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范文

时间:2024-02-05 17:10:2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相关的其它专业知识。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①外语学习理论。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测试、英语教育史、英语教学法等对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掌握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就不能使自己在现代教育系统中自觉、准确地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教学法知识 ,小学英语教师应了解不同教学法的历史和体系的特点,汲取长处,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知识和教学技能,改进课堂教学; ②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21世纪的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掌握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遵循教育规律,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教育现代化的新成果,小学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③课程理论知识。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在新一轮课程改中,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明白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程方面的知识,本次课程改革以及(标准》提出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教师至少理解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课程结构等理论知识和观点;应该懂得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对课程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教学大纲设计原理,以及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都应该具有相当的认识。能够清晰地解读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师如何教的技能,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活动实施、课堂教学组织和在课内外充分展示英语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

儿童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级特点、学生年龄与语言水平的制约,教师不仅要始终明白一节课的要求,并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帮助自己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求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的活动,教师除了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解外,还要做示范动作或通过歌唱、表演、画简笔画等等更为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教学,更好地完成目标。艺术、文体技能、绘画、书法、唱歌、指挥、编导等艺术表能力能使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地组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使英语教学寓教于乐,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听、说、读、写的技能外,自身的艺术、文体素质也是他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总而言之,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研究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精神。小学教师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教纲、教材、教法、课程设置等进行研究实践。小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教育科研方法的知识,学会观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英语标准和教材的分析能力、教学法乃至语言教学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能力、小学生语言学习心理研究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能力、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的能力以及课题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Sarah Phillips.少年儿童英语教学(Young learner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 培养 高素质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推进与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及师资的语言素质。未经过良好的职业训练,难以胜任。由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是启蒙阶段,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往往高于初中、高中、甚至高于大学教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已势在必行。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适应并引导我国英语普教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师现状

目前的在岗小学英语教师多是转岗任教,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学科前沿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当代小学英语教学法知识,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学历低、语言基础不牢、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差,对整个语言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深入。就目前来看,在小学教英语的教师基本是中师毕业,有的并非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只是学过一点英语,就可以上课,有的教师语音语调不够准确。

2.目前一些小学的英语教师教学方法不成熟、教学技能技巧欠缺,对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知之甚少,通常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不管其是否符合实际,就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不好。

3.全国小学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就现有的小学英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小学急需英语教师,那么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就显得异常重要。

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科研能力并熟知儿童教育心理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各地各级已具备此专业建设的大学开设了小学英语教育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但设此专业的大学大都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多、繁、杂,学生常常忙于上课考试,学科程度相对偏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厚,培训渠道单一、封闭。可见,培养具备科研和教学技能的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科学可行的发展性计划。

二、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

1.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如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等,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2.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即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知识,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与评价的改革等来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还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如学习钻研涉及小学教育的各门课程及现代信息技术等。

3.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现代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课堂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生必需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朝一个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新的外语教学观念,用适用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是英语教学观念的改革,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学观念和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外语教育事业的情感,掌握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正确的学习策略。

2.课程设置的改革。针对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应该能够适应社会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挑战。根据教育部规定的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课程有些陈旧,已不能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应重新修订教学计划,砍掉或减少那些实用性小的课程,增设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增加口语和听力课的课时,增设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多媒体应用及课件制作和英语教学技能课,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

3.英语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宽。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因此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及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课程标准和现行的教材及大纲都要求教师主要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也要求课堂教学要情景化、交际化,使学生在情景对话角色表演中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内容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丰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及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社交礼仪,打破文化障碍,使之能够把正确的语言形式得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只是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来体现的,而是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断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时而是组织指挥者,时而是“导演”,时而是示范者,时而是“观众”。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语言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教育能力,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是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除了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等课程外,还要开设英语教学技能课,如:简笔画、英文歌曲与诗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等。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演说及辩论能力,使学生在教育能力和教学技能方面得到很大提高。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小学参加教育见习,请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为学生作示范课等,这些活动都是增强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建设与革新工作中,多所院校对学生群体职业技能的培育工作给予关注和重视。小学教育专业身为培育现代化教师的新专业,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作为新的教育目标,学校美育课程身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逐渐受到各高职院校重视。因而,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习者综合能力及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高低,与其所教学生的素质提高、情感熏陶以及艺术特长培育正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院校人才培育多样化。

