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范文

时间:2024-02-20 10:00:16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1

(一)、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基本原则贯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渗透了情感教育和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封信是在儿子初上大学时写的,也是他给儿子写的第一封信。他由信中告知托人给儿子送面包一事教育儿子要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信中说:“儿子,你不要忘了,面包这个最起码的生活物资。我不相信上帝,但是我说面包是神圣的,愿面包的神圣永远伴随你一生吧!你要记住,你是什么人,是从哪里来的。要知道,获得这几片面包是多么来之不易!不要忘记你的爷爷奥梅里柯·苏霍姆林是一个农奴,他是受扶着篱笆死在庄稼地里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记,此时此刻当你学习的时候,有人正在劳动,正在为你提供生活资料。即使你学完了,当上了老师,也不能忘记这块面包。面包——这是人类的劳动,是未来的希望,它永远是衡量你和你的子女们的良心的一个尺度。”

这段话让我思考了很多。首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接受着科学的教育,知道要热爱劳动。但我所接受过的全部的劳动教育对我的影响,远远没有这一段话这么贴切,这么深刻。读过这些话,我立刻感到很惭愧。因为我想到学习的机会很珍贵,它是父母辛苦劳动,为我提供物资和生活资料而得来的。以前,每次收到父母打到卡里的钱,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去买早就想吃的美食或添置几件衣服。而没有像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写的那样,想到父母为了这些钱而付出的辛苦劳动。我把给我的钱和学习的机会,这些父母辛苦劳动的所得看作理所当然。因此,我没有好好利用大学时光。转眼大四毕业在即,面对招聘会上众多的竞争者,我没有自信能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时候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感慨自己忘了本,感慨如果早点读到这封信该多好。时刻怀着对父母的感激,怀着对大学时光的珍惜,这样度过大学四年的我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不是抱怨学校没有告诉我这些道理,而是感慨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如此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从没有被重视。在我的同学中,收老师喜爱的永远是学习成绩出众的同学,即使他们霸道、孤傲,即使他们在打扫除中对别的同学颐指气使,自己只在一旁观看。老师似乎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缺点。成绩不好,劳动积极的同学只有在劳动时,老师才会想到他们。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他们的劳动不是打扫、植树,而是郊游、逛街、玩游戏。面对他们互相攀比,不爱学习,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学习剥夺了他们童年的自由和快乐。老师们抱怨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中,我感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的学生需要劳动教育,今天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对着课本讲解劳动知识,而是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中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五封信中所说:“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近的创造性劳动中,寓于熟练的技能之中。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劳动,那么他就会努力使他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中包含某种美好的东西。”

在他的第五封信中,对于儿子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无线电物理学专业他表示祝贺。同时,他说:“人的志向不是某个人强加给他的。假如在中学时代,你不是从二年级就开始钻研收音机示意图,如果不付出劳动,那么你未必能形成这种志向。志向是成为天才的幼苗。经过勤劳的双手的精心培育,在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粗壮的大树。不付出辛勤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的幼苗也会连根枯死。”他通过这些话让儿子体会到过去的努力钻研造就了自己今天的兴趣和志向。同时激励儿子,选择了无线电物理学专业后还要继续努力,志向的幼苗才能成长为粗壮的大树。

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劳动可以造就理想,理想是在劳动中实现的。2008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播出掀起了一股“许三多”热。草根阶层许三多的成功受到人们如此强烈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成功的渴望。剧中很多经典台词让观众警醒。“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一个做到”,这句台词强调要得到想要的,就要做到,要行动。但是很多人还没有到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从小就学习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但是我们根本不理解这些与我们吃饭、穿衣、上学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我们有理想,那就是期末考试达到80分,那就是英语过四、六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是为了考试。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愿意花一生的时间去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对着课本,听着讲解就解决。我们应该怎样寻找自己的理想?劳动,在劳动中寻找理想。让学生通过劳动找到理想。今天的学生应该参加劳动,今天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参加劳动。

(二)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民精神文明的首要特征。他指出,共产主义思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不断产生崇高的、纯洁的、美好的愿望的源泉。如果学生内心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的,那么,他就会为社会的利益而投身与生活。

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并不是描绘虚幻的美好境界。他在第一封信中说:“我不相信那种权且称为巧克力式的共产主义。说什么一切物质财富都极为丰富,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充分的供应,似乎只要一挥手就什么都有了,任何东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得把手磨出茧子,也得有许多不眠的夜晚。而最主要的,人们永远保持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人的尊严。人们将永远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食物。”

