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范文

时间:2024-02-02 10:35:35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1

关键词:定量分析;现代农业;战略研究;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S-0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12-0142-05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领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方法,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SWOT 分析法逐渐得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者可通过调查与研究对象所处内外部环境,把定性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与发展相关的内部环境因素(IFE)分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外部环境(EFE)分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发现需要回避的因素和问题,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立足于济南市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课题组设计、发放调查问卷20余份,调查对象为行业专家、市及农业县(区)部门负责人。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和分值,利用S、W、O、T四个因素的加权得分值,建立平面坐标,构建一个包括战略方位角和战略强度系数的二维战略向量,从战略坐标角度和强度来生成济南市农业发展的战略。

1内外部环境关键影响因子的确定

根据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及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分析(PEST分析),确定优势因子9项、劣势因子9项、机会因子5项、挑战因子5项。

1.1优势(Strengths)

经过近年来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都市农业、“两型”农业的建设,济南市已具备了诸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经过问卷调查确定优势因子有以下9项:区位优势(S.1);科技优势(S.2);市场优势(S.3);资源优势(S.4);产业化优势(S.5);信息化优势(S.6);政策优势(S.7);人才优势(S.8);资金优势(S.9)。

1.2劣势(Weaknesses)

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因素。经问卷调查确定劣势因子有以下9项:布局规划不合理(W.1);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环境污染严重(W.6);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劳动力成本升高(W.9)。

1.3机遇(Opportunitie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因子有5项: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

1.4挑战(Threats)

经问卷调查确定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因子有5项: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

2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SWOT定量分析模型

2.1IFE矩阵和EFE矩阵的建立

建立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模型(IFE矩阵、EFE矩阵)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根据重要程度确定因素权重通过调查问卷,选定行业专家,根据各因素在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程度,给予S、W、O、T各个因素赋以权重,每个因素的权重数值从0.0(不重要)~1.0(非常重要),其中优势和劣势的权重值总和为1,机遇和挑战的权重值总和为1。

2.1.2根据各因素的现状进行评分根据济南市现代农业的实际情况,对优势因素S.1~S.9、劣势因素W.1~W.9、机遇因素O.1~0.5、挑战因素T.1~T.5,根据优势强度的明显程度进行评分,其数值从1(不强)~4(非常强)。

2.2SWOT各因素的影响力度

对调查问卷中S、W、O、T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和评价分值相乘,得到各因素的加权分数。根据加权得分,比较各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2.2.1各优势(S)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1可以看出,各优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S.9S.3S.1S.7S.4S.5S.2S.8S.6;优势最明显的是资金优势(S.9),较明显的是市场优势(S.3)、区位优势(S.1)和政策优势(S.7)、资源优势(S.4),不明显的是产业化优势(S.5)、科技优势(S.2)、人才优势(S.8)和信息化优势(S.6)。总优势力度为1.47。

2.2.2各劣势(W)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2可以看出,各劣势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W.8W.1W.9W.3W.7W.2W.6W.5W.4;劣势最明显的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W.8),较明显的是布局规划不合理(W.1)、劳动力成本升高(W.9)、农业产业化水平低(W.3)、科技支撑后劲不足(W.7);反应程度不明显的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W.2)、环境污染严重(W.6)、农业资源因素制约(W.5)、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W.4)。总劣势力度为1.18。

2.2.3各机遇(O)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3可以看出,机遇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O.1、O.3O.4O.2、O.5;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O.1)和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O.3),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民增收渠道逐渐拓宽(O.4)、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O.2)和农业转型的发展机遇(O.5)。总机遇力度为1.30。

2.2.4各挑战(T)因素的影响力度从图4可以看出,挑战因素对济南市现代农业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T.1T.2T.3T.4T.5;影响程度最大是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T.1),影响程度较明显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T.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T.3)、国内外市场冲击加大(T.4)和农业社会化体系不健全(T.5)。总挑战力度为1.36。

3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和强度的确定

根据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建立四维坐标,S、W、O、T分别在第一、二、三、四象限内(图5),建立SWOT分析四边形,求得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P的坐标(x,y),计算重心P的方位角θ,以战略方位角θ识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再根据四边形的各个象限的面积计算战略强度系数ρ,以ρ判断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强度。在战略类型和战略强度极坐标中,坐标(ρ,θ)形成以θ为方位角、以ρ为模的战略向量。通过战略向量判断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类型、战略强度,进而选择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内容。

3.1战略方位角θ的含义与计算

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总挑战力度T在坐标上的对应点分别以S.1、W.1、O.1、T.1表示(图5),连接S.1、W.1、O.1、T.1四个点,战略四边形S.1W.1O.1T.1的重心坐标P(x,y)由公式P(x,y)=(∑x.i/4, ∑y.j/4)(公式1)给出。

式中x.i、y.j分别是四边形四个交点的坐标。

在此基础上,计算战略方位角θ,按照公式1,x=∑x.i/4 =0.145,y=∑y.j/4 =-0.03,重心P坐标为(0.145,-0.03)。

根据公式tgθ=y/x≈-0.21。从三角函数对照表查得θ≈348°,θ=29π/30,θ位于3π/4~π。由表5可知,θ值在3π/4~π之间,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类型属于争取型战略区内的调整型战略。

3.2战略强度系数ρ的含义与计算

对同一战略类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既可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措施,也可以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战术,因而对相同的战略类型,还应确定其战略强度。在确定战略强度时,需要综合考虑战略正强度和战略负强度。

战略正强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优势和外部机会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公式为:

U=S.1×O.1(公式2)

式中,S.1、O.1分别表示优势和机会加权分。

战略负强度是内在劣势和外部挑战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计算公式为:

V=W.1×T.1(公式3)

式中,W.1、T.1分别表示劣势和挑战的加权分值。

从公式(2)、(3)可以看出,针对相同的战略正强度和负强度,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可以相互转化。

战略强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ρ=U/(U+V)(公式4)

从公式(4)可以看出, U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大;V值越大,战略强度系数越小。战略强度系数ρ的大小反应战略类型的实施强度,ρ∈(0,1),以ρ=0.5为临界点,ρ>0.5时,应采取开拓型战略;ρ

根据公式2,U=S.1×O.1=1.91;根据公式3,V=W.1×T.1=1.61;根据公式4,战略强度系数ρ=U/(U+V)=0.54。ρ=0.54>0.5,表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开拓型战略。

综合分析战略方位角θ与战略系数ρ,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应采取争取型战略区内的积极开拓型的调整型战略类型。但战略强度系数ρ略大于临界值0.5,在采取开拓型战略时,应稳妥进取,扎实推进。

4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的系统性规划,实施稳妥的调整型战略

通过战略类型分析,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应采取争取型的调整战略,这就需要农业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科学回避风险,在对以前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度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制定中长期行业发展战略,并将战略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工作格局。

4.2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SWOT分析表明济南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机会因子的权重分值略低于挑战因子,这说明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立足农业经营风险加大(T.1)、农业生产周期长(T.2)等5个不利的环境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资金对投保农户予以保费补贴,提高农民抗御风险能力。二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体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支农资金在增加总量的同时改进投入方式,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银农合作”,选点聚焦,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放大投入总量,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4.3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提升规模性生产效益

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差也是制约济南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完善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一要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聚集。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把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起来,带领农户共同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三要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建设一处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华东的农产品营销运输体系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四是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横向、纵向一体化战略,实现战略伙伴的联合,走以核心产品为主的多元化发展路子,避免过度专业化造成的原料和市场季节性带来的生产不连续性的矛盾。

4.4强化法制建设,优化法律环境

宣传贯彻落实农业法、渔业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经营、自我保护和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公正、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以深入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壮大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重点做好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4.5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实行市场化发展战略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市场交换。因此,促进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运用现代营销理念,研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细分、渠道设计、品牌建设等,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农业产品链,提高济南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晓鸣,廖祖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7(5):82-85.

