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培训范文

时间:2024-02-21 15:35:14

农技推广培训

农技推广培训篇1

一、二〇〇八年各项技术推广任务完成情况

对照《2008年县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及成人教育培训计划》,已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各项科技推广任务:

--完成节水灌慨900亩,为计划任务100亩的900%。

--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4.5万亩。

--完成水稻机育机插800亩,计划数为0。

--新增联合收割机33台,为计划任务20台的165%。

--新增耕耘机534台,为计划任务200台的267%。

--新增稻种催芽设备2套,计划数为0。

--新增插秧机4台,计划数为0。

二、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一)自我加压,完成机育机插秧试验示范项目。在省、市农机局未被立项是情况下,自筹资金实施了800亩的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工作,并一举获得成功。在不懂技术,没有任何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走出去到机插秧项目搞得好的县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在关键环节又请他们技术人员来进行现场指导,这样,一边学习技术资料,一边进行先期模拟试验,再进行具体操作,完成好了机育机插秧工作。

(二)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发展规划。我局站在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局的高度,把农机科教工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注重实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主动争取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争取购机补贴、水稻机育机插和农机培训等列入政府工作议程中,进一步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因地制宜地议定了“抓跨区作业促耕收、抓示范培训带机插”的思路,制定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计划和具体步骤,重点抓好了全县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技术推广,地区的机械化栽植、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确保我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的顺利实施。

(四)严格项目实施流程,工作程序规范到位。一是在购机补贴项目中从购机者提出申请,购机公示、签订协议和审批、提机送货到档案管理、报表报送、售后服务,都严格按规定,按目录,按价格实行阳光操作,实行定点销售。二是全局上下,通力合作,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分片分乡镇落实任务。三是强化跟踪,强化督办,每月向政府汇报和通报进度,职(本文来自,转载请注明)工每月必须到督办乡镇去,并向购机办汇报。通过努力共完成购机补贴、农机装备推进项目中央资金335万元。其中耕耘机534台,拖拉机30台,联合收割机33台,育秧设备2台套,插秧机械4台,机动喷雾机27台。新增农机装备值997万元,使734户农民直接受益,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五)切实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在机育机插秧的试验、示范中县农业局的农艺师积极参与,与我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机育机插秧中农机与农艺要求的结合。在其他农业生产中也做得农机和农艺的结合。农机作业满足了农艺的要求,新的农艺设计考虑了有利于农机作业。

三、科普宣传

四、教育培训

农技推广培训篇2

摘要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3] 马桂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232-233.

农技推广培训篇3

关键词:农民培训;水稻精确定量 ;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技术与农民培训工程密切结合,通过培训,农户对该项技术基本掌握。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培训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力度。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调查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问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种植区的9个乡镇。

一、参加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龄在35岁以下农户占32.4%,36~50岁的农户57.2%,50岁以上的农户也达到10.4%,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调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专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从事完全务农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军人占6.2%,种植大户则占22.1%,其他人员(包括外地承包户)占9.7%。

抽样调查中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5.2%,1万~2万的占48.3%,2万以上的36.5%,其中农业收入为0.5万元,0.5万元~1.5万元,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3%,62.1%和19.6%,水稻种植约50%的农户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25%,低于1 000元的农户占25%。

调查中,家庭支出在0.8万元以下、0.8万元~1.5万元以及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农户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过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农户对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认知与意愿状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64.14%的农户知道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该技术一无所知的农户也占35.86%,其中60.69%的农户通过农民培训得知,19.31%的农户通过农民技术协会或合作社知道的,通过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宣传了解该项技术的占18%,通过其他途径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示范户带动、亲朋好友介绍的占2%。可见,农民培训在农民进行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中起到主导性作用。

在一无所知农户中,对于不知道精确定量施肥的农户原因很多,28.97%的人称从未有机构和人员介绍过,34.48%的农户以为技术太难,不想深入了解,而认为费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调查表明,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掌握的难度一定程度制约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该项技术不知道的农户中,经过培训,78.62%表示比较愿意采用,15.17%的农户对此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绝的仅有6.11%。对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认为搞农业不需要科学,自己有施肥经验,农业生产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会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也有农户表示田太少,没必要。

