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22:51:25

生产技术论文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1近10年玉米生产在塔城盆地粮食生产中的变化

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间,塔城盆地作物总播面积从2005年的17.21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8.665万hm2,增加了11.446万hm2,年均增长44.66%;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6.731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24.399万hm2,年均增长了40.55%;小麦面积从2005年的4.827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9.888万hm2,增加了5.053万hm2,年均增长16.36%;玉米面积从2005年的1.579万hm2,增加到2014年的14.393万hm2,增加了12.814万hm2,年均增长了23.88%。小麦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71.72%,到2014年下降到40.49%,下降了31.23个百分点;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23.46%,上升到2014年的58.99%,上升了35.53个百分点,从2012年开始玉米面积占盆地粮食面积比重超过小麦。

1.210年间玉米面积、单产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面积和单产水平总体呈现明显增长趋势。玉米面积增幅23.88%;同期,玉米单产由9677.3kg/hm2,增至12391.8kg/hm2,提高了2714.6kg/hm2,增幅28.1%。

2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变化的特点

2.1玉米主栽品种的变化

近10年塔城盆地主栽玉米品种经历了延续80年代后期,以选用高产、中晚熟、稀植大穗玉米品种为主,至以选用中熟、大穗、高产的玉米品种为主,到以选用早中熟、高产、耐密、抗茎折、中穗、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为主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主栽品种为sc704,由于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30~150d,对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限制很大,此阶段盆地内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海拔500m左右的区域;第二阶段,至2010年,塔城盆地主栽品种为sc704和登海3672,由于登海3672属中熟品种,成熟期比sc704早熟7~9d,该品种的引进,使塔城盆地地膜覆盖玉米的种植区域扩大至海拔650m左右的区域;第三阶段,中早熟品种kws3376、kws9384,中晚熟品种kws2564、kws3564、农润919等耐密、抗茎折品种的引进,塔城盆地玉米的种植区域进一步得到扩大,种植范围延伸到海拔800m左右的区域。

2.2玉米种植模式和播种技术的变化

在播种技术上,2009年以前,主要采用鸭嘴式半精量点播机,每穴下种2~3粒,近几年盆地玉米播种主要采用气吸式精量单粒播种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要求种子质量高,整地质量高,土壤墒情好,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可不进行人工田间间定苗),减少了大小苗。

2.3玉米收获技术的变化

近10年,玉米收获技术经历了人工收获果穗—果穗人工脱苞叶码垛自然风干—机械脱粒、机械收获果穗—果穗晾晒—机械脱粒、玉米站秆籽粒脱水,机械收获直接脱粒—籽粒烘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至2006年,玉米收获采用人工作业,贮存风干过程中浪费大,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5%左右,此阶段由于消耗人力太大,费工,玉米的种植面积扩大速度不高;第二个阶段至2009年,玉米收获技术发展到半机械化作业,此阶段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一般在40%左右,此阶段玉米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扩大,但由于果穗凉晒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凉晒场地,防水防霉措施要求严格;第三个阶段,2010年至今,玉米收获全部机械化,该项技术要求玉米品种具有成熟后期脱水快,玉米站秆脱水,茎秆抗茎折,果穗不易脱落,一般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28%左右。由于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玉米收获期比2005年适时晚收10~15d,适时晚收技术的应用,玉米籽粒产量就可提高8%,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机械化收获率已达100%。

2.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

近10年间,玉米节水滴灌技术经历了膜间沟灌与膜下沟灌相结合到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演变。2005年~2007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间灌溉主要采用膜间沟灌辅助膜下沟灌的灌水技术。2007年塔城盆地裕民县开始示范推广打瓜膜下滴灌技术,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仅有60hm2,到2008年,玉米膜下滴面积发展到8.67千公顷,占盆地玉米种植面积的25.9%,到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4.28万hm2,比2010年增加3.25万hm2,到2014年盆地玉米膜下滴灌面积已达14.132万hm2,占盆地滴灌面积的74%。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由于省地、节水、省人工、增产、肥料利用率提高等优点,推广速度迅猛。

2.5玉米田除草技术的发展

近10年,塔城盆地玉米田除草技术经历了二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以前,主要人工除草、机械中耕除草为主,辅助化学除草,此阶段,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主要为苗前用金都尔、仲丁宁播前土壤封闭和苗后莠去津化学除草,苗前土壤封闭除草技术的制约因素是气候因素和土壤整地水平低影响了除草效果,苗后莠去津除草技术,用药量大,残效期长、除草谱窄,对后茬有些作物有一定影响;第二阶段,2007年至今,该阶段玉米田间除草技术主要采用苗后化学除草技术,主要采用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二元复配除草剂,近几年,还采用了烟嘧磺隆、莠去津和甲基磺草酮(或硝磺草酮,或氯氟吡氧酸)的三元复配除草剂,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正逐步走向除草谱广、安全性强、机械化操作的技术路子上。

3今后塔城盆地玉米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议

3.1加大塔城盆地玉米高产、抗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栽培技术还存在播种质量差,导致玉米出苗不整齐,大小苗现象较突出,后期空秆率较高,影响玉米密植的成穗率;偏重化学除草,轻苗期中耕;灌头水过早,一般头水早灌10~15d,轻视玉米蹲苗,导致株高增加,穗位提高,根系深扎不够,气生根数量减少,增大玉米后期茎折风险,因此,要针对关键技术点,加大研究示范力度,组装配套,提高塔城盆地玉米单产水平。一是,提高种子质量,要求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净度达到99%;二是加大土壤秋耕深翻,严格按照农艺要求,做好整地平地工作,做到上虚下实,土地平整,无大坷垃;二是提高单粒精播技术,要加快对现有单粒播种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好播前播种机械的检查与调试,防止在播种过程中出现漏种、卡种和断条等现象,影响田间基本苗。

3.2加大土壤增肥地力和玉米施肥技术的推广。随着塔城盆地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的施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塔城盆地玉米施肥技术)主要采用磷肥、钾肥播前撒施,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施纯N20kg/667m2,纯P2O510kg/667m2,纯K2O1.5kg/667m2,玉米秸秆采用过腹还田或秸秆粉碎还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施肥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仍反映出重施化肥,轻有机肥的施肥模式,重用地轻养地的种植模式,今后,塔城盆地要进一步加大玉米肥料施用的合理配比及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土壤用养结合的培肥技术体系,逐步应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推动土壤用养结合,加快引进促进玉米秸秆腐熟的生物菌肥等肥料的试验示范。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6参考文献

[1]石其夫,庄召勤,程大勇.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53.

