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20:52

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发展篇1

按照国家经贸委1999年的定义,环保产业是以防治污染、改善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主要指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噪音控制设备、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防护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环保药剂等的生产经营。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指利用废弃资源回收的各种产品,废渣综合利用,废液(水)综合利用,废气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环境服务,指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

这种定义和分类的依据是传统的产业分类法,其特点是按照活动领域或对象的特征来进行划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明确环保产业各部门在三类产业中所处的位置,便于进行宏观国民经济的统计和分析。然而,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在以上分类中虽然已经包括了“资源综合利用”类环保产业,但只包括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环境功能部分,而没有包括对重要生态环境资源如土地、水源、植被、物种多样化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活动的内容。

2.忽视了目前对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洁净产品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环保功能的部分,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洁净产品是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状况的最终归宿所在。

3.以上分类难以区分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特征。不仅在统计上不便操作,不便于对各类环保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而且难以为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制定科学的环保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与新分类方法

为解决以上我国环保产业定义和分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的定义方法,从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角度,对环保产业重新分类。

1.环保产业的定义

目前,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是指为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和服务的行业,主要是相对于环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用于“末端治理”的产品和服务,其环境功能与使用功能一致。广义的环保产业既包括能够在测量、防治、限制及克服环境破坏方面生产与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还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这种广义的定义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而言的,它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或循环使用等环节,也就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过程。通常来说,几乎每个行业都有清洁生产技术,而洁净产品则特指对环境无害的产品。

借鉴以上广义的定义,环保产业的新定义为: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二是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四是提供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2.环保产业的分类

采用国际上广义的环保产业定义,在此基础上,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和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四类。这种定义和分类方法不仅便于同国际接轨,而且还有利于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形势和制订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三、各类环保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及发展对策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目前世界环境保护及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资源是绿色国民账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活动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利于克服目前我国将资源和环境分头管理造成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水平降低的严峻状况。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资源开发保护(如绿地建设等)和生态平衡恢复活动中投入的各种研究、生产(治理)费用(如沙漠治理)及其放弃的短期收益(如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其产出主要是环境资源价值(如林木储量、水资源储量、物种多样化等)的增加和各种损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的减少。具体可表现在采用经济与环境一体化核算制度(SEEA)时国内生产净值(EDP)的增加。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巨大,在目前SEEA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产出效应在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没有反映出来,但增加其产出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长远效益。这类产业中大部分经济活动投入巨大、见效慢、产出物的消费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特性,基本上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因此,在发展战略上应采取以政府统筹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为主的思路。目前,我国环境资源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管理力度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在发展对策上,应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较快的速度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做好规划,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

2.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代用及资源的再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实现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

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就将开展清洁生产列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重大行动中,并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和行动内容。1998年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号召。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加入WTO后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对策。

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品和产出品分散在各个产业的生产过程中,是能全部市场化的产业,各产业内部完全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的机制。目前制约我国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机制。因此,整体上应采取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研究、发展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设备和洁净产品。同时,在我国采取措施推进ISO14000标准的实施,培育、发展和完善环保产业市场,规范市场秩序。

3.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在现实中表现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的各种污染处理工艺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其二是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在性质上相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延伸。后者的投入产出是可以进行独立统计的,前者则难以划分为独立的产业部门,较难进行投入产出(特别是产出)统计。

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产出包括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服务和保护环境两个方面,这种功能的两重性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

环境经济学理论认为,随着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污染源控制服务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投入将更多地依赖政府财政中的公共投入。但是,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的产出功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保护环境是这类产业产出的公共物品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同时具有为排污企业提供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从后者来看,具有较完备的投入产出体系。在污染源控制职能社会化后,其服务职能具有市场化(即将污染控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各排放企业)的基础。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以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采取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战略,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社会上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组织、部门牵头、企业出资”的新机制,为污染控制型环保产业提供市场化的条件,形成良性的积累和发展机制。而在经济发展的较高级阶段,由于其规模经济特征和溢出效应,在调整行政和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通过政府控股、收购等方式,由政府控制这部分产业,将其作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管理,由政府来提供这部分公共物品的服务。

4.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

污染治理是指当污染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并已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以后,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一种方式。