当然,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调查组还对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进行了调查,41.38%的农户表示是最先采纳的,而别人采纳后有效果就采纳的农户占到57.24%,不愿采纳的仅占1.38%。

选择愿意采纳的农户,52.45%的认为多学一门技术有好处,39.31%的农户认为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他的则认为别人采用了,我也会采用。

调查中,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农户感觉该技术较难掌握,48.28%的认为一般,7.59%的认为比较容易掌握,9.65%而的农户则认为掌握很困难。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接受过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占85%,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广播电视传媒的宣传,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户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还是传统的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为主,对农户之间的示范带动和广电媒体培训并不热衷,56.45%的农户选择集中授课,37.25%的农户选择田间指导。

三、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调查

1.农户对技术培训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农户对县级、镇级农技中心技术指导服务较为满意,69%的农户比较认可,评价一般的农户约25%;农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培训中心以及专家授课等技术服务满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在培训后,县级、镇级农技推广部门通过走访,反馈,经调查,80%的农户在采纳技术后得到回访指导,63.45%的农户对此较满意,27.1%的农户反应一般,当然也有9.45%的农户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2.农户对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分析。农户在使用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72%的农民普遍认为增加了水稻产量,70%的农户反应节约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农户表示使用该技术过程中,肥料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响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因素分析

1.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影响。(1)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对技术采纳的意愿与接受程度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接受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户受年龄、性别和从事农业的身份影响较大。50岁以下农户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男性农户普遍比女性农户接受能力较强,农业从业人员中,村干部、退伍军人、种植大户的热情较高。(2)文化程度不同,对技术的掌握采纳与应用程度上具有差异。采用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民中,明显出现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学的比例特征,约2/3的高中文化农户,1/3的初中文化农民以及1/4的小学文化农民采用过该技术,文化程度越高,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较高。

2.农户家庭收入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动力基础,也是影响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对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形成的动因看,农民收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已获得的实际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础;二是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它是构成有效需求的动力。

3.农业经营规模因素影响。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制约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确定量施肥这项技术的人员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的农民80%采用了该技术,而人均耕地低于1亩的农户中,仅有20%的农户采用。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或技术利用方面来讲,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也受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较大,这是由现代农业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农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是建立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利益引导机制的根本因素。从农民本身来讲,缺乏采纳新技术的动力,在农业生产上就表现出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现结果就是技术创新率低,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调查中完全从事水稻种植与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中,80%的农户采用了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而兼营蔬菜、水果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技术应用的人员比例则为40%。

5.政府行为因素影响。政府政策宣传的力度、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的程度、技术推广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等的不同,同样对农户的技术采纳形成影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国家惠农政策好戏连台,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相继出台,农户人均补贴也高达140元,在此基础上,广泛宣传精确定量施肥是成为送科技下乡的重头戏,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对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精确定量。

五、结论

通过以几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培训,以及对现代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低、规模化程度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该技术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建议在后续推广实施中,要充分重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及文化素质。同时应结合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集约作业,拉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设立培训示范平台,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形成农民培训新模式,是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敏,王昌全,等.浅谈精确施肥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4):376-380.

[2]凌启鸿,张洪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林绍光,黄继庆.精确施肥技术推广实践与探索[J].广西农学报,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农・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张进铭,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9]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10]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

[11]王志刚,王磊,等.农户采用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的行为分析[J].农业经济,2007,(3).

农技推广培训篇4

主要任务:抓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培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成果下乡、进村、入户、到田头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主要目标:

(一)培养科技带头人200人;

(二)农校、农广校招生3000人。其中:市农校2800人,农广校200人。

(三)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

(四)绿色证书培训10000人;

(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3000人,对全市县乡两级3818名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二、主要工作情况

1、组织参加“三下乡”活动。2009年1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等市级18个部门组织的2009年*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安宁市八街镇中心广场举行,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成科技人员、专家20余人的服务队,开展畜禽禁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村实用技术宣传和种植业、畜牧业专家咨询。共计发放各种宣传品9200份,发放农资500袋,种子200公斤,现场咨询人数达千余人次。

