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学习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1:41:03

教职工学习制度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

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生产、流通、服务现场,或以学生身份观摩企业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体验生产、流通、服务活动;或以工人、管理员、服务员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流通、服务过程,完成生产、流通、服务任务,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顺序,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或称毕业实习),其中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最高阶段或最重要形式。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作为职业学校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转换角色意识,实现从学校向社会平稳过渡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作为一项制度,其推进遇到了许多具体困难,贯彻执行难度比较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本身不具体、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内涵及特征,了解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的设想,对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有效推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理性考量

(一)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制度,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权威语言学辞典《辞海》认为制度是“(1)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2)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按照《辞海》的定义,制度既是一种“规程”或“准则”,又是一种由各种关系构成的“体系”。依据《辞海》对制度的基本定义,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指保障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各项规程、行动准则,或规范体系。作为“规程或行动准则”,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规范学生企业实习涉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学生企业实习中技能指导、课程辅修、日常管理、生活安排、实习评价、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作为“规范体系”,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由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两个层面构成。其宏观制度主要是国家层面所设计的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它规定的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活动中的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其微观制度主要是职业院校、企业依据宏观制度的基本要求,所设计的职业院校、企业内部以及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实习规范,它所规定的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具体的、个别的问题。

(二)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特征

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既具有一般意义上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共同特征,即是一套规范体系,具有自觉创造性、公开性、规范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但它又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具体特征。

1.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制度的一部分。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首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作为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职业院校学生去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以实际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既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又可学习实际生产技术知识或管理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或培养管理能力,并且通过实习巩固、丰富与提高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学生可以具体生动地接受劳动观点、爱护公共财物、组织纪律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实习,可以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水平、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思想工作,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社会检验。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是由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属性。

2.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调整的关系广泛复杂。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直接关系方只有学校和企业,但它映射的关系却十分复杂。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作为工作本位的学习方式,其实际运行中涉及的主体多、范围广、门类杂。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它调整着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其他相关机构之间以及职业院校内部各种社会关系。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通过调整各种关系而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功能,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技能型人才。这里所说的职业院校,包括中专、技校、职高、高职、技术本科、普通大学中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是指对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及其相关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的机构,主要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则包括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社会其他相关机构,包括职业中介机构、决策咨询机构、捐资助学的慈善组织等。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不仅要调整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职业教育管理机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其他相关机构之间各种外部关系,而且要调整职业院校、企业内部自身的各种关系。

3.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制度。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作为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向岗位实践的拓展,它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因此,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本质上首先是职业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职业学校教育制度下考量和设计。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既是企业生产要素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也是学生以劳动的方式被纳入企业生产要素的过程。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岗位劳动,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接受企业的生产性管理和考核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实习学生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实质性劳动关系,必须受到劳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相关主体的权益得到保护,责任得到履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充分体现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制度。

二、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和制度的贯彻落实两个层面。由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涉及的主体多、范围广,因而职业院校企业实习制度建设涉及的层面也比较复杂。在我国,尽管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设计和建设起步较早,但建设进度并不快,与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不相适应。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存在如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国家层面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和第三十七条分别就职业教育的实习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定,这是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基本制度支撑。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最完整、具体的表述应该是国务院2005年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该文件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近年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先后下发文件,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管理要求、税收减免等做了进一步政策规定。尽管如此,作为国家层面的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还是存在建设不到位的情形。首先,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设计的规范性不够,约束力不强。如《职业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此处,采用的都是“应当”,而非“必须”,显得刚性不够。其次,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具体细节,特别是企业为什么要接纳学生实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接纳学生实习、接纳学生的实习有什么激励措施,接纳学生实习过程中管理联动机制如何建立、接纳学生实习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缺乏全面、整体的制度设计和安排。

(二)企业层面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缺位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企业既是盈利性经济组织,但同时又是履行一定法定或道德义务的社会组织。尽管《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但长期以来,受我国企业自我认知能力和劳动力买方市场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技能型人才,并不乐意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的企业怕接受学生实习影响自身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把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当作一种负担,没有把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包括教师)实习看作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现在,有的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或靠人情关系、或靠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干预;有的企业把接纳学生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看作是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一个措施。当前企业层面的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缺位严重,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主观随意性比较大,缺乏规范有效的制度约束。具体表现在: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没有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没有专门管理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岗位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没有形成诸如学生实习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安全保障制度、岗位轮换制度、日常教育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评价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制度体系,没有形成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

(三)职业院校层面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错位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从职业院校微观领域来说,其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从形式上讲是健全的。大多数职业院校设有实习管理机构,配备了相应的管理人员,制定了企业实纲、实习计划、实习学生管理条例、教师实习指导办法、实习质量保障办法等规章制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企业的缺位,职业院校层面的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缺乏联动性、协作性,其规章制度大多是职业院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制定的,企业并未参与职业院校层面的企业实习制度的制定,其内容大多比较空洞,缺乏操作性和保障性,职业院校层面的企业实习制度不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很难实现学校内部教育与企业实习的前后有效衔接。二是由于企业缺位或企业跟进不够,已有的职业院校层面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落实困难。现在学生企业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管理难度大,顶岗实习地点分散,加之职业院校人员配备不足,难以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实习指导和管理,本该职业院校承担(至少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学生实习管理基本由企业“代劳”,职业院校丧失了其在实习过程中本该肩负的的教学职责与管理功能,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这种职业院校“撒手不管”和企业管不到位的状况,造成大量企业实习(主要是顶岗实习)学生流失。这不仅影响校企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导致学生企业实习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健全或落实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基本构想

