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策划运营范文

时间:2024-02-26 17:39:34

文旅策划运营

文旅策划运营篇1

?P键词:旅游经营;国际化;要点

Key words: tourism management;internationalization;main points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052-03

1 什么是市场经营国际化

市场经营国际化的本质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大至一个主权国家或小至一个实力经济体(公司),在产品组织、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等涉及经营行业的各个方面,与世界上各国市场进行充分有序的衔接,在遵守或依照全球型经济经营习惯、惯例和规则的前提下,与国际市场进行经营合作、经营学习、经营博弈等市场行为的交互过程和融合过程,市场经营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主动积极的变革自身的经营思维和方法,全面积极的参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作,逐步进入全球市场利润产业链,获取相应的经营利润[2]。旅游行业市场经营的国际化水平,能充分体现出一国或一地区的旅游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旅游行业对市场经营国际化提出了以下要求:①在旅游景区、景点等硬件或文脉软件方面,能通过管理运营,形成具有跨境竞争力的差异化特色;②严格的、能有效控制非法活动对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的法治水平;③在旅游产品设置和服务提供中,依照相关的国际质量标准,形成超越本地平均水平的表现;④相关地区的旅游行业拥有达到或超过国际旅游组织相关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⑤和谐、协调的区域人文、社交等社会氛围[3]。综合来看,旅游市场经营的国际化,就是拥有能达到国际品牌形象、做到市场跨境自由交易、服务水平与国际一致、经营管理有国际标准等前提。从重庆市近几年来的市场客观环境来看,不但已具备了相关的前提和基础,并且在诸如差异化特色的打造、稳定的法治化水平、具有引领性的地方标准设计、对旅游品牌的国际化推广等方面,也已逐步向上述相关要求接近[4]。

2 重庆旅游行业经营国际化的现状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的经济文化中心,属于人口超千万的超特大城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极和主要旅游产业带,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旅游行业已经发展为地区性的重要经济行业,目前正迈步走向中国西南地区国际旅游的首要客源集散地和首达旅游目的地。就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2016年重庆市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的旅游合作关系,国际旅游总收入增长17.5%,达到了2645亿元。特别是从近期2017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来看,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43.64亿元,GDP增速继续领跑全国,以10.5%的成绩居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榜首,为重庆旅游行业形成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环境。2016年,重庆市进一步加大旅游经营国际化的运作力度,例如在国际市场上成功推出“山水之都?美丽重庆”旅游主题宣传口号、成功举办2016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重庆香山旅游峰会等系列节会等,有力的扩大了重庆国际旅游城市影响力。在全国入境旅游小幅增长的大环境下,重庆市入境旅游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全年接待入境游客316.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依据《重庆市旅游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报告,至2020年,重庆市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旅游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要达到100条,入境游客要达到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以上。届时,重庆的旅游将达到全国一流的标准,旅游行业也将成为重庆市的主要战略支柱行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5]。

3 推动旅游市场经营国际化的要点

3.1 推动区域形象品牌的国际化

旅游是区域形象的代表,区域形象是旅游的承载体,推动重庆市区域品牌的国际化,就是要通过各种资源整合与策划工作,形成重庆市区域品牌主题定位,并将这一主题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依照相关策划、策略,稳定持续的进行宣传推广,让国际旅游市场上的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重庆的整体性区域形象,在市场上建立了稳固的整体性区域形象的基础上,再利用整合营销策略,系统性地推广重庆市区域内的各个景区、景点,或重庆市下属区县各自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形成“树干――树枝――树叶”的有序关系,避免中国某些省市那种在国际上进行形象推广时“只知景区景点,不知省份城市”的问题出现[6]。特别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借力打力的关系,例如利用欧美国际市场对旅游和景区的质量要求较高、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国际化的情况,形成针对国内的反向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昭示作用。同时,借助国际化资源,利用国际上知名的策划、宣传推广机构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发展理念,提高重庆市区域形象品牌在国际宣传中的创意水平,进一步在国际品牌塑造中,形成具有创新说服力的宣传作用。同时,应注重引入国际上的旅游开发资金,借助其雄厚的实力,深入打造或提升能代表重庆旅游特色的世界品牌级旅游项目、景区、景点,推动重庆区域品牌形象发展与国际经营类投资企业的战略合作联盟,减少发展中国家旅游进军发达国家市场时,经常遇到的那种非经济性贸易阻力。

3.2 推动对旅游行业运营的国际化

推动重庆旅游行业运营的国际化,并非盲目的从提升旅游景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入手,不从实际出发,动则打着经营国际化的名义,大修所谓景区服务配套设施、大建所谓国际交通枢纽站等硬件设施,或者超越实际的客服管理需要,花大钱投资所谓的“互联网+”智慧景区信息化系统等项目运行,因为这类应景之事,看似国际化,但很容易出现投资失准、提前量过余的问题。旅游行业运营管理的国际化,是从提升从业管理者的软件入手,即从管理思维、决策工具、战略创新等,这些能从顶层设计上决定行业发展的走势,是不是能适应国际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等新兴市场趋势的方法论入手[7],帮助从业者、管理者建立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水平、竞争环境、竞争风格等竞争因素的、系统化的“企业家思想”,以企业家的专业知识、精神和决策格局,来应对国际竞争挑战,形成行业管理的国际化。