2、组织《*农业》征订。1月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组织局属各单位、各县(市)区征订《*农业》杂志,全市共计征订1325份。

3、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申报。2月在全市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奖的申报工作,全市共完成《*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等11个项目的评审、申报工作。

4、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周活动。5月16日*市、盘龙区将在东风广场共同举办*市暨盘龙区2009年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安排我局组织开展农业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我局由科教处牵头,组织市兽医站、市动物检疫站、市农科院、市种子管理站、市植保站等单位相关农业科技专家、科技人员2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5、完成提案回复面商工作。完成了《关于在*市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等5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面商。

6、组织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按照省厅要求,制定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方案,下发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通知,全市2009年全年计划从种植业、畜牧业、农经、农业科教育等领域开展培训,使县乡两级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数共计3818人,全部轮训一遍,在全市行政村中每个村培养1名农民技术骨干,合计1370人;在全市1370个村培训骨干农民6850人实现整村(队)推进。主要推广应用10项新品种、新技术。截止4月31日,全市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262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7.6%,开班274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239个,培训2165人;现场实训班35个,培训461人;送2人异地研修。全市已培训农民技术员1956人,开班122个,其中:县乡集中办班60个,培训850人;现场实训班62个,培训1106人。

7、市农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整体并入*学院,科教处正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农校的清产核资、平稳移交工作。市农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学校春招班招生60人,完成校内短期培训302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200人,完成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目标任务的100%,校外短期培训2500人。市农广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6491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4.91%,组织技能培训鉴定290人,与*教育电视办的《兴农天地》栏目继续每周一期三次播放。市、县农机校1-6月全市培训各类人员8542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2235人,拖拉机驾驶员2085人,汽车驾驶员3761人,摩托车驾驶员461人。全市共计完成各类、各专业短期技能培训17835人。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投入大部分投入到当年生产中,科技投入特别是科技开发、农民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消化研发力度不够,技术储备不足,在部分县区财政困难,基本无农业科技投入,一些地方过去大力推广转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缩水退步。二是农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大多数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都集中在产中阶段,产前、产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专业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新兴产业花卉、蔬菜及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和营销人才缺乏;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观念陈旧,缺乏一技之长,需要培训的面广、人数多、农民对科技的多元化需求迫切。

四、下步工作重点

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统揽全局,贯穿科教工作始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积极争取部、省级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在上年年工作基础上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1、围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储备工作。

2、积极申报省、部级农业科技教育项目,并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加快成果转化推广步伐。

3、加快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走出去”,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技推广培训篇5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中央1号文件、各级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年农业生产任务、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春播春管,以农业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二、目标任务

全年组织实施送科技培训活动,培训300场7万人次,各乡镇农技中心培训3万人次,各二级单位、二级局培训4万人次。其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2名、培训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125名、新型职业农民10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名。印发技术资料7万份,编印《农业》12期12万份,开展农技“110”专家咨询、农业产销信息发送等服务,确保农业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田率。

三、培训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和阳光工程提质增效,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开展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初加工等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2014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要以此为契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法规、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强化农民质量安全意识,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培训形式

(一)集中办班。通过农业系统各单位专家和邀请有关农业专家在全市各乡镇、村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推广“划片办班,集中培训”、“农民点单,按需培训”等模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加强师生互动,采取趣味答题、有奖问答、培训游戏等有效办法,提高农民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利用媒体网络宣传。组织广大农民认真收看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开办的“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大讲堂”,认真学习农业远程教育网开辟的“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节目”,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广大农民进行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

(三)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结合生产实际和重点推广普及的农业实用先进技术,编发制作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明白纸”、光盘等资料下发给农民,做到科技直接入户。

(四)专家现场田间指导。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农事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五)典型经验推介。总结宣传推广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产业的科技致富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致富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扩大辐射带动范围。

五、任务安排

(一)早部署、早启动。2014年2月,市农业局在红花套镇南桥村举办2014年全市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现场启动仪式。

(二)科学分组、常年培训。按照各单位工作职能,组成科技培训组,开展常年农民科技培训。

1、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组(6人):组长: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培训,全年培训6400人,发放技术资料6400份。