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者既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制定主体,也是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执行主体。明确三个主体的职责是顶岗实习制度构架的前提,是顺利实施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关键。当前,要解决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不具体、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从制度完善和落实两个不同层面,加强领导和统筹管理,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制度规范,调节利益诉求,有效整合职业教育内外部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有效开展,以充分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一)完善国家层面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强化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政策引导

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是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建设,保证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有序进行,必须完善国家层面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当前,要抓住《职业教育法》修订的有利时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或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立法步伐,以立法形式加强政府及职能部门对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管理指导、评估督查、信息沟通,在规范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者行为,强化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同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保障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具体来说:一是实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落实的财政支出政策。中央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所发生的物耗、能耗给予适当资助;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表彰。二是实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落实的税收政策。中央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培养、吸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并对按照一定比例接受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企业给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报酬,可以从税前列支等。三是实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落实的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开辟校企合作信贷业务,如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联合推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险种,以加强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社会保障。总之,要确实保障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问题上,充分体现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好与做坏不一样,以提高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企业层面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彰显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

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除了承担人才培养主要功能之外,客观上还承载着解决企业用工、促进学生就业以及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等其他功能。因此,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通过健全和完善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来彰显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是企业要与职业院校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与学校协商签订符合法律规范的学生实习协议,并严格执行。二是企业要制定和落实学生实习报酬和劳动保障制度,按国家相关标准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补贴。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工种的情况,为实习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险,保障学生的劳动权益。三是企业要建立组织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实习管理责任制,制订《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学生实习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日常实习管理,做好学生实习评价工作。四是企业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挑选业务精、素质强、作风正的单位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并与学校合作对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五是企业要建立学生实习岗位轮换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企业实际情况,为学生实习提供数量充足的岗位,对学生分阶段进行轮岗培训,使学生可以在不同岗位得到实际锻炼,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规范学校层面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实现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有机联动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对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1972年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并给教学模式下定义:它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此后,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但目前还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基于以上学者的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依据教学条件和环境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一般包括六个要素:教育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师生组合、教学评价等。

由于影响教学模式的因素很多,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从多个维度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如普通教育中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论的教学模式、基于哲学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活动的性质和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角色地位的教学模式,等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办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教学模式更加复杂多样。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时期。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大发展,许多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较大。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北美CBE教学模式和国际劳动组织MES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或职业技能,学生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实践中加强了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办企业的建设,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训练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当然,第三种教学模式要求条件相对较高,在我国还不具有完全普遍推广的意义。当前,我国应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学工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学工结合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制是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完理论课程的最后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这种形式是多年来我国大中专学生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的形式,其宗旨是加快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职业角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加强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在实践中,尽管许多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但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了典型的学前工后衔接的教学模式。

学工前后衔接教学模式还广泛应用于对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的实践岗培训、创业岗培训或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成教师等。如2006年以来,日本实行的“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可以上报并获得厚生劳动大臣的批准认定。招收15~35岁的年轻人,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培训包括在用人单位的实习和在职业教育专门机构(包括专修学校、公共职业能力开发设施、由政府认定的职业训练学校等)的脱产学习,培训时间一年不少于850课时,其中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时间必须至少占总课时的20%以上,但最多不超过80%。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属于这种类型,其基本做法是:职业学校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理论课程和开展基础技能训练,在三年级学生自选专业方向后,开始进入有关“工业项目组”进行生产操作。所谓的“工业项目组”就是由社会上的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举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工业项目是学校向生产厂家承揽的工业项目,生产厂家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职业学校装备一个与实际工厂完全一样的生产车间,学生在教师和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通过实施工业项目,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生产学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项目的科技含量要求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以不蚀本而微利为原则,这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经营生存的训练。

前后衔接式的优点是: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用人的需要与学生就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在管理上也相对简单一些。其不足是:人为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割裂,在学习理论时由于不知道现实工作的需要,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不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深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回学校进行补充学习。

(二)学工并行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并行制就是在同一学期(学年)内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进行实践教学,也称同步模式。最为典型的是现代学徒制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每周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接受培训,学习技能操作,1—2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传统的课程实习也属于这种类型,目前推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

美国的合作制教育也具有这一性质。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一半时间在企业内边劳动边学习职业技能,具体形式有四种:1.学工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成两半,一半学习,一半到企业劳动或接受培训,按学期或季度轮换;2.半工半读制。同班学生每天部分时间上课,部分时间劳动;3.劳动实习制。参加工学计划的学生每学年最少一次到校外劳动实习一段时间;4.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雇用,顶班上岗,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通过授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前三种形式是目前美国合作教育中采用最多的。

