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范文

时间:2024-01-30 11:32:07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1

第一条为了确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变更和注销,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登记。

申请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登记机关依法登记,领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以下简称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未经依法登记,不得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机关。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

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所在地的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规模较大或者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辖做出特别规定。

第二章登记事项

第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成员出资总额;

(四)业务范围;

(五)法定代表人姓名。

第六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应当含有“专业合作社”字样,并符合国家有关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规定。

第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第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等能够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成员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由全体成员评估作价。成员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成员的出资额以及出资总额应当以人民币表示。成员出资额之和为成员出资总额。

第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业务范围可以有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由其章程规定。

第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

第三章设立登记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由全体设立人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立登记申请书;

(二)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设立大会纪要;

(三)全体设立人签名、盖章的章程;

(四)法定代表人、理事的任职文件和身份证明;

(五)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成员出资总额,并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予以确认的出资清单;

(六)载明成员的姓名或者名称、公民身份号码或者登记证书号码和住所的成员名册,以及成员身份证明;

(七)能够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住所享有使用权的住所使用证明;

(八)全体设立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第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含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内容的,登记机关应当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做相应修改。

第十三条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但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十四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有5名以上的成员,其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

成员总数20人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

第十五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农业人口户口簿;无农业人口户口簿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不属于农民的,成员身份证明为居民身份证。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为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的,成员身份证明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其他登记证书。

第十六条申请人提交的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能够当场登记的,应予当场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除前款规定情形外,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做出是否登记的决定。予以登记的,发给营业执照;不予登记的,应当给予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日期。

第十七条营业执照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营业执照正本应当置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住所的醒目位置。

第十八条营业执照遗失或者毁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申请补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

第十九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文书格式以及营业执照的正本、副本样式,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四章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住所、成员出资总额、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做出变更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变更登记申请书;

(二)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变更决议;

(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

(四)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第二十一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变更业务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有关批准文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请变更登记或者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

(一)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被吊销、撤销的;

(二)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有效期届满的。

第二十二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生变更的,应当自本财务年度终了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其中,新成员入社的还应当提交新成员的身份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的,应当自事由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采取吸收新的农民成员入社等方式使农民成员达到法定比例。

第二十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修改章程未涉及登记事项的,应当自做出修改决定之日起30日内,将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变更登记事项涉及营业执照变更的,登记机关应当换发营业执照。

第二十五条成立清算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30日内,由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的代表或者委托的人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清算组负责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出的解散决议,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撤销的文件,人民法院的破产裁定、解散裁判文书;

(三)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营业执照;

(五)清算组全体成员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因合并、分立而解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自做出解散决议之日起30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成员大会或者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解散决议以及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营业执照和法定代表人指定代表或者委托人的证明。

经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终止。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

第二十七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一)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二)因成员发生变更,使农民成员低于法定比例满6个月的;

(三)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的;

(四)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第二十八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一)未依法将修改后的成员名册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二)未依法将修改后的章程或者章程修正案报送登记机关备案的。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2

(一)基本原则。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开展合作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努力实现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有效发挥“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为支撑,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二)发展重点。一是围绕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优势项目和特色农产品,以加快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实现一村(乡)一种主导产品,一种产品一个合作社,一个合作社一个品牌。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有机组织形式。三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同合作社、企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单项或多项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协会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合作社,使之在竞争市场中带动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目标任务。力争到20*年,全县较规范的合作社发展到50个,基本覆盖全县14个乡镇;培育5个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点;8个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的农产品品牌。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内部各项管理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拓宽领域,增强市场竞争;指导合作社申请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创建名牌产品等,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登记程序和优惠扶持政策

(一)做好指导、咨询和审查工作。县农工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帮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做好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的咨询和业务指导,并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登记备案。

(二)工商部门做好注册登记服务。工商管理部门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办照工作。凡符合登记条件的,工商部门应简化登记程序,免收登记费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从20*年起县财政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种养区域特色明显、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县财政给予一定的扶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优惠政策,在信贷资金上要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特别是在小额贷款上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倾斜。县财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贴息支持。鼓励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联的企业,同合作社建立信贷联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

(四)在农业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的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过论证筛选,可以纳入政府农业开发和科技开发项目的,实行专项扶持。

(五)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初级加工、包装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机作业、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和畜禽配种,疫病防治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被确定为国家或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文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用地、用电及农产品运输方面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种养基地等需要的农业用地,在坚持“依法、自愿、自偿”的前提下,由村委会组织协调,动员群众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方式优先解决;合作社种养等生产用电、用水由电力、水利等有关部门开辟合作社用电、用水绿色通道,并给予适当优惠;全县从事农产品运输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对持有“绿色通道通行证”的农产品运输车辆,在其运输过程中,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拦车检查、扣押和罚款。

(七)强化人才支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工作,由县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鼓励有一定技能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合作社去兼职;鼓励农村能人大户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在推荐劳动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候选人时,给予一定倾斜。

(八)健全督查机制。设立合作社经营环境投诉专线,由纪检、农工等部门落实专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对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奖励政策

1、给予奖励的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各项章程、制度健全,运作规范;

(2)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合理;

