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0:27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内涵;特点;功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由此看来,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课程的发展,而这正是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三项核心任务。

一、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的发展,它体现了主体取向的评价理念。同时,发展性评价又非常注重教学或评价对象成长过程中有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体现了过程取向评价的理念。因此,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集过程取向评价和主体取向评价两者的优点于一身的质性评价方式,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是指以促进婴幼儿的发展为目的,以关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为手段,以诊断婴幼儿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具体措施的评价理念。对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我们可以作以下阐释和理解。

1.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促进发展

传统的婴幼儿教育评价虽然没有像中小学那样给婴幼儿排名次,但是同样存在给婴幼儿贴标签的现象,只有少数“优秀者”才能得到教师的欣赏和重视,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大多数婴幼儿则成了失败者,成了传统评价的牺牲品。新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强调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结束后的鉴别、筛选工具,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婴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发展性评价承认婴幼儿个体之间的发展差异,但是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确定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致使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明确化、扩大化,而是要根据这些差异判断个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促进个体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总之,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促进发展”这一功能转变,评价的对象、主体、内容、方法、结果等都要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

2.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由于重在甄别,因此只关注教学的结果,很少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倡导的是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过程性评价,认为只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只是对过去的关注,不利于促进婴幼儿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一个过程,并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终结性的结果评价,更需要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应该通过关注“过程”来促进“结果”的提高,评价的重心在“过程”。

3.评价主体:从单一评价主体转向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教育评价中的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由本班教师负责评价,缺乏家长的参与,也缺少幼儿的自评、互评和他评,致使评价标准和信息来源都比较单一,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则强调教师、家长和婴幼儿都应该参与评价,通过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有效互动,使评价的信息来源更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真实。

4.评价内容: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全面、综合考察

传统幼儿园教育评价侧重评价婴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如很多量表和测验工具都是针对婴幼儿的某一方面发展内容设定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则强调对婴幼儿发展的所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主体取向评价的思想和理念,对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导向和调控作用。

5.评价方法: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教育评价方法大多采用量化评价、分数评价,用数字来表示婴幼儿的发展状况。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则强调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运用质的分析和评价方式对量的评价结果进行整合,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如记录和收集能够反映婴幼儿成长与进步的事件、作品以及成人对婴幼儿发展过程所作的描述性记录等资料,在综合分析评定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婴幼儿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指导策略。

6.评价结果:强调对婴幼儿原有发展状态的改进

传统教育评价关注的是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则强调对婴幼儿原有发展状态的改进作用,强调针对新起点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恰当的教育指导策略,促使评价对象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二、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婴幼儿的发展,与传统幼儿园教育评价倡导的评比功能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具有与传统幼儿园教育评价不同的特点。

1.指向性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者在充分把握婴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策略。也就是说,发展性评价其实是一种诊断性教育手段,通过专业人员的诊断性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发展。

2.即时性

已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速度越快。所以,对婴幼儿的发展性评价应该即评即定,年龄越小,评价的即时性特点就越明显。

3.情境性

评价是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工具的指导下对评价对象在某种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在不同情境中,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刺激,婴幼儿会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对婴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要有具体情境的限定,没有特定情境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

4.个别性

婴幼儿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家庭因素、婴幼儿自身特征以及周围人群的影响等。因此。发展性评价必须基于婴幼儿个体的发展特点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婴幼儿发展的功能。

三、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评价结果对评价对象的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展具有定向引导作用。教育目标的设定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引导作用。但是婴幼儿的发展能否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必须通过评价手段进行评定。也就是说,教育目标的设定对婴幼儿发展的导向作用是间接的,要通过评价这一工具才能实现。因此,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对婴幼儿的发展具有更为直接的导向作用。

2.诊断功能

所谓诊断功能是指婴幼儿发展性评价能对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建议。

3.记录功能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的运用,所以通过评价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个体成长的点点滴滴,为科学诊断和教育活动调整提供充分的依据。

四、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使用婴幼儿发展性评价时,评价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发展性评价的功能,还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工具的合理、有效使用,促进婴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1.建议性原则

使用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应遵循建议性原则。评价的功能是为婴幼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适宜的指导策略,而不是对婴幼儿进行排队或比较,甚至得出一个婴幼儿不如另一个婴幼儿发展得好的结论。也就是说,评价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婴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针对婴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出有意义的指导建议,促进婴幼儿的发展。