摘要:总结了北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如生产条件的选择,进行细化栽培,推广应用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慎用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合理施肥,以期指导北方地区蔬菜无公害生产。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1.1配合料及碎玻璃

玻璃配合料中CoO用量很少,为了提高称量精确性,有利于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应该在配料前制备混合钴。先将氧化钴与干方解石粉或长石粉按0.5%或1%比例预混均匀过筛。配料时,按氧化钴被稀释的比例称取混合钴,再称取氧化铜和部分方解石粉或长石粉进行小料预混,仔细搅拌混和均匀,防止出现着色剂聚集的状况,然后与其他原料混合。玻璃瓶生产中加入相当比例的碎玻璃能节约资源,减少熔制耗能。生产海蓝色玻璃瓶同样可以大量使用碎玻璃,包括回炉的海蓝色碎玻璃和无色钠钙玻璃碎玻璃。这两种碎玻璃可以按任何比例加入使用,碎玻璃总量可达60%或更多。引入大量碎玻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无色碎玻璃时,在配合料中应补充足量的着色剂,补充量与碎玻璃加入有关。

(2)在熔制过程中,以碳酸钠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1.2%,以硫酸盐形式引入Na2O时,Na2O挥发量约6%。回炉碎玻璃的化学成分会与玻璃设计成分有所不同。当碎玻璃引入量超过20%时,需要补足氧化钠。

(3)使用外购无色钠钙碎玻璃时,应制订外购碎玻璃质量标准,选用与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接近的高白料瓶罐玻璃,货源要相对稳定,防止金属物、泥土、混凝土块、砂子、耐火材料、塑料、煤灰和纸屑等杂物混入。分析外购碎玻璃成分,按外购碎玻璃引入量计算SiO2、Al2O3、CaO、Na2O等成分的调整量,对配合料组成作相应调整,使混合玻璃成分符合海蓝色玻璃设计成分要求。

(4)碎玻璃比例增加会带来澄清困难,在经过前述化学成分方面的调整,玻璃黏度—温度关系已经满足要求后,玻璃配合料中还要补充澄清剂用量。100kg碎玻璃补充复合澄清剂0.5~0.6kg。

(5)碎玻璃加入比例高达50%~60%时,必须把碎玻璃看成是组成玻璃的主要原料,十分重视对碎玻璃的管理。碎玻璃要经过拣选、清洗、破碎成5~30mm小块,干燥、除铁后储存在碎玻璃库备用。

(6)外购碎玻璃可能长期与大气中的水汽作用,表面受到侵蚀风化,风化形成的风化产物与内部成分不均匀;玻璃内部因以往成型降温过程形成的潜晶和微晶造成结构不均匀;这些都会导致玻璃强度下降,玻璃发脆,为此碎玻璃在入窑前要与配合料充分混和,熔化温度适当提高5~10℃,将潜晶和微晶熔透使碎玻璃和配合料成为成分和结构均一的玻璃液。

1.2熔制

海蓝色玻璃的熔化温度不宜过高,熔窑气氛要保持氧化气氛。比较钴蓝色玻璃、铜天蓝色玻璃和海蓝色玻璃三者的光谱曲线,可以看到海蓝色玻璃与铜天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相似,这是因为海蓝色玻璃着色剂以氧化铜为主。两者都与钴蓝色玻璃的光谱曲线有显著区别。钴蓝色玻璃在780~2526nm红外区中仅在1250~1750nm有部分吸收,其余都有高的透过率;海蓝色玻璃和铜天蓝玻璃红外区的吸收带一直延伸到2500nm。它们在780~2526nm红外区的透过率约比钴蓝色玻璃低46%,比高白料玻璃低53%。这就导致熔制海蓝色玻璃的熔窑中在熔化池深度方向玻璃液降温比较快,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要比高白料玻璃或钴蓝色玻璃低得多。池窑熔制玻璃时,配合料层漂浮在玻璃液面上。在上部火焰辐射加热和下部玻璃液传导加热的共同作用下,热量从配合料层上、下两个方向向中心层传递。配合料温度升高,熔制过程得以展开。海蓝色玻璃的透热性差,其表面层以下玻璃液温度比高白料玻璃和钴蓝色玻璃低,不但使玻璃液向配合料的传导加热比较弱,影响到配合料熔化速度,还使玻璃液黏度增大,澄清速度减缓。海蓝色玻璃液相对较低的池底温度,决定了熔窑熔化池的深度不能太深。熔化池玻璃液容量偏少,也影响到熔窑取用比、出料量和熔化率。经验证明,海蓝色玻璃熔窑熔化池深度以1.3m左右为好。我们在熔化面积30m2的燃发生炉煤气马蹄焰池窑中熔制海蓝色玻璃,熔化温度1560~1570℃(辐射高温计),熔化率1.2t/m2•d。

1.3成型

海蓝色玻璃的成型工艺基本上与其它玻璃相近,但是海蓝色玻璃较差的透热性,关系到玻璃液辐射传热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对成型工艺产生影响。高水平的制瓶作业依赖于获得优质的料滴,所以有“优质料滴是得到优质制品的一半”的说法。得到优质料滴的前提是供料道内玻璃液的温度均匀、稳定。供料道分为冷却段(包括后冷却段、前冷却段)和调节段。来自工作池或分配料道的玻璃液,在冷却段逐步降温。在调节段入口处达到略低于料滴成型的温度,再通过调节段的适当加热,使进入料盆的玻璃液温度达到料滴成型所需要的温度。海蓝色玻璃透热性差,造成表面冷而中心层温度偏高,容易在调节段和料盆中出现温度不均状态,供料道长度不宜太短。配置给1台6组单滴料行列式制瓶机的供料道长度约5m,宽660mm,玻璃液深度不大于160mm。在玻璃成型阶段,料滴内部及料滴与模具之间的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和传导。颜色玻璃成型时存在“传热差异”。成型过程中,热量不断从料滴内部向玻璃表层转移,再经过玻璃外表面向模具传递热量。海蓝色玻璃红外透过率低,热辐射性差,传热速度比较慢。瓶子表面硬化速度比较慢,出模时瓶体温度比较高。因此,海蓝色玻璃瓶制瓶机机速要适当慢一些,模具的冷却风要小一些,以减少瓶子可能出现的炸口、冷斑等缺陷。