1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学生认知美的能力

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即经过相应培育,使受教者具备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情操及美的品格。对美的认知不但是审美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审美活动作为人类基础心理活动,追求美好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础需要。但针对“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多数人只有相对感性的定义,譬如欣赏优美的舞蹈、捕捉美好的风景以及聆听动人的乐曲等,均会使受众不自觉的产生美的感叹,但针对美的抽象概念却呈现出模糊不定额度情况。因此,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房中,教师可通过美育课程为学生群体叙述美学价值,使学生可渐渐理解美的定义,进而深化对于美的认知。

1.2有助于提升学生体验美的能力

体验美不是在感官层面得到愉快的体验,而是经过和美的实际交流互动实现对于精神层次的启迪。从心理学视角上而言,学生可利用主观意识得到感性认知及感性审美的能力,这一能力可将美渗透至头脑中,通过一系列反应,对学生审美能力可落实启迪和唤醒。这就是为何审美过程可使学生获取精神层面额度愉悦,也是实现升华思想与陶冶情操目标的根本因素。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相应专业中,通过美育课程,学生可在实际欣赏中体验美,并在教学活动中借助这种美学启迪达到自我升华,从而通过美育课程激发学生表达美与欣赏美的潜能。

1.3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是建设在持续创造美的前提下的,不断探索美作为人类心理层次额度需要,然而部分人因不满足对已定美学框架的制约,在表达美的范围中增加自身思维,由此衍生新的艺术作品与美学观点。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美育的作用不但在于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美的理解能力及认知能力,更在于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认知与鉴赏美作为创造美的关键环节,善于透过美学视角发现美并创造美,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呈现,艺术美感并非于凭空产生,而是根植在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与生活一体化的美育教育背景下,探索如何应用更为多变与灵活的方式展开美育教育,对学生创造美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2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现状

2.1院校体制的约束

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教学多数均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多数与教育相对应的课程盲目借鉴原有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原有基础上并未做出适当改动以此适宜高职学生,而是强加至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教学活动多将理论知识为重点。增添的美育课程本质分散,特异性不足,无法充分看落实和学生自身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无法呈现,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一教育方式也导致学生和现实脱节。同时,院校专业课与美育课程融合不足,美育课程和专业课在教学实践层面相错,致使两者难以融合。

2.2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

培育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坚实基础、素质较高及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师,是当今多所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但这一目标偏重德育、体育及智育等层面的发展目标,忽视了美育课程中蕴含的艺术类学科。艺术教学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而美育课程则是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发展进程中,美育、艺术教育一直是共同发展进步的。然而,现阶段教育环境下,艺术教育属于美育范围,高职院校在建设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时,往往对于美育课程重视度不足。院校对小学教师的培育目标也极为繁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育目标欠缺针对性,导致在此环境下培育的教师难以满足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2.3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度增加,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也相继开设美育课程。但院校实际培育计划中,针对课程整体设计存在包含大量艺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均隶属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因受院校培育计划约束,选修课的选择准则为四选二,即在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4个课程当中任意择选两门课程开始选修。这一教育现状,必然会导致美育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性,学生对于自身较为陌生的艺术课程难以深入的学习。