但他并没有否认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在信中,他举了一个农庄的老人培育苹果树苗三十年如一日的例子。他说:“假如今天所有的人都能像这位老人那样对待劳动,那么可以说,我们达到了公产主义的劳动境界……”。在第三封信中,苏霍姆林斯基用英雄的事迹告诉儿子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索非亚·罗夫卡娅等革命烈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赴汤蹈火,甘愿冒枪林弹雨、上断头台。他推荐儿子读献给暴风雨的心》一书,从共产党人霍斯罗夫·鲁兹贝赫的事迹中感受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2

关键词:教育内修外炼

人类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教育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教育针对的是人,教是教导,育是培养,教育使人脱离了粗俗与野蛮,成为有教养的人。漫长教育过程伴随人类历史在不断完善中世代相袭,逐步走向人类的文明与完美。教育应该是我们培养的人,不是自然造就的人,而是社会希望造就的人,社会希望成为其内在结构所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为其人。通过教育改变其内在精神结构,其精神世界注入各种文明因子,善良、勤奋、勇敢、智慧诸多优良品质使人成为文明缔造者和传承者,人类历史中尽管每个时期教育制度不尽相同,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但希望教育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追求推动社会发展的愿望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前提,教育文明需要文明的教育。

一、教育是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文明社会依靠人的素养创造建立,文明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生成,教育的根本在立人、育人,塑造人的文明品性在于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提升和超越人的全面素质,逐步消除人性中的假、恶、丑,向真、善、美靠拢,因而,走向人类理想的文明社会离不开教育。

1.教育具有明确目的性

世界万物都具有发生发展的根源,教育是什么?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才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无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围绕其鲜明的目的性展开,教育不是单行的,而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关系,施教者从教,出于育人的责任,其内在素养与教育技术娴熟度关系到教学质量。受教者学习是为了感知了解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包括人自己。受教者要有远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和宏伟的人生目标,当然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学习锻炼,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不断阅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叩问心灵同时感悟世界。教育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施教者必须具备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关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在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找到、展现、突破自我。施教者也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日常教育工作中,思考如何与受教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水融的和谐。教育者的理性目的如果被感性主导,偏重于功利,内心充满私心杂念,其行为必定偏离正确的教育轨道,会借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条文,无孔不入的添加个人利益的筹码,势必造成不良影响。作为教育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其目的一定要明确而高尚,将个人功利心压制在合理的欲望范围内,坚持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淡泊名利,严于律己,为受教育者作出表率。同样受教者学习生活的目的也应明确而纯粹,人生观价值观当紧跟时代,不远离生命本真,始终以国家兴旺、人民幸福为最终奋斗目标,建立扎实稳定的人生根基。如果受教者的学习只为改变自身地位而接受教育,其生命价值将大打折扣,只有从个人索取角度站到为公奉献的位置,命运才会突变,人生境界才会高远。

2.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路径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教育的路径由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决定,教育过程走什么样的路径取决于教育目的,取决于社会制度和教育管理者。正确的教育路径、恰当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教育成功。作为教育的执行者,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益的人,人是内心不断变化很难把握的复合体,施教者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者的个性要求,心理思想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教学方式深入受教者心中,通过、照料、对话、引导,促使受教者走上成人、成才、成功的道路。假如路径偏离正确轨道甚至走反,其教育结果必定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施教者的培养路径不可局限于升学率、分数、名次的界定,忽视受教者的全面发展。热衷于表层的名利追逐,忽视受教者的内在精神培养,将学生等级化,教与学若不能融为一体,教育质量不可能提升。施教者的教育路径和受教者的学习路径,必须明晰而准确,坚决杜绝“学而不用”现象出现,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育必须有准确的定位

国家是由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组成的,教育占据重要的一席。教育定位是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教育而强大繁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政策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如果定位失误或者错误,将会造成教育错误的畸形变化,偏离教育轨道以及国家需求,急功近利和不顾教育的自然规律,用政治的硬杠杆片面干预,将出现不可估量的教育损失,阻碍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害大批的受教者遗患无穷。教育的准确定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难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以及整改措施,彻底化解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阻碍与屏障,最大限度调动教育者投身教育的热情,尤其教育决策者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把握大局方向,o教育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教育方法,敢于突破困扰教育的樊篱,采取政策督导、经济鼓励等一系列有效手段,将教育从一个高度推向另一个高度,完成教育变革中的一次次飞跃。

二、内修是提升精神生命的最佳手段

教育伴随人一生的成长,并非阶段性完成。人的肉体生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精神生命是内在的东西,依靠内修去完成,内修是自我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内修是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实现,内修提升人的远见,缺少内修的人精神匮乏,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心灵贫瘠的游走不过是生命中的过客。黑格尔将精神分为理论、实践、自由三种,教育中的内修便是提升精神生命最佳手段。内修的作用是提高思想意识理性观念,使人的生命力由内及外更具活力,内在精神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参悟的内修中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促进生命成长。