2常见缺陷及其解决方法

2.1析晶

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自发析晶倾向。钠钙硅酸盐玻璃中常见的析晶晶相是β-硅灰石(β-CaO•SiO2)、透辉石(CaO•MgO•2SiO2)和失透石(Na2O•3CaO•6SiO2)。根据马丁•赫泼许的结晶速度—温度关系图[6],失透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780~930℃,β-硅灰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00~1030℃,透辉石的析晶温度范围是825~1000℃。相对结晶速率最大的温度分别是900℃,930℃和950℃。失透石的相对结晶速率最大,β-硅灰石和透辉石的最大结晶速率分别为失透石的41%和15%。海蓝色玻璃基本化学组成和高白料玻璃相近,CaO质量分数约8%~9%,玻璃的析晶倾向并不大,在正常的玻璃瓶生产工艺条件下不会出现析晶。但是A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曾发生严重的析晶现象,它的特征是“白色条状结晶物”,无论把熔化温度升到1590℃,还是降到1565℃,始终没能使结晶物症状变轻,在1570℃勉强维持生产。据了解A厂出现严重析晶现象的36m2窑,熔化池深1200mm,澄清池深1500mm;50m2窑,熔化池深1400mm,澄清池深1900mm。有人把白条状结晶物当成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被蚀损的产物,怀疑电熔砖质量有问题。恰好该厂另一座用郑州远东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的26m2窑,熔化池深1100mm,澄清池深1200mm,没有出现析晶现象,似乎证实了这个判断,实际不然。B厂熔制海蓝色玻璃30m2窑,熔化池深1300mm,同样选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电熔AZS砖,却从未出现析晶现象。所以造成析晶现象的原因不是耐火材料的质量问题,而是36m2窑和50m2窑不恰当的熔化池(澄清池)深度造成的。A厂原设计熔窑用于熔化高白料,熔化池(澄清池)深度较大是合理的,但是转换成熔化海蓝色玻璃,池深就显得过深,致使靠池底玻璃液温度过低,在下层产生一层高黏度不流动玻璃液,此层玻璃液因停留不动,不仅会溶解大量耐火材料而改变成分,还会因处于析晶温度范围而析晶。当池窑温度波动时会使这些变质玻璃进入成型流,使制品出现条纹、结石和析晶。析晶现象还可能发生在供料道中,大多与不正确的供料道冷却方式有关,如供料道某些部位,特别是料盆区域温度过低等。需要注意的是当工作池温度偏高,流入供料道的玻璃液温度太高,增加了供料道冷却玻璃液的难度,迫使在供料道进行高强度冷却,可能造成料盆等部位温度过低而出现析晶。消除析晶的方法:

(1)熔化池(澄清池)深度不可太深,以1.3m左右为宜。

(2)制定正确的熔制温度制度,熔化温度要稳定,防止温度过高和大的波动。

(3)制定正确的从工作池到料盆区域的温度制度,重视供料道温度调节操作,加强冷却段的冷却作用,务必不让料盆区上部空间温度过低。

(4)检查玻璃化学组成,必要时适当减少氧化钙含量,增加氧化铝、氧化镁含量来降低玻璃析晶能力。

2.2结石海蓝色玻璃中的结石主要有两类:粉料结石和耐火材料结石。

(1)粉料结石,通常是未熔石英。玻璃工厂采购湿式生产石英砂的最大颗粒直径小于20目(0.85mm),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未熔石英结石。有些购入的石英砂粒度分布可能不合乎要求(小于0.1mm的极细小颗粒比例较大)或石英砂储存条件不好,雨天石英砂含水量超标仍勉强使用,都会使熔制状况恶化而出现粉料结石。未熔石英结石大都是小于0.85mm的,呈分散状,有时也有1~3mm聚集状。出现大于1mm聚集的大颗粒未熔石英结石的原因是石英砂中小于160目(0.097mm)的极细小颗粒结成团粒。石英岩在机械能的作用下,粉碎成为具有较高自由表面能的小颗粒。具有巨大表面能的极细小颗粒有强烈的降低内能的倾向,呈现出强烈的聚集作用,因此砂子愈细愈容易结团。石英砂含水量大,使砂子结团加剧。极细小砂粒聚集成的团粒结构,在混料中部分遭到破坏,部分保留下来。纯碱只能包裹在砂团粒的外面。随着配合料温度下降,纯碱和水生成碳酸钠水化物Na2CO3•nH2O,会吸干配合料中全部水份,配合料变得干燥,表面被纯碱包裹的砂团因失水变得坚硬。熔制时砂团内部二氧化硅无法与氧化钠等成分反应生成硅酸盐。在长时间高温和周围高黏度玻璃液作用下,由于体积扩散和表面扩散作用,发生粘滞流动而完成了空隙的排除,颗粒之间产生粘合或聚集,再结晶成为大颗粒石英。其边缘由于逐步熔化而变圆。因为其比重较小,大部分会浮在玻璃液表面,形成石英浮渣,部分夹杂在玻璃液中流向成型区,成为石英结石[9]。解决未熔石英结石的方法是:①制订合理的石英砂质量标准:≥2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20目~4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40目~120目石英砂含量大于85%,120目~160目石英砂含量小于15%,<160目的石英砂含量为0,石英砂含水量(6±1)%。②配合料中加入0.5%芒硝(Na2SO4)可以消除石英浮渣。