[2]温军.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3):6-18.

[3]杜华章.基于SWOT定量分析模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86-91.

[4]亢志华,陈海霞,刘华周.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省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2):15-17.

[5]孔祥智,毛飞.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主体及推进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管理,2013(2):9-15.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2

    一、监,管理与鼓励竞争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然就会有竞争.因此,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中,必须创造有效竞争的环境,以便企业在市场上直接接受广大消费者的评判和检验,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企业不断改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拓进取,争取打入国际市场,不仅在国内,而且要在国际竟争中获得胜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竞争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如套购国家计划商品,倒卖重要生产资料,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等。为了维护正常的竞争,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反对不正常竞争,打击违法行为,使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都能奉公守法,通过诚实劳动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在工作中,我们从福建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打击走私卷烟、家电,倒卖黄金和进口汽车,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活动,认真处理商标侵权、虚假广告案件。这些监督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于商品生产经营者开展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推动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监,管理与搞活的关系

    “活”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市场交易活动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正常进行,达到市场萦荣活跃,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乱”是破坏了国家政策、法规,制造和贩卖伪劣商品,投机倒把,欺行精市,走私贩私,造成了生产经营运行的紊乱。有乱就要管,管就是治乱。搞活与治乱两者虽然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是辩证的统一。只抓管理,不求搞活,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方针相悖。没有整个市场的繁荣和活跃,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就发展不起来,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不前,阻碍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只求搞活,不抓管理,就不能规范参与商品经济活动的行动主体—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导致经济活动的混乱无序。经济越繁荣活跃,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越高,越需要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越离不开监督管理,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工商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既有促进经济搞活的任务,又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使经济搞活与监督管理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搞活中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又通过维护秩序,搞活经济。

    三、监督管理与搞好服务的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服务。它不仅要监督管理,而且要通过搞好服务来正确引导和影响工商企业经营人员,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把加强管理与搞好服务结合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改变了以往管理就是行政干预的观念,把管理工作看成包括宣传教育、疏导服务、经济监督、促进发展、增强活力这样一个综合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实行“疏导—服务—搞活”的管理方式,纠正单纯“管理—查扣—处罚”的管理方法,实现“活—管—活”的目标,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把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纳入国家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几年来,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例如:协助工商企业经营人员搞好市场调查、预测和引导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在帮助国营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前提下,正确支持城乡集体、个体工商业户发展,鼓励他们为发展生产和流通、沟通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城乡市场而开展正当经营。再如:增加市场服务设施,为商品交换提供方便等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要提供的服务范围更广,项目更多,服务职能必须进一步加强。当前,为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我们做了如下几项服务工作:首先,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到国营重点和地方骨干企业调查研究,现场办公,为企业排忧解难。其次,支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转产适销对路产品或拓宽经营渠道,增强企业活力.

    四、监督管理与正确引导的关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德育课程,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打下基础。但本教材有深度,也有难度,内容繁多,知识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乏味、枯燥。再加上学生只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因此,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渗透一些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就业,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新时期新的职场环境和挑战下,职校学生要充分认识现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状况。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竞争更加激烈,就业与创业形势更加严峻。因此,职校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企业以及我国的国家政策、制度,以及国际形势的有关内容,努力在未来人才市场和经济生活的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了及早让学生适应就业环境,在授课过程中融入就业和创业教育,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外,还可以为学生踏上社会准备基本、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二、通过经济基础知识介绍,寻找与就业和创业联系的切入点

1.通过对商品经济特别是价值规律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会产生作用。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因而认识价值规律很有必要。价值规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时,分别对三点作用进行形象的比喻:第一点可看作是一只“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动。通过这种“流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社会上的就业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充实缺乏的知识和稀实训技能,这样他们毕业后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第二点可看作是一根“鞭子”,鞭策人们不断改进。通过这个“鞭子”使学生时刻记住,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技能水平要不断提高,更要不断创新。要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第三点可看作是一名“裁军者”,无情地裁掉落后分子。就业是严峻的,现实是残酷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没有终身职业,也没有“铁饭碗”可言。这名无情的“裁军者”时刻都会作出公正的判决,谁不思进取,谁安于现状,那“裁军者”就会无情地把你淘汰;谁不断创新和不断充实新的知识,那“裁军者”就会激励你奋发向前。这样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告诉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应该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

2.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教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企业没有自,只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完成生产任务。至于产品有没有销路,受不受用户欢迎,无需生产单位考虑。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只不过计划经济以计划指令为主,而市场经济以市场导向为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十分激烈。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的优劣,不再通过人为裁决,而要由市场来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最公正、最有情,也最残酷、最无情。它既提供平等竞争的有情环境,又遵守劣者出局的无情法则,因此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能人经济、群众经济。市场经济要求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端掉了“大锅饭”,打破了“铁饭碗”,建立起新型的劳动就业制度。市场经济最能锻炼人,培养人,逼人上进,逼人求实,逼人创新。因而,要让学生学会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勇于竞争,经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考验,这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选择。

三、通过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介绍,寻找与就业和创业联系的切入点,

1.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的介绍,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就业与创业教育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人民将从小康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这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多年前,邓小平高瞻远瞩,设计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50年内,还将跨出三大步:第一个10年,要实现2010年发展规划;再过1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迈好其中的第一步,党中央、国务院从大局出发,提出并具体部署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开发将使交通更加便利,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潜在的消费需求将被激活,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会出现,这就会给我们职校的学生增加很多就业的空间。

2.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对我国外交政策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教育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应当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形势,认识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当今的国际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各种角色不断登台表演,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虽然在局部地区还有一些冲突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竞争也从军备竞赛转向了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我国也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势利导地开创了大好外交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了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改革开放形象,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推动人类进步的形象,越来越鲜明和高大,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扩大和深远。我们职校学生应该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以后的就业和创业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通过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讲授,特别是跟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以及他们关心的国际和国内一些政治热点问题的阐述,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和创业教育,让学生们能尽早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4

1、计划概要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全面概述。市场营销计划书开头应有一个计划实施概要,对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建议进行简短的概述,使企业管理部门能快速地浏览整个计划的内容。