在我国,学工并行衔接的教学模式最有基础的、最为典型的是半工半读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贯彻勤俭办学,勤工俭学的精神,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1958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者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1958年3月薄一波同志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把半工半读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列入其中。此后,在刘少奇等同志的积极倡导下,我国积极探索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农村办起了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发展农耕小学;在城市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实行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落实国家勤俭办学、勤工俭学方针。为了实现经费自给自足,许多技工学校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学校既培养学生,也生产产品;学生既学习理论,也参加劳动,实现了工学一体。关于“半工半读”的具体实现形式,1957年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提到半工半读是“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在实践中有“六二制”和“五五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为此,许多职业院校积极进行引厂入校、前校后厂,开展半工半读。

并行式的优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行式的缺点是:一方面教学安排比较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边学习边工作,很难找到提供工作实习岗位的雇主,实习机会被限制在一定的交通范围内,要求产业与教育双方的通力合作,往往需要相关的法律作保障。

(三)学工交替衔接教学模式

学工交替衔接制就是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的交替,即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最典型的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一年学院全日制,一年农场、工厂实践,一年学院全日制”的“夹心面包”式的分段教学。工学交替在教学时间上的安排有以学年为单位进行交替,也有按月进行交替。在一年的实习期间,学生由企业负责安排,在工厂、企业、农牧场等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劳动,顶岗完成工作任务。在顶岗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生产技能,熟悉将要从事工作的各个环节。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校效率和效能。这种教学模式由于第三学年针对具体岗位或企业需求进行学习,事实上相当于把职业院校的一般培训和用人单位的特殊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三明治”教学体系深受企业、农牧场的欢迎。

随着弹性学习制度的广泛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和终生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工交替衔接模式在现实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用途,学生根据需要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经常进行转化,实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目的。各国的社区学院为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实行灵活的学制,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课程安排方面,提供有阶段性的、可连续的教育与培训课程,使学员可以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需求决定所修课程,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味等方面自由选择。

学工交替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既吸收了前后式和并行式的优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具体来说,吸收了前后式教学安排上的优越性和并行式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点,同时也克服了前后衔接制学生没有回校补充自己所需知识不足的短处和并行式教学安排比较复杂的弱点。缺点是:虽然与前后式相比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交替式如果按学年交替,仍不像并行式那样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就业上可能不像前两种那样更有利。

这三种方式的划分是为了便于问题的分析,现实中三种形式是并行不悖的。如通常我们说,德国“双元制”学生平均一天半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其余时间在工厂或车间实习。实际上也有每个月在学校集中学习几天,其余时间在工厂或车间实习的。也有的学校采取每半年在校4个星期,或每年在校8个星期,其余时间集中实习或在工厂、车间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有些地区或个别专业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将3年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全部学完,然后再到工厂实习,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国内工厂甚至国外工厂设施的培训条件现场实习,实地体验。比如,在宾馆或跨国合作旅游这一职业范围,某些国家的管理可能更先进,更实用,这个专业的学生就有可能到国外去实习。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在国外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培训期限的三分之一。如果培训期是3年,则在国外实习的时间不应超过1年。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3

建设学习型单位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20*年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核心,创新学习载体,完善运行机制,营造学习氛围,切实抓好学习型单位的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干部队伍为示范,以建设学习型教职工队伍为主体,围绕“*”发展目标,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

二、创建学习型单位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加快构建学习型单位,是我校全面提升文明程度,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应积极的投入到创建活动中,争做学习型干部、学习型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

三、创建学习型单位的要求

1、积极宣传建设学习型单位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建设学习型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建设学习型单位是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组织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深刻领悟建设学习型单位理论的真谛,实现由被动学习向自觉学习的转变,自觉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变,为建设活动提供不竭的动力。

2、领导干部要在建设学习型单位中以身作责,率先垂范,要求教职工学习的,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要求教职工掌握的,领导干部要首先掌握。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转换角色,率先推行新的管理理念,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权力,通过控制机制来领导全体成员开展工作,而要通过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来感召和影响他人,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发挥整体潜能。

3、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包括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学习制度、一般教职工学习制度等等。增强学习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每个教职工养成激励性学习、习惯性学习、理想性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4、与各项活动有机融合。一是与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理论有机融合,做到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两不误。二是与开展单位效能建设有机融合,从人的素质、工作能力、工作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三是与创建文明单位有机融合,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措施。四是与单位的各项业务工作有机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丰富理论,做到知行结合,求真务实,不断增强单位的持续创新能力。

四、保障措施

1、以中心组学习、部门政治学习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为载体,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文件、会议精神,提高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

2、各部门要组织教职工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事迹,教育广大教职工爱岗、爱校,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3、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建设学习型部门的计划,建立本部门学习、考评、奖惩制度,做好检查、考评情况记录,汇总学习成果;教职工要结合本职工作,确立个人学习目标,制订年度学习计划,努力争做“学习型人才”,为建设学习型单位添砖加瓦。

4、各部门党员干部要在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教职工学习。

5、在学习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强调查研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岗位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6、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网络等宣传阵地,加大对创建学习型单位的宣传,引导全校教职工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学习逐步成为每个教职工的自觉行为。引导教职工处理好工学矛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激发教职工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的热情,自觉学习。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求学好学的舆论氛围。

