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税收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6:45:36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1

【关键词】境外投资;税收规制

境外投资企业,是指在境外依法通过新建、并购等方式行使所有权、控制权、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企业。“规制”(Regulation)是政府部门通过对企业的产品定价与调整、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与实施、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本文所指税收规制,包括税收政策的完善,税务管理的改进,纳税服务的优化。

一、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税收规制存在问题

(一)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法规政策存在不足

1.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不具系统性

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零星分散,缺乏集中性、统一性。现行涉外税收政策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政策的出发点侧重于“引进来”,而“走出去”的相关政策由于经济体量较小,一直未得到重视,而相对比较薄弱。当前,国内相关境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少而零散,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境外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办法》、《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中,没有总体上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不利于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系统化、规范化应用。

2.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不具操作性

涉外税收法规缺乏细化条款,影响实际操作。目前,现行的国际税收政策不仅零星分散,而且规定过于笼统,难以把握。所得税则零星分布于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中,货物与劳务税规定在增值税条例、消费税条例中,进出口关税则规定在关税条例中。如所得税计算时国内外年度纳税期限如何统一?年度所得如何进行会计调整?间接抵免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些?境外投资费用是否可以扣除以及如何扣除?国外完税凭证难以得到情况下如何抵免以及认定程序怎样?等等,均亟待出台相关规定予以细化,以便于执行。

3.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不具引导性

税收政策优惠单一,缺乏科学指引。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能源、资源、环境、市场等方面的瓶颈,到国外市场寻求比较优势。而目前国内在税收政策上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指引,重在执行上,缺乏明确的导向,既没有在投资产业上体现区别,也没有在投资地区、投资形式上体现差异。税收支持形式单一,主要是税收抵免,没有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投资储备金制度等形式的税收支持,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纳税服务也比较滞后,很难吸引企业,引导和激励境外投资企业发展。

4.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不具配套性

虽然四部委联合行文,明确指出国家对于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给予支持,但目前的税收政策却不利于企业境外加工贸易。根据现行增值税出口退税管理规定,企业出口自己生产或者视同自己生产的产品才可以享受退税政策;非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出口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所以,在企业将境外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在集中采购、统一报关出口时,由于这些原材料不是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国家对这部分出口不予退税支持,这样企业在境外加工的产品就失去了竞争力。没有政策支持,境外投资企业无法体现优势,即使是局部的优势。

5.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缺乏保障性

现行的税收协定签署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日本签订的中日税收协定。至目前,我国已经正式签署了93份税收协定,其中91份已经生效执行,适用于91国家,其中亚洲国家30个,欧洲40个,非洲9个,北美洲7个,南美洲2个,大洋洲3个。此外,还与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签署了税收安排并已生效执行。但这些国际税收协定往往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更多地考虑收入来源地的税收利益,而相对忽视了境外投资过程中涉及的居住地的税收利益保障机制,从而挫伤境外投资企业外出创业报国的积极性。

(二)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1.税务登记制度缺位

税务登记是税务部门行使税收管理权的切入点。现行法律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仅有许可规定,缺乏向税务机关报备制度。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商务部门许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国资部门许可,却没有规定境外投资者应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或备案手续,其他部门也没有向税务部门传输相关信息的制度。2009年开始,税务总局对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认定为居民企业的,要求境外投资企业作为居民纳税人回国进行纳税申报。由于税务登记制度不健全,又缺乏具体认定办法,且仅税务部门的文件,难以落实。

2.税收征管基础薄弱

境外投资企业涉税信息不对称。国资委、商务部、外经贸部、财政部和外汇管理部门所掌握的信息缺乏与税务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而有影响的境外投资企业大多都是中央、省、市属大型国有企业,出于自身考虑,不主动向境内税务机关申报。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不统一。一般由涉外税收管理处、税收政策处、涉外税收分局进行管理,形成交叉。基层税务机关征管受限制较多。境外投资企业信息一般为国资委、财政部、外汇管理局等部委所掌握,而基层税务机关因行政级别较低,难以掌握。社会协税网络尚未形成。

3.税收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境外投资企业一般规模大、经营业务比较复杂,加之国际间会计业务不完全一致、各国的语言障碍,国际间税收协定众多繁杂,这些都加大了税收管理难度。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人员不仅要求精通国内税收业务,还要熟悉各投资国的税法规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协定;不仅要求掌握各类会计查账技巧,还要求精通多门外语、多种与财务会计软件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都对税务管理提出了高等级、专业化的要求,目前,国内税务系统大量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人才外流,专业人才匮乏。

4.查处打击、反避税力度不到位

虽然税务总局出台了《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境外投资企业户籍管理,规定账证报查制度,引进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调整等措施,反避税工作从制度上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缺少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涉税信息难以掌握,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税务机关缺乏强有力的征管手段,境外投资企业往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关联定价等手段逃避税收的缴纳,给国家税收造成流失。这种局面,在各省市乃至全国,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境外投资企业,还更多地表现在与境外投资企业相关的人。

(三)境外投资企业纳税服务方面亟待提高

1.税收服务意识不够强

税收服务意识不够强,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性不大,由于境外投资企业的规模不够大,数量不够多,税收的贡献量小,因此难引起税务机关的重视,造成对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认识不够。二是存在畏难情绪,由于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的政策性强,专业性要求高,税务机关缺乏这方面的服务人才,因此现有税收管理员害怕服务、不愿服务、草草应付的现象客观存在。

2.税收服务专业化不够

因缺乏专业人才,影响税收服务专业化的开展。目前,税务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缺乏精通国际税收、西方会计、外语、专业审计的复合型人才,普通税务干部反避税、涉外审计、国际税收协定等业务技能还比较弱,难以适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税收管理需要。同时,缺少专业的纳税服务机构。各省市还没有建立专业的涉外税收纳税服务机构,影响对境外投资企业纳税服务的研究,专业化的税收宣传和辅导,以及合理运用国际税收协定、开辟维权通道提升维权服务等工作,没有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项结合,提供专业化的需求服务。

3.纳税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行纳税服务体系中,缺乏一套独立的涉外税收服务制度体系。缺少对涉外税收政策的宣传,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宣传阵地。尽管税务总局网站(chinatax.省略)上有“走出去”企业窗口,但内容不全面、更新不及时,使得境外投资企业对投资国税收环境缺少了解,不能对潜在风险做出合理评估和判断。缺少深度的、贴近境外投资企业实际的税收服务套餐,如分国分类税收指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服务的服务内容、岗位职责、服务标准、服务作流程不明确,纳税服务工作落实、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完善。

二、完善我国境外投资税收规制的建议

(一)政策层面――完善税收政策

1.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确立对外投资产业导向

在立足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对外投资产业导向,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境外投资企业的投资向能源、资源、环境、市场、技术等方面集中,通过走出国门,寻找发展突破,解决国内发展瓶颈问题。体现在税收政策上如分行业建立境外投资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境外所得延期纳税制度等。

