资实力,什么热门招什么,文科成本低就多招,理工科成本高就少招,学院没有对人才市场近、中期需求进行预测与分析,这影响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就业时易造成结构性失业。部分独立学院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的强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建设一支有本院专业特色、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师生比严重超标,各项教学基本设施的平均指标普遍不达标。有些合作办学者由于不懂高等教育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急功近利思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收回投资的短期化目的,投资行为的短期性,也导致办学行为缺乏规划性。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

人才培养特色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学校的混同,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定位。独立学院基本上没有组织编写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教材,而是全盘照搬母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盲目追求与“二本”一致,或只是在母体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而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师资状况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独立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容易束缚独立学院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逐渐失去自身优势与特色,最终培养出的也将是母体的克隆次品。这样,独立学院学生与母体学生相比,在未来就业时势必成弱势群体,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各地各校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全国现有的独立学院中,各地区各学院的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办学条件及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独立学院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南方省份发展超前,西北方、中部地区起步较晚。在同一省份内,不同层次的独立学院具体做法上也有显著的不同。政府对独立学院的各项决策又过于强求统一标准,没有区分不同情况实行弹性政策。独立学院的发展没有更多的自,没有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富有弹性的政策发展空间。如不同办学质量的独立学院,由于教育教学的投入和成本的不同,应当允许不同质量、不同特色的独立学院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以激发各个层面的积极性。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健康协调发展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

发展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尝试,对进一步解决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之间的供求矛盾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机制与模式改革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资金整合的有效形式;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投入瓶颈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充分认识发展独立学院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我们要明确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着的问题只是暂时的,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独立学院存在着的问题必须依靠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来解决,不能因为存在问题而忽视独立学院存在的意义及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为了使独立学院的发展能够更科学、协调,教育部对普通高校试办独立学院的基本原则是“积极支持、规范管理”, 2003年4月作出了规范《意见》,又于2008年2月了《办法》。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逐步引导下,已经办起来的独立学院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走向规范,“规范管理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在切实维护各方利益特别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健康地发展。”不少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管理日趋规范,独立学院的社会声誉也不断提高,各方面正朝着持续上升的方向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

独立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将“以人为本”作为独立学院最重要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要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它的意义在于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的最高目标,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的关心人的发展。

独立学院应认清所招收的绝大部分学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相比一本、二本的学生更适合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身心成长着眼;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积极推行根据学生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学制等弹性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独立学院也要根据自己的师资队伍特点,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大多由自有、母体分流和外聘教师组成,大多是教学型教师,研究力量非常薄弱。独立学院要针对学生、教师以上的特点,准确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要使独立学院实现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专业结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我们尤其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独立学院办学规模观,正确处理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的关系,办学规模扩大应与教学设施、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步发展,一定的办学资源量对应有一定的最佳效益规模值,因而独立学院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自己和同类教育资源的状况,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自己的办学规模;独立学院的规模扩展应以投资方的更多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保障,只有搞好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才能为规模扩展打造扎实的基础,也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协调发展。独立学院要扩大办学规模,更要追求质量的发展,坚持质量和效益第一的原则,从办学各个方面来衡量,实施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我们要充分认识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想方设法寻求解决的途径,把握独立学院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实现独立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独立学院的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独立学院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正确处理独立学院与举办高校的关系

独立学院与举办高校都是学院办学的主体,两者之间既是复杂的依托关系,又是合作关系。过分强调母体的作用,会使独立学院的办学自受到损害,而过分强调独立学院的独立性,又会打击举办高校的办学热情。独立学院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与任务,对于母体的依托主要在品牌的依附和管理及师资力量的借助。因此,母体高校要淡化与独立学院的从属体制和利益关系,为独立学院提供更大的办学自;在独立学院办学之初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以确立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品牌,形成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独立学院要做到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相兼顾,自身需求与母体需求相兼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母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正确处理独立学院与合作方的关系

独立学院既要正确处理与母体学校的关系,又要取得投资方的支持,加强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创办独立学院的初衷是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同时,社会力量办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方投资合办独立学院,要从办学中获得回报。《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要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投资合办独立学院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利润回报率低等特点,投资方应当尊重独立学院的办学规律,立足长远发展。在处理投资方的经营性与教育的公益性的矛盾时,必须坚持任何回报都不得妨碍学院的正常运转,不能牟取暴利,不能改变教育的公益性质。同时,要接受法律制约和理性自律,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内部制度,规范相关内容,实现友好合作,推动学院的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独立学院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独立学院的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人才需求量及人民群众的个人教育需求和可支付能力同步,既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自身的优势,努力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并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独立学院发展新途径,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网络视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3.