2.过程性原则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原则是指评价内容关注的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强调通过记录的方式动态记录婴幼儿发展的过程,如坚持在一日生活中记录婴幼儿的发展状况并对其进行评价,这将有助于教师发现婴幼儿的进步和不足,从而分析原因,施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影响,进而改变婴幼儿的原有行为。婴幼儿发展性评价就是这样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不足的过程。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过程性原则要求教师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从中发现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记录的材料和信息的多少决定了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导向功能发挥的实效性。

3.多元性原则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评价主体可以是专职教养员、专家,也可以是婴幼儿的家长或同伴,还可以是婴幼儿自己。评价主体的多少或什么人适合作为评价主体没有严格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婴幼儿周围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评价并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主要取决于评价项目的多元化,如评价婴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就要更多地参考医学领域的婴幼儿发展规律,评价心理发展水平时则要更多地依据心理学研究中的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应用更应该体现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任何一种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都有特定的评价项目和目的,并不是全能的,因此评价婴幼儿的发展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并且将通过不同评价方法和手段获得的评价结果加以整合,综合评定婴幼儿的发展水平。

4.全面性原则

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要对婴幼儿个体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完整评价。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取决于个体各个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者应该避免用婴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代替其发展的整体水平,更不能以其优势发展方面的水平代替全面发展水平,否则会影响评价者对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作出准确评价,这对婴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婴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评价的目的是要促进婴幼儿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评价者应该遵循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全面性原则,发现婴幼儿发展的强项和弱项,在鼓励强项发展的同时侧重关注弱项的发展,提出适宜的改进措施和意见,促使婴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个性发展;影响;幼儿

0引言

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是从幼儿教育开始的,幼儿园是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但是在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学前教育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看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所在,更多的注重的是学生在幼儿园掌握的技能与知识的多少,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放在次一等的位置,更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必要引导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幼儿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导教师正确开展学前教育,帮助幼儿实现个性的良好发展。

1当前学前教育中幼儿个性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学前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大行其道,很多幼儿园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进行教学模式调整,已经严重脱离时代的节奏。目前存在两种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比如虽然教师指导小组合作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盛行的仍然是集体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纳入到教学中去,难以有效实现幼儿个性发展。

2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涉及到智力教学、心理健康教学等诸多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加上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普遍很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学前教育,做好相关工作,能够有效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2.1促进综合全面发展,为个性发展的创造条件

学前阶段是幼儿最早与社会进行接触的阶段,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处速发展的阶段,需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培养,从个人表达、智力开发等层面进行培养,实现幼儿综合全面的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条件。在这个阶段的培养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开展,比如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游戏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实现个性的发展。但是幼儿普遍具有依赖性,游戏时可能会因为没有找到同伴而哭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击幼儿,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以后再次遇到问题时幼儿才能够独立去解决问题。

2.2实现性格培养,实现幼儿人格发展

幼儿阶段是幼儿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个人来说,好的性格可以影响其一生,教师要抓住这个阶段开展教育工作,灵敏把握孩子内心可能发生的变化,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认识,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让幼儿拥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想法。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获得健全的人格。比如引导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勇敢,让外向的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交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尝试让外向的孩子来带动内向的孩子,实现多重教育目的。

3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和富有个性发展

3.1为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刺激,最终变成相应的样子。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最重视建立在其日常学习生活所接触到的环境的作用。从个性的定义来说,人在与环境不停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独特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性的心理品质的综合就是个性。一个人是否有好的个性深刻地影响到其未来的人生发展走向,而幼儿阶段是人的起步阶段,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无论是性格、情感还是自我态度与情感都获得快速发展,相对来说个性具有塑造的可能性。学前教育就是在把握幼儿个性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综合各方面因素来为幼儿的个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教育环境。比如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专门的教学区域实现对学生的友爱互助、礼貌谦让等个人品质的培养,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激发幼儿的自我创造力与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独立性等等。

