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2-29 11:25:12

当前的教育方针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1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然而这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变革也出现了如下一些值得重视的不良倾向与问题:

(1)家庭偏理想化。一些家长以自己的爱好与价值取向为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课余活动,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学生某些单项素质的提高,但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代价。还有一些家长深怕落在人后,于是照猫画虎,盲目跟风,反而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2)学校偏形式化。一些学校没有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课时,只是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口号,加上一些单项培养素质的课程,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有些学校只是单单减少了以往繁重的课后作业, 教学计划、课时都不变,并无实质性的教学改革。还有些学校搞一些贴着“素质教育”标签的活动,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制造舆论和气氛。尽管形式多样,但实际上还是坚持抱着“升学率”的大腿,实施“应试教育”。

(3)教育偏教条化。教育理论上大多只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内涵,对素质教育的目标、结构、方法、评价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不能适应指导教改实践的需要。有的实践对由于缺少理论指导,比较盲目,不够理性,对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失之于偏颇。

(4)社会偏庸俗化。某些社会组织把一些与学生素质教育毫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活动硬扯进素质教育的范围,打上素质教育的招牌。更过分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名,推销产品,招揽顾客,高价提供家教服务,乱办兴趣班等与提高素质无关的活动。

要纠正上述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用素质教育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去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深化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更要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科学地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与教育改革的相关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十七大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的发展时,就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将来,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科学地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和推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表述略有不同,其实质和宗旨没有太大变化,但其反映出的人才素质观却是不同的。以1957年的教育方针为例:“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反映了文革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地找到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清楚地指出人才培养标准,这一时期,重点强调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阶级观点、爱国主义、劳动(下转第15页)(上接第6页)观点等。而接下来的文革十年是教育事业停滞甚至倒退的十年,政治上过度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领,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只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却完全否定了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束这一段历史以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逐步走向正轨,教育事业也迎来了拨云见日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开始,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突出地提出了培养人的个性的问题,鼓励培养敢于思考、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就是邓小平同志,他在刚主持工作时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有知识和人才。接着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开始真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产生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人们对教育培养目标内涵的更加丰富地认识和对培养目标内在联系与作用更加深刻地理解的结果。

发展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是既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当然首先在于为个人的发展服务,培养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能保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并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坚持人的素质发展全面性与结构性的统一。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受教育者在素质上尽可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首先应当使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2)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平等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单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能够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优秀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各种类型的专家,而且更要重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中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对未来的,这是对教育功能的重要概括。素质教育不是以目前升学或就业做为直接目标,它的立足点是面向新时代的需要,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一系列主张和基本要求,实质上是回归党的教育方针,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要求。当前,我国正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逐步推进教育各条战线上的工作。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主题,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1993-2-13.全国各报.

[2]佘曙初.浅谈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

[3]刘明坤.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

[4]刘矿.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十大误区[J].基础教育课程,2006(9).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师范生在舞蹈课程的构成上包含了人体造型、动作及姿态等多个方面,并在组合、动作转变及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舞蹈语言,从而产生出具备鲜明、具体及生动特征的舞蹈形象以展现现实生活状态,并且体现人们具体化思想及情感。针对以往的舞蹈教育措施而言,一直以来存在的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过基于教育师范生具备特殊的职业特征,上述教育模式往往只能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养成优质化的舞蹈教学能力。所以,实际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一重要目的,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素养的培养

1.针对性构建优势化教学内容。高校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与舞蹈学院中设立的舞蹈课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前者较后者而言具备强烈的针对性,多注重教育的职业性培训,教学中要同时具备舞蹈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教育师范舞蹈教学内容在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教育师范生所教授学生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在学习舞蹈时,尽可能确保种类的多样化,而在难度及技巧方面仅需适中即可。

2.针对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中技巧难度的处理。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在内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训练存在差别,在要求上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可以针对性的减少类似软开度、控制力等基础舞蹈训练,还可以适当降低弹跳、软度及开度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尽可能避免部分弹跳转翻等生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另外可以在舞蹈训练时,增加部分现代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措施,实现单一向复杂、分解到综合的练习,还可以促使学生肢体及动作不断向协调及灵活的方向发展。

