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2-28 10:30:54

湿地保护的措施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1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问题;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大众旅游对湿地生态带来威胁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本地区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景区等都是以湿地景观为主体。

2.森林老化生态功能下降

一方面多年来卓有成效的防火工作使大量成、过熟林保持完好并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过度放牧使林内幼苗难以生长,导致森林天然更新受阻的生态危机,加速了森林的老化。根据森林调查资料来看,本区森林资源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森林资源龄组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

3.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不当的开发利用,水体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湿地植被遭到破坏。使多种水禽和依赖湿地生活的河狸、水獭等珍惜动物和鲟鳇鱼、细鳞鱼、哲罗鲑、北极茴等珍惜鱼类失去栖息地,河水泥沙含量大增,湿地物种繁殖受到严重影响。动物数量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物种的安全。

4.法制体系不完善,没有湿地保护资金来源

在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海洋均已通过立法得到保护,唯独湿地无法可依。这是导致湿地问题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制约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造成了湿地保护与管理在具体操作中的困难。

二、规范化管理措施

1.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措施

逐步建立适应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规划编制、区界勘定、资源管护、建设项目及资源开发、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规范化管理体系。

(1)管理机构建设

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是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只有建设好保护区管理机构,才能有效的管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条例》、《部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规定。自然保护区应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部级自然保护区应尽可能由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2)合理配置人员,强化专业培训

通过优化内部职能科室设置,细化职能和责任。主要强化对保护站、科研监测、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专业人员的配置。每个保护站配备专门人员,长期驻守;设置科研监测小组,专门从事科研监测工作,对保护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等背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强化宣教培训及社区共管工作,设置职能科室,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3)强化内部规章制度,做好档案管理

进一步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强化落实措施。主要包括岗位责任、人事聘用、财务、宣教、培训、巡护、监察执法、社区共管、信息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进一步做好保护区规划和边界划定

按照国家环保部核定的范围进一步做好边界勘定和功能区划工作。准确掌握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界限范围。绘制具有准确经纬度坐标网格的功能区划图、水域使用现状图等图件,进一步明确保护区水域使用权。

(5)强化资源管护

保护区要继续完善资源管护网络体系建设。优化管理方案,实施举报奖励制度,增强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以保护区辐射辖区乡镇、保护站、林场、村组和协管员齐抓共管的网络体系,强化管护队伍。

(6)科研监测

目前,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十分脆弱,要制定科研监测发展计划,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7)宣传教育

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推动宣传教育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8)社区共管

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所在乡村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社区共管活动。积极争取资金,用于生态补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规范化设施体系建设措施

建立适应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办公及后勤保障规范化设施体系。

(1)管护设施建设

保护站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规划建设保护管理站,配备办公、消防、野外调查、日常巡护、执法、通讯、交通及必要的生活设施设备和动物救护、病虫害检疫防治等设备。巡护和执法设备应能够满足巡护、执法和应急反应的需要。

(2)科研监测设施建设

科研中心建设。与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建立部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包括实验室、科技资料室,并配备各种调查、试验、科研辅助设备,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满足保护区常规监测的需要。定位监测站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定位监测站,以监测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群、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的动态变化。

(3)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宣教中心建设。设置宣教场馆,宣教场馆可设置陈列展览室、多媒体放映室、图书资料室等,并配备宣教、通风、除湿、防火防盗等设施设备。网站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站,使其成为保护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

(4)办公及附属设施建设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2

关键词: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95

0 前言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日渐脆弱,给环保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在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沉陷区湿地较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宣教意义,并且湿地多涵盖深水区和浅谈,水草丰美,有利于各类水禽栖息繁衍,因此沉陷区湿地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发展。

1 某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情况概述――水系水质水岸三部分现状

本文选取我国沿海地区某县的矿井踩空沉陷区为研究对象,该沉陷区因地表沉降,地下水渗出而形成湿地,具有典型特征,能够充分地反映不同沉降时期水环境特征,同时在湿地格局变化和植被演变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该沉陷区湿地水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①水系问题,该沉陷区属湖泊湿地类型,整个沉陷区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湿地单元,并且近年来湿地周边进行了取土作业,并对居民点旧址进行拆迁清理,出现多处水塘,降低了整个沉陷区湿地的连通性;②水质污染问题,该沦陷区并未设置排污口,水质污染源主要为周围农田开垦或者苗木种植中残留的肥料或农药污染,多由雨水携带造成;③水岸问题,该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沦陷区的放牧干扰,并且湖畔植被长势较差,导致湿地生态功能消退。

2 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2.1 水系保护技术措施

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针对该沉陷区水系问题,采取如下两种技术措施:①连通水系,工作人员在南北两个沉陷区之间修建水渠和水系连通管道,以此提高南北两沉陷区的连通性。并且在修建过程中开展补水工程建设,形成相应的水位差,从而变“死水”为“活水”,增强了湖水的自净能力;②水系补水措施,在该沉陷区湿地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其区域降水量较大的特点,将自然降水设定为主要补水来源,与此同时,综合采取矿井补水、河流补水和湿地区域内永久性积水补水等措施,在保证湿地补水量充足的同时,避免了湿地水体的盐碱化和富营养化。其中在矿井补水中,工作人员将该区域范围内的矿区矿井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后引入湿地湖泊之中,其补水量可达到每年2100~2500m3。而在河流补水过程中工作人员建立引水渠,并在南北湿地两侧设置水位节制闸各1处,将其设置为干旱季节重要的补水来源,并且在日常规划工作中相关人员要对补水河流进行定期清淤,挖掘其中的阻隔物,以此保证补水的顺畅性。