2、农业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负责全市粮、油、菜作物技术培训,重点抓好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园区和粮、油、菜相关项目村、重点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3、特产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负责全市柑、茶、桑产业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百个柑桔精品园、百里高效茶园走廊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培训。全年培训10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份。

4、植保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5、土壤肥料科技培训组(5人):组长:重点抓好农作物、特产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域农民培训,全年培训3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

6、全市基层农技推广考评人员和全市村级农技推广员知识更新培训组。一是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组织局属各单位和乡镇处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分期集中到农业高等院校参加“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的学习,共22人。二是以产业为单元,结合农事时节,聘请专家、教授采取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训120人。三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对全市125名村级农技推广员候选对象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增强其服务能力。四是依托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退耕农民技能培训、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等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农业生产人员、涉农企业从业人员、专业合作组织人员、农民创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全年培训1600人,发放资料1600份。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农村实用人才300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示范户1200人。全年共培训1967人,印发技术资料1967份。

7、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组(2人)。充分利用“12316”三农综合服务热线、农业网、农业报、“三峡手机报”、《垄上行》栏目、农村信息化平台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惠农政策、农业三新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000人,印发技术资料5000份。

8、农机科技培训组(6人):组长:艾家会。成员:李反修、王家宏、陈砚平、梁俭、周祥春。重点围绕农业和农机化转型发展需要,建设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与维修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机手和农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春耕生产。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9、水产科技培训组(4人):组长:重点抓好清江库区和全市专业鱼池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全年培训2500人,印发技术资料2500份。

10、农业法律法规培训组(7人)。对农资经营户重点开展《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农资经营户、柑桔打蜡加工业主3000人次,发放资料3000份。

11、乡(镇、处)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组:重点围饶本区域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紧密配合市级各培训组,做好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全年培训30000人,印发技术资料30000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教科,由科教科长任办公室主任。科教科具体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协调、情况汇总等日常工作。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阳光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科技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培训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向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农业教育培训网报送相关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掀起农业科技大培训热潮。

农技推广培训篇6

软件优势作为为“三农”事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农业职业教育场所,农业高职院校都拥有一批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功底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农业高职院校的人力、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网络,能迅速地将农村生产技术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中去。

2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及发挥形式

2.1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教育培训与技术服务,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传播手段,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提高推广效率。

2.2农业高职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形式

2.2.1教育培训除了农业高职院校本身的全日制人才培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方法之外,按照职业院校“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农业高职院校一般都成立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学院(中心),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专题培训。这种培训能够更好地根据农民的需要和时间安排,充分利用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实训基地等资源开展培训,培训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选择报告会、讲座、论坛、经验交流、现场示范、知识竞赛等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这种培训通常会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各省农业厅、扶贫办、发改委甚至妇联等都负责了大量的为“三农”事业发展培训人才的任务,而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最佳地点就是当地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

2.2.2定向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要求,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设置应当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主。乡镇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岗位应当全部为专业技术岗位,县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80%,其他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70%。而事实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远远达不到要求,少数“科班”毕业生,普遍存在缺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象。从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出发,农业高职院校在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领域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矛盾,非农专业人员配置比例过大,在岗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老化,高素质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严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将制约我国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为切实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2.3技术服务组成专家团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开展咨询服务,也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开通交流论坛或QQ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咨询服务。有的培训班学员结业后,专家教授继续通过网络平台为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咨询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学员解困、专家教授增长实际经验的“双赢”。

2.2.4科技下乡科技下乡、送教下乡是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县、校合作,选派当地需要的农业专家挂职锻炼、下乡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必要时可以将课堂办在田间地头,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通过赠送农业书籍、光盘等形式,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能、帮助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每年寒暑假期可以组织农业高职院校师生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实践活动。

2.2.5示范推广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基地或在实训场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开展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实践,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等生产实践与技术示范服务。并根据实践活动完善和修订示范推广技术规程、规范,更好地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技推广培训篇7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嘉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如梁宝寺、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满硐、孟姑集、马村、嘉祥镇大蒜种植,纸坊镇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9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合作经济组织248个。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大张楼镇发展速生丰产林2.8万亩,带动木材加工企业20余家,旋皮机240余台,林业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纸坊镇宏祥牧业固定资产投资2027万元,年繁育肉鸭、肉鸡种苗260万只,带动农户3500户,农户增加收入7000万元。

