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4-01-26 10:09:09

小学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1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认识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 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2

一、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对学习对象赋以更多更强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即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通过一切可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性问题,渗透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并不失时机地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会。

2.将认知过程与对社会的探求过程联系起来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合理地运用材料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提高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和参与社会的兴趣。其价值的功能就在于在关注和参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的价值、思想、方法与技术。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教养,其核心就是必须具有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意识态度,科学的价值规范,科学的行为方式等等。对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将不再仅仅是如何将知识通过自己的观念及恰当的方法演绎出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结构,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将知识合理的组织而转化为学生需要探究的关乎他们生活的问题。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在学习中渗透更多的科学意识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作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因为意识是有 目的行为的基础,科学意识就是指个体在行为前能自觉地反映那些科学的态度、价值、规范和技术。

2.将学习更多地看作是获得问题的解决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作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个体要能在这急剧变革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 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3.注重科学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不断地渗透科学技术及其价值与思想。

三、创造学生的无限潜能

社会离开了创造,单凭已有文化的传递与复制就根本谈不上发展,而社会的创造最终就是人的创造。要开发个体内在的创造潜能,就必须抓住个体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与色彩。因为不同的个体其创造的领域和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创造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又都是可能的。这也是我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策略之一。

1.在学习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能尽量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学习行为都能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获得自我满足。

2.学习中倡导心理表达的自由和开放

个体能量的充分释放就是心理表达的充分自由,在学习中,应能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 ,表达自己观点,表现自己欲望等自由。

3.注重不同学习模式的目标价值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其目标价值不在于展现不同的学习过程,而是作为一种手段,在于展现不同的启智学生独创性地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良好的情感品质是个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个体的情感素质则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个体在学习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实现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个体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数学学习面对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带有任何物质的和能量特征的符号。我们不仅要将小学数学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应看作是人格发展的教育。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1.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特别关注学生被激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满足的成功体验。于是,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就不能简单地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应开放到整个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一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体验。

2.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兴趣情绪状态

即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尤为关注的是怎样使学习成为学生在情绪状态下兴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些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 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采用某种防御机制而回避真实情感,引起人格混乱。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3

摘 要: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以生本教育为理念,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根据教学经验,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的大部分受教育时间都是在课堂上。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同时也是生本教育理念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刻。既然要充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并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

一、生本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1.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我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使得我国教育一直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传道授业,学生为受体,机械地接受外界的知识。这样的教育理念固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造力

数学是一门关于数字组合与空间计算的学科,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有助于对学生智慧的开发。通过学习数学中数字的运用,可以让他们懂得数学在经济中的作用;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对美学的理解;通过学习应用题,有助于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除此之外,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有助于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思考问题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引导先学,启发思维

引导先学就是指先让学生去学习数学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预习,这样的方法是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数学的魅力。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去尝试自己去学新知识,并且在学生学习完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理解的内容进行检测,可以出一些简单的试题让学生尝试去做。这样,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主动学习,而逐渐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上课内容。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写出一道题,让学生在下面运算。如:“70+18-28=”。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运算,看谁解答的最快。之后,教师再教一些乘除法的运算,这时应适当加深难度,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从应用题中学去读出数据,进行运算。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而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吸引到情境中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教师就可以设置简单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了解方程式的基本性质。首先,上课前,教师可以用语言引导学生,问学生是否用过天平,知道天平有什么功能吗?然后,教师拿出天平,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天平上,这两个物品的重量用a和b表示,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a往左倾斜。之后,再往右侧放一个b重量的物品,这时天平保持平衡。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写a=2b。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方程的基本性质了。

3.小组探讨,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应当是探索与交流的课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独自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之间彼此合作交流,给学生探讨的时间,从而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由于这章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子分别有两条腿和四条腿,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会容易些。当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派代表上台讲解,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师生关系,还有效地提高了上n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4

2010年,92岁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大田尧在清华大学作了一场精彩报告。他讲到:有一位农民朋友给他拿了一个苹果,用刀切开,指着苹果中的种子说,每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我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让它按照自己的设计图长成一个优质的苹果。而且我只施有机肥料,不施无机肥料,不用农药、杀虫剂,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虽然这样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与市场经济不相宜,但这样长出的苹果又香又甜。如果施加无机肥,虽然苹果长得又快又大,却不是原来种子设计的那样,那么就不可能又香又甜。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材料:

2014年中秋节,我回到农村老家,发现院子里的两棵长了32年的枣树,只结了屈指可数的、不丰满的枣子。树上的枝叶完全变了形,仍有枣花,像荒草一般。我诧异万分:为什么这样?原因是,树根下是家里的渗水井,洗衣服的水长期渗在树根附近,“磷”元素太多,所以枣树变形了。

阅读这个材料后,联想到小学教育工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孩子的天性,学校应构建高质量校本课程,要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教育是有规律的,孩子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教育周期长、见效慢、后劲大,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耐心等待,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孩子的资质不一样,即使是双胞胎,后天的成长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小时候,很多男孩的学习比不过女孩,俞敏洪、马云高考考了三年,俞敏洪进了北大,几乎总排在所在班内最后几名的位置,马云考上的是杭州师范学院大专班,但他们因为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有不服输的自信精神,分别成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和当今中国最当之无愧的“创业教父”。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和有效途径,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而展开的。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主要产品,是学校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手段。经过多年的探索,北辰区实验小学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创建目标,遵循每位学生的“设计图”,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元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努力提供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学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成立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下设课程指导中心,分管教学副校长任课程指导中心主任。下辖四类课程开发团队,即学科拓展类课程、实践体验类课程、健心健体类课程、艺术审美类课程。分别由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体卫艺副校长负责,负责本领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标准、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制度和校本课程的评价考核标准,实现课程管理规范化。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课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对“课程”这一基本概念还不太清楚,“教学”与“课程”是什么关系也不是很明白,对此,学校采取请专家来校讲座、派人员到先进校学习、发放自学内容等方式,提高干部、教师对“教学”与“课程”的认识水平。

以任务驱动方式促中层管理者观念转变。制定学校统一的课程方案,明确课程研发、设置、实施、评价、反馈、监督等环节的要求,通过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全面规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实施和管理、评价工作,学校社团、专业队和科技活动一律纳入选修课程管理,活动做到固定时间、有专业教师、有活动计划(方案)、有考查评价,通过内选外聘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内聘教师工作计入工作量。

三、结合校情,规划课程

如图(见下页)所示,学校以建设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目标,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基础学科课程校本化。此项工作由学校教务处负责,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压缩统编教材教学时数,增加学科拓展内容,教学时间在本学科课时中调剂。语文学科开设拓展阅读类课程《快乐阅读》《我爱读书》等;数学学科开设数学文化教育类课程《快乐数学》;英语学科开设拓展阅读课程《Fun English》;美术学科开设拓展课程《国画教学》: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开设拓展课程《爱我北辰》。

校本课程特色化。实践体验类课程有学校德育处开发的《实验小学学生管理手册》《实验小学学生综合评价手册》《家庭教育手册》和教务处负责的以北辰区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为基地的科技社团和科技节活动。教学时间为班会课、劳动与技术课、每学年两周的社会实践课和课余时间等。健心健体类课程有依托天津市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开设的《悦享乒乓》,依托天津市游泳学校北辰分校的游泳班、游泳队;德育处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类社团等。艺术审美类课程主要指学校艺术社团、艺术节,教学时间为校本课程时间。

四、创建品牌课程

1.沟通课内课外,建立语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

(1)创建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模式。

学校研发了语文教学的“四读八步教法和学法”,确立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等环节。

(2)编写、选择语文拓展阅读教材。

“拓展阅读”在文本的选择上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为参照,所选文本是课文的补充和延伸。每一单元后有3篇链接文章;各年级选择经典内容进行诵读,一年级为《古诗75首》,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三字经》,四年级为《千字文》,五年级为《〈论语〉选段》,六年级为经典文言文。

(3)开设校本课程《我爱读书》。

学校设置“我爱读书”课。每班每周一节,进课表,上课地点是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学校购置了电子借阅系统,方便学生们的借阅;研发了“我爱读书课”课程配套材料;读书有制度、有评比、有专人负责。