2.2 水质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沦陷区水质保护工作开展中,工作人员主要采取如下三种保护技术措施:①有效控制水污染源情况,其中重点放在周边复垦农田污染控制方面,工作人员在复垦农田附近设置8公里长的截流生物净化沟,在净化沟上栽种根系较为发达的植被,利用其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进行截流,以此保证雨水净化后排入湿地湖泊内。同时在湿地内禁止采砂作业,并且禁止设置排污口,以此杜绝湿地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染物;②剥离近期沉陷区废弃的农田,在具体作业中工作人员将废弃农田的表土进行剥离,以此削减土壤中残留的各种污染源,同时对其中的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着重处理土壤中残留的农作物、杂草本身植秧及其种子,并严禁放牧,派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监督与管理;③改进并创新水质净化技术,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表面流水人工湿地”的方案,以此为标准开展水质净化工作,其具体净化流程为:南区沉陷区湿地――表面流水人工湿地――引水渠――北区沉陷区湿地。

2.3 水岸保护技术措施

在该沉陷区湿地水岸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湿地的不同地理区域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三方面:①南区沉陷区湿地实施封滩育草作业,工作人员严禁各类人为干扰,以湿地自然状态为标准,对湿地的自然植物进行恢复,以此维护湿地自身的生态功能;②北区沉陷区湿地沿岸道路生态护坡道路建设,本次计划建设3km生态护坡,针对较为陡峭的地段,工作人员选取木材、石材和植被等自然材料进行防护建设,在保证植被正常生长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抗洪防险作用,并且在具体作业中依照地形和植被特点,可应用多种材料组合方式;③近期沉陷区湿地植被营造,该沉陷区北部湿地出现近期沉陷现象,湿地边界扩展,并形成新的驳岸生态系统,工作人员在综合考虑新沉陷区湿地的土质、水文条件和沉降预测等信息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植被营造模式,其中以“湿生草本植物组合挺水植物”的形式,其中挺水植物主要种植在浅水区,而沿岸滩涂地带则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沉陷区湿地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和蓄洪滞洪等生态功能,为动植物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场所,因此在我国环境保护中,必须注重开展沉陷区生态湿地保护工作,尤其加强湿地水环境保护,以此提高整个湿地的自净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驰骋.沉陷区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技术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6(09):198-200.

[2]李雁秋.探索采煤沉陷区水系治理方法的新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05):98-99.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3

关键词 湿地 湿地保护 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一、湿地保护重要性

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同时在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被誉为“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和“地球之肾”。然而由于城市化迅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河湖、沼泽地、自然湿地急速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急剧衰减,反过来也危及城市的生态质量。所以,进行湿地保护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国内外湿地保护现状

近几个世纪,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严重,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湿地保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一些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国家,如欧美、日本等,已经开始重视对湿地的保护。在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他们多采用了“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方法。这种方法是把自然河流的状况作为样本,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具有丰富自然的水边环境,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其核心是尽力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我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百分之十,在亚洲国家中位居第一,世界排名第四。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下,我国在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制定法规政策,实施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监测,加强科学研究没强化机构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湿地生态保护的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大大小小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470多处,其中30多块被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对湿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只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保护、修复湿地的科技水平,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借鉴国际上优秀的湿地保护措施,湿地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三、罗田县天堂湖湿地为例剖析国内湿地保护措施

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地处东经115?6′-115?6′,北纬30?5′-31?6′之间,属中纬度地区。罗田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干(冷)夏湿,春暖秋凉,四季分明。

天堂湖是罗田县境内最主要的湿地资源之一。2012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罗田县天堂湖湿地公园被批准为部级湿地公园,并同意适时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

经调查及资料统计表明,天堂湖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592种,隶属116科、384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0科,11属,12种;裸子植物共有5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01科、364属、5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水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莲,樟,杜仲。

天堂湖湿地有两栖类动物10种,类属于2目5科。黑斑蛙、沼蛙等为静水型蛙类,中华大蟾蜍、饰纹姬蛙等为陆栖蛙类。

天堂湖湿地园区69种鸟类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鸟类有28种;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60种。

罗田县作为湖北省内一个小县,湿地的数量及种类都较少,湿地类型多为天然(河流)和人工(水库)两种,而天堂湖湿地则为后一种。从最开始的水库建设到后来的部级湿地景区,罗田县做了许多努力,已经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全县内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受污染的水自然流入或人为排放进入水源地保护区,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倾倒垃圾、渣土和其它固体废弃物;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严禁在水源地及其附近地区进行开采建造、以防水源地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用地使用。

从罗田天堂湖湿地保护的措施可以看出,我国湿地保护其实只停留在条约阶段,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对湿地进行保护,再加上公众对于湿地的了解并不多,也造成了湿地退化、污染严重。但是相较以前,在原本基础上,现在的湿地保护措施也是一种进步,说明湿地保护已经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我国湿地保护的进程虽然稍微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较之以往已经有了长足的飞跃,罗田县对于湿地保护已作出如此贡献,而我国又是一个湿地大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建设成环境与经济并重的强国。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开发研究现状,2012.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4

《经济》:作为一名湿地专家,您认为保护湿地有什么样的意义?