3.针对生源基础,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当前教育师范生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在身体条件方面占据重要优势,还具备较好的想象力及理解力。但是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所以,由于生源的舞蹈水平不高,会直接对最终的舞蹈教学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高生源整体水平,以提升当前教育师范生舞蹈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身体素质,提升舞蹈能力。舞蹈模仿是学习舞蹈的一项重要课程,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判断会思考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正确,而会直接无意识产生模仿、观察的想法。因此实际舞蹈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实际舞蹈规律及接受能力,在基础训练的帮助下,构建较为完善的身体综合素质。

2.拓展视野,促使舞蹈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育师范生不断地学习,自身的舞蹈视野得到提升,对舞蹈及有感知识进行提升,在实现文化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并熟悉众多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不过在知识深入程度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此外,需要避免过度重视课堂训练,忽略课后舞蹈笔记这一行为的重要性。

3.明确舞蹈在高校教育师范生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培训措施,针对性激发师范生对生活、舞蹈教育事业、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在全面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前提,舞蹈也能够对人体动作进行组织、提取以及艺术性加工等,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进行针对性的表现。就舞蹈自身而言,本就具备抒情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当你无法从文字或是语言中了解一个人所蕴含或是想要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动作以及姿态实现想法的展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抒情特性,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其舞蹈作品就具备的生命力,更加生动、鲜明。

三、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1.提升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了解教育对象,需要针对性了解心理及生理特征,还要针对自己掌握对象实际动作发展说。如针对卫生学了解少儿期是人体生理方面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其骨骼非常软,也易发生变形;随后从上述内容中可以针对性了解到,舞蹈在音乐选择上追求节奏性与欢快性。设计动作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实际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2.强化舞蹈的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具备活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所有舞蹈形象与作品的出现都来源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致性的观察,从而获得大量的生活实践,并经由科学的分析及理解行为,从中获取部分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针对生活实践提炼出来的动作及真实的情感,随后编创出能够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3.全面提升舞蹈专业综合素质。舞蹈可以看作是一个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单从人体动作这一方面,音乐、服装、道具等对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都具备重要意义。舞蹈创编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优质化乐感,也就是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此外,需要适当了解服装、灯光等基础性使用,方便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综合的思考,最后需要了解舞蹈表演中服装所产生的辅作用。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育师范生,也就是未来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要具备针对性的奉献精神。在教导学生学习舞蹈时,需要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状态,从而推进当前舞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琬茹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屹.浅谈教、学、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舞蹈教学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6

[2]司丽艳.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3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前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经费;管理;师资队伍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1]。2015年9月,在接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及优秀乡村教师代表时指出,要通过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让更多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依靠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促进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一、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年龄在0~6岁的特殊儿童。由于这类儿童在生理方面具有特殊性,他们的病情在早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很多特殊儿童因此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的身心发育受到影响。在我国,很多学前特殊儿童的生存权、教育权得不到保障,这种情况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2]。学前特殊教育指对身心具有异常特征的学龄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和功能康复训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儿童实施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在教育机会、教育条件等方面,学前特殊儿童均不能享受与正常儿童相同的待遇。

(一)教育机会

教育机会与社会提供的教育场所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抽样调查,调查组随机抽取了我国12个市(县)的58628户家庭,本次调查共涉及0~6岁儿童60124名。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0~6岁残疾儿童的总数达到139.5万,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远低于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70.55%)。调查中还发现,一方面,我国多数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乏接纳残疾儿童的条件,另一方面,专门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构严重匮乏。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严重不足,尚有近500个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没有设立特殊教育学校,3~6岁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亟待改善[3]。

(二)教育条件

2015年4月,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建了评估组,对《纲要》殊教育部分的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特殊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25名,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为1∶3.86[4]。目前,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为1∶4[5]。从表面上看,我国并不缺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不过,上述评估报告中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指“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和“残疾人职业学校”,并不包含为残疾儿童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机构,因此,从统计数据我们无法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数量能否满足学前特殊儿童的需求。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大多条件简陋,教学设施不齐备,专业教师匮乏,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教育结果