(2)耐火材料结石。随着玻璃熔窑技术进步,熔窑中与玻璃液接触部位已普遍使用电熔锆刚玉砖,熔窑运行中窑内高温、火焰、粉料、玻璃液流对耐火材料的蚀损过程,孙承绪教授已有专门论述。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耐火材料被蚀损的过程是持续、均匀的,不会引起玻璃产品中的耐火材料结石缺陷。海蓝色玻璃中的耐火材料结石有时非常严重的原因是某些工艺制度不合理。海蓝色玻璃的工艺特性已说明其熔化率会低于高白料玻璃。如果不恰当地试图用提高熔化温度的方法为追求高熔化率,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孙承绪教授指出“玻璃液温度升高时,蚀损会加快,温度升高50~60℃,电熔砖寿命约缩短一半”。前述两家生产海蓝色玻璃瓶的工厂,同样使用徐州鑫汇耐火材料厂生产的同型号电熔锆刚玉砖。A厂熔化温度1590℃,从2011年5月9日改换蓝料生产到2012年3月停止生产,均没有摆脱结石困扰。流液洞进口上方池壁砖液面处不到14个月被侵蚀穿孔[7]。B厂熔化温度1560~1570℃,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平均0%~1%。当不恰当地提高熔化温度到1570~1580℃时,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上升到2%~5%,该窑使用约27个月停窑大修时看到小炉舌头碹损坏塌落,因火焰长引起部分花格墙熔流,工作池碹严重损坏,而熔化池池壁砖和流液洞状况良好。在修复熔窑上部的部分结构后,该窑很快重新启动投入运行,预计可以继续使用18个月左右。两家玻璃厂耐火材料结石废品率和熔窑寿命相差巨大,验证了过高的玻璃液温度会使耐火材料蚀损加快的科学论断。A厂简单化的认为出现耐火材料结石就是耐火材料质量有问题,而忽视了不合理的熔制方法也会导致大量耐火材料结石产生,熔窑结构某些不合理设计及池壁冷却风缺失也是产生耐火材料结石的重要原因。解决耐火材料结石的方法是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和工艺规程,科学地确定熔化温度指标,改善熔窑运行管理。改进池壁冷却风的配置,加强冷却效果,减弱玻璃液对耐火材料的蚀损。

2.3气泡

海蓝色玻璃在合理的熔制工艺制度下,玻璃液得到良好的澄清,基本上不存在气泡缺陷。偶然出现气泡时,往往与熔窑熔化温度波动、玻璃液液面波动或不恰当的加料方法有关。当石英砂太湿造成熔制困难时,未熔石英、条纹、气泡会同时出现。某玻璃厂生产海蓝色玻璃瓶时出现以下现象:该窑配置2条供料道,其中1条供料道玻璃液中没有密布小气泡,证明熔化池玻璃液澄清已经完成,而另一条供料道玻璃液中经常出现针尖状或放大的密布小气泡,其成因与工作池温度有关。由于该窑熔化池和工作池上部空间采用花格墙分隔,熔化温度和火焰长度对工作池影响很大。一侧小炉喷出的火焰长度比另一侧的长,在一侧花格墙上流挂的熔滴明显多于另一侧,工作池该侧的温度明显高于另一侧。经流液洞冷却的玻璃液在过热的工作池一侧被重新加热,出现二次气泡。大量细小的二次气泡不可能在供料道中消失,从而造成气泡废品。当降低熔化温度、缩短火焰长度后,随着工作池温度下降,这些细小气泡直径变小,直至消失。解决二次气泡产生的根本措施是把熔窑熔化部和工作部上部空间全分隔,使工作池温度可以单独调整,保持在1250℃以下。按照从流液洞到料盆逐步降低玻璃液温度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温度制度。

3提高海蓝色玻璃瓶生产技术水平的建议

(1)根据海蓝色玻璃特性,设计合理的熔窑结构,包括熔化池(澄清池)的深度不宜过深,熔化池与工作池(分配料道)上部空间全分隔。为整个生产过程制定合理的工艺规程,包括配合料组成和制备,碎玻璃处理及成分调整,熔窑运行及制瓶等各个环节。

(2)提高海蓝色玻璃熔窑熔化率,不能过分依赖于提高熔化温度。除了本文提到的各种改进方法以外,如果把海蓝色玻璃配合料进行压块密实,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熔化率。

(3)海蓝色玻璃瓶用作高档酒包装容器,对玻璃瓶的质量要求比较高。玻璃厂在生产过程中要重视对各工艺环节的管控,认真按照相关的工艺规程作业,以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实现好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合格率。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无公害蔬菜是指没有受有害物质污染的蔬菜,是集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蔬菜总称。现根据北方地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实践经验,将其生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摘要:总结了北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如生产条件的选择,进行细化栽培,推广应用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慎用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合理施肥,以期指导北方地区蔬菜无公害生产。

6参考文献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常绿灌木,高1~2m,叶革质,叶长0.8~1.4cm,宽0.4~0.8cm,边缘略反卷,表面侧脉不甚明显,花序腋生,花密集,浅黄色,蒴果近球形,花期4月,果期7~8月。性喜光,稍耐阴,浅根性,须根发达,整个生长季节均可移植,喜温气候和湿润肥沃的土地。可耐-35℃的低温,生长缓慢,萌芽力强,耐修剪。

2朝鲜黄杨的生产技术

2.1播种繁殖方法

2.1.1播种时间:朝鲜黄杨种子成熟后寿命较短,辽宁地区播种时间为9月最适宜。秋季不能及时播种,种子必须在低温条件下贮藏,以降低呼吸耗损,把自身的养分贮存下来,为胚芽解除休眠的萌动提供物质基础。

2.1.2播种方法:条播时,播种前要进行苗床整理,施腐熟好的农家肥适量(1t/667m2),然后深翻做成宽1.2m的矮床待播。播种时每床开四条深5cm、宽15~18cm的沟,浇足底水后施适量的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均匀撒种,覆土平整后覆盖草帘即可。撒播时,苗床做成宽1.2m、深6cm的槽型矮床,筛好覆盖土和沙子。播种前撒适量防地下害虫的农药和化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然后均匀撒种,30~35g/m2。覆盖上筛好的细土4cm,沙子2cm。最后浇水即可,盖1层草帘,以保持土壤湿润。