(3)有健全规范的会计核算,有社员公积金账户,有供应台帐、生产台帐、销售台帐;

(4)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收支账目,每年不少于两次;

(5)每年合作社成员增长5%以上;

(6)产前统一代购生产资料占成员所需生产资料总量的40%以上;

(7)产中搞好技术支持,每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00人次以上;

(8)产后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占成员所产农产品总量的60%以上;

(9)成员年收入高于非成员收入30%以上;

(*)合作社净资产达到5万元以上;

(11)对从事蔬菜、畜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参照华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标准执行;对从事林果业、手工业和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一定规模,能带领社员共同致富。

符合以上各项条件、带动社员增收明显的,经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审定,一次性对其给予3万元的奖励。

2、确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市级示范合作社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

3、对符合奖励条件第1条,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由县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对其给予适当的扶持资金。

4、对经工商部门登记发证的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经销农副产品成绩突出者,参照合作社奖励办法予以适当奖励。

四、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运用建设现代农业的理念,积极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促进和保障我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坚持重点扶持、典型示范、鼓励发展、规范运作的原则,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发展,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1、加快发展步伐,做大合作组织。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量超过800家,年度新增150家,力争达到160家,比上年增加20%,其中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个数新增30家,力争达到50家,总量达到200家,比上年增加30%,加入合作组织成员数比上年增加30%,同时,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专业协会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转型为专业合作社,使之在市场竞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详见附表)。

2、开展示范建设,做强市级示范。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做强一批市级示范合作社,力争2012年涌现一批年产值5000万元和亿元的合作社,重点在家禽养殖加工、草莓种植、林木花卉、粮油加工、蔬菜种植等主导产业方面突破。

3、规范运行机制,做优合作组织。一是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引导合作社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框架下寻求合作效益;引导合作社严格制定和执行章程,坚持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和按股份分配,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引导合作社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建立成员个人账户。对政府扶持的无偿资金,要记入合作社成员帐户;二是优化合作绩效,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大力进行配合与合作,鼓励成立合作联合体,延长产业链条。

4、创新合作形式,做新合作组织。在合作形式和合作领域上不断创新,除大力鼓励生产合作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信用合作、金融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的合作方式,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开展统一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优势产业形成;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鼓励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的合作。涉农金融机构可对合作社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逐步提高授信额度。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合作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合作知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合作典型,启发教育农民增强合作意识,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激发其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组织县(区)农业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人员外出观摩学习、开拓眼界,加强合作经济组织指导队伍管理建设。

(二)加强规范指导。认真组织实施以“四有八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百家示范工程活动,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指导和帮助示范点修改完善组织《章程》,明晰产权。进一步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为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指导合作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民主管理、利益分配、风险保障、自我积累和监督约束等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三)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奖励一批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一批规范起步的合作经济组织。2012年创建30家左右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奖励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2012年度内新设立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进行补助。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以县(区)为单位,每县培育3-4个县级示范合作社,每区培育1-2个区级示范合作社。

(三)组织培训辅导。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方法灵活的要求,举办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班,培训一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骨干和能手,普及合作经济基础知识、合作组织财务会计知识、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知识;建立业务和技术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开展分行业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通过组织培训、开展宣讲活动等多种手段,造就一批合作组织业务骨干。

(四)建立联系制度。建立起一支热爱合作组织工作、业务能力较强的指导、辅导员队伍。县(区)和乡镇农经部门要明确专人担任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制度,确定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创建示范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一对一的联系指导、协调和服务,帮助其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完善机制、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

(五)做好考评工作。对照《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制定年度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12年度的奖补申报、审核和评审工作,确保工作全面客观公正。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4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农村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经营活动中实施的联合或者协同行为时,可以适用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但是,农村经济组织的含义和外延范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农村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经济组织,如不能将其中适格的农村经济组织厘清,将不能准确地适用农业豁免带有保护倾向性的制度,不仅不能给农村经济组织应有的保护,而且容易破坏反垄断法的基本精神,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

2我国现存的几种界定路径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现有法律中存在有几种相关的界定路径,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都不能为农业豁免制度界定出适格的农村经济组织。(1)《宪法》第八条第一款。该条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了规定,该条所说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强调的是集体经济及其成员的权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很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渐渐变得复杂化,而且该条将合作组织的经营范围扩展为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这些范围内的合作经济是否全都适用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也是值得怀疑的。该条把合作经济认同为集体经济,也不符合现代合作经济的特征。(2)《民法通则》第二十七条。该法律条文规定了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根据该条规定,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从事商品经营。这一主体历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农户的概念,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而非是一个经济组织。(3)《农业法》第二条。该法律条文规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业企业和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但对这些组织的经营范围、具体业务等并没有限定,扩大了反垄断法农业豁免的范围。(4)《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该法律条文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此条的规定较为细致,从目前的研究论述来看,合作社可以作为反垄断法农业豁免的经济组织,但农业豁免的经济组织并不限于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成条件可以为我们探讨农村经济组织的标准带来极大启发。从以上论述来看,现有立法对农业豁免制度中的农村经济组织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我们需要寻求新的界定方法。