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缺陷,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更应当得到关爱。但在很多时候,别人给予他们的不是尊重和包容,而是嘲笑和嫌弃,这使他们的情感发展受到抑制,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长大之后出现自卑、抑郁、冷漠、仇视社会等问题。由于先天不足,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不及普通儿童,如果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他们长大后甚至不具备自理能力。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障碍,笔者将从政策法规、教育经费、教育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特殊教育的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通过,从198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未提及学前特殊教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残疾人教育问题制定的专项法规,它于1994年8月23日起颁布实施。但是,该条例对教育对象、教育标准等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

(二)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国家对此类教育有充足的投入,相关教育机构设施先进,设备齐全,能够满足学前特殊儿童学习、成长的需要。而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简陋,设备更新换代慢,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的开展受到影响。另外,经费投入不足也导致了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收入微薄。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多优秀教师不愿从事特教工作,学校在招聘时只好降低师资水平方面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管理方法不科学

目前,特殊教育管理工作在我国不受重视。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中,本应单设的特教部门往往被“精简”掉,其职能由普教部门承担。普教部门分管的事务较多,且工作人员多不具备管理特殊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很多时候,对特殊教育的管理是不规范的,管理的不规范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家长、教师态度消极

在一些家长看来,家中有特殊儿童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把这样的孩子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去接受教育,怕被人知道,受到嘲笑。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孩子即使被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将来也不可能成才,还不如待在家中由家长照顾。一些特殊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有些人认为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并无必要,因而在课堂上采取敷衍态度。

(五)社会支持保障系统不完善

我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建立的支持保障系统还不完善,这直接影响到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我国针对学前特殊儿童开展的教育工作并不规范。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与养护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社会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的服务还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家庭的需要。

三、改善学前特殊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学前特殊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特殊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学前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也因此具有了后发优势,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国家在给予贫困地区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同时,也要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不同地区的学前特殊儿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虽然我国已经于1994年8月23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但是,学前特殊教育具有特殊性,国家下一步亟须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二)给予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是开展学前特殊教育的责任主体,政府应当增加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投入,制定支持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关部门应当认真考察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和居民对特殊教育的需求,建设一批高规格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务必使本地区的学前特殊儿童都有学可上。除了要建设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之外,各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对现有的各类学前特殊教育机构逐一进行调查,要协助学校做好各类基础设施的更新工作。学前特殊教育对师资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语言治疗师必须是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的人员。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学前特殊教育事业,各地区应当设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以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要下大力气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稳定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学前特殊教育,还可以依靠捐资集资来筹措资金[6]。当前,各地区应当本着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原则积累资金,通过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1]促进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开展。

(三)切实加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领导,要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各地区应当积极建立学前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人性化。地方政府应当针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出台指导意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注意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及时排除阻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障碍。(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前特殊教育是针对弱势群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对于学前特殊教育工作,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扶持。政府除了要保证此类学校拥有完备的教育设施外,还要设法提升此类学校的师资水平。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应当熟练掌握教育理论,而且还应当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还要熟悉与特殊教育有关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各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加强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的合作,帮助它们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结语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我国的教育水平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特殊教育领域,目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学龄前是个体神经系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生理、认知、人格、动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对有特殊需要的个体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将有利于他们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受损伤器官的康复。通过激发其潜能,可以使特殊儿童增长见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4

一、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针对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尚可,因为绝大一部分青年员工具有一定的先进意识,在工作中能符合企业要求,步入社会前在学校中也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青年员工存在的问题很少。但是企业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情况就有些不尽人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企业文化,为推动企业的思想政治发展,企业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就会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发展方向和理念支持。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企业针对青年员工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造就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影响和阻碍了青年员工的政治素质提升和政治思想的完善。以下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现状。

