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1 17:01:08

农技推广重要性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现代农业

0引言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作为必要的生产工具,对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也对现代农业发展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改革,政府部门对于农业生产工作予以了充分的重视,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为了更好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加强农机推广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机活动的正常展开。

1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1.1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还有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生产效率低,并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促进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农业生产中主要是通过农业机械技术来实现农作物耕种,减少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2]。但目前来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普及化还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为此就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机的推广。

1.2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在农业发展中农机设备普及和农机技术提升,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直接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农机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机水平相对较高,对农机设备使用效率较高,农民通过使用农机设备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农产品的流通状态发生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也产生了明显的改善,提升了农村服务水平[3]。因此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还要重视对农业机械化技术设备的推广,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及时引进先进的机械和农业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1.3促进农机和农艺结合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健康发展还要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才能促进农机事业得到合理发展和健康发展,让农艺事业发展的更加完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工具和新型农机技术,将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体系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4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部分地区已经采用了农用机械设备,在使用机械设备时对农机技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根据区域农机需求状况,科学的选择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机械设备,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在农机设备推广中通过不断调整,让农机设备更符合农业生产需求和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4]。

2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农机技术推广不完善

在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时,地方农业部门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提高起着直接影响,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部门应建立长效规划和发展机制,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状况对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进行积极调整,从而避免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阻力,提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效率。但现阶段来看,在农业部门开展推广工作时,推广体系建立并不完善,也缺乏完善科学的项目管理制度,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将机械化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导致地区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有限。

2.2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者,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农机技术缺乏推广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技术和机械化技术了解程度较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并不能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导致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程度低[5]。另外,还由于受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影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合理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而且农民自身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于现代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还存在抵触心理,进而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产生阻碍。

3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策略

3.1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立项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和贯彻性的项目,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工作,还要求地方农业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予以重视,并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立项,制定相应的推广方案和计划,让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能更加连续、有效的开展。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对推广规划进行及时调整。

3.2加强农民科普教育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农业设备使用者,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设备操作能力,对农业机械技术的使用效率会带来直接影响,为此地区农业部门和基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通过科普的方式让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应用有更加全面的掌握,也更有利于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实施[6]。此外,农业部门还可以在地方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机械技术试点工作,让农民更加直观的看到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才能充分调动起农民对于农机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让农民可以快速掌握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

3.3加大地区推广资金投入

在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推广工作并不顺利,农民对于农机技术的应用积极性较低,而且由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差,农机设备购置费用较高,从而导致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帮助农民购置农机设备。投入专项资金,提升政府部门对农机技术推广效率和质量,也吸引更多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加大对农村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7]。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吸取社会中一些企业来推出优惠政策,或吸引企业投入专项资金,为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中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还存在问题,对于农机推广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进步,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和要求,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技术和农机设备的推广。地方政府部门及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重视程度,设置专门领导小组,设立推广专项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与科普教育,并基于补贴政策和补助政策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效率,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真正的发挥农机技术优势和作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尔新•别金汉.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及推广[J].农家致富顾问,2020,(12):132.

[2]李军辉,颜秋艳.浅谈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推广政策[J].中国设备工程,2019,(21):37-38.

[3]于海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19,13(29):152-153.

[4]田凤仙.关于农机推广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J].魅力中国,2018,(34):271.

[5]霍玲.微探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时代农机,2017,44(6):4-5.

[6]李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7):42.

[7]戴道林.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魅力中国,2020,(16):263-264.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2

一、生态农业的特征及其推广要求分析

1.1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使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的内涵体现了生态农业应致力于“六个结合”:①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②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③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④大农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相结合⑤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生态化与经济化、社会化相结合。因此,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下列特征。