2.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税收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根据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如完善“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制度,实行所得综合抵免、饶让抵免、亏损弥补等制度,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解决各国会计核算年度起止日期与汇算清缴截止日期不同的问题,防止境外已纳税额抵扣的滞延等。在其他税收方面,新《个人所得税法》修订条款并未涉及境外投资企业个人所得税问题,要研究境外投资企业个人所得税等事项,根据企业特点,集合境外分配机制,权衡境外分配水平,避免重复征税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国内税负水平。

3.保障国家税收利益,做好税收协定修订工作

税收协定的谈签方面:对于境外企业投资国(地区)尚未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要及时向税务总局反应企业情况,为制订税收协定谈签计划提供依据。税收协定的解释方面:掌握税收协定的规定,明确税收协定条款的内容,做好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协定解释和辅导工作。居民身份证明的开具方面:根据企业投资国(地区)对身份证明开具的不同要求的,开具相应的、规范的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跨国税收争议的解决方面:对于境外投资企业要求提起相互协商的,帮助我国居民(国民)掌握相互协商程序,及时办理落实。

4.兼顾企业国家发展,完善我国税收抵免政策

改革税收抵免条件。根据国情,有选择地放宽。对具有跨国投资意向的企业、国家扶持的行业,可以适当放宽税收抵免条件。可以规定母公司在收到股息红利时必须直接拥有其子公司一定的有表决权股份,比如10%以上或其他比例,母公司必须间接拥有二、三层外国子公司一定的有表决权股份,比如5%以上或其他比例,且持股时间达到法定要求。另外,抵免层次适当增加一两层。

完善税收抵免限额。①对抵免限额的适用对象及范围作出详细的规定。我国采用分国不分项所得税抵免法,抵免限额按照不同的来源国确定,且抵免限额不得大于境外所得承担的所得税可以进行抵免的数额。②对影响抵免限额的各因素作出详细解释和说明,尤其是境外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明确费用分摊、所得来源地确定、亏损处理规则,及明细抵免限额影响因素的规定。

界定税收抵免范围。企业进行税收抵免,必须实际承担了境外来源地的法定义务,不能确定出自来源地法定义务的,不得抵免。由他人代为缴纳的境外税负,可以考虑给予抵免,但必须在税法中予以明确。确定“由他人代为承担”的税法含义,以及“由他人代为承担”的查证渠道。坚持来源国、所得、税负相对应的原则,进行抵免的所得必须是境外来源国的,否则,不能抵免。

完善税收饶让抵免。若与我国谈判的是发达国家,要努力使我国成为税收饶让抵免的接受国;与这些国家饶让抵免条款快到期的,要争取续约。若与我国谈判的国家是与我国发展差不多的国家,我国应该积极推进两国互予饶让抵免。若与我国谈判的国家是比我国实力低的,我国不主动谈及该问题。但是在这个国家迫切希望我国给予饶让时,可以给予,但需要对方给予其他利益。

(二)征管层面――规范税收管理

1.健全税务登记和户籍管理,做好税收管理基础工作

由国务院牵头制定部门信息交换和备案制度,各部门信息共享,彻底改变税务部门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被动的局面。建立对境外投资企业开业登记、股权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税务登记制度;对不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境外投资企业,也要建立税务基本档案,为税源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强化登记责任,对提供虚假登记信息,登记不全、不实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税务部门与外经委、商务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紧密跟踪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动态,建立起境外投资企业信息库,并要求企业依法申报相关收入和经营情况。

2.设置专业化的工作机构,引进和培养涉外税收人才

改变税务部门内部“多头”领导的现状。目前,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一般涉及到两个部门,一是涉外税收管理处,二是所得税管理处。需要统一设置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管理机构,避免交叉干扰。改变专业人才缺少的现状,大力引进和培养懂财务、懂外语、懂国际税收的人才。在公务员招录中,提高专业人才的招录比例,对有境外企业实习工作经历的人员优先。选送管理骨干到境外参加短期培训,对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岗位人员进行应急、定期和持续的专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国际税收管理大竞赛活动,赛中选拔。

3.完善部门信息交换平台,适时更新税源管理数据库

利用税收保障平台,从政府各部门获取境外投资企业信息,掌握其与国内母公司、总公司的经营信息,及时更新税源管理数据库。创立境外投资企业税收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信息公开制度,内容包括国际税收协定、投资国税制、国外税收管理动向等,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加强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按照税务总局《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程》,做好与投资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通过税务总局向投资国税务当局请求协查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情报,掌握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税收管理。

4.加强国际情报交换,加大国际反避税工作力度

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管理弱化,其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国际税收情报交换跟不上,企业缺乏主动申报意识,导致管理出现盲区。解决这一现状,要与投资国建立税收情报交换制度,共享境外投资企业信息,防止其利用跨国经营的便利,实施偷逃税和避税行为。建立以征管资料为基础,规模企业为重点,审核评估为手段,核实检查为保证的相互监督的反避税机制,督促境外投资企业主动申报,保证正常的税收监管。同时,与投资国建立对国际偷逃税行为查处的通报、交换、协助制度,加大对偷逃税行为查处和反避税力度。

5.完善各项征管措施,确保政策的执行到位

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税务登记、境外所得申报、所得税抵免和税款缴纳、转让定价调整、关联交易报告、同期资料准备等方面的税收管理,同时引导企业遵守外国法律法规,预防涉税风险。落实好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政策,特别是境外所得税抵免,以及进出口退税等规定,建立具体操作规程,开展纳税评估,督促自查自报,增加税收政策确定性和执行力。建立采购中介机构服务机制,明确境外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年度提供国际公认的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报告,提高信息采信的真实性、准确性。

(三)服务层面――优化纳税服务

1.借助税收协定,提供国际税收援助

目前,我国与91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2个避免双重征税安排以及有关国际间海运、空运业务的专项税收协定,为保证上述协定的执行,需要大力宣传税收协定。其措施是:创立境外投资企业税收网站,网上海外投资税收分类指南,及时更新相关税收政策,包括国际税收协定、境外投资税收政策、外国税制、税收争议解决渠道等。定期举办境外投资企业政策说明会,免费印发境外投资企业税收服务指南及国外税收业务指导书、设立12366海外税收服务热线、开办新办境外投资企业辅导课程等。

2.加强宣传辅导,提供税收政策帮助

开展税收政策咨询。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载体,为境外投资企业提供订单式的税收政策指引。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建立境外投资企业信息反馈机制,对于企业共同的税收问题,应在网络、纳税服务热线随时查询到答案;对于企业特殊的税收问题,应及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尽快上报税务总局确定。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办税人员的培训。重点做好我国税收法制、投资地所在国家法制以及对两国业已签订的税收协定或税收安排的讲解工作,做好境外投资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利用互联网络,提供涉税信息服务

建立分级次的境外投资企业税收信息数据库,详细登记投资企业名称、投资国国别、投资行业、经营地址、经营范围、投资资本额、资本结构、经营方式、利润分配方式、人员结构等相关信息,配合以灵活方便的智能化查询功能和统计报表导出功能。健全网络税收申报平台,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平台,开展跨国网上申报、网上纳税、申请抵免、退库、网上打印发票、电子缴款凭证及其他相关凭证等系列电子办税业务,实现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办税全过程。建立网上交互平台,开展网上在线问答,构建境外投资企业网络服务体系。