7、届时学校将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4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达到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学生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保证职业学校实习教学健康有效开展,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

二、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实习环节中德育工作的领导,注重保持日常德育工作和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将实习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活动特点,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各职业学校要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就业观念;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种社会规范的意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增强实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实际能力;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展对学生的生产安全知识、劳动岗位纪律、生产操作和服务规范以及自救自护技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产安全意识、产品和服务质量意识,自觉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各类职业学校,尤其是艺术类职业学校不得将学生派到夜总会等娱乐场所进行实习或半工半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要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坚持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建立健全有效工作制度,提高职业学校实习管理水平

各级教育部门、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有关加强实践教学的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加强实习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实习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实习管理中的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实习的检查评估制度、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制度、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职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机构,完善职能,充实专、兼职人员,为实习提供组织保证;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实习管理制度,根据实习专业特点制定和实施实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生产技术和服务规范、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生产安全操作规程提出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反馈、实习检查、实习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制实习计划和实纲,明确规定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期间的教学活动安排、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明确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责任,选派或聘请思想素质好、经验丰富、技术熟练、教学和管理业务水平高的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深入生产和服务实习劳动现场,具体管理和指导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加强对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发现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及时解决,以保证实习质量;要建立和完善对实习学生、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实习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纳入学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把实习管理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实习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各地要积极探索将实习与取得相关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实施模式。

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创设良好实习教学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和管理,不断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职业学校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换代的变化,不断更新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丰富和完善实习项目和实训内容,努力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联系,切实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技能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在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重点建设一批设施设备优良、条件一流、水平较高、管理高效的职业教育实验和技能训练基地,供各相关职业学校学生技能训练和实习时共享使用;要根据实习管理工作的需要,联合行业组织、企业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设施的评估检查工作。

职业学校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职业学校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工作协作组织,双方安排稳定的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职业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实习、生产和服务活动,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实习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及时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实习教学工作健康、有效开展。贯彻落实中有什么问题与建议,请及时与我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联系。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 国际经验 法律完善

[作者简介]高洁如(1981- ),女,内蒙古包头人,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北京 10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65-02

一、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35号)要求,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经过国家的大力倡导,这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职业院校纷纷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顶岗实习制度,一些职业院校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也遇到很多阻力,影响顶岗实习制度的纵深发展。总体而言,阻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分别是用人单位和学生。第一,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热情不高。学生不愿意参与顶岗实习的原因众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学生嫌弃实习工作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2)很多实习岗位报酬低,甚至是没有报酬。(3)专业与实习岗位不对口,实习对专业知识提升无实质意义。第二,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生的意愿低。“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很普遍,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不高,接收实习生的意愿不强烈,甚至有些用人单位把实习学生视为“包袱”。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参与“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积极性,时代呼吁更加完善的顶岗实习法律制度,兼顾学生权益,保障用人单位经济利益,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权益实现最大化。

二、顶岗实习制度的国际经验

(一)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

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教育类似于大陆地区的顶岗实习教育,具有“建设”和“教育”两个方面的功能,由学校及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培育人才,使教育与经济制度密切结合。

2012年台湾地区出台了《高级中等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及建教生权益保障法》,对建教生的权益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第一,明确规定建教生等人数在用人单位所占比例。第二,明确规定建教生因工受伤所享有的权益。建教生一旦因工作致残、致死或发生疾病时,用人单元应根据《劳动基准法》第七章职业灾害的相关规定给予补偿。第三,明确规定建教生在用人单位享有平等权。建教生不得因其种族、语言、宗教、出生地、婚姻、容貌、五官、身心障碍或其性别或性倾向,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第四,明确规定建教生的休息权利。该法还对建教生的训练时间、休息时间、例假及女性建教生生理假作出了详细规定。第五,明确规定建教生享有生活津贴。建教生的生活津贴不得低于《劳动基准法》所定基本工资及其给付方式,用人单位应当给学校缴纳一定保证金,一旦用人单位未向建教生支付生活津贴,学校可以从保证金中支付该费用。这一点弥补了之前法律的空白。

(二)澳门地区职业教育的相关立法

1996年,澳门各界普遍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时任护理总督李必禄根据《澳门组织章程》第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签署了《学徒培训之法律》,该法律对学徒津贴、劳动保险、社会保障福利、休息权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在学徒津贴方面,学徒有权在涉及培训方面之期间内收取由行政当局支付之培训津贴以及在涉及工作方面之期间内收取由企业支付之培训津贴。在劳动保险方面,在学徒培训合同生效期间,有关工作意外及职业病风险之强制保险制度亦适用于学徒。在社会福利方面,学徒得保持其拥有之所有社会保障福利,尤其因其为父母或法定人之受益人而获之所有社会保障福利。在休息权方面,学徒有权根据澳门劳动关系一般制度之规定,享受每周休息、年假及公众假期。

(三)法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规定

法国的“学徒培训”,类似于我国的顶岗实习制度。《法国劳动法典》明确规定,在培训期间,学徒享有劳动者所有的权益。例如,《法国劳动法典》对学徒带薪休假是这样规定的:在前一年的4月30日未满21岁的青年劳动者与学徒,无论其在企业内工龄年限如何,如提出要求,均有权享受30个工作日的假期。再比如,依据《法国劳动法典》学徒有权获得工资。近些年,法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学生假期招收“学徒”。在此期间,学生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责,学生还可以获得法国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25%至100%的报酬。