2.1.3苗期管理:播种后10~15d生根,11月中旬土壤封冻前盖草帘并覆细土5cm厚,以防冻害发生。第2年3月中下旬,当地温达到10℃以上时撤帘。如发现苗床干旱时,可适时适量喷水增湿。苗期应加强管理,适时除草松土,以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消耗和病虫害传播。幼苗刚出土时适应性较差,整个苗期应注意排灌水,在天气干旱时,适时浇水,尽可能在早晚浇水,每次要浇透,保持床面湿润,在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止幼苗发生涝害。种子采收:朝鲜黄杨在辽宁地区于4月上旬开花,7月中旬成熟,当蒴果由绿逐渐变黄、内种皮变黑即可采摘。

2.2扦插繁殖方法

2.2.1作床。在7月中下旬,选水源条件好,背风向阳,便于管理地块作床,整平后用砖砌成高20cm,宽1m,长10m的长槽,槽内又铺16cm厚沙壤土,上铺4cm厚纯净河沙。河沙可使插穗早生根且生根数量多,而下部沙壤土则可在播穗生根后,提供大量营养物质,供其生长需要。

2.2.2剪取插穗。8月上中旬,在母树上剪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半木质化当年生嫩枝,剪下后应保持其新鲜,在室内剪成长10cm左右插穗,留叶3~5片,插穗切口要平滑,以利于生根。将剪好插穗基部放到60mg/kg吲哚已酸溶液中浸泡12h,插穗基部浸入5cm即可,不可浸入过长,否则将影响上部叶生长,处理后插穗可提高生根率20%,且根长、根粗、根分布均匀,苗生长健壮。

2.2.3扦插及插后管理。将插穗插到沙中1/2~2/3,即5~7cm,株行距4cm×6cm,插后用手将沙孔摁实,浇透水,床上搭塑料薄膜拱棚,上盖80%遮光度的遮阳网,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温度过高时应及时浇水或通风降温,湿度保持在90%以上。插穗经过50d后,逐渐开始生根。9月中旬可去除遮阳网,11月中旬土冻前用细雨沙土将整个插穗盖上,防寒越冬,次年4月上旬,土壤解冻后,除去盖土,浇1次透水,留床继续生长1年后分栽,成活率可达70%,当年扦插苗可生根2.5~3cm长,次年可生根6~7cm长,扦插苗经过4~5年可出圃绿化。

3病虫害防治

3.1立枯病防治

在播种前苗床每1m2用敌克松1g进行土壤消毒,同时加强养护管理。苗木感病初期向苗床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3.2黄杨绢野冥防治

(1)化学防治。可于5月下旬、7月下旬,人工捕捉缀叶中幼虫或蛹。在成虫期,利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幼虫为害期,喷施2000倍液的植物源药剂烟参碱或1500倍液仿生药剂灭幼脲3号进行防治。在幼虫危害初期喷洒20%,除虫脲6000~8000倍液;或灭幼脲Ⅲ1000倍液。大龄幼虫喷洒1.2%,烟参碱乳油100倍液或其它触杀剂、胃毒剂进行防治。

(2)人工防治。在成虫危害期,利用其趋光性,采用灯光诱杀。越冬期摘除虫巢、虫苞集中烧毁;或冬季在被害树的根际周围和根冠下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消灭越冬虫茧。3.3朝鲜黄杨其它虫害危害杨树的其它主要虫害有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杨干象。防治方法:严格检疫,防止虫源进入;选用抗虫品种造林;及时剪掉虫瘿并集中销毁;成虫羽化盛期,喷洒乐果乳油、敌敌畏、广效敌杀死等杀死成虫;用杀螟松或辛硫磷胺乳油涂抹排粪孔或虫道,毒杀成虫或幼虫。

4结论

朝鲜黄杨在风大、土壤贫瘠的山地丘陵能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更新,在庭院平地长势更佳,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在苗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夏季作好中耕除草,当年不要追肥,以免长得太旺,影响当年木质化。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土洋结合法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即原种筛选及固定、初级原种培养、中期菌液扩大、固体料扩大、高孢粉干燥、原粉提取、成品检验和包装。

1.1原种筛选及固定

人工选育或在林区选定被菌粉感染的僵虫或僵蛹,通过培养、分离和转种,即可得到高品质菌原种。

1.2原种培养

1.2.1营养料的配制

取米粉35份、糖4份、琼脂4份、水适量(pH值自然),将米粉放入清水中煮沸,继之选用干净纱布过滤去剩余物残渣,然后加入琼脂、糖,经过充分搅拌,等待琼脂溶化后再装入试管内,盖好试管塞;营养料灌入量以试管容积的1/5为宜,5~10支一捆放人高压灭菌锅中进行高温灭菌30min,并将其趁热摆成斜面,以便于后面的接种。

1.2.2转种和培养

严格要求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于配制好的试管培养基中接入高品质菌原种,将其置于25℃温度下培养。经过1~2d后,菌丝即可基本布满料面;3~5d后开始形成孢子,此时可适当调高培养室温度,以加速其高品质菌原种孢子的形成,大约有6~8d的时间即可完成孢子发育。

1.2.3质量检查

高品质菌原种,其菌丝呈白色茸毛状,生长丰满,菌苔光滑平坦,孢子形成快且孢子层厚实,轻轻碰敲试管壁可发现有很多孢子粉掉落或飞扬。

1.3初级菌种培养

营养料的配制与前期相同,将培养好的菌原种接入三角烧瓶中,放在摇床上震动,温度控制在25~28℃,培养48h。

1.4中期菌液扩大

1.4.1营养液的配制

按照玉米面∶麦麸∶水=2∶3∶10的比例,放入铁制培养罐中搅拌均匀后煮熟、过滤,再将其装入60只铝制罐中(每只铝制罐10~12kg),采用高压灭菌30min后备用。

1.4.2转种培养

在确保无杂菌污染的条件下,将优质菌种接入已经准备好的营养液中,完成接种后将瓶子放置于25~28℃条件下进行培养,环境温度不得超过32℃,否则易造成所接种的菌种死亡;培养48h待菌丝长满瓶壁,良好的菌液呈显酱红色、粘稠状,此时结束培养,将其移放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待用。