3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美育课程建设策略

3.1培育师资团队,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质量与师资力量与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正相关,要想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最终还需依赖教师来实现。现阶段,部分小学在美育教师团队建设层面可在基本满足教育要求,但由于专业结构性欠缺、学科领头者不足以及职称结构缺乏合理性等因素影响,美育教师团队建设仍需加强。建设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促进教育发展、革新及培育人才的重点。首先,院校可补充与引进美育方面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缺乏架构性的难题。其次,培育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教师,提升美育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与水准。再次,培育美育课程学术领头人,发扬学术带领作用,提高美育学科科研水准与能力。呼吁教师群体参与专业技术支撑晋升等活动,推动美育课程教师团队建设。最后,始终坚持优势互补与内外融合准则,借助“走出去”及“引进来”的用人制度,增加对美育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招录小学一线美育课程相关教师,实施阶段性与周期性教学,吸取先进美育教育的成功经验。

3.2全面展开通识知识教育和美育教育

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群体师德教育,以及创新学生群体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手段及模式,例如通过实际教学训练、建构优秀和谐师生关系以及锻炼教育工作者心智等。另外,高职教师可深入到小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观摩小学教师实际美育教育,学习先进教育手段,在提升自身道德涵养的同时,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当中有序进行美育教育。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可增设学生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这两者区别于传统的价值观与知识教育,对于学生日后进行小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应在具备社会常识及自然知识的同时,还应具有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教学工作储存多方面知识。院校可逐步增加通识知识与美育课程,将通识教育和美育教育重点置于课堂范围内,优化通识教育及美育教育的课程模式,逐步强化两者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

3.3创新培育体系,合理设置美育课程

一方面,取消当前的美术、声乐、舞蹈及乐器艺术类专业层次的实践类选修课四选二额度约束,将其引进专业必选课当中,并合理增添授课课时,使学生可全面掌握多种技能,为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养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创办将艺术作品鉴赏及艺术知识讲授未重点的美育选修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美育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基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促使其树立审美理念,提升艺术欣赏能力。另外,设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培育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进步,并具备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专业知识牢固、教学能力纯熟、实操能力过强及艺术修养充足的小学教师,以此来促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3.4在美术学科中展开美育实践美术教育身为小学美育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应将其视作小学教育专业当中的重要内容。美术身为历史久远的艺术学科,其呈现出人类探索美的过程与追求。美术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培育人才,以及小学素质教育当中的美育价值呈现在多个方面。从学生身体发育视角而言,美术可使学生群体更为直观地体验美,并在追求美中增加学习美术乐趣,提升其艺术素养。从情感发展视角而言,美术身为一种表达艺术的方式,可为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和意境,并在艺术无形的熏染中提高品质,充实其情感。从心理发展视角而言,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可渐渐摆脱思想与身体层面的惰性,养成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从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出发,院校正在设置课程和美育实践中,应中水美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由于美学知识存在十分深刻的生物学、科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因素,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将理论作为导向,使学生在掌握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后,掌握与理解美术教育。

4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4

一、综合性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得综合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这要从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小学生与服务领域———基础教育谈起。

(一)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同样,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要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小学生无疑处于认识的第一个综合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处于发展早期,所见事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探究倾向多表现为“为什么”特别多,这些“为什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主要是整体的、综合的。[1]小学生的这一求知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驾着飞船的宇航员徐徐向地球靠近时的所观所思。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历经宏观—中观世界,不可能直奔微观世界。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显然首先是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基于小学生“认识的综合性”和“问题的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小学教师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很深,但一定是内容全面的,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提问时能够给予准确解答,共同进行讨论,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当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拒绝回答、闪烁其词或推荐其他教师回答,就会使问题的解答由于时间的迟滞而减弱效果,并逐渐弱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发展广泛联系的基础性、启蒙性知识[2],也就是综合性知识。小学生长大以后,经过其筛选后感兴趣的深层问题由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回答,使他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果用公式表达即为:小学教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