1.修心是干事创业的基础

人一切的行为由内心主宰,人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由内心发出指令操纵而完成的,人的内心是比外界事物更为复杂的深邃世界。心直行正,心斜行歪,人可以做大事做好事,也可以不干事干坏事,错误的指令会导致错误的结果,修心是将人心树正、扶直、养润,充满智慧、正气、正能量,人生境遇绝不是一帆风顺,充满坎坷和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心中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不惧挫折不畏困难,勇敢向前才能干事创业。教育者施教靠心,受教者学习也靠心,心中不仅有自己,更有他人和社会,有无限的爱。修心是张扬生命活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内在活动过程。修心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首先,真正的教育是心灵教育,心与心的交流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内心感情培养,意志建立和学习生活能力形成。自觉性是按照生活规则依照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去做的一种行为,对教与学双方至关重要。自觉性是明确该做、能做、当做。自律是人的主观意识,明确做该做之事,拒绝不该做之行为,正是自觉自律,生活才从杂乱无章走向良好秩序。反思是正心的必然过程,在提高知识技能的教育中,修正自己的心不偏离正确的生命轨道,依照生活的原则在不断反思中纠正改进,避免重复错误,得以迅速进步。施教者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受教者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在思考中推理论证,达到触类旁通。其次,教育中充斥着“学习好一切都好,分数高前途无量”的价值观,偏重智育忽略其他的教育理念,造成教育双方认识上误读。修心是思想教育也是理想信念教育,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2.修学塑造内在品质

学习是培养人的第一路径,教与学构成教育的框架,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无限生长的完美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出贴近文明的完美的人,施教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塑造受教者良好的内在品质至关重要。假如一个人具有渊博的学识而缺乏良好的内在品质也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建功立业。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只有具备善良、勤奋、助人等良好品质的人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良好的品质表现在思想道德情操诸多方面,施教者当用心、用情、用爱去关注每一个受教者。用喜闻乐见的巧妙方式去感化改变受教者,不是用冰冷、机械、僵化的传统教育形式。古今教育中,体罚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残酷的教育方式,在不断使用并不断翻新中,形成的教育压迫成为摧残人性的教育弊病,对受教者的身体和梦想及创造力具有毁灭性打击。惩罚不是折磨他人的身体或灵魂,而对过错应该肯定过错所否定的准则。一方面,修学是施教者在学习者生长期内严格管教,规范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使用过度语言或行为暴力。因为压迫和强制使人心灰意冷,压抑扭曲的氛围中人与人的信任与忠诚,平等与尊严可能丧失掉,只有使用张弛有度的耐心说教,而使受教育者欣然接受得到健康成长才是高明的教育。强迫学与自愿学有本质的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施教者不可借助位置的权威,就算是出于为了受教者的公心,也不能成为逼迫受教者按照他的意志愿望去做的理由,应当尊重帮助受教者依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深造、修为。一方面,受教者在具备了成熟的意志和理性的自控之后,施教者当以启迪引导为主,为受教者提供自由宽松的W习环境,过度干预只会使教学双方矛盾激化无益于教与学。只有从道德的角度出发,人的内在品质才会变得高尚优雅,寻找到现实生活永恒的精神支撑,挖掘出个人不竭的前进动力。

3.修精神激发昂扬风貌

精神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反应,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成长起来的,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角色与位置的不同,受教者往往对施教者言听计从,产生盲目的崇拜,因而施教者应放低姿态,以谦逊的胸怀崭新的风貌,以昂扬的正气感召受教者,施教者的信仰越高尚思想越正确,传授的方式越恰当,产生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首先,施教者的精神风貌体现在教育中,是谆谆教导善的关怀,是倾心传授的爱的教诲,严厉中透着敬业与希冀,无时不刻开启受教者的智慧,鼓舞受教者的精神,但生活中往往有些不尽如意的现象出现,缺乏职业道德的漠不关心,体现出的是为糊口和工资而应付的混天熬日,重讲课轻效果的形式主义是严重不负责任的表征,是精神萎靡的前兆,本身散发的不良气息带给受教者的同样是一蹶不振的懒散,有害于教育开展。其次,精神状态的优劣关系到人的生活水准、学习质量、工作效率,仅仅注重形体上的修饰,服饰上的变幻以及为人处事的心机修炼,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秉性命运。只有不断壮大内心的精神世界,才能进发出战胜一切的无穷力量,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将是终生的必修课,如果施教者犯了方向性错误,精神信仰偏离,危害的不止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注重自我的精神培养,从成长走向完美是教育的关键。必须依靠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直至心灵的情感手段,使受教者感悟精神生命活动过程,不使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一颗奉献的心做人做事,实现生命的丰满、精神的丰盈、心灵的完美。