3.3 旅游配套设施的一线国际化

旅游配套设施的国际化并非只是机械的欧美化,或只是参照欧美国家相关配套设施的标准来进行复制,或是亦步亦趋的从发达国家较早之前的起点进行照搬,而是要将目光盯向当今世界一流的水平和标准,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包括能迅速通达景区、景点的公路枢纽、铁路枢纽、河运中心和航空枢纽,其硬件质量水平必须向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线产品看齐[8],要建设令国际国内旅游者感到舒适体验的基础设施,形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项目之间便捷的路线网络,以及适当超前、适应需求动态环境的“互联网+”智慧景区信息化系统等,帮助国际消费者以最小的心理、精力等成本,享受重庆国际游的美景。旅游配套设施的一线化关键,不在于对一线质量的直接学习,更在于背后的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专业团队的建设,例如,重庆市近年来展开的“厕所革命”,以国际管理水平打造星级卫生条件的景区厕所,其背后就是基于相关管理标准的国际化管理团队的建设。应在旅游景区环境配套国际化水平的基础之上,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旅游建设和服务标准体系,从软硬两个方面的建设能力培育出发,通过认真筛选,集中建立一批从事各类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团队(以星型联盟为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或围绕股份集团公司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形成独具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专业人才群[9],通过管理团体的进化,推动一线化的进步。

3.4 项目定位运营策划的国际化

一个旅游区域能否形成有效的影响力、一个景区产品能否打造成功、一个景区的运营水平能否得到发展……关键取决于各个景区从项目定位到市场运营的策划工作。策划被称为社会科学“软科学”当中一门仍在处于发展前期、还未进入成熟期的系统专业知识[10],?τ谙钅可杓贫ㄎ弧⑹谐擞?策划的国际化,吸纳国际前沿的策划专业机构参与,对重庆全域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国内一些积极参与过国际旅游策划的先进机构,以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策划机构,通过在全球化中的大量实践性和实验性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策划专业经验,形成了不同于常规市场分析、研判或决策工具的自主知识产权型的市场策划工具和研究逻辑体系(与国际MBA管理教学中的通用策划工具或公式等有较大区别,更具专业前沿性),其在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长期实践,又修正了这些理论体系的均衡性,具有较强的适用功能,往往能促进景区项目形成国际标杆影响力[11]。例如,通过“猪八戒”等国际威客招标网络的全球招标,可以迅速有效集中这类策划机构,在与其合作中,学习到这些理论体系后,结合重庆地区的市场资源等外生条件,以及重庆本地的旅游“产学研”系统,对形成更适应重庆特色的策划方法,着眼于重庆旅游策划能力的长期创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5 市场创新营销的国际化

文旅策划运营篇2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乡村振兴;品牌建设

乡村旅游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环境、田园生态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地特有的农耕文化等元素,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科普、观光、度假和农事体验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1](P58),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还能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提供支撑。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我国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要求加大乡村旅游投资。在政策和市场的不断推动下,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迅猛发展。[2](P92)农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在推动旅游方式转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效益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产业园区形式引领农村旅游业发展,拓展旅游产业范围,完善农业旅游发展产业链,形成集群竞争优势,成为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动城乡融合、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加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研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指导借鉴意义。

一、城乡融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城乡融合的加速推进,为实现农村资源精准定位,农业生产要素汇集,旅游资源价值在城乡融合中得以开发提供新动能。农村立足城乡差异确定优势定位、资源价值,谋求融合发展,这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城乡平等互惠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一是城乡融合可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引导更多城市资源下乡;二是城乡融合可推动城乡互惠大流动,以农产品为城乡沟通媒介,开辟农产品市场空间也促进城镇旅游资源的丰富;三是城乡融合可打开三产融合的路径,以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当地农业品牌的树立,推动传统的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间产业融合力度;四是城乡融合可带动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发展,引导更多科研、生产、销售、电商、物流、资金等政府和企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力推动农村发展。[3](P82)

(二)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途径城乡融合为促进城乡统筹,并形成城乡良好互通,进而实现以城促乡,优化农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一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各乡村因地制宜制定主导产业,构建以自身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色产业结构;二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渠道,通过城乡均质发展带动了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电子商务和涉农服务业的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融合契机,借助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为乡村文化高附加值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合适途径。[4](P154)

(三)城乡融合为乡村旅游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新渠道乡村旅游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又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一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挖掘乡村旅游中的自然生态、农业经济、社会、农业文化、农业市场以及政策等相关资源,进而对农村自然生态、文化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体规划,为乡村旅游树立创意性品牌理念,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吸引力;二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为加强城乡区域合作研究,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新途径,近卫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对外推广奠定基础;三是城乡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与城镇逆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转移需求更好地融合,促进城郊型乡村成为都市人的新生活空间的发展,进而构建宜游、宜居、宜业的新空间。

二、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现状

(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内容更加丰富园区开发主要是在农村已有的生态资源、产品资源、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片区内的旅游业进行了整体开发,形成了具有观光休闲、科技展示、文化交流、亲子互动、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载体。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不断倾斜,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开展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活动,乡村旅游产业园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其内容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农业开发,更加注重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着力拓展农业功能,加快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从而焕发了农村旅游产业的活力。

(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用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旅游的新载体,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农业服务业发展等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其开发过程充分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到园区建设中,实现了旅游理念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与传统观光农业旅游相比,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在开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和优惠支撑,还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从而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社会企业和资本的入驻,也进一步促使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更加有针对性,能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化和收益的最大化。

(三)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更加注重人文性和服务性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主要以旅游生产要素和消费服务业态集聚为核心,更加注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满足多层次旅游体验需求。[5](41P)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会兼顾“文、养、学、闲、情、奇、商”等各类休闲需求,注重设计开发的人文性和服务性,选择具有特色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文化特色的区域,深度开挖特色化乡村旅游业态,并通过园区开发形成集聚地方特色的高水准、高要求、多活动、多文化的农业旅游综合体。同时,园区运营中也引入更加成熟的营销策略和运营团队,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并在着力规范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确保交通、住宿、娱乐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游客体验度。

三、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支持不到位,很多停留在文件里、口头上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其他和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文件,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导。但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的政策落实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严重受阻。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很多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希望借助乡村旅游政策文件和当前火热发展趋势,通过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来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广,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的政策落实较少,导致很多项目难以持续下去。