(4)开展拓展课例研究和读书交流活动。

适时进行读书方法指导课、好书推介课、汇报展示课、亲子阅读课的研讨和交流。各年级设计、组织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读书活动,如5分钟演讲,成语典故、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览,创编童话、寓言、故事,古诗擂台、美文点评等。每学期进行年级组为单位的大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

(5)整体规划小学六年课外阅读目标。

一、二年级以学生的背诵积累为主,注重学生的讲与用;三、四年级同读一本书,进行读课外书的演讲、推荐书籍活动;五、六年级以课内外阅读延伸为主,读整本的经典名著,延伸课堂教学,拓展同题材、同体裁、写法接近的文本的阅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突出学校个性,形成“乒乓”文化特色。

(1)独特而丰富的“乒乓”文化教育资源。

北辰区实验小学于三年前开始着手进行乒乓特色教育,现建有乒乓球训练基础设施,设备齐全,有2个乒乓球训练场馆,馆内放置了40张高规格、高档次乒乓球台,作为师生乒乓球训练、活动场地。2012年,学校被确立为天津市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

(2)编写“乒乓”文化教材。

学校编撰出校本教材――《悦享乒乓》。《悦享乒乓》中,一、二年级以点球和步伐练习为主;三、四年级以对墙打和发球练习为主;四、五年级以推挡和进攻为主。教学内容的层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乒乓的兴趣。

(3)开设“乒乓”校本课程。

学校设有乒乓球课,每班每周一节的乒乓球课进课表,上课地点是学校的乒乓球馆。学校在周六、周日开放乒乓球馆,供学生进行乒乓训练。学校设置了服务不同层次学生的技能训练课――乒乓球普通班、乒乓球特长队和后备人才队,将乒乓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

(4)开展各种“乒乓”活动。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5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我国现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师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而且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于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教育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师范教育过渡的研究和实践。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将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到2020年,教育部规划小学教师将总体上实现本科化。开创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历层次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路。

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美国,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了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受教育程度﹙学位﹚评定。随后,中等师范学校数量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取代。1949年,日本制定了《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了规定的教育课程,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教师资格证。在英国,小学师资主要在大学培养。在法国,设立了教师教育大学中心,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在德国,各个州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小学教师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总之,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教师教育,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对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才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培养层次上移,向着高起点、高学历、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逐步减少以至消亡,而被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所替代。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路径

(一)明确高等教育专业内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

专业作为一种建制,一种知识生产、传播与分配制度,一种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规定着知识范围的边界,规定着教育资源的分配,规定着人力资源的结构与流向。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世界高等学校的专门教育实际上是“根据学术门类划分或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门化领域。”[2]专业建设,对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间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今天,把握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发展特征,对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征,避免外延扩大。我国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专业自身规范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根置于大学文化的沃土,应坚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向。在美国,小学师资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认同度高。然而,在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相对于传统师范本科专业来说,专业特征不明,学生专业归属感不强,专业认同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是中师、专科教育的简单升格,亦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师范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了增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拓展了专业外延。这种做法,出发点无可非议,实际效果则适得其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征,明确小学教育的专业方向,防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的倾向。

(二)树立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强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呼唤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核心之一乃是科研素养,这是教育改革的原创潜能,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而“行动研究”是很好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小学教师应该在行动研究中要不断地检核、修正、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做技术性的反省,更要做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三)融合科学与人文精神,形成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完美人才素质结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关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圣贤对这个问题即曾有过精透圆通的见解,他们认为,道德为目的,经济为工具,道德为立国之本,经济为治国之用。[3]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两者之间有着互生共补的关系。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两者并重,社会才能顺利前进。完美的人才素质结构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融合。完美人才要通过实施完美的教育来培养,完美的教育就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实施完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心、控制情绪、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我激励、思考方法等。[4]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来说,强调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文科学的教育;既要培养较全的科学素养,又要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诚信、正直、积极、乐观的品质,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应该体现综合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重视学科之间的彼此关联、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这一课程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小学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服务面向,把握人才培养特质