(1)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环境不同。生态农业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研发各种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态工程和技术类型,以适应各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外部性。从经济学角度讲,生态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它克服了传统农业(尤其是石油农业)的负外部性,强调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既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以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又要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3)持续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它重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重视农业生产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发展;强调农业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整体性。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要求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使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业,这就决定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也不同于传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差异性。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的构成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区,具有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其对应于不同的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例如在我国西部农业生产中,高原和较高的山地区畜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则主要存在于平原地区。一定的农业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只有适宜于这种自然条件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生长起来,而不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则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自然条件虽然不能被视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绝对决定性因素,但对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制约无疑是明显而重要的。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考虑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方位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主要的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应包括对国家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协助农业生产者解决资金融通和产品流通问题,做好在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中传递推广的反馈信息工作。三是解决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软环境建设,如注重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人员。只有进行这种“全方位”的推广,才能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当然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一定的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优势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价值取向。计划价值取向指它必须达到政府所期望得公益性计划性目标,主要是社会生态效益目标。在现阶段,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在经济效益上的优越性并不突出。但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的改良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可以缓解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等负面影响。市场价值取向指它必须尽可能提高短期的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目前,生态农业单位产量不高于甚至低于现代农业,但农民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比较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并以此单项指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因此,从生态农业技术所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考虑,政府就非常有必要将其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从生态农业技术的市场效益角度看,政府在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过程中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2]

(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政府具有主导性。生态农业技术属公益性农技,它具有非独占性和效益的共享性、外溢性特征。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计划和市场双重导向性,使得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特征,导致生态农技推广主体包括推广机构、推广人员等在项目推广过程中很难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了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经营的内在动力,并达到生态农技推广中的公益性目标。也就是说政府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具有主导性,投资兴办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在这一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2.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4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三、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3.1建立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它们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能够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再让农户将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3.2建立新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耕种技术,重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功能:一是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把生态农业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农业技术需求者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及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向农业技术供给方确定科研方向,从而保证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效耦合,也促进农业技术研究、教育和推广三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三是地方各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协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制定和调整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对推广项进行管理。另外,对于生态农业的推广,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完成生态农业的推广目标。因此,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岗位,定编、定岗。

(2)建立能充分调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属于公益性技术推广范畴,因此,政府要建立保证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使生态农业科研、开发、转化投入能够获得高额的预期收益,从而刺激各利益主体,尤其是私人企业对农业的科研、开发、转化进行投资。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的奖励制度,对那些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重奖。在职称评聘工作中,把科技成果的推广情况作为考核科技人员的主要内容,要适当增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以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应当允许和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有偿的技术承包,所得合法收入应受法律保护。

(3)通过政策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生态农业推广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难以得到成本上的补偿,因此,必须依靠国家给予农业推广以强有力的支持,在坚持以国办推广机构作为主体,国家财政作为推广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合作推广,建立多渠道融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千方百计确保农业开发和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补贴和奖金,确保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技推广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于农业推广,使农技推广基金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推广项目中提倡使用各种银行贷款,可在农技推广基金中贴息予以扶持,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积极给推广事业贷款。三是鼓励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推广部门的经济实力,但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推广与经营的关系。四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鼓励各类企业、投资者把资金投到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4)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及农民科技培训机制。生态农业发展一方面要靠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推广,另一方面是农民能否接受生态农业技术。因此,一是要建立生态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生态农业科技培训。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 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化农业技术推广,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作为乡镇最基层的农业技术工作者,就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并对如何深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广大农民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农业技术在推广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第一,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不足。近几年来年,机构改革,成立农业服务中心,与镇机关工作人员合并使用,因政府抽用,使得镇农业部门人员本来就少的,显得更加紧缺,造成镇农业技术人员下村指导农民的时间相对少,经常只能应对上级部门或者当地政府安排的工作。

第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相对低。学校毕业的年轻专业性农技推广人才不能分配到乡镇基层,乡镇农技人员多数都是老的农技工作者,缺乏专业培训,专业能力较低,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第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主动性意识不强。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工作繁杂,地方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多,专业工作时间极少,可以说徒有虚名,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第四,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相对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广大的农村,农民居住的地方相对分散、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之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低,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老年人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养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较大的阻力。

第五,个别领导对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得到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个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因此给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力。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业技术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好的农业种养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个别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为推广工作扫清障碍。