我们认为,这些途径之所以不能直接用来判定农业豁免制度中的农村经济组织,主要原因是不能立足于农业豁免制度的基本理念,农业豁免制度是为了保障农业这个特殊领域的有效竞争,给予农业生产者的特殊保护,最终目的是为了农业生产者能够像其他领域的商业主体一样公平竞争,促进农产品的有效流通及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在界定农业经济组织时,必须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者的交易地位,以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为宗旨,促进农业领域的公平竞争。这样才能够得出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又不与反垄断法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界定标准。

3对美国农业联合组织之界定方法分析

美国农业豁免制度中对农业联合组织的界定十分详细,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的判例分析,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研究我国农业豁免的农业联合组织前,须先了解美国的界定方法。

3.1美国对农业联合组织豁免的立法背景

作为第一个设立农业豁免制度的国家,美国的立法却经历了非常坎坷和缓慢的过程,早在1804年就有一批康乃迪克州的奶农们组织起来联合销售他们的牛奶和牛奶制品,美国法典第十五章第一节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联合及限制交易的共谋行为”,第二节规定“商业领域内禁止任何垄断,试图垄断,和共谋垄断的行为”,可以看出,作为最重要的反垄断法,谢尔曼法并没有给予农业以豁免的优待,农业联合组织的联合行为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之上。即便是1871—1876年的国家农人协进会运动也并没有使农业联合组织的处境得以改观。直到1914年,国会为了平衡各方面压力,制定了克莱顿法,根据美国法典第十一章第十七条规定给予“那些为了互助、没有资本、不盈利的劳动组织、农业组织、园艺组织”以豁免的待遇,允许这些组织为“合法目的”进行联合活动。尽管如此,该法并没明确这些农业联合组织受豁免的具体活动,还将这些组织限定为没有股本、不向股东分红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组织筹集资本的需求,而实际上,很多合作社为了筹集包装、经销所需的巨额资金,都发行了股票[1]。1922年国会通过的凯普沃斯蒂德法,将克莱顿法规定的豁免主体进行了扩展,不再对其主体的盈利性、资本性进行限定,将豁免的主体规定为“以农民、种植园主、牧场主、坚果或水果种植者,或者乳品场主身份参与农产品领域生产的人”,根据美国法典第七章第291条规定组成的“有资本股份或无资本股份的……协会、公司或其他联合形式”。在此引申出了“参与人”的概念,几乎囊括了所有农林牧领域的人群,同时要求他们在联合组织中投票时须遵循1人1票制度及组织每年基于股份或成员资本给成员的分红不能超过8个百分点等一系列制度。随后,美国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基本都以凯普沃斯蒂德法为蓝本。

3.2从凯普沃斯蒂德法看美国豁免的农业联合组织

尽管凯普沃斯蒂德法最终确立了对农业联合组织的豁免,但该法对农业联合组织的豁免非常慎重,并对农业职合组织的豁免条件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规定。(1)从成员组成来看,农业联合组织的成员必须为农业生产者。在克莱顿法和凯普沃斯蒂德法中均有条文体现。(2)从对成员权利的限制条件来看,农业联合组织的任何成员不能因所持的股票数或投资多少,而拥有1个以上的投票权,或者联合组织每年基于成员股份或成员资本给成员的年回报率不能超过8%。8%的条件限制了成员从联合组织获取的回报,将联合组织的行为的主要目的限定在了非营利范围之内。说明凯普沃斯蒂德法不仅允许农业联合组织可以有资本,而且可以适当地向成员分红。议员Volstead在谈到这一点时,指出允许联合组织拥有一定的股本是因为“联合组织至少需要必要的资金运作,需要储蓄部分资金以备弥补运营中所易遭受的损失”。

至于将回报率限制在8%,则是为了“使协会的运营建立在作为生产者的会员的利益之上,以防某些会员控制协会,将分红建立在投资的基础上而不是资金利用的基础上”。(3)从组织的目的来看,农业联合组织运行的目的必须是为了成员的利益,同时要求联合组织处理的非成员产品价值不得超过成员产品价值。要求反映了凯普沃斯蒂德法制定者的意图,是保证成员掌握着联合组织的最终控制权,组织的豁免资格不能成为非成员活动的保护伞。非成员的产品是指“并非成员实际生产却被成员销售的商品”。成员的产品是指由成员生产的产品。要求用来防止某些富裕的生产者通过组建联合组织,大量地从市场上购买货物对市场施加不利影响,从而限制某种商品的交易。

综合上述对美国农业联合组织的分析,美国豁免的农业联合组织是由农业生产者组成,以追求成员利益为目的,组织成员进行共同加工、准备销售、运营和销售的联合组织。该联合组织可以表现为合作社、公司或其他组织形式,但它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该联合组织的成员必须由农业生产者组成;

(2)该联合组织的成员不得因其拥有的股票或投资多少而拥有超过1票的投票权,对成员按所持股票或投资的分红不得超过8%;(3)该联合组织所处理的非成员产品价值总量不得超过处理的成员产品价值总量。

3.3从美国判例看豁免的农业联合组织

尽管立法上美国对农业豁免制度已规定得十分详细,但是,它却与美国的谢尔曼法存在如何协调的问题,“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2],国会将谢尔曼法是否适用于农业联合组织的问题留给法院去决定。