(二)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我们通常把小学生比喻成幼苗,是因为他们如幼苗一样稚嫩,需要大量养分;同时也如幼苗一样脆弱,难经风雨,他们只有在和煦的阳光与温柔的细雨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说全面的知识、准确的知识即综合的多学科知识是小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与养分,那么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是抚育他们健康成长的和煦阳光与温柔细雨。与初中及以上学生相比较,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归在教育类专业之下,揭示了这一阶段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即“如何教”的知识比“教什么”的知识更为重要。从以上分析可以写出如下公式:小学教师的知识=“如何教”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知识)+“教什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与“教什么”的知识是综合的多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特点一样,“如何教”的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知识同样也具有综合性特点,这些知识相互之间密不可分,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小学教师必须综合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处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p.261)。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倡导知识的整体性,在纲要中强调小学阶段的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诸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以及以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小学师资的培养规格必须是通识通才、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师。通与专或称为博与专代表一种智能结构,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对从业者的智能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需要的是使得专才与通才的比例达到最优化。[4]高等教育关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有些方面应该讲已经达成了共识,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影响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通才教育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的提高而逐渐减弱”[5]。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学生年龄越小,越需要接受通才教育,那么小学教师当然就应该是具有综合性知识的通才。

二、综合性的具体内容

综合性既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综合才是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综合?是各门学科覆盖全面的拼盘式的综合,还是具有自身科学体系的综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未来发展与前途的不同方向。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点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多模块的综合

这主要从知识面、知识的数量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知识的宽度、广度与数量上。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有综合型模式、分科型模式与中间型模式[6],就三种模式而言,课程设置基本均为公共课程模块+教育类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模块。这些课程模块包括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教学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专业技能知识(音乐、舞蹈、书写)等等,既包括“如何教”的知识也包括“教什么”的知识,还涵盖了学生学历提高的考研知识。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其它师范类专业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模块的设置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等问题,需要学生跨学科选修,且可多学科选修,如在中间型模式下文科方向学生可选修理科方向、英语方向的课程等,以适应从事两门以上课程教学甚至包班教学的需要。

(二)文理兼融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也体现在既要提高小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开发智力的能力,还要提高其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意义与目的的能力。以上目标的实现似乎由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实现,其实不然,因为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本身都是相通的,之所以人类将自己创造的知识体系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完全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做《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后引起轰动,他指出“由于教育背景、知识背景、历史传统、哲学倾向和工作方式的诸多不同,两个文化群体即科学家群体和人文学者群体之间相互不理解、不交往,久而久之,或者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相安无事,或者相互瞧不起、相互攻击,导致‘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的文化危机”[7]。由此引出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最终得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融合才能克服人类生存危机的结论。其实,科学与人文犹如鸟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高飞万里,竞胜长空。因此,小学教师只有文理兼融,具有全面认识世界的能力,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才不会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准确的,而这正是小学生初观世界的正确面貌。

(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这主要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上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与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彼此深化与提高方面。教育理论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强调的是普遍性、逻辑性、本质及规律。叶澜教授把教育理论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最初级水平是正确描述实践本身,严格意义上它不能算理论,但它已区别于实践本身;第二级水平是对实践的解释和说明,以揭示实践中的因果关系为主要任务,它已进入理论形态,但还是对具体实践因果关系的说明与解释;第三级水平是对某类实践的规律揭示,它已呈现基本的理论形态。[8](pp.160~161)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论所具有的指导功能、指导范围、指导作用不同,企求用一个或一些教育理论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小学教育专业设置了一系列教育理论课程,力求使学生能够高站位、多视角看待教育实践问题。而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由于教育理论欠缺致使课堂出现过于追求技术化的倾向,这个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成为小学教师本科化趋势的理由所在。由于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小学生,因此教育实践活动本身一定是五彩缤纷、复杂、多变的。为了加强职前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进行了分段全程实践、总实习加大至一学期、顶岗实习等多方面探索,既包括学时数的增加,也包括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在提高教师专业化能力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然,有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就能够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有学者认为“教育理论作用于教育实践的关键是转识成智。所谓‘识’,就是指作为系统知识的教育理论,所谓‘智’则是指具体的教育实践智慧”[9]。这对于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更好地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

