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管理范文

时间:2024-02-01 18:03:50

生产物流管理

生产物流管理篇1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福建 宁德 355200)

【摘 要】核能发电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已被国家确定为大力发展的能源项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的核能发电企业 “散而全”的物流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利用了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从核能发电企业的生产物资管理特点出发,对核能发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进行了分析,从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生产物资的ABC分类管理以及物流管理观念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

http://

关键词 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优化

0 前言

核能发电作为新型能源,在我国的电力产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从事核能发电的企业共有三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我国大陆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23台,总装机容量2139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6台,装机容量2850万千瓦,在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

由于电力企业的生产产品“电”作为无差别产品,增强核能发电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就体现在保证安全生产前提下运营成本的控制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原材料、设备和劳动力成本的压缩空间趋于饱和后,对成本的控制将转到物流领域,如何有效进行生产物资的物流管理成为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

1 核能发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1.1 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现状

一般核能发电企业在生产期,核燃料、备品备件及消耗性材料等生产物资约占发电运营成本的50%,各类生产物资有7000多种。发电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其物流活动主要是对生产和维修所需的核燃料、备品备件及其它生产物资的采购供应和仓储管理。

为适应市场竞争,各核电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生产物资物流管理模式,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但目前基本仍延用运行、维修等部门提需求计划,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的传统模式,生产物资的业务流程如图1:

1.2 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的SWOT分析

结合核电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宏观环境、行业情况、价值链分析,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存在的优势和弱势,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SWOT分析如表1:

1.3 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劣势分析

造成集团公司生产物资物流管理劣势的主要原因是核电厂的建设受到国家支持,企业的目的是完成生产任务,成本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集团各企业市场化的运作,企业成本意识有所增强,但仍然只把降低原材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看作是降低成本的途径,没有认识到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对于公司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潜力。物流人才的缺乏和物流信息系统的不健全也是造成物流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

2 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优化

考虑到目前国家政策确定大力发展核能发电的大好形势,我认为各核电集团公司应针对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劣势,利用公司的优势和面临的机会,采取积极进取的物流管理战略对本公司生产物资的物流管理进行优化。

2.1 建立集团公司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现代企业只有依靠对物流信息系统的科学运筹和管理,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传递等功能集于一体,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快捷、准确的现代物流服务。对于核电企业各分公司地理位置分散的情况,更需要高水平的信息化系统。

2.1.1 物流信息通讯网络化

建立起能够承担传输和交换物流信息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的公共通讯网络平台。建立总部、事业部骨干网络系统,升级各运营单位现有域网,连接公司所有单位。公司总部、职能中心、分子公司之间网络示意图如图2所示:

2.1.2 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

在公司信息化公共平台上开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集中式的公共数据平台和通用业务流程,各种物流信息库和物流管理应用系统实现联网运行,从而使采购、运输、仓储、库存、统计查询、决策等信息子系统汇集成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的建立应遵循完整、准确、易于操作、实时的原则,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如图3:

2.2 生产物资的ABC分类管理法

ABC分类法也称ABC分析法,又称为重点管理法或分类管理法。它把管理对象按影响因素、事物属性或所占成本的比重,划分为A、B、C三类,根据这三类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重点、次要和一般三种不同程序进行管理,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物的目的。

2.2.1 生产物资的ABC分类

核电公司的生产物资按照消耗金额、数量、单价及重要程度,用ABC分类法可以将生产物资分为三类,如表2:

2.2.2 建立集团内A、B类生产物资集约化采购运输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应对A、B类物资进行重点管理,发挥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集团的强大谈判能力,在集团公司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下,实现统一采购运输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降低生产物资的采购、库存和运输成本。A、B类生产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如下:

1)实施严格的计划管理

集团各子公司通过生产物资信息管理系统,上报汇总采购计划,同时作为本单位领料出库的依据,集团公司计划人员根据当前库存情况、库存定额、库存分配量进行综合平衡计算出实际采购数量,生成采购计划。采购人员依此签订合同并进行采购。当一单位急需生产物资或申请量大于需要量而其它单位有保留量时,计划人员可以在单位之间实现调拨。

2)供应商的动态管理

对已加入生产物资网络资源市场的供应商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合同执行情况四个方面进行动态考评,对入网供应商实现入网生产物资定价范围控制,实现入网产品报价的动态管理。

3)采购管理

价格动态及询价:定期进行询价,掌握价格行情。

招标与报价管理:发布招标公告、招标结果查询等,做到信息适度公开和“货比三家”。

优选供应商:结合网上报价、供应商等级、供应商排名以及其他的供应商详细信息进行优选。

网上审核会签:分为综合分析和审批两部分,综合分析是集团公司有关部室根据招议标情况,对供货厂家供货的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进行评价、分级、排名,然后进入审批流程。