三、顶岗实习制度的法律完善

(一)实习生的权益沿用劳动基准法的相关规定

劳动基准法对劳动者的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作出了统一规定。实习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主要目的是学习,实现课堂知识与工作环境的无缝对接,从这一点上来说,实习生与劳动者有着本质区别,但并不妨碍实习生沿用劳动基准法保障自身权益。

第一,实习生有权获得合理的报酬。顶岗实习期间,很多实习生和普通员工劳动性质和劳动强度差别不大,既然付出了劳动,实习生就有权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鉴于实习生缺乏工作经验,与普通员工相比,创造的价值要低一些,劳动报酬也应与普通员工有所区别,参照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做法,实习生的报酬可以是该市最低工资的20%~100%。

第二,实习生的休息权利要得到充分保障。实习生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实习学生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实习学生每周至少休息一日。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实习学生也有休息的权利。需要上夜班的岗位,对女生要有特殊照顾,需要用人单位提供住宿条件,如不具备此条件,不得安排女生值夜班。有些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时,不满18周岁,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减少每天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二)实习生劳动事故准用《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重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对实习生没有进行规定,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实习生无法享受工伤保险条例赋予的相关权益。目前,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受伤、患病甚至死亡,依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处理,这些法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等方面的规定,不利于顶岗实习学生维权。

笔者认为,一旦发生劳动事故,《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能够更好地保障实习生的权益。工伤保险属于强制保险,在归责原则上采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只要因为工伤致残、致死或患职业病,都会享受保险赔付。此外,工伤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的一种,社会保险机构赔付,避免因用人单位自身财务状况不佳无力承担侵权责任后果的出现。工伤保险对工伤致残的规定,除了一次性支付伤残补助金以外,还规定按月支付伤残津贴,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样的规定比一次性支付赔偿金,更有利于学生权益的保障。

社会保险也是用人单位降低用人成本的国际惯例。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国家推出了失业保险、退休保险等一系列制度,用社会保险的形式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也会增加企业的劳动事故风险,需要用社会保险的形式化解风险。实习生的社会保险费用,笔者建议由用人单位、学校、国家三方合理分担,实习生无需另行支付,顶岗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生已缴纳学费等,无需为教学环节另行支付费用。

(三)实习生的受教育权利要有法律的专门保障

法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实习生的受教育权作出详细规定:

第一,保障实习生理论学习课时。顶岗实习学生在身份上还属于学生,接受教育是其一项重要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一些高职院校安排刚入学的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学生尚未在课堂学到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无从谈起。一些高职院校随意压缩理论知识的学习,延长顶岗实习时间,理论教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理论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比例失调。英国传统的学徒制就因为缺少理论的传授,无法适应现代化职业技术的要求,才被新型学徒制所取代。我国所实施的高职教育也需要将学校教育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法律应该对理论教学所占最小比例作出规定,保证高职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第二,专业课程的开设要与顶岗实习相关。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知识与顶岗实习内容完全脱节,用人单位投入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培训之后,学生才能上岗实习,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实习学生的原因。顶岗实习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应该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毕竟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是高职教育的一大优势。如果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脱离,顶岗实习就无实际价值,高职教育改革还停留在表面。

第三,实习岗位与专业对接。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是对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实习应该和所学专业有关。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工学交替的办学规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一味追求数量多,忽视实习质量,很多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无法实现实习实践的教学效果,需要由法律对此进行规范,实习岗位需与专业相关,否则,学生有权拒绝参与实践教学,学校也不得以此拒绝颁发毕业证。

(四)实习指导老师制度充分落实

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并不是与学校相脱离,而应该在实习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少实习指导老师的困境,一个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很多实习学生,实习指导老师还有很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导致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指导的质量很难保证。为了确保实习质量,法律应该对实习指导老师制度作出详细规定,对指导学生的数量、一个月到用人单位的次数等作出具体规定。在职称评定、工资涨幅等相关方面,也向实习指导老师倾斜,鼓励更多的老师投身于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实习指导老师制度的落实也有利于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老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现代企业发展模式,教学内容才能贴近实际。

(五)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政策引导,激发其参与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顶岗实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环境搬到一线工作环境,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企业往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两者需要找到平衡点,方能调动各方积极性,而平衡点就是政策的引导。用人单位接受实习生,利用自身的生产环境完成教学环节,提高实习生的能力,突显用人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可以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激发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孙长坪(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法学教授,高级经济师,湖南社科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

基金项目: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课题编号:DJA100322)的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孙长坪。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5-0012-04

教育部相关文件①多次强调职业院校学生要到企业等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工学结合模式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指出,企业和学校要“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然而,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涉及多个责任主体,仅靠教育部的一些原则性意见进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以法律进行专门规范。