(二)资金缺乏,融资成本高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风土文化,加强该地区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丰富当前旅游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精准扶贫。但是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往往配套资金有限,很难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导致园区建设不得不求助于社会融资。但当前社会融资环境不足,融资方式匮乏,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因此,资金缺乏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建设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三)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不足一方面,当前很多地区政府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受政绩观和地区经济利益驱使,盲目跟风上马产业园区项目,但在园区开发前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及专业性指导,仅仅是照抄已有的项目案例,并未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趋同性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很多乡村旅游产业园区项目仍停留在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农家乐”等初级层次上,导致产业园项目类型单一且雷同现象突出,对当地农耕文化挖掘不足导致旅游产品体验性严重匮乏。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开发创新性和原创性的缺乏与当前公众对旅游多样化的需求脱节。[6](P61)

(四)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弱,经营管理混乱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中由于自身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不足,很多地区政府为弥补不足利用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来谋取地区发展,导致很多开发商对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中由于资金不足和政策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园区科技投入缺乏,进而导致园区科技性和前沿技术应用有限,难以吸引游客;再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缺乏顶层规划设计,且管理团队整体水平较低,导致经营管理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快速健康发展。[7](P21)

四、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的推进路径

(一)以城乡融合下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提高开发科学性首先,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必须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引领,立足当前,全面统筹设计,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旅游空间范围和产业布局。[8](P102)在开发前要先对当地旅游需求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制定符合城乡融合下满足居民需求的乡村旅游园区开发规划方案,突出园区建设的“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要素聚合、运营整合”的特色。其次,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开发要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提高园区开发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园区开发要紧紧围绕城乡融合这一根本原则,在产业园规划设计中坚持政府部门的主导,设计中要体现城市元素,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融合的原则对地区旅游业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提升旅游园交通、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城市旅游者进入园区旅游,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强化检查和监督,将引导和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乡村旅游产业园区作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其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地位,通过政策倾斜、统筹整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及投资等措施,确保方向引导和扶植政策能落到实处,为招商引资提供政策保障;在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检查和监督,重点培养创意性且符合整体规划的乡村旅游产业园,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积极引导旅游产业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在产业园正常运营阶段,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和资金扶持,强化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加强检查和监督,确保旅游产业园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形成,确保产业园资源充足,园区运营规范,利益分配合理,保障当地农户的经济利益,保障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培养乡村旅游新业态城乡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新契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城乡融合的条件和动能更加完善。城乡融合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劲动能。首先,借助城乡产业融合拓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带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农业电商等新型业态在农村的发展;其次,通过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民俗文化、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园,形成以城市居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既解决城市居民对田园的向往需求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后,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吸引城市社会资本,借助乡村旅游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立足农村生态自然资源和风俗文化,策划包装形成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产业园等新型产业业态,形成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在农村地区的集聚效应。

(四)加强产业园区管理运营的专业化及标准化水平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决定了其生存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旅游产业园区数量和品质的不断提升,各地区产业园区逐步转向由以开发为主转向以运营为主,“重开发、轻运营”转向了“重合作、重服务”,旅游产业园进入拼运营和服务的阶段,因此亟待通过提升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和高标准化来增强园综合竞争力。第一,引进专业团队和IP品牌,实现园区专业化管理,优化经营者和农户的管理决策制度,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分配体系,提升园区农户和经营者的协作水平和参与度;第二,建立旅游产业园服务管理综合评价体系,规范产业园旅游项目经营服务项目,形成统一化管理,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整天服务水平,提升游客观光体验度;第三,保护生态环境,严禁过度破坏。通过专业化和标准化管理,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确保乡村原有的特色,保持旅游吸引力;第四,借助互联网提升园区运营服务。通过在园区内引入“互联网+”思维,为园区的运营管理注入新思维,提升旅游体验度和产业园区整体服务水平。

文旅策划运营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旅游产业 运行要素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运行尚存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产业规制措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民族地区将有可能遭受多方面、深层次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运行机制,以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本文重点分析旅游产业运行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以期为下一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提供支撑。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开始的首要任务,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都应建立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目标和系列扩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其核心目标一般为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作用和地位的贡献率目标;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涵盖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1]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尤其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这是因为扩展目标的实现,既是旅游产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一经确立,便具有纲领性质,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将在发展目标的框架内进行。

二、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在旅游产业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产业的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关系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产业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的运行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由于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导缺失,在微观层面就表现为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者投诉不断、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等。所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谋求发展,首要的工作便是编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发展。

三、考量旅游产业供给要素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囊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它具体涉及到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众多生产要素,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最为紧缺的首先要数资金;其次为人力资源,即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再次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

(一)资金

民族地区相对较小的经济总量,决定了其在资金要素上供给严重不足,必须借助外来资金要素的投入。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来投资,可以出台旅游投资优惠政策,给予外来投资者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吸引外来资金,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要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现区域内融资,培育并引导区域内生资本流向旅游产业。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来说,产业发展基金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2]。

(二)旅游人力资源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为此,首先要从本区域发掘旅游专业人才,通过有效途径,如职业培训中心、旅游院校等,培养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吸引区域外的各种旅游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不断流入。要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居民的专业培养,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实现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要素

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如银行网点、邮政网点、移动通讯网点以及网吧等的设立,这些设施的配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

四、扶植旅游微观企业组织

旅游微观企业组织是旅游产业运行的真正主体,只有微观企业组织的强大,才可能有旅游产业的强大。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一般来讲,人们把旅行社业、饭店业与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这些行业中微观企业组织的发育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首先要有选择地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并通过它们的不断壮大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培育1-2个龙头企业,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使之具备较大的抗风险能力,并有实力参与对外竞争。

五、提升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3]。旅游市场营销的四大因素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1.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本地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特别对于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精心打造,在激发游客参与度上多下功夫。