4.落实税收政策,解决国际税收争端

对境外投资企业及其经营者取得的境外所得及时予以审定,对其在境外缴纳的有关税款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税收抵免,对其在国内缴纳的税款,帮助企业做好在投资国的税收抵免,维护好境外投资企业境内外的合法税收权益。同时,尽可能防范国际税收争端事件的出现,做好税收协定和税收政策的咨询、辅导、解释、协调工作,建立协调国际税收争端的处理、解决机制,明确解决国际税务争议的税务协商程序,做好机构设置、人才配备、网络传输、通讯设备、经费保障等相关工作,使确保协商程序化、公开化、专业化。

5.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服务境外投资

为境外投资企业扩大纳税服务的领域、更新纳税服务的手段、丰富纳税服务的功能。提供“一窗式”服务。充分运用“一窗式”、全功能的理念,改进工作流程,兼并、简化审批手续,或改为申请事项备案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时间成本。开辟“绿色办税通道”。对于涉及境外投资企业的办税事项,本着服务纳税人的宗旨,快速、便捷地办结。推行“服务外包”。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经营优势,以及联系面广、商业信息丰富的有利条件,通过采购国内外品牌中介服务,提供更为高效、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唐跃,陈云,朱国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与其发展的税收措施安排[J].税务研究,2009,3.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2

关键词:创业投资;会计处理;税收政策;税收制度

一、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创业投资,是指创业投资企业(或创业投资基金)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投资者(机构或个人)筹集创业资本,然后将创业资本投向创业企业,主动地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并为其提供增值服务,做大做强创业企业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撤出资本,取得投资回报,并将收回的投资投入到下一个创业企业的商业投资行为和资本运作方式。据清科公司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已有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达498家,管理着约800亿元人民币的风险资本。

创业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推进器。从这个角度讲,创业风险投资也是属于一个比较幼稚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在税收或者在其他政策上给予优惠,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实践的一种做法。

1999年,在全球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在国内“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我国曾掀起过一次短暂的创业投资热潮。从1985年重新开始探索发展创业投资,当时成立的中创公司是我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风险企业。这么多年来,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也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步伐还是比较慢的。

2000年,受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持的支撑,我国的创业投资业很快进入寒冬。从2001年到2004年,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创业投资资本数量几乎是持续性地负增长。

200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创投企业管理办法》),不仅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了特别法律保护,而且为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应该是它有比较好的退出机制,现在,我们资本市场中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还是比较单一,所以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不光是涉及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还有国家从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对支撑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风险投资需要税收的特别关照,主要表现为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激励风险投资。税收优惠能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对高新企业投资者采用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能体现政府扶持风险投资的意图,是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我国创业投资中的税收政策

对于创业投资,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政策。1991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指出:“有关部门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创办风险投资公司”。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中指出,对经认定的开发区中外企业实行包括增值税、产品税、奖金税、建筑税等多项税收优惠。国务院于1996年的《关于“九五”期间科级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发展风险投资,一些部门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国家经贸委2002年《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

2003年3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以正式立法形式首次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等作出了规定,其中不乏对风险投资企业税收的要求。第三十五条就规定:“创投企业应当依照国家税法的规定依法申报纳税。对非法人制创投企业,可以由投资各方依照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可以由非法人制创投企业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依照税法规定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该《办法》为创司这种“特殊性质”的企业奠定了基础的公司规范。

遵照国务院领导“要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的批示要求,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的参与下,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和反复修改,终于在2007年2月1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税收政策通知》作为《创投企业管理办法》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必将对我国创业投资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项重要激励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时期,创投行业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以上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加上我国《公司法》、《税法》、《合伙企业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初步构成我国风险投资中税收政策的法律规范体系。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已运行多年,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对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照国外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先进而完备的有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漏洞,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国外有益做法借鉴

运用税收政策激励创业投资是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规模经济日益让位于系统经济,创业型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现,以至于管理学泰斗德鲁克在1984年就指出:现代经济正在从大型公司主宰的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

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通过培育和扶持创业型企业,对于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创业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扩大社会就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社会效益,并不能内化为创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由于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和规模不经济性,在其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后还往往处于权利义务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将社会资本转化为创业投资资本往往要面临市场失灵问题。针对创业投资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和市场失灵问题,不少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在种类繁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中,税收激励政策已经被证明为效率最高而且不会导致创业投资基金治理机制扭曲的扶持政策之一。

(一)美国

在创业投资业最为发达的美国,虽然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早在1946年就设立了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但是其后13年里无人模仿设立第二家创业投资公司。

1958年,联邦政府推出“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通过提供低息优惠贷款,支持民间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后,专门投资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才得以发展起来,并促进了整个创业投资行业迅速起步。但是,由于美国在1969年将资本利得税率从25%提高到49%,结果严重阻碍了美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直到1978年将资本利得税率降低至28%,1981年进一步降低至20%,创业投资才又得以迅速复苏。到1986年美国创业资本额达241亿美元,是税制改革前的10倍。特别是为了鼓励不发达地区创业投资业的发展,联邦政府还于2000年推出《新市场税收抵免方案》,对投资低收入地区的“社区发展基金”满7年的,可从联邦所得税中获得相当于投资额39%的税收抵免。

近年来,美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创业投资业之所以迅速起步,还得益于不少州政府出台了比联邦政府更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在印地安那州、佛蒙特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等州,合格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可按其对基金投资额的20%到30%申请所得税抵免。在路易斯安那州,为吸引保险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对投资于合格创业投资公司的保险公司,可按投资额的100%~120%提供公司税抵免。在科罗拉多、佛罗里达、密苏里、纽约和威斯康星等州也都有类似税收政策。

(二)英国

英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国,其创业投资规模几乎占整个欧洲的一半,居遥遥领先地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1年英国针对处于起步和扩张期创业企业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虽然名列第四位,但包括管理层并购在内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却名列前茅,远远超过美国。其重要经验是先后出台了三项针对创业投资的税收激励计划。例如,为鼓励个人通过创业投资基金间接从事创业投资,1995年出台了“创业投资信托计划”,对专门从事创业投资的“投资信托”(本质上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给予三方面税收优惠:(1)创业投资公司免缴资本利得税;(2)个人投资者从创业投资公司的所得(包括红利收益所得和处置创业投资公司股权的资本利得)免缴所得税;(3)对于持有创业投资公司股份超过3年的个人投资者,可以按其投资金额的20%,抵免个人所得税。为鼓励大型实业类公司从事创业投资,2000年出台了“公司创业投资计划”。

该计划规定,开展创业投资业务的实业公司可获得以下税收优惠:(1)如果投资于小型加工贸易类企业并持股3年以上,公司可获得相当于投资额20%的公司税抵免;(2)如果将投资所得再投资,公司可延迟缴税;(3)如果在处理创业投资计划时出现损失,公司可以从其公司收入中扣除损失,以减少税基。

(三)加拿大

加拿大是创业投资业的后起之秀。1995年以后,在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下,其创业投资业才快速发展起来。据统计,到2001年,加拿大针对处于起步期和扩张期创业企业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已列居世界第二。为拓宽创业资本的来源,鼓励雇员依托工会组织,投资设立“劳工创业投资公司”,联邦政府对投资者实行相当于投资额15%的税收抵免。此外,一些省政府还另外对“劳工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者实行地方税收抵免。