三、外练是强身健体的致胜法宝

体育锻炼、社会实践、劳动创造是外练的三种基本形式。表面看外练是对形体的具体要求,需要完全依靠形体去完成,但人的形体是靠内心支配,形体运动与内心意志密切相关,如果说内修仅仅注重了内在修为,外练则是在外形带动下内心的进一步修为,强壮体魄是做事的前提,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做事的意志力,以及技能技术则必须在外练中完成。

1.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不仅仅是一门活动课程,同时是一门有形体积极参与的活动,体育中彰显出人的竞争运动,无不渗透着人类精神与文化,人类许多优秀品行便是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锻炼,它强健了人的体能,锻炼了人的肢体,同时培养出人争强之心,意志之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恩格斯说:“教育是体力与智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人需要体力与智力同步发展才称为完整的人。”最显而易见的是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作用是直接的,健康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人首先追求的,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如果没有了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出来,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可见健康是生命中第一位的,没有健康一切无从谈起,虽然每个人对健康的认识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式,这是公认的道理。体育虽然与环境心性密切相关,体育锻炼却奠定人的生理基础,有利于身体各个机能的提升,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增加毅力,增强适应力及心里承载力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帮助。

体育锻炼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不是阶段性的,同样贯穿于人的一生,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是任何时期都不可忽视的,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还能改变或者弥补先天不足的影响,从而使人生减少缺憾达到完美。一方面体育锻炼给人以优雅的形体,改变职业特点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人体局部机能损害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力的震撼。体育运动散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体育在运动中孕育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能丰富升华人的情感世界。体育锻炼上升为人人参与的全民运动之后,团结、协作、拼搏的意识随之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但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成为了一项硬性指标,奖牌、名人效应、学校知名度、加分等等优惠措施,鼓励竞技体育蓬勃兴起,另一方面它又遮蔽了体育的实质,运动锻炼添加进了与健康无关甚至损害健康的元素,体育运动成为了求名取利的附属品,锻炼变成了超负荷运动摧残身体的行为,高雅的运动形式被功利化。作为教育者,当不断反思纠正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成为全民健康的助推器。

2.实践活动的社会体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实践是从理论到生活的重要过渡阶段,是检验理论锻炼技能的主要活樱社会实践形式以多样化存在,学习者对理论知识模糊的概念,通过实践则有了更深邃的理解和更牢固的记忆,将学习课堂搬到生产一线,使身临其境的学习者对自身所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社会实践是正式进入劳动的试验性阶段。实践的特征是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一,社会实践成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人类是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服务实践,在实践课堂上,实践者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所学知识技术的作用,体验到学与做的差距,体会到所学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得到很好的体现,回击了读书无用的谬论,尤其日益发展的高新技术更是成为了人才需求的热门。第二,读书只为分数重理论轻实践,严重制约了受教育者的良性发展,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高学历则会有满意的工作,便可高枕无忧,他们认为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实践,拒绝参加各种实践,虽然课堂上他们是施教者眼中的佼佼者,却常常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眼高手低的现象频发,只讲学历不讲务实的状况使这部分学习者找不到恰当的职位,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第三,社会实践给学习者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学习者某些自以为是的观点,他们的内心情感也随之改变,开始体谅家长的劳动艰辛,理解施教者的谆谆教诲,更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未来。心理的成熟伴随身体成长,社会实践展现他们自身能力的同时,丰富了情感,磨练了意志,主观愿望得以实现。

3.劳动创造中的生命价值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3

核心素养中提出中小学生加强劳动意识培养,是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的必修课,是保证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活动,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教育。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那就得从基础开始抓,夯实劳动教育这块基石。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主要从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应当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具体通过主题班队会、节日主题宣传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家校配合共同展开劳动教育,开展多种活动深入了解、实践劳动等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懂得热爱劳动最光荣。 

   从我校学生平时的劳动现状来看,我们德育口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主题活动来开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1)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2)让学生学会尊重劳动者。(3)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怎样让劳动走进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做到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主动参与劳动,就成为我们要解决的课题。 

一、通过主题班队会、节日宣传等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要让学生爱劳动,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渗透教育。通过主题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对学生进行一些劳动方面的学习教育,如:尊敬学校的校工、我们的老师等,要对他们讲礼貌;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重阳节、妇女节等教育学生尊敬身边这些辛勤的劳动者、为他们献上我们的祝福、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表达敬爱之情等。思想教育了也要及时回头看,平时我们会及时捕捉一些学生爱劳动的场景、事迹,利用大课间教育表扬,鼓励更多的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更加热爱劳动。怎样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呢?我觉得应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少年儿童适当地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养成艰苦奋斗的好品质。