4)合同管理

采购人员根据审批结果,选定供应商并与其签订合同。采购人员要严格以采购计划或紧急计划为依据录入所签合同的主要信息,入库人员依此为依据进行入库。

5)运输管理

集团公司解散原各分公司的运输车队,引进实力强、信用好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集团公司的生产物资运输,与之建立互利互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保证生产物资的运输效率,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6)仓储管理

包括生产物资的入库、库存修改、库存盘点、领用、退库、物资报废等。

2.2.3 C类生产物资的VMI管理

对于核电企业的C类生产物资,在现有的采购模式下,由各电厂自主采购管理。由于C类物资供应市场充足,可供企业采购的选择范围很广,基于核电企业C类生产物资的特点以及目前采购供应物流的实际情况,建议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策略进行此类物资的物流管理。

1)VMI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框架

VMI是对供应链的一种流程优化,它以用户和供应商都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共同协议下由供应商来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通过信息共享,增进企业之间的协调,从整体上优化库存管理。在契约基础上,上游企业负责下游企业的库存管理,上游企业通过取得下游企业的需求及存货信息,有效地进行预测并做出适时的补货决策,由此降低整个供应链中信息的不确定性,有效弱化牛鞭效应,降低库存和其他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效率。VMI理论构架和流程图如图4所示:

2)VMI在核电企业中的适用性

对于核电企业来说,将物资的供应和库存管理交由上游供应商,实施专业化管理,可以节约核电厂的库存占用资金和物流运作成本,向理想化的零库存模式迈进。

对于物资供应商来说,核电企业一方面由于收益稳定,资金雄厚,有较强的现金支付能力,汇款及时、信誉良好;另一方面,核电企业每年的普通材料费用支出庞大,这对于每个供应商来说都是愿意寻求合作的前提条件,VMI不失为具有竞争力的选择方式。

实施VMI,核电企业和供应商之间须有效链接现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供应商对于电厂的库存需求预测提供数据分析依据。同时,通过实时监测核电厂的物资需求,实现及时物资补充,减少不必要的库存。

2.3 引进物流人才和先进技术,转变物流管理观念

核能发电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巨大作用,强化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推广先进的物流技术,加快高级物流人才的引进和现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体系,解决核电企业生产物资管理中库存过大、采购费用过大的问题,有效控制发电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增强竞争力。

3 结束语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2015年2至4月,辽宁红沿河核电站5、6号机组,福清核电站5、6号机组相继获批,我国将迎来新一轮核电大发展。希望本文的分析探讨,能为不断壮大的核能发电企业生产物资物流管理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http://

参考文献

[1]蓝仁昌.物流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丁伟冬,胡燕祝.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支撑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6.

[3]徐杰,田源.采购与仓储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伊松,易华.物流成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于淼.供应链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生产物流管理篇2

[关键词] 生产物流 物流管理模式 TOC ERP JIT

随着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对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物流系统进行研究和改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当前国内生产企业正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高质、高效、个性化的服务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交货期都在缩短,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方式比重大幅增加,产品结构日趋复杂,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因此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也更加复杂,必须通过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物流管理,来满足物流量的增大、流速的提高的要求,达到流程的更加有效。

一、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发展现状

制造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活动,是具体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它渗透在生产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企业的物流系统

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工序的改进、加工或组装技术以及加工设备的更新,而与此相关的生产线的设计、设备的布置、物料的存储及流动、对订单的反应、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很少受到关注,因而车间在制品、原材料的存量往往会居高不下,这些问题对设备的利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多的连锁反应,造成了不良影响。

企业的物流状况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的生产运作体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物流运作模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改进,但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传统的运营模式不适合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很多问题的出现:

不能迅速对客户订单或客户的个性需求做出反应;

供应商管理有缺陷,采购提前期过长;

各部门缺少合作,信息共享程度小,传递速度慢,经常失真;

车间在制品存量过高,库存时高时低;

设备和人员的工作计划不合理,时紧时松,设备和人员出现突发事件。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也引入了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但却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本文对比分析了几种发达国家比较常用的物流管理模式,并对其应用和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几种物流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随着经济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发达国家生产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也在不断地改进。我国很多生产制造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供应链管理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生产物流运营模式的重要性。现就几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1.JIT“拉动式(Pull System)”物流管理模式