2、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在这部分中,计划制定者提供有关企业自身条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顾客、公众和宏观环境的分析,作为计划的背景资料。

(1)自身内部条件:本公司的竞争力分析(成效、地位)

(2)供应商: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都影响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及其竞争优势。

(3)营销中间商:中间商、实体配送机构、服务机构、融资机构

(4)顾客: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国际市场。要对各种市场的状况和客户的特性进行阐述和分析。

(5)竞争对手:详细阐述竞争对手的状况,数据越充分越好,最好要给予特点分类。行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增长速度、固定成本比例、本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决定了一个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从顾客的角度分析,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属性(一般)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

(6)公众:内外部公众

(7)宏观环境:阐述和分析巨大的各种社会力量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即从政治(法律)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本企业的影响:

政治的/法律的: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规定;劳动法;政府稳定性;

经济的:经济周期;GNP趋势;利率;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率;可支配收入;能源供给;成本;

社会文化的:人口统计;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消费;

技术的: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技术传播的速度;折旧和报废速度。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有时也被称为“五力分析”。他选取的五种环境要素是:产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显然,最危险的环境是进人壁垒、存在替代品、由供货商或买方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

例:日立盒式录像机市场营销计划书中包含的背景资料:销售历史资料、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市场综述、竞争形势、价格对比

3、机会与问题分析

分析企业存在的机会和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4、营销目标

(1)市场营销目标

销售额目标、销售增长目标、企业形象目标:销售收入、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知名度、渠道覆盖面、平均单价等

(2)财务目标

投资收益率、利润、现金流量等

5、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

战略部分主要内容:市场营销预算(资源配置、投资战略)、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业务发展战略、新产品开发战略、渠道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国际市场战略。

策略部分主要是决定营销四要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的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案。

6、行动方案

回答:将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费用多少?

7、盈亏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8、控制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5

关键词: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次会议又一次提升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

一、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历史变迁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和维护我国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以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的大背景下,在计划经济日益显露其弊端的时候,我党新的领导人邓小平同志面对这艰难的困境,勇敢担负起恢复并发展我国经济的重任,并重新考虑和选择了我国的经济体制的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陷入困境时做出的伟大决定。由此,的黑暗局面才得以真正结束,我国的发展开始朝着正确的方向摸索行进。

(一)打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计划经济概念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到:“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①于是,就有了我们曾常用的提法:“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决议的正式拉开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此之前,1979年的无锡会议,众多学者在陈云1956年中共发言内容的基础上都发表了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看法,比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这些对1981年发表的决议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发展历程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融入了新的要素“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突出了企业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在1988年,面对当时出现的以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双膨胀为特点的经济失控,还有1989-1991的治理整顿,中央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紧急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段时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有所回退。但低谷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春天。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时发表重要谈话:“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②同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自此,开启了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历程。市场可以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利用利益杠杆调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市场配置资源能促成优胜劣汰,使资源向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我国市场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发挥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市场调节资源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良的效果,但总体而言是积极的,必须充分肯定十四大的决议,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效能最大化。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发展历程

1997年,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02年,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2年,十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人民有目共睹,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而且,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仍需加强,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仔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转换的必要性

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其缺陷。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的问题就很多: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

(一)市场秩序不规范

市场配置资源,是比政府的大一统分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这只“无形之手”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其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有的社会市场主体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做出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三鹿奶粉”事件,一度成为中国妈妈的心病,直到现在,国内人民在选择奶粉时都忧心忡忡。还有“瘦肉精”、“染色馒头”、“死猪肉”等一度都成为我国人民关注的话题,这些都切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

曾有这么一条新闻在网络走红,标题是这样的:关心“地沟油哪去了”,没有去搞麻辣烫吧。总书记关心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也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市场秩序的不规范问题。除了食品与药品安全问题,还有不少商家偷工减料,使得产品质量下降,尤其是利润可观的建筑业,使用劣质的建筑钢材等这种行为使新房一夜之间变危房。还有,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不少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等等。总之,我们生活的周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不安全隐患却也增多了。它们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直接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的进程。

(二)市场规则不统一

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的是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部门内部的发展,地区小片的繁荣,始终只能是暂时的,没有我国整个市场的繁荣,部门和地方企业也走不远。我国整体经济环境是部门和地方经济繁荣的保障。

在市场活动中,出于保护当地经济的需要,当地政府给其优惠政策“走后门”,而当地企业给政府交税,形成了“互惠互利”的表现,但实际上却阻碍了当地企业的竞争意识,阻碍了其进步发展的空间。更有甚者,当地企业发展成当地小霸王,或者称之当地黑势力,而有的地方政府管理不善,明目张胆形成利益关系,相互勾结成了黑恶势力,并成为不法商人的保护伞。

(三)市场竞争不充分

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发展曾为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曾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特殊身份”阻碍了优胜劣汰,也阻碍了结构调整。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

还有,各种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相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也存在恶性竞争,为了争夺资源或者市场,背后操作,妨碍市场正常运行,损害消费者和国家的利益,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实现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途径

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切实调整政策,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也进一步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最终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抑制消极腐败现象等。

(一)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健全市场秩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秩序在不断的规范。但是,当前,市场秩序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想建构起公平、公正、良性、合法的市场秩序,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合力,共同来规范我们的市场秩序。

首先,政府制定相关法律,严厉整治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政府针对当前社会出现的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网络欺诈等各种经济犯罪制定不同程度的法律政策。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武器。

其次,企业承担保证产品质量的责任,规范市场秩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每个企业若想做强做大,走的更远,就不能一味的贪图眼前利益。

最后,个人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主动维护市场秩序。个人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质,对维护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当自己作为生产者时,严格遵守法律,并与违背市场正常秩序的行为作斗争。当自己作为消费者时,要监督不法企业的行为,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合法权利。

(二)统一市场规则

我们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不能偏向国有或者垄断行业,应该运用法律武器来打破不健康的市场环境――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而且,严禁各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为市场主体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当前,中央政府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有更为开放、包容、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保障。尤其是在改革遇到困难的今天,必须下狠心调整市场规则,让更多的企业主体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三)完善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促进市场发展和繁荣的有效手段,国家应该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正常发展,充分地给予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生存环境。

政府进行监管,严格运用法律来惩治那些不正当竞争的企业。规范市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让有能力,有诚信的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占有市场份额,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多的效益,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

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政府和市场重新定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利于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参考文献:

[1] 袁恩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6

关键词: SWOT方法;应用;分析;策略管理;竞争战略研究

策略管理是管理或规划的技巧是任何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涉及如何根据组织经营管理者(包括股东)的管理哲理及指导思想为基础。从而对所在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由市场、顾客、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等因素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加以分析。配置组织的资源以实现股东及其他利益群体的目标。策略管理需不断因时因人而变动,管理者不能一成不变地故步自封,而应经常做出准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各种不可预测的动荡或经济转变。