一、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进行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一)顶岗实习及其劳动风险的特征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顶岗实习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应职应岗能力为目的,通过短期真实岗位工作形式来完成的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校和实习单位通过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对学生进行所获知识、技能和技术的综合性应用训练。顶岗实习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特征。顶岗实习的教育性表现在它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职业性表现在它与职业岗位劳动密切相关,是学生通过实习单位在职业岗位上的职业操作。[1]顶岗实习的特征表明,它既是一种实践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劳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劳动风险,但劳动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为有效防范劳动风险,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很多的劳动保护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劳动者免遭劳动风险伤害。顶岗实习也是一种职业劳动过程,也存在劳动风险,同样,顶岗实习也需要以法律防范劳动风险。

但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所面临的劳动风险。第一,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主体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就是说,顶岗实习的学生不同于劳动者,他们对职业岗位与操作规程不熟悉,他们需要指导和帮助,他们比一般劳动者更容易发生劳动风险事故,他们需要特别保护;第二,顶岗实习劳动风险发生的过程并非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而是发生于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也就是说,顶岗实习劳动风险是发生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学校和实习单位都有责任。[2]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特殊性表明,适用于规范用人单位一般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不足以有效地保护学生顶岗实习劳动安全,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需要专门法律进行特别规范。

(二)顶岗实习的实践要求法律对其劳动风险防范进行专门规范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3]“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要到生产服务一线参加顶岗实习。”[4]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已成为职业教育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在顶岗实习中,由于学生已实际参与到了职业劳动之中,而职业劳动总是伴随着劳动风险。随着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深入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劳动风险事故也与日俱增。一幕幕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伤害事故相继出现。据报道,目前,我国将近30%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5]学生顶岗实习存在劳动风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顶岗实习的实践表明,为切实保护顶岗实习学生免遭劳动风险事故伤害,我国急需出台专门的法律制度规范学校和实习单位等相关主体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增强其防范这种特殊风险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缺乏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一)缺乏规范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7

关键词:“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为长三角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岗位技能,能够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所确定的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其内涵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培养措施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

我院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重点,我们充分认识到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学院鼓励各个专业,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五星级酒店合作,形成了“校企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商定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与实施培养方案。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努力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实训设施,建立教学资料库。

2 “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

经过咨询、查阅、访谈、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关联的职业范畴或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排列)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职业范畴与工作岗位,然后对应工作项目列出其主要工作任务,并分析和归纳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2.2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2.1 校企共同制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了以下程序:第一步,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第二步,挑选企业进行企业调查;第三步,工作组讨论;第四步,分工撰写;第五步,定稿并提交专业委员会审定。

2.2.2 校企共同开发阶梯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①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教育部要求完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健康素质课程、计算机、人文艺术素质课程、科学技术素质课程、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等课程内容。

②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英语》、《前厅服务技术》、《餐厅服务技术》、《客房服务与管理技术》、《康乐服务技术》。这些课程是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完成8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工学交替的第一次实习阶段,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

③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餐饮管理》、《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酒店会务管理》、《职业点菜师》、《酒店管理英语》、《主管与领班实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需要过硬的技能,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今后在酒店的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做部门主管与领班的职务的工作需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速度,使之早日走上管理岗位。

④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根据学生职业兴趣与发展的需求,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了特色服务技能、专门管理技能和导游技能三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掘学生的特长,同时拓展就业范围。

4个课程体系呈阶梯式上升关系,第一层:职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二层: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熟练的岗位技能;第三层:职业发展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第四层:职业拓展课程,培养目标: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

这四个模块课程开发重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职业成长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只有符合这一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2.3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改革教学方法

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餐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术》、《前厅服务技术》等三门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双发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拟定课程结构和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和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训资料。根据不同的课程探索和创新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途径,开发了演练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2.2.4 创新“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在“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作了二个方面的创新:

①实施“以证代考”、“企业评价”,建立新型的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a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课程实行“以证代考”。指的是学生学习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后,以参加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学校的课程考试。例如上完《客房服务技术》后,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以获得劳动部门的“客房服务员证书”为及格,否则不及格。

b职业技术实训项目实施“企业评价”。指的是在企业运营中完成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作为评价标准。例如《餐厅服务实训》这门课该门课的成绩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确定成绩,满意度高、投诉率低、营业额高者为优秀,依次类推。

c职业发展课程采用用综合评价方式。例如《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采用调研报告方式和营销项目书各占30%的比例。

②实施“3+2评价法”,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3+2评价法”指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与教师工作关系密切的主要群体为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主体,三个评价主体对教师作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类型评价。定量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量、企业经营的数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价。

“3+2评价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本专业教师大量的工作是在企业完成的。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结合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

3.1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三个系列的管理制度。力求将各项制度体系化,在企业、学校全程介入过程中确保学生的技能掌握、学分获取;确保教师的业务提升、收入提高;企业的高效运营、减少成本;确保最终实现共赢。

3.1.1 建立保障教学工作规范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以抓教学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对有关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开展,提升了教学效果。

①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建立建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研室管理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实训实习管理。

②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对兼职教师任职条件、分类和聘任范围、聘任办法、职责和待遇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有章可循。

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素质,使兼职教师由技术能手向教学能手转变,制订《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理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法等。兼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内容的培训与锻炼后,才能上岗任课。