2.在旅游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可以广泛应用心理定价、折扣定价、招徕定价等定价策略[7],特别对于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制品,可以尝试心理定价策略中的声望定价策略。

3.在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设计与安排上,一方面要广泛采用传统的依靠旅行社销售旅游产品的策略,并不断根据需要加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手段,实现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

4.在旅游产品的促销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的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由它们统筹使用相对较少的促销费用,研究确立并对外宣传民族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形象的定位及树立是其营销工作的核心,而形象定位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1)形象定位应以市场调查为出发点,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深入了解并把握客源市场的消费倾向和旅游偏好,找出定位的切入点;(2)形象定位当立足于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征;(3)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及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动;(4)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地区的竞争优势,避免定位与竞争对手重复。

参考文献:

[1] 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3):10-15

[2] 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72

[3] 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5-6

作者简介:

文旅策划运营篇4

关键词:旅游形象;策划;理论;我国

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和营销驱动后,进入了形象驱动的阶段。“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的观点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同。旅游形象研究对于提高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识别度、美誉度及引导旅游者的出游行为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形象是可以塑造的,其有效的手段就是对旅游地的形象进行策划。如何策划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特色形象,已成为一个旅游地或旅游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正如Pike(2002)所言,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关于旅游形象策划的综述类文章,只有苗学玲(2004)对我国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的述评。她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由表及里梳理10年间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其实仍属于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一、基本概念

(一)旅游形象

对旅游形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概念的是Mayo;国内最早提出旅游形象的学者是邱焰美(1986)。我国最早研究旅游形象的学者是白祖诚(1994)。

国外学者探讨最多的是旅游地形象(DestinationImage),其次是旅游形象(TourismImage)。国内学者在研究旅游形象这一概念时,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形象、旅游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区形象等。

经过了30多年不断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含义的理解经历一个从模糊到具体、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宽泛到集约的过程(程金龙等,2004)。但是,尽管研究所涉及的主题众多,在目的地形象的特性上仍未有共识,因此,仍有进一步理解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及组成的必要。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印象和期望;从旅游地角度来讲,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资源优势的集中体现(程金龙等,2004)。从时间角度来看,旅游形象由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及未来形象构成(马勇、李玺,2002);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形象可分为省(区)域(宏观尺度)、县(市)域(中观尺度)和景区(微观尺度)3个层次。

(二)旅游形象策划

陈传康等(1996)发表的《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一文被认为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旅游地的形象策划。1999年,李蕾蕾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旅游形象及策划的专著(乌铁红,2006)。

旅游形象策划是旅游地经过人为干预的形象再造过程。陈晓梅(2008)认为,旅游形象策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旅游形象前期研究、旅游形象定位研究、旅游形象推广研究、旅游形象影响及作用研究。苗学玲(2005)认为,旅游形象策划的步骤可以简化为4个部分(见图1)。

其中分析包括地理文脉、旅游形象的受众调查、替代性分析;定位指在分析的基础上将旅游地的核心理念概括出来,浓缩为一个形象口号;然后,围绕此理念在本地塑造物质视觉和人文感知形象;最后选择适当的传播手段影响受众。

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旅游形象”类文章进行二次检索。结果发现,“分析”、“定位”、“设计”、“传播”是旅游形象策划四个步骤相关词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因此,可以将旅游形象策划分为旅游形象分析、旅游形象定位、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传播四个阶段。本文借鉴苗学玲的“旅游地形象策划简化模型”,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研究内容

(一)旅游形象分析

我国旅游学者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旅游形象研究的领域,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1、“脉”理论

“脉”理论经历了“一脉”到“四脉”的丰富和发展历程。文脉概念最早由陈传康(2003)先生引入旅游规划(于1996年),特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后来,范业正(1998)将“文脉”进行细分,把旅游目的地自然因素称之为地脉,社会文化因素称之为文脉,“二脉理论”由此形成。牟红、姜蕊(2005)进一步将其细分为地脉、文脉、史脉;章尚正等(2006)则提出了地脉、文脉、商脉的新细分。熊元斌、柴海燕(2010)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四脉”理论,即地脉、文脉、商脉、人脉,并以商脉为核心重构旅游目的地形象分析理论。

此外,吴必虎(2001)提出“地方性研究”这一概念,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与“脉”理论一样,都是关于地理背景分析的研究方法。

“脉”理论是旅游地分析的重要理论框架,目前还处于描述性阶段,需要不断深入,形成层次体系。

2、旅游形象关系理论

旅游形象关系理论包括屏蔽和叠加两部分。自王衍用(1993)最早提出“热影区”概念以来,旅游形象屏蔽研究应运而生。许春晓(2001)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及性质,并对屏蔽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进行概述;李国平、叶文(2002)提出了游客感知“灰度区”与游客感知“光环区”的概念,并对“灰度区”旅游形象策划进行了一种模式探讨――旅游产品的形象整合模式;杨振之、陈谨(2003)对产生“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的原因、形象遮蔽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空间影响力和如何避免形象遮蔽,产生形象叠加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李雪松、田里(2009、2010)分析了旅游形象屏蔽机理、基本性质与空间表现。

旅游形象屏蔽理论核心内容之一是旅游形象替代性分析。吴必虎、宋治清(2001)强调了在旅游地形象的前期研究中,替代性分析的重要性。

旅游形象屏蔽与叠加其实是旅游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关于旅游形象屏蔽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是关于旅游形象叠加的研究却没有进展。如同替代性分析之于屏蔽理论,互补性分析之于叠加理论,是空白点。

(二)旅游形象定位

金颖若(2003)提出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口号设计应满足独特性、社会性、吸引性、认同性、整体性、层次性、艺术性的要求;戴继洲、徐升艳(2007)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定位互相雷同的问题,提出了旅游地形象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的独特性定位理论框架;赵磊(2009)从意象理论入手,以意象所内隐的内在底蕴与外在形象的相互生成机制作为理论支撑,对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实证定位。总之,旅游形象定位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多是嫁接其他学科理论。