陈克林:占地球陆地表面积6%的湿地具有很多的功能和作用,它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40%的生物物种分布在湿地,所以湿地有生物基因库的称号。同时,湿地提供大量的矿物资源、水资源,可以说湿地是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在各大生态系统中,湿地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最大的。据统计,湿地每年贡献14.9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湿地是鸟类的天堂,观鸟这一项在北美地区创造了25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6万个就业机会;海南三亚的珊瑚每年可以带来340亿元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人们到这里看珊瑚带来的效益;对于我们的邻国柬埔寨来说,湿地为他们提供了80%的生活所需的蛋白质,湿地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经济》:目前,世界湿地面临怎样的形势?

陈克林: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强调了气候问题,而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这说明了湿地与气候的关系是很紧密的。虽然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湿地,但是湿地面临的形势还是越来越严峻,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威胁:首先是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很多的湿地正在或已经消失;其次是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加速扩张,侵占了湿地存在的空间;三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湿地的消失,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依然存在。如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大海展开争夺战,在海岸线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破坏了海岸线湿地,建设的沿海大坝阻断了海陆生物多样性的连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使得很多的生物消失了。

还有一种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的湿地类型:泥炭地。虽然她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3%,但是储存的碳量却达到全世界森林生物量的两倍。在正常条件下碳一直处于储存的状态,最终会转变为煤炭。但是现在泥炭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释放量的10%左右。虽说保护湿地的力度超过了破坏的速度,但是破坏的形势还是很严重。

《经济》:您认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情况怎样?是否与其他国家有差距?

陈克林:各国的国情不同,保护湿地采取的措施也不同。2004年12月,“湿地国际”向国家林业局颁发“湿地保护杰出成就奖”,这是“湿地国际”在湿地保护方面颁发的第一个奖项,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保护湿地方面的贡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的出台以及地方保护湿地条规的出台,都说明中国很重视湿地的保护。

但由于保护意识、资金等方面原因,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湿地保护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对有些保护地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研究的深度不够;第二,发达国家湿地保护志愿者很多,而中国刚刚起步,在人们的意识中,保护工作就是政府的事情;第三是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有些地方还是重发展轻保护。在一次参加湿地保护座谈会时,就有人反映,知道保护湿地很重要,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发展经济更重要,权衡了现有的条件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了。要普及湿地知识很容易,但是要深入到人们意识中变成实际行动有些难度。总的来说还是保护湿地的意识不够,不能够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中国的湿地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随着国家首个湿地公园的的开园,湿地的旅游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保护模式?

陈克林:目前国际社会广泛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一种是偏重湿地生态旅游等利用的运作模式。西溪湿地采用的就是第二种,现在我国已经发展起几十个国家湿地公园。

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定要相结合,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要找到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从合理利用的角度来推动湿地的保护,更容易被大众和各地政府所接受。发展目前全世界都非常时兴的生态旅游业,既对生态不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在经济上有所盈利,于百姓和政府都有利。

《经济》:能介绍一下其他国家在湿地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吗?

陈克林:补偿湿地和湿地银行是美国独有的湿地保护措施。在一项工程“破土”之前,开发商要根据预计将破坏的湿地面积,先在湿地银行购买同等面积的人工再建或修复的湿地。它的单位是以存款点(Credit)来计算,1英亩为1个“存款点”。湿地银行是人工造出完整而面积较大的湿地,由政府、环保公司、非营利组织等专业机构,完成设计、施工、监测、生态演替、长期保护等工作,这些人工湿地替代天然湿地的蓄洪、水质保护、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地下水补给等功能,实现了美国湿地“无净损失”目标。

英国采取把老工业区建成城市湿地公园的措施。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这里曾经只是四个废弃的水库。在建设伦敦湿地中心 的过程中,当地人始终抱着这样一个意识: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因此这个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才对外开放。其间,科技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茂。如今,这里已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5

关键词: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理念;保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K87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1-0001-06

1 前言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幅员辽阔气候地形复杂的大国。潮湿环境土遗址分布范围很广,数量庞大。特别是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史前考古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的直接实物证据,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意义和展陈价值。然而,受土这一材质的物理、化学性状决定,土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为困难的课题之一。潮湿环境中的土遗址,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雨水冲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和溶胀,夏日暴晒的干缩龟裂,冬季冰冻的表层起壳等都给土遗址保护造成了巨大困难。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成为文物保护技术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的土遗址保护研究多开展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并在病害机理、保护加固技术措施方面有所突破,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大型土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10]。有关中原、南方等地区潮湿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护加固材料和潮湿环境概念的探索[11-14],遗址保护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研究和保护工程都开展的相对较少。从国内潮湿环境的几个重要土遗址如良渚遗址、金沙遗址、里耶遗址、城头山遗址来看,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遗址的病害极为复杂。为使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由国家文物局组织,敦煌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了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潮湿环境下考古现场史前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试图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方面有所突破。

2 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及存在的

主要保护问题

2.1 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成因及其类型

2.1.1 病害成因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大多和水密切相关,如遗址发掘后失水产生的干燥开裂和坍塌、过饱和水渗出对遗址的冲蚀、土体在水作用下的软化、变形和垮塌、土体表部在湿度变化和土体干湿交替作用等因素下出现的风化以及生物因素等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破坏。