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投入包括资本品、上游企业提供的各种中间品和劳动力,其关联产业主要是资本品和中间品的生产企业。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上游企业(主要是环保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需求。但是,由于其产出的完全公共物品特性,有些环境问题涉及到整个流域甚至是全球环境问题,而且,污染治理的投资与运作费用较之污染控制要大得多,且产出的效费比很低,完全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

目前,由于历史欠账多和经济发展快,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污染治理复杂、任务重,加上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和环境保护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较弱,我国环境面临继续恶化的危险。对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应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发展战略,加紧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政府直接管制措施,严厉打击和制约各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同时,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环境规划的目标,落实规划的资金投入,并改进各种环保资金的管理办法,切实承担起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

环保产业发展篇2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和绿色产业分别是从观念和实践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和以往的发展观比较,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显著特点;绿色产业涵盖了全部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其本质是绿色生产力的应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绿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两者在相辅相成中获得丰富和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成为时代的标志。但同时也造成了诸如在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重大负面结果,使可持续发展遇到严重问题。人类在对这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道路及其结果的反思、认识中,在思想理论上形成和不断丰富着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实践上,兴起并不断发展着绿色产业。

人类的经济发展观,经历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狭义到广义、由立足于当前和局部到立足于长远和全球的演变过程。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经济发展观长期占着统治地位,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文明观”和“工业实现观”,它以工业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作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就是这种发展观的反映。进一步追溯这种发展观的渊源,则与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张通过对自然的改造确立人对自然的统治地位的思想不无关系。法国近代哲学家笛卡尔就声称,借助科学的力量,“我们就可以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的立法者”。

虽然这种发展观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起过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其他弊端逐渐暴露。它仅仅将资本、劳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又加进了技术进步这一变量,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又将制度因素加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而生态环境、自然力始终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外在变量。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片面的发展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生态遭到破坏、环境受到污染、资源大量浪费、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等等。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也由此而生。工业化道路及其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何以给人类造福的同时又带来祸害呢?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的一番话令人深思:“这样了不起的科学,它既节约了劳动,又使生活更加舒适,为什么带给我们的幸福却那么少呢?坦率地回答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正当地去使用它。”川面对严峻的形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研究和探讨发展观问题,近年来不少国家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并积极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

1969年,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在《发展的含义》一文中首先指出,“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增长仅仅只是物质的扩大。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之外,在不平等、失业和贫困方面趋于减少,否则不可能享有“发展”。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浪费使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的极限。这实际上是对那种发展观的片面性、局部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致命性的直接批判,为人类认识未来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视角。1983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法国学者弗·佩鲁研究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可以视为综合发展观的代表作。新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内涵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认为经济只是发展手段,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不仅仅是物质需要,还包括与各个民族的价值及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明确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1987年4月,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21个国家的专家,对世界各地进行了90()天的考察,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就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发出了足以震撼人们心灵的危机呼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热烈响应,这是人类关于发展问题思维定势的突破,是人类对自己走过的发展道路进行反思的成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受发展观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全面性。它把“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要求。二是协调性。它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性。它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强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标志着旧发展观的终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经济发展观的变化,州门的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也在变化着,最终导致绿色产业的兴起。在旧的发展观的驱使下,经济发展表现为对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这就导致了单纯追求GDP,一切为了GDP,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等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状况。众所周知,20世纪中叶,工业文明带给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福音,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人均收人大幅度提升,现代化程度空前提高。但负面作用同样巨大,它也带给社会不可逆转的危害,使全球环境加剧恶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遭受破坏,严重危害了人类生存。在整个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迅速发展中,发达国家对矿物燃料和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达到了空前程度,演变为不择手段的资源掠夺,逐步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闭值,只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持续性,出现了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情况:“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人类在自身造就的正反结果面前,人们慢慢地学会了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控制,逐步形成了经济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的绿色取向。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绿色工程”。它包括了农业生产中的生态农业、工业生产中的绿色企业、工业废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等等,其目的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全部潜力,使工农业生产走向“绿色”和“无害”。各国有关保护、治理环境的法律法规也纷纷出台。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提出了“绿色计划”,这是工业发达国家第一次在政府官方文件中使用绿色计划一词,也是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环境保护策略。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在各国相继推出。19%年,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旨在奖励在研究、开发和应用创新性绿色化学技术方面获得杰出成就的个人、集体或组织。