3.1.2 建立保障校企合作规范运作的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实现双方共赢、长久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除了与企业签订了《校企业合作协议书》等制度之外,还制定了一些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分替换实施方案》、《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管理薪酬条例》等。

3.1.3 建立齐抓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制订了《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采用三导师制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学院采取3342的管理模式:与实习生日常互动实施三制度:三个月一次回访制度、每月到企业授一次课制度、学生每周汇报一次制度;实习考核内容明确三方面:工勤与行为表现考核、职业技能考核、企业课程学习考核;学生离校前完成四个一:签一自律责任书、留一随时联系电话号码、建一互动QQ群、供一家长联系方式;与家长配合加强学生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感恩教育。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列制度,有效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 在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实施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机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全程介入”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从课程体系到制度建设到管理实施,都要求校企双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校企双方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学校酒店专业学科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员、酒店服务技能培训负责人等共同组成。工作组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管理,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并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组设立联系人制度,校方和企业的联系人定期就教学、管理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初步意见,并提交工作组。工作组定期召集例会,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与修改各项管理制度。

教职工学习制度篇8

关键词:实习;调查分析;高职教育;学生满意

作者简介:张晓丽(1973-),女,河南商丘人,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河南 漯河 46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ZC-005)、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SJ20120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66-03

实习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生真实的实习状况如何?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高职生对实习的满意度怎样?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L学校展开了实地调查,获取了该校高职生实习满意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就调查情况作具体阐述。

一、学校背景

L学校的前身是一所部级重点中专,创建于1988年,2009年5月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目前学校设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质量检验、食品包装、食品营销、食品机械、食品物流、计算机等24个专业,面向全省招生,在籍学生人数达110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现代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其食品类专业在河南省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探索“两个底线(理论底线+技能底线)”的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性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

二、调查方法

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教师访谈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生实习满意度状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30个题目,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学校的实习制度、学生实习前的准备及其相关情况、专业课程与实习工作内容、实习带队教师及实习现场专业指导教师、实习企业的管理及相关情况;采用五级计分:1分为不满意,2分为不太满意,3分为一般,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满意;调查对象中男生236人,女生248人;涉及专业包括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食品营销、食品质量检验、酒店管理、计算机、食品包装设计等。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有效问卷484份。调查数据采用Spssl1.5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都是通过辅导员教师发放。对于实习返校的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填写并回收;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以QQ、E-mail、电话等方式发放并回收,因此问卷发放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回收率较高。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对学校实习制度的满意度

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回答的均数在3.18~4.16之间,表明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实习制度从整体上来看偏向于基本满意。具体结果为:由学校指定实习企业的制度(T3,均数为3.78)满意度较高,学生对将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T9,均数为4.16)满意度较高,学生对6~8个月的实习期限(T8,均数为3.68)满意度较高,学校对高职生必须参加实习的硬性要求(T21,均数为3.18)满意度较低,对实习生的考核制度(T27,均数为3.45)满意度一般。可以看出,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企业,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据调查,根据多年安排学生实习、就业经验,该校基本形成了几个较为固定的实习基地,以南京、上海、杭州、淮安等地的大型知名食品类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与该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能够提供较优越的实习条件,实习工资待遇也不低于企业正式员工,因此,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企业较为满意,认为比自己寻找实习场所所能获得的实习条件更优越。学生在校的第一、第二学期是学习专业理论的最佳时期,经过一个学年之后,便产生了走出校门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愿望,所以选择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外出实习学生较为满意。经过实习后返回学校再次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多数会根据实习经验调整自己的学习重点,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准备。

实习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该校规定高职生必须参加实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对此项规定满意度不高。调查访问显示,该种情况与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意义不明确、嫌累怕苦、不愿意进企业实习有关。

2.对实习前的准备及其相关情况的满意度

统计分析表明,对实习前的准备及其相关情况的回答均数在2.35~3.42之间。学生实习前对实习企业及实习岗位的了解(T4,均数为2.35)、是否做好了思想准备(T6,均数为3.42)、实习动员大会对学生的影响(T5,均数为3.41)、面临实习的心情(T7,均数为3.3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存在明显不足。准备工作没做好,直接导致学生到企业后不适应,心生抱怨,甚至不能坚持下去而选择离开实习岗位,使实习不能顺利完成,也使得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校企的合作关系。因此,要严抓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实践证明,加强岗前教育,让学生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适应性。这些准备工作包括生理上、心理上的准备,也包括技术上的准备。总体来看,学生对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满意度偏低。

3.对专业课程、实习工作内容及相关情况的满意度

统计分析表明,对专业课程与实习工作满意度的回答均数在2.13~3.64之间。高职生对自己实习工作的内容(T25,均数为3.64)、经过实习后对专业的看法(T17,均数为3.04)、在校所学理论对实习的指导作用(T16,均数为3.13)、在校所学技能在实习中的应用(T15,均数为2.64)、对实习工作的兴趣(T12,均数为3.52)、对实习中个人能力的发挥(T19,均数为2.1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校学习的理论和技能对实习工作的指导满意度较低,认为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工作内容及兴趣、对所学专业的看法满意度一般。调查表明,学生在校所学理论与生产实际出现脱节,不能很好地指导实习工作,在学校进行的技能实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要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训内容进行调整,力争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学会使用常见的生产工具、量具和办公设备。