第二,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培训。在推广过程中,由于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基本上是老农技工作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培训,以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因此,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认识和业务水平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充分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要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工作创造必要推广条件,在做好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尽量少安排中心工作,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业务工作。同时,还应落实应有的工作经费和考核奖励机制,真正调动起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4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业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特殊时期,尽管我国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基本上已经实现自给自足,但人均占有量不多。一旦农业的发展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一定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必然的影响。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措施

应该正视农业推广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解决对策,对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基层政府务必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对相关的制度不断加以完善。适当地提高科研经费能够有效地保证农业技术运用的可行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是顺利推广技术的重要保障。其次,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推广农业技术,解决农民的真正需求,保证推广的实用性[3]。最后,加大对道路和水利工程等基础性建设的投资力度。只有在农民相互合作、政府大力支持的新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下,才能够实现农民产量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另外,政府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改造和建设现有的流通设施,构建以县城为主、乡镇为中心、以村级站点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

(二)注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提高

推广人员的素质问题直接影响着技术推广的落实问题。基层政府应该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聘用一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并开展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大他们对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转变其工作观念。

(三)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为人民提供技术上的服务

不同地区对农业技术上的需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当地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同时,受某些地区农民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制约,农业推广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明显会有影响,将技术推广的场地移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场地,亲自投身实践,对农民正确掌握新的技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对农民的意见进行采纳或者接受,不断地完善农业推广的方式。

(四)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科研的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进行拨款

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是农民积极开展生产活动的重要保障,能够实现由农业技术到实际生产力的转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发展由起初的粗放型逐渐向现代集约型转换。集约型的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作为农业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推广工作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朝集约型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实现农业科技与实际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我国农业生产在范围上比较广,受南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调整推广途径和技术,因地制宜。另外,政府应当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基层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对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5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粮食产量一直都是农民关心的话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及农民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应该做好政策及宣传方面的工作,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然后农民要提高科技种田的意识,积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彻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生产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进步空间较小,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还处于落后状态,不利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可耕种土地面积小,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作业范围小,粮食产量不高,抗灾害能力弱等方面,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急需进行农业生产改革,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实行农业技术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一)明确公益性职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服务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公益性,应该履行公益性职能,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其公益性职能主要表现在重要农业种植技术的引进、实验、示范及后续工作中的检测和培训等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运行,可以将农业科技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并应用。在实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将经营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保证农技推广结构的人员编制,为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创造有利的环境。(二)创新人事管理,提高人才素质。农技推广人员是实施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保障,一切活动的执行都需要农技推广人员来完成,所以需要在人事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人事管理方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严格选拔用人机制,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员招入农技推广队伍中,充实队伍建设。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应该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在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提升,及时了解新技术、新产品。为了保证农技推广队伍综合水平的稳定性,需要对工作人员实行业绩考核,主要从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实绩及农民的评价两方面入手,从而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在实行农技推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技术的讲解和示范,另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将种植技术真正的传授给农民,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三)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将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及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积极吸收社会闲散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向农业发展,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放宽经营,政府可以订购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支持农业发展相关单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和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的职能,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四)理顺体系,合理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强大的后盾支持,经费是进行农技推广的重要基础,只有充足的经费才能够保证农技推广的顺利进行。我国中央财政对于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都会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地方政府更应该将农技推广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所以需要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为了保证农技推广项目的高质量,可以实行招投标机制,从而保证农技推广项目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认真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政府要加强引导广大农业技术员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率。

三、结语

农技推广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实现以科技兴农。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者:郑金波 张 杰 单位:黑龙江省龙江县杏山镇农业站

参考文献:

[1]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76-180.