1.5固体转种生产

1.5.1固体基料的配制

按麸皮∶谷壳∶大米=4∶4∶2比例,拌匀后装入线制麻袋(每袋15~25kg为宜)扎紧袋口,加温加压灭菌(100℃、2~3h)。

1.5.2转种生产

将灭菌后的固体基料,放入已经过充分消毒的培养生产室内,待料温下降至到25~28℃之间,可在一般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接种。接种量:菌种和固体基料的比例通常控制在15∶100。接种时需要多人配合,1人操作倒出菌种,多人辅助进行手工拌料,菌种和固体基料经过充分手工拌匀后倒入木质或塑料盘中拌好、铺平,厚度要求控制在3~4cm之间。

1.5.3白僵菌生长期间管理

白僵菌生长期间,根据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要合理控制好温度,这是大床发酵成败与否的关键,适时进行上下调盘,保证菌丝生长均衡匀称。

1.5.3.1孢子产生期间

其孢子产生前期最合适的温度是在24~26℃,在生长的第1阶段(即孢子萌芽前期),必须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1~23℃范围内,因为此阶段不产生热量,所以室温约高于料温2~3℃,从而满足了此期间对温度的要求。到了孢子萌芽阶段,特别是在转种24h之内,一定要严格控制料温,维持在25℃以下就能有效地阻止杂菌污染。

1.5.3.2菌丝生长中期

当孢子萌芽后,其芽管迅速增长而转入菌丝生长中期,若条件适宜接种48h菌丝快速生长,可以布满整个料盘,此时固体料开始凝结成块;由于菌丝生长产生较多热量,会导致料温快速上升,48h达30~35℃,达到最高峰值;以后稳定至72h左右,菌丝生长基本结束。料盘内外都呈现出一片白色菌丝层。此阶段应严格控制温度在33℃以下,一旦超过33℃虽然菌丝生长旺盛,但会导致菌丝死亡或固化,不产生孢子或孢子量少。

1.5.3.3孢子生长阶段

菌丝生长发育结束(即接种72h)后,很快转入孢子生长阶段。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6℃左右,此阶段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6~28℃;因为此时料温已经恒定,约高于室温2~3℃,固体菌料会逐渐变干,通常在第7d即可出料。将固体菌料倒扣在铺有报纸的竹席上,放置于室温30~35℃的干燥通风房间内,至第10d孢子达到充分发育,固料呈现白色松散状态,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干燥处理。

1.6高孢粉干燥

通常放在室内或大棚通风处阴干,或在室内低温干燥,时间约为7~10d。

1.7原粉提取

利用负压原理,将干燥好的混合菌料进行一、二、三级提取,一级分离稻壳、麦麸,二级分离破碎稻壳、麦麸及其它细料,三级收集高孢粉(孢子含量1000亿个/g)

1.8产品质量检查

1.8.1直观检查

用手指接触到高孢粉产品时有光滑感,白色略黄粉雾飞扬,粉雾越浓,说明孢子含量越高、质量越好。

1.8.2镜检

在显微镜下检查高孢粉产品的孢子含量,成品含活孢子数1000亿/g以上为好。

1.9产品包装

高孢粉产品干燥后,要求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以防其回潮;要将其放在低温干燥处或冷藏,不能多层叠放,以免因孢子的吸呼作用增温而引起孢子死亡。

2白僵菌高孢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利用白僵菌高孢粉防治或预防农林业害虫,已有较长的历史。白僵菌的孢子能够在任何条件通过感染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据调查,白僵菌在我国可寄生15个目、159个科的800余种昆虫,对自然环境比较安全,长期使用害虫也产生不了抗药性,并可与许多化学农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等)同时或混合使用。目前白僵菌已广泛用于松毛虫、玉米螟、蛴螬、蝗虫、马铃薯甲虫、松褐天牛、茶蝉、桃小食心虫等农林害虫防治。

2.1白僵菌对森林害虫的感染机理

白僵菌感染害虫的方式主要通过皮肤而进入体内,但个别也通过消化道或气孔感染虫体。白僵菌孢子附着于寄主表皮,当满足条件时就开始感染,生出芽管,同时分泌胞外蛋白酶等多种酶溶解昆虫表皮,以利于芽管的侵入。渐渐生长为菌丝,直接吸取昆虫体内养分而生长,菌丝又生长出新的孢子。如此反复感染、循环,使昆虫血淋巴中到处游离着这种菌丝和孢子,从而中断昆虫体内的血液循环。菌丝代谢产物草酸盐类在血液中渐渐积累,造成血液的酸碱度下降,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和干枯。

2.2白僵菌高孢粉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应用(以皖东马尾松毛虫防治为例)

2.2.1施菌季节和天气

白僵菌在22~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为此皖东地区主要选择在4月份至越冬代幼虫期使用,以及第一代幼虫(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时使用。施菌时间一般在阴雨天后或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时分,微风有利于菌粉扩散、释放。

2.2.2施菌方式和用量

白僵菌可重复扩散、感染、蔓延,施菌时,首先要摸清虫情,找准虫源地,根据虫口密度和虫株率大小,分别采取机械或人工全面喷洒、带状喷洒、点状喷洒,原粉用量10~15g/667m2,可稀释后使用。

2.2.3防治效果

根据滁州市采用我厂生产的白僵菌高孢粉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松毛虫能持续、重复感染,造成不同虫龄的活体松毛虫大量死亡,并且安全、无污染,对人蓄无害,防治效果一般可达85%以上,局部可达100%,连续使用效果更佳。可用于长期防治大面积、低虫口密度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做到有虫不成灾。

2.3白僵菌高孢粉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以吉林玉米螟防治为例)

2.3.1菌种剂型筛选

根据不同地区玉米螟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选择不同的剂型。目前有4种粉、液剂剂型可用于大田玉米种植区选择;有2种粉、液剂剂型可供玉米(甜、粘玉米)分期播种田防治玉米螟选择。