3.2将家庭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教学共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潮流,备受关注。幼儿的个性发展深受家庭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加上每个家长会有着不同的职业与人生经历,在个人能力与素质层面也会存在差异,但是在自愿平等的原则下,家长都会积极配合学前教育的开展,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需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充分利用家长会等方式面对面地与家长分享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明确提出需要家长在家庭中配合的工作,站在家长角度的教学结合孩子的实际问题来选择合适指导内容,同时要注意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积极创建恰当的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激发家长的教育潜力。从家庭教育指导层面来看,教师要指导家长从过去简单的指导方式向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发展,积极主动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过去,引导家长化被动为主动,使得家长的教育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家长们进行经验交流与互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育儿经。

3.3充分利用艺术教学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通过利用诸如美术、音乐等艺术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幼儿实现个人个性更加全面、平衡的发展。美术的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能够为幼儿表现自身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提供更多的素材,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能够被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比如在美术手工活动中,能够通过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来锻炼其眼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手工效果,对诸如剪贴、折纸等动作都需要进行重复训练与联系,协调动作。而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人的手的活动与脑的活动有着密切关联,手脑并用指的就是人的手作用中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又经过大脑进行加工后重新反馈到手。一般来说,动手开展的活动越多越复杂,对大脑产生的刺激就越强烈,使得思维活动获得更高水平的锻炼。由此可见,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开发手的动作能够极大影响到幼儿的思维发展,与此同时,还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有着额外的作用。美术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幸福感的积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加活泼、乐观的正面情绪。加上在美术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与进步都需要其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因此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幼儿进行情绪的合理宣泄,促进个人心理健康发展。音乐是一种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幼儿虽然很容易情绪外露,但是由于语言储备有限,很难用语言来全面表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借助音乐所具有的明显的情绪与情感抒发方式能够直观的地表达幼儿的情绪,因此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喜爱,听到音乐时常常会情不自禁手舞足蹈。音乐对幼儿的教育并不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开展的,它是建立在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优美动听的特点之上,在聆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情绪与性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就已经充分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因此他在《乐论》中有“夫声乐之人人深,其移风易俗,帮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的说辞。幼儿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任何一个简单的物品都能引起广泛的想象空间,而音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有着能充分表达感情的节奏与旋律,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之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相应的教育环境创建,确保幼儿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引导,实现个性全面平衡的发展。在过去的学前教育开展中,教师扮演着教学的实际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幼儿的照料者以及幼儿活动的统筹者等多种角色,而幼儿仅仅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容器而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虽然从表面来看幼儿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掌握了部分技能,理解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教育的过程充满了被动,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彰显,极大的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个人创造意识很难得到激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引导者,在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中互相成长、进步,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说教道理,还要肩负起引导幼儿个性发展,锻炼幼儿实践能力,激发幼儿创新意识的责任,将教育的主置还给学生。

4结语

幼儿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学前教育的助力,正是因为学前教育的开展,使得幼儿的个性形成与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是学生成为一个有着良好的性格与个性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看到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将具体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对国家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灵美.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7(08):233-234.

[2]孔亚南.学前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014(17):228.

[3]秦春杰.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个性发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11):108.

[4]王月莲.高师学前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的个性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497-498.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3

论文摘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包括教育目标小学化、课程设置小学化、教学过程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教学评价小学化等。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应采取的对策如下: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等。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对策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目前,许多幼儿园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评价标准的研制,都表现出小学化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标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无限制拔高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保教功能发挥不够,轻保而重教,过分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少幼儿园要求儿童识字,学习拼音、珠算、外语等,同时还给孩子布置了一定量的所谓的家庭作业,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后果。

2.课程设置小学化

一些幼儿园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包括拼音、汉字、计算、古诗等。还有一部分幼儿园开设了英语、珠心算等一些学科课程,仅保留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开展舞蹈、绘画、游戏等活动。另外,大部分幼儿园还设置了一些兴趣班,强迫孩子参加,孩子们每天在幼儿园从早忙到晚,回到家中感到很疲劳。

3.教学过程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园教学一般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如学习汉字的授课程序为:出示字卡或写在黑板上,由教师领幼儿认读;讲解字义,进行组词、造句训练;教师教给幼儿该汉字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开始反复进行书写练习,完全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过程相同。而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获取知识的活动愈来愈少;强调纪律性,儿童的自主权被无情剥夺。教师所采取的上述教育方式和方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4.行为规范小学化