JIT(Just In Time,准时制)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其管理思想认为企业应用“准时化”策略,尽量做到低库存,以改善企业生产的财力、劳力的浪费和低效率问题。它的核心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输送合适数量和质量的物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润。JIT管理的对象是制造过程的“产品流”,管理的核心是作用于生产现场的“看板管理”(Kanbans),依此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JIT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管理技术之一。

JIT物流管理模式的运作,首先,从最终产品装配出发,由下游工序反向来启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每个车间和工序都是“顾客”,按当时的需要提出需求指令;前序车间和工序成为“供应商”,按顾客的需求指令进行生产和供应,没有需求就不进行作业。需求信息流逆向拉动物流,这种方式称为拉动模式。其物流管理模式可用图2表示。

图2 JIT拉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JIT的主要缺点是:(1)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企业管理基础,注重员工、企业、设备等的功能与合作,尽量维持生产的稳定和能力平衡,要求较高;(2)JIT要求产品品种相似并且有稳定的生产周期;(3)实施过程中要求零库存,但因市场和生产的波动,控制一定的库存量很有必要;(4)整体计划性较弱,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2.ERP――企业资源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

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扩充完善起来的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产品订货和需求预测来制订主生产计划,然后依据物料清单和提前期制定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车间按计划制造零部件,再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计划部门,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后续工序,而不用考虑后续工序是否需要。因而MRPII采用的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MRPII以企业计划控制为主体,信息处理的速度快,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制造信息进行追踪更新,从而达到应用信息系统对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进行优化和决策的目的。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它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供应商的制造资源进行整合,管理范围扩展为整条供应链,其目标是客户满意和服务创新,从而体现了用户需求的宗旨。这种模式克服了MRPⅡ通过计划滚动进行事中控制生产过程、实时性较差的缺点。ERP采用的也是“推动式”控制方式。

ERP/MRPⅡ这类“推进式”控制方式,要保证各个生产环节的物流输入和输出按计划要求按时完成。而实际操作中,也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外界各种因素和需求会变动,该模式的运行中经常有异常事件发生,提前期的预测不准,造成“计划变化滞后”的情况,各车间、工序之间的数量和品种都难以衔接,交货期难以如期实现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通常采用调整修改计划,设置安全库存,加班加点,加强调度控制力度,增加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等措施。同时,也要发生相关的库存费用、人工费用、管理和投资费用;因此,ERP/MRPⅡ系统虽然比较完善,但也难以单独做到准时化高效生产。

3.BPR――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重建,以达到“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的目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BPR是继TQM(全面质量管理)、JIT、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成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现代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之后,原来的业务流程不能在新环境下做出快捷的反应,即使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的操作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的发展。为了改变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竞争优势,必然要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得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物流效率和效益有所提高。因此,BPR的实施要求用全局思想、系统观点来确定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以使重建后的新组织对市场的反应更敏捷。

4.TOC物流管理模式

TOC(Theory Of Constraint)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及企管顾问Eliyahu M. Goldratt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继MRP和JIT后的又一项组织生产方式,是关于企业识别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或约束,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施必要的改进来消除这些约束,并做好非瓶颈部分的资源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TOC通常由一套解决瓶颈问题的流程和一套日常管理工具组成,生产企业应用TOC模式,能够将在制品积压的数量压到最低,从而解决瓶颈工序造成的生产成本的浪费。

但是,TOC主要是针对车间工序的物流控制系统,不能代替MRPII的全部功能,所以在整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TOC要发挥作用还需要与其他模式结合。

5.混合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生产企业的各类物流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单独某一种模式的应用都不会起到令人满意的效用,因此目前研究最多的就是多种模式相结合的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模式。比如,“推动式”和“拉动式”相结合,MRP和JIT相结合、ERP/JIT与TOC相结合、网络计划和MRPⅡ相结合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的计划与控制模型等针对某些具体生产方式的计划与控制模型。虽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集成模式在企业实际管理运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企业生产物流系统优化的方法和技术的趋势还是往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以下四个方面:

(1)ERP与JIT的集成应用研究;(2)ERP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3)ERP、JIT与TOC的集成应用研究;(4)CAX、PDM与ERP的集成方法研究。

三、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发展

现代生产制造企业选择整体的物流操作模式时,往往都是根据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选择,其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资金能力、产品物流特性、产品技术特征等。

企业对物流有较高要求,如果物流成本在经营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则企业对物流配送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如果企业的物流能力较弱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物流能力,否则很难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对企业的物流经营活动有着较大影响;当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时,并且物流对于企业来讲比重不大,这时完全可以采取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模式,使得企业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强项方面。

然而,生产制造企业在选择应用何种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时,还必须要慎重考虑企业的物流管理目标以及不同物流模式的优缺互补性,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合适的物流管理模式来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田娟马涛:生产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5(9)