一、实施程序

雇主的个人取向――企业文化及使命――企业总体及长期目标

二、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第一,策略管理的第二步是分析、估计企业面对的外在环境与本身的优劣。外部环境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经营环境可能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企业本身的内部环境,就是要发掘企业具备的优势(strengths)和找出劣势(weaknesses)。第二,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不是孤立的,因而要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简称为SWOT分析。第三,由SWOT分析而产生的策略方案,应该是建立在企业的优势上,而利用机会,对抗威胁,并克服企业的劣势。

三、案例分析

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一)公司简介

风华钢材贸易公司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门从事国内钢材贸易的民营独资企业.虽然近年来实现了资产与规模的快速膨胀,但面对行业内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严峻形势,卖方市场条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等弊端愈发凸显,尽快制定并执行与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有效竞争战略,对提升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竞争力、保障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SWOT分析

本文SWOT分析是利用PEST分析、内部环境分析、行业五力分析三个总结而成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内部访谈会所填写《影响因素评分表》,利用内部因素分析总结表(IFAS)与外部因素分析总结表(EFAS)进行提炼与总结,确定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的内部优势、劣势,即“SW”;外部机会、威胁,即“OT”。整合相关数字,以它们的绝对值做出计算,从而做出风华钢材贸易公司的SWOT分析结果。

表1

  IFAS――内部因素分析总结 权重 评分

劣势 W1管理者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长远规划 0.40 -2.7

W2相对于同行业竞争者不处在领导地位 0.25 -2.5

W3公司规模化经营水平不高 0.10 -3.7

W4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 0.25 -2.8

总和 1.00

优势 S1公司经营灵活 0.20 3.7

S2公司资金流比较稳定 0.30 2.8

S3公司形象信誉优良 0.20 4.0

S4公司流通资源基础较强 0.15 3.2

S5劳动效率高,设备利用率高,在传统储运上具有成本优势 0.15 2.2

总和 1.00

表2

  EFAS――外部因素分析总结 权重 评分

机会 O1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0.05 4.4

O2“十一五”后,国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刺激钢铁消费 0.10 3.4

O3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钢铁产品需求量大 0.10 4.1

O4近年来我国加大公路、铁路建设投入 0.15 2.8

O5钢铁期货的上市,对于钢铁价格的保护作用 0.05 3.3

O6贸易商的积极参与,通过期货市场来影响定价和套期保值 0.05 1.8

O7依靠地理优势,依托钢厂,有稳定的资源保障 0.20 2.3

O8依靠地域优势,依托用户,有稳定的销售管道 0.20 2.2

O9房地产行业回暖,拉动钢铁消费 0.05 3.6

O10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不断完善 0.05 3.1

合计 1.00

表3

  EFAS――外部因素分析总结 权重 评分

威胁 T1钢材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低 0.10 -4.2

T2钢铁贸易企业散乱小,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0.10 -3.6

T3行业平均员工整体素质低,物流人才缺乏 0.15 -2.5

T4钢材贸易中小融资困难、货款回收难,发展资金缺乏 0.05 -1.8

T5钢材价格波动较为频繁 0.10 -3.3

T6钢材流动管道比较分散 0.10 -2.2

T7钢材产量过剩 0.15 -3.5

T8钢材期货上市使钢材市场价格更加透明 0.15 -4.1

T9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企业,导致市场萎缩 0.05 -2.4

T10钢材物流行业缺乏整体规划、物流成本高 0.05 -2.5

合计 1.00

表4SWOT矩阵分析

  优势 劣势

会 SO战略 WO战略

1.集中发挥自身在资金、规模、营销管道、市场把握信誉品牌等方面的优势。2.利用好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天津渤海新区建设等机会。3.实施集中化竞争战略。4.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迈进,以尽快提升企业在特定经营围内的竞争能力,适应钢材流通行业集中整合的发展趋势。 1.实施观念创新,从思想上、理念上解决企业发展“瓶颈”。2.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3.实施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内部管理、财务结算、库存节理、客户管理等方面。4.对电子商务要早预测、早规划、早发展,尽可能形成先行者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经营规模,尽可能拓展市场份额

胁 ST战略 WT战略

1.突出市场预测和把握能力,尽量减少外部环境威胁带来的经营风险。2.突出在资金、流通资源方面的优势,实施规模化经营,培育低成本优势,尽量减少市场竞争压力;尽快组织开展加工配送业务,以延长“服务链”。3.增加销售附加值;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以拓宽生存空间。 1.实施观念创新,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善内部经营节理机制,以增强公司在面对威胁时的抵御能力。2.实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对怜理效率、经营质量和反应能力。3.抓紧对电子商务的分析预测和基础投入,尽可能形成先行者优势。

(上接第53页)

(三)分析结果

机会O =2.88 威胁T = 3.18

优势S = 3.19 SO=4.3 ST=4.5

劣势W = 2.775 WO= 4 WT=4.2

(四)建议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ST战略最适合公司的发展。ST策略是利用公司的优势将威胁减到最低。ST策略(Max-Min策略):守株待兔策略。状态说明:外部有威胁,公司有优势。策略拟定:利用公司的优势,以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的影响,最终将威胁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 飞.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J].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2006(15).

[2] 周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营销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 方少华.战略咨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7

俄罗斯是实行激进式过渡的典型国家。自1992年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以来,除1997年经济略有回升,1999、2000年经济较有起色以外,经济一直大幅度下滑,呈现为负的增长率,并常与恶性通货膨胀相伴。1997年与改革前的1991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下降幅度大大超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25%、美国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的30%,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

2.“初始条件”与“转轨方式”之争

表1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宏观经济指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GDP增长率

-14.5   -8.7 -12.6 -4.0 -4.9   0.4 -5.5   3.4   7.0

通货膨胀率 2508.8 840.1 204.7   131 21.8 14.7 84.4 36.5 11.4

资料来源:冯舜华等(2001)。

为什么俄罗斯经济绩效如此差呢?经济学界从初始条件、过渡方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我们无意也无力就所有这方面的文献作一番回顾。这里的文献回顾仅仅围绕本文逻辑主线而展开。

激进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经济绩效差主要是因为其不利的初始条件之缘故。前苏联在1985年只有14%的劳动力分布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力高达32%,早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俄罗斯的改革面临(成熟经济的)结构调整的困难问题,即只能减少低效率部门和受补贴部门的就业而不能或很少能增加高效率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就业。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化改革在俄罗斯困难得多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经济绩效比较差的原因(Sachs  and  Wooo,1994a,b)。

渐进主义者认为,俄罗斯经济绩效差主要是因为其实施休克疗法的缘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是扭曲的。转轨将引起经济中的结构调整,激进式改革忽略的正是改革成本。资源由一种用途转为另一种用途要付出代价,建立新制度也需要消耗时间和资源。对于激进式改革来说,经济增长将不可避免地表现为“J型曲线”或更为糟糕的“L型曲线”(林毅夫等,1994)。

表2 中国和前苏联劳动力就业部门分布情况(占劳动力的%)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其他

中国(1978年)

71

15    2

  2

  3

  7

前苏联(1985年)