服务面向是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和层次。服务面向是专业发展的基石,亦是高校办学理念、水平、实力的特定表现维度。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要立足小学教育,服务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一个组成部分,培养高规格的小学教师,它的服务面向是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定位于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小学教师。把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特质是确保人才服务面向的前提。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牢固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修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熟悉小学教育,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教育管理人员。关于小学教师的特质,国内外的学者曾做过一系列的论述,多关注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或小学教师的特殊性等。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小学教师的培养由中师提升到本科层次,首先要全面提升职前教师的文化底蕴,其次是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应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情感。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教师通过各类课程和活动引导儿童向真、善、美的方向和谐发展,因而小学教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且对其性格、气质、敏感及应对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也很高。[5]小学生处于未成熟阶段,其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品行端正、人格高尚,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五)以多学科为支撑学科群,建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是一个新兴专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明确专业建设的支持“学科群”,打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石。所谓的“学科群”,从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目录来看,它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的集合。“学科群”的大小不仅与同级次的学科数量相关,还与所含学科的类目级次相关,学科的级次越高,学科的口径越大,学科群中学科的容量就越大。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若干个学科支撑。学科以专业为基础,专业以学科为依托。着力建设好支撑学科,建立学科交叉平台,形成新的学科专业生长点。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有强有力的学科群的支撑,它承担着教师教育的任务,其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属于多学科支撑的一个专业,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史学、健康医学、音乐、美术等。[6]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初等教育学院或者是师范学院,它是一个多学科支撑的学院,决定了其需要以一个综合性、多学科背景的大学作为依托,这样才利于师范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水平提升。

从专业建设目标看,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在我国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科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一般来说,小学课程的综合性、交叉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应该突出综合性。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还应该要求学生学有所长,每个学生应选择一门学科领域作为自己的课程发展领域,为将来自己成为某一学科专家打下基础。具体而言,这一学科应该达到相应学科的专科或者专科以上的要求。另外,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育在改革,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学习,走进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和人才特质为基础,根据综合培养的思路来建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概念;意义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初始阶段,该阶段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相关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包含很多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潜力的激发,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全面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冲击,更是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改革。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提高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狠抓小学语文的基础教育,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性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阐述

素质教育是当前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其宗旨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以及个人能力的培养与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些综合能力,来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做人、做事以及今后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而,从本质上来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增强国民素质为宗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完全相反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则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其次,素质教育将重点放在全体的学生身上,不管学生的成绩与否,都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樯缁嵝枰的良好公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应试教育将重点放在了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身上,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智能型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都会大胆的尝试,但是,应试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随机变动,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甚至认为学生的成绩就代表了一切。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不同于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等。素质教育模式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一种冲击,不仅从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甚至从思想以及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日常生活其实就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同样能够获得一定的感悟,进而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但是很多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是极度缺乏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养成了骄纵的性格,对于生活常识是不够了解的。语文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品性,比如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的克己尽孝的知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可以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让学生感知中国传统的孝道,回家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

(二)有利于学生在思想上进行学习

当今社会是和平发展的社会,新一代的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多的艰难困苦。因而在思想上也就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在自身的品行上也没有做到一定的约束。关于这些方面,很多的家长都不能进行很好的教育,甚至是将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能够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通过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讲述,可以引导学生向其看齐,进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更好的约束。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很多家长都向学校反映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极度缺乏的,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社会责任感的意识。比如,在学习“”这一英雄模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角色,进而思考如果是自己该怎样取舍。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要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小学课文《晨读》就讲述了三个孩子利用早上的时间开展晨读的故事,在学习本文的时候,学生能够感知时间的珍贵,进而懂得如何更好地珍惜时间。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同样强调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德素质甚至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要时刻渗透道德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主要从知、情以及行三个方面着手考虑。所谓的“知”就是对学生开展说理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何为道德准则以及该如何遵守道德准则。所谓的“情”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赞赏,对不良的行为进行愤懑的情绪。所谓的“行”就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让学生身体力行,坚决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不说违反道德的话。

(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表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学习《爱迪生》这一课时,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气馁的勇气,才能在不断的失败中赢得成功。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已经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增强素质教育的科学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兴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3:56.

[2]周福英.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8:43.

[3]成伟.例谈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创新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29-130.