从表1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农业联合组织和其组成者———农业生产者相辅相成,不仅要求个体农业生产者必须组成农业联合组织才能得到豁免,而且农业联合组织也必须以农业生产者为组成人员,或者有投票权的成员由农业生产者组成,才能得到豁免。美国的农业豁免制度只豁免农业联合组织这一种主体,个体的农业生产者只有组成农业联合组织才能得到豁免。单个农业生产者只能以联合组织的形式“联合行动”,协议垄断行为是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的。如某个鸡蛋商不能和其他鸡蛋商协议他们销售给买家的价格,法院可以据此认定这两个生产者为排除竞争的行为。而对于农业联合组织来说,组成人员必须全部为农业生产者,如存在有非农业生产者,这些非农业生产者必须是不享有投票权的,否则,该组织也将不能获得豁免。

(2)对综合性企业的豁免资格,法官中存有异议。在案例4(UnitedStatesv.Hinote)中,完全整合公司DPC就是因成员中有“交易中间商”,法院认为他们不承担农业生产的风险,属于非农业生产者,从而使DPC整个组织不能得到豁免。在另一案UnitedStatesv.NationalBroilerMarketingAssocia-tion中,美国童子鸡销售协会(NBMA)也因同样的原因没有得到豁免,但在审理该案中,White大法官的异议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认为有些综合性的企业不仅是购买成鸡的加工商,而是购买并饲养直到他们能够销售,同时还从事鸡的加工工作,这时就应当说这类综合企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应当认定为农业生产者。

(3)对农业联合组织的规模和成员选票制度,司法中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从规模程度上看,农业生产者的规模大小并不影响农业生产者的身份认定。从选票制度来看,对农业联合组织的成员选票制度,并不是严格限制1人1票的,农业联合组织中成员不能因其所持的股票或投资的多少,而拥有多个投票权与年投资回报率不超过8%,这2个条件中仅要符合其中1个条件即可,并不需同时具备。有些联合组织为了吸引资金,允许成员拥有多个投票权,而要求投资回报率必须控制在8%以内;或者这多个投票权不能建立在成员所持的股票或投资的基础上。这样规定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防止他人攫取团体的管理权,然后将其作为股东赢利的工具来经营管理[10]。

3.4美国农业联合组织界定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对农业联合组织的界定经过了长期酝酿和讨论,在认定农村经济组织时,美国立法及司法判例都十分强调对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突出体现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特征,这对于我国认定现代反垄断法所要求的农村经济组织来说,尤为重要。美国农业联合组织产生就是为组织成员利益,在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方面设置了多种条件,农业联合组织并不像一般的商业化公司组织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保证全体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为了达到目的,农业联合组织中的农业生产者拥有产权、民主管理权、受益权的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在建国初期带有浓厚的改革的痕迹,政府参与性较强,农民自愿性较差。这种改革的痕迹直接影响了现今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在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后,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对政府部门仍有依赖,有的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有的是由原来的乡镇企业直接摇身一变而来,甚至有的地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成为地方政府业绩的表现,因此,在判断哪些农村经济组织可以得到反垄断法豁免的待遇时,必须借鉴美国的判例研究经验,基于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基本原理,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及组织性质进行全面的判断分析,使农村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生产者利益,突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特征。

4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4.1建国初的农村经济组织

认为:“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11]。”在这种经济理论的指导上,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共产运动,在农村中表现为开始对小农经济的改造,逐步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生产和占有[12]。“在逐步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农村中逐步出现了3种典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这3种组织在成立过程中带有浓厚的经济改革的特征,政府介入的成分太大,虽然表面上来说是农民自愿式加入,但是,那个年代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灌输,使得农民在思想上已经完全不能自由地支配,合作社实行的公有化制度,将很多生产资料甚至是生活资料都由合作社来统一计划式地供应,而不入社的农民就得不到这种供应,因此,农民实际上在入社退社方面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在这样的组织内,生产资料等物品全部归公社公有,农民没有所有者权益,对从事的农业生产实质上也不承担风险责任,与反垄断法的豁免理念完全不相符。因此,我们所说的反垄断法豁免的农村经济组织绝不能追溯到这3种组织形式上来。

4.2改革开放后的多种合作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中慢慢建立起来,农民对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重新获得了所有权,对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也承担起作为所有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反垄断法豁免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的出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又把农民从原来集体的合作团体中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分散的、独立的个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分散的独立小农户是无法承担市场风险,犹如美国凯普沃斯蒂德法制定前独立的个体农民面临的状况,这也是反垄断法豁免制度的农村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的良好土壤,关键是为了实现农业联合组织从官办到民办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体可以分为5类:(1)由科技协会发起建立的,(2)由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政府事业单位及乡村干部发起建立的,(3)由供销合作社发起建立的,(4)由龙头企业发起建立的,(5)由农村中的专业户、经销大户等自发建立的。据农业部统计,到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品行业协会的总数已超过15万家[13]。