(一)针对青年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现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新时期,在新时期背景下,无论是哪一个企业的企业经营理念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就会阻碍整个企业的发展。目前,有很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还有企业是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依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虽然企业领导的做法符合时代要求,针对青年员工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刻的融入到青年员工的脑海中。另外,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过于枯燥,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不佳,没有使青年员工认识到自己应当提升何种政治素养。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导致青年员工无法将思维融入中去,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二)企业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国家领导在召开大会中都提起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必须要有政治灵魂,必须要坚定不移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企业思想政治管理。但是,很多企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形式,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作用和经济效益。企业和员工就共同认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盈利,企业盈利才能推动企业的总体经济发展。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为国家为企业为员工带了很多理念上的支持,能够修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更新员工对政治内容的观点和看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也能尽可能的提升青年员工的政治面貌和政治素养。因此,针对青年员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为企业和国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果忽略了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就会大大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总体经济发展。

(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形式化

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在针对青年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了让他们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融入到工作中和生活中,但是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后,这些青年员工并没有接收到明确的政治教育,也没有将所学的思想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使得整个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其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完全的结合起来,导致很多思想没有得到落实。使得青年员工对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厌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也没有任何的效果。另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经营内容从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结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论化,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准确落实。很大程度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二、针对企业青年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

现如今,我国已经步入了新的时期,无论哪一个行业在管理上已经与时俱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当转变观念,摒弃传统观念,要充分发挥最佳的管理作用。针对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企业应当转变教育观念,要意识到企业所处环境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市场经济环境了,已经是改革后的市场环境了。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管理和教育的时候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转变以往固有的教育思想。同时要意识到教育对象是青年员工,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得到更新,因此就需要按照他们的思维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寓教于乐,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将政治思想更好的融入到生活中和工作中。

(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优秀员工

作为企业领导应当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企业经营理念完全取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企业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开展针对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员工意识到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员工,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建设企业文化

作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人,应当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私营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与国有企业不同,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某一个行业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让企业员工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好处。另外要着重建设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利用企业文化加以引导。企业主要经营哪一个行业就要用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实际,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

三、结束语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 谭政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1944年4月11日,谭政受党中央、的委托,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简称谭政报告,下同),总结了自建党以来我军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我军政治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谭政报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重视干部教育,克服形式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进行制度和形式创新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启示之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谭政报告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谭政报告中,以实事求是的作风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原因,并结合革命形势和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正方案,最后得出一条结论:只有坚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出成效;只有坚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出路。谭政报告总结了在政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经验和方法。如,要采取“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正确领导方法;对待事情要从分析具体情况出发;不但要照顾多数尤其要照顾少数;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谭政报告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谭政报告的起草历时长(早在1936年12月,在起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就计划把军队政治工作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后因处理“西安事变”而搁置),涉及人员多(先后召集、、肖劲光、谭政等,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各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调查研究范围广(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原则,包括政治工作理论原则的科学依据等13个方面),是实事求是作风的生动体现。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认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如,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各级政治机关在谋划思想政治教育时是不是坚持了实事求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时是不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等等。

启示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突出干部这个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是干部的教育工作,这是谭政报告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谭政报告指出:“干部的思想改造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极其艰巨的,干部思想的进步是一切工作进步的枢纽,只有在干部思想有了进步之后,工作的进步才是真正可靠的进步。”就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1937年8月1日总政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应该着重干部的政治教育和意识锻炼,造就他们成为有远大眼光,能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环境与斗争的前途,并独立地下定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的人材。” 1939年6月,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提高全党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各类干部“均应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在教育中,把干部政治教育内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野战政治部还进一步规定了各级干部的学习重点。从中可见坚持“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干部”原则的重要性。当前,各种新思想、新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干部看不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精神一知半解,或者半信半疑,就不能保持政治思想的坚定性和工作的自觉性,很难在部队建设中发挥好“火车头”作用。这就启示我们,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紧紧抓住干部,使干部首先明白道理。在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如谭政报告中根据干部不同级别而安排不同的内容,一面学习,一面工作等做法都应在新的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还有,“每一运动,每一工作,都是先使组成领导核心的各级主要干部先懂得,然后采取群众路线,通过群众,去进行思想动员与舆论动员……”,也仍然是当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的科学方法。