绿色产业一兴起,就代表了一种对生产、生活方式的新追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利用合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安全、无污染的产业。现在,以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为导向,以建立绿色的企业为目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签和包装、绿色营销策略等构成了全方位的绿色产业模式,涵盖了全部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

我国于1992年签署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两个国际公约,并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党中央提出未来5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山川秀美。到2003年底全国已有400多个县宣布为生态农业县,已有7个省宣布要建立生态经济省,如江西要建立生态经济区、云南要建立绿色经济强省、吉林要建立绿色生态经济强省、黑龙江要建立绿色食品大省、浙江要打造“绿色浙江”等。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产业实力逐步增强,绿色认证在加快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方兴未艾。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统一于人们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前一个方面是发展观及其发展,直到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后一个问题就是产业及其发展,直到绿色产业的产生。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分道扬镰,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

经济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既是经济发展观发展的动因,也是产业发展变化的动因。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结果,特别是负面结果,使发展观和产业不得不发生变化,并且这个发展结果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本质又直接构成了发展观的内容和产业发展的取向。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产业是互相作用、互相吸收的。人类经济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成果,教育和教训了人们,引起人们的反思,使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发生变化,从而也使经济行为、产业取向发生变化。而经济行为、产业的绿色取向又为经济发展观提供鲜活的材料,丰富充实着经济发展观的内容,促进经济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绿色产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绿色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200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成熟化、系统化,这必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坚定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绿色产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完全一致,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式。和传统产业比较,绿色产业正确地处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把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表明绿色产业是较高级的产业形式,正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虽然绿色产业并不是马克思预言的实现,但毋庸置疑,绿色产业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希望所在,势必成为21世纪的主导、支柱产业,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发展绿色产业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但由于它是产业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信心,坚定不移地把绿色产业道路走下去。

其次是实施新型国民核算体系,即“绿色GDP"。现在的GDP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社会角度看,GTP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不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的退化;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它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被摒除在外。随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确立和认真落实,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开始从中国全面淡出,而代之于绿色GDP的实施。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人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即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本的消耗。绿色GDP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同时由于GDP对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因此绿色GDP必将有力地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发展又为实施绿色GDP提供现实基础。因此,发展绿色产业,就要自觉地用绿色GDP对产业发展进行引导、监控和评估。

第三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绿色产业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应用,这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生产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由于劳动力的发挥而产生的“力”,一是不需要劳动的介人,单纯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就是说,完整的生产力概念,应当包括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个方面。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关系上,一直处于对立的、不和谐的状态。人类早期,对大自然俯首称臣,对自然力盲目崇拜。近代科学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又主张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是人类几乎有了无限的建设能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状况下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人们为取得上述成果而做出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影响,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中,人们逐步在经济发展观念和经济发展实践中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统一起来,发展了绿色生产力。和以往的生产力比较,在这种以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生物工程等为标志的绿色生产力中,环境、生态、资源等自然的力量和价值得到承认和尊重,处于应有的地位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绿色生产力中,自然的力量不再是社会生产力的敌人,而是形同手足的朋友。正是绿色生产力的这种品质,实现了在绿色产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绿色生产力,就没有绿色产业,也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晨

第四是推动绿色产业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形式,绿色产业不应当仅仅是个别产业,或是一些产业的某个层次或方面。而且在事实上,绿色产业的内在要求、关联和支撑、投人产出的波及面、消费方式等等囊括了第

一、

二、三产业全部,是一项融科研、环保、农业、旅游、林业、水利、食品加工、食品包装及有关行业为一体的宏大系统工程。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绿色产业,就是要使绿色观念向所有产业全面渗透,依靠科学的力量,发展绿色生产力,在所有行业中加强环境保护,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不同的地区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有所侧重或者寻求局部先行突破。

环保产业发展篇3

一、设立环保产业基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庞大。有关机构研究,仅固体废弃物处理就需要大约8,000亿元;公益性、公共性环保设施资金需求供应严重不足;新技术的研发引进、消化吸收、产业化都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将有效缓解环保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是环境产业基金能够促进环保产业行业和区域整合,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支柱产业和领军企业。副总理考察过的北京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将废旧塑料饮料瓶回收并重新转化为食品级塑料的技术,是很好的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产业基金投资该公司股权,会迅速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央企优势。结合各地循环经济政策,把这一技术和商业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区,就可以把企业做强做大。