例如,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等省,还对投资者按相当于投资额的15%提供省政府税收抵免。为改善区域内起步期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少省份对其他类型创业投资公司也制订有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持有注册创业投资公司股份的当地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当于投资额30%的个人或公司税抵免。

(四)韩国

韩国的创业投资业在1990年代早期几乎为空白。1998年,韩国政府通过税收激励等政策,大力促进创业投资业发展。到2001年,韩国针对处于起步期和扩张期创业企业的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在OECD成员国中已名列第三。其重要经验是对创业投资实行双重激励:

一是对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凡投资于创业投资基金的公司和个人,如果持有份额满5年,都可获得相当于投资额15%的合并所得税抵扣。

四、完善我国创业投资会计处理与税收政策的途径

(一)完善现有税收政策

从在现行税制及相关环境框架内的政策选择分析,现行企业所得税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作为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即使国家工商总局能够顺利推出《合伙企业法》,有限合伙制企业实质上也已经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因此单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并不能避免重复课税。因此,在此情况下针对创投企业的税收优惠,应顺应税制改革方向,采用法人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判断标准。一是按税制改革方向确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主体。

按照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作为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无论创业投资机构是否采用合伙制,都不能避免重复课税。但如果税制改革方向是朝着以法人为纳税人的判断标准确定纳税主体的方向发展,则创业投资机构采用有限合伙制就可以避免重复课税问题,因为在这种税收体制的框架下,凡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都归入公司所得税课税范围,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归入个人所得税课税范围。在以上原则下,有限合伙制的创业投资机构就不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重复课税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二是对最终投资者的税收政策:(1)当最终投资者是企业的情况下,应采取投资分红不计入本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办法;(2)当最终投资者是个人的情况下,应免除其个人所得税的重复课税。对个人投资者获得的股息分红和退出时的资本增值,比照国家对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式处理,鼓励出资人进入创业投资。

(二)改革企业所得税中研发费用的扣除办法

研发费用是指用作为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生产经验中发生的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各项费用,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符合条件的,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条件就是比上年实际增长达10%以上的盈利。然而,初创的风险企业很可能出现亏损,亏损的风险企业就无法享受到该项扣除。最好的办法是将研发费用的扣除直接和投资者的利益结合起来,采取向投资者退税的办法,即允许创业企业以当年产生的研发费用按投资者的投入比例直接去抵扣投资者的其他收益,特别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可以允许他们用分摊到的研发费用去抵扣他们的个人收入从而减少他们的个人所得税,而如果该项目是由投资基金所组建,那么研发费用可以用来扣除他们投资其他风险企业得到的收益。

(三)创新观念,改进相关税收政策

可以更多地借鉴经济学分析和国际创业投资的实践经验,在现有观念上进行突破,将创业投资机构作为一个“融资中介”,而不是按照现行的做法当作一个普通的企业来看待,在解决困扰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环节上,可以采取下列做法:

一是创业投资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发达国家在对创业投资的税收制度安排上,一般将创业投资机构作为一种“透明组织”或“投资管道”投资收益按照协议全部分配给出资人。如果我们可以把创业投资机构作为一个与“投资管道”相类似的“融资中介”,那么创投企业本身就不应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而是由出资人在取得收益后按照自身性质缴纳所得税。这种做法既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创投业的重复课税问题,又有利于创业投资机构吸纳投资,特别是具有免税资格的投资主体(如养老基金等)的资金。

二是利用税收抵免引导出资人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国对高科技企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为了鼓励投资人将资金投入到创业投资行业之中,应采取大力度的倾斜性政策。从境外的做法看,英国和台湾所采取的投资税收抵免政策值得借鉴。在投资税收抵免制度下,创业投资行业的最终投资人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抵免其从其他经营项目中取得的应税所得。

另外,无论是在创新型税收政策建议下还是在改进型税收政策建议下,都可以考虑取消对创业投资和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和咨询费收入征收营业税及其附加。但对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的其他各项收入,应照章征收营业税。具体来讲,凡是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都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及其附加的政策,但对于其“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则应照章征收营业税及其附加。因为从提高创业投资行业的运行效率,以及提高投资质量的角度出发,应鼓励设立独立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但按照现行税制,这会造成营业税负担的增加。一些创业投资机构为了规避对管理费收入缴纳的营业税及其附加,采取将创业投资机构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合并的方法。但这对于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其结果是,国家的税收被规避,而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得都.关于我国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分析[J].经济管理,2006,(4).

[2]徐冠华.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N].经济日报,2006-1-9.

[3]程小文.我国创业投资税收政策创新探讨[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4]顾奇志.自主创新从增加科技投入做起[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11-14.

[5]邓正红.关于创业投资的税收政策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4).

[6]邵海波,易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N].日照日报,2006-3-2.

[7]李学勇.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J].求是,2007,(4).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3

纵观一系列由中央、上海市和各部门的文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便是营造与自贸区总体目标相呼应的税收制度环境,同时始终遵循自贸区的总原则经验可全国复制、可推广和国家税制改革的总原则公平、统一、规范。与自贸区相配套的税收新政包括7项已经明确实施的政策,还有3项待探索、研究的政策。7项明确的政策中有2项是旨在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有5项是旨在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涉及到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等至少5个税种,既涉及到征税方面优惠,也涉及到退税方面的优惠。3项待探索、研究的政策中有2项是旨在促进向境外投资的税收政策(这2项政策在送审方案中有细则,但是在最终方案中被删除,并改为鼓励继续探索和研究),剩余1项是会间接影响到税收的监管服务模式改革政策。

二、上海自贸区税收新政解读

上海自贸区税收新政策包括10项内容。针对每一项内容,笔者采用案例解析的方式从新政策的计税方式、新政策与旧政策比较之下纳税方的额外得益、新政策的适用范围(主体、业务和税种)、未来改革方向和新政策溯源等五大方面来解读(详见表1)。

通过解读,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并不是改革的重点,单独来看对所有企业的吸引力,以及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效力是有限的。具体来看,包括五点:

(1)自贸区中7项已明确实施的所谓税收新政,几乎已全部在国内其它试验园区中试行,已经收到了显著效果,这看似毫无新意可言,实则暗合稳健原则和经验全国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但是由于各项政策受惠主体和税种并不相关,导致各项政策各自为战,集群效应无法凸现。

(2)大部分已明确新政策的内容注重指导性,因此灵活度较高,政策的力度可通过后续的细则来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比如,旨在促进贸易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便允许自贸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其项目子公司在进口民航飞机时享受增值税减征,但这一政策并未公布具体的优惠幅度,这反而赋予了政府更大的空间。

(3)其中2项待探索、研究的政策鼓励的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向境外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这与我国吸引外资的已有政策优势互补,且作为投资方更能从技术溢出效应中得益。尽管自贸区对税收政策体系的微调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也不能忽略下列的两点局限(见后文4、5)。