5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界定的资格标准

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分析,借鉴美国的立法经验,我们认为,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的农村经济组织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成员的利益,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组织以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最终目的,我们将这条件称为“民享”。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必须以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目的,目的必须贯穿农村经济组织的整个运营过程,这是获得反垄断法豁免的前提条件。(2)组织的成员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我们将这一条件简称为“民有”。农村经济组织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实现成员的共同利益,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条件。是否可以有非农业生产者的成员的问题,我们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组织的数量较低,农民的参与性并不是很强,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在保证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地允许非农业生产者的加入。非农业生产者所占比例,我们认为可以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规定,将比例控制在5%以内。(3)组织的管理方式为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方式,我们将这一条件简称为“民管”。成员必须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组成经济组织,并给成员以出入自由的权利。成员对农村经济组织则实行自我表决、民主管理的方式,每个成员仅能享有1个投票权,俗称1人1票,这是保证农村经济组织权利非集中化的条件,也一直是反垄断法所追求的立法目标[14]。农村经济组织的投票权不能集中到少数资金雄厚的成员手中,但为了满足合作组织吸纳资金的需求,美国的立法有了一定的变通,组织成员可以拥有多个投票权,但前提是这多个投票权不能建立在会员所持的股票或股金的基础上,或者如果合作组织按成员的股票多少而拥有了超过多个投票权的话,那么成员的股金分红就不能超过8%。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变通模式,在保证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1人1票制度作变通规定,一方面是提高对农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解决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的附加表决权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要获得反垄断法的豁免,必须符合3个条件:组织目的必须是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利益;成员组成必须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组织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自愿联合的方式。我们认为,我国反垄断法所指的农村经济组织应当是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成员,以成员共同利益为经营目标,由成员自愿联合组成并由成员对组织内部事务进行民主管理的经济合作组织。综上所述为民享、民有、民管。

6我国几种农村组织的具体分析

从我国的法律实践来看,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但显然并不仅限于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下面从我国反垄断豁免制度的原理出发,对我国目前的几种具体的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析。

6.1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功能是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购销、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由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的矛盾[16]。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中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合作社成员的特定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以自然人的农民为主体,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总人数的5%,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单位不能成为成员。(2)成员身份具有不确定性,合作社采用“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开放性管理方式,对成员的加入与退出不得实行任何强制措施。(3)合作社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在管理方式中也采取1人1票的表决制,为了进一步地吸引资金和交易量,可以根据成员的出资额(或交易量),某些成员可以享受不超过基本表决权总量20%的附加表决权。我们认为,上述法律特征与反垄断法豁免制度中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豁免条件是相吻合的。但是,从现实生活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了一些特殊问题,仍需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注意农民专业合作社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实中可能会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江苏省苏南地区出现的农地股份合作社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它们都具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法律特征,仅是农民在入社时的出资方式有所不同,并非是一律以现金出资,可以以承包地的经营权或量化到名下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份额来出资。《江苏省农民合作社条例》就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础上,结合了江苏的实际,将这2种农民合作社也纳入了合作社的范畴,应都属于农业豁免制度的主体。

其次,防范一些非合作社的组织冒充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国家对农民合作社在财政、金融及税收上都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反垄断法的出台又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得到豁免的待遇,因此,很多地区的某些非农民合作社的企事业等组织摇身一变就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我们调查时,就出现某个所谓的养鸡合作社,由老板出资,其中的“社员”并没有出资,仅是在工商登记时挂了社员的名字而已,老板将鸡提供给社员饲养,当社员把鸡养大后卖给老板时,老板扣掉其先前为社员买鸡的成本后再付给社员,这种形式在全国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公司+农户”的形式,但当看到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优惠政策时,往往会充当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些地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一股风气,甚至在某些地区以合作社的数量作为村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出现很多由村干部兴办的合作社,根本就没有农民成员的存在。这类所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不能算是农业豁免制度中的农民合作社。

6.2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工商业经营者自愿参加,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民间社会组织。它在资金来源、内部机制等方面都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也不受制于政府[17]。它与合作社不同的是,它代表全行业的利益,而不仅代表成员利益,是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组建的,仅能收取会费,在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社团登记证,属社会团体,不能从事经营活动,收益不能分配,成员间关系比较松散。

6.2.1农业行业协会

农业行业协会是以农业领域内具有同行业企业为主体,自愿组成的横向行业管理组织。从性质上来看,行业协会本着行业普遍利益的本位对该行业进行干预,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引导整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18]。农业行业协会是一种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

6.2.2农产品行业协会

农产品行业协会有时也被称为农产品商会,它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不搞业务经营,只收取一定的费,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大区别是它的成员主体不一定是农业生产者,而是特定产业链内的所有公司和企业。它与农业行业协会的区别是农业行业协会是一种横向的行业管理组织,而农产品行业协会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组织。从上述分析来看,无论是农业行业协会还是农产品行业协会,它们作为一种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满足农业豁免制度的要求,但从它的组成成员来看,农业行业协会是一种横向的联合组织,全行业的成员成分过于广泛,农产品行业协会则包括产业链内的所有公司和企业,这与反垄断法农业豁免制度仅仅保护承担农业生产风险的农业生产者的基本趋向是不符合的。我们认为,应当强调从成员组成来区分对待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只有以农业生产者为主体的行业协会才能得到反垄断法的豁免。