三是环保产业基金投资于环保企业,既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发挥基金专家的理财优势,有利于提高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了环保企业的产权约束功能。

二、设立环保产业基金具有现实可行的基础

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和中央领导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讲话是建立环保产业基金的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内外社会资本的充裕给环保基金建立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二是环保产业的艰巨任务和相应的资金缺口为环保产业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必要性。环保产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给环保产业投融资改革、提高环保项目投资效率、提高资金盈利水平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西方国家的产业基金为我国环保产业基金的设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如美国以公司型为主,英国以信托型为主,日本也有类似的产业基金,有的是用项目对基金投入进行竞标,有的是给予适量的补贴,都是比较成功的。

三、环保产业基金需要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环保产业基金是新生事物,是对环境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我们在努力实践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是希望政府建立环保产业引导资金,将一部分环保产业的投入、补贴纳入环保产业基金,通过引导资金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这样既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放大政府的支持效应,又可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希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吸引外资以入股环保产业基金的形式进入环保产业经济实体,并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

三是环保产业投入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专业性强,并有一定的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因此,应对环保企业在科技投入、税收、引进技术设备、融资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环保产业发展篇4

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己经走过了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完成了量的扩展,全国约有8000多家环保企事业单位,但是这种规模是建立在质量不高的发展基础上的。有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技术比较先进、管理质量较高。生产能力较强、具有较大规模的环保企事业单位不足总数的20%,而绝大多数都是低水平的重复,这就使我国环保产业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水平不高、资金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特点。这种现状继续下去,显然不利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实力的增强,那么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就只能是付之空谈。

2.问题的根源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环保企业不成气候,发展艰难。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主要原因是:

2.1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现在各级政府公布的投入实际到位的远远没有那么多。

2.2我国工业经济形势较差,企业无力也无心投资环保,即使投资也是严重的不到位,治污目的是应付,而不是真正想要保护环境。

2.3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觉悟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环保总是排在较后的位置。

2.4民众环保意识模糊,长期生活在较差的环境中,已经麻木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有了环境意识,但要求不高。

2.5行政干予,地方保护,行业保护严重扰乱了市场,是环保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

2.6环保执法不严,官位、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不能按环保法律执法,导致污染得不到治理,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

2.7国外环保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长驱直入,与国内企业进行完全不公平的竞争,严重抑制国内环保企业的发展。

2.8缺乏有力的政府支持,引导机制,环保产业自生自灭,盲目发展,起得快,消失得也快。

3.环保产业的出路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环保产业的出路是: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真正有规模、有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即使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发展自已。改变生存环境难度很大,改变生存模式相对容易。

3.1增强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了世界,观念因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的环保产业界充分地认识到加入世界经济大市场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对中国环保产业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认识更清楚了,这种要求也更迫切了。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个别领域,我国环保产业已经缩小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备了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环保产业市场竟争的实力。从环保产业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也有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如果只着眼于国内市场,不走向国外发展,毕竟国内市场是有限的,要求得到更大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环保产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求得更快更大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国家应对环保产品出口制定统一的战略,对企业进行引导,避免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政,相互竞争,最终导致不利的局面。各企业应相互协调行动,着眼于全局的利益,共同创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环保系统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统一经营和环保产品的进出日业务,这样可以充分地了解国际环保市场的需求信息,随时调整我们的环保产品出口战略,最大限度地开辟国际环保产业市场,同时也有利于采取统一的措施和手段,协调行动,维护我国环保产业整体的利益。

要鼓励有条件的环保企业,不但要完善国内市场信息,也要完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到国外建立营销机构,甚至开办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跨国公司,形成遍布世界各地的信息、生产、营销网络,真正使我国的环保产业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走向世界,傲立于世界环保产业之林。

3.2实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以后,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高科技的竞争,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资本与实力的竞争和信息与服务的竞争。这些,将成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使中国的环保产业朝着高新科技产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具备从事这种市场竞争的能力,则不能取得这场市场竞争的胜利。那么,即将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就要丢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就会丧失。

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如何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起来,应达到以下能力:

3.2.1以“更新、更高和更强”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的不懈追求。

3.2.2拥有领先的技术或产品,且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2.3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

3.2.4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

3.2.5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

3.2.6拥有较好的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和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

3.2.7与行业和政府以及国内外著名技术研发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3.2.8拥有信息手段,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企业信誉等。