(四)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的综合

这主要在知识的理性传授与情感感染方面回答了综合性问题,即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既要科学地掌握知识,又要通过张扬个性使所教知识生动、活跃起来。小学教育专业最终的服务对象是6—12岁儿童,鲜活的知识显然对他们更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10](p.276)目前大学生知识丰富,但想像力与创造力缺乏;学生考试分数高,但生活却并不生动鲜活、缺少色彩;学生实习课堂中对学生的表扬不断,但表情僵硬,语言和教学情境难以统一,对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教育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小学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遨游知识海洋的愉悦情感,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的审美情感。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通过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课程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艺术修养。这些课程本身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一些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的审美视角与审美情趣,并把对美的感受表达出来。当然上述课程仅仅满足了第三个方面情感需要的一部分,第一、第二方面的情感需要则要求所有从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任课教师共同努力。学生的情感与对美的感知能力首先来源于大学教师的熏染。其实追求真善美从来都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乐此不疲的内心需求。人类将追求“真”的任务交给了科学,将追求“善”的任务交给了道德与伦理,将追求“美”的任务交给了艺术。因此,富于情感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对“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善”怀有深深的共鸣与敬意,对“美”产生由衷的赞叹与憧憬。只有这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才能内心充盈、步履坚定、激情满怀。

三、综合性与专长性的关系

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是一对矛盾。四年本科的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顾及知识的横向宽度又要顾及知识的纵向深度显然难全其美。因此,既然承认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承认横向知识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就应该认可适当减少纵向知识的现实。因此,应该明确以下几点:

(一)综合性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内在逻辑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喻为飞行员乘飞船由远及近了解地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肯定处在离地球比较远的位置上,而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则依次靠近,研究的问题随着位置的逐渐拉近越来越小、越来越深、越来越尖。由于小学阶段讲授的知识处在宏观位置上,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综合性知识就成为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的内在逻辑。因此,综合性是专业建设的需要,在综合性和专长性两者不能两全时,我们应该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放弃专业方向知识的专长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综合性与专长性都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对于某一专业的建设而言,无论是综合性还是非综合性或称专长性,都是由专业的内在逻辑决定的,综合性与专长性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专长性,同样,以专长性为特点的专业必然要适当弱化综合性。在人类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知识只是工作需要的很少一部分,在任何一个岗位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优异成绩既需要大量的专长性知识也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知识。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定位为综合性是从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的。

(三)专业方向专长并非专业专长这里论及的需要弱化的专长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方向专长,即中文、数学、文科、理科等知识的专长,而不是专业专长。也就是说,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不能用汉语言文学、数学等专业类比小学教育专业的同类知识从而得出专长不够的结论,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文学知识上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同样的专长、在数学知识上具有数学专业学生同样的专长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此专长非彼专长也。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5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学校体育学》课程 改革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对体育师范生教育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国考”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国考”要求结合起来,探求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许可证。从2015年开始,师范类学生需要和非师范类学生、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和其他非师范生一样,参加统一考试,以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模式被打破。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2011年在湖北和浙江省试点,2012年新增河北、上海、海南、广西四个省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2013年又新增安徽、山东、山西、贵州四个省份[1]。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以教师司〔2015〕3号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资格证实行全面改革,全国实行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2]。此次改革,有以下方面特征:(一)笔试部分内容包括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小学只包括前两项),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模拟上课方式进行。笔试内容强调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面试侧重实践能力。(二)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进行5年一次的资格审核,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和师德建设。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内容结构与特征

(一)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结构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由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试卷结构与题型示例四个部分构成。考试目标中体现了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考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采用了“掌握”、“运用”、“了解”、“合理制定”、“明确”、“合理选择和运用”、“恰当运用”、“具备”等动词进行表述,清晰地说明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把握程度[3]。考试内容模块部分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具体地说明。大纲中规定中学体育教师申请者首先应具备较好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体育与健康教学知识与运用包括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涉及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及评价,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二)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中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所占比例为55%,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分别所占比例为16%、20%、9%。学科知识侧重于客观题,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侧重于主观分析运用能力[3]。说明此次考试大纲更加注重考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特征