启示之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够实现,就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影响。这是谭政报告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启示。谭政报告在总结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时,也就是谭政报告中所说的“毛病”时,第一个提出的就是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句话是:“我们教的东西与战士们需要的东西,有些是不相符合的。”并在谭政报告中尖锐地指出:“不重内容,但重形式的形式主义作风,成了我们宣教工作一个严重毛病。”从而导致政治教育中只注重形式和面上的工作,不去考虑官兵的实际需求,使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当前,各级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个别单位形式主义仍然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轰动效应时有发生,形象工程屡禁不止,一些假、大、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长期存在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实打实地做好,来不得半点渗假,否则将适得其反,所以,必须借鉴谭政报告的经验,努力克服形式主义的影响。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主、义利统一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同频共振,和官兵同心相连;二是要贴进实际,增强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检验来自广大官兵,任何脱离实际的花花点子,中看不中用的花花架子官兵是不会认同的,自然也是不会接受的。三是规范秩序,落实制度。各级要严格遵守上级的有关规定和制度,坚持用法规制度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形式主义的影响,保证上级的指示精神的全面落实。

启示之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工作方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谭政报告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谭政报告中指出:“教的人不管被教的人懂不懂,只管教下去,为的是要‘完成计划’。学的人也就是把听课当作一种负担,当作一门差事,虚应故事,从来也不知道要联系自己与反省自己。”针对这一现象,谭政报告在总结政治教育方法时指出:“在进行教育时,懂得了采取启发诱导与检讨反省的方法,懂得了宣传张治国的作风与门善德的作风,懂得了组织张治国运动与门善德运动。”这些方法对于增强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联系目前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教条主义在一些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者不去想被教育者需要什么,被教育者不知教育者想要说什么,这种貌合神离的教育方式势必导致了教育“两张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结科学借鉴谭政报告的经验,努力克服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开辟新渠道,探索新方法,拓展新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活力。可以通过采用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办法,最大程度地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时,采用评比竞赛的办法使官兵在一种竞争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赛诗会、演讲会使官兵在自我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等,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启示之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探索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制度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创新运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科学发展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经济建设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和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新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反映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点和时代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学好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

一、准确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和认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唯一的方针就是疏导。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唯一正确的方针。

疏导,最早见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上古舜的时代,洪水到处泛滥,最初舜命令鲧去治水,“鲧盗息壤以堙洪水”,结果这种水来土掩的办法使得洪水更加泛滥。后来舜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了“疏浚河道,导水以行”的办法,治水获得极大成功。大禹治水的成功方法迁移到对人们思想问题的解决,这就转化为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

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包含疏通和引导两层含义。所谓疏通,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让人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以实现化解矛盾与理顺情绪,达到思想上的清淤除障。采用疏通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清楚地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状况和真实想法,因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疏通相对立的方法,是压制各种不同意见,堵塞各种言路,只允许一种声音说话。由于各种思想和意见无法充分表达出来,结果只能是压而不服,最终达不到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目的。

所谓引导,就是采用政治宣传和正面教育的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或者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坚持引导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论去教育群众,说服群众,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使群众自觉自愿地服从党的领导,主动为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引导方法相对应的是放任自流,忽视错误思想的批评和指正,很容易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自由化。

疏通和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针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疏通中有引导,引导中有疏通。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理解疏导方针,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疏通是引导的基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疏通开始,离开了疏通这个基础,不同意见反映不出来,就谈不上弄清思想,引导也就无法进行。这如同治水一样,如果不首先疏通河道,就无法引导水流的去向。其次,引导是疏通的目的和归宿。疏通是手段,引导是目的。离开了引导,疏通不但失去了意义,还会走向疏通的反面。疏通河道要注意水流方向,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不能只强调广开言路,也要注意正确方向的引导。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背离正确的政治方向,蔓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过这种情况发生。

将疏导方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经验证明,凡是坚持疏导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就大有成效。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要坚持灵活运用这一方针。实行疏导的方针,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为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问题,多数是人民内部的问题,必须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仍需坚持的方法。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实践运用