3.3让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是基于世界范围内对保扩环境的重视,同时造就了环保产业巨大的需求市场。对国内而言,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目标的确立,以及两大举措的实施,对环保产业热潮的兴起,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强烈市场经济意识的人们,看到了政府强化管理,将会带来环保产业需求市场的广阔前景。对此,要因势利导,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正确引导,使环保产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避免众多企业蜂拥而上,重复生产,争夺市场,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影响环保立业的正常发展。

首先,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及时地制定符合当时情况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执法力度,促使排污企业达标排放,从而加快污染治理进程,扩大环保产业需求市场。

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大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调节力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之略高于污染物处理费用,加强环境污染经济处罚措施,对环境保护好污染防治得力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使排污企业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为环保产业提供需求市场。

最后,要充分利用行政手段,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把环保工作列入考核,对治理污染不力或不治理污染的企业领导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甚至追究法律责任。

环保产业发展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力度,这虽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新常态”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点。提升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从法律、法规、政策、财政及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激励,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 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完成了《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并相继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其他国家/地方节能法配套法规等。2014年完成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国务院还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制订了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己形成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等领域的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己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1 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环保产业是一项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由于政府政策和宏观管理的缺位,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一时难以建立起来;缺乏专项鼓励和扶持措施,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投资环保的积极性;环保设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和疏导;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分散难以取得统一管理的效果。从而使环保企业竞争表面化,没有形成深层次真正的竞争,这也是环保产品始终上不了台阶,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流放市场的原因,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育。

 

2.2 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己有19年的历史,这19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与成熟的环保产业自身这三个方面构成。针对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快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是确保发挥节能环保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并完善制度体系,激发产业发展动力。通过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促进提升执行效果,建立后评估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快理顺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凝聚动力加快产业发展;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准确掌控产业发展走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完善环境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广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环保产业要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服务,持续创新市场化服务模式;创新税收制度,发挥鼓励型税收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惩罚型税收政策对高能耗企业扩大节能环保需求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己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的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它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环保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文化产业;环境教育;环保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6-02

坐落在长三角洲上的嘉兴,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嘉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这期间经济的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坐落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嘉兴,在这场环境危机中也难以独善其身。如何充分发挥环保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嘉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形式主要有: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业、环保技术服务业以及环境友好产品业。从嘉兴市的产业构成看,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产业仍然比例过低,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巨大。“十二五”以来,嘉兴市的环保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嘉兴市市环保相关从业单位共有150家,人数8 000余人,收入总额130.7亿元,固定资产104.2亿元。其中,从事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企业51家,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有35家,环境服务业44家,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企业20家。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企业102家,占比68%。环境保护产品生产业、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业及环境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占环保产业总收入的50.39%、11.05%、33.76%和4.8%。

二、嘉兴环保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缺乏

就“铁哥们”环保主题公园而言,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源于环保艺术作品进行租赁、出售获得的费用,另一部分是嘉兴“铁哥们”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开设环保教育班的第二课堂学费的收入。由于受传统文化体制的影响,市场化的环保文化产业融资主体发育缓慢,融资能力较弱。

(二)环保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嘉兴市的环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环保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由于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因而没有实现环保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环保创意人才的极度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嘉兴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

(三)政府支持力度缺乏

以目前嘉兴市环保产业发展最好的“铁哥们”为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而最主要的手段便是实施减免入驻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就嘉兴市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上看,总体上有利于文化创新企业的发展,但还是缺少对环保文化型企业具体的政策支持。

三、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化结构,畅通融资渠道

编制嘉兴市地区环保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指南,建立环保文化产业共同基金,鼓励区域内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环保文化金融产品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优势,塑造环保文化产业链结构,确定环保文化特色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产业集聚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群,以及深化与台湾、及世界各地文化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进行的创新机制,保持区域环保文化产业园区的竞争力。通过合资、合作、直接引进等多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力求环保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从而吸纳外商入驻。加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优先发展一批环保文化产业主导企业,以其前瞻效应、联动效应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加快环保文化产业纵向经济联合体、横向经济联合体或企业集团的建设步伐,降低边际规模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以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鼓励创新,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依托专业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一流环保文化创意人才来嘉兴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确定科研项目,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依托长三角研究院形成环保研发基地,探索建立高层次的环保文化创意人才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建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协调制度,建立开放共享的高端创意人才信息库分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共同开发和利用人才,着力推动嘉兴市环保文化产业同城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政策,拓宽发展空间

制定满足环保要求、符合环保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及技术政策,定期产业导向目录。以环保设备制造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为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协会信息平台进行成果会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和产品。对认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纳入推广目录,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第一,强调环保文化产品面向大众,鼓励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并为广大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这同时也是在培养潜在的消费市场;第二,支持环保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创造性的环保文化艺术门类提供帮助,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大大提高文化项目孵化和市场化率,并且提高对环保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认识,积极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霞.浅析嘉兴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时代,2013,(11).