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运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考查。大纲明确规定学生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试大纲对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提出较为全面具体的要求,注重对学生体育基本教学技能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学生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进行梳理和分析,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3]。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其对体育课堂教学把握与理解的机会,从多维视角考查了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方向

(一)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把宏观理念和目标落实到实践方案的设计与操作是《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思路[4]。“国考”考试大纲对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能力提出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学校体育学》在“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时应结合“国考标准”,“以学生为中心”,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注重案例的选取与分析,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一至四的教学参考书,给学生的课外拓展学习留下空间;应整合《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的交叉内容,把“国考”中的模拟上课(微型课)和部分地区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说课”适当加入课程教学内容。

(二)以“学生为本”、“国考为准”,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协作式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特色是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5]。如在讲解体育教学方法时,结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蹲踞式跳远”(水平四)案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对“蹲踞式跳远”(水平四)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进行讲解,同时采用小组讨论、分析的方式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及优劣,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教师资格笔试中教学设计的环节相结合,也为教师资格面试“模拟上课”所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做好铺垫。

协作式教学侧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协作式课堂教学背景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内在动机、自我指导、个人发展及合作意识,与“灌输式教学”、“讲解式教学”相比,协作式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师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6]。《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选取协作内容,设置教学目标;(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3)建立小组,协作分工;(4)协作学习;(5)小组展示,成果汇总;(6)师生互评,总结提高。通过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微格教学,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微格教学是一种培养职前(师范生)和培训在职教师的有效手段,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培训教师职业技能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7]。《学校体育学》中的“体育教学”就可以选取内容使用微格教学,如讲解技术动作的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再拓展到说课、模拟上课(微型课),这样和教师资格国考的面试也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在《学校体育学》课程选取内容对学生进行“模拟上课(微型课)”培训,可以根据微格教室的数量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名学生,其中一人担任组长,“模拟上课(微型课)”时间为10分钟,学生通过设置参数,将每名学生的录像保存下来。录像后,通过回放,检查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再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改进、提高[8]。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并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学习综合成绩的主要依据[9]。学生在期末复习阶段大多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学校体育学》课程可以做成网络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学生作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模块。通过在线学习课程内容、师生网上交流平台、在线测试学习情况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考核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查占60%,期末考试占40%。平时考查的内容拓展为: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微格实践、期中检查、教学实践、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期末考试改变题型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题、方法应用题,与教师资格证国考题型一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四、小结

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学》课程应结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结合起来,将考核评价与学生的招考面试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延续性,从而提高教师资格证的通过率,培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170);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模式试点课程(KC2500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Z].教育部.2013.9.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Z].教育部.2015.3.

[3] 教育部.教师资格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S].2013.

[4] 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6-14.

[5] 蓝秋燕.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师范类教学法课程变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127-129.

[6] 梅红英.协作式教学(CL)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3):150-154.

[7] 范建中.微格教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4.

[8] 张丽丽.微格教学在体育师范生“模拟上课”培训中的应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6(8):109-113.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 专业建设 出路

在研究小学教育专业定位过程中,要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等的特点进行分析,在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这是与学生的年龄使有相关性的,只有深刻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定位。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设置不断增加,有过高等教育的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地扩大,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已将有了清晰的框架。小学教育的关注度在不断升高,小学教育专业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融入进来。

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定位分析

1.小学教师素质修养的能力的定位。许多老师觉得小学生不容易教,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不足,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在进行教学时没有准确抓住学生的心理,就会造成教学有些死板,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但是教师也花费了很多心思。然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的能力要强,所以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户外活动有很大的兴趣。对于一个小学教师而言,如果说百分之二十是知识储备,那么百分之八十是需要技巧,所以对教师的技能水准以及教学心理有着很高的要求。