分析土遗址的病害机理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阐述,内因是土遗址本身的组成与物理力学性质,外因是土遗址的环境因素。就内因而言,土遗址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决于遗址土的固体颗粒大小和形状、矿物成分及其三相组成体系在空间的排列与联结特性。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多为含大量黏粒的黏性土组成,三项组成体系中液态部分含量较高,这就决定了遗址土体易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土体坍塌、开裂、粉化。就外因而言,顾名思义,潮湿环境土遗址不但处于潮湿多雨的气象环境,而且土体也容易遭受地表水、地下水的侵蚀,干湿交替作用频繁。水化学作用可以溶解土的矿物成分、胶结物或使某些成分结晶、沉淀,导致土的孔隙率、土颗粒的排列方式等微观结构发生变化,改变土的性状,使土的天然强度、变形特性发生变化。潮湿环境中湿度的变化将产生不稳定体系,通过自身含水量的增减使小环境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这个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中,土质类文物必然会产生膨胀和收缩,黏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现象更为明显。埋藏在地下的土遗址经发掘后,从潮湿的地下环境暴露于大气环境中,遗址土体由于失水发生剧烈收缩而产生裂隙、裂纹、裂块,不断发展而导致剥离、坍塌等病害的发生。昼夜和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引起遗址土的差异性胀缩,扩大了原有裂隙并产生新的裂隙,形成差异性病变、层状脱离、裂缝等病害。因此,潮湿环境对土遗址产生破坏作用的主导因素就是水,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发土遗址发生病变,加速物理、化学和生物破坏作用。地下水位和土体含水量的变化使土中可溶成分溶解、沉淀、转移并侵蚀土遗址。

2.1.2 病害类型

以良渚遗址为例来概括潮湿环境土遗址主要存在的病害类型。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年降水量在1150-1550毫米之间,属于典型的潮湿环境土遗址。由于遗址处于高湿地区,使得发掘后的遗址土体处于高含水状态,并不断进行干湿交替,各种病害频发,不利于考古遗址的保存。通过对良渚遗址现场调查,目前遗址体发育的病害有:

(1)水的侵蚀

由于地下水或大量降水在开挖的探坑内形成渗水,浸泡和侵蚀遗址,导致遗址产生病害,包括霉菌、真菌及低等植物滋生、遗址体物理力学性质退化等文物变质腐烂、溶解、水解及冲刷潜蚀、干缩胀裂、地面沉降、坑壁边坡变形和可溶盐沉淀覆盖等等。这些病害直接起因于地下水的循环交替作用和地下水位波动,危害大,影响面广,几乎每个遗址都存在此类病害,只是由于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其病害类型及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治水是遗址保护的关键,也是其后续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和初见成效的前提条件(图版1)。

(2)裂隙

遗址裂隙包括干缩开裂和卸荷裂隙。

干缩开裂:原来埋藏在地下的土遗址,被考古发掘揭露出来,本来潮湿的遗址急剧变干而收缩产生微裂隙。裂隙面的土粒不断风化脱落,使得裂隙逐渐扩大(图版2)。卸荷裂隙:考古发掘形成坑壁,其周围产生卸荷裂隙(图版3)。

(3)根部掏蚀:由于地下水位波动,不断掏蚀遗址体底部,使其逐渐丧失自身稳定性而坍塌,底部坍塌诱使其上部产生裂隙,最终发育成较大坍塌(图版4)。

2.2 潮湿环境土遗址存在的主要保护问题

通过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的成因和病害类型的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环境控制问题

如前所述,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关键在于水环境的控制,如何防止地表水对遗址的冲刷和下渗;地下水对遗址的浸泡和侵蚀;由于水的作用带来遗址土体的软化、坍塌,干湿循环和冷热交替导致遗址土体粉化等。因此水环境的控制是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

(2)遗址土体力学稳定性问题

遗址本体的开裂、坍塌在我国一些重要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中也时常发生,而且,这对一些遗址单体的破坏往往都是毁灭性的。因此,遗址土体的稳定性问题也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潮湿环境考古现场保护多侧重于出土器物的保护,对于遗址力学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3)遗址表面防风化问题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表面往往承载有较多的历史信息而成为我们保护的重点,但遗址表面由于干缩开裂、土体粉化等病害也是最容易被破坏的部位,因此防止遗址表面风化也就成为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重要问题。遗址的防风化加固保护是长期困扰我国文物保护界和考古界的难题,而潮湿土遗址防风化关键在于保护加固材料和工艺的研发。

3 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探索

我国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使该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使之符合文物保护的原则,探索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理念显得非常必要,也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急需开展的重要工作。分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自身特点,结合多年土遗址保护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保护思路,供土遗址保护与研究者共同探讨与参考。

(1)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

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以使我们的保护精力更加集中,保护方向更加明确,工作目的性更强。由于潮湿环境土遗址大多规模较大,全面、完整地展示整个遗址本体,无论在资金还是在保护能力方面均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在保护工作开始之前,可将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对于非展示类遗址,考古发掘后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后回填保护;对于展示类遗址,根据展示目的和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保护。通过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既能较好解决资金和保护力量的不足,也能集中保护力量,重点对遗址的一些重点展示部位采取有效保护。