6.3部分乡镇企业

前文提到由个人投资兴办,承担农业生产的私有企业是农业生产者的一种形式,可以获得反垄断法的豁免。这里所说的是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超过50%,或者虽不足50%,但能起到控股或者实际支配的作用。“乡镇企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具有边缘经济和交叉经济的特征”[19],因此,生产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对从事不同经营活动的乡镇企业要加以区别对待。有些乡镇企业,从成立之初就承担着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服务任务,日常经营范围是为集体成员提供农产品生产、销售、运输、储存等,这部分乡镇企业就可以是反垄断豁免的主体。有些乡镇企业的活动则完全与农业无关,如经营方便面、造纸、旅游等其他活动,这种乡镇企业根本就谈不上为成员提供生产、销售、加工、运输等服务,经营活动与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没有关联,它仅是定期为成员分红,本质上就是成员进行投资的途径。这种乡镇企业不能成为反垄断豁免的农村经济组织。

6.4村民委员会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委会性质上属于政治性的基层组织,主要任务是为村民提供公共事务,而不是谋取经济利益,不属于经济性组织,不属于农业豁免制度中所说的经济组织的类型。

6.5农村信用合作社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5

xx市国税局:

xxx合作社于20xx年7月15日成立,合作社现有社员13名,经营范围为:组织收购、清洗、包装、销售社员生产的水果、蔬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税[20xx]81号第一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本社特申请贵局给予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特此申请,望批准为感

申请单位:xxx合作社

申请日期:20xx年8月22日

合作社免税申请报告二:

尊敬的税务局领导您们好:

我们是兰考县根良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成员的农副产品应以免税。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xx年7月1日起,其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必须品也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我社符合免税条件,请批准我社免税申请。

等 候 佳 音

申请单位:兰考县根良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免税申请报告三:

尊敬的**县国家税务局:

我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社于20xx年4月20日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并于20xx年5月5日在贵局办理了税务登记证,本社成员有150户,种植玫瑰400多亩,所产玫瑰花蕾及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药材市场及公司。本社财务制度健全,有固定财务人员,能够准确的核算各种税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成员的农副产品应以免税。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xx〕81号的规定,我社所种植及销售的玫瑰系列产品符合免税条件,因此特申请免交本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05-06至010-12-31的增值税,希望能获得贵局批准。

此致

敬礼

*****玫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0xx年5月6日

合作社免税申请报告四:

新民市国家税务局:

新民市中俊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于XX年9月14日成立,并办理税务登记,主要种植生产黄瓜、西红柿、芸豆、各种叶菜等蔬菜。属于农业生产者自产农产品,《符合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系自产农业初级产品。根据相关政策,我社享受免税政策。

特此申请免税备案。

新民市中俊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6

现实的问题

风险相对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具配套服务等农业产业,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低收益,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风险相较于其他行业和组织更为突出。一是自然灾害形成的风险无法防范;二是市场波动构成的风险无法控制;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员的变动对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影响较大,而且成员的从业经验不足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融资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的土地一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用益权抵押由于遭遇法律瓶颈目前尚无办法解决;农村居民个人房产由于集体所有土地性质且无房产证,无法办理有效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设施,如生产用房、冷库、大棚、鱼塘等大多无证或登记机构缺失,也无法实现有效抵押。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抵押担保问题突出,融资能力不强。

财务管理不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不具备专业资格,业务能力偏弱,且多数没参加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专业培训;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健全的采购、销售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对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的有效控制,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还有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也不规范,核算过程中缺少部分原始票据或相关证明文件等。

评级的原则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上述特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兼容性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等级审评应设置统一标准,能满足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需求。二是独特性原则。在指标体系设置方面,要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经济主体的运作、经营特点。三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调整的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应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及标准,列入以下具体事项,以信用履约、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和规范运作为核心,进行综合审评和信用等级的确定。

1.信用履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良好的信用履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社法人代表及主要股东个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无涉黄、赌、毒、黑等,社会信誉好;二是合作社法人代表及主要股东个人信用观念强,能按期履行偿债或担保义务。

2.经营规模。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基地规模、带动农户数、注册资本、社员人数、生产及服务性固定资产投入等。

3.经营能力。包括年销售收入、上年合作社统一销售社员产品比例、拥有或统一使用的注册产品商标数量、合作社年盈余额、原产地商标或无公害食品认证、政府表彰扶持等情况。

4.规范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定,还必须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及农业主管部门要求,定期上报有关财务、统计报表,为成员设立账户;财务管理规范,实行按季财务公开、按股分红、二次返利。

进一步的措施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体系,要对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进行分析、计量和评价,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违约风险的大小。同时,明确信贷准入制度,对参与信用评级、符合准入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贷款优先,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求。对信用评级为3A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贷款用途,利率可实行基准或基准上浮最高不超过10%;根据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额度最高可控制在100万元左右,以进一步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成本,吸引其积极参与评级,努力提高评级级数。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事主体 法律地位 