[2]鞠芳.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6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的为基层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支撑。近年来,为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建设,抓好基层农业技术管理工作,更好地使农业公益性推广为农民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需求,相对落后的农业推广体系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造成农技推广相对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自身存在着效率低下、服务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的现象。二是社会对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视和投入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多措并举,积极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完善、合理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增、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1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推广体系尚不健全

农技推广业务性强,服务面宽,从上至下如果没有一个健全、完整的推广体系,很难将科技成果迅速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整个推广体系中,每个部分都至关重要,尤其是遍布基层、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从事推广工作的县、乡农技中心,作用与地位更是至关重要。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而给正常的农技推广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受到影响的是广大农民群众。

1.2基层农技队伍素质较低

在实际生产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等缺陷,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这种现象与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有关,同时也与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成长机制,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有关。因此,新时期加应强农技队伍素质建设[1-2]。

1.3基层农技中心基础薄弱

乡镇农技中心基础设施与工作条件落后,不仅严重影响乡镇农技人员的正常工作,还影响农技中心公益性职能的履行与职责的发挥,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民收入提高,同时也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社会极不协调。

1.4缺乏激励机制

农技人员缺乏成长动力与安全保障。无论是对单位、还是对个人,在自身建设、公益推广上,都很难有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因此,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

2.1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

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农业干部队伍,把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作为队伍建设重点,改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弱、水平低的状况。要在发挥整体活力,增强统筹协调、强化督查指导、创造发展环境上下功夫。在岗位设置和参公管理到位后,政府对部门的考核已由目标考核转为绩效考核,要认真探索并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使农技中心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高效,具有可操作性。

2.2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力地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项目实施以来,广大农技人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为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农业科技人员奔赴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包乡、包村、包户开展推广服务工作,落实各项农业技术措施,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控,开展高产创建,做好咨询服务,为农业丰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4]。

2.3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构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必须要顺应农村改革和发展方向要求,着眼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特别是要适应农业生产主体和经营方式的新变化、新要求,变革推广服务方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以满足产业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水平。

2.4做好农技推广宣传工作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7

有一种思潮认为: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对推广单位的财政拨款,使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脱离政府,自我发展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简称“脱钩”、“断奶”)。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挤占乡镇农技推广编制、排挤农技人员“下岗”,甚至非法拍卖、出租、侵占或平调农技推广机构财产,造成基层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农业生产遭受不良影响的严重情况。所谓“脱钩”、“断奶”,是对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误解,也是对国家农技推广性质、地位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农技推广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其特殊性质所决定,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是为了改革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模式,建立适应(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国家农技推广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涵盖如下四个方面:

1.1.内涵的载体性。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输载体,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与农业科研、教育并列的促进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第一的和基础的产业。由于农技推广的客体动植物直接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农技推广的对象是文化技术知识相对落后的农业劳动者,因此,农技推广具有不同于工业或其他产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五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农技推广组织,围绕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开展农科技术成果的引进、创新、试验、示范、宜传、培训和推广,为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历史性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我国将加人WTO,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形势,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成了迫切的客观要求。

1.2.职能的公益性。由于农技推广的许多方面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和市场失灵(或不愿进人)的领域(如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病虫测报、疫病防治、土壤地力监测、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等等),因而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和国家承担的公益性。同时,加强农技推广是国家保护农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增强农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政府关心农民利益的一种措施。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不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逐步解决农村贫困和农民饥饿问题。重视农业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确定农业推广事业和推广机构的法律地位并保证了推广经费的来源。多年来,全球农业推广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1.3.地位的法律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75%以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重视农业、加强农技推广,是党和政府长期的一贯的方针。新中国建立以来,建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央、省、市、县以至乡镇的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及网络体系,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并给予了国家法律和政策措施保障。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从法律的高度确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地位。从农业“两法’,到(1999〕79号、〔1993〕农(政)字第4号等有关文件中,有关农技推广机构的性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实农技推广经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不能搞“脱钩”、“断奶”,不能非法拍卖、转租、侵占、平调农技推广机构财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通过改革得到稳定和发展等等问题,均可找到有关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