首先,从学校环境卫生做起。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有随手乱扔垃圾的行为,刚刚打扫干净的校园又被纸片和各种零食的包装袋包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班级卫生区轮换清扫制度。由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卫生和各班清洁区卫生情况进行评分,课间操时间在全校公布打扫得最清洁的班级,给予表扬和鼓励。每周根据积分评出打扫得最清洁并保持得最好的班级,然后颁发流动红旗,并在学校值周公示板公布各班得分及流动红旗获得情况,培养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其次,让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学校少先队带领下,学生去养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清理房间,帮老人梳头洗衣服,并及时在学校师生中总结表扬,对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进行大力表扬。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既帮助了别人,也锻炼了自己;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学校里的表扬与鼓励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愉悦的享受。

从尊重劳动开始 高尔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意义和作用怎么说都不过分,然而现在的孩子爱劳动的少,不爱劳动的多,究其根本,是看不起劳动,不屑于劳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应当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开始。 班会上教育。“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每个学生都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还有学生随手乱扔馒头?不珍惜劳动果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尊重劳动。不妨开个主题班会,借助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面劳动的全过程,完整地了解一个馒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

环境中熏陶。古今中外,关于劳动的名言警句有很多,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或悬挂名人名言,让学生随时阅读、感悟。诸如,“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等等。教学间渗透。阅读课上,让学生进行“名人与劳动”故事比赛,讲讲“朱德的扁担”,讲讲邓小平同志做钳工的故事,讲讲刘少奇与掏粪工人时传祥的故事。听到伟人都尊重劳动者,学生们由衷地体会到,真的是“劳动最光荣”。

二、家校配合共同展开劳动教育 

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许多家长却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忽视了劳动的重要性。我校少先队以《48个生活细节》教育为抓手,号召家长从一年级起,由低到高安排学生个人卫生自理,比如,洗涤小物品、整理个人生活用品、清洗水果蔬菜、使用一般家用电器、简单的烧饭做菜等家庭劳动教育。由家长对孩子的家庭劳动及时跟踪考评并给予等级评价。如果长期坚持开展这样的家庭劳动课还能为学校素质教育展开一片新天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必须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于是每年的夏季我们学校都号召让学生自己动手绿化美化我们的校园,如带领学生们植树、栽花、给花草树木浇水除草,人人争做植树护绿的小卫士活动等,看到学校更美丽了,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认为学校的美丽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他们会更热爱劳动,更爱学校并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感受到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同学们也会更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去校外开展“环保小卫士爱家乡”活动,利用学生周末课余时间我们带领学生走向大街小巷、走向社会,开展义务清扫白色垃圾活动,在去年的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这一天,我们大队部组织全体五年学生去儿童公园义务清理白色垃圾打扫卫生,让他们感受感受环卫工人日常的工作,体会他们劳动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辛勤的劳动最光荣。普通劳动者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力量,与任何精英相比,他们都毫不逊色!同时号召学生要向身边辛勤的劳动者致敬,让尊重的掌声从他们身边响起来,并踏踏实实地学习,去体验劳动。同时我校还与社会其他单位和部门联合进行劳动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劳动基地,本学期学校将组织联系学校附近的工厂或农庄,带领部分班级学生去参观学习,有可能的情况话,让学生们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      

虽然劳动教育我校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会继续加强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更会把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懂得热爱劳动最光荣,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的基石。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4

[关键词]劳模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李会娟(1978- ),女,河南禹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2-0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目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缺失,这只数量庞大的从业大军,其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有待提升。劳模作为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这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的培养定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比如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

2.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学科化和去职业化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脱节。在课程安排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简单移植一般的德育理论体系,强调“道德性”,缺少对“职业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主体上,以没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政治理论教师为主,难以把职业、行业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劳模精神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劳模精神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作为以党和国家为主体评选出来的劳模,其形象和思想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层面的同构,其变迁的动力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由此相对应的是在每个劳模背后都承载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将使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劳模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品格,对之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将进一步为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劳模精神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毕业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其职业道德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而职业道德作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或劳模集体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格,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和职业性,同时也可以警示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去职业化和过分学科化。事实证明,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融合。

3.劳模精神能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信念(情感、意识)和职业德行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但职业道德认知并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从社会、职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情感、意识、信念相结合。劳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强烈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实际中的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职业信念或情感。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典型人格和动人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目睹榜样的行为中获得道德启迪,将劳模所承载的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外化为道德实践。

三、发挥劳模精神育人的途径

1.开展劳模访谈,提升学生对劳模的理性认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劳模精神的相关特征,自写脚本,以视频拍摄等方式采访记录劳模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天,领悟提炼行业职业精神,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动,克服知行分离,做到知行统一。

2.开通劳模育人微博,及时弘扬劳模精神。建立劳模育人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劳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劳模们积极试水“红微博”,以“质朴”“平民”“时尚”的风格传递劳模精神。利用微博的巨大传播效力,使学生树立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理念;并利用劳模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劳模学习,争取进步。