14

32

10

10

  8

  26

资料来源:Sachs  and  Woo,1994a。

3.关于“争论”的一个评价

实际上,有两类初始条件,一类与转轨相关;另一类则与转轨不相关。就后一类初始条件来说,转不转轨,怎样转轨,它都同样地影响和决定经济绩效;就前一类初始条件来说,它并不独立地影响和决定经济绩效,必须结合转轨方式一道才能确定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而转轨方式呢,它根本就不独立地决定经济绩效,而是依赖于那部分与转轨相关的初始条件。

具体到结构调整问题上,转轨经济中的结构调整既包括正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调整,又包括转轨本身所引致的结构调整。就转轨本身所引致的结构调整来说,又包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两重含义。图示如下:

附图

就前一类结构调整来说,转不转轨,怎样转轨,它都同样地影响经济绩效。你不转轨难道就不面对(成熟经济的)结构调整问题了吗?就后一类结构调整来说,它并不独立地影响经济绩效,必须结合转轨方式一道才能确定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经济愈复杂,收缩产业资本密集愈高,资产专用性愈强,激进改革愈引起产出下降。如果经济比较简单,收缩产业资本密集度不高,资产专用性也不强,那么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就是无差异的。

所以,虽然经济绩效既决定于初始条件,也决定于转轨方式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理解这种分解才是最重要的。理解了这种分解,那么究竟是初始条件重要还是转轨方式重要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究竟是第二类初始条件重要还是转轨方式重要勉强可问,究竟是第一类初始条件重要还是转轨方式重要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4.经济转轨中的“两难困境”

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来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生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与当时经济的资源禀赋不协调,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注:如果经济是封闭的,那么并不能说在市场经济下处于比较劣势的重工业就不能生存,只是不可能得到优先发展;如果经济是开放的,那么在市场经济下处于比较劣势的重工业就根本不能生存.)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一套以全面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就形成了;进一步,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的流向、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有利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呢?应运而生的制度安排就是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并剥夺微观主体的经营自主权。这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林毅夫等,1994)。

根据林毅夫等人的分析逻辑,转轨国家处于比较劣势的重工业一定过度发展了,因为不然的话,就不会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了。(注:转轨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对此提供了经验证明.)即使以封闭的市场经济来看,也是过度发展了;进一步地,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比较劣势产业根本就不会有竞争力(谢作诗、崔万田,2002)。这就是说,市场化改革将引发结构调整。然而,这种由转轨引起的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构调整,而是降低经济中重工业的比重。重工业资本密集度高,资产专用性强,转产将造成高额的沉淀成本。这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困境;那么进行结构调整,将过度发展并处于比较劣势的重工业转向比较优势产业,但这样就得承担专用性资产的损失以及与此相关的高额的沉淀成本;要么继续维持原产业的生产,但这样就得承担利润的亏损,因为原产业过度发展了,并且是比较劣势产业,没有竞争优势!

5.并不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

可不可以避免这样的两难困境呢?如果市场化的同时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并且重工业也不是极度地过度发展了,又没有达到充分就业,那么是可以避免的。就是通过增量的方式进行调整。维持存量资源不变,而将新增资源配置到传统经济体制下受压抑的部门,从而实现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案例也支持了这一点(张军,1997)。

然而俄罗斯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吗?第一,俄罗斯结构扭曲严重。例如:前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Noland,2001)。严重扭曲的产业结构使得一定程度的存量调整不可避免。第二,俄罗斯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经济的剩余劳动力少,这也使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存量。第三,当时政府和共产党的权威大大下降了,不足以维护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我们知道,在开放的经济中,比较劣势产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没有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存量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第四,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也存在“窜轨”的问题。增量调整能不能取得成功,有赖于配额约束的成功实施,这也需要政府和共产党的权威。综上四方面,俄罗斯并不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注:想要指出的是,萨克斯和胡永泰、靡菲等从不同角度所论述的“俄罗斯不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其实是“不具备增量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条件”(Sachs  and  Woo,1994a,Murphy,Shleifer,and  Vishny,1992)。他们似乎没有严格区分转轨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轨引起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6.结论和启示

结论是什么呢?俄罗斯经济绩效差具有事前决定的特点,是事前决定了的。

就转轨引起的结构调整这一块来说,俄罗斯重工业比重高,又不具备增量调整的条件,无法克服转轨经济中的“两难困境”。就与转轨不相关的结构调整那一块来说,正如萨克斯和胡永泰所指出的,俄罗斯面对的是(成熟经济的)结构调整的困难问题。俄罗斯经济绩效差具有事前决定的特点,是事前决定了的,即使俄罗斯真的搞了增量调整,其经济绩效好一点,也不会好到那里去,因为就那部分不依赖于转轨方式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绩效的初始条件来说,它是极其不利的。

收稿日期:2003-05-17

【参考文献】

[1] 冯舜华、杨哲英、徐坡岭.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林毅夫、蔡fá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谢作诗、崔万田.关于比较利益论的再思考[J].经济评论,2002(2).

[5] 谢作诗、崔万田.要素价格、产出结构与产出水平[A].永远的公理体系[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6] Murphy,K,Shleifer,A.,and  Vishny,R.,1992,"The  Transition  to  Market  Economy: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onomics,August.

[7] Roland,G.,2001,Transition  and  Economics,The  MIT  Press,London.

[8] Sachs,J.,and  Woo,W.,1994a,"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Economic  Policy,April.

[9] Sachs,J.,and  Woo,W.,1994b,"Understanding  the  Reform  Experiences  of  China,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in  Lee,C.,and  Reisen,H.,eds,From  Reform  to  Growth: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ransition,Development  Center,OECD,Paris,France.

字库未存字注释: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劣篇8

关键词:劳动力再生产;普通住宅;劣质土地财政;政策性价格泡沫;住宅税豁免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住宅税征收条件的日益成熟,中国城镇住宅税的豁免开始成为人们的讨论热点。[1]考虑到世界各国房产税政策的差异,也考虑到中国发展城镇房地产经济的特殊性,中国城镇住宅税的豁免即使形式上与国际接轨,内容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2]本文试图将中国国情与房产税豁免一般理论有机结合,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镇住宅税豁免政策。

一、住宅税豁免的一般理论

为了筹集资金,政府对住房征税的历史悠久。如欧洲中世纪的“窗户税”、“灶税”、“烟囱税”,中国周朝的“廛布”、唐代的“间架税”和清代的“房捐”等,都是政府对住房征税的具体形式。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住房的财产属性不很明显,住房更多表现为使用价值,相应地,住宅税比房产税更能表达政府对住房征税的经济内涵,房产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存在,至少不是普遍存在。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价值和财富成为住宅的基本属性,政府对住宅征税才以房产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近代以来西方住宅税普遍被称为房产税的主要原因。