用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方针,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问题,在策略上或重于“疏”,或重于“导”,或者坚持“疏”与“导”的结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特点,是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对广大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得采用“导”的方法;从群众的关切出发,帮助群众解决思想和认识问题,为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着想,就得采用“疏”的方法。提高疏导方针的运用效果,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普遍性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普遍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工程,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其作用如同治水中的“导”。“导”的问题解决得越好,越能从根源上杜绝产生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思想认识,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基础,也能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一个普遍的提高。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仍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任务十分艰巨。改革的力度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也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思想和认识问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越多,理解越准确,认识越深刻,群众的思想越能统一到党的中心任务上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活动中越有主动性与自觉性。特别是当前经济与社会生活发展迅速,政策影响十分显著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如对农民、流动人口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问题,就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以便同这些群体的知识水平与认知特点、思想实际相适应,提高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程,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也是“导”的关键问题。群众的思想问题许多就来源于他们对形势的不关心,对政策的不了解,对问题的不理解,对方法的不接受。实践证明,经常不断地向人民群众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党的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地分析形势、认识形势,把握时展的方向,对于群众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还要教育群众用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人们树立合理竞争与共同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自身的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社会、对国家长远发展的信心。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导”中有“疏”,“疏”中防“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策略。对于解决由具体情况引起的思想问题,靠单纯的思想工作是不行的,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一是要重“疏”,就是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使思想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局限于口头上,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二是要防“堵”,就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不当行为,保护群众合法利益,关注群众合理要求。从当前来看,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在就业、利益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生态环保、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安全等方面,这些又是群众产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来源。既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有对生存与发展的后顾之忧,这些民生问题正是党和各级政府工作的着力点。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人们的工作与生存压力也在增加,居民的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增加,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课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四,社会教育同群众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方式而言,包括了社会教育和群众自我教育两种形式。其中社会教育是基础,群众自我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为群众自我教育提供素材、内容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群众自己的事情。特别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更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以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自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及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一贯政策。当然,我们还要做好群众自我教育中的正确引导。

第五,循循善诱与循序渐进相结合。这主要由思想政治工作“疏”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又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而人的思想转变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用心、细心和耐心。所谓循循善诱,就是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不同情况,有步骤地加以教育和引导,逐步转变认识观念,教育人们以和谐的心态看待一切。所谓循序渐进,就是遵循人们认识和思想转变的规律,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工作,从思想沟通到情感交流,最终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同样离不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由“疏”的特点,决定的方法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言之有理,说理透彻,可以使教育对象信服;动之以情,用关怀、体贴与信任,真诚地交心谈心去感化教育对象,就能转化教育对象的思想,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黄强.领导科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尹传政.加强心理疏导,构建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学前英语老师,通常是由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两部分构成。但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学前英语老师而言,后者的教育和培训更加全面,如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等丰富内容,还会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这对于学前英语老师基本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极为有利,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学前英语教育发展的老师,促使学前英语教育更加现代化,更好保障学前英语教育的质量及效率,为幼儿后续英语语言的顺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的调查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英语教育基本技能提升的因素。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凸显出学前教育特点,所运用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并无差别。第二,教学规模方面既没有凸显出因材施教性,又没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这样的英语教育过程中,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极为不利。第三,教学目标与时展不相一致,这就会使得英语基本技能教育和社会处于脱节状态,不利于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第四,生源质量方面存在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教学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无法将教学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对此教育现状的分析,需要我们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基本技能培养内容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学前英语教育方向,提升学前英语教育质量。

2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分析

2.1因材施教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因材施教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组织主题性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学生进入到学前英语教育之中,所面对的是低龄儿童,他们的可控性较低,学习中随时会出现多种情况,只有在具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之后,才能够让幼儿在学前英语学习中真正的有所收获。

2.2组织能力

学前英语教育和其他阶段的英语教育不同,在教学中需要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且此实践活动所占比例较大,这就为学前英语老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从应变能力、安全应急及耐性等方面来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适应幼儿的突发奇想与各种学习行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好的响应寓教于乐理念,使得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更加凸显其实质作用。