3.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劳模导师讲座、劳模团支部和党支部活动,让每个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模,分享劳模的成功历程,感受劳模崇高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行为,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专题活动后,通过学习劳模征文、集体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劳模精神及价值。与专题活动相匹配的是建立劳模育人手册,记录每次专题活动的过程、内容,学生的感悟、劳模寄语等。通过手册内容再现和反映学生在劳模影响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对劳模育人效果的检验,并有利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反思,对后续工作加以改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宣传橱窗和劳模墙展示劳模的各种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语录等形式,积极营造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劳模风采熏陶人、以劳模精神引领人、以劳模道德影响人、以劳模思想凝聚人,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4.建立劳模育人基地,促使职业道德教育现场化。建立劳模育人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同步思考、同步推进,进一步突出劳模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此,各专业首先要深入分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相关特点,了解在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劳模及劳模集体情况,并分析劳模和劳模集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企业劳模和劳模集体的精神品格。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核心能力、就业岗位与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炼出需要在劳模育人基地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再次,要研究学校、专业与劳模所在企业建立劳模育人基地的可行方案和操作路径,并且要在方案中突出社会、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科学管理、倡导文化建设、注重团结协作等方面,实现劳模在上述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体悟现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成长经历,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感悟现代产业工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深刻认识现阶段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在劳模育人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第一,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以专业劳模为基础,以劳模所在单位里其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专技特艺或优秀技法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在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参观、模仿工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和劳模精神的认知。第二,开展劳模讲坛,弥补学生行业现实生活体验的不足。根据教学的阶段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请劳模在劳模育人基地给学生讲授关于职业技能或者职业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倾听劳模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了解劳模成功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处理自身现实与工作、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作为职业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提升学生对劳模的感性认知。根据劳模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采访劳模,听劳模周围的人谈劳模的故事,在感受劳模的工作状态的同时,明确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执著进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全面地了解劳模和劳模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开展“我与劳模同工作”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标准。让学生与劳模在工作岗位一起工作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劳模与普通人的不同,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正确处理创新、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躬身自省,明确自我完善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跟随劳模,服务社会一天,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自我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工作流程、工作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陈少珍.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0).

[2]罗金彪.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马仁听.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钱康.关于加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思考――以铁路企业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2(2).

[5]孙永成,王显义.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J].当代劳模,2012(9).

[6]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张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9).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5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教师

喜、怒、哀、乐、恐惧、忧郁等行为都是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任何情感的变化都能影响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这方面体育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体育老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老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首先,体育教师要对体育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体育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要有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同时能够激励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

其次,体育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博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能够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由于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加之体育教学本身特点,能够触发激情的刺激源较多,愉悦的心境会使之平静理智地来处理问题,使突发事件转化为新的契机,不至于因发怒而影响原有的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最后,由于体育教学中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会出现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6

关键词:道德信念;道德习惯;自我教育;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通过长期的、创造性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

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和心理准备上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劳动生活中的乐趣、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的幸福都来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专门论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实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集体主义教育。

他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等要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实施,集体和个人是和谐一致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应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组织。同时,他还强调,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个性是不容抹杀的。他认为,“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兴趣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极其重视集体这一大背景的,而且尽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为此,“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不会抹杀孩子个性的集体主义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实施。

道德教育不仅是要考虑把什么教给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认识到道德信念获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

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的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变为能不断激发他创造新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只有当对真理的认识和概念的认识能深深地反映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个人的观点,能激发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己的态度中表现出来时,才能谈得上道德信念。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许多过程以及一些辅助手段的实施。

一、要重视道德情感、道德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无论是爱憎,还是喜忧,青少年必须是朝气蓬勃的,饱含激情与热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这群人都开始冷漠了,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本身,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意味着是毁灭。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实质就在于,“人的行为已经由良心的呼唤所支配,而这种呼唤的主调则是感情。”可见,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他也特别重视道德习惯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儿童在这个时期就应感受过留在心里曾经的感动与印象,以及可以激发自己道德行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们的待人接物的态度的那些道德习惯,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巩固的问题。这是顺利进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进行。

二、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凭空转化的,要在劳动锻炼和书本学习中实现

劳动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又一个特色。他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理论不同,他更多地强调的是在劳动中,道德的养成,快乐的体验与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时期,应深入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比如,在山坡上种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园里或农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浇浇水;完好无损归还图书馆的书;拾起公共场所的纸屑等等。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味的快乐与幸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

化为高尚的道德意识。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体会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又表现对人这个创造者品格的尊重。”这些行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这样一种信念的生活课堂,一