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70人;学历层次也大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的139人。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嘉祥县农技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农民意识及其它客观原因的制约,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整风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四是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在自家地里种上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白菜等多种蔬菜,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还有极少数村民不讲诚信,企业与村民签了订单,收获的农产品不卖给该企业,影响了农企合作关系,制约了自身发展。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一是培训力量不足。我县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务农人员年龄老化,这些人的商品观念、信息观念、政策观念、科技观念都比较差,技术接受能力低,对这些人讲技术难懂,发资料难看,教操作难会,先进适用的技术难以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全县714个行政村,文化大院仅有110处,极少数村建设了农村书屋,微机网络没有普及,部分村远程教育配备的微机放在村干部家中,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很困难,科技培训教育跟不上农业生产的需要。由于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农村能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偏少,很多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5、人均占有土地少且分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土地较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发展种植、养殖调地很困难,有的地方甚至每亩1000元租金还租不到地,想规模发展必须拿出专门人员负责协调土地。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定期送到济宁农校、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学习,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有线电视,大力推进村村通宽带,设立科技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技术、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农技推广培训篇8

一、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丰县农广校积极与农委系统内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主阵地,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县镇两级农民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体系。

1. 明确分工。县农广校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讲师团的组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指导与督查及在校开展创业农民、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四类培训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依托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和村委会做好人员的组织、培训地点的落实,由农广校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形成了由县到镇、到村的教育培训网络。

2. 横向联合。县农广校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充分征求农民意见,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借助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农委及农工办、农机等涉农部门合作,还与组织、人事、工商、民政、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联合搭台唱戏,形成强大的培训组织合力。如与组织部合作,组织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干部的创业培训;与团县委合作,开展农村青年的创业培训;与农工办、工商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的培训;与民政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协会的培训等。

3. 整合资源。县农广校整合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资源、中华果都网站的网络设备资源和农广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县、镇、村三级网络视频直播培训系统,实现了专家在线直播培训、远程技术诊断、远程在线咨询、远程在线观看技术讲座录像和县镇村的三级网络视频会议等功能。目前,已建成县到2个镇10村的在线直播培训。同时,积极与县电视台合作,开设了农村天地栏目——农业技术讲座,每周播出一期。学校与县电信、移动公司合作,在校内开设了短信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民学员群发农业技术短信。另外还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联合开展培训,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加强“四有”建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县农广校根据省校提出的强化“四有建设”要求(即“有高素质的讲师团与管理队伍、有稳定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有现代化的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有适应农民需求并全省共享的媒体资源”),积极推进“四有”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功能和能力,逐步建立一个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镇村培训点为延伸服务的,功能比较强、手段比较先进、运转比较灵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讲师团队伍。自2006年实施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县农广校通过理论、试讲考试和综合考核,从县、镇两级选拔近1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百人讲师团,并吸纳乡土人才和大专院校、科研所教授专家以及农民创业成功人士加入讲师团队伍。根据不同专业,将讲师团划分了14个组,并制定了讲师团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讲课报酬与考核绩效挂钩,年底进行总结,开展优秀讲师评选活动。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每年都对讲师团成员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7年来,累计举办讲师团培训班21期。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学培训实效。县农广校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万元自建了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基地占地50亩,建有1500平方米育苗温室1个,600平方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温室4个,150平方米的培训及产品展示厅和30亩的花卉苗木育苗基地。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理论授课不直观、难理解、不易消化的特点,农广校加强对学员动手操作实践的培训,让学员参与生产操作。基地每年可供近1000名学员参观实践,理论授课后,组织学员到实习基地再实践操作培训,由老师和技术员手把手教,做给他们看,教会他们怎么干。为学员提供从棚体建设、设施育苗、移栽种植、管理采摘等一套完整的设施蔬菜、花卉的生产技术,完成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基地培训教学全过程。