(三)旅游形象设计

陈传康(1996)的CI(CorporateIdentity)、李蕾蕾(1999)的TDIS(TourismDestinationImageSystem)、殷柏慧(2004)的RIS(RegionalIdentitySystem)是目前国内旅游形象设计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框架。

陈传康的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以企业CIS为基础,旅游形象设计体系由企业CIS延伸形成,包括MI(理念基础)、BI(行为准则)、VI(视觉形象)三部分。李蕾蕾的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模式称为TDIS。它是以旅游形象调查为基础,对旅游地的地方性进行分析,综合得出形象定位和口号,然后根据形象定位设计形象感知系统(人-地感知形象和人-人感知形象)和形象传播系统的方法。殷柏慧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形象策划的RIS框架,分两个建构层,第一层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文化识别系统(CI)和视觉识别系统(VI)四个方面,第二层包含总体旅游形象策划(GI)、一级子系统形象策划(FI)、二级子系统形象策划(SI)和精品旅游线路形象策划(LI)四个层面。

本质上,这三种理论都没有脱离企业形象设计的阴影。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有待突破。

(四)旅游形象传播

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传播理论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它是世界旅游组织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李宏(2004)对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做了研究。周年兴、沙润(2001)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分为大众传媒传播、旅行中间商、形象代言人等8个传播阶段;罗秋菊(2009)运用城市触媒理论从触媒对象、触媒强度、触媒因素、触媒机理几个方面对大型事件活动提升举办地旅游形象进行研究评价。旅游形象传播的理论有待深化。例如,业界旅游形象营销正在向旅游形象管理转变,而理论界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对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从缘起发展到今天,研究基本上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因素到多因素的道路前进。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在旅游形象分析理论中,“脉”理论还处于描述性阶段,需要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科学分析体系,旅游形象关系理论关于旅游形象叠加的互补性研究尚存空白;在旅游形象定位理论中,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多是嫁接其他学科理论;在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中,陈传康的CI、李蕾蕾的TDIS、殷柏慧的RIS这三种理论都没有脱离企业形象设计的阴影,有待突破;在旅游形象传播理论中,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等理论有待深化,新的营销理念需要理论跟进。

总之,旅游形象策划研究的理论尚不完善。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旅游形象策划的一套完整、专门的理论。从理论研究的内容上看,国内旅游形象策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形象的分析和设计研究;从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旅游形象理论大部分是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同行的形象理论来解释旅游形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展望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更加重视基础理论,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加强旅游形象理论体系的研究;旅游形象分析系统化,定位注重准确性和差异性,设计突出个性和原创性,旅游形象营销转向旅游形象管理。

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有:一是旅游地形象的竞合分析;二是旅游形象的定位理论;三是旅游形象策划的系统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1、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4(2).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苗学玲.“旅游地形象策划”的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旅游地形象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5(4).

4、陈传康.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出版社,2003.

5、熊元斌,柴海燕.从“二脉”到“四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理论的新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6、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7、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8、李国平,叶文.游客感知“灰度区”的旅游形象策划初探――兼曲靖市旅游形象策划[J].人文地理,2002(4).

9、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4).

10、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文旅策划运营篇5

关键词:旅行社;增值税;税收筹划

一、旅行社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由于各大旅行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个性产品,降价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常用手段。而这样的竞争方式使旅行社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许多旅行社为了从低微的收入中增加利润,缩短景点和旅游时间,大量安排自费项目、安排购物点,甚至强迫游客购物,将风险转移给游客。2016年5月全面“营改增”后,旅行社面临着一个新的税收环境,通过税务筹划减轻旅行社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发展。

二、旅行社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分析

旅游服务,是指根据旅游者的要求,组织安排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商务等服务的业务活动。旅行社在收取团费、提供旅游团合同约定条款以外的额外接送服务、合同约定条款以外代旅客办理签证及通行证、销售旅游纪念品时会分别产生按生活服务中的旅游服务、按交通运输服务、按现代服务中的经济服务、按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销项税的纳税义务;而增值税进项税纳税义务,产生于购进自身经营所需货物、服务和提供旅游服务两方面。在经营过程中,旅行社购进汽车、人力资源服务等会发生增值税进项税纳税义务;为旅客提供旅游服务时,购进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娱乐、保险、电信、货运客运场站、租赁等服务时会发生增值税进项税纳税义务。

三、旅行社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税收筹划

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一般情况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特殊情况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旅行社不同的计税方法不同应税行为适用不同的税率,如表1。

旅行社不能仅就税率高低选择纳税人身份,应全面考虑发生进项税额的多少、取得进行税额的难易程度、适用简易计税方法和一般计税方法的差异大小等来选择。例:某旅行社增值税进项税额为A,其中可取得专用发票的金额为A1。销售额为X。若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应纳税额1=3%*X,若为一般纳税人,则应纳税额2=17%*X-A1,比较应纳税额1与应纳税额2的大小。若应纳税额1

四、旅行社增值税进项税的税收筹划

(一)票据抵扣进项税

“营改增”后,旅行社一般增值税纳税人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如出差住宿、广告、门市装修、物管水电房租、办公用品的专用发票等都可用其作为进项税抵扣。以上可用于抵扣的发票类型仅6种:上游旅行社的发票、住宿、餐饮、交通费、签证费和门票。其中,可抵扣的签证费发票是今年营改增后新增可抵扣的费用类型。

若为一般纳税人,就旅行社购进固定资产等取得的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一点,旅行社购进固定资产等时,应选择能够开具专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供应商,取得可抵扣的专用发票;若为小规模纳税人,即使购进固定资产等或发生以上出差的住宿费等费用取得了专用发票也不能抵扣,所以可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