(4)通过新政策直接得益的企业涵盖面窄。比如,旨在促进投资的资产评估增值所得税递延政策,仅仅适用于投资方是注册在自贸区内的企业或个人股东,受资方是境外企业的某些特定资产重组行为,如果新政的适用主体能够扩展到自贸区外的股东对自贸区内的企业进行投资,又或者如果新政的适用范围能够扩展到新企业设立等其他对外投资行为,那么该政策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扩大其影响力。

(5)新政策继续改革的方向并不明晰(缺乏整体规划),长期推行的时间表(近期、中期和远期计划)更无从谈起,这使得大型企业(大型企业进入的固定成本高,因此决定也更加慎重)更容易采取观望的态度,下文以一项航运政策为例,说明税收新政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自贸区在航运服务领域的开放措施中有一项,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也就是常说的方便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对于此项政策,外资的航运公司常常会有两种考虑,如果政策的方向是进一步开放,即将来也会允许外资公司拥有的外国船舶沿海捎带,在国际航运运力过剩的现状下,这对外资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进一步开放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在外资公司看来区别对待反而加重了。中资企业也会困惑开放除上海港外的其他国内沿海港口之间的方便旗捎带是否也在改革的日程上。

三、上海自贸区税收新政探索

(一)境外股权投资税收新政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国内资金注入供小于求的境外股权投资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境外股权投资的发展。受税收政策影响的纳税主体包括股权投资项目公司、个人投资者和负责投资项目的管理人员,涉及到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

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境外股权投资的优惠没有针对性,且力度有限。首先,对于股权投资项目公司来说,企业所得税方面,一是其权益性投资收益(包括股息、红利等)可获免税(为了避免在公司和个人投资者两个层面重复征税),二是对其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持股2年以上的股权可以按投资额的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营业税方面,股权投资项目公司在转让股权这一特定业务中取得的收入,不征收营业税,而对其他业务收入则按正常税率5%征收营业税。其次,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所有形式的权益性投资收益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只有转让上市公司股票时产生的资本利得是免税的。最后,对负责项目投资的管理人员来说,在薪酬激励方面并没有特殊的税收优惠。

现行税收政策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股权投资项目公司的主要收入即转让股权时的资本利得没有给予税收优惠,而是仅对其次要收入即权益性收益予以免税,这可能会导致项目公司偏好于对成熟企业而不是初创企业进行投资。二是项目公司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额,可抵税的时间下限2年太短,可能导致项目公司只会选择满2年就可退出的项目,以期能够进行多轮投资并多次申报所得税抵扣额度。三是项目公司对境外企业提供投资管理、咨询等服务收取的服务费,以及在股权投资过程中对境外企业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等也应该免征营业税。

现行税收政策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股权投资个人投资者的资本利得免税范围,有待扩大到对未上市公司的投资;二是对股权投资个人投资者的权益性收益应该减免其个人所得税,这是因为参与外资股权投资项目公司的外籍个人投资者和外籍机构投资者,以及自行从事股权投资的外籍个人投资者都不需要纳税,由此形成国籍歧视;三是股权投资个人投资者不能享受项目公司的投资额税收抵免,其投资亏损也无法和项目公司一样抵扣下期应纳税额,由此形成了对个人投资者的歧视;四是股权投资项目公司以未分配给个人投资者的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时,实际上可看作是股权投资个人投资者的再投资行为,在还没有确定收益的情况下对再投资额征收个人所得税,违反了公平的原则。此外,对项目经理的现金和非现金激励,税法也没有对其实行轻税政策,而是与投资收入一样适用20%的税率,唯一不同的仅是允许在税前进行合理的费用扣除。

综上所述,针对股权投资的税收政策体系比较复杂,简单的对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一律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是不合适的,因此自贸区最终方案中取消了该条送审建议。那么应该如何实行该项税收激励?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根据业务类型来识别优惠对象,即使不是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只要该公司开展的是境外股权投资业务并产生了利润,就应该针对这次投资行为施行税收优惠。二是要保持政策符合境外股权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比如,从股权投资本身来看,对资本利得和权益性收益减税都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税收优惠也可以既鼓励短期投资又鼓励长期投资行为,但是境外股权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资本利得而非权益性收益,且境外股权投资的回收期较长,回报率随时间往往呈现出“J”曲线的状态,即在尚未有高收益投资项目成功退出前的相当长时间内,往往处于亏损或收益较低的状态。因此,比较合理的优惠方式是对长期投资行为的资本利得实行低税或免税。三是要协调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税种的优惠政策,既要避免重复征税,又要避免过度优惠,也要消除各类不同纳税主体间的税收歧视问题。

(二)离岸金融业务税收新政 离岸业务是指金融机构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要促进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少不了对离岸业务涉及到的一系列税种进行规范,同时还要兼顾发展离岸业务不可避免的国际避税和税收管辖权冲突等问题。我国现行的离岸金融业务税收政策几乎为零,虽然深圳、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三地先后成为我国开展外币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区域,但并没有制定促进外币离岸业务的优惠税收政策,国内(除香港外)金融机构更是不允许涉及人民币离岸业务,相应的税收扶持就更不可能。离岸金融业务涉及到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国外著名的离岸市场免征除少量印花税外的所有直接税费。发达国家针对离岸业务也实行了中等程度的各税种优惠政策。

笔者认为中国也应当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实行中等程度的税收优惠,具体来说,离岸业务的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可减按10%征收,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加入银团贷款免征其所得税,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免征营业税,免征因从事离岸业务而使用的各种凭证的印花税,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和离岸金融账户持有人免征利息预扣税,最后还应该减征或免征贷款利息及海外收入预提税。对于国际避税问题,中国也应采取适中的容忍态度和积极的监管,只要避税行为不涉及违法行为或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税收管辖权冲突,中国在注重市场所在国的法律规制外,还应特别注意国际协调,从而既避免双重征税又避免有害的税收竞争。

参考文献:

[1]曹广伟、宋利朝:《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2]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7期。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4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活动从始至终都涉及到税收,企业的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一种节税行为,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都是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就是追求效益,而通过税收筹划能够使企业合法节约税款支出,使企业获得财务效益,因此,税收筹划方案都是围绕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来展开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考虑税收成本降低的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成本,将税收筹划融合进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互相配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关系

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日益受到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首先,财务管理中的各种决策都是同税收问题密切相关的,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合法节约税款支出,为企业获得财务效益,提高资金利润率,使整个企业的经营、投资行为合理、合法、经营活动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税收筹划的任何一种应用,都是同企业的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通过财务策划,可以充分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以及成本认定。税收筹划方案的认定是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为基础的,通过财务管理手段,才能预计不同的纳税方案,如果运用手段不当,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税收筹划方案的失败。而且,税收筹划方案单单做出来是不行的,还需要有效的执行,这就需要财务控制,如果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或者税收政策出现调整,企业都必须运用财务手段对税收筹划方案做出调整。因此,税收筹划方案的有效执行是离不开企业的财务管理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一)投资、筹资、利润分配税收筹划需注意的问题