环保产业发展篇7

一、正确认识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陕西环保产业具备良好发展基础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陕西省布局了一批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经多年发展已在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方面在全国拥有相对优势。1990年,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省环保产业也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一是产业初具规模。环保装备生产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增加。2008年省规模以上环保产业企业120家,年实现销售收入约80亿元。二是区域聚集明显。目前已形成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宝鸡两市为聚集地的产业发展模式,地区的分布特色日益明显,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关中地区聚集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加强。三是形成一批骨干企业。以气体除尘设备为主的西矿环保,以污水处理为主的陕西兰环、以生产垃圾综合利用装备为主的陕西中辉,以固废综合利用装备为主的宝深建材机械等企业,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成熟产品,提升了环保产业的竞争实力。四是气体除尘和固废综合利用装备发展较快。具备了规模化经营,并促进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在国内具备了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产品销量和产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尽管我省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和省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诸多问题。一是总量偏小。由于起步较晚,环保产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企业发展缺少横向合作,产业和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二是发展不均衡。国际国内领先的能量回收装置,与大量低端产品并存;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环保产业整体发展落后。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作为我省环保产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企业主导产品以引进消化为主,现有研究成果转化及推广步伐缓慢,装备科技附加值不高。四是协调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协调,没有形成合力。五是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的、具有操作性的物流、土地、金融、税收、资金、交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面临难得机遇

增强环保产业综合实力,将成为“十一五”后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省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有利于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闲置产能;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最终真正实现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我省环境保护法律、标准的日趋严格和执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有望使环保产业成为今后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二、准确把握陕西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一)统一思想,明确环保产业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省政府“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产业发展方针,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我省技术优势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市场竞争能力强、结构及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

一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扶持力度,实施重大项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产业发展。企业要着眼于全球市场,明确产品发展方向,利用全球资源和产业政策,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技术进步。二是产业集聚,发挥优势。大力培育产业集群,科学规划产业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延伸产业链培育环保产业园区,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基地。三是自主创新,引进合作。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需求,优化配置科研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密切合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四是引导消费,减排降耗。倡导绿色环保消费理念,推动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化,鼓励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在重点建设项目中推广环保产品,扩大环境友好型产品消费市场。

(二)高点起步,优化环保产业布局 关中地区以西安、宝鸡和渭南为核心,结合渭河流域治理,重点发展污水处理设备、控制仪表、节能装备制造。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重点城市的科研优势,重点加速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研发;重点扶持行业领先的品牌运营企业发展;建设省级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与信息交流中心。发挥省会城市的核心区位优势,带动全省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宝鸡市重点打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节能装备制造、汽车环保产品的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渭南市重点发展垃圾处理、水处理设备、环保设备制造业和循环经济技术研发。陕南以安康、汉中为核心,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矿产废渣综合利用设备制造,积极培育环保服务业,与关中地区进一步形成互动互补的关系。陕北以榆林为核心,重点发展化工废气处理、能量回收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制造。

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构筑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中的骨干作用,引导同行业领域核心企业密切协作、有序竞争、错位发展,促进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网络的建设,利用政府职能,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工业固体废渣排放量大、环保装备生产企业聚集、城市垃圾处理厂周围等地区分别建立环保产业园区或基地,推动环保装备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依托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部级、省级开发区,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

(三)重点突破,增强环保产业竞争实力

1、水污染防治装备

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重点发展2万吨以上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展全流程节能降耗工程示范;发展居民小区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高效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水处理技术。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污染物减排、清洁生产、工业废水回用的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为重点,攻克废水处理新技术,并研制相应成套设备。水体污染控制和饮用水源保护。研发饮用水源净化技术和设备,攻克原水中氮磷、难降解有机物、藻毒素的高效去除关键技术、复合微污染净化技术,研发相关技术的中试规模处理设备,建立高效净化示范工程。