种责任感的培养。

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读书”尤为重视,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这是真正教育的一条金科玉律,是良好的传统,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别重视给学生介绍人类道德价值文选中有关那些为争取真理的胜利,为争取人民的自由而斗争的英勇高尚的战士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讨论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心灵的触动,从而树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懒惰、软弱、意志不坚定等缺点。这也是道德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三、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孩子有他自己的标准,有他自己衡量善与恶的尺度。老师不应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做到和学生同呼吸、共律动,“我们不仅俯就孩子们所关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体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不安而一起激动。”

四、道德共同体的建立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集体中进行道德教育,强调个人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但他又认为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体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视一种道德关系的建立,从而促进鲜明个性的形成。这种道德共同体就是“使每个少年和每个青年在学校集体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个小朋友,关怀这个小同学,同他的进步和失败喜忧与共。”这种道德共同体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们爱好的共同点。在二人荣辱与共的生活中,“当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别人身上确立起来,从而使这个人变为他所亲近、喜欢的人时,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个过程。”这样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儿童内心的,是儿童全部感情的参与所得。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实现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转化的过程中,重视善良情感的培养;善于通过劳动以及读书学习引导学生净化心灵;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实践,这些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

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相力(1962- ),男,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7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如今,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给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的学习环境,“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但这个“学习”却忽略了最基本的生活和情感学习,不让孩子参与任何的家务劳动,家长尽一切可能的去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降了,孩子也就变成了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只知接受,不知感恩。这样的孩子能承载未来吗?因而,一定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去尊重他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怀有感激之情。

1 “教”――感恩之情在生活中感悟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先生的这句话点明了教育的真谛是将教育融入生活,以生活发展教育。在生活中通过教育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让幼儿在学会感恩他人的同时,感恩生活。“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而,对于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就一定要从幼儿生活教育出发,在一日活动中渗透。

如在社会活动《我升中班了》中,我特地请来了一位刚成为妈妈不久的同事,让幼儿在观察这位妈妈如何细心照料自己的婴儿时体会自己成长的不易,进而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父母的情感。在社会活动《今天我值日》中我特地设计了表演环节和模仿环节,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做值日生,体会到劳动的辛劳和可贵。在活动结束后,为培养幼儿爱劳动,感恩劳动者的意识,我还同幼儿一起,设计了值日生卡片,并让幼儿轮流当值日生,让每位幼儿都能真实而真切地去体会劳动者的责任、辛劳与光荣,感恩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每天午睡前我也会安排一段阅读小故事时间,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起“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结草衔环”等故事时,幼儿心灵深处的善根也由此种下,生出感恩的嫩芽。

2 “学”――感恩之心在学习中体会

“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一语点破了开启教学大门的钥匙,即“真”,做老师要“真”,做学生要“真”,不仅要学习真知,更要学做真人。我取之“学做真人”运用到幼儿学习中去,让幼儿在学习感恩的同时,达到学做真人的目的。如: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幼儿通过学习家庭成员的由来,体会了自己对家人的情感,从体验、理解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出发,继而萌生亲近、关爱他人的情感。在语言活动《我的朋友》中,幼儿懂得了当得到朋友帮助时,要心怀感恩;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伸出援手;在社会活动《环保小卫士》活动中,幼儿了解到:是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人类和大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爱大自然,大自然才更爱我们、才会以更美更好的环境来回馈我们,由此感受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体会感恩大自然的情感。通过学习,幼儿开始关心周边人、关注周边事、关注周围的环境,积极参与环保。从而也逐渐成长起来:在美术课“做个小礼物”中,很多幼儿都表示要将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爸爸,因为他们工作很辛苦,并请我给他们帮忙在礼物上写下祝福,而我也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让他们知道,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为他们付出,幼儿们立刻就想到了老师、阿姨、医生等,并纷纷表示要再做些礼物送给那些默默关心爱护他们的人。这足以表明:幼儿心中感恩的嫩芽已长成茁壮的小树。

3 “做”――感恩之行在游戏中渗透

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将他的言论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中,理解为我们应该更好的让幼儿体验生活,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情,体会生活带给自己的变化,并感恩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变化。

而让幼儿体验生活,发挥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游戏,在游戏中能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形成感恩意识,体会快乐,感恩生活。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父母给婴儿喂食,抱娃娃,教娃娃学习走路等环节,亲身体验到当父母是很辛苦的,感受到自己能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在“医院”游戏中,幼儿通过给病人看病、照顾病人等,体会医生、护士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理解和感恩之情;在“点心店”游戏中,幼儿通过亲自烹饪,知道了要珍惜粮食,同时在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时,能感恩于劳动创造的价值。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我们也会开展相关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体会感恩。如“教师节”时,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游戏,让幼儿通过身份扮演了解老师的辛苦,体会做老师的职责,继而生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感恩节”时,我们组织开展护蛋游戏,让孩子在护蛋爱蛋过程中,体验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与呵护。这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动手、交往能力,也坚定了幼儿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树茁壮成长。