不少幼儿园直接套用小学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儿童,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教师,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不允许插嘴、顶嘴与辩解,坐姿要端正,不能随便走动,回答问题必须举手,不能开小差,不准做小动作,课间不许奔跑跳跃,不许高声喊叫,等等。另外,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多数幼儿园所采用的批评惩罚措施也是带有小学化性质的。如一些教师往往对于“违纪者”采取罚站、严厉斥责、罚抄等处罚性措施,这些都是对小学生的行为要求,很明显把小学的行为规范搬到了幼儿园,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5.教学评价小学化

幼儿园教学评价注重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等内存,对幼儿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重视不够。一部分幼儿园设置了名目繁多的特色课程,如双语教育、艺术教育、珠心算、识字训练等,对这些课程的评价构成了幼儿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评价时,通常都选用小学的评价标准,采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测试有着详细的评分标准,而对于音乐、美术、常识等的评定,流于形式且实效性较差。

二、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是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发展心理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提高了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使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目前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1.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关注幼小衔接的同时,应确立能够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生活性的幼儿教育目标,避免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全面性是指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启蒙性是指幼儿教育应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获得初步发展。生活性是指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发现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使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并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并积极地去探索。

2.加强课程设置的生活性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把幼儿的需要作为出发点,选择那些有利于引导儿童从周围的生活世界中发现问题的内容。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不仅应考虑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而且还应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课程内容,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形成五类活动,这五类活动分别是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日常饮食、睡眠、早操、游戏、动植物的饲养培植等,都可以成为幼儿课程的内容。因此,在设置幼儿园教育课程时,应突破文本的局限,遵循孩子的生活逻辑,将幼儿生活世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创造性地设置富有个性的课程。 "

3.注重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

在“玩”的过程中“学”。“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学应更加注重幼儿的体验性、活动性、游戏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观察、操作、表述、游戏、小组讨论、户外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活动中引起幼儿强烈的求知欲,让幼儿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儿童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促进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有效手段。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可以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组织各种有利于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游戏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如阅读写字、数学发现、电脑游戏、角色游戏等活动。这些区域活动既能够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又能够防止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孩子们在学习基本的读、写、算知识的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游戏。

4.重视幼儿行为规范训练的自主性、快乐性

幼儿行为规范训练应以幼儿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应启发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约束,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采取愉快教育的方式,即寓教于娱乐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幼儿能形成愉快的情绪体验,因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方式。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形式,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利用游戏中的榜样作用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在游戏中要求幼儿自主体验和感知,利用游戏的结果对教育效果进行巩固和强化,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反复强化幼儿的正确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教师应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准确将自己定位在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一位置上。坚持这一理念,有利于真正落实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获得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幼儿园应努力创建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环境,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

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教师应在生活准备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对大班幼儿在坚持性、时间感、自主性等方面加强引导,适度地提高要求,以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规律的适应性。引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走进小学课堂,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大班后期,应适度设置一些学科化的课程,围绕提高幼儿自我认识能力、口语表述能力、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等展开,引导幼儿逐渐了解、熟悉并喜爱小学的学习生活。

6.提高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实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自然的方法,通过平常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对于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根据一两次成绩测试的结果来衡量,应更加关注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主动性以及情感需要的评价。幼儿园教学评价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儿童发展过程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主、幼儿、家长被动接受的做法,教师要以倾听者、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的身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耐心倾听家长、幼儿的心声,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幼儿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7.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协作共育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积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幼儿园应向家长开放,定期举办讲座,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使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并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为家长解惑答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基础。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体育游戏