2、大气污染防治装备

推行洁净燃烧技术。开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废气净化及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重点发展高效洁净催化燃烧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电除尘器、电袋复合高效除尘器、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及袋式除尘器高效清灰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物削减控制技术研究。重点研究SO2 、NOx 燃烧过程同步控制与治理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支持燃煤汞污染、二英、VOC等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开展脱硫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

大力发展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废渣和危险废弃物以及剩余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城镇生活垃圾分选、焚烧发电和高效垃圾焚烧尾气处理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鼓励开发应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适当发展有机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医疗垃圾、有毒有害废物处置设备。尽快建成一批生活垃圾焚烧、污泥资源化处置产业化示范工程。

4、节能产品及技术

加强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积极推广节能电机、锅炉、风机、压缩机、变压器、调速器等,合理利用余热余压。有序开发水电,积极扶持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鼓励石油替代资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运用,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积极推广空调、冰箱等节能家电、推广绿色照明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品。

5、环保产品生产

新型环保材料与药剂。研究开发和推广新型载体填料、新型絮凝剂、吸附剂等水污染治理新材料,开发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生物除臭剂等,开发满足需要的噪声振动控制新材料和新结构。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鼓励发展先进环境监测技术,重点发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测与遥感遥测技术和监控系统,支持多参数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和成套仪器设备,积极发展自动控制以及污染源监测数据无线传输技术与装置,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便携式污染分析检测设备。环境友好型产品。支持获得有机食品、节能、节水等认证相关环境标志产品生产,鼓励在生产、消费及回收与再利用全过程使用环境友好产品,大力推广低排放、可降解产品以及生态纺织品、水性涂料、无石棉建筑制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产品等。

6、环保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发展服务外包,拓展发展领域。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鼓励融资、设计、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及运行一条龙服务,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支持发展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各类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和自动连续监测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运营管理,强化环境治理专业化运营体系。

7、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支持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产业化,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化发展,大力提高循环利用程度,进一步构建综合利用产业链。实施绿色再制造和回收利用工程,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体系。发展大掺量、高附加值和低成本工业废渣建材产品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硫酸渣等工矿床锅炉燃烧发电技术,各种废液、废气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酒精糟液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发展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节约资源型产品的新技术和新装备。重点发展金、银、钛等稀有有色金属回收新工艺;积极开展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实现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以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为重点,带动铝钒土、硅藻土等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推广成型燃烧、气化、工业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益。

(四)坚定信心,实现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环保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左右。二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显现。培育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西部环保装备生产基地。三是生产配套体系日趋完善。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和布局趋向合理。构建较为完整的环保装备生产配套体系,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商标。四是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环保装备新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能量回收及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五是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和环保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陕西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尽快成立省环保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职责为:负责开展政策调研、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和有关咨询工作;协调、解决相关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指导制定我省中介机构和专家认定标准;建立我省环保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对认定符合国家和省上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予以支持;组织全省环保工作的宣传、通报、培训等事宜。

(二)强化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对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营造和巩固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鼓励和争取更多的投资者致力于环保装备产业;加大对环保装备企业在新技术、新装备研发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并给予持续支持;建立环保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政府投资参股、对环保设备制造项目给予补贴等形式,帮助企业完成初期产品研发,对环保设施运营给予长期补贴。对科研开发力度大、科技创新投资多的重点企业,以及环保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课题、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环保装备产品和技术予以重点支持。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新组建的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加大循环经济原创型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性工艺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循环经济平台。重视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研究,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协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制订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高技术研发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装备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

(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组织环保产品全社会科研项目招标,以骨干企业集团为主体,组建环保产业中试基地。对购买首台(套)产品的用户,按照实际购买价格的3―5%给予奖励;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在产品试运行期内,由政府协调并出资为首台(套)产品投保,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在重点领域内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及技术转让网络,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五)拓宽融资渠道

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如环保产业投资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等,调动全社会投资环保产品和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开展市政债发行试点,允许环保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为标的进行抵押贷款。选择条件较好的环保企业,通过改制、资产重组、参股等方式,设立上市公司,进入融资市场,筹集发展资金。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探索设立环保信托投资公司,积极参与投资活动与资金市场的运作。