2.3.2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有2种,分别是喷粉和喷雾。一是封垛(秸秆垛)防治法,主要是针对玉米秸秆垛内的越冬代老熟幼虫,杀死越冬玉米螟老熟幼虫,降低化蛹率。在冬末春初越冬幼虫刚刚复苏化蛹前(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动中),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高孢原粉封垛进行防治。用量是每m2垛面用含1000亿/g孢子的菌粉10~15g喷一个点,方法是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当垛面冒出菌粉即可。也可用含1000亿/g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100充分混匀,每667m22~3kg,用机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二是在玉米生长心叶末期,应用高孢粉粉剂或液剂向植株喷粉或喷雾,防治玉米螟第一代幼虫。三是释放颗粒剂防治,在田间玉米螟幼虫蛀茎危害前释放,以达到杀死田间玉米螟幼虫的目的。2.3.3防治效果使用高孢粉原粉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方法简单易行,防治效果极佳,能保护害虫天敌,无环境污染,对人蓄安全,同时节约成本,增产显著。

3白僵菌在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针对白僵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杀虫效果较慢、防治效果不稳定、释放方法不易操作、产品相对其它药物成本偏高等缺点,尝试通过白僵菌制剂与化学杀虫剂或其他生物杀虫剂混配来弥补,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采用白僵菌与绿僵菌混合使用,其杀虫效果就优于单独使用白僵菌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对白僵菌的生产工艺加以改进,以方便于白僵菌高孢粉产品的运输与应用,一定会研究出效果稳定、释放简捷的高效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高效白僵菌制剂等相关成果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前景十分看好。开发新的白僵菌助剂、剂型,创新化学农药与白僵菌制剂混合使用技术等,也有着诱人的魅力。尽管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剂型多样白僵菌高孢粉制剂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为便于估计,利用Battese和Coelli(1993)[7]的方法将(式略)该文采用辽宁省除阜新市海州区、新邱区、太平区之外的74个农业县(市、区)的1994~2009年粮食生产投入和生产条件的面板数据,来源历年《辽宁统计年鉴》、《辽宁省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农村经济部分)》和辽宁省气象局提供资料,对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予以补充。3模型估计结果利用frontier4.1[8]对上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技术非效率函数进行估计,结果分别。γ=0.886,说明实际生产活动与理想状态差距绝大部分是由技术因素引起的,占88.6%,随机误差仅占11.4%。模型中大部分参数是显著的,lnL*lnF系数为负,说明劳动投入和化肥投入在粮食生产中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而lnA*lnM系数为正,土地和机械投入的交互作用是正向的,说明土地和机械两种投入要素存在着互补效应。

技术效率分析

2009年粮食生产技术有效性的平均值为0.815,比1994年提高8.7个百分点,2000年值最低,为0.572,2007年值最高,达到0.895。技术效率区域分布情况在所考察的74个农业县(市、区)中,1994~2008年平均技术效率≥0.85有14个,占18.92%;0.80~0.85有15个,占20.27%;0.75~0.80有13个,占17.57%;0.70~0.75有17个,占22.97%;<0.70有15个,占20.27%。其中技术效率最高的为盘锦市大洼县,达到0.941,最低的为阜新市细河区,为0.554。为便于观察,特绘制技术效率区域分布图(图3)。各县(市、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区域差异非常大,效率值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和辽东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气候条件适宜,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属于辽宁粮食生产优质区域;而效率值相对较低区域集中在辽西北的部分县(市、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粮食生产条件比较恶劣。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技术非效率模型估计结果(表2),劳均机械动力Z1、有效灌溉率Z4、劳均农技人员数Z7、粮价生产资料价格比Z8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这些变量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正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强农田灌溉设施、提升农技服务和提高粮食农资价格比对提高技术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化肥施用量Z2/667m2、劳均播种面积Z3系数虽然为负,但是不显著,说明目前单位面积内增加化肥施用量、提高劳动强度对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作用不明显。成灾面积比例Z5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自然灾害对降低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如果成灾面积减少1%,那么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便会提高0.022%。政策虚拟变量Z9显著为负,说明2004年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对提高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作用。要素产出弹性分析以劳动力要素为例,产出弹性计算公式为:εL=d(Y)/d(L)=β1+2β*6lnL+β*11lnA+β12lnF+β*13lnM+β*14t,规模报酬指数为4种投入要素弹性之和。由表4计算结果得出,在考察期内,劳动要素弹性一直为负,说明目前提供的劳动力相对于粮食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是过量的[9]。土地要素弹性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4年的0.867上升到2009年的1.127,说明在目前粮食生产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方式[10]。肥料投入弹性从1994年的0.344下降到2009年的0.181,呈现出十分显著的递减趋势,机械投入增产作用则不明显。这表明目前单纯依靠加大化肥和机械投入达到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研究期内,规模报酬指数始终小于1,说明目前辽宁粮食生产存在规模收益递减效应,粮食增产难度逐渐增大。

主要结论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针对涡阳县主推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选用良种

主推皖麦38、烟农19、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等5个品种。

1.1皖麦38

该品种属半冬性,抗寒性强,中熟,全生育期230d左右。株高80~85cm,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粒,角质,千粒重38g。中感条锈病(慢锈)、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51.8mL,吸水率60.9%,稳定时间9.7min。

1.2烟农19

该品种属半冬偏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叶色深绿,苗壮;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5~90cm;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寒性好,耐瘠耐渍;后期活力好,熟相好;中抗白粉病、纹枯病;穗近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小穗排列紧,每穗结实30~35粒;籽粒饱满度好,角质,千粒重40~42g,粗蛋白含量13.8%,湿面筋含量37.5%,属优质蒸煮类小麦品种。

1.3皖麦50

该品种为半冬性的中筋小麦品种,生育期235d左右,比对照皖麦19早熟2d。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叶片宽厚,抗寒性较强;苗期起身略晚,两极分化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3cm左右,茎秆坚硬抗倒,产量三因素协调,落黄性好。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