关于幼儿的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热点,人们都在积极寻找正确的途径更好地发展幼儿素质教育。幼儿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健全幼儿的人格和心智,其次才是培养幼儿的智慧。“应试教育”必将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培养幼儿素质的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一、幼儿教育中体育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育因为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实行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常规教学模式。在教育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教授知识为主的中心主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出现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即使在20世纪我国颁布的幼儿教育规定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学的基本活动,但是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落实这一点。现在人才竞争激烈,幼教工作更加注重学业性质的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兴趣班等,而剥夺了孩子们参加体育游戏的权利。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大约三成的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幼儿体育游戏的重要性。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对幼儿教育的学习不足且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发现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接受调查的幼儿园中,有超过三成的幼儿园没有与体育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研活动。这些接受调查的幼儿园负责人和老师认为,幼儿园场地的限制、体育活动器材及参考资料的缺乏是影响目前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幼教工作者缺少学习如何举行优秀的体育活动的机会,没有机会进行进修,提高幼教工作者本身的教学素质。经过分析,其实影响幼教工作者开展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怕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一方面,不少幼教工作者因怕承担事故责任,降低了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不少幼教工作者缺乏熟练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力,缺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正规化的教育模式其实是违背了幼教法规,不符合幼儿的教育规律的,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必须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状作出彻底的改变,不仅要将体育游戏作为幼教的基本活动,让幼儿拥有参加体育游戏的权利,还要将体育游戏作为实现幼教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二、体育游戏的作用

体育游戏是体育和游戏的结合体,不是单纯的跑动,而是通过体力和思维的结合完成规定的动作,这类活动适合幼儿本身的年龄特征,具有以下作用:①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幼儿的体质。②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幼儿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体育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形式。简而言之,幼教活动能够通过体育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增强体质,使幼儿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学习一些自然以及人文知识,在促进体质增强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如此可见,体育游戏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而应该作为一个严肃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因此,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要增强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地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三、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重视体育游戏的开展,首先要提高幼教工作者对体育游戏的认识,体育游戏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体育游戏的教学内容应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发展幼儿身心健康为主要教学目的。通过将幼儿比较难懂的动作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实现锻炼幼儿身体、增强其体质的目的。这项活动是要求幼儿亲自参与到其中的,锻炼幼儿的活动适应能力,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然后,应提升幼教工作者对体育游戏的重视程度。对此,幼儿园应对幼教教师开展教学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转变传统“重学轻体”的教育观念,改善幼教教师的教学活动。另外,幼儿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促使教师积极了解幼儿的表现情况,注意对体育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体育游戏的教育效果。最后,幼儿园应加强对体育游戏的改革。①体育游戏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教育特点,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课程改革。②通过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体质健康的同时,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③在体育游戏中,注意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体育游戏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幼儿课程中来。

四、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应注意体育游戏的质量

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其质量好坏。健康是举行这些活动的前提,但在实践活动中幼教工作者出现训练太频繁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①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调整活动的强度,防止安全事故发生。②在参加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神态、心情,积极创设愉悦的游戏氛围。③注意对体育游戏的选择,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团队意识。

2.针对幼儿特点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游戏

幼教工作者应针对所教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游戏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幼教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孩子在年龄、体质、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上的差异,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选择方法,开展不一样的活动内容,因人施教,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弊端。因此,教师组织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3.体育游戏要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实行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幼儿的主体性,尊重幼儿、关爱幼儿。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创设的教育课程,充分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课程兴趣,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游戏活动,改变幼儿被动接受者的形象,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游戏活动的合作者,增强教师跟幼儿之间的互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幼儿处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中,在各种新观念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幼教工作者要更加了解幼儿的个体情况,关爱幼儿、尊重幼儿,加大对当代幼儿心理情况的研究,认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加深对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积极引导幼儿在体育活动等课程中全面发展,健全幼儿的心智和人格,为将来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德春,肖嵘.浅谈体育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2]陈星汝.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家教世界,2013,(02).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5

关键字:幼儿教育;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0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68

幼儿阶段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适时抓好幼儿的早期教育,可以对幼儿日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提高幼儿的自身素质。

一、全面性原则

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的教育主要在活动方面,而幼儿教育阶段的活动设计应该注重于让幼儿得到更加丰富而全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保障幼儿得到更加和谐而有益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就是使得幼儿得以全面发展,结合幼儿教育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根据幼儿的特征展开丰富多彩活动,不侧重不忽略。幼儿教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幼儿素质提高,而且还要保证幼儿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不特意强调幼儿在于某一方面发展而忽略其他潜质。

二、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就是把教育活动设计看成是一个整体,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教育整合主要有内容的整合、教育活动的整合以及环境的整合。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有意识地将于活动设计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教育活动的整合,强调幼儿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将平时在园内的生活以及活动进行整合,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整合。例如,在进行相关游戏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分组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参与活动的热情,幼儿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引导进行全面总结,可以培养幼儿之间自己尝试对活动的快乐,相互分享经验;教育环境的整合,将班级环境与幼儿园环境进行优化整合,使得教育环境更加适合幼儿平时的身心发展,使得幼儿得以愉悦活动,使活动的的意义得以最大化。