[2]邵燕华:中小企业物流模式选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3]李玉民严广全:基于MRPII和JIT集成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06(7)

[4]余祖德位雅莉:企业的物流战略及其模式选择探析[J].物流科技,2004(1)

[5]王立勇:企业生产物流运作与控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

生产物流管理篇3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管理

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通过运用各类策略、方法对企业中的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资产、信息、销售等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企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并获得盈利。现代企业处于错综复杂的内外联系中,包括与生产技术联系、经济联系、文化联系,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物流概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将导致企业面临各种风险,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通过对生产型企业物流风险识别、分析,构建企业物流的风险评价模型。

1物流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其现状

物流(Logistics)一词起源于美国军事,原为军事后勤供应保障系统。从系统角度看,物流是一个物的流动和储存过程,同时伴随着信息的传递以及资产的转移过程。物流风险管理是指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期内,对物流风险从认识、分析及采取防范和处理措施等全过程的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对物流也越来越重视,物流一时成为热门。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重物流现象,轻物流本质;重物流形式,轻物流内容;重物流技术,轻物流经济;物流研究层面的结构性失衡;重发展结果,轻发展过程等问题。目前,很多大型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物流系统,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降低物流风险。但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受资金、企业规模等多方面影响,并不能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物流系统,只能通过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形式来实现企业货物转移、储存等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生产性企业主要采用两种物流方式,大型企业的自行物流管理以及大多数中小企业选择的第三方物流运作,即第三方物流外包。本文也将主要对这两种模式的风险展开讨论,即以企业自有物流的风险管理以及外包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管理。目前企业面临的物流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对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成熟,尚未形成一套可供企业执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人员的风险管理素质有待提高;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不明确;物流风险管理的可供借鉴经验少;对风险的识别及风险评估难以做出准确评判等等。

2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

风险管理包括策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活动,物流风险管理在企业物流运行过程中,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提供一个有效的事前计划,并通过合理运用各种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去回避、减少、分散或转移,以实现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不利后果,以合理的成本保证有效、安全的实现企业预定目标,减少物流风险对组织资源、利益等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对物流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风险因素的识别与控制,对风险评估和评测方面的研究较少。如姜荣、郝左罗提出的应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采用合适的物流经营模式,制定合理的利益风险分配机制。朱艳新等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了食品物流风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应加强食品物流管理、加强物流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建立食品物流安排风险评估及管理机制。物流风险管理除了一般风险具有的特征外,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生产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具有多样性。特别是大型生产型企业物流建设项目周期长、范围广、各种风险因素多,从而导致对项目周期内物流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其次,对企业风险管理者能力要求高。生产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管理者的经验以及对物流运行过程的熟悉程度,需要对物流风险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

3如何识别企业物流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企业物流风险是由于企业物流系统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造成的对组织预期目标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对将来的事件或活动的信息掌握不全面而引起,随着时间进程不确定性的大小也将逐渐减少。企业物流风险包括企业行使物流职能、组织物流活动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企业在生产加工、存储、运输过程中所面临货物在物流过程中所遭受到灭失、损坏的风险;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发生损毁的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的违约所造成的风险;以及由于国家政策影响所导致的风险等等。综合来看,企业物流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需求、供应、运作过程、环境因素、国家政策制度等。3.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生产型企业物流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这个环节至关重要。识别并记录可能对物流运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估计物流运行环节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不仅仅是项目的开始阶段,同时将贯穿整个物流运行环节的全过程。一般风险识别的步骤为:①收集物流运行过程全部资料,查清楚未知数的数量。②确定物流运行的变量和关键性变量。③根据物流运作特点、过程、结构等建立分析模型。④计算其风险概率。⑤头脑风暴法。⑥系统分解法等。运作风险:运作风险产生于流通环节,主要有货物运输风险、货物移交风险、货物保管风险、操作人员工作失误、单证传递风险、商品本身属性所带来的特有风险。人员风险:物流人员在操作或判断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以及人员流动所产生的风险;合同责任风险: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的合同风险;政策风险:国家某些政策制度的制定可能会对物流行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经济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第三方物流风险:与生产型企业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信用、管理等风险。3.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通过将风险识别出的各类风险,通过分析、比较、评估等各种方式,对风险进行危险辨识、概率计算、后果估计的全过程。分析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接通的系统方法。定性分析法中通常可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决策树法、德尔菲法、主观评分法等。定量分析法通过对风险进行量化后,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各种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其主要方法有盈亏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挣值法、经验加权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分析法等。3.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及对策,以降低风险。风险应对可以从风险后果、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后果程度等几个方面提出策略。目前经常采用的风险应对方法主要有减轻、预防、转移、回避、接受、利用等。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监测分析风险。其人员构成应包括企业财务、法律、仓储、质检、工程等各业务单位的成员代表,并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定期检查组织会议,实时监测控制物流过程的风险。规范合同的签订及执行管理。认真拟定合同条款,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加强合同管理,通过规范合同来保障企业利益及出现风险事故时的解决措施,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实时监控合同合同执行情况并加以分析、控制,以降低物流运行过程的风险。采用购买相关保险的方式,减轻由于发生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以较少的投资费用,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范围、风险程度、风险趋势发出相应风险警示信号的过程,提醒企业物流管理者警惕物流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一规避和降低物流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结论