(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把环保意识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结合我省基本情况,借鉴环保产业发达省份的经验,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环保产业要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及全过程控制。大力推进先进环保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推广应用,使之成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物质技术手段。加强环保常识宣传,开展系列科教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环保意识。

(七)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环保产业发展篇8

摘 要 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不断演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甚至其危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环保产业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经济中最具有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

关键词 环保产业 可持续发展

一、环保产业的定义

国外环保产业的定义联合国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2003》(简称SEEA)手册中定义,所谓环保产业,即环境货物和服务产业,“由所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用于水、空气和土壤环境损害以及与废弃物、噪音和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的测量、预防、限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修正。它包括降低环境风险,使污染和资源使用达到最小的清洁技术、货物和服务,同时也包括那些与资源管理、资源开采和自然灾害有关的活动”。该定义涵盖了目前研究涉及的所有环境保护活动,可以视为截至目前覆盖面最为完整、产业类别列示最为详细的环保产业定义。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4)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为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二、环保产业特征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较新兴产业,与其他经济产业相比较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很多自身的特征。表现在非生产性,逆生产性,特殊驱动性,技术密集型,较强产业相关性等方面。

1.环保产业的非生产性特征

环保产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公益性特征,有的人称之为福利性特征或非生产性本质。这重要是因为环保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环保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还是公共服务,一般不为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群体服务。它所涵盖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对它的消费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公共消费。

2.环保产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

不论是对于环境的改造,还是对于环境的控制与改善,首先依赖于对环境系统的认识,其次才是把这种认识转变为改造环境的技术,从而满足人的主体和自然环境内在演化的要求。因此,环保产品从生产过程到产品功能都对科学技术有强烈的依赖性。

3.环保产业具有较强产业相关性特征

由于环保产业全方位的渗透性及边界的模糊性,因此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特性。环保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的产业,广泛渗透在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施工、设施运营等等。

4.环保产业特殊驱动性特征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环保产品的使用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公共物品理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每个消费者都有“免费搭车”的倾向,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环境友好型产品一般来说价格都要高于普通商品,因此,消费者并不会因为消费的外部性存在而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对于企业来说,环保投入是一种抵御性投资,出于对自身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企业没有主动增加环保投入的激励。

三、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现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和改善劳动者周围的环境质量,使劳动者通过适宜的环境来陶冶精神、娱乐身心、学习技能、教育后代,既是保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和劳动素质提高的先决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能够形成多经济增长点

环保产业作为投资热点,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产业的潜在市场巨大,是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对国内外投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客观上需要对城市进行开发和改造,使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便于投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而且能在生活上获得舒适优美的环境,通过环保产业,提高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

3.可以形成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质量是指一个国家伴随着经济的数量增长,在经济、社会和环境诸多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劣程度。其本质特征是鼓励经济的数量平稳增长;经济的数量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以先进技术的应用、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为基础;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内容,消除贫困,体现社会的进步。

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成果

1.发展规模在不断壮大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2.资金投入比重持续加大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投入行为继续高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

五、我国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

1.环保产业结构存的不合理

我国的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侧:首先,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对环保产业缺乏宏观政策引导和管理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效应,因此环保产业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是一项政策引导型产业。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慢,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

3.资金投入不足,环保产业的投资渠道狭窄

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全球化的今天,解决环保产业的投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融资平台经成为我国在发展环保产业市场经济过程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4.环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许多环境设施运转效率较低。我国的信息咨询服务业的规模和服务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大差距,信息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5.环保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环保科技人才

我国的环保产业由于缺乏高科技环保人才,从而导致环保产业的研发能力不强多的是依靠模仿和学习参与市场竞争。环保产业技术研发的主要部门集中于大专院科研院所,而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所以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由于环保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环保产业的产品主要为常规产品,含量相对较低。

六、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领域不断扩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环保产业即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这也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是拉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环保产业中服务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业和环境工程业发展强劲,是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

3.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将广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在我国的兴起,更多的成分是经济水平落后和资源市场的利益驱动,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不同。

4.环境服务业将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力量。由于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进作用,环保产业也必须做到结构合理,其各行各业应协调发展。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迪克逊JA,斯摩拉LF,何雪炀译.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解振华.树立新的发展观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环境经济2004(1).

[3]国家中长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6.

上一篇:海洋生态经济范文 下一篇:城市光污染治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