(2)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

由于潮湿环境遗址土容易受地表水的冲刷和地下水的侵蚀,加之遗址土体自身较为脆弱的属性,因此在不改变遗址土属性的情况下,发掘后露天保护难度极大。因此,对于展示类遗址,可首先通过修建保护棚、降排水、隔阻水、控制小环境等工程措施,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如前所述,潮湿环境土遗址的问题关键是水的问题,一旦解决了水的问题,一些在干燥环境下成熟的保护加固措施与施工工艺将可通过一定的改进后,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从而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

(3)保护提前介入并与考古工作深度交叉融合

多年来,我国遗址一般是考古发掘先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经过多个遗址调查发现,考古发掘打破遗址多年保存环境平衡后,遗址往往处于破坏最快的阶段,甚至于在我国潮湿环境考古发掘现场多次发生过遗址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和文物损坏等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保护工作和考古工作之间的时间差,对很多遗址造成了不可挽回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要提前介入考古发掘工作,与发掘清理工作同步实施。通过对遗址的预探测和预加固,抢在遗址变形、干缩开裂、坍塌未发生之前就开展保护。通过保护和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投入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并确保考古人员与遗址的安全。

(4)采取综合保护措施,确保遗址保护效果

多年的保护实践表明,土遗址保护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问题,而土遗址病害及成因的多样决定了一种保护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需要搭建保护棚、采取降排水、隔阻水进行环境控制;需要采用锚固、灌浆、支顶等物理加固技术;也需要采用保护加固材料进行化学加固的技术手段。理想的土遗址保护项目,应该由多学科的高水平团队,在全面调查和正确分析病害成因的基础上,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采用综合保护加固措施,才可能达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5)重视遗址监测与现场模拟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物保护理念认识的深化,科学监测越来越成为我们开展科学保护的重要手段。科学监测对了解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病害机理,评价加固效果,改进保护技术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潮湿环境土遗址原来大多处于埋藏状态,经过考古后才暴露出来。对考古和保护全过程的监测,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原有埋藏环境及发掘后环境的变化、遗址本体发掘前后的变化,对于保护方案的制订和保护措施的选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另外,由于土遗址文物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必须慎之又慎,将保护加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因此,需要通过对整个考古及保护过程的现场野外模拟,及早发现考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通过现场模拟保护,总结和凝练出可直接移植于考古遗址的成熟可靠的保护加固技术,确保遗址有效保护。

4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措施展望

目前关于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研究,国内外多集中于室内和现场保护加固材料研究,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是水环境控制问题。因此,开展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工作时,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控制水的问题;在水环境得到较好治理后,急需解决开挖遗址的力学稳定性问题,因为稳定性问题导致的破坏对遗址本体往往是毁灭性的;然后,我们将通过保护加固材料结合锚固、灌浆等综合措施来解决遗址土体表面粉化、剥离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还应通过长期的监测措施,评估和修正加固措施,并及时开展日常保养和维护。解决以上保护方面的问题,需要研发和拓展以下的主要技术措施。

(1)潮湿环境土遗址水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在详细调查潮湿环境的基础上,将文物保护理念和岩土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发土遗址现场水环境综合实时监测技术,达到实时掌握遗址水环境状况;结合文物保护特殊需求,研发可用于土遗址地表水遮挡,地下水降排、阻隔的综合防治技术,研发考古现场土体水分快速蒸发导致遗址土体干缩开裂的防治技术。通过以上研发、减少降水和地下水对遗址考古的不利影响。

(2)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棚的设计与搭建技术

潮湿环境较大的降水量和高湿度,决定了潮湿环境土遗址露天保护难度极大。因此,将潮湿环境土遗址转化为“干燥”环境土遗址是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重要思路,转化的主要方式就是修建保护棚。我国在一些重要遗址修建了一些保护棚,但大多数由于对遗址环境改变研究不足,一些遗址在修建保护棚后,发生了土体风化、剥落、盐析和霉变等病害。另外一些遗址保护棚的修建,由于基础坐落在遗址之上,也毁坏了部分遗址的基址。搭建保护棚前,对遗址保存环境影响进行评估,遗址保护棚设计原则与规范,以及如何修建遗址保护棚均是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

(3)潮湿环境考古遗址稳定性预判和预加固技术

虽然我国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近年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我国的考古与保护工作之间还是存在脱节的问题,往往都是考古工作结束后保护人员才介入遗址的保护。我们提倡保护工作提前介入,并与考古工作深度融合,即针对潮湿环境史前考古遗址开挖过程中变形、鼓胀、开裂、坍塌等方面的问题,利用相关遗址土体稳定性分析理论,提出考古过程遗址稳定性预判方法,也可引入和改进一些岩土加固措施与方法,使之适合遗址开挖前或遗址开挖发生形变之前对遗址的预加固。通过保护人员的提前介入,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址开挖后由于保存环境的变化给遗址带来的破坏,强化土遗址暴露出土后的保存能力。

(4)潮湿环境考古遗址回填保护技术

对于非展示类遗址,在当前保护技术还不能满足所有遗址保护需求的情况下,快速回填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因此,在全面调研国内外遗址考古发掘后的回填保护措施、隔离材料,分析回填保护中所用方法的保护效果与利弊的基础上,全面评估各种回填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结和凝练出适合潮湿环境考古遗址的回填技术,可确保遗址的完整保护。