幼儿教育活动的整合性原则,应该注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注意个例,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理应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坚持对幼儿启发性诱导成长的全面教育。

三、游戏性原则

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的基本形式应该是游戏活动。幼儿的发展是幼儿自身去主动获得相关经验才能得到发展,而经验的获得则是幼儿得通过自身实践后方能不断地获得。在获得经验后,幼儿才能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成长发展。因此,要给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特性,设计各种相关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通过自身对活动的感知理解获得相关经验,得到发展。教师应该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注重幼儿的主观性,引导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活动经验,达到活动目的。

活动性原则理应注重的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而对于游戏活动的设计也应该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游戏活动的安排、设计,环境的创设,材料玩具的提供,都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经验及能力,使得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接触社会的范围小,而且他们在游戏中经常从事的是平行游戏,即幼儿独自玩耍着相同的游戏。教师在设计小班的游戏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例如积木游戏时,可以提供多套相同的积木,引导鼓励幼儿完成自己的创造;在指导方面教师也应以具体的示范、参与指导为主,而不是教师去教导幼儿完成。

(二)分层性原则

幼儿在每个年龄,不同的环境中的发展与能力与很大的区别,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注重幼儿不同阶段的特性,体现出游戏的层次性。因此,在进行拼图活动时,小班幼儿拼图的色彩应该更加鲜艳,例图应该更加简单有趣,但拼图的数量应该充足。在指导方面则着重于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拼造出正确的图形。而对于中班幼儿,拼图的难度应该有所增加。指导方面则要求他们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拼图有一定的构造思想。到了大班,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拼图,例如可以给他们提供需要填色的拼图,可以让幼儿在完成黑白拼图后进行色彩的填充。

层次性活动应该注重幼儿特征,结合幼儿的相关课程规划,引进幼儿游戏活动中。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提供给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继续探索学习,使得他们得到更深刻的印象。

幼儿期间,根据小、中、大班的不同特性,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对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的分层次性,这样可以使得幼儿激发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使得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获得相应的经验,得到适当的发展,这样可以让游戏活动得到最大化的收益。

(三)整体化原则

整体化原则是指将整个活动室的游戏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发挥整体优化的功能。例如,可以让幼儿以小组或者集体进行相关游戏活动。但是,这个动态系统要建立在幼儿自己主动性的基础之上,要由幼儿自行地来进行创造想象去完成他们的活动,教师的作用知识引导他们想象新的游戏情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去手把手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活动。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6

(1)陈旧的教育思想。经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园的幼儿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呆板,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德、智的教育,忽略了“体”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基础体操的发展。因此,要求幼儿教师要在进行基础体操的教授时,要时刻注意幼儿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发展变化,以便于能及时地满足幼儿对体操教学的需求。[1]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基本体操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基本体操的教学,对基本体操的教学只是应付了事、毫不重视,导致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发展受到了局限。同时,由于有些幼儿教师的思想较为顽固,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幼儿体操的价值认识得不全面,导致在教学中忽视了幼儿基本体操的价值。

(2)单一的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在进行基本体操的教课时,更注重的是增强幼儿的体质,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当前的基本体操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操的训练时,应更多地选择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只有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基本体操,减轻幼儿教师的压力。在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目标限制了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单一的教学目标也束缚了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对幼儿德、智方面的教育,失去了基本体操的价值。因此,在幼儿教师的基本体操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幼儿的体操教学的发展,不应只是局限在体质的教学,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3)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由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基本体操的认识度不高,因而在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操的教学过程中,影响了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幼儿的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基本体操的水平,带动幼儿的基本体操的发展。经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并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的,普遍都是师范类专业,缺乏对基本体操的教学认识,甚至有的幼儿园没有体操教师,只是用其他学科的教师代替幼儿基本体操的教学,局限了幼儿基本体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体质的增强也没有起到一个有利的作用。[2]同时,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水平不高,普遍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熟悉教学器材,甚至不知道教学器材是用来做什么的,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对基本体操的专业知识,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体操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要点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幼儿的体操教学的发展。