有征收就有豁免。房产与所得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房产本质上不过是所得存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西方房产税豁免也遵循西方所得税豁免的基本原则。根据日本财税学者泉美之松的概括,所得税设置免税点或课税最低限的理由主要有三点:(1)对最低生活费课税是不适当的;(2)纳税人的租税负担能力虽然一般情况下随所得增加而上升,但是并不绝对受所得之大小支配;(3)税收豁免与消费者财税负担能力无关,而是一种政策需要和政策目的。相应地,我们由此可以揭示出西方房产税豁免的政策内涵。就第一点而言,最低生活费是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耗费,对这部分所得强行征税会影响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因而被纳入免税的范围。泉美之松认为,“如果在这个社会上对只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生活之所得者也课征所得税,则不但使人对课税产生抗拒而引发逃漏税,甚至会产生反税、反政府或等运动,导致纳税秩序混乱,征税费用加高,对国家反而不利。因此把某一定水准以下之所得者不列入纳税人之范围,而规定只对由课税标准之所得金额中扣除一定金额后尚有剩余之课税所得者,课征所得税”。[3]116这一理论也适用于房产税。如果房产是最低生活费的基本组成部分,则给予免税,如果房产超出了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则可以课征房产税,最低生活费是征收房产税与否的基本界限。就第二点而言,劳动力再生产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而家庭成员的收支状况是参次不齐的。例如抚养老人、子女人数的多寡,是否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纳税人家庭医疗支出等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纳税人的租税负担能力。所得相同的纳税人,他们的租税负担能力可以因此差异很大。这也是中国政府目前提倡征收个人综合所得税而不倾向单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重要原因。纳税人的财税负担能力既是个人所得与支出的函数,也是家庭其他成员所得与支出的函数。同理,征收房产税与否,与所得税一样,必须将纳税人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第三点而言,当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时,税收豁免可以成为一种手段或工具,即税收豁免本质上是一种政策成本。泉美之松指出,这种豁免“系当政策上要奖励某一定之支出时,按其支出额适宜减轻其所得税负担而使纳税人乐于支出,为达此目的而设的扣除。这种扣除可说是透过税制给予的隐藏性补助金”。[3]117日本的人寿保险费扣除、损害保险费扣除、捐赠金扣除、增加试验研究费时之特别扣除、住宅储蓄扣除和住宅取得扣除等都属于这一。与所得税豁免一样,房产税豁免也可以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服务于政策目标,从而达到政府指导住房消费和投资行为的目的。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西方房产税征收实际上是针对纳税人及其家庭的剩余进行的,不属于剩余的房产;对于只能满足劳动力简单再生产需要的所得,无论其价值如何,均属于房产税豁免的范围。从实际内容看,即使在封建社会住房的财富属性不是很突出,中外政府对住房征税依然是将剩余作为征税对象的。另一方面,西方房产税的豁免可以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政策工具,它独立于纳税人的财税负担能力。只要政策需要,不论纳税人的财税负担能力是否充足,政府均可以实施房产税豁免政策。这样,中国城镇房产税豁免的政策思路就非常清晰了。一是界定城镇房产的经济性质,特别是界定城镇房产价值与城镇消费者最低生活费用的关系,属于城镇消费者最低生活费用的城镇房产价值均属于中国城镇房产税豁免的范围。二是权衡中国城镇政府的全部政策目标,视房产税征收与其它政策目标是否冲突以及冲突程度决定中国城镇房产税豁免与否。因为房产税征收固然能够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但增加财政收入不可能是城镇政府的唯一目标,而且房产税也不是城镇政府财政收入的唯一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镇房产税的豁免与否,实际上取决于政府多重政策目标的权衡取舍。

二、劣质土地财政扭曲了中国城镇住宅市场价格

工业社会以来,居住费用就是普通工人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工人的工资得不到正常兑现,工人不得不居住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贫民窟,结果导致1832、1848和1866年三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可怕的流行性霍乱,迫使追求自由放任的英国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改善一般工人的居住条件,这是居住费用进入工人工资的最有力证据。[4]22理论上,经济资源在有限的空间内聚集利用是城镇经济的基本特征,工人作为城镇劳动力所有者在城镇实现劳动力简单再生产也必须有效利用空间。然而相对于农村农民,无论城镇工人居住空间如何缩小,终究必须满足生理和心理的最低需要。这种生理和心理的最低需要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最低需要的空间就不会发生变化,马克思所提到的历史和道德因素不过是增加了最低需要空间的弹性而已。最低需要空间的市场价格进入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就形成城镇劳动力价值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完全竞争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中,住宅与消费者最低生活费用、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1)普通住宅是满足一般工人简单再生产劳动力、提供基本居住功能的主体。城镇经济的兴起是工业社会的主要标志。在城镇经济中,城镇住宅分优质住宅和普通住宅,土地投资带来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是普通住宅升级为优质住宅的基本动力。优质住宅供给是有限的,价格是竞购形成的;普通住宅供给充分,价格是稳定的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优质住宅和普通住宅的这种价格差异决定了工人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只能依赖普通住宅。(2)普通住宅的居住费用可视为普通住宅生产价格的年值。普通住宅的土地不存在折旧,价格稳定在农业地租资本化的水平上。普通住宅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可以根据建材质量合理预期,在一定时期内建造成本也是相当稳定的。相应地,普通住宅的居住费用实际上相当于分摊的农业地租与普通住宅建筑物折旧的总和。(3)因应特殊需要的某些所谓“优质住宅”,只要居住费用与普通住宅相等,也可以视同普通住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主观需要,很多普通消费者宁愿牺牲宽敞、静谧,忍受逼仄、喧闹,也要选择更短的上班路程、更好的基础教育或服务更完善的所谓“优质住宅”。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总效用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各种效用组合,因而它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差异性消费,只要市场价值相等,就都属于最低生活费用和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范围。(4)消费者拥有普通住宅的所有权(即房产),本质上依然是消费者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方式。一方面,消费者简单再生产劳动力体现在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内,就任何一个时点来说,其财富存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房产不过是财富存量的一种形式而已;另一方面,普通住宅只要不能升级为优质住宅,就不可能发挥剩余财富储存器的作用。因此,土地价格稳定的普通住宅无论是租是买,对消费者而言它都只能发挥居住功能,为消费者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服务。普通住宅代表的就是最低生活费用,满足的是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