(二)税收优惠的使用――零税率政策

《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国际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具体包括(1)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出境。(2)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入境。(3)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

境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程租服务,如果租赁的交通工具用于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由出租方按规定申请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境内的单位和个人向境内单位或个人提供期租、湿租服务,如果承租方利用租赁的交通工具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由承租方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境内的单位或个人向境外单位或个人提供期租、湿租服务,由出租方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境内单位和个人以无运输工具承运方式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由境内实际承运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无运输工具承运业务的经营者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对于跨国、境业务,旅行社可以根据不同税收优惠政策,选择最有利的交通运输方式。

五、旅行社增值税销项税的税收筹划

(一)分开核算不同应税行为的销售额

对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旅行社在提供旅行社、经纪服务(6%税率)的同时,也会提供一定的交通运输服务(11%税率)或销售纪念品(17%税率),此行为属于兼营行为。兼营行为可能涉及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况:兼有不同税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服务,兼有有不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服务,兼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根据规定,试点纳税人销售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适用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应分别核算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从高适用税率。如某旅行社作为一般纳税人,既提供旅游服务,又销售旅游产品。

税收筹划前:该旅行社旅游服务收入和销售旅游产品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核算,而财务部未分开核算,旅游服务收入和旅游产品销售收入一并征收增值税,应纳税额为(500+60)×17%=95.2(万元);税收筹划后:该旅行社将旅游产品销售部门独立出来,成立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子公司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在会计上独立核算。旅游服务收入应纳增值税=500×6%=30(万元),旅游产品销售收入应纳增值税=60×3%=1.8(万元)。应纳税额为30+1.8=31.8,可节税63.4万元。可看出,分开核算对业务多元化,有销售旅游产品且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旅行社尤其重要。

(二)选择全额或者差额计税方法

旅行社可选择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饮 费、交通费、签证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销售额;选择此办法的试点纳税人,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的上述费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开具普通发票。如果某旅行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A(假设A1适用6%,A2适用17%),向旅游服务购买方收取并支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签证费、门票费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用为B,购进固定资产、不动产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C。

方案一:不采用差额征收。

应纳税额1=A1*6%+A2*17%-B*6%-C

方案二:采用差额征收。

应纳税额2= (A-B)*5% -C

A2=0时,应纳税额1>应纳税额2;A2≠0时,当B>A1+12A2时,应纳税额1

参考文献:

[1]官波, 刘春花. 旅行社 “营改增”的影响预测及对策[J]. 税务研究, 2016(01): 102-104.

[2]赵霞. 旅行社企业税收筹划――基于供应链合作角度[J]. 价值工程, 2013, (18): 27-28.

[3]韩丹. 海南旅游企业税务筹划研究[J]. 现代商业, 2014, (32): 132-133.

[4]刘淑琴. 浅议“营改增”对旅行社行业税务的影响及建议[J]. 现代商业, 2016(02): 127-128.

[5]张力. 再谈旅行社营改增的实操. 环球旅讯.[EB/OL]http:///article/103636., 2016-05-16/ 2016-08-16.

文旅策划运营篇6

关键词:旅游政策;旅游经营;区域发展;少数民族

企业旅游业的发展政策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管理、环境保护相互管理和优化管理的措施。

一、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一)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支持

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明显的促进性作用,对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必须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经营管理提出更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政策应根据市场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和分析旅游企业经营现状和深层次矛盾,并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活动,找症结,帮助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同时,区域旅游部门应积极为旅游企业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如:定期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季度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及时提供旅游需求信息、上级政策信息;为旅游景区创建和星级饭店评定提供上门指导服务等。同时,区域旅游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柱,为旅游企业的发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总之,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贯彻优势旅游资源转换战略,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旅游名牌精品建设,大力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提升特色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二)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的协调共存

旅游业的政府的政策控制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协调共存,实现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发展为基础,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的区域统筹,资源开发整合。在旅游资源开发合作中,各县市政府要以开放的意识去面对旅游合作,打破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制度障碍,防止条块分割,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打造无行政障碍旅游区。例如: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2009年12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这预示着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政府还积极引导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重组或组合;加快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组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则必须要形成迎合政策的经营发展策略,实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分析

(一)对少数民族旅游业进行政策扶持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提出了“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及规范发展“农家乐”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以推动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少数民族区域应抓住这一政策机遇,结合各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围绕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质量层级和效益水平,重点做好推进落实的具体工作。在主体政策的引导下,区域政策必须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助推作用,从多方面促进少数民族企业的旅游业发展,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落后情形,因此必须要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加快旅游企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保证政府的经济拉动作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对少数民族旅游业整体发展进行规划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政策扶持必须要实现对企业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设置,保证旅游业的拓展能够实现区域规模,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少数民族区域来讲,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受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和规模情况的限制,因此必须依靠区域旅游业的政策扶持进行规划引导,避免出现集体自主进行开发,没有审批管理的随意发展。必须要通过科学规划引导,避免旅游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从区域布局上看,少数民族居住地往往都分布在位置偏僻、离城区较远的地区,在这种地区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必须要整合土地资源规划、进行有序发展的计划,在旅游部门政策的指导下形成全方面的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实现 “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龙头带动”的发展原则。

三、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

(一)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

1.民族活动资源的开发

少数民族有很多独特的民族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有一定的吸引力,会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例如:苗族为了祭拜祖先跳起的笛笙舞,壮族的师公舞,彝族的跳弓舞、打磨秋等;有表现军事武技的,如苗族的苗刀、矮拳;瑶族的双刀舞、盘王拳;壮族的白鹤棍等,项目众多,内涵丰厚,为开发和利用民族旅游活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种优势化的情况来看,区域政策要鼓励开发和研究更多的、形式丰富、内容吸引力强的少数民族活动,通过对民族活动的再利用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另外,在活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民族活动的维护和激励,要实现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的发展,鼓励运动表演活动,形成规模化的活动。