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活动涉及的一切可以用货币表现的事项,主要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决策。另外,企业在出售资产时也可以利用税收筹划,减少税收,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投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投资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对投资规定的有关减免税政策以及优惠政策,设计多种投资方案,实现为企业节税的目的。在税收筹划过程中要考虑公司的创立形式以及附属公司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或者是否将公司设立在税收优惠地区,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这都是为了节省税收,但是企业投资税收筹划要注意一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节税的目标。首先,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税收筹划不仅仅是为企业节省税收,同样进行税收筹划也要企业支付相关费用,不能仅仅使税收筹划方案在理论上可行,更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税收筹划时,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节税带来的现金流量,要考虑增量现金流量。企业往往为了达到节税的目的,选择对企业并不是最有利的投资方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非常有利,也就不能真正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其次,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税收筹划自身是存在风险的。企业能否把握好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对投资进行纳税,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法律政策,整个税收筹划方案很可能是失败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税收筹划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税收筹划的风险,不要让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2.筹资税收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筹资税收筹划,即企业采用税收筹划方法为企业减少筹资成本的方法。企业筹资的渠道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权益融资,一个是负债筹资,无论哪一方面,都要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企业筹资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不能片面的考虑成本的节约,负债筹资资金成本可以抵税,但是也要考虑对其它因素的影响,只有税收筹划方案带来的收益大于费用支出时,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可行的。对于筹资利息支出,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要密切注意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租赁问题,经营租赁以及融资租赁二者之间要进行权衡,对于企业不同的角色即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考虑不同的节税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减税的目的。因此,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在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筹资,选择最佳资本结构方案。

3.企业收益分配纳税筹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收益分配的过程中,对企业自身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关键是要注意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税率地区对投资者利润分配的形式要加以区分,为投资者创造利润,减少税收负担。另一方面,股利发放形式也影响着股东的收益,发放现金股利,需要缴纳所得税,发放股票股利,投资者可以获得增值收益。因此,在收益分配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各种形式的选择,为投资者减少税负,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资本运营税收筹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各个活动都是通过资产的运营展开循环的,因此,在展开资本运营的过程中,要注意为企业节税。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节税。例如,在营业现金流量中,固定资产可以抵税,而且不同的折旧方法纳税是不同的。存货也有多种计价方法,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企业在出售资产时,按照规定是需要缴纳流转税以及所得税的,但是如果企业出售资本时,就可以获得税收优化,企业在资本运营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运用会计政策进行节税,也可以通过将某些出售资产的行为转变为出售资本的行为,从而减轻税收负担。但是企业在资本运营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是面临着税收筹划风险的,企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如果企业处理不当,就会受到税收部门的惩罚,税收罚款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且利用会计政策来进行节税的同时,也面临着不确定性,会计政策虽然是固定的,但是风险是伴随而来的,如果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不清晰,对具体的经营活动处理不恰当,不会为企业节省税收,相反会为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合理掌握好会计政策以及资本以及资产的灵活运用,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创造收益,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

由于税收筹划是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与手段之一,所以要将其放在整体经营决策中加以统筹考虑,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并结合企业特定的经济环境、经营目的来选择。对待税收筹划的正确态度即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选择可能使税负并非最轻,但却使企业税后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贾娜.对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考[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2).

[2]任红珂.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j].冶金财会,2007,(11).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5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27-03

一、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对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在1997年颁布小企业税收减免法,小企业在此后10年中获得了数lO亿美元的税收减免。近年来,英国政府连续削减公司税率,将年产出低于30万英镑的小企业的公司税率由24%降低到20%这一历史最低水平,比大企业低10个百分点,并正在拟定继续为小企业减轻赋税的计划;法国朱佩政府时期的《振兴中小企业计划》把中小企业利润税税率从33,33%降至19%。对企业的注册税、公司税也相应下调。若斯潘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亏空,曾增加企业利润税,但同时规定不对中小企业增税;德国每年拨款近10亿马克用于资助中小企业发展业务,对大部分中小手工企业免征营业税。

1 降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过高,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把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有年应税营业额大小和财会制度健全与否两个标准,且特别规定年应税营业额达不到规定标准(如商业企业为年应税营业额180万元)的,不能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而占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达不到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根据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若以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17%的税率和小规模纳税人6%的征收率比较计算,如果产品在本环节的增值率为38.96%时,两者税负相同;当增值率低于38.96%时,则一般纳税人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目前,大部分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重于一般纳税人已成事实。小规模纳税人在与一般纳税人交易中,已经受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限制。

2 降低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税收政策建议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应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小企业,应加速折旧,可以允许其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从而推迟企业的纳税时间,相当于政府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鼓励中小企业扩大投资,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经营规模小,投资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一种风险分担机制。税收优惠政策作为风险分担机制的一种,不仅可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还可以影响企业对待投资的态度和意愿,投资损失扣除。现行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投资方企业不得调减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这项规定不利于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建议允许中小企业扣除从受资企业分摊的损失,但扣除数额不能超过投资账面价值,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投资损失。

3 延迟纳税政策建议

一是附加折旧政策。中小企业由于资本总量等因素的制约,会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共同使用同一项资产的现象。这类资产往往使用频率较高,因而其有型损耗相对较快。针对这一特点,对于中小企业购置的、共同使用的机械设备,应给予20%的附加折旧,即允许中小企业对共同使用的机械设备以所购价款的120%作为计提折旧的基数。二是专利投资所得的纳税延迟。对以专利或者可获专利的发明或工业生产方法等无形资产向中小企业投资者,及以无形资产投资的中小企业,其所获投资收益可延迟5年纳税。这一措施可鼓励中小企业吸收无形资产投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二、引导服务型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式、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行业分布中有很大一部分处于服务行业,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促进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所得税、营业税等方面的优惠。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仍应以所得税和营业税为主。且促进服务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服务外包业务的营业税计税方式

服务外包是服务业分工的产物,是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但现行营业税并没有对服务外包业务与传统服务业进行区别,其计税依据仍旧为其向客户收取的全部营业收入,对于在外包过程中支付的外包费用,一律不允许在税前扣除。这在客观上造成重复征税,导致服务外包的税收负担过重,不利于服务业分工的进化。今后,在确定营业税税基时。可以考虑允许服务外包企业将支付给承包方的营业额从计税依据中扣除,仅对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征税。

2 鼓励生产型服务行业的发展

近10年来,工业生产型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它已经成为国外投资的重点。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生产型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1/3。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领域。几乎在所有国家,服务业的表现都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快慢,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更有效的服务业(金融、通信、国内运输和专业服务)可以整体提高经济效益,这些行业共同发挥作用,对提高国内生产率至关重要。激励生产型服务行业发展应该作为营业税的重要目标,我们应逐渐拉开生产型服务业与消费型服务业税率间的差异,鼓励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3 妥善处理服务纳入的抵扣问题

如果将生产型服务业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那么制造业企业购买这些服务就不用负担增值税。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规定,当需求方承担的税赋降低后,在需求方面相当于其价格的降低。这些服务的市场需求必然提高。这在客观上必然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造业企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型服务时,可允许其按照一定的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制造

企业中分离出来,促进我国服务业快速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建议

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在促进再就业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促进残疾人员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军队转业干部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规定。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每户每年8000元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从事个体经营的军队转业干部,3年内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但是,我国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仍有须改进的地方,须制定规范统一的就业税收政策。