[2] 积极发展规范管理 促进独立学院稳步健康发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独立学院试办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03.

[3] 周济.在全国独立学院工作会议上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8.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继续教育;医院;办公室人员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11-02

继续教育是指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扩充和更新的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继续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扩展、加强和提高,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水平保持先进,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而医院办公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对医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医院向信息化迈进的步伐不断加速,针对医院办公室人员强化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1]。

1 开展继续教育的概况

1.1 继续教育的发展概况

继续教育始于20世纪初欧美等国,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是80年代[2]。 70年代国外学者根据终生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继续教育连续统一体概念,把教育全过程分为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 持续职业发展),三个互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阶段[3]。我国人事部于1995年制定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明确提出了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原则、任务、内容,实行学分制等具体措施。以后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1.2 医院办公室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医院院办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理念的出现正逐渐改变着工作的旧模式,产生了管理新模式。这些现代化管理对医院办公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调查研究能力, 政策分析能力, 综合概括能力、业务协调能力,监督检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等[4]。医院办公室人员必须接受适当的继续教育,更新观念,改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 医院办公室人员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现代化的医院既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福利经营性事业单位,又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较高的复杂系统,医院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管理概念的影响,使医院办公室人员的构成较为复杂,具有专业学历者较少,在专业、学历、知识和年龄结构上也欠合理,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博士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办公室人员没有系统的继续教育内容,也很少有接受外出培训的机会,只能凭日常的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升自我,很难适应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快速发展需求。

2.2 长期以来,特别是长期从事纯行政管理的办公室人员没有任何职称系列可晋升。多年的管理职称缺位,影响了办公室主任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许多从事多年办公室工作,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办公室主任改行另谋发展出路。许多医院的办公室人员的学历层次高、职称水平低,职称系列缺乏规范与统一,多挂靠其他系列普遍偏低,由于多年来没有管理职称晋升,也没有相应的继续教育学习课程,使得医院办公室人员队伍处于“三无”状况,即无发展方向、无价值体现、无培训机会,严重影响了医院办公室人员素质的提高。

2.3 大部分医院办公室人员承担着医院繁重的日常工作,往往工作与学习发生冲突, 思想满足于现状, 不思进取, 缺乏基本的业务知识, 更没有行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这就必然造成医院办公室人员的素质偏低。工作中多凭经验和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管理技能严重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医院管理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由于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行政人员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效率低下。加之,领导对脱产学习不予支持, 致使其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影响了学习效果。

3 医院办公室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3.1 医院办公室工作是一门涉及领域广泛,知识门类繁多,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综合性工作。所以,应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教育,并要以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尽快提高其专业水平。学习与医院管理相关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已成为院办人员的迫切要求,通过对在职人员开展医院管理方面的项目培训与教育,可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人员的需求,使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有序并持续地普及,使医院院办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因此, 普及医院管理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关键内容。

3.2 在新的科技领域不断开拓的今天,院办工作所包含的知识不仅在深度而且在广度上都在迅速发展、日趋丰富。医院办公室工作融汇了许多医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哲学、历史学、心理学、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院办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注重对医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和更新。还应掌握一些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因在处理医院的工作计划、总结、收发文件和简报等文稿中,离不开医疗、护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基本医学内容。加强外语学习,熟练掌握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地提高外语水平。

4 医院办公室人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

4.1 当今,国外继续教育的形式由于各国教育方式、手段的不同以及社会形态的各异, 规定有所不同。如美国的继续教育规定了听录音带等视听材料、参加研习班、在认可的学校上课、研究生课程进修、电视再教育、参与社区健康教育计划和参加研究团体等形式 [5]。