        一、对国外关于合作社法律地位的立法考察

从国外及一些地区的立法实践来看,其对合作社的法人地位通常有两种做法:独立法人类型与非独立法人类型。前者是在法人分类中,设立专门的合作社法人。如日本、德国;后者是在法人分类中,不将合作社法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而是把合作社视为公司法人(企业法人)的一种。如美国、澳大利亚。

        上述国外与地区对合作社法人地位的两种做法,前者(独立法人类型)无法纳入到传统的法人分类之中,而后者(非独立法人类型)虽然可以纳入其中,但由此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下面就作一简要概述。

在传统的法人分类之中,根据设立基础的不同,法人可分为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社团法人又有公益性社团法人与营利性社团法人之分。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区别是:前者先有人,然后由人出一定的资金构成法人的财产,而后者是先有财产,然后委任专门的人去管理或经营。公益性社团法人与营利性社团法人的区别是:前者本身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将其所得分配给社员,而后者则相反,本身以营利为目的,且将其所得利益分配给社员。

        那么,合作社是社团法人还是财团法人呢?根据上述区别,显然应为社团法人,因为合作社是由其成员——社员组成的一个团体,它是以人(社员)及其信用为基础的,在本质上是社员的集合体而不是财产的集合性,这表明合作社的人合性很强。合作社作为社团法人,具有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目标上的服务性三个显著特征。因此,对合作社的社团法人属性,已形成共识。在国外,合作运动者也大多主张合作社为社团性质的组织体。

        问题是,合作社是公益性社团法人还是营利性社团法人呢?对此,各国立法规定不一,学者间的意见也不统一。有人认为,合作社为公益性社团法人,也有人认为,合作社为营种性社团法人,还有人认为合作社是既非公益性又非营利性的中间法人。例如,日本商法便将农协等界定为中间法人,表明它既不是以专门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也不是公益性的一般社会团体。

        二、我国的立法规定

        我国解放前国民党政府于 1934 年 3 月 1 日颁布、1935 年施行的《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合作社为法人。解放后,我国大陆地区在 50 年代制定了一部合作社法草案,虽对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等作了规定,但终未问世出台。改革开放后,国务院于 1983年颁布了《关于城镇劳动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中国人民银行 1988 年颁布了《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农业部 1990 年颁布了《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等法规。

        然而,这些都不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由于一直没有颁布关于合作社的法律,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始终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规定。此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第一部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民事主体地位的法律,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在该法第四条对其法律地位作了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同时又在第 13 条对其设立登记作了如下规定: “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办理完毕,向符合登记条件的申请者颁发营业执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办理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由此可见,此次立法首先赋予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其次,又对其法人属性作了推定性的规定(从其登记机关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中可推知,立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视为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在不突破我国现行法人分类(即《民法通则》的分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法人)的前提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企业对待,归入企业法人类型,在登记时界定为企业法人的特殊形态。实际上,通过这次立法扩大了法人的类型。企业是比较宽泛的经济组织形态,我国现行企业的注册类型中,按大类区分,可分为依法设立的普通的非公司制企业(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大类。此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归入企业类型后,企业便被划分为公司制企业、普通的非公司制企业和特殊的非公司制企业(如合作社)三大类。公司是企业的典型形态,合作社是企业的特殊形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依法登记时,可登记为企业法人,但必须注明是合作社(或合作制企业),以区别于普通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样,也有利于国家和省里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的落实。

        为了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 10 条还对其设立条件作了如下规定:“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五名以上符合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成员;(2)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章程;(3)有符合本法规定的组织机构;(4)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5)有符合章程规定的成员出资。” 可见,该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参加人数、出资人、生产经营条件等作了统一规定,从而保证了其法人地位的确立。

参考文献:

[1]凌相权、马俊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条件篇8

1.以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一是要在研究流转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重点是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土地流转的力度。二是要在引导流转形式上下功夫,积极推广股份合作流转,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行机制,努力规范委托流转,积极推进季节性流转。三是加快建立健全以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力争2/3以上的县(市、区)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5以上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每村有1名土地流转服务联络员,力争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5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670万亩。

2.以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为目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总结推广温岭市经验,每市至少确定1个县,选择1个乡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将试点地的承包地块、面积、空间位置、用途、地类、等级、是否是基本农田等情况详细登记入册。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系统,编制承包土地GPS定位信息和空间位置分布图。

3.以保障土地承包权益为目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要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规范化建设,建立仲裁员定期培训制度,健全调解仲裁流程、工作规则等制度。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有新加强

1.以健全村经济合作社治理机制为目标,推进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建设。切实贯彻落实《**省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全面发放村经济合作社证明书,积极指导村经济合作社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深入推进村经济合作社“十有”建设,每市确定1个县开展“十有”建设和社务公开试点。做好村经济合作社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同步开展换届选举试点,全面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

2.以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石为目标,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认真贯彻落实浙委办〔2009〕75号文件,集体经济薄弱村要重点依托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持项目建设,以创新帮扶转化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对集体统一经营的各类土地或通过土地流转,结合政府扶持的土地整理、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开发村集体所有的现代农业项目。支持村集体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村级留用地,发展集体物业项目。总结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加强对集体经济发达村的资产财务管理,加大推进以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及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新增股份经济合作社100个,尚未开展改革的县(市、区),2010年都要开展试点,已开展的地方要进一步完善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提高经济薄弱村村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村主要干部的基本报酬。2010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增长5%。