[4]刘敬,刘红,董国敏.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13:111.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7

从此,生本教育在博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让我们找到了一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据统计,原来,我们县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参加生本教育实验后,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了质量均衡。部分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农村学校,如博罗公庄中心小学、九潭中心小学、石湾中心小学等,教育教学质量甚至超过了城里同级同类学校。

生本教育,让我们避开了“削峰填谷”的均衡发展“陷阱”,通过弱校变强、强校更强的方式,使整个县域教育实现了以发展促进均衡、以均衡带动发展的新态势。

在原来的薄弱学校,“发展权”被交还给学生后,广大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走进学校,随处可见儿童淳朴、进取、自信、和爱、稚雅的精神面貌;课堂上,学生好比畅游于智慧海洋的鱼儿,欢乐、自由、灵动地“游弋”,同时自然而然地遵循着生命的内在秩序和纪律――生本教育的良好教学生态,让广大学生自然而美好的本性热烈绽放。

如在罗阳二小,生本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运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生本数学教学坚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低年级通过游戏活动、小组活动的形式,着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寓数学知识于活动中,中高年级则在“前置性学习”的带动下,着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本英语教学主要依靠“小剧就是教学的核心”,通过“大表演、小知识”为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作用,把英语学习交付给学生。

生本教育,也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通过参加生本教育实验,有效转变了博罗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近年来,博罗生本教育实验教师参加省、市、县教学比赛和教学论文评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中在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就有100多篇,还培养了曾乔、彭永儿、陈国辉、陈留明、刘桂兰等一批省、市名校长、名教师。

对比参与生本教育实验前后,我们感慨万分:从前,在薄弱学校里,学生懒散闹事,教师苦不堪言,师生流失严重。如今,这些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都有了很大改变,教育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声誉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传统强校也有了很大变化,在拓展师生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有了很大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校品牌,成为省、市名校。

像博罗实验学校,把生本理念渗透进德育工作,构建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德育模式;在国际合作“浸入式”英语实验和综合式英语实验中也运用生本理论进行指导,大胆践行生本教育理念;同时,学校还将生本理念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构建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生本理念的影响下,这些学校的学生就像一棵棵小树,在和谐自然、不受外界压抑和扭曲的环境中,将自身蕴藏的潜能和内驱力迸发出来,实现了自主学习、自觉学习、高质学习和快乐学习,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本教育是提高质量、促进均衡的新路径。随着生本教育的深入实施,它必将在博罗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的道路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小学教育的本质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素质;调查

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大趋势,要求用“贯穿一生的教育”逐步替代“管用一生的教育”。本世纪初,我国中小学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更深层次上的全方位转轨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结构合理,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急迫任务。为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更好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对东营市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调查是科研的基础。本调查意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情况,从而探究继续教育规律和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

调查时间:2004年12月――2005年4月。

调查对象:东营市中小学教师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和访谈。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组织(校长)问卷两种,,每种问卷都采用定案式和不定案式两种编制方式,并配有导语和填表人背景资料等项目,以便作相关分析。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问卷,主要是用来验证教师自评的某些观点。

调查内容:教师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三大方面。

本次调查共向市区及3县2区城乡100多所中小学发出问卷2500多份,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回收2286份,回收率为91.44%,其中有效问卷为2176份。发出组织(校长)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91%。本次调查还召开教师座谈会21次,访谈组织(校长)30余次,学生座谈会10余次,所得信息弥补了问卷调查的某些不足,使调查结论更趋于客观。男教师851人,占34.51%;女教师1325人,占65.49%。

一、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够强,素质教育的深层次观念在教师头脑中还没有完全形成,改革来自教师的阻力仍然较大。

从表2看,教师深层次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大大落后于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令人忧虑。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欠缺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足,从而影响教师全面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

从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教师评价和组织(校长)评价都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表示满意,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能满足或基本满足学科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当前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学科前沿知识和本学科的发展水平掌握较差,这一点可以在教师座谈会和组织(校长)座谈会上得到验证。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还很不理想。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组织(校长)评价,认为掌握较多的均未超过50%,而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都超过了50%,其中组织(校长)评价中选择一般化和较少的达68.6%。在几次教师座谈会上(共102人),当问“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是什么?”时,教师们认为教育学\Jb理学知识欠缺的有38人,排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之后,居第二位,在组织(校长)座谈中则认为应排在第一位。座谈会上教师们谈到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反映也是心理学、教育学问题,如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感觉到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尤其是对转化差生感到力不从心等。在学生调查表中:“你对教师教学最不满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最多的是“满堂灌”、“不了解学生心理”、“没有启发性”等,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心理学、教育学情况基本一致。