然而,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国际经济不同,中国的城镇住宅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甚至是高度垄断的,劣质土地财政已经极大地扭曲了中国城镇住宅市场价格。[5](1)中国城乡土地市场被不同的所有制隔离,不能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统一整体。土地是住宅市场的基本组成部分。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城镇土地国有,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的市场力量完全不对等,城镇政府的市场力量远比乡村集体强大得多,由此形成的土地市场价格绝对不是充分竞争的土地市场价格。(2)中国乡村土地转换为城镇土地,与其说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有计划地进行,不如说是取决于城镇政府与乡村集体力量悬殊的博弈。由于城镇土地需求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城镇土地的垄断供给价格(也是政府的目标价格)经常高于需求价格,导致城镇政府实际出让的土地规模一般大大低于计划,连带城乡土地转换的规模和速度也逞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状态。加上城镇政府有土地储备作为缓冲,在城乡土地转换过程中,政府对乡村集体占尽了市场力量的优势,乡村集体几乎没有发言权。也许可以说土地的计划出让是根据社会需要制定的,但绝对不能说土地的实际出让是符合社会需要的。(3)城镇政府在土地市场的双向垄断造成城乡土地巨大的价格差。由于城镇政府完全垄断了城镇土地供给,城镇住宅的高价绝不仅仅体现在集聚经济效应带来的优质住宅高价上,还体现在控制供应以致稀缺带来的普通住宅高价上。于是在城镇住宅市场上出现了极为扭曲的画面:一方面城镇普通住宅价格高企,城镇政府获得了巨额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另一方面,城镇住房问题无论是对进城农民还是对原有市民都日益严峻,同时乡村小产权房的建设却屡禁不止,各种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城镇的普通住宅显然不是规范意义上的普通住宅,依据这种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也不能得出城镇消费者真实的最低生活费用,从而无法据此科学制定出城镇房产税的豁免标准。

三、中国城镇房产税的豁免困境

劣质土地财政在中国的长期肆虐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政治原因是最主要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国民经济是一个内在趋于均衡的多系统综合体,城镇住宅市场也不例外。贸然割裂城乡土地市场,人为制造城镇普通住宅的垄断高价,这意味着城镇住宅市场的失衡,意味着经济资源的错配,意味着必须有市场主体承担由此产生的市场成本。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城镇政府为了获得巨额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推高城镇普通住宅价格,从而拉动城镇土地价格上升;针对城镇普通住宅价格上升带来的城镇住房问题,城镇政府象征性地拿出一部分收益进行住房保障,供城镇普通消费者彼此争夺。整个过程表面上看完美无缺,没有受害者,只有受益者。然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劣质土地财政恶化了经济环境,摧残了经济活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受到了损害。[6]1998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住房商品化,住房价格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收入迅速上涨,2003年中央政府不得不对城镇住房价格实施宏观调控。然而由于劣质土地财政的肆虐,城镇住房价格越调越涨,于是从2007年开始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掉头向下,蓬勃发展的势头丧失;迄今已经过去十年,中国国民经济仍未完成探底过程。尽管如此,劣质土地财政制造的中国城镇普通住宅的政策性价格泡沫仍然非常坚硬,以致官方新华社都发出了“楼市……崩盘?那是痴心妄想”的强硬措辞。①由此可见,劣质土地财政尽管有极其严重的弊端,但在当今的中国仍有非常强大的政治基础。

劣质土地财政在中国无法撼动,却给中国城镇房产税的豁免、从而也给城镇房产税的征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1)劣质土地财政使得中国城镇的普通住宅和优质住宅难以区分。房产税的豁免指向普通住宅,市场价格稳定在生产价格上是普通住宅的基本特征。劣质土地财政推动普通住宅价格不断上涨,这就打破了城镇优质住宅和普通住宅的市场界限。当城镇普通住宅难以有效界定时,城镇房产税的豁免也就失去了方向。无法有效豁免一部分城镇消费者的房产税而改为对中国城镇房产无条件全面征税,无疑是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同时也不符合政府税收最基本的能力原则。(2)劣质土地财政使得中国城镇住房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难以区分。劣质土地财政通过局部推悠胀ㄗ≌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城镇整体住房价格全面上涨,使得城镇住房成为绝佳的无风险投资对象。不考虑乡村和国际投资者,城镇居民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均竭尽所能购买超出自身消费需要的住房,唯一的差别是城镇投资者比城镇消费者买得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的界限被模糊了,针对住房消费的房产税豁免同样很难正确进行。(3)劣质土地财政使得中国城镇房产税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纳税能力脱节。在全民住房投机的疯狂诱惑下,城镇广大居民极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持有房产极大化,一是信用负债极大化。结果,纳入房产,中国城镇居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比比皆是;不纳入房产,中国城镇居民很大一部分不仅一贫如洗,甚至还负债累累。相对于房产总价而言负担不算重的房产税,相对于经常性的可支配收入,城镇广大居民可能完全负担不起。然而房产一旦变现就能获得巨额收入的这些城镇居民,享受房产税豁免,无论如何也是违背政府税收公平原则的。(4)最重要的是中国城镇房产税豁免规模受到土地出让收入规模的极大限制。劣质土地财政虽然刺激了城镇住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但其推动城镇住宅价格上涨归根到底是以城镇住宅严重供不应求为前提条件的。这意味着城镇住宅的供给规模远低于需求规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城镇房产税的税基不够大时,城镇房产税的税额也不可能很大。而城镇政府之所以开征房产税,是出于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持续的考虑,是出于城镇房产税对土地出让收入的充分替代。当城镇房产税不足以完全替代土地出让收入时,城镇房产税的豁免就不可能是充分有效的。

劣质土地财政带来的这种城镇房产税豁免困境,决定了在中国城镇住宅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出让收入向房产税的转移不可能是平缓的,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它更可能是土地出让收入突然中断后,地方政府被动地急遽转向城镇房产税的过程,由此甚至引发一定的社会动荡。城镇房产税的征收将来也许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行,但由于无法解决房产税的科学豁免问题,它难言公平,可能面临无数的矛盾和冲突,当然也就很难说得上成功。换句话说,不解决劣质土地财政问题,城镇房产税的征收时机很难成熟。

四、土地财政转型是中国城镇房产税科学豁免的最优选择

弊端重重的劣质土地财政,其产生和长期存在不是偶然的,是我国现有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劣质土地财政问题的解决,因为涉及更大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也许要经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但土地财政转型无疑是城镇房产税科学豁免的最优选择。长远来看,城镇政府的土地财政转型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力推进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城镇政府运行遵循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劣质土地财政的本质是城镇政府以牺牲城镇普通消费者的居住权益为前提聚敛财富,最终危害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其刚性则反映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或不相适应性。解决劣质土地财政问题,毫无疑问需要大力推进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城镇政府的公共财政色彩。城镇政府的运转不仅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更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城镇政府必须将民生放在第一位,改变侵害城镇普通消费者居住权益的习惯性做法,必须将城镇住房保障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中央政府应该认识到,住房市场化的实质不是任由城镇政府推高普通住宅价格,而是把住房供求与价格交给市场决定,从而坚决斩断城镇政府扰动市场、利用垄断权力牟取暴利的黑手。城镇政府的规模扩大和职能扩张应该是生产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福利的需要,而不是相反。从这个角度看,土地财政转型需要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中央政府的改革。