1.4.作用的主体性。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全球范围的农业推广在意识形态、经济及技术层面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日本和荷兰等国,农民协会经济组织依然发达;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悄然出现了农业推广私人化、商业化,政府推广机构与生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合等新动态。我国农技推广也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衍生出集体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组织,这些组织以技术服务、技术互助和“公司十基地+农户”等新推广方法、方式,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农技推广。然而,不管是在国外或国内,国家(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全世界农业推广组织总数的81%仍是以农业部为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农技推广仍然是任重道远。因此,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地方机构改革中,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稳定体系,创新机制,开创农技推广服务新局面。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也不是简单的机构、人员或经费增减

我国农技推广,由于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前期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所以,尽管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基层农技推广先后进行了多方积极有益的探素,开展落实乡镇农技推广站(所)定性、定编、定员等工作,对于巩固队伍建设,拓展推广服务领域,更好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等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素质不高,推广服务乏力等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向题的表象是部分机构不落实,人员和经费少,工作环境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等,但其实质是体制和机制问题,就是说,现时基层农技推广有关方面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在体制和机制上还仍然存在着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2.1机构小而全,政事不分,管理不顺,队伍不稳。现有部分县农技推广中心挂个牌子,各专业站仍靠在行政局,或各行其是,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农、林、牧、渔、水利、农机、经管等各站(所)独立分设,机构繁杂但力量单薄而分散。同时,由于人、财、物“彻底下放”乡镇政府管理,因此,出现乡镇领导重视农业的,让农技人员多干推广工作;乡镇领导轻视农业的,将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技术推广成了“副业”;乡镇政府抓农技站“壮丁”、长期调借技术人员或安排非专业人员挤占农技编制成了普遍现象;乡镇水利所、兽医站等普遍成了乡镇政府安排落选村(居)干部的“书记处”、“老干站”。由于农技工作辛苦、提职难,不少中青年技术人员利用机会调离农技部门。由于经费困难,推广工作普遍缺乏计划性和自主性,或有计划难按计划实施。人员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年度考核干多少算多少;职称聘任也存在“准终身制”的倾向。

2.2队伍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和人员老龄化较严重。就已落实“三定”任务的多数乡镇农技推广站而言,技术人员配套普遍达不到省有关定编测算标准要求,职工队伍中除农业、林业技术人员比例基本达到(或接近)80%要求,兽医、经管技术人员不及30写,水利所队伍较大但技术人员不及15%。基层农技人员中,学历层次偏低,中专学历占主体,大专学历一成左右,本科学历寥寥无几。专业结构方面,传统种植业人员占很大比例,经作、经营管理、加工营销、农业经济、信息等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由于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未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不落实,绝大多数技术人员自跨进基层农技站门槛以来就没再受过规范培训和教育,因而,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不多,知识更新和提高跟不上形势要求。多年来农业院校毕业生调人基层推广的人数不少,但一直留下来的不多。由于“跳槽”严重,乡镇农技人员老龄化问题较突出,部分站50岁以上技术人员占半数以上,甚至达100%。

2.3.经费不足,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设备缺乏,技术手段落后。农技推广法中对农技推广投入有基本要求,省有关实施细则也有具体的规定。但据调查,多数地方财政年度农技推广经费投人不够数、不正常。经费困难成了推广部门困惑和制约推广任务完成的根本原因。部分县农技推广中心大楼虽建设多年,但空荡荡,没有必需的仪器设备。县农科所除几亩试验田和几件破旧难以利用的器具外,难觅它物。相当部分乡镇兽医、水利、农机等站(所)人员工资至今仍是县、镇各补一点,大部分自筹解决。不少兽医人员背起药箱自谋生路,防疫检疫工作基本失控。基本工资由财政全额下拨的农业、林业、水产等站,由于推广及培训经费不足,其计划任务多数完成不到一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足有十几至几十年历史,但有半数以上没有独立办公站址,日常挂靠在乡镇政府内办公。有独立站址的多数没有必要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刊物。