4 “教学做合一”――感恩之花在交融中盛开

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感受篇8

展智力的动力看成是发自学生自己的愿望,或学生自己的表现,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这种目标要求就是

新课标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它强调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不是在教师掌控下被动接受知

识的消极态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

事物的发展有消极阻碍作用。这表明培养学生先进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思想单纯,对周围世界的

看法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在他们幼小时,引导他们接受先进思想,对他们健康成长就起着积极作用

,反之,小学生就可能得不到全面发展,在其人生歧路上就可能出错。下面简单谈谈我对培养小学生先

进思想的看法。

一、培养自信心,感受存在价值。

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教师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教育他们主动参加学校的一

切活动,如学习活动、体育锻炼活动、课外兴趣活动、集会活动、各种竞技活动以及其它一切活动等,

积极为学校群体活动献计献策,让他们在各种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其拥有知识和技能是何等荣耀和满足

,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驱使他们更加奋发向上,

对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起着积极作用。学校每个班里都有一群差生,他们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

人,心里郁闷,缺乏自信,教师如果能正确引导他们走出其理解误区,让他们感受到其优越的一面,就

会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扬长避短,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自尊感,逐备上进心理。

教师教育小学生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取得进步和学习知识过程中,体验自尊感,给学生以健康心态

,让他们学习更加有信心和更加有动力,使其渐渐养成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锻炼等良好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营造良好氛围:全班如果能形成人人都努力学习、个个热爱劳动、

积极锻炼身体和乐于助人等风气,就能很好地促使全班学生积极向上。反之,死板的教法就会使学生陷

入不学无术,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境地。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学习差,不爱劳动是耻辱的。教师应教

育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明白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要不断进步,只有在不断进步中才能获得别人尊

重。所以,学生只有拥有自尊感,才会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在其学习、生活领域不断有新收获。

三、培养幸福感,享受成功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人,早在童年时期、特别是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应当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

的完美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幸福感,即使面对差生,教师也要

耐着性子,焕发他们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在自己的独立领域有小小的成功,使他们更有显示自己的机会

,这样他们就不会再那么孤独和寂寞,就不会发展成对世界的一切都不关心的结局,渐渐使他们感受到

学习、劳动和创造是一种幸福。学校教师是能带给学生幸福的关键人物,学生可以随着教师幸福而幸福

,教师也可以随着学生幸福而幸福,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少了谁,都不行,谁想独享幸

福,也没那么容易。教师给学生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师生的和谐就是教学"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

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完美的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

四、培养荣辱观,体验人生价值。

每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懂得好与坏,都能感知荣与辱。在小学生成

长过程中,教师如果细心培养学生荣辱观,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是光荣的,做什么是耻辱的,对他们树立

正确人生观起着积极作用。孩子见识少,社会阅历不深,做事时思考欠周全,甚至有很多时候做事糊涂

,不知道其后果,难免犯下错误。教师应研究小学生心理,懂得他们想什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建立

良好荣辱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学生逐步具备先进思想,知道其行为的对错,能正常预见事物发展方向,

少走弯路,从而顺利地达到预期教育目的。培养小学生荣辱观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选择先进的典型事例

,让学生感受干什么才是荣耀的,干什么是耻辱的。如引导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知道爱国是

光荣的,指导学生了解的有关反动宣传言论,懂得损害人民利益或分裂国家的行为是耻辱的;让学

生读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使他们知道为人民服务是关荣的,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犯罪分子的罪行,使其

明白违法是可耻的…通过各种先进事例对学生进行熏陶,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正义,驱使他们接受先进思

想,知道人的一生就在于:"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为人谋福利,即做人应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

五、培养责任感,感受道德观。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不可能孤立而生存,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交往、彼此依存

的关系。在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应肩负着一定的责任,就是要对自己、对家人、对别人、

对社会以及对国家尽责。如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

律师的责任是维护法律尊,军人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学生、教师、医生、律师、军人等如果都不尽责,

那么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将无法收拾。因此人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是一种美德,只有人人具有这

种美德,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温暖。教师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他们:要从小养成

对事尽责的好习惯,只有具备对事对人尽责的美德的人,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时代需要

之人。

培养小学生先进思想,是学校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思想教育如何才能适应新课标目标要求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学校思想工作的重点。为了学生的一切,学

校思想教育应该积极从学校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小学生心理,创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动员一切力

量,广泛触及各种思想领域,建立众多联系网络,为培养小学生先进思想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当然,

学校培养小学生先进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应该是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美、劳动美

、锻炼美和生活美,而且要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美和人生价值美;而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没趣、生活

上一篇: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对金融学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