第二,破除城乡土地市场的所有制垄断现状,打通城乡土地转换的竞争渠道。受地理范围的限制,乡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给乡村集体带来的市场力量远远逊色于城镇土地国有制给城镇政府带来的市场力量;中国破除城乡土地市场的所有制垄断,重心应首先放在打破城镇政府的垄断力量上。无论是从土地价格上涨的幅度看,还是从土地价格上涨的动力源看,城镇政府都是根治劣质土地财政的主要对象。受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相对稳定的限制,打破城镇政府的土地垄断,方法很多,手段也很多,关键不在于形式、过程而在于结果,即城乡土地市场价格应该无缝衔接。实践证明,城乡土地市场价格差距越大,城镇政府对城镇土地的垄断力量越强,连带乡村集体对乡村土地的市场垄断力量也水涨船高,从而使得中国城乡土地价格整体上呈螺旋式上升。城乡土地市场价格无缝衔接,有利于乡村土地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或者继续作为农业用地,或者转变为城镇工商业用地,消除现在漫天要价、土地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城乡博弈影响的现象。

第三,所有城镇土地通过竞争使用,不搞人为歧视;符合规划和政策需要的优惠成本体现为财政负担,而不是转嫁给特定用途的土地。中国城镇土地利用最大的缺点是以发展经济为名压低工业用地的价格,肆意抬高住宅用地价格,从而不但弥补了工业用地的投资成本,而且以土地出让收入、寻租等形式获得了一大批或明或暗的收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劣质土地财政,并且经久不衰。这固然反映了中国整体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也反映了领导层对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的错误判断。人始终是经济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并且人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否则难以理解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资本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现在又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扩散的现实,因为土地便宜的国家和地区多的是,但可利用的物美价廉的劳动力是中国沿海吸引国际产业资本最重要的因素。劣质土地财政带来的人力成本直线上升,不仅抵消了中国土地成本低廉的优势,更影响到城乡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影响到了城乡劳动力的原有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早在2007年受挫,创新多年不见效,内需始终不足,国家未富先老,恐怕都能看到劣质土地财政的影子。市场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为城镇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便利,重视人的素质提高,对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可能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绝对是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

第四,节约用地主要通过普通住宅的消费税来调节,而不是笼统借助于房产税。中国可耕地少,节约用地是城镇发展的基本要求,但这与劣质土地财政绝对划不上等号。市场经济通常以数量手段干预以避免价格信号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不当干扰,即对超出标准数量的市场需求征收消费税,这样就把非均衡价格的资源配置效应限制在规模小得多的中高收入人群内。劣质土地财政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土地出让收入,不惜将过高的非均衡价格扩散到全部城镇住宅用地上;这虽然也能达到在总量上节约用地的目的,却把节约用地的主要负担转移到普通消费者身上,甚至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连基本的居住空间都不能满足,从而影响到城镇劳动力整体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可能是城镇政府推行劣质土地财政最主要的缺陷。城镇政府实现土地财政转型,必须改变获取土地出让收入的传统思路,把全面征收的房产税变更为局部征收的消费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税收的公平和能力原则,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五、科学估算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是中国城镇住宅税收豁免的过渡性举措

房产税取代土地出让收入本硎浅钦蚓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过程,但中国劣质土地财政并不能实现由土地出让收入向房产税的自然、平缓转移。因此,科学估算当前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从而为城镇住宅税收豁免提供相对正确的依据,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明智的过渡性举措。

科学估算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作为中国城镇住宅税收豁免过渡性举措的必要性,在当前中国城镇住宅去库存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劣质土地财政已经将城镇整体房价推得很高,去库存本应降价,特别是应该降低城镇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但因不符合劣质土地财政的需要,于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普遍增加城镇居民的信用能力,在城镇居民借入购买力增加的基础上,城镇政府趁势将城镇房价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至少实现了很多城镇土地出让收入的大丰收。这一点,作为官方的新华社也不得不承认,明显是“必需品”的住房已经不像必需品,当前的住房需求不是城镇居民自有购买力的体现,而是“杠杆”制造出来的。②由此可见,尽管是饮鸩止渴,但城镇政府的劣质土地财政还没有走到尽头,取消劣质土地财政的政治条件在中国还没有成熟,遏制住房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房产税更不可能被推出来。只有劣质土地财政山穷水尽,城镇政府不得不依赖房产税时,城镇住宅的房产税才可能横空出世。彼时,通过科学估算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剔除政策性价格泡沫的虚假财富影响,真实反映城镇居民的财富与纳税能力,显然好过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城镇住宅全面征收房产税。

确定城镇普通住宅实际价格的方法很多,但都无外乎包括两个部分:地价和建筑物价格。地价虽然受到城乡土地市场博弈的影响,但可以用农业收益资本化的方法将这种影响排除。建筑物价格虽然受到建筑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和税费的影响,但也相对稳定,可以用建筑成本加平均利润的方法替代。如此核算出来的普通住宅价格比农村小产权房市场价格高不了多少,不过均衡状态下的城镇普通住宅价格确实也应该与农村住宅没有太大差别。知道了典型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其政策性价格泡沫实际上是典型城镇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之差,这反过来可以进一步推算出其它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于是城镇普通住宅税收豁免的依据也就有了。不过,由于样本的选取带有很大的人为痕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样本的数据也有可能不断变化,典型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可能显得僵化而且不那么准确,这是科学估算城镇普通住宅实际价格时需要十分注意的。当然,随着房产税政策的正式出台,城镇政府为了扩大税基,终究会尽可能扩大住房供给,直到土地出让净收入为零。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住宅市场的均衡时代真正到来,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也就是城镇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

六、结论

综上所述,与所得免税一样,房产作为所得存量的一种形式,城镇房产税豁免主要是针对不具有保值增殖功能的普通住宅进行的,优质住宅不是城镇房产税豁免的对象。劣质土地财政扭曲了城镇住宅市场的价格,使得城镇的普通住宅和优质住宅难以区分。城镇房产税的科学豁免有赖于城镇劣质土地财政的消除,实现城镇住宅市场的价格均衡。由于劣质土地政不足以实现城镇土地出让收入向房产税的自然、平稳过渡,为避免国民经济的过大震荡,科学分析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就成为城镇房产税进行豁免的必要的过渡性举措。因为典型城镇普通住宅的实际价格一经确定,就能通过典型城镇普通住宅的市场价格确定城镇普通住宅的政策性价格泡沫,就能知道特定城镇住宅是否优质住宅以及优质程度,从而确定该城镇住宅是否应该属于城镇房产税豁免的范围,适用城镇房产税豁免的政策。

注 释:

①参见刘晓博:《新华社措辞强硬!楼市、股市崩盘?那是痴心妄想》,

http:///a/20160812/14730471_0.shtml。

②参见《新华社喊话停止继续加杠杆:房地产已不再像必需品》,http://finance.

/a/20160719/14614861_0.shtml。

参考文献:

[1]贾康,李婕.房地产税改革总体框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49).

[2]顾书桂.中国住宅税的经济性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

[3](日)泉美之松.租税的基本知识[M].蔡宗义译.台北:财政部财税人员训练所,

1984.

[4](英)P.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M].邹德慈,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

版社,1985.

[5]顾书桂.论中国城镇住宅价格泡沫破灭的原则与政策[J].宁夏社会科学,

2015(2).

[6]顾书桂.美日城镇土地价格差异及其启示[J].金融评论,2016(1).

上一篇:骨关节健康对人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建筑劳务公司规章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