2.4.推广方法方式简单,服务领域狭窄,难以适应形势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传统农业也大大地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农技推广工作基本上仍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广”、“良种+技术+宣传+培训”等老一套,难以适应形势要求。农业社会化经营服务虽进行努力开拓,但由于“吃惯大锅饭”、怕“冒风险”、怕“得不偿失”、怕“搞经营引起其他干部反感”等陈旧保守观念的影响和经营活动中因资金困难、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以及社会上冲击等因素,经营服务难以形成规模,缺乏自我发展活力。

3.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必须实行体制管理、人事管理、资金投入和推广运作等方面的机制创新

基层农技推广是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前沿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在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地方机构改革中,县、乡镇农技推广组织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改革的政府性和综合的机遇,化解农技推广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政府给予基层农技推广的各种优惠政策以稳定和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及其事业。按照农业“两法”和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1999〕79号、中央〔2000〕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及方针政策为依据,以改革创新的姿态,从加强农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出发进行合理定性、定位和改革,在巩固前期“三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争取人事、编制、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创新,稳定和发展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推广服务水平,增强推广服务活力,开创农技推广服务新局面。

3.1.改革创新体制管理机制,加强推广服务体制建设。

3.1.1明确基本职能、理顺政事关系,强化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功能作用。将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各事业推广站从县行政局中分离出来,建成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隶属县农业局领导,人事及经济独立。中心保留种子(种苗)、植保植检、兽医防疫检疫、病虫测报、土肥能源环保等单位,增设农业教育培训、农业信息服务、农机服务等站,以增强推广服务功能。要把县农科所完全纳人中心管理并发挥其在农技引进、试验、示范和良种选繁育推广等作用。

3.1.2乡镇农技推广综合建站,独立建制。将乡镇农技推广七站(所)由目前各自独立,由乡镇政府管理的状态下,在稳定现有人员编制和技术队伍的基础上,全面合并组建新的一体化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或一套人马、多块牌子。集中力量,优势互补,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属国家事业性编制的人员及办公经费,一律由地方财政实行全额拨款,经济独立核算。

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实行以业务主管局(以农业局为主)和所在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县为主的双重管理制度。即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站长任命、人员编制、推广项目审定立项、人员经费、职称评审、业务考核及固定资产等由县主管局实行管理,其他行政工作以及推广项目资金配套等,由乡镇政府负贵管理和落实;涉及各有关业务局关系的,由双方或多方协商解决。

3.1.3优化队伍知识结构,落实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县、乡镇推广机构已核定的编制,不得娜作他用,也不准新安插非农技人员。技术人员比例要达到80%以上,并逐步实行农技推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对在编不在岗的技术人员要进行“返岗复位”,对达不到编制数的“空额”,要通过有计划和公开招考录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以补充。尤其要注意招聘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服务和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以调优农技推广队伍的人才知识结构。对占编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进行调离或实施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同时,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多级的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制度,分别实施对高、中、初级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把教育培训作为技术人员聘期内考核和职称晋升评审的主要条件,借以不断更新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水平。

3.1.4实施“一站两制”,推广工作与社会化服务并举。在县中心和乡镇站中精简整编出来的人员或根据需要招聘人员共同组成农业经营服务实体,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事业。实行“一个单位两种制度”,即工资经费由财政拨给的“编内”(国家事业编制)人员主要从事政府性公益性推广工作;工资费用通过经营服务性收人获得的编外人员从事经营服务。中心和站既有业务自,又有招聘经营服务人员的自。经营利润按〔1992〕农(农)字第18号文件规定办理。

3.2改革创新人事管理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推广服务体系活力。

3.2.1深化内部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由省一级制订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及管理制度,基层按照事业发展需要调整核定各推广机构人员数及高、中、初级职务资格职位数,明确各岗位职责任务,逐步推行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按聘任条件结合推广项目进行技术职务公开公平竞争受聘,年终考核,聘期综合考评。聘期业绩成果与下届聘任挂钩。对完不成岗位职贵和项目任务或考核不称职人员要解聘或降级,废除现行实际存在的技术职务聘任“准终身制”。