1 统一不同对象再就业的税收政策

目前,涉及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军队随军家属及其他持有相关就业证明人员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既存在类似地方,又有不同之处。考虑到就业再就业人员应给予一致的税收待遇,对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军队随军家属及其他持有相关就业证明人员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规范,进一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作用,制定统一的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2 延长就业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

在与就业形式对应的较长时期内,实行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政策。要注重创业对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的倍增效应。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差别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一是制定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机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执行办法。落实促进科技创业的税收政策,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加强和规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全面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快速健康发展。对符合条件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给予税收扶持政策,努力发挥科技企业带动高校毕业生的积极作用。二是制定农业担保税收政策。为支持农业生产及农民就业,对于农业担保基金或农业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信用担保、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符合一定条件的,在规定的期限内,给予免征营业税的政策。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政策,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占全部企业的75%以上,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而融资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可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人手,为发展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应确定合理的方式,允许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按照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要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超过部分可转增资本金。

四、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风险投资是依靠市场力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尤其对处于种子期和成长期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中央近年来为推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陆续出台了包括企业税收政策等在内的多项鼓励政策。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还面临着不适应行业经济特点的税收政策,这实质上为该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作用。为推动这一行业的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税收政策:

1 风险投资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发达国家在对风险投资的税收制度安排上,一般将风险投资机构作为一种“透明组织”或“投资管道”。所谓“投资管道”是指: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按照协议全部分配给出资人,因此,风险投资企业本身不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主体,由出资人在取得收益后按照性质缴纳所得税。这种做法既能够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重复课税问题。又有利于风险投资机构吸纳投资,特别是具有免税资格的投资主体(如养老基金等)的资金,目前,国外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风险投资资本的主要来源得益于该政策的实施。如澳大利亚为了吸引来自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等专注风险投资的养老基金,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的进行风险投资的养老基金的资本利得税税率降为0,以色列2001年对进入本国的外国风险投资公司转让股权获得的资本利得税实行税收豁免等等。

2 免除风险管理公司管理费应缴的营业税

从提高风险投资行业的运行效率,以及提高投资质量的角度出发,应鼓励设立独立的风险投资管理企业。但按照现行税制,风险投资管理公司作为独立的纳税人,其管理费收入,应按照收入全额,缴纳5.5%的营业税及附加。但如果相应的管理业务是由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的管理部门完成的,显然就不需要缴纳营业税。因此,现行税制在客观上鼓励了风险投资机构内设管理机构的做法。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为了规避对管理收入缴纳的营业税及其附加,而将风险投资机构与风险投资管理机构合并。根据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的原理,这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但这对于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其结果是,国家的税收被规避,而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6

关键词: 创业投资; 会计处理; 税收政策; 税收制度

一、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创业投资, 是指创业投资企业(或创业投资基金)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投资者(机构或个人) 筹集创业资本,然后将创业资本投向创业企业, 主动地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 并为其提供增值服务, 做大做强创业企业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撤出资本, 取得投资回报, 并将收回的投资投入到下一个创业企业的商业投资行为和资本运作方式。据清科公司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07 年上半年, 我国已有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达498 家, 管理着约800 亿元人民币的风险资本。

创业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推进器。从这个角度讲, 创业风险投资也是属于一个比较幼稚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因此, 在税收或者在其他政策上给予优惠, 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在实践的一种做法。

1999 年, 在全球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在国内“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 我国曾掀起过一次短暂的创业投资热潮。从1985 年重新开始探索发展创业投资, 当时成立的中创公司是我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风险企业。这么多年来, 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也有了一些发展,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的步伐还是比较慢的。

2000 年, 受网络泡沫破灭的影响, 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扶持的支撑, 我国的创业投资业很快进入寒冬。从2001 年到2004 年, 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和创业投资资本数量几乎是持续性地负增长。

2005 年11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创投企业管理办法》) , 不仅为创业投资基金提供了特别法律保护,而且为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

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 应该是它有比较好的退出机制, 现在, 我们资本市场中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还是比较单一, 所以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不光是涉及税收政策、信贷政策, 还有国家从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 特别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对支撑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应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风险投资需要税收的特别关照, 主要表现为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激励风险投资。税收优惠能降低风险投资的成本, 这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对高新企业投资者采用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能体现政府扶持风险投资的意图,是促进风险投资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我国创业投资中的税收政策

对于创业投资, 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政策。1991 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指出: “有关部门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用于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以创办风险投资公司”。1991 年,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中指出, 对经认定的开发区中外企业实行包括增值税、产品税、奖金税、建筑税等多项税收优惠。国务院于1996 年发布的《关于“九五”期间科级体制改革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发展风险投资, 一些部门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国家经贸委2002 年发布《关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 指出:“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

2003 年3 月1 日我国开始实施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以正式立法形式首次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组织形式、治理机制等作出了规定, 其中不乏对风险投资企业税收的要求。第三十五条就规定: “创投企业应当依照国家税法的规定依法申报纳税。对非法人制创投企业, 可以由投资各方依照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 分别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也可以由非法人制创投企业提出申请, 经批准后, 依照税法规定统一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2006 年3 月1 日起实施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国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引导其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该《办法》为创投公司这种“特殊性质”的企业奠定了基础的公司规范。

遵照国务院领导“要抓紧制定配套政策”的批示要求,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的参与下,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和反复修改, 终于在2007 年2 月15 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税收政策通知》作为《创投企业管理办法》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 必将对我国创业投资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项重要激励政策的出台, 标志着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时期, 创投行业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以上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加上我国《公司法》、《税法》、《合伙企业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初步构成我国风险投资中税收政策的法律规范体系。税收优惠政策在我国已运行多年, 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 对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对照国外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先进而完备的有关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漏洞, 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国外有益做法借鉴

运用税收政策激励创业投资是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规模经济日益让位于系统经济, 创业型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现, 以至于管理学泰斗德鲁克在1984 年就指出: 现代经济正在从大型公司主宰的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变。

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 通过培育和扶持创业型企业, 对于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创业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扩大社会就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社会效益, 并不能内化为创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由于创业投资具有高风险性和规模不经济性, 在其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后还往往处于权利义务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将社会资本转化为创业投资资本往往要面临市场失灵问题。针对创业投资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和市场失灵问题, 不少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在种类繁多的政府扶持政策中, 税收激励政策已经被证明为效率最高而且不会导致创业投资基金治理机制扭曲的扶持政策之一。

(一) 美国

在创业投资业最为发达的美国, 虽然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早在1946 年就设立了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 但是其后13 年里无人模仿设立第二家创业投资公司。

1958 年, 联邦政府推出“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 通过提供低息优惠贷款, 支持民间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后, 专门投资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才得以发展起来,并促进了整个创业投资行业迅速起步。但是, 由于美国在1969 年将资本利得税率从25 %提高到49 % , 结果严重阻碍了美国创业投资业的发展。直到1978 年将资本利得税率降低至28 % , 1981 年进一步降低至20 % , 创业投资才又得以迅速复苏。到1986 年美国创业资本额达241 亿美元, 是税制改革前的10 倍。特别是为了鼓励不发达地区创业投资业的发展, 联邦政府还于2000 年推出《新市场税收抵免方案》, 对投资低收入地区的“社区发展基金”满7 年的, 可从联邦所得税中获得相当于投资额39 %的税收抵免。