2.小学教师专业的定位。教学中,教师要有专业的因素和专业的技能,对专业知识的构成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小学教育推动了技术教育的教学发展,所以小学教师就要有更多的R悼窝习,然而现在有些师范学校还没有更好的分类。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给学生打好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很重要。例如,在高中阶段发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很感兴趣,就是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课上老师给学生们看过地图或者地球仪,对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讲解的生动透彻,使学生们对其印象深刻,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这样的学生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就有了很大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专业化的技能是很重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小学教育专业化的出路

1.建立教学模式的知识构成。以专业的视角学科渗透只限于学科知识的渗透,小学的知识不难,但是会做只是一个方面,其重点是要讲解明白,让学生了解透彻。教师在学科知识的学习时,还要加强实践的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因此,小学专业建设的定位也就是实践知识的定位,通过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知识出现问题时在实践中解决。借鉴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的,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提高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再把每节课的内容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进行学习,了解教学中的优势劣势,从而提升了自身实践知识的储备,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培养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小学教育要求学生要有教育理论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有提升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在整个教学中的科研教学是有重要的部分,积极地处理好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科学和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这些有效的和小学教育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活动,以小组形式来了解当地的教学情况,建立教研基地。通过具体的研究来分析现阶段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通过科学的教研活动可以督促学生更深入的研究教学问题,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只是发现学生表面出现的问题,没有真实深入的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强调学生能够分清楚事情,教师的强调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的既定模式运行,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的水平。

三.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小学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未来,要不断地提高生源素质,以及要求要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就是培养高素质、高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加入到小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构建出科学化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的方向。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大专业课程的为荣以及拓宽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修订专业教学大纲,研究更具有优势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机制,才能推挤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具是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未来师资队伍。目前小学专业建设的缺点就是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专业规格之间不能平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提高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认识,要把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更科学更合理,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的地位,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的专业是属于教育类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特点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技术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了解了专业的知识构成以及时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了解专业的内容是探究更加完善实践教学提的的出路。眼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从未培养出更高素质和综合性的小学教育的人才队伍。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教育;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较大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良好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成为学校教育良好的辅助力量。由于家长没有经验,很多方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多少有些盲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献计献策,为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素养,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传递,一代代相传下去,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衡量标准。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仅仅通过简短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很好地传达,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加上有很多知识看上去是比较抽象化的,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其重要知识。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家庭教育为此成为重要载体,为学生还原更真实的课堂知识内容,使生活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效的结合。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家庭的家风、家规,父母以及长辈们的为人处世、勤俭持家、道德情操都会成为小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小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尤其是社会各界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开始逐渐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阅读不仅使家长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力量,影响小学生认识阅读学习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要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同时,家长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正所谓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小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使学习成为一个家庭的良好风气,指引着每个家庭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2.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比如,语言、历史、文学、建筑、美学、音乐、科学等各种领域应有尽有。新课改标准实施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衡量标准,单靠教师的一臂之力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要结合各方力量,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作出贡献。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思想和行为不太容易受到自己的控制,可能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而且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比如,周末、寒暑假等。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完全可以培养学生某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游乐园、看电影等活动,然后针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感受的描述,这就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避免了小学生出现无从说起的情况。同时,也使得小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讲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

1.语文求知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要培养的就是小学生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针对以上家庭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详细的探究。其实培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小学生年龄小的情况、思想尚未成熟,可以以故事手段作为一个良好的开门砖,将知识融入小学生特别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望。但是,家长还要考虑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引入不宜太过科学性、复杂性,最好是简单、易懂的。比如,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飞机如何飞起来的、火车是如何发动跑起来的等。

2.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小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小学生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素养。家庭教育重点是对小学生学习态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家长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不可二用等教育观念,写字要工整、简洁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也要有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培养学生放学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型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任不会的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及预习水平、复习能力等。

3.家庭作文的辅导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管理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家庭辅助教育中对辅导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太小的小学生写作能力主要靠口述,家长要引导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案例。大一点的小学生可以对写作的学习更加细化,对字、词的积累更多,将写作的内容一点点涉猎到文字中。再高一点的小学生家长是引导小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从书籍中找到重点思想,学会分析文章脉络,不断拓展文章内容。通过分段管理、培养,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指导提供了可能性。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家庭式教育是典型的案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娜.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教育管理,2013.