4.2 目前,对于医院办公室人员没有统一、规范、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也未制定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有关教育内容、素质要求、课时安排、测评标准等详细的教育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研讨班、专业培训班、专题讲座或专业学校进修深造等方式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理论及研究水平。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重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并不仅限于对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对市场经济需要的知识都要重新学习,重新提高,以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5 结语

医院办公室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要实现更新扩充知识、强化提高技能的目标,还要拓宽培训内容的口径,为塑造复合型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只有对医院办公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医院管理发展的速度与医疗技术发展相适应,并有效地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因此,依靠继续医学教育更新知识,对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的继续医学教育,对提高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罗强,谢忠伟,杨悦. 浅谈医学继续教育[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3,28(5): 384.

[2] 宋继苏,王玲,王红妹,等|.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浙江医学,2013,35(18):1706-1707.

[3] 陈锐,崔树起,路孝琴,等. 发达国家全科医生持续职业发展教育模式的启示与思考[J]. 继续医学教育,2013,27(8):65-68.

[4] 胡爽,范茂槐,陈宇. 北京市三级医院办公室管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 中国医院,2010,(11):29-30.

学院教学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 办公室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面临的问题

1.1 管理观念与方式方面的问题

管理的观念是隐藏于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等方面背后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改革都是从观念的改变开始的,就我国现阶段的高等院校院系办公室工作而言,在管理观念上我们还有许多有待于改进的地方。目前高校行政化管理的方式和理念仍占居主导地位。院系办公室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院系领导的决策服务,为师生的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就前者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院系领导就是绝对权威,没有民主程序和透明度,院系办公室只是履行其指示的消极从属部门。从院系办公室工作自身来说,官本位思想亦有所体现。院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缺乏平等、民主的观念,没有服务意识,高高在上,造成教师学生都有很多不满的地方。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不够都是当前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缺陷。管理僵化、封闭,效率意识不强,人浮于事的现象还随处可见。

1.2 管理制度与体制方面的问题

由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及旧体制与思想的遗留,我国高校管理中仍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其一是职责与业务范围方面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院系办公室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扩展,新业务不断涌现。这就为院系办公室的职责和业务范围的确定提出了挑战,产生混乱。其二是责任与目标体制方面的问题。我国当前社会与教育管理正逐步采用“问责制(accountability)”,这是一种将任务、目标与责任相挂钩的管理制度。由于院系办公室工作性质的繁、杂、细,我们还没有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分工与目标体制,很大程度处于“混沌”状态。其三是人员的聘用与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在人事聘用上,院系办公室处于教育、教学人员聘用的从属地位,如安排家属工作等。这种人事聘用制度在教育管理已经发展到如此复杂的今天已经不合适宜了,弊端多多。而在激励与奖惩制度上,院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3 管理设备与硬件方面的问题

现代技术手段在教育管理中大有用武之地。由于我国信息化社会的进程较晚,许多先进的管理、办公设备还未能完全惠及高校的院系办公室。从总体上说,我国高校院系办公室的管理设备水平偏低,许多高校院系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陈旧、不足。虽然计算机在院系办公室已经基本普及,但其数量与质量却不甚令人满意,特别是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数码相机等的配置情况很不理想。而在一些拥有了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地方,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文稿处理与打印,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院系办公室的物品都归由学校配置,因而许多人使用起来并不珍惜,损坏、浪费、挪用等现象很常见。这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设的配置问题,更关系到人员的职业道德。

1.4 人员素质与能力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院系办公室工作对其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办公人员的原有素质还是受到了挑战。我国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多是高校的留校学生,或者是一些从教专家、学者的家属。在入职前,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教育管理或与此相关的专业训练,没有从事政治工作的经验,在政治上不是很成熟。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的态度有时受到不良风气影响。长期呆在办公室工作的部分人员由于缺乏竞争机构和有效的监督管理,也容易滋生惰性、得过且过。如果办公室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服务意识淡薄,那么就会办事拖沓不积极,能推就推。从办公室人员技术能力来说,则缺乏必要的学业背景或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大部分院系办公室没有专门的办公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人员和设备维护人员,资源利用较低,院系办公室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直接地影响着院系各项活动的办事效率和进程。