2.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开发实质是文化开发,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的热点旅游项目,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活动更是备受人们喜爱。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是多元化的,饮食文化、环境文化、习俗风情等都属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广阔内容。这些都是旅游资源的重点开发内容,例如:对于蒙古族饮食文化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蒙古族饮食,我们可以将蒙古族的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即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品尝当地蒙古族的特色饮食、名特产品。增进对地方各类名特美食的了解,又获得了丰富的感官体验,更可获得一种文化与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使游客乐在其中,通过饮食深入了解旅游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去想象和追求地方饮食所蕴含传统文化意味,获得丰富的体验。另外,民族地区建筑、环境、习俗文化也别具特色,具有民族特征的村落、居住环境、交通手段、山水风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点内容。政府部门必须要维护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优美和民族生存环境的协调共生,为民族旅游创设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二)加强旅游业的管理

1.企业管理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旅游企业的进步,因此必须要在企业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的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将传统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客户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旅游活动是立足于地区特色的基础上的,追求的是舒适化的休闲生活,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民族文化特征浓厚,有着较高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有限,必须要加强对休闲设备的维护和建设,实现全面化的休闲旅游服务,保证旅游客人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获得身心的舒适感受。所以,旅游企业管理应当根据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游客的服务需求,建立双轨制的服务体系,即传统文化提供与旅游酒店服务的并行体系。这样可以有效节约酒店设施建设的成本,合理布局资源,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而企业内部管理则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桎梏。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应该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建立各种旅游培训机构,加大力度实施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同时,引进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和高技术人才,通过互帮互助的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2.市场管理

旅游业其本质也属于旅游产品的推销和品牌建设,为了更好地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必须要重视旅游市场的开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表明,完全的市场化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主导能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市场化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市场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执行营销,旅游企业要发挥市场媒体宣传优势,激发去少数民族地区出游的兴趣和欲望。与传统媒体互补,连带宣传,达到宣传最大化。另外,旅游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反馈,在报纸广告印刷出版前,就能得到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便于调整广告计划细节和宣传战略,从而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环保管理

少数民族旅游的优势就是更为贴近自然的环保型旅游,为了发展这项旅游优势,旅游企业必须要形成环保管理措施,从本质上进行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和外部服务的环保优势发挥。首先,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税收、经济补偿等方式,影响旅游企业经营手段。对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实行关停。对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旅游企业,诸如采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业,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者生态补偿。其次,生态旅游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加入到保护资源和地理环境的行列中,朝着经济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外,旅游企业内部的环保管理要实现低碳经济管理,要遵循精、准、细、严”的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旅游企业的环保管理能够实现可持续旅游,能够节约资源,进行文化交流,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统一。

综上所述,旅游业发展政策对旅游业经营管理有支持作用,旅游业经营管理与政策之间是协调共存的,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业政策下的发展规划则要重视民族活动、民族文化、旅游企业管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少数民族旅游业经济价值的获取。

参考文献:

[1]刘峥. 关于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09,(12):68-69 .

[2]王蕊. 少数民族娱乐产业的资源开发[D]. 中央民族大学, 2008.1-59.

[3]顾强,宋欣,宋佳. 旅游经济――中国的朝阳产业[J]. 现代农业, 2010,(03):54-55 .

文旅策划运营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对策;黄湾镇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4-0156-02

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是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海宁市黄湾镇在综合山地资源、水果产业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水果采摘、户外运动等乡村旅游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发展现状

1.1 以旅游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重视沿山绿道打造,尖山村、钱江村、闸口村目前已建成15km游步道;全力推进尖山风情山村旅游接待中心工程建设,主体大楼完成结顶;实施了冷冰坞停车场提升、旅游厕所、旅游导览等设施建设。

1.2 完善政策扶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1.2.1 民宿产业发展 2015年12月黄湾镇出台了《民宿扶持奖励办法》,鼓励村民依靠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民宿产业,已有10多户村民申请开办民宿,已完成装修并营业的民宿5家,已全部完成《工商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等证照办理,开始营业。建立《民宿申报部门联审制度》和《民宿规范经营五证奖补制度》,镇区组织多个部门进行验收考核,及时将39.2万元民宿资金奖补到各民宿业主。

1.2.2 出台“花海”补助政策,凝聚人气,提高影响力 推出“花海”补助政策,确定花海种植区块,鼓励社会主体投资建设花海,种植了宽塘等4个花海项目,共计种植面积78.67hm2,花期5月―10月,丰富了镇区旅游资源,花海期间吸引了约10万人次游客前来赏花,极大提升了黄湾旅游的知名度。

1.3 完善招商引商制度,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引进培育市场投资主体,成功引进了大尖山滑翔基地项目,山顶起飞场、观景台、山下降落场等主体项目完成建设共计投资200万元并开始试运营,截至目前,仅半年时间接待游客量达1万余人次,实现营业额50余万元。

1.4 完善营销模式,加快旅游项目推介宣传

1.4.1 强化市场营销,以节庆聚人气,促产业发展 精心制作旅游资源招商宣传片,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及旅游线路,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结合水果、花海、宽塘、滑翔、高尔夫、厂店城、登山等,推出了“户外运动热起来、四季鲜果尝起来、乡村生活火起来、花海花田浪漫来”四大主题活动;设计了徒步拓展游、水果采摘游、养生度假游、时尚休闲游等4条旅游线路。加强与海宁日报等平台的合作,成功举办水果采摘节、观潮节、潮市街、养生文化节、二月初八等各类民俗活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1.4.2 强化市场营销,走出去、请进来、抓共建 重视走出去推介。先后参加市旅游局组织的上海、杭州、苏州旅游推介会,广泛宣传和推介一日游、二日游线路。重视请进来体验。组织和接待江苏、上海、浙江3地30余家旅行社来踩点定线,加强与途牛等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开展线上推广活动,在途牛网售卖了一日游游客量达到1000多人次。重视抓共建合作。与宽塘商业街、杭州新视野旅游公司等主体共建青少年户外教育基地,助推“阳光少年”高尔夫夏令营等宣传推广活动。