[2]成常贵.新课改语境下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J].新课程导学,2014.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分析

小学体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在于其主要是户外授课,而且仍然以传统体育内容为主,小学体育课过于强调竞技体育忽视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体育课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开始,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让学生家长放心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自救自护教育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差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进行体育运动是很安全的,仅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安全隐患,从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一些危险是没有意识到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日常体育活动中观察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活动中出现的碰撞、误伤等情况时缺少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其实,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体育课堂安全过度信赖。

2.自救自护教育缺乏安全实际演练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接力赛跑、拔河、足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及踢毽子为主,但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学校没有把自救自护教育真正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救自护的指导,并很少帮助学生针对一些易受伤害的体育项目进行展开自救自护的演练,这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了解活动中如何自救自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目前,很多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没有把自救自护理念作为重点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没有专门设置合理运动、自救自护等方面的教育课程,学生也就无法提高其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

3.学校对自救自护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同时应该也是加强学生对自救自护知识的掌握。但当前很多学校以竞技体育为主,增强发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学生对于自救自护知识了解有限,学校没有专门的对学生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学生没有丰富的自救自护经验,因此对于发生突发事故表现异常紧张,无法单独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培养,加大自救自护知识宣传力度。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渗透的必要性

一方面,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且是在向学生注重安全、珍视生命的意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学生都是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没有意识到,也缺乏面对危险化解的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渗透自救自护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教育本质来说是是对生命质量进行改造的过程,教育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播更是心灵上的沟通教育。

三、加强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握正确教学切入点,树立科学教育目标

小学生在心理、生理方面都处于成长时期,这阶段学生成长是需要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的,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关系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各方对小学生安全教育十分重视,小学体育课堂加入自救自护知识内容是对学生安全提供一份保障,对社会对家长免去一份担忧。提高学生自我救护意识,增加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自救自护素质及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告诫及必要的禁令,让学生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要勇于挑战困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最后,小学生自救自护教育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社会、学校及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2.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

根据新课改提出对体育课提出要求,学校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在配置。小学体育课程中足球课是最令人担心的体育项目,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碰撞对抗性较强,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优化此体育项目,在足球比赛中营造“自救自护”情境教学环境,让同学在比赛中获得锻炼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进行自救自护,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

3.利用体育课堂优势,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意识

(1)充分发浑体育课堂目护目救教育的功能。自救自护教育的展开需要一定场地,体育课堂大多为室外教学这就为自救自护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所需要的场地及所需器材。而且,很多自救自护教学都是与体育项目有着密切联系的,很多体育项目包括田径、体操、足球这都有利于进行自救自护教育宣传。同时,在进行理论课程时要想同学讲解自救自护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对自救自护进行展开训练,自救自护教育与学生体质及心理也有一定联系,因此对学生体质及心理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2)提升W校学生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学校体育课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重点之一,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是学校体育管理安全最终目的。提高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关键,这样更好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四、结语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安全是需要得到保障的,单纯的靠授课教室对学生进行完全的保护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自救自护教育培训,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保护意识,面对突发事故学生要有独立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积极主动性但始终把安全作为第一要义,不断提高小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切实可行的把学生安全放到最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鲍期峰.小学体育课堂自救自护教育有效性研究[J].运动,2016,16:105-106.

上一篇:民政工作汇报发言范文 下一篇:民办非企业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