(4)幼儿的基本体操课程安排不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由此看出,教师对于课程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中,都忽视了对幼儿体操课的教学,根据对幼儿园一周课程的调查显示,在一周的课程安排中,只有一节或两节的体操课程,由于幼儿的体操课程的减少,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教师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较学思想。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幼儿体操教师要具有专业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加先进的基本体操的教学理念,增强基本体操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体操的教学发展,在基本体操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幼儿基本体操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育思想的转变,促进幼儿的体操发展。

(2)构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幼儿体操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儿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目标,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全面体操教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体质增强的教学,在体操教学的目标中要增加兴趣教学思想、技能教学思想、终身教学思想、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对幼儿的基本体操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体质、性格制定完善的体操学习计划,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体操的教学,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3)丰富幼儿的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幼儿的教育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丰富体操教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引进其他的体操教学器材,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儿教师要采取一器多用的教学方式,减轻幼儿园的教学负担,提高幼儿教师的体操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器材的转变,增强幼儿的体质健康,促进幼儿的全面性、科学性、健康性的发展。

(4)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载体,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幼儿教师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增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友谊。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积极地与幼儿做好朋友,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还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幼儿教师的教学。

(5)加强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在对幼儿体操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俗话说:好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因此,要加强幼儿园中对体操教师的队伍建设,创造一个师资力量雄厚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体操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3结语

基本体操在幼儿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基本体操的教学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基本体操教学,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促进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以及全面发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2.让环境成为幼儿动手操作的舞台。动手操作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其积累知识经验、丰富事物表象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让环境和材料与幼儿对话,是我们努力追求并力图实现的课程理念。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设立了“艺术节”“科技节”等特色活动,让幼儿走进环境,自主创造环境,让环境成为孩子表达情感、展示自我、获得发展的舞台。

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教育在如今社会大背景的推动下显得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顺承了社会需求对人才选拔的趋势,也突出了基础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优质发展,促进幼儿基本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园所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幼儿园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它因其特殊性。它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教育的起点,下面我们就其“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 注意沟通倾听,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咿咿学语到顺口成章这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与幼儿的沟通中,教师应多给幼儿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不开心的事情等,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该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对一些自我封闭、心里有阴影或深受家庭影响的幼儿,教师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们交谈,关注他们每天心理的波动变化,避开他们敏感的话题,敞开心扉,把他们真正地融入到集体中去。

二、 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与人如何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幼儿园生活也是一个个体不断融入集体的过程,各种性格、各种类型的幼儿融合在一起,正是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才造就了集体的丰富多彩。幼儿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双方交往的语言、动作,更要留心的是幼儿之间情绪的变化和动作的发展。有些幼儿可能会因为某些同伴的一句话就与其起争执或动起手来,双方争执的焦点可能就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教师此时的引导很重要,要让幼儿明白,理解并改变幼儿交往的方式,懂得在社会中和平相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们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人交往的快乐。对一些性格腼腆、性格孤僻的幼儿教师要多创造交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交往的乐趣。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不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顺承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三、 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想象、创造,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要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喜爱,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美在儿童的世界中没有固定的定义,正是因为他们好奇、他们童真,所以觉得好多东西都是美好的。一朵花放在耳边他们觉得美;一个蝴蝶结扎在头发上他们觉得美,自己的作品被教师评了一个大大的红花,他们觉得自信心十足……幼儿的世界被各种简单地美充斥着,他们觉得自己身在各种美的事物中自己也是十分美的,做事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对艺术领域中的美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和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知道互相比“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与机会,例如,在美工课《秋天的色彩》这一课中,我鼓励孩子想象秋天的落叶怎样画会更美,秋天的天空怎样涂色会更加真实,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由自主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使画面变得更加真实、完美。所以,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在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创造,在自我发现与自我总结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带领幼儿亲近自然,贴近生活,让他们置身其中去领略美也有利于孩子们更加有深度地去挖掘美,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精华。

总之,幼儿阶段是各种能力不断发展与培养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发展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趋势,而作为教育起点――幼儿教育,把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已是势在必行,打造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和开放式教育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幼儿园教育也会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孙爱月.要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J].幼儿教育,1982(2):1-3.

上一篇:全面发展理论范文 下一篇:广告策划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