2 主要问题

2.1 旅游接待能力薄弱 由于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黄湾旅游知名度提升很快,水果采摘游、登山徒步游、野炊烧烤游、宽塘休闲游游客量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增加,按实际统计冷冰坞在柑橘采摘季期间最高日接待游客量达5000人次。游客量的增加对旅游配套资源,停车、吃饭、住宿等旅游资源需求量不断加大,而我们的旅游接待能力十分薄弱。如吃住行、游购娱等6个方面的功能配套不全。

2.2 民宿产业滞步不前 民宿产业刚刚起步,民宿层次不高,大部分民宿基本还是农家乐的状态,民宿点过于分散;各经营户之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差异及农家乐自身经营能力差异,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先发展起来的民宿户虽已尝到不少甜^,但周边农户依旧处于观望状态,打造10户连片的民宿样板村目前还有较大难度。

2.3 产业链还未形成 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一些以农业为基础开发的乡村休闲旅游,游客冷热不均,旅游旺季人多得没地方停车,季节一过冷冷清清,给休闲农业的持续管理经营带来许多矛盾。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点都比较分散,加上配套不足,旅客停留的时间往往不超过1d。

2.4 管理机制不健全 涉及道路、停车、旅游咨询服务、通讯设施等公共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依靠农户或村级集体无法承担;乡村旅游景点资源的整合缺点统筹规划。因此政府、农户、村集体、社会资本必须合力推进乡村旅游的机制创新。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规划引领 当前,黄湾镇(区)乡村休闲旅游以尖山风情山村和慢谷钱江为重点,分别建设运动休闲区和乡村慢生活休闲区,着力构建“一心一轴一带五区”的发展格局,按照全域景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生态、科技示范功能的农业体验基地,形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相融合的农业新模式,打造集乡村风景美丽、民俗风情独特的乡村公园。

3.2 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管理体系。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建立民宿行业协会,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开展“星级评比授牌”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对违章经营者进行处罚。二是结合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组织开展民宿业主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营销策划、服务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与档次。

3.3 创新发展机制 加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农户参与、村集体协调的发展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农民办不了、村集体办不起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鼓励社会投资者与村级组织合作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接待设施及必要的景观和游乐项目,提高经营档次。鼓励村集体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旅游接待和公共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作用,建设农民没有能力建设的配套项目,开展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营销。

3.4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一是与旅行社联姻,依托黄湾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慢生活体验”2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定期开展旅游推广活动,组织新闻记者、旅行社来镇区考察,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卖点,进行策划。三是利用新媒体、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专题活动策划运作,扩大乡村休闲旅游的知名度。

文旅策划运营篇8

摘要:旅游市场的经济行为是一个多方博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对旅游汽车的科学管理日益重要。本文建立了一个政府与投资者(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模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解释,且对博弈双方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政府旅游汽车模式博弈论

一、旅游汽车的经营管理模式

国际上旅游车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专业化公司和旅行社。在很多国家,二者是并存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模式的基础是珍贵的信誉。公司与旅行社进行双向选择,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公司化管理很严格,小到司机着装、白手套,大到为游客上下行李、开车门等,都有其统一规范的标准。旅行社模式,指旅行社拥有自己的车队,其前提就是实力。作为大批发商,国外很多旅行社不但拥有自己的车队,还拥有酒店、航空公司等。旅行社模式的优势在于,旅行社品牌与旅游车品牌一体化,从而保证旅游车的服务质量。我国关于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理论探讨还比较少,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编制,于1995年的《中国旅游汽车服务质量LB/T002—1995》是我国权威性的可操作性文献,对指导中国旅游汽车运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从不成熟到日益成熟,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差异化以及旅游车辆的换代更新和旅行社业务操作的模式随新技术、新需求的出现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汽车运作模式的探讨显得越发重要和急迫。

二、政府与投资者(车主)博弈模型

(一)模型假设

假定,(1)博弈双方:政府(包括所有制订政策影响旅游市场的政府部门,如发改委、交通厅、旅游局等)和投资者(拥有旅游汽车的公司或个人),双方在博弈中对其对手的特征、策略空间、支付函数都具有准确的知识。(2)政府的决策目标是通过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旅游汽车的数量增长与汽车档次提升使之与市场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增加汽车数量来服务更多旅客增加收入,从中获取最大收益。(3)决策时序:在每一时期(一年或几年)开始时,投资者根据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形成该时期的政策预期,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决定预期速度、数量,通过比较实际和预期速度、数量的差距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方案。(4)双方都通过游客人数来对旅游市场进行判断。

(二)政府决策的目标

因为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成本,因此,在t期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看作是追求稳定、发展的综合成本Z1的最小化。通过适当的简化,对政府决策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

三、博弈模型求解及经济解释

博弈分析就是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博弈均衡。如果考虑到游客人数对政府目标函数的影响,把约束代入政府的目标函数,则政府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因为政府和投资者了解对方的决策目标、决策规则,也了解经济运行状况,所以,政府目标函数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单个时期的决策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政府与旅游汽车车主的博弈分析,说明政府的科学管理、规划和投资者(车主)的风险防范是很重要的。

对政府来说,作为旅游市场博弈的一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为此,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科学预测方法,强调全局观、突出前瞻性,制定发展规划。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体系中各要素的活力。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办公效率。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与周到的服务,谨防角色错位。

上一篇:新常态经济的基本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