基地还增挂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牌子,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交付由大学生村官组建的徐州汉邦骄子农业发展公司,具体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负责出资聘请一名技术员和新品种的引进费用。公司无偿配合学校做好学员的参观实习指导,新品种的试验、试种和生产示范工作。同时,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和育苗、学员不仅学会了高效设施蔬菜种植的整套技术,还了解了市场所需品种与行情。

基地每年可育苗120万株,为农民、学员及时快捷提供优质廉价种苗,并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公司年创造经济效益近20万元。基地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培训功能,方便了农民就近就地学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促进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推动了全县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农广校注重教学设施的改善和完善,不断增添教学设施、设备,培训能力逐步增强。学校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大中小教室、多功能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学员宿舍、学员餐厅、实习基地一应俱全。配备教学、办公用计算机64台,购置了一批投影仪、手提电脑、音响投影教学设备,照相摄像设备,添置远程教育终端站、县镇村三级网络培训系统、短信平台等教学设备等,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4. 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县农广校每年都购买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和中央校的中专学历教材及光盘,价值10多万元。同时,组织学校教师和讲师团成员,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实际,编写了地方培训教材、讲义和培训课件,先后有12项教材、16个课件和2个影像教材获省校优秀教材奖,两部教材被省校选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用书,并予以出版发行。

三、科学用好“直通车”,快捷服务新农民

2010年12月,江苏省农委为丰县农广校配备了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一辆,它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其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丰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拉近了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形成了培训的经常性和快捷性,深受农民欢迎。近两年来,县农广校利用“直通车”,结合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在全县14个镇进村开展培训、科技咨询、送科技下乡等共257场次,受训人农民达4万多人次,“直通车”成为进村培训的大课堂、巡回咨询的宣传车、技术推广的工作站、流动服务的科技书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直通车”开展培训直观生动、作用明显,进村入户机动灵活、方便快捷。农广校利用直通车上的设备进行投影教学,图文并茂,互动性、操作性强,增强了培训的直观性,农民乐于接受,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和质量;直通车机动灵活,如出现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等,接到电话、通知,拉上技术专家、教师就可立即出发,便于开展应急培训咨询。同时,直通车无论农闲、农忙都可随时出动,一天可以去多个地方进行咨询、授课,用老百姓的话讲,真是我们庄稼院的“120”;三是方便快捷,直通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技术咨询,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技术服务,省时、省工、省钱。直通车还装有设备和资料,随时、随地就可讲课、播放技术录像、发放技术资料等,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2. 科学管理使用,认真维护保养,确保直通车良好运转。直通车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管理车辆的使用和油料使用,按公里数核算用油。安排专职司机1名,操作管理员1名,讲课教师、技术专家和技术资料、光盘随车同行,驾驶员专门负责直通车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操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投影、音响的操作和维护。每次发车前,由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包镇村的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前签字要车,由办公室专人登记车辆所去讲课的地点、授课人、授课内容等,保证了直通车的高效运转。截至目前,直通车两年正常运行8.12万公里,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车辆正常运转。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丰县农广校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四有”建设和科学用好农业科技直通车,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充分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主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保障了丰县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促进了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方式的革新,增强了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理论+实训+直通车的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少、师资力量薄弱、农民组织困难、农民接受能力差等问题,加速了各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为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学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加快了各项农业新技术迅速进村入户的进程。

二是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本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就业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创立农业专业合作社720个。丰县农广校2010年“阳光工程”专业学员田凡被农业部、中央电视台七套评为阳光工程“全国十佳创业英雄”。

三是促进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通过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以来共推广小麦、玉米、水稻、水果、棉花、花生及畜禽六大类新品种26个。推广大蒜可间接地膜栽培、克服连作障碍,食用菌栽培料的二次发酵、立体种植,芦笋的避病栽培和苹果的平衡施肥、缩果套袋、铺反光膜、高头换节技术等19项新技术,同时,加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多年来标准难入户、技术不到位的问题,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率在参训农民中达90%以上,应用率显著提高。以苹果为例,全县受训户、辐射户和普通农户平均单产分别比培训前平均亩增产11.3%、10.3%和3.1%,效益分别增加14.0%、10.6%和2.8%。

上一篇:学前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下一篇:语言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