(5)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

研究和实践表明,单一的保护技术已经无法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众多复杂问题。在充分调查、挖掘传统建筑材料与工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保护加固材料与加固工艺的研发,并结合锚固、灌浆、支顶加固等手段,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我们只有考虑得更全面,准备得更充分,才可能对遗址保护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效。

5 结论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各类材质文物保护中最难的类别之一。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针的指引下,大型文化遗址保护需求在不断增加量的同时,也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保护工作者只有在深入探索保护理念的前提下,加快保护技术研发速度,才可能真正有效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主要是水的问题,遗址水环境的控制是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通过水环境控制措施,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转变为“干燥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问题,一些在干燥环境下使用的保护加固措施与施工工艺通过一定的改进后,可在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推广和应用。

(2)可将潮湿环境土遗址分为展示类遗址和非展示类遗址,不同类别的遗址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3)遗址考古发掘打破多年保存环境平衡后,处于破坏最快的阶段,可通过保护提前介入,促进保护与考古工作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

(4)单一的保护技术已经无法解决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中的复杂问题。将化学与物理加固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潮湿环境展示类考古遗址综合加固技术,是土遗址本体保护加固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Li Zuixiong, Wang Xudong,Sun Manli,etc. Conserva

tion of Jiaohe ancient earthen site in China[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1, 3 (3): 270–281.

[2]李最雄,赵林毅,孙满利.中国丝绸之路土遗址的病害及PS加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047-1053.

[3]王旭东.土建筑遗址保护理念探索与实践--以交河故城保护为例[J].敦煌研究,2010(6):1-9.

[4]王旭东.中国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新进展[J].敦煌研究,2008(6):6-12.

[5]张虎元,刘平,王锦芳,等.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形成与剥离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7): 1883-1891.

[6]杨涛,李最雄,汪万福.交河故城土体裂隙灌浆材料性能试验[J].岩土工程学报,2009,28(增2):3782-3787.

[7]杨璐,孙满利,黄建华,等.交河故城PS-C灌浆加固材料可灌性的实验室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3):397-400.

[8]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 南竹加筋复合锚杆加固土遗址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27 (增2):

3381-3385.

[9]李黎,陈锐,邵明申,等.经PS加固土遗址水饱和强度及加固效果的环境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5):1074-1079.

[10]张景科,谌文武,崔凯,等.锚固灌浆过程中及工后交河故城崖体的变形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5):1064-1073.

[11]周环,张秉坚,陈港泉,等.潮湿环境下古代土遗址的原位保护加固研究[J].岩土力学,2008,29(4): 954-962.

[12]魏国锋,张秉坚,杨富巍,等. 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用于潮湿土遗址的加固保护[J].岩土力学,2012,33(3):702-712.

[13]张秉坚,周环,王旭东.潮湿环境的定量判别初探——以杭州良渚遗址为例[J].敦煌研究,2010(6):21-25.

[14]张虎元,李敏,王旭东. 潮湿土遗址界定及病害分类研究[J].敦煌研究,2011(6):18-23.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综合评审并正式

更名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年,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的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并予以正式命名,验收等级为优秀。鉴于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土遗址保护方面的领先优势,根据验收专家的建议,科技部同意并正式将工程中心命名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9 年2 月,科技部将“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入2008 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列第四,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唯一的部级工程中心。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6

关键词:保护;时空变化特征;湿地资源;新疆

中图分类号:S2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225

新疆湿地资源在保持区域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时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保证从根本上保护新疆湿地资源的保护,维护新疆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

1 新疆湿地资源时空变化的主要特征

1.1 时空变化的速度和幅度特征

新疆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通过湿地变化的速度、幅度、数量的区域差异来表示,其中湿地变化的速度可用湿地变化率定量描述,湿地变化率有利于正确的预测未来湿地的变化趋势、比较区域湿地变化的差异,其公式为:

R=

其中R表示某类型的湿地年变化率,T表示时段的长度,单位为年。而Ua、Ub则表示某类型湿地的面积。根据这一公式可对新疆的全部湿地类型进行时空变化率的计算。如对稻田湿地、库塘湿地、冰雪湿地、滩涂湿地、芦苇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进行实际面积测量之后,根据该公式计算出近10a新疆湿地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具体增长或减少的湿地面积。根据计算出的数据信息,芦苇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这2种类型的湿地对改善和维护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其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芦苇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的减少[1]。

1.2 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差异特征

湿地资源的时空变化还存在区域差异的特征,在研究时可以利用各区域的湿地相对变化率来表示,即

其中Ca和Cb表示研究初期和末期湿地的总面积。但R值为正值时,表示该区域与的湿地变化趋势与整体一致,若R值为负值,表示该区域与的湿地变化趋势与整体变化相反。根据该公示对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的湿地变化情况与新疆地区整体的湿地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在计算出具体的变化率可以直接判断出各地区不同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从而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3 湿地资源时空变化类型特征

根据新疆湿地资源的的空间重叠数据情况,各类型湿地资源之间具有相互转换的特征,芦苇湿地、沼泽湿地成为其主要的耕地类型,稻田湿地成为水浇地。由此可以说明该区域存在开垦湿地种田的问题,而保证湿地资源的空间稳定性,才可以有效的正常发挥其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空间面积变化超过20%就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因此,要重视研究和保护湿地资源的空间稳定性。