2.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学前英语老师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拉近幼儿与老师之间的心灵距离,能快速获取幼儿的信任。比如:学前英语老师在首节课教学之中,就需要向幼儿进行自我介绍,而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设计课堂教学游戏之时,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游戏规则,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快速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等等。由此可见,沟通能力对于学前英语老师的教学影响十分的大。

2.4语言转换能力

学前英语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具有中英文转换的能力,这是学前英语老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当前我国之所以在学前阶段就设置英语课程,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确保他们将来英语应用技能的更好提升,而也只有老师具有此语言转换能力之后,才能够为其英语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奠基。为此,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就可以灵活运用EPP教学模式,即EnglishProficiencyProgram为学前英语专业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基。

2.5创新能力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因而国家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者而言。因为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老师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多样及创新的教学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自主活动等,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会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当老师总是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之时,幼儿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这对于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及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3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策略分析

3.1参观基层教学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不够,那样学生在后期学前英语教育之中,很难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对于幼儿英语的学习较为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不同幼儿园参观,这样既能够对基层教学环境有实质性的了解,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老师这一职业,这不仅能使后续的学习更具方向,而且能为各方面基本技能的顺利提升奠定扎实基础。3.2提高基本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多,儿童心理学、英语阅读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等,想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要注重层次性或者针对性的教学。比如:采取分班模式,开展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快速针对学生的薄弱区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其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较为有利。或者针对学生教学之时,采取阶段性教学模式,如第一阶段开展基础性的教学活动,如听说读写教学;第二阶段围绕应用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三阶段开展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内容的教学;第四阶段围绕学前英语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基本技能来教学。

3.3提供实习机会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当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会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技能,便会产生教学的想法。此时,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此实习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针对那些学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到幼儿英语课堂去听课,在此过程中对老师与幼儿间的沟通,以此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活动设计方式等进行了解,以便于后续的学习中更具针对性。而对于那些学习效果比较理想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感知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技术改进与创新,提升自身的学前英语基本教学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奠基。但想要真正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就需要院校及时与当地多个幼儿园建立密切联系,以确保他们有丰富的实习机会,更好的保障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的质量。

3.4加强对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后续在实际幼儿英语教学之中,才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教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具体而言,需要先对学生们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了解,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课件、微课等的制作,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时机、时长等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观,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水平与时展处于平衡发展状态,真正培养出更多与时俱进的教育人才。

3.5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此,院校在进行学前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此点,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比如:定期到非遗场所去参观,在参观中震撼其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并顺势培养他们的心性和情绪掌控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案例,让学生在观看与分析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相信在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引导之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幼儿英语老师,为幼儿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4总结

当前的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途径

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互联网条件下,基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和引导工作的全面进行,不仅仅应当注意以积极而全面的教育理念为贯穿整项工作的主导思想,还应当不断优化和完善对应的教研力量的凝聚工作,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确保相关教师可以全面掌握并且合理地分析自媒体条件下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以及情感生活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进而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且使教育效果更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还要打破传统教学当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设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程序,全面建立符合自身心理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学习内容结构。

1目前我国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定位不足,产生失落心理。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的压力并且不能够得到及时的缓解,进而导致了理想型自我与现实型的自我存在较大的差距,使自身的心理定位得不到明确,于是大学生就开始寻求网络环境下的精神安慰,形成对应的失落心理。[1](2)产生好奇心理。现阶段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会轻易地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尤为迅速,各大高校的学生对于互联网各种平台内所呈现的信息有着很强的好奇,总是觉得这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物,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但是网络中还包含了大量具有消极意义的信息,而学生们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常常会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干扰。(3)网络环境下的情感需求。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快速发展并且即将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时间段,针对自身的情感发展还正处于薄弱的环节,恰巧互联网当中的某些平台就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情感的宣泄方式以及情感寄托,所以如果学生在这个平台里产生角色错位、人格障碍、过分迷失以及道德缺失的问题,随即就会产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