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企业的物流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层只有重视物流风险意识,加强对生产型企业物流风险重视程度,提高企业物流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全面物流风险控制体系,在损失发生前采用合理的技术或管理措施降低物流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减少企业物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盛立新.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物流技术,2004(03).

[2]李跃利.论我国物流风险的法律防范[J].商业现代化,2006(4).

[3]毕研博.浅析物流项目风险管理[J].新财经(利率版),2011(4).

[4]谢旭光.企业物流风险四维传导模型[J].中国市场,2008(32).

[5]黄金万.我国物流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7).

[6]郑平,等.物流业务风险矩阵分析研究[J]现代物流,2008(2).

生产物流管理篇4

[关键词] 生产性企业 物流成本 物流质量 物流速度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在除了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又一个可以增加利润的方式。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内涵

物流、物流成本及其主要学说物流就是物的流动。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成本,也称物流费用。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企业物流成本的全貌应该是三维的,这就是支付形态、运作范围和功能形式。就支付形态而言,包括:人工、材料消耗、运输设施和仓库折旧、合理损耗、资金占用利息、委托外包等;就功能形式而言,包括:包装、搬运、保管、装卸、流通加工、信息交换等

正确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的含义,还需要了解物流系统效益的背反性,是指随着企业通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不断追求,必然会对物流系统注入更大的投资,从而提高了物流成本。一般说来,,除非有根本性的技术进步,企业很难既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同时又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物流成本上升的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所以物流成本占的比例是在缩小,从而成为经济效益提高的源泉,这正是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所在。

二、提高物流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不仅只是财务管理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财务、管理、体制、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完善物流成本管理必须从财务制度、组织结构、技术管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提高企业的物流竞争能力

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反映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和获得客户持续满意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和反应速度上,通过对市场先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大的需求市场.这就是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最终表现是价格,价格竞争的关键是成本,成本下降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成本。要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必须了解物流的实际情况,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有了基础数据,就有了比较基础,就可以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了比较基础,才可能制定目标,建立新的物流系统。

2.利用控制和降低物流成本来改善物流管理。

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就不同,但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却是大致相同的。根据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大,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益,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企业物流流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某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必须系统考虑。

3.加强物流质量管理,降低物流成本

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减少并最终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信誉,吸引更多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物流质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物流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指企业物流为满足生产或流通要求的服务效率。尽量争取在物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服务水平,或保持物流服务水平不变,尽量降低物流成本,或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另外,还有一种是增加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企业的竞争力。从物流成本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虽然增加了物流成本,但是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提高。(2)物流工作质量。物流工作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这是企业在一定标准下的物流质量的内部控制。具体的控制是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包括运输工作质量指标、仓库工作质量指标、包装工作质量指标、配送工作质量指标、流通加工工作质量指标、信息工作质量指标等。(3)物流工程质量。物流工程质量是指把物流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影响物流质量的诸要素进行分析、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体制因素、设备因素、工艺方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具体的物流工程质量指标有:运输工程质量指标、仓库工程质量指标、包装工程质量指标、配送工程质量指标、流通加工工程质量指标、信息工程质量指标等。(4)商品质量。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的保证,尽量避免商品的破损。

4.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速度,节省时间资源,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库存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从提高各个物流子系统的速度入手。比如,提高采购物流的速度,提高生产物流的速度、提高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杨海荣:《现代物流系统与管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2]傅桂林:《物流成本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1月

生产物流管理篇5

关键词:危化品;物流成本;管理;策略

危化品即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物品、易爆物品、有毒物品、有害物品、和放射性物品。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都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危化品的运输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对危化品的运输进行管理。