3.2.2切实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和执行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给予基层推广人员和推广服务实体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省、市、县农业与同级人事部门共同制订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及时充实、更新和提高基层推广人员的知识,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2.3.鼓励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事业,拓展农技推广服务新领域。鼓励国家农技人员在完成岗位责职的同时从事有偿技术承包和经营服务等活动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鼓励县推广服务中心和乡镇推广服务(综合)站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自主组建集体性质的农业服务公司或股份制公司、合资公司和创办科技示范场,实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政府要给予减免税和资金信贷优惠政策和指导管理。

3.2.4建立合理、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制度,促进竞争、增强推广服务体系内部活力。取消县中心和乡镇站行政级别,实行法人机构管理制。建立推广任务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县中心和乡镇站实行财政事业拨款总额包干制度和“一个单位两种制度”。国家农技人员基本工资以外的收人,由该员完成年度推广项目任务质量(或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及参与有偿服务所得利润率分配,或把职工一定比例的津贴、补贴留作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的风险金,按当年业绩进行分配或奖励;集体(合资或股份制)性质经营服务人员工资福利收人,实行基本工资加利润收益比例或按股份多少等进行合理分配。创造一个社会事业单位利益和个人追求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3.3改革创新经费投入机制,改善推广服务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推广服务手段。

3.3.1依照法律实施推广事业性制度化拨款。切实落实实施农技推广法关于支农资金10%和农发资金15%用作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的规定。县中心和乡镇站的农技推广事业费要列人县、乡镇财政年度预算。推广项目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推广项目实行规划、申报,由同级(或上级)农业业务主管、财政、科委等部门批准立项,签订任务合同书并落实专顶经费拨款,专项使用;年终实施推广项目总结验收等制度。对达不到(或未能完成)项目任务的,扣除下年度项目资金。试行推广效益与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奖金挂钩的做法,激励推广单位和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要特别注意发挥地方党政重视和支持农技推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作用。

3.3.2专项拨款(如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要改变以往“撒胡椒粉”的拨款方式,实行重点、大件、分级配套原则并建立项目申报、条件勘查、签约、资金拨配和项目检查验收制度,确保项目的落实和发挥作用,并实行严格的资产登记和管理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在近年内划拨部分专款,分别支持县推广服务中心和区域性重点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购置化验、培训、信息通讯等农技推广的仪器设备,逐渐强化推广服务手段。

3.3.3各乡镇站各自建成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站址并配套一定的仪器设备和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有旧站址的应加以改造充分利用,以降低建设费用。独立站应配建培训、图书资料(阅览)室和经营服务门市。建设资金以自筹为主,省、市、县和乡镇政府多级支持解决。新站址用地和试验基地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解决。技术站的资产要实行登记,明确产权,实行严格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拍卖、转租、侵占或平调。

3.3.4以县农科所、畜禽良种繁育(改良)站、乡镇农科站、农场为基础,由政府拨专项作为启动资金,或以民营集资、人股、招商引资等形式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做好良种的引进、改良、繁育、示范和推广,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3.5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所办经营服务实体的政策扶持,如优惠资金信贷、享受免征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集体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政策扶持和管理引导,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农技推广服务的合力。

3.4改革创新推广运行机制,提商推广服务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促进推广服务事业新发展。

3.4.1明确基本职能,履行基本职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事业单位,担负农业技术引进、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农民培训、农技咨询、农情监测预报等基本职能。在推广服务工作中,要履行上述基本职责和义务。要明确无偿推广和有偿经营服务的界限,实行推广和经营双线运作、双线管理。

3.4.2实行推广目标和推广内容及方式的改变。要变以增产为目标为以增加农民收人为目标,在抓好增产技术确保农产品总量稳定增加的同时,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收人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农科所、良种繁育场、科技示范场等作用,加快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围绕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推广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更要采用现代手段的推广方法;既要采用常规技术,更要采用高新技术;既要推广增产技术,又要推广节本增效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加工增值、保鲜、加工、储运等技术;既要继续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电台、报刊资料和培训,更要以信息为重要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努力实现技术目标与经济生态目标的有机统一,农民增产与增收的有机统一。