2 高校院系办公室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2.1 办公室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是办公室管理职能转换的前提

院系办公室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协助院系领导集体处理教学、科研、日常事务,协调上、下级关系等事务的决策、执行、控制、反馈的活动过程。办公室应当作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其次,院系办公室上要承接校级机关的指示、指令和院系领导的指示、指令,下要对职能层进行协调和管理,是领导部门联系上下,协调左右、指挥全局,推动整个院系正常运转的枢纽。办公室还是院系的窗口,是信息网络中心。良好的形象与作风,高效的办事能力不但利于本院系工作的开展,还可以让学校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声誉。对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对充分发挥院系领导的指挥作用,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圆满完成和进步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办公室管理职能转换的核心

随着高校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内部管理理念、教育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院系办公室的职能呈现出精细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这对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办公室人员必须主动、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在办公室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相关职能作用。

首先,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院系办公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种政策,掌握院系师生员工的思想状况,善于协调和处理各部门之间、人际之间关系。

其次,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爱岗敬业、具备奉献精神。把办公室工作当成一门科学,积极研究探索工作规律,不断提高管理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确所肩负的使命,进一步增强搞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把工作做好。

第三,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学习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学习本业务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本院系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专长和发展方向等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网络、外语、甚至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第四,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工作人员的心理负荷普遍超重,容易产生烦恼、急躁、焦虑、不安等心理。办公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调整情绪,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冷静、高效地完成办公室工作。

第五,院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办公室工作人员是院系管理和教学指令的具体执行者,只有转变观念,将创新意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科学地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院系工作,保证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更新领导者的观念是办公室管理职能转换的基础

院系办公室归根结底是一个从属于院系领导集体的辅与服务性的管理机构,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院系办公室的工作状况。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该使领导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着重在工作中强化四种观念:

第一,民主观念。在办公室各种管理工作中,一要将工作人员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不仅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依靠人、满足人、发展人,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人际氛围。二要充分发挥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凝聚全体工作人员的智慧,为实现管理真正的民主化、科学化奠定基础。

第二,法治观念。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法规,随时了解掌握上级文件中的新政策,立法机关出台的新法规,并把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办公室的依据,不断规范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对办公室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规范管理行为。

第三,创新观念。办公室管理必须注重工作人员创新观念的形成,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启发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要在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注意培养和强化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探索管理科学化的兴趣,积极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方式和方法;二要努力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平台,尽量减少对管理创新活动的干预,提倡人性化管理。

2.4 制度建设是办公室管理职能转换的关键

制度是一个机构的规章、规则、人员的组合编排方式、机构或组织的运行方式的综合。院系办公室的职能要充分发挥,离开了有效的、合理的制度是难以实现的。笔者认为,根据当前的社会机制与教育发展状况,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通过上岗竞争选择人才,通过合作和谐管理。其次,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激励人才。形成“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有功必奖,有错必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定期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审核和评分,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让职工有机会通过不断提高业绩水平而获得加薪。第三,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素质。要让每个工作人员尽可能多的接受各种管理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依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使职工在技术、知识和能力上不断提高。

2.5 硬件建设是办公室管理职能转换的保障

院系办公室的硬件要努力达到这样的水平:首先,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科学的发展,院系办公室管理可以采用办公专用软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数据表格软件、通讯及网络软件等等,逐步实现向依托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数据的无纸化办公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办公室工作事务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化、网络化。其次,管理实现网络化,利用校园局域网,可以查阅、接收学校内部各行政部门以及校外的相关部门的通知、文件材料、信息资料等,并将这些通知及时通过网络转发给有关领导和师生。这样,人力、物力的消耗将会大大降低,而且效率得到提高。

3 结论

总之,在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尊重教职员工的人格、工作和学习,关心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达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知识贡献,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办校目的。

参考文献

[1] 郁斌,郁翔.“以人为本”与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4):231~233.

[2] 刘媛媛,沈小兵. 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212.

[3] 赵军. 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职能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工地安全检查制度范文 下一篇:燃气安全检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