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教师对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更不尽如人意。组织(校长)评价认为教师对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多的仅占12.2%,而认为一般化和较少的分别占65.3%和22.5%。教师自评也认为掌、捏较多的才占到33.4%,而认为一般化和较少的却达到了66.6%。在”你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是什么?”座谈中,有47名教师选择了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在所欠缺知识的排序中列第一位。表明教师学科教学的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严重不足。

(三)在教学能力方面,基本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好,但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对教师的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排序,由强至弱依次为;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观察表7还可以发现,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普遍高于组织或校长的评价,特别是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两项的评价。但从教师座谈会和组织(校长)的访谈中看,能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授课的教师并不多,所以,表4中教师对“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两项的评价偏高,而组织(校长)对此的评价更客观一些,比较符合当前教师的现状。

(四)教师队伍心理素质总体情况一般,存在问题较多。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差。

从表5可以看出,教师心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组织(校长)评价和教师自评在“优良”和“好”两个等级上比率都不高,刚刚超过一半,接近55%。虽然教师评价和组织(校长)评价在各个等级上存在差异,但对教师心理素质总体评价不高则近于一致。

从表6可以看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四个分项指标中被认为是最弱的,强的和较强的只占54.5%,而一般和较弱的却高达45.5%。在教师座谈中,教师们也认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最欠缺的能力之一。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我市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某些方面的素质缺失较大,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21世纪初我市基础教育大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根据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地现状和素质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教师继续教育要科学精简专业课程,加强改进教育类课程和适当拓宽人文、社会与自然类基础课程方面的培训内容。

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不十分合理,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和人文基础类内容偏少,从而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受到很大的制约。

根据我市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应科学精简专业课程内容,加强改进教育类课程和适当拓宽人文基础类课程内容。在教育类内容方面,鉴于目前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建议除加强改进教育学、心理学内容外,还应把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等列入培训内容,提高教育类课程对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在人文类教育内容方面,鉴于当前教师文、理知识结构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建议教师培养及培训要积极创造条件,适当拓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课程内容。理科教师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文科教师要学习综合性自然科学课程,接受现代科技教育。从而使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都能达到文理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拓宽基础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针对调查中教师教学能力缺失的现状,必须要改革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变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能力教育、创新教育。

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在以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过分重视了教师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新形势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改革,要向教师能力培养的方向过渡,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创新素质。

根据目前国内教师继续教育已有的成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构建以问题为导引,以新知为文本,以个案为客体,以研讨为驱力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教师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素质。以问题为导引,是指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要注意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引组织教学。以新知为文本,是相对于已有的以教材为文本,针对教师知识能力结构失衡的现状而提出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点是十分熟悉的,甚至于那些要考,那些不考也是如数家珍。然而,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却往往知之甚少。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在指导应试、猜测考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而教师角色所必需的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则显现不足。以教材为文本组织教学的传统方式,由于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加速化趋势形成鲜明的矛盾。因此,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新知文本,包括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新情况的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教师继续教育教学中,教材不是唯一的客体,中小学教师身在其中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是教学研讨的客体。以个案为客体,就是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纳入教学体系,通过解剖教师教育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可以便中小学教师从个案中领悟带一般规律的道理。

(三)要特别重视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能承受教师职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教师职业是塑造人的工作,不仅他的知识、能力是育人的工具、手段,而且他的人格也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定、个性完善,有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健全的人格还有利于教师正确理解自己的职业意义、角色,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教师的全面素质中,如果说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那么,心理素质则是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教学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遗憾的是,在以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把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纳入教师素质之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心理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因此,我市教师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对教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意义的认识,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探索性地组织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能承受教师职业所面临的各种压力。

上一篇:脱稿讲话与即兴发言技巧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范文