1.4周麦18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较壮,叶细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半紧凑,叶片上冲,株高80cm,根系活力强,耐旱、耐渍,抗倒伏;长纺锤形穗,小穗排列较密,大穗,结实性好;籽粒均匀、饱满、有黑胚;成穗数570~600万穗/hm2,穗粒数35~40粒,千粒重45~50g;丰产性好,抗干热风,成熟落黄好。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感纹枯病。

1.5西农979

该品种属半冬性,早熟。幼苗匍匐,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cm左右,茎秆弹性好,株型略松散,穗层整齐,旗叶窄长、上冲。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较饱满,色泽光亮,黑胚率低。越冬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伏能力强,不耐后期高温,有早衰现象,熟相一般。中抗至高抗条锈病,慢感锈病,中感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高感叶枯病。

2精细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深耕,耕深20~25cm。并耙透耙匀,特别是旋耕的地块,一定要耙实,做到上虚下实,以利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同时对于地下害虫较多的地块,要采取土壤处理的方法杀灭地下害虫,可用40%辛硫磷或40%的毒死蜱4.5kg/hm2,拌干细土300kg随犁撒施。

3种子处理

播前要精选种子和晒种,并进行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每50kg种子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或40%的辛硫磷100mL,对水2.5~3.0kg拌种,拌种后闷3~4h,再拌20%三唑酮乳油75mL,阴干后即可播种。

4平衡施肥

施肥原则: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平衡配比,氮素化肥在保证总氮量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前氮后移。高产田块底施有机肥30t/hm2以上,纯氮225~240kg/hm2(尿素487.5~525.0kg/hm2,其中70%作基肥施用,30%拔节期追施),五氧化二磷112.5~135.0kg/hm2(普钙937.5~1125kg/hm2),氧化钾90~135.0kg/hm2(氯化钾150~225kg/hm2),硫酸锌、硫酸锰各15kg/hm2,也可根据各乡镇取土化验结果,确定各乡镇肥料配方。

5适期早播,足墒下种

皖麦38、烟农19适播期10月1~20日,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适播期10月8~20日,在适播期内尽量早播。播种时一定要做到足墒下种,保证一播全苗。

6精细播种

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皖麦38、烟农19播量90~135kg/hm2,皖麦50、周麦18、西农979播量105~150kg/hm2,晚播适当加大播量,行距23~25cm,播深3~5cm,切忌播种过深。

7科学管理

7.1适时灌溉

适时浇好越冬水、起身拔节水和孕穗水。遇到连阴雨天气田间积水时要及时排涝。

7.2防冻保苗

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采取追施腊肥、灌水等措施,防止越冬期冻害和倒春寒的危害。

7.3控旺防倒

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5%的烯效唑525~600g/hm2,或15%的多效唑750~1050g/hm2对水喷雾,防止旺长和后期倒伏。

7.4化学除草

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至拔节前开展化学除草,药剂可选用75%杜邦巨星15~18g/hm2、5.8%麦喜150mL/hm2、40%快灭灵30~60g/hm2等,对水450kg喷雾。

7.5防病治虫

重点防治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防治纹枯病,可选用20%的井冈霉素375~750g/hm2或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赤霉病,可选用80%的多菌灵超微粉1.125~1.500kg/hm2对水喷雾;防治白粉病、锈病,可选用30%戊唑醇悬浮剂150mL/hm2对水喷雾。防治穗蚜,可选用10%的吡虫啉225~300g/hm2,或24%的添丰225~300g/hm2对水喷雾;防治麦蜘蛛,可选用40%的氧化乐果1125mL/hm2对水喷雾;防治吸浆虫,蛹期可用40%的辛硫磷3.00~3.75kg/hm2,或40%的毒死蜱3.00kg/hm2,拌干细土撒施,成虫期用40%的毒死蜱1.125~1.500kg/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750g/hm2对水喷雾。

7.6追肥保优

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追施拔节肥尿素150kg/hm2左右。无灌溉条件的,拔节肥应根据雪雨情况,适当提前。

7.7叶面喷肥

小麦灌浆后进行叶面喷施,用尿素7.5kg/hm2加磷酸二氢钾2.25~3.00kg/hm2或麦满仓600~750mL/hm2对水750kg叶面喷施,每隔7~10d喷1次,连续2次。

8适时收获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开放教育的学习,导学特别重要,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对于本课程的导学,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这是导学的根本。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要包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的学习资源、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学习形式和方式方法等。通过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资源等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其次,在面授辅导课上,要安排“盐化工生产技术教与学”专题辅导,把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详细讲解给学生,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该门课程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交互讨论的安排等。通过专题辅导,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更加增加了信心。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直观立体化

由于开放教育的面授辅导课时有限,要把所有的知识讲清、讲透这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可以大大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学时间来详细把各个知识点弄清楚。特别对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有大量的工艺流程、生产路线、关键设备等,单凭辅导教师的口头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通过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让这些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验前,辅导教师一定和学生交代清楚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过程,并且对实验结果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如,我们在做钾离子的测定时,我们是用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培养学生配置各种标准试剂的能力;二是让学生了解各种试剂的储存条件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比如氯化钾必须是在120℃下恒重干燥的情况称重等;三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钾的工作曲线;四是让学生掌握检验四苯硼酸钠季铵盐容量法测定K+的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整个实验结束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定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失败的原因,交流成功的经验,最后要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实验环节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路径

给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也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来无论是中央电大还是地方电大,在资源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制作出很多质量很优秀的学习资源。但对于这门课程来说,电大本身的资源却不是很多,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起来,除了要以学习文字教材为主,对于网上教学和音像教材更不能忽视,要经常上网浏览学校随时的教学信息,浏览其它高校开发的盐化工生产技术的精品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都适合我们开放教育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其它盐化工学习网,拓展相关的知识,这也是对本课程知识的一种补充。总之,要想学好盐化工生产技术这门课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在学习上加大力气,这样才能很好的达到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

生产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洁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的综合,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

(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

(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

(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l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6参考文献

[1]石其夫,庄召勤,程大勇.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53.

摘要:总结了北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要点,如生产条件的选择,进行细化栽培,推广应用病虫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慎用化学防治技术,以及合理施肥,以期指导北方地区蔬菜无公害生产。

上一篇:会计制度论文范文 下一篇:家庭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