近年来, 美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创业投资业之所以迅速起步, 还得益于不少州政府出台了比联邦政府更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例如, 在印地安那州、佛蒙特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等州, 合格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者可按其对基金投资额的20%到30%申请所得税抵免。在路易斯安那州, 为吸引保险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 对投资于合格创业投资公司的保险公司, 可按投资额的100%~120%提供公司税抵免。在科罗拉多、佛罗里达、密苏里、纽约和威斯康星等州也都有类似税收政策。

(二) 英国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7

山东的涉外税收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涉外税收政策都是紧紧围绕着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制定的,它对促进山东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山东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启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山东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10多家来山东投资。山东省地方税务局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为着力点,努力提升涉外税收管理和服务层次,有力地支持了山东省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优越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服务机制,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外商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双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达5375个,实际利用外资100.3亿美元方涉外税收收入已完成41.38亿元。

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其纳税意识和守法水平,才能促进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税收管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能力,才能为纳税服务提供不断深化发展的平台。

近年来,山东全省高度重视外商投资软环境建设,努力为外向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为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税收环境,切实外经外贸发展的丰硕成果反映到涉外税收收入上来,山东各级地税部门积极创新服务理念,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改进服务手段,全面提升纳税服务层次,在提高执法透明度、服务纳税人、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转变服务理念。山东各级地税部门借鉴发达国家的税收服务理念与模式,自觉把支持和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不断深化“人人是涉外窗口,人人是地税形象,人人是投资环境”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性。按照WTO公开透明要求,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把税收政策、纳税程序、计算办法等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和纳税人告知,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开通了举报电话和行风热线,自觉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实现了“阳光办税”。

(二)简化办税程序。面对纳税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地税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广大纳税人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实施多元化纳税申报,推行电话、电子、邮寄等申报纳税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简化办税程序,在纳税人符合条件且提供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进一步缩短审批、核准时限;推行“一窗式”服务,实现由“一岗一责”向“一岗全责”服务模式的转变;规范税务检查,推行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和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落实系统内“一家查账,多家认账”办法,杜绝政出多门、重复检查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三)组织政策咨询。全省地税部门努力整合服务资源,着力满足纳税人的个性化需要。在山东地税网站上开设专栏,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市场信息,确保政策宣传到位。对外籍人员,采取约谈、询问的方式,实行上门纳税辅导,使纳税人足不出户便可详细地了解税收法规,明白办税程序和方法。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税收政策宣传栏,定期公告税收法规和政策,方便纳税人政策查询,让纳税人交明白税、放心税。

投资管理税收政策篇8

    关键词:税收筹划 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的原则

    税务筹划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包括非违法的避税筹划、合法的节税筹划与运用价格手段转移税负的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我国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意义

    有助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理论界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较多,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等目标论。但不管哪种观点,都要求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都不能回避企业的税收环境,不能不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不能忽略税收法律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约束。这是因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最大化降低成本包括税收负担。企业的税收负担包括直接税收负担和间接税收负担。直接税收负担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应税行为依照税收法律缴纳的税款支出,间接税收负担是指企业在办理涉税事宜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税收负担的降低,只有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才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现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有利于企业和国家长期利益的增长,要求理顺企业和国家的分配关系。税收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中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税收筹划,才能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才能使企业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任何忽视或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可能失去国家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阻碍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战略性目标和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要求企业在选择纳税方案时必须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如果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必然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上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如果不立足于现实,就可能导致降低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偿债能力,动摇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最佳纳税方案,才能更大程度的支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有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务决策。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个部分。这些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税收的影响,不考虑税收的决策不可能成为一项英明的决策,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列支方式在税法中所作的规定不同,如债券的利息费用可在税前列支,而股票的股利只能在税后列支。因此,要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就必须充分考量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纳税因素,并对筹资方式、筹资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选择最合理的资本结构;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企业投资活动给企业所带来的税后收益。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而税法对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的投资区域、不同的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期限的税收政策规定又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税制对投资的影响,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生产规模决策、购销决策、存货管理决策、成本费用决策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纳税因素,都存在着如何进行税收策划的问题;在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企业分得利润的处理方式、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都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此外,在企业产权重组决策中,也应根据企业分立、企业合并和企业清算的税收政策差异进行税收筹划。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实现税收筹划的可能性

    开展税务筹划已成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项合法权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利已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这一权利最能体现企业产权,属于企业所拥有的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自主权及自保权)中的自保权范畴。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包括税务筹划。对企业正当的税务筹划活动进行打压,只能是助长企业偷逃税款或避税甚至于抗税现象的滋生。

    现行税制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筹划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配套措施作为前提。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复税制中,税收政策差别普遍存在:既有体现政策引导的激励性税收政策(出口退税;外企、高企的税收优惠等)、限制性税收政策(如特殊消费品的高消费税,某些货物的高关税等);又有体现特定减免的照顾性税收政策(如自然灾害减免等),以及涉外活动中的维权性税收政策(如税收抵免及关税的互惠等)等。而且由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企业在缴纳税种的选择上并不是唯一的。即便同一个税种,其税制要素的规定也不是单一。此外,现行的财务制度中的有些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由税收政策的这些差别所带来的选择性,为我国企业理财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市场经济国际化为企业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构建具有现代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带来企业投资、经营和理财活动的国际化,企业在不同国家发生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税收负担,不仅要受企业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所在国的税收政策。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为企业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

    现代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依法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收法律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必须依法缴税,必须依法对各种纳税方案进行选择。违反税收法律规定,逃避税收负担,属于偷漏税,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加以反对和制止;企业税收筹划不能违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国家财务会计法规是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国家经济法规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约束。作为经济和会计主体的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如果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经济法规,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或作出违背国家立法意图的经济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企业税收筹划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变更。企业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法律法规可能发生变更,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必须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

    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原则。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来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水平的提高。例如:税法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融资对企业具有节税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及融资风险成本也随之增加,当负债成本超过了息前的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就会呈现出负的杠杆效应,这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如不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唯一标准,就可能影响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服务于财务决策过程的原则。企业税收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的安排来实现,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决策,企业的税收筹划不能独立于企业财务决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如果企业的税收筹划脱离企业财务决策,它必然会影响到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甚至透导企业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例如,税法规定企业出口的产品可以享受退税的优惠政策,企业选择开放式的出口经营策略,必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税收利益。但是,如果撇开国际市场对企业产品的吸纳能力和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片面追求出口经营带来的税收利益,那就可能诱导企业作出错误甚至是致命的营销决策。

    成本与效益原则。一方面,企业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因为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就要多缴;另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简单比较,必须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一个能降低当前税收负担的纳税方案可能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税收负担,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评估纳税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

    事先筹划原则。事先筹划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在国家和企业税收法律关系形成以前,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的差异性,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再想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那就只能进行偷税、欠税,不可能进行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唐腾翔,唐向.税收筹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上一篇:残联机构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法规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