在危化品生产企业在物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危化品仓储环节的相关问题

在危化品流通之前,要在仓库内完成货物的摆放、装卸、搬运、堆垛上架、拆垛取货等工作,仓库的工作流程繁多,环境较为杂乱,工作人员也比较多,危化品的仓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堆放环节容易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国危化品专门仓库极少,大多数的仓库都是堆放各种物品,物品的种类繁多,规格复杂,工作人员和所需机械数量多,容易造成场面混乱无秩序,出现问题时,场面难以控制。

1.2 危化品作业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仓库作业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其环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仓储中危化品的种类繁多,数量较多,流动性极快,难以实时掌握危化品的状况。其次,危化品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仓储事故的波及能力及强。再次,危化品作业中会涉及大量的工作人员和操作机械。纷繁复杂的环境给危化品的仓储带来一定的困难。

1.3 危化品人机结合程度低

目前,我国危化品仓储作业的“人机结合”程度较低,仓库作业过程中,机械的稳定性较差,而人力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伤害,因此在危化品仓储环节中选择何种作业方式,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危化品运输环节存在的问题

2.1低成本运输能力缺乏,运输方式选择出现矛盾

我国的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原料产业多集中于中西部,却要输出到遥远的东南沿海地区,增加物流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隐患。各种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是最节约成本的,但是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能够进行水运危化品的河段和有能力进行水运的企业较少,因此,相对灵活的公路运输又有较高的运输成本,风险性较高。

2.2物流效率低下

危化品在运输装配环节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如,危化品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用的机械,操作流程与标准,通过审核和备案的专用车辆等,因此,在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协调运输时间与客户要求的矛盾等方面,容易造成运力的浪费,扩大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统一监管

目前我国危化品生产企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工作状态良莠不齐,为增加经济利益,仅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最基本的要求,甚至私自违反规则,物流安全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没有统一的管理标准,管理部门众多,衔接工作不到位,加之不同地区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标准不尽相同,整个监管工作难以系统运作。

4.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

4.1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危化品的物流管理因为危险系数高,更应该形成明确的规定,国家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条例,保证行业秩序,加大监督力度,防止企业投机取巧。例如国家在2013年根据颁布了《危化品运输管理条例》,应该针对新近发生的问题逐年对其进行修缮,使之更具约束力。

4.2发展以物联网物流管理技术为核心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危化品物流管理创造了新途径。利用RFID、GPS和GIS等技术,从生产抓起给危化品贴RFID标签来展现危化品的基本信息,还可以将标签与导航相结合,实现危化品物流的及时跟踪定位、监控管理,预见和控制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可以一直追踪定位危化品,方便掌握其物流信息,还能够主动智能干预安全事故。

4.3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建设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油罐容量在10000立方米以下的危险品仓库约占总数的45%,这些仓库多数属于生产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储存基地。因此,可以对各地区的危化品储存仓库进行规划与整合,不断完善危化品储存基地,使之与原料、消费市场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物流体系,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运输难度,保证运输安全。例如,上海市金山区建设的漕泾化工业物流园区,已建成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配套物流仓储区,与上海本地的公司以及巴斯夫、拜耳等一些公司的相关项目进行配套,与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成功衔接,现在已成为上海西部的化工仓储物流基地,为我国的危化品物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结语

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危化品流通可以依靠现代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的理论和技术能够为危化品物流提供良好的保障。在第三方物流理论的指导下将部分危化品生产企业有机整合,并建立专业的物流公司,统一管理危化品企业的物流,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物流工作的质量,一改现阶段危化品企业量多质少的尴尬局面,促进危化品物流朝集约方向发展,实现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危化品生产企业在新的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能够慢慢步入正轨,工作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减轻了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赵新欣.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纪鹏飞.危化品运输企业:国家应建立统一的危化品运输的培训体系[J].专用汽车,2014,09:72-74.

[3]沈哲,金文姬.危化品运输事故风险控制创新研究――基于宁波危化品企业的调研[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6,02:9-13.

作者简介:

生产物流管理篇6

如何提升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 内容摘要:物流成本管理是 企业 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提高企业的 经济 效益。当前,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物流成本较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管理 对策措施 随着 现代 物流的迅速 发展 ,物流管理日益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物流成本管理是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 科学 、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 社会 效益的目的。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保管、输送、回收方面的成本。与流通企业相比,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都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之中,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管理研发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实际状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 分析 五个阶段。在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实践中,达到物流成本管理第四阶段水平的企业不多,多数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还都处于第三阶段。 在我国,生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确认了最需要展开的功能成本分析和动态的成本 计算 能力。但是由于我国 工业 化总体水平较低,许多 会计 核算 方法 成为解决物流成本 问题 的障碍,对物流过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仍然存在着困难,严重 影响 了工业企业物流合理化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货物卸货、搬运、暂存、包装、资讯、准时配送等方面失控,企业物流专业化技术水平不高,物流不合理,物流运作能力低下。 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水平较低,组织间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水平居高不下。从物流成本管理经历的五个阶段看,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大多还处于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状况,即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的第一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物流成本核算,即了解并解决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第二阶段(但核算水平很低、了解和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深),物流部门落后于生产部门,物流成本管理远远落后于生产管理。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建立。在我国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管理实践中,物流成本衡量的计算体系尚未确立,能明确本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的企业少之又少,报表上所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仅是向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只不过是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因而无法真正了解物流的全部费用,实现物流成本削减也变得十分困难。 (一)现行财会制度和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在 研究 物流成本时指出,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合现代物流的费用管理,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甚少,存在很大的虚假性。 目前 ,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主要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来核算物流成本,企业的“损益表”中没有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准确的计算与分析,无法完整统计物流成本,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物流量规模小制约物流成本的降低 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于发展初期,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标准化的运作程序,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难以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没有物流业

生产物流管理篇7

关键词:物流;流程;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两级物流管理现状

在当前CRH3项目生产实施过程中,物流管理划分为物流中心负责的公司级物流业务和生产单位承担的生产物流业务两级物流管理,且上述两级物流管理紧密衔接的重要性逐步突现,尤其在生产需求物料管理方面,两级物流的业务配合程度直接影响到配送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职能载体分析。由物流中心负责的仓储配送物流与由生产单位负责的生产物流共同构成内部物流管理载体,物流在管理职能上被强行割裂为两个阶段,且资源配置交叉重叠、浪费。

(二)业务实施分析。物料库存状态及可用性分析作为生产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且作为生产实施物料需求计划的执行单元及采购需求计划的触发单元,目前仅处于生产链的配角位置,致使物流被动参与生产活动。同时,生产单位及采购部门均未充分评估其业务推进对仓储配送物流造成的影响,如部分自制小件和外购物料过量压库,增加库容及库存占有资金的压力。

(三)管理模式分析

1、CRH3项目当前车体生产、物流管理。基本实现了按照西门子公司生产组织的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和物流计划管理模式。

2、CRH3项目当前装配生产、物流管理。项目计划管理模式相同。在生产计划管理中,分别由两级生产调度人员分别实施SAP系统计划管理及产品实体制造计划管理。潜在的不足:SAP系统中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与生产实际不符,导致实际过程未能按订单生产,订单在一定意义上仅用于产生物料需求。在物料计划管理中,由专职发料人员对生产订单发料,其对生产实际进度的掌控情况之间影响到物流对生产的支持、指导。

(四)生产物流人员配置现状。在动车组装配生产线上,配置了专职SAP系统发料人员,其主要职责为依据SAP中下达的生产订单实施对物流中心各仓库的订单发料操作。物料接收人员职责仅为物料配送现场后的交接确认。

存在的问题:一是SAP系统发料人员仅作发料的触发,未作最终发料完成的确认,对于生产需求物料的配送未形成闭环管理;二是物料接收人员仅简单作为物流中心向生产班组物料是否到达信息的确认者和传递者,未发挥生产工序中物流管理的职能。

(五)CRH3项目内部物流优化整合需求分析。综合上述对公司CRH3项目当前内部物流管理现状的多角度分析,本次CRH3项目内部物流管理优化整合主要存在以下需求:

1、生产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实现SAP系统信息流与生产现场实物流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生产物流与仓储物流管理的瓶颈。

2、物流计划管理环节。通过优化整合,以仓储管理为载体,统筹生产物料需求管理,触发外购供应管理,实现生产物料需求计划与外购物料供应计划的即时动态平衡,贯通仓储物流与外购供应物流管理的瓶颈。

二、优化整合方案概述

内部物流车体部分整合在坚持系统化、物流要素集成化原则指导下,通过物流流程再造、业务及物流资源整合,建立了项目制下基于项目总体执行计划,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的物流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进而完成了集供应、仓储、生产物流协同发展的内部“一体化”的现代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及依托SAP系统实施管理的一流物流平台的搭建。

三、整合的范围及目标

(一)整合的范围。内部物流整合的范围包括从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创建并下达开始的向生产班组实施生产需求物料配送、完工物料入库等环节的部分生产物流管理过程。

(二)整合的目标。通过内部物流整合,物流中心负责的内部物流将全面贯通由采购至生产的全过程。建立执行依据库存状态、物料可用性及未来到货信息分析,向下指导制定生产实施的物料需求计划并实施,向上触发物料供应的采购需求计划并跟进,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内部物流被动参与生产的管理模式,实现仓储配送物流与采购供应和生产物流无缝链接。物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生产实施的源头和过程,从而均衡控制生产。