2 新疆湿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2.1 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

新疆湿地面临的重要威胁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天然湿地的减少,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可以实现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和湿地环境的目的。新疆建设完成的23处自然保护区中都有湿地资源,其中7个自然保护区为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因此要全面评价湿地的效益和功能,确定对新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湿地类型,然后针对这些重要湿地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机制,保证保护和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功能,从而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2.2 多方合作综合管理湿地资源

目前新疆湿地资源管理的主体包括环保、水利、国土、林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在实际管理中常常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协调性,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的漏洞,造成各部门权限存在冲突,从而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的湿地管理。因此,在进行湿地管理时应当加强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通过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分类分层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切实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3 加强法制监督

建立湿地管理法制管理机制,进行有利的法制监督。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效用,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法规,坚持建设直达队伍、执法机构的力度,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采用切实可行的执法方式,从而为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3 结 论

通过对新疆湿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保护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新疆湿地资源面临的形势严峻。资源出现锐减的趋势,因此需要相关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证新疆湿地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7

关键词: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度;层次分析法;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88-03

1 研究区概况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湿地资源,笔者选取了唐海湿地、七里海湿地、海兴湿地和南大港湿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滨海湿地[1]作为研究对象。这4块湿地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11.0℃,年平均降水量为600~680mm。其基本情况见表1。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2-3](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是1970年左右美国T.L.Saaty提出的,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需要分析决策的问题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层次包括总目标层,各层的子指标以及指标评价的准则。层次结构建好后,利用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方法,计算出每一层元素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具有的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是:首先建立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经过判断、比较与计算,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最后逐层推算全部指标对湿地生态评价总目标层的权重,并根据指标最终权重计算综合评价指数。在各层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的同时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才可进行层次单排序,否则就要重建判断矩阵,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众多的湿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中,按照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结合河北省滨海湿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专家讨论,选取最能确切反映滨海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指标[4]。根据河北省重要的自然湿地资源的特点,综合湿地内部生态结构和外部服务功能的表现,将选择的指标分为:总目标层(A),对自然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层(B),采用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环境反映总目标层的价值;指标评价层(C),是综合评价层指标的亚类,反映综合评价层的价值;具体指标层(D),是评价自然湿地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具体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滨海湿地D层各个指标的加权计算,得到了影响湿地可持续利用指标的权重(见表2),影响滨海湿地权重较大的是生物群落结构、植被型数量、文化价值、休闲娱乐和政策内容覆盖范围,表明湿地生物资源和人类对湿地的利用和保护是影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在生物群落结构指标中,4块湿地的加权分值都大于0.5,植被型数量除了南大港湿地为0.11外,其余3块湿地的数值都大于0.3;同时湿地文化价值和休闲娱乐指标反映湿地开发利用和旅游的价值,权重都是介于0.3~0.6,反映了旅游休闲价值是对湿地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影响;政策内容覆盖范围的权重都比较高,在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和隔离带有助于保护现有湿地。

根据滨海湿地20个指标的加权分值,计算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度,如表3所示。本文将湿地资源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综合评价数值越大表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越高,划分标准[5-6]如下:大于6是强可持续、5~6为偏强可持续、4~5中等可持续、3~4为弱可持续、小于3则为不可持续。由评分等级可定唐海湿地和七里海湿地处于中可持续利用度阶段,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处于弱可持续利用度阶段。河北省滨海地区没有可持续度大于5的湿地,表明河北省滨海湿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面临着进一步退化的威胁。

4 滨海湿地的保护措施

鉴于河北省滨海湿地所处的可持续利用度状态和各影响因子所占的比重,提出湿地保护的几点措施:

4.1 加强湿地保护立法 河北省的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理保护湿地的条例,目前对湿地采用“分而治之”的管理形式[7],一块湿地归多个部门管理。例如,湿地周边植被资源归林业部门管辖,而水资源归水利部门管辖,管理成本高。因此,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构权限以及管理职能的分工,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利用者、管理者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十分必要。

4.2 适度发展湿地旅游 考察发现,目前河北省现存的滨海湿地在当地都具有较好的旅游价值及休闲娱乐价值。在滨海湿地建立湿地观光旅游区[8]、湿地公园等,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即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与保护提供了经费。不过,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湿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4.3 加强湿地文化宣传,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对公众的湿地科研文化价值的宣传,促使公众了解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进而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湿地资源是一个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用湿地资源的益处,但是也有义务对湿地进行保护。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如果公众的素质不高,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难以实现。因此,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开展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5 结论

(1)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北省滨海湿地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得到了影响湿地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度,唐海湿地和七里海湿地处于中可持续度阶段,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为弱可持续度阶段,定量地描述了湿地目前所处的状态,对湿地的进一步保护提供了依据。

(2)针对各个滨海湿地不同指标的权重,将比重较大的指标列为湿地保护的重点,并提出了湿地保护的具体措施,从而促进了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0.

[2]乔青,高新法,张义文.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72-75.

[3]王建华,王艳霞,张义文.南大港湿地及其保护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27(3):309-312.

[4]杨会利,袁振杰,高伟明.七里海泻湖湿地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湿地科学,2009,7(2):118-124.

[5]程实.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27-28.

[6]鞠美庭,王艳霞,孟伟庆,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41-155.

[7]张义文,张素娟,杨兰举.唐海湿地保护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111-113.