3.以提升村经济合作社功能为目标,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推广绍兴县、余姚市“三资”管理经验,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内容由“资产”转变为“三资”;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将会计委托中心向“三资”委托中心转变,落实人员、经费和场所;三是农村财务监管网络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转变,全面实行会计委托、会计电算化、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乡镇、县创建活动。新增10个计算机监管网络县。四是村集体资产财务监管由“四位一体”向“村级民主监督、乡级会计监督、县级审计监督、实时网络监督、岗位责任监督”的五位一体监督体系转变。

三、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有新创造

1.完善农民负担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向村级组织收费审核制和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申报制度。按照“限额控制、源头审核、分类订阅、重点监控”原则,出台村级组织公费限额订阅报刊实施细则,既保障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又符合村级公费订阅报刊限额规定。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相协调的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相协调的相关课题调研,正确把握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与农民负担政策之间的界线,使减轻农民负担与新农村建设两促进。

2.转变监管方法。一是由对“少取”监管为主向对“少取多予”并重监管转变,探索建立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新机制,各地都要开展1次支农惠农政策大检查,确保支农惠农资金落实到户。二是从过去偏重面上一般性监管为主向对问题地区问题领域的重点治理转变,省里继续选择1个县作为省级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县,每市要选择1个乡镇作为综合治理乡镇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省级涉农收费部门继续选择一项重点内容开展专项治理。三是从过去单一的农民减负监管向减轻农民负担与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并重转变。要认真总结2009年10个县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经验,推广一批有成效、可操作的典型。进一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省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检查与审计。扩大省财政奖补试点,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要开展相应试点。

3.以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为契机,进一步营造农民减负的工作环境。各地要配合纠风办做好对全省民政、国土资源、农业系统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的“回头看”工作。继续加大明查暗访频次和力度,开展市县层面的交叉式检查,每县至少组织2次明查暗访,省市不少于1次,加强省对市、县组织暗访的督查和暗访案件的查处。继续做好农民负担专项考核,推动以考核结果的良好运用促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加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要有新提升

1.以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为目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省里将制定提升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农业创业政策意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各市、县(市、区)要当好党委政府参谋,积极争取并落实合作社的扶持政策。

2.以“五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实施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复评制度,全年新增规范化专业合作社1000家。各市要加大规范化合作社认定力度,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速度,省里也将继续组织认定一批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3.以全面提升壮大为目标,探索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已进入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发展阶段,各地要把工作的重点转到提升和壮大上来,积极开展合作社的经营机制创新,切实做大做强合作社。各市都要认真组织开展经营机制创新试点,组织开展同类专业合作社整合与重组、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功能(比如担保功能);也可以是发展连锁经营、“农超对接”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引入承包制、经济责任制、成本核算制、职业经理人等,优化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担保、资金互助等服务,解决贷款难题。省里将宣传总结各类创新典型,推出一批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模式。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新载体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明确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职责岗位和分管领导,提出工作目标和任务。今年重点是围绕体系建设,设计载体,发挥综合协调指导服务作用,掌握农业社会化服务情况。一要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规模经营为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土地流转,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打基础。二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做好设施农用地管理服务的通知》,争取为符合条件的农业服务化主体落实临时性配套设施用地。三要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全面开展以作业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以农机服务为基础的粮食、农机、植保、沼气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合作社进现代农业园区、进粮食功能区,或者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新建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继续对粮食、农机、植保、沼气等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认定。

六、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推进要有新招术

近年来,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任务重、人手紧、压力大的现状,总的来看,市、县农经队伍相对完善,但乡镇农经队伍断层明显。要继续保持我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务实中求创新。

一是要带着感情做农经工作。农经工作很辛苦,但做好了也会有成就感。近年来,我省的每块农经工作,几乎都出台了法律法规,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文件,年年都有创新,年年都有亮点,这都是大家带着感情做农经工作的结果。今后,要继续带着感情做,只有带着感情,才能用心、尽心和得心应手。

二是要借他力为我用,充实农经队伍力量。各地要建设好四支队伍为己所用。第一支是农村财务会计委托队伍,农村财务监管的很大一部分工作,目前其实就由他们在承担,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县里统一招考招聘,保障工作经费,有条件将会计委托中心升格为“三资”委托中心的,更要把队伍建设摆在第一位。第二支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人员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员队伍,目前土地承包管理的工作重心是流转,抓住流转服务中心,就可以把基础性的工作解决了,包括土地承包管理日常工作;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另一个重头是纠纷处理,去年一年,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后,全省的农村土地承包量下降30%,成效显著,今年,各地要全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充分借仲裁员的力,把土地承包工作的这一个重担挑过去。第三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队伍,现在全省60%的市、县(市、区)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运作得好的联合会,开展知识培训、网络营销,引导成员间的重组与联合,对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要充分重视这支队伍的力量,把指导、服务合作社的一部分职能,委托他们去完成。第四支农民负担监督员队伍,由他们提供线索,开展暗访,农民负担监管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上一篇:乡镇网络舆情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司法责任制改革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