2自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峻考验

(1)学生对自媒体过分依赖,对交往能力造成影响。现阶段自媒体在各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学生的全面认可。自媒体不但成为了大学生索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更加演变成为学生们用以展现自我和发表言论的主要途径。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普及了QQ空间,微信以及微博等应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效率越来越高。自媒体本身能够制造虚拟的交往条件,有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自我进行释放,有的时候还能让学生将自我进行过滤并进行展示,这些明显影响了学生形成客观自我表现意识。甚至部分学生认为,与实际的交往行动相比,自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更加真诚而自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常常会由于自身的不自信而担心可能会给对方形成不好的印象,所以就会想要掩饰真正的自我,从而形成了心理危机。所以说大学生过分沉浸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对实际交往能力造成了消极影响。(2)自媒体功能的不断深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挑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自媒体中各个软件的性能从最开始的基础状态发展到现在以盈利为目的的利益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为各行业商家营造了一个商业发展的环境,可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来去为其心里健康成长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很多自媒体平台不断向大学生展现微信赌博、微信传销以及相关其它方式的利益陷阱,从而使大学生产生了一种不劳而获的致富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很多大学生利用微信进行,甚至参与网络借贷活动,造成自身的迷失,最终由于无法承受相关平台高额的借贷利息,最后走投无路产生自杀的念头。[2](3)针对自媒体信息的传播缺少全面的监督,无法屏蔽负面信息。到目前为止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展现自身实时动态、表达个人情感以及传播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并且自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能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大学生关于网络道德,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修养规范模式,有时候甚至会忽略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约束,很容易过分强调自身的主观想法而与分享一些消极的心理能量信息。高校大学生一旦形成自我中心偏离、情感观念淡漠以及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都会在学生对应的社交圈内部利用自媒体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和感染,从而导致在各大高校的学生心中形成相应的心理灰暗面。

3提高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结合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并且依据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途径全面深化互联网条件下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调整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观念。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不但要有效地利用传统教育方式,更加要全面结合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最终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实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想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观念,首先应当充分注意定期审视自身现有的观念,结合学生不断变化的发展情况,全面发挥出传统和现代、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层工作。在进行这一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全面顺应各大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其身心双方面的发展规律,努力营造对应的网络条件,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新形式。除此之外,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忌完全脱离传统意义的心理辅导工作基本理念,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其独有的优势,例如交流比较深入,持续性强,并且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教育,如果发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教师能够直观地发现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引导学习,由此看来,传统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所以要将自媒体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实现更进一步的融合,进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使二者能够进行统一和完善,最后一同为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作用。(2)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并完善对应的师资团队以及互联网体系。在目前互联网的自媒体环境下,针对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想要确保顺利开展,首先应该坚持以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为主线,然后针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团队进行构建和优化,全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各大高校目前要致力于建设一支以专为主,并且专兼相结合的、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事者队伍,进一步加强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辅导工作力度和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发展互助网络体系,全面发挥出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自我服务,以自我教育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在自助活动当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3](3)构建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的复杂性,而且需要实践时间较长的工程性工作,首先要坚持以合理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作为贯穿主线的理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相关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强调工作整体的规划,努力构建一个有层次、系统化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可是这项工作要求我国各大高校能够积极构建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个性化要求的、有着一定吸引力的互联网平台,进而举办网络心理咨询活动,无论是平台当中的真实身份的用户还是虚拟身份的用户,都可以对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还要打破传统教学当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设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程序,全面建立符合自身心理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学习内容结构,用以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将具有相应能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等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努力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深化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在高校校园内部相关主题专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靠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策划切实可行的网络心理咨询活动,并保证将其落到实处,一旦发现学生网络心理障碍问题要注意进行面对面的心理辅导,从本质上帮助大学生摆脱不正确的网络风气。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进行定期审视与完善,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全面发掘一切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并注意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的调整,建设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技能优异的师资团队,深化网络伦理教育工作,确保广大学生可以全方位、科学地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对应的专项档案管理系统,有效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职能,完善网络互助平台体系,从而构建一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方式,完善高校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晓璐.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11:108.

[2]何炎芬.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的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270-271.

[3]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72-173,181.

[4]郎瑞冰,吴吉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5.4:85-87.

上一篇:中职班主任工作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无毒社区创建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