[8]杨光华,包安明,陈曦.新疆博斯腾湖湿地生态质量的定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119-123.

湿地保护的措施篇8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static electricity protection measures, anti-static measures and anti-static grounding problems of electronic products.

关键词:电子产品;静电;放电;防护

Key words: electronic products; static electricity; electro-discharge;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N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2-0242-01

1 电子产品静电防护措施

1.1 基本要求。避免静电的产生,避免静电场,在容易产生静电的地方阻止静电的积累,迅速可靠而又有控制地泄放电荷,要求静电电位泄放至100V以下的时间小于1s;防止由带电的人或带电的物体接触而引起的直接放电;绝缘体上静电采用中和法;为使静电放电操作人员安全,防护系统的泄漏电流不允许超过5mA;运动或感应而带电的设备,它的导电部分要进行接地,不包括安装时的接地,如设备埋设在地下或安装在接地桩上;利用工具操作或修理有带静电危险的设备时,工具应接地;因油是绝缘体,因此,旋转部分一定接地,特殊需要时,要使用接触电刷或导电剂以保证接地;在管道、设备的法兰盘间的连接,最少要有两个良导体的螺栓保证电传导性,不然要使用专用的分路跨接线。

1.2 管理措施。操作技术人员需经过静电知识培训,持证上岗,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并带好手腕带;元器件在包装盒上要有明确的防静电放电的标志,在组装车间应有防静电的标志,管理部门要划定静电放电敏感器件的操作规则;要设置防静电工作区,设有明显的标志。

1.3 静电防护材料的性能。静电防护材料的性能一般包括:防止因为带电的人体或带电的物体接触引起直接放电;避免摩擦引起电的产生;避免静电场。

静电防护使用的材料,按其表面电阻率分为,导电型、静电型和耗散型。

1.4 防静电工作环境。防静电操作系统有工作台、限流电阻与台垫等构成。台垫的材料一定用静电防护材料组成,不得使用一般绝缘材料,台垫接限流电阻至地(软接地)。计算机和通信机房等使用的防静电地板,也要符合标准的规定,要可靠接地。

1.5 湿度的考虑。湿度对静电的积累和消散有较大的影响,湿度偏小,静电电位就高;湿度偏大时,静电电位就低。这是由于湿度较大,绝缘材料表面吸附了水分子,有时还有导电杂质而降低了绝缘,使静电泄漏。各种物体因受湿度作用不同,吸湿性大的,可能被水分润湿,受湿度作用较大;而吸湿性较小,受湿度作用也就小。

在湿度增高时,空气中离子的浓度逐渐增加,也可促使静电的中和与消散。从消除静电危害上看,保持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可为适宜。假设相对湿度低于30%,产生的静电放电较为强烈。空气的相对湿度也会受温度的作用。在绝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湿度就因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1.6 使用静电消除器消除静电干扰。它包括感应式静电消除器和高压静电消除器、离子流(离子风)静电消除器三种。

2 电子产品和设备的防静电措施

2.1 在MOS器件的各个输入端外部串联电阻器,MOS器件各个不同的输入端引线不能悬空,要把不同电路接到电源地、电源(源极)VSS或电源(漏极)VDD上。

2.2 CMOS器件的输出端,模拟开关除外,要用一个电阻器把各个输出端与电缆线路隔开,用两个高速开关二极管把电路钳位在Vss或VDD上。使用长输入电缆时,要使用滤波网络。

2.3 在静电放电敏感双极元器件的输入端,外接由一个电阻值较大的电阻器和一个容量大于100pF的电容器组成的RC网络,来降低静电放电的作用。当电路特性有规定时,或使用两个并联二极管在每个极性上钳位0.5V电压,将输入分流到地。

2.4 不得把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的引线,不经由保护电路直接与电连接器端子相连;与静电放电敏感电路连接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外接电连接器上应有静电放电保护帽(盖);与静电放电敏感产品连接的键盘、控制面板、手控装置、开关及锁定装置等,要设计成可通过机壳地线直接泄放人体上的静电荷。

2.5 电子产品和设备的接口电路尽可能使用静电放电敏感度为3级或不敏感的元器件。元器件和馄合电路布置要把静电放电敏感元器件远离产生静电场的部件,要应用静电抑制技术和静电屏蔽技术。

2.6 静电放电敏感产品应设置与大地或金属壳体相连接的接地端子。机箱壳体如有搭接,要使用单点接地。尽可能防止搭接。

3 电子产品防静电保护区

①防静电保护区要具有为控制或减少静电电荷(静电电压)所需的器材、设备和程序。②勿防静申保护区限制的是静电电压电平,在此区域内操作最敏感的静电放电敏感产品时,使其静电电压降至安全闭值以下。③设计防静电保护区的选择包括适当的接地措施,人员、电气安全和与操作程序相联系的改进要求,及与防静电保护区相关的要素,如减少人体服装、头发和动作可能产生的静电荷。④当静电放电敏感产品在去掉静电放电防护罩或防护包装的状态下,如果一定在防护区以外接收操作,需要规定详细的静电放电防护操作程序。⑤要有清晰的防静电保护区标志和接地连接点的标志。静电保护区入口处应设置接地杆,人员进入静电保护区前,先触摸接地杆,以泄放人员带的静电。

4 电子产品防静电接地措施

上一篇:农村基层治理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社区建设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