整合后的整体工作接口关系为:物流中心依据项目实施规划制定生产物料库存计划及生产物料库存状态分析,并以此内需触发采购部门采购需求计划;生产单位依据生产物料库存分析制定并下达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并由物流中心执行由此触发的生产物料需求计划。

四、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的目标是要实现内部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而不是系统内部的要素目标优化。

(二)集成化原则。内部物流整合不是原有物流管理职能的简单调整,而是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是“物流支持/指导生产”理念在物流和生产管理上的变革。

五、整合的实施细则

(一)职能调整

1、将生产物流管理执行职能由生产单位整合至物流中心,即库存状态及物料可用性分析、物料需求计划制定及配送等业务全部由物流中心承担。

2、物流中心承担仓储配送物流与部分生产物流的内部物流管理职能,将生产需求、库存状态、采购到货等工作环节全面贯通,保证生产按需、有序开展,库存物料状态稳定。

3、物流中心负责生产单位管线材料、预留发料物料管理。

4、生产单位保留内部周转物流管理职能,即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职能。

(二)机构调整

1、生产单位。生产单位原对生产订单发料及物料接收物流人员划归物流中心,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直接向生产班组配送并交接物料。生产单位各工段班组长为物流业务执行层(四方称其为承担0.3个单元的材料员职责),负责处理物流配送交接业务。

2、物流中心。优化调整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及内部职能划分,具体如下:调整供应链管理组职能划分,扩充其原单一仓库管理职能,增加仓储物流管理职能。负责物料库存状态、生产需求计划和外购供应计划的统计分析,制定物料仓储管理计划,优化物料仓储结构管理。原信息化技术组职能划出,调整设立物流技术组,其主要职能为:战略规划和技术规划。设置生产物流管理组,其主要职能为:负责制定、下达所驻生产单位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各仓库配送物料向生产班组的交接业务。

(三)流程再造

1、主工作流程。内部管理流程:变更现有执行的由生产单位按照物料可用性分析下达生产订单后实施SAP系统发料的管理流程,由物流中心依据生产单位下达的生产计划(生产订单)制定生产物料需求计划并执行,并组织物料配送。

外部管理流程:物流中心依据项目执行计划、库存物料状态及未来生产物料(包括紧急缺失物料)需求计划物流制定物料库存计划,提交采购部门,并进行计划符合性监管。

2、外部管理工作流程。将采购部门视为外部供应商集合,物流中心通过统计分析生产需求信息、项目执行计划及库存物料状态,制定未来物料库存计划及采购到货需求计划,并将其向采购部门传递,用以指导采购进货,实施项目物流管理。采购部门据此向物流中心反馈未来到货计划及应急处理方案。

3、内部管理工作流程。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依据生产调度人员下达的生产订单在SAP系统中创建物料需求计划。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人员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将生产需求物料配送至生产单位,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与生产班组的交接管理。物流中心驻生产单位物流管理人员负责管线材料管理,并执行《CRH3项目“管线材料”领料制配送管理实施细则》。生产单位发生的向物流中心的逆向物流业务管理由驻地物流管理人员负责,并执行原有作业流程。生产完工物料入库、工序间周转等业务执行原管理流程。

六、结束语

公司内部物流体系的流程和资源的重组整合,不仅仅是现有物流中心与分厂(车间)生产物流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公司生产计划和指挥调度控制系统及物料采购计划和控制系统综合平衡统一规划。参照引进的西门子管理模式,建立以物流中心为主的统一管理的物料需求及控制系统,重新规范物流及生产战略和计划的制定、执行、监控各部分,使之达到职责界定清晰准确、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合理高效、流程规范有效可行、执行监控高效的要求,打造精益物流管理基础,从而提高公司物流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启兰,刘宏志.生产计划与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2003.

[2]李,应可福.物流管理与实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生产物流管理篇8

供应链作为一个集“采购+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在内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链条,链条各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成员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对链条企业合作和业务流程的协调整合,打造供应链市场优势,加强链条企业成员间的功能合作,实现企业成员和供应链的绩效目标。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为:为物流服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物流企业管理、运输运作管理、仓储配送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物流部经理、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营销员、采购员、物流信息员、仓管员、车间调度、生产现场管理员、运输调度、车辆调度等岗位群。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4.总结

从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综合知识到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转变和整合,最终帮助学生在学习阶段能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在职业阶段能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完成企业工作目标,确保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上一篇: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 下一篇:通讯工程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