4.对实习带队教师及实习现场专业指导教师的满意度

统计分析表明,对实习带队教师及实习现场专业指导教师满意度的回答均数在3.03~4.25之间。具体结果为: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管理水平(T13,均数为4.25)满意度较高,带队教师的服务意识(T22,均数为4.02)满意度较高,对实习现场专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T14,均数为3.62)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专业课教师的指导方法(T29,均数为3.03)满意度较低,良好的工作表现得到教师认可情况(T30,均数为3.63)满意度较高。据调查,该校规定外出实习的班级原则上由该班辅导员担任实习带队教师,一名辅导员带领的实习生一般不超过200人。

实习前,学校会对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教学实习工作的方针政策、企业管理知识及学校教学实习工作的各项制度,传授教学实习工作的先进经验。基于上述做法,带队教师的工作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而学生对专业指导教师的满意度却相对较低。据调查,多数专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对企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了解较少,指导能力不足,导致对实习生的指导不力,学生的满意度较低。因此要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专业指导教师培养计划,使实习指导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实现学校讲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为了促进教师的“双师素质”建设,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师技能考核办法。

5.实习企业的管理及相关情况

统计分析表明,对实习企业的管理及相关情况满意度的回答均数在2.13~4.25之间。具体结果为:对实习单位的住宿、交通、伙食等方面(T23,均数为4.25)满意度较高,对实习工资待遇(T20,均数为4.03)满意度较高,对于实习单位给予的培训(T24,均数为2.43)满意度较低,对实习单位的日工作量安排(T26,均数为3.05)满意度较低,对实习单位的请假制度(T28,均数为2.63)满意度较低,对实习中的轮岗问题(T18,均数为2.13)满意度较低。据调查,该校与企业合作之前,会对实习企业进行考察、筛选。考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生的住宿、交通、伙食、工资待遇等方面,企业也会在这几个方面加以重视。但是企业作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为实习生提供较为优越的实习环境的同时,更看重实习生的工作效率,对于影响工作效率的培训、轮岗等带有较多培养意义的活动则不愿意主动承担。因此,对于培训、轮岗、日工作量的安排及请假制度难以令实习生满意。

四、提高实习满意度的对策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为提高学生实习满意度,提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1.明确实习目标,完善实习制度

实习目标是指在实习期内完成实习的结果,即在实习期间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实习目标应该有较详细的规定,力争做到可观察、可测量,这也为实习考核提供了确切依据。在实习管理中,多是对实习目标的总体要求,缺少具体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学生把实习当做一件任务去完成,而忽略了实习目标这个关键问题。因此,在实习前,可以由各系组织专业教师对实习岗位进行解读,通过介绍岗位说明,制定学生实习的具体目标,让每位学生带着清晰的目标参加实习。

完善的制度是工作得以完成的有力保证,实习工作同样需要制度来规范,使实习效果的实现得到保障。根据L学校的实习现状,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四项文件之外,还需要制定《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实习教学标准》等规章制度,旨在通过这些制度保证良好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习满意度。

2.切实做好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

笔者在调查中获悉,该校在学生实习前对学生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告知实习的总体时间安排、简单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告知实习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安排、实习的总体要求及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等。总而言之,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远没有做到位。

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决定实习成败的关键。实习前必须广泛、深入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及其家长能正确认识实习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加教学实习,使家长能理解支持学生的实习,为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习活动开展之前,由学校、各系分别对实习学生及家长、实习带队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开展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动员会,详细解读实习的目标、意义、重要性,以及学生以后可能面对的问题等。除了向实习学生宣传必要的事项外,还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同时也可以直接邀请往届毕业生或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来校为即将参与实习的学生开讲座,分享实习中的经验、乐趣和收获,让学生对实习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另外,还可以让广大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将正确的实习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春雨润物般引导学生,既教书又育人。

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根据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开展的实训与实习岗位需要存在脱节,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可以由各系专业教师深入分析具体专业特点,重新构建专业课程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工作岗位要求相衔接;也可以根据学校及系部具体的人才培养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岗位要求。学生上岗之前,各系部需要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等部门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以企业职工内部培训教材为主。

4.切实提高专业指导教师水平

专业指导教师水平低是影响实习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定期指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也能够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通过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指导水平。实习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开展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改进实习管理工作。

5.强化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责任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接纳实习生既有利于满足用工需求,还可以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因此,企业要摒弃短视行为,建立起长远的人才战略和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创设有利于学生实习的工作环境,建立实习生培训、轮岗等实习生制度,使实习生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自己的技能也能得到提升。为了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按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必要时还可以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对学生进行训练。学校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在考察、选定实习企业时,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对实习企业的要求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俊兰.职校学生校外实习状态个案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2]吴君,谈黎虹,等.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3]梁俊,牟顺海,刘进.高职生顶岗实习中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4]刘军号,等.高职学生项岗实习期间跟踪教育与管理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6).

上一篇:消防安全教育宣传方案范文 下一篇:森林消防宣传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