3.4.3改变单纯技术推广服务为综合推广服务,变以计划任务为中心为以农民为中心。积极鼓励、正确引导、管理和发挥村(居)集体推广服务组织、农民技术协会、民营农科企业公司、场、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农公司、中介组织、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农民技术人员等力量,形成以县推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站为骨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新格局。

农技推广重要性篇8

关键词:黑河;土肥技术;问题;解决措施

1. 土肥技术推广简介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长期对于土地的过度不合理开发导致耕作土地逐渐减少,农业种植是我国发展的基础,是保证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性行业之一,因此为更好的解决我国粮食短缺及温饱问题,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土肥技术的推广从而最大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土肥技术推广主要是指对土壤肥料相关应用技术的广泛性推广,此类技术推广对象可分为直接对象及间接对象,直接对象主要指耕地土壤及农作物,而间接对象则是对人员的推广,土肥技术推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高效发展作用,应用主体对土肥实施有效管理有效增强农作物生产产量增加。

2. 黑河土肥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性推广思维认知

黑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主产区,拥有丰富耕地资源,由于该地农民思想意识存在一定落后性,因此对于耕地合理种植、科学合理施肥认知仍存在一定缺陷,在土肥技术推广如测、配、施等各环节认知及推广不够深入,因此导致黑河区域土肥技术推广仍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实现有效深入性推广。

2.2技术推广方式具落后性

目前我国土肥技术推广方式多采用技术示范及行政干预相结合方式,国外推广方式多以农民作为推广受众主体,使农民自身参与到技术推广中,国外此类推广技术有利于农民更好的实现对土肥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收,因此此上研究可知,我国土肥技术推广方式与国外相关国家相比具有一定落后性。

2.3资金缺乏

土肥技术推广中资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技术推广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土肥技术若要实现有效推广得到合理及完善性应用便需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而做为推广重要主体的政府部门每年所拨放的技术推广资金非常有限,而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开支非常大,在推广效率低下的基础上政府便会适当的减少费用支出,从而造成不良循环,导致推广效率较低。

2.4推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黑河农村区域发展的局限性,大多数具有推广专业技术的人才多不愿在农村发展,目前土肥技术推广还未成熟,因此相关专业性推广人才较少,导致技术推广范围等受限,难以合理发展。

2.5推广体系缺乏完善性

就目前而言,黑河土肥技术推广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既定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土肥推广体系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包含缺乏科学完善的土肥技术推广体系及完善的保障制度,导致土肥技术推广缺乏体系及制度保障。

3. 土肥技术推广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3.1提升土肥推广意识

现阶段,若要实现土肥技术良好推广,首先需改变土肥推广思维认知,以宣传形式实现土肥推广,可采取书本印刷、口号宣传等方式使当地农民意识到土肥技术的应用重要意义,同时技术推广部门还可派遣专门的人员对农民进行土肥技术宣传及引导,提升土肥应用认知。

3.2创新推广方式

该地可针对现有土肥技术推广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及创新,如技术推广部门可组织相关农民参与土肥技术推广,凝聚群众力量,最大化发挥群众推广效果,同时各推广部门还可向农民发放相关土肥技术资料,组织科学讲座,加强各农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土肥技术推广。

3.3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

土肥技术推广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该地政府应予以足够重视,可拨放专项推广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同时组织专家及有经验的农民结合对技术的了解及认知建立适应于农村实际情况的完善的推广体系,满足农民需求。

3.4促进专业人才引进及完善发展

专业性技术及推广人才是土肥技术推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当地政府与相关单位应注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鼓励大学生毕业参与该项工作,加强人才培训事业建设,保证技术推广人才的合理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在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黑河区域土肥技术推广仍存在完善性推广思维缺乏、推广方式落后、资金缺乏、推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以及推广体系不完善等等问题,因此为不断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改善现有农业发展现状,黑河等地应提升土肥推广意识、创新推广方式、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的推广体系等,实现技术有效推广,提升农作物生产质量及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上一篇: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公路运输安全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